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教育培训

农村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04 10:4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教育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教育培训

第1篇

1 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学前教育开设率低

从总体上来看, 我县农村的教育水平基础薄弱,教育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不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存在经费不足和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连老师也只是临时借用一下,校舍也是临时搭建或者在户外凑合。 据统计,我县农村还有约 20 %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约 8 %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初等教育, 扫盲和巩固扫盲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解决经费问题的任务仍很艰巨。尤其是教师没有固定的住所,教师的福利普遍缺失。 这些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各个教育阶段的稳定与发展。

2 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辍学学生比例较多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据调查,甘肃省农村共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儿童 468.86 万人,其中有 60.90 万留守儿童。在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中,32.10 万人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辈监护, 甚至还有 1.37 %的儿童无人照顾。没有父母的照顾,上学就不用说了,教育问题更是令人担忧。 另外,留守儿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加上辍学的人员较多,违法违纪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

3 农村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少

在我县,农村教师缺编比较严重;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专科教师普遍缺乏。 与发达城市教育相比,我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明显落后, 教师队伍建设还有许多不足,因此,发展健全我县农村教育必须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 教育是关系农民子孙后代的前途,关系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的首要条件。也是农村人员素质培养的基础。

4 加强农村教育管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4.1 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民子孙后代的前途, 关乎农民百姓最根本的利益

如果农村的教育出现混乱或不稳定因素,那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农村教育是为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和未来的建设者的前提,因此,农村教育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资源的工程,与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必须引起农村建设者的高度重视。

4.2 关注留守儿童,给社会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

留守儿童这个在甘肃颇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要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我们社会各界人士和有爱心的单位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一声问候,送去一份爱心,这样做也许会挽救一个孩子的未来, 只有我们大家伸出双手,就会给孩子们一份力量。

4.3 强化农村教师队伍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这句话已经提了好多年,可真正意义上实施起来,还是有好多的难题,为了提高我县教师队伍的执教水平,提高师德水准,强化敬业精神,树立奉献意识,我们要培养农村教师扎根农村、不计名利、吃苦耐劳、忘我奉献的高尚品德。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农业、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4.4 组织农民参加科技教育培训, 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第2篇

互动平台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出台引发的探讨

编者按:2011年6月1日,甘肃省正式颁布施行《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立法手段来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可谓农民之福!农民教育培训之喜!三农之幸!几千字的《条例》,字里行间渗透着全省担当起对保证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壮志雄心。在为农民感到欣喜的同时,一纸条文如何落地,为农民谋得更大的实惠,三位读者从不同角度带来了不同的声音,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这样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素质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农业省份,如何能使其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一个“多口”管理、培训资源不足且缺乏有效整合利用、培训资金短缺、培训质量和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如何能使其面貌展新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农民的作用?《条例》的颁布实施,是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全省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如何把《条例》落到实处,达到实效,我认为有4个关键点。

一是深刻认识办好农民教育的重要意义。“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抓好农民教育。

二是逐步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科学制定农民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资质规范、考核办法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依法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建立部门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运行、协调持续发展。

三是农民培训与“三农”实际要密切结合。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民教育培训要结合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实际,深入到乡村,深入到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建立最密切的联系,才能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才能制定出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因需施教的农民教育培训方案,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用创新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推动新发展。

四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构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要结合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巡查和考核、问题及整改情况反馈登记、工作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组建农民教育培训巡查组和考核组,加强对《条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改进,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任何一部法律的出台,只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算良规俊法。否则,都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因此,只有《条例》还远远不够,最终的目的,要看《条例》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的实惠有多大,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仙人掌

第3篇

[关键词]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玉溪

新型农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新型农民教育形式,侧重培养“有文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方式,侧重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为了摸清玉溪市新型教育培训状况,我们以玉溪市开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机构为调研对象,对其“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些机构是: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县两级的中等职业学校、市县两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县两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的农机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科协的“农函大”、县乡两级的成人职业培训机、部分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我们认为,这些机构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可以代表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总体情况。

一、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调研统计果显示:“十一五”期间,玉溪市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累计培养新型农民35.8万人(次)。其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3930人,占1.10%;中等职业教育38578人,占10.77%;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4021人,占3.92%;“农函大”教育培训62657人,占17.50%;“绿色证书”培训45281人占12.6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35.48%;农机技术培训58191人,占16.25%;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8140人,占2.27%;“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23人,占0.06%。(见表1、图1)

1.职业教育得到较好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玉溪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资队结构,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稳步提升。全市13所职业院校中,有国家改革示范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其余4所为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培育了8个省级骨干专业和12个市级骨干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十一五”期间年均招生12225人,比2005年的9090人增3135人,增34.49%;在校生规模33057人,比2005年的20958人增12095人,增57.71%。年均毕业7562人,比2005年的4329人增3233人,增74.68%。在这些学生中,90%以上来自农村,所以,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未来农民)学历学识水平,系统提升农民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阵地。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主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玉溪市于2004年开始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于资金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异军突起,已成为农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农民315526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农民培训总量的40.25%。培训后转移就业119781人,培训转移就业率94.3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农民培训主力。

3.农机技术培训成倍增长

“十一五”期间,针对农用汽车、拖拉机、农田耕整机械等迅猛发展,农机安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实际,玉溪市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站,加强农用拖拉机、农用汽车、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的培训工作。全市共培训58191人,年均培训11638人。培训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7728人增加到2010年的15471人,增7743人,增长1倍多,年均增长率25%。

4.联合办学增强培训实力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纷纷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农民培训,既能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实力,又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调动学员主动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函大与农广校联合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与职中、用工企业联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5.培养规模有待提高

从新型农民培养的年度分布上看,2006年-2008年间,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年增约1万人(次),年增幅16.84%。2008年以后,规模呈微缩平稳状态,年培养规模保持在7.6万人(次)以上,但新型农民培养数量占农民的比例并不高。以2010年为例,全市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共培养新型农民7.61万人(次),仅占全市乡村人口的4.2%、乡村劳动力的7.22%;全市共毕业初中生29133人,其中,12294人(占42.2%)进入普通高中,6222人(占21.36%)进入职中,还有10617人(占36.44%)升不了学,他们基本上是农村学生,是最具备培养为新型农民潜质的新农民(数据来源:《玉溪市统计年鉴2010》)。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多数基层领导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重视经济建设、重视项目投入,而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形成点子少、办法少。部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农民总体素质偏低

农民的整体素质比其他行业从业员偏低。玉溪市统计局2005年-2010年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为 8.82%-10.22%;小学文化程度为32.22%-36.60%;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在52.02%-55.74%;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 1.63%-3.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玉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82%,全国6.15%,高于全国2.67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占33.02%,全国25.30%,高于全国7.72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55.16%,全国62.42%,低于全国7.26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99%,全国4.34%,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实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国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3.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市、县、乡三级长期、稳定的财政预算投入保障机制,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基本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培训工作较难开展。目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都是依赖中央和省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支持进行培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投入的政策措施。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多年未能进行更新改造,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必要的教学设备不足,办学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现象十分突出。

4.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不适应

在组织培训内容上对农民的所思、所想了解不多,掌握不够,对农民当前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对实用性注重不足;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不突出;在培训时间上没有抓住生产季节重点;在培训方式上没有突出示范性;教学方法简单、创新性不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室里老师讲,学员听,还沿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不多,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不多。

5.培训教师、教材不适应

培训教师不适应。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乡镇成人职业技术校,教师编制长期空缺,没有专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虽大多都有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教学往往出现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培训内容新颖性不强,有的甚至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吸引力不强,农民难于接受;而农业系统的培训师资队伍,虽大多都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培训授课往往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对农民听课的吸引力不强,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

培训教材不适应。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重视不够,基础课大多数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专业课因各地生态类型、气候因素、生产条件、生产水平、生产方式、投入情况等千差万别,统编教材不适用。而能够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域特点,针对生产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高质量乡土教材,目前仍缺乏或缺少。

三、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提高参与度。要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注意决策的科学性。根据当地农村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选择适当的教育培训地点和符合条件的师资力量,基于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规范教育培训,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并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2.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且政府每增加1元的农村教育投入,可减少农户物质费用6.64元。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为此,一要坚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好农村中小学,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加快实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村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并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从而保证明天的农业主力军能够全面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二要完善义务教育的投资制度。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是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负责,合理分担,构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特别是中央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欠债和教育经费的问题。三要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教育资源匮乏,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大力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长期实行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或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确保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大致相同的教育,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资,提升农村教师质量。

3.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和保障制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培训,而首要因素在于资金投入。只有资金充足、切实到位,才能确保农民培训顺利开展。不少农民小农意识严重,教育观念淡漠,经济条件普遍较差,若让农民自己出钱参加培训,即便是对其很有益处,也不可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素质又是一个长期事业,仅靠政府增加投入远远不够,因此,保证经费来源至关重要。建议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的补贴;同时制定灵活政策,按照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培训市场;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可采取实现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负担的措施。建议设立类似福利事业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并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管理资金。建立完善的约束、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责任到人。

4.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因此,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多面型”、“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整合资源,统筹好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县乡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科协等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强化对农民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及知识更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四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培训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和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提高培训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要组织农业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成职教专家,根据我市不同的生态环境、气候类型、生产条件、农民需求,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名、特、优、稀、缺”农产品的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突出地方特色的乡土农民教育培训教材。

5.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第4篇

关键词: 西部农村 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教学的主导与实施者,教师承担着学生全面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重任,其专业水准及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师的专业发展速度较慢,整体水平较低,因而,需予以更多的关注,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1.问题提出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不断学习新的理念、知识与技能,从而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的过程[1]。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提高教师素养,为培养合格、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基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而在图书、网络等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的西部农村地区,开展教师培训、进修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培训,我们可以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等快速地传授给当地教师。

近几年,尤其新课程改革以来,政府加强了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相关方法的培训,促进了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素养。但是,在培训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2.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机构质量不一,培训价值有偏差。

教师培训机构有很多,既有高等院校,又有教育学院,还有教师进修学校和专门技能培训机构,等等。西部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培训机会较少,更多的是市县级的培训。许多培训都是在本县的教师进修学校或地区的教育学院,按专业编制上课的形式进行,且培训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2]。

除了培训机构质量不一外,还存在着培训价值有偏差的问题。一些教师培训的主持者往往存在“西部农村教育是落后的,教师是落后的”的观念;许多教师培训的组织者还将教师培训简单理解为帮助和促进教师更新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增强教学能力的工具,认为教师之所以需要培训,就是因为他们观念落伍了,知识老化了,技能退化了,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3]这样的价值判断会使培训者忽视西部农村教育的实际,忽视被培训教师的一线经验,容易使培训者以知识、理念的“先进者”、“权威者”自居,从而在培训中更多地强调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的灌输,而忽略结合农村的实地情况,以及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这种观念和做法还容易导致教师情绪和态度上的反感,进而影响培训效果。

2.2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形式单一。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教师培训工作应该是长期、完善、有序的。然而,当前的农村培训状况基本上是:项目进行到哪儿,培训才到哪儿,缺乏连续性。尽管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校本五级培训模式,但是培训基本上还是以上级的指令和规定为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内容体系,造成各级之间内容重叠,缺乏适应性。[4]同时,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差异,由新手教师发展到专家型教师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师培训却很少把教师的水平综合考虑进去,没有相应的分层培训,也缺乏相应的培训评价体系。此外,教师“逃避”在职“非学历”培训的问题,以及培训机构“走过场”式培训的问题也客观存在[5]。

教师培训还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在西部农村很多地方的教师培训都是采用研修培训班的形式,以听讲座、听报告的方式为主,较少关注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多元协作;还有的培训组织者完全按照相关的培训教材授课。尽管有些培训会加入一些观摩或公开课,但所占比重往往较少。

2.3培训内容忽视隐性知识,专业性、针对性不强。

隐性知识通常以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信念来表征,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一般不能以常规的教学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主要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探索,同行间的相互交流、切磋和体验获得[6]。这类知识对于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形成专业能力和态度非常重要。在西部农村教师培训中,培训内容以理论型的显性知识为主,即能够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可以系统地传授和学习的知识,很少进行探究、合作或交流,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学习。

在培训内容上还存在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近些年来,针对农村教育的专业培训少,农村教师除了具备教师专业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有农村教育的专业能力。例如,如何促进农村孩子的个性发展?如何针对大量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学指导?农村教育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诸如此类农村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数教师培训都未能涉及。[7]此外,各种教师培训往往是按照政府整体上推进新课程的需要部署安排培训内容,事先并没有组织有效的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并不了解教师真正急需的是什么[3]。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往往不强。

3.改善培训工作,促进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上述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转变培训价值观念。

首先,在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树立平等观念,即尊重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在2005年北京召开的“西部农村教育论坛”会上,蓝建研究员指出:“现在教育中的城市中心主义越来越严重,强调要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农村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指出课改不是要用城市现代化消灭农村。”[8]西部农村地区有特殊的地域文化和教育资源,这些都应受到重视。培训工作需要充分考虑、结合地方教育实际;重视一线农村教师的个人经验,在培训中增加经验交流、知识共享等活动,针对其实际需要展开工作。

其次,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把教师培训当做一个长期工作来抓,尤其是地方的培训组织者要抛弃简单形式化的“走过场”的心理与做法,认真对待教师培训。

最后,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端正态度,即培训是促进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专业进步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而不是需要应付的工作或只是为了获得相关学历才去参与。

3.2规范培训机构。

健全政策、法规和培训机构建设来规范教师培训。一方面,尽快着手建立完善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体系,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另一方面,各地要在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配置,达到每个县(区)都要办好一个教师培训机构的目标,使教师进修学校能够成为“以实施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为主要任务”的办学实体和政策执行者。[5]

西部地区许多中等师范学校在师范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萎缩或改办成普通高级中学和职业高中,在教师已经大量流失的情况下,依然承担了大量的新课程教师培训任务[3]。在相关培训机构没有配备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从高等院校等机构调配优秀教师的方式,来缓解这些机构的压力;对这些机构加强管理,尽可能地保证教师培训质量。

3.3完善培训机制。

首先,国家、省、市、县、校本五级培训模式之间要建立连接、沟通机制,尤其是市县级的培训要根据国家级、省级的培训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以减少培训的重复性。

其次,针对“项目到哪,培训才到哪,缺乏连续性”的问题,应根据西部农村教育及教师的实际情况,规范培训内容,使教师所参与的培训在整体内容上保持连贯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应开展不同层面的培训,按照教师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培训,切实将培训落实到教师的真正需要上。

再次,建立长期培训机制。目前,西部农村教师培训依然以短期培训为主,缺乏长期性、持续性。尽管短期培训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教师回到一线岗位,将培训习得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实践时,还是会遇到诸多问题。如果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培训交流平台,教师就可以随时将问题反馈给培训组织者,以获得培训支持。

最后,健全培训评价体系。这里的评价体系既包括对培训机构、培训组织者的评价,又包括对培训教师学习效果的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对培训机构及组织者进行规范,确定培训资格,加强管理。另一方面,教师培训结束后,要有相关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评估,避免出现逃避或应付培训的状况。

3.4丰富培训形式。

其一,加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旨在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的需要,主要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9]。校本培训有别于以高等院校为基地的培训,它不以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是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指导下,由本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研究基础上的一种专业发展方式[2]。这种培训注重解决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其目的直接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发展。因此,可以把校本培训作为提高培训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其二,聘请专家讲座。西部农村教师学习资源较少、信息相对闭塞,经常聘请专家进行讲学、开展讲座或报告,可以拓展教师的视野,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素养。通过专家的示范与交流,教师能够获得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专业发展。除了聘请的方式之外,还可以由相关部门专门安排一些专家或高校教师定期到农村进行教师培训,这样不仅能节约培训成本,还能为专家或高校教师提供实地调研的机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三,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发挥“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西部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培训[9]。努力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除此以外,还有研修班培训,即农村教师利用假期到指定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的形式;派送农村教师到优秀学校进修学习的培训方式;开展教师自我反思,即“自培”的方式,等等。总之,教师培训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将各种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培训的多元化,以加快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5重视隐性知识。

显现和表述隐性知识是普通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关键[10]。而大多数教师培训工作中,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显性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语言清晰描述、表征的显性知识传递给教师,使之掌握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和观念,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其一,课堂教学和观摩。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或录像,教师能吸收讲课老师的隐性知识并加以内化;其二,案例探讨和课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教师隐性知识实践的过程,通过案例探讨和课题研究,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其三,专业引领,如座谈、交流等。通过专业人员的解剖和深化,可以将隐性知识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并使其显现化,引导教师专业发展。[11]

3.6增强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为了增强培训的专业与针对性,要树立一种“农村教育观”,即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进步。为此,就要放弃完全照搬城市教育发展模式的想法,从观念上重视农村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在培训工作开展之前,必须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切实了解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关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以及观念上的困惑,等等。只有如此,才能在培训工作中正确把握教师的培训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还需要结合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水平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理论指导,而对于新手教师,则应更多关注方法、实践方面的培训。这样的分层培训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和平.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26-27.

[2]郭明红,杨廷茂.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02-104.

[3]石义堂,李瑾瑜,吕世虎.创新培训模式,提升西部农村教师素质[J].人民教育,2008,(5):23-26.

[4]郭酉函,游大鸣.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农远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的构建[J].软件导刊,2011,(5):53-55.

[5]黄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师教育研究新动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40-44.

[6]夏志清,田水泉.对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审视与比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6):107-110.

[7]林健.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1):12-15.

[8]翟晋玉.西部农村新课改:问题与反思[N].中国教师报,2005-11-23.

[9]王少元.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关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需要[J].宁夏教育,2010,(2):11-12.

第5篇

一、当前农业推广中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在校人数)如表1所示:表中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农村教育人数(不含高中,7889万人)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图1)。

二、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功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和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各大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依托和教育阵地,建立一批省、市、县逐级推进的农民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完善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例,“双百”工程是由湖南农业大学选派优秀科研人员组成一百个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选择相应的一百个农业专业户或涉农专业组织、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探索并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知道,单纯由政府组织的以技术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是必然选择。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如图2所示)建设应以大力调动农户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为目的,坚持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当然,最根本的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还不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客观实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应始终坚持以利益引导为主,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便捷有效途径,重点培养农民对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兴趣,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积极的科学技术态度和科技意识,锻炼利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作者:陈献群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第6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教师教育 模式构建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由于儿童观摩、模仿能力和感受能力强,小学教师的言谈举止格外需要掌握分寸,小学教师的教育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近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教育振兴的任务重点也在农村。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强调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2006年国家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再一次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只有全面构建农村小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扎实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有力保证农村教师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构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据教育部发展计划司编发的《中国教育统计(2004)》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小学教师363.7万人,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64.6%。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划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由此,“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成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重要内容。构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新模式也注入了新的现实意义。

1.进一步巩固小学教育地位。教育要振兴,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关系到农民、农业、农村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未来的20年内,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3亿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小学生在校人数7378.6万人,小学教师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64%(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2004)》,可以说,我国的小学教育“既是为着现在的中国,也是创造中国的明天。甚至可以说,势必影响世界的明天”。由此可见,教育的振兴,农村教育是重点,小学教育是基础,农村小学教师是关键。

2.能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职业的本质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分工,本无尊卑之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的确不高,农村小学教师更觉低人一等。这与传统的观念及某些政策导向有一定的关系,但检讨教师自身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职业岗位的厌倦,对自我素养的自满,对教育改革的若无其事等也是造成消极社会评价、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可见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水平、学识能力以及他的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修养。提高教师自身各项素质,可以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3.进一步适应时展要求。当代社会,“知识爆炸”推动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变迁,教育培训的侧重点逐渐向新知识和新技能方向发展。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看,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更换,而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教学方式、教师专业成长等全方位的整体变革,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从观念、策略到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变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时展的要求。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理论内涵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分类指导、分校培训、分步提高。

1.分类指导。农村小学教师尽管多数都参加过职前培训,但个体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分类指导即根据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目标实行提升式培训。分为师德修养型,学历提升型,知识更新型,能力拓展型,成果创新型等五种类型。如针对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职业待遇上存在的“三重三轻”(重物质待遇、轻精神待遇;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现象,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师德修养教育,以培养他们崇高的、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2.分校培训。即采取多种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岗位为主阵地,由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培训。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主动学习和自我不断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师各项素质的提升。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校本培训彰显出如下特点:一是目标的直接指向性强。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等)主要局限在专业发展教育,重在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很少关注学校与教师的具体要求。校本培训则从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二是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强。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为专门培训机构,校本培训则由学校自主规划、自主组织,有时虽有专家指导,但都是与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与培训。三是内容的针对性强。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分校培训主要方式有短期培训、专题讨论、教后反思、学科互动、自我完善等五种,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既可单一运用,又可综合运用。

3.分步提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应用系统科学研究教育问题,把各级、各类、各方面教育视为一个整体,从优化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入手,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就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而言,要把整个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师素质视为一个整体,把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各项要素视为各个部分。教师的各项素质分步提高了,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自然也就提升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结构图式应为“目”字型,“目”字中间的两横将外框平均分成三部分,最下部分指分类指导,这是基础;中间部分指分校培训,这是关键;上面部分指分步提高,这是目标。三者结构缺一不可,又相对独立,相互作用。

三、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的运行机制

为了使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三分”模式顺利实施,更好地发挥其各项功能,需要沟通系统内部及

其外部的联系,保障运行。为此,应建立以下运行机制。

1.政府导向机制。地方政府应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关键作用及美好前景。要建立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并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规划并精心组织实施。要充分认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奠基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措施。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

2.多方互动机制。建立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积极整合县、区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院校,下连基层学校的教师学习中心,作为教师教育的平台。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并资助农村小学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形成与小学校本培训密切联系和沟通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将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要积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和研修,为基层学校培养业务骨干,推动整体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7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农村;农业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74-02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村的成人教育体制已不再适应当前新农村教育的发展,原来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扫扫盲,进行一些法律宣传以及结合当地农业技术站进行一些农业技术推广。而现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依靠的是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这个大环境中迫切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虽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整体素质较低,就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当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失业大军。这就要求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与时俱进,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成人教育体制,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农业、农村工业以及其他产业无论形势和内容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此,农村成人教育应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1.科学定位农村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农村成人教育要适应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就必须转变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理念,培养农民实用的技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同时结合职业教育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就业前培训,避免他们盲目进城,流落街头。这就要求农村成人教育既要培养新型农民,又要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岗前教育。

2.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经济要发展,首先需要农民思想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而农民是这一环节的主体。在农村建立一个实质性的农民合作组织,这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不仅可以解决农民教育经费的来源,使农民的再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还可以对一些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进行“引”、“培”、“推”,为基层政府工作减轻负担,在农民群众中树立较高的威信。

3.依托农村科技信息网络。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新农业品种,而这一切的获得离不开信息。现代网络技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捷径,农村成人教育可以利用这一手段为农民传播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急需知识和市场信息,坚决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开展优势品种、项目的科技培训。要想打开国际市场,就必须引进先进的农业新品种和科学的生产管理经验,对农产品进行无公害化生产和管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标准和市场化程度,保证农业的循环发展和环境清洁。而这所有的一切要求有一个能够围绕这些项目的培训,农村成人教育正好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

5.培养专业农户和农村经纪人。实践证明:某一种或某一些农产品如果形成规模,那就可以吸引买家的到来。农村成人教育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和科技推广,可以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培植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质量、效益好的农户成为专业农户,以扩大本地农业产品的影响和竞争力,同时加速培养能连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人队伍,增强产品的流动性和市场活力。

6.大力开展农民岗前和继续教育培训。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要求农村成人教育机构要根据当地政府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城镇化建的需要制订劳动力转岗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农民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探寻适合本地的二、三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训项目。

7.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农村综合教育。在我国很多地方,多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没有继续深造的学生都是回乡务农,但他们在校学习的知识在农村实际生产和外出打工上用到的很少,造成他们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建设中,以致形成劳动力的盲目转移和浪费。为此,农村成人教育可以与当地职业教育或农村基础教育联合办学,建立学农或学企基地,培养学生一些实用的生产技巧和就业知识,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品质和毅力。

8.探寻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关系。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层次不高,这就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对农村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完善农村教育,采取就地解决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使农民就业,这对加速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明显过剩和素质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是农民素质的提高,都需要通过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来完成,这样才能适应新的非农产业部门的需要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对我国旧的农村成人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这在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定安.乡镇成教学校要引导农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J].农村成人教育,2000,(8).

第8篇

一、工作目标

1.以创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为抓手,深入推进社区教育,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探索建立“两校”长效管理制度,整体提升“两校”工作水平和教育培训质量;创建合格“两校”12所,优秀“两校”8~10所,75以上的行政村、居委建立社区学校;

2.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加快推进成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巩固发展东港、锡北、羊尖成教中心校,力争2~3所成教中心校通过市标准化建设的评估验收;

3.认真做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区农村青壮年农民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达80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60以上。

二、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镇(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决定》、市农教办《关于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基地建设,丰富社区教育培训内容,提升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围绕落实新五件实事工程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镇成人教育中心主体和“两校”主阵地作用,以争创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为动力,进一步发挥区社区教育网站、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网站和镇成人教育中心网站作用,紧密结合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技能技术培训,创建合格、优秀“两校”,评比社区教育培训先进单位等活动,深入开展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农民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

3.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载体建设。要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苏教职[20__]17号)精神,完善联席会议制、督查管理制、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等制度,以争先创优和规范化管理为抓手,积极推进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创建工作,着力推进东亭街道、安镇镇、东北塘镇、鹅湖镇等四个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完善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积极发挥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的骨干示范作用,不断提高我区社区教育、现代农民教育培训载体建设发展水平。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视导活动,引导基层单位和“两校”加强社区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开拓教育培训服务新领域,更好地发挥基层社区教育组织的主体作用。组织各镇(街道)开展两校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激发基层单位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网络。

4.加强资源整合,走“社区教育推动、条线部门协同、三级网络培训共同参与”的办学之路。以社区教育学院和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平台,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资源,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中心校与有关单位、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作,进一步强化骨干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发挥__电子职中、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社区教育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区就业培训定点单位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办学积极性,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全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5.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一是组织开展理论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专职管理人员工作效能。二是继续建好一支稳定的社区教育联络员和志愿者队伍,做好业务指导和信息沟通工作,齐心协力,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三是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聘请专业过硬、经验丰富、擅长教学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和教学培训工作,确保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农民 教育培训 对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将进一步发生深刻地变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成为农村发展的趋势,农民居住地向城镇集中,土地经营向规模集中,工业发展向园区集中,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农村经济和社会虽然发展了,但农民问题依旧是目前农村社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农村体制改革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性保障。

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不均衡,从我国劳动力的构成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成为支持我国劳动力密集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念引领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培养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较,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支撑条件薄弱和监管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政企合作型和市场主导型这三大类型。但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主导型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江苏省姜堰市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我国在农民培训模式上比较成功的案例,姜堰市作为江苏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通过由政府主导,从上而下有组织的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利用政府的资源优势,调动各界的积极性,使原本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中处于困境的农民,提升了素质,学到了技能,变成了就业的生力军。

二、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

美国通过立法大力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体系和种类多样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工作,有相应的法规和机构,通过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将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以适应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日本通过开设农业高中,建立留学制度,加强农业技术普及教育,形成了多种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

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共同点:1.通过立法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3.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教育培训经费;4.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我国政府需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保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并在农村广泛开展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贴近农民实际。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2.建立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通过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模式、专题讲座培训模式和现场技术操作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3.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采取多种措施,激发乡镇企业和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并选拔出农民技术骨干,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5.多渠道的筹集农民教育培训资金。

总之,农民教育培训必须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识到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农民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将最新的思想和技能教给农民,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国发[2003]19号)2003.9.

[2]朱敏.城市化与郊区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探析[J].上海交大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2):23-26.

[3]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第10篇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

我区现有农业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8—45岁)291914人(男性155358人,女性136556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50968人,占51.7,从事工业的劳动力42788人,占14.7,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39456人,占13.5,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9666人,占6.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8794人,占3,从事其他的劳动力30241人,占10.4。在全部劳动力中,在区外务工的70562人,占24.2,尚有221352人,在区内从事各种务工活动,占75.8。以上数字说明,我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停留在本区内,这也是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一个原因。

(二)文化结构状况

据统计,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35623人,占46.46,初中文化程度111949人,占38.35,高中以上学历的44642人,仅占15.19。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失地农民”情况

近年来,由于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占用农业土地增加,造成我区“准失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三分)”和“失地农民(完全无耕地)”人数增加。据统计,今年我区“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分别达到19805人和15445人,已占全部农业人口的7.8,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12.1。以上情况说明“失地农民”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就业压力,而且可能给农村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四)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2.1万人,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3,如加上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的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5万人次,也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左右。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30。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五)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

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著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对这两种农户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加快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区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现有的培训是通过社会办学机构,如农校、农广校等,而这“两校”目前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而现有的专业 学校在培训经费价格上农民自己难以自行解决。

3、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要在5年内将近3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一遍,需要大量的经费,如“两校”从建校至今,专职教师仅10人,财政每年办学经费仅3.5万元,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因而,严重制约了“两校”作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4、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三、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

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区很早就实现了普九,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1、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1)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实际,用五年的时间,一是将全区18~45岁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轮训一遍,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培训6万人;二是对全区村、社干部4083名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三是对农村未升入大专院校的高中生实施职业教育,计划每年培训1万人;四是对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35250人(随着城市化加快,失地农民还会不断增加)进行再就业转岗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培训内容: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2、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和各镇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镇成教办负责。

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3、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①短期培训。依托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农广校,根据各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农广校、党校、会计培训中心、各镇成教办,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四)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都市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

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区农广校、农校每年区财政拨款仅3.5万元,对于培训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第11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新课程实施需求的一种潮流与趋势?这对于我国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农村教师怎样走好专业发展之路?又怎样才能使农村教师走上教育专业发展之路呢?本文试通过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发挥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教育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教育的硬件?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农村教育的软件建设仍然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本人一年时间的到农村支教与调查研究?对农村教育进行调查和深入的访谈?并对调查和访谈的内容深入分析?发现?无论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农村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并注重为教师的专业追求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影响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还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师专业化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农村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较低。生活艰苦。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即使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骨干教师?也因待遇低、生活艰苦、职称提升困难等而流向城镇或城区?这给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的头等问题。

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师队伍存在高度年轻化或老龄化问题?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专任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教非所学”现象依然存在。其任教学科与自己的专业大相径庭。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严重不足。在农村中小学中?语文、数学还基本满足学生需要?而像音乐、美术及综合实践这样的学科在学生看来可以说是一种奢求。

(二)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的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但是?因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少乃至没有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导致农村地区、学校或教师个人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支持而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后?地方财政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培训时间少、培训档次低。如广西河池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从2003到2007年的投入没有多大增加。

(三)县、市级培训机构的师资严重不足。

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过程?是最受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但部分农村教师对教师专业化不甚理解?停留在旧有的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把教师行业理解为一种教书匠的行业。在县、市级培训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县、市级培训机构缺乏师资力量?没有发挥教师专业化再培训的功能?甚至“名存实亡”?而有的地方已经撤销教师进修学校?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十分严重?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受培训?教师培训以学历提高为主。而学科专业、科研、教育理论仍然缺乏培训?培训的内容不是教师所迫切需要的?或者对教学实践的作用不大?导致教师的学习很被动?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缺乏良好的评价标准、激励和保障机制?培训者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培训者长期脱离教学一线?所培训的内容没有具体教学案例支持?不能给教师起到示范作用。

(四)农村教师培训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目前农村地区使用的资源大多是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很少利用到系统外部资源?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国内的一些企业等培训资源?显示出农村教师培训对外部系统资源利用的不充分性。其次。当地高校与农村学校的合作培训较少。没有真正发挥高校引领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近十年来?高校开展支教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有力地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也有些支教活动流于形式?有些支教派来的教师不全是优秀教师?而是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或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或是以优先评高级职称为目的的部分教师?因此出现部分支教的教师要么是能力有限?要么是态度不够端正?从而起不到很好的示范和支教作用。再次?校本教师培训缺乏对校本培训资源的统一规划?导致校本培训资源建设目标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二、地方高校为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院校的三大主要职能?地方高校也不例外。具体地说?地方高校为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服务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二是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的培训?三是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学校。在这三个方面。地方高校都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一)地方高校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依据当地农村教育的情况。建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创新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模式?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全过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二是中学、小学、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打破原有教师教育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从教师的终生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教师教育?使各阶段的教育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有利于各类学校优势的发挥、资源的共享。

(二)地方高校应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的培训。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知识体系陈旧?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普遍存在课时总量太多。周课时太多?专业必修课太多?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适应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不够明显?有教师教育之名。无教师教育之实。教师心理类课程陈旧?仍停留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上?课时又较少?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践的机会少。为了提高教师培养培训T作的专业化水平。必须从教师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做起。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该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所构成。如何确定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是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参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T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所作调查的综合结果来看?学科专业约占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师实践占15?。在整个职前教育中?学科文化课约占60??教育学科专业约占40?。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以设计为?一般文化课程占2渤?学科专业课程彻6。教育学科课程为20??教育技能课程占1??教育实践课程为l o?。这样可以保证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

其次?根据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政策上倾斜。财政上扶持。地方高校利用教师教育基地的优势。按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分层分岗进行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设计。为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同时。还可加强开放式培训平台以及自选式网络课程的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学员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机制。建立教师学员学分累计和培训机构学分认证制度?调动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

(三)地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与农村中小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地高校与农村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应该是双向的、互助的。而不是单向的、指向式的。高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做法。在中小学与教育系统外部的合作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一种为教师提供专业训练和专业发展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PDS学校中的工作一般通过丁作组或行动小组来开展。工作组通常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组成。每个工作组有4-5名有经验的教师?2—3名教授。5一10名研究生?若干本科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及其他人员。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所采取的行动。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以现场为基础的学校改进活动、课程理论培训、短期研讨班、进行专题研究?等等。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旦其中某一环节没有合理配置和协调运行,就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本文就陇南市的农村教育管理提出一点浅显的见解。

一、陇南市农村教育管理的现状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现辖武都区、成县、徽县等九个县区,其地势地貌决定了陇南是偏远贫困地区,然而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素质能力不强、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农村学困生面积大等是制约本市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教师结构不合理

一是不同学科的教师结构不合理。当前,在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短缺,一名教师带好几门不同门类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因此,农村音、体、美课程面临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这也说明农村学校不重视这些副课课程的学习。另外,物理、化学、外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这将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二是不同年龄段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这几年通过教师招考进来的年轻老师多数为大专文凭,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大多是待很短的时间,然后离开,出现外面的老师分不来、里面的年轻骨干教师留不住的现象。

2.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而且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采用集中培训、课堂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对大批教师进行培训,也经济实惠,但不利于参训者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不利于提高参训者将学得的教育理念融入具体教学的实践中去;不利于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较低,习惯于从教的角度看待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看待教,这样严重制约了我市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

3.城乡学校差距大

城乡学校差距大是当今教育公平的焦点问题。城区学校校园活动场地宽敞,活动器材充足,每间教室都有电脑、空调、投影和语音设备。农村学校虽然教室都宽敞明亮了,但是由于地方狭小,许多学校没有活动场所,更不用说那些电子设备的配置了,甚至许多山区学校的学生根本没有听过“电脑”“计算机”这样的词语。近年来,大量的学生向城里流动,农村学校班额越来越小,一个年级一个班的现象极为普遍;而城区学校普遍存在班级超额现象,每个年级六七个班,甚至毕业年级达到十来个班,每班人数也都在六七十人以上。据统计,陇南市武都区共计有各级各类学校402所,教职工5198人,学生93789人。而乡镇学校、中心校、村校教学点中属市直管辖的中小学校只有两所,教职工近400名,学生总人数不到5000人。

4.“择校热”的出现,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率高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使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在城里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上学,如假户、搭户、租房、买房、托关系、批条子、权钱交易等。这种做法使得城市学校生源过度集中,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生源流失。武都区南部山区的三仓闹院小学于2007年建成了新教学楼,建筑面积260多平方米,当时尚有220多名学生。可从2008年开始,学生人数急剧下降,2014年有13名学生,现在全校仅剩10人。如今,武都区已有74所乡村完小或教学点因无生源已成“空校”,其中8所教学点或村小的闲置校舍被改建为村卫生室。

二、陇南市农村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不足,投入不平衡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系农业人口素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陇南地区经济落后,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教育经费在地区间、城乡间、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间以及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不平衡,也导致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生源流失。

2.农村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教育经费拨款应当首先保证人员工资及基本的公用经费,而不是搞基本建设、设备采购及其他形象工程。现在有些地方热衷于赶时髦,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搞信息化达标、远程教育、示范工程等等,耗资大、成效少。据统计,2015年甘肃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497.2亿元,可就陇南而言,农村的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和城区相比有很大差别,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的也只是聊胜于无,教师培训学习和对外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

3.教学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

目前,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依旧采用行政手段,以指示和命令手段为主体,一贯强调学校的入学率、升学率等硬性指标,重视文化课的过关率,忽视了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来提高学习质量。这样陈旧的管理方式、不健全的教学管理系统、不明确的职责范围,不能与时俱进地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

4.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流失严重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足是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偏远的陇南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环境恶劣,信息闭塞,许多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的正式老师较少,大部分是由民转公的教师撑着,绝大多数老师不愿意到山村给孩子们教书而转行转业。

5.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教学颓败

在经济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农民生活并不富裕,为了追求城区学校优越的教学条件和支付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学杂费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里,一可以做点小生意,获取额外的报酬;二可以让孩子在相对优越的教学环境下受教,照顾自己的孩子上学的同时,也可以赚取额外的收益。因此,农民工进城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这也导致了乡村田园的没落,乡村教学的颓败。

三、完善陇南市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措施

1.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陇南是全国贫困地区,国家在政策以及资金上应当适当地倾斜,多加关注。在学校建设方面遇到困难时,上级能够有效及时地解决;在一些学校应当投资建设学生公寓,使孩子的安全得到保障,也要确保良好的教学环境。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如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赞助等方式争取资金,改善当前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再次,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班级优良风气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2.明确规定年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途

学校要合理分配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校自有资金的使用,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

市县财政每年的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教育,一是保证教学基本用房的建设,保障学校安全问题;二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缺口,保障教师待遇;三是维修和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学生学习、活动和生活相关的项目,如教师培训、实验学习、文体活动、购置仪器设备及图书材料等产生的费用要由学校公共经费支出,这些教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要制定实施细则,并且划分具体参照比例,明确经费使用的检查与监督方法,建立控制和审计机制,及时处置不按规定使用的做法,预防出现挤占、挪用、截留、平调教育经费等违规现象。

3.发挥学校特色,形成多元化办学模式

学校管理层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摸索适合学校情况的管理方法,组织学校教师集思广益,探讨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组织教师学习其他学校的特色文化,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努力实践,争创特色,为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这样一来,必然会带来学校间的竞争,学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不得不通过各种课题的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并能促进学校不断提升品牌的发展之路。

4.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农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培养和教育祖国下一代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因此,办好学校,搞好教育,一要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思想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二要加强师资进修,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教师进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及薄弱与优质之间的轮岗互派,互相建立起紧密联系。三是加大科研力度,抓好课改培训,让教师在课改和教学工作中,激发自我发展的愿望,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农村教育。

5.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给予极大关心与支持,引进专家能手、帮扶队员深入贫困乡村开展帮扶工作,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开发增收产业,实施智力帮扶,开展科技培训,推广实用技术和种养殖优良品种。根据当地不同气候类型和地质结构发展农作物,突出地理优势,整合农村资源,以电子商务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农村教育提到与城市教育同等重要的高度,农村教育一定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