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

时间:2023-06-04 10:4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企企业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企企业管理制度

第1篇

 

0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型企业管理制度被更多人应用,然而,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仍缺乏完善性与系统性,在对其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化,另外,由于企业管理制度法制化的特殊性,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工作就会涉及到很多其它方面的管理内容,如何增强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力度,更有效地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应用效果,是我们当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1 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内容及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

 

制度执行力,是指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把制度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行为中,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决策者制定的战略方针、计划和预期目标的能力。有效而到位的制度执行力是企业管理制度趋向更加法制化、人性化与合理化的最重要保障,也是制度得以实施的核心因素。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制度执行力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唯有强化企业运行系统程序,将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实践管理与工程开发,控制管理成本,才能综合运用传统工程的原则与方法,提升企业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

 

(2)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来讲,当前社会对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产生的影响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例如:在生产力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生产效率无法被提升;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企业管理制度无法被充分的有效利用;在企业法制化管理方面,制度相对落后。只有不断的改进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模式,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工作,更加谨小慎微的处理企业管理制度中出现的各个问题,这样才能使企业管理制度得以平稳快速的不断向前发展。很多刚刚起步的处于发展初期的软件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他们往往不会十分合理运用管理制度。

 

(3)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的内容分析

 

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化管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是确保工作到位的关键点。企业管理制度化管理的有效开展,需要将制度特征、属性和性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在人才管理层面,企业开发的终极目标是为用户服务,所以在产品开发管理中要充分考虑用户对其的需求。其次,是组织机构的管理内容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内容,其中,组织机构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完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明确人员分工以及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而工作人员因其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的身份,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项目工作的实施,负责查找资料和编写管理法制化程序等重要的软件工作。

 

2 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措施及应用状况

 

(1)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的措施分析

 

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实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增强企业管理制度的风险管理力度。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不仅与管理者相关,还与企业各部门、开发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者不仅需要通过与各部门的深入沟通交流进而了解企业需求,还需要保证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并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第二,有效控制软件的开发成本;第三,建立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第四,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团队的水平,增强团队的协作力量。如何加强项目开发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如何更加明确的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分工以及如何有效调动整个部门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这些都是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的应用状况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具有复杂性与不稳定性,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管理制度在社会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从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应用的情况来看,方便、高效、法制、人性化方向是其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保障。企业管理制度在有效提升实际工作效率的同时,更是通过不断对施行路径进行更新优化,使其能够被不同部门的人接受。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也被应用到了企业制度法制建设中,它便捷高效的特点帮助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促进了各部门职员沟通交流,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各项工作管理的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制度已经充分渗透到了企业各部门运行中,并且在其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社会和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要求下的必然产物。提高企业管理制度项目的质量水平与管理效率,运用新方法、新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对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进行完善,从而保障其在应用上的有效性。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7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在“十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融入到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去,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必须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一方面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观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新的企业文化又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目前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应该重点从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对这两个方面有个整体的了解。

1.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它以制度的形式来实现对企业中人的约束进而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硬性约束,是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与约束,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通俗地讲,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企业产生,随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约束,不具有强制性。企业的兴衰在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人在组织管理中实现人生价值,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并存,共同作用于企业中的人,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两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企业管理制度。二者内部和二者之间的协调,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存亡。

1.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包涵、相互联系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其次,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化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最终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相反,不适宜的管理制度则会使企业偏离其核心,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背道而驰。其次,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形成之前,制度的执行只能靠外在的监督进行约束,一旦监督不力员工就极有可能不按要求去做,管理成本很高;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员工的行动就会变成一种自愿的行为,无须加强监管。可见,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当一些有形的制度真正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那么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和积累的结果。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会出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根据新环境创造出更好的保存企业核心理念的管理制度。

三、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

1.创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环境。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不一致,即是二者方向不一致,相互冲突,根本没有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一致,即处于共生状态,但也有高度一致和低度一致的区别。当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较为一致时,二者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是企业所追求和应该实现的,不良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则诱使企业不当行为,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乃至破产。所以,必须为两者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方法如下:第一,选择符合企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共生,且能推进二者共生,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企业的发展。第二,用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培育员工。企业如果能够选择到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是非常有利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很难的。所以企业更应该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出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并保留这些员工。

2.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管理体制的内涵。企业文化只有建立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一个企业把自己倡导的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但要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还必须把它制度化,使企业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等都充分地体现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鉴于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管理体制,引导实践活动。企业的生命在于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文化,培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实施,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行为。企业要采取多样的形式,提高广大员工参与和实施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从而建立一整套企业的管理体制,并用管理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落实。其次,在实践管理中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形成团队精神。企业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而形成的。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并重”的企业价值观理念,引导员工认同团队,在团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要想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与管理体制一定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能够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要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从而使员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自愿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企业利益为重。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地激励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才能真正使员工自我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并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朝着企业既定的宏伟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焦峰峰.试述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5)

2.任相文.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4(9)

3.张道永.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之间的关系.现代商业.2008(9)

4.陈育俭.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构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第3篇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1)

摘 要:文章论述了复杂情境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认识误区,同时分析了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素;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66-02

一、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认识误区

进入21世纪,西方各种企业管理理论都在影响中国企业界,同时,我国的复杂情境又使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无所适从,所以中小企业管理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

目前,关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有几种比较典型的错误认识。

第一种观点,一些小企业认为中小企业不需要制度创新,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制度创新。如果一定需要的话,就是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只要借鉴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并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随便改动一下就行了。

第二种观点,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全盘西化,紧追潮流”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西方的管理学发展较为成熟,很多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都是管理学的经典,但“全盘西化,紧追潮流”却行不通。原因就是管理者所处的环境不同,企业作为一种开放的系统,必然要受到一个国家环境的影响,从而制约企业管理制度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第三种观点,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人无我有”才算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但管理学的管理制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丰富,要做到“人无我有”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由此看来,在我国的企业中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是简单的引进,也不是要去独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只能是两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将学到的管理制度理论结合中国环境进行实践。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所以我们要学习,更需要创新。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面临的新挑战

2.1中小企业规模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在复杂情境下要求我国的制度与中小企业规模存在着对等的匹配关系。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目标是做大做强,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者面临的是更多的对外经营交往和内部管理,这个时候仅仅在原有的管理制度框架修改企业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制定出更加复杂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应对规模日益扩张和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企业管理需求。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应该与企业的规模相对应,从企业规模来看,最新的企业规模标准应该根据国家在2011年制定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来划分。例如: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i。

2.2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宏观环境

在复杂情境下我国市场竞争激烈,低碳经济浪潮已经扑面而来,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大力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发展势必要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一些中小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因此,在众多压力下中小企业走“拼资源、拼价格、拼环境”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

2.3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微观环境

目前中小企业成长的体制机制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行业领域准入的门槛与歧视,尤其是垄断行业中比较严重;部分产业调整、振兴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向国有经济倾斜,排挤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部分地方政府政策多变,迫使中小企业退出原已进入的行业领域,特别是在金融、铁路和能源开发等行业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中小企业进人壁垒。还有财税金融支持的不足、社会管理体系的分散和中小企业私有产权、知识产权界定的模糊与薄弱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成长中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制约了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3.1管理制度的理论创新要素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要素应该包括企业口号、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守则,企业规则、工资福利待遇、考勤制度、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晋升、奖励与处罚规定等等。在这一系列管理制度中,应该根据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例如: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尤其是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中小企业的员工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建立新型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中小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经营理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也直接支配和影响行为,对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2创新注重实践与因地制宜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必须考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并找到满足这些要求的办法。静态而简单环境,这时中小型企业管理者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和工作程序指导员工的决策和行为,企业能够实现管理集中化和经营正规化。管理创新应着眼于培养技术性和基础性管理能力;静态而复杂环境,企业对能够有效完成组织运作工作的行政和经理人员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环境具有静态属性,管理制度创新仍然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人来进行。在动态环境中,中小企业必须对新要求做出新反应,一些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有可能成为一种枷锁。管理者要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模棱两可和具有风险性的问题,同时应该制定出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去应对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

3.3以我国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对中小企业发展目标的引导,我国每五年出台的五年规划中也有对中小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等等,这一些都可以给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方向上的正确指导。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1年9月出台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提出中小企业成长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巨大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势在必行。“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成长的指导思想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环境,改善服务,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成长,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中小企业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将会引导中小企业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小结:在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事引进性理论创新还是探索性理论创新,其关键的突破口都在于把握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键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的制定者必须摆脱实践导向与研究导向之间非此即彼的取舍,增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必须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导,突破“全盘西化,紧追潮流”、“人无我有”等等的思想局限。

注 释:

[1]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1-07-04.http://gov.cn/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吕巍译.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绚皓.企业管理制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3] 《“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10-12 http://miit.gov.cn/n11293472/index.html.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创新;途径

国家的高速运转,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企业,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由千千万万的企业共同组成。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的正常运转直接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市场越发活跃,中小型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视野中,管理制度更是层出不穷,各企业领导干部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对制度进行调整以期推动企业迈向新台阶,但就当前企业运行现状而言,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尚未真正贯彻实施,加大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切实为企业发展服务,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以便更好的为民众提供服务,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一、管理制度对企业的作用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就当前市场的大形势而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发展的最大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当前国内企业需要面临来自国内国外企业的双重压力,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成为促进企业健康运转及规避运营风险的突破口。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与企业组织制度的统称,该制度贯穿企业运行的始终,对企业生产运营中的所有生产环节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如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制定经营理念,安排生产活动,它是企业运行的准则,主要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为指导,面向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发展进行科学管控[1]。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能对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管制,以便凝聚力量,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维护工作人员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二、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

1.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现状

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发展运营的规则,它以规章制度的方式指引着企业良性运转,企业将管理制度契合在生产运营中能有效控制企业成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打造知名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便于企业良性运转。但当前我国部分企业领导干部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致使管理部门及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当前全球化步伐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复杂的市场形式需要管理制度对企业运行进行管制,由于当下部分企业并未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权责不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致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出现问题时工作人员互相推诿,执行力不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运转[2]。如某企业在运行时出现账目问题,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够,工作人员,缺乏对会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控,以至于在业务管理时出现账目问题,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工作人员过于懈怠,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但多数员工并未及时对管理知识进行完善,沿用老一套的管理制度,缺乏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势必会被时代淘汰出局,此外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牵涉到多个部门,但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联系,致使部门衔接出现问题,影响着企业的良性运转。就当前企业运行现状而言,不少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执行力度不够,很多时候管理制度只存在于口头,典型的花架子,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实际执行时畏首畏尾,做事瞻前顾后,抵御不住诱惑,怕担责任遇到问题时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致使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切实发挥其价值。

2.该制度执行力对公司的影响

市场环境复杂竞争激烈已经是全球民众的共同认知,层出不穷的中小型企业在这个晃荡的年代希望占据一席之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它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中,忽视了企业的全面管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以至于企业经营目标无法实现,企业运行缺乏制度引领,企业内部管理过于紊乱,加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3]。像某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过弱,工作人员对该问题不够重视,其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缺乏相应的执行制度和正确的执行观念,管理制度不完善,分工与权责不明确,流程过于繁琐,忽视了企业各个环节的管控,以至于不法员工违规操作致使产品质量不过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企业运转资金紧张,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增强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正视企业管理制度,加大该问题的宣传力度,组织企业员工对管理制度进行学习,让员工从心底重视管理制度,组建专业的工作团队,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招聘专业人士,以便更好的开展企业管理工作,对员工进行再培训,重视其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的培养,培养员工的正义感,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勇敢地提出来,而非视而不见[4]。当前多数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套用模板,未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优化,以至于管理制度存有漏洞,组织专业人士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市场环境创新管理制度,根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管理思想进行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对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各部门进行统筹管控,做好各部门间的衔接工作,加大员工间的沟通,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健康运转。执行力是企业管理制度发挥价值的重要环节,如何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多年来我国管理人员多是机械化地按照上级命令执行规章制度,盲目地开展管理工作,致使其实际执行力与需求不符,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设计完善科学的执行制度,组织员工对其进行学习,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提高执行力,以免出现越级指导,影响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5]。少数企业存在特权部门,取消特权,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便于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管控,一些中小型企业其运行中的所有决策都是由领导干部一人决定的,部分领导干部不受管理制度的约束,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个人的专业强项也并非面面俱到,一旦在企业决策上出现问题,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会动摇企业的根基。组织领导干部进行再教育,对管理制度和执行制度进行全面优化,领导干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取消特权,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便于员工对其进行效仿,执行力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的,它需要所有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规范自身的行为,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执行力,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关,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管控,加大惩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才能切实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重视员工的自我约束,企业所有员工只有先对自身进行自我约束,保证自己言行和工作符合要求才能管控其他员工,进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全面科学发展。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未来规划和企业发展方向设置执行目标,将其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可以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可以进行评比活动,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组织员工对其进行学习,给予他们一些物质和精神奖励,便于员工更好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便于他们积极配合管理人员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生产运行环节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可以将企业的整体管理工作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分配给不同的人去执行,做到权责明确,作好记录统筹企业整体管理活动,同时可以对执行方式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才能,培养员工的交际能力,便于他们与各部门员工进行沟通,做好衔接工作,提升执行力。像企业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处在流动中,日常经营也不尽相同,相应管理工作也会随之变化,将其分为一个个小任务,根据不同的任务优化执行方式,保证企业每个环节都能保质保量完成管理任务,各个经营环节运行顺畅,以便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可以建立企业网站,民众可以自由注册进入进行监督,同时也可以设置企业内部网站让员工互相监督,为执行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保证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提高其执行力,对企业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管控,有效规避企业运行风险,保证企业健康运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加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人人都是管理者,激发企业所有员工的管理热情,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推动企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姚鑫锐.谈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执行力的对策[J].企业家天地月刊,2011,(8):48.

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制 遗留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主要遗留问题

(一)企业改制后,金融债务问题未能得到完全解决

很多企业在进行改制后,资金的主要来源由国家投入变为主要从银行贷款,所需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借人,而且大部分资金被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占用,造成资产结构失衡和资金分布不合理,这就给企业开展正常的投资经营活动造成了障碍。例如,有的企业在进行改制后,工资费用支出大,应收账款比例高,经常面对银行以及其他债主催还贷款的现状,使得企业的负担不断加大,企业虽然实现了改制,但是与企业原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相差甚远,也未能达到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预期目标。

(二)企业改制后,对政府和主管部门过度依赖

根据改制精神和要求,国有企业公退民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是要建立一个完全市场,完全自主、完全独立的新的法人企业。然而若干国有企业改制后,不愿或不善参与市场竞争,有难题推向政府和主管部门,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个别企业甚至以不保证老职工权益等方式要挟政府和主管部门,以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而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保证原企业老职工的利益和因维护社会稳定等原因,很难下决心给新企业完全“断奶”。

(三)企业改制后,未及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改制后,并没有及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在企业内外建立有效的控制与监督体系,这对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例如:有的企业在改制后,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不够明确,对国有资产的审计与管理不够规范;企业的监督主体不够科学和明确,因为政府是企业的监督部门之一,但是企业主要管理者又由政府指派,这显然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未能实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违背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企业改制后,受传统观念束缚比较严重

通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很多国有企业顺利的实现了改制,对很多经营管理观念抱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到国有企业改制后的效果。例如,在有的企业进行改制后,很多人并没有对国有企业资产的资本属性、价值属性以及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有一个全新的、准确的把握和了解,也就很难参与到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甚至会制约到国有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解决国企改制遗留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

一方面,我们该清楚的了解到,改革只是在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在改制后涉及到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国有资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我们应当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资本包括国有资本是一个可流动的财富量,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后,产权的流动,从价值形态上理解是资本的退出与集中的问题,而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理解国企改制的本质,在企业改制后充分接受国企经营管理过程中新的理论和观念,才能促进国企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的长远发展。

(二)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引导企业完全走向市场

针对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遗留的主要问题,实现政企分开至关重要。要真正地实行政企完全分开,如何维护国有企业老职工在新企业中的合法权益最为关键,针对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改制文件等相关规定执行,对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公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公有资产的无序流失,鼓励和帮助职工运用法律手段监督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引导企业完全走向市场,政府和主管部门不再过问企业经营管理,完全让市场去促使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才是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之道。

(三)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进行改制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因此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说来,对于改制后的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合理分离,明确相关责任人的各项职责,做到权责明确;②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逐步构建完善的企业监督与控制体系;③构建公平、民主、公开的企业管理环境,健全人事选取和任命制度,吸引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④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有过很多失误,也犯过一些错误,对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足够重视,在尊重国有企业历史发展规律和加强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对策,确保遗留问题处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国有企业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促进国有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晓东,张士钊. 国企改制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对策[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8, (01) .

[2] 杨斌,闫伟. 对国企改制的几点思考[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2) .

[3] . 国企改制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探讨[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 (05) .

第6篇

(上海大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200336)

【摘要】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建设的现状和表现形式认知,以及关联性分析,阐述企业应该如何来建设体系文件,达到内部控制规范的目的。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现状 表现形式 建设意见

自2008 年五部委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之后,尤其是在证监会出台IPO 公司的相对规定和2011 年开始实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试点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建设在中国的大地上激起了千层浪,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理解不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形式和内容也就呈现出多样化,可谓百花齐放。

一、我国目前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建设的误区

企业对于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建设的目的和理解不同,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在建设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和错误的作法,未能达到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建设的真正目的,反而本末倒置,浪费了财力、物力和人力。

(一)政出多门,制度缺乏权威性,影响业务执行的效果和效率

这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文件时,由企业各部门根据需要自行制定和下发,往往各部门对同一业务的管理方向和要求不一致,各自为政,各执行各的,员工在处理业务时相互扯皮和推诿,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权威性不高,员工不重视。

(二)数量繁多,缺乏系统、全局、长远的发展思考

在笔者进行咨询时,发现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数量可谓众多,往往一家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累加起来能达到百份。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在于企业出现一些问题时,发现没有内部控制体系文件进行约束和规定,内部控制体系文件成为“查缺补漏”的重要武器,临时性进行制定,这种情况往往只针对出现的个别问题,导致整体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缺乏系统性、长远、全局性的思考,整套体系之间衔接不强,往往存在自相矛盾,或者因为临时性制定,考虑不周到,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内容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存在问题,又重新进行修改或增加,周而复始导致数量过于庞大。

(三)只为监管部门需要,重形式不重实质

目前我国对于上市公司、准备IPO 的公司、国资委管理的企业,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因此,存在许多企业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让某一部门或请外部中介机构制定了内控制度,但往往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满足了需求,但实质内容可能存在并不符合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或者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内容与业务存在脱节,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真正目的,成为一纸空文。

(四)忽视对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培训和落实的跟踪检查,导致执行性不高

内控体系文件的制定,是为了落实和执行,达到控制的目的。首先,很多企业内控体系文件只完成下发这一任务,忽视了对体系文件的培训和宣讲,而培训则是体系文件建设的基石,是让执行者明白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和目的,以及应该如何做和怎么做,而宣讲的过程,也就是传达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认知。其次,内部控制体系文件执行的效果需要进行跟踪检查:一是为了检验企业编制的内控体系文件是否满足管理的需求,是否存在漏洞,帮助企业管理层作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二是通过对执行结果的检查,对企业在执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进行整改,规避风险的发生,达到查缺补漏、防微杜渐的目的。而众多企业往往忽视培训和跟踪检查这两项重要的任务,员工执行力不强,使内控体系文件流于形式。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以企业管理制度形式表现

管理制度,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使用最广,被多数企业认可,一般在企业的章程中有明确规定制度的审批权限,通常为企业的厂规。

(二)以内部控制手册形式表现

内部控制手册,这几年通过外部中介机构的介入,以及一些海外上市公司多年的使用,目前被广泛的认知、认可、接受。相对于制度的表现形式,使用流程图、表格替代繁冗的文字,内部控制手册的设计相对便捷,对于使用者,能很快地检索到所需的信息,规避了制度长篇累牍的缺点。

(三)以流程文件形式表现

流程文件纯粹就是按企业的业务内容进行分类,形成业务流程,如销售、生产、采购、融资等,用文字形式从业务的发生到业务结束,描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一个节点要做什么,相对于制度,少了一些原则的、笼统的、定义性的文字,多数用于制度尚未建立,或成立初期的企业。

(四)以ISO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文件形式替代

ISO 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文件,在20 世纪末21 世纪初,被广泛应用,很多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加之需要进行年度检验,所以很多企业ISO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文件还是很规范和齐全的,并被企业当作管理制度使用。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后,一些企业就以ISO 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文件当作内部控制体系文件使用。

三、企业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手册的关联

笔者在咨询公司工作期间,曾经有许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手册和企业管理制度有什么区别产生疑惑。企业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手册,是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两种表现形式,对于企业采用哪种方式,并没有明文的规定,而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也没有强制要求企业一定编制内部控制手册。

对于两种表现形式的关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管理制度更多的是从原则性、规范性的角度去规定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行为,并且因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往往不能朝令夕改;而内部控制手册,更多的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原则性基础上,以业务流程的形式,细致地描述每一个节点的操作要求,而且可以根据业务情况的变化,在不违背企业管理制度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正。两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

2.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的章程中都会规定管理制度的审批权限,一般为公司的董事会或总裁室等治理层面,因此也决定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管理制度往往被“束之高阁”,基层员工一般很难接触到,更别提知晓管理的要求;内部控制手册,更多的是操作指引、操作细则,审批权限可以下放到管理层,可以深入到基层。

3. 企业管理制度一般都采用文字的形式,而内部控制手册的表现形式会更加灵活,使用表格、流程图等形式,对于使用者更加方便。尤其对于生产型企业,许多业务操作层面的员工,并没有较高的知识,通篇的文字,对于他们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采用内部控制手册的形式,流程图的操作指引,相对清晰和明了,并且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将流程内容进行展现,操作层面的员工只需关注其业务范围那一部分就可以了。当然,目前有许多企业将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手册合一,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策略。

四、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和ISO 体系文件的关联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和ISO 体系文件两者之间的关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ISO 体系文件要求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化的品质体系进行品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建立目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两者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区别。2.ISO 体系文件,只是针对企业质量管理这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文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企业质量管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企业在编写内部控制体系文件时,质量管理这一方面可以借鉴ISO 体系文件的内容,并且对于ISO 体系文件中涉及业务流程通用部分,内部控制体系文件是可以引用的,并不代表两个体系文件,有两套业务流程说明,而且是大相径庭。

五、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建设的建议

内部控制体系文件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一个载体,企业是通过这个载体来传达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要求。不同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有些特殊性和适应性,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外部监管需求不同,企业可以有针对性选择,方能达到内部控制体系文件建设和实施的目的。

1. 不同类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文件采用方式。生产型企业,主要考虑基层员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内部控制手册或流程文件更具适用性;而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文件采用何种方式相对灵活,在于管理层倾向于哪一种。

2. 不同发展阶段内部控制体系文件采用方式。企业处于创业期,业务模型还是探索期间,采用业务流程文件,相对简单、简捷,可以依据业务的发展,进行逐步的完善和修正;企业进入到成长期,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已经达到一定的雏形,规划已经清晰,可以制定管理制度,用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使之管理和业务行之有规则;企业到成熟期,业务规范已经壮大,涉及面广,采用内部控制手册,将各个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都更加细致地描述,便于管理层的管理和考核。

3. 外部监管要求内部控制体系文件采用方式。上市公司、国资委管理的公司,因为涉及外部监管的要求,企业管理制度的审批权限往往都在于董事会,而且上市公司的重要制度需要对外披露,因此可采用企业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手册两种方式,企业管理制度用于规定原则性、规范性要求,内部控制手册进行细节性描述,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加上内部控制手册的全面性,两者相辅相承,达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目的。

对于准备IPO 的公司,我国主板、创业板、中小板都有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因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准备IPO 的公司,考虑准备时间的因素,此时企业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满足外部政府部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建设和完善。

第7篇

一、经济结构转型下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

(一)减少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可大大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利用先进、科学的工商管理理念有利于进一步精简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科学、合理的规范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效率,更好的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

(二)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发展目标

企业采用工商管理模式,可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长远发展方案,而且也可以清晰的调查企业自身运营情况,确保能够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明确把握企业未来的走向,防止企业会因为发展道路不明确而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有利于深入挖掘出员工的潜能

企业实施工商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深入挖掘出企业人才的潜能。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下会明确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且可以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督促企业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更好的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可使企业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自身财务状况,而且便于企业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管理人员更全面的掌握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的话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也是促进企业顺利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保障。企业开展工商管理可以明确划分企业资产结构,确保企业可以合理投资。

二、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能力并不高,并没有高度重视市场调研的工作,这样很难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调整自身的业务方向,企业生产和市场自然就不能有效衔接,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当前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不管是销售管理,还是质量管理方面尚未深入,这样很难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水平自然也相对低下。

(二)管理定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企业管理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这也使得企业管理主体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现代企业的主要追求目标已经定位在经济利益、社会责任上,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假如没有明确进行管理定位,很难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形势下自我发展。

(三)企业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科学、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可有效确保企业顺利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确保企业政令保持通畅。有的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仍然有一些不足和缺陷,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工作混乱,企业开展的各项业务也得到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支持,这样会使企业发展能力大大降低。

(四)企业管理实施不到位

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后,必须严格执行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不是很高,这样很难真正有效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假如无法贯彻工商管理制度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这样也就不可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水平。

三、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强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得到优秀的管理人才,新经济体制管理下,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知识资源。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多为管理人才提供一些参与培训的机会,进而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但是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而且要求管理结构的教学质量必须要过关,为企业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突破管理理念

以往企业都是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很容易浪费资源,企业一定要打破只有高消耗才可以获得高收益、高产出的这种传统落后思想,只有转变之前的管理理念,扫清各种思想障碍,才可以将自我封闭观念转变成广泛吸纳各种高层次人才,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开放意识不断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产业转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将企业管理效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企业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划分不同岗位职责,而且非常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使企业工作人员可以真正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其次,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凡事紧紧围绕企业工作人员来展开,切实维护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

第8篇

成本会计的概述

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同时各个大小企业同时也随之不断的成长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企业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我国成本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即集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为一体的作业成本会计。这种会计管理模式主要应用于那些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众所周知,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品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作业成本会计以“作业”为中心,能够清晰地反映产品制造费用产生的原因,并为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成本信息,从而为制造成本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和经济效益。

成本会计的应用现状

尽管作业成本会计拥有如斯优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制造业、金融公司、财务公司、零售公司、医院等多个领域,然而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成本会计是建立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而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仍然较小,并且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不够稳定,于此同时也会有不少企业管理者仍然沿袭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并且企业同时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这些不同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我国作业成本会计发展的滞后。

二、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主要应用于在高新技术企业模式,然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仍然比较低,发展还很不成熟,作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缺乏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外部经济的环境和成熟的经济条件。

三、成本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对财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财会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管理会计知识和成本计算模式,又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现代管理知识。然而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难以应付这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爆发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生活质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各大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企业不仅扩大了领域,更丰富了的内容,面对企业如此巨大的变革,企业会计也要迅速去适应企业的变化,不然只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现今社会我们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应当要充分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创新会计管理模式等不同的新新事物,并且还要培养管理会计的新想法的意识,同时还要大胆的去突破传统的企业会计思维定势,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作业成本会计的推广和应用,以促进企业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就如何把握企业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作业成本会计的宣传介绍,使其得到大力推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制造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基础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且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模式,因此我国企业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做起,逐步培养管理效益的内在意识,提高对企业会计内在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逐步改变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从而加强对企业作业成本会计的宣传介绍。下面就谈谈企业作业成本会计的宣传内容和方法。

第一,在企业内部组办企业内刊、报纸,大力宣传介绍作业成本会计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突出强调作业成本会计的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尤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夸大其词,不泛泛而论,尽可能引起我国会计界相关专家的重视,并且要在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推广使各大企业认同并且采纳新的方案与方法。

第二,在企业内部举办座谈会,聘请一些专家。我们通过不同的国外知名专家进行对作业成本会计进行详细的介绍与探讨,建立宣传栏,充分引用作业成本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具体应用案例,并且进行辅以介绍作业成本会计的核算操作系统,强调示范性优势性等不同的方面,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加深了对企业领导者和职工对作业成本会计的不同的认识和详细的理解,同时员工们还学会了举一反三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活学活用国外企业的丰富经验,为我所用这种经营理念和做事方法使企业等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管理型会计的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应用作业成本会计的前提条件,没有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作业成本会计将无从实施,更不用说充分发挥作业成本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业了。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实施作业成本会计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下,才能进一步明确各个环节成本费用的使用限度,正确分析每个环节成本费用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后果。管理型会计是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推动作业成本会计的发展,首先我们企业必须要加强我国的核算性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并且企业还要进一步的去完善和进行调整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充分发挥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从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然后做好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和成本精细化核算管理,规范财务的基础管理工作,完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考核,控制企业各项成本收支活动,积极开展资产清算核对活动,对资产使用实行明晰化管理,促进管理型会计的发展。

三、在我们通过建立不同行业的应用模式,推广作业成本会计的成功经验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不仅要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要同时建立适用于其他行业的 应用模式等很多问题,并且要进行拓宽其应用范围。我们为了使企业尽可能使这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得以实施起来,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试点进行摸索、探讨和研究,然后将国内企业成功应用作业成本会计的经验进行推广,进行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指导操作模式,完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的一体化。

第9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济管理 制度创新 组织方式 市场竞争

一、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较为落后

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是企业创造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经济管理组织的落后,将直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滑落。从实际来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管理的组织模式上,表现出过于单一的情形。当前,一些企业的管理组织中,对瞬息变化的经济市场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前景不明朗。第二,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存在体系纵横交错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企业的领导决策存在模糊性,并出现信息流通不顺畅等问题。第三,企业管理幅度呈现偏宽的特点,一些企业领导者自身对管理不精通,而身居管理决策的高层。

(二)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起步较短,且长期处于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的支配和影响,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最典型的变现就是经济管理方式的粗放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局限性。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往往只注重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投资力度的增加,以此,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传统经济管理方式或许在短期内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发展对经济管理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企业强调管理的与时俱进。我国许多企业由于不重视企业经济管理,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断下滑,却又寻不到问题的出处。因此,重视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审视与转型,是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为有限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之间关系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较为粗放,致使企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给企业各项工作的进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较多的困难,使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员工的业务能力。我国许多企业为了降低企业成本,采取漠视员工培训的做法,造成新进员工业务能力普遍较低,核心员工上升空间较小,当员工在企业无法谋求发展时,他们会选择跳槽,这样便会造成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强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应对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重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强化企业经济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权利和义务。企业的管理层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上层组织,其决策的战略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当慎重审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发扬民主精神,以便做出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科学决策。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系统还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不断使各项正确经济管理决策落到实处。

(二)健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依据,只有不断完善现有企业管理制度,促进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先进化才能使企业的管理制度能够真正的成为发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价值的基石。而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认真参照相关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并就制度中的内容进行适合性、正确性、先进性审视,以便查漏补缺,确保制度不会存在误区及滞后因素。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严格的执行机制,只有确保制度被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才能避免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仅仅流于形式。

(三)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是构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力的重要部分,在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都在面临着迅速的变化,企业只有不断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才不至于被发展所淘汰。具体来讲,企业认识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凡是的创新就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把我好经营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时效性。这点要求企业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以此,强大企业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引领潮流,走在创新的前沿。第二,重视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实现企业新突破。经济技术管理能力是衡量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要素,企业只有切实抓好员工创新能力培养,完善自身技术创新管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强化

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成本结构呈现出复杂化,这就要求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战略,及时梳理企业的经济管理形势。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队伍是应对一切经营挑战成功的关键和依仗。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与人才的考核机制紧密联系,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立足企业自身特情,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便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留住对企业有用的人才。

第10篇

关键词: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经济;创新

一、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经济管理是项目众多,内容琐碎异性复杂重要的工作,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诸多内容。经济管理是将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充分运用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功能,在日常的经营中遇到问题时,做出相对的决策,维护公司利益,达到企业既定目标。从侧面说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对于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当下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已经高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科学技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企业传统的管理形式和运营方式面临新形势下,市场环境的考验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陷。要想在极为复杂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让企业利益最大化,需要从年国内国际式市场经济的特点出发,制定对应的措施,推动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的同时完善内部细节,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当今我国综合实力跃居世界顶端,总体看来我国很多企业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后,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开了国外的市场,强化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是相对国外较为成熟的经济管理体系来说,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结合当下企业中国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块来进行阐述。(1)外部因素: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导致很多公司不能准确找到明确的定位,从而导致在新形势下随波逐流,最后面临被淘汰的困境;经济管理人才少,由于国内的教育体系不同于其他国家,在经济管理上很多企业借鉴国外优秀的成功案例,虽然开始会取得一定成果,但在企业后续的发展中便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2)内部因素:管理制度不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理念落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仅重视短期利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血缘关系”管理是企业中常见的经济管理形式,忽略员工价值也是导致我国企业经济管理难以创新的重要原因。

三、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利用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改革机遇,完善企业各部门的创新策略与制度,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实际上来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上文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首先建立先进的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和创新意识。企业想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确保企业的领导层人员以企业长远利益为核心,以专业的工作能力和超前的思维模式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从而寻找并且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不论是企业管理还是人员管理都要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提高企业的实力,进一步保证企业在新形势的环境下越走越远。其次完善经济管理创新制度,实时关注发展形势。整合优化企业的主要资源,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促进生产力发展。以企业财务为核心,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提高经济管理的执行力,构建完备的监督机制,保证各项制度合理完善。深入贯彻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同时关注其发展情况,根据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时调整相应策略,真正做到从人的角度出发,推动企业向着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前进。摒弃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缺点,结合信息时代的优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之中,及时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与发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优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寻找发展提升的机会,将企业推向世界。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以及影响力,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对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便是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优劣也是评判企业的标准之一,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动力。大数据信息时代,利用科学技术可短时间内根据员工自身的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任务分配,真正做到知人善用。西方的家族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到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设立相应奖惩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创新能力,让员工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增进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四、结语

归根结蒂,新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穿行于发展是极为迫切重要的。在国内外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明确自身定位,制定发展目标,施行与之向匹配的经济管理创新策略。正视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新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中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采取有成效且可行性高的创新策略和改革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灵活运用,使之与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前景相匹配,从而达成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融合使得企业管理改革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现代企业管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变革。我国企业发展迅速,但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创新管理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本文主要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策略,为企业在新时期管理创新方面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思想观念创新

思想观念创新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管理创新只有从思想观念上进行突破,才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尤其是现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效益,必须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效益。举例来讲,企业完全可以紧跟国家政策以及时代步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意识,通过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另外,灌输风险意识以及竞争意识,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以及风险免疫力,做好风险应对策略,对于发现或着正在发生的风险问题进行及时解决。通过不断进行观念上的创新,做别人不敢做,想别人不敢想,不断寻求商机,对于机遇要稳抓稳打,及时抢占先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最后,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树立质量控制、品牌策略、质量效益等其他思想观念,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先导。

二、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结构是保证企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想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要通过合理配资企业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讲,企业组织结构决定着企业资源分配是否合理,是企业资源分配最大化的先决性条件。企业组织结构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生产工艺、管理条件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以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要想做好组织机构创新,必须要坚决面临新的市场经济发展局势,针对市场局势需求,进行组织机构设计与优化。同时,企业还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本身存在的经营管理体系进行创新,通过落实企业组织机构责任制,建立高效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创新模式,使得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做到顺利进行与有效实施。另外,新时期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企业需要根据新时期新技术的发展需求,进行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例如适应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需求,建立网络企业、虚拟企业、业务外包以及战略联盟等,通过对于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利用,实现企业管理创新,降低企业应经陈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三、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的基础,管理制度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维持自身发展,通过建立各种有效的制度体系,对于企业员工的各种行为进行管理以及约束,从而激发出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企业管理目标得到实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企业组织机构以及思想观念创新的基础上的,是对企业组织机构以及思想观念运用的进一步深化与推广,也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根本途径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都必须要在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进行,通过制度的约束以及管理,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举例来讲,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改革、企业重组、法人责任制、股份制、企业制,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员工激励以及约束机制。

四、人力资源创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人力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体力人员需求上,更多的是脑力人员需求。尤其是近几年,企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人力是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企业必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举例来讲,企业可以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制度。首先,科学设定绩效目标。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短期绩效目标以及长期绩效目标,将短期绩效目标以及长期绩效目标相结合,使得员工都可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短期以及长期目标,从而使得员工甚至可以自己设定出关键性绩效指标。另外,对于设定好的指标,需要增强执行力度,绩效目标的实现需要考虑到不同指标的驱动作用,考虑到业务方针、结果性指标以及过程指标之间的平衡度。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不仅仅可以激发出员工进行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且还会直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可以起到企业综合统筹和指导协调的作用。尽管企业新时期在管理创新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到企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为此,深入研究当前企业管理存在问题,创新企业管理策略,是今后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陆园园,薛镭.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

[2]张海兵.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03).

[3]李建峰.基于社会转型背景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第12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 细化管理 企业经营

一、建立健全预算体系,不断巩固企业发展基础

目前,我国企业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时,认识到建立健全预算体系,不断巩固企业发展基础这件事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或直接会间接的作用,我们应该予以相应的重视,只有做好了预算体系的建设工作,我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成本支出最小化和利润收入最大化。所以,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企业制度,不断制度约束力

现如今我国许多企业都致力于提升企业管理的执行力度,将全面细致的管理模式作为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在这种管理中,既能实现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又能将企业的员工管理工作不断细化,是一件一箭双雕的事情。

(二)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它能否在世界市场这个竞争平台上存活下来,加强企业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必须做的事情。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之中,实现全员动员,共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标。与此同时,目前最为常用的员工管理模式就是TRAM模式,这种模式是实现全员责任细化的主要手段,可以帮助提升全员竞争意思的目的。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大飞跃

一般来说,要想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大飞跃,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转变以往的成本计划模式,利用成本倒算的方法进行成本预算和评估。实现成本计算的新模式,这对于成本预算是极为有利的。

第二,在转变以往成本计划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管理体系的大转变,将以往的责任体系转变为责任制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大幅的提升,避免留下管理隐患。

第三,在做好上面两点以后,我们还需要在他们的基础上实现最为核心的一环,即实现全员管理的细致化,细致化的管理对于目前的企业管理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就某一程度上来说,细致化的企业员工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更高一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将企业的文化、精神和信仰不断传承下去,实现科学管理模式。

三、改革预算模式,帮助企业不断完善自我

目前,关于如何改善企业自身的预算模式,实现企业全面完善自我的目标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有着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后,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不断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实现企业最终目的――成本支出最小化和利润回收最大化。企业管理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健全:

1、从纵向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要做好上下级间的领属协调关系。确保上下级间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通畅性、上下级间的的职能分配连贯性等。

2、从横向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调关系。就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而言,应该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合作共利关系保证信息传递和合作交流的通畅性;就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言,应该实现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通畅化、互相帮助等。

3、从整体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横向和纵向两项关系都做好以后,我们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全局统筹化。既将企业管理看成一个整体,实现横向和纵向的统一,将企业管理模式立体化。

第二,降成本预算不断精细化。以往的成本计算都只是出示一个整体数据,并没有将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费用细化出题,这样做的最大弊端就是超额支出。目前,强调的成本细化工作就是要把预算成本精细化,严把每一环节的实际消费需求,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和计划。这样,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支出的最小化目标,而且还可以帮助节约所用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

第三,提升运销管理双向升级,将利润收益提升到最大化。目前多数企业都和物流有着生意上的往来,但是在运输上的管理并不十分到位,特别是运输系统中的问题尤为严重,这是亟待解决的。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正逐渐走上由大国变强国的不争霸道路。目前,我国在进入WTO后,企业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双重刺激。一方面,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收获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加强了与外国各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国成功引进了外国的设备和技术,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带来的不利一面,即世界市场上的巨大冲击。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企业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加强他们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钟经.工厂化旄工精细化管理[J].华东电力报,2009(05)

[2]徐炜.浅析业主方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J].中外建筑,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