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贸易统计工作计划

贸易统计工作计划

时间:2023-06-04 10:4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贸易统计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贸易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一、 总体要求

20__年全市统计稽查工作以加强统计基础、服务基层统计为目的,继续改进稽查方式,规范稽查程序,注重事前预防、事中稽查和事后整改,通过统计稽查,做好法制宣传、业务指导、处罚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 统计稽查的对象和数量

稽查对象主要是20__年以来未被检查过或者涉嫌统计违法问题的镇、街道、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重点稽查:

(一)第二次经济普查各关键阶段的普查单位;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建筑业房地产企业统计单位;

(三)旅游、教育、电力、金融系统统计单位报送的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服务业统计调查对象;

(四)抽样调查样本单位(不含住户调查样本)。

在全市范围内稽查单位40家以上,其中:工业 40%、劳动工资10%、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企业20%、房地产企业10%、贸易餐饮业和三产服务业20%。

三、 统计稽查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律法规,确保统计稽查的顺利进行,明确稽查内容、稽查方式和稽查对象。

(一)稽查内容。统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组织管理统计工作和学习《统计法》情况。重点稽查统计基础工作(统计单位登记(来源:文秘站 )、统计从业资格、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统计资料报送及时性、统计数据准确性三方面情况。

(二)稽查方式。经常性统计稽查,以我局各专业科、室、队组织为主,局法制科给予业务指导和配合,检查时间为全年度。局各科室队、各专业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安排对稽查对象的具体稽查时间。对日常统计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可以随时组织稽查。

专项的、重点的、领导交办的、部门移交的和群众举报有线索的统计稽查,由法制科牵头,各科、室、队配合;如遇全国、全省统计执法大检查,则与相应检查相结合。

(三)稽查对象由各科、室、队经过排摸和随机抽样,统计局将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若干稽查组,对有关单位进行统计稽查。在开展统计稽查前报局法制科备案,具体稽查对象由各稽查组确定。

四、 统计稽查的要求

统计稽查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因此要认真组织,加强领导,一丝不苟。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继续深入开展统计稽查,是市统计局推行依法统计和促进依法统计制度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维护统计工作秩序、树立统计信誉、打造诚信统计具有重大意义。各镇、街道、各部门,局各科、室、队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统计稽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稽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 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第3篇

公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路事业的发展,对于调整国家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开拓市场,加强城乡地域交流,开发城乡经济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偏远地区的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公路统计工作可以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相关部门了解当前工作情况、调整工作计划、改变投资方向、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及长远规划、杜绝不安全因素、保证安全生产。所以做好公路统计工作,提高公路统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公路统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对公路统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公路统计人员应提高对统计数据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统计新观念,改变旧的套路模式,大力推进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和社会的发展趋式。

二、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

公路工程投资巨大,每一项改建、新建工程都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即使中修工程投资规模较小,也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对投资者的影响极大。因此,公路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统计的基础工作,还应具有勇于吃苦的精神,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配合计划及工程、养护部门,仔细关注每项工程从调研、测量、设计、招投标、施工的每一环节,快速、适时为领导送上“及时雨”,防止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随着城乡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地交通流量增大,加之超期服役公路增多,进而养护投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统计人员在收集、汇总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要充分了解公路现状,分析好路率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分析人工、机械等使用率,利用丰富的统计信息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分析报告的撰写,迅速及时地向领导发送各种新鲜动态信息和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以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指挥全局。

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基层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单位以外但对单位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统计人员应该仔细检查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虚假、繁冗并含有水分的数据删除,按真实有用的数据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形成各种有效统计报表,并对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剖析生产进度情况,进行市场行情及发展前景预测,向本单位领导及各相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材料。

四、突出重点,一事一议

公路统计人员不仅应该保障统计数据真实性和提高统计分析质量,也要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基础上,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当前工程经济运行状况及路况现状提出恰当的分析,突出重点问题。对于公路工程改扩建项目,由于投资庞大,涉及到拆迁、季节、资金等较多问题,不能简单地按汇总后的合计数值去分析、反映问题,而是要随时掌握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状况、每条路线的进展,发现问题并了解阻碍工程进展的症结所在。“突出重点、一事一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及时针对某一事项的弊端解决问题。

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公路统计工作面向政府、社会、公众服务,社会各相关部门对公路统计信息的需求也愈来愈多,公路统计数字覆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公路统计资料不能只是简单的数字填列,必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并制定本行业的统计信息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公路行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公路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从而为单位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单位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六、把握经济发展脉搏,关注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贸易的接轨,我国已逐渐迈进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公路统计人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把握经济发展脉搏,关注热点问题”,时刻把握新的“增长点”和“变化点”,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和延伸统计信息服务方向,并针对当前公路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七、体现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公路统计部门应确保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向各施工、监理、养护等相关单位提供外部市场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为各相关单位制定正确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杜绝在统计数据信息中拼凑篇数、字数、业绩,随意加大、篡改统计数据信息指标,充分保障统计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

第4篇

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统计局的具体指导下,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依照“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瞄准一个目标(打造市金三角实力板块)围绕两个中心(守业富民、创新发展)发挥三大优势(区位、资源、环境)掌握四个重点(发展、服务、民生、稳定)实施五项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和市统计局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统计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优势,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权威,抓好普查调查、统计服务两大重点,狠抓统计改革、统计建设、统计和谐三个关键,为我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一)着力提高统计数据权威。

专业统计字典库和抽样调查样本框的更新维护管理,一是加强对基本单位名录库。新增基本单位63家,规模以上工业5家。二是召开全县统计工作会议,布置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三是建立完善每月报表数据质量集中点评分析制度,加强对各专业统计中与GDP核算相关指标数据的审核把关,防范系统误差、指导失误,再生错误和审核缺位。四是努力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中及时、准确的提供数据。五是加强统计调研,规定各专业至少每季度下到基层单位进行数据核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六是跟踪大项目,对我县今年新开工的大项目,派专人现场跟踪,以便及时准确上报。

(二)认真做好全县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县于年5月17日成立了县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一是成立了机构。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要求和部署。并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府字[2008]22号)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统计局,具体普查工作开展由县统计局负责实施。二是积极落实经费。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依照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的要求,提交了经济普查的经费预算,整个普查经费分200820092010年三年拨付,年普查经费正在落实中;三是落实了人员。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现已抽调了18名前期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普查规划设计、宣传报道、工作协调和联络,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将在下半年选拨和培训。四是办公条件基本落实。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设在统计局,办公室已配备了通迅设备和一台电脑,交通工具现正在落实。

(三)针对热点、难点问题。

1圆满完成了各项调查任务。一是认真做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利用农业普查效果。弄清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局准备出资5万元,组织普查骨干向省、市统计局学习经验,并结合外地实际,拟编印《县农业经济通览》为我县研究制定“三农”惠农政策提供翔实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二是依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了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业规模以下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限额以下抽样调查、投入产出调查等调查工作。三是依照新的国家规范,完成了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工作。

2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分析调研。一是定期编印《统计》县情》统计年鉴》全县经济运行季度分析》等内部刊物。紧扣党政领导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统计调研分析。三是加大课题研究力度,组织并参与完成了5篇经济普查研究和《统计法》修改征求意见等研究课题。

(四)继续深化统计改革。

建立了3000万元新开工项目入库核查制度。二是加强对省外入县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的调查,一是调整月底投资统计全面调查起点。做好建筑业、房地产业增加值核算基础工作;三是加强能源生产、消费和流入流出统计,做好节能降耗的监测、考核工作。四是增强名录库维护的更新和管理,改半年更新为季度更新。五是做好联网直报工作。

(五)抓好统计四项建设。

对19个乡镇、38个部门进行督查检查和回访,着力加强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统计监督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立案查处4起,其中罚款1起,通报批评3起,限期整改的单位5个。

台帐建设等规范化建设的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全面实行在地统计制度。二是举办乡、村两级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班。就农村经济统计、工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有关抽样调查等统计相关基本知识进行了培训。三是加强对企业、劳工单位的原始记录。从源头上把好统计数据质量关,切实保证数据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四是加强对城农住户调查样本点(户)检查指导。五是以统计从业资格监管和统计业务监督检查为抓手,加强对部门统计的协管。六是依照省、市统计局安排,开展数据质量自查,整改了存在问题,规范了专业工作。

加快信息更新,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时完善统计信息网建设。利用县政府网站,做好统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好统计内网的扩充工作。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双月整治”等教育活动的开展,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结合“双创”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组织学习,认真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坚持每周五学习制度,争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落实有错与无为问责办法,严令禁止公务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炒股。

(六)努力构建统计和谐。

实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奖能罚庸的激励机制和竟争环境。二是增加各专业间的协作,一是完善“季度述职半年考评”管理。实现数据衔接、趋势一致,确保集成数据的客观准确。四是加强工业、投资、贸易统计和GDP核算中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实现口径统一,数据衔接,效果共享,从而提升统计工作的整体合力。五是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六是认真落实治安综治,平安创立、计划生育、廉洁从政等责任制度。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我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好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用和培训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普查的试点工作。使普查工作家喻户晓,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四是按上级普查工作要求,抓好普查登记前的其他各项工作。

2认真抓好统计执法大检查。

通过检查查找存在问题,年7月是统计执法大检查月。局准备联合县人大财经办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计执法大检查。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规范统计管理。

3开展对全县人口变化情况的抽样调查工作。

重点是按上级要求做好年1‰人口变化抽样调查和下半年城镇劳动调查工作。

4协助做好全县文物普查和土地普查工作。

第5篇

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的第一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统计局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瞄准一个目标(打造*市金三角实力板块),围绕两个中心(创业富民、创新发展),发挥三大优势(区位、资源、环境),把握四个重点(发展、服务、民生、稳定),实施五项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和市统计局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统计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优势,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权威,抓好普查调查、统计服务两大重点,狠抓统计改革、统计建设、统计和谐三个关键,为我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一)着力提高统计数据权威。

一是加强对基本单位名录库,专业统计字典库和抽样调查样本框的更新维护管理,新增基本单位63家,规模以上工业5家。二是召开全县统计工作会议,部署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三是建立完善每月报表数据质量集中点评分析制度,加强对各专业统计中与GDP核算相关指标数据的审核把关,防范系统误差、指导失误,再生错误和审核缺位。四是努力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中及时、准确的提供数据。五是加强统计调研,规定各专业至少每季度下到基层单位进行数据核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六是跟踪大项目,对我县今年新开工的大项目,派专人现场跟踪,以便及时准确上报。

(二)认真做好全县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成立了机构。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要求和部署,我县于20*年5月17日成立了新建县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新府字[20*]22号),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统计局,具体普查工作开展由县统计局负责实施。二是积极落实经费。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按照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的要求,提交了经济普查的经费预算,整个普查经费分20*、2009、2010年三年拨付,20*年普查经费正在落实中;三是落实了人员。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现已抽调了18名前期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普查规划设计、宣传报道、工作协调和联络,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将在下半年选拨和培训。四是办公条件基本落实。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设在统计局,办公室已配备了通迅设备和一台电脑,交通工具现正在落实。

(三)针对热点、难点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1、圆满完成了各项调查任务。一是认真做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利用农业普查成果,全面掌握我县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弄清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我局准备出资5万元,组织普查骨干向省、市统计局学习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拟编印《新建县农业经济通览》,为我县研究制定“三农”惠农政策提供翔实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二是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了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业规模以下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限额以下抽样调查、投入产出调查等调查工作。三是按照新的国家标准,完成了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工作。

2、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分析调研。一是定期编印《新建统计》、《新建县情》、《统计年鉴》、《全县经济运行季度分析》等内部刊物,为县党政领导及时掌握全县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提供依据。二是深入开展统计调研分析。主要围绕社会经济现象,紧扣党政领导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统计调研分析。三是加大课题研究力度,组织并参与完成了5篇经济普查研究和《统计法》修改征求意见等研究课题。

(四)继续深化统计改革。

一是调整月底投资统计全面调查起点,建立了3000万元新开工项目入库核查制度。二是加强对省外入县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的调查,做好建筑业、房地产业增加值核算基础工作;三是加强能源生产、消费和流入流出统计,做好节能降耗的监测、考核工作。四是增强名录库维护的更新和管理,改半年更新为季度更新。五是做好联网直报工作。

(五)抓好统计四项建设。

着力加强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统计监督检查制度,对19个乡镇、38个部门进行督查检查和回访,通过监督检查,立案查处4起,其中罚款1起,通报批评3起,限期整改的单位5个。

夯实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全面实行在地统计制度。二是举办乡、村两级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班。就农村经济统计、工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有关抽样调查等统计相关基本知识进行了培训。三是加强对企业、劳工单位的原始记录,台帐建设等规范化建设的管理,从源头上把好统计数据质量关,切实保证数据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四是加强对城农住户调查样本点(户)的检查指导。五是以统计从业资格监管和统计业务监督检查为抓手,加强对部门统计的协管。六是按照省、市统计局部署,开展数据质量自查,整改了存在的问题,规范了专业工作。

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统计信息网建设,加快信息更新,利用县政府网站,做好统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好统计内网的扩充工作。

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结合“双创”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双月整治”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组织学习,认真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坚持每周五学习制度,争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落实有错与无为问责办法,严令禁止公务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炒股。

(六)努力构建统计和谐。

一是完善“季度述职半年考评”管理,实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奖能罚庸的激励机制和竟争环境。二是增加各专业间的协作,实现数据衔接、趋势一致,确保集成数据的客观准确。四是加强工业、投资、贸易统计和GDP核算中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实现口径统一,数据衔接,成果共享,从而提升统计工作的整体合力。五是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六是认真落实治安综治,平安创建、计划生育、廉洁从政等责任制度。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我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好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用和培训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普查的试点工作,为全面普查积累经验和进一步开展普查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宣传力度,使普查工作家喻户晓,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四是按上级普查工作要求,抓好普查登记前的其他各项工作。

2、认真抓好统计执法大检查。

20*年7月是统计执法大检查月。我局准备联合县人大财经办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计执法大检查,通过检查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规范统计管理。

3、开展对全县人口变动情况的抽样调查工作。

重点是按上级要求做好20*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下半年城镇劳动调查工作。

4、协助做好全县文物普查和土地普查工作。

第6篇

①对物资采购计划、采购资金计划、物资消耗、节约指标、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偏离计划的情况,应及时报告有关责任人(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偏差、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②通过库存收、发、存台账报表,掌握库存动态,检查库存物资对生产的保证程度,发现超储和储备不足,需及时检查储备定额执行情况,以求得占用最小的资金和物资,保证完成最大的生产任务。③通过领料、用料记录和非工艺性损耗记录台账,执行产品工艺消耗定额在实际生产中发生偏差查找原因,为纠正偏离工艺定额和制定更合理先进的工艺消耗定额,提供依据,达到节约材料降低材料消耗的目的。④对外购原材料做好进厂的验收,到货记录、质量取样、库存保管发放、使用前的检查记录、以取得有关产品质量保证的数据,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⑤做好原材料供货单位、供货时间、物资采购价格、进货方式记录,为选择最合适的进货点和储备量提供完整的数据。⑥对物资盘点发生的盘盈、盘亏作原因分析,找出具体影响盈亏的各个因素,为改善运输、保管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有关人员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数据。⑦各种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关于品质、规格的意见要求应及时反馈给采购人员,以保证供给合格的材料,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2查找“拐点”,畅通信息渠道

当前,企业对物资供应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没有按其所需的方向流动,物资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信息流转到某个地方出现了“拐点”,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门掌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物资供应管理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分析、核实和利用,如果物资信息不准确会造成盲目采购,物资供应混乱,如物资计划的频繁调整,会造成没有效益的加班及库存储备的增加。更有甚者,把物资信息视为本部门或个人私有,有意不传递,则影响更大。所以,逐步打通信息流通中的“拐点”,分阶段实现信息流通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辅料品种有成千上万,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中价格、材质、数量、运费单靠人脑的记忆力是无法准确掌握完成的,这些工作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工作实效性差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特别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内外的流通领域也充斥着大量信息,应当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经过汇总、分析、处理等,再进行放大输出,有些公司在信息闲置方面的浪费是惊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信息的有目的的搜集开始,经汇总、分析、存档、再输出的全过程中找出不准确、不及时、错误的信息进行排除。目前,各企业物资流通信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大部分人员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网络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物流信息管理又是一个新兴行业,高校毕业生少,而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涉及国家法律、法规、贸易经济学、管理学、运输学、商品学、合同法、统计学、电脑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知识,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物资信息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采用多种渠道形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流通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3应用网络技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

3.1建立信息化系统

物资信息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工作标准体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并贯穿于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始终,因此,它必须在管理系统中不断运转。它的输入必须是来自物资供应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数据,如工作计划、物资采购计划、订货合同、库存动态、质量信息、统计报表等,总的信息系统是各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小系统组成的。它的输出必须是经过整理和分析的信息。

3.2核准可靠信息

信息数据输入和输出都通过计算机的储存、计算来完成,最后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所需报表和台账。一个完整的物资信息,要在统计整理工作过程中最终完成,统计整理后必须由统计分析,即进行一系列定量研究,从而提供物资统计研究成果(数据),满足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信息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信息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原来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完成,减少了人力配置。

3.3屏蔽关键信息

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原始记录,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上,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甚至消失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计算机给物资统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凡事有利有弊:个别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浏览数据文件,复制、下载、甚至销毁企业数据,造成商业机密外泄和部门数据损毁,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物资流通信息管理一定要规范化。

3.4及时反应处理

企业运营运作都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物流信息为核心的管理信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管理、控制。物资信息要求来源广泛、收集完整、传递迅速,处理准确、实用得当、反应清楚细致、反馈及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管理,为企业迅速地做出科学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3.5强化管理制度

第7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工作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黄蓝国家战略的实施,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又好又快”工作基调,着力在大项目引进、高端产业集群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城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实施突破,全面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增长极,朝着两千亿开发区目标迈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0亿元,增长1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0亿元,增长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增长23%;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2.5亿元,增长25%;实现进出口总额35亿美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00万美元。

高端产业加快聚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聚集,石油装备优势产业快速壮大,铜压延及深加工、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的突破,高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显著提升。

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聚集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完成年度目标。“人才特区”建设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职业教育培训取得明显成效。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资本运作能力明显增强。物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加强。

开发框架进一步拉开。临空产业区和临港产业区建设全面铺开,广利港开工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快速推进,落地一批重点项目。主体区整合提升步伐加快,新城区建设进一步拉开框架,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一批精品绿化工程。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工作更加规范,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社会秩序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抓好经济运行调度

(一)保障企业健康运行。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预警监控,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企业运行中的问题。抓好骨干企业运行,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搞好战略策划,规范内部管理,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支持企业创新融资方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运作,同时培育一批后备上市资源。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瞄准高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力争全年新增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企业4家,过亿元的企业14家;1家企业上市。

(二)加强外经外贸工作。建立进出口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出口奖励资金、市场开拓和出口信用保险补贴专项资金作用,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打造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扩大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反倾销、反补贴预警和应诉机制建设,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三)加强财税和统计工作。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加大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深挖财政增收潜力,努力培植一批后续财源,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集中财力保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便民实事建设。严格财务管理,加强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加快公务卡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三、加快高端产业聚集

(一)加快产业集群构建。按照“产业层次高起来、产业链条长起来、产业集群强起来”的思路,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壮大石油装备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铜压延及深加工、新材料等产业,积极突破现代服务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整车项目为龙头,促进广汽吉奥公司提质上量,俊山五菱项目投产运营,同时积极引进一批高端汽车零部件项目;以科岭项目为龙头,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快速起步。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大规模集成电路、裸眼3D电视、平板电脑等项目建设,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新能源产业,进一步拉长光伏和风电产业链条,建设中美新能源合作示范产业园区。新医药产业,以力达新医药港项目为龙头,推进资源聚集。石油装备产业,瞄准高精尖产品,突出石油装备的高端制造、技术研发、物流等功能,建设高端石油装备产业聚集区。铜压延及深加工产业,按照产业规划,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新材料产业,严格控制盐化工发展总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业,集中突破服务外包业,积极培育健康、休闲、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加快文化产业聚集。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高端项目招商年”行动,加强产业前瞻性研究,找准主攻方向,提高招商层次,集中突破一批牵动全局、有震撼力的高端产业项目。设立驻外招商站,瞄准港台、日本、欧美等重点地区集中开展对外招商活动。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招商工作的成效。力争全年引进2家世界500强企业,20个过亿元的项目,总投资不少于200亿元。

(三)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开展“项目兴区行动”,落实项目推进计划和责任,实行干部挂职制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四、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一)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生态谷”、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年创业基地、软件园二期等平台建设,吸引高层次研发机构聚集;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力创建国家级采油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引进一批高质量中介服务机构;做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建成黄河三角洲标准技术服务中心;加大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力度,建设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深化产学研结合和油地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争全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项以上、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0项以上,申请专利190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建规范化科研机构5家。

(二)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人才特区”建设力度,实施好“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支持其搞好研发和产业化运作;加强培训平台建设,支持市技师学院发展,加快大学研究院和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建设,办好黄河三角洲高级培训中心,打造区域性培训品牌;规划建设科教园区,吸引国内外教育资源聚集。

(三)加强金融支撑体系建设。运营好私募股权基金和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运作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和石油装备产业基金,引进股份制银行、担保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加强物流支撑体系建设。推进与青岛保税港区的合作,加快黄河三角洲国际物流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

(五)加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好2012年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计划,抓好重点园区配套建设。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五、构筑开发新格局

(一)搞好规划。按照全市新的战略布局和定位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各项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

(二)集中推进“两区一园”建设。临港产业区,加快推进广利港建设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做好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园规划选址和基础设施配套,集中摆布高端石油装备项目。临空产业区,按照规划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尽快具备项目承载条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做好土地收回工作,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和重点项目建设。

(三)推进东八路以西主体区整合提升。依据整合方案,推动工业聚集和功能完善提升,打造产业服务中心和高品质生活中心。按照打造城市新标志的定位,全面推进新城区建设,搞好中心商务区CBD开发,集中推进黄河三角洲国际广场、金融大厦、黄蓝时代金融港、黄河生态城、悦来湖整体开发、海洋城、台湾风情小镇、阜外医院医疗中心等22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体育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城建档案馆等场馆建设,高标准实施运河路、沂州路、府前街、黄河路改造工程,实现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四)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实行重心下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政管、养、护外包,提高市政管理水平。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做好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严格落实年度工作计划,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一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将创建工作推向。

(二)抓好节能减排。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项目生态门槛,严格落实项目能评制度,加强预警调控和能源监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境风险源排查,建立化学品、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加大水气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大气污染物监测预警,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滨海新材料园公用污水处理厂和环境监管中心尽快投入使用。完成好中心城工业企业搬迁任务。

(四)推进集约集聚发展。依据园区规划,合理摆布项目,促进聚集发展。严格项目评估审核,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分类供地管理办法,鼓励建设多层厂房,鼓励中小项目入驻标准厂房,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和产出强度。加大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闲置费征缴力度,集中开展土地清理,坚决收回闲置土地。

(五)推进绿化工程建设。加大绿化投入力度,编制主体区景观规划,实施一批精品绿化工程。加强绿化养护管理。加强企业院内绿化工作。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七、加强社会事业发展

(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生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社区服务中心、金水市场改造等一批便民实事。统筹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突出抓好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标准化、校车安全、学生营养补助等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设立群众服务工作中心,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实行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开发区”建设,搞好交警大队指挥中心、社会稳定视频动态监控系统、“网格化数字社区”等重点工程建设,组建治安巡逻(特警)大队,加强单位内保群防群治队伍和社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打霸治痞行动,强化建筑工地、出租房屋、复杂场所、两新组织、网络舆情及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加强普法阵地建设,搞好普法教育。加大油区综合治理,搞好油地共建,构建和谐油区。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三)全力抓好安全生产。持续推进安全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岗双责”,突出抓好危化品、压力容器、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市场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四)加强精神文明创建。依托工青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企业职工和区内群众的业余生活。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调整健全内部机构设置,形成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改革,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增强内部活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服务功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在政府融资、园区建设和城市经营等方面探索新路子,多渠道多元化解决资金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整合管理服务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开发的新模式,保障开发建设需要。

九、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两新”组织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党务公开,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8篇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安全监管的措施,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呈现稳定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我国部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工艺落后,设备简陋陈旧,自动控制水平低,本质安全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管理不到位;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危险化学品事故总量大,较大、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合理规划、严格准入,改造提升、固本强基,完善法规、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的要求,构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现就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严格安全许可条件

1.合理规划产业安全发展布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按照“产业集聚”与“集约用地”的原则,确定化工集中区域或化工园区,明确产业定位,完善水电气风、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2009年底前,完成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专门区域。从2010年起,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必须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内建设,负责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再受理没有划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的地区提出的立项申请和安全审查申请。要通过财政、税收、差别水电价等经济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新的化工建设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逐步推动现有化工企业进区入园。

2.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发证机关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审核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条件。对首次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申请经营许可证且带有储存设施的企业,许可证发证机关要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核,符合条件的,方可颁发许可证。申请延期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一级或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许可证发证机关可直接为其办理延期换证手续,并提出该企业下次换证时的安全生产条件。要把涉及硝化、氧化、磺化、氯化、氟化或重氮化反应等危险工艺(以下统称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实现自动控制,纳入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指导和督促企业开展涉及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自动化改造工作,在2010年底前必须完成,否则一律不予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要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人员从业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本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人员从业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从2009年起,安全监管部门要把从业人员是否达到从业条件纳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行政许可条件。

3.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要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纳入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程序,建立由投资管理部门牵头、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会审制度。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未经安全监管部门安全审查通过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批准。

要从严审批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合成氨和涉及危险工艺的建设项目,严格限制涉及光气的建设项目。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时,要严格审查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使用危险工艺的新建化工装置是否设计装备集散控制系统,大型和高度危险的化工装置是否设计装备紧急停车系统;进行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时,要认真了解试生产装置生产准备和应急措施等情况,必要时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生产方案进行审查;组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验收时,要同时验收安全设施投入使用情况与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安装投入使用情况。

4.继续关闭工艺落后、设备设施简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检查发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在规定期限内未进行整改的,应依法吊销许可证并提请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对使用淘汰工艺和设备、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提请同级或县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有关人民政府要组织限期予以关闭。

二、加强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5.完善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保障安全投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6.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企业要加强建设项目特别是改扩建项目的安全管理,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采用安全、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确保建设项目工艺可靠、安全设施齐全有效、自动化控制水平满足安全生产需要。要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设计、施工、监理。建设项目试生产前,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三查四定”(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整改措施),制定试车方案,严格按试车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组织试生产。操作人员经上岗考核合格,方可参加试生产操作。工程项目验收时,要同时验收安全设施。

7.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按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与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相结合,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生产企业和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以下称重点企业)要在2010年底前,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达标。

8.建立规范化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定期隐患排查制度,把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根据生产特点和季节变化,组织开展综合性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节假日检查以及操作工和生产班组的日常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采取防范措施,限期解决。

9.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单位应做好危险化学品普查工作,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危险化学品登记机构提交登记材料,办理登记手续,取得危险化学品登记证书,在2009年底前完成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必须向用户提供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10.提高事故应急能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编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开展事故应急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适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中小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应与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救援机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建立联系机制,通过签订应急服务协议,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1.建立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每年第一季度,重点企业要向当地县级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有关中央企业要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现场核查。企业发生伤亡事故时,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受县级人民政府委托组织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的企业,调查工作结束后要向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行业主管部门报送事故调查报告。

12.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要按照《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局令第20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号)的要求,健全并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行全员培训,严格持证上岗。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安全意识、法律法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技能、事故案例、应急管理、职业危害与防护、遵章守纪、杜绝“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教育培训活动。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安全培训考核,考核成绩记入员工教育培训档案。

三、加大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13.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足额提取安全费用,保证用于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和有效实施,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4.改造提升现有企业,逐步提高安全技术水平。重点企业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置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工艺技术自动控制水平低的重点企业要制定技术改造计划,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在2010年底前,完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通过装备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提高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必须在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放大到工业化生产。

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提高装置安全可靠性。

15.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开展危险源识别、检查、评估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做好重大危险源备案工作。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装置。要建立并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责任制,定期检大危险源压力容器及附件、应急预案修订及演练、应急器材准备等情况。

16.积极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工作。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有关企业开发化工安全生产技术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安全技术。在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环节,推广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代替充装软管,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指导有关中央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提高事故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组织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技术(HAZOP),提高化工生产装置潜在风险辨识能力。

四、深化专项整治,完善法规标准

17.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地区要继续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通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采取鼓励转产、关闭、搬迁、部门托管或企业兼并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淘汰不符合产业规划、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能耗高、污染重和安全生产没有保障的化工企业。化工企业搬迁任务重的地区要研究制定化工企业搬迁政策,对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和在城区的化工企业搬迁给予政策扶持。

18.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和协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并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本地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工作,保证监控覆盖范围,减少监管盲点,共享监控资源,实时动态监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运行安全状况。在2009年底前,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都要安装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车载监控终端。

推进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联合执法和协查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公安、交通、环保、质监、安全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工作制度,形成合力,提高监督检查效果。要针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活动跨行政区的特点,建立地区间有关部门的协查机制,认真查处危险化学品违法违规运输活动和道路运输事故。要在危险化学品主要运输道路沿线建立重点危险化学品超载车辆卸载基地。

19.推进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专业化。贸易管理、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广建立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推进集仓储、配送、物流、销售和商品展示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建设,指导企业完善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统一管理、指定储存、专业配送、信息服务。

20.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修订)》即将施行为契机,积极通过地方立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提高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有法可依。

21.加快制修订安全技术标准。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组织研究、规划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优先制定和修订当前亟需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修订现行的化工行业与石油、石化行业建设标准,提高新建化工装置安全设防水平。

五、落实监管责任,提高执法能力

22.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规范执法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实际,制定年度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明确检查频次、程序、内容、标准、要求。要重点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并监督执行的情况,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费用提取与有效使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等情况。

安全生产执法机构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开展执法检查工作。要提高执法检查的能力,保证执法检查的客观性,严格规范执法检查工作,提高执法的权威性。要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的作用,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参与安全监管、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执法检查工作。要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处罚的力度,推动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3.严格执行事故调查处理“四不放过”原则,加强对事故调查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清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严格责任追究,开展警示教育。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受县级人民政府委托组织的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监督,检查防范措施和责任人处理意见落实情况。

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要在每年3月底以前,向上一级安全监管部门报送本地区上年度危险化学品死亡事故的调查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文件(复印件);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将一次死亡6人以上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文件(复印件)报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4.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及时通报典型事故。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工作,按时逐级上报统计数据;同时收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及其他行业、领域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定期分析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指导安全监管工作。安全监管、行业主管等部门对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要及时向相关企业和部门发出事故通报,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防止发生同类事故。

25.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监管队伍建设,重点地区要在安全监管部门设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专门负责本行政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结合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26.进一步发挥中介组织和专家作用。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指导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积极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咨询服务,帮助指导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成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为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咨询服务。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家数据库,为专家参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条件;建立重大问题研究和重要制度、措施实施前的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和督促中小化工企业聘请专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指导,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六、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7.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高度,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发挥政府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期研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协调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8.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涉及部门多、环节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并逐步完善由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单位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协调,研究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督促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提高执法检查效果。

第9篇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务必认清发展形势,统一思想认识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扩张,我市现代服务业规模也同步良性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75亿元,增长12.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1.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9.8%,已经成为服务一、二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各类服务业企业9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3家,年营业额五千万元以上企业18家,成为市场主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财政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2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3.31亿元,增长11.6%,占全市地税收入比重达到53.3%,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约有7.56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的27%左右,成为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7亿元,增长20.9%。

二是结构逐步优化。生产业起步发展,全市有生产业经营单位(含个体户)2305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涌现,商品市场整合和农村“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城市核心商区的品牌专营档次不断提高,农工商、万购、加贝、好又多等大型超市相继运营,左邻右舍、新红塔、兴合农资等千镇连锁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连锁商店1036家,形成了遍布我市城乡并辐射周边的商贸和连锁配送网络。金融总量和质量快速提升,拥有浙西第一家证券市场,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温州商业银行在*范围内率先落户我市,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16.7亿元,贷款余额95.7亿元,存贷款总量和增量在周边县(市、区)中遥遥领先,民间资本丰裕且流动活跃。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无论是开发销售的总量、规划建设水平、开发企业素质、市场规范程度等,都具有明显的先行优势。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发展较快,所占比重逐年提升。社区服务、中介、文化、保险、职业培训以及律师、会计等服务业也不断兴起和成熟。

三是基础全面夯实。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项目投入,特别是近三年的系统谋划和集中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城市建设方面,在全国县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施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系统深入地推进了城区“4471”绿化提升、“1348”文化融入和“9166”功能优化等城市“三化”提升工程,扎实有序推进了“一江两带”提升、*健身公园、须江游览桥、城北大型超市、时代广场(精品商厦)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务实有效地开展了“四城联创”等创建工作,先后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教育强市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升。旅游方面,围绕核心景区建设,突出特色景点开发,相继建成并开放了浮盖山景区、和睦彩陶文化村、清漾毛氏文化村、西塘人家古民居等,积极开展了*组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了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等项目,并建成了国际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区域特色生态人文资源得到充分发掘,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交通方面,实施了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京台高速公路黄衢南段建设、205国道和48省道、46省道改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成功争取了杭长客运专线途经*,积极谋划推进*港航道开发,融铁路、公路和水路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为巩固和放大特定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特色更加明显。在广泛的服务业门类中,我市的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以及商贸商务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特色服务业。以“千年古道·锦绣*”为主题品牌的休闲旅游在区域内外名声鹊起,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各1处,每年的游客量、旅游收入、门票收入均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物流市场发育良好,以各类仓储运输为主要方式的物流网络逐步形成,物流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86064万吨公里,铁路货运总量806万吨,在周边地区的物流周转中心地位越加突出,成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各类专业市场运营活跃,全市27个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年商品成交额达55.48亿元,其中贺村木业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50万立方米,交易额9.82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国产原木交易集散中心;农贸城年经销白菇13.4万吨,全部农产品交易额11.21亿元,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传统批发零售贸易稳步发展,餐饮业近年来也有显著提升,大型卖场和连锁经营逐步主导消费品市场,已发展成为城乡居民的理想消费目的地。此外,近年来,我市还围绕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和特定区位,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木业科技洽谈会、中国蜜蜂文化节、全国企业羽毛球赛、浙闽赣边际县域经济协作区会议等一系列全国性和区域性节会活动,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总的来看,我市服务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等领域,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无论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质态,还是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素质不高等问题。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并且呈逐年下降势头。服务业结构转换升级较为缓慢,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主导产业并未真正形成,生产业、科技水平高的新兴服务业占的比重很小、资质较低。服务业与制造业整合配套程度不高,与当前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总体上低、小、散特点明显,且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二是思想认识不深。各级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共识,研究服务业发展的办法不多,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力度不大;区域人文氛围偏向于办实体、创实业、重实干,经济主体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重自营、轻外包”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工商企业仍沿用“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三是机制体制不活。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不充分,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公共服务业社会参与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业发展活力没有充分展现。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这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研究部署不深入以及体制机制不适应所造成,必须高度关注,深入研究,扎实推进,加快解决。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既是事关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应对复杂化局面,增创发展优势的现实需要。面对宏观形势变化造成的优势弱化和区域竞争带来的现实压力,我们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提升发展、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高端服务业继续向大城市集聚,中低端服务业开始由大城市向城市郊区及周边中小城市转移疏散,面临着一个分工不断调整、布局不断优化的过程。*作为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节点,“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辐射内陆的“桥头堡”,这一特定区位条件,既为我市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我市接受产业辐射和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要敏锐把握时机,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方向,适度超前谋划发展服务业,才能突破瓶颈,创新发展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区域竞争的新热点。当前,我市面临着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和欠发达地区“洼地”效应的双重挤压。特别是周边县市,纷纷采取各种有力的政策举措来加快发展,争先发展。因此,在制造业“高成本时代”全面来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成为常态、区域竞争更趋白热化的情况下,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竞争,我市积极提出“一高两进”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是要立足区域发展,构建三省边际县域发展高地,而加快服务业提升发展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的服务业发展基础更为扎实,区位、交通等条件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抢占先机,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方面的基础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产业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形成率先发展的强势,在三省边际区域发展中继续领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应对时艰的新要求。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其严重后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受此影响,世界经济明显减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严峻形势,中央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举措。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要求,于去年专题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应对当前挑战、实现保稳促调的重要措施来抓。面对新阶段新变化,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已成为我市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顺应发展趋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速工业化步伐,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的主体。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当人均GDP越过1500美元后,产业结构和服务业比重将发生重大变化,达到3000美元后,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特别随着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创新带动和比重提升。去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已经到达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正是这一时期的内在要求。从产业发展沿革看,服务业与工业始终是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工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必须建立在工业的发展基础上;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其发展水平将直接促进或者制约工业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化发展倾向将成为一种趋势。同时,由于服务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做大经济总量,从而降低单位GDP的综合能耗、污染排放,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从工业提升需求看,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变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支撑,这是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而且生产业正成为工业不可缺乏的重要支撑,工业发展到高端,就需要有技术、有研发、有培训,到下游就需要有物流、有营销、有金融支撑,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几年,正是我市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进一步加快演进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工业提升对现代服务业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在这一个关键阶段,抓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提升,不但不会冲淡主攻工业的氛围,削弱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且,现代服务业提升将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有力地支撑工业实现新飞跃。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城市是服务业的“舞台”,服务业是城市的“名片”。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容、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功能强化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和物质条件;而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还能够实现城市化“质”的提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展服务业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经济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化战略,就是要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经济总量,进而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效益;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效载体,形成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良性格局。发展服务业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软环境的较量。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城市框架有效拉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9万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迫切需要完善诸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把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转变。一个城市具有生活居住、商贸物流、产业承载、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社会组织六大功能,要增强和完善城市的这些功能,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撑。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吸引各类优质要素向城市集聚,旺人气,兴商气,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落实人性化理念,全面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服务业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联,是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刺激需求的增长点在服务业。服务业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直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服务型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人民生活需求由物质型、生存型向高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组织外地人来*和开展“*人游*”等刺激消费活动,才能更好地满足和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业就业的主渠道在服务业。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大、就业方式灵活,其许多领域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低等特点,比较适合民间资金进入,能够有效地开辟多元就业空间和创业途径。从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还相当大。尤其是在当前应对工业生产领域中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以及大量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解决创业、就业问题上担当着重要角色。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在服务业。高度关注和全面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增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此外,改善民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需要以财政实力作支撑,而现代服务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下一步主动顺应税制改革、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增长点。可以说,现代服务业既是人民群众创业的大舞台,又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改善社会民生的大平台。

总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与主攻工业不仅不会互相冲突,而且是推进工业提升的题中之义,与发展工业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清醒认识,积极行动,真正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一高两进”目标的战略重点来抓,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努力把服务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功在当前,利在长远,务必理清总体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按照“立足*,依托浙江,辐射闽赣”的要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策洼地,破解发展瓶颈,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做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基于上述总体要求,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4.5%,到2012年达到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2.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5万人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到2015年达到105亿元,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4%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0%,建设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现代物流集散地、商贸商务名城等“两地一城”取得初步成效;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现代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巩固。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内涵广泛、门类众多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因此,在提升发展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我市打造成为“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其实质就是基于我市处于三省边界、浙江向内陆拓展前沿的区位优势,从服务业众多的行业中选准发展重点,经过一个时期的重点培育,使这些领域在三省边际地区处于“功能最强、品质最优、名气最响”的领先地位。从我市实际出发,综合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潜力、现实需求等因素,把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确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全力打造“两地一城”:

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完善接待设施,参与区域协作,打造知名品牌,建设浙闽赣三省边际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深厚、服务水平较高的休闲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到2012年,实现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专业市场)集散地:依托三省边际的特定区位和产业优势,构建公铁水联运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主体培育,加快推进专业市场、物流基地建设,形成以服务本市域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和省份的相对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现代物流集散基地和浙江重要的物流节点。到2012年,现代物流业(含专业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不含零售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5%。

建设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大力发展生产业,精心打造城市核心商圈,加快建设城市特色街区、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和商务休闲区,大力提升商贸业品位和档次,增强城市的商务服务功能,营造区域最佳人居、休闲和创业环境,逐步打造三省边际地区商贸商务名城。到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亿元以上,商贸商务业(不含专业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13%以上;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以上,商贸商务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14%。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融合、统筹、开放、特色、联动”十字方针,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一方面,要推进区域融合。既立足*现实基础,发挥已有和潜在的优势,更要跳出*,置身于三省边际,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统筹谋划,主动融入,抢先布局,做好借势发展、错位发展文章。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融合。必须把握产业互动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促进结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业,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农业提效增收。同时,还要注重推进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承接,打破行业界限、摆脱行业束缚,培育一批跨产业、跨行业的企业龙头,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两地一城”建设。

二是要坚持统筹发展。农村服务业与城区服务业是有机统一的,城区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农村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抓好城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因势利导,加快打造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商务休闲和接待服务中心,发挥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的主平台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服务业的互促共进,在农技、金融、保险、信息等农业服务组织和行业中,为农村的生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三是要坚持开放发展。我市服务业发展多以内源发展为主,但现代服务业搞封闭发展、单一的本地化经营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不断激发内力创业创新的同时,切实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非禁即放”,借力发展,借梯登高。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把最有吸引力的项目包装好、推介好,努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开展项目外包、品牌输出、连锁经营等,在更大的领域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更要深入研究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省委省政府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把握*市打造“浙江对内开放西部门户”、“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组织强大力量进行研究,做好规划、政策和项目对接,争取国家、省、*市的更大支持。

四是要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就是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抓住特色,创新载体,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与众不同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之路。一方面,要立足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突出发展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业等重点领域,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特有的品牌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强化抓手,创出特色。我市的服务发展有一定基础,但优势并不明显,要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在氛围营造、政策服务、项目建设、规划布局、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超常规的工作抓手,创出特色和亮点,从而形成产业发展优势。

五要坚持联动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过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政府推动的过程,政府要在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要坚持“政府主导力、市场主体力”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主体企业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市场化”的联动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创新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在宏观规划、政策引导、项目投入、要素配套等方面加强研究、引导和推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制定出台并认真落实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三个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加大投入,积极拓展领域,在服务业的新发展中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领域广阔,任务繁重,务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序推进

全力打造“两地一城”,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既是一项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必须跳出传统的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举措,抓住重点,各个突破。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力争取得有效突破:

1、紧紧抓住规划龙头,力争在明晰服务业发展布局上取得有效突破。

牢固确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对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有一个统一的指导和设计,促进各类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一要完善规划促提升。认真制定和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切实做到服务业规划与城市布局、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有机统一。要完善规划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在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不断深化细化,修订完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着眼于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和商贸商务业,抓紧研究出台总体规划纲要和三个专项规划,切实做到规划先行。要强化规划执行。本次市委全会将审议通过《关于全力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的决定》,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决定》和三个专项规划的要求,在制定细分规划的基础上,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随意性,做到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备案、不核准、不审批、不安排用地指标,通过规划引导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要加强项目设计。对每一个服务业重大项目,都要高要求,严把关,做精做细规划,确保建设档次。二要合理布局促协调。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科学安排,在空间布局上,围绕加快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发展高地的三大重点领域,完善“一中心三景区”的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二区四中心七市场”的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的商贸商务业空间布局。“一中心三景区”,就是指*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即市区),以及*—清漾、仙霞关—戴笠秘宅和廿八都—浮盖山等三大核心景区;“二区四中心七市场”,就是指在城南重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区,在贺村镇重点规划建设浙闽赣边际现代物流区,并围绕两个区域规划建设四个物流中心、七个专业市场;“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是指以市区为主的大南门核心商圈以及四条特色功能街区、五个大型商业网点、六处商务休闲中心。三要打造平台促集聚。现代服务业要走集聚发展的路子,以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和资源集约利用。关键要按照“一心三区”市域总体规划布局,抓好集聚平台的建设,以“一主二副三点”为主,打造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一主”是指城区核心商圈,突出把满足市域服务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满足居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消费性需求,又要适应工业转型升级对生产业的需求,增强对市域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二副”是指以贺村镇、峡口镇作为服务业发展副中心,进一步增强中心镇联系城乡发展的服务功能;“三点”是指以石门镇、廿八都镇和保安乡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乡镇。各乡镇(街道)要据此明确各自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规模和特色,工业平台优势明显的乡镇要突出发展生产业,生态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做精做优休闲旅游业,两个街道要立足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发展旅游接待、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城市产业。

2、紧紧抓住项目投入,力争在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上取得有效突破。

项目是各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载体,发展服务业也必须抓住项目建设这一着力点和生命线。一要加大服务业项目谋划。不断完善《*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储备库》,超前谋划预留一批项目,进一步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要跳出服务业、统筹三次产业谋划项目,紧扣工业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谋划包装生产业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谋划开发休闲旅游和商贸商务项目,围绕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争取交通枢纽项目。当前,要重点突破*综合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前期包装,待时机成熟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招商。二要加强服务业项目招商。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主抓手,不断推出规模较大、特色明显且成熟度高、吸引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对外招商,借助外力迅速提升服务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同时,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参与服务业经营管理,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新型业态和先进管理理念,着力推动我市服务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当前,要及时包装推出南方安保市场、华东木业家居交易市场、*汽车综合市场、浙闽赣边际农资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对外招商,广泛运用推介活动、中介招商、媒体公告等形式,扩大项目宣传推介的范围,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确保服务业重大项目有序接替。三要加快服务业项目推进。积极落实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实行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责任制,对已确定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要排出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责任清单,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工作班子,加大力度,紧抓不放,全力以赴促开工、抓进度。要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调整土地,通过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下达年度计划推动项目、加强项目工作督查考核等途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投资重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土地出让价格给予优惠,财政安排贴息补助,行政性收费给予免收或减半收取。当前,要加快城北大型超市、时代广场、廿八都古镇开发、*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中国良种马繁育基地、清漾一期后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抓好江滨路特色餐饮街、*文化风情休闲街等项目的动工建设。

3、紧紧抓住培育重点,力争在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取得有效突破。

企业主体是发展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要像抓工业企业一样抓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对重点服务业企业、景区和平台,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各项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

鼓励培育其做大、做精、做强。一要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以市区为依托,尽快做好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游客集散中心集票务、租车、导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产品对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规划引导、区域联动、主打品牌”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漾、廿八都-浮盖山、仙霞关-戴笠秘宅三大核心景区,在项目投资、对外宣传、整合开发上突出“三大景区”,整合低小散景点,不断提升三大景区的品位和档次,实现从遍地开花向重点开发转变。根据我市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和文化特色,重点开发以*、浮盖山、良种马繁育基地为主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一江两带、月亮湖、峡里湖、白水坑为主的滨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仙霞关、戴笠秘宅、和睦彩陶文化村、三卿口古瓷村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型、品尝型、游乐型、自驾型等“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旅游企业,大力支持旅行社扩大业务,做大规模和影响,鼓励企业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店和购物中心,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酒店集团来江投资创办高星级酒店,重点培育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外特色餐饮企业,着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二要促进专业市场的提档升级。要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来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坚持特色专业市场与地方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南方安保市场和华东木业家居交易市场等2个重点专业交易市场,通过安保市场吸纳引进消防器材大企业,真正把市场网络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把消防器材产业培育成为“市场、制造”双强产业;通过建设集信息、产品展示、市场交易、要素配置、物流仓储和木材加工产业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木业家居市场,为打造中国木业家居之都和世界木门制造基地提供综合服务平台支撑。根据发挥三省边际区位优势、抢抓区域发展先机、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整合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服务三省边际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浙闽赣边际农资交易中心、浙闽赣边际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农贸城)、*汽车综合市场和*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同时,要引导骨干市场突破简单的物业管理方式,积极开展信息咨询、共同、展示展销、配送服务等,促进市场功能多元化。三要加强物流基地的培育繁荣。大力发展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和配送高效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加快*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满足城南市场区、开发区城南新区、山海协作示范区、市区及城北区域的物流综合需要,同时辐射本省、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形成三省边际连锁配送基地。适时启动贺村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满足我市中部特色经济区等重点工业平台开发以及竹木家居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物流配套的需要,同时满足辐射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要求。依托高新产业园区建设,适时启动危化品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满足我市化工原料及产品的输入输出与仓储需要,同时承担浙闽赣三省边界地区的危化品转运。要整合我市现有货运企业和营运车辆等资源,引导企业向重点物流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等重点物流园区集聚;大力支持总部型物流企业——联城消防集团建设,推动虎山、红火等有条件的物流公司与原企业脱钩,组建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引导和鼓励我市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从核心生产业务中剥离出来,转化为业务外包,推动扩大第三方物流需求。四要推动商贸商务业的提升发展。要精心打造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依托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基础,加快时代广场和大南门商业步行街区建设,优化功能和档次;按照做精做特的要求,有序推进江滨路特色餐饮街、解放路服装鞋帽精品购物街、中山路金融科技中介商务街和市心街传统老字号商业街等特色街区建设。要努力提升商贸企业规模和层次。加快推进财富中心、时代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建设,继续扶持万购、农工商、万隆、加贝、好又多等商贸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支持万商控股、左邻右舍、新红塔、0570、兴合等本地商贸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总部经济战略,促进其发展成为大型商贸企业集团,积极争取引进大型连锁企业来江设立中心店,以先进经营理念与模式,带动我市商贸水平的提升。要着力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多管齐下,鼓励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商业网点,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完善城市商务休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商务办公集聚区建设,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研发办公写字楼,加快*商务休闲中心、须江商务休闲中心、碗窑生态休闲中心、峡口生态休闲中心、*职教中心、会展中心等商务休闲功能项目建设,注重商务休闲元素的融入,不断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努力打造精品城市,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4、紧紧抓住营销推介,力争在扩大服务业品牌影响上取得有效突破。

市场经济竞争是主题,有竞争就有营销,就要推介。营销推介是创造、提升城市价值,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同时也是集聚人、财、物等要素资源,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集中力量加以推进。一要加强*旅游的专业化推介。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区域协作,加强旅游资源的推介和营销,打响*旅游品牌。要融入区域品牌建设,主动接轨我省“旅游西进”战略,借助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与黄山、武夷山、三清山、婺源、龙虎山、千岛湖等主要景区的协作,增强我市旅游的辐射效应。要以*丹霞地貌申遗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有效的宣传营销方式,精心组织毛氏文化旅游节、廿八都古镇开业庆典等各类节会活动,积极谋划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营销,进一步打响“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品牌。要积极推出*旅游消费券措施,重点面向周边及长三角地区,刺激、拉动周边一日游、二日游客源市场。要引导企业挖掘利用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消费,不断提高*旅游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加强城市形象的系统化营销。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服务产品来规划、设计和营销,排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旅游推介、广告投放、节会举办、影视拍摄、名片争创等方面的系统化营销手段,对内提高城市品位,对外提升城市形象,最终打响城市品牌。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注重对外营销,使省内外、国内外有更多人知道*,也要注重对内宣传,通过组织“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口号诠释、CIS标识的全面推广、市歌传唱、“*人游*”等活动,使*人更加了解*,更加热爱家乡,让全市人民都成为城市营销主体;既要注重制定长期的实施方案,持续宣传和推广*,也要注重短期内的集中式营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阶段性操作成效。三要加强行业规范的标准化管理。加强营销推介的前提,是极具*区域特色的标准化风格。一方面,城市的硬环境要有标准化,在整个市域,CIS就是城市风貌和标识的标准化;在旅游风景区、特色街区、商务休闲区等区块的规划设计中,在城市家具、标牌广告、门店装饰装修等设施的审批审核中,也要注重体现特色化和标准化,形成既统一又丰富的特定格调。另一方面,服务的软环境也要标准化,要加快制订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以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推进服务业公平有序竞争,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在旅游、商贸、餐饮、市场等重点行业中,按照标准制定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结合、标准实施与规范行业行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联盟标准、地方技术规范或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加强管理和引导,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名牌培育和创建工作。要通过开展*旅游业“十佳服务明星”评比等活动,促进行业服务标准的提升和规范。

5、紧紧抓住业态创新,力争在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上取得有效突破。

现代服务业领域,新型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层出不穷,业态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必须抓住几个关键节点,推动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服务业新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建立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渠道等环节,形成系统性较强、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体系;要以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务实推进“4+X”主导产业科技信息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测试平台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创办科技研发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升我市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二是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要努力做大金融总量,服务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市外金融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市外资金,当前,要全力做好温州商业银行落户我市的各项服务工作;鼓励市内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展服务领域,试行股权、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提供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加强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高度关注和规范发展民间担保机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避民间担保市场的风险;继续推进“信用*”建设,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信用的基本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三是要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适时发展会展业,加快规划建设多功能、高规格的会展中心,以举办毛氏文化旅游节和蜂产品、木业产品、消防产品博览会等为重点,努力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专业会展品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工程投资管理咨询、企业形象设计包装等新兴中介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资质规模企业,引进一批市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中介行业的规范管理,推动中介服务信用水平的提升。四要做强做精优势产业。要注重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认真执行落实《关于促进房地产业稳健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突出“山水家园”主题和“人居首选”品牌,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居住区、高档住宅区和商务办公区,形成以高中档为主、居住商务平衡的房地产开发格局,为繁荣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提供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顺势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国家级重点职校在融资、用地、人才、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职业教育的对外合作,主动融入四省九市职业教育合作的大框架,增强我市职业教育的集散能力;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融入旅游、融入城市、融入经济,鼓励发展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创意等产业,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引导特色医疗做精做强,发挥其特色专业和技术优势,扩大在三省边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坚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着眼于城乡商贸市场配置商贸资源,利用核心城区的商贸辐射功能,逐步将市区先进的商业业态、流通手段和消费方式推广至农村,进一步拓展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6、紧紧抓住机制创新,力争在强化服务业发展保障上取得有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