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大力发展民营工业
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进一步落实省、市、县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清理和取消限制民间资金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切实消除民间资金转化为民营资本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改组改造。重点支持民营经济参与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民营工业企业。进步优化政策、市场、法制、政务和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引导,认真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完善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服务职能。积极主动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建立部门企业联系制度,切实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加强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整治企业周边发展环境,加大企业治乱减负力度,严格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检查,规范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切实为企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工业的行业管理和自律。
保障要素供给。采取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努力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着重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困难。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着力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汇通信用、*县光彩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培养工业人才。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业发展观。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衔接力度。创新县内职业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同我县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和配合,努力培养一大批与全县工业发展对口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企业优秀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要大力表彰,在政治上给荣誉,在经济上给奖励。
落实优惠政策。一是用足用活国家、省、市、县鼓励发展工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县财政每年预算2000万以上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奖励优势企业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支持企业贷款贴息以及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制约因素 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和社会公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从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看,其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民营企业自身经营上看,还存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家体制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现阶段我国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但仍缺乏统一管理,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政出多门,负担过重。民企承受的额外捐税高于法定税金,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协作,以各自利益为目标,造成民企运作的成本增大。民企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政府服务及监督职能不到位。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兴办民企,但社会各部门仍对民企存在着歧视,在法制和政策环境上还没有完全取得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导致民营企业主心存芥蒂,挫伤了民企的发展积极性。
二、民营企业人员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起步阶段,大多都是由于资本缺乏以合伙人的方式进入发展的过程。这些合伙人有以家庭为纽带的直系亲属如父子、兄弟、姐妹为主,或旁系亲属如七大姑姨、大小舅子为主;还有以几个朋友或投缘的人共同组建的企业。长时间家族式管理,企业就出现了人心涣散、积极性低、管理混乱等现象。二是特殊的经济环境条件下,民企发展伊始,不可能有规范意识,即使有也用不上,人员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只能先赚钱,一边赚钱一边发展。企业处于“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困境中。合伙人既没有规范的意识,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在管理中就逐渐形成相互推诿、相互不睬及相互扯皮现象,一个靠一个,导致企业难以发展的必然现象。这体现了五行管理原理中的相克原理:即合伙人之间彼此相克不能相生,合伙人意识又限制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老板自身缺乏修养。这并不是指民营企业的老板没有修养,而是指大多数的老板不具备老板应该具备的管理知识与基本素质。由于历史和教育体系问题使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板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在改革开放前期的十几年中,由于抢占了有利的资源与市场,很多民营企业都富裕了,但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和竞争的白热化,民营企业的劣势就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老板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时代的要求,但最关键的是不知如何正确面对这一转变。要管好、理顺人才管理是迫切要求老板具备一种基本素质。注重言行举止与品德修养,对内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影响力。老板自身素养与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民营企业管理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制定好战略规划,目标不明确,路线不清晰,这就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战略规划不完善。“自我满足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我国两千多年农业时代的产物,是自然经济的生活的遗留下来的意识。农民在过去的生活中只要能够满足生存就很满足。所以,民营企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时代中,只有改变原有的观念,把企业发展作为终身的一份事业来看待,从观念上进行彻底的转变,树立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思想,树立做百年企业的理想,才能从战略上重视在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及规范建设,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在现展中的竞争能力。二是我国民营企业正处于缺乏良好企业文化的境况,这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无论企业规模是大是小,都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那么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就能得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相应提高,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金,不仅可以使民营企业稳定经营,还能帮助民营企业走上发展道路。
四、民营企业意识方面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这是民营企业及其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民营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一是表现为部分民营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低;二是表现为企业不愿花费精力进行品牌建设;三是表现为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品牌建设,部分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因为目前的资金、设备、人员等各种状况无法进行品牌建设,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着手去做。
除了品牌意识之外,还有服务意识的欠缺。服务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服务是为社会做事。现代企业应树立服务社会的观念,要全心全意为社会大众和消费者服务。具有这样的意识,才能确保生产经营方向正确,才能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意识很不强,表现之一是产品与市场之间不相匹配;表现之二是产品的售后服务不到位,这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都将造成严重影响。
五、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政府一是应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使民企尽快地摆脱资金不足的困扰,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转变职能,理顺政企关系,这也是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条件。三是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政治参与的机会。
2.企业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担保抵押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32-02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一直在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至今因种种原因,这一难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贷支持总是慎之又慎,没有真正形成一批银行稳定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
适应现代经济条件下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实力,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手段,切实建立起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这里以安阳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和原因
(一)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需要资金量少、资金需求分散的问题。
从目前安阳市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情况看,每营销一户新的信贷企业,都需要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需要上级行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核定、贷款资料的层层上报审批等诸多环节,而该市中小民营企业申请办理的信贷业务单笔数额一般都比较小。商业银行领导和客户经理等相关人员虽然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是,给银行带来的存款和盈利却又非常有限,取得的工作业绩很小,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工作的积极性,使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不愿办理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业务。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责任追究日趋强化、信贷风险的处理日渐加重,基层商业银行相关人员不愿营销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例如,目前该市商业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缺少担保单位和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开展的动产质押贷款项目,发展的就非常缓慢,几十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做的甚少。
(二)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
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大多要求抵押或担保,但我国的民营企业现状是规模小、资产总量少,与大企业没有往来,难以获得担保,民营企业相互担保流于形式。
目前国内成立的一些担保联合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单枪匹马闯市场,就是政府行为,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担保,以至于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相应贷款,得到较快发展。
例如:2006年,安阳市共有7901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达75.2万人,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占全市GDP的46%。然而,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33.68%。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中小民营企业诚信理念差,经营管理不规范,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大。
安阳市的中小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是由集体企业改制和家族式企业以及原乡镇企业优胜劣汰发展而来,这些企业多数有过逃废债务和偷逃税款的情况,经营诚信理念差,管理不规范,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远远达不到商业银行上级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和标准,导致商业银行在对其发放贷款上慎之又慎;加之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诚信度没有保证,使得商业银行普遍认为:信贷资金投向中小民营企业多数将有去无回。
(四)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科技含量低、资本积累不足以及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商业银行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相对远远大于大型国有企业。
二、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依然偏多,创新手段不够。
目前,在国内银行业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商业银行还是没有摆脱重存款、轻贷款的长远经营思维模式。基层商业银行层层分解存款任务,为数不少的商业银行还在实行全员营销的办法,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年度任务,而在全力打造银行的金融品牌上理念淡薄。往往在发放贷款时考虑较多的是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多少存款,以扩大规模,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指标,忽视了培养自己未来潜在的优良信贷客户。
(二)抵押贷款手续烦琐,贷款条件过于苛刻。
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很强,贷款一般采用动产质押或仓单质押,要求企业负担的费用项目多、负担重,比如:办理贷款要保险费、仓储费、看管费、公证费、合同鉴定费等等,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加之金融业务创新手段单调,新业务品种不成熟,致使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条件的门槛过高。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多为临时性资金需要,时效性要求较高,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层层审批机制手续烦琐复杂、时间较长,即使审批完毕,企业的市场机会业已丧失,企业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使得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
(三)重批发业务,忽视信贷零售业务。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还普遍喜欢寻找大企业、大城市和效益好的企业,往往几家银行竞相给一家或几家大企业贷款,而在研究中小民营企业方面则“吝啬动脑筋”和害怕风险,要么就是拒绝一些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要么就是吸收了一些资质一般的中小企业客户。对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的需求不甚清楚和理解,对掌握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的风险特征不够全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全新的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四)金融产品创新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由于基层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规模有限,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还仅限于商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民营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的高风险总是避而远之。这样势必会造成我国金融市场完全放开以后,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三、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真正面对市场经济。
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之际,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要把中小民营企业放在银行发展的重要位置,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适度下放贷款审核权限,本着以效益为目标、以诚信为条件、从长远着眼的原则培养未来商业银行的“黄金客户”――中小民营企业。对那些经营好、信用
好、资金周转快的优质中小民营企业客户,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要为其提供结算和理财等多种服务;对规模大、信用好、经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核程序。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开发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多种贷款形式,要探索发挥利率杠杆作用,调动商业银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掌握可靠的信息。
从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情况看,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经营灵活,商业银行将来要支持的中小民营企业比重会更大。商业银行要注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随时了解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有能力和条件的银行要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详细档案,从而与国外银行竞争。
(三)尽快完善和建立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化经济金融环境。
一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担保资金补充机制。
每年由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或固定金额向担保机构充实资本金,可以使担保机构在短期内担保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代偿损失补偿机制,由地方财政按10%~20%比例分担担保机构因代偿贷款形成的损失,以提高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和政府对担保机构面临风险的关注度。
二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
由于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很难判断企业的优劣。为此,政府、中小企业服务局、人民银行应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中心。同时要积极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方向,及时向政府反馈当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信用问题。争取尽早建立以地区为辐射面,财政和所辖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的联合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四)提供多种多样的中间业务,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解决小额融资。
【关键词】民营企业 SWOT分析 战略
过去十年间,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间投资已经占据投资总规模比重的62%,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较客观地就其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态势做出准确分析,促进民营企业这一最大的经济群体在今后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凭借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具有高度灵活的经营决策权、资产支配权、用人选择权、内部分配权,可以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灵活应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凭借其利润最大化的首选目标,使企业在市场压力与激励下产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渴望通过创新知识与技术来更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凭借其具有功能的互补性,使得企业可以与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协作,弥补自身规模较小、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的固有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可以说,经过多年发展,民营经济以其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动力、活力的充分激发,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齐头并进,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三支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力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劣势。首先,进入门槛高,民营企业处处受制。十多年来,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依然不尽人意,民营企业的登记范围仍然只限于在批发零售、工业制造、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一些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成为了民营经济进入困难的“玻璃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宽泛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上缺少公平竞争的政策待遇,与国有经济、外商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几乎所有收益稳定、高利润、处于产业上游的行业都被国有经济垄断控制,资源性、要素性的行业尚未对民营资本开放。同时,个别部门和地区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民营经济不仅发展空间逼仄,在项目管理上与经济主管部门的冲突往往会使其得不到项目,处处受制,加之民营投资的管卡多、手续杂、费时长,大大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
其次,创业起点低,民营经济自身先天不足。细数民营经济发展三十年,虽然数量、规模、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整体看,发展到目前,不少民营企业都未能以科学、现代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先天不足与弊病日益暴露。大多数民营企业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在创业初期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追求目标短期化使得民营企业仍从事劳动密集、附加值低、能耗高的行业,加之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内部结构治理模式不够完善,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普遍不高、研发人员较少,科技含量低、创新意识淡薄,模仿、跟风致使产业结构单一,这些都使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处于市场竞争中的脆弱环节,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再次,融资渠道不畅,信贷融资有待拓展。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难在相关部门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一遇经济调整,信贷收缩,民营企业将受到较大压力。从银行角度看,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没有专门制定对于中小型民营的信贷标准,且民企稳定性不强,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银行对民营企业经营情况、业主能力无精力足够了解,致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和成本太高,风险机制设计制约了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同时,大部分商业银行县级支行“边缘化”,撤并网点、上收权限、集中资金投向重点项目等,使得民营经济的集聚区县域信贷投放受阻。此外,办理抵押贷款环节的工本费、评估费、登记费等相关费用过高,担保机构少、社会信用环境落后,征信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等也是制约民营融资的重要因素。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机会。当前,十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34位民营企业家党员当选为代表,这使得广大民营企业看到了新希望,服了一颗倾心企业发展、做好长远规划、努力做强做大的定心丸;十报告不仅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破除发展障碍、扩展新的发展领域给予了政策支持,更为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性调整。同时还强调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无疑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压力与责任、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资本运作越来越活跃,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成本优势趋于弱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刚性约束越来越强的大环境下,民营经济在吸引外来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此次金融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工业利润、税金下滑2~4成,其中民营下滑2~3成;房地产税收由高增长逐月下降至-1.75%;民营销售占比下降5~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的风险抵御能力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仍面临着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创业起点较低、融资渠道不畅、抵御能力有待考验等“老大难”问题,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破除发展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民营经济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和强大支撑,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创新战略格局。
打破政策限制壁垒,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活力。一方面,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政策限制与区域壁垒,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新格局,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活力,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改变目前的投资环境。加大国有、集体企业资本的有序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从而加大民营经济的广泛进入,拓宽民营企业发展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相关领域,特别是在电力、邮电通信、交通运输、石油等行业的垄断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拿出明确的年度开放计划,规范招投标行为,针对公共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与运营如供水、供气、供热、市政、交通、污水垃圾处理,根据项目盈利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参股控股、建设移交、项目融资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凡是国家法律法令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另一方面,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民营企业管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状况;认真构建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投资平台,全面清理限制、阻碍、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确保民间资本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贸易、财税扶持等方面待遇公平化;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降低收费标准,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乱收费、不乱罚款、不乱摊派,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使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各级各部门应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切实抓好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政策透明度,做到用市场经济手段促发展,重引导不越位,善管理不错位,抓服务不缺位,真正使民营企业感到“安全、实惠、可靠、方便”;积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创业服务、投资咨询、管理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管理创新,加速企业现代化改造。民营企业中有很大比例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传统的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才能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尽快突破瓶颈,协助家族企业成功转型,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首先,民营企业主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其次,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打破封闭的产权模式,形成制衡与效率相协调的治理模式;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提高人才意识,自觉遵守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科学的人才战略,把人才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战略位置。用人性化的管理激励员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竞争、发展优势。
第二,环境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就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民营经济从数量型、分散化的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专业化、集群式发展模式。在民营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要突出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创造配套的产业环境,确定“多与不如少取”的支持原则,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传统改造升级步伐,围绕主导产业,选择民营企业重点支持,重在做大、做强;围绕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选择民营企业重点支持,重在做新做优;围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重点支持,重在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第三,技术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民营企业由资源粗放加工型向资本技术驱动型转变,是提高民营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政府要积极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其信息咨询、产品展示、网上交易等多种新商业文明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园、创业园、创业中心等载体建设,强化各类载体的孵化作用,发挥其集成信息、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多元组合服务功能,使民营企业发展创业更加便捷,推进民营企业滚动发展;依托产业集群等技术服务平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挥对民营企业嫁接改造、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等技术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各类协会、商会资源,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行业商务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
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要解决企业自身问题,提高企业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加强与银行的沟通,用良好的信用文化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提高自身信誉度。
二是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态度,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一视同仁,改善信贷管理结构,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互动,扩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服务领域,扎实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时,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
三是广泛发展社区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银行服务,提高小型金融机构覆盖率。
四是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需要通过银企联手、吸引社会投资等手段,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性小型金融机构、地区式科技融资平台等多投资主体的民间金融。创新民营经济的金融扶持方式,针对成长期和扩张期的科技型、先进型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放宽贷款利率范围,创新收益方式,找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将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
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建立健全小型、微型企业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提供配套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中小板、创业板中的中小企业比重,采取“投贷联盟”模式,政府建立相应的风险资金补偿机制,引导民营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形成永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优胜劣汰是市场运作的自然规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更应考虑到如何规避企业扩张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坚持运用风险、效益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全球视野谋划自身发展战略。
首先,要树立百年企业观念,从追逐短期利润向做精、做优相结合的战略目标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树立废物循环利用理念,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形成崇尚科学、降低消耗、永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高度重视过硬优质产品的品牌价值,通过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出口+内销”的双向发展,并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进而提升发展规模和档次。
再次,民营企业覆盖越广、扎根越深,就越有利于区域经济抵御风雨侵蚀。因此,国家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选择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多方向引导优势企业把自身优势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增强民营企业的产业支撑力、规模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同时,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资本运营、联合兼并、利用外资等方式实施名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自身市场影响力,形成与大企业配套协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使企业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区域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and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capital, talent,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other problems have plagu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restricting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mu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bottlenecks, fi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so as to provide sufficient funds for the private enterprise, excellent managers and staf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persistent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better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
关键词: 民营企业;瓶颈;管理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bottlenec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59-02
作者简介:李佛赏(1981-),女,辽宁大石桥人,吉林工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
0 引言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的调整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剖析其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遭遇各种限制其发展的瓶颈。
1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稳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力量。根据2010年9月份数据同比增速测算,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从“十一五”初的430.1万户增加到“十一五”末的逾840万户,年均增速达14.3%,五年增幅超过了95%,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到20.1%,五年增幅超过150%。截至2010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超过了34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
尽管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看好,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昙花一现,而且,这种“短命”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短短几年间,一个公司可以从创业到辉煌,然后消亡,这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国民营企业如此“短命”,究其根本原因,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瓶颈可谓是其“短命”现象的“罪魁祸首”[2]。
2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成因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可以说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些瓶颈有些是民营企业“天生”所致,有些则是后天形成,分析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2.1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民营企业在资金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发展中,融资难又是困扰其获取发展所需资金的关键瓶颈。与国有、合资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在信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良,因此,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设得很高,加之融资渠道狭窄,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贷款难上加难。
2.2 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人才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的第二大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日渐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创新的主要因素。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一部分原因是民营企业先天所造成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家族式经营模式,管理者大多为“家里人”,本身素质水平不高,同时存在着较浓的排外意识,导致先进的人才无法引进,即使引进也面临着授权不足,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体制,没有为人才设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导致民营企业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
2.3 技术滞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实力落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较强,难以形成自身技术特点,因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这就加大了技术创新的难度。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方面源于资金匮乏,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技术投入上明显不足,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必然会限制企业引进或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缺少专业的科研队伍、健全的研发体系、完善的信息网络和人才培训与激励制度,因而把借助外力当成了企业的主要技术渠道,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2.4 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白手起家”,从个体经营者发展而来,自身管理水平不高,能创业却不一定会管理,而且也不甘心把自己一手创下的事业交给别人管理。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导致管理者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因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落后,缺少战略眼光,缺乏必要的管理、规划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管理方法简单,把管理的主要工作放到了“管人”、“管物”、“管钱”上。
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多数忙于事业的经营和发展,而很少去进行必要的理论进修,因此,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和适合企业应用的管理工具,也是导致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的主要原因。
3 我国民营企业打破瓶颈的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只有将限制自身发展的各种瓶颈打破了,才有可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
3.1 打破常规,寻求新的融资模式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仍然主要以贷款为主。然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民营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去调整融资模式,可以考虑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从所在的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其他成员那里获取金融支持。在“供应链融资体系”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资金的支持,不仅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更好运转,而且能够使原本处在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6]
3.2 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和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要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在用人上,可以运用市场机制物色职业经理人;在留人上,民营企业拥有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增强人才的企业归属感,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此外,还应搭建稳固的人才发展平台,要克服家族式管理不信任外来人才的弊端,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和稳固人才队伍。[7]
3.3 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3.3.1 依托外部技术发展 从多数民营企业的现状来看,目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可以节约研发所需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还可以降低因研发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能够缩短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外企业达成技术协议,形成技术联盟,双方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3.2 加强内部技术创新 首先,民营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围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其次,选择市场空白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民营企业虽然多数规模较小,但可根据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潜力,集中优势重点突破,仍有可能取得的利润空间。最后,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吸收消化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3.4 内修外练,提高管理水平
3.4.1 更新管理意识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实现管理意识的更新与转变,要抛弃狭隘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大胆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适当的放权给引进的管理人才,鼓励管理创新。
3.4.2 完善管理体制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要求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管理者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能够跟据市场变化的步调,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科学管理和决策,果断的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3.4.3 打造学习型企业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从上至下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围绕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通过不断学习,累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四大瓶颈,瓶颈的形成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克服瓶颈,并借机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晓楠.民营经济逆境中成长 小企业融资问题亟待解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2-5.
[2]谢永平,王安民.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6(10):19-20.
[3]吴遐.民企的瓶颈大都是资金问题[J].沪港经济,2009(11):56.
[4]曹岚,王国虹,付宜新.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源管理[J].特区经济,2008(9):146-147.
[5]张济中.浅析“先天不足”是阻碍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J].冶金信息导刊,2006(1):19-20.
[6]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9-1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大部分民用消费品制造行业和流通行业,因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不需要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进入门槛不高,国际市场容量庞大,国内市场细分和行业垄断局势不明显。在国有和大规模资本逐渐退出后,涌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产、高科技行业之时,所余留的发展空间被民营企业迅速占据,滋养了众多实力不等的民营企业得以发展壮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市场格局的改变,竞争的日趋激烈,民营企业很快就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而民营企业在随着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一直绷紧着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神经。
聘用外脑,依靠他人完成自己未能完结的心愿和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远景,目前是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所采用的通用方法。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因为考虑到企业的稳定性同时又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多数企业成为了家族式企业或更多不是家族式的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方式。表面的人情和血脉替代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用于管控企业的内部执行能力;无度的信任和放手遮盖了规范和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思想,决定人才的选拔和利益的分配;家族内的文化理念成为了企业的文化理念,而企业管理者(族长)的行为方式往往也决定了企业内部的执行路线。
在这里,我并不想反对家族式企业的的外在形式,家族式企业在全球并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血脉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理念的延续,只要具备相对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家族式企业往往比普通企业更具备可靠性和聚合力。
只是相对西方,中国的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在集权统治阶层的簇拥下,发展到了历史和封建社会的最高点,正是这种高度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相比较西方主流文化的发源地欧洲,延续的时间更为漫长。而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余留思想的影响之下,培养现在中国发展核心人力的家庭。当时的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管理模式相对而言也更多的具备了一种封闭、刚硬、集权的特性,在这种文化所影响下的家族式企业也未免会受到影响,但这些特点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创新企业特质并不切合,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民营企业大多以发起者和创业者为核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权利的逐步分散,在缺少管理规范约束监督的情况下,权利又在各个层次被放大占用,并与个人利益得到了自觉的紧密相连。同时因为没有很好的正负激励机制和远景规划,产生了消极的群体效应,导致了企业的发展受到阻挠。
另外,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积累,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细分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大环境之下,得以抓住机遇,通过自身努力从而获得了高速的增长。发展节奏的跳跃性和财富积累的快捷使得大部分民营企业主忽略了自身再学习的能力,忽视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超前企业变革这一定律。因为家族式管理的特性,企业往往等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阻挠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企业内部显山露水之时,才能有所醒悟,并开始寻找创新和改革的途径。而在这个时候,企业已经沉淀了多年的问题和弊病,正在一步步加速蚕食着企业所累积的根基。
而这些都正是应证了那句老话“参天大树,风吹不舞,雨打不乱,蝼蚁虽小,却能毁之于无形”。
多数企业的领军人所发现出的问题因为受到个人视线的限制,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象,受到意识上固有习惯的影响,更多的会把问题推托于外部归因。意识是行为的指向,再加上因为急于求成,私营企业最渴求改变的大多也仅仅是企业外部活动的适应性,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改革往往是从外部着手,一般首先期望加强的是销售环节枝叶的繁茂,挽留住意识中应有的荫绿,其次是认同补充人力催化剂,借助新鲜血液应付病体的运营之用,再其次是渴望寻找各种临时手段(如压缩成本、节省开支、裁员求效、分散投资等)支撑即将放倒休克的躯体,力求短期获得再生的活力。但是,此时的问题已经不是治标所能奏效的,而根本的是体制和领导层能力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从根本处着手,规划更清晰的发展路线,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建立更完善的各种体制,肃清消极的人事因素,激发原始的创新活力,内病外治,毕竟不是长久之际。
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的问题其实也是其它类型企业的相似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问题。正是因为相对不稳定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催长下的民营企业改革步伐必然步履艰难,困难重重。一方面要应付政策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内部的不断革新。孰轻孰重,从发展和运营的角度来看,都无法放的下,而柳传志“找死和等死”之说则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此种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如何冲破枷锁,获得长足的发展,这里先看这样一个比喻:
企业发展的过程,如同一个正在前进的斗士。
“企业理念”是斗士前进的方位,虽然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但因为理想永远只挂在远方,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撑,也只是一个空想;
“战略”是斗士前进的方向,战略只能避免不走弯路,但并不能避免不走错路,所以战略必须同理念很好的衔接,同时与环境相适应;
“领导层”是斗士的大脑,需要确立方位和方向,对所有的信息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指示,引导身体前进和内部运作;
“管理决策”是大脑的指示和命令,一定要合用,才能妥帖,必须要迎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运动;
“组织结构”是斗士的骨骼和肌肉,必须具备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护身体器官,很好的执行指示和命令,支撑斗士的运动过程;
“制度规范”是斗士的其他身体器官以及神经和血脉,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需要具备对环境的敏感,一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将所有器官之间的反应信息很好的联接,达到很好的执行效果,并且还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锻炼和补充营养,排除因为病毒对企业的侵袭所产生的问题,强化免疫能力;
“人才”是供应身体营养的血液,需要适时补充新鲜血液,过滤坏死的血球,保持血液的活力;
“斗士”在前进中的运动就是企业在执行中所产生的所有的“外部活动”,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过程,与企业理念相结合,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可识别特征。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异常注重的管理要素应该是:
理念——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决策——执行过程
但是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注重的只有人才——领导力——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十分缺乏信息收集的高效平台和宏观判断能力以及对微观的监督管理能力,呈现两头小的锥型体状态,而要对企业进行改革,针对大部分所见企业的现状,个人感觉必须从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从上至下:
1、树立企业理念,将“企业、员工、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文化朝向三者共赢的目标发展,体现企业价值观。
2、引进高层管理人才,给予发展空间,赋予实际权利,采取监督的方式进行管控,不参与事务决策和具体执行,只对执行过程的绩效进行统计,对战略进程进行定时测评,对资金运作执行监督。
3、深入分析企业现状,规划品牌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战术发展计划,改革内部组织架构和革新运行管理制度。
4、制定详细的正负激励措施,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单位,每个人。设立详细正规的人才选拔、培训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成立独立的考评机构,负责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进行监督和执行奖惩。
5、委托财务、审计,进行财务流程设计咨询,细化财务支出和财务数据管理。减少应收帐款,合理开展物流配送和库存配给,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低财务风险。
从下至上:
1、成立市场调研机构,独立于营销部门之外,收集市场信息,统计市场反馈,深入进行消费者需求调查。寻找目标竞争对手,寻找目标顾客,参考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
2、成立品牌管理中心和外部活动监督机构,深入一线,监督品牌策略、制度规范的执行情况,从外至内查找企业管理的漏洞所在。
3、设立内部信息适时反馈渠道,建立信息平台,收集内部员工意见,了解内部需求,鼓励合理提议,成立职工大会,进行反向测评。
4、开展企业内、外部关系营销,减弱内部改革带来的动荡影响,增强企业内部以及相关联外部环境的聚合力。
农发行竹溪县支行始终以积极的信贷政策,将县域经济实际和农发行业务拓展紧密结合,积极支持地方民营企业发展。但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发行的信贷资金安全和服务“三农”的整体功能,笔者针对银行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存在的问题
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链条”脱节,导致龙头企业原材料没有稳定的供应渠道。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加工企业和基地企业、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仅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制约了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如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按企业每年加工2000吨魔芋精粉生产能力计算,年需鲜魔芋26315吨,而本县实际魔芋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鲜魔芋40000吨,其中商品魔芋28000吨,完全能够保证该企业满负荷生产,但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没有与这些生产基地和生产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导致本地生产的鲜魔芋被外地加工企业大量收购,而该企业又派采购人员在外地采购原料,增加了企业成本,限制了规模发展。
企业诚信意识和市场意识差,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不注重文化建设,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观念落后,市场意识差,诚信度低,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与外商签订的购销合同难以如约履行。当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跌;当求大于供时,生产企业纷纷抬价、惜售,错失良机。
财务体系不健全,核算意识差,经营效益低。一是没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约束。二是会计账目不完整,会计报表残缺不齐,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有的企业甚至做假账、做假报表。三是核算意识差,应收货款居高不下。如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累计销售收入523万元,回笼货款202万元,占销售收入的39%,应收货款321万元,占销售收入的61%,有的超过结算期9个多月。仅此一项,企业年增加利息支出13.1万元。四是普遍存在坐支销售货款,销售货款归行率都在80%以下。
建议和对策
建立“企业+生产基地”联营模式,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原材料的需求。企业要按照当年生产计划,及早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加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一是督促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二是组织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自我加压,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合规经营。一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经营。二是健全财务管理体系,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一方面成立应收款清收专办,明确责任,加大考核,多管齐下清收货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对新发生的商品销售,坚持钱货两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树立市场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加强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优质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大产品销售力度,寻求长期合作伙伴,签订常年产销合同,稳定产品销售渠道,达到“以销定产”,防止产品积压。三是树立“以诚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有计划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内部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银企互动,加强合作。一是银行要进一步转换观念,主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各种市场信息,提供先进的资金结算手段。二是企业要主动接受银行监督,按照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及有关要求,依法合规经营,争取银行最大的支持,从而实现银企双赢。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克服了其先天的不少劣势,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统计表明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这个数字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民营企业在我国国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总体来说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朝着更合理、更科学、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为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可行的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享受民营企业给我们做出的巨大经济贡献的同时,对阻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应该正确认识,通过调查分析,笔者总结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们对待民营企业和国企是两种态度,需要进一步改进;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中的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国缺乏民营企业服务中介体系;人们对民营企业的“另眼相看”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非常不利;民营企业的“家长式”、“家族式”管理非常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分析
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着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总的来所原因有:长期以来人们对民营企业有所偏见,对民营企业没有正确的认知,将民营企业和其他非民营企业很明显的区分开来,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导致了民营企业在融资,人才培养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民营企业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少;粗、初加工项目多,精、深加工项目少;污染环境的项目多,绿色环保的项目少,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没有有竞争力的、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企业很难在强手林立的市场环境中生存;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中都缺乏现代企业有效的管理制度,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的是“家长式”、“家族式”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机制在现代企业中就引起权责不清、人才机制不能完善企业运行计划性不强,走到哪里算那里,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使得企业内部矛盾重重,甚至可能引发企业解体。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通过前面对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首先应该提高人们对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总的来说发展民营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对待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应该用全面的、长远的、战略性的科学认知和眼光来评价。提高民营企业的地位,就算短时间内无法和非民营企业平等,但是我们应努力的朝那个方向发展。政府应颁布积极的扶植民营企业的政策,解决民营企业在人们心中信誉度不高、融资难等问题。
其次,针对现在的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科技含量不高的状况,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鼓励科学研发人员到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鼓励国有科研机构向民营企业开放实验室,通过政府不能的努力扭转当下民营企业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的局限,让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民营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从传统的只注重眼前发展到重视战略管理,用全球化、战略的眼光审视企业发展;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到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组织局限的人本化管理;从原来的“家长命令式”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迈进;从原来的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无计划发展,到现在的有规划、战略性的发展。
【关键词】 陕西;民营企业;富民强省;建设途径
随着陕西十二五规划的提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成为未来五年本省发展的主题。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三种力量,陕西民营企业作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起着关键性作用,是陕西省探寻富民强省建设的突破口之一。
一、陕西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陕西省民营企业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对外贸易和经济贡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2005年至2010年,私营企业数量由9.8万户增加到18.8万户,五年平均增速达到47.87%,注册资金由2005年的0.16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0.4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速为23%。截止2010年底,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为11147.09亿元,而其中国有企业创造仅为1989.9亿元,82%以上工业产值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在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等服务业中,国有企业仅2.99万户,民营企业数量超过96%。截至2009年、2010年时,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达到11931.36亿元和12128.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59.9%和60.1%。
虽然陕西省民营企业在近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地处西部地区,由于资源、信息技术和政策环境等的局限,与我国沿海等一线城市民营企业及国有企业相比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民营企业没能发挥出自身的组织优势,表现在: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管理方式不规范,家族管理仍居主流地位;原始创新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才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的“独轮化”趋势造成了民营经济“准入难”的现象;民营企业税收征管不规范,发展环境还有待提升等。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陕西省民营企业和陕西经济的进一步更好的发展,为此,探索陕西民营企业建设的途径变得迫在眉睫。
二、推动陕西民营企业发展的途径
1、优化民营企业外部环境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行政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通过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建立民营企业信息网,组织企业申请国家、省、市技术创新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及国家中小型企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的沟通体系,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此外,建立健全重点扶持体系。一是除了大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就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四类民营企业外,还要大力扶持商贸服务、知识型等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大力扶持品牌企业。三是大力扶持规模企业。既要扶持有潜力的弱小企业,又要扶持壮大了的企业;既要扶持初创期的企业,又要扶强扶优。[1]
(2)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和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融资环境。在当前民营企业的实际融资过程中,非正式的融资渠道是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和资金需求的一个重要运作渠道之一,主要的借贷形式有民间借贷、商业信用、互相担保等形式。在缓解陕西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时候,重点是要发展一些外源性的资金融资,当然最好是直接的融资形式。具体体现在:第一,打破现有的商业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规范发展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第二,尽快建立以创业板为主导、覆盖风险投资市场、三板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的多层次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第三,加大力度发展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社会中介机构。第四,制定并完善鼓励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
(3)逐渐放宽市场的准入标准,扩宽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现有的市场经营准入机制严重的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社会要进一步的放宽民营企业的准入领域、行业和项目限制,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陕西省当前的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加快政府部门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主要是加快城市环卫、绿化、公交、供水、供气等公共建设步伐。城市环卫、绿化等公用事业领域的经营,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国有企业也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使之尽快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社会事业经营性领域,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广泛吸纳民间投资。
(4)调整财税政策,认真调整和规范各种税费。具体是:对个体和私营企业要避免重复征收所得税。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要通过收费补偿机制或财政补贴,吸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进入;对尚处于创业阶段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实行减免税政策;技改贴息应当对非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清理不公平税负,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项目,在投资的税收抵扣和减免、成本摊提等方面应实行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相同的优惠。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现象,确立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立法进程,坚决反对各种随意剥夺、侵犯、损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
(1)完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体系,减少人才流失。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解决“人才缺乏”、“人才流失”问题。首先,要明确今后人才战略的重点,集中力量引进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等企业核心竞争人才,对这些人才要重点引进,重点培养,重点使用。其次,要健全适应自身需求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进修、培训、咨询指导等多种途径为民营企业培育人才,努力提高人才档次。最后,要加强引导完善民营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2)丰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现阶段陕西省民营企业应以技术引进等外源性技术进步途径为主,同时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采取企业研发的内源性技术进步途径,突破以外源性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创新模式。外源性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技术引进、购买和并购或通过联盟的形式,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内源性进步是通过企业自主研究开发或企业合作研究开发,在新的技术领域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其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产出不确定等问题。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队伍,必须拥有自主研发与产品创新的能力,大量专有技术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3)加强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优化企业结构。陕西民营企业应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推行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机制。首先,应加快民营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在产权股份化后,企业可通过参股、相互参股、控股、职工持股、整体或部分收购、吸引外资等多种形式,实现民营重点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2]其次,对于本省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陕西民营企业应把信息化建设从初级的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水平,向实施ERP、CRM和SCM方案等高级阶段推进,大胆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提高民营企业的办事效率,优化企业整体结构。
【参考文献】
[1] 赵锡斌,温兴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
[2] 田芳.现代企业制度视角下如何完善民营企业管理[J].中国商贸,2010.
关键词: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管理;民营企业;现状;对策
引言
企业的现代化财务战略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它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分支,起着保障企业资金合理分配的作用,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财务战略管理问题主要涉及对组织各种资源利用的问题,它是保障民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和国外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我国对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研究时间较短,从近几年才开始,并且多集中于理论阶段的研究,缺少实践性的探索,所以进行财务战略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应用方面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财务战略管理概论
(一)财务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就是企业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或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使用财务战略管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组织财务战略的选择与决策、规划与实施、总结与评价等活动进行长期性、总体性、创新性的谋划过程。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属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内容,又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所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时要遵循战略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双重规律。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保持企业战略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随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做动态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是企业的管理者面对风云诡谲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所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出整体规划的行为,它的范围非常广泛;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财务管理者要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是企业众多战略内容的总称,它代表了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设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包含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技术、财务等多项内容。财务战略只是企业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战略为从属关系,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在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紧密围绕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战略分支的财务管理也要受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规范和指导。企业战略对财务战略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表现出短期性、片面性、应急性、不稳定等特点时,就非常容易导致财务战略的规划无法保持动态性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与市场严重脱离的情况。由此看出,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哲学上的一种辩证关系,它们要随时保持一种匹配和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之中,发展也会停滞。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股东结构
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在成立之初,可能由于资金等问题,大都采取家族模式,股权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的少数几个成员中,呈现出集中化的特点。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缺少对利润分配进行合理化分析,当企业产生利润时,有些企业将利润所得全部留在企业,这样会导致企业缺少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使其积极性下降。还有些企业将利润全部分给股东,忽略了当前或未来在某些可投资项目上的资金需求。这些不合理的股东结构使利润的分配完全不顾效益的优劣,盲目进行“保底分红”“保息分红”等措施,破坏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股权方面,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者会根据需要注册新公司、增加公司的数量,而且大多数的企业都采取用自然人当股东的方法,这些人可能是老板本人、老板娘、老板的亲戚朋友等,却很少使用法人企业当股东。这样会导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公司只能产生单独的力量,很难形成一股合力。
(二)组织架构
在组织的结构系统中,想要实现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就必须建立专业的组织机构,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并不合理,导致对企业的各类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民营企业各项管理负责人经常在管理过程中受到更高层次领导者的约束,工作自由度较低,使得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运行过程效率偏低。例如在企业内部,由于财务负责人的相关利益大都被企业高层所掌控,导致相关人员在进行日常分析工作时心理上有所顾忌,对企业财务战略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造成损伤,致使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大大提升。如果企业高层所推崇的发展策略与企业发展规律相违背,那么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求自保,并不会纠正企业高层错误的做法,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偏离正确的轨道。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科学性,要以财务战略管理为中心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确保业务流程的一体化,使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的运行系统。
(三)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效率的一系列制度。民营企业内控制度的缺失,导致管理者对财务工作的控制力差同时缺乏有效监管。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财务内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合理利用。它首先与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关,其次也受到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高低的影响,最后还受到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合理性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具备良好的管理学知识,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意识较为匮乏,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片面重视市场销售,使财务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而且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较少,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既是财务管理人员,又是具体的财务工作人员,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者大都将精力放在处理日常财务事务中,忽视了对财务战略进行管理。还有些企业,为了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将账务管理等经济事务外包给其他公司,或者只是临时招聘兼职的财务人员,对培养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人才不够重视。这些都导致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无法顺利展开。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时空范围较为狭窄,资金流转的数量少,流转也比较简单,会计业务比较单一。许多企业为了达到避税、偷税、转移资产等目的,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现象。比如伪造数据、多列支出少列收入、设置账外账、签阴阳合同、伪造会计报表等行为,以此来应付银行、工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查对。
(四)决策模式
决策活动是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决策者能否进行科学决策决定了组织目标最终能否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大都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机构和决策程序,许多企业的管理家族色彩浓厚,实行的是领导负责制。在进行决策之前往往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调研,掌握的有关信息非常有限,尤其是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对投资的方向把握不准,盲目性较大,有时仅凭直觉和运气进行投资决策,又或者受到市场的影响进行盲目跟风投资,造成决策成功率较低的后果。在中小民营企业中,“两权”高度集中,并且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许多企业的管理受内部人员控制严重,导致决策过程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缺少内控和监管机制,当企业资金出现问题时,往往很难或不追究其后果。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造成领导“专权”现象普遍发生,加上领导对项目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难以做到充分调研,对项目也难以作出可行性的分析,进而导致决策失败和投资失败。
(五)风险管控
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的风险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控机制。企业要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意识,并投入足够多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当存在潜在的风险时能够及时进行纠错。对于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盲目扩张,最终导致投资失败的问题,风险评估部门应该在投资决策实施之前对扩张经营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避免决策者因头脑一热作出决定,最终为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程度,降低管理过程中可能承受的信贷资金风险。
三、财务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意义的案例分析
(一)时代电气
时代电气公司是我国一家技术领先的车载电气系统供应商,在行业内有着40多年的发展时间,拥有多种车载电气系统产品的核心技术。但近年来,公司的资产运营效率普遍不高,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同行业企业比偏低,同时公司财务对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公司战略决策的支持明显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公司高层在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考虑到公司正处于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对公司财务战略进行了部分的优化。首先,建立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形成了符合公司价值形态的运营管理系统。其次,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的措施,以此来保障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和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再次,建立了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财务成本和经营成本。最后,建立了完整的公司资金管理体系,实现多渠道融资,保证资金来源的合理性和充足性。进行股权结构的优化重组,努力实现股东的价值,在各个方面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条件,企业围绕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多项调整。为减少不必要的内部交易成本,明确公司产业分工,注销了客车电气事业部门。同时扩大了公司规模,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多元化发展。
(二)中建安装公司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公司业务范围广,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实力,公司的施工能力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建材、电梯安装、机械制造、汽车等多种业务,公司大部分的员工都在从事生产、质量、安全等一线工作,拥有着大量现场工作经验和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非生产员工数量增多,企业在承担这部分人员社会责任的负担也越来越大。公司实行的是分公司负责制下的项目负责制,但现阶段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求。公司在对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之后做出了财务战略管理方面的调整。为了实现企业资金流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管理者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同时对收支的核算工作进行了统一管理。为了降低在运营中的风险,企业实行了收支双线的管理模式。在财务治理方面,公司对财务权利的分配做了更加明确的划分,在对公司下达的指标进行考核与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管理,统一实行财务和会计相关制度,确保公司会计信息的一致性。设置公司内部的审计组织,加强审计监督管理。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使企业走出了困境。
四、财务战略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应用思路
(一)构建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想要获得长期有序的发展局面,必须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只有拥有一个高效稳定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够使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民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职能负责人要积极辅助财务管理者交接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在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
(二)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实现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财务、审计、金融、资本运营等。民营企业要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和薪酬制度,加大对高级财会人员的引入力度,重视人才的管理。将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作为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决策体系
进行分析决策是财务管理的初始性活动,也是保证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关键环节。第一,企业要制定出企业财务战略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要以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第二,企业要设置每一阶段得分目标,具体包括筹资阶段目标、投资阶段目标、运营阶段目标等。第三,企业要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针对环境特点和自身条件,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择优选用。
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多且分布较乱,使得它们在获取社会资源时困难重重,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各种经济主体在进行资本运作的同时,为民营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平台和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民营企业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抓住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有利机会,优化财务战略管理,提高自身的融资、投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小霞.浅谈企业发展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规划[J].财会学习,2019(33):19—20.
[2]孙宝连,阎秀霞.企业全面绿色管理体系构建与战略优势分析[J].战略与改革,2010(1):41–44.
[3]石友蓉,黄寿昌.财务战略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娟.战略财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郭海芳.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1):49–51.
[6]宋红娟.财务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的策略设计[J].纳税,2018,12(26):49–50.
[7]王文琳.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0):167–168.
[8]万小泉,张育,邱源.浅析财务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华谊兄弟为例[J].当代经济,2015(20):32–35.
然而,从民营企业当前的模式来看,虽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缺陷,其发展之路漫长而坎坷。据统计,8%的民营企业寿命仅为3-5年。就现状来看,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资金缺乏、管理落后等难题,亟须解决。
三方共同发力破解资金难题
在当前内外环境不容乐观以及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首当其冲面临的难题是资金短缺,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尽管从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非公经济“新36条”,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并在此后接连制定出台40多项“新36条”的实施细则,但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是很多中小型民企的痛。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合力,步调一致齐步走。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央与政府共同推动,加强各部门配合协调。比如,中央应该不断细化和完善民间投资政策,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创造公平竞争条件。
地方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融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使金融机构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了解项目,让企业得到更多的贷款支持,引导企业走上市融资的道路,并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一些有前景、有潜力的项目给予资金引导和支持。同时,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服务意识,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提供政府金融服务。
其次,从银行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最大的融资渠道是银行,其牵涉到国有、地方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等,目前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网点覆盖面不足、信贷结构有待优化等,而且民营企业能从银行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不多,绝大部分靠自筹资金或民间借贷解决,其利息也往往非常高。因此,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县级信用联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民营担保机构、典当、融资中介等民营金融机构,同时允许民营企业用房产、土地使用权、有效证券和无形资产作抵押获取贷款。
另一方面,降低民营企业信用成本,国有企业的信用是国家配属的,信用成本天然就低,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比较高,要降到合理水平,加快市场体系的建立。另外,可把一部分信贷资金专门分配给中小民型民营企业,或者尝试设立民营企业风险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和中小企业债等。
最后,从企业本身来看,除外部环境探索和推动解决融资难题之外,要想彻底改变资金不足带来的成长难题,民营企业还需要不断苦练内功,做好功课。比如,当前许多民营企业的资金流动往往和股东个人资金混在一起,难以分辨出资金来源和流向;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完善,大部分甚至更倾向主动模糊的财务状况;信用信息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
对此,民营企业自身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实现对管理模式的改善,必须改变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财务运营模式,树立风险价值观念,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科学的财务预算方法、计划与控制方法体系,财务分析和考评体系等;理顺财务关系,建立严格的惩罚监督制度,在内部建立相互监督评价以及企业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信息沟通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以“第三人”的视角审视、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已经度过生存期,处于“是非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即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型的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历过创业初期的成功发展之后,没有根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这种不及时调整是造成民营企业寿命短的主要原因。
从现状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单一。主要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尽管这种管理模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较强,成本低,但当企业内部各要素没有处于最佳的配合状态时,其效用将大打折扣,甚至会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是对管理模式的重视不够。由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文化和管理水平不高,往往对企业管理模式,甚至是企业自身的管理不重视,甚至有的民营企业家把过去机会丛生时取得的成就,认为是自己管理得当,自己的管理水平高,从而盲目自大。
三是选择管理模式有较强的盲目性。许多民营企业家只会照搬先进或成功的管理模式,而对管理模式本身并没有做深入的了解,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阻碍企业发展。同时对企业自身管理条件认识不足,造成管理模式“水土不服”,进而打击了改进管理模式的积极性。
四是管理随意性较强。企业管理模式是在企业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体系,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其主观性强,对于员工的奖惩大多取决于企业主的个人偏好,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随意性很难形成管理体系。
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创新。结合现状来看,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转变:第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质量、品牌、安全、财务、营销等为重点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推动企业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型、从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跨越。
第二,由家族式管理转为专家团队型管理。要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发展紧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及高素质管理人才团队,形成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团队。
第三,由经验管理转为信息化管理。把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这是民营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也是其面临的当务之急。
另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初创阶段,资金规模都较小,生产和经营条件也比较简陋,企业几乎谈不上规章制度和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企业最适合业主式管理模式,也只有这种模式的效率最高。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家要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形成较强的企业内部凝聚力,建立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为今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成长阶段,不论从规模,有形还是无形资产都在迅速增加,此时管理的复杂性会慢慢变大,为了应付企业所处的复杂局面,企业家会从外面聘请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来一起经营和管理企业。这时,企业家会面临经营控制权落入他人的危险,这时企业采取家族管理模式就可以避免此种风险的存在,可以把企业主要管理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职位让家族内部人员的担任。家族式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模式发展中的过渡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内部矛盾将可能出现无法调节的局面,此时就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使企业走向制度化管理的道路。
【关键词】民营企业 对外贸易 SWOT分析 策略
一、龙云经贸有限公司的简介
龙云经贸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基地种植、农副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出口型企业。公司产品98%外销,客户遍布全球4大洲的21个国家。现拥有占地面积5.2万平米的两个总厂,7个专业冷冻鲜品的分厂,13个部门,47位专业技术管理人员,683位生产线员工、1100多名种植工人,2194亩自有蔬菜种植基地,1.25万亩坚果类产品种植基地,58万亩国家备案野生食用菌采集林
二、SWOT因素分析
SWOT矩阵分析法是战略规划与战略决策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具有显著的结构化与系统性特征。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 年在其《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来,全面分析组织内部资源条件(优势S和劣势W)与外部环境变化“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出与组织内外部条件相匹配的战略组合的分析工具。
(一)优势分析
首先,具有当地优势。龙云经贸有限公司位于祥云县境内,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农产品的生长。其次,具有规模优势。该公司在祥云县是较早发展脱水蔬菜的企业,就其他后面发展的企业而言,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再次,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公司依据出口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动来调整、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向、战略战术。最后,具备一体化优势。该公司是一家及农副产品种植、采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加了产出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劣势分析
首先,家族企业管理的局限。公司结构是传统的家族式企业,由董事长来控制大权,关键岗位如:总经理、财务经理都是由家族成员来担任,外来人员处于非重要岗位。在经营中出现人力资源的限制、不科学的决策程序等问题。其次,产品种类繁多缺乏竞争力。公司主要经营香葱、野生菌、干果、豆类、番茄、大蒜等绿色食品,农副产品种类繁多,缺乏核心产品。最后,缺乏核心人才。公司随着产业的逐步壮大,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产品的研发成为了企业的薄弱环节,公司现有员工学历偏低,产品研发依靠购买核心国外先进技术,企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形成了循环,没有创新。
(三)发展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入WTO,不仅让中国的所以企业获得了贸易权,而且利于民营企业与国际接轨、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次,政府的支持。政府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大对企业的用地支持、解决了融资难题和加大出口创汇奖励。最后,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生出口额逐年增加。
(四)面临威胁
首先,新贸易壁垒出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了WTO严格限制,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出现,对产品的技术、卫生检疫更加严格,对企业的生产要求越来越高。其次,资金缺乏、融资困难。虽然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民企的资金仍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同行业竞争对手增加。
三、战略对策
(1)利用政府政策支持的机会,扩大企业规模,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县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对首次获得国家级和省州级龙头企业称号的给予资金奖励;并且加大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等。公司应以发展特色、优质外向型蔬菜为重点,实现“农户+企业+政府”的生产模式。
(2)利用对农产品出口需求持续增长的机会,发挥产品规模优势,加大出口。在经济危机之后,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量持续增加,针对该公司,具有县内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国内一流的加工厂、生产技术以及大量的仓储设备,应加大对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增加出口量,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3)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来提升企业的素质,减少家族管理。我国虽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但大多民营企业都还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其中大部分员工素质都不高。公司要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来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家族企业的不科学管理机制。
(4)利用农产品出口需求增长的机会,发展企业核心产品,加强培养专业人才。随着对出口农副产品需求的增加,公司发展的产品要实现由出口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要实现主要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要发展自己的核心产品。同时,要加强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5)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质量来应对新贸易壁垒。解决新的贸易壁垒要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具体措施来解决。首先,企业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如在企业内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争取进行产品认证和生产体系认证。其次,要积极实时关注主要进出口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信息和重点出口产品的信息,不断丰富产品内容增强信息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