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返乡创业论文

返乡创业论文

时间:2023-06-04 10:4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返乡创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返乡创业论文

第1篇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第1105号

文章基于2000年-2013年中国30个地区共计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城市行政等级、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性。

结果表明:首先,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城市生产低效率状态越严重。通过把城市划分为直辖市和非直辖市两个类别,发现直辖市的城市生产效率低于非直辖市的城市生产效率。通过把城市划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一般省会城市以及一般地级城市三个类别,发现直辖市的生产效率最低,副省级城市和一般省会城市的生产效率次之,而一般地级城市的生产效率最高。通过把城市划分为广义的高行政等级城市和广义的低行政等级城市,发现广义的高行政等级城市生产效率低于广义的低行政等级城市生产效率。

其次,城市发展规模对城市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通过对全国样本以及东、中、西三个区域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从区域层面,城市规模越大,越会推动城市生产低效率状态的改善。

最后,不同区域的城市生产效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的城市生产效率显著地高于西部18.5%-18.9%,而中部地区的城市生产效率略高于西部但不显著。

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方面,要维护城市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多层次的行政管理格局导致中国当前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政府为维持传统的多层级管理体系下的城市建设耗费巨额成本从而使得城市生产效率低下。同时,随着城市发展成本的提高,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压缩,最终出现行政等级高的城市生产效率低下和中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共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城市无论规模大小、所处行政层级还是地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另一方面,要向处于“低”行政等级的城镇实行向下扩权,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 制度

非农创业的金融约束仍然较强

西南财经大学 彭克强、刘锡良

“农民增收、正规信贷可得性与非农创业”

《管理世界》2016年第7期

近些年来,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自主创业是返乡农民工一项重要的就业选择。返乡农民工创业对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进行创业又需要有资金支持。

基于四川省16市32县7158农户经济金融调查数据,考察四川粮食主产区农户增收对其正规信贷可得性和非农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户正规信贷获得额显著增加,但同时其主观感受到的正规信贷约束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明显加重;而农民增收对农户非农创业意愿的显著正向效应可以合理地解释该矛盾性现象。就是说,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自发兴起,农户人均收入出现较快增长,农民非农创业意愿逐步增强,从而造成广大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出现上述悖逆现象。

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举措,改革现行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政策。 观点

大学的经济效应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安娜・巴莱罗

麻省理工学院 John Van Reenen

“大学的经济效应:来自世界各国的证据”

NBER工作论文第22501号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知识带来了人力资本的累积,并推动经济增长。而上大学普遍被认为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渠道。由此一个自然而然的联想是大学越多的国家,经济会发展越好。

第2篇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 角色 角色认知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回流高峰,且每次回流规模呈递增趋势。现阶段大量农民工返乡,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加重了农业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回到家乡后社会角色的失调,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导致过激行为,滋事生非,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综述:

1 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

返乡农民工,在社会流动层面属于农民工回流现象。在回流原因的研究方面,西方学者进行多角度的理论概括,主要体现在: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理论、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E・G・雷文斯的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以及新转移经济理论。在众多理论中,中国学者在分析农民工回流问题时较多的认可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以及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除此之外,中国学者也对“农民工回流”这一特殊现象成因,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分析。在宏观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农民工所面对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制度、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和城乡收入差距等角度展开研究;在微观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农民工的家庭结构、社会网络、人力资本、经济理性和主体失范等角度展开研究(王志浩,2007)。

在回流现状分析方面,主要体现在回流过程和回流后的现状上,而以国内学者研究为主。回流过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回流类型和回流特点上,从回流类型来看,有学者从回流成因的角度分析,认为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自然返乡型、就业失败型、疲劳厌倦型和个人发展型(赵菲菲和王永发,2006)。从回流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在数量上初具规模,并且愈演愈烈,形成一股“回流潮”;在质量上呈现优势,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外出劳动力(李晓亮和申覃,2005)。在已有的研究中,回流后的现状主要研究回流农民工创业问题、回流后的乡村适应性、回流后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回流后的思想状况以及回流后的日常生活。其中,回流农民工的创业问题是研究的重点。

2 农民工的角色研究

2.1 角色概念和理论

角色概念自从被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Mead)首次应用于社会学以来,经过社会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社会角色理论(陈卫平,1994)。功能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为设定和解释稳定社会体系中占有社会地位的人的共同而规范性的期待。象征互动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可以反映规范、态度、脉络要求、协商以及正如行为者所了解的进化的情境定义。组织角色理论认为与认同的社会位置相一致,由规范性期待所产生,反映非正式群体的压力。而认知角色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角色期待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注意力一项集中于在产生期待的社会条件、衡量期待的技术以及期待对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B.J.Biddle,1986)。研究角色理论的文章浩如烟海,但是这些研究正如J・H・特纳所指出:角色理论只是提供了对期望、自我、角色扮演能力与角色扮演如何对这些分析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的一个方法,概念的运用只限于不同的现象分类。

2.2 农民工角色认知

社会对农民具有较为明确的角色期待,而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所给予的角色期待更多。“农民工”是先于社会期望而问世的非正式角色,是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事物”,它会随着社会期望的逐渐清晰而发展为社会所认可的正式角色(班娟,2007)。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农民工的角色认知研究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角色认知状况。学者揭光钊、廖皇朱(2008)认为农民工在环境变化过程中接受来自区域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身份文化四方面的文化冲突,影响农民工的角色认知。另外,有些学者在城市化、市民化的背景下,对农民工的角色转化进行了思考,重点是转化的阻碍因素的探究。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变就是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转变的过程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资格市民化”;另一方面是是“素质市民化”(马雪松,2007)。从市民化的阻碍角度来看,刘传江教授指出广大的农民工要实现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层面上的市民化,需要穿越障碍更多、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针对这些阻碍因素,不同学者也构建了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李良进、风笑天(2003)提出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事业单位为基础,以街道、社会为纽带,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

3 研究述评

返乡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当前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回流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实践情况探析农民工返乡成因、返乡呈现的特点和返乡后的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多角度分析。这些研究的侧重点更多是在市民化、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所做的研究更多的是讨论农民工返乡对市民化、城市化的影响等。而很少的从农村建设、农民培养的角度,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养的视角研究农民工返乡现象。同时,关于农民工的角色认知,在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背景下,学者较多的关注农民工在由农村到城市环境转变过程中的角色认知,而对于经历环境由城市到农村转变的角色认知情况,社会给予的关注较少。

参考文献

[1] 班娟.农民工社会角色置换现状及困境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38-40.

[2] 陈卫平.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4(1):106-111.

[3] J・H・特纳.社会学理论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61-370.

[4] 揭光钊,廖皇朱.文化冲突视角下农民工的角色认同[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345-346.

[5] 李良进,风笑天.试论城市[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2-16.

[6] 李晓亮,申覃.回流民工: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16-17.

[7] 马雪松.论农民工社会角色的转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9-33.

[8] 王志浩.中国农民工流动行为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8.

[9] 赵菲菲,王永发.农民工双向流动对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43-445.

[1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6-107.

第3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农民;创业教育

一、新型农民工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工对政府开办的创业培训并不感兴趣,培训内容以经营管理层面的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较差,政府创业培训往往是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且目标单一,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创业是有风险的,很多农民工是初次创业,对创业风险准备不够充分,对风险估计不足,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在创业和就业之间犹豫不决。由于农民工长期处于低端工作岗位,因此,他们参加创业培训更多地关注初级操作技能,他们很多知识都是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他们更关注就业教育,对创业培训教育并没有那么重视。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创业愿望,对新生事物,特别是对互联网知识比较感兴趣,这种创业意识对创业者来说是一种宝贵财富。因此,需借助互联网,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知识培训,培育农民工开拓创新能力和把握市场信息能力,但目前的创业知识培训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创业教育需要不间断进行,需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强化培训,培训时间需要满足要求。然而,由于经费问题和农民工自身比较看重眼前利益等原因,大部分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工仅参加过一次培训,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机构对于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提供帮助,培训缺乏连续性。创业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农民工多样化需求。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创业教育涉及农业、教育、劳动和乡镇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且单个部门的资源有限,未能对多个部门资源进行整合。创业需要对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等各方资源进行整合,然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规划,相关部门各自为战,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创业教育进行统一指导和培训,加上农民工手里没有项目和信息平台,以至于农民工在创业方向上很迷惑。政府在农民工创业方面的导向出现错误,政府部门往往急功近利,注重眼前利益,希望农民工能做大、做强,成为农民企业家。因而,培训也陷入精英教育误区。农民工创业教育需要有相应的教育基地,但目前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强,场地等教育基础设施不全,纯粹针对农民创业教育基地非常少。

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ST分析

(一)基于“互联网+”对新型农民创业教育的优势(S)分析

1.及时有效对创业需求做出客观分析

把创业信息及时、有效地通过互联网出来,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网上有针对性地查询收集产品信息,比如,产品价格、产销走势以及所需技术等信息,互联网可以使农民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同时,农民自身的创业需求信息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表达出来,借助互联网农民工可以快速把握自身需要的商机。商机和其他创业信息有助于农民工对创业是否可行进行全面分析,使整个创业项目更具有前瞻性。农民创业信息主要集中在产品供求关系和生产该产品所需的实用技术这两个方面,体现农民工对创业信息需求的针对性,而互联网恰好能满足农民工这一需求。借助互联网农民工可以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多渠道反映市场供需情况,以此解决创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获取创业信息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人际关系传播;二是政府机构相关信息。前一种传播信息渠道主要受到个人人际范围影响,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受到影响,并且具有不稳定性;后一种传播渠道的速度较慢,信息相对于市场变化显得滞后。

2.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教育能有效打破时间、地点限制,方便交流

创业教育是个持续过程,需要对创业教育持续跟踪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创业教育质量,提高农民创业热情,发挥创业吸收劳动力的作用。传统创业教育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想创业的农民不能随时参与创业教育活动,只能寄希望于政府能多举办几次创业教育培训、延长培训时间以及对创业教育培训后的后续指导。借助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实时性和随时性的特点,既打破教与学受到的时空限制,也使得后续交流指导有了保障。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与专家进行交流,专家通过互联网对农民进行创业前、创业中的各项指导服务,及时解决农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民通过互联网实时关注产品市场行情,从而对创业生产决策进行策划,并通过与其他农民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创业。

3.借助互联网整合农村市场,拓宽创业教育范围

面对广大农村市场,农民对整个市场信息把控不完全,需要进行整合,而各个地方的农村市场主体需求是不同的,具有阶段性和个性化特点,因此,借助互联网整合农村市场相关资源,通过对当地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相关信息主动搜集,完善创业信息搜集和渠道,只有农业信息规范、标准,才能对农民需求做出正确分析,从而筛选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创业信息供创业者选择,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流动机制。“借助互联网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功能,创业教育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形成信息收集和制度,为农民创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并加强引导服务,从而拓展创业教育范围”。

(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的劣势(T)分析

1.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创业教育受到地域限制

在前文所说的借助互联网可以打破创业教育的地域限制主要是从后续跟踪指导的角度来论述的。而这里所说的地域限制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对农民创业教育受到网络硬软件水平影响。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实施创业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现网络“村村通”。但这对我国很多没有通网络的贫困地区来说,想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创业教育受到地域限制。在同一地区,创业教育也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创业教育大多针对城市人口,对农民工就业培训已经较少,针对农民工创业培训更为薄弱,以至于农民创业培训经费明显不足,进而导致农民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和培训手段都跟不上需求。不同地区,创业教育的经费、师资、创业信息等不同,造成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创业教育环境差,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网络覆盖率还有待提高。

2.借助互联网对农民进行创业教育需要一些辅助方式

借助互联网对农民进行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受教农民都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但农民的信息素养往往不够,这种完全脱离传统课堂形式的教育对农民有一定难度。所以,借助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网络覆盖率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这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传统授课方式辅助创业教育,传统授课方式有着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因此,通过面授方式让农民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技能,促进其在互联网环境下自主学习。

3.借助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缺乏激励和监督机制

传统方式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主要选择在农闲时,以集中培训为主。但由于现实原因,农民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农民的流动性增强,愿意接受创业教育往往也是因为正在从事某项工作,但时间上无法保证,由于自身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完整地接受创业教育,因而无法保证创业教育质量。借助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需要将创业教育与激励和监督教育相结合。需要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农民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同时,承担农民创业教育的培训机构也需要有较大灵活性,设计出更接近农村实际的培训机制。

三、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发展模型

(一)构建农民创业教育发展模型的前置条件及相关要素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化推进,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很多家庭已经有互联网接入,为广大想创业的农民提供技术保障。农远工程项目使得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作为新型农民有了市场意识,也有了通过网络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意识,逐步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以上条件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教育发展的前置条件。在前置条件得以满足的条件下,互联网视角下的农民创业教育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信息资源的获取;二是信息资源交流;三是根据获取的资源和交流信息进行在线学习;四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评价。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教育模型有三个主体:一是新型农民;二是互联网;三是创业教育专家。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农民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创业者创业需求。模型中的新型农民主体主要是指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和城市返乡农民工以及农村其他剩余劳动力。创业教育专家主要指高校教师、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已经创业成功的农民,主要是对创业教育过程进行指导,对创业教育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完善创业教育过程,促进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创业教育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的创业教育过程,农民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并与专家相互交流,得到专家的反馈后再次学习。在前文已经分析到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模型需考虑面授辅导、广播电视等多种辅助教育手段来保障创业教育得以实施。

(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模型的阐释

1.新型农民通过互联网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网络信息资源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必备资源,这些可以自由获取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将被学习者主动获取。农民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时、全面特点,获取产品供求信息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和兴趣筛选符合自身需要的创业信息,这些最新市场资讯、行业创业信息,让农民及时准确了解市场情况,满足个性创业需求,减少创业风险。农民在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创业信息后,便进入自主学习环节。农民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地接收信息进行学习,与传统自主学习相比,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手段。互联网为农民学习提供符合本地创业特色的教程、多媒体、视频等形象、生动的创业信息资源,让农民能掌握每一次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重难点。“农民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查看课件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实现同步学习,使学习更加灵活和自主”。农民在学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2.新型农民借助互联网与专家和他人进行异地交流

农民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对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创业教育至关重要。互联网的实时性使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促使创业教育后续跟踪更有保障。创业教育模型设置交流信息平台为农民与专家交流提供条件,帮助农民及时解决农民在学习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农民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专家进行异地交流方式分为实时和非实时。实时交流指农民随时提问,专家及时做出相应的回答;非实时交流是指农民提出问题后,专家集中时间给予回答。专家在回答农民遇到的问题除了直接解答,还可以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利用互联网建立论坛,让农民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论坛中,等待他人和专家回复,方便对问题长期深入地探讨。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方便农民之间相互交流,互联网为农民之间相互交流提供协作平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之间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文本、视频传输与共享等形式多样协作方式,共同学习、群体沟通,以团体成员角色开展多项交流,比如,农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创业成功经验,以此提高农民自身的生产经营水平。

3.专家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创业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

反馈和评价具有导向功能,通过对参与者的反馈和评价可以促进参与者改进活动设置。通过反馈评价功能促进农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改善网络环境,从而促进农民自主学习。在整个反馈评价过程中,专家是主导。首先,专家对农民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反馈给农民,为农民提供更为全面的供求信息,利用互联网对农民评价反馈功能设置,优化互联网对创业信息分类管理,促进创业教育资源更新,及时更新市场咨询,进而优化互联网服务。通过互联网评价及反馈功能促进创业教育更能接近当地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推动农业信息标准化发展,并结合各地特色信息为农民创业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机制。

4.利用其他手段辅助互联网创业教育

“互联网+教育”对于促进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发展有着巨大优势。但传统教学仍然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信息素养不高的农民来说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此,通过农村以及普及的广播、电视作为创业教育的补充,非常适合农村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于想获取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传统广播、电视教育以及面授教育更具有优势。因此,在一些条件成熟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施创业教育;但在我国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以及不能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传统教育方式引导农民认识互联网,并学习使用互联网。

作者:张理晖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希林.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8.

[2]张秀华,张秀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与培训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6):168-169.

第5篇

一、征文要求

征文题材以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经验总结为主。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他人。征文应主题鲜明、观点新颖、数据准确、文笔流畅。

二、征文内容

1.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2.从供给侧要素着手,释放改革发展的新动能,建设农业现代化。

3.分析农产品效益,着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有效流转,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5.理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推进转方式调整农业结构。

6.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优化粮食产能,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7.推进绿色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推广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8.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9.推进标准化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0.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规模经营实现形式和路径。

12.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13.发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

1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15.围绕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实现“三链重构”,加快发展“新六产”。

16.坚持开放理念,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能力,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农业走出去发展“一带一路”战略。

17.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强科研创新和与推广、生产的结合,搞好园区建设,鼓励工商资本进农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8.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服务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9.加大农药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平台。

20.农产品产出合格证明有效管理办法。

21.以县农业区域专业试验站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2.建设美丽乡村。

23.加大农业宣传力度,搞好农业农村科学普及,讲好“三农”故事,传播“三农”声音,加速新农村建设。

三、征文奖励

征文活动设置一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金1000元;二等奖1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700元;三等奖3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500元。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在《农业知识》《农村经济》上选择刊登,并在微信、网站上发表。

四、征文评选

1.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选,发文公布评选结果。

2.重点评选反映山东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取得显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文章。

3.征文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4.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年一个选题。

五、参加方法

第6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创业者;创业融资;社会性别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87-07;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国内外就业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最有效形式。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就业压力逐渐增加。农民创业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温锐,2004[1];李岳云、杨宁,2008[2])。然而,农民创业又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创业资金短缺(郑风田、孙瑾,2006[3];韦吉飞等,2008[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社会资本理论在解释复杂创业领域的作用。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是获取创业支持和调动创业资源的重要渠道,创业者能够通过个人关系网络,以较低的成本付出,获得创业所需的稀缺资源,比如资金(Birley,2005)[5]、订单(Alder,1998)[6]、人力资源(边燕杰,2006)[7]等。研究发现,在创业初始阶段,个人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创业者获取创业信息和资源(Stevenson等,1998[8];冯运义,2002[9];王栋、陈永广,2010[10]);甚至新创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成长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受创业者个人拥有的关系网络调动能力和异质性资源整合能力的影响(单标安等,2011[11];朱红根、解春艳,2012[12])。马忠国(2009)[13]对创业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丰富的农民工比普通返乡农民工更容易获得创业支持。

社会资本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冗余,以及增强双方信任等作用。[14]中国农村是一个以血缘、亲缘与地缘为中心的“熟人社会”,社会资本在农民创业融资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当得到重视。即便是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其活动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资本投资与利用基础上,也就是说,正规创业资金的获取离不开个人关系网络与个人信用的建构。[15]

那么,当前农民创业资金主要来源是什么,社会资本在其创业资金获取方面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拟以辽宁省部分农村创业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民社会资本构成与创业信贷活动间关系的考察,分析归纳农民创业融资的特征与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创业,推动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创业者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影响因素,除社会资本外,现有研究还涉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地位、创业时间,以及创业行业等因素。

(一)性别

有学者研究发现,女性创业者确实遭遇过性别歧视。Coleman(2000)[16]的研究表明,男性创业者的贷款条件要比女性宽松,因为银行往往对女性创业者提出更多的担保和抵押条件。在Carter等人(2000)[17]的研究中也提到,一些女性创业者明确指出,她们在借贷时遭遇过性别歧视。Hisrish和Brush(2004)[18]通过调查发现,50%的被调查女性认为说服银行借钱给自己是很困难的:银行认为女企业家不如男企业家投资谨慎、可靠。而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反,肖晓华、包凤岚(2011)[19]的研究则认为,农村女性创业贷款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批准。

(二)年龄

创业贷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创业者的年龄(Hisrish和Brush,2004)[18],如果他(她)的年龄较大,银行不愿意对其提供长期贷款。对于农村女性,银行在评估其客户资质时,会较多地考虑年龄因素,因为银行往往认为她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量赢利而返还所有借款。

(三)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高的创业者(Hisrish和Brush,2004)[18],在信息获取、把握机会、经营管理,以及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银行对教育水平高的人信用评级也相对较高。

(四)政治地位

创业需要金钱,而掌握一定权力无疑有助于创业。Shane等人(1998)[20]指出:“地方精英不可避免地处于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并能推动资源流向他们关心的领域”,并且“地方精英在穷人与外部社会之间充当了过滤网的作用,在面临外部资源与利益流入时尤为如此。”农村女性获得创业贷款的人数比例较低,农村女性政治精英(农村女党员或者在乡、村担任干部的农村女性)获得贷款的比率要高得多(霍红梅、杨阳,2012)[21]。

(五)创业时间和行业类型

St-Cyr等人(2002)[22]对女性领导的企业和男性创办的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女性领导的企业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如规模、企业寿命、所在行业等)使得其获得贷款比较困难。

(六)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对于创业资金的获取有着重要影响(Birley,2005[5];黄福广等,2012[23])。谢玉梅(2006)[24]对无锡、扬州等地37家农村小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均存在融资瓶颈,借款渠道的选择与企业主个人背景相关;肖晓华、包凤岚(2011)[19]对湖北省930家农村小微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与银行有一定“关系”的农民更容易获得贷款。童馨乐、杨向阳(2013)[25]的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变量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关系、农村信用社关系和亲戚关系显著影响农户借贷资金来源;政治关系和邻里关系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创业资金获取的影响方面,研究成果颇丰。然而,现有研究对于社会资本的指标选取多从社会资本的结构要素(关系网络)出发,偏重对于社会资本的规模、密度等变量的考察,忽视了社会资本的内容要素(信任、规范与互惠)。另一方面,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特征差异决定了他(她)们在社会资本的构建与利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别,此类变量必将对当事人的活动产生影响,而现有研究则很少关注社会资本对于农民创业融资影响的性别差异。因此,本文将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农村创业者特点,构建农村创业者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分性别考察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农民创业融资的影响,并提出提升农民社会资本、提高农民创业资金信贷支持可得性的对策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

1.样本选择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年8月至9月,作者对辽宁省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盘锦、丹东、抚顺、朝阳等9个地级市农村创业者的调查,其中农村女性创业者64人,农村男性创业者62人。

2.样本概况

调查中发现,农村创业者资金的来源和获取方式主要有以下途径:利用自有资金、申请银行贷款、获得政府贷款(小额信贷),或者进行民间借贷等(见表1)。由表1可见,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的创业资金并非通过正规信贷渠道获得,而正规信贷如银行贷款、政府小额贷款对于创业者尤其是农村女性创业者来说,门槛较高,获批几率较低,仅有不到1/3的人能够在创业中获得正规借贷资金的支持。样本描述性统计见表2。

1.因变量

农村创业者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除了亲朋借款、民间借贷外,获得政府贷款和银行贷款的情况,都可以视为是能够获得正规信贷支持,那么在模型中这两种正规信贷的获得情况作为农村创业者的信贷可得性变量,变量的取值有两种情况:获得信贷支持和没有获得信贷支持,前者赋值1,后者赋值0。

2.自变量

社会资本为本研究需要考察的自变量(总指数和分量指标)。社会资本变量的测量通过对体现被调查者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内涵的13个指标的考察来实现(见表3)。

四、实证分析

创业者信贷支持变量是以0、1为值的二分类变量,因此,本文将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文将社会资本总指数和社会资本分量指标分别引入Binary Logistic模型,以分别考察社会资本整体水平和社会资本各因子对农民创业资金获取的影响。

(一)社会资本总指数对农民创业正规信贷支持的影响

为考察社会资本指数对于创业资金支持的影响和性别差异,本研究在通过Binary Logistic模型对样本总体进行分析的同时,分别对农村女性、农村男性样本进行了分析(见表4)。

2.农村创业者在获取正规信贷支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农村男性创业者获得信贷支持的发生比是农村女性的1.6倍。

3.对于农村女性而言,政治地位和创业行业类型都是影响其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因素。其中,政治地位有着正向影响,而创业行业类型的影响却是负相关,因为农村女性创业领域多根植于土地,在种植或养殖业领域创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银行惜贷;而农村男性创业者这两个指标统计结果则均不显著。

4.教育程度变量,在总体样本模型中(见表4,模型Ⅰ)对创业者信贷支持获取有着正向影响。但是,分性别考察时,作者发现,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是否能够获得信贷支持并没有显著影响(见表4,模型Ⅱ);而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变量对其能否获得信贷支持则有着显著影响(见表4,模型Ⅲ)。这一结果的出现,有可能是样本中农村女性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差别并不大,同时样本容量较小。对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容量,深入研究。

(二)社会资本分量指标对农民创业正规信贷支持的影响

通过Logit回归模型,社会资本分量指标对于创业者正规信贷支持的影响,在总体和分性别样本的模型中,分析结果有所差别(见表5)。

从模型Ⅰ可知,受教育程度(P

在模型Ⅱ中,创业者的年龄、创业行业类型和政治地位等3个变量通过统计检验,分别对创业者获取正规信贷支持有着负向和正向的影响。农村女性在贷款过程中,其偿还能力和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偿还的风险越大,因此越不容易获得贷款。而农村女性的政治地位,则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信用担保,其借贷的资质随着政治地位上升而有所提升。农村女性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分量指标中F1(网络规模)、F3(网顶)和F4(网络构建)通过统计检验,对其创业资金获取有着正向影响;这与模型Ⅲ的回归结果有所不同,在该模型中,仅有F1(网络规模)和F4(网络构建)通过统计检验。

总体来看,创业者个人社会资本指标中的网络规模(F1)、网顶(F3)、网络构建(F4),以及信任(F6)等指标对于正规信贷支持的获得有积极影响。

因为个人关系网络中,关系成员的数量越多,认识的企业家人数越多,接触的职业数目越多,即“网络规模”越大,那么他(她)利用关系网络调动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

“网顶”意味着创业者拥有的和能够动员的“弱联系”情况,而与银行或者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对于农村创业者而言,多数需要靠“弱联系”而非“强联系”,毕竟,在他们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相关人员的几率是很低的。

“网络构建”,即个人组织参与情况,也增加了其与银行或者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和谈判能力。

“信任”变量虽然考察的是创业者个体对于关系网络成员的信任或者对地方政府的信心,但是也可以反映个人的价值观,因为对他人信任度高的人,自己也会是一个比较守信的人,因此获得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大,并能提高银行对其信用评价的等级。

而网络密度(F2)没有通过统计检验,且系数为负数(β=-0.149),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即获取信贷支持,需要更多的“弱联系”,而网络密度越高,说明网络中的关系强度越高、“强联系”越多,那么个人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越低。

从分性别模型来看,网络规模(F1)、网顶(F3)、网络构建(F4)对女性创业者获取信贷资金支持有着积极影响;而农村男性创业者的网络规模(F1)、网络构建(F4)对其信贷支持的获得有着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分量指标对于农村创业者信贷支持获取的影响,同样是对农村女性创业者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男性。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辽宁省9市、126位农村创业者样本的数据,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于农村创业者正规信贷支持的影响以及存在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农村创业者在获取正规信贷支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农村男性创业者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发生比是农村女性创业者的1.6倍;社会资本对于创业者正规信贷支持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社会资本对于农村女性创业者的作用要大于农村男性创业者;社会资本分量指标中“网络规模”和“网络构建”对农民创业资金获取有着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创业者而言,扩大关系网络规模和容量、增强社会参与和组织参与程度,将能够有效增加其获取创业资金信贷支持的可能性。而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民的生活相对封闭,社会活动范围小、形式单一,社会资本相对匮乏。因此,首先,可以由政府主导,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农民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其次,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妇联组织的作用,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再次,政府引导农民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培育,建设良好的社会交往文化。政府部门应在各级乡镇、农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为农民提供与他人沟通、联系的场所,并为农民提供“走出去”的机会,使他(她)们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同时,与不同职业地位的人接触、沟通,逐步扩大社会网络规模,增强“弱联系”,从而提升他(她)们的社会资本存量,提高创业资源尤其是资金的动员能力。

参考文献:

[1]温锐.农民增收关键在强化农民自我创业四项功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 (3):1-7.

[2]李岳云,杨宁.农民创业与乡村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8(4):46-48.

[3]郑风田,孙瑾.从生存到发展――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J].经济学家,2006(1):54-61.

[4]韦吉飞,王建华,李录堂.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08(5):16-22.

[5] Birley,S.J.,Moss,C.& Saunders,P..Do Women Entrepreneurs Require Different Training? [J].American Joural of Small Business, 2005 (1): 27-35.

[6] Alder H. Inpursuit of Evidence: Sampling Procedures for Locating New Businesses[J].Journal of Vusiness Venturing, 1998(6):367-386.

[7]边燕杰.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6):74-87.

[8]Stevenson, Howard H., Jarillo, J. Carlos..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J].Management Journal , 1998 (11):143-205.

[9]冯运义.高科技创业成功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2:56-70.

[10]王栋,陈永广.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创业企业成功的影响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2): 25-31.

[11]单标安,蔡莉,王倩.基于扎根理论的创业网络研究多视角分析与整合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2):1-7.

[12]朱红根,解春艳.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4):44-45.

[13]马忠国.社会流动视角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路经研究[J].特区经济,2009(12):183-184.

[14]杨文.社会资本能够降低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吗[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2):86-92.

[15]刘林.社会资本概念追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4):22-38.

[16] Coleman. J.S.. Access to Capital and Terms of Credit: A Comparison of Men and Women:Owned Small Business[C].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0 (3):37-52.

[17] Carter,S.Improving the numbers and performance of women owned Business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and advisory services[M].Education & Training. 2000 (5):326-333.

[18] Hisrich, R.D. and C. Brush. ..Women entrepreneurs: Implication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C]. Proceedings Babson Research Conference, 2004:255-270.

[19]肖晓华,包凤岚.农民创业的信贷约束――基于湖北省930家农村微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2):102-109.

[20] Shane S.,Kolvereid, L. and Westhead, P.”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the Reasons Leading to New Firm Formation across Courntry and Gender[J].Journal of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8(6):431.

[21]霍红梅,杨阳.农村女性政治精英的生存现状研究――以辽宁省调查数据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2(1):74-78.

[22] St-Cyr,L.,Audet J.,Carrier, C. & Legare ,M..Entrepreneurial Feminine manufacture:Charateristic Access a financing [C].Proceedings of the congress international frame phone PME,October-HEC-Montreal, 2002:245..

[23]黄福广,李广,孙树智.创业者社会资本与新企业融资工具选择[J].当代财经,2012(3):114-119.

[24]谢玉梅.农村小企业融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J].财经论丛,2006(6):54-58.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支持;农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06 ― 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善和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对优化地方资源配置,服务功能还不健全,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现状

1.对齐市农村整体金融形势分析

(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覆盖面低

齐齐哈尔地区管辖7个区9个县,管辖区域内能够办理存款、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五百多个,金融从业人员一万余人。其中,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平均每个网点贷款余额为三千万左右,农村每百元GDP拥有贷款不到五十元。齐齐哈尔市目前有县级以下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四百左右,只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仅占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的不足百分之一。

(2)增加齐市村镇金融服务机构网点

在齐齐哈尔所管辖的乡镇中,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大部分在乡镇一级,行政村屯没有金融网点,农民办理存款、贷款、汇兑业务非常不方便。据资料调查显示,一百位农民中,认为金融机构网点少,办理存贷款,结算业务不方便的占九成,认为金融机构单一、办理贷款时利率高、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担保难、期限短等。

2.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改善

(1)政策环境得到强化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抓住机遇变危为机,形成保增长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合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齐市各界对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

(2)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机构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008年以来,齐齐哈尔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贷款投方面占有贷款需求的八成以上,全力支持农民备耕,促使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齐市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贷款限制条件过多

据不完全调查,对齐齐哈尔市农村的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影响农民致富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缺乏,使有的想致富都没有致富的条件,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通顾客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单独的模式,虽然农村信用合作社宽松的放贷条件,一个小的信用贷款因为额低,不能灵活的农村农民满足施工需要的季节性,大笔钱抵押贷款固定资产,由于土地制度的缺陷,无法来满足贷款。

二、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服务产品单一缺乏理念创新

齐齐哈尔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主要提供小额短期贷款,限制解决短期资金需求,不能满足信贷需要农村多样化。不同收入水平和生产类型的农民对金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农民不仅需要生产信贷产品,但也需要多个信贷产品,和种养大户,企业需要有一个多元化的信贷资金支持,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2.农村信贷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齐齐哈尔地区的贷款风险具有深度的村庄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更大的资金需求。作为小金额周期长、时效短等现实的贷款产品和贷款利率系统让农民承担能力严重受挫。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障不完善

(1)政策环境得到强化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抓住机遇变危为机,形成保增长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合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齐市各界对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

(2)资金支持力度增大

招商银行为齐齐哈尔市向借款人发放的可循环使用的授信,支持齐齐哈尔的经济发展。除了项目融资外,招商银行还通过公司金融、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金融方式进一步推动双方在传统信贷、直接融资、政府财务顾问等推动经济发展。

(3)农村信用社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齐市农村信用社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贷款投方面占有贷款需求的八成以上,全力支持农民备耕,促使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齐市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金融环境尚待优化

(1)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不宽松

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不舒适,如利率自由化,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金融政策仍然偏紧,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

(2)农村金融不规范

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大部分农民对农村金融环境缺乏认识,一部分农村企业和农户拖欠债务,甚至部分乡镇政府也是如此,严重损害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5.地方金融机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虽然齐齐哈尔市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目前还只是初级阶段,仍有较深层次的问题还未碰触,因此,齐齐哈尔市地方财政在金融机构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弱势地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够明确等。

三、齐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解决对策

1.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齐齐哈尔市应该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盟,加快形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协会在全面核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统一法律改革,力争年底前完成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或屯设立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面。农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综合农业推广,农业科技为先导的贷款品种,积极尝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发放新贷款。邮政储蓄将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和资金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商业银行会选择集中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农副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战略的实施“走出去”。

2.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体系

农业“贷款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信用担保。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仅能为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这个难题的贷款担保,并能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特定的金融集团,传统融资方式无法改变他们的贷款难。为此,我们需要在农村现引入动产抵押,信用担保模式的创新给齐齐哈尔市市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农业、农村、农民”开发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根据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形式应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广移动电话银行网络,相互保险,农民工银行卡业务;积极推行农村财务咨询,保险销售及相关金融服务等。通过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使广大农村和农民更方便和高质量的现代金融服务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内部经营管理

齐齐哈尔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经营效益低下,历史遗留问题较为严重,要提高我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整体的发展,应积极解决高风险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可以优先选择中心城市、经营状况较好、师范效应较大的农信社,组建农商行,以壮大资金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改制,真正减少和消化历史包袱,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水平,形成经营新机制,提高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从而促进我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4.建立多层次惠农金融服务机构体系

(1)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齐齐哈尔市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政府,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联合体,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企业信用不足,微观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问题,使用传统的信贷资源,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主体,使金融业逐渐多样化和市场。

(2)发展面向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

根据具体情况在齐齐哈尔地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和一些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拓展政府政策性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金融财政问题,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的主体。

(3)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

发展齐齐哈尔地区民间金融组织,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产权模式的具体路径应该是在农村地区。如在县级区域一下开展农村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系统,产生在底部自下而上的改革进程。通过人们不受“衍生交易稳定的结构,并提供交易费用更节省的制度规则。

5.全面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1)完善外部监管

加强外部金融监管力度,提高银监会、外部审计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管,改善地方金融监管方式。把事后监管提高到事前防范与提醒,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手段监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评价指标,及时发出预警通告,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出现危机和问题前,及时准确的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低最低。同时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及时作出惩罚,审计出现问题及时警告通知,并提出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应积极营造舆论环境,要通过积极宣传,推介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地区同业中的营销力和公认度。

(2)加强内部监管

提高内部监督部门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体系监督效能。第一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职权,充分发挥其监督监管的职能。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要对辖内机构新放贷款质量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对存量贷款要彻底摸清底数,落实债务主体,形成不良的,必须监督落实形成责任和解决责任及措施。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严格监督监管,审计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确实加大审计工作力度,以查促改,帮助被查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有效遏制各类风险和案件发生。第二,完善内控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推进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

〔参 考 文 献〕

〔1〕王煜宇.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与发展定位:解析村镇银行〔J〕.改革,2012,(04).

〔2〕邱玉兴,等.健全农信社运营模式――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3,(12).

〔3〕文桂禾.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9.

第8篇

一、重抓教学质量管理,把握五个原则

1. 有章可循原则

教学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教学管理参照农业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了盱眙县农广校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省校要求坚持学计划、学辅导大纲、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的“四统一”管理,全面落实媒体教学(面授)、自学、辅导、实践、考试等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2. 总量不变原则

为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中央校及江苏省校的教学管理规定,学制三年,确保每学年面授时间不少于100天,不低于700学时,三年的总学时在2100学时以上。内容上不减少,时间上不缩水,并增加地方教学特色。

3. 学以致用原则

对于产业上有基础、技术上有经验的学员来说,在农广校学习,目的不仅是拿中专文凭,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中等职业教育,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江苏省农广校要求教师授课时采取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互问互答;基地练兵,言传身教的方式,力求管用、实用、能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重心下沉原则

农广校的根基在农村,涉农专业中专教育,要下沉重心,教学班要贴近农民,办在条件较好的村镇、产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变学员上学为教师送教上门,变学员多人跑为教师一人跑,在家门口接受学历教育,既解决工学矛盾,又体现了农广校办学特色,同时也符合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盱眙农广校2008级蔬菜园艺班办到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区的淮河镇蛤滩村,2009级水产养殖(龙虾养殖与营销)班办在位于明祖陵镇的江苏仁和龙虾养殖基地,2010级蔬菜园艺班办在仇集镇朱刘村日光温室示范园区。

5. 能力发展原则

教学中不仅要解决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掌握“怎么办”,更要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知道“为什么”,即“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做,效果如何”,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做到五个到位

1. 管理制度到位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盱眙县农广校先后制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县级教学班和村级教学点教学管理职责、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学过程反馈制度、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等;制定了教务常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四表一志”即校历表、教学进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日志和教学文档、教学业务、学生学籍、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工作执行力得到提高;管理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了涉农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2. 组织保障到位

盱眙县农广校实行两级教学组织管理,即县校本级和乡镇教学点。每个教学班都成立了工作小组,配备了一名由县校任命的班主任,一名由乡村推荐协助办班的教学联络员,一名负责学员实习工作的辅导员。教学班还成立了由三名学员组成的班委会,分别为班长、学习委员和生活委员,有些班级还建立了临时党支部。

3. 学员遴选到位

一是学员要有一定的种养经验、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创业欲望;二是学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三是学员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四是能够服从学校安排,协调好学习与生产的时间安排,有志于在农村从事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的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4. 教师配置到位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农广校作为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有一支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同时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盱眙县农广校在全县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126名成员中选聘了20名高学历、高职称、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农广校兼职教师,负责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各教学班还配备了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语言文字功底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联络员,并定期开展教学评比、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艺和教学水平。

5. 考核激励到位

一是开展教学班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每学期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班主任、教师代表和学员代表对所有教学班的学员上课、作业完成、考核成绩、教室布置、实习基地利用情况、学员个人产业发展等状况和教师教学指导情况及媒体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评比,被评上流动红旗的,除精神鼓励外,还奖励2000元用于开展集体活动的班费。二是制定教师上岗的品德、知识、能力要求和考核办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评比优胜者、者给予奖励,对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和承包实习基地,能讲给学员听,做给学员看,带着学员干的教师给予资金支持。三是在学员中开展比学比创活动,每学期评选出十名学习标兵,各奖励500元;每学年评选出十名创业标兵,各奖励800元;十名信息示范户,各奖一年电脑上网费用。

三、丰富教学管理内涵,树立五个理念

1. 全员参与的理念

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在全校师生中不断灌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师生的“以人为本”管理意识,让每位师生都能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2. 师生平等的理念

学员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人”。要做到这一步,首要的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平等中首席”,引领学员掌握知识技能。

3. 快乐教育的理念

涉农专业学员大多是有一定生产经验的成年人,对学好文化知识自信心不够,为此教师必须营造让学员快乐学习的氛围,重新获得自信,真正觉得课堂是快乐的,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使学员主动去学习。

4. 个体发展的理念

一切教学管理行为应以促进学员和教师的个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素质过硬、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四、创新办学模式,注重五个结合

1. 与农民田间学校相结合

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先期的建设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培训功能。推进中职教育进村办班,保证教学班达到“十有”标准,即有教室、有桌椅、有制度、有教师、有书籍、有电视、有DVD、有电脑、有投影仪、有产业基地,壮大了田间学校的功能,放大了中职教育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与农民创业培训相结合

充分利用实施全省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契机,在农民创业培训中招录部分素质较好、创业意识较强的学员参加涉农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产业特色明显,容易集中授课,自家的产业园又是实习的场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能保证教学效果。学历教育提高了学员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助推了创业培训出典型出效益,同时加快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3. 与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

农业高效产业示范园区是学员提高生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场,是完成实验实习报告、生产实践论文的第二课堂,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考场。盱眙县农广校根据专业设置,与江苏三森食品、淮安温氏集团两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中澳满江红龙虾养殖园区、江苏仁和龙虾生态养殖基地、淮河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仇集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等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了学生的实习基地。

4. 与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

一是把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涉农专业学员的实习基地,如盱眙县龙虾协会、盱眙县龙虾养殖协会、淮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聘请合作社负责人为学员介绍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抱团闯市场的激情和想高效益就需要有组织上规模的经营意识;二是引导所有学员根据产业类型参加或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几年努力,100%学员参加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56%学员创办了合作组织,22%的学员对农产品进行了三品认证、注册了产品商标、申请了商品条形码,有8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社”,有12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50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第9篇

关键词:扶贫,小康

 

2010年是铜山县“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的攻坚之年,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最后一年,面临全面总结检验的关键一年,上级提供这么多惠农政策,投入了这么多扶持资金,究竟效果如何呢?贫困户现在脱贫怎么样呢?带着疑问我走访了铜山县的21年乡镇的贫困村进行调研,发现经过5年的扶贫工作,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有些乡镇却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因乡镇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在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效,使希日的贫困村变成今日的小康村。而有些乡镇通过几年的扶贫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效甚至越差,扶贫项目见效绶慢,甚至有些乡镇贫困户没有享受过国家的任何优惠政策,反而为达标验收增加了负担。本人是一位长期从事农村基层扶贫工作者,通过这几年的调查研究,走访贫困户,从中发现了不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如:一是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村、贫困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项目少、规模小、水平低;二是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联接不够紧密,部分龙头企业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辐射带动力不强,直接扶贫效果并不明显,还没有真正形成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贫困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四是扶贫资金的投入与实现目标需要的投入差距较大;五是劳务扶贫培训政策约束条件太多,限制力太大,可操作性不强;六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一些贫困乡村缺乏扶贫开发的思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争取项目不积极,个别乡村实施项目的能力不强,少数群众思想观念陈旧,仍把扶贫看作给钱给物,对扶贫开发等待观望,对改变困境没有打算,对发展生产不想门路。。这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视,从中学习好的典型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真正做好社会扶贫工作,加快贫困地区物质文化建设步伐,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众多成功的典型经验面前,认为铜山县单集镇的扶贫工作独有特色,值得向大家推荐。

单集镇位于徐州市东郊,邳、睢、铜三县交界处,属革命老区,经济较为落后。全镇共有21个行政村,人口6.3万。2006年,该镇有7个村被列为全省经济薄弱村,9个村被铜山县列为贫困人口集中村,贫困人口共有6131户,15857人,2009年以来,该镇通过开发式和救助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劳动能力人口脱贫7408人,无劳动能力人口脱贫4522人。有劳动能力人口实现人均纯收入在3500元以上,无劳动能力人口人均纯收入在2600元以上,脱贫率达75%。由于单集镇把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结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今年单集镇又制定了新的脱贫目标任务,计划脱贫人数是392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人数为3720人,无劳动能力人数为207人,培训劳动力1637人。今年单集镇扶贫工作量仍然比较严峻,但他们有信心为早日全面达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组建一支队伍,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程顺利实施,该镇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制定扶贫方案。。单集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分管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部门领导分工负责的组织体系。领导小组主动配合市、县扶贫工作队员制定脱贫攻坚方案、措施,明确专人协助扶贫工作队开展工作。二是细化执行责任。单集镇农经中心具体负责扶贫、脱贫攻坚日常工作和低保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发式扶贫工作;民政办具体负责五保户、低保户救助式扶贫工作;统计办配合农经中心负责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目标完成情况的统计、汇总、上报工作;财政所负责扶贫及脱贫攻坚资金的规划安排、预决算等工作;劳服所负责贫困户劳动力培训工作。镇纪委、审计所负责对扶贫及脱贫攻坚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同时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头上,实行问责制度。

2.是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单集镇围绕“抓产调、促民富,抓稳定、促和谐,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工程”,通过党员“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

干给群众看,党员带头搞产调。引导全镇党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打头阵,鼓励他们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集中农业用地,建立党员规模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效益。如闫庄村党员马世平,租赁本村土地近300亩,建立高效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不仅个人逐渐实现了增收致富,还有力地带动了周围群众规模种植的积极性。2008年以来,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全镇流转土地2600多亩,规模种植高价值经济作物100-300亩的增加到11户,10-50亩的达到52户,逐步收到了集约用地、规模种植的经济效益。。

组织群众干,党员牵头建协会。镇党委立足种植高价值经济作物户数较多、面积较大的特点,鼓励各村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专业协会,创新经营模式。贺庄村吴书栋牵头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按土地面积入股,对于不愿入股的,协调与其他农户的承包田或机动田进行互换。现已建立了500多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入股农户达到103户,预计每户每年按股分红可达1-2万元。姜集村党支部牵头组建起农业协会,建立了1500亩的西瓜、300亩甜叶菊种植基地,并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协议,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保障了农户的种植收益。

帮着群众干,党员靠上送服务。在土地流转方面,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各党支部帮助村民签订合法、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并帮助疏导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维护群众权益。在生产服务方面,各村成立了党员综合服务队,为农户提供惠农政策、种植技术、供销信息等服务,促进农民群众靠农业增收致富。

3.培训一个技工,脱贫一个家庭

按照县委县政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分类实施、有序输出”的指导意见,该镇不断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去年,新建村级劳动保障站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26500多人次。,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150万元,1000余户农民在享受小额扶贫贷款后,解决了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800多户成功脱贫。

3.1落实好农民培训的各项政策

该镇不断加大订单、定向、合同培训力度,对全镇贫困农户中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民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培训促转移。在培训专业的设置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车工、钳工等一线技工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强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能力,扶持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对不能转移、从事农业的农民,组织农林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对其进行现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增收能力。引导全镇党员干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打头阵,鼓励他们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集中农业用地,建立党员规模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效益,通过这种典型带动、宣传引导,增强广大农户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不断激发创业激情。

3.2组织协调科技下乡

该镇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田间地头,开展设施蔬菜、草莓、食用菌、奶牛肉牛饲养、水产品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实际印发《农作物田间管理手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科普宣传资料,近三年来,全镇共计组织协调科技下乡18次,受益群众达到1.12万人次。使贫困农户在学中干、干中学,进一步提高贫困农户的农业科普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全镇覆盖。

针对目前农民创收观念不强,贫困劳动力培训力度小等实际问题,我认为扶贫工作应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簿弱村加快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这中心任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务求实效的方针,对单集镇的扶贫工作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要求。

(1)认真做好扶贫政策的宣传 。以贫困户为政策扶持的对象,以产业调整为重点,做大做强蔬菜种植产业,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培育农村经济人。(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培训。聘请专家讲解和进行现场指导,切实推进贫困人口的就业。(3)积极扶持贫困户参与高效农业。对享受政策扶持或奖励的高效农业、合作社等,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劳动,获取劳务报酬;通过科技服务、项目支持、创新机制等形式,帮扶贫困户自身发展种植、养殖业项目,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将所承包的土地采取租赁或入股分红等形式,参与高效农业项目,增加资产性收入。

4.加大对贫困户就业创业资金扶持力度

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资金规模,整合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大对贫困户的生活资金补助的扶持力度。推进单集全面小康的早日实现。

第10篇

9.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农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市地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10.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三、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公益多种实现形式。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12.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13.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继续实施星火计划,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工作。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14.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加大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15.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16.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留守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随着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背井离乡,选择了外出务工或者进城经商的途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乡,这样就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①①。长期的留守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给这些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逐渐成为当今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

由于长时间的留守生活,使很多农村留守学生缺失了正常的家庭教育,这些学生对学习缺少热情和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留守学生的托付人因为文化水平、年龄体质、劳作时间等原因,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责任,这就导致留守学生普遍出现逃学、厌学、退学等现象,他们上课精神不集中,课下也不会按时完成作业,缺乏学习的毅力和动力,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

2.个性心理发育异常,心理情绪出现偏差

青春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的与父母分离,使留守学生无法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加之农村教育环境不理想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渗透,严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发育和健康的成长。在个性和心理情绪方面,他们通常会有两种倾向:要么孤僻自卑、内向冷漠;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学生的身上会显现这种典型的个性特征坏人心理缺陷,已经成为摧残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磅炸弹"。

3.人格发展不健全,价值观出现扭曲

亲情关系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直接因素,留守学生在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留守儿童一般都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长期的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使部分留守生缺乏自觉性,行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一些长期外出务工或者经商的家长因无法照顾孩子而倍感愧疚,他们往往会采取"放任+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认为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就可以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很多留守学生随着零用钱的增加,逐渐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且养成了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陋习,甚至会产生拜金主义思想。

4.饮食作息无规律,行为习惯有偏差

很多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很多都是被亲戚或者长辈抚养,这些监护人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关注和引导较少,这就致使很多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面出现各种问题:有的留守学生个人卫生情况不好;有的留守学生饮食和作息无规律;有的学生沾染了打架、酗酒的不良风气......这些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育阶段,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由于缺少及时和正确的引导,从而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违法和犯罪行为。

二、农村留守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

1.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弱化,亲子沟通较少。家庭是青少年道德规范和生活知识学习的最重要场所,由于父母和留守学生的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的主体转移到其他抚养人身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家庭教育弱化。在外务工或者经商的父母平常很少和孩子沟通,即使是在回家的时候带给孩子的只是物质上的补偿,而缺少精神上的交流,不能很好的督促孩子的学习以及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很多家长甚至成为了孩子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旁观者",这样就使孩子失去了父母的亲情,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成绩无动于衷的恶习。

(2)监护人员素质偏低,监护管理没有到位。据有关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大多是祖辈、亲戚,甚至有少数学生根本没有监护人。很多祖辈的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不能给予任何帮助;同时,祖辈的思想观念与孙辈有着较大的差异,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不能及时帮助和引导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对孙辈过分的溺爱,养成了留守学生放任自流和娇生惯养的性格。这些监护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只是重视孩子的吃穿而忽视他们的学习,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学校方面的因素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协调一致。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就是学校,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学校和家长之间无法及时取得联系,进而双方很难实现共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教育。有些留守学生恰恰找到这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协调一致的空档,在家中欺骗监护人,在学校蒙骗老师,对其学习和品行产生不良的影响。

(2)学校管理方式简单,缺少必要的帮助和疏导。很多农村学校的管理方式过于简单,无法对留守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办学条件不易改善,课程的设置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很多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惑,需要集体和老师的温暖,需要学校的帮助和疏导,但是在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有计划的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就难以弥补留守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3.社会方面的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如今,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很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拼来养家糊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使得城乡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人口进城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这些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本身收入就不高,再加上居无定所的生活,无法承担孩子在城市昂贵的教育费用以及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农村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

(2)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限制留守学生进城求学。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很多留守学生不能跟随父母进城读书,他们除了面临高昂的学费,还面临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壁垒。此外,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很多农民工子弟在城市中会受到严重的歧视,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学生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这些因素直接推动了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加强农村留守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件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该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共同创造有利于农村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实现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目标。

1.国家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健全留守学生工作机制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使农民真正做到"离乡不离土",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于现阶段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建立起以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工作措施,将农村留守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考核目标中来,形成各部门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政府应兴建农民工子弟学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加大投资的力度,在城市兴办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免除一切不合理的收费,打破那些限制和影响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制度。例如,改革学籍管理方式,取消异地考生不能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制度;取消各种形式的收费项目,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同时,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使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工作地受教育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享受均衡平等的现代教育,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学生数量。

3.监护人需要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留守学生全面发展

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的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家教观念,尽量避免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务工或经商,应该留一个在家中照顾孩子,要知道,亲情的温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也是物质补偿不能取代的。如果夫妻两人同时在外,至少每周和孩子进行电话联系或者视频聊天,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心理、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祖辈和亲戚作为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也要多与孩子、老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改变传统的观念,给孩子提供思想和心理上的帮助,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4.学校应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档案

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都普遍存在着不足和缺陷,留守学生的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主动与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利用节假日家长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的家长会,和家长互通情况,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同时,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留守学生成长记录的阳光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留守学生成长档案记录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学校应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针对那些心理有障碍和行为有偏差的留守学生,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活动,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消除留守儿童消极悲观的态度,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针对留守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定期为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烦恼,耐心细致地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着力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留守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6.学校应进行丰富的多元化教育,为留守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许多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的性格和品行出现严重的偏差,深受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越轨行为的危害。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灵活多样地加强对留守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学生自尊和自立、知法和守法的知识技能,提高留守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学校应该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环境集中进行整治,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如何进行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站在对社会和对后代负责的高度来关心和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齐心协力和三管齐下,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晓东.人本理念下农村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支持系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

[2]周定.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与学校的教育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李文坤.谈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09(2)

[4]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简介:张俊莲(1974-),女,山东莘县人,本科,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①留守学生: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或经商,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学生。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党和政府早在1986年就开始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2009年6月,国务院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提出今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随后在8月份召开的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由国家财政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并由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以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目标。“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衔接

随着“普惠式”的“新农保”政策框架的逐步明晰,两类特殊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决策层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两类特殊群体分别是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他们部分是从农民群体中逐渐演化出来的群体,处于农村社会或城镇社会的边缘。

在我国城镇,已经建立了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主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规定有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是,由于农民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收人有限,导致农民工的参保率很低,农民工的参保率不足三成。对于失地农民,一些地方规定将其纳人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但是,由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其收人很不稳定,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很难为其提供有效保障。当前,我国农村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其基本趋势是由政府承担较大责任,由国家财政负责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的支付,农民个人可以选择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的年缴费金额。很明显,城乡之间以及各群体之间在社会养老保险的享有上存在明显差别。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衔接是必然的。其目的有二:一是要消除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使城乡居民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平等享有改革成果,共同得到社会提供的养老保障;二是城乡衔接可以促进居民在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职业间、就业状态间的转移和流动。

二、“新农保”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问题

农民工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一般在城镇不稳定的岗位工作,又在城乡之间流动生活。尽管一少部分农民工已经加入了城镇职业养老保险,但是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加入任何社会养老保险项目。目前开展的“新农保”工作理应把他们纳入进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已经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项目的农民工还能不能加入“新农保”?如果加入“新农保”又该如何处理与原来保障项目的关系?如果不加入“新农保”,政府补贴部分又如何体现?另外,“新农保”如何应对农民工在城乡间不断流动的现实需要?

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进城”模式,即要求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第二种是“返乡”模式,即要求农民工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三种是“第三条道路”模式,即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四种是暂不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在政策决策层已经决定推进“新农保”改革试点的今天,第三种和第四种选择显然已经失去意义,农民工只能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进行选择。这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笔者建议,首先由政府对农民工加入城镇职业养老保险给予一定补贴,这样一方面会提高用工单位为农民工缴纳保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工不论是加入城镇养老保险项目还是“新农保”项目,都会享受到政府的补贴,体现了制度的公平性。其次,要设计不同参保方案供农民工选择,改革要在尊重“农民工”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民工可以在两种社保项目之间选择,也可以在同社保项目不同参保方案之间进行选择。有一点值得强调,农民工不能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两个项目,因为如果同时参加两个社会养老保险项目,等于他同时享受了双份政府补贴,显然有失公平。最后,要设计好“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项目的对接方案,在已经参加城镇职业养老保险项目的农民工,如果失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他如何加入“新农保”,如何对原来的城镇养老保险项目进行折算,这应当在对接方案中加以考虑。另外,在农村已经加入“新农保”的农民,如果有一天放弃了经营的土地迁居到城镇生活,而他距离享受养老金的年限还很远,他可以保留原来的“新农保”保险项目,当然也可以选择将原来的“新农保”进行折算然后加入城镇养老项目,这些也应当在所设计的方案中加以考虑。

三、“新农保”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问题

失地农民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原来的生活来源——土地。农民失去土地的原因在于城市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公共利益(和部分非公共利益)对土地的需求,失地农民往往在与政府和征地单位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村集体也很难成为农民的代言人,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弱势群体。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有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险,使他们不会因为失去土地而失去养老保障。

失地农民的情况是多样的,有些失地农民已经找到较稳定的工作,有些失地农民自谋职业,有些则失业在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已经离开土地的农民要不要加入“新农保”,已经加入“新农保”的农民如果未来有一天失去了土地,对其要不要采取特殊政策,采取什么样的特殊政策。这些都应该是制定政策时加以考虑的问题。

对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笔者建议应分情况区别对待。失地农民如果又重新获得了较稳定职业的工作,他可以加入当地城镇职业养老保险。如果失地农民后来自谋职业或失业在家的,可由其自由选择是加入“新农保”还是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无论是上述何种情况,村集体、地方财政,尤其是当初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收益的一方应当承当一定的缴费义务,并适当降低失地农民的个人缴费比例。对于已经加入“新农保”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考虑减免个人在“新农保”中缴纳的部分费用,由土地获益方承担农民个人的缴费义务。

另外,除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这两类特殊群体外,城镇失业人员这一群体也应引起政策制订者的注意。在城镇,有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员,他们一直没有稳定工作,也没有能力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面临年龄增大的风险,未来只能依靠子女解决养老问题。建议政府参照向农民提供的优惠政策,给予失业人员群体更多的社会保障补贴,使他们有能力加入到城镇养老保险项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