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4 10:4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 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与创新 高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73-03

1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有些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法、效果明显、学生兴趣浓厚,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大胆实践的重要课题。关键问题所在是教师缺少“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根本概念。

1.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枯燥、乏味”的,更多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理论让同学们“头脑发胀”。初中、高中的学习重政治思想性,轻素质提升教育模式,让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而对于我校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高考分数较低,选择高职的主要目的是想学到“一技之长”,工作后能掌握吃饭的本领,学好专业课更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加之当代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如基于网络衍生出的诸如网络新闻、微博、微信一股脑的涌进学生视野,教材里体现的内容就更显得空洞无物,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对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只是被动修完规定学分即可。

1.2 思政课教师责任感、成就感缺失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多数教师是科班出身,本身接受的更多是传统教育。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从事教学的老师缺乏胆量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更显陈旧。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在自我认知上,感觉“没有地位”,进而造成主人翁的责任感缺失。教师教无激情,学生学无兴趣,思政课教师的成就感就更无从谈起。而我校开启“主题+活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才刚刚起步,思政课教师的认识还有待提升,系统研究和实践还要接受时间的考验。因此,不断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持续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3 教材的使用和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于2006年出版后,为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党的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体现上次修订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进展,分别于2007年―2013年进行了5次修订,现在使用的是2013版。其优点是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但是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传统,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延续的是传统思路。教材内容还是以空洞理论说教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案例少,当今热点问题、焦点人物很少涉及。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设计针对性、实效性差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当中,教学设计更多地按照章节进行课程安排和重构。思政课教师总是想把教材的内容都讲到,又想把每个问题讲清、讲透,结果是,学生懂的内容,一讲再讲重复讲;学生不知道的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深入细讲。比如“为人民服务”专题,只是讲了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和缘起,涉及学生如何在学校做到为人民服务缺乏有效引导;再如典型事迹和人物的选择,更多的是“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学生很难得听得进去。而学生们关心的如婚恋、心理问题、就业规划问题、时事热点问题,思政课教师大多选择回避。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更谈不上取得实际效果。

1.5 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和改进

当前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说教、轻启发,重灌输、轻交流,还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缺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老师上课时都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能做到图文并茂,但更多的是满足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很少考虑学生感受。虽然有的部分教师引入了课堂提问、情境案例分析,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在课堂的90分钟,安排上过分强调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气氛的把握、学生思维的有效引导等问题考虑不到位。

1.6 实践教学薄弱

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实践达到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体验中得到成长。思想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安排了6―8个学时的实践环节,但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对学生在社会实践环节上缺乏有效的指导、过程的监督、结果的评价,所以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更多的是走过场,学生往往感兴趣的东西,却被忽视。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志愿服务进社区、保护母亲河、文明出行等等,但作为思政课教师对活动的跟踪和对学生社会活动的辅导还很薄弱。

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2.1 高职教育现实需要思政课改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高职新生高考分数多数在200分以上,这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也缺乏探究的能力,他们更关注与个人职业发展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更关注具有实用性的问题。传统思政课学生主体地位没有显现,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与专业方向,企业需求脱节。因而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政课都统一使用为一本教材的情况下,高职思政课应该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2.2 高职教育思政理论课程需要课改,以此打造大思政、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直接从学生身份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直接从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种情况必然导致更多的照本宣科,缺乏社会经验。对将来以在企业就业为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在职业定位、职业素质、岗位需求和相适应的心理诉求方面很难给以有效的指导。这些需要高校要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如到毕业生就业企业进行锻炼,熟悉和掌握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主动与学生管理部门、党群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找到高职学生的兴趣点去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中,同大学生交朋友。从事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学生辅导员、党群部门教师也有义务在学生学习、生活、就业上给以贴心指导和帮助,以此形成大思政、专兼结合的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

2.3 高职教育思政理论课程需要课改,以此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甚至有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成才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养成、诚信、礼仪等方面内容,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有效性。

3 突出“为人民服务”思想,强化以学生为本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专兼职教师首先要具备“为人民服务”意识,通过高效生本课堂的积极打造,进而造就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意识的当代大学生。

3.1 打造高效生本课堂,突出学生全程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思政课模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地位显现出来。如在课前,为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点,上好90分钟的课程,可以采取邀请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问卷等形式,让学生提出喜欢的上课方式、喜爱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定后,请同学们进行课前准备。在课上,针对大家的准备围绕专题来展开讨论、进行分享。采取问题为导向,在讨论和课堂实践中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准确的认识自我,大胆的剖析自我,更加勇于超越自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多处提到大学生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课前,同学就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同志在纪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提出的,这个之前就学习过。而对于追悼会本身大家还不是很熟悉,希望在课堂上,对追悼会的特点,包含气氛如何、着装有什么特征、会场布置特点、悼词应该怎么书写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后参加追悼会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同学们如是说。那么这个专题就此展开,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3.2 打造高效生本课堂,突出教师点拨指导,师生无明界老师即学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传统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践行者,教师是指导解惑者。而网络极其发达的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单单是课堂上、书本中有限的知识。而教师也只不过是在某个领域或者方面有所建树,所以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量不一定弱于老师。作为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师有所教,教师在学生身上更有所学。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没有必要过于区分。如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要重新审视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快节奏。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否正确,专业知识难易程度如何,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所关注的切身问题。这时,不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相关问题。而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应接不暇,到底什么样的社团适合自己,自己在社团中充当什么角色,为什么要加入学生社团,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的是想在社团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此类学生更加愿意竞选学生干部;有的是想和自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同学共同交流,此类学生更加注重参与。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思政课教师此时作为一个旁听者、旁观者也无可厚非。

3.3 打造高效生本课堂,突出课程近身示范,身边人、身边事、学在身边

高、大、上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说是效果明显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古至今,国内国外,近当代不乏很多典型人物和事迹。距离遥远就会使人产生怀疑和迷茫。把握高职学生需要实用的特点,如果在具体教学中,能够更多的把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学生必然会产生亲近感。如在解读我校校训“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工作部门所开展的“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孝道文化”主题班会活动,杰出校友湘电集团职工董日中、牟密、王增木等,挖掘同学们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让同学们自然而然产生趋同感,“我要成为董日中式的企业高级技师,我要成为王增木式的技能尖兵,我要学习某某同学身残志坚的优秀品格”。等等这些,让学生们感受到浑身充满正能量。

3.4 打造高效生本课堂,突出职业素养培育,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高职大学生学习和实践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思政课的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顶岗实习实训等环节,最终打造的“合格产品”是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特点,作为就业主要面向企业员工的高职大学生来讲,他们身上更应该具备企业一线员工职业特性。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问题突出。从表面上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人数多、市场需求少、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等;从深层次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今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脱节造成了双向选择的障碍。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重视诚信礼仪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维护教育等。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尝试引入当下较为流行的素质拓展项目。如我校在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引入素质拓展项目“八仙过海”,让大家感知个人完成任务不代表集体完成任务;引入“高空走绳”项目,让大家体会分工协作的重要性等等,从而实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3.5 打造高效生本课堂,突出方法能力本位,内在潜能得以无限激发

课程内容和知识本身,是学生学、老师教的有效载体,并不代表全部。我们让学生得到的不只是有限的知识,而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不是你教了他什么,而是他想学并学到了什么,或者说是立足社会生存的本领。如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身学习,注重道德和法律两个基点,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结合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方式是否可以借鉴?如果借鉴,设置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就在身边”为原则设计题目:“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言行举止中存在哪些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小组成员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对抗方式作为原告与被告;邀请思政课、学工管理、学院督导作为法官和陪审团;班长、副班长作为书记员;确定合适场地,布置模拟法庭为“道德法庭”。形成《道德仲裁通知书》,做好书面记录,每位作为被告的同学在有力的证据和激烈的当庭辩论后,最终在“庄严承诺栏”中签字。同学们做到不因被揭短而记仇,更学会感激;善意提醒他人而非人身攻击;言必行、行必果,较真之前讲证据;诚信做人、认真做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认识到了自身修养的重要、法律的威严。

3.6 打造高效生本课堂,突出全员、全过程评价,摒弃一张试卷定终身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期末开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主客观题目的科学性、实用性有待考证。分数高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素质高,已经普遍得到认同。所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急需改变。在这方面,我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采取了学生自评、组内他评、组间互评作为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百分之三十的方式做了积极尝试。在“专题+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基础上,我们把学生进行分组并竞聘组长实施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负责本组成员组内分工、考勤、组织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服务等工作。小组成员课上完成组内任务情况、交流讨论情况、出勤情况都一一进行记录留痕。以此作为依据,在期中、期末进行小组评分,按照权重得出学生平时成绩。采取此种方式,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吝啬”每一分,公正、公开、公平、绝不徇私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显著,大家在全过程评价中成就感强烈。

总之,立德树人是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打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一直在路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贯穿于高职学生、生活、就业、社会实践的的全过程,帮助高职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从而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登科.以学生为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33-234.

[2] 乔树森,朴素艳.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79-81.

[3] 李建效.试析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1(20):42-43,45.

第2篇

1、政治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在德、智、体全面发展。遵守国家法律及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及爱护学校公物,关心集体。

2,学习方面:

拥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努力向上的学习态度,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能熟练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体方面:

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并在校篮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的荣誉。平常喜欢下象棋和唱歌,组织参与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而今我年轻有知识还有这一颗永远求真求实的心,我就能够去创造我的价值并去认真实现自我的价值。

高中生活学生个人自我鉴定二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匆逝去,转眼间,到班庄二小的支教工作已经一年半时间了。这一年多来,我努力尽到一名支教教师应尽的职责。在支教期间,我先后担任了三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其中还担任过一学期的班主任,听课一百多节,担任了一位刚毕业的本科生的指导老师,指导青年老师上各类示范课,展示课,评比课十几人次,组织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说课比赛,教学比武各一次,为老师们执教了示范课《大江保卫战》和《徐悲鸿励志学画》,做了《小学语文需要文学教育》的讲座,论文和教学设计在县评比中获一等奖。现将具体工作回顾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

二、业务工作方面

第3篇

一、激发探究热情,体验生活情趣

思想品德教学,要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体验生活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以新的教学方式呈现学习资源。例如,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进了生活的“困惑碰碰车的游戏”:(1)下课了,同学们迅速走出教室做游戏,而成绩优秀的你也是如此,却发现你的好朋友正为一道难题愁眉不展,此刻你怎么办?(2)放学了,雨下得正大,你打着一把雨伞跑出校门,却想起未带雨具的同学,此刻你又怎么办呢?(3)学校里,你突然生病,想一想同学们又是怎么做的?(把你的想法、做法通过表演做出答案)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教室里回荡着热烈的掌声,阵阵的喝彩,课上活了,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兴趣也浓了,答案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落实了,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以人为主,引导儿童健康、愉快地生活、负责友爱地生活,动脑创新地生活,感受快乐和童趣。并通过榜样和群体来影响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了德育价值的追求。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现实生活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以道德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通过说教形式让小学生理解并牢记道德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条目具有权威性,不允许学生去怀疑、去思考。上课就是通过教师说服、规劝或奖惩,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些内容,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主动做家务》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我深挖教材,把握重点,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班级就是我们的家,我就是妈妈,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一下我们的家,用行动告诉“妈妈”怎样令她满意。马上看到同学们眼睛亮了,头脑灵活了,不多时全行动起来,整理自己的书桌,排放自己的桌凳,捡起地下的垃圾,擦门窗玻璃,就连图书角的、工具处的扫帚、水桶、脸盆都各就各位。于是我相机点拨:“作为妈妈,我好幸福,有这么一帮懂事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家,大家有话要说吗?”就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程阵(化名)也讲话了“:我觉得我们的家真清洁,真让人舒服。”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对笑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花朵。

我继续引导小学生“:想使我们的家永远都这样吗?“”想!“”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畅所欲言,出谋划策,这样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感受现实生活,并在具体场景中表露了真实的感受,自然地学会了自己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使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乐趣,没有任何的说教痕迹。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并享受社会给予的真谛。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合格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教师只有树立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走自主学习之路,才能启迪学生的道德思维,将学生的道德品行引入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王经 姬生飞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中心小学

第4篇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波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全国民族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二、着眼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的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生动活波地活动地学习。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再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达到或做学习的最佳效果。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论证结果是实是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是受益者。

传统的教学观师生随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倦;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习小组车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就能从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为人民服务意识,也就是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知识、技能的迅速掌握。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使学生的引导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一起交流,同学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

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积极的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伴随着十七大的东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新课改的主旋律。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适应新形势,加快由学科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变的步伐。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弘扬人文精神、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是一个更加注重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新课改强调“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和“终身发展”,并设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浓厚的人文气息弥漫其中,这是以人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的回归和重新定位。以人为本,正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正是尊重、关爱并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一定要成为彰显人文关怀、渗透着爱心与真情、洋溢着开放与民主、跳跃着生活与创新的生命经历,就一定要成为促进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发展的生命课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转变观念,实现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构建思想品德课求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温馨的学习氛围,培养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由“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变,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化学生。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为了适应和促进学生的生活和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我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喉舌,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代表我国先进教育课程的发展要求,代表我国先进教育科学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

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吃透并灵活运用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增长速度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了解社会、感悟生活,提高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充满竞争,竞争更需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他们希望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变化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课堂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凸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成才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的未来成才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置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情境

如果说教学设计是“教什么就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情境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较鲜活,所讲的道理很真切、很有说服力,从而愿学、乐学。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求新、变通等思维习惯。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要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兴趣就会促进他们将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习方法入手,强调的是善于“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将时政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探究实践的能力

      当今的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 ,而且也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多了解当今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经过精心筛选同有关课本知识点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精神和生活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的原则,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只有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着眼学生生命成长特点,服务于学生未来成才需求,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引领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最向往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58-01

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出现了一些理解和实践上的偏差,师生互动有余,三基落实不够,问题思考肤浅,迁移拓展太快,选择内容违背学生健康,教学内容庞杂,形式紊乱,过多的非体育活动喧宾夺主。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下滑。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当前体育教学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教材内容的体现教材的理论部分是一些体育基础知识,体现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热爱祖国等品质,是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和终生从事体育锻炼所必须。

一、教材内容含德育因素队列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

严肃整齐、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跑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跳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等优良品种投掷培养组织纪律性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加强国防观念体操培养组织纪律性及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养成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技巧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克服困难和互助的意志品质篮球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顽强、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武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朝气蓬勃刻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民族自豪感韵律操陶冶美的情操,活泼乐观的性格和文明行为由此看出,要做到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品德内容要纳入教案的设计,并把思想教育贯穿于体育课始终,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实践体育的补充。

二、渗透德育的途径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

可看出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性、完整性、及时性、多样性、长期性等五大特点。体育课是以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体育课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件和机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贯穿于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在活跃的运动中,其思想觉悟、优点、弱点都会在言行上表露出来,教师可及时捕捉教育时机,进行表扬或指出不足,对“差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渗透德育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既要有精神上的,又要有心理上的。要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达到即可体育,又可育心的目的。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三、德育渗透的几种方法

1、目的明确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目的和意义做出简明扼要的阐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在思想上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顺利实施教学做好铺垫。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用坚定、充满期望和热情的话语进行表达,以使学生备受感染。

2、表扬激励法。对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及时做出充分的肯定,对以往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创造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有“闪光点”,并实事求是的给予表扬,做到一视同仁。

3、感染熏陶法。德育教育中感染熏陶的艺术能使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教育。要充分发挥此法在思品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从点滴入手,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4、区别对待法。按照学生的能力好水平状况进行分组,安排不同难度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的进步和提高,从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效果奖励法。对在练习中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去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球类项目练习。这样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在达到增加练习的同时,教师能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他学生进行辅导,让更多的学生迈入到合格的行列中。

6、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课中应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教师所展示出的良好师德和表率作用来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好行为习惯,使之更好的完成体育的学习。

7、场地设置法。场地的布局和设置的整齐合理有趣,能给学生以文明、有序的气氛,得到美的陶冶,激发跃跃欲试的情趣。如在教跑、单双脚跳时,利用器械把场地设置成山谷、小河等,让学生时而穿过山谷,时而跃过小河,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氛围内,学生态度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7篇

本土资源孕育着学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1999年以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依据家乡特色,挖掘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茶文化教育活动,把最具安溪特色的茶文化引入校园,形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在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特等奖。

一、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1.茶文化教育在课程开发中成形。

依据家乡特色,挖掘茶乡资源,编写茶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在组织师生到县图书馆、茶果局、茶科所、茶都、茶厂、茶农户参观访问,上网搜集有关茶叶的资料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茶知识,然后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的茶》。《安溪的茶》有14个章节,从“茶历史、茶知识、茶文化、茶经济”4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安溪茶以及安溪以“茶”为载体的集各种行业为一体的现代安溪茶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同时对安溪人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出别具一格的“少儿茶艺”。

2.茶文化教育在系列活动中展开。

为了确保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建置了茶叶初制加工室、少儿茶艺室,培植了茶树标本,编写了茶文化教育素材《安溪的茶》,为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教材,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确定从三年级起每周开设一节茶课。通过茶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茶知识;通过茶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包茶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茶课,让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艺、弘扬茶文化。

3.茶文化教育在课题研究中深化。

为了进一步深化茶文化教育的研究,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把茶文化教育申报为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的名称是“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同时,学校又把茶文化教育与体验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环保教育等有机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实验子课题。根据学科的特点,分别制订了茶事体验、科技与茶、艺术与茶等实践活动方案。在体验教育活动中,以学校茶叶初制加工室为实践基地,以茶叶大观园为劳动基地,以茶科所为科研基地,以学校茶艺室为演艺基地,引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获得体验。在科技教育活动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茶叶科学种植方法、空调制茶、茶叶农残调查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重提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品位和内涵。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茶歌、茶舞、茶戏、茶艺的表演比赛,举行一次茶文、茶画、茶诗、茶报(手抄报)优秀作品的展评活动。

4.茶文化教育在与其他学科整合中拓展。

一方面,学校通过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形式,加强对《安溪的茶》课堂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拓展茶文化教育。如,语文课拓展活动有吟茶诗、做茶文、写茶联、读茶谚、唱茶谣等;数学课让学生对所收集的有关茶叶经济活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算;科学课让学生对茶树生长的自然要素进行分析;品社课让学生学习以茶待客的礼仪,了解茶与生活、工业、农业、商业等的关系;美术课让学生设计茶叶商标,绘画茶事活动;少先队开展《请到茶乡安溪来》《茶叶知识知多少》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以茶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空间。

5.茶文化教育在成果应用推广中提升。

2005年5月,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顺利通过了省普教室的结题验收。结题不等于结束,而是新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其成果是值得充分珍惜、挖掘、利用的。课题结题后,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切实做好后继研究的几项工作:1.将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继续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2.将“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大力弘扬茶道精神;3.将茶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实验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4.将《安溪的茶》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做法进行整理提升,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提供范例;5.将校本课程教材《安溪的茶》在全县推广应用。

二、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特色与创新

所谓办学特色,其核心即是创新。学校对环境现状、学校需要与能力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校内外服务对象的需求作出判断,富有创意地把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入校园,开发特色的教材,形成特色的课程,突出了一个“新”字。有了“新”才有了“特”。茶文化教育的“特”表现在以茶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使茶文化教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体验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表现在把茶文化教育活动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成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学校办学的特色、课题研究的特色。

1.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新途径。

第8篇

养目标、组织教学,最后到如何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总体设计。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按照社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根据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素质细分为能力模块,并设置相应的课程。能力模块的划分,是高职教育中广告设计专业教学设计的关键。

一、行业现状分析与培养目标确立

根据对目前各类广告公司营运状况及广告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分类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逐渐掌握了社会对该专业在人才层次、专业方向、就业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专门从事广告设计、生产、施工及广告管理运作过程中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使毕业生具有鲜明的法制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具有现代审美能力和较高艺术修养、有较强的艺术造型能力、较高的设计水平、掌握数码设计手段,并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广告设计与制作技能的“设计师”和“工艺师”。毕业生在获得国家教委统一颁发的大专学历证书外,还应考取各种广告业执业资格证书。

二、岗位及专业能力分析

根据目前广告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比例如下:广告公司设计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5%;企业设计部门的设计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5%;设计师助理,约占总人数的15%;广告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0%;广告业务员,约占总人数的15%。

广告行业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有较强的手绘造型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进行广告设计;能根据广告不同媒体、特点和客户的要求,提出创意新颖的各种广告设计方案,并能组织实施;掌握基本的包装装潢设计技术以及各种文字造型能力,其中能熟练掌握黑体美术字和宋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进而推及其他种类的文学造型,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能熟练掌握现代摄影、影视技术等广告制作手段;能根据设计方案提出正确的施工(制作)方案,并根据这些方案能准确计算出各种广告的制作成本;英语能通过广东省二级考试并基本掌握广告专业用英语。

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具体要求: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能有效地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种广告设计方案;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有较强的群体适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有良好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知识结构的划分

在处理高职教学计划中的知识内容时,有一对矛盾是必须认真探讨的,那就是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作为职业教育,必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学生不能培养成通才;作为高等教育,它又必定要与职业培训区别开来,学生除能上岗工作外,尚须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本专业的可持续学习的基础。要满足针对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要求,高职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职课程的知识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内涵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着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和发展。专业技术知识是与高职人才的具体工作直接有关并频繁应用的知识。从三类知识的性质可知,专业技术知识是直接反映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它常常是相近专业的

共同基础。基础理论表达的是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它是专业理论的基础,覆盖面更广。因而,这两类知识支持着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

三种类型知识的性质决定着它们的稳定性。它们的逻辑联系(或内容排序)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一专业技术。实践证明,越在基层的知识,稳定性越高。当前,人们在惊呼的“知识老化”“知识淘汰”等大都是指技术知识。计算机软件的迅速发展,是最突出的实例。基础理论最为稳定,有时,即使“老化”了,但在一定时空下,仍然是有效的。例如当相对论、量子力学出现后,古典力学当然是“老化”了,但是,当前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的力学计算仍然是依靠古典力学来做的。专业理论的稳定性处于二者之间,例如广告设计课内容框架的变化是较缓慢的,但由于设计学的进展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设计方法上产生了许多变化。

高职人才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就是协调这三类知识的比重。高职人才的适应性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没有必要在过分宽广的幅度中打基础。在高职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强的是专业理论,专业理论课要占35%,专业技术课占25%,基础理论课占15%,其理由可归纳为: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沿一定专业方向的综合和发展,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出来的基础理论。因而,它是针x,-j要求和适应性要求的统一。专业理论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技术的基础;专业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四、能力模块划分和课程设置

广告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是以社会调查和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具体的思路是:广告行业的各种职业岗位或技术分工进行能力的分析,以确定与专业培训目标相对应的“应知”和“应会”;根据这些“应知”和“应会”来确定学生应当掌握的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的若干能力要素;将各种能力分解整合成能力模块,来确定课程的设置。

1.职业道德及社会能力。要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敬业、乐业精神;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应课程有政治理论、德育、英语、公文写作、体育、广告法规。

2.基本造型和设计能力。要求能够掌握现代平面造型、色彩装饰效果及立体空间构成的三大设计基础,并通过纯形式语言过渡到专业设计语汇的把握,从而创造性地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去。对应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

3.文字造型与运用能力。要求掌握中英文的标准字、变体字,以及按设计属性进行不同风格的字体造型,能进行各种文字的组合与单项创意设计,并按工艺要求进行制作。对应课程有文字造型。

4.印刷广告制作能力。要求掌握各种开度页码编排法、印刷广告设计成本计算方法。对应课程是印刷广告。

5.影像技术造型能力。要求了解摄影、摄像的各种技巧,能独立完成作品创意及拍摄,并具有一定的后期加工制作能力。

6.广告材料选用及传统广告设计制作能力。要求熟悉路牌广告、灯箱广告、霓虹灯广告等传统广告媒体的设计与制作能力,了解各种广告材料的性能。对应课程是广告媒体、路牌广告制作、灯箱广告制作。

7.电脑制作能力。要求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排版、文字编辑、图形创意等制作程序,熟悉平面设计所需的各种软件操作。对应课程是电脑设计。

8.广告设计能力。要求对广告诸要素具有较全面的综合表达能力,能独立完成广告方案、标识、广告主题、广告制作等工作,具备一定的系列广告筹划、设计、制作能力。对应课程是广告概论和广告设计。

9.策划与设计能力。掌握策划与设计原理和方法,采用中外优秀设计方案有辨析能力,能独立完成各种基础设计、应用设计及对企业策划执行计划的监督与指导。对应课程是策划。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激发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阳明说得更为形象:“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这也就是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究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即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效果也一定是好的。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易学

1.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比如,笔者执教《木笛》这一课。由于这篇课文的描述背景是纪念日,而如今的孩子对这方面的历史背景了解得很少,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插入了一个电影片段,向学生们再现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史。当学生有了这一形象的背景铺垫后,接下来孩子们的表现让我非常感动。孩子们完全融入了那情境中,我自己也完全陶醉于其中,只差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没流出来。又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时,时值春季,我采摘荠菜,在课堂上让学生实物认识、感知。当教到“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我结合课文内容,在课件中插入羊儿“咩咩”叫和乌鸦的“呱呱”叫声,以及悲哀的二胡乐曲,给学生配乐朗读,气氛一下子就调节起来,指名朗读时,学生的朗读也随之调动起来,最后全班同学都沉浸在这气氛当中,恍如自己就是那个可怜的有家不敢回的作者。这都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我深深地知道情境的创设,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情感更投入,因此,也更有收获。

2.利用音乐,渲染感情

在学习课文伊始,针对不同的文本,适当地选用一些音乐辅助,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一边放哀乐,一边用低沉的语调缓诉着“大家都知道一生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至高无上的威望。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失去了敬爱的。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自发聚集在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无比沉痛地送别人民的。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场面。尽管我们没能亲眼看到这感人的情景,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会把我们带入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教室里的气氛也随之变得庄严肃穆,甚至后来学生读到动情处,也不禁流下了眼泪。导入新课时,我针对所教的课文,先把握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让学生也慢慢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课学生都很投入,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语言描述,自然入境

恰当的语言描述,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使课堂奕奕生辉,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如教学《秋游景山》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有谁去过景山游玩过,学生都摇摇头,我说“没关系,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起去景山走一走,瞧一瞧,去饱览一番那儿的美丽风光,同学们说好不好?”学生们兴趣盎然,俨然自己是一个小游客似的。语言的描述,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真的是轻轻松松学习,快快乐乐收获。学生积极性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高。

二、动口动手,使学生乐学

教育家洛克说过:“如果儿童心灵被遏制或过分沮丧,过分的加以限制,孩子就会丧失他们的活力和勤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愿说的前提,特别是低段的孩子们,他们好奇、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具有敏锐的感受力。空中的云朵、地面的野花、纷飞的雨丝、温暖的晨光,都能诱发学生幼小心灵的那股兴致。我在试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那是一次借班上课,上课开始了,孩子们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盯着我这位新老师看,我们彼此都互不了解,这颇具挑战性,但随后的配合让我倍感欢欣、鼓舞。一开始,我出示闪烁的星空动画,让孩子们看图说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描写星空中星星的多与美以及天空的美一句,孩子们读得很到位,我想这无非得益于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孩子们平时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后来的一动,真的把孩子们的兴致全调动起来了。在教到小张衡在院子里数星星一句,我抓住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让孩子们身心感受,先做动作:坐、靠、仰、(伸手)指、数,摆好姿势后,让孩子们这样数屏幕上的星星(屏幕打在上方),当数到20左右,看有些孩子的手举得越来越低,有的孩子干脆把头靠在了后桌上……问其原因,他们说手太酸,头抬得好累,眼睛盯得很累,快看得眼花缭乱了……由此,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小张衡数清楚星星是多么不容易,孩子们说他数得很认真,很有耐心,数不清楚不罢休……这让我惊喜不已。孩子们通过身心感受,很好地体会了看似平淡的文字,在他们的心里泛起了涟漪,也在我的心里荡起了美妙的波纹。是的,以动制静,让孩子们在动中,在乐趣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蕴藏着的玄机,这无疑是语文教学中一大妙方。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愿学

当学生对某一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到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兴趣,在教室里营造氛围,布置“俗语、谚语天地”,并在教室周围贴上许多的歇后语、名人格言等,鼓励学生自己积累写上。同时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世界之最、歇后语大战、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教完《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后,在要求学生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寓言故事知多少”活动,让学生通过搜集寓言故事后,把自己搜集到的讲给其他同学听,先让其他同学听后猜猜寓意是什么,学生学习热情特别高涨,在轻轻松松的学习中学到了许多寓言故事。又如教完《时光老人的礼物》一文,在积累描写珍惜时光的名人格言的同时,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诗歌朗诵出来与大家共赏,展示了自己的才艺,也锻炼了自己的才能。语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看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听讲、作业、练习这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和情趣的。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便会进而产生动机。学生在动机的激发下,便会自动地产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把语文学习变为不知觉的活动,不但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而且,学生更有收获,我们教师亦收获不匪。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0篇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围绕着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现代社会,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为适应其发展所产生的必然产物,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基础创新的。现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之中。笔者认为,创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有以下几个改革创新模式。

 

一、要从重视学校的功能管理转到效能管理的模式

 

在早期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者通常主要是从学校功能的角度研究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应该做什么。从学校功能划分,可分为学校的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学校管理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学校招生、实现功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一个大学质量评估和管理往往取决于学校的主要功能的完成。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功能目标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而学校的效能目标成为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产物。

 

这就是说,学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是要明白怎样做才能更好、更有效,而不是只知道应做些什么。招到学生,并不能证明学院存在的价值,有实验实训楼、教学楼,教师能够按时上课,而且教师能上好课,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好技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办校资源的效能,减少各方面的消耗是最为重要的。现在学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流行的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等都以其效能的好坏大小为学校管理行为的基础,充分证明了学校效能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要从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

 

高职院校早期的教育管理常常以分工制为基础作为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校管理者要针对出现问题的职能部门,及时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这种管理思维方式被称为“哪疼医哪”。因为这是学校组织的,所以内部分工比较细致,每个部门都相应有自己的责任与职务,各自有拥有不同的职责。例如,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需要拥有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的权力,但是对于财务和人事部门,他们没有管辖权力。

 

对人员的培训、任免、招聘、考核以及晋升等的管理都统一归属于学校的人事部门,而学校财务部门只是依照财务制度对其管理的财务事宜进行管理,三个部门只是各司其职,对其之外的事务不过问。虽然这样,分管的管理模式有着专业性强和职责分明的优势,但是一旦各部门之间发生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利益上的冲突时,各部门通常为了自身利益,部门之间往往出现扯皮现象,就可能容易导致出现严重“内耗”现象。基于早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弊端,学校管理者应当从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上来,而现代的管理是以整体目标为依据的。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从整体利益和需求的基础上出发,如果某个部门和整体的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要以整体利益为大局,防止避免出现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思想的现象。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是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的,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个部门在学校中担任着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角色。学校领导者在决策论证时,对重点单位或关键性部门就要实行优惠政策,提供较好的条件。为了从大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的需要,有些部门就得让步,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相关部门不能计较,服从领导。教育管理中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特色管理、对策理论与方法都是立足于整体优化的,这种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

 

三、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行政干涉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在早期的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定位都是在单纯劳动者的基础上。校领导是管理者,而教职工则是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指主体,后者只能是被动的。所以,管理中的指挥、控制、检查及监督作用是十分受到学校重视的,也正因此,教职工意见大,常常抵触,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而现代教育管理中的治学策略是“以人为本”,教职工就是学校的主人,这样教职工们才能有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学校的不断成长和壮大都是全校人员共同努力实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更是如此。一个学校的成长和质量不是靠检查和控制就能实现的。

 

学校管理应明确重点,应将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挖掘和发挥教职工的工作动机、主动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造才能的发挥上。教职工要不断自我完善,学校管理中可以通过心理引导的方法来实现,由外部激励转化成内部自我激励。学校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管理主体观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产物。

 

四、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以制度管人为主转到因地制宜与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当中,往往认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就必定可以达到预想当中的效果。但是,这种线条型的思维模式和刻板的管理方式只适合用在常规的、无变化的管理当中,而不适合用在非常规管理当中。现代教育管理认为,教育是在变化着的环境中存在着的,其已经形成的秩序、稳定的状态,均会不断地被变化着的不稳定因素颠覆、破坏。作为学校中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应当能够感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调节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管理者在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不应被原有标准模式所束缚,而是应该准备多种方案,从固有的制度化管理中脱离出来,转变为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

 

五、要从重视教育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早期教育管理,除了实证的方法,主要采用行政的方法,即通过将政府文件的重要文件和上级的指令及会议后的相关决定,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职务的地位、权利的大小及各个组织间的利益关系是他们较为看重的。现当代,一些教育管理者的观点是,要坚持法制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结合,这也是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行政手段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为此,管理者要将教育现象和行政手段有机的结合,把管理方面的重点转移到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上;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进行预测、评价、测量、诊断,为教育管理的决策认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根据。

 

六、要从重视教育为工业社会服务转到信息社会服务的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不约而至,由此,教育服务必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世界。信息社会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引起了权力和财富分配的变化。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信息社会还将对人的发展,引发出学习上的革命。

 

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生命线,谁缺乏信息谁就会丧失机遇,没有信息就是贫困。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上的失败,使一些人被社会所排斥(指由于学生素质低,在就业时被一些新兴的职业所排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专业化和片面性是心理失常的征兆;学生学业负责过重和学生的厌学情绪都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共同的问题。

 

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高职院校教育和教育管理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时代。信息时代以“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网络信息化,它能够把智力的“触角”伸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迅速地反映各方面的变化,进而剖析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学习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苦恼的事情,而是一种乐趣。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扩大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个性化的集体教学、虚拟教学和交互式教科书也将不是幻想。只有这样的教师才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七、要从重视教育“单主模式”转到“双主模式”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以“教”为中心,针对其设计并进行的教学活动。此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优点是方便教师组织、管理以及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缺点是容易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无法体现出来。针对学生这种表现,我们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指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投其所好的结果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成绩明显改善。

 

当然,现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还不是很好,要求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动态,做到及时监督与指导。老师要分清楚主导与指导的区别,切记不要“越权”。学生与老师都是教学的主体,不可失去平衡。这种双主模式要求我们老师明确自己的位置,平时要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是很全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些问题。老师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考虑学生。特别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有些有非主流思想。老师要注意处理方式,不可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压制学生。老师与学生不能分离,但是也不能相提并论。如何将积极向上的方面扩大,将消极影响缩小也成为当今高职院校衡量双师型老师的评判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实质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改革模式则对这两方面的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与高尚道德)的实现均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中,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 医学实训 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77-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 02 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 01 0 - 20 2 0年)》精神,又特别制定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我们要以市场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实用"为主体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坚持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缩短上岗的适应期。

2.高职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高职医学生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应用为目的。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科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具有指导作用,也需要经验技能的积累,并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2]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环境岗位的技术需要。

3.学院医学实训教学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传统的教学法,如示教法、电教法、见习法等,教师照本宣科,轻车熟路,但教学时间较长、教学成本较高;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够重视,认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十分有限,学生应该是"示教老师怎样做就怎样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结果使学生的实习及毕业后岗位适应期较长。从医院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有些知识技术与医院工作的有些标准不能对接。回顾学院的医学实训教学历程,改革教学方法大有潜力。通过上网调查、期刊杂志查阅发现:改革高职医学教学方法的论文很多,如:案例教学法、片段视频法、实训基地见习法等,这些改革的教学法也各有利弊,但将其综合应用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尚未发现[4]。因此课题组教师应用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进行教学,简言之,就是指在高职医学实训教学中应用典型临床案例加视频操作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一种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借鉴认知学派的理论:例如,苇尔福德(Welford,1968)的认知理论动作技能模型;"建构与叙述"学习理论。根据高职临床专业使用的《外科学》内容在开设的实训项目中建立临床案例视频库,制定相应的使用制度、使用方法、使用授权声明,规定学生只能在实训课中在多媒体室反复观看分解动作,在实训室反复练习、技能创新,进行实训教学[5]。

二、课题研究过程

1.实验对象及教法

在临床系二年级选取均为高中统招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个班中进行,学生的入学成绩、学业成绩、班级人数基本相同。

临床11081(对照班):传统教学法。

临床11091(实验班):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

2.实验工具

《外科学》(梁力建主编)教材教学;《学生实训项目评分标准》考核评价。

3.本课题研究所实施的教学原则

1)双主体教学,让学生自由的展示自己的探究能力。2)教师应对学生某些方面的表现进行必要的指导。例如:探究中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安全提示,核心知识提示等。3)为了便于数据及时的获得和分析,邀请本教研组的老师帮助收集数据,减少因此而导致的实验研究变量的增加。4)每次教师在实训课前,对本节课的内容及每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教师指导的内容及程度等,以便控制变量,使实验研究结果可信有效。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 变量分析

1)自变量: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2)因变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意识、学习记忆的效果、操作技能的掌握、考核成绩、创新能力。

2.变量的控制

1)2个班级学生的入学成绩、学业成绩、班级人数基本相同;2)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师任教;3)除了教学方法不同以外,实验班和对照班课时量相等,第二课堂开放时间相等;4)不人为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制造竞争气氛,像平常课一样进行教学,以保证研究对象的心理稳定。

3。研究的教学设计

1)日常实训课教学;2)双主体教学;3)模拟职业情景教学。

3.4教学预期目标

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增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激发学生探究医学生命科学的兴趣[6]。

知识方面:使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应用;学会学习。

能力方面:通过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学生获得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以后能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7]。

四、实验研究过程

1.教学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当代教育观念的新变化,其核心是从传统的传授经验、积累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培养人的创造力为主的教学[8]。教学观念发生了以下转变:

教育功能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观:追求高分提高能力

教学观: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注重知识的应用;灌输模仿学会学习、重发现、重创新;

学生观:教育的客体教育的主体

教师观:以教师为中心双主体性教学

2.两种教学方法

2.1 传统的实训教学法:

(1)教学过程流程图

(2)传统实训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大致可以归纳为:示教---模仿---练习"三步曲"的教学过程。

2.2 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

(1)教学过程流程图

(2)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1)临床案例视频观看:对本节实训课的临床案例视频进行观看讲解,使学生将这一项技能操作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理实结合教学。

2)示教操作:进行具体的示教操作,使学生对本节的实训操作有一个感性认识,进行直观教学。

3)操作项目练习:模仿老师的示教;反复浏览视频。学生在练习操作时,既看了临床案例视频,又看了示教,进行合作操作实训。对于遗忘或不清楚的操作步骤可以反复观看视频,避免了学生不好意思直接询问老师的心理,隐形的老师可教我,"我能学"、"我要学"印象深刻。

4)看---练---评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熟能生巧,培养创新能力。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①学生自身进行评价;②合作学生进行评价;③教师评价;

④事实评价:解决问题能力评价;考核成绩评价。

(3)研究实训项目:1 6项

实训项目:医院的环境(hospital environment);手术室的功能简介;职业环境教育。

实训项目: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

五、课题研究资料统计

1.定量研究结果:通过一年的外科学实训教学研究,统计出了下列数据。

(1)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值(X2)=11.429,P

(2)学生参与实训创新活动的意识。检验值(X2)=5.051,P

(3)根据高职医学实训教学评价表,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A"级调查结果是:检验值(X2)=10.026,P

(4)采用不同教学法学生对学习记忆效果的比较。

从第一周到第四周在研究的图表数据中显示,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技能操作保持的人数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法保持的人数;

(5)学生技能考核。第一学期期末外科学实训考核成绩,检验值(t)=8.372,P

以上数据显示说明,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法。

2.定性研究结果

定性分析了学生在实训课堂中的行为表现的观察、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师生在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等。

六、课题研究结果

1.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传统教学法 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

(1)教育理念变化: 注重理论知识 注重技术能力

(2)授课方式变化: 注重知识传授 注重知识运用

(4)师生角色变化: 教师中心 双主体性学习

(3)职业生涯教育: 分数第一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5)职业能力教育: 注重模仿 注重探究、创新

2.课题研究小结

(1)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提高熟练率;

(2)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是提高高职医学生实训创新能力的学习法之一;

(3)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是"理实一体化、做中学"育人的一种新教学法;

(4)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能加强学生职业生涯、人文修养和素质教育;

3.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的创新之处

(1)降低办学成本:集示教、电教、见习、案例教学法于一体,在实训教学楼中即可进行,相当于把医院的技能操作搬回到实验室来学习,替代见习。

(2)评价操作正误:可以分解此操作动作,讲述它所应用的理论知识,评价此操作的正误,提出操作方案及创新动作。

(3)进入职业氛围:对操作者和职业环境将进一步熟悉,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治疗,进入职业角色,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4)反复观看、更新快:示教只有一次,视频可以反复观看、且更新快。

(5)激发创新能力:让学生明白伟大的科学家离我们较远,但为人民服务的平凡医务工作者就在我们眼前,他们的本领我们何时能够达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及创新能力。

七、对高职医学实训教学的反思

1.临床案例视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操作错误,操作者成为讨论的焦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在讨论操作的正误,学习正确的方法,而不是对操作者过多的指责,更不能去打听、传播、诽谤或人肉搜索他们,给他们带来工作生活的不便,每个人不可能随便成功,即是伟大的科学家所获得的每一项成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而获得的。必须经过学习、实践,不断地积累,达到较高的医疗水平和境界,而成为医疗专家。

(2)视频操作和示教操作动作不一样,学生不知如何是好?

老师应该对这些动作进行科学的分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遵守科学原理的情况下,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学生有一定的鉴别操作正误的能力。

(3)医学实训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学生不敢进行技能创新

示教---模仿---练习"三步曲"的传统实训教学过程,学生是旁观者、模仿者,"照方抓药",无须过多思考即可达到实训要求,这种教师做,学生看,天天练的教学方法,学生安全,教师放心,人人省心。

但是,美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这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身参与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医学实训与生命息息相关,并不是所有的医学实训项目都可以创新,但也有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操作能力的项目,教师只要把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运用到具体的实训教学中去,及时肯定、总结、表扬部分学生的小创新等,科学引导,打消顾虑,以点带面,这样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训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4)在实训练习过程中,学生争执激烈,产生矛盾

在实训练习中,能力强的、水平相当的学生结合临床案例视频及老师的示教积极进行实训和创新操作,但动作不一,似乎明白,又难以道明,对于其他学生的质疑说不清楚,碍于面子,急于求胜,而发生争执,有时严重对立,产生矛盾、课堂秩序混乱。老师应该耐心冷静的倾听双方的意见,分别站在双方的立场上阐述争执的观点,把双方说不明白的争执点从理论及操作上进行评价,相互启迪,从而达到以"理"导"行" 以"理"释"例"、 以"理"明"德"的目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师生互勉,教学相长。

2.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避免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

"新"与"旧"是相对的,一切创新都有它的基础与前提。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脱离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凭主观愿望就可以达到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育体系比较规范,规定了教学内容、课程学时安排等,这就使学生获得某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了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但传统教学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9]。但如果因此就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法,把现有的一切全部抛弃,势必会造成混乱,教师不知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则无所适从。有的高职医学生实训创新能力较强,应当培养其创新能力,而有的学生实训创新能力很弱,这也不能牵强,他们可以从原来单一的模仿老师,变为既可以模仿老师,又可以模仿实训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不但能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而且也有一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采取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取长补短,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99.

[2] 郭开龙等.临床案例视频教学法在高职医学实训中的应用研究构想[J].西部大开发,2012,(69).

[3] 郭开龙等.谈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美容医学,2011,(45).

[4] 郭开龙等.谈布鲁纳建构与叙述原则在医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1,(81).

[5] 郭开龙.探析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J].西部大开发, 2011,(41).

[6]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6~181.

[7]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7~81,106~146.

[8] 袁聚祥,黄悦勤,刘桂芳.预防医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38.

第12篇

关键词:师范生;实践能力;3s模式;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3-0042-04

针对师范生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律,创立和实施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实践技能自主修炼——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的“3s”模式(“3s”即“selfcultivation- simulation training-scene practice”的首字母简称),经过探索和实践,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3s”模式的研究背景

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是师范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现行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和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导致其入职后职业意识较为淡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低下,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制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实践证明,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经过较长时段的持续训练和亲身实践。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必须具有全程性、渐进性、连续性、参与性等方面的特性。

二、“3s”模式的实施依据

1.“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实践教学方法。他强调: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3s”模式的“教与学”都以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所需技能的“做”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使师范生的培养从理论教学“满堂灌”、实践教学“放羊式”转向“教学做合一”,即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将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在基础实践技能自主修炼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自主修炼教师基础实践技能,即让学生在“学中做”,教师只做咨询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体验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基础实践能力。

在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阶段,学生在学校“教师素质训练中心”的各个专项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将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融汇在实践训练之中,实现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阶段,学生把在仿真模拟训练中获得的专项实践能力运用到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现“教学做合一”。师范生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现场实训中,将仿真模拟训练中获得的专项实践技能综合运用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进一步巩固教学实践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实践技能熟练运用的程度,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2.“系?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邸钡慕逃砟?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实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是培养阶段的划分,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有效的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教师培养的规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在不同的学期分别提出自主修炼、模拟训练、现场实训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和训练要求,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连续性的全程实践能力训练,使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提出这一新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

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些党和国家重视实践教学的政策指引为创立和不断完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3s”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4.教师行业特征的要求

师范生一毕业就会走上讲台,独当一面。他们的教师职业素质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小学学生的发展。中小学学生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他们发展链条上的一环。如果让一个没有经过严格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的“生手”走上中小学讲台,让他们在讲台上“自然成熟”,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普通师范院校,一定要考虑中小学“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教师任用现状(在村小学、教学点甚至是一人一班的“包班制”),师范毕业生再也没有可能在中小学岗位上等待“以老带新”了。因此,师范生必须在毕业之前就能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5.师范生求职的必然要求

教师现在已经成为了热门职业,各地招聘教师都必须参加笔试和面试。教师招聘都是依据中小学的学科(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岗位需要确定招聘数量,笔试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面试主要考查教育教学技能。因此,根据教师聘用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师范生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更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教学。  三、“3s”模式的基本架构

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基础实践技能、专项实践技能、综合实践技能”三个连续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院系培养打基础、集中实训练技能、伴岗实习积经验”的思路。学院创建了“自主修炼+模拟训练+现场实训”的“3s”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地对师范生开展全程实践教育。

1.基础实践技能自主修炼

学校各院系按学科专业分别组织学生成立教师素质自主修炼营,下设若干技能项目修炼小组,每组聘请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对照《师范生教师素质修炼指南》,结合自己的素质弱点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修炼项目,自主制定修炼计划,自主组织修炼互助小组。自主修炼的项目主要有: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计算机操作、乐理入门、器乐训练、舞蹈基础、健身体育、演讲与口才、教育名著选读等。各小组每周固定一个下午为自主修炼课时间,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小组进行训练,通过组内互评、班内比赛等活动促进基础实践技能自主达标修炼,指导教师只充当顾问角色,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院系分项目集中考核评价,对各项目修炼小组组织达标测试,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考核合格的计入学分,考核不合格的要继续自主修炼直至考核合格,考核结果与学生的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挂钩。

2.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阶段着重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操作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所学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可以通过自主修炼得以提升,但专项实践技能必须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正规的仿真模拟训练。专项实践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要像培养医生“临床经验”一样培养“临堂经验”。师范生的“临堂经验”需要专项实践教学技能的支撑,由于高校办学条件所限和中小学学生学习权益的保护,师范生的专项实践教学技能不可能全部通过实习环节到中小学课堂上获得,需要学生在下校实习之前就能亲身参与实践教学模拟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熟练掌握实践教学技能,提升专业能力。专项技能实验室模拟训练以集中训练的形式进行。学生集中安排在“教师素质训练中心”的各个实验室进行为期 3个月的实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技能、组织技能、专业发展技能和文体艺技能等专项技能模拟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说课、讲课、教师语言艺术(教师口语、教师体态语)、多媒体课件设计艺术、班级管理技能、班会组织技能、家长会组织技能、心理辅导等技能等。

3.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

通过真实课堂情

境来提升学生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是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为了为师范生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本着“互惠互利、双赢双益”的原则,学校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学校派学生到校伴岗实习,实习学校的教师可以在周末、寒暑假到师范院校接受岗位技能培训。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实行平时学生自主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进行教育观察和集中伴岗实习相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主要通过教育实习实现,学生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伴岗实习3个月,每一名实习生都有一名骨干教师伴岗指导,以保证实习生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实习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学校之间、实习基地学校之间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这一阶段,重点训练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机智、课堂调控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班级管理技能、家校合作技能、批判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学生将在这一阶段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在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阶段。注重以“临堂经验”积累为主的实践,学生置身于中小学现场开展实训。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使师范生在中小学实习期间通过对教学技能的运用,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实现师范生向合格教师的转化,有效地缩短师范生毕业从教后的成熟期。

四、“3s”模式的保障措施

实施“3s”模式是对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的重大挑战,必须从实践教学制度、实践教学条件、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予以保障,才能顺利达成实践教学目标。

1.加强三个实训教学平台建设

为了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应加强三个实训教学平台建设:一是组建教师素质自主修炼营,各院系按专业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素质自主修炼营”,并指派教师指导;二是建设“教师素质训练中心”实训平台,组建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三是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学校与中小学联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学生自主修炼平台、实验室模拟训练平台、校外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有效结合和相互促进,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

2.开设系列实践课程

按照师范生实践技能要求,学校将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设计了专题化、专业化、情景化的实践课程模块,将学生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化。

3.建立“三导师制”

学校致力于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保障实践教学的“三导师制”。一是聘请各院系中有中小学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教师素质自主修炼营” 的实践导师:二是利用“一室三中心”的人力资源优势,聘请教研室中小学教研员担任“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的实践导师;三是聘请中小学一线教师为实习学生的实践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