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企业 伦理责任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又称企业的伦理责任,即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许多跨国公司将公司责任理解为企业的经济责任(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生态责任),并称之为“三重底线”,即企业不可逾越的行为标准。由此看来,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两方面。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够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和身心健康;企业能为社会提供质量过硬、价格公道的产品;在生产方式上或生产的产品性能上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企业的决策能够保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员工、供应商、客户、所在地政府等)都健康发展并保持和谐。当前,在我国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因此,尤显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首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群众身心健康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真正能考虑社会责任的企业并不多,仅在过去两三年,新闻媒体曝光的企业违规违法行为屡屡发生。如部分企业要求工人严重超时加班,且不付加班费;工厂环境存在的污染严重,给企业员工及周边群众的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近来曝光的“苏丹红”、毒奶粉、“欣弗事件”等新闻让人们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多了几分恐慌和担忧;频频发生的煤矿矿难更让人心寒,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里,对人的生命怎会如此漠视?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置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的法规而不顾,为了追求自身的短期利润,将企业应承担的成本支出转嫁给社会,其后果是社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其社会性的组织作用之需要。一个公正的、法制的和稳定的社会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社会代表的国家为企业提供了诸如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优惠的投资条件、安全的保障等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也就必须承担为人类生活不断提高而提供所需要的物资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义务,承担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义务。企业应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社会又为其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企业与社会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
最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遵循市场竞争新规则,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已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进入新世纪以来,极具话语权和控制力的跨国公司不仅在全球范围进行了战略、管理和治理结构的调整,而且对经营理念,特别是公司责任理念进行了深刻的调整,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潮流,并逐步形成新的市场竞争规则。他们认为,参与市场竞争不仅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负责,而且要为股东之外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利益;参与竞争的目标不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把企业发展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事实表明,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潮流已通过多种渠道涌进中国,国内企业不仅要正视这样的现实问题,更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调整公司经营理念,以适应这一世界性的竞争新局面。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虽是一个较新的话题,但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它又是非常有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领域。
第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提升企业的软竞争力。从长期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优化劳动关系,更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并最终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在全球化时代,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过去主要是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的竞争,从主要是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企业责任理念以及企业道德水准的竞争。经营理念先进的企业更易吸引高素质人才;更能激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获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也更能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大、更稳定的利润。另外,经营理念先进的企业更能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并获得公众和政府的更多理解和支持。总之,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更能吸纳外部成本更低并极具价值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与自身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第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形象是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它是由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行为方式等多种因素组成。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树立健康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吸引顾客、投资者、潜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企业善待社会服务社会,在从事公益活动的同时,既能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声望,创造一种企业的品牌效应,又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大量的客户,起到一种促销作用与广告作用,这种通过参与公益事业达到营销效果的行为便是时下国内外许多企业追逐的“公益营销”。所以,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只有兼顾各方的利益和影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在长远发展中避免麻烦,尤其是在对环境、社会问题越来越重视的当今社会,不注意环保和违道德底线的企业即使没有被政府或监管部门惩罚,也会因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不满而在市场上受挫,甚至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而我们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正与这样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的是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而企业的环境和生态责任强调的是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事实上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顺应时展要求,企业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必将促进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爱于心,公益前行。2017年4月22日下午, 京WORK-北京码头成立一周年庆典大会在京举行。以帮扶中小企业聚合发展,给予企业智库外脑,助力中小企业腾飞发展为己任的京WORK-北京码头,此次借周年庆,广邀企业家及各界朋友,在围炉论道共商共享企业经济创新发展之道的同时,也积极传递社会责任感,倡导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让公益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庆典中,京WORK-北京码头向伟鸿高端教育基金(简称“鸿基金”)公益捐款仪式温馨的一幕成为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之一。
鸿基金是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性公益组织公募基金。 捐赠仪式上,京WORK-北京码头向鸿基金捐赠20万元,以实际的行动助力社会公益慈善。京WORK-北京码头创始人陈贵表示,陈伟鸿先生发起的鸿基金是公益慈善的一个创新代表,其所创造的“学以致用教以成德”让企业家们互相关爱、互相学习的慈善互动模式,为更多的企业能够聚合起来共同发力,担当社会责任提供了思想和实践路径。京WORK-北京码头作为专心于帮助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型智库平台,在助力企业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智库创新公益的关注度、影响力和公信力。这次向鸿基金的捐赠,是京WORK-北京码头近年来持续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智库平台与公益组织有机融合的一次积极尝试。北京码头拥有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和决心,在今后也将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渠道,去引导、带动更多的企业关注公益,参与公益。
京WORK-北京码头的公益行动迅速现场发酵。参加庆典的企业家朋友在北京码头的带动下,纷纷献出爱心,来自天津的一位企I家朋友现场捐赠1万,山东的一位企业家朋友现场捐赠2万,企业家邓伟杰更是现场捐助6万人民币……,捐赠现场被善与爱的力量光环包围,这让鸿基金发起人陈伟鸿先生感慨不已。
陈伟鸿先生对京WORK-北京码头以及现场企业家们的公益爱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京WORK-北京码头成立一周年表达了最真诚的祝贺和祝福。他表示,京WORK-北京码头在为企业提供智慧力量的同时,在社会责任担当和公益事业参与引导上也有着特别的贡献。虽仅成立一年,但京WORK-北京码头却在中小企业中拥有极强的声誉和影响力,这是京WORK-北京码头自身所蕴含的魅力和能量的体现,更是京WORK-北京码头心怀企业,心系社会,为企业服务,为社会贡献的写照。希望未来能与京WORK-北京码头在社会公益事业模式建设和创新中能有更好的合作,为更多的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也感谢京WORK-北京码头对鸿基金的支持,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和组织支持鸿基金,奉献爱心。
据了解,京WORK-北京码头新型智库将以创新公益+智库的新思路,依托自身在企业中具有的强大引导力、带动力、传递力、解决力,聚合企业力量,共同支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社会责任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震荡,更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潮”的侵袭下,企业社会责任再次被推到了时代前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众多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这种冲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视程度弱化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经济环境急速恶化,众多企业遭受巨大的冲击,企业生存的压力日益增大。2008年底,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厂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就因干货集装箱生产线停产两个月,20%员工已提前放假。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也透露,从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纺织机械的产量和销量都下降了约20%。中国纺机集团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幼泉表示,该公司上半年销售下降也在20%左右,国内市场影响较大。而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必然需要一定的成本,但目前几乎所有企业的经济实力都在金融危机中不同程度地遭到削弱,大多数企业目前处于资金供应不足的状态,企业面临生存和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艰难抉择。生存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之一,如果企业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那么也就谈不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金融危机引起企业生存压力骤然增加,加之考虑社会责任承担所需的成本以及企业当前的资金状况,面对生存和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艰难抉择时,众多陷入金融危机中的企业必然首先考虑企业的生存,考虑如何尽快度过危机并在金融危机消退之后立足于市场。因此,企业更多地将精力及关注的目光投向如何度过危机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占领市场等方面,以求维持企业的生存并在危机过后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对社会责任承担的顾及便会减少,甚至因为经营困难等原因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二)企业社会责任中劳工保护问题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加大,众多企业纷纷停产甚至倒闭。2009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指出:“金融危机之后,首先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中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由企业的停产或倒闭进而导致的拖欠职工工资甚至欠薪欠债弃厂逃匿事件明显增加,如2008年山东出现的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潮等。另据调查,去年广东省因欠薪逃匿引发30人以上的员工上访事件达333宗,同比增加80.98%,其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规模较大的港资、外资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在新劳动法实施前,让员工“自愿”重新订立新合同,或改签劳动派遣合同,变相逃避企业的社会责任。
另外,面对资金困乏和业绩下降的状况,很多企业都在酝酿裁员计划,掀起了裁员浪潮。我国一些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纷纷裁员甚至倒闭,众多员工失业,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截至2008年11月,四川受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或裁员影响返乡的农民工已达28万余人。深圳市的工厂倒闭已经导致5万人失业,企业面临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如此强势的金融风暴,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明显增加,企业选择裁员或者减薪以降低成本也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但是,不负责任的大量裁员或更有甚者假借金融危机之名提前解雇或逼迫劳动者改签劳务合同等行为,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紧张气氛,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违反或变相违反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逃避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长期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黎友焕博士分析,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或大量裁员,可以预见企业社会责任各种内容的社会重视程度将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劳工保护问题,包括拖欠工资、逃发工资、工人待遇等问题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核心,创造就业机会、公平竞争、企业管理创新等问题也将提升其重要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投入可能削减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众多企业更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如何度过难关等方面,而对社会责任承担的顾及减少甚至忽视。即使是顾及到社会责任承担的企业,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所需的成本以及金融危机下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众多企业和企业家也会选择削减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投入。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所指出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会冲击到企业的“资金链”,从而造成企业资金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削减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上的投入也就成了许多企业和企业家的选择。《WTO经济导刊》近期采访了很多跨国公司的CSR主管,尽管他们一再表示公司会按照CSR战略坚持履行完2009年的相关项目,但同时也表示对2010年的许多CSR项目有可能削减预算。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强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针对上述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呈现的新状况,本文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一)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1、营造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良好外部环境
(1)积极刺激经济,拉动内需。2008年11月9日,国家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此后,扩内需促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诸如此类的政策措施在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针对当前的形势,积极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给予支持。2008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帮助困难企业稳定用工岗位,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联合《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通知》,通过五项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其中直接补贴为,对采取在岗培训、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及鼓励困难企业通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开展在岗培训所需资金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就业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支持;间接补贴为,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及阶段性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此外还应落实社会保障和对农民工的服务工作,维持社会稳定。同时引导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通过增加投资,新增项目,科学安排劳动力,扩大就业等方式,尽量避免加大就业压力。
2、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承担意识
通过宣传社会责任理念,使企业对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认识,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当前时期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通过组织培训,为企业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理性的劝说,帮助企业建立核心价值观,树立企业与社会共赢的理念,促使企业在其管理中自觉实施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倡导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使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经常化、长效化。
(二)加强社会责任的法律调控机制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强立法不失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立法并加强法律的执行,可以使承担社会责任成刚性标准,确保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履行。但是制定并颁发一部法律往往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比较而言,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尽管在效力等方面不及法律,但其制定及实施则更为及时和灵活。为应对如此严峻的金融危机,综合考虑法律出台的时间、程序及成本等因素,本文认为及时且适时地出台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条例、规范性法律文件等方式更为可行。
最高人民法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制定并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工作指导意见和司法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各项审判执行工作。如:2009年6月17日《关于正确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司法保障若干问题的意见》,2009年6月23日《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涉农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九项意见。针对井喷式激增的劳动争议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强调要妥善处理四类案件,即因解除劳动合同和追索经济补偿引发的纠纷,因拖欠基本工资和追索加班费引发的纠纷,因企业裁员引发的纠纷和因竞业限制引发的纠纷。又如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制定应对规模失业的工作预案。要求在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同时,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积极防范和严肃查处少数企业主欠薪、拖欠社会保险费后转移资金、关厂逃匿等行为。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能够聚焦拖欠工资、稳定就业减少裁员、规制关厂逃匿行为等劳工保护的突出问题,极大地强化了劳工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为金融危机下凸显的劳工保护提供了支持。但是,很多规定没有相应的责任规范,不利于实际的操作和执行,亟待进一步的细化及完善。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并非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外部监督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金融危机期间,应积极发挥政府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政府监督主要指政府的劳动、环保、工商、财税、技术监督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执法力度,有力监督、检查企业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方向,纠正或惩处逃避社会责任现象。社会舆论监督包括媒体曝光、群众举报监督、监督、控申监督等。社会舆论监督的民主监督力量,对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非常强大的推动意义。二者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拓宽监督渠道,丰富监督方式,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网络,促使金融危机下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三、结束语
一场金融危机的袭来,给我国外向型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员工失去工作。在如此强势的金融危机下,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需要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的努力,形成强大的规范力量。政府应一方面大力提倡企业社会责任,着力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并进而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及时并适时地制定相关的意见、条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并建立监督机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调控,积极调动社会监督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俊,李兴文,杨霞.珠三角欠薪逃匿:外资企业名列其中[DB/OL].人民网,2009-02-25.
2、解岳中.对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9(5).
3、张春华.责任御寒: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思考[J].WTO经济导刊,2009(1).
4、张洪福,田刚,张凌宁,王先知.“蝴蝶效应”下的“蜜蜂”之舞――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察[J].WTO经济导刊,2008(11).
5、闫海.经济性裁员的法律规制与政府治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
6、唐娟,乔海曙.从金融危机期间企业裁员看企业社会责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9).
7、王水嫩.企业社会责任运行机制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5).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当今世界,虽然中西方主流观点对企业社会责任已趋于认同和支持,但至今未能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统一的认识。1895年,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AJS)的创刊号上刊登了美国社会学界的着名学者阿尔比恩?斯莫尔(AlbionW.Small)的关于“不仅仅是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的呼吁,在本质上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萌芽。自此西方的学者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纷纷从各自的角度、领域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了自己的界定。霍瓦德?R?博文(HowardR.Bowen)早在1953年就曾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家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相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合理的具体行动的义务。②阿奇B?卡罗尔(Ar-chieB.Carroll)在他的《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一书中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问题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构设,企业有社会责任吗?假如有的话,有多少和什么类别的社会责任?”这两个问题看起来虽然简单且直截了当,但对它们的回答却要谨慎措辞。
企业人士乐于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含义,他们只取得非常有限的一致见解。③约瑟夫?M.麦克格尔(JosephM.McGuir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领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过这些义务的某些责任。”④基思?戴维斯(Keith.Davis)和罗伯特?L?布卢姆斯特朗(Robert.L.Blomstrom)的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决策者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有义务采取措施以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⑤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和海因茨?韦里克(HeinzWeihrich)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包括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员工及家属、所在社区以及广义社会的生活质量。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欧盟2001年提出的官方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新定义是:企业对运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即行为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道德行为为基础,遵守法律和政府间契约,并全面融入企业的各项活动。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所确立的概念表述为:企业社会责任区别于商业责任,它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之外,还必须对全社会承担责任,一般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也并未完全统一,国际机构对其定义至少有200多种,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同时还包括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形式的认识不同,必然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也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导入中国,自此,我国各界都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要与可持续发展保持一致性。1990年袁家方主编了《企业社会责任》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专着。书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2006年我国企业的首个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在前言中,明确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所有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以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我国首个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省级地方标准———《上海市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第2.2项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兼顾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利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从上述可见,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视角、出发点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形式的认识不同、包括企业本身存在的差别、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国内外各界至今并未形成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出各种定义之间的共同点:即都肯定企业的利润追求,同时认为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企业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还应积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关注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等。这也正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CSR理念。由此,本文认为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简要概括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一致性,企业要在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承担其社会责任。
二、烟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烟草行业在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满足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需要,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烟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其前提条件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烟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整个社会环境,企业与社会本身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吸烟与健康问题,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目前烟草行业所处的背景非常特殊,普通民众的禁烟意识越来越强,使得整个社会对于禁烟的呼声越来越高,行业的生存基础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当前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否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烟草企业的竞争也已脱离了简单的市场份额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或品牌的竞争,而走入企业形象的竞争。如果企业能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就一定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不断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即烟草企业只有扛起社会责任这个大旗才能改善公众对烟草公司的印象,使得企业继续向前发展。
1.烟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本身价值观的要求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价值观不是人们在一时一事上的体现,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企业也有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只顾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只顾眼前利益的价值观,就会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失去后劲,导致灭亡。烟草企业作为特殊的行业,既要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谋求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还要能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进一步体现自身价值。
2.烟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国外烟草企业都是公司制管理下市场化经营的成熟市场个体,企业开展文化建设的关键目的是进一步激发企业团队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烟草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烟草企业正确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对烟草企业的认识,并且认可和支持烟草企业建设活动,使烟草企业将自身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建设中去。烟草企业文化建设还要求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来看待,烟草企业文化建设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由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来体现。
三、企业层面社会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法律机制的确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别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按性质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两类。经营性国有资产,即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⑦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确立与实施首先是法律机制的确立和健全。立法对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极大的效力。美国和欧洲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来规范企业的经营,促进其履行社会责任。相比之下,欧洲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要明显多于美国,内容也更加丰富。对于烟草行业而言,在立法层面首先要避免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特别是有关卫生、环保、广告方面的法律对烟草行业限制性很强,要求也很严,应当高度重视,尽量避免在这些方面引起法律纠纷。因此,我国烟草行业的立法机制必须健全,包括救济机制也必须加以完善,以确保企业社会责任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
关键词:企业捐赠 企业社会责任 高管薪酬
作者简介:
包燕萍(1983-),女,广西北海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高管薪酬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这是因为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行为,高管薪酬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具有重要的财务意义进而对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等存在积极的影响,而且也从宏观的角度深刻地反映了资源分配及社会公平等社会学问题。对于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影响高管薪酬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且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如Coughlam与Schmidt(1985)以福布斯调查的249家企业10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现金报酬变化与变动的市场收益正相关。Jeson & Murphy (1990)利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1974年至1986年的经理薪酬调查数据和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的绩效数据,研究发现虽然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的经济显著性不太明显,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正相关关系。国内有关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公司规模、业绩、股权结构、资本结构、高管持股比例、高管年龄和学历特征等方面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上述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做了分析,然而除了经济层面的影响外,是否存在别的因素对高管薪酬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呢?本文借助于新经济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将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对高管薪酬问题进行研究。Granovetter(1985)提出了著名的“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这一经济社会学观点后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因素与经济行为之间关系的广泛关注,并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逐渐认识到社会规范(社会因素)的确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0年的有关数据为基础,从社会规范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实证考察了房地产行业中社会规范对企业高管薪酬安排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奇高的房价与偏低的公众收入之间的矛盾引发了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进而将这种情绪聚焦于地产行业的高管身上。在这样的社会性压力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高管欲维持较高的薪酬待遇,一方面得通过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想办法削减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如果能够通过某种行为向社会表明企业的社会公民身份、与社会是一体的,并且积极地承担和谐社会的建设等企业社会责任,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的批评声音,有利于其减轻来自社会的压力,进而为企业的各种经济决策提供社会合理性支持。“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为着社会利益而牺牲利润的行为”(Elhauge,1999)。企业社会责任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即企业不应只满足赚取利润,而忽视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沈艳、蔡剑,2009)。房地产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通过捐赠,将企业实现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社会更需要的地方,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有效补充,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对社会的回馈,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因而将企业捐赠作为衡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这里隐含着一种关系,即企业实施对外捐赠的捐赠水平越高,表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就越有利于其高管获取较高的薪酬。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捐赠水平与高管薪酬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房地产企业面临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对其经济决策产生影响。如果上述假设H1成立的话那么当企业基于其所有制的差异而面临的压力程度不同时,是否会对企业捐赠水平与高管薪酬之间关系的敏感度有影响呢?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路,对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这一因素进行了探讨。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时,由于其具有天然的社会资源优势,能够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企业的发展相对于非政府控制的企业而言受到的社会阻力小,更容易实现利润增长等企业目标。政府控制的房地产企业高管薪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注、甚至是质疑,因为社会公众认为政府控制的企业能够实现丰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的支持分不开,那么企业实现的利润应该通过上缴财政以更多地由社会共享,而不是由少数的高管层独享。因而政府控制的房地产企业高管在享受高薪酬时,面临的社会压力较之非政府控制的企业而言将会更大,只有向社会提供更高的捐赠以表明其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时才有利于高管层享受较高的薪酬,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政府控制的房地产企业较之私营房地产企业,捐赠水平与高管薪酬水平关系之间的敏感度将更强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采用2007年至201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的房地产企业为检验样本,其中包含同时在B股或H股上市的A股公司。选择2007年至2010年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首先,2000年以后我国房地产行业稳步成熟发展,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第三次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在历经政府四年的调控下其高管薪酬的管理与相关财务指标的关系如何值得我们探讨;其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为了保证研究中财务变量口径的严格一致,我们没有使用2006年及以前的样本。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数据、各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其余的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在处理数据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样本的筛选:剔除了数据项有残缺的公司;剔除了每年捐赠金额前十名的公司;剔除财务数据有异常的公司(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足一百万、或负债率在100%以上)最终,我们得到了444家样本公司,其中2007年、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的样本公司数分别为100、116、117和111家。
(三)变量定义 (1)因变量。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辛清泉、谭伟强,2009;方军雄,2009),我们以“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总额”为高管薪酬的变量,记为COMP,在实际运用时取其自然对数,即LN(COMP)。(2)解释变量。由于本文主要考察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以捐赠水平衡量)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变量设计时用以下几个变量表示捐赠水平:公司是否实施对外捐赠(DON),如果公司实施了捐赠,则DON等于1,否则为0;绝对捐赠水平(JDON)为捐赠金额的自然对数,具体计算为LN(1+捐赠金额)。其中加1是为了避免捐赠金额为0时无法取对数;相对捐赠水平(XDON)为捐赠金额与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在进一步考察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对高管薪酬与捐赠水平之间敏感度的影响时,记所有权因素为SUO,当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时,SUO等于1,否则为0。我们通过在基本回归模型中引入SUO与捐赠水平(DON、JDON、XDON)的交互项,以检验所有权性质对高管薪酬与捐赠水平之间敏感度的影响。根据假设2,我们预期交互项的系数为正。(3)控制变量。在引入本文的控制变量时,主要参考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方军雄,2009;辛清泉、谭伟强,2009等),其中财务特征变量有: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股权特征以及治理变量有:直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实际控制人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差额、高管人员持股比例、是否同时有B或H股;为了控制薪酬的地区差异,我们还引入了企业所在地区收入水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自然对数)为控制变量。最后还控制了年度因素的影响。表(1)介绍了变量的定义。
(四)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如下模型:In(COMPit)=α0+α1·JUANZHit+■α·CONTROLit+■α·YEARt+εit
其中,JUANZH代表捐赠水平的各个解释变量,CONTROL代表各自控制变量。本文所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汇报了各主要变量在2007年到2010年间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最高达到了1412万元,最小仅5万元,平均水平为144.87万元,高管的人均薪酬为48.29万元(144.87/3)左右。在所选的房地产样本公司中,64.86%的公司实施了对外捐赠,捐赠金额平均达到了62.24万元,捐赠金额占营业总收入比例的平均水平为0.0071%。另外还显示了上市公司所有权特征,即在所选的样本公司中54.53%的房地产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政府。
(二)回归分析 表(3)报告了房地产上市公司捐赠水平与高管薪酬水平之间关系的检验其中,模型(1)、(2)和(3)是以捐赠水平(分别为是否捐赠、绝对捐赠水平、相对捐赠水平)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反映企业捐赠水平对高管薪酬水平的影响;表(4)是所有权性质对两者关系敏感度的检验结果,模型(4)、(5)和(6)是考察企业所有权性质对企业捐赠水平与高管薪酬两者关系敏感度的影响,解释变量用所有权与捐赠水平的交互项来表示。从总体上看,多元回归方程的调整R2 为39%以上,F值均为显著,说明了本研究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现实的情况。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是否捐赠”、“绝对捐赠水平”和“相对捐赠水平”均与高管薪酬水平在统计上0.05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假设1“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捐赠水平与高管薪酬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得到了支持。从表中实证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所在地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越高,其高管薪酬水平越高。此外,资产负债率、直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公司同时有B或H股上市与高管薪酬水平之间呈统计上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该结果没发现资产报酬率、两权分离度以及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为了进一步检验企业所有权性质对捐赠水平与高管薪酬敏感度的影响,在基本模型上,将所有权与捐赠水平的交互项“所有权*是否捐赠”(SUO*DON)、“所有权*绝对捐赠水平”(SUO*JDON)、“所有权*相对捐赠水平”(SUO*XDON)引入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中此交互项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了当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时,高管薪酬与捐赠水平之间的敏感度将更强,因而,假设2得到了支持。
(三)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前述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用“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报酬总额”替代“高管前三名报酬总额”,重新回归;(2)使用其他度量企业规模和业绩的变量(用营业总收入度量规模,用净资产收益率度量盈利能力),以及其他衡量公司治理的变量(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所有权),重新进行回归;(3)由于本年度的高管薪酬可能部分体现了上年度的企业业绩情况,为此,我们采用滞后一期的企业业绩变量代替本年度的业绩变量重新进行回归。上述回归结果与前文研究结论没有实质性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本文得到的结论是稳健的。
四、结论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社会规范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社会因素影响了企业的经济行为,当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高(企业捐赠水平越高),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也越高。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对高管薪酬与捐赠水平之间正相关关系亦有影响,即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时,其高管薪酬与捐赠水平之间关系更敏感。本文研究为政府调控房地产行业时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骆正清、刘芳君:《房地产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论坛》2010年第6期。
[2]沈艳、蔡剑:《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与企业融资关系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3]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4]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5]Axelrod,R.,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norm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6.
[6]Granovetter, M.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7]Haley U.,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as managerial masques: Reframing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as strategies to influence socie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1.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经营绩效;典型相关分析
一、引言
当今社会,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世界潮流。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承担比一般企业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商业银行特殊的经营内容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及社会性特质。这种公共性与社会性决定了整个社会对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承担有着更迫切的期待;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和实际表现对其所服务的客户或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具有一种较强的“辐射”效应,如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低碳信贷”发放政策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将社会责任纳入银行经营战略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国际银行业实现战略接轨,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从实践来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和银行对社会责任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上海银监局于2007年4月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第一次将银行的社会责任纳入监管范围内。银行方面,自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6年国内银行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后,各大银行纷纷定期其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采纳“赤道原则①”的商业银行,更是在2010年3月4日国内银行业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社会责任报告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指标,标志着我国上市银行对社会责任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实证分析角度探讨商业银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商业银行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经营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特性及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导致其具有广泛而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并形成了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乃至他国的经济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商业银行在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同时,应主动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纳入自身发展目标与实践中。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既依赖于股东资本投入,也得益于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付出的努力,因而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对各利益相关者负责。
三、实证方法:典型相关分析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容量和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采用的样本为中国目前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来源渠道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各家上市银行网站的上市银行2007―2011年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
(二)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各评价指标数据及典型相关分析法的操作原理,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到典型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第二对典型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717,因此,第一、第二对典型变量解释能力较强。两个典型相关系数值都比较高,表明相应典型变量之间密切相关,但要确定典型变量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尚需要进行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4对典型变量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是显著的(0.004
由于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显著,因而这里只提取第一对典型变量进行分析,由此可以建立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相关模型。
(三)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最近三年的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一典型相关系数高达0.991),这一结论与国外学者Simpson的研究结论相符。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可以揭示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和经营业绩之间各因素变动的作用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银行业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正确处理承担社会责任与增进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客观尺度。从长期来看,为商业银行更加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能促进制度化的社会责任运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Griffin J. And Mathon J.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 Business and society,March 1997.
[2]Simpson G W. and Kohers T.The link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Jan 2002,35(2):97~110.
2月25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与农药企业社会责任(山东片区)座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来自山东全省近50家农药企业的负责人围绕会议主题热烈讨论,并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省农药企业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保护生态环境承担起社会责任。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农药大省,农药的销售、使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山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刘子杰在讲话中指出,山东省近几年大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和农药经营产品登记备案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12年将在全省全面推行这两项制度,基本杜绝非法农药产品流入市场,实现高毒农药经营有限制、能调控、可追溯,使农药监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希望各农药生产企业切实履行起社会责任,不制售禁用高毒农药和假冒伪劣产品,不违规添加高毒农药成分,不降低有效成分含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农药产品安全全程负责,积极承担农药废弃物的处理和召回责任,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刘子杰说。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在会上表示,农业部未来两年将在全国加快建设乡镇监管所,履行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派出所”的职能,促进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合理使用。农资的规范经营和使用将以乡镇为单元实施选型、培训、督查、巡视和技术指导,安全优质的农资将得到宽松的经营环境和强劲的使用拉动,好农药将快捷顺畅销售,假劣产品将无处藏身。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处长李文星在发言中指出,农药企业首先要做到依法生产,其次要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让农民用上质量可靠的放心农药。同时要提供优质的服务,不仅要培训指导农民合理用药,还要积极妥善处理好质量纠纷和药害事故,以诚信守约来赢得大市场。当企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矛盾冲突的时候,企业有的时候要顾全大局,做出必要的牺牲。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处长邵振润表示,病虫害防治离不开高效、安全的农药,现代农业发展到了更加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我们要大力推广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这就需要搞好新产品的开发、搞好创新。企业不光是生产产品,更要做好培训,搞好技术指导,同时加快企业与企业的联合,尽快做大做强。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唐园结总结说,好的社会形象本身就是生产力,社会责任已经引起了许多农药企业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农民日报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营造舆论氛围,号召更多的农药企业参与进来。无优不强,淘劣扶优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农民日报有责任扶优扶强,帮助有社会责任的农药企业做大做强,共同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中农联合:打造绿色环保型生产企业
(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许辉)
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投资2.2亿元,用于建设新基地、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完善环保安检设施,实现低能耗低污染,打造绿色环保型生产企业。
公司的使命是“为人类生产绿色农药”。公司不断汲取杜邦、拜耳等国际知名化工公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融入自身的管理体系当中。近年来,中农联合不断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新产品研发以及原有产品技术改造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2008年,公司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系统、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国内农化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始终遵循环境安全的管理理念,将环保问题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自2007年以来,公司先后对泰安基地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200T/d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40吨高浓度废水综合回收利用的三效蒸发装置与“三废”焚烧装置等环保设施设备,使日处理原水能力达到每天200吨,低浓度废水处理能力达到1500吨,废水、废气均达标排放;对潍坊基地投入4600万元建设环保项目。公司在强化环保硬件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强内部环境安全管理,推行环保规范化建设,做到清污分流、资源回收。
海利尔:社会责任认识提到战略高度
(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波涛)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做好企业;二是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在海利尔的企业文化中,就明确地体现了社会责任这一方面,我们的发展愿景是“引领未来,受人尊重,具有社会责任感”。海利尔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开发生态环保的农药新品种,赢得了广大经销商和农民朋友的信赖。不仅要做好的产品,我们每年还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农民科学用药的指导培训及宣传推广,这已成为我们企业做市场的一项基本制度。
从2009年开始,我们企业的各个生产厂,都开始推行HSE等管理体系,特别是对员工的健康关注、安全环保的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投入;由公司承担的863项目吡虫啉废水减排工艺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海利尔积极参与各类慈善公益事业,多年来已累积各类捐款近千万元。去年我们还成立了“海利尔义工团”,无偿、自愿地开展送爱心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作为一家拟上市企业,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把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提到了战略高度上,今年年终我们会出具企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将实实在在影响和决定企业的发展,以产品质量为基础,重视环境保护及社会关系的和谐,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良性循环和永续经营。
青岛瀚生:绿色贯穿研发、生产、营销全过程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秀臻)
关键词:村镇银行 商业化经营目标 社会责任
村镇银行担负着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重任,因而如何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处理好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选择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其特殊性,需要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大原则。由于这三大原则之间即相互统一又有一定的矛盾,所以在银行经营中一般是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最大的盈利。这也可以作为银行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定义。
社会责任的概念最初是由Bamard(1938)在《管理者的职能》一书中提出来的,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银行的社会责任可以定义为商业银行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维护政府、金融消费者、弱势群体、社区等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说,一些有涉农业务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就包含了服务“三农”的宗旨,注重了对农民的服务。
一、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相互统一与对立
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有相互统一的方面,这决定了银行将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他们又有相互冲突的一方面,这决定了银行两者兼顾需要负担一定的成本。
(一)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相互统一于银行的发展战略之中,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打造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就曾将企业战略划分为了四个构成要素;市场机会、社会责任、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他认为前两个要素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后两者是企业的内部因素,只有更好地针对这四个要素配置企业资源,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显示了除了打造企业实力、维护股东利益之外,社会责任对于银行的经营同样重要。
一方面,银行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金融消费者的积极合作和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的认可。这是与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坏密切相关的。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够赢得市场对企业实力的认可,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机会,并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战略要素合理配置,实现理想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村镇银行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需要良好的企业实力为保障,以银行前期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条件。如果处于内忧外患之境地,银行往往自顾不暇,忙于为生存而奋斗,承担社会责任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此次美国金融风暴就可以看出,由于银行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为资金渠道的重要作用,如果银行较好地实现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经营目标,避免了金融风险的威胁,就确保了金融和经济稳定,很好地履行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维护了各经济个体的切身利益。而且银行在优化配置资金资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遵从了经济金融政策的引导,银行在实现盈利性这一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就已经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社会责任,推动了经济各个体利益的增加。所以,村镇银行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是承担许多重要的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
(二)因为承担某些社会责任需要银行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而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注重效率和利润,所以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时期内的对立
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注重收益的最大化,这会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为降低成本努力颇多;而且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注重地域、时间、业务和服务对象分布上的效率,对地域中的高生产效率具有高度依赖性。但是为了承担帮扶弱势群体、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等社会责任,必然会带来网点设置、业务种类结构方面的额外人力物力成本,这就形成了短期内利润、效率最大化与成本上升的矛盾。这就使得村镇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处理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两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原则
因为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与承担社会责任相互统一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对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经营中对两者进行兼顾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对两者进行统筹安排,才能使其相互促进,真正实现村镇银行竞争优势的持续增强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由于承担社会责任与村镇商业化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一些利润、效率最大化与成本增加的短期矛盾。所以对两者的兼顾需要合理安排、动态调整,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区别对待,以求短期成本的最小化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村镇银行处理好商业化经营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两者关系的原则可以设定为:兼顾商业化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长远规划,积极准备,统筹安排,总体上商业化经营目标优先,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与企业实力、政策要求、社会需求相匹配,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最终实现社会责任应担必担。
(二)具体措施
1.加快发展,推动整体实力的长足进步
承担服务“三农”的责任是需要村镇银行的强大企业实力为保证的。时值重庆进行城乡统筹建设、保税港开发、实现6+1产业振兴的有利区域经济环境。对这些条件的充分利用将有助于村镇银行加速发展,从而提升整体实力。所以,村镇银行目前需要聚精会神谋发展,优先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因为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解决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2.根据经济金融政策的指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满足政策的需要
村镇银行是扎根在特定区域之中的,受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也是相关经济金融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渠道之一。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只有整体上的长足发展才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壮大。所以,村镇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需要与经济金融政策的指引相匹配。
3.根据金融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需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社会大众的需求指引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是村镇能够快速发展的保障。因此,当金融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直接或者间接地需要银行承担某些社会责任时,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发现和接受这些需求,争取商业化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有效结合。
4.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应该与村镇银行的整体实力相匹配
由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不可忽视,村镇银行在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上可以量力而行,注意到与整体实力的协调。在需要提升利润,扩大规模的关键时期适当减缓承担社会责任程度的上升;随着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以此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动态路径最优化。
5.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为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进行发展规划和准备
银行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大势所趋,从2006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国内银行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2007年上海银监局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司社会责任指导意见》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界以及管理部门对此的重视。所以,村镇银行需要积极对此展开发展规划,借鉴国内外经验认真准备,以便在必要的时刻更好地承担起服务“三农”等社会责任。
三、结论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 制度粘性
潘成云(1999)提出的战略营销观念认为,战略营销观念区别于市场营销观念之处主要在于,“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而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要使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解决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对于外部性产生的后果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又取决于现有的社会制度安排。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主流观点
早期的主流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属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的管理者只需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点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以外的责任。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他(1970)提出:“在自由经济体系内,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在游戏规则之内,包括公开与自由竞争,不欺诈诈骗,从事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这类观点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惟一尺度。
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则主张,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合理利润之外,还必须承担其他一些责任,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波斯特等(2005)把这两种主流观点称为反对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比如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负外部性后果承担的责任(比如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道德规范期望的责任(比如慈善事业)。两种主流观点的差别在于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概念框架
本文把弗里德曼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正式制度下决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正式社会责任;而把正式制度以外,公众和社会组织从道德伦理上要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跟制度密切相关。
二、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康芒斯对制度都有论述。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生活方式。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卢现祥,2003)。
本文把制度看成一种行为规则。既然制度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行为的规则,那么企业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受到规则的制约。企业是在现有制度的制约条件下活动的,寻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使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生产危机。所以通过制度来制约企业的行为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卢现祥,2003)。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2.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假定制度安排既定,在实施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正式约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寻求利益最大化中的成本函数。如果企业违反了正式约束(比如某项法规),那么它就要为它的行为付出代价(比如罚款)。正式约束中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一定会承担,否则就会损害企业利润。(这里暗含一个假定,正式约束的设计是完美的,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设计约束下,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选择一定是承担正式约束要求的社会责任。)所以正式约束对于企业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的约束决定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非正式约束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间接的。虽然不少组织、公众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要求停留在道义劝说的层次,不能形成正式约束,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影响有限。企业不按照非正式约束的要求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捐助慈善事业,先是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最后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如果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无法知道企业的行为,再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又是过硬的,最终这种不遵守非正式约束的行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实施机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很大的,前文我们假设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完善的,当这样的实施机制本身存在问题的时候,正式制度便形同虚设,那正式制度规定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会落到实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为减少成本会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实施机制能切实有效地使正式法规产生作用,就意味着,一旦企业不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它就会面临更大的成本。
3.制度决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决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时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在正式制度设计是完美的假设前提下,企业一定会承担正式社会责任。而对于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要视其成本收益关系决定是否承担,如果非正式约束不能影响其利润或影响较小,企业会不承担或较少地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如果非正式约束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企业会承担较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
要使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仅靠非正式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是极其不确定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且大多数企业没有主动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是相对确定的,只有在正式制度设计不完美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企业不承担正式社会责任也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问题,要通过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转变以及正式制度设计的改善来解决。这就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
三、制度粘性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粘性的提出与解释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来研究制度变迁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需求主要来自于公众,公众往往期望企业承担比现有制度安排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制度安排供给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根据多方因素平衡来决定企业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这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供给与需求是不一致的。本文沿用西方经济学“粘性”的概念,把这种制度安排的这种供求不一致现象称为制度粘性。
诺思认为,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时滞,制度滞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卢现祥,2003)。诺思解释了产生制度粘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从制度安排的需求到制度安排的供给的时间差。由于政府与公众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总是不一致的,政府从了解公众认知、理解公众认识、调整自已的认知到调整制度安排肯定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便产生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供给时滞,制度安排不能及时根据供求状况进行调整。
即使不存在制度供给的时滞,制度安排在长期内也不一定会按照公众的期望进行调整。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制度供给问题,这里的制度供给类似于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政策的需求者是公众、政策的供给者是政府,公众通过议员向政府反映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寻求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政策结果。比如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承担较少的社会责任,代表工人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代表农民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总之,无法权衡所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对于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很难与公众的认识一致,因为公众的认知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政府也无法设计一个符合所有公众要求的制度安排。这样,制度安排的供给总是与制度安排的需求不一致的。
产生制度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并相应地建立实施机制是有成本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制度变迁的风险很大。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规划设计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建立实施机制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由于这种提供制度变迁的成本很大,而收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即使发现了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政府往往不会产生制度供给的动力。
2.制度粘性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制度粘性的长期存在意味着非正式制度难以向正式制度转变、现有的正式制度难以改善,因此对企业来说总是存在着正式社会责任和非正式社会责任,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的完善程度,非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粘性的存在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既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同类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企业面对的非正式社会责任都不一样。企业可能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产生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公众普遍期望企业承担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社会责任,比如严格控制污染、关心消费者健康等。如果一家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别的企业更好,公众会对该企业产生好感,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收益往往是一种长期收益,需要企业主具备战略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潘成云:战略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0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1.1社会性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必须要遵循社会性原则。他们在对企业进行核算的时候必须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评判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所以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企业自身活动的外部信息,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企业遵循社会性原则就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考核,为社会公共决策提供参考,而不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来评判。
1.2政策性原则
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要受到法律和政策的约束,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根据相关规定,认真履行社会职责,按照相应的方法和程序,担负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1.3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活动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既包括外部经济性,也包括外部不经济性,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的费用,所以企业也要坚持将外部影响内部化的原则。它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履行自己的控制和披露职能时,既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企业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坚持将外部影响内部化。
1.4强制披露原则强制披露原则
就是企业按照规定对其承担的社会信息进行披露。不同的企业由于性质不同,所以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在披露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时,要根据企业的能力和发展前景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就不会主动披露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话,对其他企业是不公平的。所以要坚持强制披露原则,对企业披露的最低限度做出明确规定。
2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质
在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之前,先要了解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质,那么就必须要掌握企业的社会责任。过去企业总是把提品、积累资金作为自己唯一的社会责任,但如今这种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了。在当代社会,企业除了要承担经济责任外,还要承担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为公众谋福利等多方面的责任。所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所应承担的社会、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要对企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进行反馈,同时不能强求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但是如果企业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话,就有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会计新生的职位,由于研究的时间有限,所以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社会责任会计就是把促进企业和社会形成良性发展当做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据此展开会计工作,它需要计量和报告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评估企业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和损失。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本质,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1)社会责任会计不是一个新的学科,而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对社会学、社会经济学和会计结合起来出现的。在进行运用时,要使用会计的方法和技术,来反映和评估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和损害。(2)社会责任会计要以社会利益为前提来评估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如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3)社会责任会计从本质上来说从属于微观会计,虽然它的主要职责是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计量和报道企业的社会活动,但是它的衡量主体是企业,而非社会,所以它属于微观会计的范畴,而不是宏观会计。如果企业的某些行为致使社会资源出现浪费情况,这实际上就属于社会损耗,如果企业行为使社会资源出现增加的情况,这就属于社会收益。(4)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任务是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也反映了企业为社会提供履行职责的信息。它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控制和社会公众间接参与社会职责的承担。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它以传统的会计学为基础和依托,借鉴了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以货币为计量方式,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了解了这些对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极有帮助。
3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和目标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还要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内容就是核算对象,具体来说就是核算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面很广,范围又大,所以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会遇到很多难题,对成本也会造成压力。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异,会计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法国主要侧重于对职工利益的披露,德国侧重于对环保成效的披露。美国披露的内容较多,范围也很广,如经济的增长速度、职工的培训、对城市的开发和改造等等。从属性上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二是企业的社会成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指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为社会增加的资源或收入,这是企业的外部。相反,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对社会资源进行的消耗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就是社会成本,如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会导致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因此我国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进行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包含社会贡献和成本两方面的内容。社会贡献主要指对所在城市发展的贡献、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对保护环境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公益性事业的贡献等等。而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资源损耗成本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成本等。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的前提,它使会计体系得以正常运转。但是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会受到企业发展的制约,还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各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并不一致。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大众展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以便为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因为企业的外部行为问题是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根源,这种外部行为会导致社会效益出现偏差,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就是使企业内部化,提高对社会的福利。再者,社会责任会计被视为是为公众和政府服务的,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责任会计要运用有效的手段使企业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减少和社会的各种冲突,通过制定社会责任报告,来展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要体现会计管理的需要。在我国,当前公众最关注的信息就是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诚信、生存环境等问题,所以社会责任会计要根据公众的关注信息,来向企业制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的生存目标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统一的,企业主要是为了生存、发展、获利,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企业才能更合理地利用各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为企业员工带来福利。同时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职责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大众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也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开拓新市场,进而实现企业目标。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和目标是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非常关键的因素。
4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的构建原则
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时,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实际情况,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责任会计对社会既有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框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4.1客观性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时,首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因为必须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因此企业要根据客观事实,如实地承担社会责任情况,要争取做到客观公正,向社会大众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在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进行披露时,不能为了获得公众的好评只披露那些积极的现状,而低估甚至虚报那些对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以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
4.2为经济服务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部分企业由于经济条件存在欠缺,社会责任意识较差。面对这种情况,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分工时,特别是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状况,以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并不冲突。但是对于一些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它们大多数承担社会责任较困难,如果公开他们的社会责任状况,就有可能对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甚至还会造成破产。所以在构建社会责任准则的基本框架时,必须要坚持为经济服务的原则。
4.3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还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因为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会消耗一定的成本,会计信息越详细,成本就越高。这些成本主要包括数据收集、人工和测量机构的成本,企业在提供这些社会责任信息时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因此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必须要重视成本和效益的问题。
4.4公平性原则
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构建时要坚持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对企业公平,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不能过多地把责任推给企业来承担,当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时,企业的负担会加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是要对公众公平,具体来讲就是企业要对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负责,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5结语
目前,理论界对社会责任的概念尚没有达成一致,较为普遍的解释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为其影响到他人、社会和环境的所有行为负有责任。”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的责任仅限于经济方面,企业介入社会和政治领域会危及自由。弗里德曼有句名言:“企业就是在遵循社会基本原则(包括法定的和道义的)的同时赚取尽可能多的钱。”相反,以德鲁克为代表的另一批学者却主张,在我们的社会里,企业不可能处于真空状态下,企业的作用更宽泛,应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企业规模、作用日趋扩大的情况下,企业理所当然的承受着社会责任的期望,但是企业却绝对不可能真正承担起公众所期望的全部社会责任,促使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佳途径是将企业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法律化,促使社会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
一、公众期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1、根据“社会契约”理论,企业的运营必须由社会大众同意,企业的基本目的是要满足社会需要,要令社会满意。一旦企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不能履行其服务社会的角色,社会就可能采取私人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机构安排方式来满足它的需要。
在以前,企业只要是以有效方法生产产品和劳务就算履行了社会契约。现在不行了,因为社会大众的期望已经扩大了。美国经济委员会曾用三个同心圆来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圈包括有效率在执行企业的经济功能――产品、工作和经济增长,这是最明确的基本责任,也是企业的历史角色;中圈包括在履行其经济功能责任时应顾及改变中的社会价值和优先秩序,中圈等于是社会的人――政府加在企业身上的成本;外圈代表新兴而尚未定形的责任,企业应承担这些责任,以积极改善社会环境。企业机构只有提供对社会有价值的服务才能存在,在企业未能符合社会的预期时,社会可随时修改或撤销它给企业的特许权。因此,如果企业想要保留它现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权力,必须对社会的需要有所反应,并把社会想要的事物供给社会。
2、从相关利益者理论来看,企业的存在发展与股东利益、员工利益、顾客利益、社区利益、政府利益等密切相关,这些相关利益者在一定情况下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增强,社区、政府等希望企业为本社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捐赠等方面贡献更大的力量;消费者希望企业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员工也希望企业能给予自身更多的福利、薪金,以提高改善自身生活,而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
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拥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丰富资源和足够能力,在存在资源盈余和生产剩余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的股东也希望企业运用自身的资源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实现远期利润的最大化。
二、公众的期望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虽然股东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希望并赞成企业去承担社会责任,但这是有条件的。正如上文所说,只有在存在资源盈余和生产剩余,并且股东预期这种社会责任的承担远期会给企业带来更大利润时,股东才会乐意如此。除此之外,身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都不会愿意让企业去承担本应由政府来带领大众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股东看来,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会增加成本从而减小利润,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管理者的所得要远远大于股东。随着企业管理者的声名鹊起,股东将支付更多的成本和监督成本。
另外,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现象时,势必将增加个别企业的运营成本,在整个市场上,造成不公平竞争,或者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通过隐性渠道转嫁给消费者,这些无疑都将带来效率的缺失。从政府角度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政府希望企业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但这种承担也是有一定上限的,当企业、企业家的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希望的不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是对其进行打压,以防止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对政府职能进行的替代,从而维护政府的权威性。政府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具有一定矛盾性的。
由此可见,虽然公众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存在诸多期望,但无论是从企业自身还是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都无法真正承受起公众的期望。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
如何调节公众期望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企业无法承担太多社会责任的矛盾呢?这就要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上加以调节。
1、自发承担。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成员组织,许多社会责任是从其一产生就自发承担起来的。比如,为社会提品或服务、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等。
2、强制承担。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许多社会责任是由政府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企业必须承担的。比如,向国家缴纳税赋、向员工支付工资报酬等。
3、自愿承担。这部分社会责任在企业的整个社会责任部分中占有最大比重,是指从公众期望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承担,但是企业不承担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坏处。比如,向社会捐赠物品金钱等。
调节公众期望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企业无法承担太多社会责任的矛盾的关键在于,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承担和自愿承担的实现途径的调节。
很多国家立法明确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其作为企业所应当承担的一项法定义务。1937年德国《股份公司法》即强调公司之董事“必须追求股东的利益、公司雇员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二战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各国更加被广泛承认。在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各州纷纷用立法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例如,1983年宾夕法尼亚州的立法,它授权公司的董事在考虑公司的最佳利益时,应顾及股东之外的其他人的利益,包括地方经济、全国经济和社会性考虑在内的一般性因素以及董事会认为适当的其他因素。
笔者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组织,在我国社会化建设的过程中,期望其通过自愿承担的途径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是不切实际的,要想让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巨大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走强制承担之路,即将社会责任法律化,通过法律明文规定,告诉企业哪些是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注入更多动力。
论文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 csr) 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焦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csr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可持续发展、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李培林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要求,实现企业与社会永久性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张燕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企业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冯巧云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较好的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马红岩说:“现代企业只有较多地关注其社会责任,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才能保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也是社会责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对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主动更有战略性的管理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李兆华、卢丽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综合分析了财务绩效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认为:“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当前财务绩效,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李承源以营销理论和经济理论为基础,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影响,且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企业各方面绩效显著提高,最终落脚于财务绩效的提升。温素彬、方苑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以2003-2007年中的46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当期看社会责任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但是从长期看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闫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是正相关远远超过负相关。”
结束语: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第一,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相互促进,长远看是一致。第三,只有企业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短期内负相关,但长期内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正相关远超负相关。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要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看做一种消极的负担,而要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机会,把握好承担社会责任的尺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2]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3]赵卫华.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0,10.
[4]宁永志.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协调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