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散文

教师散文

时间:2023-06-04 10:4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散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散文

第1篇

关键词:阅读;品味;感悟

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本位迷失的现象。语文课堂往往难觅那纯粹的“语文味”。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呢?对于小学生而言,对生活与情感的体验尚不够深,散文语言往往是其较难理解与把握的。因此,本文就以人教版第六册第13课《和时间赛跑》为例,浅谈如何引领小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在互文阅读与对比阅读中品味语言魅力

林清玄的散文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的佛教背景使他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理解,这种理解往往化为一种慈悲的情怀,在充满温情的目光中看到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因此,我阅读了林清玄的散文集,并从中选择了和《和时间赛跑》有关的篇章进行重点阅读,如,《与太阳赛跑》《从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一只鸟又飞走了》《快乐地活在当天》等。也与朱自清的《匆匆》进行了对比阅读。

林清玄的散文语言平易近人、自然质朴、感情真挚、很能打动人心。他在《一只鸟又飞走了》中提到一件趣事:年幼的儿子把“秒”听成了“鸟”,这样每过去一秒就是飞走了一只鸟,作者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的鹭鸶成行。”

他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说道:“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会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时间就像飞鸟,它不断地飞去,不为任何人停留。作者用飞鸟言说时间的飞逝,语言优美,独具特色,对学生来说又易于理解。

在《从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一文中,作者回忆老师不允许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这些不理解的现成的语句,而要用平常看得见的东西来形容,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诸如“光阴似水,日月如云”“光阴似鱼,日月如鸟”之类的比喻。等人到中年,作者才知道光阴和日月都是快到无法形容和比喻的。这种感触只有在经历了人生的历练后才能获得。因此,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日历,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想起小学的一课课文,现在没有日历可撕了,心里才真的是着急。”如此质朴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所产生的一种急迫与焦灼。

读完这些文章中关于时间飞逝的描述后,再读《和时间赛跑》一文就对作者的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谓的哀伤。不同于成年人的抽象思维,儿童总是要从身边最真切的东西来感受,于是林清玄写到了小时候看到太阳沉落、鸟儿飞翔而引发的时光流逝的感受。于是,他想到要与太阳赛跑。在《与太阳赛跑》一文中,他写道:“然后,我拔足狂奔,一刻也不停歇地跑回老家的三合院。我站在大厅的红门外时,夕阳还露出最后的一角,迷离的光影映着红门上的狮头钢扣。我安静地站在厅前,看夕阳一分一分地沉到山的背面,心里涨满了感动,跑进厨房对正在生火炊饭的母亲说:‘我跑赢太阳了,我跑赢太阳了。’”我的小学时代几乎都是在与太阳赛跑,在夕阳未落前返家,欣赏着蕉园上那绝美的落日。我对生命的美感就是从那时有的,我觉得如果不比时间跑快一步,就没有空间,也没有心情享受落日的美景了。”这样,对于《和时间赛跑》文中所说的“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了。作者跑赢太阳的画面与其当时的心情就不难想象了。在与太阳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就比时间快了一步。只有永远比时间快一步,才有机会去享受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和时间赛跑》中最后的一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我们就能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与意义了。

因此,教师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并对作者作品进行全面的阅读,再将自己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应安排穿插阅读作者的其他文本,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感悟。

二、在情境中体会语言含义

课文中第7自然段写作者如何和时间赛跑,这种充满孩子气的游戏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快乐。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时间飞快,当跑赢了时间以后原先那种着急和紧张就被快乐所取代了,这样的经历多么富有童趣。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从不同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语言的含义。

师:可是有一天,他看太阳落山时的心情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读PPT上的语段)

师:这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和快乐。

师:因为他――

生:那一天跑赢了时间,跑赢了太阳。

师:太阳下山就说明太阳回家了。我跑赢了太阳,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读得真好,再往下读!

生:(接着读PPT上的语段)

师:我和太阳赛跑,我赢了――

生:太阳。

师: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我和西北风比赛――

生:我跑赢了西北风。

师: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我和暑假比赛――

生:别人一个暑假做完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

师:我跑赢了暑假,走在了时间的前面。我三年级做哥哥五年级的作业――

生: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师:我这是和谁比赛?

生:时间。

生:自己。

师:对,和自己比赛。原来的我要到五年级才能做五年级的作业,现在的我只要读三年级就能做五年级的作业。因为时间只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其实每个人和时间赛跑,就是和――

生:自己比赛!

师:原来我是――

生:走着回家的。

师:现在――

生:跑着回家。

师:原来一个小时的作业要花两个小时,现在――

生: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师:原来我的作业要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现在只要――

生:十天就能完成。

师:原来我做作业速度比较慢。现在――

生:比较快。

师:原来我比较拖拉,现在――

生:超前完成。

师:原来我常常睡懒觉,现在――

生:很早就起来了。

师:原来我浪费时间,现在――

生:我节约时间。

师:原来我糟蹋时间,现在――

生:我利用时间。

师:明白了吗?原来我是看着时间从我眼前跑过。现在――

生:我跑到时间的前面。

师:我常常和时间赛跑。所以课文的作者说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跑到时间的前面去。记住,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的人,就能战胜自己,就能超越自己,就能赢!于是他的心情就――

生:高兴,快乐。

师:如果一个人老是看着时间从眼前跑过,他的心情就――

生:忧伤,着急。

师:甚至――

生:哀痛。

师:你想要哪个心情,一起告诉老师!

生:(齐)高兴,快乐!

师:那就和时间赛跑吧。这是作者三年级时一段经历。通过这段经历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这个哲理就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课文的结尾。

三、在朗读中感悟语言蕴意

散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流畅,也有许多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强情感体验,深入感受语言深层的蕴意。教师可以用“朗读”这条主线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朗读入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情感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学生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在《和时间赛跑》中我就挑出了一些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者其他文本的一些精彩语段以及《珍惜时间》的名言出示在PPT上,课堂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一层一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读课文,不如说是用心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这时,许多语言背后的内涵通过诵读全然悟出,语言品味和朗读训练浑然一体。

总之,语言品味的过程并不是对语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使学生爱上文学阅读。

参考文献:

第2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构成学习环境的因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构建。根据这种理论的观点,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在教学中重视和学生的交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探究。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师教学资料的选择范围,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能够获取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为教师实现探究式阅读教学提供了基础。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集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

会散文之美的。

四、鼓励自读,养成个性化阅读模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学生养成了模式化的阅读习惯,这不利于其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其养成个性化阅读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自己要对散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亲身感受散文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带领他们在散文所营造的唯美意境中徜徉。

其次,教师应善于抓住散文的文眼,梳理好文章的脉络及思路,指导学生准确领会“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写作手法。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寻找文章的文眼,最终揭示文章文眼所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使学生一下就确立文章的感情基调,领会到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的惆怅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五、开展活动,提高学生散文素养

开展多样化的散文阅读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散文阅读的积极性,提升对散文阅读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鉴赏的能力,不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内容,能够发挥想象力,充分理解散文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散文素养。语文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使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散文的写作手法,大胆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课堂现状;对策研究;有效导入

相比较于诗歌、小说、话剧等体裁的文章,散文的文体特征不明显,风格较为自然,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散文正是学生最难上手的一项内容。很多学生心中有千言,但开口又是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散文教学水平,教出技巧、教出效果,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散文教学现状

1.教了和没教一样

成功的散文教学,应当激发学习者的真实感受,引起读者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真意切。大部分散文教学都陷入了怪圈:教师讲了和没讲一样,学生没有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散文教学流于形式、表面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局限在字词、段落的背诵上,未能深入探究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内涵。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对学生展开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就对语文不太感兴趣,遑论配合散文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提分数慢,散文又是阅读里面最不好拿分数的,因此抱着自暴自弃的心态学习。上语文课,很多学生要不是写其他学科作业,要不就是睡觉,学习兴趣不高,散文教学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二、如何转变当前散文课堂教学现状

1.有效导入,牵引学生走入情感世界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预示着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在散文教学中做好课堂导入工作,就能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散文好比心灵的扬声器,所有的妙笔生花、巧妙构思都植根于作者对自己所要表现对象的精辟见解和深厚的感情之中,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利用良好的导入将学生带入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世界。

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早春”主题的图片,配以音乐,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当学生对美好的早春产生无比热爱之情时,教师在PPT上打出《荷塘月色》《背影》《匆匆》三幅作品,配以解说:一位品着《荷塘月色》《匆匆》而过,给我们留下深刻《背影》的作家又踏《春》而来了,他是谁呢?在情境导入的感染之下,教师导入课文,将学生引入课题之中。

成功的导入,犹如乐章的序曲,能让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散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导入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快速走入文章,正确理解文章、学好文章。

2.抓关键词,感受文本艺术脉搏律动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实质上就是作品的关键词,凝聚文章艺术构思,制约全篇情感走向。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来把握全文。“文眼”是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主题的关键,它是一扇窗户,通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艺术的脉搏与律动,领悟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学过程中,当讲到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教师要抓住“宝地”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紧跟关键词,结合文本分析,很快就能找出原因:济南的冬天无风、无雾、无毒,尤其“温晴”,因此老舍称赞它是个“宝地”。全文所写的山、水、阳光、白雪,都是与此相联系的,“宝地”一词可谓是全文的主线。通过关键词,学生可以深入到文本的语境中,体会文章的内在意味。

在散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关键词统摄全文,便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学会梳理文路。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迅速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变得简单起来。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神不散”作为突破口,通过关键词突破文本,达到教学目的。

3.扩大视野,融入学生社会生活世界

大语文观下的生活资讯与语文学习是不可分割的,生活处处皆语文。散文更是作家对自己所生活世界的深刻体验,教学散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文章的品读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用心感受生活,用情体验文章,接受多元刺激。

夸大阅读视野,散文教学生活化,既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拓宽文本,让文本与生活共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可谓一举

多得。

提升初中散文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散文就像一座干净质朴的村庄,吸引着无数寻幽探秘的读者,让人流连忘返。初中语文将散文作为一道文学大餐摆在了学生面前,如何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品尝这道芳香四溢的大餐,仍需众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第4篇

一、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学习现代散文产生一定的兴趣,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散文的线索,并以饱满的热情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情感变化,对文章中比较有艺术感染力的段落进行重点感悟,以便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情感变化,促使学生也能够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只有如此,教师的传递情感、教授知识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另外,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深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背景知识,以及这篇散文作者朱自清的重要事迹,以便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伟大人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会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去,同时也会以最真挚的情感来阅读文章。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浓浓父子情,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这篇散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会使学生更加喜欢散文题材的文章。

二、重视情感体验

现代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的文章往往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是家庭灾祸后一位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主要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的场面,并着重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件小事,重点刻画了父亲让“我”流泪的画面。这几个场面的细致描写,假如读者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进行阅读,则很难使读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讲解这篇散文时,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景,并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感悟一位父亲送儿子远行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并体会那种充满希望却前途渺茫的复杂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篇散文的情感。当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学生会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散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了忆花,在这一部分,作者回忆起了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并让学生能够由此体会到作者的深沉情感。而后半部分所描写的是紫藤萝瀑布,当作者发现紫藤萝后,其心灵被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所触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由深沉变得愉快,从而促使学生真生地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现代散文是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文,所以,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对文章进行细致揣摩,以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下对散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细致推敲,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并确保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的自身情感能够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散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阅读能力,也要重视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在散文学习中才能使其情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目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作者:薛肖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路中学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但闻阅读 审美困境 突破

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导致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陷入困境,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体现了我国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的一贯品质,因此在日常的散文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到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通过创新、实践与探究找寻突破困境的方式方法。实践证明,满足散文审美对象现实合理性的唯一、可行的路径从――“应然”到“实然”。

一、审美困境

美只能用心灵去领悟,但散文却必须要有概念和标准才能支撑它的文学性。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在客观上散文阅读审美处于尴尬的境地。简单来讲,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困境就是“三对立”,即:审美输出概念化促使审美内容对立;审美过程变量缺失促使审美标准对立;审美驱动内在封闭促使审美秩序对立。

1.审美输出概念化促使审美内容对立

相比较,散文阅读教学与散文阅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并未意识到两者的区别,导致教学的可操作性破坏了学生的审美行为。课堂上,教师的课堂预设代替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使散文审美阅读缄默性的知识占据了的比率过大,导致学生的审美意识沦为“意象”和“印象”。教师的课堂预设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导致学生的审美内容呈现两极对立的现象,怎么可能会体会到审美呢?

2.审美过程变量缺失促使审美标准对立

散文审美的史学结构由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散文相关的审美发展史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组成,而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较为注重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而其他两方面的内容缺失,导致散文阅读的指涉性不甚清晰。如,《项脊轩志》中涉及到“w氏”的老屋,它的特点就是昏暗、漏雨,就学习的角度来讲,确确实实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学习。在讲解此文时,往往从归有光的“喜”与“悲”两个角度进行,而不能够将老屋与现代建筑联系起来,学生根本就不能够理解老屋的缺点,导致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

3.审美驱动内在封闭促使审美秩序对立

这里“审美秩序”对立,就是指教师的“教学秩序”与学生的“审美秩序”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两个审美任务,感悟审美,然而“审美秩序”则要求,教师应该将知识点与审美分开,甚至认为理性知识点会制约审美,甚至不能够获得审美体验。简单来讲,就是教学的知识性与审美的知觉性是背道而驰,不能够混为一谈,否则两者都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突破方法

1.重建审美内容

实践证明,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主体的依附关系造成了审美内容对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打破师生之间的“应然”道路,尽可能使固定化的教学预设原理课堂,重新构建一条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通道。如,在学习《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教师不要再停留在“思乡之路,故国之恋”的层面上,而是要带领学生跳出审美界定,逐步迈进崭新的审美领域。具体来讲,“冷”集中了文本《听听那冷雨》的情绪,笔者不直接让学生感悟“冷”,而是让学生分析一下“冷”与“热”的区别,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温度。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立足实践,获得审美体验。

2.重建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对立就是师生潜在的审美标准不一致,且呈现于对立面。将历史语境引入到散文审美阅读中,能够利用历史变量,重新审美标准,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审美的广度与深度。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变量背后是标准,而无变量则无标准。

3.重建审美秩序

教学秩序与美学秩序处于对立面,而要想获得审美体验,就必须要是教学秩序与审美秩序两者得到平衡,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这就需要明确“实然性教育”的概念,将“应然性教育”舍弃,就能够获得审美体验。简单来讲,就是日常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在想“首先,应该怎么样”,“其次,应该怎么样”、“然后应该怎样”,不要让自己的教学经验高高在上,导致审美卑躬屈膝,埋头脚下,就一定会获得审美。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情况下选择“豪放”的审美方向,然后逐个完成“悦目”、“赏心”、“体悟”三个既定步骤,这样的审美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偏向性,较为偏向于教学,导致审美教学取不了理解的教学效果。

结语

散文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文本之一,而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注重散文文本的审美。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处于“三对立”的困境。为了解决困境,取得理想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放弃“应然”转向“实然”。从“应然”到“实然”是唯一、可行的途径,能够满足散文审美对象现实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李瑞玲.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第7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散文 教学

散文被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它有诗化般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一定会让名家名篇精彩绽放,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笔者下面就新课程中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散文的主要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蕴含了作者对社会、生命、自然等独特的认知体验和情感表达。散文语言精美、意蕴悠远,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抓住要点,感到茫然。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从散文的这一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一条主线”“两个要点”。“一条主线”是散文的思想情感,“两个要点”是要抓住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如 《紫藤萝瀑布》 一课, 文中这样写道: “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发 “帆”, 人们自然会想到 “海洋”, 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 这样的例子在散文中俯拾皆是。 比喻、 拟人, 象征、 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看似很散,实则“形散神不散”, 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 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 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领悟的效果

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将其区别于一般题材文章的教学,要针对散文语言文字优美、情感情境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散文的精髓,在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深切的体验,准确地感悟和理解文章。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用心地读”。

散文形散而神聚,其意境之美更多的是通过句段表现出来的。如何感悟散文之美?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散文的语言色调如同素描,内涵极其悠远;其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其主题或使我们愉悦,或使我们哀伤,或使我们沉思。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地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艺术形象的魅力。

2. 引导学生“用心地悟”。

散文的魅力要用心去感悟,感悟人物的情感、感悟人生真谛,其突破了单纯抒情的层面,使情和景融为一体。散文的意境蕴含于情景之中,蕴含于事物之中,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形象、关键字词、关键语段去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分析思考,感悟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

3.引导学生“用心地写”。

在有些教师的眼中,散文不但难领悟,更难写作。实际上并不如此,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散文。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仿写开始,从机械地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增强阅读的感悟和体验

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在阅读中感悟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这一点对于初中生而言尤为重要,应试的压力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陶冶性情,增加文学积累。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诸多名家的散文精品,尤其是教材中涉及的名家的其他散文,同样的风格或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章,使之成为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在领会语言内涵 、 领悟语言技巧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借助朗读这一有声语言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 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意, 从而使语言的形象美、 情感美、 技巧美借助于朗读时语气的选择、 语速的变更、 语调的起伏、 语音的高低等充分展示出来, 从中鉴赏到语言美。例如, 教学 《背影》 时, 笔者首先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迹, 接着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 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 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真挚深厚之情。假如学生朗读时也能全身心的投入, 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 节奏的急缓、 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 便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四、教 学散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筛选的经典作品,无不蕴含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教学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触摸文本语言。思想内涵方面要领会散文的主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艺术形式要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线索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语言艺术。阅读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领悟思想内涵和品味语言,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是散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精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运用象征手法,叙事中寄托强烈的感情;表现在画面的意境深远、抒情的浓烈、想象的神奇和诗一般的语言等方面。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在美的语言和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如《春酒》一文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母亲及家乡的眷恋之情。教学本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的细节描写,感悟其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加强创新,紧扣散文的特点变革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从对散文的阅读中获得更多感悟,健康地成长。

第8篇

一.沉浸式诵读,走进散文语境

散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文章的能力。通过沉浸式阅读,学生能深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我们通过沉浸式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沉浸到大量而丰富的经典语言范例中去,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的语境。

教学散文,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快速地把情感融入到文章中,欣赏散文中韵味。朱自清的《春》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散文,其中描写花草在初春争奇斗艳的一段文字,孩子们特别爱读。教学中我们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带入春天花园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小草、桃树、杏树等事物的俏皮可爱,想象“杏树”和“桃树”之间你推我攘的顽皮劲。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想象出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面,自然对描写事物的拟人手法有了兴趣。

诵读是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兴趣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收获地读,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感官,让学生快速走进散文的语境含英咀华。

二、沉浸式赏读,品味散文意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沉浸式散文教学主要教会学生品味散文中突显的人文精神,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散文的情境之中。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励志和正能量的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描写了父子在离别时的感人细节,表现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之情。文中语言较为平实易懂,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为他去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学生要感受到深藏在父亲内心的爱子之情,必须要反复揣摩文章的细节,慢慢品味父亲的背影的深层内涵。让人感动的文章从来就不是辞藻华丽的文字,而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包含着最朴实的情感。文章越是平淡,学生越是要把自己沉浸到文章情境中去,才能体会到散文中高雅意境。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好散文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才真正品味到散文的高雅艺术。

三.沉浸式体验,陶冶人文情怀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一种学生和作者进行感情交流的体验形式。学习散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生活情操。初中语文教师设计沉浸式教学环节时,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沉浸式散文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善待万事万物。

第9篇

散文取材广泛,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行文跳跃性大,因此,初中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大,往往一下子捉摸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易领会它的艺术特色及其思想意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提高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的教学经历,谈一谈以“听”为核心的初中散文教学。

一、听读法

听读法就是教师范读课文精彩段落,学生在教师示范下,反复诵读,直到把握文章脉络、结构,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止。这是利用声音的要素,在听读过程中,逐步地感受文章的内在节奏、气势和情调,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臧克家在他《重读〈岳阳楼记〉》一文中说:“对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儿时朗读,百遍如新,沉醉其中,如饮美酒。”可见,反复诵读的效果和意义非同一般了。

二、听想法

听想法指学生听教师范读与思考句子、段落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范读完一段内容之后,提问:这段话说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思考。以朱自清散文《春》第四段为例,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范读后,提问:这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

么?怎样具体描绘的?从那些角度写的?

2.教师再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反复听的方法,积极引导听觉,调动学生思考。教师范读时,要讲究语气、语调,要读出文章的声情和韵味来。必须强化的知识可以加强语气。学生回答问题后予以评析,并给于适当的鼓励,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听视法

听视法即一边看课文或音像、教学挂图等资料,一边听范读。这一方法,既借助了娓娓动听的声觉形象,又利用了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显明地感知课文中的形象,更深切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唤起共鸣,受到教育。同时,还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美的享受。 转贴于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分三个层次:

1.入画:即教师范读课文,并展示“岳阳楼”、“洞庭湖”的彩色照片,出示“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课件,这样借助听觉和视觉形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声色俱佳的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

2.生情:教师朗读,讲解岳阳楼“大观”、洞庭湖上的不同景象的同时,启发学生反复体验画面所表露出作者的情感。

3.悟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登楼者览物而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所持的态度,感悟作者由此而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听记法

听记法即对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教师朗读后,要求学生将其记下来。这一方法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深入领会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线索;教学

初中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领略语言大师的风格。阅读散文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拓展视野,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线索,才能理解散文独特的构思。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反复的品读与感受揣摩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进一步理解散文。

一、把握线索,理清散文思路

散文的结构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取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凡抒发之情通过一条线索连缀成篇。因此,线索就是散文的脉络。这就要求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从而让学生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主旨。例如:在教学《腾野先生》时,应该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很“散”的。作者以反讽的手法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与学跳舞,然后写“我”为什么从东京到烟台去学医。这篇散文融入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时间跨度上看约有20年,叙述的事件约10件之多,而且刻画的人物众多。但作者在记叙与抒情中无不围绕赞颂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为线索。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自己情感的变化,把众多的题材与生活片段串联到一块,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这中间的线索有明有暗,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楚线索对于解读文本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结构,从而为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二、抓住文眼,理解散文主旨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散文的文眼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文眼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反映了深刻的文章内涵。文眼对文章的主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因此,理解文眼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文眼是理清文章线索的开始,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对“背影”的描述有两次虚写两次实写。父亲那肥胖的身体,以及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装束,让“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文章的文眼清晰地浮现出来,从而为作者的抒情定下了情感基调,使文章充满了回忆与思念。理解文眼,也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细描父亲穿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了。作者饱含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融进了父亲晚年生活凄苦无奈的悲剧形象。这与文章开始描述的背影形成了呼应,使文章的构思浑然天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抓住散文文眼对于把握主旨是多么的重要。

三、整篇研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对整篇文本的研读来理清文章的线索,从而让阅读过程更加清晰,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表现形式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来感悟主旨。同时,也感知文中出现的人物精神风貌。通过整篇研读,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课文中的景物,如何描写生动的场面以及如何渲染场景氛围的。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分小组交流讨论活动。作者为突出百草园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他是通过哪些富于表现事物特征来进行描写的呢?从阅读中我们知道百草园中有很多有趣的景物,作者是运用哪种方式逐步地把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为什么作者要极力地渲染百草园中极其有趣的现象?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既让学生深切地领悟到百草园中的有趣,又让学生深刻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提高了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四、注重体验,进行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散文解读中学生受到作者情感熏陶,并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进而享受审美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散文时要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内心体验。这样,才能让散文阅读变成一种自我行为。例如:在教学高晓声《充满活力的春天》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然后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喜欢的课文风格。有的学生认为作者能抓住江南春天的景色从而写出这样优美的文字。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对春天景物细致的描写是文章成功的地方。从课堂中学生的交流来看,虽然答案很多但说明他们有了自己的体验,是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这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东西,是自己根据文章的线索找到的美丽风景。因此,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这些体验。只有这样,散文阅读才能更具实效。

总之,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理清文章线索,才能让阅读过程更加清晰。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散文的诵读,也要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其中,理清文本的线索是阅读文本的关键所在。这样,散文的阅读才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志新.在教学中体味散文的美[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

第11篇

【摘 要】 散文阅读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是情感教育的根本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散文阅读的内容十分笼统和偏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本文在分析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就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内容选取

阅读教学是学生识字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培养的重要通道,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语文教学质量。小学高段学生虽已具备应认识能力,但整体思维能力还较为欠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这就决定了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取应保证直观易懂、生动形象的特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小学高段学生对散文学习的裨益认知较为清晰,但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自身个性特征有关,另一方面深受散文阅读教学设置的影响。在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固守传统教育思想,以相对简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儿童思维成长规律认知不清,选择的散文阅读教学内容过显单调,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反感情绪。散文的结构精巧、情感细腻、内容丰富,阐述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美,简单的说教形式并不利于学生的情思感悟与审美体验,其兴趣自然得不到培养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合理地选取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二、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策略

笔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1.感悟情思

不同于政论、事务或谈话等语体,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体,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从创作目的来看,散文的价值体现在抒发作者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思,并期冀能够获得读者的共鸣。因此,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取上,要注重对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挖掘、共享,让学生在优美的字里行间内感悟真情、体验审美。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初期,他们的社会经验、感悟能力等相对匮乏,很难单独领悟教学散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启示和引导,带领他们顺着作者所描画的情感路线去摸索,使之在绘声华丽的语言描述中聆听作者的情思声音,从而唤起学生对于整篇上散文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塑造高尚情操。

2.品味语言

从古至今,我国散文创作都讲究形神合一,追求文章形式与内容的完美搭配。具体而言,散文中不仅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同时还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在此过程中品味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散文形式包括字词句应用以及文章结构把握等内容。所以,在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取上,教师要着重注意对字词句和文章结构的解析。例如,在老舍著作的《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描画了大自然的“绿色”奇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准地把握文章核心字眼“绿”,并由其自主找出相关字句,感悟其中的妙处,催化学生情感共鸣。

3.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的必备守则,亦是其内容选取的重要指标。简单来讲,以生为本的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取,就是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相比于低年级小学生,小学高段学生的思想、认知更为纯熟,对字词句的感悟能力有所提高,但社会阅历依然不够丰富,自主品读散文的难度较大。同时,不同学生对于相同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小学高段应尽量选取篇幅短小、形象生动、接近写实的散文,并保证其内容多样性。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其良好抽象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实践生活中积累经验,产生联想,获得情思,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合理选取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内容至关重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笔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优化,全面剖析儿童成长规律,并结合散文阅读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取策略,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启萍.唱响自主阅读四步曲--小学高段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体验谈[J].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14,09:80-81.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语言;散文诗

多媒体是一种集图、文、声、像为一身,合计算机、投影仪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其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到教育教学中。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幼儿散文诗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难:(1)散文诗本身语言的特点,其语言不像儿歌般规整、押韵。(2)散文诗多半注重诗歌意境的渲染,抽象思维不易幼儿理解。(3)散文诗中书面语言较多,幼儿往往难以理解一些词语的真正含义。但是我们利用多媒体,就能将原本抽象的诗歌具象化,让幼儿在快乐学习中逐渐理解和掌握,达到“图”与“文”的优化组合。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可以产生学习动力,也会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来源,多媒体正是能激发幼儿兴趣的有效工具。

多媒体技术直观性的特性,在各类知识与幼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新颖、趣味和色彩鲜艳的画面等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关键所在,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因此,非常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如小班散文诗《小雨点》的活动,因为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使教师在活动中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利用多媒体就能很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幼儿看到可爱的小雨点形象,马上感觉进入了诗歌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活动中来。诗歌中的“花儿”“鱼儿”“苗儿”的动画形象一一被呈现出来,切实地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就这样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幼儿接受了。在这个活动中,正是利用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等一系列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了一个非常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情境,使得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教学过程的推移,随着多媒体的推进,细细品味散文诗带来的美感,从而受到情感的冲撞,引起共鸣。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设置形象动画,解决教学难点

幼儿独特的形象思维,促使其对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尤为感兴趣,并易于接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这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更有利于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散文诗中常常会涉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这些不容易解释的词语、句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幼儿的面前,促进幼儿的理解和掌握。如小班散文诗歌《小雨点》中“花儿乐得张嘴巴”“鱼儿乐得摇尾巴”中“张嘴巴”“摇尾巴”的动词理解,通过多媒体的制作,就能把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来,当幼儿看到画面中花儿开口笑的时候,就自然地跟着教师说出了“张嘴巴”“摇尾巴”,幼儿马上接受了。而在向幼儿解释“田野”这个词语时,由于现在幼儿对这方面经验的缺乏,一时很难解释,教师同样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她向幼儿出示了一副绿油油的田野的画面,再向幼儿解释田野就是农民伯伯种庄稼的地方,这样就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挖掘诗歌内涵,提升教学质量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读到“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也就是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在散文诗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诗歌的内容优化,在对诗歌内容的处理上可以有多种方法。如中班散文诗《蒲公英》,这首散文诗内容简单优美,如何挖掘这首散文诗的价值呢?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组织这次活动,无疑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出示了前面两段的动画图像,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幼儿很快就说出“会飞的蘑菇”和“勇敢的小伞”等句子。接着教师分析这些句子中相似的地方,与幼儿共同总结出这两段话是有规律的,而将第三段推迟讲解。这时教师向幼儿提出了仿编的要求,因为幼儿不知道“小小的白云”到底是什么,反而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在有规律的空间里,自由想象编。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教师过分的强调,幼儿就能很直观具体地了解仿编的要求,这就是动态教学带来的优势。

散文诗有着独特的魅力,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使一句句优美的语言变换为直观地画面显示在幼儿的眼前,为幼儿提供生动的画面,丰富幼儿的情感经验,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在运用多媒体之前,我们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活动的实际要求进行适当地调整和设计,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散文诗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幼儿对散文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示散文诗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加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