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同步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19-01
“同步课堂”模式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使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与城镇条件较好学校之间,通过“教材、课程、课时、管理”四同步,实现全市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实时快速传递,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限制,我市城区和农村教育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湖北省鄂州市新民街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作为“同步课堂”项目单位,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打造“智慧校园”、塑造“智慧课堂”,将“同步课堂”教学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我校与泽林镇两所小学,积极开展“同步课堂”活动,坚持利用“同步课堂”开展同步教学、互动教研、教师互动培训、名师课堂等,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在“同步课堂”探索和应用方面,我校通过努力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校精心挑选了教学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基础扎实、课堂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负责“同步课堂”教学任务,除了语文、数学等重点学科,还选取了结对学校相对薄弱的音乐等学科,确保了“同步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我校的两位音乐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素材,通过网络进行视频、音频实时传输,把一首简单的曲子演变成了一堂集音乐、舞蹈、故事于一体的精彩远程同步互动课,深受结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实现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公平。
二、促进了教师角色与教育方式的转变,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刚开始进行“同步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导致课堂效果不太好,学校领导及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同步课堂”听课,对每堂课的主讲老师进行点评和技术指导, 帮教师答疑解惑。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运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与三地学生有效“互动”,保证“同步课堂”的“同步”性、先进性。三所学校的教师经常通过“同步课堂”教学进行教学交流,相互沟通,互相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一年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从新奇到喜爱,逐步适应了“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也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难懂,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校罗老师根据自己摸索出的教学经验,把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概念制作成PPT课件,以动画、游戏的方式呈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在“同步课堂”教学中,罗老师面对三所学校的学生,表现轻松自如,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极大地发挥了“同步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一致好评,深受学生的喜爱。
“同步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让教师的教育观念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校和两个教学点的老师针对“同步课堂”教学情况,经常进行探讨、总结,为进一步完善“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W效率寻找新的思路。通过远程同步互动课堂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让教师借鉴名校名师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同步课堂”活动常态化开展,保证校本教学资源库的质量
为了提高教师开展“同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此项活动的常态化,我校采取了“双考核三挂钩”制度,教师“同步课堂”开展情况由本校和教学点双方考核,同时,教师开展“同步课堂”情况与年终绩效考核、与先进年级组评比、与同步教学课评奖挂钩,以此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和激励,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同步教学的热情,促进“同步课堂”活动常态化开展。
1.(2020·海南,8)下列关于胰蛋白酶和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
B.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发挥作用后都立即被灭活
D.都能在常温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2020·北京,4)用新鲜制备的含过氧化氢酶的马铃薯悬液进行分解H2O2的实验,两组实验结果如图。第1组曲线是在pH=7.0、20
℃条件下,向5
mL
1%的H2O2溶液中加入0.5
mL酶悬液的结果。与第1组相比,第2组实验只做了一个改变。第2组实验提高了(
)
A.悬液中酶的浓度
B.H2O2溶液的浓度
C.反应体系的温度
D.反应体系的pH
3.(2020·山东,1)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
C.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4.(2016·全国Ⅰ,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5.(2020·河北衡水中学质检)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D.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6.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等,某同学设计了4套方案,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方案
催化剂
底物
pH
温度
①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蛋白块
中性
室温
②
淀粉酶
淀粉、蔗糖
适宜
适宜
③
蛋白酶
蛋白质
适宜
不同温度
④
过氧化氢酶、氯化铁溶液
过氧化氢
强酸性
室温
A.方案①的目的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方案②的目的是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C.方案③的目的是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D.方案④的目的是验证酶的高效性,加酶的一组产生气泡数较多
7.某同学欲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与酶有关的实验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不同滤纸片上分别附有等量过氧化氢酶、Fe3+,则该装置可用于探究酶的专一性
B.该装置可用于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C.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滤纸片进入烧杯液面到浮出烧杯液面的时间(t3-t1)来表示
D.该装置不能用于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8.(2021·东北师大模拟)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的高是因为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条件下,酶对细胞代谢的调节作用最强
D.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9.科学家使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牛胰核糖核酸酶(牛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将该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若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尿素和巯基乙醇,再将没有活性的酶转移到生理缓冲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胰核糖核酸酶活性得以恢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核糖核酸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等有关
B.这个实验说明环境因素能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影响其功能
C.用强酸、强碱等处理胰核糖核酸酶也能导致其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破坏了胰核糖核酸酶中的肽键导致其变性
10.在最适条件下,某一不可逆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催化该反应的酶(成分为蛋白质)。该反应在加酶前后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当反应时间达到t2时,酶完全失去活性
B.适当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t2将会右移
C.t1后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酶促化学反应的速率
D.受反应物浓度的限制,tl~t2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11.用某种酶进行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不确定
B.图2和图4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由图4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D.由图3实验结果可知Cl-是该酶的激活剂
12.酶的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了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应进行控制,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
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2)据图分析,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抑制剂________(填类型)的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从活化能的角度分析,推测抑制剂能降低酶促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该实验小组的实验过程应是:
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
b.在一定条件下将三组消化酶溶液均与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混合;
c.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Ⅰ,③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Ⅱ;
d.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你认为该实验操作是否正确?________,如果不正确,请进行改正: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6·全国Ⅱ,29)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
℃)、B组(40
℃)和C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其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D
2.
B
3.
D
4.
C
5.
D
6.
B
7.
C
8.
D
9.
D
10.
A
11.
C
12.
(1)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 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等(合理即可)
(2)Ⅰ 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酶的活性(催化效率)降低,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下降(合理即可)
(3)不正确 步骤c应与步骤b互换,即先对酶溶液进行处理再加入底物(合理即可)
13.
(1)B
(2)加快
(3)不变 60
关键词:历史课堂;同步做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25-2
在历史课堂上,尤其是在习题评讲过程中我们大多看到的是教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备课和准备,对于解题的过程和参考答案的表述都了然于胸,做到了胸有成竹,讲解题目的时候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宛如行云流水。不可否认,这些教师的备课是认真的,准备工作是充分的。但在课堂实践中,笔者越来越觉得这种做法有一些不妥之处,大致有三:
1.对教师独自解题思路的拓展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尤其在备讲评题题目内容中很大程度都会受到参考答案要点的影响和束缚,使自己的思路受到局限,而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本来就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分析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或者说答案的可塑性和延展性都很强,它需要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因此答案往往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而参考答案往往是一家之言,亦或是还没有穷尽且根本也无法穷尽的答案,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收到参考答案的影响,使自己的思路受到限制,而这种感觉又会转而影响到学生的发挥。
2.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解题能力的把握出现偏差。教师在讲解历史题前,如果已作准备且已受到参考答案的暗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题目叫简单,很好上手,殊不知这是在参考答案暗示下产生的一种错觉。据笔者了解,我们的老师平时在碰到题目的时候经常是答案放在一边,在解题过程中也拿不出考试的状态来做题,一边看题目一边看答案,这种做法就会产生以上的错觉。带着这种错觉进课堂,就会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和分析解题的时间,在学生阅读刚过半的时候就终止学生的思考时间,对课堂的教学节奏把握不准。同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会出现估计过高的情况,认为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也不会而表现出大失所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会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紧张和焦虑,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我们老师自己自己解题时也拿出考试的状态,同时完全离开参考答案,碰到较为棘手的题目也会觉得有困难,如再对照参考答案也会发现和参考答案有很大的出入,同时可能还会发现参考答案的不合理和不完善之处,从而对参考答案进行必要的删减、修补和完善,这才是正确的解题感觉,尤其在历史学科这种主观性很强的学科中找到这种感觉显得尤其重要。
3.难以使教师在上课时处在一种紧张和兴奋的状态中。教师在课前事先对题目有了充分了解,且已受到参考答案的暗示,做到了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显得坦然自若,很难进入一种紧张和兴奋的状态,思维也显得不是很活跃,和学生的思维节奏不能合拍,整个课堂就会出现预设的结果太多,即兴生成的有灵感的闪光点不多,课堂缺乏灵动和机智。同时对学生回答的答案也会有意无意地用教师已了解的参考答案去套,即使学生的答案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会遭到老师的否决,因为教师由于参考答案的缘故已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就会制约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想象力,也会影响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应该说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笔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对课堂教学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基于上述几点思考,近几年来笔者尝试开始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上和学生同步解大题,事先不作准备,也不看参考答案,完全就像当堂考试一样,沉浸其中,感觉刺激、兴奋,很有收获,细细想来,益处大致也有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在平时课外做历史题目的时候,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兴奋,显得心浮气躁,沉不下心,尤其是在解大题的时候。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一目十行,敷衍了事,根本不能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下笔写的时候,潦潦草草数笔就算完事,长此以往养成了解大题过程中的诸多弊端,造成十来分的题目失分相当严重,甚至一些对基础知识依赖性不强的题目或者说答案基本上都隐藏于材料中很容易得分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也不高,这是很可惜的。所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同步做题,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就能很好地把握学情,就能正确地把握题目的难易程度,而不至于好高骛远,对学生提出过分的要求,就能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材料和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同步做题的紧张、投入和兴奋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状态,在阅读解析题目的时候全班包括教师在内或者说整个教室都沉浸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中,和正式的考试几乎没有差别,实现了让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的效果。写到这里,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课堂应该轻松而不该紧张,紧张会显得压抑,笔者不这么认为,因为紧张的课堂效率高,学生也认为紧张的投入,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往往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从辩证的角度看,这样的课堂并不压抑相反却是快乐的,也说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很好地诠释出了这种辩证关系。经过长期的这种同步训练或者说同步做题,学生的解题习惯会得到很大改观,尤其在考试的时候显得非常有耐心,会尽力去得分而避免失分。
2.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同步做题,把自己也当作考场上的一员,和学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赛跑,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现象我们在校运会上也能经常看到,如果老师与学生同场竞技,学生就显得异常兴奋,往往以战胜老师为荣。在课堂上何尝不是如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激发,一些学生经常会想到一些出乎老师预料的答案,而且答案也经常超出参考答案的苑囿,并且经细细琢磨,感觉还是很有道理的答案。笔者认为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答案的主观性本来就很强,有些甚至只是一家之言,不全面不完整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然答案也不可能全面完整,这就是历史学科参考答案的特点。在实践中与学生同步做题,笔者欣喜地看到不少的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拓展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争先恐后,整个课堂的气场很大,这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很有好处的。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应激反应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思维的火花时常能迸发,课堂预设的不多,即兴生成的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空间。
关键词: 共鸣 同步 物理教学
一、关于共鸣理论
1.物理学中的共鸣
共振是物理学的声学、电学中重要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而且振动幅度最大的现象。共振在声学中又被称为“共鸣”,它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共鸣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一个物体受外来的频率作用时,它的固有频率与后者的频率相同或基本相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概念和含义加强教学效果。
2.受众的需求中的共鸣
从传播学角度看,受众的视觉、听觉需求决定传播在形式上的效果,而当信息发出者在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并推出与目标受众的期望相符合的信息、理念或思想时,能够建立与目标受众之间的牢固联系。进而这些理念就会为目标受众所认可,并在心灵深处引发目标受众对信息、理念或思想的共鸣。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是主要的信息发出者,有效的课堂传播也需要根据学生(受众)需要达到同步共鸣状态。本文把这种课堂上师生在授课内容、形式和情感氛围的教学双方寻找共同频率,进而使得节奏同步化,称为同步共鸣法。
二、物理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击节者和听猜者总有内容、形式或节奏上的不契合、不同步,提供信息者和接收信息者经常难以同步开启对话和沟通的机制。在物理课堂上,抽象的概念、原理经常构成学生信息接收和理解的障碍,特别需要使用促进同步化的思维和方法改进教学。
2.减少信息不对称是物理教学课堂上解决师生之间教与学矛盾的目标之一,教师的深刻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和学生逐步接受能力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物理教学中信息不对称呈现动态化特点,特别需要教师掌握传授知识和引导训练的内容、形式和节奏[1]。
三、同步共鸣法的关键
1.教师对学生信息接收引入阶段的准确把握
教师在上课前,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通畅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根据AIDA法则,从注意―兴趣―愿望―行动,不宜立刻进入主题,而应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话题、故事等,用图片、动画等形式来开启课堂。学生接受信息有一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应当在大脑皮层兴奋起来的时候及时给予信息,在课堂引入阶段应当以激发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为主。
2.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同步共鸣
有效的课堂应当是学生高度参与、积极主动的,最好是能创造课堂学习的乐趣。这需要我们注意发散式提问和收敛式提问的内容和时机;同时通过层次性提问,逐层累进,难度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剥笋式地寻找答案。除了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寻找问题情境来源,最好是和课堂学习主题直接相关的确切现象。例如,在进行“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教学时,可以现场演示发光的白炽灯泡的灯丝会颤抖、灯泡会闪的现象,通过这个神秘的现象设置悬念,让学生猜疑,然后教师展示出磁铁,让学生看到是磁铁靠近发光的白炽灯泡时,灯泡忽闪起来。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引入主题“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然后,通过奥斯特实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并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再次,分层次实验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这样,教师和学生通过交互式的沟通,不断达到同步共鸣。
四、同步共鸣法策略
1.教学发声的共鸣
物理教师应当和教授语言的教师一样锤炼语言魅力,清晰化和美化发音,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运用声音本身的共鸣,如胸腔、口腔和鼻腔共鸣等方式强化发音效果。声音的生动形象,如所有的图片、动画都应当为形象化服务,声音也不例外。如果能进一步做到幽默风趣,声情并茂运用课堂语言,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则课堂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2.教师先能自我共鸣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告诉我们,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及适应矛盾的能力。物理教师必须足够具备专业主义精神,不断探索,优化自身思维结构,钻研教育教学能力,绝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需要教师自身有主动探索、自我更新的动力,能和自己对话,自我沟通,自我共鸣。唯有这样,在探索改进和教学过程中,才能富有教学和科研热情,保持职业活力,不致产生职业倦怠。
3.拓展师生的共鸣区域
根据约哈里之窗理论,我们可以把师生双方的信息划分为教师知道和教师不知道,学生知道和学生不知道的维度。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双方的未知和已知区域一直处于动态的封闭和开放状态的互动中。一般来说,增加双方的共同知道的开放区域,促进沟通透明化,必然有助于双方的沟通效果,我们把这部分称为共鸣区域。师生在课堂沟通中,双发均需增加自我展露和及时反馈,以诚恳的方式强化共鸣[2]。
4.课堂氛围渲染与调控
充满激情的授课是情感共鸣前提,在课堂上,越是接近生活实际的物理现象,越能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共鸣,调节课堂氛围,并且加以渲染,学生的投入度也会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和构建教学出彩点,张弛有度,消除紧张感,强化信息接受者的意愿,利用情感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加以优化。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教师可以通过魔术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平面镜成像的神奇;在讲物理公式时让学生不要死记公式,更要赋予公式符号的物理意义,靠心智体验公式给人带来的简洁美。此外,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成功的实验操作也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人造彩虹、被纸片托起的水杯等。因此,在涉及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其美妙之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和事物,这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同一频率,并互相探寻定位,节奏同步化,信息才会精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字] 外语教学; 外语学习;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常欣(1975—),女,甘肃成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加工心理机制的脑功能研究。E-mail:changxin@shn
。
一、引 言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依托互联网技术所衍生的网络教学则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的新兴产物。伴随国内外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的热潮,网络教学同样出现在外语教育与外语学习领域,给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及其体验。与此相适应,各类网络教学形式,诸如外语学习网站、外语网络课堂、在线外语学习工具等相继出现。从不同步的E-mail交流到同步的语音交流,从不可视的文字聊天到可视的视频聊天,从小范围的在线外语学习俱乐部乃至世界性的外语交流论坛,外语网络教学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与变革,在技术、种类、数量、质量和广度上都有了突破性的飞跃。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外语网络教学肇始,大批外语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们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外语教学中这一问题。Atkinson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很有效果,[1]Gonzalez则利用E-mail交流来帮助提高课内外的外语学习,[2]Hsu证实在线阅读俱乐部(On-line reading club, OLRC)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英语读写能力,[3]而Sotillo开发的计算机媒传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目前在外语教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4]而今,网络教学,特别是网络课堂教学在外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同步训练和综合提高中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形成了一些稳定的教学模式,例如计算机媒传交流模式和学习管理系统模式。与之相对,虽然国内外语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通过引鉴国外先进的外语网络教学技术,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外语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其发展形式明显具有自发性、不规范性等特点,这就导致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上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质疑。同时,由于对各类繁杂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资源缺乏系统分类,并且各个教学模式的操作性不明确,进而导致教学者在选择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时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和无针对性。
针对目前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些学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外语学习网站评价标准、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行为效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即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盛行的几种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进行分类总结,旨在通过探讨它们的基本特点,厘清教学模式的评估程序与标准,进而帮助外语教学者根据教学目的指出针对性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外语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趋向,以期能为外语网络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外语网络课堂教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网络课堂教学既不同于远程教育形式,也不是学校信息技术课,它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完成学校课程的教学活动。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则是指将网络课堂技术应用到外语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人们提高外语水平的诸多教学形式。因此,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并不是指人们用外语来教授网络信息技术的课程,也不是单纯的多媒体技术在外语课堂上的应用或者人们所熟悉的远程教学活动,而是指外语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教学动机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原则使学习者参与到一定的网络环境中,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
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将网络技术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通过同步或者不同步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的交流来综合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网络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主要包括自主性和交互性的特点。[5]将网络课堂教学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不仅有着网络课堂教学的一般特点,同时还有着外语教学一些独有的特性。具体地,外语网络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特点:
1. 交流形式的多样性
比起传统教学模式,网络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要丰富得多,不仅可以通过E-mail、留言系统等进行不同步的信息交流,也可以通过在线文字或者在线语音聊天工具进行同步交流,甚至结合视频工具进行面度面的互动。网络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交流形式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为不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应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同时使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在交流形式的选择上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2. 交流工具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交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通过面对面的口头交流,较少地借助特殊的交流工具进行互动。而网络课堂教学利用高科技的软硬件设施,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过程中交流工具的先进性。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课堂教学的交流工具也不断地进行着革新和改进,同时网络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刺激着网络交流工具的改进和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保证了网络教学中交流工具的先进性。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新教育;移动学习
一、同步课程,及时辅导
同步课程的同步课堂知识可以让学生摆脱时间、空间限制,随时走进课堂学习中。在课后,完善的同步配套练习,丰富的题型及海量智能题库能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提高训练。同时,趣味横生的动漫情景学习模板,能让学生沉浸于知识的海洋,轻轻松松收获成绩的节节提升。同步课程中有丰富的内容选择,多彩的学习应用,针对学习中的各类问题,提供不同功能予以解决,总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步课程资源网站资源有:同步课程学习网站(北大百年学习网、101远程教育网、同桌乐在学途、同步课堂、家长帮视频、阳光学习网)、同步作业答案网站(答案网、作业宝)等。
二、在线测试,提炼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通过对其课外作业的批改来判定,由于学生作业的过程和结果不能客观地判断,容易出现评价不公正等问题,不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训练。在线测试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利器,对于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训练具有重大意义。
在线测试可以通过使用网络技术来实现考试去纸化、试卷自动组、成绩自动判、信息自动记录及自动统计的功能,进而达到降低出试卷时间和人力成本,免除试卷的印刷成本、分发试卷的时间成本、批改试卷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以及信息统计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的目的。
三、网络阅读,充实自己
网络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张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此种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阅读的特点是无纸张限制、无携带保存障碍、方便、节约资源。图书保存于网络,一点即可阅读,不用案头堆积如山,耗费巨大木材资源。
网络阅读分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网络阅读的形式包括实时在线阅读和下载离线阅读。实时在线阅读:阅读者在互联网上直接阅读所搜寻到的各类网络资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挂在网上。下载离线阅读:将网络资源下载到另一类载体上,断开网络连接后再进行阅读。
推荐的阅读器有:ireader阅读器、熊猫看书、QQ阅读、掌阅书城、anyview、小说阅读器、百阅读书、爱阅读、扎客、开放阅读器、超星阅读器、智阅、91看书、云帆小说阅读器、百度阅读器等。
网络阅读资源有:网易云阅读、多看阅读、E书吧、新浪读书、中学生读书网、起点中文网、超星读书、乐读网等。
四、在线教育,辅助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灵活而多样化,可通过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公开课、慕课等在线教育平台受教育。
在线教育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课件,学员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而言,网络远程教育是最方便的学习方式。在线教育的形式较多,比如,环球职业网校、游学网、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新华网校、华图网校、新东方网校、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等都是针对在校学生,上网人员进行技术学习,而一些会计网则是代替课堂教育。
在线教育资源有:微课教学资源(微课之家、中国微课网、浙江微课网、VKO微课、中小学微课程)、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极客学院、好课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百度传课)、慕课(MOOC)网站(MOOC学院、国外edx、中国大学MOOC、顶你学堂、慕课网、MOOC中国、华师慕课)、公开课网站(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搜狐视频、中国公开课)。
五、移动学习,随时随地
如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教育学习方式发生了另一番变化。应用各类学习类手机APP足以搞定一切,这些APP的功能不仅只局限于在线观看课程,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课程进行状态,即使切换了设备,也能在云端保持学习进度。为了方便用户并且能够体现出随时随地学习的优势,一些APP还提供离线缓存的功能,即使没有网络也能随时观看课程,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资源列表
关键词:课堂交互;教学系统;知识分享
0 引言
教学系统在课堂的应用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引入的,“交互”一词也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引入课堂教学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使之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媒介。与传统方式相比,现在的课堂交互模式由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逐渐走向多设备之间的互动;由传统媒体逐渐走向数字媒体,再到交互媒体;由局限的课堂学习逐渐走向移动学习。其中,人还是主导地位,设备只是互动的载体。这一系列的变化将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环境,人们能够以自然的或人性化的方式来控制或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这不仅仅影响着学习交互范式,而且对整个教育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 课堂教学系统实例
(YenShou Lai et al.,2011)提出了一个叫了TL的系统,老师可以先用TL系统创建一个新条目,然后把PowerPoint文件导入到这个条目里,接着,老师可以开始编辑需要辅助自己讲课的注释。它能把PowerPoint的内容通过双层显示的方式呈现—它能自由的控制ppt每个页面的注释,选择性地让学生可见或不可见。这样也既减少了学生的视觉负载,也给老师提供了自如演讲的便利。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可以同步老师在幻灯片上的操作和讲课声音,同时创建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材料,通过回顾这些材料,学生们可以回顾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内容。
(Anderson et al., 2005)设计了一个支持不同演讲模式的系统——“Classroom Presenter”。这个系统除了最基本的演讲模式之外,还有网络共享模式,这个模式可以让学生连接到演讲者的电脑,实现幻灯片同步。
(Wilkerson et al., 2005)是在Classroom Presenter 的基础上设计的演示系统。设计师又增加了一个很多人都需要的功能。这个应用程序从需要本地安装的应用变成了一个基于网页的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打开一个明确的网页来下载整个幻灯片的内容。这些变化加强了学生对幻灯片的控制,他们可以自主的选择是同步幻灯片或者是不同步幻灯片,随时浏览老师在幻灯片上的标注,也可以自己添加标注。
DyKnow(Berque,2006)这个演示系统允许演讲者在演讲的时候在幻灯片上添加备注,而且所有的备注都会同步到学生的电脑,学生可以修改备注或者是建立自己的备注。最后备注会在演讲完成后自动保存。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此系统将自己的草图传给老师,不署名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回答正确,这位同学便可以将正确答案发送给其他学生。
Ink Survey(Kowalski et al., 2007)用基于网页的主从式构架来创建和显示幻灯片。演讲者通过浏览器键入问题到这个系统。在随后的演讲过程中,他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来获取学生的答案。
ELecture Producer是一款在ios系统下使用的app,用户可以把PowerPoint格式的幻灯片(从本地或者从云端)导入到这个app里面,然后转化成能支持网页播放的格式,这样所有的幻灯片都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了,而且它还支持声音的录制,使每张幻灯片传递到网络上的不仅仅是视觉图形和文字,有声讲解的同步也成了现实。
CloudSlides是安装在 Chrome下的一款在线、实时、跨平台的应用。在同一个网络环境下,它不需要连接投影仪,只需要演讲者和听众在自己的Chrome浏览器上安装这款应用,等待演讲者上传好PowerPoint文件,设置好连接码,听众便可以通过输入连接码的方式与演讲者的设备产生实时互动。
2 对课堂交互方式的探索
2.1 从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的交互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交互是“传递式”交互,由于课堂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大多数课堂的交互形式都是单向交流,即老师将知识生硬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则以简单的应答来回应老师的问题。(杨刚等,2010)这种“独白”与“应答”表现的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机械过程。(兰玉萍等,2001)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指出:“人类的存在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作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互为起点。”不难看出,传统的教育违背了双向理解的交互原则,这种单向交流只会使老师刻板的念出课件的内容,而学生的接收和理解程度老师也无法及时评估。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计算机开始辅助教学,高科技工具慢慢进入了课堂。交互方式也从人与人的单向交互变成人—机对话以及人—人对话。多媒体教学使传统的板书变得生动而活泼,授课内容也更加多种多样了。即使如此,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还是没有使得课堂交互发生本质的变化。
2.2 未来课堂的交互趋势
Web2.0时代的来临使“交互”的影响更为深远。课堂的交互应该被重新定义,“课堂”不再局限于某所学校的某间教室。学习者作为一个主体,应该随时随地能够轻松地获取学习资源,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应该进行无缝对接。(Alan Dix等,2007)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有六种不同的交互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人与对象之间的交互、人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交互、人工制品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肖月宁等,2004)简单来说,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也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学习者与课程资源的交互、学习者与老师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的自我交互。除此之外,交互还可以分为内容和人际交互、实时与非实时交互以及个体与群体交互等。这些交互类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3 结束语
从课堂教学系统实例的分析,不难看出,辅助教学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而且从需要本地安装的应用程序逐渐移步到互联网上,对设备类型的限制在慢慢弱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体验,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老师使用不同的交互系统来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突出讲课效果,让学生受益,而知识是没有局限性不分国界的。教育的本质是知识的传播与分享,而良好的互动体验是分享知识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刚,徐晓东.学习交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O:282.
[2] 兰玉萍,王有升.论交往的教育学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1(2):1115.
[3] 肖月宁,马秀峰.现代教育技术[J].2004,14(6).
学校组织开展了“问题即课题”探讨活动,要求教师们从教育教学的小事、小现象中捕捉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是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教研组成员互议后认真梳理、归纳、分析、筛选,最终可形成小课题加以研究。小课题每年向学校申报一次,学校审批后即开展研究。教研组长为课题研究主持人,其余教师为主研教师。学校现有16个教研组,确立了“多途径课外识字开发学生潜能”“数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语文两步三段预习研究”“如何在小学英语中创设情境”“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农村大课间活动初探”“美术课堂趣味教学研究”等16个小课题并按学校要求进行研究。学校每年评选,并将优秀课题向县、市级申报。
工作即研究
教育研究始于课堂,解决于课堂,服务于课堂。学校立足课堂,围绕小课题研究,扎实开展工作。
一是人人都上“小课题研讨课”。即教研组内每一位教师必须围绕小课题进行“同说、同备、同上、同评”的“四同”研讨活动。二是学科带头人上好“引领课”。通过引领,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努力打造卓越课堂。三是年轻教师上好“合格课”。实行年轻教师课堂对外开放。四是举行汇报课、展示课、竞赛课等活动。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个人钻研与集体交流相结合,实现工作就是研究。
经验即成果
学校摒弃了传统课题研究成果的高标准,坚持课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原则,倡导小课题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教师教学的生动案例、个性化反思、简炼的经验论文、教学随笔等均可作为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学校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案例、优秀成果评比表彰活动,实用性强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重点推介,学校呈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都参与”的良好教研氛围,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管理即落实
我们在课题管理中总结出了“四字法”,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一是“实”为根本。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做到三个“同步”:课题实施与资料积累、整理同步;课题实施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同步;课题实施与成果推广同步。每学期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活动和课题汇报工作,期末进行阶段性总结。
二是“激”为手段。为了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气氛,我校先后制定了《酉阳实验小学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研究资料管理办法》《课题结题管理办法》《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制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等,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对按要求完成的教师进行奖励。
三是“严”为保障。为使课题研究扎实推进,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教科室抓落实,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在研究中严格落实好各项制度,并把每项课题研究活动都计入学期末考核中。
英语课堂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长期处于平稳运行状态中,其基本结构可以简化为“人+课堂生态环境”。但是在信息化语境下,当现代信息技术强力介入英语课堂教学之后,英语课堂生态出现了课堂生态结构上的失衡和功能上的失调,英语课堂生态受到了极大的扰动。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信息技术的运用决定了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必须以科学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为基本策略,其巨大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不可逆性成了重构英语课堂生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
信息化 英语课堂生态 失衡 重构
一、信息化语境下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1.结构上的失衡
结构是系统能否实现其功能的根本前提,是系统是否协调的内在根据,反映着元素之间的有序性和组织性。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磨合,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各生态因子已经处于比较好的兼容状态,但是课堂生产力开始减弱,开始显露出一种惰性。而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来,课堂生态的环境因子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势介入,使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结构关系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系统内部结构的失衡三个方面。
(1)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
为了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各个学校都试图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转变为基于信息化的建构式和共建式课堂教学,都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改革突破口。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导致课堂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很多教师没有调整课堂角色、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制定信息化课堂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信息素养,同时,学生也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大量使用与教师信息水平提高不快、教学理念更新缓慢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变化缓慢等情况的不协调,严重阻碍了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很难形成一股同向合力,出现了教学实践与改革预期之间的落差[1]。
(2)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
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网状结构,是纵横交错的。在信息化语境下,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模式、教室布局、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因子之间的失谐。如:在信息化进程中,教师的目的是大量使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而学生的目的是高效迅速地学好英语,师生的目标与理念存在着交错现象。教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但是部分学生则认为组织课堂讨论和放手自主学习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教师课堂讲解才是最快最有效传授知识的方式。同时在信息化进程中,由于有些教学系统的师生交互功能不健全,导致师生交流不够流畅,同步交流比较困难。并且一些教师对网络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还导致师生之间的交互大幅减少,引起了师生关系失谐。
(3)系统内部结构的失衡
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师生的生态角色异位、输入与输出的失调。在信息化语境下,作为课堂主讲者,有些教师的传统生态角色没有弱化,教师自身成长长期被忽视,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态角色没有得到加强,导致对生态主体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作为知识生产者,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建构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生态角色没有得到加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失调主要包括方式、内容上的失调。如:一些教师没有从服务于内容需要的角度出发,让一些本不需要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内容,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空间,使用大量快速直观的音像并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
2.功能上的失调
信息化语境下,英语课堂生态在功能上的失调主要表现为结构优化功能衰减、关系调谐功能渐弱、演化促进功能渐弱、生态育人功能发挥不够四大功能的失调。首先,结构优化功能衰减。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大量使用,牵引着其他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环境因子进行自我调节、改变,产生了扰动作用,迅速演化为课堂环境因子中的主导因子,超出了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长期下去,系统结构优化功能渐弱,各组分的构成比重处于失谐状态,难以自行修复系统内的平衡。其次,关系调谐功能渐弱主要包括传统观点与改革理念上的失谐、改革的大力度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失谐以及输入与输出的失谐。而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力介入后,英语课堂生态系统被迅速带离到一个远离平衡区,在这个区域中,通过自身的作用,系统形成了耗散结构,重新建立平衡,完成了一次演化。但是目前,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存在着结构和关系上的失谐,系统难以完成系统的演化,不具备达成平衡的前提条件,导致演化促进功能渐弱。另外,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生态来说,系统的根本功能是培育英语人才,在信息化语境下,英语教学改革最终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英语人才,旨在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生态英语课堂,解决社会对英语教学只能培养“哑巴英语”、“高分低能”人才的诟病[2]。但是目前,在信息化语境下,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够,还没有演化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育人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信息化语境下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调节失衡的课堂生态
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模式演变的一个重要力量,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中,为了修复改革初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课堂生态失衡,就要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位,带动课堂生态中其它因子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首先,必须要在政策层面上敢于大力推进英语教学信息化进程,在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前提下,通过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和外部力量的主动干预,应该允许教学系统在一定阶段出现大程度、中等程度的失衡,从而实现系统新平衡。其次,必须要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和深层化。当前英语教学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一个发展和应用相对缓慢和集中反思的高原期,为了实现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改革时期中,通过常态化和深层化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理论背景下,促进信息化教学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换。同时,通过与英语课程的整合过程,在课堂生态结构和功能调整过程中,逐步渗透内化为英语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效率,促进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
2.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重构英语课堂生态平衡
生态学的耐受性定律认为,当任何一个生态因子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成为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都会影响到该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分布。而在课堂生态中,各相互作用的生态因子会影响到课堂生态主体的成长,当接近、达到课堂生态主体耐受限度的时候,就会破坏课堂生态平衡与和谐,演变成为限制因子。因此,为了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重构英语课堂生态平衡,首先,要辨识诸多生态因子中的限制因子,如:网络资源要适量,上网学习时间要适量等。一般情况下,走向极端的度和量都会将这个因子演变成限制因子。其次,课堂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控制该生态因子面临的可能性空间是控制课堂生态中限制因子的关键之处。如:完善教学平台的设计、设定在线记录学习时间的前提条件等。另外,还要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调节,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信息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养成预测、发现限制因子并不断观察和分析的习惯,通过分析和条件控制进行调控,从而判断调控行为是不是有效,获取调控后的反馈信息。如:通过分析预测到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进行调控,获得反馈信息[3]。
3.调整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重构英语课堂生态
生态理论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物种都具有自己一定的时空位置和功能。教育生态学视界中,生态位主体包括系统的所有组分,并不局限于种群、物种,因此,课堂教学生态中所有要素都具有各自的生态位,如:教师、学生、课堂布局等等。信息技术强势介入英语课堂教学后,带来了系统内部生态位重叠、特化等问题,逐渐演变成了课堂的主导因子,造成了系统的失衡,影响了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信息化语境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要适当地调整教师的生态位。如:在缺少课件的情况下,教师上网搜索就能下载,在一定程度上,资源丰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了生态位特化。其次,随着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推进,学生生态位也须调整,学生地位和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差异个性化培养来规避学生间激烈的竞争,有助于学生找准各自的生态位。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影响,其他课堂生态因子也须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调整。如: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生态位重叠等。
4.引导系统各组分同步协变,重构英语课堂生态
英语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信息化语境下,由于系统内部各组分没有与信息技术同步协变,课堂生态系统各组分构成比重失调。为了重构信息化语境下英语课堂生态,就要想方设法地引导系统各组分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必须主动干预。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生物成分,课堂生态环境是非生物成分。当信息技术介入课堂,并成为主导环境因子后,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会引领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同步协变。然而,由于课堂生态主体的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系统组分同步协变达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系统组分同步协变的速度和质量,解决相关问题,就要制定相关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举措。其次,为了实现师生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同步协变,师生培训是解决课堂生态主体相关知识缺乏、能力不强的重要手段。如:对教师可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学前培训等,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另外,要建立适宜的奖惩机制和规章制度,如:对于积极研究和开展网络教学的教师,作为各种评比的重要参与者,促进系统组分的同步协变。同时学校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在支持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统筹考虑英语教育信息化的客观需求与学校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坚持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协调发展。
5.规避课堂环境构建中的花盆效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作用
在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课堂生态已经出现了花盆效应,如:因为电子课件的便利性,一些教师产生了依赖性等,信息技术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利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规避信息化环境所带来的花盆效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尽量避免出现信息技术强迫症、依赖症,关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在构建课堂教学环境时,环境越舒适越好,并不是设备越贵越好,要服务于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传统的课堂中,经过长期的磨合,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和学生认真听讲已经达到了平衡[4]。而在信息化教学中,这种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策略,依然发挥着作用,阻碍了学生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进程,因此,为了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弱传统课堂的花盆效应,就要扩大学生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域值,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环境适应力和竞争力。另外,信息化语境下,必须要协调系统各组分之间的交互关系,实现互动对话,消解矛盾,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重视直接交互的同时,意识到教师之间、资源之间的间接交互对于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重构英语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 冒志红.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9).
[2] 严红美.高职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
[3] 赵玉峰.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
在我近几年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用全新的育人理念“以知识传播为中心转向为以信息传递为创新突破”“以当前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终身素养为创新”为课堂教育指导。根据个人经验发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其作用。进一步地发现它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起到优越性的课堂效果。
一、合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参考资源的可适用性进行课堂教育学前的备课
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时期,广大农村学校只提供教师在教学前备课的资源——“教学参考书”,且当今的农村学校教师老年化的比例较高,教育模式单一化严重,因而,在教学中局限于独一无二的教法,从而不大胆地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改革。仅依旧于“教学参考书”资源为教育平台上,能打破现代化的学生个性需求和个性的发展吗?“教学参考书”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没具有可适应性和灵活性;很多时候还能把教师引入旧式的教学圈子。现代化远程教育资源是一个交流、传递、互动、探究、经验的展示平台,在使用的过程中,它的资源具有快捷性、方便性、直观性、能容性。为打造现代化的农村教育奠定基础,活跃了校园的生机,扑捉大海中的油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效性远用在课前备课是具有参考的价值和探究的潜能,既减少了农村教师在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阅过程,又解脱了课堂中的局限性;既扩充了课堂的色彩性的放射,又为大山下的花儿添上了一面愉悦的情操。
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充分解除了沉默氛围的教学
随着现共化经济发展的日益更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文、绘声绘影的画面,淋漓尽致的教学课堂。将空洞无味的文本描绘呈现出一种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勃勃;将一张张简单的图片变为应接不暇的动画一幕幕呈现给学生,渲染了学生对语文的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邻近化。利用这些丰富性的远程教育资源图片、课件、文字、动画、视频短片,使学生更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大大的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目标性,不能轻了“声”,轻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发展,就等于“头重脚轻”,这时,就必要以语文可发展性和人文并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堂语言文字解读对比性的“展放”和“回归”,探究作者如何利用汉语言文字来描写景物、事件、观点、说明事理,抒发自己的情感,阐明自己的观点、传递信息。
三、利用远教的丰富性资源,拓展生机的语文教学活动
远程教育资源不是单一的,是形式多样化的,它除了图片资源外,还有许多可利用教学其它资源,如动画片、动漫片、音乐、DVD光盘、自录的短片、网络资源等。比如,在引导学生写“深河抗日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篇时,我想,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可以选用独山县“深河抗日纪念”纪录片,利用DVD和投影的有机结合或从网络上下载与多媒体的相融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触后,再动笔写一写,文章线索才具明确性,中心更突出,感受更深刻,文下更显光辉。这时,就帮助学生解除不会感觉无从下笔的思维心理。这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高素质的文化教育,更使农村教师和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農村教育的素质,整活了农村语文课堂质量。
四、同步同堂,师生共吟,促反思求发展
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还存在很多旧的教学理念,而远教资源刚好为这一问题揭开了迷。就是远教的“同步课堂”“同步课堂”,也就是说,与我们的教学是同步的,是发达地区或实验地区选拔的优秀课例,这可从现代远程接收站去接收,也可从“中国教育1”“中国教育2”“空中课堂”以及网络收寻取。近年来,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既能加强师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促动和拉近了农村家庭教育方法的转变。
总之,充分利用远教资源可以激发农村小学学生的求知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欲望我坚信,在未来的几年里,只要农村教师准时、科学分析、适当选择、合理运用、深刻反思、创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农村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一定能得到更快的促进性发展。
作者:刘家云
关键词:口语训练;写作;课堂语言;课堂练笔;仿写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语句流畅,赏析语言时,妙语连珠,然而作文语言和他们平时的课堂语言表现完全不同。甚至是课后与之相关联的随笔的语言,较之课堂语言也相距甚远。因而如何将课堂口语交际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把课堂语言运用于写作中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实现学生达到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目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有些怪现象:说得好的学生未必写得一手好文章,写得好的学生课堂也未必是能说会道;课堂上说得好的作文未必好,课堂不发言的学生作文也不见得不好。如何让学生的说与写能力同步提高,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课堂语言拾零的习惯
课堂上,每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我都要在他们说毕停下教学任务,让他们拿出课堂随笔本将灵感的火花捡拾起来,或一句或一小段,对于全班学生觉得说得很美的句子都可以记下来。这样,说的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其他同学也能从同学身上得到激励,身边榜样的教育力量会更大。这些课堂的精美语句在课后的课堂随笔和作文中就成了同学们作文语言的素材,长久坚持,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就能有效落实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也养成了学生课堂语言拾零的好习惯。
二、形式多样进行口语交际、课堂练笔、仿写等写作训练
为了学生口语和作文同步发展,教学中我通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1.课前演说。七年级时让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说。说的内容可以是“我看名人名言”“成语典故讲解”。八年级时让学生讲解时事新闻,进行简短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训练。说之前学生都会查阅资料,写好内容,听的学生做好积累,这样大家都既积累了作文素材,丰富了见识,又养成了好习惯。
2.课堂进行与课本相关的口语训练。笔者常常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仿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和写作训练。例如,初中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爱”的,编者在编入这些教材时,可能更多的是对学生感受爱、体会爱,懂得爱、理解爱等的要求。这类课文我设计这样的仿写:老师(父亲,母亲……)/让我怎样感谢您?/当我走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句仿写内容,“索取的少”与“给予的多”的关系,是要学生理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爱与恩情。学生在仿写中不乏美的句子,(如:我原想收获一滴雨露,你却给了我一泓清泉。我原想收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将他们课堂的仿写积累成诗,一点也不亚于汪国真的原诗。感恩(爱)祖国的仿写可以这样设计:“祖国啊!您是浩瀚的大海,我愿做大海中的一粒水珠/祖国啊!您是无垠的天空,我愿做天空中一朵洁白的云朵”。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写并说出很多精美的句子。
3.文本的语言赏析。学生赏析语言的课堂行为正是作文语言积累的过程,用诗般的语言来赏析文本,就能为自己的作文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行多样的综合性学习、课本剧的编排等语文活动,训练口头表达和写作技能技巧。每个学期,我都会挑出教学中的一个单元,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排成课本剧、或排成小视频、或用演讲朗诵等多种样式展示,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或编写剧本,或组织语言,在排练中不断修改和演练,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
当然,口语和写作相结合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还需要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观察和思考生活,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等综合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老师要有教学机智,善于在课堂上抓住时机。例如,笔者所处地的冬季,大雪常不期而至,有时候,发生在语文课上,同学们都被窗外的雪花吸引,这时,我索性停下来,让学生欣赏几分钟,然后就雪或学生表现进行一段口头描写,在课堂交流,学生兴趣很浓厚,且内容也与语文教学有关。其次,在教学中我们也无需篇篇皆是大作文,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将自己课堂已经构思好的口语交际的内容,或者已经进行的口语交际的内容重新整理,进行再加工,形成片段作文,由片段到整篇,积少成多,进行作文积累。
学生平时口语和写作训练的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少说少写或不写假、大、空的作文。写人作文从身边人说起写起,写事作文从身边事说起写起,写情感作文就从爱身边人、爱家、爱学校、爱生活着的这片小地方说起写起。让学生在说中学会写,写中体现说。
参考文献:
湖北省恩施州受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学点多,办学条件落后。农村教师老龄化和结构性缺编等问题突出,难以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难以保障。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及校际差距,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是当前本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我们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要求,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省厅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和人民网等媒体的关注。《恩施州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专项课题,恩施州教育信息网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地市级五十佳”。
1强化组织领导着重在统一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1.1争取党政重视
恩施州委、州政府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州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进行部署。州政府把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建设、管理和应用纳入2013年十大民生工程。2013年8月,恩施州委、州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把加快推进全州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内容,并进行了详细部署。
1.2精心制定规划
恩施州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近3年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大”目标、“十项”任务和“六条”保障措施,确定了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
1.3注重学习提高
恩施州教育局局长带领县市局长和相关人员到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武汉、宜昌等地考察学习,多次到湖北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寻求指导。邀请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来本州交流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邀请中央电教馆刘雍潜研究员来本州为300多名中小学校长作了题为《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专题讲座。组织部分教育局局长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组织9名骨干教师和801名信息技术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本州504个教学点的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
2强化资金投入着重在改善基础实施上下功夫
在湖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本州筹资两亿多元资金,重点加强了“三通一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1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教育城域网和VPN教育虚拟专网。2013年3月,恩施州巴东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作经验在湖北省得到推广。本州743所中小学中有485所学校接入了互联网,504个教学点中有78个教学点接入互联网。
2.2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
恩施州各县市依托“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共配备“班班通”设备6 738套,有449个教学点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3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鼓励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有9 298名教师,219 625名学生和家长进入了“课内网云教育平台”。
2.4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
加强恩施州(县)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级网络中心131个。
3强化应用驱动着重在促进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关键思路是贯彻应用驱动。去年,我们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强化应用。
3.1重点抓好“班班通”的应用
在恩施州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课内网云教育平台”、“优课资源库”等平台推动“班班通”的应用,各县市和学校出台制度,将“班班通”的应用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恩施州教育局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作为对各县市教育局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3.2探索“三类”同步课堂
联合通信企业在恩施市龙凤镇试点探索了三类同步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2.1“同体式”同步课堂
将教学点与城镇优质学校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结为共同体,通过在线互动教学方式,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实现教学点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2.2“支教式”同步课堂
义务教育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解决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学科师资缺乏的困难。
3.2.3“协作式”同步课堂
学校与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管理,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
2013年12月17日,恩施州教育信息化推进会现场推介了三类同步课堂,受到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