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联理论论文

关联理论论文

时间:2022-12-30 06:03:07

关联理论论文

第1篇

关联理论的发展是对Grice合作原则的创新性、批判性修正。其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合作原则”中的“质”、“量”、“相关”、“方式”准则及次则的性质和来源,Grice没有加以详细阐明,显得模糊不清;二是语境在真实场景话语交际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合作原则却忽略了语境的重要作用;三是合作原则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整个理论框架也缺乏论证所需的严密性。反观关联理论,其将关联定义为“命题P和一个语境假设C1…Cn集合之间的关系”,是“语境效果和处理明示刺激所需努力的函数”。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关联理论对语境的重视。而且,关联理论将“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纳入交际双方的语境来源,并认为话语含义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这些论述,也进一步体现了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创新性修正,进一步简化了合作原则的准则及次则,提升了关联理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此外,关联原则将真实场景中的语境纳入到理论中,更适用于日常交际语言。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翻译单指口笔译;广义的翻译除了包括口笔译外,还涵盖摘译、节译、转译、影视作品字幕翻译及对白翻译等。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原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这三者之间存在语言、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的不同,因而翻译活动也就必然具有了跨文化性、跨语言性。基于翻译活动的这一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实质,Gutt提出可以将翻译融合进关联理论的研究视角,并认为统制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关联原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出发点为原作者的明示交际行为,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为译语接受者提供最佳关联性,活动的终点为译者所传递的语境效果到达译语接受者。我们认为,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搭建起基于认知视角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体现了译者在这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关联理论在翻译上的应用前景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认同。孟建钢指出,“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矛盾的翻译现象”;赵彦春也谈到,可以通过“关联理论”证伪翻译界的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并以此“佐证关联翻译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语言、文化、心理差异,译文要达到“信”、“达”、“雅”,就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全面考虑,仅仅体现原作者或译者单方面文化或心理的翻译,很难产生好的翻译作品。以关联作为基本原则的关联翻译观,将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在一起,着力于探寻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译语接受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方面的相似程度,开创性地凸显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描写-分类法”的翻译行为,提升到一种旨在建立一门翻译学的理论高度。近年来,“关联理论”已经在翻译研究中展现了其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蒋超男和刘祥清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英汉姓名翻译,总结了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传递时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导致文化缺省的因素;何三宁提出“关联理论盘活了传统意义上的忠实和对等等静态概念”,并建构起“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张俊强运用“关联理论”,对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揭示了小品中言语幽默的潜在机制。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影视剧字幕翻译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影视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语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影视剧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时代特性、民族精神,以及其特有的广泛传播性、紧密的时代性,有利于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有助于增强观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影视剧欣赏,观众能够简单、便利、高效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其中,字幕翻译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不同于传统的书面翻译,影视剧字幕翻译具有较强的时空限制性,必须做到“简洁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在正确理解影视剧原语的基础之上,翻译者还需要全面掌握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认知、文化差异,“将那些不能直接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影视剧字幕翻译者需要把关联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尽可能地让观众获得最好的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黑客帝国》是一部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美国科幻影片,影片中对于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超前的科幻思想和文化精神的探索,使得该片成为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影片之一。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字幕翻译者。译者将TheMatix译为《黑客帝国》,中国观众结合自己的百科信息语境知识,就可以很好地接受到明示刺激,顺利地将语境与影片结合起来,达到最大关联。反之,如果译者把片名TheMatix翻译为影片英文名的字面意义,即母体或者矩阵,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所能纳入自己认知范畴的语境知识就会被大大削弱,处理影片内容所需付出的努力必定会成倍增加。而《黑客帝国》这一翻译,则成功地将影片名和内容最佳地关联起来,让没看过或听说过该片的观众,仅通过片名译文带来的语境效果,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它的题材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正确掌握欧美科幻影视文化。

四、结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需要在各种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促进文化交流,增进跨文化交际。影视作品本身具有的全球化性、众多性、广泛性、再生性,使得其在传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关联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个言语交际过程,是原语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这一理论模式,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平台。

2.语境在翻译中不仅体现为原文语境,更体现为译语接受者的语言文化、言语习惯、思维方式等百科语境知识。

关联理论为译者搭建的理论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将译语接受者的百科语境知识融入到翻译过程中,有助于加深译语接受者对影片内容、影片搭载的原语文化的了解。

3.关联理论是一门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之上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也就具有了认知基础。

第2篇

关键词 关联翻译观 文学翻译 文化缺省

Abstract As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 also provides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aling with cultural default.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on and further analyzes reasons for cultural default. Based on principle of optimum relevanc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ranslator adopts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gnitive context to realize purpose of original-language authors and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cater to expectation of target-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literary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 Sperber,和D. 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著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运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作品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原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 (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 A melody is heard, played upon a flute. It is small land fine, tell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the horizon. The curtain 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 。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getup with 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Romeo: What have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罗密欧与朱丽叶》,Act 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刘季春,1996:90)

(4) “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A knot!” 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 / recreation )。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 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译文: 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

(6)“If you mean Darcy”, cried her brother,“…but as for the ball, it is quite a settle thing, 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 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 “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原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品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第3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爱情对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15-0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对爱情的渴望和执著是人类的天性。恰当生动的爱情对白可以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使常见的爱情故事变得荡气回肠、流传千古。当然,爱情对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理解并相信自己的感情,从而使听话人也产生同样的思想感情。爱情对白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具有言语交际的普遍特征,用崭新的理论来分析传统的主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利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原理来分析探讨爱情对白。

一、关联理论对爱情对白的解释

爱情对白的双方总是处在推理的交际过程之中,爱情对白最终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听话人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语言词语信息等作出与说话人的意图最接近的推理结果。我们来看《射雕英雄传》中的这段对话:

张无忌:“赵姑娘,我不该到这儿来,不该再和你相见。我心已有所属,决不应再惹你烦恼。你是金枝玉叶之身,从此将我这个山村野夫忘记了吧。”

赵敏拿起他手来,抚着他手背上的疤痕,轻声道:“这是我咬伤你的,你武功再高,医道再精,也已去不了这个伤疤。你连自己手背上的伤疤也去不了,能除去我心上的伤疤么?”

此时张无忌已经爱上了赵敏并明白赵敏也深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明白的告诉赵敏他已经心有所属以及两个人身份悬殊,但这仅是说话的人提供的交际信息,其中隐含着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即他们两个人虽然相爱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听话人能不能根据所形成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以领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交际成功的关键。赵敏作为听话人她首先想到的是她深爱着张无忌,所以忘记张无忌这个信息更容易引起她的注意,从她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这个信息取得了最佳关联。而心有所属和身份悬殊虽然与他们两个人的爱情具有最大关联但对听话人赵敏而言都不重要,是不必去考虑的,她所要的只是爱人的爱。又如《半生缘》里的那句对白:“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虽然短短的几个字,却是建立在世均和曼桢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变化这样的交际认知基础之上的,所以听话人很快推理出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只有珍惜这短暂的相逢时刻,然后再踏上各自的人生旅途。正是基于双方对现存认知语境的趋同,双方的表白最终达到了互明,取得了最佳关联。

当双方的认知语境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背离时,无论说话人的明示再具体,听话人也很难推理出与之关联的信息来,如《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对白:

祝:这蝴蝶成双成对,比翼双飞,真让人羡慕。但如果它们只是形单影只,就会显得孤单,少了一种幸福美满的感觉。我想,这世间事务,大概美好的都是成双成对的吧!

梁:照你这么说,你大哥我单身未娶,就不幸福喽?

祝:山伯,你我兄弟同行,也是成双成对,依我看,也不输那丈夫配红妆。

梁:哎!英台,只有夫妻才叫成双成对,唉呀!哪有兄弟俩这样比喻的?不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翼双飞是夫妻的象征,虽然梁山伯对这点深信不疑,但在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这样的认知环境中,尽管祝英台明确告诉他你我同行也是成双成对,他仍然不能明白祝英台话语的交际意图,这段爱情对白肯定是徒劳的。

二、关联理论在爱情对白中的启示

爱情对白作为人类言语交际的特殊形式,它不但存在于各种作品中,也出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爱情对白有希望所爱的人接受自己的爱的,也有拒绝所爱的人或爱自己的人的,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也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只要有言语参与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用关联理论对其加以分析和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上面提到的例子。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关键在于听话者的推理。爱情对白中的说话人要想取得预期的结果,首先必须明白的传达交际信息和交际意图,避免误解,同时尽可能的靠近听话人的认识语境,并根据话语所取得的语境效果进行适时的调整,尽可能让听话者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

从关联理论看爱情对白是一个新的起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还只是一点初步的认识,希望大家给予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Dan Sperter,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1.

第4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文化缺省;《越狱》

《越狱》是近年来引发热议的美国影视剧,此片能够在国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其有着惊心动魄的剧情,我们认为优秀的字幕翻译对观众能够深入理解影片的内涵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字幕翻译多半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因此翻译的质量存在着千差万别,有些翻译简直令人不忍卒读。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理论上重新认识一下字幕翻译活动,并且通过理论研究对字幕翻译活动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从而提高这项实践活动的效率。因此,文本将以《越狱》为例,通过关联理论对于文化缺省所造成的认知障碍进行分析,从而为跨文化的翻译活动提供一些切实的、行之有效的参考。之所以选择《越狱》也正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更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一、影视字幕翻译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国哲学家丹・斯拜德与英国语言学家德爵・威尔森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一种关于交际与认知过程中语言功能关联性理论。这套理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关联理论是对G・皮埃尔经典“会话原则”的批判与发展。G・皮埃尔曾经就语言功能定义为四个方面,其中就有“关联”功能。关联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将认识与语用结合在一起。因此,关联不再是一种理论上的关联,而是一种实践上的关联,这有效地推进了语用学的发展。关联理论明确指出语言交往是一种具有规律性以及思维性的认知活动,在认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佳的关联假设,也就是说发出话语的人必然要假设对方的认知能力,从而发出话语。而接收的一方也必然要假设对方所发出话语的意义,从而才能理解话语。如果双方对于对方所表达的东西都不进行关联性假设,那么彼此之间就没有办法进行交流。这就是所谓的关联第一原则――关联的认知原则。而在话语交换的过程中,双方必然会选择最佳的关联从而实现交流,否则双方的交往便不可能发生,因为任何交往都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这就是所谓的关联第二原则――关联的交往原则。简单地说,关联是以交往为目的的,交往以关联为手段。最佳关联才能实现最佳交往。没有关联,也就没有认知,更没有交往。

二、影视剧中的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是一种跨文化交往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出现认知上的障碍。同时,我们也看到全球化的今天在一些问题上文化差异正在逐步消失,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对某些信息加以省略,从而提高交往的效率。例如,我们在国外影片中看到KFC或是McDonald。几乎不用提示,就知道是麦当劳和肯德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信息是可以省略的,哪些信息是不可以省略的,由于对象的差异性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错误的判断必然会导致认知上的障碍。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发现,由于国外的影视作品所面对的对象是具有共同生活习惯、教育背景、以及政治理念的人,因此,这些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缺省。对于非西方语境的观众或者读者而言,就成为一个十分巨大的文化鸿沟或是文化空白。如何去填补这个空白,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将引入关联理论作为字幕翻译工作的指导理论。

三、关联理论对于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关联理论的一般准则能够帮助译者根据认知语境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佳关联就是过滤掉错误的信息或琐碎的信息,从而产生正确的认知。通常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推理实现最佳关联,这就需要译者对于语境能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掌握。关联理论强调的是在推导的过程中交际双方的交往意图能够在双方的认知语境中产生作用。因此,交往和认知是关联理论的关注重点。关联理论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缺省的判断与选择上,由于跨文化的交往必然存在文化的差异,而同种文化之间的交往必然是一种文化缺省的交往,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建立最佳关联的活动,也只有最佳关联的建立,才能够实现有效的交流。因此,关联理论对于翻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理论,也是具有非常实用性的指导理论。一般而言,在面对文化缺省时,关联理论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加以解决。一种是直接法,由于中西方文化并不是一种完全隔绝的文化,因此存在着直接关联的可能性。因此,也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直译。直译是一种典型的直接关联,只要我们找到最佳关联,就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还有一种就是间接关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译。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仍旧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而言,采用直译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认知效果,反而会产生误解。意译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即便是意译也是在最佳关联的前提下进行的,脱离最佳关联的意译非但不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反而会产生误解,甚至是不可理解。这也就是说意译也是有前提、有条件、有限制的,脱离最佳关联的意译就有可能失去准确性。

四、电影《越狱》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关联理论翻译实践

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关联理论对于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及文化缺省现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1.Character A:You keep handing out my jacket,I swear Im gonna bust your grape.(你再一天到晚和别人说这事,我发誓打爆你的头。)在这句话的中“grape”的意思已经不能和葡萄进行关联了。如果翻译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观众就无法理解所谓的打爆你的“葡萄”是什么意思了。这个例子是一个典型的最佳关联选择,“grape”可以和“葡萄”进行关联,也可以和“头”进行关联。在西方语境中,这种和葡萄的关联是可以直接省略的,因为这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判断,如果我们不使用最佳关联,那么就必然导致交往的失败。由此可见,最佳关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这需要译者对于原文、原文的语境以及原文的文化缺省有着深刻的理解。有些时候我们能够借助工具书去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时候,我们只能结合语境去推测。这也就是关联理论中所谓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首先给予的是一种假设,当其他关联被排除之后,那么余下的便是最佳关联,并不意味着最佳关联就是真正的最佳关联,因为很有可能因为译者自身认知的问题而导致偏差。因此原文和译文只是某个译者进行了最佳关联之后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准确的译本,或者说是绝对准确的译本。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没有进行文化缺省的考虑,那么这个最佳关联是无法建立的。正如,例1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译者,很有可能不假思索地将grape翻译成葡萄,而不是头,尽管译者自己可能也无法理解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这是他能够做出的最佳关联。

2.Darwin wins inside these walls,not Einstein,Darwin.(牢里面达尔文是老大,爱因斯坦说了不算。)在这句话中,引用了两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一个是达尔文,一个是爱因斯坦。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缺省现象。达尔文是研究进化论的,他最为著名的观点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研究相对论的。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两位科学家都不是陌生的,因此不需要我们将其翻译成“在牢里谁狠,谁是老大”之类的。我们完全可以保留这种文化缺省。由于中西方文化经过了漫长的交流,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对于西方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当然也不可能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利用文化缺省实现更为高效的交往。

3.Hell deny it,but hes D.B.Cooper.(他自己不承认,不过他就是D.B.Cooper)这是一个关于人名的翻译,谁是D.B.Cooper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直接的关联,比如将D.B.Cooper直接翻译成库帕,这就会显得非常突兀,而且不可理解。因此,根据关联理论,我们意识到这种翻译方法是无法形成认知的,因此就需要译者提供更为详细的注释,这就对文化缺省所引起的空缺进行了有效的填补从而完成了认知的过程。例3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西方电影中时常会用到一些人名、典故,有些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是十分陌生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圣经》中的典故,在《越狱》中也多数涉及,这就需要译者将缺省的文化还原出来,但是有时候这种还原必须要考虑到字幕翻译的具体情况,过分的解释反而会不利于认知和交往。

4.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After that,you gotta take a few leaps of faith.(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原文是非常长的,而且意思的层次也相当复杂,如果按照原文进行翻译,那么译文就会非常长。假设,我们翻译成“只有准备得当你才能走得更远,不过你的行动多少带有投机”。如果是这样的话,一方面由于一条字幕的时间以及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过长的字幕对于观众来说不仅会影响到剧情的欣赏,同时也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于是,我们通过关联理论将这句话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进行了关联,这样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有效地进行了一次文化缺省,这样提高了交往的效率。例4的情况说明关联理论与文化缺省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关联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认识、实现交往,同样文化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知、提高交往的效率。在翻译过程中,关联与文化缺省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或是双向,而是多向进行的,这也是翻译技术的复杂之处。

五、结 语

字幕翻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十分广泛的翻译活动,由于翻译的主体千差万别,因此翻译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通过关联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文化缺省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让译文变得更加生动,让交流变得更加迅捷。字幕翻译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翻译实践活动,由于其对象的不确定性及广泛性,因而存在着非常巨大的难度,对于翻译者而言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译者能够仔细研究关联理论,从而为翻译实践活动提供高效的理论指导,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3).

[2]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2007(06).

[3]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2008(03).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运用关联理论,大学听力教学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还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的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关联理论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一.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有关言语交际、认知有关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以及教学界等其他领域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对人类语言交际的解释关键在于关联。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即说话人说话时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更要表明他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过程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的理解是按照相关性的原则进行的,要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先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然后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关联理试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交际双发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答案就是:交际双方说话就是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发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格式,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听力理解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言语声波在听者的耳蜗内转变为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听觉神经把讯号传到听觉语言中枢,引起这一区域的思维活动,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和分类。大脑把这些信号转化成有意义的单位,运用已存储的词汇、语法知识进行解释。同时利用一些非语言性知识(背景知识,说话人的语气和语调等等),去思考、假设、预测,并验证和随时修改假设,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准确理解说话话人的意图,成功地进行交际。Rost是最早提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听力理解模式的学者之一。他提到听者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听话语的。Rost(1990)根据关联理论提出了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并将之归纳为4个重叠且相互依赖的听力理解阶段: (1)听者激活理解话语所需的可能的知识; (2)听者有选择地听话语,同时通过语音、句法、词汇分析揭开话语的命题含义; (3)听者给话语提供一个可能的语用含义; (4)听者把已释义的命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层级表征并把它们存在长时记忆里小论文免费论文下载。从Rost的模式可看出,听力理解是一个既涉及到利用语言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下而上的处理,又涉及到运用背景知识并结合语言知识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上而下的处理的认知心理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关联链,揭开话语的语用含义。言语交际基本上是一个涉及明示---推理的合作过程。听者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听话语的.这种有选择地听话语,是以最佳关联性为原则的,即选择最相关的语境要素组成语境。完成对话语的解释。所以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的语境要素进行推理的能力对于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联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记忆、思维、概括和预测等能力。教师可以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有系统、有重点的听力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首先.教师应扩大信息输入面,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听到新信息最终都要和头脑里已有知识发生作用,寻找关联性,才能理解。学生知识越丰富,大脑进行推理判断所要的时间越短,判断越准确。如,“Little Mary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 “The Apple of one's eye”的字面意思是“某人眼里的苹果”,在这里,“apple”指的是“瞳孔,眼珠”。瞳孔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格式,失去瞳孔,就变成了瞎子。所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某个最心爱的人或珍贵的东西,它来自《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第32章“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里的瞳人。”但如果不明其摘要特别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课堂上使用的听力材料应与学生有适当程度的相关性。最好是选择真实的视频听力材料。另外,听与说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互通的。听力课堂上还应注意加强听说相结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变听与说脱节的情况。老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外面对面的英语听、说练习,使学生的听说技能相互促进。这不仅有助于交际者熟悉各种词、句的不同用途,还有助于提高通过明示行为推理其背后意图的能力。简言之,英语听力实际上是一个根据关联理论,结合语境假设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三. 总结

关联理论指导听力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转变,关联理论能将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理解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Rost.M.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M ]. London: Longman,1990 .[2]Rost M. Introducing Listening [M ]. London: Penguin, 1994.

[3杜福兴.也谈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2005(03).

[4]胡觉明.听力理解中的意图推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5]何自然,等.关联论.语用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冉永平,何自然.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 外贸英文信函 模糊语言 关联理论 明示

一、引言

人们对模糊语(vagueness)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国内外对语言模糊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模糊语义的研究上。近几年来,语言学界还有一部分学者对模糊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但无论是模糊语义学还是模糊语用学,模糊语言的研究很少来自于真实的语料。英国语言学家Channel (2000) 认为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应立足于实际语言材料,而不应是一些脱离语境的句子。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所以仅仅对语言现象作静态研究是不够的,还要对言语交际中使用的活的语言作动态研究。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真实的外贸英文信函为语料,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们在外贸信函写作中如何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对模糊语言进行调控,明示其交际意图,实现一定的交际功能。

二、关联理论对外贸英文信函中模糊语的解释力

一般说来,作为正式书面语体的外贸英文信函力求做到清楚、明白、具体而准确,这是外贸信函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国际贸易交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表达“精确”。有时在没有确切的事实或为了“外交”和“策略”,有意使用“模糊”一点的语言来达到某种于语用的目的,以促使外贸业务的顺利进行。在外贸信函中写信人为什么以及如何选用模糊语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下面我们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对它进行解释。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模糊语言现象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描述。关联理论认为模糊语(vagueness)出现在随意言谈(loose talk)中, 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模糊语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如何合理使用模糊语完成交际任务提高交际效果。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把言语交际看成是一个明示与推理(ostensive inferential)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实现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因此,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个有目的、由说话人明示和听话人推理的动态过程。关联理论肯定了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一般都有意图,并把这种意图分成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 (communicative intention)。信息意图传达的是话语的字面意义;交际意图传达的是话语背后的意思。事实上,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不仅仅向听话人传达一些话面信息,更多是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即话语理解中对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为了实现最佳关联,更好地引导听话人去思维,说话人必须学会表达容易让人理解的交际意图,以达到交际目的。

在外贸信函交往中,写信人之所以选用模糊语言, 是因为模糊语是具有最佳关联的明示, 能让听话人推导出使用精确语言所不能达到的交际效果(如表示礼貌、实现自我保护或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等等)。例如:

Inquiries regarding our new product, the Deer Mountain Bike, have been coming in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Reports from users confirm what we knew before it was put on the market - that it is the best mountain bike available. Enclosed is our brochure.

写信人想要阅信人从话语中提取的信息是我方产品很受欢迎,但又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销售渠道,虽然用“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将信息模糊化处理,但却向阅件人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对方在理解这句话时不必付出额外的努力,就能产生说话人所期待的表明自己产品畅销的语境效果。

此外,模糊语的选择应该由“表达的相似性关系”(resemblance re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来决定。关联理论认为, 人类的所有话语都是言者对自己的思想所代表的内容的描述(description)或释意(interpretation)。描述性话语表达命题的真值条件,而释意性话语表达内容的相似性。Sperber和Wilson认为使用模糊语“涉及语言使用的‘释意性’而非‘阐述性’取向”(involve ‘interpretive’ rather than‘descriptiv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use)。“表达的相似性关系”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所说的内容和所希望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之处,通常被称作 “释意相似”(interpretive resemblance)。作为交际者,他的言语必须与思想是释意相似,这样,他的言语才能算是“忠实地表达了他的思想”(faithful representation of his thoughts)。那么听话人又是如何获得与说话人所希望表达意义一致的命题,达到“释意相似”呢?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依靠交际行为的关联性,不断地推导,从而获得说话人所期待的意义。 为了减少话语理解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说话人必须让听话人取得足够的关联。Blackmore (1987)曾提出关联的语义限制,即通过分析某些情态指示语、话语小品或话语联系语等揭示明示行为的“施意” (meaning something)目的,对听话人在寻找关联、理解话语时进行的种种假设,在数量上加以限制,从而收窄范围,以便容易理解。因此在外贸信函中使用一些模糊的词如:“acceptable”(可接受的)、“some discount”(一点折扣)、“in urgent need”(急需)等,有助给阅信人提供明示交际活动的关联性,减少理解时付出的努力,达到最佳关联。在外贸信函中,写信人如何合理使用模糊语言来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使收件人更容易理解话语提供的信息从而推导出写信人的意图,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三、真实外贸英文信函中模糊语的明示性

外贸信函往来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交流事务或请求回复。要达到这些目的,写信人不能总是单刀直入,有时应该讲究说话技巧,使用更圆通的模糊语言。但由于外贸业务的特殊性,外贸信函中的模糊语言不应该用来增加收件人理解上的负担,而应该澄清事实消除困惑,从而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为了说明在真实语境中,写信人是如何使用模糊语言增加话语的准确性和理解的明白性,明示其交际意图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我们从一家外贸公司的国外来信中随机抽取50封作为研究对象。

1.明示写信人传达的信息

当无法提供准确信息时,写信人会运用模糊语言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但作为国际贸易活动中正式的交流工具,外贸信函中语言的模糊性不能阻碍阅信人对信函意思的理解,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1)数量信息

外贸信函是国际贸易中的凭证性文件,关系到双方的切身利益,其提供的数据应尽量具体准确。但实际上,贸易双方并不能总是将数字精确化。Dumont & Lannon在“Business Communications”中指出,在不需要或不可能获得具体数据时,或是让对方乐于接受时,我们使用模糊语义会更有外交性和策略性。但由于外贸信函语言准确性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模糊数字不能完全的模糊,要有限定,这样才能让对方无须猜测就能得到明确的数字信息。

①The Gaylord box will hold approximately 13,000 meters of wire. While this is more than you will need to make the samples, we think that it will be useful for A to get used to handing the wire in Gaylord boxes (since that is what we will use for production).(为了保守商业机密,例句中的出口商与进口商的公司名称分别用A和B代替,以下同。)

②We are planning to have the purchase order quantity of 750,000 meters (2,460,600 feet) ready for shipment from Waynesboro by March 4, 2006. The quantity may vary a little as we cannot produce to the exact number of feet but it will be close.

例①和②中,由于写信人无法确定准确数量而分别策略性地使用了approximately,may vary a little将精确的数值变得模糊。其中approximately(接近)在表示数量时模糊度很大,最高限量为13,000米,但最低限量却无法作出精确的界定。正因如此,写信人明确表示最低限量也会多于实际需求,并对由于产品包装上的原因造成数量模糊进行了清楚的解释,使阅信人无需猜测就了解到数量信息。同样,例②中,由于不能确定装运数量,写信人用a little和close将数字模糊化,但这两词却明白地传递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略微偏差,足以让对方理解和接受。

(2)时间信息

在外贸信函所提供的信息尽量要精确,但并不是越精确越好,越具体越好。当写信人无法掌握精确时间情况下或精确时间对阅信人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时,可采用模糊时间。

③As I told you this is the best proposal B can make and would like to have your answer on these points as soon as possible, but no later than tomorrow afternoon.

④I have asked the factory to send you the wire in the Gaylord box and we will send you the details of the shipment as soon as it is available.

由于外贸环节的复杂性,所涉及的时间并不是贸易双方能完全控制的,所以“as soon as possible”这个时间模糊语是外贸信函中常见的用语,到底是多少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所以例②对这个不明确的时间进行限定,要求对方越快越好,但不能迟于明天下午。当“as soon as”无法界定时,如例④,写信人应明示造成模糊的原因,使对方觉得自已的话语诚恳得体、容易接受。

(3)其他信息

在业务交往中,除会出现数量和时间上的不确定,还会遇到不便直说、不好明说的情况,这时只有采取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表达策略,把输出的信息模糊化。例⑤中的it appears让本来准确的信息模糊起来,不仅没有减少原话语传递的信息,反而让对方明显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和礼貌,

⑤Now based on our factories observations, it appears that a different 40 gsm non-woven was used for the internal layer.

2.明示写信人的立场观点

外贸业务涉及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与矛盾。这时不宜过分直率地指责或反驳对方,而使用间接的言辞,用提建议、出主意的方式达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满足自己的要求的交际目的。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单复数)作主语进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即避免语言的绝对化和武断性,又能让阅信人通过分析推理准确的把握写信人的意图。 从下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写信人所选用的态度外加语不一样,命题的真值程度也会不同,想要表达的观点立场也会有变化。

⑥ I thought that I was very clear previously, but I guess my message was not understood.

⑦ I think that the issue of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inted fleece is something that you need to discuss with Michael.

⑧ In our opinion the hand sewn tack stitches look better than these machine made ones. These look like burn marks and customers might consider them to be defects in the throw.

⑨ We do not believe that the change from a 2 inch plain weave to a one inch plain weave will hurt the ability of the herringbone to pass the wash test. However, we would like you to make some samples so that we can verify this assumption.

附加在命题前面的这些态度外加语有精确话语信息的功能。从例⑥中的I guess 到例⑨中的we don’t believe,写信人的观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加语I guess 提示对方“我们所说的话可能不完全的准确, 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 believe一词让信息的精确度得到很大提高,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陈述的事实绝对真实,不容改变。”例⑦和⑧中I think和in our opinion意思相近,所陈述内容的真实程度介于guess 和believe之间。这些态度外加语的使用即缓和了语气,又为阅信人提供某种信息方向,减少了信息处理时间。

3.明示阅信人做出回应

当写信人要求对方完成一些任务 ,如果直接提出来是可以的,但作为阅信人,他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了,有种被强迫的感觉,相比之下,委婉模糊的表达则显得更礼貌,让对方觉得受到了尊敬。在我们收集到的信函样本中,写信人通常使用if从句、问句和建议的方式要求对方作出回答或行动。

⑩If we can agree on these points A and B can immediately start to work up the standards for the wire pads and throws.

句⑩中的if从对方的角度充分地表达出自己要求阅信人做出行动,让对方既能从理智上又能从情感上很快地接受写信人的指示。

11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start production before all of the fabric is complete so that you could ship some product sooner?

12 I would suggest that you make it similar to the King size that you have done for the M1 and the M2.5.

用例11 的问句方式或例12的建议方式处理类似事件,也能使对方从语言表达上真切地感受到写信人要求自己完成的任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在外贸英文信函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外贸信函的语言力求准确,不能太含糊,以免造成误解与纠纷。所以,写信人使用模糊语言的动机并不是隐藏信息,而是为了更明确地传递信息,让阅信人处理信息的努力降到最小,所耗费的时间为最短而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为了帮助阅信以尽可能小的努力来理解模糊语的含义,写信人应该尽可能增加模糊语的互明度。以上实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都具备了明示作用,所以才达到了预期的交际效果。如果写信人选择的模糊语言不能明示他的交际意图以及话语含义,这样做会造成语言的含糊或导致歧义,影响交际效果。在外贸英文信函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但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示交际目的,才能达到交际的最佳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Franken, N. Vagueness and approximation in relevance theor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8, 1997:135~151

[3]Jucker A.H, Smith S.W, Ludge T. Interactive Aspects of Vagueness in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35):1737~1769

[4]Raymond A Dumont & John M Lannon. Business Communications[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5

[5]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2nd Edition)[M]. London: Longman, 1995

[6]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何自然:再论语用模糊[J].外国语, 2000(1):7~13

[8]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8):6~10

第7篇

摘 要 医院文化是在医院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文化管理现象。医院文化作为现代医院管理新课题,是医院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医院文化从导入医院领域以来,它就得到广泛地应用,很快就以它全新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医院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医院文化理论以人为本,以调动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医院的运行和管理,把医院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视为医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将医院管理从制度、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给医院管理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医院文化 医院管理 关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开始大量进入医院经营管理领域,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已成为医院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医院文化的内涵

所谓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服务经营活动中集体创造、

逐渐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及社会公众对医院的整体认知。它的内涵是指一个医院所独具的组织结构模式、经营管理信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优良传统,以及全体员工对医院的关爱程度、依赖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医院文化的核心是医院价值观的体现。

二、发挥医院文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激发职工的内在积极性

医改形势下,医院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医院要求生存促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应对医院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医院文化的软性规范,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医院管理的硬性制约,能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三)人和物相宜的管理形式

医院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就是对人进行深切关注,但是在管理中也不能只片面强调人的重要性,而不注重物的管理,而应将人、财、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管理。

三、医院文化建设中对医院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思维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多种素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体现和决定着管理人员的才能、领导水平、领导艺术、工作绩效。任何管理人员的素质都不是自然而然获得的,是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笔者认为,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现代医院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素质:

(一)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是医院管理人员的根本素质,是反映自身的社会聚合力状况的素质。是指管理人员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思想作风。要求管理人员在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并在实际工作中较好地运用。一个管理人员“德”方面的素质是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管理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工作者认为:“德”可由10个因素组成:事业心、纪律性、原则性、廉洁性、服务性、求实精神、竞争心、民主性、自知和坚韧性。这十个因素集中反映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作用。是管理人员成才的原动力,现代医院管理人员的培养,必须加强对其政治素质的要求和培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医院的需要,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身心素质

医院的管理人员要有较好的身体健康状况,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绪处理繁重的工作。另外,还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管理人员要有健康的、优良的心理状态,健康的心理是执行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

(三)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管理人员赖以施加影响力的前提。医院是由知识结构比较密集的群体组成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医学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医院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知晓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预防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四)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包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协调能力。无论医院哪一层次的管理人员,都要有从整体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都要能根据所管辖的范围对需求和未来作出预测,提出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步骤和方法,并组织实施。

四、医院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医院文化不是寓教于乐的最大化

笔者认为,不能把医院文化简单地理解为一些文娱体育之类活动,如举办歌舞晚会、诗歌朗诵比赛、运动会、游园活动、院报院刊等,当然这些也是医院文化的一部分,而且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

(二)医院精神要有个性不能空泛化或原则化

不可以把行业精神作为自己本单位的精神,如勤奋、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等,虽然这几个词很重要,但这种雷同化的文字没有个性,表现不出其独特和魅力。医院精神的概括、提炼,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求其全,而求其特色,要被全院职工所认同,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李青应.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促进医院和谐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10(36).

第8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 文化语境 英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阅读是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它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然而阅读理解不是被动的识字过程,而是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阅读材料的内容保罗万象,涵盖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所以阅读者对世界的认知,对某一个方面具体知识了解的多少都会直接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语篇教学,即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基本内容进行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在语篇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篇章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本文将着重探讨文化语境在阅读中的作用及培养英语学习者文化语境意识的途径。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语境

1.关联理论

20世纪80年代,法国认知心理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伦敦大学著名语用学家Deirdre 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对话的理解过程是一种依赖于语境的推理过程,是听话人识别说话人意图的过程,是一种推理交际过程。读者为了解所阅读的篇章信息,必须将信息纳入明白无误的明示推理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和推理的主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大关联。寻求最佳关联,就是在阅读中遵循关联原则,而关联性来自于语境效果。人们对篇章和语境假设的思辨越成功,篇章内在关联就越清楚;篇章内在关联性越清楚,人们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能够正确地理解信息。

2.语境与文化语境

语境简单说就是言语所处的环境,而首次提出“语境”这个概念的是20世纪20年代,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指出,如果缺少语言环境,单词就没有意义,话语只有置身于情景中,才具有某种含义。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语境的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如Firth、Hymes、Halliday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与语境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各自的语境观点。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说,语境可以分为语篇内语境和语篇外语境。语篇内语境指的是语篇内所创建的语境;语篇外语境包括与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相关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教授把语境归结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类。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熟知文化语境,就是要懂得该国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在英语阅读中,学生作为语篇接受者对所处的文化语境和语篇产生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之间的差异的了解和掌握,已经成为学生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语境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文化语境具有潜意识性与思维耦合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现象。因此,文化语境的差异容易造成理解的偏差,所以文化语境的输入有助于正确理解阅读篇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说,语用推理要考虑语境,才能得出具有关联性的逻辑结论,而篇章中的词汇是意义的主要承担者,推出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词汇意义对于理解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图式理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这三种图式决定读者的阅读能力。文章内容是构成文章难度的一大因素,而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理解和记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要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读者需要掌握适量的文化知识。读者在阅读一个语篇时,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清楚明白在什么语境中表达什么样的含义,有什么样的语言特征等。

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语境意识培养的途径

1.构建以文化为导向的语境教学模式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对语义的理解影响巨大,对语义理解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给学生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介绍,并用问题的形式引出课文内容,使他们做好知识上、心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社会背景,揭示关键词的社会文化意义,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文化内涵差异,开拓学生文化视野。

2.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来丰富文化语境知识

由于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如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这也势必成为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干扰因素。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杂志、报纸、书籍等,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布置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目,包括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语国家概况知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帮助学生通过在课外阅读这些内容,领略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家庭、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这些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语境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语境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加强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克服英语阅读中的文化干扰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系统化了的知识,读者在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下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进行推理。由于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内容系统和语用条件的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出现了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阅读理解偏差,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因素,以揭示差异之所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不同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不同语言现象。

五、结束语

阅读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能,除了要积累各种语言知识之外,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至关密切,学生还应该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常识的积累。语篇是在一定的语境下产生的,是语境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语境的解构和重构能力,提高其篇章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利用已知的文化语境快速而有效地理解阅读篇章。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语境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丛日珍.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

[3]郭钦.语境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4]刘庆连.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看文化语境与英语篇章阅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5]李英涛.浅析如何有效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6]李英涛.实用英语阅读技巧讲解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7]龙慧.语境在篇章解读中的作用及其对英语阅读的启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8]任清英.文化语境与英语阅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

[9]徐德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10]王向林.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之我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9.

[11]王治琴.语境、语篇理解与英语阅读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

[12]邹金屏.篇章的语境与英语阅读教学[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

第9篇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会不断变化着方式和方法。同样,企业文化也是与企业发展同步的,不断变化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累积和表现。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烙印,并不断随着时间的转移而沉淀,逐渐积累成为企业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一个历史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目标与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更好的管理实现企业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目标对于企业各方面能力的加强,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始终保持统一的步伐,表现思想和形式两个方面上的目标追求。企业文化具有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企业文化存在的个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等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本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的集合,企业的目标也许相同,但是具体企业文化一定不同,每个企业文化都是在自身的奋斗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套独具个性的企业自身形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

1企业文化的凝聚性。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精神核心,对企业内部的整体工作氛围和风气都是有很强的影响作用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企业内部人员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把企业内部人员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发挥黏合剂的作用,通过自身精神式的凝聚力量将企业内部形成一股统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具有向心力的企业,工作效率将事半功倍,管理起来也会轻松自如。来自灵魂力量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2企业文化具有指导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成员多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指导,以及对于企业发展趋势的规划和预测,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更好的进行决策,管理方案和手段都变得很明确,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才能一鼓作气,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避免走弯路和做出错误的决定。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文化在其中功不可没。

3企业文化的约束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自觉形成的内部有序的行为意识规范,这体现的就是企业文化的约束性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员工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性要求,会让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有效率,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更强,更有助于管理效果的实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执行效果的实现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职责范围,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思想行为的约束性恰恰就是推动企业管理执行力的实现的重要力量。

4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代表的是先进的积极的工作思想和态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非常关注企业内部人员的个人修养和工作态度,是一种精神力上的支持。企业文化通过其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支持有积极先进思想和工作能力的企业员工,更加关注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员工在企业内部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让企业内部员工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荣誉感。积极向上的风气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企业管理的成功,也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对于企业管理行为的激励作用。

5企业文化影响范围广泛。企业的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即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会让企业在市场中容易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面貌的汇集,就是企业精神的体现,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大型企业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其拓展市场和开发新渠道都会变得更加容易。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先进力量,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有利的,企业形象发挥了生产力的作用,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展开。

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全面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以下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提出几点加强和利用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建议:

1坚持人本企业文化思想促进企业管理。要发挥企业文化的效应,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进行思想革新和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是先进的具有人文意识的指导思想,人本思想是现今的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让企业文化更加高深,关注员工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会让员工更有积极性和归属感。因此,加深企业文化的人本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尊重和关爱企业员工,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对于企业内部行为和管理更加有序,能全面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思想上的加强让企业更有内涵,企业文化精神更加强大,更加有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

2运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架构。大部分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发性,这样的形成速度较慢,而且形成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的理念和行为决策,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本身的管理能力,首先要进行企业文化的系统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共同协作,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心存远大,根据自身的发展设置合适的系统和规划实施,建立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形式。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形成企业的文化认知和行为习惯,从企业文化入手,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环节之中,帮助各环节形成良好的配合和统一,形成思想、管理理念和具体行为上的统一。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促进企业组织架构的优化和调整,帮助企业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企业架构,方便企业的统一管理和经营。

3运用企业文化规范企业职能工作。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架构的优化和统一,也可以作为一种指导力量,帮助企业管理工作更好的推行。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内部员工行为和思想逐渐形成的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集合,关注的就是企业员工的思想和工作理念。因此,对于企业内部员工和职能的管理,均可以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聘请人员时进行价值观考察,职位划分,岗位职责的设定等等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度进行规范。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目标也可以根据企业文化的人文思想进行鼓励和促进,实现企业内部员工工作职责和工作执行力的全面促进。还以通过企业文化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对于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和评估,作为员工为公司贡献力度大小和晋级资格的参考依据,形成企业内部员工管理的良性竞争。总之,凡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活动,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评价和行为指导倾向进行规范,帮助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发挥。

4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的先进性。创新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所必备的,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为企业管理带来先进的指导思想,让企业管理具有先进性和战略发展性。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以企业自身的特色为基础,然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文化,吸收并形成自身的企业特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籍的企业都具有其自身浓郁的区域性特征,企业文化带着浓烈的民族气息。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思想和指导理念并学以致用,形成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扬长补短,形成企业文化之间更好的融合,有助于自身的完善,也有助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迈进。通过传统企业文化的发扬和新文化的引入和创新,让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更加的国际化,更加的全面和先进,从而适应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第10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翻译 启示

1.引言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极具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在我国的翻译理论界,关联翻译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关联理论的最初目的是为认知科学打下某种统一的理论基础。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正是关于自然语言的认知与理解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要想准确解读自然语言,必须寻找关联、依据推理。由此可见,关联理论为解释翻译现象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赵彦春博士认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它能够有效地被用以解释、指导翻译活动,成为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

2.关联理论简介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法国认知科学家(D.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Wilson)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共同提出的,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找关联。它是一个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Sperber和Wilson在其著作中这样阐述: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 &Wilson,1995)。

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要求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应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寻找关联。话语的暗含,如隐喻及言外之意,要靠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何自然,2003)。

关联性有两个相互制约的方面:语境效应和理解时付出的努力。语境效应即当新信息(话语,可包括伴随话语的其他信息)与头脑中已有信息(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某一组合,即语境)发生联系,加强新信息的语境含义,使人能以这两种信息为前提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意义),这时新信息便产生了语境效应,即也在语境中具有关联性。关联性强的假设,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反之,付出的努力就大。

Sperber和Wilson还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一是认知原则(即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换句话说,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准则,而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最大关联是指交际中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则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为了确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听话者需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实现交际成功。

3.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认识自然语言的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涉及社会、心理和语言三个方面,从认知角度出发解释心理认知因素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翻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这个方面进行过探讨。D.Wilson的学生E.A.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现象的解释。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中,对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指出了翻译中译文能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关联原则对翻译中意欲传递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起着极大的约束作用。”因此他认为,翻译过程中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译文必须表达清楚自然,不应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以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充分”的关联(Gutt,2004)。赵彦春博士也将翻译定义为“对源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同时他认为鉴于翻译行为动态的认知关联性特征,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迄今为止最强的解释力。翻译受到关联理论的重大影响,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4.关联理论对翻译和译者的启示

4.1翻译的过程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作为一种指导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对翻译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有很强的解释力。它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根本,对使翻译标准具体化具有重大意义。Gutt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认知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产生之前,各种翻译观点采用静态描述的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翻译理论,忽视了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由此创建的翻译理论只能是片面的。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在原文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之间进行,体现了一种三元关系。译者需要向译语读者传递源语文化及原文作者的各种意图,从这个角度看,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翻译涉及复杂的分析、推理,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翻译需要重视各种语境因素,所以又是一种动态的语用过程(这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具体地说,译者既要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又要根据译语读者的语境再现原文。翻译要想求得最大程度的成功,其根本必然是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在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也就是做出语境假设。寻找关联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认知与推理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语用交际过程。因而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翻译的种种策略,如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都不是简单对立的,而是兼容的;翻译的种种问题,如可译与不可译等都不是简单相克的,而是辩证的。

4.2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中心内容。在翻译史的不同时期,翻译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关联翻译特别强调译者在认知推理出原文内容和语境假设中最佳关联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语言交际的语境效果。因而,关联翻译则视译文的效度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强调译文在实现与原文同样的交际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原文语言、意义、内容及风格等方面趋同。由于原文作者的认知与译者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译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读者的认知,因此,翻译成和原文的语言形式、意义内容及风格特点等的绝对忠实的译文不可能做到。译者的职责在于采用动态的阐释法把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以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从而适应读者的认知。只要译文取得了与原文同样的语境效果,译文就达到了翻译的效度。译文没有效度,也就无信度可言。总之,要保证译文的质量,译者必须追求一种建立在译文效度基础上的信度,这样才较好地处理了译文的效度和信度之间的关系。

4.3译者的素质

译者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必须靠各方面的知识来提取各种有效信息。因此,译者应该具备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百科知识。另外,译者要有良好的双语语言修养,这样,译者才具备对源语的全部语义信息的领悟力和将源语的全部语义信息按译语的基本语法规则组织语句的表达力,使译文读者花费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

5.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同时关联理论对交际有着指导作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利用认知和推理做到使“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让读者无需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即可成功完成与原文作者之间的交际。在这一原则下,译者应以寻求最佳关联作为翻译的指南。以关联理论的“最大最小”原理对翻译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3]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第11篇

关键词关联翻译观文学翻译文化缺省

AbstractAsatheoryoflanguagecommunication,relevancetheoryalsoprovidesliterarytranslationwithatheoreticalframeworkdealingwithculturaldefault.Thispaperfirstlyexpoundsonandfurtheranalyzesreasonsforculturaldefault.Basedonprincipleofoptimumrelevance,thispapersuggeststhatthetranslatoradoptsdifferentstrategiesaccordingtodifferentcognitivecontexttorealizepurposeoforiginal-languageauthorsanditsaestheticvalueandcatertoexpectationoftarget-languagereaders.

Keywordsrelevancetheoryliterarytranslationculturaldefault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Sperber,和D.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著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原则”(principleof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运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作品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原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ahundredflowers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Amelodyisheard,playeduponaflute.Itissmalllandfine,tellingofgrassandtreesandthehorizon.Thecurtain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getupwith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Romeo:Whathavethoufound?Mercutio:Nohare,sir.(《罗密欧与朱丽叶》,Act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thecontracthasbeensigned,what’sdoneisdoneandcan’tbeundone.(刘季春,1996:90)

(4)“Ibegyourpardon,”saidAliceveryhumbly:“youhadgottothefifthbend,Ithink?”

“Ihadnot!”criedtheMouse,sharplyandveryangrily.“Aknot!”saidAlice,alwaysreadytomakeherselfuseful,andlookinganxiouslyabouther.“Oh,doletmehelptoundoit!”(LewisCarroll,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Chapter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recreation)。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Itwasasplendidpopulation—foralltheslow,sleepy,sluggish-brainedslothsstayedathome.

译文: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6)“IfyoumeanDarcy”,criedherbrother,“…butasfortheball,itisquiteasettlething,andassoonasNichollshasmadewhitesoupenoughIshallsendroundmy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原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品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第12篇

    一

    和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化相一致,中国近现代文论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和中国近现代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紧密相联;二是因此而带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它紧紧指向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这样一个根本目标。俄国十月革命正好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使中国人从中看到了耀眼的希望之光。

    在“走俄国人的路”的思想导向下,20世纪的中国文化从五四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以俄为师”的过程,于是在西方文学与文论滔滔涌入中国的洪流中,俄国文学创作和俄国文学理论的译介最终跃居最突出的地位,瞿秋白在1920年3月为《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撰写的“序”中,描述当时的状况是:“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却已似极一时之盛。……大家都要来讨论研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1](第一册,p169)鲁迅在1932年12月撰写的《祝中俄文字之交》中,称“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2](上册,p505),在本世纪前半叶中国人有选择的译介中,包括俄苏文论在内的俄苏文学已经确立了其主流地位。

    早在1920年10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2号上,郑振铎就翻译了高尔基的《文学与现在的俄罗斯》。而最早介绍俄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是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小说月报》,该刊出版的《俄国文学研究专号》(第12卷,1921年9月)首次在我国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俄国文学理论批评,最值得注意的是郭绍虞《俄国美论与其文艺》,概述了俄国文艺理论批评的发展,介绍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此后,瞿秋白1921至1923年的《俄国文学史》、郑振铎1923年的《俄国文学史略》都辟专章介绍“俄国文学评论”。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到1930年左联成立,在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的新高潮中,俄苏文论的译介摆在突出位置。1930年左联成立时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把“外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当作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对前苏联文论的译介便自然成为工作的重心。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译介的俄苏文艺论著,择其要者有:王统照译《新俄罗斯艺术之谈屑》,沈雁冰译《俄国文学与革命》,任国祯编译《苏俄的文艺论战》,鲁迅译《苏俄文艺政策》及卢那察尔斯基《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文艺与批评》与《艺术论》、普列汉诺夫《车勒芮绥夫斯基(按:今通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观》、《艺术论》,冯雪峰译伏罗夫斯基(按:今通译沃罗夫斯基)《作家论》、卢那察尔斯基《艺术之社会的基础》、普列汉诺夫《论法兰西的悲剧与演剧》和《艺术与社会生活》、戈庚原《玛克辛·戈理基(按:今通译高尔基)论》、高尔基《给苏联的“机械的市民们”公开信》、弗里契《艺术社会学之任务及诸问题》和《巴黎公社的艺术政策》、法捷耶夫《创作方法论》,周扬译别林斯基《论自然派》等。[3][4][5]

    仅从这份远不完全的书单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包括了19世纪以来俄苏文论、俄苏文艺领导人的文艺观及文艺政策,数量大,内容全,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已属相当不易。从译者情况看,鲁迅、沈雁冰、王统照这样的文坛巨擘,周扬、冯雪峰这样的中共文艺理论权威均亲执译笔,不论是对当时中国文论的发展,还是对建国后文艺政策思路的形成,影响都是巨大而深刻的。

    人们往往喜欢谈论在中国处于冷战格局中“全面学习苏联”的时代氛围所造成的前苏联文论入主中国的局面。其实我们稍加留心便不难发现,建国后前苏联文论之所以能迅速入主中国,除了得益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从文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上讲,乃是自20年代以来便日益向俄苏倾斜的中外文论交流模式的自然延伸,只是由于当时的特殊时代氛围使之迅速走向极端化,自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严重不平衡的中外文论交流模式,至此达到顶点。

    这个时期中国对俄苏文论的译介更有计划,更充分,也更深入,着重系统翻译了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包括列宁、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沃罗夫斯基和高尔基等人的文艺论著,系统出版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文艺论著,出版了前苏联文艺学论著、美学论著和文艺理论教科书,以及前苏联领导人有关文艺问题的讲话等,甚至后来中苏交恶以后我们也还出版过勃列日涅夫等人有关文艺的讲话和相关决议。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论具有新的特点:自近现代以来中外文论交流的多元化局面消失了,在前苏联文论的大规模输入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论和资产阶级划上了等号而被一概排斥,前苏联文论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典范而取得了经典地位,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法定范本,实际上也是当时惟一可能的参照系。而中苏交恶以后的六七十年代,前苏联文论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变化,但限于两国关系状况,文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我们对这些变化知之甚少。进入八九十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恢复和走向正常化,我们已能较多地了解前苏联文论的调整与变化。但由于国门大开,中国人热切的目光投向西方欧美文论,前苏联文论已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唤起我们的理论兴趣和激情了。

    二

    前苏联文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时期,当首推50年代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当时前苏联文论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形式。

    早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就已经有了具有大学教材性质的文艺理论著作,这就是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该书于1948年出版,是前苏联高等教育部批准用作大学语言文学系及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教科书,具有权威性,据中译本介绍是“苏联近年来唯一的一本大学文学理论教科书”[6](译者的话,p1),由著名翻译家查良铮所译,1953年12月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季莫菲耶夫是当时苏联屈指可数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他的《俄罗斯苏维埃文学》是前苏联十年制中学教材,解放前就有中译本,解放后又经叶小夫翻译以《苏联文学史》的书名出版,在中国广为流传。由于季莫菲耶夫在前苏联文论界所享有的这些声誉与地位,使得他的《文学原理》一书在当时中国文论界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除此而外,50年代在国内公开出版的前苏联文艺学教材还有以下4种:

    1954年春至1955年夏,前苏联专家毕达可夫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为文艺理论研究生讲授《文艺学引论》,时间为一年半,后根据讲课时的口译记录整理,1958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6年至1957年,柯尔尊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研究生和进修教师讲授《文艺学概论》,讲稿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出版。

    谢皮洛娃所著《文艺学概论》,是供前苏联师范学校文学系学生阅读的参考书,俄文版出版于1956年,中译本由罗叶等4人翻译,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

    涅陀希文的《艺术概论》是一部美学专著,由于考虑到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需要,1958年翻译出版了这部论著,译者杨成寅,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当时如潮水般铺天盖地涌入的前苏联文论中,这些文艺理论教科书在中国享有特殊地位,它们具有体系化、系统化的完整理论形式,是法定的文学理论教科书,为我国各高校普遍采用。当时条件较好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直接聘请前苏联专家来华授课,国内各高校尽可能把自己的文艺理论骨干教师送到北京面聆前苏联专家授课。作为一种先在的文艺理论范式,培养了整整一代新中国的文艺理论人才,在中国各高校青年学生中广为传播,其影响巨大而深入。

    后来我国有了自己的文艺理论教科书,1957年先后出版了霍松林的《文艺学概论》、冉欲达等4人的《文艺学概论》、刘衍文的《文学概论》以及李树谦和李景隆合著的《文学概论》共4种。除了在材料方面力图增加一些中国文论与中国文学方面的例证,它们和前苏联的几种文艺理论教科书在理论架构、概念范畴、价值标准到语言文体诸方面,都有极为明显的理论渊源关系。并且在当时“全面学习苏联”的时代氛围中,作为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其享有的权威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均远不及上述几种前苏联文艺学教材。

    50年代中期,我们还出版了另外几种文学理论书籍,和前苏联文论也有渊源关系。

    巴人在解放前就写过《文学读本》和《文学读本续编》,前者“全书的纲要,大致取之于苏联维诺格拉多夫的《新文学教程》”[7](后记,p480),建国后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巴人重新改写成《文学论》一书,1954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57年修订再版。

    蒋孔阳《文学的基本知识》是给初学文艺理论者的读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全书所列的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大致参照了季莫菲耶夫《文学原理》的理论架构,和前苏联文论的渊源关系也是明显的。

    吴调公《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在当时教科书中关于文学分类的基础上作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195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几本书以知识性和科学性见长,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和当时国内的流行观点相左,因而受到冷落或批判。特别是巴人因写了《论人情》而在全国范围内遭到批判,于是《文学论稿》也被否定掉了。蒋孔阳《文学的基本知识》也因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而未能逃脱被批判的命运。因而这几本书在国内未能产生较大影响。

    我们自己编写的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文艺理论教科书,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于1963年和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1978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修订,作为高校文艺理论教材重版。二是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初稿完成于60年代,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体现出我们编写文艺理论教科书开始有了自己的构想,以群本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独立成为一编,为全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蔡仪本把文学的创作过程单独列为一章,都体现了我国学者的独立探索。但这两本教材仍然是50年代教科书的延续,只是更趋于完善化和定型化,总体上仍未超出前苏联文艺理论教科书体系的范围。这两部书的出版,标志着直接渊源于前苏联文论的我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已经走向定型化。尽管自80年代以来,对这个体系的不满和批评之声日渐滋长,各式各样的文艺理论教科书频频出现,但总的来看,仍属这个体系内的局部修补。

    三

    50年代我国译介前苏联文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忽视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论发展的特殊性,盲目夸大了前苏联文论的普遍有效性,把它们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体系。实际上,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在前苏联国内也已招致了许多批评,此书中译本序已作介绍,并尽可能把有关批评意见附注于中译本中,但译者序仍说:“全国解放以来,我国的大学和中学的文学课堂上,以及广大的爱好文学的读者群中,都感到一个迫切的需要:要掌握新的文学理论,要获得马列主义的文学科学的知识。……作者想从文学的复杂的现象中,抽出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的规律,使文学的研究,可以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的精确化。”[6](译者的话,p1)这表明译者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其视为马列主义的文学科学知识,是可以达到精确化的,代表了当时我们对前苏联文论的普遍看法。当时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近乎迷信的心理却明显不是科学的态度,这导致我们不加选择和鉴别地把前苏联文论生搬硬套到我们的文艺研究与文艺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失误。

    俄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人民没有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基本权利保障,在19世纪国内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旧俄革命民主主义者,选择了通过文学批评这种特殊形式来讨论社会和政治问题,与沙皇政府抗争,形成了俄国文论的战斗性、革命性和政治性特点。列宁在阐述文学的党性原则时,注意到了文学活动的特殊规律,强调思想和幻想、形式与内容的广阔天地,反对强求一律[7](p328)。而“拉普”派则完全把政治与文艺混为一谈,把文艺简单地视为政治宣传工具。1946年联共(布)中央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个文学杂志、电影《灿烂的生活》及其剧场上演节目,连续作了3个决议。1948年又作了关于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日丹诺夫作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报告》。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大谈艺术典型问题,并认为“典型问题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政治问题”。直至50年代上半期的前苏联文论,继承并进一步强化了以别、车、杜为代表的旧俄文论革命性和战斗性传统,把文艺高度政治化,把文艺视为政治简单和直接的延伸,直接采用行政方式和政治手段来解决文艺问题,这是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而恰恰是这个时期的前苏联文论,对中国文论产生了莫大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与沙俄相似,中国人也习惯于通过文艺方式来谈论社会政治问题,有悠久的“政教中心论”传统。因而前苏联文论一旦传入中国,其高度政治化的特点便在中国产生了强烈共鸣。同时前苏联作为左翼文学的真正发祥地,对各国革命文学有一种召唤和示范意义。1925年,前苏联“拉普”提议并经共产国际批准,建立了国际革命文学联络机构。1927年十月革命胜利10周年之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世界革命作家代表大会,成立了革命文学国际局并创办机关刊物。1930年又在哈尔科夫召开了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将革命文学国际局改名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各国革命文学组织是它的一个支部,向它汇报工作,接受它的领导,而它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都来自“拉普”。这就为前苏联文论在中国的输入和传播造成了特殊的便利,而这种情况是中外文论交流史上从未有过的,因而中国的普罗文学对前苏联文论的摹仿与雷同,把文学简单视为政治宣传的武器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就是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一个支部,它要向国际汇报工作,接受国际的指示,左联成立大会通过的行动总纲领,就是由冯雪峰参照前苏联“拉普”和日本“纳普”的几个纲领、宣言起草的,集中阐述了文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政治性。     前苏联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采取了行政机构组织化的形式,尽管左联于1936年春自动解散,但以后前苏联文论对中国的影响并未式微,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联共(布)中央关于《星》和《列宁格勒》及相关文艺问题的决议,日丹诺夫的有关报告等,均被及时译介到中国,被当作文学的指导性文件,1951年末文艺界整风时还将它们列为必读和基本学习文件。

    前苏联文论高度政治化的文艺观,以文艺理论教科书的形式肯定下来,在中国50年代广泛流行的几种前苏联文艺理论教科书,都花了不少篇幅阐述文艺的政治性、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联共(布)中央关于文艺的决议和日丹诺夫有关讲话成为立论的重要依据,洋溢着敌情观念和火药味,把不同文学思想的此消彼长视为两个阶级在文艺领域的残酷斗争,阐述中夹杂着严厉的政治批判等。这些思想进入我们自己编写的文艺理论教科书,构成了当时中国人观察和处理文艺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在五六十年代我们自己编写的几种高校文艺理论教科书中,除了以群本较为温和雍容以外,其他几种包括“文革”后出版的蔡仪本,都有较为突出的批判和论争意味。建国后我们以行政手段和政治运动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开展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倾向的批判,对胡风、丁玲、资产阶级文艺黑八论、对“反党小说”《刘志丹》、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等的批判,都和前苏联文论的这种影响有莫大关系。

    四

    看起来前苏联文论已和中国文论紧密地融为一体。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仔细翻检当时的文艺理论教科书,不难发现,前苏联文论教科书除了毕达可夫引述了毛泽东的几处言论之外,大多是在基本不涉及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建构起来的,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中偶尔也提到鲁迅、郭沫若、周立波等人的文艺言论,但是少而且零星。

    总的来看,前苏联的几种文艺理论教科书,是在以俄苏文学与文论为主体并兼及欧洲文学的基础上梳理和建立起来的,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与文论,基本未进入其理论视野。在由中国人自己编著的几种文艺理论教科书中,虽然尽可能地整合中国文学与文论,但这种主观意图并未得到完整和有效的实现,实际上中国文学与文论,仅是作为材料和例证而增加了不少篇幅,就其理论结构和范畴术语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对前苏联文论的横向移植。

    这一整套文艺理论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文艺从属于政治为基本理论前提,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主导,把文艺创作过程视为一种简单化的认识论过程,形成了以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为主的三维结构体系。在具体的批评操作中,形成了以社会背景(主要是社会阶级关系)、作家生平(主要是阶级出身及其政治态度)、作品分析(主要是政治倾向性鉴别)为基本规则的统一的逻辑运演程序[10]。

    前苏联文论对旧俄文论传统采取偏狭态度,强调继承以别、车、杜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传统,排斥或忽视其他文论传统。这对我们也有明显影响,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左翼文论传统十分重视,而对中国古代文论乃至近现代王国维、朱光潜、钱钟书等人则明显冷落或排斥,因而在前苏联文论直接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当代文论体系,很大程度上和中国古代文论传统是脱节的,更谈不上有机融合了。在搬用前苏联文论体系硬套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的过程中,常常失落了中国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色,遗漏了其丰富的和多方面的内容,且不符合实际状况。

    包括俄苏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自古希腊以来就是以戏剧和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为主体,和这种文学创作状况相适应,艺术认识论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远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把艺术视为一种认识。而前苏联文论则以对别林斯基关于艺术“认识说”的阐释引申和对列宁反映论的片面理解为主要依据,把文艺仅仅视为认识和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凸现的是文艺创作中的客体性因素,文艺创作中的主体性因素则被严重忽略了。当我们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是否包含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典型形象等理论内容,把中国古代文论直接套入前苏联文论框架中的时候,实际上中国古代文论已成为前苏联文论的例证或注解,前者的丰富内容和民族特色已经流失或消散了。特别是由于中国古代文论不适应前苏联文论的理论架构及研究者担心跌入唯心论的泥潭,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艺创作主体的许多合理论述,长期遭到拒斥,未能得到有效发掘和整理,更未能进入我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之中。

    这种状况,可以从50年代以来的《文心雕龙》研究中得到说明。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文论著作之一,自黄侃以来,“龙学”渐成显学,前苏联文论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进入这一重要领域。五六十年代,就刘勰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展开了争论,主唯心者多据刘勰哲学观立论,主唯物者多据刘勰文论观立论,所据不同而均言之成理,这是在前苏联文论强调世界观对于文学创作的巨大意义及日丹诺夫把哲学史观定为唯物、唯心两条线索直接影响下的结果,其实世界观和文学观本有差别,这样的研究模式对文艺理论而言并不是完全合适的。“风骨”之争在整个《文心雕龙》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争议最大的又在于对“风骨”的涵义如何理解,一种意义认为“‘风’就是文章的形式,‘骨’就是文章的内容;而且‘骨’是决定‘风’的,也就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所谓风,和文情文意相同;所谓骨,和文辞相同”;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风骨”就是风格。不同观点分歧颇为严重,牟世金在《近年来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对‘风骨’的解释五花八门,愈来愈多,到目前出现了二十余家之说,家家各抒创见,大有谁也说不服谁之势。”[11](p14~24)

    其实,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即这些外来文论的概念范畴与我国古代文论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去甚远,简言之即对这些外来文论的普遍有效性提出怀疑,硬套的结果,势必发生不相适应乃至削足适履的状况,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们就可能会对这些争论产生不同的看法。王运熙曾指出,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阐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奇和正是不妥当的,奇和浪漫主义只有部分相通,正和现实主义则完全不同[12](p8),这对我们调整和校正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和思考方式,是不无启迪的。

    在前苏联文论体系影响下,具体文艺批评运作往往凸显党性、阶级性、人民性,实际上是以对作家个人生活和主观思想感情的研究来替代或引申出对作品形象世界的客观意义或美学特色的研究,许多研究者操着这一套半生不熟的理论术语,把作品研究力图还原为作家个人主观有意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态度的理论表白。这样的文学研究已经和真切准确地理解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的原貌有了相当大的距离。

    五

    一般地讲,正如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新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契机一样,不同文论的交流同样也是促使新文论产生和发展的契机。回顾前苏联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它们并未能和中国文论传统有效融合进而造成中国当代文论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中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就学术范围而言,除了前苏联文论自身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特征以外,主要是我们丧失了作为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在今天看来,前苏联文论有许多并非马克思主义的、而是俄国人自己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附加和扭曲,这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当时,前苏联文论却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典范,我们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缺乏对前苏联文论进行冷静科学分析研究的态度。前苏联文论视西方现代文论为洪水猛兽,我们也对西方紧闭大门,前苏联文论只重视以别、车、杜为代表的旧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文论传统而忽视俄国其他文论传统,我们也仅仅重视中国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论传统而冷落中国古代、近代文论传统,使我们无法转益多师,造成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资源的贫乏,这是我国当代文论建设成就不高的重要原因。对前苏联文论全盘照搬,不加分析鉴别,直接套用到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身上,未能充分考虑到文论与文学的民族特点,因而中国固有的文论与文学穿上前苏联文论的外套并不完全合身,这是很自然的。

    由于我们对前苏联文论与中国文论交流中的这些倾向长期以来未能得到积极认真的反省,后来我们又重复了类似的错误。当“文革”后中国对西方重新打开国门,五光十色的西方文论如潮水般涌进,我们十分新鲜和亢奋,似乎来自欧美的这些西方文论都是先进的,但是进入90年代我们开始发现,大量引入西方文论的结果并未引发相应的中国文论建设成效,因为我们仍然是沿着同一思路滑行,在中外文论交流中未能强化我们的主体意识,对外来文论缺乏认真和有效的鉴别,对西方文论的亦步亦趋和对前苏联文论的亦步亦趋,就其思维模式而言,并没有什么两样。中国文论当然不能总是跟在外来文论的后面,这就引发了对中国现当代文论“失语症”的批评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要求,继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理论焦点,开掘和利用中国本土的古代文论资源的意义逐渐显出,并试图把这种资源有效运用于当下中国文论建设。

    如果我们考虑到包括俄苏文论在内的西方文论有其自身历史发展的连续不断的特征,以及我国现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所产生的断裂带,就不能不承认,这种凸显中国文论民族传统与民族特色的当下理论走向,作为20世纪以来严重向西方倾斜的中外文论交流模式的否定,乃是中国文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并预示着跨世纪中外文论交流与中国文论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文学运动史料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 吴子敏,徐翔,马良春.鲁迅论文学与艺术[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 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 朱辉军.西风东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5] 1920-1985年文艺理论译著目录索引[a].1986中国文学研究年鉴[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6] 季莫菲耶夫.文学原理[m].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

    [7] 巴人.文学初步[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

    [8] 纪怀民,陆贵山,周忠厚,蒋培坤.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9]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室.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

    [10] 金元浦.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j].文学评论,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