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身边的科学知识

身边的科学知识

时间:2023-06-04 10:4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身边的科学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1篇

一、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小时间”从何而来?

“小时间”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而提出的,因为它不是整块的时间,比较零散、短暂,而且很不连贯。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相比,“小时间”并不为教师们重视,时常被忽略掉。“小时间”可能是早晨学生提前到校的时间,也可能是学生午餐后的半小时,或者每天预备铃与正式铃之间的几十秒,或是课堂上挤出的几分钟,还有可能是傍晚放学前的十几分钟。这些时间需要科学的安排与调动,要让学生感觉挤得自然、合理,切不能有紧张、慌乱,增加负担的感觉,要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使有效利用“小时间”最终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小时间”,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从而把科学学习的智慧种植在孩子的举止里、谈吐间,最终浸润在孩子的性格里,使小学生将自觉学习科学知识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乐于接受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小时间”如何有效利用?

(一)培养学生“科学根植于生活”的意识要想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好“小时间”,首先得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小时间”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学习乃至于今后工作的每分每秒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还可以经常跟学生说:“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之外,其余任何的课余时间都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因为我们学习、生活的每分每秒都可以联系到科学知识,运用到所学的科学知识。”例: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老师在这里跟你们上课,我的声音你们能听见吗?我身体的哪个器官发出声音?我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学生依次回答问题并最后答出:是声带的振动发出了声音。师接着问:你们是怎样听到我发出的声音的?学生答:声音产生后,通过空气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然后我们的耳廓把声波反射进耳道,又通过耳鼓膜的振动接收到声音。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任何物体发出声音以及我们听到声音跟上述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这些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包含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启发学生:同学们一讲到科学知识,大家先别往远处想,在我们现在的教室里,就可以有许多我们可以探讨的或者是学过的科学知识,比如“教室里有这么多的灯,这些灯能让你联想到哪些科学知识呢”?学生们纷纷说:“想到以前的灯丝都是钨丝做的;想到现在的灯大多是节能灯;想到以前学过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想到了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地引导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我们身边教室里的灯都能引发我们想到了以前学过的这么多的科学知识,是不是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学生们纷纷点头赞同。

(二)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小时间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小时间”即零散时间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早晨学生提前到校的时间,每天5、6次的课间10分钟时间,学校或者家委会组织的各种参观、社会实践、冬令营、夏令营活动,以及孩子们平时在家里的零散时间等等。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合理利用这些时间的意识,大部分的“小时间”都在孩子们的“不经意”“不作为”间溜走。如果能把这部分时间有效利用起来,能让学生在一种文明的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同时为积累课外知识,把课外和课内的知识结合起来提供可能。我们教师应该合理地帮助学生梳理“小时间”,并且加以引导,提供条件并及时总结,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利用好这些小时间的好处及重要性,并持之以恒,养成一有这些“小时间”出现,就马上想到利用起来学习的好习惯。

(三)明确学生在各个“小时间”内开展的学习主题在认识到这些“小时间”的重要性后,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我们应当对不同时段的“小时间”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班级、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引导计划,从而引导并安排学生进行不同门类的科学知识的学习。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学课外读物;然后,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专门展示课外阅读的平台。一般来说,对于科学书籍的阅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阶段细读,要能理解主要内容。对于精彩内容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并适当地记一些读书笔记,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要能和自己以前学习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第三阶段熟读,要求记忆、背诵科学知识里的一些规律和名词,如什么叫恒星、行星、卫星,太阳系大家族有哪些行星等简单的科学知识。其次,要给学生明确探究的主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应注重介绍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热点问题。如:(1)日食怎样形成?(2)小鸟为何撞飞机?(3)打雷闪电时为什么不要站在大树、屋檐下?(4)2008年南方冰雪电线杆为什么会倒掉?(5)街道旁的路灯是串联的吗?等等。最后,还要及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的其它一些科学现象进行调查了解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发现与质疑的能力,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探索,人类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不断进步。而有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分每秒,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不断发现和掌握身边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有效利用“小时间”的尝试与成效

调动学生利用“小时间”来学习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见效的,怎样才能使利用“小时间”成为习惯,又怎样才能检验学生利用“小时间”学习科学知识的效果,同时,学校生活中可以挤出这样的“小时间”吗?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小学科学课每周是两节,并且一般是两节连上,因此我们在第二节科学课快要结束前的十五分钟让所有学生在教室里静静地进行科学日记练习,不限字数,自由发挥,记录这一周在平时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新学到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学到的科学知识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新发现,或者是关于科学方面的质疑等等内容。学生写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写,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追求一种充满书卷气息的,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活方式。十五分钟后,教师把文章张贴在教室黑板一角,用自己的文章教学生选材、表达。对于学生们的优秀作品或有明显进步的作品,除了利用下次科学课的时间读给同学们听以外,还张贴在科学教室外走廊的橱窗里进行展示,月底还会把精品文章推荐、张贴在学校的橱窗里。这些文字记录着学生们在生活中科学实践和观察的点滴故事,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都装订成册,每个孩子都很珍惜,这对他们今后更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刚开始尝试时,我们用任教的五年级一个班做实验。第一次写的时候,直到十五分钟结束还有很多学生只写了几个字,大部分学生只写了四、五十个字,能够通顺并流畅表达的孩子微乎其微。很多学生觉得“不知道写什么”、“不想写”、“不会写”。学期末,笔者又做了一项具体的统计,十五分钟结束时,有2/3以上的学生已经写完了,一般在150-250字不等,甚至有人超过了300个字,而且表达流畅,其中一半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写出来。至于那些没有写完的学生,还有一些是因为“想说的太多了,需要带回家继续写”。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有了明显的进步。而这样的收获并不是利用大块大块的时间获得的,仅仅是每周一次的十五分钟。事实上,十五分钟之外,学生也有很多的锻炼。他们要仔细观察并学习这一周跟科学有关的知识,阅读书籍,并进行科学实践等等,他们要思考什么更值得去学习,他们要在头脑中删选许多珍贵的细节,他们还会在读课外书的时候留心别人是怎样表达的,并且怎样把所学的科学知识活学活用……

总之,利用“小时间”学习科学知识是对整块的科学课堂学习的补充,它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尝试。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长期重视利用“小时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

作者:赵云龙 单位:作者简介:南京市鼓楼区天正小学

第2篇

孩子们总有很多为什么,喜欢问个明白。对于上科学课,孩子们总是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对于很抽象的科学知识 ,孩子们真的能做到很好地理解吗?我想答案通常是否定的。所以我认为科学课的来源应该尽量生活化。越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越是能解答他们心中的科学疑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教育史上,众多教育家都非常注重生活的教育价值,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

一、实验效果简单明了

上好一节科学课免不了要做实验,但是如何才能让幼儿在实验中直观地发现老师做实验的用意。实验的选材一定要能较好地为实验服务,要能体现出实验的意图,必要的时候还要能有较好的对比效果,所以我们老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应该便于幼儿操作,投放的材料应该符合本年龄段和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记得以前我在幼儿园上过一节关于用不同的纸做成的船在水面上漂浮时间长短的科学课,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节科学课,我找了很多不同的纸,有报纸、餐巾纸、宣纸、普通的A4白纸和蜡光纸。因为要便于幼儿区分,所以我一开始就选择了蜡光纸,可是在选择另外两种材料的纸的时候我犯了难,因为A4纸的吸水性虽然比蜡光纸好,但是要在短短的20分钟里面让幼儿看到A4纸和蜡光纸做成的船谁先沉下去太难了,A4纸做成的纸船也能在水面上浮较长的时间,所以A4纸我排除了,可是剩余的几种纸种,基本上只要一碰水就会直接沉下去,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宣纸又被我排除了,所以最后我选择了报纸、餐巾纸和蜡光纸。因为报纸和餐巾纸,两者做成的纸船在水面上漂浮的时间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效果的明显与不明显,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

二、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单一的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会减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而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将学习与情景相结合,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增强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创设生活的情景,可以通过故事、谈话、游戏等环境的制造,并加入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来模拟生活,感受生活,让幼儿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如《迷彩服》这一节课,我把教室装饰得像一个迷你的野外森林,并请个别幼儿伪装在里面,让幼儿们自己去发现、寻找,老师以此来导入《迷彩服》这一节课,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新颖,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能让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到科学课的活动中去,使科学课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述科学知识,幼儿接受科学知识,而是幼儿们自己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老师在旁指导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达到科学课的目的。

三、科学应该来源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没有教育。”科学也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如今的幼儿都生活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各种科学内容充斥于生活的各方面。因此幼儿周围世界中充满他们可以去探索和学习的内容。而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特点又形成他们不断自发探索和学习的动力。面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积极探索学习的幼儿,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幼儿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通过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从幼儿身边着手,结合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自己在身边。

例如:我们人类为什么能提前很多天就知道未来的天气状况,每当教室外面在下雨,就有孩子在一旁嘀咕着我其实早就知道今天会下雨了,但是我问为什么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很直接地告诉我是天气预报告诉他们的,可是当我接着问天气预报里面各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发瞢了,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现象,所以我设计了一节《天气预报》的科学课,但是大班幼儿的学习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这一活动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连接,幼儿如果能把课上所学的知识经验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就是这节科学课的极大成功。所以,在这个科学活动的设计中,我的核心设计环节是运用,让幼儿用天气表征符号记录当天当地的天气,并在“小小天气播报员”的游戏中进行模拟表演,这就是向生活迁移的表现。

第3篇

我们在认真总结几年来计生宣教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强化宣传网络、宣传阵地、宣传窗口、宣传媒介四个作用,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结合、融入、贴近、渗透和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全面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全市育龄群众的生殖保健知识接受率和自我保健意识。一、强化宣传网络作用,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完善的宣传网络是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传播普及的重要条件。几年来,我们加大了“两室一校”建设力度,共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各级人口学校、服务站(室)建设和电教设备、宣传图板的购置。市、乡、村三级人口学校和服务站(室)进一步提档升级,全市177个村全部配备了电教设备和宣传图板,设立了图书角(镇级图书50种以上,村级30种以上),为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育龄群众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宣传和服务环境。市、乡、村三级都组建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宣传服务队,计生宣传员携带各种流动宣传展板、宣传资料和五期教育、优生优育及生殖保健知识录像带,不间断地深入村屯,巡回讲解五期知识、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知识(包括男性保健知识),同时播放录像,开展电化教学。我们加大了男性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服务力度,逐村举办男性生殖保健知识培训班,在市、乡两级服务站都开通了男性生殖保健服务热线,接待男性患者咨询,深受男性育龄群众的欢迎。对孕产期等特殊人群和居住偏僻的死角死面,计生宣传员还登门入户送知识、送温暖,将各种宣传品送到家、讲到人。为了保证宣传效果,我们在各村培训了一批村级计生宣传员,大的村有8到10名,小的村也有

5、6名。这些村级宣传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组织育龄群众开展计划生育知识学习,宣传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成为一支活跃在乡村的、永远不走的宣传队伍。现在,全市已经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全方位计生知识宣传网络,构筑了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二、强化宣传阵地作用,开展面对面教育,提高宣传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强化宣传窗口作用,搞好宣传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宣传环境氛围

在充分发挥宣传网络和阵地作用的同时,我们又在宣传窗口上做文章,进一步强化了宣传环境建设。市、乡、村三级人口学校重新制作了1300块内容新、品位高的铝合金框宣传图板,供育龄群众学习时观看。在县城**镇内原有3块永久性大型计生宣传板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两块固定计生宣传板;市内路两侧、各乡镇主要街道和30个典型村新上了400块宣传灯箱和标语牌,悬挂过街横幅76条;全市新建计生宣传橱窗和宣传栏38个,开展了“计生宣传一条街”活动,设置了国策宣传墙,书写规范、美观、内容新颖的宣传标语500多处,营造了良好的宣传环境氛围。现在,市、乡、村每个角落都呈现出浓厚的计生宣传气氛,给人以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扑面来的感觉,广大群众可以在劳动之余随时学到计划生育科学知识。通过强化宣传窗口作用,既达到了宣传教育群众的目的,又为市、乡、村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国策风景线”。四、强化宣传媒介作用,多种形式并进,增强入脑入心

在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介宣传,既避免了死板说教,又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达到了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目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我们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合作,在广播电台每周

一、

三、五播出十分钟计生专题知识讲座,在电视台每月播出两期生殖保健知识专题,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二是利用农民科技节、“三下乡”、农贸大集和《决定》宣传周、“五·二九”纪念日等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大造了社会舆论。三是借助“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开展联欢活动之机,举办计生知识问答、有奖竞赛等活动,融宣传于游艺活动之中。四是利用秧歌队开展宣传。各乡镇组织秧歌队表演时,我们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写在灯箱和灯笼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五是举办了以“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争做少生快富文明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们从中选拔了9名选手到各乡镇和村屯演讲,用群众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现身说法,增强了宣传教育说服力。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普及到了千家万户,滋润进人们的心田。

强化四个作用,使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得到了深入传播,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明显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通过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风尚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婚事新办、树立婚嫁新观念、男到女家落户等典型事例层出不穷。**镇西河村的王亮夫妇结婚时,一不买家电首饰,二不置办酒席,用省下的钱建了一栋640平方米的大棚,发展蔬菜生产。用他的话说是“先发展生产,后改善生活”。他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村民的好评,不少青年争相效仿,先立业后成家。**镇东河村女青年**结婚时,娘家没有陪送财礼,而是陪送了30只羊,让小俩口发展养殖事业,在全村引起了轰动,一时间“赶着羊群出嫁的姑娘”被人们传为佳话。现在,小俩口的羊群已经发展到60多只,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据统计,全市有2400对青年主动推迟婚期,有488个男青年到女家落户,有12000对一孩夫妇自愿放弃二胎指标,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有5014对已领取二孩生育证的夫妇主动退回了生育证。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前冬闲时,许多农民无所事事,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弄得家庭不和,社会不安。通过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群众把精力都用在学技术和发展经济上,加快了少生快富奔小康进程。入冬以来,全市育龄群众共有10万多人次参加再就业、农村应用技术、信息网络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座和培训,提高了致富本领。**镇大棚蔬菜基地西河村每年“科普之冬”期间都聘请省农学院教授到村人口学校讲课,群众踊跃参加学习,去冬今春一连办班12期,都座无虚席。**乡计生办请来食用菌栽培专家到人口学校为计生户们讲解地栽木耳技术,现在全乡有20多家农户搞起了地栽木耳,风口村计生户徐红栽种4万多袋,收入5.2万元,成为少生快富的典型。在“少生孩子快致富”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精力、物力、财力转移到发家致富上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年,全市涌现少生快富示范村152个,小康达标户897户,有1200多计生户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尽管我们在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时代的要求、群众的需求衡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借此次会议的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计划生育科学知识荡涤陈规陋习,陶冶人们的美好心灵,开创我市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崭新局面。>>>>

第4篇

科学课的课时少,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科学课,甚至是忽略了科学课。因此,我们上科学课的老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许多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事情里,就蕴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例如: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会比晾在室内干得快;天气太热了,巧克力就会容易熔化;毛毛虫长大了,就会变成花蝴蝶……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拿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问学生:“这个球还能用吗?”学生们都很遗憾地摇着头说:“球都瘪了,肯定不能用啦!”“真的不能用了吗?让老师变个魔术给你们看吧!”我一边说一边把乒乓球放进一盆课前准备好的热水里。“哇!可真神啦!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啦!”看着瘪了的乒乓球慢慢的鼓起来,孩子们都欢呼起来!为什么瘪了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够鼓起来呢?看了老师刚才做的实验,学生们的脑海中都浮现出这个疑问。于是,我从学生的疑问引出该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去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缩短科学课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还让学生们意识到科学课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习科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二、走出教室、回归自然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小学生好奇心重,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室外的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小学科学教学又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把学生带出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上科学课!

科学课的很多内容、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生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室内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商场、工厂等地方去上课,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一位学生都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只要引导得当,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

在教学《冷与热》这一课时,我拿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走进教室,对学生说:“老师现在很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使这杯热开水快点冷却,让老师快一点喝到一杯凉开水啊?”把热开水变凉,是学生们生活中常有的事,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热开水快点变凉。”“用一个杯口大一点的杯子来装热开水。”“把这杯热开水放进一盆冷水里面。”……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动手做实验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四、让学生享受科学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学生学习了有关的科学知识之后,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科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应用,享受科学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第5篇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与科学接触。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可见,一切教育活动都源于生活,科学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时,我们要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科学,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案例:在冬天下大雪时,孩子们都好奇的望着窗外,他们由于年龄太小,对于雪的认识太少,或许以前见过,但是印象也不太深刻了。我对孩子们说:“你们想去雪地里玩玩吗?”所有的孩子都点头说:“好!”看着他们一个个兴奋的神情,我领着他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在玩中给他们增长科学知识,我就地取材,用一个大杯子装了满满一杯的雪。然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杯雪,能放多久不化啊?”许多孩子都直挠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笑着说:“没关系的,我们把这杯雪带回教室,我们一起来观察,好吗?”过了大约2节课的时间,杯子里的雪融化了。孩子们看着杯子都开心的笑了。此时,我又问孩子们:“我们刚刚好像是满满一杯雪啊,你们看,现在里面还有什么?”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跑到杯子旁,他说:“老师,雪没有了,只剩一点点水了。”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很快理解了什么是“融化”。他们在玩中、在观察中学会了科学知识,他们显得特别的开心。因此,我们要注意把科学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

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如果想让孩子们真正的动起来,我们还得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可用的素材,才能增加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当然,丰富、充足的材料也是保证孩子们科学探索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案例:在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时,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布、丝绸、纸屑、皮毛、筷子等等,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去探索摩擦起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科学知识,他们的兴致会特别的高。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刻给予提醒,让孩子们的探索更加顺畅。

三、维持孩子的科学兴趣

小孩子天玩,好动,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提出问题,当教师解答时,他们会特别专注的去听。但是如果解答的方式枯燥乏味,他们就会很快失去兴趣,注意力也会随之而转移。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维持住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呢?笔者认为,应运用多种方式去解答,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得以维持。案例:在带领孩子们做小实验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用故事导入:王奶奶家的猫总是偷懒,不愿意去捉老鼠,害得王奶奶失去了好多珍贵的食品。王奶奶很想不依靠懒猫把老鼠找出来,我们该如何帮助王奶奶呢?此时,我拿出了一张碱水画的老鼠,我示意一个孩子拿着我事先给他的喷壶,让他对着白纸喷。奇迹出现了,孩子们看到纸上出现了老鼠,他们开心的跳了起来。在孩子们大概了解了酚酞特性以后,我又设计了“变色龙”的趣味实验,孩子们在有趣的实验中探索科学知识,他们乐此不疲。

四、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

探索意识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理解科学的开始。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经验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了解身边的植物、动物,以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如:让孩子们观察小蝌蚪,看它们是如何从蝌蚪慢慢长成小青蛙的;让孩子们走到田野里,认识油菜、韭菜、葱、蒜。仔细的观察,看看它们都有什么不同,可以让他们画出相应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长久的记住这些植物的特征。

2、让孩子会推理、假设

推理、假设是形成科学结论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指导孩子们学会运用推理去猜测事物的变化;要指导孩子用假设去猜想最有可能的结论。这样,可以锤炼他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对于科学有更深的认识。如:把酱油、醋、水放在三个杯子里,都是白色的液体,让孩子们不要尝,自己先想一想,推测三个杯子里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根据?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判断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推理,他们渐渐地就会明白推理的窍门。这些对于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6篇

一、结合科学知识《水的浮力》,就地取材开展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教材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其中的实践内容都比较简单,实验可以就地取材开展实验。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身边一些容易获取的素材或者废旧的材料开展科学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水的浮力”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一些可以入手的素材开展这项实验。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一盆水,然后把铅笔放在水中,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铅笔飘起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就是水的浮力。因为水具有一定的浮力,所以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时候就会浮起来。在培养了学生这种低成本实验的意识,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开展相关的实验。通过在实践中的观察,学生对于水的浮力只会有更好的掌握,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科学知识《热胀冷缩》,开发低成本实验

在生活中有许多热胀冷缩的现象,例如在冬天的时候,暖瓶的塞不能按压太紧,否则暖瓶的胆就容易爆掉;水泥的路面隔一段就要开一条槽,因为为了防止路面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而影响水泥路的使用。在夏天的时候,如果自行车胎打气太足,那么车胎就容易爆掉。在生活中这样热胀冷缩的现象有许多。但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以上这几点难以开展实验,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发一些低成本实验,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对于热胀冷缩现象有更好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

开发低成本实验,主要就是选择一些废旧的器材,或者一些随手可得的素材开展实验。在进行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使用废弃的乒乓球,例如有的乒乓球被踩扁了,可以放在开水中烫,然后就会恢复原状,这其中的原理就是热胀冷缩。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高压电线夏天下垂比较多,冬天绷得比较紧,所以工人在铺设高压电线的时候,往往会流出一些的富余。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避免因为热胀冷缩而导致高压电线出现损坏的情况。

三、结合生活常识,开发低成本实验水中物体浮起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浮力相关知识后,有的物体在水中可以漂浮起来,但是有的物体在水中难以漂浮,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想要去使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的欲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开发低成本实验,从而使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让学生对于浮力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对于这个现象可以用科学的知识来进行解释。例如,同样的物体在一杯海水中的漂浮效果要远远好于在普通的饮用水中的漂浮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密度的影响,因为海水的密度比较大,物体在海中所受浮力也大。

在学习了这部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一些生活常识,利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素材来开发低成本实验,使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了解浮力的相关知识,对于物体浮起来的现象有更好的理解,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个这样的实验,在盛满水的盆中放入一个鸡蛋,这个时候会发现鸡蛋沉在水里,然后教室里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在家庭中使用随手可得的素材来让鸡蛋从水中漂浮起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了解的科学知识,也可以与家长进行合作实验。在水中加入盐,使鸡蛋浮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合科学知识《摩擦力》,开展低成本实验

第7篇

2012年,学校启动了“整合课程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探究”项目,开始了调整课程结构的实践探索。学校在初中年级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与科学类课程整合,将研究性学习、历史、地理整合,初步形成了以实践、实验、探索、创新思维为主体的综合性科学素养发展课程,以及以博物馆和地域环境考查研究为主体的综合性实践发展课程。

1.在“玩”中学

我们突出强调科学类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加强观察、实验、制作、参观、调查等“做中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力。我们设计了覆杯实验、虹吸实验、植物种植、身边的指示剂等趣味实验,让全体学生经历和体验在“玩”中学科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的科技制作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开设了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随时做实验,随时研究。我们通过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在探究、应用过程中体会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化认识和理解。

2.在社会大课堂中探究

我们将10%的课时用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学校将这些课时集中统筹安排使用,每月一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接触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如参观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等。每一次参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是教师们精心准备的:根据参观的内容,不同学科分别制定学案。学生们参观时都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参观;不同学段制定的学习内容不同。

3.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学校的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规律,同时,我们还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将了解到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体会科学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根据学生们认知特点,我们分年级进行了“五谷装饰画”“校园内植物说明牌”“翻滚的胶囊”“向上爬的椎体”“校园地图”“简易气象观测仪器”等跨学科的主题设计、制作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特长和科学知识制作作品,制作要求是原理清晰、外观美观。我们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而且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第8篇

【关键词】电化教学 幼儿 电教资源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围任何的事物、成果、现象、发明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而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擅于关注孩子的想法,把握科学教育的契机。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这样被动的教育模式,电化教育可以创造一个孩子想学、喜欢学的主动学习的局面。那么如何将电教手段恰当、适时地运用到科学启蒙的教育中,使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到“易、趣、活”,能主动、积极地去感知、探索,愉快地学到本领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电化教育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动听的声音、优美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可以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起幼儿学习科学的强大兴趣。

如在大班科学《光、物体和影子》这个科学活动中,我先请幼儿观看一段皮影戏《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片段录像。不同寻常的“动画片”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中,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从而勾起孩子想对皮影戏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深入浅出,破解奥秘

当我们教师面对幼儿科学教育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1.科学实在是太深奥了,我自己对科学知识就不太了解,怎么教给幼儿!2.我自己是明白的,但不知道怎么教给幼儿。简单来说就是“不会教”和“怎么教”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的不够,科学教育的方法掌握不到位。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电教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在科学活动前要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网络搜索相关的知识理论、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等等。而恰当的科学教育方法必须从幼儿出发,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又要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用幼儿能接受的、感的方式进行科学活动。

案例:夏天的下午,刚刚还是晴天,这会突然就下起雨来了,有几个小朋友也吵起来了“下雨了,一定是云云朵朵打架了!”“云怎么会打架啊,哈哈哈哈,真好笑。”“真的,我妈妈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你妈妈骗你的,不信你问老师。”于是就有了“老师,为什么会下雨啊?”这个问题。这么突然地提问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觉得既然孩子已经开始质疑“云云朵朵打架”这个答案了,说明他们在渴求真正的科学知识,我应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这个问题涉及到水的蒸发、积雨云的形成、气温下降就会下雨等一系列深奥的科学知识,我该从何讲起呢?而且光靠嘴巴讲述中班的孩子能理解吗?这时我突然想起以前有看过《小水滴旅行记》的动画课件,于是我就从网络上搜索到了这个课件和孩子们一起看。可爱生动的小水滴以拟人的方式自述了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旅行故事,巧妙把小水滴从静态变成了能说会动幼儿喜爱的动态形 象,叙述了小水滴从水――水蒸气――水的变化过程。课件中把自然专业用 语“蒸发”一词编成了一个请太阳公公帮助自己飞的故事,语言通俗易 懂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它既可以是一个科学活动,又可以是一个故事,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这个课件成功地把深奥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传达给了幼儿,从而说明只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幼儿也可以和成人一样,理解科学,获得科学知识。

三、延伸活动,学无止境

由于科学知识的面广、量大,对于渴求知识的幼儿来说,一次活动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成为获取新经验的开始。延伸活动就是幼儿继续探索和广泛实践的广阔天地,延伸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生活,从而真切地感受、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我们要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设计每次的 延伸活动,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使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在开展了科学活动“认识磁铁”后,我们组织幼儿观看了“生活中的磁铁”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到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很广泛,如:可以选矿,制作音响,玩具,服装、扬声器马达、发电机、起重机、电铃等等,让幼儿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第9篇

一、课堂应当不断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当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人体的消化器官》这节内容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带一些饼干之类的食物,在课堂上进行品尝,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听诊器相互听,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的身体奥秘,进行大胆的揣测,做出相应的总结,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让其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从而最后懂得人体的消化器官这一章节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既可以懂得这些枯燥难懂的知识,又可以将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同时也让学生不断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只有学生不断地对生活有所了解,才可以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也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课程的改变是依靠教师讲课的方式,教师应当适当地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如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二、作业生活化

1.查阅型作业。如在学习《我们吃什么》一课前,可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吃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方式查阅自己家所饮用的食品的营养作用,并与父母共同讨论,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出一份食谱。

2.创作型作业。利用学生手中的食谱为活动材料,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每位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然后把这张食谱带回家,再与父母共同讨论修改,从营养学“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学营养的食谱,这张修改的食谱又可延续到《食物的搭配》一课中使用,从而既提高了学生主人翁的精神,也可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创新,更提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3.专题型作业。每学完一个单元,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来选择研究课题,进行专题型的研究,如《生活垃圾的来源和处理》《空气污染的调查研究》《小学生近视眼产生原因的调查》等,确定课题后,学生可利用身边的资源展开调查,利用采访、查资料、实验等方式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还有探究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学习的主人。其次,我们还应努力开发生活化的活动空间。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如与社区联谊、参加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工厂等等,让教材、课堂作为窗口,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由此让学生展开视野,去窥视科学学习的宽阔时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

三、总结

当代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的知识是具有生命力的,对儿童来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应当尊重学生的生活阅历及知识水平,让知识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中,融入学生的实际应用中。只有让科学知识变得活灵活现,学生才更加容易去接受,才能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就在日常生活中,从而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作者:崔建辉 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北岭学区

第10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初中

一、初中科学教学概述

初中科学是针对初中生专门开设的一门特殊的科目,是集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小学科学知识点的延伸,和高中相关理科的基础起着承接的作用。科学学科主要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探索生活中的奥秘,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知识。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就科学本身而言,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神秘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对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就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讲授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本来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却因为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使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而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发挥巨大的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之下,多媒体教学凸显出了很多方面的优势,较好地适应于新课改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浏览更多的科学知识,并把涉及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展示给学生。比如,在带领学生观看“热带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图片时,学生会被仙人掌为什么能在沙漠中顽强生活所深深吸引,从而想对沙漠气候和环境进入更深入的了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科学教学效率。

2.运用多媒体技术让科学课堂变得更生动

对于科学学科来说,较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学生学好科学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般是教师板书教学,不仅速度较慢,还加重老师的负担,对于知识的展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科学学科涉及的图片较多,教师利用黑板很难将图片知识展示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科学书本上的内容,上网搜集相关图片,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科学知识有一个生动形象和直观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受益最多的还是学生。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科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形象生动,学生来也能更直观地接受新知识,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探索自然,所以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视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是比较深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可以使用特技手段,用鲜艳的颜色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知道哪里是教学的重点,哪里只要简单了解就可以,可起到强调重点的作用,同时加快科学的课堂教学进程。另外,多媒体技术可以满足学生视、听、触的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获取知识,因而,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比如,在学习“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人类的消化系统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就将抽象的人类器官,形象、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楚地认知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并了解这两部分各自的组成,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学习

多媒体教学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创设教学情景,将抽象变为具体,将枯燥化为生动。在科学的教学中,对于一些知识来说,学生有时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自然是神秘、多变的。而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科学知识就褪去神秘的面纱,露出真面目,学生理解起来也就简单多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较为容易和真实。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来讲授科学知识,或者是演示动态的图片,借助于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等等把科学知识点一一展示出来,教师也可以自制动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爱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习科学课程也就简单容易得多了。比如,在学习《日食、月食》时,对于其发生的原理,只是简单的文字描述也许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日食、月食发生的过程完整地演示出来,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记得更牢,学习也更有成效。并且,将奇妙的自然现象展示给学生,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4.在初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对于中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其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形象与抽象之间的转化并不能有效地进行,对于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些知识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然而,在科学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帮助学生攻克理解的难关。利用多媒体将科学课本中的难点突出出来,进行反复播放,或放慢实验现象的难点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渗透其中的问题和误区,这样在学生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时,就不会不知所措了。例如,《核能的利用》的教学,裂变与聚变、链式反应以及原子弹爆炸,都是学生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利用多媒体将其系统地反复展现,就会到达较好的效果。初中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处于刚刚接触阶段,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教材,学生难以理解不说,也觉得枯燥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以图片、短片的形式巧妙地展示出来,则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多媒体技术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的多样化需求

新课标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对于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还要求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且学会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要想做到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要发挥其独到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一一展现出来,例如光的折射和反射――日偏食、筷子弯曲、汽车后视镜;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筷子、起子等,让学生从身边的科学知识入手,讨论其中的原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另外,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不仅只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自我探索的能力和学会思考的能力。这些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的,只有多媒体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能力的历练,让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听课者”到“参与者”,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中学教学的进步,对于科学这一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多媒体将其具有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使科学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也由于其特有的优势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我相信,将来,在我国初中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兴趣;情境;热情

小学科学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大脑,开启学生探索身边生活的旅程,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论以及有用的探索技能。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必须靠兴趣来支持,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用科学知识指导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在游戏中教学,在娱乐中学习

弗洛伊德曾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小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切与游戏有关的事物都会更加关注,更费心思,基于小学生的这一特征,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在课堂上适当设置一些小游戏、比赛等活动,能够推动科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排除教学内容枯燥引起的教学阻碍,教师在游戏和比赛中应适当融入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以充分加强小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关注,并使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得到活跃。例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搭一个瓜皮拱”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搭出的瓜皮拱最好,用时最少。孩子们在互相合作、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瓜皮拱,过了一段时间瓜皮拱竟然垮了下去,这时,孩子们互相质问,冠军的宝座也保不住了,那些瓜皮拱没有垮掉的小组变得更加开心,这时由教师解释为什么瓜皮拱会垮,没有垮的原因又是什么。大家仔细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再次搭出了不会垮的瓜皮拱。

二、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的背景,就会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和任务去探究学习。设置情境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这种教学手法常常能够达到令学生长久不忘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宇宙”这一单元时,为学生播放精美绝伦的宇宙、星系、银河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想不想在美丽的宇宙中遨游啊?”学生回答:“想!”“我国古代的诗人曾遥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么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人知道吗?”学生纷纷回答自己对月亮的印象,描述自己眼中月亮的特征,进而引出“地球的卫星――月亮”这一课题。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加教学乐趣

多媒体设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科学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卫星――月球”时,教师不能让学生直接看到天空中月亮的形状、特征,但是采用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孩子们播放官方展示的月球图片,让孩子们对月球的表面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学习“探索宇宙”一课时,为孩子们播放多种星球、星系的图片以及宇航员进入太空中的视频影像,让孩子们了解宇宙之大,还可以树立孩子们成为宇航员、成为天文科学家的远大理想,给科学教学增添乐趣。

四、组织探究活动,体验知识学习的乐趣

实验活动是小学科学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之一,科学需要去验证、去探索,孩子们常常能够在室外实验活动的开展中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放大镜和显微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或者附近的公园等地带着放大镜去“观察世界”,让孩子们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小虫子、树叶、花朵、土壤等一切能够观察的东西,让孩子们自由感受自然,观察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每一种事物,说说观察到的东西与自己想象中有什么不同;再如,以小组为单位去观察太阳在操场上影子的移动,分工进行记录、观察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平日里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也开始仔细观察,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了耐性,增长了见识,对科学越来越感兴趣。

五、注重课外延伸,继续保持热情

做事的热情就像是催化剂,三分热度是不能支持想完成一项任务的人获得成功的。在教授了学生科学知识后,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用的,而不是纸上谈兵,空无一用。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注重课外延伸的作用,使学生的热情长久保持。例如,学习了“垃圾的处理”一课后,教师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跟着妈妈去处理家庭垃圾”,一些家长反馈说孩子们主动将自己制造的垃圾放到垃圾桶,并仔细对垃圾进行分类,跟着他们一起丢入垃圾站中,并告诉其他的叔叔阿姨也要这么做。由此可见,孩子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家庭工作中,科学知识为孩子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兴趣的制造和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引导,不仅是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兴趣作为支持。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也只有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热情与时间,努力学习。以兴趣作为引导,打造有趣的小学科学教学,才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更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 传统教育的剖析

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中生物技术名列七大优先发展领域的首位。虽然在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试验,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其具体含义就是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但以“升学而教”的中学生物教学仍是我国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中学生物教学中片面强调生物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围绕“应试”的目的,而在生物学应用方面点到为止。

1.课堂理论教学紧扣教学大纲。基本处于“讲授新课——题海”的模式中,使本来生动的生物学变得乏味。

通过调查,由于课堂教学与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少,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学无任何用处。在这种心态下,何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实验教学内容死板,只重视实验的学科效益,忽视了实验的社会效益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体现具有实验的探索性和追求性。学生无需动脑,简单模仿老师的操作,学生的主动性几乎没有得到发挥。

二、STS生物教育与传统生物教育的比较

三、素质教育与STS教育的联系及应用

针对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素质教育,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STS教育与其它教育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中学生物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教给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启发学生联系生命科学、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国热情。

1.生命科学知识是生物技术用于社会生产的基石,而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知识,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社会生产是科学知识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来源。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因此,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要求我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更应该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只有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科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科学,而新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又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STS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有机联系。

2.素质教育重视素质的全面发展,它要求中学生物教学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不仅要交给学生基本的系统的生命科学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STS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农业、环保等方面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积极作用。另外,素质教育要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非智力因素具有能动性作用,它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保证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并最终得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