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的健康保健与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老年人 健康保健
我国是世界上实际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应对老龄化社会最经济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仅能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大提高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而且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关注老年人生存质量、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水平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决老年卫生保健问题的根本途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具体工作,要从以下方面具体开展工作。
1强化政府功能
1. 1 推动社区卫生发展。政府应将社区卫生和老年卫生保健工作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和社区建设重要内容,努力为民办实事,逐步完善老年服务事业。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老年人的生活居住、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社会参与等基本上都发生在社区。因此,我们将社区卫生纳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依托社区人群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社区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服务的发展。
1. 2 提供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老年弱势群体,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守门人”。
2 转变服务模式,建立新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因此,在改革完善健康保障制度的同时,卫生部门要转变医学模式,改革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让老年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与上级医疗防保中心合理分工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3. 积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3. 1 制定完善标准。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3. 2 提高技术水平。从老年人群的卫生需求来看,他们的生理功能相对较弱,而病因往往又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卫生服务人员具备相应的观念、知识、技能、态度,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较高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处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宣传说服的能力,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技术。
4.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功能
4.1 建立健康档案。对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人户调查,将基本健康情况建立管理档案,进行归类管理,制订管理方案,培训居委会干部,要求他们主动学习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内容,掌握本居委会老年人健康情况;主动参与老年人健康保健管理工作,掌握本居委会重点老人、“五病”老人情况:主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本居委会老年人对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本居委会重点危重老人监测人数。积极配合全科医师对丧偶独居高龄老人的定期巡访,对虐待老人、影响老人身心健康家庭子女的进行教育工作。
4. 2 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每月为本社区老人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讲解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及老年期的保健知识、卫生常识、家庭急救、穴位保健等,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4. 3 开展老年人心理卫生咨询,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由于退休、丧偶、子女、住房、社会经济的变化,器官的衰退,疾病的出现,使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障碍,他们非常需要有人关心、理解、帮助。全科医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和知识,针对老年人产生的心理变化特点,有计划地在各居委会开展心理卫生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中,全科医师必须尊重老人的人格,耐心倾听他们的谈话,让他们发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及对健康需求,从中帮助老人发现问题的根源,同时发掘老人自身的潜在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老年人心理防御能力,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5依托社区推进健康老龄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学日益进步的时代,人们不仅希望延长寿命,更希望拥有更高的身心健康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要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和福利设施的资源,形成社区老年疾病预防、老年保健、老年医疗、老年康复网络;利用社区各种传媒,大力开展老年健康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为低收入老年人因大病、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设立“义诊”窗口,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谨,谢军.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依赖于全科医疗[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1):45-46.
[2]张贤.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保健体制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7):22-23.
摘要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望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围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南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多层次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内窬,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①预防服务:老年人是疾病及突发事件的高发人群,重视预防,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内容有传染病预防(包括社区的一级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预后康复预防)、非传染病预防(包括一级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等)。应制定针对居家养老人群群体和个体的短期及长远预防服务计划,同时需结合考虑环境、季节、.人员等诸多影响因素。②医疗服务:主要是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控制,对危重病例的救治及转诊,高校医院应引入现代老年医学观念,开设老年科,提供个体化综合医疗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高校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建议开展家庭治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可先由家属或老人到医院相关部门填表申请,经老年健康评估小组评估后,按等级收取医疗服务费用,费用列入医疗保险的支付项日范围,政府可参考等级给予相应补助。③康复服务:高校医院应设康复室,备有基本的康复训练器材,为各种慢性病老年病所致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治疗,开设家庭康复病床,定期派康复工作者到患者家中进行康复咨询、治疗和转诊服务,进行医院、社区和家庭康复工作,由健康评估小组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服务费用应列入医疗保险的支付项目范围。④保健服务:居家养老老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连续性日常保健至关重要。可设立家庭医生责任制,使老年人拥有相对固定的家庭保健医生,进行网络化管理,针对老人的体质状况及患病情况,提供个性化保健计划建议,并进行有计划的药物管理、心身管理和行为管理,为社区设施及家庭环境改造提参考意见,开展一些保健性质的服务项目,如养生保健、中医养生、足疗、心理辅导、健康锻炼等。⑤健康教育服务:针对居家养老人群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服务。特别要开展老年性多发病、常见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制定针对群体和个体的短期及长远健康教育服务计划,建立专家-高校医院专业人员一家庭医生一居民等多级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统一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内容,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服务,设立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健康教育服务。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人员构成:①不同专业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康复师、药师等专业医务人员,组建以全科医生为中心的医疗专业团队,可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服务签约制度,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增设居家养老护理员岗位,以加强社区护理力量,对从事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专业医务人员应有严格的岗位准入制度,以提高专业队伍整体素质。②非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家属、社工、志愿者等,国家应对非正式照顾者提供计划培训及政策上的优惠支持,高校医院应联合高校率先建立社工及志愿者服务网络,探索居家养老互助协会、志愿者爱心时间银行等,促使非医疗专业人员有计划、科学地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英国许多社区由社工实行的个案管理式照顾服务,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降低人住养老院的比例,近些年我国社工、志愿者等在居家养老卫生服务工作中正逐渐兴起,需要不断完善。
告诉你,它既不是人均GDP最多的欧洲小国卢森堡(113533美元,2011年,下同)、阿拉伯半岛上的小岛国卡塔尔(98329美元);也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GDP也达到48387美元);更不是浪漫国度法兰西(人均GDP44008美元)……
而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东边近邻日本。
多年来,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位居世界各国前列。201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3岁,男性为80岁,仍是世界第一长寿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其中的人均寿命排在最前面的也是日本,其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4岁[顺便要提到的是,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3.5岁,排名第8位]。
对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之高,我们除了表示惊讶和钦佩之外,笔者以为,也应该学学日本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努力,认真应对老龄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即是日本应对老龄化之做法与成效的一个简单介绍。
应对老龄化的日本立法
日本是在1996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的。但在这之前大约40年前,日本就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了。1959年,日本颁布《国民年金法》,采取国家、行业、个人共同分担的办法,强制20岁到60岁的日本人都参加国民年金体系。1963年,日本政府推出了倡导保障老年人整体生活利益的《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1982年又出台了全面推广老人保健设施的《老人保健法》,使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的方向。这三项法律恰似三根支柱,支撑起日本的老年人福利保障体系。
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日本建立了养老金保险制度。养老金保险制度由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等组成。国民年金是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础,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加入。个体经营者、无业人员等每月需交付1.33万日元,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则分别加入包含国民年金在内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缴纳金额为收入的17.5%,由职工和雇主各负担一半。这种“全民皆年金”的强制性保险措施,使所有连续25年以上参加保险的日本人,都能在65岁后领取养老年金,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从2000年4月开始实施《看护保险制度》。这个制度规定,市町村及特别区、国家、都道府县和医疗保险机构等为保险人,(40岁以上的人为被保险人),被保险人为了今后得到看护服务,须要缴纳一定的保险费。需要得到看护时,可以提出申请,经看护认定审查会确认后,即可享受看护保险制度所提供的不同等级的看护服务。被保险人只需承担看护保险费用的10%,其余部分由看护保险负担。
十年黄金计划
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老龄化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卧床不起需要照顾的老人剧增,而出生率却一降再降。劳动力的不足使更多的妇女走向社会,从而使家庭的扶育功能进一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认识到有必要“确立综合的家庭对策”。198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制定了《推进老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即所谓的“黄金计划”。日本政府认识到,三世同堂的减少和家庭照顾、看护功能的弱化,有必要提出建立一种“无论是谁,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放心地、方便地享受切实而良好的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应该说,《十年战略》的制定标志着日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政策又一次出现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确定了日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今后发展的方向。
《十年战略》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对家庭功能做了重新估计和认识,提出了既要“重视需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又要“转变对家庭照顾、看护(功能)认识”的课题。它对以同居形式赡养老人的家庭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种方式在保证被瞻养者的生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指出,这种方式要“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上,如果照顾一方的家人感到是一种负担,而被照顾一方经常感到不便和不满,那么这种家庭赡养对双方都是不幸的”。因此,提出要从“没有(社会性)上门服务情况下勉强进行的家庭赡养”向“适当活用(社会性)上门服务的家庭赡养”转变。针对与日俱增的独居老人和老年夫妇家庭的照顾、赡养问题,提出了增加家庭服务员,强化上门服务,通过充实保健、医疗、福利服务,“使卧床不起老人为零”的方针。第二,明确了实施福利服务的主体。规定由市盯村一元化负责实施上门服务和提供福利设施服务。因为市盯村贴近居民生活,了解实际情况,由市盯村具体实施福利服务,一者可以急人之所急,二者有利于社区福利的形成与发展。第三,《十年战略》总经费的1/3为民间投资。虽然《十年战略》中没有直接言及以市场为基础的民间福利服务,但1989年版《厚生白皮书》中则有一章专门论述民间服务健全发展的问题,说“日本试图走一条国家与民间相结合,政府与社区相结合,社区与家庭、个人相结合的道路”。
老年健康保险制度
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起步较晚,从2006年6月人保健康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起,至今才4年多时间。但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客观现实,国家医疗保险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进,这一险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上讲的长期护理,是指个体由于意外伤害、疾病或衰弱导致身体或精神受损而致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中给予广泛帮助的活动。长期护理可针对任何年龄的人,如年轻的残障人员,因事故受伤或疾病治愈的人们需要康复照料等。但通常指的是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实施长期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由于正常衰老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提供给体力上和精神上不能独立照料自身的人们以广泛的医疗和非医疗服务。这一服务囊括了这些人群不同健康层次需求的从日常生活活动的帮助、护理照料以及专业的护理服务。家庭健康照料、成人日托照料、疾病康复照料、临终关怀照料等都属于长期护理的范畴。
有长期护理的客观需求,就产生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市场行为。这种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长期护理通常周期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终身。其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长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长期护理保险的意义就在于当人们发生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护理需求时,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帮助被保险人获得必需的护理关怀,提高其生存质量。
我国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朝老龄化方向发展。据有关研究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这一人口规模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欠发达,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还未普遍富裕的情况下快速进入老龄化的,如此巨大数量的老龄人口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人的预期寿命增长,另一方面人类主要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老龄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大,慢性病患者的增加,无疑大大提高了对长期护理的需求。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这又是眼下的现实。据国内一家对生命关怀进行研究的机构调查,全国仅有不到50家晚期病人安养院,仅有不到200家设在各类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这种现实甚至使一些老年人和中年人陷入“护理危机”担忧。改变这一现状,是国家和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和不能回避。
我国在老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家庭结构由原来的传统联合家庭向直系家庭继而再向核心家庭演变。所谓的“四二二”、“四二一”、“空巢”家庭大量出现,传统的家庭护理功能逐渐削弱。同时这种传统家庭护理模式的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将未来稀缺的人力资源困于家庭护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这是各国在解决社会医疗保障问题中的普遍选择。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一个在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多元、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整体,以其不同层次的、多样的方式提供护理保障的服务体系。而商业保险公司以其举办的护理保险业务,以及未来可以涉足的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当前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良好机遇
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老龄化进程提速带来的基本需求已如前述。从保险市场开发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机遇。
首先,国家对关系民生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高度重视,也开始将老年护理问题纳入制度建设的构建设想之中。从重视的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在制度建设中必然对作为重要补充的商业健康保险予以足够重视,对医疗、护理类的保险给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个别发达地区的政府已经与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商议合作办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就是明证。然而,由于国家财力以及地区间的不平衡等因素,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目前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还只是定位在满足基本的医疗保险上,无论从群体的覆盖面还是保险项目的覆盖面都还不是最大。其中老年护理费用就尚在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外。尽管目前某些地方也实施了由政府部门给以老年人护理一定的补贴,但这并非是一个可以长期实行的根本办法。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补充社会保障的空缺,这无疑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所乐见。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以培养普通临床护理人才为主,尚未设立专科护理制度,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老年护理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认为老年护理只不过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技能。很多职业院校即使开设老年护理课程,由于师资、办学条件限制,教学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高校至今缺乏对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深入的研究[5],教学效果远远不能适应健康老龄化的历史使命。
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即走访、召开座谈会形式,对济南市20家左右的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这些就业岗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如下图:(略)。
2.老年护理的培养目标。根据老年护理岗位能力的需求,召开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参加的座谈会,确定老年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老年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老年医学、老年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养老服务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护理工作;具备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的能力;具备在社区医院对家庭中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和保姆进行老年护理专业技术指导的能力。
3.老年护理课程设计的特色。按照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原则,围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老年群体的突出健康问题,老年护理的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四个结合”的特色。①中西结合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祖国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中医在调理人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治疗亚健康有独到之处。对于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起到奇特的疗效。②身心结合即身体保健与心理保健相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老年人在家庭当中从家庭支柱转变为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角色,退休以后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功能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机体的老化,表现出老态龙钟,甚至有的老年人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这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引起老年人心理的变化,严重的会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悲观失望、否定生活的意义等一系列负面心理。因此我们对老年人的护理既要注重身体健康,又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③药食结合%即药物治疗和食物治疗相结合预防和治疗老年病。现代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来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通过调节平时的饮食的种类、方式方法,结合药物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疾病致病因素,延缓衰老的目的。④静动结合%也就是静养和适当的文体活动相结合。老年人需要凝神聚气的静养,但是更需要与愉悦身心的文体活动相结合。
4.老年护理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老年护理“四个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开设基本技能课、核心技能课和拓展技能课。基本技能课涉及老年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核心技能课即老年护理核心能力课程如:老年护理技术、老年保健技术、老年营养和食疗、老年体育、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用药等。拓展能力课程包括伦理、礼仪、老年公寓管理与运作、沟通与交流、养老保障制度。体现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通过三年培养,使学生具备综合能力、职业素质、人文修养,全面掌握老年护理技能及老年服务机构管理能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为就业服务、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考核评价。借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考核中兼顾基础能力、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价值观,分为三种形式来进行。①两个主体评价相结合。学校和养老机构为两个独立的评价主体。学校评价实行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老年公寓实习。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做出综合评价。②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实践评价为主,理论考核评价为辅。实践考核明确扣分细则,强调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实践技能考核占学期考核成绩的70%,理论考核占30%。③阶段性评价和毕业评价相结合。在校期间,实行学期考核,学生毕业时,由老年公寓和学校共同完成毕业考核,以实践考核、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
老年护理多元化人才培养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焦虑 衰老的征兆往往会使老年人感到惶恐不安、内心空虚、无所适从,莫名其妙地担忧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健康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往往就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发生变异。常表现为意志消沉,烦恼,抑郁焦虑。
疑病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些人往往会出现疑病症状。这种人一般比较刻板固执,因循守旧,个性执拗,容易将注意力从外界事物转向自己的躯体,并且主观感觉加强。
自卑 这种人往往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与别人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乏热情、勇气和自信心,从而产生不安和自卑心理。
孤独 有些老年人由于丧偶或夫妻不和、多病、行动不便,儿女工作繁忙,自己无人陪同,精神压力和体力负担过重,再加上不善交际,易出现孤独、失落感,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多因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有的老年人则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而产生抑郁心理,悲观失望。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保健调节 老年人应该从身体、智能及情感上适应生存环境,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即使在遭遇困难或者不幸时也能用自己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适应新的环境。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应戒烟、限酒,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扩大社会交往面,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保持心情舒畅,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
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应多关心老年人,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走向社会,多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努力维护家庭和睦 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多与老人商量。丧偶的老人在独自生活过程中会感到寂寞,子女应理解老年人心理需求,支持老年人的再婚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子女应该多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而老人则应多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子女协商,切不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
关键词:老年人 消化性溃疡 相关因素 健康指导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29-01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1]。老年患者症状不明显、病程迁延、复发率高、并发出血多而严重、伴随疾病多,死亡率高。因此本文从生理,精神、心理、社会和家庭,药物以及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对社区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提出家庭健康保健指导。
1 病因分析
1.1 生理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部分出现明显的退行性改变,胃肠道平滑肌也随之发生改变,出现胃功能失调,胃动脉硬化,胃粘膜血供减少,导致粘膜容易受损[2]。且胃张力降低,胃排空时间延长,胃内容物滞留于胃窦部,胃泌素分泌增加,攻击因子增强而更易发生溃疡。同时,老年人往往伴随疾病多,全身和胃肠的抗病能力均减弱。
1.2 精神、心理、社会和家庭因素
多数老年人具有消极的性格特征,尤其是退休后的居家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的明显减少,与老同事、老朋友见面交谈的次数减少,加上身边家庭琐事或某些重大事件与特殊事件的刺激,自身器官组织的衰老退化以及器官组织功能的衰退带来的无用感等不良情绪。长期持续作用于植物神经,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使胃、十二指肠粘膜更易形成溃疡[3]。
1.3 药物因素
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心血管、脑血管以及关节病变增加,导致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低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老年人胃粘膜防御机制和耐受性较差[4],此类药物均会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非甾体抗炎药DSAID对胃粘膜的损害和服药时间、剂量有相关性,和上消化道出血存在量效关系,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5]。水杨酸制剂(ASA)可直接损害胃粘膜导致溃疡发生。
1.4 饮食习惯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迁延不愈,病情反复发作,饮食习惯是祸首。有些老人有长期饮酒和吸烟的习惯,饮食过于刺激或者暴饮暴食等,增加了胃酸分泌,减少了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从而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降低了粘膜的防御功能,导致溃疡形成,同时不利于溃疡的愈合。
2 健康指导
2.1 休息与活动的指导
溃疡活动期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的老年人,应嘱其卧床休息1~2周。病情较轻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但仍需适当休息。遵循生活规律,劳逸适度,乐观积极,合理锻炼的原则。
2.2 饮食护理的指导
选择营养丰富,热量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脂肪的摄取应适量[6]。溃疡活动期,少食多餐[7],每天进餐4~5次,避免餐间零食和睡前进食。饮食不宜过饱且进餐时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急食。避免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性强的食物。社区居家老人应学会加强自我照顾和护理,不吃过甜、过酸、过咸、过冷、过硬的食物,多进食软食稀食,少吃芹菜、韭菜、雪菜、竹笋类、干果类、豆类、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纤维较多的粗粮。溃疡发作时可进食浓米汤和淡藕粉等,恢复期给予软饭、软面条、粥、馄饨等。蔬菜应选择粗纤维较少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冬瓜、土豆、去茎的花菜、去皮籽的西红柿等,烹调应软烂。肉类应选择营养价值高,含结缔组织少的,如鱼肉、鸡肉等。遵循戒烟戒酒,结构合理,避免刺激,定时定量的原则。
2.3 用药护理的指导
抗酸药如氢氧化铝凝胶等,应在饭后1小时和睡前服用。服用片剂时应嚼服,乳剂给药前应充分摇匀。H2受体拮抗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也可把1天的剂量在睡前服用。若需同时服用抗酸药,则两药应间隔1小时以上。若静脉给药应注意控速,速度过快可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引起头晕,特别是用药初期,应嘱老人用药期避免从事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洛赛克的不良反应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一旦发现,立即停药[8]。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片宜在进餐前1小时服用,并避免与多酶片同服,以免降低两者的效价。
2.4 心理护理的指导
针对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情绪变化(如烦躁、焦虑、紧张、担忧、麻痹、恐惧等),通过解释,支持,暗示等心理护理技术外,应选择认知调整指导模式,要耐心倾听病人的痛苦和忧伤,了解老人的不良精神因素。取得老人信任,指导老人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消除心理压力,为老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多于老人交谈,向病人解释本病的诱发因素,疾病过程和治疗效果,增强治疗信心,克服焦虑,紧张的心理。
2.5 知识教育
宣传关于疾病常识和预防知识:讲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诱发因素。指导老人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告知老人及家属按医嘱正确服药,学会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不随便停药或减量,防止溃疡复发。向老人解释病人疼痛的规律和特点,按其疼痛特点指导患者缓解疼痛如十二指肠溃疡会出现空腹痛,指导老人在疼痛前或疼痛时进食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胃溃疡进餐后腹痛加剧,可喝温开水来缓解。告知病人定期复诊:教育老人了解本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和识别方法,若有异常情况(上腹部疼痛节律发生变化或加剧,或者出现呕血、黑便等),立即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文茹.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07~213.
[2] 吕增会,文智.63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病因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1224.
[3] 连丽丽,杨素凤,韦丽,等.心理社会因素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关系及护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2):2261.
[4] 江学玲,彭尉.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广[J].广州医药,2010,41(4):74.
[5] 张丽.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6):21~23.
[6] 代慧玲,刘小奕.消化性溃疡护理的新观念[J].中华护理学杂志,1999,34(7):44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护理资源,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80—0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护理工作在医疗行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如何利用好护理资源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卫生行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地域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然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不断加剧,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和压力,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1 新疆人口老化的特点
1.1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新疆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又是多民族杂居,使得人口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2008年中国社科院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在新疆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10年共增加3353823人,增长18.17%,年平均增长率为1.68%。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1.2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新疆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1.3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他们之中很多人未接受过汉族语言教育,很多存在着语言沟通障碍,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相对贫困。
1.4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较为明显。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语言沟通障碍,信息和知识的缺乏,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护人员缺乏,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2 全疆护理资源现状
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体现,护士不仅是保障医疗的正常运转的中流砥柱,更将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医疗保障。
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根据2011年新疆年鉴中的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底全疆注册护士人员(含兵团系统)44238人,平均每千人护士数为2.04人。护士的增长从2006年的32119人增长至2010年的44238人,5年间增长了37.7%。但是专门从事老年护理和社区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数量有限,接受过老年专科护理培训的护士寥寥无几。
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全疆各地州、市开设护理专业的院校共有17所,其中高等教育院校5所,设有本科和研究生护理专业的院校只有2所,中等护理教育学校12所,由于新疆以开设中等护理教育为主,开设高等护理教育较晚,这种以中专为主体的招生结构直接影响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并导致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专门从事老年护理的研究人员和教职人员也是凤毛麟角。
3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
3.1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具有抵抗力下降,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步丧失等特点。老年慢性病患者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家中,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但带病存活期较长,生存质量相对较低,医疗、护理、保健成为老年人最为突出与重要的需求。
3.2老年住院患者增多,所需专业护理人员相应增加: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致住院人数增加,且病程较长、康复慢,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大量服务,增加了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需要大批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加强疾病预防,降低医疗费用:由于老年人患病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其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故努力做好老年人疾病的预防和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服务,以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并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4 讨论
针对新疆地区人口老化的特点和护理资源的现状,提出以下护理对策。
4.1加强专科老年护理队伍建设
系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并开展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迎接人口老龄化,促进健康老龄化。一方面,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中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老年护理工作的实践和科研;另一方面,组织全疆各地州在职及社区护士广泛参与“老年专科护士”的培训,培养社会实用型的老年护理人才,以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
4.2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护理队伍建设
由于新疆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镇,人口数量也较大,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较大,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调控政策,鼓励广大护理人员积极投身农村、南北疆从事护理工作,加大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4.3改革护理管理体制,探讨适合本地区的老年护理管理模式卫生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老年人口的卫生保健需求,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配置比例,贯彻向老年护理、全科护理倾斜的政策。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护理管理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政策。
4.4重视民族护理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 老年护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1 健康老龄化的提出与含义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身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生活等五种功能方面能保持应具备的正常状态,使老年人能较长时期参加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健康老龄化不仅要求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存质量的提高[1]。
2 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1 大力发展学历教育
2.1.1 增设老年护理专业
随着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的现状,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并围绕老年相关的生理、病理、临床特点和护理具体要求组织安排课程,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专门的卫生部正规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建设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等。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来推进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育工作。
2.1.2 发展老年护理高等教育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准护理学专业成为I级学科,这也为我国老年护理学专业申请成为二级学科提供了可能性。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快我国老年护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建设。这种高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势必起到学科引领、导向作用,对全社会老年护理观念的更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老年护理事业、为其它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点燃希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2 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因正规的学历教育周期长,为缓解当前老年护理人才供需矛盾,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拓宽办学门路,大力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老年护理人才,以解应急之需,提高我国现有的老年护理事业整体水平。
2.2.1 养老护理员培训
“养老护理员”是顺应老龄化社会的一门新兴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制定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涵、分类等级、申报条件、培训要求、鉴定方式等关键性问题,对规范“养老护理员”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职业门槛低、培养周期短、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使之成为社会目前培养大量养老护理人员的主力军。
但不可忽视的现状是从业人员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进城务工农民,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是本身年纪偏大的中老年妇女,精力体力有限,再加上收入低,社会重视不够,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整体情况令人堪忧。
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广大从业人员目前的实际状况、关联行业认可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规划、妥善解决养老护理员职业待遇保障、着力改善养老护理员社会形象地位、积极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建设等。
2.2.2 临床护士转岗培训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从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机构养老部门。临床普通护士需求将趋于饱和,甚至下降,而老年护理这种“专科护士”将需求剧增。再加上临床护士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工作背景,能够经过短期培训,快速、较好的适合这份工作。这也是顺应国家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突出专科化护理的时代要求。
2.2.3 大兴在职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活动,如采用集体授课、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后发放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护士继续教育的学分证明或者护士进入老年护理相关机构工作的准入标准之一。另外,进入国家级、省级《老年护理》精品课程网页,使用某些与老年护理相关的专业网站也可以为护士的继续教育内容提供相应的补充。
2.2.4 社会护理技能普及
在社区对老年人、其子女及家庭保姆展开健康教育和简单技能训练,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老年人的很多健康问题症状隐蔽、发病急骤、预后较差,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对疾病有巨大的帮助。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能够为老年人的安全保驾护航,也能增加老人的自理能力,让子女孝心得以实践。
2.2.5 引入时间储蓄概念
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例如,德国年满18岁的公民,可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将来年老或需要护理时,可以获得同样时间的照顾[2]。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入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养老氛围。
3 结语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3]。“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困顿,但也为“老年护理”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而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树立正确观念、保障师资队伍、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实“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目标,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全球
战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嵌入式; 老年宜居社区;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6;F29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400560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机构养老的资源约束和固有缺陷,使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成为各方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一、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老年宜居社区是指具有良好居住环境,能够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老年人生活和居住的城市住宅小区。目前我国的养老形式基本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形式,而老年宜居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当前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有利于老年群体意识的形成
老年亚文化群(Subculture Group)的存在是这种精神和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阿诺德・罗斯(Arnold Rose)认为,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的年代,老年人很难从人群中分隔出思想、信念、价值和行为统一的老年群体。当老年人口的比重和绝对数逐渐增长后,老年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显示出相同或类似的倾向,就形成一定的示范和聚集效应。通常老年人被排斥于正常社会之外,老年人处于社会边缘地带,与中、青年社会成员的分离,使老年人的“年龄意识”增强,深切感受到年龄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地位、社会贡献的差异。老年宜居社区为老年人在心理倾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性凝聚提供了物理平台,共同生活使他们团结为统一的社会群体,有利于老年人在这种氛围中产生集体精神和群体意识,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养老居住环境
目前的房地产住宅产品设计大多没有考虑老年人居住的适用因素,达不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要求。例如多层住宅无电梯,厕所和厨房的门狭窄,地面不防滑,电源开关位置高及墙面无扶手等,这些设计缺陷是导致老人居住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老年住宅在方便性和安全性方面需要特殊的设计,比如有可供担架使用的垂直电梯;建筑之间以平面连廊贯通,并能够方便担架推车移动;每个房间都有应急呼叫装置;电器开关设定适合轮椅老人高度;地面无高差并使用防滑材质;室内过道、洗手间安装扶手等。老年住宅的设计要达到便于老年人平时生活自理的目标,把日常活动的困难减至最小。因为成本原因普通物业是无法达到老年住宅设计要求的,而作为专用物业的老年宜居社区可以做到,可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3.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根据2006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我国大中城市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前三位是:家政2522%、护理1804%、聊天解闷 1379%。老年人因高龄产生的身体衰弱多病,以及对生命终结的心理恐惧,使他们更加注重健康、保健和长寿问题。高龄老年人和病残老人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照料,需要社区提供入户服务和医疗服务,需要社会提供辅助活动产品,如无障碍环境设施,以便增强自助活动的能力。目前的老年服务尚不健全,养老服务产品只能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而护理、精神慰藉、老年健康等服务方面则无法满足老人需求。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可以组建高水平的老年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大幅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老年住宅综合体建设作为房地产业结构中的细分市场,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又一个发展契机。房地产经济活动事实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活动,这种配置包含了行业外部的资源配置,如房地产业的地位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包括产业内部资源配置,满足各类市场需求,如住宅、写字楼、商业物业等的比例,住宅总量中高、中、低档的比例等。按照住宅经济理论,目前我国住宅市场正经历着由以生存需求和改善需求并重的阶段,向以改善型需求为主的成熟阶段过渡。老年住宅几乎是市场空白点,也是改善需求的内容之一,它意味着产业内部资源向老年宜居类产品聚集,从而形成房地产经济的又一个增长点。
二、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内在发展优势
老年宜居社区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养老康复型、旅游度假型、独立型和嵌入型等模式。养老康复型社区通常是以雄厚的医疗资源作为后盾,以“社区+医院+地产”的模式经营,如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就是依托长庚医院的老年社区。旅游度假型社区是“地产+酒店+旅游+养老”的商业模式,它通常建在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地方,结合温泉、膳食、营养、康复等功能,为候鸟式的活跃长者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独立型养老社区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采取会员制管理模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城市独立社区,北京东方太阳城是这类形式的主要代表。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是在普通住宅小区中规划出专门的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产组团,它嵌入在城市普通住宅小区中,形成既封闭独立、保障老年人安静安全生活,又不脱离家庭和子女,维系老年人精神情感的老年宜居社区形式。嵌入型老年社区的设计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要求,区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和医疗健康护理条件,小区交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便利。相比之下,嵌入型老年社区更具有发展前景,将是今后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主要形式,理由有四。
1.更加方便老年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是老年人的生活价值体现。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尤其重要,要缩小老年人与社会的距离,老人就必须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而这种活动应该对参与者有积极正向的意义,例如打理花园、针织缝纫、阅读聊天、艺术创作、参观访问、义务工作、家务维修、照顾宠物、联谊分享等,这些社会活动都会给老人带来幸福感,提升生活价值。显然这些活动不是某个家庭能够组织和完成的。完整的活动需要一个能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互通的网络,也就是可以促进社区人际互动,特别是不同代际、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持续和及时交往的社区平台。嵌入型老年社区由于不脱离普通社区生活,区内群体多样代际之间沟通便利,更容易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的需求。
2.体现老年人对家庭及亲人的依赖性
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能与子女或亲属生活在一起,对家庭对子女都有着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如希望与子女同居一处、隔壁或者附近以便于得到子女亲属的供养照料和精神赡养。亲情能使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受尊重需要等得到满足,使老人感到家庭的温暖。但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规模逐年变小,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的功能也逐渐弱化,特别是照顾老人的功能严重衰退,小规模家庭一对夫妻需要照顾几位老人,老年人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老人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同居一处并不是养老居住的最佳选择。而嵌入式老年社区,子女可以购买普通住宅与老人居住在同一小区,既能满足老人对家庭及亲人的依赖,又不会给子女增加精神和经济负担,是一种较佳的“多代屋”方式。
3.满足老年人对熟悉环境的依恋性
进入老年期以后,人们通常会对熟悉的环境有一种依恋,大多不会轻易地更换熟悉的居住环境。但人生的“活跃长者――半失能――完全失能”的衰老规律,让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由“独居――子女同居――养老院”不断变化。在老年人生理衰老的同时,居住环境的变换也加速了老年人心理衰老的过程。而嵌入型的老年住宅,既适合活跃长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求,也能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面的养老护理服务。老人们不必变换居住环境就能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同时由于嵌入型老年社区中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住户都有,避免了养老院等聚集型养老机构因老龄程度相近而产生的因病痛折磨、死亡等对生命绝望情绪的传染而造成心理恐惧。
4.丰富房地产市场营销内涵和实践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策略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出现,细分出老年目标客户群体,完善了房地产产品类型,增添了价格调整的依据,开拓了老年消费的销售渠道,丰富了房地产的促销手段,增添了房地产营销的内涵,为房地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式。
三、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方式
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政策是否恰当可以用社会效用最大化来衡量。如果把老年人生活环境看作是一个社会政策结果,那么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中,完全市场经济系统会对老年人造成不公平,对老年人相关的资源配置也可能失灵,从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总体福利。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配置采取一定程度的干预,用二次分配来克服纯市场分配的缺陷,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最优、效用最大。面对人口老龄化现象,不论从效率的观点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都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对市场作用下的资源分配进行再调整。城市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正是社会总体福利的体现,除了围绕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商业性开发方式外,更主要的方式应是政府主导的配建模式。配建模式是指政府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开发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老年宜居社区,并对涉及老年社区的土地供给、住区规划和开发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嵌入型配建方式将老年宜居住宅与普通住宅混建在一起,保障了老年人的社会活动网络,同时又将养老服务和设施相对集中,更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这一方式的实施需要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开发商紧密合作,充分体现出政府干预下的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化理论实践。
1.城市规划的干预政策
把老年宜居社区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体系中。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针对老龄化程度修订城市社会发展目标,把提供适合老年人生活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措施列入其中。尤其是在老龄化较为严重地区,应该单独编制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居住区规划、经济适用房建造和旧城区改造中合理确定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要求,将老年社区与社区医疗机构协同规划。在城市控制规划中针对项目地段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职能和布局,细化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指标,除了现有的规划要点内容外,增加老年住宅比例指标,并作为规划设计的控制要点。
2.项目建设用地的干预政策
我国可以用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土地按性质可分为出让地、划拨地和集体土地。国家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所以城市老年社区最直接的用地取得方式是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取得。但国有土地出让采取招、拍、挂的竞拍方式,开发商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成本高,在高生产成本制约下的老年宜居社区无法实现低成本养老社区的经营,最后会导致项目失败。而其他性质的土地使用权获取成本虽较低廉,但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法律规定不明晰。以上原因严重制约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也阻碍了老年宜居社区的健康发展。建议将配建的老年宜居社区项目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非产权租赁房建设体系,土地使用采取行政划拨形式,免交土地出让金,以降低老年住宅建设和使用成本,让老年群体可以安度晚年。
3.项目建设经营的干预政策
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可采用BOT的方式,由政府将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特许权交由负责整体项目开发的企业负责建设与经营,政府无需投资,只要通过转让权利即可获得老年宜居社区项目并产生社会效益。项目开发商在投资老年宜居社区并经营若干年后按合同交回给政府,从而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政府接手后再通过招标将老年社区的管理权交给有资质的管理方进行管理服务。因为城乡之间市场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距,BOT方式也只有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它适合于城市老年社区的建设。
4.项目建设资金的干预政策
建议政府调整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政策,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老年宜居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于老年宜居社区的市场需求空间很大,例如在广州60岁以上户籍老人在2012年达到121.4万人。他们是老年宜居社区稳定持久的消费对象,开发商投资回报的稳定性可以得到保障。所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老年宜居社区的安全性较高,风险较小,也不存在暴利,拥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偿本付息只是时间问题,投资本金能够按期收回,并能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符合养老基金投资安全性特征。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具有增强整个社会福利,尤其是老年福利的义务。
5.养老优惠政策干预
对于农村五保人员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养老费用,应由当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对于享受低保的老人和其他困难老人入住老年宜居社区的,其费用应适当减免,减免部分由当地政府予以补助。在税收方面对养老经营企业应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服务收入营业税以及养老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救护与生活用车可免征养路费等。
四、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服务与管理
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以户租赁为主要经营方式,由于政府在土地出让金、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租赁价格可控制在普通居民易于接受的范畴。同时由于个人家庭财产的不断积累,老年人用于支付养老成本方面有资产性收入来源的支撑,有效需求充盈。在政府方面,还可以通过购买老年社工服务等方式提供养老经费支持。在入住率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养老服务和管理水平,就成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1.老年宜居社区社工服务机构的组建
由于在配建模式下开发商取得了老年社区的特许经营权,因此嵌入型老年社区的服务机构应由开发商负责自行组建。首先这种方式组建的社工服务机构依附于开发商,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服务质量,改变了社会组织注册成立资金大多由发起者个人出资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制约,更易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其次因为嵌入式老年社区是嵌入在普通住宅小区内的区中园结构,老年社工服务机构势必需要与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协调与沟通;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小区的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可由开发商选聘,通常有经验的开发商也都组建了相应的物业(屋村)服务管理公司并承担小区前期服务工作,因此双方在服务和管理的协调方面更加方便和顺利。再者,开发商投资老年社工服务机构,既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企业战略,更有利于社工服务机构的普及、发展和壮大,有利于老年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
2.嵌入型老年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嵌入式老年宜居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特殊性,对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服务人员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还应该是老年人生活指导者、健康促进者、情绪调节者和心理依靠者,必须具有爱心且有较强责任心,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善于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具有涉老物业设备和设施维护的基本技能;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照料;掌握病人居家护理的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病人的病情、医嘱及心理特点,照顾其饮食和起居,为老年病人创造清洁、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具备健康保健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健康保健指导,帮助老年人掌握保健知识,消除或减少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能根据老年人疾病特点,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协助老年病人进行康复锻炼;掌握心理和精神慰藉的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
3.嵌入型老年社区的物业管理
老年宜居社区通常处于封闭管理的环境下,在小区的安保方面应该严格社区大门人员车辆的进入制度,社区内必须做到人车分流,同时区内配套老年人专用路标,安保员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老人在社区内活动的安全性,及时发现老人的不适反应并为老人提供帮助;环境和绿化是老年居住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老年人行动的局限性,老年社区的环境和绿化设计要以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为依据,道路设计平坦少梯,绿化园区可以给老年人预留一些自助劳作场地,供老人养花修枝;老年住宅内的设备、设施须确保正常运行,各种附属设备、设施维修以及房屋的报修时间必须缩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洁方面除了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外,还需要清理住户房间内卫生,这就要求保洁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以避免出现纠纷;社区内设立客服中心,社区每户都有应急呼叫与客服中心联通,客服中心可以随时与各个岗位的保安员联系查寻事宜。
4.老年社区的服务内容
老年服务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基本服务内容。一是老年人的生活琐事服务,二是基本的医疗和康体服务,三是心理疏导和陪护服务。老年宜居社区里设立老年服务中心(与客服中心合署),中心具备医疗保健、健康健体、文化教育、饮食服务和沟通交流的功能。医疗保健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保健和基本医疗指导,配备常用药品和注射挂水等医疗服务;健康健体服务包括老人康复训练和辅助健体训练;老年文化教育服务包括开办老年大学、老年文体娱乐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网络帮助(帮助老人完成网上银行、网络订票、网上购物)、老年旅游服务等项目;饮食服务包括订餐叫餐服务、服药提醒服务、饮食助理服务等内容;沟通交流服务包括心理疏导、陪聊、网聊指导;为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如加强老年人和小区里青少年以及社会的联系,为关心教育下一挥力所能及的作用等。老年服务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在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予以充实和更新,形成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
5.老年社区增值服务管理
老年宜居社区在管理中还能够开发出具有增值功能的服务项目,用于提升老年人服务内涵,增加经营收入,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例如科学地规划社区内的租赁商铺,选择适老涉老产品进驻;用专业的态度老人原有住宅的二手房租赁服务,将租赁收入与老年社区住房租金冲扣,减少老人的奔波劳累;为老人提供医疗专家定期上门体检、咨询服务,有条件老人可以采取“一对一”家庭医生和特护服务;设立老人专用车辆和专业驾驶员,为老人上医院、会友、探亲、外出购物提供服务等。
[1]林艳.同龄群体交往及其活动对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作用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2]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10 年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10.
[3]江立华,黄加成.老年人需求与宜居社区建设[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7―92.
[4]朱秀杰.人口老龄化与宜居社区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2012(1):32―34.
[5]刘苹苹.建立宜居社区与“多代屋”――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3(6):47―53.
1.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课堂讲授+社区调查实践,试验组则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法。
1.1.1案例教学
“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这个单元,为督促学生主动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提前1周准备好临床典型的老年疾病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7~8名为1组)抽取案例,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组内成员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达成共识,最后写出案例讨论分析结果。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老师负责引导及总结剖析各组讨论情况,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出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
1.1.2学生小讲课
选择难易适中的教学单元如“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前2周布置小讲课内容,要求每名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备课,编写教案和讲稿,制作PPT课件上交给老师,备课资料记入平时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备课情况在每个学习组中遴选出1个优秀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小讲课,每次讲课时间20min,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强调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1.1.3角色扮演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这个单元的部分内容和技能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已经学过,为突出老年人生活护理特色,强化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我们采用了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选择若干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案例,在上1周课后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编自导自演,教学地点选择在模拟病房,教师创设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场景。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教师负责引导课堂气氛,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1.4题讨论教学法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养老照顾”这个单元,采用专题讨论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设计与之相应的讨论专题,如“庞大的老年人群给社会带来哪些压力、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是什么、社会和家庭如何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等问题,将专题讨论的问题、有关要求、参考书目、网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写出讨论发言稿。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2名代表参加,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发言稿上交,记入平时成绩。
1.1.5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
为提升《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精心设计社区调查实践课。3~4名学生为1小组调查1名校内或周边社区老年人,选择教材中或自行设计的评估量表,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日常活动能力、安全用药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并要求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对该老人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1.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2.1考试成绩
学校期末用同一份试卷统一组织闭卷考试,总分100分,采取密封式阅卷。授课老师不参与命题、阅卷。
1.2.2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在《老年护理学》课程结束后,当场发放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回收率10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多元化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老年护理学》内容多,课时少,并且与其他课程有交叉重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授法,学生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也很难深入了解老年护理的特色和需求。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中教师把案例、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去学习、查找资料、预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学生小讲课、专题讨论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以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显示,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6.72%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82.76%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87.93%学生认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81.0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2.2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采用的案例、专题讨论等教学法中,教师用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组织引导学生去主动讨论、质疑、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老年护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老年护理特色的理解,并能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表2显示,74.1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84.48%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提高了各课程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我组织、分工合作、互相启发,在小组相互讨论中,学会容纳、理解、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元化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上台发言、讨论、表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表2显示,75.8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沟通交流能力,93.1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4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强了对老年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