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3s技术论文

3s技术论文

时间:2023-06-04 10:4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3s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3s技术论文

第1篇

1.1遥感系统(RS)

遥感系统作为一种数据信息源及更新手段,具有获取信息量大、动态性强、观测范围广、实时性好和速度快等特点。遥感系统原理是应用各类遥感器,基于外层空间和高空平台,对地表或一定深度地表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截获,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而推导出研究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属性等各类信息,并对研究物体及其周边环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科学。

1.2流量测整情况

该站测验河段顺直,两岸边坡均为岩石,左岸边坡较平缓,水位、流量的测验受隔河岩水库变动回水影响,造成水位-流量关系点子散乱。为了满足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和定线要求,在原基本断面开展水文测验工作,水位流量的单值化将失去意义。为了适应水文现代化的需求,故需寻求新的推流方法进行水位流量关系测验整编,以达到水位流量的单值化,为今后水文信息化改革作准备。

1.3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由GPS信号接收机、地面监控系统和GPS卫星星座三部分构成,具有全天候、全球性、高精度无线电定时、导航、定位的多功能。全球定位系统在精密定位、工程测量、海空导航、速度测量、大地测量、动态观测等方面广泛应用。

1.43s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其基本原理

3S技术是RS、GIS和GPS的综合应用,即通过对各自技术优势的整合,可以为人们提供实时、准确、经济的各种决策辅助信息和空间信息。3S技术综合应用可以充分利用“3S”各自的优势,利用遥感系统具有实时、快速、动态的获取空间信息功能,通过获取遥感影像图,大范围、准确、及时、综合的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和资源数据,对GIS数据库根据需要进行及时更新;GIS对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采集、查询、分析、管理、计算、可视表现处理,为提取和分析遥感信息提供辅助数据资料,对遥感数据进行自动分类,大大提高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精度处理效率;GPS具有连续、实时确定地球地点、物体和现象的经纬度、高程、三维速度、精确时间的功能,利用GIS对地点、物体、现象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基于遥感图像功能,识别地面控制点、样本像元类型,为校正、投影变换、分类图像几何服务。3S技术综合应用的基本思路:利用RS获得最新图像信息,利用GPS获得图像信息主要“位置”信息,利用GIS处理、分析图像,紧密结合RS、GPS、GIS三者,为人类提供精确的包括文本数据和图件等基础资料。

2水文信息化管理内容

水文信息化管理内容是围绕水文信息采集、水文信息传输、水文信息存储、水文信息服务等应用开展的业务。水温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包含对水文信息的分析、预测、统计、评价、预报等功能。

2.1信息采集

水文信息采集系统由卫星、GPS、传感器、监测仪器、遥感等仪器组合而成。水文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水文信息类型包括水位、降水、流量、蒸发、水质、墒情等。水文信息采集是基于传感器微电子技术,通过传感器把水文信息转为电子信号,利用传输系统将其传到数据中心,同时实现远程控制测站。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是为了获取更大时空尺度、更多种类的信息,在水文、空间、时间三方面要素拓展水文信息获取能力。

2.2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系统由传输网络系统、无线传输(卫星、超短波、GPRS/GSM等)、有线传输(电缆、光纤、公用电话等)组合而成。信息传输基于现代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借助短波数传、通信卫星、公用分组交换网、Internet以及微波通信网等媒介,构建高效的、完整的通信网络系统,实现时效性、可靠性、准确性的信息传递。

2.3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系统是将各类信息存储于数据库。水文信息利用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自动采集、信息化处理,实现水文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存储、分类、管理水文信息数据。

2.4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图表、数据等基础功能对抗旱、防汛、水资源配置等事务进行管理。水文信息作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对水利行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均有广泛应用。在防汛抗旱中,水文不仅提供准确及时的水文信息,还要提供水文分析预报成果,以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水资源配置等涉水事务管理中,水文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性事务管理。

33S技术在水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3S技术推动水文科学发展,在水文信息化管理中,主要应用于站网管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地下水管理系统、水质预警预测系统、墒情管理系统等七大业务系统,辅助水文信息分析处理应用。

(1)站网管理系统:通过对站网布局及时调整,为掌握水文信息动态监测提供工具支撑,对各类水文站(如水位、水文、蒸发、雨量等)、遥测站、报汛站、地下水监测站等实现动态管理。

(2)洪水预报系统:实现分析处理雨水情信息、过滤计算预报参数、优选比较预报方案、整合参考专家经验、综合分析预报成果、分析预测洪涝灾害、综合输出预报结果、检验分析预报成果,实现精度洪水预报及其预见期。

(3)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在三维数字模型、二维数字地形图上通过叠加各种经济社会信息、水文要素、生态信息,对各种地理实体、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综合表达,对洪水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对经济损失进行统计估算。

(4)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通过对枯季径流来水规律及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用水文方法和水文气象方法分别构建枯水期径流预报模型,服务于水资源调度和管理。

(5)地下水管理系统:基于地下水水流测试模型,对地下水位、水位变化进行可视化形式的反映,分析区域水量的均衡性,对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分析。

(6)水质预警预测系统:通过对河流中污染物进行扩散输移模型分析,构建水质预警预测系统模拟分析污染物的扩散、输移,预测河流水质状况、水质变化,快速反应恶性、突发水质污染事故,并对其进行预警预报,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及其优化配置。

第2篇

【关键词】3S技术;大比例尺地形图;地形修测与更新

0 引言

大比例尺地形图是基础测绘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地形图可以获取多种、大量的信息,为城市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各类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拆的拆、造的造,每年的变化量极大、速度极快有目共睹,为了满足城乡发展建设的需要,提高地形数据的现势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不间断的地形修测与更新也就必不可少,而多分辨率、高精度、现势性好的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则需要依靠高精度的测绘手段和体系。

1 工作流程

基于3S的地形修测与数据库更新的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3S技术在地形修测中的应用

3S技术即RS(遥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种技术,现如今,将这三种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以RS、GIS、GPS为基础,将RS、GIS、GPS三种独立技术中的有关部分有机集成起来,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

2.1 RS技术在地形修测中的应用

RS(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利用飞机、卫星等空间平台上的传感器(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激光灯传感器),从空中远距离对地面进行观测,根据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经过校正、变换、图像增强和识别分类等处理,快速地获取大范围地物特征和周边环境信息,获得实时、形象化、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图像。

遥感具有大面积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特点,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

在大比例尺地形修测中,我们常利用分辨率为0.1米、空三加密的航空摄影成果,通过与线化图的叠加比对分析成果作为外业调绘底图,且部分简单的地物(如河流、道路边线等)可直接绘制,满足精度要求。

2.2 GPS技术在地形修测中的应用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就是利用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它于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随着此后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在交通管理、汽车导航、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GPS具有全球全天候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测站间无需通视、仪器操作简便等特点,已成为工程测量的重要测绘手段之一。

RTK(实时动态控制系统)是一种目前常用的GPS测量方法,它采用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数据,为工程放样、地形修测、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便利,也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人员的作业效率。

2.3 GIS技术在地形修测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GIS技术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及管理技术为一体,不仅能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迅速获取满足需要的各种信息,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将成果显示出来。它所具有的极强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优势,为不同领域提供了平台,也为各种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GPS导出的数据必须经过GIS编辑与处理后才能满足空间地形数据库的技术要求,才能更好地为各业提供基础地理数据服务。为了保证数据的统一性,方便数据分析与应用,处理时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①数据要求采用2007版新国标图式标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②按照入库设计要求及方便查询存储数据,必须将矢量数据严格分层,详细分层见表1。

③拓扑关系的检查。所有面状要素(如房屋、水系、植被等)必须封闭;线状要素(如道路、管线等)保持连续性。

④图形接边处理。图形、属性应无缝接边。

⑤要素信息。每个要素必须有相对应的要素代码和属性信息,且准确无误。要素信息内容包括要素代码、采集方式、采集日期、文字属性、数字属性、绘图员、编码信息等。

3 数据转换与数据库更新

3.1 数据转换

目前,城市基础测绘常用的地形数据都是基于CAD平台进行生产,为DWG格式数据,数据严格按照上述要求编辑完成、检查通过后以分幅的方式保存,而对数据的管理、应用和共享则大多基于GIS平台(如ArcGIS),所以必须进行数据转换来实现数据生产平台与数据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无缝连接。

一幅分幅地形图所涉及的要素多达上千种,需要根据原始数据具有的要素代码及数据库要素代码建立代码关联表,通过运用FME研发应用程序,将数据进行转换入库,基本可实现一对一转换。

3.2 数据库更新

目前基础地形数据库更新方法主要包括增量式更新和版本式更新,增量式更新是指在原有地形图数据库基础上,只对发生变化部分进行相应修改,从而达到地形图更新的目的;版本式更新则是对地形图重新测绘后,用新测或修测地形图数据全部替换旧地形数据。版本更新方法操作简单,但数据量大时更新效率较低。而增量式更新是通过增量文件只更新变化的数据及相关信息,因此更新效率较高,适用于数据量大,变化较频繁的地区。增量式更新流程如图2。

4 结论与展望

多时相、多源的RS技术,灵活性强、精度高的GPS技术,以及具有极强空间分析处理能力及模拟现实能力的GIS技术为大比例尺地形修测与更新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通过实践验证,只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标准与规范,就可以充分利用ArcGIS与其它软件相配合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效率优势,制作出满足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从而满足基础地形数据的实用性和现势性要求。

统一的数据成果为公安、环保、地税、水文、供电、广电等用户的GIS应用系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基础数据服务,为减少基础地理数据生产经费投入,推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和数字常州空间地理框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数据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华宗.3S技术在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4).

[2]余青.浅谈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3,(16).

[3]韩斌.3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农业,2013,(18).

第3篇

以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的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正将世界林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它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系统的发展,引发林业科技革命,是21世纪林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精确林业,是指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化林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事实上,这种林业技术体系是信息技术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应用的体现,核心是实时测定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空差异性分析,判别林木长势优劣,确定影响长势的原因,提出科学处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并按需定量实施灌溉、施肥和喷药,以实现最小资源投入、最大林业收益和最少环境危害。制定出针对性的林业生产措施,在取得最优效果的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精确林业主要支撑技术

精确林业以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信息技术、智能化决策技术、可变量控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生态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学、控制学、测绘学为指导,能在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3精确林业的源头

由于精确林业依赖于3S系统,而3S系统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因此精确林业在发达国家崭露头角,发展较快。精确林业的概念和实践,起源于发达国家林业生产高效化程度的提高、林业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发展优质高效林业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这些要求反映了人类的共识,既要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又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精确林业的构想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当时微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了智能化监控技术,同时又结合了作物生长模拟、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由于GPS技术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大显身手,此后美国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领域,开创了精确林业技术体系的雏形。到了1992年4月,美国召开了第一次精确林业学术研讨会,精确林业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人们广为接受。

精确林业最基本的技术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后者主要是针对林地面积、林木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指导人们分别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等。

4精确林业现状

在我国,精确林业的理论框架逐步完善,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产业部门逐渐形成。

3S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林地面积实时测量、林界划分、护林防火、飞播造林、荒漠化监测等方面。目前,山西省二类调查和数字生态都使用3S技术,林业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林业资源管理的工具,同时也可以为用户创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总之,有如下3个优点:一是节省经费。制作一张林相图或林业规划图,从勾绘草图、小班求积、清样、标注、描色、数据分析、统计等都可以实现计算机化,与人力相比在总体上可节省50倍的经费。二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内业制图速度,缩短了林业资源数据更新周期;提高各类林业专题调查,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划、森林资源分类区划、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工作效率;提高制作经营决策方案的效率。如此高效地提供林业数据,从而达到了林业决策的适时性。三是使林业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将空间数据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改变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缺陷,使制作的决策方案更加合理;对森林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一旦资源发生变更,即刻对资源数据进行更新,从而准确掌握资源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制作与生长模型、决策模型等有关的专题地图提供形象化决策分析方案,为经营方案准确、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国精确林业建设已经启动,这标志着精确林业的研究进入了系统集成与平台建立阶段。随着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精确林业示范地的建立,我国精确林业将由实验转向生产,由技术形成产业,必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5精确林业之路

精确林业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林业技术体系,是知识经济在林业中的最好体现,也是林业创新体系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次世界性林业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精确林业是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大物博早已成为一种过时观念,因为多年来的粗放性和掠夺性开发早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匮乏,再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更少。比如,人均林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严重,致使自然灾害愈加频繁。

在此情况下,实施精确林业必然可以优化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是,在实施精确林业上还有很多困难,如实施精确林业技术必须使计算机控制的林业技术与土地状况的空间差异精确匹配。我国疆域辽阔,林业生产条件复杂,林业领域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应用较少,基础设施还不先进。所以,一方面,购买精确林业软件并不实用;另一方面要自行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土质、适应不同气候的精确林业软件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要创建识别树种、林龄、断面积、蓄积量等的3S软件需要测取大量数据,需要若干年的各个地区、地块的投入、气候变化等历史数据,但各地区在这方面都还没有基础。此外,如果能建立适合不同地区土地情况的精确林业软件,林业工作者的操作和认识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5结束语

精确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超前性的林业新技术,是信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情、省情,研究发展适用的精确林业技术体系、运用体系是必要的。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将有助于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GIS作为精确林业的核心技术,也应适应精确林业需要,作技术上的改进与深入。

第4篇

关键词:Google Earth “3S”技术 课程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53-02

“3S”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项技术的总称,作为实时、客观获取空间信息的新兴技术手段,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数据源,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软件的出现,解决了目前高精度图像难获取、费用高的问题。Google Earth是美国Google公司于2005年6月推出的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搜索软件。它是一个免费的卫星影像浏览软件,以各种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为最基础数据集成,采用了成熟的宽带流技术,能实时地为用户提供数据,GE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至少为100 m,通常为30 m,针对大城市、著名风景区、建筑物区域提供分辨率为l m和0.6 m左右的高精度影像,并提供任意地点海拔数据,可生成三维视图并能任意旋转[1~2]。GE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普通大众,GIS的应用从专业化、学术化开始大规模走向普通大众。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基于GE的地理信息开发与应用研究在各行业展开,朱超平[3]探讨了基于GE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方法,刘家兴[4]基于GE建立了野外实习基地数字化教学模型,李娟[5]探讨了基于GE的旅游规划技术,郭仲朴[6]概述了GE和GPS集合应用于林业调查,于冰[7]探讨了以GE为平台,构建三维GIS的方法等。

在高校,“3S”技术是一门代表科技前沿的实践性极强的新兴课程,为适应新世纪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满足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对“3S”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必须培养在校大学生具有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综合能力。由于“3S”技术的教学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国内外均没有相应的专业教材作为参考,大多数教学单位使用的“3S”技术相关的教材,主要编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甚至更早,使其与相关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脱节[8],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能够在有限空间和有限时间里,培养学生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教学模式亟需出现。本研究利用Google Earth获取高精度地面遥感数据,通过遥感软件对其进行校正,GIS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利用GPS进行野外调绘,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熟练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掌握利用“3S”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

1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1.1 卫片的下载

实习区域为新疆农业大学校园,首先需要获取该区域的遥感影像。Google Earth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航片为基础数据,能够快速的确定主要位置,清晰的看到所指定的社区环境。在GE主界面左侧的管理面板中点击“Search/Fly To”标签,直接输入乌鲁木齐市的英文名称Urumqi,然后点击“搜索”按钮即可,然后根据方位与图像特征找到研究区域(新疆农业大学)。

为了获得高精度的卫片,将卫片尽量放大至地理要素的细节清晰可辨(空间分辨率1 m左右),当图像下载进度达到100%时,点击File菜单下的Save―Save Image即可保存显示的图片,共下载了108张卫片。下载图像时应注意该遥感图像只有中间区域分辨率高,所以为了保证遥感图像的高精度,保存图像时应保留一定的重叠区域,而且移动视窗时要保持比例尺一致。

1.2 卫片的拼接

由于GE中影像数据只经过坐标系统的纠正,统一到虚拟地球中,影像的色彩和拼接没有进行特别处理,没有追求专业地理信息公司所要求的数据无缝集成[9],因此,需要对下载的图像进行旋转、裁切、拼接等操作,这些工作可以利用Photoshop软件来完成。

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可进行影像的辐射增强、色彩处理和拼接等,但是处理过程复杂,成本太大。而Photoshop作为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图像处理工具,操作简便,图像处理工具比较齐全,工作效率和处理效果都不错,因此,慢慢被遥感技术人员所推崇,在图像数据输入输出、色彩调整、遥感影像纠正融合、镶嵌和裁切、滤波和数字分析等方面使用广泛[10]。

1.3 卫片的注册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的是具有真实空间参考信息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而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拼接的遥感影像图没有这一信息,需要经过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进行注册,注册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利用Google Earth中的自带工具,给研究区卫片添加经纬网格,设置与下载图像的相同比例尺,在研究区搜索特征地物点,如道路的交叉点,喷泉的中心、国旗杆等、读出鼠标所指处的经纬度值,在ENVI软件中,利用RegistrationImage to Map功能进行影像的注册。

方法二:在校园中找寻特征地物点,用GPS定位,记录每个特征点的经纬度,然后在ENVI软件中进行影像的注册。GPS定位时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在开阔地上进行。

对遥感图像进行注册时,控制点的数量尽可能多,并且尽可能的分布均匀,以保证精度,最后把注册好的影像存为JPEG或Geo TIFF栅格数据格式。

2 基于GIS的专题图的制作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普遍支持多种格式的栅格数据,在GIS软件中打开已注册的遥感影像。

2.1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空间信息的提取

由于此遥感图的分辨率较高,且接近于真彩色,学生对学校较熟悉,所以对图像以目视解译为主。首先对地物进行分类,可分为学生公寓,教学楼,家属区,主要道路,学校餐厅等,然后沿地物的边界进行数字化。

2.2 信息收集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各地理要素的相关信息,如:家属楼的单元号、楼层数、建筑结构等信息;学生公寓的楼层数、入住人数;道路的名称等。同时指导学生用数码相机拍摄可以反映地物特征的照片,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将照片格式另存为GIF格式。

在GIS中,矢量图形与属性数据库是一一对应的,在属性数据库中添加字段,将收集到的信息添加到属性数据库中。

部分GIS软件支持多媒体信息的展示,如ArcGIS提供热链接(hot link)功能。Hotlink先在属性表中设置一个字段存放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数据的地址,然后在themeproperties下设置hotlink的field等属性,可以实现专题与照片对象的热链接。一旦定义好热链接之后,在地图上点取一个要素符号,就立即会弹出进一步说明该要素的资料来。

2.4 专题地图的制作

2.4.1 校园平面图的制作

将图层按照符号、线划在上,面积色在下,最下层为底色的原则排列,根据图层所反映的地物特点,定义每一个图层的显示样式(边框样式、填充样式、颜色样式),利用label功能定义标注地物所用的字段,实现地物的自动标注,制成校园平面电子图。

2.4.2 遥感专题图的制作

将数字化的矢量图形不显示,仅对遥感图上的要素进行文字标注,即形成校园遥感专题图。

将电子图进行必要的图面设计与修饰,在GIS软件的Layout中设定出图比例尺即可打印输出成纸质地图。

3 GPS定位技术的应用

实习中,GPS技术的应用体现在两点:第一,在注册遥感图像时使用GPS获取地面控制点的坐标;第二,Google Earth所的影像一般不是最近期的,现势性有些滞后,因此,需实地使用GPS测出地物的特征点,在GIS中进行增补。

4 结论

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互联网搜集遥感影像,并将其下载保存。掌握GPS的使用原理,使用方法。巩固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增强了目视解译能力,锻炼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常用功能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和专题图的制作方法。

该实验作为一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这门实验课在提高“3S”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王东,赵忠贤.Google Earth使用详解[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6,41(1):23-31.

[2] 唐东跃,熊助国,王金丽.Google Earth及其应用展望[J].地理空间信息,2008,6(4):110-113.

[3] 朱超平,王海滨,周亮,等.如何利用Google Earth绘制校园平面图――以湖北大学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93-96.

[4] 刘家兴,蔡砥,郑芷青.基于Google Earth的“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数字化教学模型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5):41-45.

[5] 李娟,郝志刚.基于Google Earth虚拟地球平台的旅游规划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0,1:130-133.

[6] 郭仲朴,王金枝,韩丽丽.Google Earth和GPS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J].天津农林科技,2010,2:34-35.

[7] 于冰,徐柱,刘国祥.Google Earth支持下校园真实感三维建模方法及应用[J].测绘工程,2010,19(1):61-64.

[8] 王功文,陈建平.“3S”技术课程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教学实践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1):54-56.

第5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监管;3S;PDA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47-2

0 引言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内容复杂且综合性较强,要做好这项工作客观上需要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撑[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监管主要依靠现场踏勘与调查,通过采集数据比对与历史分析确定项目工程进度、资金配比、工程质量等指标。传统调查方法是拿着地形图、项目现状图、规划图、竣工图等纸质资料,根据各个管理环节不同的调查目标需求,利用常规工具完成目视定位、实地调查、测量、记录工作。这种传统调查方法在现场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大困难,主要表现为[1,3]:定位难、丈量难、记录难、分析难。

本文提出了综合运用3S技术,应用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2]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有效监管。

1 技术手段实现原理

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能够清楚地识别土地开发整理施工过程中、竣工后与施工前的变化情况,确定工程进度与工作质量,这就是所谓的“天上看”手段。

监管人员可以通过GIS技术的开发基于外业数据采集的PDA系统,实现土地开发整理外业监管实时数据采集,有效利用“地上查”手段。

GIS不仅提供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而且提供了包括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开发整理监管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实现项目规划设计、分析评价、专题制图等;做到项目申报、审批、实施、检查实时监管,做到监管工作有据可查、有据可依。特别是利用WebGis技术实现土地开发整理数据网络上报、审批、检查;实现网络化、可视化管理,做到“网上管”的水平。

2 总体方案实现及应用

2.1 土地开发整理外业采集系统

土地开发整理外业采集系统主要解决外业核实调查中定位、数据采集、数据记录工作,同时能准确掌握工程实施质量、进度、资金利用情况;防止工程实施中出现偷工减料、不符合规划设计等情况出现。

2.1.省略 2.0平台环境下;系统支持DWG、SHAPE、TIF格式数据读取,采集成果数据为SHAPE格式。

2.1.2 主要功能 土地开发整理外业采集系统功能图如下图1所示。

(1)GPS定位:GPS定位功能用于导航、精确定位、位置采集,记录外业核查线路信息。

(2)业务查询:以现状图、规划设计图为底图,根据地图、属性、查询相关的业务信息。

图1 系统功能图

(3)数据采集:通过接收GPS卫星信号获取当前点位置,支持点编辑成图与路径成图功能;同时能够对采集的地物进行相关的图形、属性编辑。

图2 外业数据采集界面

(4)数据比对:通过外业采集数据实时与现状数据、规划数据、遥感数据进行成果比对,核查工程实施技术标准与质量。

(5)系统管理: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图层设置、坐标系统设置、备份等功能。其中坐标系统的设置支持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支持3参数、4参数、7参数转换模型;同时能根据遥感图和实际位置进行单点矫正。

(6)现场拍照:对于外业核查中存在的疑似情况进行现场拍照,并且自动记录拍照位置;方便室内进行进一步的核查验证工作。

2.2 土地开发整理监管系统

土地开发整理监管系统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监管的所有阶段,从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到后期成果应用、维护;其主要功能包括基础数据处理、外业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查询统计、工程监管、成果制图、报告生成、管理决策等;为整个监管过程提供数据处理、分析、决策服务;并且提供相应的成果数据接口与国土资源部的储备耕地报备系统进行无缝对接。

2.2.省略 2.0平台和ArcEngine Runtime 9.3环境,数据库采用Oracle client 10.2.0.1版本。

2.2.2 主要功能 土地开发整理监管系统按照7大主要功能模块要求,设计了主系统及工程量统计、数据申报、遥感影像处理三个子系统,如下图3所示。

图3 系统功能模块图

(1)主系统:主系统主要功能设计为实现前期数据的处理、中期数据导入分析、后期成果展示功能。同时通过多时段数据比较,实现工程进度、质量、规格监管目的。主系统界面如下图4所示。

图4 主系统界面

(2)工程量统计子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实现包括工程量数据的导入、汇总、分析、报表与服务器链接等。对阶段工程量完成情况进行比对分析,按照工程进度进行项目资金调配。

(3)数据申报子系统:采用B/S结构设计,主要功能设计为实现项目文件下载、申报、上报;项目相关进度、月报材料上报;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批文下载等。

(4)遥感影像处理子系统:主要功能设计为处理项目区遥感影像数据,实现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影像数据一体化、流程化处理步骤。

2.3 应用示例

在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的监管工作中,成功应用了整套的3S技术解决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实地检验,外业采集系统采用带有GPS适配器的PDA,定位精度达到±6m以内,满足土地开发整理外业核查的精度要求。改变了以前外业核查时“定位难、丈量难、记录难”的问题;同时应用监管系统优化了外业采集数据处理流程,方便实现数据分析工作。具体应用效果比对如下表1所示。

表1 应用效果比对表

实施阶段 传统方法 应用本方案

外业采集 外业核查时,需要带很多纸质图纸,存在“定位难、丈量难、记录难”的问题。 应用外业采集PDA系统,实现底图与位置的实时联动;使用丈量工具,实现工程量直接检验;同时直接记录外业采集数据保存电子格式,方便内业分析。

内业分析 数据存储是基于图件及电子表格的形式,无法实现数据的长久保存,基于表格的手工统计分析工作繁琐;

数据分析时,因完全采用人工查询、分析、判断,各类数据分散且数据量大,难免出现判断失误、漏报、错报的现象。 数据成果全部采用电子格式记录,并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方便与其他数据的对接;

应用GIS分析原理,依据数据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实现数据分析准确无误、安全可靠。

3 结束语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管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综合利用3S技术解决了传统监管方法的弊端与难题,具体总结如下。

(1)利用RS技术直观、清楚地为项目立项、申报、审批提供数据基础和现实依据;为进一步规划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2)利用GPS的定位、导航功能,监管人员可以直接在PDA上方便地进行野外测量、记录;应用于前期踏勘、中期实施检查、后期验收等环节;可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在任何地点、全天候、高精度准确定位;有助于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3)利用GIS技术,在监管过程中方便实现数据的分析、查询、统计、报表功能,及时对监管工程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实现数据成果共享与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 贾文涛,刘峻明,晏向阳,等.土地整理GPS辅助现场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土地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987-993.

[2] 高向军,范树印,贾文涛.3S 技术在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4-28.

[3] Jia Wentao,Lin Junming,Yu Lina,et al.Design andimplementation of a GPS-based field survey syste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rojects[J].New Zealand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7,50:879-885.

第6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3S中心”英语教学模式,即“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主题为中心”模式,着重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随着规模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和就业方向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Zooo>s}号文件《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明确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全面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以培养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改主攻方向;突出打好语言基础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从事涉外交际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因此,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打好语言基础的课程,更是一门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语言技能的课程。英语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也一直是各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1"3S中心”教学模式

"3S中心”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针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提出的新的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以社会需求为中心(Society一centered )、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一。entered)和以学习主题为中心(Subject -centered)”的英语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是指以社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提高其英语的各种技能和熟练地驾驭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教师由原来的教学中心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咨询者。“以主题为中心”就是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即从不同侧面围绕一个学生感兴趣并能引起思考的共同主题,在这一主题下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以单元主题为中心,语言作为信息载体,学习和掌握语言是为了获取信息,领会主题内容的意义,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3S中心”教学模式理论为建立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的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突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涉外活动机会和就业机会,这些机会首先涉及到的是口头交际和简单的书面交际。所以,高职高专教学要着眼于实际培养目标,听说训练领先,读写跟上;先基础,后应用;边学边练、边练边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如果英语教学能体现真实的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社会接轨,我们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提高英语水平。笔者认为,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重视。

2. 1重视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现代化英语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单纯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应该是教育培训专家。因此,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工作任务应该包括:(1)专业能力。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能承担某一专业任务;(2)教学管理能力。即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培训需求的调查、教学计划和培训计划的开发制订,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结果的评价反馈等程序;(3j社会能力。即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往沟通能力,包括对内外的交流与沟通;(4)工作方法能力。即能够运用科学现代的方法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5)学习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是终生学习的典范,将最先进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面对科技日益发展的世界,教师的学习和进修能力非常重要,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重要保证;(6)科研能力。教师应该具备科研素质,收集研究教学方面的信息,注意总结教学工作经验并提炼为工作指南。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使教学工作在理性指导下健康发展;(7)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是大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引导者、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理解者,本土知识的专家,行动研究者,所有学生的关怀者,是沟通学生个体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桥梁,其跨文化知识积累和意识强弱将从根本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其最终的文化习得及运用。因为,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是同时获得的,而英语学习却很难有这样的语言文化环境。教师只有深人地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将跨文化教育意识渗透于英语教学中,才能为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奠定稳固的基础。

2. 2重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办出特色,满足各种职业岗位对英语的需求,应正确处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关系,使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基础英语教学主要是全面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解决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各种工种对英语的一般需求,而专业英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针对特定专业或职业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交际能力,解决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对英语的需求。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

掌握外语不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又要重视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2. 3重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基本要求》规定:“本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要处理好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与培养应用能力的关系。为此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不仅重视最常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把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与实用的日常和业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要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也要以处理好语言基础与学以致用的关系,突出实用性、交际性和知识性的原则。

2. 4重视实用口语教学

经调查显示,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不太满意,主要体现在接待外宾、电话咨询、外贸谈判等方面,主要问题就是口语听力不过关。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缺少学习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语言环境,听说是弱项,这就是我国英语教学出现“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根源。为此,我们必须克服忽视听说技能训练的弱点,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培养一定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目前的就业而言,英语听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找到工作的机会应该更大,因为很多的外资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求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语技能,其中听说是最基本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交际法教学为主,努力把英语教学课堂变成交际的场所,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他们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要注意多用英语与学生交谈,给他们提供听说英语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效仿教师,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还要注意指导、检查,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2. 5重视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对于阅读能力,《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学生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技术说明书、合同等,理解正确。

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阅读量小,阅读能力差,所以教学中要以课文讲解和阅读技巧为重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好的课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材的选择就非常重要。目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琳琅满目,良芳不齐,有些教材选取的课文质量太差。所以一定要选择课文好的教材,文章必须是英美作家写的。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总会有一些中国式英语的味道,与标准的英语还有差距。

对于翻译能力,《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学生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众所周知,高职高专的学生对于翻译知识、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都知之甚少。当然也不可能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翻译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讲解一些翻译知识和理论,比如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翻译技巧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有帮助的。

2. 6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基本要求》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写作能力规定,高职高专学生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min内写出80一100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通知、信函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应用文写作部分所包括的类型相当广泛,从标志招牌、告示通知、贺词请帖、便条信函、评语履历,到议程日程、票据证明、说明广告、菜谱菜单、合同契约等,涵盖了英语应用文体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无疑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高等专科和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水平的考试,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通过。在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应用文写作是检验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题型,所占分值比例为巧%。

因此,无论对于高职英语教学培养目标而言,还是学生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来说,应用文写作教学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在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熟悉应用文写作格式、语言特点等,以各类常用应用文的格式、句式、词语、写作技巧的简要归纳为基础,指导学生模拟套写。每学完一种应用文后,大量时间应留给学生自己做练习。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将写作与听、说、读、写、译等其它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应用文写作产生兴趣和动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检查并指正学生写作中的错误,总结写作要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很大。笔者发现,学生作文时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句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词汇用法错误等。而导致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也就是学生不懂英语与汉语语言方面的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基本的句子结构,而英语的主谓结构却是句子的基本结构;汉语可以是一个长句,全部用逗号连接,而英语的连接手段和标点符号的关系非常密切,稍不注意就会犯句法错误;英语词性不同、内涵意义不同,用法也有差异。这些都是中国学生作文时易犯的错误。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B2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RS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测量技术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对工程测量技术人员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程测量人员已不适应当前市场对工程测量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原有工程测量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一次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测量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工程测量技术人员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工程常用的测量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同时具备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行业对测量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是不断增大。同时各省市水利、土地、工程建筑等行业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需求量加大。各用人单位急需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工程测量人才。然而在这种量的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工程测量人才的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测量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重点在于强调实践性和应用型。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测量人员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位合格的测量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三、“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前两年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到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累生产工作经验,实现学生毕业后知识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测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及岗位需求,应构建起“夯实基础,加强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循序渐进。早期实训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专业应用实践课程注重提升应用实践技能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专业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方案中的一个必修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专业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应推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由单位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心内容。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同时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收集资料、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欧龙.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地籍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全球定位系统,2013,(02).38

第8篇

[论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应以保护旅游区自然资源为前提。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旅游区进行生态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景观结构的构成要素,并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调控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管理,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丹霞地貌生态设计生态调控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统计,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地理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社会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地质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旅游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管理,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环境调查和区域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旅游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模型[4](LandscapeEcologicalDesignandEvaluationSupport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李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2(5)62-65

第9篇

钥匙控制式防盗系统作用是:当驾驶员将车门锁住的同时,接通了电子防盗系统电路,同时电子防盗系统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一旦有窃贼非法打开车门,电子防盗系统一方面用喇叭报警求救,另一方面切断点火系统电路,使发动机不能起动,于是起到了防盗报警的作用。

而电子钥匙编码控制装置,是靠带编码的点火钥匙来控制汽车发动机的起动,以达到防止汽车被盗走的目的。它主要由身份代码的点火钥匙、编码器构成的控制器和发动机控制单元等组成。带编码的点火钥匙中镶有电阻管芯,在电阻管芯内设有身份代码(电阻值)。点火锁筒内存储有代码,当插入的钥匙与存储的代码不符,即电阻值不符合点火锁内存储的电阻值,则点火系的电路不能接通,从而起到了防盗作用。

2电子密码防盗系统

防盗器的电子密码就是开启防盗器的钥匙。它一方面记载着防盗器的身份码,区别各个防盗器的不同;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防盗的功能指令码、资料码,负责开启或关闭防盗器,控制完成防盗器的一切功能。

根据密码发射方式的不同,遥控式汽车防盗器主要分为定码防盗器和跳码防盗器两种类型。早期防盗器多采用定码方式,但由于其易被破译,现已逐渐被技术上较为先进、防盗效果较好的跳码防盗器所取代。下面就两种不同类型防盗器的原理、特点等分别加以介绍。1.定码防盗器。早期的遥控式汽车防盗器是主机与遥控器各有一组相同的密码,遥控器发射密码,主机接收密码,从而完成防盗器的各种功能,这种密码发射方式称为第一代固定码发射方式(简称定码发射方式)。定码发射方式在汽车防盗器中的应用并不普及,当防盗器用量不多即处于一个初期防盗器应用市场里时,其防盗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所保证。但对于一个防盗器使用已成熟的市场而言,定码方式就显得既不可靠又不安全,原因有三:密码量少,容易出现重复码,即发生一个遥控器控制多部车辆的现象;遥控器丢失后,若单独更换遥控器极不安全,除非连同主机一道更换,但费用过高;也是最大的危险即安全性差,密码易被复印或盗取,从而使车辆被盗。

跳码防盗器。定码防盗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密码量少、容易出现重复码且密码极易被复制盗取等不安全问题,因此跳码防盗器应运而生,其特点如下:

遥控器的密码除身份码和指令码外,多了跳码部分。跳码即密码依一定的编码函数,每发射一次,密码随即变化一次,密码不会被轻易复制或盗取,安全性极高。密码组合上亿组,根本杜绝了重复码。主机无密码,主机通过学习遥控器的密码,从而实现主机与遥控器之间的相互识别。若遥控器丢失,可安全且低成本地更换遥控器,无后顾之忧。

3遥控电子防盗系统

目前这种电子防盗系统广泛应用于许多原厂配置防盗系统的汽车上使用。遥控电子防盗系统是利用发射和接收设备,并通过电磁波或红外线来对车门进行锁止或开启,也就是控制防盗系统进行防盗值班或解除。

遥控电子防盗系统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电磁波遥控电子防盗系统和红外线控制防盗系统。遥控电子防盗系统在夜间无需灯光帮助就能方便快捷的将车门锁止或开启。

结构组成。一套完整的遥控汽车防盗器应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

主机部分:它是防盗器的核心和控制中心。感应侦测部分:它可由感应器或探头组成,目前普遍使用的是振荡感应器,微波及红外探头应用极少。门控部分:包括前盖开关、门开关及行李舱开关等。报警部分:喇叭。配线部分。

其他部分:包括不干胶、螺钉及继电器等配件和使用说明书及安装配线图等。

遥控电动中央门锁防盗系统的功能及操作

遥控锁车及防盗设定。按遥控器上的相应按键,四个转向灯闪烁一次,示意驾驶员车门及行李厢已上锁。防盗状态指示灯不停的慢闪,提示驾驶员车已进入了防盗状态。此状态下起动及点火电源均被切断。

遥控开锁及防盗解除。按遥控器上的相应按键,四个转向灯闪烁两次,示意驾驶员车门及行李厢已开锁。防盗状态指示灯熄灭,提示驾驶员车已解除防盗,起动及点火电源电路恢复正常。同时室内灯点亮持续20s,方便驾驶员及乘员上车。

自动防盗设定。停车后将点火开关转到断开位置,如果任何一车门打开再关上,延迟3s,四个转向灯持续闪烁五次后,自动进入防盗设定状态。5s内再次打开车门,则系统停止记时。当又关上全部车门时,系统重新开始记时,四个转向灯又开始闪烁,5s后再次进入防盗系统设定状态。此间如不用钥匙或遥控器锁车,中央控制门锁不会锁车,以防驾驶员或遥控器忘在车上。

二次防盗设定。如果误触动了遥控器的相应按键,使防盗解除(此时室内灯会自动点亮20s);或有意识的解除防盗后,30s内车门没有打开,系统再次进入防盗设定状态,并将车门自动锁上。

防窃车功能。当点火开关转到行车档,汽车在遥控距离内遭抢或强行开走时,被抢驾驶员按住大键持续3s,四个转向灯会不停地闪烁。同时车上的喇叭一直鸣叫,以示报警并警告抢车人停车。如果抢车人弃车逃走,车在遥控距离内,驾驶员按下相应的按键可解除转向灯的闪烁和喇叭的鸣叫。如果抢车人将车开走,即使将车停下拔出钥匙,四个转向灯仍一直闪烁,直至将蓄电池的电能耗完;上车再起动,车的起动及点火电源被切断,汽车不能再被开走,若钥匙转至点火位置,车上的喇叭又会开始鸣叫。

防盗系统被触动,自动报警,系统再次进入防盗设定状态车在防盗设定过程中,未经遥控器解除,强行打开车门及行李厢或强行起动发动机,四个转向灯会自动继续闪烁30s以示报警。若系统恢复正常,30s后转向灯自动熄灭,系统再次进入防盗设定状态。若系统未恢复正常,90s后转向灯自动熄灭,系统再次进入防盗设定状态。

停车自动开锁。停车后,点火开关转到关断位置,中央控制门锁系统自动开锁、室内灯自动点亮20s,方便驾驶员和乘员下车。

自检功能。防盗设定后,四个转向灯闪烁一次,系统自动进入防盗设定的同时也处于自检状态。即如果任何一车门未关好或出现故障造成车门联动开关短路时,四个转向灯闪烁4次;如果行李厢未关好或行李厢开关出现故障造成开关短路时,四个转向灯闪烁6次,提示驾驶员检查故障点。自检系统还将四个车门及行李厢分为两个检测区。即:四个车门为一个检测区,行李厢是一个独立的检测区。如果其中有一个检测区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另一个检测区执行防盗功能。

防盗被触动,自动记忆、自动显示。在防盗设定时间,系统中任一部位被触动过,在防盗解除时,状态指示灯将快闪,以提示驾驶员引起注意。

防盗系统解除。如果防盗系统发生故障、遥控器电池没电或汽车需要维修时,须将防盗系统解除,系统中遥控中央门锁的功能仍可正常使用。其方法为:将点火开关转到行车档,将解除开关闭合,四个转向灯闪烁一次,状态指示灯闪烁一次后熄灭,表示防盗系统进入解除状态(防盗系统不能使用)。

防盗系统的恢复。将点火开关转到行车档,将解除开关断开,四个转向灯闪烁3次,状态指示灯闪烁3次后熄灭,表示防盗系统可以正常使用。

第10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 5S管理

5S管理源自于日本的企业,目前在世界上很多企业得到了广泛推广。本论文主要探讨在临床医学护理中引入5S管理的效果。

一、临床护理5S管理的内容

5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独特管理方法,5S是5个日文的简称,具体讲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1.整理(1S)。整理的主要内容是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区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不必要的东西尽快地、果断地处理掉,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及时倒掉垃圾,长期不用的物品放仓库。目的是腾出空间,活用空间,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同时防止误用、误送。为此,我实习所在的科室制定了“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要求各科室定时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

2.整顿(2S)。整顿的主要内容是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营造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物品的保管要定点、定容、定量。工作区只能放置真正需要的物品,在放置方法上下功夫,原则上做到“四易”―易找、易看到、易取、易归位。目的是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要求寻找时间在30秒钟以内。为此,我们对需要的物品根据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并对存放物品的箱室实施了颜色管理:绿色―无菌药品,蓝色―清洁物品,黄色―用后物品,红色―特殊物品(如抢救用物品),桔色―办公室物品,粉色―库房物品。我们还采取了地板画线定位,放置场所贴标识,制定废弃物处理办法等措施。

3.清扫(3S)。清扫的主要内容是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消除污源。目的是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岗位保持在无垃圾、无灰尘的干净整洁状态,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治疗和工作环境。为此,我们建立了清扫基准,制定了以下清扫制度:清扫责任分区制度,谁使用谁清洁(管理)制度;科室每日清扫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全科室大清扫制度等。

4.清洁(4S)。清洁的主要内容是将前面3个S――整理、整顿、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且实施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这是5S的核心。目的是维持3S的成果。这是成功实施5S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制定了目视管理的基准,还制定了考评方法和奖惩制度,定期自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护士长经常带头巡查,带动全体护理人员重视5S活动。

5.修养(5S)。修养即素养,主要内容包括:制度化素养,即对于规定了的事,大家都要遵守执行,严守标准;业务素养,就是掌握护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情商素养,需要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精神面貌素养,是要体现积极、认真、慎独、乐观的工作态度。为了提高我们科室人员的素养,我们采取了5S管理日常化的措施,主要是在每天的晨会中,增加5S讲评:加强教育与训练,尤其是对新进人员进行5S教育和护理技能培训,定期邀请本院和兄弟单位专家讲课和安排本科室中高资历护士轮流讲业务课;经常开展个人和班组5S与业务工作自评等活动,目的是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和人格品质,养成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二、临床护理5S管理的效果

1.5S提高工作效率。5S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有素养的工作伙伴,物品摆放有序,易取易归位,不需要过多的寻找时间,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抢救病员的时候,效率会更高。同时5S倡导的制度化管理,使新来护士经过培训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

2.5S推进管理制度化。按照5S要求,可以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病区、工作区、治疗室等均落实有专人负责管理,每月开展一次5S质量自查工作的制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3.5S提高护理人员素质。5S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养成严谨的个人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引入5S管理以前,我们科室个别护理人员工作懒散,心态浮躁,常常出现丢三拉四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和事故。

4. 5S促进业务培训常规化。实施5S管理,科室可以形成每月自办一次业务培训的惯例,主要由中、高年资的护士轮流介绍主要病种的护理要点和护理经验,也邀请本单位或兄弟单位专家、医生和护士作技术培训。业务培训的常规化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室护理水平的提高,而年轻护士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则更为显著。

5. 5S减少事故发生。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直接提高护理质量,从而可以减少和杜绝了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临床护理5S管理的注意事项

通过5S管理的推进,护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但在5S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能流于形式。实施5S管理,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条条框框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5S管理还需不断深化,尤其是素养还有待更深层次提高。

2.注意人性化。在严格推行5S制度化管理时,也要注意人性化管理。比如,遇到一般病人不愿意穿病员服,不宜勉强,而对于危重病人,护理人员应该耐心说服。在人员工作量的分配上,年轻护士可以多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高年资的护士多承担一些组织管理和传帮带工作。这样护理人员的精力充沛,工作质量好,年轻护士进步快,5S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

3.注重细节。每天下班前应将护士站桌椅摆放整齐,清理桌面,物品归类放还原处,检查当班工作是否全部完成,检查次日工作是否准备妥当,关好电脑开关和电源等。对于工作区域的清洁应该落实到专人负责监督管理,并由总务护士和护士长进行日常检查,每周通报一次清洁管理情况。

四、结语

医院护理管理工作引入企业的5S管理方法,可以使护理工作更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护理工作的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在实施5S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再增加一些人性化管理,配备足够的人员,足够的床位,减少加床,改进某些工作流程等具体条件和措施,护理工作将会更加地科学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玉珍,冯青嫦,林艳香.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中国医院,2008-07-01.

第11篇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3大功能,将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场所固定于定位站,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可以获得多项收益。(1)资源共享:教学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主要是场地和资金,而定位站的建立刚好解决这2大问题。定位站不仅可以为实习提供固定场所,而且其中的气象观测站、地表径流场、通量观测塔等设施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还可以用于实习教学中,充分发挥整个定位站的作用。(2)实习数据积累:由于实习场所的固定,可以逐步积累调查资料,每年实习结束后都可以收集一些数据资料,这对以后的实习和定位站的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避免了之前实习场所不固定,获取数据没有对比性,最终被丢弃的现象。(3)科研熏陶:在新时代下,科研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在定位站这一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场所进行实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甚至积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工作中。

编写实习教材,规范实习内容

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基于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该综合实习涉及的课程内容有植物学、动物学、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门课程。如何把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掌握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目前很多综合实习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实际中,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指导老师“你来我走,相互独立”,综合实习演变成2…d的植物学实习、3…d的动物学实习、4…d的生态学实习这样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串联。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是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难以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科整合植物学科、土壤学科老师,编制适用于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的教材,规范实习内容。该教材包括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介绍、实习时间的总体安排、主要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具体实习内容主要分3部分,分别为:常规性实习、研究性实习和应用型实习。常规性实习主要是把各门课程的实习内容和知识进行有机串联,通过2周的实习,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之后根据学生意愿,进行分组,开展研究型实习或应用型实习。研究型实习是开展例如“酸雨对不同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天目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pH值变化研究”等专题性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应用型实习则让学生运用已学的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等知识,结合实习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然保护区规划”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设计。这2种实习改变了“你教我学”的传统实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前期所学知识,还可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提高实习成效

考核是检验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好的考核制度无法科学反映实习的效果。目前综合实习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由于综合实习一开始就缺乏系统性,最后的考核也是各门课程单独考核,所以,考核只能反映单门课程的成绩,却无法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2)实习是一个较复杂的学习过程,包括动手能力和写作等多方面能力,而目前的考核多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很多动手方面的能力无法考核,导致考核结果的片面性。针对以上2点,对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的考核制度进行如下改革:(1)平时表现考核: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出勤、实习中的具体表现,如工作态度、知识掌握运用能力等进行打分,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部分。(2)按要求撰写研究论文或完成规划报告:综合实习结束后,开展研究型的学生完成研究论文,开展规划型的学生完成规划设计,这比完成综合实习报告难度更大,但是效果更好。(3)开展经验交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成果的汇报与展示,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习成果进行评比与鉴定。在交流中不仅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会得到很多的启示,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后续实习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此外,所有研究论文和规划设计、经验交流记录等材料在每次实习后都应进行汇总,并建立起完备的数据库,对连续、动态的资源予以保存,从而不断促进课程实习的改革与发展。

结语

综合实习的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提高而更新,因此,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也必须不断采用新思想和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俞飞温国胜伊力塔刘美华沈卫东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第12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95-01

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eo-Information system,或者GIS。广义的是指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通常意义上的是狭义的,是指获取、存贮、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信息处理系统。最早的可操作的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初,Tom Linson为加拿大土地勘查局存贮、操作和分析数据开发的CGIS。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地图叠置和拓扑网络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的引入,以及行式打印机和笔试绘图仪的研发,GIS技术日臻成熟。在众多的GIS平台中,Esri的ArcGIS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伸缩的、较为全面的GIS平台,被广泛用于交通、水利、电信、物流、国防、气象、应急救灾、环境、科研、教育等行业的地图生产、数据分析与共享[1]。

2 当前国外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GIS最先主要用于土地利用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分析、自然灾害评估、林木管理与河流监控等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如美国地质调查局通过国家地图项目,提供了全美范围内的地理空间数据,应用于跨领域的野火分析、土地利用、气象与水文信息服务等自然资源管理领域。随着GIS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GIS很快被用于灾害风险分析、紧急救援、犯罪分析、公共健康管理、环境管理、地籍管理、交通应用、精准农业。再加上空间定位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与GIS的融合,GIS很快应用于各领域的导航服务,尤其是当今智能手机和车载导航仪的普及,GIS的导航应用已经成为普通民众不可缺少的出行工具之一。

3 国内林业生物灾害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在国内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GIS的应用起步较晚。最早主要用于林业生物灾害的数据统计与显示,如武红敢等[2]利用安徽省潜山县的二类森林资源清查基础数据,研发了森林病虫害监测与管理系统,用于林业生物灾害监测的数据统计、报表与制图。骆社周等[3]研发了基于GIS的松毛虫管理系统,主要用于预测并在地图上显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状况。孙浩忠等[4]则提出了利用GPS和GIS绘制县级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点位置图的方法。覃传恒[5]开发了基于GIS的广西森林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林业生物灾害监测的数据采集、查询与统计制图。

随着ArcGIS在林业系统的普及,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也逐渐应用到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之中。马菁[6]在GIS的信息量模型对林业生物灾害空间预测方面进行了探讨性研究。李浩明[7]开发了基于ArcGIS Server的林业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实现了落叶松锉叶峰(Pristphora Iaricis)发生和预测空间数据的显示、查询、空间分析和组织管理等功能。张国庆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省潜山县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图1),并结合历年发生数据,将其应用于2016年的林业生物灾害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期生产性预报(图2)[8-10]。

4 林业生物灾害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展望

4.1 ENVI 5.2与ArcGIS一体化集成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3S技术(Remote Sensing,R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广泛应用各个行业。尤其是近年来,Exelis Visual Infor-mation Solutions公司的ENVI 5.2的,实现了与Esri的 ArcGIS平台的融合,使得遥感影像和图像分析功能可以作为核心组成部分,与ArcGIS一体化集成。

4.2 TSE在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张国庆[11-19]在提出复杂系统生态论的TSE分析方法(TSDA,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的同时,并将其应用于包括林业生物灾害在内的生态系统精确管理方法,运用一体化的ArcGIS和ENVI集成平台,建立林业生物灾害TSE精细化预测预报模型,采用PDCS(Plan,Do,Check,Study)循环,不断提高遥感数据解析的精确度和GIS数据管理的精细度,通过系统关键因子分析,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管理。

4.3 GIS在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GIS在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中的应用,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在数据获取方面,对于大尺度空间的监测,可以使用高分卫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林业生物灾害发生信息;对于小空间尺度的监测,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化学、物理诱集,在线视频监测,航空遥感,或者局地无人机超低空遥测。在数据分析方面,采用TSE方法,引用新的数学分析技术,对上述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获取较为精确的预测预警模型,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的精细化预报,为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5 参考文献

[1] KANG-TSUNG CHANG.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08:2-15.

[2] 武红敢,石进,蒋丽雅,等.3S技术在安徽省森林病虫害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C]//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1:298-304.

[3] 骆社周,申维,郑晖,等.基于GIS的松毛虫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152-155.

[4] 孙浩忠,周燕萍,兰桂芬,等.GPS与GIS联合进行森林病虫害监测图件制作[J].农业网络信息,2008(11):28-29.

[5] 覃传恒.基于GIS的广西森林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6] 马菁.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在森林病虫害空间预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4(5):44-47.

[7] 李浩明.基于ArcGIS Server的林业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8] 潜山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2016年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发生趋势预报[EB/OL].(2016-01-01)[2016-05-0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1743&id=720.

[9] 潜山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2016年上半年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发生趋势预报[EB/OL].(2016-01-02)[2016-05-0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1743&id=721.

[10] 潜山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潜山县2016年思茅松毛虫发生趋势预报[EB/OL].(2016-01-18)[2016-05-0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1743&id=729.

[11]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12]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05-02].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 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 uid=3344&do=blog&id=674444.

[13]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EB/OL].(2013-07-18)[2016-05-02].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14]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15] 张国庆.基于高分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EB/OL].(2015-03-07)[2016-05-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872568.

[16]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3-155.

[17]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6-1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