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14:3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后,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性地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努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语文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和周围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天性,把小组探究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把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小学生,把小学生引入到合作学习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主人的积极状态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合作学习。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氛围,引起探究欲望
营造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创设趣味性游戏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直接有效的经验方法。新课程标准认为小学生应由“会学”过渡到“乐学”,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充分激发,小学语文教学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应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只有当小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学习动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基本保证。
1.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的学习气氛对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要,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如,在《舍身炸暗堡》这节课中,当面对他大义凛然的选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让小学生讨论除了牺牲他自己外,还有其它的方法措施吗?然后经过小组的论证探究讨论后,让小学生充分比较一下得与失,这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小学生对革命英雄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这种学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激发出来了。
又比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引导小学生:同学们,你们大家喜欢冬天下雪的景象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冬天下雪的美丽情景?然后,教师紧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下雪的精彩图片:下完雪之后有许多漂亮聪明地小动物分别来到滑滑的雪地上打闹,哪位同学能大胆热情地说一说它们的小脚印是什么形状的?小学生会努力激发想象力依次说出许多动物的小脚印,他们很明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合作探究解决。比如,用拼音、问同桌、查生字表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激发出来了,非常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地位上,教师在课下应多和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知己,多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成长与需求。”课上多和小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的疑问要做到有问必答,用最适合利用小学生身心特点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前,教师一直处于绝对权威的主体地位,决定一切法则、教师是书本知识的象征和法则,学生只能无奈被动地无条件接受教师教给的死知识,所以传统的师生关系时时体现着绝对权威。但随着知识世纪的到来,社会对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了更迫切的向往和需求,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拓宽深入,教师无可撼动的主体地位早已逐渐被新时代思维的学生占领。
(二)优化问题,把握时机探究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小学生理解,又能够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回答,面对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要少一些提问,多一些探究合作学习,把一些复杂的问题优化成小学生通俗易懂的问题,教师切勿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复杂问题,教师不懂得如何优化问题,对探究性问题将起到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1. 教师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满足小学生的年纪特征和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复杂程度。问题设计太难,问题超出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范围,会让小学生不敢作答;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实际价值,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又会觉得太过简单不愿过多思考,小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小学生回答的问题就会五花八门。小学生思考的时间过长,会严重伤害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让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情景,探究式学习的氛围中看到“恐龙”这个词语,让同学们回答想到一个怎样的生动形象?让学生用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总结大家伙:恐龙(害怕;巨大的;凶残的……)接着问小学生想认识它吗?根据探究的结果和经验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笨重的它怎么可能飞向一望无际广阔蓝天的?陆地上笨笨的恐龙和飞着的恐龙是完全一样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分别吗……
2.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一堂课40分钟,小学生的心理注意力基本维持在20分钟左右,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这堂课无疑是非常失败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住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小学生学习语文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努力控制问题的广度和难度,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开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比如在学习《我的祖国》一课时,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尚之情,然后讲一些关于美丽景区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我的祖国的真正内涵,把复杂问题优化成通俗易懂的情景中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知识。
(三)小组合作,激活探究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给了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利用小组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习,从而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探究,努力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死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1.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分成3~4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成绩各方面较好的学生,使每组同学的差异都能得到互补。教师要协调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使每个小组学生在平等团结的愉快氛围中,在探究的愉快气氛中努力学好小学语文课本知识。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中让小学生们自学、互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辅导其他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既顾及全面,又能让某些小学生得到照顾和帮助,为探究学习培养奠定了基础,利用小组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从而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可急于求成,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渐进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活思维。在传统的教学观下,小学生不敢发言,羞于发言,这对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语文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找状态建立自信,最重要的就是不歧视学生,尊重学生。歧视既是一种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又一种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因此,教师要更加关怀那些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多给他们些鼓励的话语。一个肢体语言,一个微笑,对于那些不自信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另外,在帮助小学生大胆发言时,应坚持宁低勿高、宁少勿多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切实目标,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处理恰当,不可当面批评,可私下找学生告诉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活思维。
(四)注重总结,把握探究规律
一节语文课的情境导入固然很重要,但是一节创新的小学语文探究课不仅要十分丰富有趣,还更要有完美精彩的结尾,完美的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增加小学生的学习期望,还能进一步激起小学生求知的决心,使小学生渐渐产生对小学语文探究的巨大兴趣,充分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牢牢掌握。
1. 语文探究教学知识归纳梳理,给小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小学语文探究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理清所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外部联系,有助于小学生牢牢掌握其外在联系和内在区别,对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巨大作用,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准确抓住细小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联系,最终利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网络。
关键词:高段语文;小学生;主动性;疑问;情境
在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中,教师往往把听话的孩子看做是好的学生。可是在小学高段语文学习中,学生因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认知能力也逐渐提高。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学习的主动性,也认识不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变化,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逐渐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以提高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一、适当地调整师生之间的角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太过于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特别突出。如果不积极鼓励其参与课堂,不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怎么会真正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呢?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将课堂归还与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是提高其学习语文主动性的最重要的策略。
1.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高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流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巧设疑问,努力创建问题情境,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同时,在环环相扣的“设疑―质疑―答疑”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主动对语文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师变成帮助学生学习的推动者,也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2.变被动为主动
对于高段小学生而言,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其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小学生要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敢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最重要的是,当小学生积极努力参与到课堂交流时,能够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拓宽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二、传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1.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关键在于让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将多年来从教生涯中总结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小学生。既有利于为他们指出自主学习的方向,也有利于他们知晓如何自学才会提高学习效率。课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主动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找出自己不了解或不会的地方;课上,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才会知道在教师讲课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内容;课下,小学生需要“温故而知新”,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并重新找到疑问;课后,教师应该提倡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是种可怕的东西,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督促小学生主动学习;小学生也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按照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三、总结
小学高段语文学习阶段,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让自己成为帮助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动者,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汉字教学;需求;皮亚杰
【中图分类号】G622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做了明确的表述:通过小学教学,我们要能使小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千多个词,让他们达到既能再认又能熟练运用所学汉字的能力(会读会写会造简单的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1600个汉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的运用相关激励教学法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小学生快乐地主动的学习汉字,那么我们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对于如何更好地让小学生的学好识字,笔者有一套自己的教学经验。
1.善于明确识字教学的重点
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教学重点是让其学会常见的1600个汉字并能正确地分辨读音和掌握正确地书写方式。
汉字的读音教学是从“ABC”这几个字母开始的,其最终的目标是让这阶段的小学生正确地书写26个字母,和分辨各种容易混淆的读音。由于各个地方的方言均不相同,故每个地方的易混音也是不同的。如四川人不容易分辨“H”和“F”,把“湖南(hunan)”读成“阜南(funan)”;湖北黄冈人不能分辨“Y”和“R”把“运(yun)”读成”润(run)”。
在汉字正确书写方面,为了快速理解和学会汉字是书写规则,老师在进行大规模汉字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小学生对汉字各种偏旁部首有系统的认识。这样做一方面能帮助小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让学生觉得汉字也不过如此;另外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养成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在日后的自主识字活动中,能善于运用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让他们能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对汉字有个理性认识。
2.善于运用象形文字进行教学
中国的汉字和世界上的许多语言一样,有着很明显的象形特征。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汉字时,可以借助于汉字的鲜明形象性来调动学生想象力,进而帮助小学生学习汉字。如我们在讲授“羊”这个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羊”字头上的两点想象成现实中活生生的羊的头上两角。在讲授“团”字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屋里几个人在一起干某件事。通过这个联想学生学会了这个字,并形成这样一个认识:把“口”看成是屋子的四周边,把里面的人看出是人才的”才“字。
3.善于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虽然一个正确的汉字学习方法对小学生的汉字学习活动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但光靠方法是不够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为难情绪。
孩子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经常会有为难情绪。他们经常会因为某个汉字学不会而感到烦恼,久而久之对汉字就失去了兴趣。在此时,为了更好的让孩子学习汉字,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励人的理论有很多,就其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其核心需求。通过抓住小学生的核心需求,我们就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该阶段儿童的最大需求是外在的物质的需求(及生理需求)。根据这个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多给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物资奖励,如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棒棒糖奖励。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棒棒糖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这时对他们有效的激励需求是斯洛的第四层需要。这时的奖励可以是发奖状。因为奖状能给他们带来被班上其他同学尊重的满足感。。
对于小学三年间的儿童,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第五层激励理论。这时,“当班长”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因为通过当帮长,可以让小学生尝试到自我实现的感觉。
4.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梦想
梦想是基于人现实中的某种缺失而指向于未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梦想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坚定的梦想,他就能通过尽全力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自己小小的梦想。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日常汉字教学时,如果能了解学生的梦想,那么他就能够很好地运用梦想来激励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为了找到小学生最真实的梦想,老师可以通过问这些问题来发现其真实的梦想。这些问题可以是:小朋友你们未来的梦想是什么啊,你们未来想变成什么样的人啊,你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怎么做啊。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导小学生对自己的梦想有个清晰的定位。在引导活动中,老师要先让这些小学生自己总结实现梦想的步骤和方法,然后才给出基层性的标准答案:只有好好学习汉字,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5.善于运用游戏理论来进行教学
通过玩游戏来学习汉字,这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伟大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学习相关知识。故通过游戏,也可以进行汉字学习。
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中,他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了三个阶段,分别感知运动阶段(0-2碎)、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逻辑(12-15岁)运算阶段。根据他的这个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处于其所谓的具体运算阶段。与该阶段对应的游戏阶段是皮亚杰的“三阶段游戏理论”中第二阶段,即规则游戏阶段(个体学会了合作游戏规则)。
鉴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采取的是有规则的游戏,小学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引入合作游戏。如为了教授“团”这个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合作游戏。其游戏构成要素是一群学生和一个布偶。不同的学生分别站在“三山模型”的各个方向,布偶玩具站在“三山模型”的某个方向。其游戏要求是每个学生都要从各自的方向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经过各抒己见后,学生对“团”这个字的读音、写法和意义会有一个统合的认识。
总之,通过上面的种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对汉字达到“知情写”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燕萍.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策略.江苏教师[J],2013,2:47-48.
关键词:4-6年级学生
学习心理
健康维护。
前言。
本人于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对L 小学4-6年级的500名学生进了教育是否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的专题调查。经过整理,现论述如下。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与主导活动,小学生身心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学习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交往退缩、学习不良、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开展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促进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认知、积极的学习情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谐的学习交往、良好的学习适应性,从而进行高效的学习。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就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
1.学生学习应该具有的心理健康标准。
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能保持一种和谐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学习心理,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学习心理健康的理念与知识,培养学生维护或提升自己学习心理健康水平的技能和能力,掌握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心理承受能力和学习心理调控能力,消除或减少外界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的刺激源,将学生掌握学习心理调控技能作为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核心和关键。在充分参阅前人所做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健康的学习认知。
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优缺点做出客观、恰当的分析和评价,对自己的期望与要求比较客观。所以,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总是较为符合自己的实际,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条件和身体状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创设学习的最佳境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学习中遇到困难,目标一时达不到,他们也能理智进行策略性归因,及时调节,排除各种干扰,永远使自己的行为不脱离学习目标。
1.2积极的学习情感。
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学习动机,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习,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正性学习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他们学习压力感适中,没有考试焦虑,学习自我效能感高,对学习充满自信。不会因学习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而产生学习耻感,罪感。
1.3坚强的学习意志。
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学习目的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投入学习,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他们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完成自定或指定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中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自觉地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他们善于抑制干扰学习的欲望、情感,不断坚持同学习上种种困难作斗争,具有克服学习上一切障碍的学习高坚持性和学业挫折耐受力。
1.4和谐的学习交往。
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与同伴交往学习过程中自尊自重同时尊重他人,给自己信心的同时,也学会给他人鼓励,他们采取他人的立场,并以他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学习。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与同伴的学习交往过程中,会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配合别人,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与想法。他们能与同伴互动互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社会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同时尊重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1.5高深的学习效率。
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为自己设定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创建一个学习计划并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他们能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发挥学习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他们的学习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并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
1.6良好的学习适应性。
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主动做出身心调整,提高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从而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
2.教育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的现状总结。
(1)4-6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水平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的。学习心理健康水平差等生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所占的比重为29.8%,在小学生中开展学习心理健康维护是十分必要的。
(2)学习与考试焦虑过高与学习自我效能感过低是影响4-6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水平的两个比较大的心理问题。
(3)4-6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学习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
(4)城市和农村学习心理健康差等学生和优等学生在分测验上比较,“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差异。“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两方面城市学生明显好于农村,而“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农村学生优于城市学生。
(5)父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其孩子的学习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且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心理健康水平有改善的趋势。
3.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教育对策。
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教育对策,关系到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能否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关系到能否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维护有效地提高广大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心理素质。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所关注的不是从学习心理异常到学习心理正常的转变,而是从一般学习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学习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学习心理素质的教育。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教育对策笔者认为应该面向全体小学生,为了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相关因素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效对策。
3.1家庭教育:唤醒少年儿童的内在潜能与求知欲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青少年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家庭的经济结构、社会地位、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都将产生相应的影响。其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学业期望与孩子学习活动中的自我价值感有密切关系。国内外学者有关与个体自我价值感研究的结果也一致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孩子适当的客观的自我价值感应视为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首要因素。儿童自我价值感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以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为参考系,逐步使之内化为自我评价的准绳,并伴随着相应的内心体验,从而形成了自我价值感。因此,家长应该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小学生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激发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小学生进行正确学习归因,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学业期望进行调整。同时,家长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较客观的自我价值体验的生活情境。[35]对成功体验多的小学生设置适当的挫折情境,对遭受失败较多的小学生则尽可能提供发挥他们优势的机会,让他们积累成功的体验;同时,家长还应帮助他们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客观的归因,让小学生正确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成功与失败。
3.2学校教育:塑造学生终生学习的条件与基础。
3.2.1开展学习态度训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学习态度是小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在学习行为上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受到小学生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影响。从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来分析,“学乐、乐学和勤学”是三个不同水平的层次表现。从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进而能以稳定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最后上升到伴随坚忍不拔的意志去从事艰苦的学习,这是学习态度培养的必由之路。加强小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心理健康对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注重小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成功的鼓舞下,小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中注重“榜样”的作用,促进小学生态度发生转变。及时反馈,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不但要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而且要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情况给予反馈,这样小学生就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对于学习态度积极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反馈能够进一步激起学习的愿望,利于积极态度的强化;而对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小学生,反馈能促进他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给小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小学生能够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多给小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2.2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归因,正确认识学业成败。
通过小学生学习归因训练,使小学生能够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学会用正确的归因方式灵活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获取优异的学业成绩,是学习归因训练的目标,也是整个学习心理品质训练的要求。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能力、努力、教师水平、学习方法、任务难度、成就目标等。对小学生进行训练要围绕着这些因素进行的。在成功的情境下,让小学生做出能力、持久努力等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归因,增强其成功的期望和与自尊相联系的积极情感,使其继续趋向成就任务;而在失败情境下做出心境、临时努力等不稳定的原因归因,使其维持相当高的成功期望,不产生消极情感,并坚持、趋向成就任务。在课堂情境中对中小学生进行了归因训练的探索,让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灵活地归因,积极地监控、反馈、调节,加强了群体间的交流和各科目间的协调,使小学生的归因向积极方面转化,进而提高了他们学业成就水平。
3.2.3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小学生的学习策略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自发使用、他人暗示使用到自觉使用的发展趋势;同时,小学生所使用的策略水平也不断地由低到高地发展。但是,相对于中学生或大学生的学习而言,小学生的学习策略除了具有发展性、迁移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外,更突出地表现为相对简单性。小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训练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某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策略训练的认识需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并相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其次,开设学习策略训练课,诸如课前预习策略、课堂活动策略、复习记忆策略、高效解题策略、总结考试策略等相关知识。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提高他们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再次,加强对训练的监控和反馈评价。教学监控是一个重要的常规教学策略,在学习策略训练这种特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因为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中自始至终地不断审视和监察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学习策略,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学习策略体系。
3.3社会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的心理氛围。
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共建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合一”,共同产生教育合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参与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局面。[42]在学校范围内营造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氛围,通过其中的耳濡目染,获得熏陶和发展。学校开展学习心理健康维护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和科学的人才观、就业观、学习观,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环境与氛围,让小学生在享受家庭生活的同时,自主地完成学习心理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此外,学习心理健康维护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使小学生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参考资料。
1.梁海梅等,《成就目标对青少年成就动机和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8(5):332-335。
2.刘晓惠等,《对超常教育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学业情感态度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3):31-34。
3.马颖等,《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74-79。
关键词:学习风格;小学英语;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81-1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熟知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同学习风格,尊重小学生的学习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同的学习风格理论,让多种学习风格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绽放。
一、了解不同学习风格,提高教学的具体化
1.归类学生学习风格。由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风格要在教学中才能够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归类小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最有效的。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Hello》的教学中,我针对本单元中的比较简单常用的单词进行教学,包括了“Hello、Hi、Good”等单词,设计三种教学的方式,观察不同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第一种是看多媒体播放“Hello、Hi、Good”等单词的写法和读音,第二种由老师读“Hello、Hi、Good”等单词的读音,第三种是由学生自己看课本上的对话,找出这些单词,然后记下来。课堂上分别亮出这三种教学的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选用何种学习的方式。
2.风格导向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后,要及时总结这些学习风格。新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Hello》的教学中,老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教师在课后总结不同类别同学的在不同学习风格下的学习效果,进而对班级的同学的学习风格进行归类和总结。通过教学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喜欢通过幻灯片播放的方式来学习“Hello、Hi、Good”等单词,于是,本人将这类的学生归结为“视觉性的学习者”;另一部分学生喜欢老师读“Hello、Hi、Good”等单词来进行学习,本人将这类学生总结为“听觉型的学习者”;还有一种学生是喜欢自己在纸上写这些单词进行学习,我把这类学生归结为“体验式的学习者”。通过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Hello》的“Hello、Hi、Good”等单词来设计三种教学方法,以此来发现和归类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课后,总结这些同学的学习效果,将这些数据和后期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设计结合起来,制定更加符合不同类学生的教学对策,明确教学的目标。
二、尊重不同学习风格,促进教学的多元化
1.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2 《Im Liu Tao》的教学设计中,本人设计了三种教学的方案。第一种是为“视觉型学习者”设计的教学方法:通过幻灯片播放“Hello,Mike.”“Hello,Yang Ling.”等等对话,让学生展开本课的学习;第二种是为“听觉型学习者”设计的教学方法:由老师在讲台上朗读本课的对话,学生在下面听,之后展开一系列学习;第三种视为“体验式的学习者”设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下面抄写并朗读这些对话,抄写三遍之后再展开学习。
2.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2 《Im Liu Tao》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首先让班级的所有学生观看幻灯片播放的“Hello,Mike.”“Hello,Yang Ling.”等等对话,这样,就可以让“视觉型”的小学生事先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很快速地掌握了这些句子的读法。之后,我在讲台上继续朗读一遍“Hello,Mike.”“Hello,Yang Ling.”等等对话,然后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Hello,Mike.”“Hello,Yang Ling.”的对话,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听觉型”小学生可以再一次地熟记这段对话,起到很好的记忆效果。最后,我让全班学生在下面拿出纸和笔,抄写“Hello,Mike.”“Hello,Yang Ling.”等对话,每一个对话抄写三遍,我在周围巡视并指导学生抄写。通过这样三个步骤教学方法的实施,班级内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机会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下展开学习,在自己喜欢的学习风格中展开学习。在课堂最后五分钟的提问环节里,我随机挑选了5名学生进行提问,朗读“Hello,Mike.”“Hello,Yang Ling.”等对话,效果很好。
三、融合不同学习风格,促使学习高效化
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拼音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直观生动的事物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学中教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拼音教学内容简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喜欢儿歌,爱听故事,教学中教师可把教学内容编成儿歌或讲一些趣味性故事,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帮助学生熟记拼音知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如:教学字母“a、o、e”时,可利用儿歌“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a、o、e,a、o、e,我们一起学唱歌”引导学生掌握发音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采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爱玩的特点,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如:在教学拼读音节时,可采用“找朋友“的游戏活动进行拼读训练。让持声母卡的儿童去找持韵母卡的儿童,找到后让他们自己拼出来,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拼读的规律。寓拼音教学于游戏之中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也兴致勃勃。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集声、图、影像等为一体,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教学趣味化,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拼音教学,让学生乐学。如:教学ba的四声时,利用多媒体制成课件进行教学,当多媒体显示喇叭、小女孩打靶、小男孩拔萝卜和爸爸的画面时,以各种形式练读拼音。通过多媒体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善于运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于参与,乐于参与,使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再上新台阶!
返回求学网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
【关键词】小学英语 拖翱 有效性策略
小学英语复习课是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英语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构造和谐的英语语言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的进程,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性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现阶段小学基础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制能力差,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低,需要不断的加强复习和巩固。《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应当进行时常性的复习和巩固。小学英语复习课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而小学生又处在一个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时期,如何有效的利用好课堂时间,成为现在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挑战。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对于汉语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口流利的汉语口语,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方言,这些都是由于环境的因素造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法的知识讲解,大量的习题练习是非常的枯燥和无味的,不能够提高小学生复习的效率,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来营造一个舒适的语言环境,来促进小学的英语学习,例如,上节课中学到了关于互相问候的话语,可以巧妙设计一个对话情景,如小明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小红,要怎么去做自我介绍呢,“My name is xiaoming,What is your name?”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完成知识内容的复习。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阶段的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调皮贪玩、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等很多的天性,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不能一味的去压制学生的天性,可以顺势利导,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适合现阶段学生的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复习课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便于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复习课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机抽出三个学生,给其中一个学生一张纸,告诉他一个学过的单词让他在纸上,让第二个同学用简单的英语去描述,让最后一个同学去猜,课堂气氛在这样的一个小游戏中活跃起来,很多的学习会踊跃的参加,一组游戏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去表达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描述方式,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加他们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巩固了学习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渴望。
三、注重情感教育,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当运用情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小学生的情感培养,教育不只是在传授和传播知识,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有效的利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人在开心快乐的时候,最任何事情都是有效率的,而且整个过程都充满的快乐。因此,在英语复习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欲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学生之间的友谊。例如,周末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游玩,见到美丽的原野时,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用英语来描述一下吗?”学生会说出很多如“beautiful、nice”等一些形容美的词语,同时告诫学生应当爱护 我们的环境,爱护大自然;在母亲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关于母亲节的词语和用法,“Happy Mother's Day ”同时向学生讲述母亲节的由来,以及伟大的母爱,组织学生写一段最想说的话给自己的母亲。利用这种感情渗透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观念。
四、结语
小学生英语复习课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掌握,提高小学生英语水平,培养了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观,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忽视语法教学
由于受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忽视了对英语语法教学,片面地认为语法教学并不重要,过度强化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造成小学生在实际使用英语交流时,由于缺乏语法基础知识,导致词不达意,无法正常交流。
2.语法教学形式化
由于部分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导致在语法教学过程中,仅仅采取固定的模式和方式进行讲解,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因素进行灵活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消化语法知识,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教学效果不明显。
3.学生机械记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英语语法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语法讲解,学生机械记忆,缺乏练习,导致学生无法熟练运用语法,出现经常性错误,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学习英语语法的积极性。
4.语法教学过程繁琐
通过对目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研究可知,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将语法知识详细地解释给学生,才能够确保学生正确使用语法,然而,由于小学生心理、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自控、学习等能力还没有形成,如果教师忽视这一心理特征,繁琐的讲解语法知识,势必会引起小学生的反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措施
1.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及应用,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语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策略是完成学习任务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点拨与渗透,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对语法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迅速地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身的语法学习能力。例如,在“I often dream of…”与“I dream that…”两种句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来发现这两种句型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最终让学生自己感悟到其中隐含的语法知识。
2.通过梯度的设置引导学生对语法规律进行分层学习
教师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梯度的设置,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来让学生自己对语法知识进行探索。梯度设置主要强调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来对语法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实现自身语法知识框架的构建。例如,教师梯度设置的过程,教师举例――学生观察讨论――初步总结语法规律――教师进行答疑解惑――教师客观评价,学生归纳规律――继续努力实际操练。
3.通过童谣或歌曲等形式让学生对语法规律进行轻松掌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各自独特的学习内容与特点,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节奏较为强烈的童谣、歌曲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反复的诵读中掌握语法知识。例如,在情态动词can及what can you do?I can…时,教师可以对《新年好》的歌谣进行编写,让学生进行两两对唱,在对唱的过程中对语法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
I can sing.I can sing.
What can you do?
I can dance.I can dance.
Let’s dance together.
4.通过任务教学法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习语法知识
传统的语法教学中,往往过多地强调语言而忽视语言功能,语言形式与语言情境之间相互脱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能够掌握语言形式,也不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设置的方式,对语法规律进行强化,实现语法规律的形象化,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并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一生的精神财富。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扩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开发小学生的思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采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效。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不像数学那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是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尤其注重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小学生是文化知识的初学者,而且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兴趣将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习课堂的活力,兴趣使得小学生对语文课堂上的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感,对未知事物想去探索明白,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动态,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去接收教学信息。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讲述各种趣味知识与娱乐故事,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在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时,要将这一教学方式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
二、注重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扮演学生学习指导者的同时,在生活中充当小学生的朋友。老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与传授者,更是学生完善人生价值的引导者,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的兴趣息息相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友谊关系,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学科知识的兴趣以及完整人格的形成。教师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真正融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有目的的去培养锻炼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与学生进行互动,只有与学生真正的融洽相处,学生才能够努力建立学习的兴趣,才能够真正和老师吐露心事,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成效。
三、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受情境教学,不断提高语文课情境教学的质量。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演、演讲等方式创设情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表演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体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进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文章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表演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学生只是把表演当作游戏。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让同学们进一步的理解和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课堂表演做出评价,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注重语文课堂的合作性教学
合作性学习是小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实践教学证明,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反应速度,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为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合作性教学:
其一,为了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性学习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和生活经验,充实和完善课堂教育内容,为语文教学塑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诱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创造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学,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帮助小学生理解感知语文课文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其二,语文教师要将小学生按照4~5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让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小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进而达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五、结语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小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邓东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中年段 课前预习 习惯培养
引言
在正式上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课堂预习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思考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重视对英语等学科的预习,而忽视了对数学学科的预习,使得学生的上课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既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可以帮助老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预习对小学数学学习的作用
(一)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小学生通过对数学学习内容的预习,可以大致了解知识的发展脉络,并与以往知识进行结合,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在预习过程中,小学生清楚地了解哪些知识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就能学会;哪些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听课时着重学习,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方面。当数学老师讲到学生比较疑惑的地方时,小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更用心地听教师的讲解,以此消除预习过程中的疑惑。
(二)增强学生自信心
小学生通过认真的课前预习,能大概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数学教师让学生阐述自己预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在阐述过程中,既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又体会到自学的乐趣,进而更积极地进行预习。
二、小学数学中年段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布置具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用彩笔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并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是多少度[2]。小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任务,可以加强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
2.培养主动思考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预习,可以带着问题阅读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逐渐衍生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适当、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不仅仅是优等生回答问题,学困生也会主动回答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
1.掌握数学理论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中对性质概念,公式法则,以及解题步骤的表述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对解题步骤进行反复演算,逐步弄清解题过程。通过一遍遍地琢磨和推敲理解通过预习学到的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更明确学习内容。
2.大胆提出自己见解
小学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预习问题,让小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果只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就会禁锢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若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学生就会通过观察法、猜想法、总结法等一系列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加强师生互动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眼、口、手、脑等多器官协调工作的过程,在小学数学阅读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而且能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三)有针对性地教学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工作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小学生预习后,教师通过预习测试,了解不同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预习指导。如果小学生提出的问题达到标准,教师则可以对其“放手”。
结语
预习是学生开展中年段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预习展示,了解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确定侧重点和教学的进度。在小学数学中年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预习作业,布置多样的预习任务,从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不是注重教,而是注重学,所以要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社会的巨变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自我效能感是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是成功地完成某一活动的关键心理因素。本文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基本途径,即体验成功、确立学习掌握目标、对学习进行积极归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A.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推测。舒尔克(D.H.Schunk)和日尔曼(B.J.Zimmerman)等人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人们的成就有直接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活动中表现出适当的自信,会取得更多的成功,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表现出自卑,影响其自身能力正常的发挥,降低人们取得成功的概率。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学习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小学生正处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不久,自我意识增强,比较关注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众中的地位。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的学习自我效能可以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而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效能则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是对特殊任务的自信,是对可能的操作结果的整体范围上的评价,而不是对单一的结果评价。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对于目标和期待都是很重要的。当目标是自我设定时,高自我效能的人比低自我效能的人设定更高的目标。高自我效能的人能更好地分配目标,为获得目标能够发现和使用更好地任务策略,有更多的积极反馈。当自我效能较高时,人们会有较高的期待,当自我效能较低时,人们则会有较低的期待。
学习自我效能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控制信念,对个体行为的成功是有重要作用的。自我效能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agency的能动作用。学习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时,才会对学习结果有积极的期待,并努力缩小成就目标与期待间的差异。
1.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其对学习行为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进而可以避免失败的产生;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千方百计地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可见,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养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承诺,并促进其学习胜任能力的发展。
2.影响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态度
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或不愉快时的坚持性。小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学习上的困难容易使学生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会越发努力地参与到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就越能够坚持下去。遇到学习困难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学生会放松,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比如,当小学生接收到对自己学习的消极评价,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就会总结教训,相信自己可以改正不足,取得成功;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影响小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习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会多想到自己的不足。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束缚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有充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进而促进其潜能的发挥。但不同的学生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们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学习信念,因为他们觉得,改进后的策略会获得将来的成功。小学生往往无法摆脱最初学习失败带来的各种压力而一蹶不振,影响到正常学习能力的发挥。
二、提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基本途径
1.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成功的积累。因此,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关键是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白白地付出努力。即便是老师一点点的认可和鼓励,如一个点头动作、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在指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一定要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这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2.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而及时地反馈
当人们进行完一项活动后,非常想得到他人的评价。每一次努力之后,小学生自己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他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评价,因而及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最好给学生直接的反馈,在共同的情境中,针对相应的问题,教与学的双方进行交流,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劣,在提高学习效能感的同时,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有明确的改进目标。当然,教师要注意不要把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在其他同学中传播。
3.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掌握目标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同时,更要让学生树立掌握目标。戴维克等人把人们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他们研究还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韧的行为,使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应树立掌握目标,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不断地克服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能够减少挫折感的产生,提高学习的内在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4.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维纳等人认为人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内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个人能力。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或者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学生学习的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与无能相联系,这样会使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阿尔德夫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中将个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主要是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是指友谊、爱和归属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指个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理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受。如在学校里创造一种和谐、自在的学习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我,没有心理负担,轻松地进行学习,这样会促进学习成功,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另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以适当奖励,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极大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在实施奖励时应注意,奖励与学生的进步情况相联系,奖励的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ional Psychologist,1993,28.17~148
2. Schunk D. H,Zimmerman B. J.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New York, Routledge,2007
3.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模型的建构.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关键词 小学阶段 学生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58
Several Good Learning Habit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ZHANG Ge
(Yuncheng Advanced Normal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044000)
Abstract Although the primary school's curriculum difficulty coefficient was not very hard, but 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n't reached the excell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level. The main reason was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do not developed good study habits. If the students can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not only can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n them,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y can achieve a multiplier effect, which will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gradually develop a variety of good study habi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s stag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age; student; learning habits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用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1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
习惯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够养成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当下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益终身。总而言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三方面的好处:首先,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不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每天早晨固定的时间会自然醒来,做好上学的准备;放学后,会先把作业完成再出去玩耍。这些事情在学生脑海中都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并不需要家长去监督,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完成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其次,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发挥下意识的作用。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指导下,学生会下意识地按照平时的套路去做事,不知不觉中,能够高效率并且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任务。最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
2养成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
2.1 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安排学生自主进行预习。特别是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有很多生字词小学生都不太认识,如果在课堂上再翻阅字典查找的话,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因此,学生在课前做好充足的预习之后,大致了解教师在教学时讲授的大概内容,在课堂上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显著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清楚知道哪些教学内容是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教师正式讲授时真正仔细听教师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要领,明确学习目标,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2 上课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很差,在课堂学习中很难集中注意力。甚至,有些学生抱着课后有补习班补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专心听教师讲课,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点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不会去主动思考,严重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这种不良的学习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课后的学习压力,大大减少了娱乐时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保持高度集中,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掌握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
2.3 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的重要性。复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复习新知识的同时学生能拓展思维。因此,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后复习,不断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加上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并不可能因为个别学生没有听懂某个知识点而放慢教学的进度。通过课后复习,学生能清楚自己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有利于查漏补缺。另外,通过课后有效的复习,切实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增加学生的记忆周期。为了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学生应该及时进行复习。由此可见,课后复习作为学习的延伸,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4 完成作业练习的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练习是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师所讲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点看起来很简单,一下子就能掌握。但是实际遇到题目时需要思考良久,不经过做课外练习学生根本意识不到该类型知识点的重要性。同时,课外作业练习十分具有针对性,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不仅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而且及时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作业练习真实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作业练习包括的题目十分详细,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概念比较模糊的知识点,真正掌握对不同知识点正确的使用方法。由此可见,通过作业练习,学生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体系,从对知识的掌握上升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逐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3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性格特征的不同,采取的学习方式和自身的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不同的东西进行分类归纳收放好,看上去井井有条。而还有些学生从来没有分类归纳的习惯,所有东西都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其实学习跟生活是一样的,井然有序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小学教育存在明显的零碎性,每个课时都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学生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所有的课时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将会严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一旦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规律性,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且有效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归纳总结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归纳总结,能够有效将该学科中所有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方便学生学习与使用。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经验,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点在归纳总结之后,有条理并且具有逻辑性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养成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无论处于哪种阶段的学习,学习永远呈现出同样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积极进行探索,深入学习,寻找一切方法来解决问题。其实,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出问题,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勇于探索,彰显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问题之后,为了切实解决问题,学生会进一步积极进行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各种问题,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学生怯于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话,久而久之,学习问题会越积越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耐心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应该适当地进行补充,提供学生一个完美的答案。由此可见,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然后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探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答疑解惑的过程,要想真正实现学习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缺乏对自身的自控能力,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从小养成各种不良习惯,严重阻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养成的,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应该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同时,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第一任教师,应该起到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指导下,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远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