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零售业市场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药零售业;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加剧,未来药品零售行业加快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业态与服务模式,探索向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转变,向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延伸服务,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居民用药经济性和便利性,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售药范围逐步放开及监管形式变化,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的速度将会加快。
零售业是实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的重要途径,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并担负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任务。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的历程。零售业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零售业的信息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成绩。通过探索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来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零售业的发展,在医药零售市场竞争新格局里维护并且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经营率,能够在更好地服务人民与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建设上取得双赢的成绩。
(一)我国医药零售业目前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医药经济也随着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医药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给我国医药零售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在不断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以及特有的市场运行模式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
①药品零售商的传统经营模式
我国的零售药店也一直沿用以销售药品为主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强化,传统的药店也在销售上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强药品零售店的个性化经营和多元化模式的经营,目标更具有广泛性,将服务的群体扩大化,改变了以前的局限性的销售模式。致使我国药品零售商不断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家推进了医疗体质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使传统的药品零售商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②政府政策的不足
我国政府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政府政策在制定时缺少相应的监管体制,有的药品零售商可能违背了市场规律。现在的药品零售市场准入太严但是市场监管太松,应该加强对零售市场的监管,在供给市场需求量的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安全等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问题,重视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让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与改进。
③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到来为中国的药品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既紧迫又艰难,但是市场竞争不可阻挡,中国零售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快速形成。这也是中国在面对WTO之际的一次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电子商务一大支柱的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在势不可挡的经济潮流中,必将百花齐放,竞相争妍的局面。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供应商与中间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带动了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的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加速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为我国药品零售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更加多的便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零售业;零售业态
中图分类号:F724.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从原有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完善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传统经济体制中处于从属地位的零售业也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零售业作为流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50年的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1、从改革开放初到1989年底,传统百货商店在零售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1990~1992年底,超级市场开始涌现,动摇了百货商店的市场基础。
3、1993~1995年底,各种新型零售组织崭露头角,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4、1996~1999年底,跨国零售商进入,加速了我国零售业现代化进程。
5、2000年以后,我国零售竞争日益加剧,连锁经营趋势增强。到目前,网络技术孵化出的系列零售业态开始并影响了我们的市场与生活。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我国批发业、零售业法人单位达88.36万个,其中批发业53.08万个,零售业35.28万个;批发业、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120.26万个,其中批发业64.51万个,零售业55.74万个。到2005年底,全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68万个。
2、零售市场商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零售业景气的上升,推动了我国零售业投资的高增长,零售业的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个新热点。2004~2006年我国城镇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1.3%、37.1%和23%。零售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零售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3、我国零售业态多样。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到今,已经从单一的业态发展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政、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百货店独霸我国零售市场的局面已不存在。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联华”和河南的“丹尼斯”、“双汇”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企业所无法相比的。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2009年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通过对特许经营的42个行业和业态的发展走势进行调查与预测,并的行业景气报告显示,便利店的前景辉煌。
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
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发展趋势。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在我国,这种业态已经出现并发展。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致使换了业态不但不盈利还亏了本。
2、零售企业不能科学地把握自身的发展策略。由于现在“信息技术孵化了全球零售业态的第四次变革”,于是一部分零售企业就不顾“本土化”理念,不顾我国的消费群体与区域发展,盲目地应用“网络商厦”、“网络电子购物”等。
3、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
4、没有很好地把握消费走向、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业态结构。部分零售企业对自己所面对的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动态没弄清楚;对市场的经济结构系列问题没有思索;对零售业态的结构及现展趋势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企业“顺其发展”,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才“恍然大悟”,但已经晚了。
5、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及电子信息技术“孵化”等问题。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分析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对策
当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拼土地、拼廉价劳动力、拼资源、拼环境,靠贴牌、靠加工、靠低价,已经被证明是难以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回答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问题。
(一)零售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选择业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当今的零售业在市场中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以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获取消费者的忠诚。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人们对各业态购物选择的要求,如购物重要的物品选择大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一般的物品关注购物的便利性。
零售商全线出击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零售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选择业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成功的零售企业应是选择有效的突破方向,即以某一目标消费群作为服务对象,以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零售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创商业企业品牌来带动商品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二)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待自身的发展。目前,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的二三级市场转移。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转移。
(三)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加大对商品零售方式的创新力度
1、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确立主营商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超市经营重点已发生变化,诸如“双汇冷鲜肉”超市、“海鲜”超市、“速冻食品”超市、“绿色乳品”超市等出现。
2、现代零售业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改善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外部的联系,便于管理各项指标的计算,敏感地发现市场变化,提高零售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拓展能力。
(四)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促使其营利模式的转变。零售企业要积极转变营利模式,由先前的“向厂家要利润”转变为“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加大增值效用来赚取溢价”。
随着零售企业由一级市场向二三级市场扩张,由区域向全国发展,全球化的采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物流成本的控制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的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将是零售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转换营利模式的关键。
(五)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把握市场消费走向、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业态结构
1、科学地把握市场消费走向。我国的消费走向应该是以“网上小康型社会的商品结构”为主题,兼顾“温饱型社会商品”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变观念,开拓高端的消费市场。所以,零售企业必须明确这个消费走向,针对我们的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是否完善、货物领域是否充分开拓来做“文章”。
2、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我国的零售业应该是以国有商业资本为主导,以民营为基础,适当引进外资为补充,允许大量个体商户进入这样的结构;外资只能起先导、示范、补充性作用,主体还是中国企业。
3、我国零售业态的基本模式应该以百货店为主导,以超市为主体,积极发展专门店,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百货店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力量,引导市场的新潮流,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作为城市的窗口、品牌,它永远带领零售业的发展。但基础是超市,“开门七件事”尽在超市中,超市提供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特定的地方设立专门店、专业店,补充发展结构。因为专门店是品牌,起着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作用,也突出了品牌的特点,突出了专门店的优势。城市商业结构应该是,以市中心为主导,社区商业为主体,积极发展商业街和小商品市场以及批发市场,形成城市商业规模。物流也是这样,要把握发展趋势。
(六)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积极应对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及电子信息技术“孵化”等问题
1、要积极地向西方“主导型与科技型”零售企业学习其现代化管理技术。建议我国的零售企业家们主动走出国门,到西方先进的零售企业实地学习,亲身体会;不断地引导自己的科学思路;同时,要注重“本土化”策略。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以人才的培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内部提拔”,积极发现本企业中德才兼备的人才,激励其到国外实地学习先进业态技术;二是“零点创新”,主动和相关院校联合培养“零基”人才,使得大学生一毕业就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利用企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和电子信息技术在零售业态中的孵化、变革;三是“科学空降”,一定要注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级人才”配备,使其所学能在中国特色的零售业态中发挥积极效用。
3、积极运用这次国家“四万亿”拉动内需的机遇,提高本企业及零售行业资本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用。
4、积极运作“组织效用”。一定要有大的战略型眼光,把我国的零售业做大做强,使其在相应的区域内产生“聚集效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相应的零售业态,以增强我国零售业的“凝聚力”。
5、根据我国的相应环境,在零售业中进行电子信息技术“孵化”。对于基础设施比较健全的地方,可以率先运用“网络零售”、“网上购物”、“网络商店”;在基础设施不太健全的地方,要考虑在传统零售业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零售业态的运作能力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积极促进我国零售业态健康发展。2009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3.2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329.6亿元,同比增长13.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013.6亿元,增长16.7%。所以,我们有信心在“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负面影响继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来促使我国零售业态新发展、新变革,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起到扩大内需、促进我国GDP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济海.世界零售业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J].商业研究,2003.11.
[2]邓冬梅.我国零售业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1.
[3][美]菲利普・科特勒.俞利军译.国家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关键词:零售业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
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
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
(三)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
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
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
(四)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
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
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元欣,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和战略选择,商业研究,1999年第9期.
[2]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商业研究,第266期.
[3]邹时荣,中国商业面对FDI挑战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第2期.
关键词:零售业经济衰退对策
21世纪初,亚洲,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全球零售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零售业严冬的当下,国际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如何动作,给中国零售业可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而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一、国际零售服务贸易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零售业服务贸易的总体现状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市场呈现多样化、国际化,消费者不仅只满足于本国的商品及服务供给,而且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这为各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了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外,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而市场饱和以及过度竞争导致国内经营成本上升,商业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各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开店,在全球采购商品,并将全球化发展定为其发展目标。
三是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在进出口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跨国销售额,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阿赫德、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超级零售企业,每年都以百亿美元计算。从进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来看,世界约20多家零售业巨头开展跨国经营,其店铺分布于欧、亚、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6%,2007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居民消费多元化和层级性的发展,促使我国零售业业态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现代零售业态己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重组、并购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渐成零售市场主体。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为87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我国现行的国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总体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在开放地域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承诺,突出表现为以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场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104家分店,家乐福开店达12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法国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二、当前我国零售服务的SWOT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零售领域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零售业既面临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1、内部优势
(1)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零售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零售业率先使用,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与外商零售业相比较,中国零售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优势;门店地理位置优势;与供应商长期关系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从总体实力上看,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抗衡,但其在区域上的优势只是相对的。
2、内部劣势
(1)企业规模零、散、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属中小企业。零售企业的核心是员工的服务,但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只注重员工形象,而忽视员工的素质。
(2)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单一。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是粗放式管理,离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和特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色。在经营方式上,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这种经营方式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脱离,企业不仅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也无法形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3、外部面临的机遇
(1)国内零售市场容量扩大。2008年1—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这显示出我国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我国零售市场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2)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已经将过去的管理职能转变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力争培育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享受加入WTO带来的权利,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舞台。
4、外部面临的挑战
我国零售企业外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国零售商的冲击,因为我国零售业与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上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大,如沃尔玛公司2007年在华销售额高达213亿元,家乐福为296亿元。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分布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2)业态形式上的差距。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及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现代零售业业态。虽然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但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大卖场,外资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
(3)品牌资产方面的差距。跨国零售企业的品牌优势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无形资产。通常,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型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尤其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大零售巨头的商誉已接近100亿美元,而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联超市,其无形资产却只有0.75亿元人民币。
(4)人才聚集能力的差距。我国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而在外国零售企业中,各主要部门都部署了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另外,在人才的争夺中,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各方面优越的条件赢得了求职者的青睐,更加剧了我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的短缺状态。
三、全球经济衰退中发展我国零售服务贸易的对策
在零售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又面临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之际,零售服务贸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外资零售企业和中资零售企业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同时,我国的零售服务贸易要主动的应对危机和寻求发展,通过竞争,加快民族零售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1、面对危机,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动作
(1)加速向二级城市拓展业务。现在中国88%的国内生产总值出自二级城市,2002—2006年,这些二级城市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倍,零售额上升了79%。
(2)大规模降价促销,不但会对中小超市形成强烈冲击,还会引发行业洗牌。如春节期间,沃尔玛在64个城市117家商场进行了大规模降价促销活动,部分商品降价幅度达54%。
(3)加速在中国的本土化。以门店为中心的地方采购、配送中心逐步完善,显示出对中国文化及政策准确理解和适应性。
(4)加速收购兼并,利用相关企业的现有营销渠道扩大规模效益。如2006年,沃尔玛收购了好又多超市的部分股权,按照计划,沃尔玛最终将全盘收购好又多,如果收购成功,沃尔玛在华将全面超越家乐福。
2、零售服务贸易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我国支撑消费强劲增长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作为消费产业链中拥有稀缺性渠道价值的零售企业,应具备更强的抗周期性。在高通涨的刺激下,我国零售业持续偏旺,社会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央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这表明现阶段我国零售行业仍处于以居民收入持续高增长及高储蓄率为核心推动力的消费升级时期。
(1)政府加大对零售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努力清除内外贸之间、地区经济之间以及流通供应链之间的行业隔墙,为流通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对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实行法制化管理,如制定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阻止外资零售企业的不正当兼并和收购,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争取生存空间。
三是充分运用银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突破企业财务资源的瓶颈。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整合和壮大民族零售企业。一是进行资本重组,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我国自己的商业航母;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可以大胆出击,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形成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
二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以特色和差异化应对跨国零售巨鳄的竞争。塑造品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企业则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以及富裕的村镇,具有先发优势。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央提出的家电下乡、扶持农村连锁超市等利好政策,相信农村市场将大有作为。
(4)具备条件的企业应主动地、有选择地走向国际市场。我国零售业通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已涌现出了一批如华联、大商等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具有跨地区经营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大中型零售企业。另外,国际经济环境宽松,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消费需求对中国商品与文化的偏好增强,以及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可以通过学习国外零售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经验,尝试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宇:论零售业产业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7(8).
[关键词]零售业;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3―0068―06
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洗礼,中国零售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在国际上流行的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折扣店、网络商店等各种新型零售业态逐步进入我国,并迅速成长。按照人世时的承诺,2004年12月10日我国取消了外商零售企业进入的地域和数量限制,2005年取消了外商零售企业的控股权限制。目前,零售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本土零售业发展现状
1 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商品零售规模快速扩大。1997~203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我国消费品市场稳定中加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2003年~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2%和12.6%,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210亿元,比2006年增长16.8%(如2所示)。消费品市场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规模跃上一个大的扩张平台――将以每年增加万亿元的速度发展。
2 新型零售业迅速崛起
20世纪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仓储店、折扣店、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无店铺零售、仓储式商场以及网上购物等西方国家一个世纪以来出现过的大部分零售业态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出现了业态纷争的局面。在2006年中国零售业100强企业中,实行多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有45家,总销售额为43160.8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0.10%;百货店有27家,总销售额为7790.3亿元,占100强总销售额的9.04%;超级市场有16家,总销售额为14594.10亿元,占100强总销售额的16.94%。(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统计看,多业态组合经营占据我国零售业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我国主要零售组织形式,我国已形成了以超级市场、百货和专业店为主力业态,便利店、折扣店和会员店齐头发展的业态格局。
3 大型零售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大型零售企业在我国零售业中的主导作用日渐加强。一方面,大型零售业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6年全国百强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30.1%,平均年销售额从23.4亿元跃升至87.43亿元13]。另一方面,大型零售业有着明显的规模递增、市场集中度提高的趋势:2001年百强企业前十强销售额合计792.4亿元,占百强销售额合计的33.8%;2002~2005年前十强销售额分别为1,123.2亿元、1,672.1亿元、2,256.5亿元、3,196.7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38.8%、40.5%、41.0%和43.2%,2006年前十名企业销售额高达4,089.8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上升至46.68%。
(二)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发展现状
自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商加快了在我国的扩张步伐。2004~2007年,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和麦德龙等八个国际知名零售商年均在华新开门店74家,截至07年年底,共计拥有门店579家。其中,家乐福居首,达109家;好又多102家;沃尔玛100家;大润发84家;易初莲花75家;乐购52家;麦德龙37家;欧尚20家。(如图2所示)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仅2007年外资投资中国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与其他生活服务业)新增企业就达754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外资企业总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9%和5.9%。2007年进入中国零售业100强的外资商业企业为17家,占零售100强销售额的22.9%,外资商业企业销售额约为全国市场份额5%左右。外资零售商业成为中国商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促进增长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对我国零售业优劣势进行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消费市场潜力,为我国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由中研普华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预计2008―2010年,我国零售业增速有望提升至15%以上。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13196亿元,消费品市场将以每年增加1万亿元的速度跃上新的台阶。2010年~2020年,中国消费需求将在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受益于宏观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化及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变等因素,预计2008~2010年间,中国零售业将保持8%~10%的平稳增长速度;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20万亿元,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
国内扩展市场尚有很大空间。我国人口多、地域广,据统计,我国人口70%在农村,而农村商品零售额还不到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0%。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从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每年都有较大增幅,因此,抓住抓好农村市场将会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2 政府政策及市场环境越来越完善
(1)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直销管理条例》、《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以促进我国包括零售业在内的流通业的快速发展,适应流通业对外开放水平程度的提高和建立现代流通市场体系的需要,建立公平、规范、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
(2)融资支持。2005年5月,商务部部长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签署了《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
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安排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培育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3)品牌扶持。另外,中国商务部对零售企业实行分等定级,自2007年,分等定级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工作范围由9个试点城市扩大到35个中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评定业态由百货店逐步扩大到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企业的分等定级工作是商务部“品牌万里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本土零售企业建立并发展自主品牌。
(4)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家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2008年11月9日,中国出台扩大内需十大措施。措施之一为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这为我国零售业技术升级、并购扩张提供了机会。
3 金融危机给零售业带来并购良机
受2008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一些零售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倒闭现象,同时许多陷入困境的企业不得不考虑出售股权。这意味着零售企业将面临大的洗牌,危机给自身资本强大的零售企业带来了廉价并购、产业升级的机会。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给了中国零售企业做大的良机。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威胁因素分析
1 国内竞争加剧,本土零售商利润率降低
近年来商业网点的迅速扩张,远远大于销售总额的增长,竞争急剧加剧,商业企业进入全面微利时代,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我国500强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47%,前强的平均利润率也仅为2.56%),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有3%~4%。由下表可以看出,中国零售企业无论从销售额、增长速度还是净利润率方面都和外资零售巨头存在巨大差距。
2 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资零售企业
零售市场外资快速扩张,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存在距离,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着与强大的跨国零售企业抗衡的局面。特别是在2007年后,我国零售业在政策保护期结束后将面临更大的危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资企业的潜在威胁性。近几年,日、美、法等国际零售业的巨头们纷纷在大城市亮出自己的店牌,这表明国际零售集团已从渗透阶段转入攻城掠地阶段,而像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品牌进入时已不再是单个商店的单枪匹马,而是连锁形式的遍地开花,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零售企业需进行深思,深化改革,谋求创新,提高与外商的竞争力。
(三)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 门店地理位置优势
对零售企业而言,门店地理位置是形成零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门店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决定客流量的高低、商品销售额的多少。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我国商品零售企业所有,外商零售企业进入这些商圈的空间有限。
2 占据农村市场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市场,即使外资零售企业向农村市场发展,由于我国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有的门店还开到了经济富裕的村、镇,不仅在门店继续延伸方面具有硬件便利条件,而且在服务、企业形象宣传、文化色彩等软件方面也已先入为主。
3 本土优势
一方面,对消费者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的把握。我国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基础,切实了解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取向和变化趋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习俗又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因而会形成不同的消费特色。在这些方面,外资商业很难深刻领会。另一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和一定的品牌优势。在长期的商业经营中,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方特色,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营特色,并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培养起忠诚的顾客群。
(四)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1 整体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较低
国内零售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大零售集团,尤其是能与国跨国零售巨鳄相抗衡的大企业,企业规模更多的是一种看重网点资源的外延式扩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市场销售额,门店数量等都与世界大零售业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只有10%,而欧美国家则高达60%左右,日本为50%,美国前100强零售企业零售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4%。就单个零售企业来说,差距就更大了,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国美电器的销售额为869.3亿元,是中国零售商业企业的“老大”,而仅美国沃尔玛的营业额就是其32倍。(如表3所示)
另外,国际零售巨头大都采用中央采购政策,以此提高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使通道利润最大化,同时又可以有效防范商业贿赂的发生,规范采购行为。而我国零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致使采购成本高,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2 业态导入缺乏阶段性,新兴零售业态发展浮于表层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零售业态,几乎在同一历史阶段涌入中国零售市场,使新兴的连锁业态如超市、仓储商场、便民店等有了一定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我国的商业企业处在新型业态发展的早期,通过照搬照抄一些较先进的模式,来迅速跟上潮流或达到同业平均水平。这种“突击模仿”使原有的时空层次被完全掩盖,显然难以形成由内而外的良性滚动成长态势,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业态都有众多商家迅速效法跟上,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形成经营梯度,结果是多种业态相互混战,在浅层次上多元并存,低效率运营。
3 零售业布局不合理,结构重叠现象突出
当前零售市场中,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新型业态在农村发展严重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型百货商场的超常规膨胀,违背客观规律,与当时一的社会经济条件背道而驰,从而把百货业推向了作茧自缚的境地。在农村,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消费观念落后,重数量而轻质量,由此决定了新型业态比例低,呈小型化趋势,又由于经营方式陈旧,管理方式落后,使得小型零售企业也越来越困难。同时由于同业过度扩张,必然与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型连锁商店、超市、仓储商场、折扣商店等其它业态发生结构重叠。
4 自有品牌开发落后,竞争力不足
对零售商来说,商品是吸引顾客的原动力,因此,销售特色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是赢得顾客的主要方法。国外不少大型零售商都经历了从一般品牌为主逐步发展为自有品牌为主的过程,有的大型零售
商的自有品牌达到20%至25%。自有品牌无论淡旺季,都可充分满足市场供应,而且可以利用无形的附加值与形象创造品牌商品,比起同类产品,更能激发购物者的忠诚度,并会使超市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呈现出纵向化发展优势,为公司带来更多利润。然而目前,我国零售企业在自有品牌开发方面几乎是空白。
三、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思路探析
(一)中国零售业本土市场发展思路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决定了未来我国零售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来自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压力和行业内现存的诸多问题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这要求必须加快完善零售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零售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 合理进行业态地域布局,实施重点培育和突破战略
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外零售业主要是进入本土大城市和部分二级城市,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我国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合理的布网设点,实行大、中、小规模的合理配置,城市、城镇、农村的合理布局。
2 加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力度,实现我国零售企业规模化经营
在流通产业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规模化、集团化是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我国零售企业应积极进行市场资源整合,通过组建开放型一体化经营集团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一方面,通过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提高市场集中度,扩大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提升零售业整体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培育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工商纵向一体化经营形式。我国零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优势,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重组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以商业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加快集团化发展,增强竞争实力,逐步实现规模经济。
3 建新型信息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配送水平是衡量一个连锁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标准,是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因此,我国零售业必须构建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由单一的区域销售网转变为区域采购网、信息网和配送网相结合的现代化商业网结构,通过效率化的配送,以实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流转,以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同时,严格控制各项管理费用,采用高科技手段将商品损耗降到最低点。
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面对来势凶猛的外资零售企业以及本土零售业问激烈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为国内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加大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制定财政、税收政策,设立中小零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大和创新升级,提高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完善零售业市场竞争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我国零售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薄弱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商业立法进程,规范零售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再者,政府应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则。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无序发展现象较严重。因此,政府应调整和制定我国零售业整体发展规则来控制和引导市场合理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国零售业海外投资发展思路
在立足做大本土市场的同时,我国零售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构建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畅通制造业海外销售渠道,助其更快更好发展。我国零售业开拓海外市场具有如下思路:
1 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优势
(1)实施品牌战略,树立企业形象。零售企业要想实现对外扩张,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的知名度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许多世界性的零售企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品牌知名度高。创立自有品牌,能够借其自身标示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采购自有品牌的零售商在制造、质量控制和商品配送上也有更多的主动权,获得毛利润的机会也更大。从长远来看,培育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是一条积极、主动、有效的途径。
(2)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当前,我国零售业的信息化程度与跨国零售业的应用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供应连管理,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融为一体,使企业的“零库存”成为可能,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打下基础。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加快人才储备和培养。现代经济贸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与现代商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培养适应大流通模式、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是零售业向海外开拓市场的关键。一方面,建立科学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培训,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机构,负责对各类人才进行系统组织、指导协调和综合规划。管理者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越高,员工的满意度越高,最终赢得的顾客忠诚度也就越高,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2 进行海外并购,加快我国零售业产业升级
我国零售业在搞好自身经营管理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应积极进行海外并购,以快速扩张自己的实力和规模。尤其是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有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应积极抓住机遇,并购国外具有现代化流通方式和先进物流配送体系的企业,迅速建立起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做到供应链本土化,降低运营陈本,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网络零售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30-03
1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
零售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零售业的业态不断创新,新兴零售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近些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步伸入到了各个行业,网络零售行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但传统零售业还是存在其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从各地区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27385.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18%;门店总数达到176792个,比2005年增长了67%;年末从业人数225.16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41%;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达到17412.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可见,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由于网点的快速扩张、规模效应的增强以及其他业务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和赢利水平的提高,使其经营业绩表现出持续健康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对推动零售业连锁经营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产生巨大作用。图1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2005—2010)
2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的比较
2.1基本特征比较
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在基本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业态分类、企业规模、组织结构、消费者构成和市场状况五个方面。在业态分类中,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业态多样,各业态之间相互渗透,其中百货店、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是其主要的业态,而网络零售业主要包括网上商店、电视购物、邮购等方式。
2.2经营策略比较
在营销策略方面,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同样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广告策略、库存策略、配送策略和支付方式四个方面。其中在广告策略中,传统零售业主要采用传统的媒体进行营销,如电视、报纸等。而网络零售业主要使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推广。在库存策略中,传统零售业具有自己独立的库存中心,而网络零售业只有少量大型零售商建有库存中心。另外在配送策略、市场状况、支付方式方面。两者还是拥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问题
3.1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规模效益
形成小规模经营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连锁企业从管理方式上几乎都是直营连锁,并以总店直接投资建立直营店形式扩大连锁规模。在营连锁固然拥有对分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但其最大的缺点是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以支付建立分店所需的购地费、建设费或房租等。而目前我国连锁企业自有资金严重短缺,难以从市场化倾向日浓的商业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有资料显示,全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仅有15家,不少企业只有3~4家,远远达不到国际公认的平均拥有14家分店才能赢利的最低标准。而美国沃尔玛公司到2010年已开设超过8400家商场,2010财政年度(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1月31日)销售额达4050亿美元。再次荣登《财富》世界500强之首。因此必须重视发展除在营连锁以外的其他连锁经营形式,诸如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加快扩大连锁规模。
3.2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落后,物流成本高
享受统一、大量送货所带来的价格折扣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物流配送中心。零售业越向着连锁方向发展,配送中心的地位越重要。它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而在中国700 家连锁公司中有规模、有效率的配送中心寥寥无几。即使是开了120 家连锁网点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也才拥有4800 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多数企业集中配送仅达到30%。这种表面连锁经营,本质仍是单体点分散经营的方式,难以形成真正的连锁经营,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
3.3阶梯状分布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传统零售业总体呈现东部零售业强大而西部零售业弱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见图2),城市发展饱和,农村零售业滞后态势。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零售业的业态零散度高,商业网点建设不足,消费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经营者业态意识淡薄、业态界限不清、规范化程度低,虽出现诸如超市、连锁店等零售业态的新形式,但很不规范,有些名为连锁店,实为自选商场;名为连锁店,实为“连而不锁”,无论是价格、进货渠道,还是决策、管理都各自掌握,达不成统一,新业态优势难以发挥。
3.4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
我国很多连锁企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扩大企业规模和降低企业成本下,缺乏对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视。有些地区性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忽视了企业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塑造,使连锁企业在扩张问题上面临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随着国外知名连锁经营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使我国连锁企业品牌如何生存、发展和延伸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加紧提高我国连锁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3.5管理机制不成熟,缺乏连锁经营复合型人才
连锁经营的核心是规范化,离开了规范谈经营管理,不利于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大多数零售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机制,注重市场促销、价格战,忽视对经营战略的研究,管理混乱,企业效率低下。另外,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管理人才不足,缺乏营销策划人才、店铺人才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使传统零售连锁经营在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尤其是店铺迅速扩张中存在问题。
4促进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的对策
4.1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连锁企业之所以要鼓励有优势的连锁经营企业兼并实力弱小的商业网点,合并成统一的连锁经营企业。是因为连锁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通过规模采购和批量进货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货成本。因而打破传统产业、部门和区域的界限,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连锁经营企业同实力强的连锁企业合并起来,实现规模效应才是连锁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出一批全国性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
4.2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零售巨头的进入加剧了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尽快建立规范化的配送中心,提高物流的配送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配送比例已成为制约我国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瓶颈”,欧美发达国家连锁企业的配送比例一般为80%~90%,而我国一般城市仅为30%~60%。配送中心是沟通总部和门店的纽带,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可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经济实力强大,条件具备的连锁公司,可以自建配送中心;二是联合多家连锁企业加大投入,在原有的仓储运输设施上加以改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配送效率,但要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将自建的配送中心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按照现代物流要求,整合物流组织,提高物流业的技术水平。
4.3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我国的小城镇和农村具备广阔的消费市场,而外资零售企业大多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布点,短期内不会进入小城镇和农村。所以与中心城市相比,这里传统零售业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正值我国零售业网点扩张、规模壮大的好时机。在网点布局上,我国零售业应积极了解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民俗文化,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理建立连锁分店,扩大销售规模;在业态选择上,以适合小城镇和农村的消费水平的连锁超市为佳,相应的产品定位,也可以走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道路。
4.4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竞争力
连锁企业应该发挥零售企业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需求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设计自有品牌产品,降低成本,占有市场,以提高零售业对抗竞争的能力。要增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实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维护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注重品牌管理,制订品牌信誉方案,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关系,用合适的战略及方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做大做强连锁品牌。企业在关注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同时,要特别关注现实的和潜在的加盟店对其无形资产的高度认同。比如在连锁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转让中,可以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
4.5加快连锁经营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软硬件水平
首先要依靠部门、地方、社会的力量,建立应用人才教育、培训、考核的体系和制度,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上岗培训与轮岗培训相结合。培养适合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连锁经营人才。其次加快计算机、电子收银机、条码等硬件设施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配套的各类管理软件的开发推广。进一步改善仓储设施、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使我国连锁商店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颖.购物篮分析在网络零售业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11-12.
[2]黄显兵.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4:4-13.
[3]初晓峰.我国零售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15-26.
[4]金晶.零售业连锁经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46-50.
[5]苏梅梅.中国零售业外资进入与过度竞争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4(3):180-181.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3.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文荟,2002(6)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3.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文荟,2002(6)
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始终来自终端消费者的消费,主动权都在消费者手中,顾客的消费意识不仅是对购物环境、卖场大小、商品齐全、价位合理、包装好看、口碑良好、人气吸引、服务态度好坏、活动促销多、消费习惯性、交通便利、会员积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家连锁零售业的影响力很大才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放眼当今市场,中国的本土零售业一样遭受到了外资连锁零售业的冲击和渠道的挤压,面临了这样残酷的竞争,以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等连锁零售企业,是目前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可说是具有实力牛差的外资零售企业,而且每年都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占有份额都有所提升。在终端市场上,总有部分连锁零售业面临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甚至淘汰出局。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和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的优势和弱势做对比,今天笔者就以以往的经验来总结分析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给到众多的连锁企业和一些从事零售业人士作参考与帮助,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外资零售企业优势:资金雄厚,规模大,口碑良好,影响力大,历史悠久,体系成熟。
第二方面:本土零售企业弱势:资金缺乏,规模小,影响力小,发展时间短,体系不成熟。
对于过去的连锁零售企业来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扩张力度也越来越成体系,特别是对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大盛其行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同样影响带动了本土零售业的发展。但从本土零连锁售业的实际角度来看:本土连锁零售是很嫩的,无法跟外资零售企业抗衡,都是在学习和模仿阶段,都是在市场探索中和外资零售企业中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这对黄金十年来说,中国零售市场经济有所猛突发展,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成了中国众多本土零售企业的关注。
本土连锁零售业的分析与面临挑战
过去的连锁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当今社会零售业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在零售业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以全球连锁巨头零售业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企业,留给中国本土连锁企业的思考又是怎么样的?到底他们在中国市场环境中又有什么样的发展现状,对于中国本土的连锁超市又是什么样的拷问和思考?在强大的零售业企业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分子,在中国市场,他们只不过是众多连锁企业的模仿对象,同样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又是如何突破和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呢?
以上种种相关问题,带给这些外资连锁企业在中国新环境下的拷问成了他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何要进军中国市场?从中国发展的角度来说:只不过是看好中国这么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这块肥沃的市场一直以来都成为众多国家所瞄准的肥肉市场,无论是不同的行业领域都是大市场,从此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中最主要的一块区域市场。
于此至今,企业要发展,应该求得创新,寻找市场的突破口。在笔者认为,外资零售企业进驻中国市场越来越汹涌,来势汹汹,本土零售企业遭到冲击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重重,那本土零售企业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局呢?笔者之言: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
连锁零售企业是收缩还是扩张
以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华润万家等本土零售巨头来看呢?在过去的发展当中都取得相当可观的业绩,也是在加速扩张开店,提供更加多的物美价廉的商品给到众多消费者。对于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来说,还是做得比较符合国情消费路线的。
以本土连锁零售企业来看,最能在市场上表现为突出的的一面,华润万家却是众多消费者和业内所看好的一家连锁零售企业。
华润万家——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
华润万家有限公司是中央直属的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优秀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之一。截止2008年12月,华润万家在全国拥有门店2698家,员工人数超过15万人,2008年实现销售638亿元,位居中国连锁超市第一位。
华润万家秉承“全国发展、区域领先、多业态协同”的发展战略,坚持“时尚、品质、贴心、新鲜、低价、便利”的经营理念,以持续改善大众生活品质为己任,引领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大卖场为主的多种业态优势互补,为消费者提供高质、超值、安全的商品与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购物需求。目前,华润万家的业务发展区域已遍布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东北、中原以及香港等16个省(直辖市)、近100个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率先企稳向好,外资商业巨头加紧在华布局扩张,中国零售市场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但连续多年蝉联中国零售行业“门店数冠军”的家乐福将退居第二位了。据悉,目前沃尔玛在中国已经有160多家门店,而家乐福目前门店数为145家,沃尔玛门店数首度超过了家乐福,成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中国区公关总监陈波近期透露,今年上半年家乐福仅增开了8家门店。
据悉,在不久前,家乐福首席执行官罗盛中表示,将退出其销售业绩排名第三位以后的国家,准备加大在中国和印度的扩张步伐。
有业内人士认为,沃尔玛在中国的大举扩张,将会令家乐福在中国的地位更加尴尬。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家乐福业绩不够理想,并曾两次下调业绩预期目标,曾有传言称家乐福将退出中国市场,其老对手沃尔玛接盘,但遭到家乐福的官方否认。
家乐福在退出西安的同时,正谋划扩大在河北的门店数量。家乐福(中国)公司北方区负责人陈鹏日前在一个论坛上透露了其大规模的扩张计划:“预计今年年底,人们就会看到在河北省新增十几家家乐福门店。”记者了解到,家乐福与河北保龙仓商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已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如收购成功,家乐福将控股保龙仓,从而完成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第一笔收购业务。
同时,另一家国际巨头沃尔玛也加大了在中国的发展步伐。“2009年,沃尔玛在中国开出55家店,超出了中国竞争对手全年开店的总和。未来沃尔玛在中国的道路将走得更快更远。”沃尔玛(中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地产经理吕志品说。
而新晋的竞争对手乐购在2009年新增17家门店、3家购地自建的购物中心和3家试水阶段的便捷店,年增速超过30%,增幅也超过了家乐福。
财报显示,家乐福2009年净利润从2008年的12.7亿欧元降至3.27亿欧元,下滑幅度高达74%。然而,家乐福在中国的业绩独好,第四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3.1%,全年增长1.8%。2008年家乐福中国销售额为338亿元人民币。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出路在何方
对于外资连锁零售业在华扩张的速度已经被中国的本土连锁企业所关注,不管是王府井、华润万家、人人乐等连锁超市,在中国市场,只不过是外资企业看不上的小东西。当中国本土连锁零售企业没这个资金实力、管理体系、团队规模、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商品管理、品牌知名度、创新能力成熟的时候,问问本土企业应该如何学习外资企业的经验和操作模式,有没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终端市场情况了解如何,零售企业的战略是什么样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又是留给中国本土企业的什么样的拷问和思考呢?
从零售市场来看,本土零售企业有没有抓准市场实际情况,到底对消费市场了解有多少,对当地市场消费能力如何做分析,对消费者需求欲望掌握如何,市场时机需求怎么样?有没了解竞争对手状况?以上的这些问题,本土零售企业从市场战略是如何规划呢?
笔者认为,一套成熟的企业体系缺乏,阻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本土零售企业无法跟外资零售企业抗衡的原因,主要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选址不专业。国内本土零售企业,在进行开店经营时候,有一个误区,觉得地方大就选这个地段作为主营位置,都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你多经营是什么样的商品,针对什么样的人群,在这个地段分析人流量大与不大,有多少万人口,交通是否方便,这些是导致本土零售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环节。
其二,资金实力缺乏。相对本土零售企业来说,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如何控制,如何管理,如何投入有相应的盈利发展,有没成正比,这个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机制了。
其三,市场经验缺乏。本土零售企业在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跟外资零售企业无法抗衡,主要方面市场经验缺乏,是零售业操作模式不成熟,对经营管理上欠缺。
其四,企业团队不专业。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本土企业的团队缺少众多的专业知识,如操作与管理,欠缺综合方面的认识,操作管理都难以熟练。
其五,规模不够显大。与外资企业相比,本土零售企业规模还很小,处于发展阶段,市场还没成熟,在规模小的环境中,给消费者有种不良的现象,显而没宽松的购物环境和不专业的超市。
其六,商品管理不到位。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管理机制比较落后,除了人员的管理,缺乏电字系统的管理,往往是人员的管理商品,但是对于商品量大的话,就用手笔记很难以登记到很准确的数据,往往会出出错,应该人员结合电子系统管理商品,比较又节约时间,数据又准确。
其七,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落后。对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来看,缺乏科学的合理布局,整体布局一设计不好,都会影响卖场商品的销量,整体卖场布局是整个框架设计给顾客在这样的环境下购物的,要让顾客感觉布局比较有特色话,商品陈列也比较特色,对于整体高、中、低价位商品都有所分区陈列,这样才易于消费者的选购,要创新,新的商品进入要如何摆放与陈列,这样就比较吸引顾客购买。
其八,活动促销策略跟不上。本土零售企业在终端活动时候,没有鲜明的主题,吸引不了顾客消费者,应该了解终端顾客的需求,了解当地市场消费能力,了解当地市场现状,了解本期季节性活动的目的,比如活动:打折销售、买多少送多少、积分会员销售、抽奖活动、体验活动、送礼品活动、送现金活动、表演活动等等一系列活动,这些都是拉动中断促销的途径。
其九,缺乏创新模式。本土零售企业在市场上整体运作,依然陈旧,对终端市场没有进行科学的合理分析。缺乏一套创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运作上没能寻找到终端市场上的突破口,应该科学的合理分析,了解市场,了解终端,了解当地消费能力,了解顾客的需求,制定一套创新的商业模式。
其十,服务体系缺乏。零售企业最不能缺少的是服务了,因为服务是带动消费者成交的基础,不管是在超市还是在商店也好,服务至关为重要,零售企业要意识到服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如在超市可以帮顾客解决他们需求的一些问题,可以帮顾客迪篮子,可以帮拿东西,可以指明顾客需求的购买商品专区等等。
国内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都往往都遭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控制和瓜分市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沃尔玛、家乐福的挺进中国业务,给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最大的痛处在于出路?这个问题是国内众多本土零售企业多敏感的话题,也是经常会生病的地方。无论是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对于本土零售企业来看,总之就是缺乏一套创新的商业操作模式。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中国零售业市场,中国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中国,企图是市场,占领中国市场份额。
关键词:零售业 跨国投资 投资扩张
大型零售企业跨国投资扩张现象及文献回顾
零售业一般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为主的行业,具有行业内向性特点,因此,零售业的跨国运作必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当地市场设立商业存在的方式进行。国际零售巨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多个国家的成功投资,使得零售业的国际扩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家乐福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之一。据家乐福的历年年度报告,其在国外的投资自2001年以来高达总投资额的65%以上,海外销售额自1996年以来则一直稳定在总销售额的40%-55%,呈逐年上升趋势。家乐福跨国投资扩张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决定他们跨国投资的最主要因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提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零售业国际投资的兴起,各国学者对零售业跨国投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Salmon and Tordjman's(1989)较早对零售公司全球投资市场的识别、不同阶段的投资策略、不同企业的投资风险战略等进行了研究。随后不少学者对影响零售企业对外投资的因素或跨国投资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如,McGoldrick(1995)把零售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即将饱和的国内零售市场、公司风险的扩散等国内零售行业的“推力”因素,零售公司的战略眼光、新市场的进入壁垒的移除等“促进”因素及投资东道国的“引力”因素。Chain Store Age(1997)则从投资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治稳定性,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状况、消费者的偏好、技术可行性、零售业规模和成长趋势、投资政策及税收等因素对零售业的国际投资扩张进行了理论分析。Sternquist(1997,1998)则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即包括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OLI理论)并建立了零售业投资扩张的战略模型(Strategic International Retail Expansion 简称SIRE模型)对零售业跨国投资进行了解释。
零售业国际投资的影响因素
(一)公司规模
一般说来,规模较大的公司会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在大范围市场中与其他企业进行不完全竞争,更具竞争力。规模较大的零售企业比小规模企业有更强的市场交易力量,较易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政策优惠,使其能够优先占领市场份额以及获取其他稀有资源,阻止较迟进入的新零售公司在该市场的发展。此外,较大的零售公司有更多的财政的资源,有更大的抵抗财政风险的能力(Brewer, Thomas L.1993)。
(二)国际化经验
国际化经验影响零售业跨国投资的进行。母公司的国际化经验积累的越多,越能加强对不同文化圈经营环境的了解,进而能够有效取得投资成功。当跨国零售公司在评估外国文化,主流的商业惯例,以及消费者的偏爱方面获得一定的经验,跨国公司对其零售业国际扩张带来的预知的不确定性将会被减少,从而产生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Hollensen,1998)。
(三)投资东道国的需求市场特征
东道国的需求市场特征主要包括:市场规模特征、主要消费群体特征和消费者购买力特征。由于零售业具有的行业内向性特征,投资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对零售业的需求。由于零售业跨国公司在国外不熟悉的环境里经营,必须要在掌握投资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建房开店、品牌宣传、发展后勤系统等方面有较大不可撤回的初期投入,为了补偿这种市场风险,跨国公司通常会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投资(Dunning 1973)。
对于东道国主要消费群体特征。现在零售业的国际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卖场、超市等现代零售业业态方面,这种现代零售业需要集中的消费群体,因此零售业的投资更倾向于选择投资东道国的主要城市和中心商业区。由此,投资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主要消费者群体特征。
(四)投资东道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零售业的跨国投资涉及到多方面的国际协议以及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国际关系。如在宏观层次上,它涉及到政府间的双边关系、经济方面的贷款等。在微观水平上,涉及到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建立关系。随着东道国对外开放经验的积累和对外政策的完善,能减少投资环境的不稳定性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者商业运行的效率,增加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五)竞争对手
竞争者对零售业的跨国投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零售业有着聚集经济的特性,竞争者集中生产的地方,会产生新的零售机会。通过观察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会减少自己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其二,随着竞争对手的进入,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对后进入者会形成一个进入障碍,对于零售业来说更是如此,竞争者的抢先进入会引起后进入者进入成本的增加(Cotterill and Haller,1992)。
(六)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零售公司本部所在地与投资对象国家市场距离、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稳定性、汇率等因素也会影响零售业国际投资的进行。
以家乐福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1.变量选择。因变量:投资东道国家乐福零售店的数目(outlets)。我们用Njt*来代表家乐福在t时间里对于国外j市场的最佳零售店数目,这个数目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么,对于某一给定时间t,给定市场j,如果所有的零售店同时营业,其所得的利润是:
Пjt=Njt*[Лj-F(Njt*)]
其中Лj代表在j市场每个零售店在经营期间的所得利润,F(Njt*)则代表每个零售店在同时营业时的沉淀成本。经济理论指出国际零售公司必然会对还没有进入的市场进行评估,选择进入预期的利润大于其沉淀成本的国外市场。如果要进入的市场条件还不成熟,只有选择等待直到其预期利润大于沉淀成本方才选择进入。为此本文选取家乐福对国外市场j投资的零售店的数目为零售业跨国投资扩张的因变量。其中因变量(outlets)为2006年6月底,家乐福在投资国j的零售店数目。数据来源于家乐福公司网站。转贴于
自变量。选取自变量的原则有:参照对制造业的FDI影响因素选择的相关文献;能够全面综合的反映零售业投资影响因素;考虑到数据和资料的可获得性。由于本文是研究家乐福的对外投资,关于投资公司情况标变量已得到控制(如:公司规模等因素),故关于所有权优势只选取家乐福国际经验变量。其他自变量有:
涉及所有权优势的变量。变量1、零售公司国际化经验(yr_in_mkt ):本研究中,家乐福的国际化经验用其到2005年底实际进入某国外市场的年份表示,如家乐福95年进入我国,则记为10。数据来源于家乐福年度报告;
涉及区位优势的变量。变量2、投资东道国的总人口数(Population):人口可以用来反映一国的零售市场规模,用一国的人口总数来表示,单位为百万。数据来源于WTO网站;变量3、投资东道国的城镇化率(Urban_rate):城镇化率可反映投资对象国的主要消费群体特征,用投资东道国的城市人口与该国总人口的比率来表示。数据来源于WTO网站;变量4、投资东道国人均GDP(Gdpcap):投资对象国的消费能力用投资东道国的实际GDP除以该国总人口数表示。数据来源同前;变量5、投资东道国的对外开放程度(Open)。本文用trade/GDP来表示投资东道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数据来源同上。
涉及投资东道国零售活动的变量。变量6、竞争对手(Competitor):由于沃尔玛与麦德隆是目前零售业市场上与家乐福实力相当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本研究以沃尔玛与麦德隆之一是否进入该国为标准,因此是虚拟变量,以0和1表示,如果有任何一个进入记为1,否则记为0。
2.模型设计。本文在Sternquist建立的SIRE模型基础上,构建一个可以有效检验变量相互关系的相伴概率多元回归模型,其假设之一是参数为线性。通过对各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综合比对和多种函数形式的拟合效果筛选,笔者选定实际拟合效果最优的计量模型如下:
outletsj=a bPopulationj b1Urban_ratej b2Gdpcapj b3Openj b4yr_in_mktj b5Competitorsj ξj
其中outlets代表投资东道国家乐福零售店的数目, Population代表投资东道国的总人口数,Urban_rate代表投资东道国的城镇化率,Gdpcap代表投资东道国人均GDP, Open代表投资东道国的对外开放程度,yr_in_mkt代表跨国零售公司国际化经验,Competitors代表竞争对手,ξ为随机扰动项。
(二)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从表1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1.零售公司的国际化经验在1%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验证了假说。说明零售业跨国投资具有渐进性,投资初期通常只是试探性的在某国外市场经营一个或少数几个零售店,然后随着该国对零售店需求的增加而在不同的区域扩展其店面数。
2.投资东道国的人均GDP也在1%的置信度水平上通过检验,验证了东道国消费能力的区位优势。由此看出投资东道国的消费市场的大小、市场潜力、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于零售业投资是否成功至关重要。城镇化率在10%的置信水平上通过了检验,验证了投资东道国的主要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业的跨国进入有负面影响,这证实了关于家乐福的投资偏向于向城镇化水平一般或较低的国家投资。
3.人口变量(POPULATION)和对外开放程度(OPEN)在该模型中没有通过检验。可能是由于零售业的国际投资扩张现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对于某个国家的消费市场人口规模的吸引力尚不能从其投资现状中体现。当前服务贸易在总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贸易的内容在很大比例上仍是货物贸易,这就造成零售业服务贸易的统计在总量上所占的比例偏小,因此影响了对外开放程度的回归结果。
关键词:外资;零售业;SCP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成果
近代国外学者主要研究跨国零售公司向亚洲的扩张。Davies在2000年研究了欧美零售商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进入亚洲的战略。2002年Au-Yeung研究了各国零售商占领中国市场的战略。2004年Gabriel及Geir Gripsrud根据英国零售企业在海外经营的数据分析不同进入方式的绩效。2005年Howard研究了零售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1.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对策略方面。王晓红、姜荣春(2005)认为,我国零售企业应重组、并购,扩大规模成为大型零售企业。杨川及闫金明(2006)认为政府反垄断措施应从注重特定企业的全国占有率转移到区域市场占有率,避免形成区域市场的垄断。岳忠刚及邢孝兵(2008)认为应当杜绝地方政府在内资零售企业重组并购中的不当介入,从而使国内零售商扩张规模扫除体制。熊振琴(2010)认为我国要培育本土品牌,重视商贸人才,重视农村市场的开拓,重视电子商务,走连锁经营道路来应对外资零售商的进入。
二.我国外资零售业现状
2.1分布区域及业态的扩张
外资零售商在华低地域扩张不断扩大。起初,外资零售商主要在省会城市、直辖市、经济特区等大中城市富裕地区开店抢占市场,因为大城市人均收入高,消费能力强。而最近外资零售商则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比如沃尔玛2012年新开店面30家,其中非省会城市就占了17家。除了地域扩张,外资零售商也在业态上进行盲目扩张,从总超市、大卖场扩张到专业店、便利店、网店,这使得管理层效率低下,产品质量有问题。比如频频曝光的沃尔玛过期食品、价格标签欺诈等问题。
2.2经营策略多样
首先,外资零售商采用一体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子公司,形成信息共享网络,由总部统一指挥进行采购、配送、销售,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使收益最大化。第二,外资零售商采用本土化战略。采购本土化从而降低运输成本,雇佣中国员工,生产中国消费者喜好的产品。例如日本7-11便利店在台湾会出售台湾消费者喜欢的关东煮,麦当劳出售国外没有中国特有的豆浆及太极宗师新地。第三,外资零售商采用品牌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更加注重品牌。因此外资零售商为创造良好的口碑十分注重品牌的长期发展。
三.外资零售商进入对我国零售产业组织的影响
3.1 外资零售商进入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及进入壁垒。因此我们从这三方面考察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首先,外资零售商进入会提高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跨国零售商对中国进行投资时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先进的技术优势、管理经营的经验优势还有我国加入WTO后给予外资的政策优惠,这些都降低了外资零售商的成本,从而导致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上升。
第二,外资零售商进入会使我国零售商品的差异程度提高。外资零售业在我国主要以百货店、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存在,他们提供种类丰富,服务齐全的商品,国内零售企业为与外资零售企业抗衡,逐渐转向专业店,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来争夺市场,同时国内零售企业也逐渐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不同品牌的角逐来赢得消费者青睐。
第三,外资零售商进入会提高市场进入壁垒。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比外资零售企业小,规模经济效应小;同时物流水平、管理水平、营销水平、技术水平很少能超过国际水平,因此成本相对外资零售企业高;而且我国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差别化程度低。而外资零售企业的大都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成本价格优势而且通过广告和促销也具有产品差异。这些都将提高我国零售业的进入壁垒。
3.2 外资零售商进入对我国市场行为的影响
市场行为主要是价格竞争行为。外资零售商通过制定低价的策略来获得我国零售市场份额同时阻止新资本的进入。这会导致国内的价格大战,很多企业倒闭或者兼并联合以与外资零售企业抗衡。同时我国商贸人才也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因为要实施本土化经营,零售企业必须拥有商贸人才。另外,外资零售企业的低价行为并非垄断行为,而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可持续低价策略。这对我国零售企业来说是个沉重打击。
3.3 外资零售商进入对我国市场绩效的影响
(1)正面影响方面:外资零售商进入会提高我国零售业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水平。我国零售业目前处于规模经济小、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秩序混乱、技术水平低于国际水平、缺乏竞争力,外资零售业的进入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学习外资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技术创新。同时,外资零售业的低价策略和丰富产品也提高了我国消费者的福利。
(2)负面影响方面:如果外资零售商处于完全买方垄断地位,会造成我国社会福利净损失。假设外资零售商是完全垄断买方而没有卖方势力,D代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曲线,同时也表示零售商从制造商采购的投入品中获得的平均收益,供给曲线用S线表示,D与S线的交点b对应的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价格Pc和Qc。MFC曲线表示边际要素价格成本曲线,假设唯一外资零售商是价格接受者,它利润最大化的产出由需求曲线D和边际要素价格曲线MFC的交点确定的均衡价格Pm和均衡数量Qm决定。如下图所示,处于完全买方势力的外资零售商把采购量限制在竞争水平以下,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制造商使用的资源太少,导致投入品价格低于竞争水平。由于处于完全买方势力的外资零售商存在于完全竞争的零售市场,即产出价格不收购买行为的影响。所以生产者剩余减少Pc-b-d-pm,零售商剩余增加Pc-g-d-pm,三角形abd为社会福利净损失。
四.政策选择
(1)供应商方面:处于买方垄断的外资零售商有可能滥用市场势力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促销费等费用或者以更换进货渠道威胁供应商降低商品供给价格,这时供应商要开辟更多零售渠道,提高商品的供给弹性,摆脱大型零售企业的控制,同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品牌声誉,以提高市场地位,增加谈判话语权。
(2)零售商方面:我国零售商相比外资零售商规模偏小,因此应通过兼并或联合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价格。同时,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以获得消费者青睐。第三,创建本土自有品牌有利于提高企业长期发展并获得消费者忠诚度。第四,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市场也有巨大的潜力,我国零售企业可以从外资零售也甚少涉足的这部分区域着手,扩展网点。
(2政府方面:首先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注重培育本土大型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抗衡。第三,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反垄断政策、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和合理的市场准入政策以规范竞争秩序。(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新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2003
[2]赵玉林:《产业经济学》,2008
[3]岳中刚:“外商直接投资_市场集中与福利效应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9)
[4]朱涛:《中国零售组织的结构研究》,2008
[5]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0中国连锁经营年鉴》,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
[7]闵兴征、王梦:“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现状评价及对策探讨”,《中国商贸》,2011,(6)
注解
1995年6月,国务院《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商业批发、零售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乙类项目”,允许有限度的吸引外商投资,继续规定不允许外商独资;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或上海开办两家中外合资连锁商业企业,并规定必须由中方控股51%以上。但在实践中,沿海地域城市尤其是深圳特区的开放试点一直在悄然推进,沃尔玛是即在1996年8月在中国大陆开设第一家购物广场与第一家山姆会员店。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按照入世时的承诺:2002年外国服务提供者仅限于以合资企业形式在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和6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和青岛)提供服务,在北京和上海,允许的合资零售企业的总数各不超过4家;2003年才开放所有省会城市以及宁波和重庆,另外,营业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拥有30家以上连锁店的,必须由中方控股。但实际上,国际连锁卖场无论是股权设置,还是开店区域,都已大大突破了这些限制,远远走在我国承诺的时间表之前,这已是业界公认的秘密。来自原国家经贸委外经司的一份统计表明,至2001年9月,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国际连锁是40家,但实际开业超过了356家,这意味着将近90%国际连锁均属违规设立。
2005年,入世三年的保护期结束,一直被压抑着的境外零售业在中国投资开始热潮涌动,“跑步”进入我国,仅2005年,我国新批准成立的外资零售企业即达到187家,比2004年激增5倍,且其中大部分为外商独资企业。截至2007年中,全球最大的50家跨国零售财团中,已有47家涉足中国,沃尔玛、家乐福、百思买、麦德龙、家得宝、欧尚、百盛等境外大型百货零售公司,携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理念、管理与技术优势,纷纷介入中国零售市场。经营地域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大连、青岛、福州、长春、厦门、成都、武汉、重庆、贵阳、西安、南宁等沿海城市,甚至开始向中西部大城市乃至内陆二、三线城市扩张。各地不断传出跨国零售公司斥巨资攻城略地、将许多境内公司纳入襄中的消息,2007年之后,这些信息更加密集。
外资进入首先是东部沿海大城市,原因是政策环境较为有利,这些地区经济也比较发达,商业购买力高于其他地区。随着境内开放全方位推进,整体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升,外资零售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也将目光不断投向内陆地区,开始向郑州、西安、成都、重庆、南昌、昆明等中西部地区城市“进军”,“催生”我国零售业“全方位”开放格局。
二、本土“沃尔玛”能否诞生?
中国入世,跨国零售巨头看到了一个耀眼的亮点,而对本土零售商则看到了一个灰暗的终点。当前,国际连锁已经进入到中国的二三级城市,这个竞争的局面谁也回避不了,作为本土的零售商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发展壮大自己。
北京物美商城董事长张文中说:“面对外资的强势,本土企业的种种努力显得乏力甚至无效。长此以往,不出5年,中国前5位的零售商将全部是外国人”,“只要沃尔玛现在采取清场策略,他可以亏5年,拖跨所有中国竞争对手。也可以亏上5亿美元,压趴中国所有对手”。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业内人士的看法,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业期盼本土零售巨人的出现!
那么中国本土零售业能否培育出自己的“沃尔玛”呢? 沃尔玛是一种成功企业的标杆,他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所反映的规律性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沃尔玛成功的发展历史,分析我国零售业现状,探讨一下中国的“沃尔玛”能否产生?
(一)社会背景分析
1970年――1990年期间,大批美国消费者的消费重点发生重大转折,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由于纳税、利息、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在20世纪70年代占个人收入的25%,而到90年代,这个比率上升到34%,普通中等收入家庭面临着真正的购买力下降问题。面向大众的低价策略正好契合了主流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变迁。而这20年恰恰是沃尔玛成就霸业的20年。
虽然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2000年以来,因为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均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包括现在的白领在内的中国消费者都面临购买力下降的问题。更何况几千年文明史造就中国人民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不会因多挣几百元在短时间内就养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看看那些因便宜一毛钱的鸡蛋就能排上半小时的队伍,10元让利引发的踩踏血案……,就能看出当前民众的消费倾向。可见中国老百姓期盼的依然是物美价廉“沃尔玛”的出现。
事过境迁,当年的沃尔玛可以从容的在2、3级市场发展,但当前中国零售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却要复杂得多。随时都面临并购的风险,所以,依循沃尔玛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像沃尔玛初期那样自由发展的机会恐怕都很难,对于中国零售业守住根据地比开辟新战场更紧迫。
(二)成长策略分析
沃尔玛是在与当时的零售业巨头凯玛特竞争中发展起来。它的成长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早期开店只选择小城镇和郊区。这一战略使沃尔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远离了大城市的残酷竞争,悄然长大成林。尤其二战之后的经济萧条,使得大城市的零售公司都陷入了恶性价格战的泥潭,而在小城镇的沃尔玛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而得以幸免,反而大踏步前进。即使沃尔玛壮大之后,沃尔玛开店也只选择郊区的公路旁,这又迎合了美国城市人口从市中心迁往郊区的潮流,可见沃尔玛的成功不仅仅是低价策略。
从国内现有零售业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本土零售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众多国外零售巨头的巨资涌入,渴望做大的中国本土零售业――联华、华联、物美、苏果、大商等能否一枝独秀还是群雄并起,甚至被并购都是个未知数。众多的业内人士似乎并不看好一枝独秀,毕竟中国零售市场的现状是“内忧外患”,所以群雄并起还是极有可能的,即使这样,到底谁能成为魏、蜀、吴还要拭目以待。
总体来说,外资目前看重的在大中城市,对于小城镇和农村很少涉足,主要是考虑经营成本
和扩张等问题,当然,这也只是近期不太感兴趣。所以,本土零售商在大中城市发展,与狼共舞的同时不要忘了星星之火同样可以燎原。同样,我们在关注本土知名零售商发展的同时,不妨换个角度看看我国小城镇的零售市场。
中国农村有自己的经济特点和消费特点,农村消费市场一直以赶大集或庙会的形式存在。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民的消费倾向,但短期内这种传统的形式仍然占主体。
从近几年的消费统计数字来看,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仍比较低,虽然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2/3之多,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不到全国的1/3,说明农民的消费承受能力还是比较差,实际上意味着“洋超市”在中国农村存活发展壮大的希望比较渺茫,对他们来讲“洋超市”是一种奢侈的消费。所以,国外零售巨头进入中国的重点是大中城市,短期内的目标也仅限于二三线城市,农村并没有列入发展重点,这块宝地仍然是留给本土零售商开发的。
能否根据本国的消费特性发展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消费市场,应是当前的另一工作重点。由商务部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于2005年开始,到2006年末,全国累计建成农家店已超过16万个,覆盖全国63%的县,计划到今年年底培育出25万家农家店,覆盖全国70%乡镇,50%自然村,这项工作在一些省市正在加紧布局。以福建为例,2005年就建成农家超市1973家,到2006年底,全省已在788个乡镇的4861个行政村累计建设和改造合格农家店6373个,建成配送中心98个,农家店已覆盖全省83%的乡镇和33%的行政村。这些新型农家超市,正悄然改变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超市将引领农村零售业茁壮成长,也是中国零售业的希望。中国的“沃尔玛”是否能从中诞生或者说与沃尔玛等世界零售商抗衡的中国零售巨人是否就在其中产生都有可能。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沃尔玛能击败所有的对手,不仅仅是因为公司的规模和不断降价的策略,也是因为他采用了成熟的IT技术,在运营效率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包括更好的库存控制、自动化分销中心以及用与收集、交换、存储数据卫星系统等,这是沃尔玛帝国今天仍然保持的竞争优势。
从20世纪70年代末沃尔玛就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店铺销售的所有商品基本上全部要由事业部的采购部门统一采购,物流部门统一配送,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使得沃尔玛出售的商品在市场上很具竞争力。沃尔玛的成功昭示了连锁商业中的真理:IT不仅仅是企业商务的工具,当它与商务紧密联结,IT便构成了一个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对照全球零售之首沃尔玛,我们发现本土零售企业在这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华联、大商、西单,还是物美,中国企业IT应用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成长中的农家超市更是举步维艰。
通过分析,国内目前的零售业现状确实令人堪忧,虽然老百姓期望物美价廉“沃尔玛”的出现,但时宜事移,面对虎视眈眈的蚕食者,中国零售业恐怕永远也出不了能走向世界的“沃尔玛”,但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现状,尤其是占中国人口总数60%的农村市场,采取迂回战术,培育能够让巨人沃尔玛头疼的“阿尔迪”还是大有希望的。
三、培育“阿尔迪”比“沃尔玛”更现实
对于德国人来说,阿尔迪可是有口皆碑的零售服务商。目前,阿尔迪(ALDI)是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它的前身是1948年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接管其母在德国埃森市郊矿区开办的食品零售店。40年后,阿尔迪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扩张,其国内的连锁店达到3600多家,遍布16个州:国外连锁店1000余家,其中仅在美国东部20余个州即开办了近600家分店。到目前,阿尔迪的年营业收入达到340亿美元,成为德国最大的食品连锁零售企业。
他成功的策略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几点:①定位准确、布局合理:阿尔迪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固定收入居民及退休的老年人。为适应这些人的需要。阿尔迪的大部分连锁网点设在市中心居民区和各个小城镇。②精打细算、节约开支:阿尔迪在同业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处处精打细算,从而保持较低的营业成本。每家店铺的营业面积多在500-800平方米,店铺装修崇尚简朴,店堂内外不悬挂广告招贴,平时也很少刊登促销广告。③面向大众、以廉取胜:阿尔迪商品的物美价廉是有口皆碑的,一般比其他超市便宜10%-20%,价格也较为稳定。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即使廉价销售,也要以人为本,关注所有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比如阿尔迪从不热衷于“搭售”或“批售”等促销活动,因为这种促销忽视了众多的老龄消费者及单身家庭的需求,阿尔迪尽量将商品按小包装出售,但并不提高价格,这就兼顾了所有消费者。④择优配货、保证质量:阿尔迪之所以能做到物美价廉的策略有三点:一是全球采购:二是由进口商或国外制造商提供质量保证。三是控制了稳定的货源。⑤重视人才、鼓励进取:阿尔迪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每年学期末,阿尔迪都要到各大学招聘毕业生。经过严格考核和筛选,被录用的人员大多都能得到重用。阿尔迪的用人原则是能力加高薪,为此十分重视员工的职业培训。
看看沃尔玛在韩国、德国的惨痛教训,至少让我们稍稍得到一些安慰,“大”不一定“强”,向沃尔玛一样的零售巨头都有失败的可能,更何况其它的外资经营者呢?当然,有了前面的教训,沃尔玛在中国的经营之道或许更精明,以往那些“水土不服”的做法肯定有很大的改观。所以,对于中国的零售商们面临的应该是比在韩德更强大的沃尔玛。面对强敌压进,中国零售商要生存下去,就必需培育出能战胜沃尔玛的“阿尔迪”。
如今的零售业竞争更为激烈,销售的商品更加相似,而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消费者的头脑更加清醒,他们清楚地了解,在决定把辛苦赚来的钱花出去的时候有许多种选择,所要决定的就是在哪里购买而已,所以谁能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阿尔迪”谁就拥有了顾客。当然,沃尔玛撤离德国原因之一是当时进入德国的时机不好――经济萧条、消费能力下降。但我们还要更清醒地认识一下他的竞争对手――麦德龙和阿尔迪。前方有麦德龙在摇旗呐喊,与沃尔玛正面交锋;后方有阿尔迪坚强的后盾,因为在德国人心目中,只有“阿尔迪(ALDI)”连锁集团才是德国市场上货真价实的廉价商品零售商,这一点沃尔玛很难动摇。可想而知,一个不为民众所认同的外企如何长久生存?所以,零售巨人们得以生存的基础是能否被大众接受,也就是说,中国本土零售商能否出现象麦德龙和阿尔迪一样备受尊崇的企业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像阿尔迪一样真正深入人心的零售商。所以,从更深层次来看,让沃尔玛感到最棘手的应是阿尔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