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时间:2023-06-04 10:4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物理选修课 教学 文本运用

高中物理选修课教学在新课改必修课基础上进行,相对于必修课来说,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是教学时数有限,如何运用好有限的时数使选修课进行得更加出色,使物理选修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课程是高中物理老师提高教学效率急需解决的问题。高中老师应该在选修物理课的实际教学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恰当地引用好教材文本。

一、高中物理选修课开设的原因及特点

(一)开设物理选修课的原因

高中物理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都要做到与新课改下的必修课保持一致,根据大纲要求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中必修课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习的能力,进而对必修课教学中无法体现的物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更全面、更快速的理解和学习,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在新课改素质教育大纲前提下开设物理选修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知识面得到丰富,个人爱好和专长得到发展,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物理选修课与物理必修课、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组成一个整体,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物理选修课的特点

1.物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更具有丰富的趣味性

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它在学生心里的地位与必修课完全不同,它没有担负着高考的神圣使命,只是单纯地以发展学生的特长为目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众多的选修课进行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选修课。因为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摆脱了枯燥的被动学习,相反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性。教学的过程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这种对知识主动的渴求精神会指引他们走向成才。比如,教师在学生讲授有关天体的课程中让学生对太阳黑子的活动、潮汐现象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过程等方面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了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修课的知识性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必修课不同,不受教材的严格限制,教与学都相对灵活,在重视内容趣味性和生动性基础上,还具有知识性与可研究性。引领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3.选修课的适应性

选修课的开设是一种灵活教学形式的运用,它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也就是说选修课更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上要时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就中学生选修课的选择来说,不必局限于领域的限制,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选择,为未来的择业做好铺垫;中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可以将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学术观点、知识体验性学习相挂钩,在凸显人格特点的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于物理选修课的选择来说,天文物理专业、科技发明与创造、计算机与物理等课程都是具有时代特点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在物理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图片、录像等方式作为展示方法,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网络教学,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加饱满,物理知识以生形材料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课堂效果得到提高。

(三)高中物理选修课的意义

在现代物理学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向电子、原子、分子所组成的体系发展,还有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对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这种深层次上的物质结构进行探索。

1.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

在物理课程的设置内容上要选择具备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物理选修课程的设置应该在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础上对课程有所选择,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培养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在物理选修课的设置中要体现高中教育的特点

高中教育已经脱离了义务教育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学有很大区别。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奠定基础的层面上,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方向,同时高中阶段更强调为不同的学生奠定学习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和水平应该是有所差别的。

二、高中物理选修课文本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关于高中物理选修课的文本运用过程中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成功解决直接关系着教材文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文本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预习阶段重视用问题做指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

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效的预习是高中物理选修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很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只是对已学的物理知识与解决方法进行复习,没有做到充分地重视教材文本,没有开发出教材文本在预习中的重要功能。教材文本中的语言是非常浅显易懂的,用文字与表格、图形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如果能对文本上提供的材料进行充分的解读和领悟,将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说,自学是预习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在新授课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留意文本中的重点

新授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文本重点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易错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而不是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的精细度以及师生互动的活跃度上,在此基础上对教材文本认知与掌握中能够获得相应的启示。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要踏实地利用好教材文本,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上,抓住大部分学生的基础。通过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让学生理解到易错点和重点。

(三)在文本复习阶段重视学生留意和回顾文本

物理选修课与物理必修课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点介绍得不够深入。虽然没有深入的知识点讲述,但是选修的物理课具有物理必修课所不具有的很多特点,比如知识点面广、量大等,选修物理课中对物理知识与方法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范例介绍得很多,很详细。学生面对丰富的物理信息可能会感到烦乱,不利于学习的开展和知识的有效掌握,但是,只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复习,就能突破这方面的局限。教师适当地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全面的回顾,顺着学习的具体内容达到提炼教材文本的目的,使文本的教学功能实现最大化。

结语

高中物理选修课的教学能否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与是否重视教材文本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直接关系。很多高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挖掘,积累了一系列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得到了很深造诣,他们指引着高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都对知识进行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晓东.高中物理选修课教学的文本运用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3.

[2]杨宝山.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大纲变革的历史回顾[A].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2009:5.

[3]范增.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杨广军.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

[5]迟元宏.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3,24:218.

[6]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

[7]李永辉.文科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7.

第2篇

1.知识点要求多层次

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要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有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要求和B级要求,其中A级要求是较为低层次的要求,例如质点、参考系等,而B级要求则是较为高层次的要求,是需要深度学习的内容,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A级要求就全是简单的浅层学习,选修3-3和选修3-5都属于A级要求,但这里面的一些知识需要加深了解或需要综合理解才能掌握.

2.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物理教学讲究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也就是利用理论知识,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在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流程,从而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知识得以系统化,并能有效的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

3.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许多高中生都发自内心的觉得物理太难了,可是纵观物理各大习题的答案,却十分简短,看似十分容易,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物理要去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简言之,就是你想明白想懂了,就不难了.高中物理在解决问题上以及不仅仅停留于一些物理概念的表面了,而是要利用这些理论结合自身思维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物理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及科学实验的总结,依赖较高的思维能力.

4.知识系统性强

许多高中生都觉得高中物理的内容好多啊,就江苏而言,就需要学习6本人教版的教材,包括2本必修和4本选修,不同的学校在教材选取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么多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更难以把握要点.其实,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有一些明确的主干知识点,但详细的内容介绍是分布在不同章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例如,“曲线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可以与直线运动相联系,同时引入切向力和法向力,也就是将力的作用也放在一起讲解,再比如“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力、运动等力学知识,还包括电路、能量等电学知识,这些要点需要相互贯通起来理解.

5.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都说数理化不分家,的确,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会运用到一些数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明显的,就是物理上的一些复杂的推导公式就需要结合数学上所讲的知识,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具体可以参考选修3-3和选修3-5中的内容.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策略

1.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深度学习的一大基本要点要求学生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一个概念下的同类知识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物理教材一般都是按照章节进行讲解的,但是各个章节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掌握好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些联系性知识点的讲解.例如,物理中的一大难点就是电场,因为电场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电场和重力场加以比较,进行比较教学,具体如表1所示.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从表1中可以发现,重力场与电场在概念和规律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教师采用这种比较教学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电场知识,不仅可以将电场知识的一些虚拟化的东西加以现实化描述,还可以顺带给学生复习以下重力场的知识,一举两得.

除了上述讲到的比较教学,对于一些类型不同的知识点,则可以采取差异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也就是发现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双缝干涉和单缝干涉为例,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2.整体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第3篇

关键词:量子论;物理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3(S)-0039-2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1]。量子论作为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对整个科学技术乃至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统计,20世纪中叶以来,具有量子论知识背景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人约占60%[2]。然而有研究者认为,“反映近代物理知识的内容目前在我国的中学物理课程中还较少涉及, 因此建议在中学物理课程中以适当的形式引入这些内容”[3]。因此,根据公众科学素养的需求精选近代物理知识,将量子论引入中学物理课程, 是课程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对近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可以给学生在适当的地方开设一些“窗口”,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4]。翻开发达国家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尽管种类繁多,却没有不讲量子论的[5]。

作为近代物理支柱理论的量子论内容,在建国以来八次课改的八个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都有所涉及,只是数量不同且知识点数量是逐渐增加的。而1996年的物理大纲第一次独立设置了微观世界的量子论现象专题,虽然作为选修内容,但是将其设置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尝试。由此选择了1996年后三套不同时期的人教版教材,对其在呈现量子论部分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

1.根据1996年大纲编写的1997年版教材第一次提出量子论的概念,并将其设置在近代物理讲座部分,供学生选学;其他内容设置在光的本性和原子结构部分;同时专门介绍了量子论的发展、量子论力学的初步概念和量子力学的应用和发展等选学内容;这种按照知识的历史发展、从理论到应用的顺序编排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但是由于第一次将量子论设置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因而对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考虑不足,涉及过多、较深的专业术语。

根据2002年修订版大纲编写的2003年版教材除了将激光安排在光的波动性章节外,其他相关内容第一次单独设置在量子论初步中,这种编排使学生对量子论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整个知识点的容量在三套教材中是最少的,对比1997年版教材,删除了大量的专业术语,降低了教材难度,只有不确定关系属于选学内容,原子结构部分根本没有涉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2004年版教材在设置体系上变化更大,第一次以模块化形式呈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将量子论部分的知识点第一次以必修内容的形式安排在必修2中;为了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继续安排在选修3-5中的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章节中,且这套教材的知识点容量是最大的,一旦选择了物理专业,量子论都属于应该学习的内容。

2.三套教材的插图数量是逐渐增加的,2004年版教材增加的幅度最大;2003年版教材虽然知识点容量最小,但是练习题数量却是最多的;1997年版教材的特色栏目最少,只有三个;2003年版教材在1997年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思考与讨论,内容注解以及阅读材料的数量也适当增加;2004年版新教材在2003年版教材的基础上,删除了本章小结,但内容注解数量增加较多,同时增加了演示实验、科学足迹、科学漫步以及STS等栏目,使教材内容呈现更加丰富。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渗透了注重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思想,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大量的阅读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从三套教材关于量子论的设置看出,教材的编写从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到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最后发展到注重量子论发展史和科学思想的渗透。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将量子论从选修内容变成必修内容,体现了新课改的内容设置思想,通过对依据大纲和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关于量子论知识点的呈现比较,使我们对量子论内容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设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我们不断改进物理内容的设置以及增加更多的近代物理知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2]李自强.浅析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价值[J].现代物理知识,2003(2)

[3]梁国志.郭玉英. 从报刊看我国公众对近现代物理知识的需求[G].学科教育,2002(11)

[4]阎元红.物理教学应渗透近现代物理知识.教学与管理,1995(4)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自主学习;沟通交流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讲台上说说讲讲,而讲台下的学生兴趣不浓,这源于缺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在此,我通过自主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中的运用进行具体说明。

一、教师应学会“放权”,在授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和翻阅资料

当学生处于高中时期,教师已经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有差距也只是在于他们知识积累的多少罢了。所以在高中时期,教师应该“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预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举个例子,在教师教授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物体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生活中的诸多事例,比如坐电梯时体验的超重与失重感觉,观看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来认知“重力”这个概念来进行初期的自主预习。

二、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知识点教授外,多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沿袭与冲击中,课堂几乎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在课堂上只能看到教师照着教学书目进行讲课,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可以“停”一下,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高中物理选修2-1中的电磁波与信息技术一章,电磁波的概念可能较深奥,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电视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思考之后,肯定会在课下自主研究电视机的构成与工作机制,从而学好电磁波的知识。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从学生那里反映的情况进行教学改进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不足以让教学质量完全提高,教师应该在课上课下多与学生进行物理方面的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可以反映给教师,而教师通过解答的过程给予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从而进行相应的教学改进。

总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来提高初期学习质量,进而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然后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联系生活;可行性;对策

物理教学联系生活,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应用于实践,正确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分析了联系生活实际认知物理知识的可行性,提出了联系实际生活认知物理知识的实施措施。

一、联系实际生活认知物理知识的可行性

“联系实际生活,认知物理知识”这一教学理论的提出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理论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借助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这就是生活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也就是不断强调的学习“可用的知识”。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当前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多数生活化,这也为生活化物理教学提供了较强的可行性。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中:“速度”是以百米运动员的赛跑为例来得出的;“加速度”则分析了飞机起跑的过程;第一章第一节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这些内容都是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问题,将其融入教材中,为生活化物理问题的探究提供了可能性。另外,目前高中物理教材中体现了生活化的知识体系,从例题、练习到总结都注意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观点。教材的编写注意表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些反应新时代气息,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必然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例如:目前新教材中提到近年来出现的皮带传动、加速度计、惯性制导仪、行星探测器、超重和失重、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等问题就属于新的科技先锋问题。当然教材重视生活化教学转变,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开展具体的物理知识生活化传递教育。

二、联系实际生活认知物理知识的实施措施

1.情境创设生活化

高中物理课堂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设置生活化的场景和问题。创设生活问题情境,通常可按如下步骤进行:一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通过教师语言引导、带动学生分析问题;三是鼓励学生在不断的错误尝试中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速度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m跨栏决赛,刘翔勇夺第一”的录像,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会激发学生的观看欲望,也会自然地引出这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大家都跑110m这个相等位移,比较运动的时间,该用怎样一个物理概念描述上述现象?引出速度这个概念。又如:教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静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利用引导学生回忆被静电电到的情况,学生踊跃发言,最终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静摩擦力”。总之,情境创设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他们明白:我们的一切都会与物理学扯上关系,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质疑,形成积极向上的、轻松的教学环境。

2.习题创设生活化

高中物理练习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在新授课的基础上,教师往往还会设计许多的“习题课程”。为了更好地凸显物理学教学效果,教师要保证用生活化的原则来设计习题内容。例如:在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烟火的场景来设计问题,用图片或者是多媒体展现球形状烟火的美景,然后提出物理学问题模型:“从不高的空中O点,以相等的速率v0朝着一切可能的方向,同时抛出若干个小球。展示图片内容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点会展现出一个球体呢?”学生绘图、讨论、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因为观看者是在地面‘P点’上观察,各个小球向空间各个方向均作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怎样都是落在圆形的轨道上。”又如:针对速度和运动的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高速公路限速108 km/h,如果有一辆车子出现问题后突然停车,后面的司机反应时间t=0.50 s,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为汽车重力的0.50倍。问:如果不出现撞车事故,那么最高限速阶段内的汽车车距应保持在什么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把物理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用知识的体验去感受生活,用物理知识去指导生活,在具体的教学执行过程中要重视情境创设的生活化和习题设计的生活化,确保物理知识点传递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实际运用

高中物理教学由于与社会和生活贴切程度较高,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多样化的进行展示,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程度较高的教学优势,调整教学进度和学习任务的布置,争取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显著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培养新时期需要的,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有浓厚的学习情操和优秀的综合个人修养的四有青年,为国家给予更多的人才保障。而在实际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决好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实际教学情况灵活的调整运用方法。任何教学模式的运用都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保证现代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问题导学

设置有效的问题进行引导是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设置问题,使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牛顿第一定律”,我在教学中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理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了解它是推理逻辑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并理解惯性的概念,以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木块、毛巾、小球和玻璃板等小物体,课堂上通过进行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然后我再对这一知识点加以讲解。通过这样生活化的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增加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所以,创造物理情景教学的必备途径就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具体操作的过程就是情景教学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课本中的结论和一般规律。实验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课本上的实验过程,一种是探究的实验。前者已经讨论了基于课本实验的作用,而探究性的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构建知识体系的框架。例如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中静摩擦力,学生容易理解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但是对静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这一点很难理解。将笔放在书上慢慢推,发现不仅是书在动,笔也在动。分析笔在动,可以发现静摩擦力是动力。

三、建立师生生活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依靠单纯的提问进行互动,无法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培养。将生活教学的方式与师生互动连接在一起,则可以让学生的大脑高速转动起来,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点上进行延伸,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有用性”。比如,笔者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便给学生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的水总是往低处流?这个问题一出,看似平常的问题一下子变得不平常起来。并且,我还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对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在进行生活课堂教学的时候,还让学生对老师进行提问,通过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发挥。

四、生活化问题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如果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就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学习效率自然有所提升。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将课堂知识引入。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向学生提问等形式,教师可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调节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讲授“气压与沸点之间的关系”时,便可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探索。如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原边防战士做饭时,为什么使用高压锅,而不使用普通锅做饭?教师将这一问题提出,然后要求学生讨论与思考,之后再提出压强与沸点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在知识点上,之后的教学容易展开,学生接受能力有所提高。再如教师教授“空气的热传递与水的热传递”时,可将两块冰冻的肉带入课堂,一块放入水中,另一块则暴露在空气外,令学生观察肉解冻的速度,同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生活化,以便为之后教学奠定基础。

五、巧用生活化素材,突破力学教学难点

就高中物理教学来说,紧抓教学难点是教师教学的关键。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这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高中生来说,想要准确掌握物理力学教学中的重难点绝非易事。在高中物理力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物理素材展开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致,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快速突破力学难点,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中,教师可以选择“嫦娥三号”升空这一学生熟知的场景作为教学素材,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嫦娥三号”升空录像的片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通过运载火箭才能够将‘嫦娥’升空?”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重力的知识,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使学生从视l中体会到力的作用,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在现代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真正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的能力,提升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促进自己的物理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备考策略复习方向考试真题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66

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我国高中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有利于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制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备考策略,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也有利于深化新课程的实施。如何备考,下面就总结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克服畏难心理,明确奋斗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物理很难学好,以致产生了厌学心理,这有自身的原因,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也有外在的原因,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班级班风的影响,特别是现在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学生更是沉迷于手机当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此外,这也和高中物理的特点有关,高中物理和初中的相比,知识点多,综合分析计算量大,更注重抽象思维,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而且教师在授课中增大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更是难以接受,实际上学业水平考试并没有要求这么高,过度拔高让大多数学生更难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要克服这一畏难心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的意义,生活中处处都用到物理知识,如人走路靠的是人与地面间的摩擦,手机的使用和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有关,避雷针利用了尖端放电原理,复印机利用了静电的吸附作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在教学中设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创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等,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

《考试说明》是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的指导用书,它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领会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为复习指明方向,提高复习效率,少走弯路。对于如何研究《考试说明》,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研究“考试内容”,明确考点及其相应的能力要求,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考试要求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水平层次。例如“质点”这一考点,属于“了解”的层次,在复习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质点”这一概念,然后再举一些例子来判断是否能把物体视为质点;“牛顿第三定律”这一考点,属于“认识”的层次,在复习中就要求学生回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考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在复习中就可先让学生回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并举出例子来让学生分析和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属于“应用”的层次,在复习中可先回忆相应的规律,再举一些较为复杂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和计算,以提高应用能力

其次,研究“试卷结构”,明确题型有哪些,各题型的题量有多少及相应的分值是多少;考试模块有哪些,相应的模块分值是多少,如2013年的《考试说明》中,《物理1(必修)》分值为43分,《物理2(必修)》分值为40分,《物理(选修1―1)》或《物理(选修3―1)》分值为17分;试题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赋分比例是多少,如2013年,这一比例为7∶2∶1;考试内容的比例是多少。研究“试卷结构”,对把握复习的侧重点都有很好的帮助。

还有,研究“题型示例”,“题型示例”中的例题具有典型性,是考试内容和命题原则等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和研究“题型示例”,明确各道例题中考查了哪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以什么题型出现的,属于什么层次的要求,是怎么样分析解答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就能牢牢把握复习的方向,为指导学生复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考试真题,提高应试能力

研究考试真题,能对试题的难易程度有一个切实的感受,可以了解试题中考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没有考,如2013年试题(以下均以该试题为例)实验探究部分,就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是进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辅助和基础,同时也是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类不同层次考试的热点内容,该实验可单独成题进行考查,也可与测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实验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实验之一。在旧版教材中本实验的定位是:通过利用特定实验方案和器材,动手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注重知识再现,强调知识传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虽能做到亲自操作,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多数学生以机械操作为主,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益处不大。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中小学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切实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探究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新课改实验教材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要求通过科学合理设计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针对猜想与假设合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并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等一系列环节,在这诸多的环节中尤以实验的设计环节最难突破,让学生倍感压力。本文主要针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提供的参考案例二“重物牵引法”,结合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师如何通过“四步法”引导学生突破“重物牵引法”实验方案设计的障碍,实现有效教学。

四步突破“重物牵引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思维障碍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8篇

物理概念的名词很多来源于古希腊语言,兴盛于英语环境,在英汉翻译家的努力工作中,结合汉语言具有会意等特色,最终刊印在高中物理课本中.所以,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概念、规律都是简洁、精炼的字句,我们认为物理概念的教学、学习中要做到“字字斟酌 句句拿捏”的“咬文嚼字”式的认真态度.更有甚者,比如早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就在“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中,用30多篇文章,对夸克、量子、温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进行了“苛求式”的“咬文嚼字”,为我国物理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支持、参照.

本文仅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向曹则贤教授学习,试图用“咬文嚼字”的方法丰富高中物理教学的视野和方法,并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物理世界.下面,介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几个实例.

1咀嚼第一概念――“物理”,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打开通往物理的大门

什么是物理?很多学生在“物理难学”,又“潜心难题”的时候,很少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很多老师也对这个“第一”概念了解片面、重视不够.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语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在高中物理第一课中,如果让学生流失对“物理”这个概念的深入认识,不啻为一大遗憾.

物理,英文physics(physis)来自希腊语Φυσικη,意思是“关于自然存在的事物”.亚里斯多德把科学理论分为physics,数学和神学三部分.他所谓的physics,又被称为自然哲学.Physics为何被翻译成“物理”,显然糅合了中国的文化意境和汉语言文字的特色.物理在汉语中理解为关于一切自然存在之道理;中国古代有存在“格物致知”的朴素哲学原理,格物,即了解事物先从表象的地方开始;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可以总结出的理性知识.基于以上的说明和理解,将Physics翻译成“物理”是有充分理由和中国传统特色的.

在了解了物理这个概念如此丰富的内涵后,我想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重视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就让我们来咬两口“物理”这个概念吧.

(1)“物”指宇宙万物,泛指物理学研究的物体、现象、事件等,具体指研究对象.所以,在进行物理研究中,首先必须有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明确研究的对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学习物理很久的一些同学,在研究物理问题、列出物理方程的时候,经常表现出对象不明确甚至张冠李戴的错误,有点还陷入一种“雾里”一般的状态.确定研究对象是我们对“物理”这个概念“咀嚼”出的第一点“甜头”.

(2)“理”指物理规律、定理、公式等.由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泛、现象很多,所以很多同学,生搬硬套、片面理解、胡乱列公式,最后导致一种“无理”的状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物理规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我们“咬”出的第二个内涵.

由以上的“咬文嚼字”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物和理的良性互动,感受物理的辩证统一,感受实践与认知的循序进步,体会“格物致知”的朴素哲学原理的魅力.还可以介绍将“格物致知”提升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大的密切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克服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指引学生走向向他们徐徐打开的神秘物理学大门.

2分析规律概念组成、分类,自然引入新课,形成知识系统

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导入过程中,我们对“运动”这个概念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高中物理开篇第一节就能尝试用“咬文嚼字”去严格理解物理概念,同时感受物理概念的结构之美.

什么是“运动”?即机械运动,课本定义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理位置的变化”.在这个概念中:一是说了两个物体“物体”和“其他物体”,一方面研究运动要注重物质性,另一方面为了突出物体的物质性(质量)这个主要因素,我们将如何处理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其他因素?将如何建立研究物体的模型呢?二是如何理解“相对”,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用来作为“相对”标准的“其他物体”是什么呢?三是“位置的变化”,应用数学来处理物理问题是我们高中阶段重要的方法和能力,我们可以具体应用什么数学工具来研究、表示“位置的变化”呢?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采用对物理概念、规律拆分的方法,逐词“咬文嚼字”,将课题内容自然的指向了“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探究的开始就将一种结构严密、紧凑的知识系统定性的映射到学生认知的心里.

“咬文嚼字”既让同学感受一种概念学习的方法,同时又能加强物理概念的比较,使概念清晰、知识系统牢固.

3咬住概念疑点不放,降低初、高中梯度,铺就物理学习成功之路

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的学习中,介绍、探究学习完各个知识点以后,一般我们还会就“位移和路程”进行概念的比较,我们会总结出一句话“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因为很多同学没有重视和认识到初高中的衔接的梯度,没能及时的把初高中的知识联系、对比,所以很多高中物理的初学者,对“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这句话理解简单、困惑.下面,我们就来对这句话“咬一咬”、“咀嚼一番”.

(1)指出了位移和路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暗示了初高中物理梯度的存在,应该引起每个同学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在这句话中,我们比较的是位移的大小和路程,而不能把位移和路程这两个概念混淆,甚至统一.

(2)为什么要强调是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在初中阶段由于我们学习、处理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属于单方向直线运动,所以事实上路程就等于位移的大小,位移概念的功能完全可以用路程来代替;但是,在高中阶段我们除了要研究双向变速直线运动,还要研究曲线运动,在我们研究物理位置的变化时,不但要考虑位置变化的大小,也要考虑位移的方向,这个时候路程就不能实现位移概念的功能了.所以,只有“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障碍;成因对策

高中物理属于一门必修学科,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细心的教导下,学生也很难轻松的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到学生的思维作用以及学习方法。要想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迅速提升物理学科的成绩,就要夯实基础,找对方法,开启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这样可以帮助即将步入高考战场的学生们排除一些学习障碍,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一、高中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的私生活经验所导致的思维障碍

物理学科的学习与很多现实生活都有联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同样时刻充斥着各种物理知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但是同时也带给了学生一种固定的思维障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于突破固有思维,不敢于创新。例如,生活实际的例子与物理学知识有相违背的地方,在学生的思维中,如果是静止的事物,在不经历外力作用时,就不失运动的。这种“生活常识”与物理学科中的运动静止观念不同。这种是对概念影响的片片面性,同时对生活事物观察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说服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从而对物理学习造成影响。

(二)学生学习水平不同所造成的思维障碍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事物知识的理解力也不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因为高一高二时期在学习成绩上有差异,在初中成绩上也有差异,所以从不同知识储备的角度来看,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物理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比较肤浅,也没有经过深刻的系统的实验学习,同时加上有些学生不良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以及面对升学的压力,使很多学生陷入了不良的思维沼泽中,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形成各种学习障碍。学生要提升成绩,就需要对自己的学习习惯以及各方面的学习缺陷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才能找出问题的对策,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进入学习物理的新阶段。

(三)传统应试学习的影响

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在最开始阶段学生就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在这种思维和观念的影响下,物理学习开启了死记硬背模式,认为只要记熟一些公式就可以顺利地解决物理问题。当然,在初中简单的物理学习中这种方法也很凑效,但是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复习过程中,各种知识已经综合在一起,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这种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了,因此学生在这种应试学习的影响下形成了思维障碍。

二、解决高中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对策

(一)重视物理实验的学习,改变生活所导致的思维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也可以在生活中检验物理知识的准确性,但是若遇到相悖的情况,需要进行实验。学生要透彻的了解物理知识并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要通过具体实验获得。例如,在学习一个知识点以后,如果觉得对此知识点存在疑惑,那么就要及时的与老师沟通,和同学一同到实验室中,亲手做相关实验,参与到实践中去。实验的基础是理论的学习,所以必须夯实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才能顺利地打破一些错误的生活经验所带来的思维障碍,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还能够科学的面对物理知识和思维习惯。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促进思维多向性的发展

物理学科是一项思维能力十分突出的学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启自己的认知模式、思考模式,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消除一些基础性的差异所造成的思维障碍就要不断地积累知识,特别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对概念的理解,对公式的掌握等等,只有基础过关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为解决难题打下基础,同时扩展自己的思维,强化自己的解题能力,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以此来改变以往思维定式的状况。

(三)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对自己思维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与高中有很大不同,不能运用初中的思维模式来应对高中的物理难题,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各种物理模拟习题都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也在考察学生的思维导向力。因此学生要有意识的逐渐从这种死记硬背,套用公式的模式中走出来,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若遇到思维障碍,应该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在别人的帮助下增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发散性思维,争取在一次次的模拟考试中,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物理的学习中,思维障碍的成因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和学习任务,不惧怕各种难题,从基础知识入手,并且逐渐的从实验学习中提升思维能力,以此在高考学习中获得较高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袁春林.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思维的显性化尝试[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5.33(7):44

[2]杨波.巧类比妙替换――高中物理教学中等效思维的运用初探[J].大观周刊,2011(18):135

[3]刘奕江.试论高中物理教学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76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一、借助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自主探究绝不是让学生孤军奋战,而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探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专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通过对课本知识重难点的探索和质疑,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在大胆质疑中进行发散性思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学习的重难点,让学生对运动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再从运动的时间、位置、路程等方面向学生详细地阐述有关运动的知识。教师在结束知识点讲解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实例。学生从运动的含义出发,联想到了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赛跑、骑自行车、跳远等,都属于运动范畴。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对自己不理解或不明确的内容进行提问。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两者的概念、关系等内容。学生明确了这两者的关系后,再列举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现象,就会对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从“被动疑”到“主动疑”。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并就讨论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以提高探究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如果能对所探究的主题有浓厚的兴趣,就更能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学生在内心深处对某个问题有强烈的探究兴趣后,才能走进自主探索的课堂,主动突破思维的禁锢,激起思维的火花。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将相对抽象和静态的物理知识置入灵活而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放下思想负担,潜心探究。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个体之间的差异,搭建探究思路,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来,使情境设置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符合教学三维目标,这也是影响探究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积极地回顾,帮助他们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使他们认识到新知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先进理念引导,激发活力课堂

教师应强化对新课改相关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实践,通过更为精细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使其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增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其他学生讲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自主讲课的过程中也展现了自我、提升了自我,强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重力”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从班级中选出一名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物理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站在讲台上给其他学生讲课。那位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对重力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其他学生也可以对重力知识进行补充,形成了良好的生生互动情境。

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教学探索,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有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的。

四、结合生活实践,学以致用

在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地探究物理知识。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曲线运动”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曲线运动现象,然后给学生布置学习主题,让学生结合喷泉的现象分析曲线运动,在小组探究后进行问题汇总。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自然就会理解物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在对实际现象的分析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曲线运动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意义。

教师要积极开展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精心设计物理探究方案,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结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恰当评价,适度变换条件,引导学生继续对探究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总之,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在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学科的应用特点。

参考文献:

1.蒋银初.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物理教学,2013(4).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课改;物理教师教育

理科生对于物理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各大学校的重视度也是相当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新课程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两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例的并行,这两点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加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的课程探讨以及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程探讨

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其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挖掘学生自己的兴趣,为物理学深入学习打基础。选修的目标是分项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层次探讨,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师生共建机制,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教材的话题拓展开,以探讨和活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师生间的互动更轻松,课堂氛围更融洽。师生共建机制使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人类文明、科技成果,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经验分享,让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更强。

二、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本以及物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后,物理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添加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起来,在学习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难看出课本的内容变化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往小了说,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们的点点滴滴。往大了说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物理结果“转化”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物理文化的延伸,可见,物理学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本”的影响下,对他们必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必不可少,这是在物理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第二,既然在物理课本中很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确实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行吸引,但是物理教师也要有一定的能力对这些实例进行讲解完成知识的梳理。第三,教师控制物理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指导学生扩大思维模式、以及问题的研究角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第四,如果可以跨学科课进行物理知识的交互这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虽说新课程改革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就像是灯塔,是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学习中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教师的品行、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够只强调“师范性”,又不能够一味地突出所谓的“学术性”,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真正去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完成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教学与技术实验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般师范院校的优势是教育学科发展比较完善,对中小学物理教育实际比较熟悉,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基础物理教育实践研究的传统;一般综合大学的优势是物理学科的“高学术性”和“有浓厚的物理学研究氛围”,加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特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对我们国家的高中物理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四、结论综上所述,新课程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满足当前的需求。各大师范院校也应该为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物理教师的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强,使在投身到教育事业前的高中物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许宝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云山.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与物理教师教育的分析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6,73:129.

[2]朱贺.物理教师职前教育中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

[3]朱丽莉.新课程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徐龙旭.浅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5]冉显志.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新变化[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云”模式 构建研讨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开展,对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往的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实验环节,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认识也不足。物理是一个与实验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能够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云”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当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物理实验教学环节的不足,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对“云”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及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云”模式的构建进行详细阐述。

一、“云”教学模式的优点

“云”教学模式如今已经逐渐渗透进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云”教学模式也逐渐受到高中物理教师与学生的青睐。实验教学环节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与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比,“云”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教学质量

“云”教学模式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正是“云”教学模式能够在最近几年内入驻到各大高校的主要原因。在当今升学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云”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通过“云”模式的构建,能够很大的简化传统教学的试验环节,提高试验的准确率。比如,苏教版的物理教科书里的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运用“云”模式能够将实验现象清晰的呈现出来,并且也能够在高中学生繁重的课业任务之余,起到一定的解压的作用。

2.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云”教学模式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云”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云”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环节的应用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云”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作用。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云”模式的具体构建

高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新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云”模式的具体构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将以苏教版物理必修一的课本为基础,列举课本上一些具体的试验,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云”模式进行具体的构建:

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

(1)根据实验的分类要求,确立实验的教学目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教学目标是掌握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

(2)检核各个实验的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地点、实验器材、实验形式。

(3)制定和规范对各个实验实施及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

(4)建立各个实验的操作程序库。各任课老师需要给出在各个实验中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赛车启动时可以获得很大的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等。

(5)建立最终数据库。将不可解答的问题逐渐的向可解答的问题转变。

2.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中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1)确立本实验的教学目标。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纸带上一系列点的分布,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检核试验的实验条件。检核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条件主要有确定实验器材、实验形式等等。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主要有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砝码若干以及木板等等。实验形式主要采用砝码带动小车的行驶,砝码由于重力的作用,能够带动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

(3)制定和规范实验实施及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进行“云”模式的构建时,一定要根据特定的实验来对每个老师的实验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客观的评价,构建好的“云”模式,经过预演,能够很好地将实验问题提前呈现出来,可观地对各个老师构建的模式来进行评价,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

(4)建立实验的操作程序库。教师在构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要给出可解答的问题与不可解答的问题。比如,可以提出如何找到小车每时每刻对应的速度、纸带上的点该如何选取等等,建立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的操作程序库。

(5)建立最终数据库。将不可解答的问题向可解答的问题转变,就是要在各个实验条件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操作,根据最终的实验结果,自动生成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