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综合与实践

小学综合与实践

时间:2023-06-04 10:4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综合与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综合与实践

第1篇

一、深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教学的热忱,重视从教学中提升自己。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教师要和小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操作,全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综合动手实践活动,是一门动手能力占很大比重的学科。教师要深刻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深刻了解我们国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主题的教学活动,全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成长,教学反思中实现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组织的课程,集体研究备课活动,在活动中取得收获。教师要潜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教师要在运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和实践反思中逐渐生长和提高自己,重视领悟实践反思活动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水平的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要不断追求教学进步,重视实现教学反省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领悟教学反思对教学的帮助作用,重视学会反思自己。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自己的优点在哪些地方,缺点在哪些地方,应该可以怎样改进和提升自己,记录自己的优点和得失。教师要重视记录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总结自己的想法,产生科学有效的思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选择学生可以操作的学习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重视学生体验式教学,重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于客观的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中选取活动的课题,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教学类的手工作品、视频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目标式教学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喜欢的物品,并在上课的时候汇报物品的特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这样,学生高兴地走上讲台,就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沟通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3.教师带领学生逐渐完善活动方案,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优化细化 小学综合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梳理出学生的活动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做事情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哪些方面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完善活动设计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方法指导和过程跟踪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学会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哪些方面更加实用和快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采访、调查问卷、网络查询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采访考察的方法,带领学生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摘录。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简单的观察、调查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要建立多样的评价体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实践,学会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立多个奖项来奖励学生,例如“最佳设计奖”、“最大进步奖”、“资料搜集王”等,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44-01

综合与实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以数学内容为基础,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一门课程。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多种数学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事例,这些事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综合与实践课是学生认识生活、探究数学问题、理解生活与数学关系的重要平台。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重、生活经验有限,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缺乏发现的方法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方法指导,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校园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观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无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好方法指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综合实践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校园的绿化情况,采集信息,并结合采集的信息画出平面图形,然后根据平面图进行分割、组合,最后根据组合图形进行计算。通过方法指导,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

综合与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重要活动,活动过程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以学生探索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科学设计活动过程,重视学生探索方法、注意活动分工,强调动手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活动过程的规划。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思维和活动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活动规划,使活动过程科学有效。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春游的体验和认识,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教师首先举行全体学生会议,商讨活动的安排,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然后让学生根据班级实际制定春游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春游中涉及的地点、人员、车辆、费用、项目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教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这样会更合理、更有效。

三、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大都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意识有重要作用。在小组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提高活动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动脑、动眼、动嘴等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在教学综合实践课《周长是多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围一围活动:用一根线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在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进行拼一拼活动,如果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数一数拼出来的图形的长和宽有哪些变化?并将得到的图形情况进行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了解图形的类型和计算周长的大小,最后进行比一比活动,总结发现的规律。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教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探索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增强认识获取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活动形式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都是有一定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回顾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教学综合实践课《摆一摆,想一想》时,教师可以先利用猪八戒在数位表上贴人参果比大小的故事进行导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从而认识在不同的数位表上贴人参果的数量表示不同的数。为了提高活动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用纸画好数位表和汇总表,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能够不断增强对数位和数值的认识。学生在摆人参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究规律,从而不断增强探索交流的效果。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新型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坚持实践创新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科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教给学生探究交流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诊断;改进路径

综合实践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增加的新的课程形态。这门课程的开设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病态,传统课程仅仅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灌输教学,费时低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被动地、机械地学习知识。而综合实践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活动开设的各个阶段,学生都是自主的、亲力亲为的。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在学校里正常开设,那么小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沟通与交际的能力、反思与批判的能力、创新与探究的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必定会有一个质的突破。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实施教育的真正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设迫在眉睫。

教育在不断改革,但是现在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创造力,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教育部要求把综合实践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从小学三年级就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程开设十年来收效甚微,尤其是农村小学更没有把综合实践课有效地开设,所以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笔者通过调查诊断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课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形同虚设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必须开设,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各校结合地方特色确定活动主题。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只是停留在课表上,没有把综合实践课放到应有的位置,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语文课、数学课、作业练习课。许多农村小学对要考试的科目加大课时量,而不是考试的科目根本不能正常开设,中学尤甚,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有些农村小学即使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属于纸上谈兵,因为现在安全是大事,许多学校不让学生走出校门,不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调查访问,故步自封,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又如何达到?所以许多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等于没有。

2.教学建设薄弱

许多学校正常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受到教学建设的制约,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主要表现在:(1)校本教材开发滞后,没有从综合实践的视角选择素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素材的选择要结合学校的特色、社团活动、周边乡土文化、各门学科的特点等来确定,但是许多农村小学仅仅使用上级提供的劳技教材,没有其他的校本教材,这大大制约了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发展。(2)没有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因此学生的实践基地建设非常重要,许多农村小学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在教室里上,对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限制,没有适合学生实践的教育基地。

3.教学方式落后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十几年,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教学依然是以讲授为主、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辅。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教师的喜好,没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陈旧的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针对以上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诊断,为了使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路径:

1.齐抓共管,综合实践n程走“常态化”之路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走入常态,不仅仅停留在课表上,地方和学校领导必须统一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政策上要支持、时间上要保障、教师配备要优质、检查管理要到位、评价体系要科学,把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情况纳入对人的考核。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像语文、数学课一样必不可少,三到六年级课内保证不少于一课时,课外每班每学期不少于两个活动主题,并且要有完整的过程性材料。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三方要共同努力,使综合实践课的正常开设落到实处,并且要动员家长、社会机构的爱心人员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这样从上级、学校、师生、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才能真正落实开设这门课程。

2.开发校本,建设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虽然综合实践课进行了正常的开设,但是综合实践强调“综合陛”和“实践性”,国家虽然制定了指导纲要,但是地方和学校要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开发校本教材。农村小学综合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以学校特色和周边文化为主,以笔者所在的大彭实小为例,结合本校的武术特色,可以围绕此特色设计教材,如:《武术的起源》、《武术名人》、《如何把武术的灵魂应用到学习上》等等。大彭乃彭祖之乡,可以设计《彭祖文化知多少》、《关于彭祖庙会的习俗》、《大彭与彭祖的渊源》等等。也可以结合各科教学开发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有了素材才能为下一步的开设创造条件。为了使活动达到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必不可少。如:校园的劳动教育基地、科技制作室、信息技术制作中心、学科实验室等。校外的,如社区服务基地、革命教育基地、乡土文化基地等。要充分给学生创造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

3.加强培训,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第4篇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下几种特性,

一、明确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前提

1、体现综合性

即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即便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联系,也要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便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也必须呈现数学的本质。比如:10000颗米粒有多重?事实上,百万颗米粒的重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百万这个数的构造。具体的实物1百万有多少这是人的生活体验,不是数学的本质。每个人向灾区捐款10元,能捐满到1万需要多少人?13亿人中有多少个1万?这些素材不仅有现实背景,而且还有数学意义。

2、问题可操作性

既然是实践活动,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的单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动”起来。不止动脑,还要动手,包括其他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测量一个粉笔盒的长、宽、高,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现有8盒粉笔,可以怎样进行包装,哪种更省包装纸?如果有11盒粉笔,哪种包装方式更省纸?这个活动的设计综合了测量、估算、计算物体表面积、体积以及选择最佳方案等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重在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健?梢运担观察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

二、组织探究的有效途径

开展数学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仅仅明确教学目标还不够,还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来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1、课堂拓展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例如五⑴班学生在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都知道一个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那么它的个位肯定是?0?。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2×3×4×5×……×99×100所得积末尾连续有几个零?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末尾‘0’?的探究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捕捉确定探究主题的意识,其次,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具有探究性价值的主题。

2、自主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探索、求知的主体。因此,我校教师深深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制定解决方案,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例如,去动物园看动物,进场票价为:大人每人50元,学生每人24元,10人团体票500元。有4名教师和48名学生看观看,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便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才能得到最佳方案,其中就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焕发主体活力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以解决问题为首,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会做数学的同时也能够学会欣赏某些数学。

4、数与式的和谐美

数学美不仅在图形和几何领域,也蕴含在数与代数的领域。

比如:和谐美:

交换律a+b = b+a; a×b=b×a;看起来很和谐,

如 1/2×1/3=1/6, 分子分母分别相乘,也是和谐的;

但分数的加法, 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表面和谐却是错误的,许多同学写出 1/2+1/3=2/5;就是根据“和谐”的愿望, 可惜是错的;

算式的规律美:如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美妙的结果: 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 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美妙之极, 惊叹自然规律之深刻。

5、数学文化型活动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数数学文化最容易联系的是有关数学史的内容 。无限的想象 , 如小学数学有许多无限, 自然数全体就是无限的。 因如分数后有无限循环小数, 几何里有无限延长不相交的平行线。

6、合作性

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达到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三、评价机制的有力保证

第5篇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第6篇

“学校课程的开课率”是指开设某课程的学校数占全部调查学校数的比率。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搜索资料显示,却没人回答。究其原因,一是官方很难调查到准确数据;二是该课程内容较为复杂,不容易认定是否开设。该课程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提倡这四部分内容要整合开设。而事实上,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一直是分别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剩下的两部分内容又受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影响,有的内容被整合到地方课程中,有的被校本课程取代,有的还被整合到德育活动中。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就被学校瓜分得四分五裂,使得一些学校的教师也难以辨别出本校究竟是否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为了能更准确地反映该课程开课情况,问卷不仅要调查学校是否开课及其原因,还要进一步了解课程开设的实际状况,如开设的内容、开设的方式,及开设的年级、每周课时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该课程是否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此外,该课程的实施状况、困难需求及意见建议也为进一步分析及解决该问题有重要帮助,学校是否开设该课程与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也需要调查。为此,本问卷设计了如下的调查维度和题量,具体见表1。

表1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率问卷调查框架

小调研项目由于受经费所限,本研究只调查小学段。为了能客观地反映我国农村学校的开课率,原计划在中、东、西部各抽一个省、每省抽取两个县的所有小学展开调查,但由于调查实施的困难,最后落实下来的情况是:只有东部一个省是两个县的100所学校;西部是一个省的100所乡镇学校;中部是两个省各一个农村地区,合计100所学校。即中、东、西部各抽取100所学校,共300所学校。校长最能全面地了解学校课程开设的情况,首选的调查对象是校长,但实际答题的可能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或教师。

问卷是委托上述被抽取省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发放和回收的,他们有的是利用农村学校开会的时机,有的是利用全省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时间,有的是直接下发到各校再回收。 2012年10月中发放问卷,11月30日之前完成全部问卷回收。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是:东部98份,中部100份,西部99份。调查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了统计和处理。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主,辅以访谈和实际考察的情况加以说明。从问卷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对策,如下: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课率低,且存在地区差异

在被调查的297所学校中,只有177所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59.6%。由于前述该课程的复杂性,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从课程开设的内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的四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很多认为已经开课的学校中也没有开全。调查表明(见表2),在这不到60%的开课学校中,有5.1%的学校只开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他不开;有7.9%的学校只开信息技术教育,其他不开;有3.9%的学校只开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其他不开;有9.6%的学校选择其他。严格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容―研究性学习如果没有开设,这个学校就应该算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算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就只有130所,还占不到50%。

表2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内容

从开课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7.9%的学校没有单独设课、而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分散到各学科教学中,有8.5%的学校是以兴趣小组、科技活动或班团队活动来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11.9%的学校是把校本课程当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见表3)。严格算来,前两类学校也相当于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一类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还要看课程开设的具体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如果是类似学习书法或英语口语等以讲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的校本课程,也不能算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剩下的125所独立设课的学校中还应该去掉只开劳技的9所和只开信息技术的14所以及只开劳技和信息技术的7所,这样算下来,综合实践活动开课校应该还不到100所,还占不到40%。

表3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方式

可见,无论是从课程开设的内容还是从开课方式来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的开课率都不到50%。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率不仅低,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见表4),其中东部地区开课率最高,开课率最低的不是西部,而是中部地区,东部高出中部40.3%。这一结果和我们2010年对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效果调查 所得出的结果非常一致。

表4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率地区分布

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课率低的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学校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见图1,在120所承认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忙于抓主科,没有时间和精力开设它,占88.3%;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教师缺乏培训、没有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占69.2%;排在第三位的原因是:学校缺乏教材、网络等条件,不能满足开课的需要。而因为“学科课程中也有相应的实践活动没有必要单独开设”的学校只占9.2%。可见,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缺、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学科,没有时间和精力开设该课程是主要原因。

图1 学校不开课的原因

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对开课原因的回答,我们可以反观不开课的原因。调查表明(见图2),多数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必须开设”;不少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的实施能够推动学科课程的改革”。由此可以推断,不开课的原因是跟学校没有认识到“该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关。

图2 学校开课的理由

通过进一步考察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认识发现(见表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被调查所有学校中,只有67.3%的学校认识到了这一点,没开课的学校中有多半没有认识到。可见,学校没开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开设价值认识不到位。

表5 农村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认识

访谈中笔者发现,有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根本就没听说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概念,周围学校或整个地区都没有开课。这就不得不上溯到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该课程的认识是否到位了。

此外,开课率存在的地区差异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西部开课率高于中部这一现象可以从近几年的西部蓝皮书中得到答案,西部各省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大大加强,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课率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1. 课程开设不规范。除了前面分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内容和开设方式不规范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国家规定的课时为每周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在3到9年级开设。调查结果表明(见表6),大部分开课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足综合实践活动,只有4.5%的学校是每周3课时,多数学校(63.3%)是每周1课时。在仅有的课时中,还有28.2%的学校有时改上其他课,5.1%的学校都改上其他课(见表7)。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低下,随意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表6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每周课时安排

表7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使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规范,跟学校对该课程的认识、规划和管理都有关系。调查表明,大多数开课学校(80.7%)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规划和管理制度,上不上课和上好上坏一个样,无任何激励和惩罚措施,使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2. 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在对开课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中,只有少数学校(12.4%)感到满意,大多数学校(87.6%)都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可见,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

表8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状况自我评价

3. 课程实施困难重重。

图3 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困难

调查表明,农村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困难有很多(见图3),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能力有限,上级领导不重视和配套设施跟不上。这和前述学校不开课的原因很一致,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已经开课的学校也很难再继续开下去了。

四、积极推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对策

上述调查虽然只是在300所农村小学中进行的,但基本上能反映出我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的一般状况。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仍占多数,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要正常开设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为此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1. 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课程指导文件、规范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已在实践中苦苦探索了十多个年头,有关该课程的规定和要求只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仅有的几段文字,而该课程具体实施的指导纲要至今还未正式出台。对目前认识较混乱的内容领域亟需澄清和界定,以免降低该课程的价值。目前规定的这四部分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以融合的方式进行操作。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例,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门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只能作为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应用,而不能在此课程里进行系统学习,建议此课程单独开设。而研究性学习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来看,它更主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而不是作为一个内容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来综合组织活动内容。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该课程的指导文件、规范课程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认识上的混乱,提升对课程内在价值的认识,提高开课率。

2.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政策支持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能力有限、上级领导不重视和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从教师岗位设置、职称评定、专业培训、资源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与实施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并科学地融入中考评价体系中,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使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落实课时,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第7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真实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其真正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环境,而毋须过于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或“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怎样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我们关注过程,反对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我们关注过程,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知。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启发其思路,补充其知识。适当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他们的研究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有多种结论,也可能没有结论,或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为此,我们就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优化教学中的选题策略,请大家结合几节研究课的课例(之前已由柳州市城中区的张琪、粱秀燕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研究课――编者注)谈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看法。我们的研讨因您而精彩!

张琪:

这学期我校师生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是《饮食有学问》。初涉主题时我想,这个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多,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做完、做透很难,只能在“饮食”范畴中寻找一个小主题。于是我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吃的“东西”,没有太多新意。后来我想,只有从“有学问”人手,才可能让学生知道饮食也是需要学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时偶然谈起国家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京剧课程实验,弘扬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国粹,我忽然联想到了我这个饮食主题中的“茶”文化:“茶”也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而现在的孩子喝的都是碳酸饮料,对茶了解不够……于是我决定,就研究“中国茶文化”!我把活动内容初步定位在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活动的方法上。目的是: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从中选择研究的小主题和研究方法,学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研究、探究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对“茶”的了解不深,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与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上课后,则主要是营造氛围,让孩子感受“茶”的魅力。在这节课上,我用课件展示茶的起源、历史、种类、诗词、茶道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底蕴;结合我校的研究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我聘请了一位一职校的茶艺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解“茶文化”。让学生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接下来又让学生观看了一职校学生的现场茶艺表演,学生通过辨茶叶、品茶、敬茶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敬茶”环节中反映出的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对学生也是无声的品德教育。我把多种研究方法(调查、采访、参观、观察、实验等)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引导学生在了解茶的历史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他人对于茶的认识时老师以身示范运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等。整堂活动课,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茶文化,甚至听课的老师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定下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我想,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盲目确定活动主题,对今后的研究活动或许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课后再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便为下节课更好地确定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唐丽:

张瑛老师《走近中国茶文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的教学风格,有创意。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茶,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中国茶文化”问题的讨论。我作为听课人,也不自觉地跟进活动之中。比如我想知道“茶色与茶发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品茶”的讲究有哪些,包括观色、闻香、品味、逸情等,我认为也应该属于“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课堂所述“三品”的定论;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和我个人对茶的认识和了解需求相关的。我想,学生也应该和我的感受一样,不同的只是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建议张琪老师从学生课前、课中的亲身体验人手,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人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确立主题的研究过程。

唐芳: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为什么要从问题到主题?我认为,主题来源于问题。但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原始状态”的问题,表现为多、杂、乱、不成系统等特点,其中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有些问题又太过浅显而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进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第二,学生面对的是问题还是主题?我想,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将主题还原为具体而生动的问题,进而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题是对问题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对问题的替代或放弃。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是他投入活动热情的驱动力,而围绕问题的研究会使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汇报具有方向感。因此,我认为学生面对的应该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问题。

张琪老师的课有一点很好,就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感受中国的茶文化。学生在课前虽然已经去了解过茶,但是像张琪老师这样创设如此浓郁的茶文化的课堂氛围,如果我是学生,也会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很多工作就顺了。虽然张琪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确定小组研究的小主题。也可能连学生小组都没有分好,但这正好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去调查了解一番,然后再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这样更利于学生以后展开研究过程。

唐丽:

我赞同唐芳老师的意见。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问题到主题。再由主题细化到学生可以或可能解决的问题,

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今天,对于张琪老师教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关身边茶文化的问题讨论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都还可以增进。而且,从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要跟进几个连续的课时指导来说,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始终,方可保证实践操作贴近学生需求,不盲目,不空泛。

罗斌:

从张老师的《走近中国茶文化》一课中,我感觉到老师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有效。从开课的现场调查“同学们有多少平日是喝可乐的?有多少是喝茶的?”这一环节,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调查法”的运用与效果;接下来请出一职校的茶艺师时又提醒学生在请指导老师时要有针对性;说到去一职校参观时,“参观”的方法就出来了;接下来利用茶艺师冲泡出来的茶汤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等来“观察”;最后借给恩师敬茶的机会“现场采访”。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用哪些方法有了很多直观、感性的认识。水到渠成的方法给予,真是太妙了,这远比让学生凭空去回忆来得实在!

再提一个建议。课后张老师可不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这节综合实践活动,咱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等等。这些追问,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扩大活动空间以实现更为有效的学习的。

梁秀燕:

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课改几年的实践尝试,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如今是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深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实践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开放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这几年,我校通过运用树状图寻找活动探究的问题以形成活动小主题,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逐年提高,很多学生的研究成果还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天我想通过在景行小学的教学尝试,将一种寻找主题的方法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以往大家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的活动主题有些来自于学校或者是老师,有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而在实际探究活动中,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研究主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薄弱,提不出任何想研究的主题,一片茫然。

我这次上的五年级《走进动物王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通过播放地球上形形动物的课件,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激发学生研究与动物有关的问题的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确立探究小主题的方法一树状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树状图的研究方法,去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树状图的优势恰在于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差异程度,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具体操作”的点――问题,同时还可以生成许多后续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这样的事是学生自己想要去做的。学生由被动探究变成了主动探究,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个课件――科学DV《小鱼的桨》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而我们今天所上的这节课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谈到主题与问题,这几年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学生都会先提出一个个想了解的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我这次的开题课上,景行小学的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想了解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所思考。但由于课时有限,我决定把“把问题提炼成主题”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到下一次课完成。比如要将“对小鱼各部分鱼鳍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提炼成研究主题“小鱼的‘桨’”,学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真思考的,而且学生在文字表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差异。下一次课,我将通过我的引导,让研究同类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组。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炼有趣的主题。

这次课。我达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运用树状图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力求让每个学生经历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关于树状图,我突出其两个用法:可以个人使用,把自己得出的每个问题逐一研究完,形成研究成果;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树状图)

罗斌:

梁老师用“树状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发散思维是体现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多角度且有条理地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又是培养了一种思维的习惯。且不说问题出来以后他们将如何去解决。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后,会对他们今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学会思考”的―把钥匙!

李瑜:

梁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学会运用树状图确定活动主题,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出示的主题DV《小鱼的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题的生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我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综合实践,其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周贝:

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确定阶段来看。老师的角色到底如何扮演?原本大家以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只要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同一个话题就好。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其实不然。要使学生用观察的眼睛去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容易,因为学生的观察要有习惯,这种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培养的;学生将观察转化成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帮忙梳理的,这种梳理形成习惯以后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式。如果要求老师像无所不能的上帝,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老师一直都有种误区,认为上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要求高得不行。似乎什么都要懂才能教会学生如何研究。从这些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师也非什么都能,他们只是有了学生没有的一个”法宝”,那就是“方法”。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就是要给予学生这个“渔”。学生通过这个“渔”,可以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的“鱼”。

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是当然的,但是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问题集中;如果问题提得太散,便不利于他们研究,也不利于老师指导。主题确定是研究的开题部分,这部分在课上都有关于方法的指导,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很重视将“渔”授给学生,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张巧丹:

几节展示课,令我豁然开朗: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就内容和主题来源来说)和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做、考察、调查、实验、感受、探究、服务等一系列活

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方法指导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并且他们的指导方法并不沿用枯燥的讲解方式,而是适时穿插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归纳、点拨,非常自然。

但我想针对梁老师的课,提出我的一点疑惑:教师已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建构了研究的范围,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学生立即可以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这样会不会过渡得更自然些呢?在这里我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树状图”。但是老师的问题又不够清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测有待商榷。建议:如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是否可以根据板书“习性、食性、身体结构、运动”等加以引导会更有效呢?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跟各位老师探讨!

梁秀燕:

我让学生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动物,目的是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介绍树状图解决了一个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对动物的研究有哪些方面。至于让学生先用老师所想研究的动物来说一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个范例,以更好地理解树状图。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二是为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动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三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唐丽:

听课研讨中有不同的声音,反映出老师们都在思考。不错,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意见。对于某一动物研究范围的选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示范,但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散思考。让每个学生量力而行,逐步实现举一反三,这样也许更符合学习的规律。

谢慧敏:

从现场课来看,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精心准备的课。课堂上有设计、有创生、有引导,也有协作。老师们不再把综合实践课上成一种知识梳理的单一模式教学,而是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置全体学生于听、品、评、议的热烈环境中。我突然觉得,综合实践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课堂,综合实践的学习也变成了一种方法、思维、文化、积累相互融汇的过程。三位老师或大方、或优雅、或干练的气质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三种不同观感的课。第一节张琪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恣意、洒脱自然;第二节吴秋蓉老师的课,扎实细腻、有疏有导;第三节梁秀燕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理性、沉着睿智的感受。

左燕: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以及唐老师等专家的点评,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提出不少没有意义或者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想知道,该如何界定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呢?或许我们会想,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当下流行等方面,但在这样一个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是也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合他们的水平吗?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判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他自己呢?然后我想再说说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说实话,这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我却无法用言语把它描述清楚,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在仔细阅读了唐老师推荐的《焦点透析:问题与主题》后,我有了明确的概念:主题源于问题,而如何研究,就是把主题再还原成生动的问题,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关系是弄清楚了,但是我仍然困惑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或方法来参考。这不仅是我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困惑,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可这是不是真的其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呢?希望得到大家的宝贵建议。

唐丽:

对于主题与问题的操作模式,兴许要左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摸索,仅仅靠某次的学习和讨论远远不够,希望下次的活动能听到你解决问题的新体验。

我想补充强调的是,问题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源头与概括的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即主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成人化或予以系统化的提升。否则会脱离学生思维的轨道。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表述研究的问题或主题等等,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学生充分、生动的生活体验,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也许,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但是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共同点,经过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在看课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选定活动主题的教学指导策略,与老师们分享:①在主题选择的准备阶段,尊重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经验显得尤其重要。②主题研究的生活价值和直接经验与知识累积的意义,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发现并选定小主题的切入口。③教师应多考虑各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包括人、设备、基地条件等。④不做主题选定单方面的引导,要同时关注相关活动方法的提示、演绎和归纳。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要有体现引导的重点措施。

顺便提供两位老师的教学感悟案例,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赖春艳老师的教学感悟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我认为,在这基础上,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开展活动的现有条件,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设定在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都能“跳一跳,摘个桃”。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面及活动收获。

记得刚开始上三年级综合实践课,为确定活动主题,我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那节课上,学生们提出了想了解“世界之最”。比如动物之最、植物之最等等。我想,既然大家对这些“世界之最”那么感兴趣。就以这为主题,分组进行活动去收集资料吧。课上。我还告诉同学们,收集相关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看书、查资料。可以问父母或别人,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还可以看电视,等等。但是,反馈上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分析箕中原因: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还不是很大,想询问老师、家长吧。他们也所知甚少(包括我本人在内),而且不知道可以采访哪些部门:想从书报刊上找资料吧,学生手头的书籍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多,学校离市图书馆又远。去一次不容易。再说,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的安全套阻拦其行动……以上不利因素都会使我们的活动大大受到限制,而要改变速种现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于是我想,那就利用我校的“有利备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吧!我校的“有利条件”是:校园后面

有好几座小山坡,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到山坡上去观察、欣赏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采集各种植物的叶、根或者花。在采集、收集的过程中,我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的根、叶、花、果实等的特点,把采集到的标本制作成各种作品如叶画、豆画等。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赏玩。后来。我又想到我校附近有一菜市,何不利用这一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呢?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于是我们又以“食品与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菜市场价格调查、设计科学营养食谱、实践买菜等学习当家理财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且比较容易操作,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真实的、直接的,有乐趣、有启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想:可供我们开展综合实践的空间如此广阔,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利用校本和社区资源,来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罗斌老师的教学感悟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果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阅读课一般。后采发现,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教室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活动课就是要“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于是,我们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研究,然后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我反思,这是由于我没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指导他们选项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立项后的一些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阶段,这时的老师,理当“退居二线”。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开始在“动”上下工夫,改革“教学设计”。例如我上《吃的文化》这个系列活动课时,尝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去走访各种饮食场所,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美食册、做调查表等,让学生们动流心得,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重点指导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我在演鲧的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让学生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厨艺比拼”大赛,建议学校开展“美食节”等后续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上完这一次课后,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开展活动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还可以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学生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第二,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即时予以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迅速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他们筑起自己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更多成功的机套。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共评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可以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前言: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的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开设了有关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整合”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数学课程综合与实践活动又是“综合与实践“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形态。在课程改革新趋势的推动下,不仅要整合教材内容,注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更要注重体验式、自主式、活动式的教学方式。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1主题设计过于依赖书本

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课程资源和素材进行整合,这样更能体现综合性形式的出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小学的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存在一知半解的问题,并没有把生活中的素材很好的运用到课程主题设计中去。

1.2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

在新课标课程中,提出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第一阶段强调的是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切实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第二阶段强调的是综合。学生首先要有目的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要有设计、有过程的相互合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方法的理解,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教学活动经验。调查数据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教师会在教学课程结束后,就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一个详细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认识还不够严谨。不及时反思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于为下次在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时提供依据是具备很大的难度的。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对策

2.1、研究教学体系

现在学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都是在学生在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再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是以单一知识点的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第二阶段主要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掘教学素材。教学目标要关注数学本体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同时,更加需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为基础,教师要挖掘实践活动的内涵,恰当的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切实可落实的活动策划方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2.2、优化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其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教学都要体现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在现实情境中开展教学。综合与实践是以学生实践体验作为主体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除此之外,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单纯的进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教学课堂向外进行延伸。教师要用心的准备和设计学生的活动内容,切实根据活动目标和要求,尽可能合理的安排活动流程。

从本质上来讲,综合与实践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的关系,合理的应用个体研究和小组研究。对于不同层次的问题和情景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实践活动小组机制,对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引导,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解决问题。

结语:

综合与实践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缩短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不仅可以从知识和技能上改变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因此,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45-46.

[2]钟启泉,崔允螂.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18-19.

[3]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黄荣良,唐采斌.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3):106-107.

第9篇

一、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索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主导、高高在上的做法,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合作者、引导者,促进学生学习中自主参与和合作。我们应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创造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营造和谐、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和欲望;对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科学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研究,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并要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从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各自的最后见解;针对交流过程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让学生可以自由地毫无保留地阐述自己的成果,并要详细说明各自结论的有效性,并对成果展开评价。

数学教学中展开合作交流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同学们用合理的数学表达方式(语言、表格、图形等)向全班的同学阐述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别的同学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在分享、交流中获得启迪,打开思维限制。教师要适时进行充分地肯定和评价,要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原因,并耐心指导解决。

教师的另一个作用是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以促进各种观点的交流。在讨论和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学生之间听取彼此的意见,设法取得一致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作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二、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度和适量向外延伸

实践与综合应用由于其探索性、实践性等特征,往往不能在一节课完成,同时一些调查活动也需要课外的时间,这就需要将课内外相结合。结合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或者在课堂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布置一些任务课后完成,然后再到课堂中交流解决问题的结果;或者以学生“长作业”的形式,延续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鼓励学生课外时间思考,然后再集中交流;或者开始时布置课外调查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总之,形式是多样的,但也要注意教师要做好整体设计,将课内外内容有效衔接,同时合理安排课外任务的时间和任务量,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还要注意课内外,尤其是课外任务要明确,避免学生由于不知做什么而造成的时间浪费等。

三、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活动过程以及积累经验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而经验的积累需要他们不断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适时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开展反思,回顾自己是如何分析问题的?运用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这些挫折是如何克服的?别人的想法对自己是否有启发?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自己学习到了哪些东西?反思的过程对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与合作交流的经验是大有好处的。

四、合理评价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中的表现

实践与综合运用给予学生独立探讨并应用数学的机会,它一旦被纳入数学课程,不但学习数学的方式会发生变化,评估学习成绩的方式也会不同。实践与综合运用关注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此评价活动要覆盖整个学习过程,侧重于过程评价。教师重点应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这一评价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否积极,是否勤于思考,是否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是否能够克服困难,积极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等;二是学生所展现出的思考能力和水平,如是否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通过独立思考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从多个维度认识和思考问题,最终是否可以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不能像考试试卷一样量化和设立标准,要更多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会倾听,从学生的交流和发言中,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要适时记录下来,供大家相互讨论。同时要提倡生生之间互评和学生自评,让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策略;途径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呕心沥血的工作,它不同于其他课程,而是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的载体。只有采取有效实施策略,通过有用途径,才能保证课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其教学价值。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对教学不再只是满足考试需要,而是更注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环节。活动课与理论课不同,其顺利开展需要立足于前期大量的基础工作。老师的任务就是找寻最适宜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策略,以有用途径保证课程的进行。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与途径

1.立足数学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数学课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它灵活多变、应用价值强,可以说是开展实践活动课最有价值的一门课程。老师在实践课堂上,应该立足数学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会学到《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物体和图形。这是几何学的起步,老师在实践活动课上,可以找来这些具体的实物,开展猜一猜、拼一拼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几何图形。

2.增强活动覆盖面积,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既然是实践活动课,那么需要学生的动手参与。教学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只是某部分人,因此,在课堂上,老师需要增强活动覆盖面积,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学到知识。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课是《简单的统计》,统计学属于数学中很重要的一项,老师在实践活动课上,应该让大家进行实地调查,比如以身高、体重、学习时间等这些为主题,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统计,得出结论。这样的调查过程,需要所有人积极参加、配合,大家都能融入课堂中。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实施,并非一件简单之事,老师任重而道远,需要设计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项策略,实行有效途径。立足数学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活动覆盖面积,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如此,实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大意义。

第11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作为教学任务的主要目标。结合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充分结合其他实践内容的开展,对语文内容中的字词句篇以及听、说、读、写等都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的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实施背景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得到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应用,备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同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的参与度逐渐增强,由传统教育理念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学生的学习更加偏向于主动式。为此,实践性教学理念成为小组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主要方法。

一、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

作为基础学科教育的语文,离不开生活实际的应用。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内在修养以及行为举止上。为此,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描写小动物,学生可以先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是如何生存的,通过细心观察再进行具体的描绘。又如,在学习《锄禾》这篇文章后,为加深学生对诗词理解的深度,可以组织学生去农村体验农民的辛苦,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的辛苦,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实践活动应当体现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它应当为语文教学活动所服务,使语文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开展。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隶属于哪一类教学,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教学课堂中。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知识储备量等。可以结合朗读比赛活动开展阅读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如,学习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踏青、郊游等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回来之后将自己的感受抒写出来,可能会大大消减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入,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精神上以及视觉上的享受。只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探索、努力,将课程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快速

提高。

参考文献:

戴汝潜.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生命线[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 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兴的课程形态,出现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与功能已经日益凸显,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如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对于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中,怎样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及理念来推进课程深入发展,真正培养小学生自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小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地位,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加深入、持续地发展,并获得实效。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亮起来,这是每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学校相关领导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来实施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对于培养与提高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参与,促进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尝试,在此与同仁研究、探讨和交流,共同促进与提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水平,从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要适应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均是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在诸多的课程资源中,如何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小学生的爱好、兴趣,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是小学生有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活动取得实效性的保证。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又要体现学校发展的特色,真正做到从小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开发课程内容,选择活动主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教参,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教师,这就需要加强团队指导,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从学校的实际、小学生的需求,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自然、社会、家庭资源及学科课程中开发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能够成为学生活动内容的资源并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必须经过反复筛选才能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这些资源的筛选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有很多学校和教师会把环保问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内容,但是就环保问题而言,可选择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如有些内容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很适合,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行,如果一味模仿别人,这门课程就总是别人的,而且一群孩子是不应该重复另一群孩子的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需要和成长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有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把中学课程里的内容来确定为活动主题,远离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导致绝大多数小学生没有参与的兴趣,只有很少几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效果很弱。其实,学校里的绿化带、花园里及校园文化等课程资源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很好的素材,可以从学校这一实际出发,从小学生的生活环境这一实际出发来开发确定活动主题。再如在开展的“民族礼仪习惯”主题活动时,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作指导,更能调动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要注重小学生兴趣活动小组作用的发挥,把小学生的现实需要放在首位,以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要求。

二、做好预设性主题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不是“教”出来的,它倡导的是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注重实践的过程与评价的多元化。小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主题,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达成共识。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起始阶段,既要尊重小学生的自主选择,又要充分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即指导教师在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展示方式等方面还是以预设性主题为主,这样更便于操作,更便于活动过程的管理。如何把预设性主题转化为学生真正需要的活动主题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由于是教师预设主题,因此,学生并不是都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这是首要问题。如“小小营养师”这一主题活动,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时,播放一段“家乡饮食文化”的视频,其别介绍延边朝鲜族饮食文化的特色,让小学生从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联系到自己家庭中的日常饮食习惯:假如您是一位孩子的妈妈,您打算怎样合理搭配一天的饮食,既营养美味,又经济实惠?接着指导小学生,把自己提前准备的各自餐具、食品、蔬菜、调料等,组织小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组织小组进行组内交流,达成共识之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让每个学生讲讲父母辛勤操持家务的故事,以增强小学生的经历与感悟。在上述活动顺利进行时,教师出示本次活动的主题――“小小营养师”。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与实际操作,就很好地把教师的预设性主题转化为学生真正想主动参与的活动主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会亚于学生完全自主选择主题下的主动性。

二是教师要巧妙处理预设性主题。

做好预设是综合实践活动之前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师的预设性主题一定要在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时方可出示。预设性主题可能不是学生最需要、最急于想研究的,因此在你把它给予学生时,学生要有一个认识、理解、认同、渴望参与、急切想寻找答案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过程。同一个主题在学生不同的心理和思维发展阶段出示给学生,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是不同的。如“小小营养师”的主题就是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致和热情、引起全体同学共鸣的时候出示的,当小学生真正进入情境的时刻就是预设性主题出示的最佳时机。

三是要允许学生选择与预设性主题相关的其他主题。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其兴趣爱好各有千秋,生活经历也不尽相同,所谓“众口难调”。教师的预设性主题不可能完全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要允许部分学生选择其他相关活动主题。如在“妈妈的生日”主题活动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把这一主题强加给了每一个学生。其中有一次,在全班同学都在为妈妈制作生日贺卡时,我身边的一个小男孩就默默地坐在那儿不动手。我问他为什么不做,他低着头说:“我不想做。”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做,他却默默不语。他的同桌小声对我说:“他的妈妈出走了。”课后经过了解知道:有2名同学妈妈去世了,有5名同学父母离异,其中3名跟父亲生活。这几名得到妈妈关爱较少的同学怎么会以一种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心情来设计妈妈生日贺卡呢?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时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应允许这几名特殊家庭的孩子选择相关的活动主题,以保证全体小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三、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征。无论是主题确立方式、收集方式、交流方式、成果展示方式、合作方式还是实践体验方式、评价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2],如收集资料就有观察、采访、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展活动。有的老师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学生的活动,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垃圾问题小调查”主题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按自己小组的意愿来展示成果,鼓励小学生采用相声、小品、标语宣传、校园广播、长廊画展、调查报告、倡议书等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由于是自己喜爱的方式,学生都想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展示给大家。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才会真正有所收获,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自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使其主动探究体验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教师应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本内涵,并体现在活动中[3]。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参与意识,发展实践与探究能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使综合实践活动凸显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从而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指导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张颖.如何指导小学生确定活动主题[J].吉林课改,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