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地理知识

初一地理知识

时间:2023-06-04 10:4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地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一地理知识

第1篇

一、理解小结拓思路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所授内容作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总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3~5分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理清知识脉络、构建框架结构、点拔学法指导和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将会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之效。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精心准备课堂小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注意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把握地理学习基本方法以及分析运用图表能力。课堂小结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够对课程标准某一方面要求巩固、强化、升华、落实,这样的课堂小结即是成功的。

例如,讲授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线和纬线内容时,最后小结如表1所示。

二、妙用小结撷硕果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堂小结不仅由教师进行,更应有学生积极参与,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讲授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于“美丽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有的学生难以理解。从地球仪上确实是海洋面积大,但从北半球看确实是陆地面积大,小结时可分别叫上10位学生,用不透明布蒙上眼睛,然后由一位学生转动地球仪,这10位学生用手随机触摸地球仪,最后结果是9位学生都触摸到海洋,只有1位学生触摸到陆地,这一小实验不仅验证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还可加深地理知识印象,改变枯燥讲授形式,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又如,初一地理上册讲解地形图判读,由于初一学生对地形图理解困难,判断山体不同部位时经常把山谷、山脊混淆,小结时可用七字词语描述:“高值低凸谓山脊”、“低值高凸谓山谷”、“两峰中间谓鞍部”、“高线重叠谓陡崖”,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住掌握。还可分小组以竞赛形式看哪组记得牢、用得准,学生热情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还要继续竞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学生经常意犹未尽,课后反馈效果好。表格式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部分的“黄河的治理”内容,用表格式进行小结(见表2)。这样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系统而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把握重点地理知识。

角色扮演方式完成小结,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课后反馈练习中有一题“为我国西南地区五岭县的发展献言献策”,借此契机可在小结时假设学生扮演五岭县县长,思考怎么解决五岭县经济发展问题?接着“王县长、李县长……”争先恐后发言,开动脑筋思索,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带领协作团队乐此不疲,也强化知识、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喜悦。

三、反思小结续华章

第2篇

一、高一地理教学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一地理学习之后,感觉到自己的地理基础知识不够,无法实现初高中之间地理学习的顺利衔接。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初中阶段,由于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初一初二阶段,只是将地理学科当作“副科”来处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时间都得不到保障,一到期中或是期末检测复习时期,地理教学时间通常会被语数外等学科所占用。即使在初三的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是针对考试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恶补”,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应试性质,速记速忘,或是压根就理解不够全面。在这样的“夹生饭”教学下,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地理学习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遵循“重记忆轻理解”的教学模式,教学过于强调机械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地理更多地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取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暂时将地理知识记住,但是由于缺乏深刻的理解作为基础,掌握程度其实是比较薄弱的。进入高中阶段地理学习以后,教学内容对理解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如果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不适应高一地理教学要求的。

3.学习能力不够自主。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结果发现学生不太适应,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灌输式地给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筋获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够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本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将考点内容掌握透彻就行了,至于能力发展情况,则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些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二、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

对于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一味地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破解这些教学困境,提升地理教学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努力,突破教学面临的困境。

1.回顾温习相关知识,实现前后有效链接。

对于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欠账”,高一地理教师应当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回头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促使学生实现初高中之间的知识链接,顺利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帮助学生回顾薄弱知识。一是开展集中补习。我把现行高一地理教材中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关联比较紧密的内容筛选出来,采取问卷调查或是书面测试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选取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重讲,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二是进行随堂补习。采取这一方式一般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我在新授内容教学中,涉及哪些内容的,在新课教学之中就对这些已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将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复习回顾放在日常教学之中穿行。三是进行自主补习。采取这种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将所需要用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的一些知识点罗列出来,安排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回头温习,分步分阶段进行自主复习,有效链接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一要使学生学会正确解读教材。如对概念的掌握方面要注重消化吸收,对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概念进行一一理解透彻,特别是对于容易混淆的地方,要罗列出来,如:地球公转、自转,天体、天体系统,等等,通过对比深入了解概念。对于原理的学习要注重理解,结合实际事例加深对地理原理的掌握。二要强化地图的阅读使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要想学好高一地理,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将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在图中找出对应之处,将所学地理知识在脑海中进行形象再现,并能够从地图中获得有价值信息。三要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实际运用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模拟实践之中,并通过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归纳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地理学习方法。

第3篇

初一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二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学常规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两个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

二、教学工作情况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搞了教师公开课,我也积极的参加。在整个公开课的活动中,我学会了许多,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本学期,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地理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每位同学都怀着对世界的渴望,对自然的依恋。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除了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之外,通过地理提高着自己的认知。地理教学也要求我们贯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求我们去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

5、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事地理事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从现在就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原则,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初一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研究,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第4篇

一、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的重要性

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从以前那种单方面注重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方向,转向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地理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忧患意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身周围环境,了解社会和了解生活。在此过程中,相应地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增强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知道其实现实生活就是地理教学的真正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使地理教学走进生活,使理论教学结合实际现象,使学生更喜欢地理这门既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科学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的策略

(一)采用生活情境与地理知识结合的教学法

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如果配合相关情境会更快地接受。因为好的情境能够让人们产生愉快的心情,使大脑活动效率加快,这样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得到稳定而持久地保持。所以,在平时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口述表达的方式,将当时情境描绘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接受。比如老师在讲授某地区的区位因素时,如我国东北地区,首先需要向学生展示此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再相应地说明其地质构造,同时对其风土环境进行相应地阐述,尽可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此地区的了解。老师在描述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现实生活情境,采用对比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描述地区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老师通过自身创设的教学情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学生能够随着老师的讲解融入情境之中,跟着老师的节奏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

在地理教学课堂中,老师还可以采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事例讲授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初一地理教学中的《季风气候的特点显著》为例,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①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形成原因。知道季风气候给我国降水带来的影响,能够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②主要学习过程和方法:运用资料图表,给学生清晰地展示气候的特点,让学生在研究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分析气候特点的方法。③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课程的最后,通过学生和老师对季风气候特点的评价,让学生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认识到季风气候的资源性和灾害性,树立合理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上去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感,导致学生学习兴致降低。所以,我认为讲授这样的课程,老师们应尽量多结合一些相关实例。比如在讲季风气候时,可以利用当地天气状况和季风性气候地区的天气状况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对于季风气候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季风气候对于自身的影响,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做到学以致用。

(三)采取所学为所用的方法

为什么学习地理知识?答案是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运用它,这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地理知识为未来生活的服务更能体现这一点。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时不能只会理论而不会实践,这样是达不到学习目的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针对我国水稻种植地区的特点进行讨论思考,并找出相应适合的种植地点。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自身思考,了解水稻的相关特点,以及主要的种植方法和地区,使学生对其特点的认识相应的增强。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时效性,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填充素材,使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接,践行所学为所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

(四)提倡学生关注社会焦点实事

如今地理教学提倡学生对于社会焦点实事的关注,能相应地促进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因为,当前社会焦点实事中隐藏着许多地理问题,主要包括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这三大问题与地理问题密切相关,让学生找出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背景地理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此之中享受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相应地丰富地理知识。

第5篇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如何实现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6(07)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贴近生活;主要策略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因此,老师教学时要学会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明白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让地理教学更生活化。

一、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的重要性

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从以前那种单方面注重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方向,转向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地理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忧患意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身周围环境,了解社会和了解生活。在此过程中,相应地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增强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知道其实现实生活就是地理教学的真正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使地理教学走进生活,使理论教学结合实际现象,使学生更喜欢地理这门既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科学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的策略

1、采用生活情境与地理知识结合的教学法

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如果配合相关情境会更快地接受。因为好的情境能够让人们产生愉快的心情,使大脑活动效率加快,这样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得到稳定而持久地保持。所以,在平时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口述表达的方式,将当时情境描绘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接受。比如老师在讲授某地区的区位因素时,如我国东北地区,首先需要向学生展示此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再相应地说明其地质构造,同时对其风土环境进行相应地阐述,尽可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此地区的了解。老师在描述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现实生活情境,采用对比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描述地区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老师通过自身创设的教学情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学生能够随着老师的讲解融入情境之中,跟着老师的节奏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

在地理教学课堂中,老师还可以采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事例讲授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初一地理教学中的《季风气候的特点显著》为例,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①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形成原因。知道季风气候给我国降水带来的影响,能够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②主要学习过程和方法:运用资料图表,给学生清晰地展示气候的特点,让学生在研究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分析气候特点的方法。③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课程的最后,通过学生和老师对季风气候特点的评价,让学生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认识到季风气候的资源性和灾害性,树立合理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上去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感,导致学生学习兴致降低。所以,我认为讲授这样的课程,老师们应尽量多结合一些相关实例。比如在讲季风气候时,可以利用当地天气状况和季风性气候地区的天气状况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对于季风气候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季风气候对于自身的影响,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做到学以致用。

3、采取所学为所用的方法

为什么学习地理知识?答案是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运用它,这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地理知识为未来生活的服务更能体现这一点。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时不能只会理论而不会实践,这样是达不到学习目的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针对我国水稻种植地区的特点进行讨论思考,并找出相应适合的种植地点。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自身思考,了解水稻的相关特点,以及主要的种植方法和地区,使学生对其特点的认识相应的增强。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时效性,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填充素材,使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接,践行所学为所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

4、提倡学生关注社会焦点实事

第7篇

构建贯穿地理课堂的知识结构主线,可以最大程度综合各种载体的地理信息,使课堂结构更加丰满、科学、合理,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一、以空间为主线凸显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在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公转》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地球公转的图片观察,学生首先看到的地球表面的空间结构主要是由几条特殊纬线构成的四个温度带。通过对知识的分析与整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编排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框架是由一条竖线(由4个温度带构成,是主线,呈纵向线型分布)和4条横向线组成,其中4个温度带构成本课主线上的4个知识点。以这4个知识点为基点,按着因果关系为顺序由五个知识层次构成了横向知识链。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整个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知识谱系关系密切,纵向有对比,横向又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极易理解和掌握。

二、以情节为主线使知识生动起来

教师根据教材中阐述的知识内容,把知识重新编排组合,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想办法使教学课堂结构情节化。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课堂教学赋予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动化。

初二下册《台湾》一课,笔者就设计了这样情节化强的独幕剧:笔者扮演的是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打算到台湾考察投资项目,顺便游览台湾的风景名胜。课代表充当的是导游的角色。首先是准备阶段,到台湾需要哪些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导游”边介绍用品边从台湾的位置、气候、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等方面说明预备这些用品的原因。然后,“导游”利用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带“我”走进台湾,首先游览的是台湾的风景名胜,然后“考察”的是台湾的农业,包括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原因,最后“考察”的是工业,包括工业特点、分布以及工业的发展状况等。在考察的过程中,紧扣教材及学习目标不时抛出各种问题,要求“导游”回答或让观众(全体学生)讨论,学生热情很高,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以逻辑为主线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初二地理下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中,通过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的景观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学生不但了解了新疆的地形特点,还知道新疆的一个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马上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干旱?通过对原因的探究,自然就总结出新疆的气候特征,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水源”上,通过对水源分布的分析,来了解新疆河流对人口分布、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出“坎井”,以及绿洲农业的特点及分布。最后通过对沙漠的治理的了解,再一次回到新疆的景观展示上。

本课从新疆景观图片入手,从一个知识点推导出另一个知识点,各个环节之间以因果关系为序,逻辑性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知识体系完整。

第8篇

一、运用地图教学可以充分突出地理课堂的特点

区域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间和空间范围都很广阔,内容涉及多学科,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以及其他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内容,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中国和世界的自然与人文的空间分布。无论是属于微观的点的分布,宏观的面的分布,还是点与面的结合,都是研究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确切地说,就是在以时间变化为前提的空间分布;无论是地理的地域性特点还是社会性特点,均体现了各要素的综合,即时间的综合、空间的综合。就地理整体环境和区域分异而言,也体现了一个变化着的时间上的空间分布与联系。而寻求这种内在联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就必须借助地图。因为它是一个地区各种地理事象的集合,直观的构图形式可全方位反映地理事象丰富的内涵和潜在的彼此联系特征。一句话,运用地图教学,不但能很好体现地理的特点性质,还能以鲜明形象的概念,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给学生带来启发,促使其时空观念的建立。

二、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遇到的就是相对较难的知识,难以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学习难度大。地图是文字的载体,表示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事物用地图去说明,通过地图让学生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在学习地理前,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游览我国的风光。如喜马拉雅山,学生难以想象它的长、它的高,在生活中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不好直接整体把握。教师可找一副中国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和学生熟悉的泰山、华山等,让学生比较。再配合山脉的具体数据,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掌握,以后学习就有了原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地图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延续到生命源头。初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进而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学生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湖北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天门在湖北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如三峡工程的位置,青藏铁路的线路位置,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以引起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会读图的学生,地理肯定学得好,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对地理课程兴趣比较浓的学生。

三、运用地图可以培养识图、用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因此,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是特别重要的任务。

读图能力的培养。从指图回答人手,把书本知识一一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图、用图能力。如讲《黄土高原》这课时,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太行山、秦岭、长城和兰州市的位置,并在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对照政区图,明确黄土高原包括的省区;再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包括的省区。这样,学生不仅很快归纳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的省区,还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的指图回答,学生形成阅图和用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勾画地图。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教师可边讲边绘,学生可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还能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正确填写空白地图。填充练习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应当使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画地图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9篇

这次实习的任务主要包括:试作和试教这两方面的工作。

对于试教这方面,我实习的是初一地理。由于学校师资紧张,学校要求我一边听课一边开始上课。但是地理这方面的课本来就少一周两节课,实习学校安排我接替尚海龙老师所带的两个班,初一三和初一四的地理课,这样一周我就上四节课,没课的时候就听其他老师的课。听了尚老师的两节课后,老师就叫我开始上课,我硬着头皮答应了,我心里没谱。下来我也认真的备课、查资料,把我在大学学的知识全用了。本来以为这样就够了,谁知道上了下来才发现多多。第一次走上讲台,非常紧张,差点说不出话来,教学途中也多次忘了下一步该讲什么了。这让我体会到上好一节课真是不简单,同时发现了教案与现实中的课堂又是两回事来的!从而才发现自己对课堂常规教育以及上课的技巧的了解是如此的缺乏。才知道要上好一节课在下面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要查多少资料才能上好一节课。做一个老师真难,做一个好老师更难。通过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自我的反省,我不断的改掉自己不足的地方,一步一步的进步。最后终于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在教学环节,我主要从以下环节对于这次实习工作进行总结。

一,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备课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所学知识。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备课时不仅要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还要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如讲到褶皱地貌时,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

由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但是由于实习学校的实际困难,所以只要运用的教学仪器只有册即挂图。和地球仪。很想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只是条件不,但是我还是做了一些幻灯片,由于我很喜欢计算机,所以幻灯片也很爱做,但是并没有找到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放映,也算是一种遗憾。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地下我还是依旧在学习运用,或许等我毕业了,那时多媒体教学就会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对地理教学真的很有帮助,比如地球自转和地球的公转,让学生想象实在是难以想象,但是用动画做出来,学生则可以直观,还有一些地形地貌,由于乡村学生的经济基础差,能出远门的特别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走出过我们的市,一出生就只知道黄土,让他们想象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真的很难,但是用一些图片展示,则会加深他们的印象,因此,我个人,作为一名地理老师,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则是必备的基本功,在今后的学习中,把计算机技术的也要给于重视。

三、授课

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甚至,当学生力不集中时,加一些笑话或学生感的事情,调动一下课堂气氛,都很重要,而这也特别考验老师的综合素质。

四,板书和课堂纪律,说到板书,我真的很惭愧,也很丢人,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写的字很,为了不丢人,我还在地板上练粉笔字,由于我的钢笔字不好,所以在写粉笔字时一笔一划的很认真的写着方块字,这样看起来板书还算漂亮,不过学生们多我还是很宽容。但是作为一名老师,粉笔字钢笔字真的很重要,因此,平时写字的时候我都把字写的规范,并且买了一些字帖在练习,练习还是很有的,在实习的这一个多月我的粉笔字的确了不少,我的指导教师给我提出建议,让我以后不要放松多字的练习。我是虚心接受。提到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上课时要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但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则要“严加看管”。

四、课后总结

总结是对以前所学能容的重现与再。总结做得好,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还有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学结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要把知识学活、用活,应用到实践中。

五、实践体会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了一定学科知识,但是面对学生们提出的和的想象力,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力不从心。因此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己的学科知识,为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

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不实践,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常会一些突发事件,是课本知识所不能预料的。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自己的应变能力,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10篇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地理教师都在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上好地理课,把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浅显化、通俗化,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了一条经验:精设课堂提问。精设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具体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目的性和递进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环绕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普遍来进行,让学生在环绕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的设问中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比如说,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是初一地理中的一个难点,初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但是对于地方时和时区的概念往往很难理解。这时候,设计一组恰当的递进式的问题就可以较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很喜欢看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当我们知道中国女子组就对将于澳大利亚东部时间9曰18日下午3点钟在悉尼和美国女子足球队比赛时,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打开电视机?”

多数学生都明白,要在北京时间下午3时打开电视机的话,可能看不到这场比赛,于是就产生了了解时区、换算悉尼和北京两地区时的兴趣。

在完成了悉尼时间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区时换算以后,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要是奥运会不在悉尼举行,而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举行,我们又该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呢?”

第二个问题把学生从问题的特殊性转向问题的普遍性,学生就产生了要了解世界任何地点的区时与北京的区时之间换算的兴趣。

第三个问题(借助地球仪)再向学生提出“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度?”从而引出每个时区的经度差……

学生在理解了相邻两个时区的中心线相差15°经度以后,就有可能根据经度的不同来计算区时和地方时了。

在一层一层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环绕着时区这一目标,始终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二、趣味性和悬念性

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趣之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悬念性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述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别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二月十一日晚上看天气预报,明天(年初一)北纬46度的哈尔滨市最低温度是零下36摄氏度,人们要想在松花江的江面上散步,一般要穿上厚厚的棉大衣或皮大衣。那么这一天要是有一名英国的孩子在北纬52度的伦敦泰晤士河边散步,该穿什么衣服呢?”

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都会想到,北半球冬天时,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因此,有人会回答,这名英国孩子一定会穿上皮大衣,或者干脆开着带暖空调的汽车在泰晤士河“散步“,当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天这位英国小孩只要穿着羊毛衫就能在泰晤士河边散步时,学生就会产生一个“为什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讲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差别以及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了。

这样一个带有趣味和悬念的问题诱导出的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迫切感,也就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了。

三、浅显性和通俗性

初一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太广,有些地理术语没有接触过或者不理解,因此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比如在讲到非洲南端好望角名称的来历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航海家要把非洲南端的这个海角叫做好望角?”。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只要让学生知道南北中纬度常年都吹着较强的西风,非洲南端更是经常吹着8至10级的强西风,过了这个陆角,欧洲人的故乡就不难望见了,所以叫好望角。用不着多讲西风带生成的原因,以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谓通俗性,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为今后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时一定不要只从书本到书本,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比如,在讲到四川盆地的气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去过四川,发现四川的冬天比同纬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要暖和一些,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么?”在几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在从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和四川冬季温度有差别的原因:长江三角洲北面没有高山阻挡,而四川盆地北面有高峻的秦岭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从而让学生更深的理解秦岭在中国气候区划上所起的作用。

四、启发性

我们一直提倡启发式教学,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永远是基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当然不能不用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讲授之所以在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城市建设钢铁基地时,总会说到这些地方离钢铁工业原料铁矿石和燃料炼焦煤产地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又无铁矿,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

第11篇

【范文一】

一、 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计划二个课时。新课标,新教材,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认为比枯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理科比较难,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读图比较难;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科学习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兴趣比较浓厚,也热爱地理这个学科,且基础还行。

二、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教材设计较合理,尤其是图比较多,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字描述太少,有些知识过于粗浅,不能为优生开拓视野。在第一章活动中,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对于太阳光对地面的直射介绍太少,要教师去做大量的补充,若不是老教师或是非常专业的教师,都是很难教好的。

在大洲和大洋中,对于各大洲大洋的分布,除了图之外,没有一点文字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

2.教学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料、地理方面图书,使之为教学服务。

指导学生究研我县、我乡地理,使之学以致用。

3.教学任务或目标

优质地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尽量多的辅导学生。要求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能客观的看待事物,学会做人。

4.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精心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教学,适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

5. 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

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6.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7.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8. 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9.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范文二】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依据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标准(2011年版)》的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练习竞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地理教学成绩。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

11、继续保持地理学科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全市前五名。

【范文三】

本学年将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遵照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加强教研教改工作。为提高本组成员教研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富有进取精神、积极向上、融洽的教研氛围,迎接新一轮教改,顺利完成初一年级教学工作,初二的地理会考工作,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务实与求真态度。特制定以下计划。

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位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个人的教学素养,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跟上教改的步伐。

2.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教学的工作重点,我们重点做好初二地理会考工作。争取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减轻初一与初二学生负担,科学布置作业,精选试题。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填充图的作业。

4.研究常态课的教学,提倡组员互听,评义,共同提高。继续开展好集体备课,公开课和评课活动,要求每位老师都要开一节多媒体课,并写好公开课的反思,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和教学指导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为青年教师发展搭建舞台。加大对青年教师的

培养指导力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提高我校地理教师整体素质而努力。

6.积极配合学校教务处做好教学常规教学工作。做好七认真工作。

7.促成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继续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8.积极组织组员参加市、区地理教学研究活动,向兄弟学校学习,通过观摩和交流等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研究,帮助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9.以学科转变为契机,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10.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生 地理教学 地图 能力培养

1.中学生使用地图能力的现状分析

地理问题能力是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从对秦皇岛市多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可看出中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准确地把握资料中的矛盾信息,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较差。

1.1看图较差

对于初中地理学习来说,看图是非常重要的,可好多学生不会看图,找抓不住切入点。初中生接触到的地图一般都是专题地图,他都有一个明确的内容,不论是课本还是地理图册,我们往往能从这些地图中一眼就能看出他所表示的内容。从初一学习了地理的要素后,一般同学都能读出一张地图的大概内容,可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状况:在看到一张地图,问到同学,这张地图讲了些什么,你能从中看到那些信息,这时候有好多同学都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可一分析,他们说的都很片面,没说出主要的,概括全图的。如,中国的行政区域图,同学们的回答就是,我看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他们说的都没有错,这张图上确实都是这些内容,不过我们一推敲,这样的回答会不会显得太冗长了呢,这个问题其实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就可以很好地表达了,就是中国各省的分布情况。又如,在学习世界气候时,有一张气温曲线图,显示了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问同学这是什么图时,好多同学都不知道,好一点的同学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向图的周围看看我们就知道了,除了图的三要素外,每幅图都有一个标题,好多同学都忽略了这点,其实,这就是每幅地图最直接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时的提醒学生,看图要先看图的标题。

1.2分析能力差

由于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差,大多数学生反映地理知识难记,地理学科难学,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

1.3老师指导以被动为主,主动看图缺乏

由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类型存在差异,在参与地理学习中表现为不同的参与状态。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过程经常是基于常规的学习习惯,通过课本寻找答案,缺乏地理思维过程和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影响到主动参与,学生课上很少主动看图,都是在老师提示下去读图,教师帮其析图,才得出科学结论。

2.运用地图的技巧

2.1看图的技巧

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中图表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表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表的表达立意上也更加多样化、并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接下来是看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最后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

2.2课本内容与图对应阅读技巧

利用插图学习地理,关键在于与问题密切配合,掌握阅读技巧。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面和理解、分析能力等与高中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初中课本插图的呈现方式、内容详略、读图要求也不同。教师在引导初中学生读图的技巧上也应力求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达到图表的意图。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有关初中地理课本插图的读图技巧。

2.2.1主题图片

它是用一系列相关的照片,展示相同主题下的不同地理事物。图下的文字说明告诉你每张照片的含义。

阅读主题图片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图片的主题;②阅读图例和注记,区分要素单项,说明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会告诉你每张图片的内容;③总览全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单项后综合;④想一想图表里向你显示了什么?想一想不同图片间的关系,并抓住图中的已知条件,联想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

2.2.2自然地图

自然地图可以展示某一地区的许多地理特征。在一幅自然地图中,可以标示不同的事物。如不同的底纹表示不同的地貌特征:黑色的阴影代表山脉,蓝色代表海洋......。

阅读自然地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以便弄清这张地图展示了什么。地图指示了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位置所在,它们还有可能显示连接这些地方的路线、物产等;②阅读图例和注记:以便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一些特殊的地区、路线、事物等,可能会在地图上被特别标记,并在图例中指出;③学习地图上的信息:观察地图上显示了哪些大陆、海洋、国家、城市、气候类型、物产等;④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你从图里了解到哪些新的信息。

2.2.3资源图

资源地图上通常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标示在某地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阅读资源图的技巧:①看地图的标题:地图的标题会告诉你它将标示哪一区域的哪种资源;②看图例和注记:它可以告诉你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资源名称;③研究地图: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符号,就可以知道在哪个区域有哪种资源,对生产布局带来哪些影响等。

2.2.4气象图

气象图中的信息可以帮助你了解不同类型的天气状况。阅读气象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来了解气象图的内容:这张气象图反映的是什么?②阅读图例和注记来了解符号:哪些线代表什么?字母分别代表什么(如G代表高压区,D代表低压区)?③研究图上的信息:如你认为这个热带气旋将会影响到哪个城市?哪些信息帮助你得出这个观点?④思考你学过的东西:如果一个城市的天气变得晴好,你会在气象图上看到什么情形?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会导致这种天气的发生?

2.2.5示意图

示意图能形象性的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相互关系,或是用较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和阐明某些事物的演变过程等。示意图对精度不讲究,着重在"意"字上下功夫。

阅读示意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这幅图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的内容;②观察图片:图片展示某事物的分布、成因、演变过程等;③阅读图中的标注:标注可以告诉你图片的主题及每个部分的含义;④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你从示意图中明白了哪些知识和规律性的东西?

2.2.6流程图

流程图是利用图片和文字反映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有些流程图是循环的,表示整个过程是循环的。

阅读流程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这一张流程图的内容;②仔细观察图片:图片表示某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③阅读图片说明:图片说明讲解每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④按照序号和箭头的顺序阅读:序号表明各阶段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箭头指示流程图的方向。跟着箭头走,你可以揭示出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或相互关系等问题

2.2.7带标注的图片

带标注的图片会向你展示地理事物的全貌或局部的远景和近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图片里的标注可以告诉你图片中哪些重要的部分应该重点观察。

阅读带标注的图片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会告诉你这个带标注的图片的主题或相关内容;②阅读标注和注解:标注和注解告诉你图片的主题及每个部分的含义;③认真观察图片:将图片观察的信息和你从文字中读到的信息结合起来,揭示地理事物的产生过程或相互关系等。

2.2.8比较性图表

比较性图表能使你既快捷、又方便的获得特定的知识与信息。借助图表,你不需要阅读大量文字就可以了解它的异同。图表通过简短的词语一目了然地表格形式将信息呈现给读者。

阅读比较性图表的技巧:①阅读总标题:图表标题能够揭示主题,即这张图表是关于什么的;②浏览纵标题:纵列从上至下贯穿整个图表。每一列的第一行告诉你在这一行中显示哪类信息;③浏览横标题:横列从左至右贯穿整个图表。位于最左侧的行首告诉你每一行所介绍的是关于哪方面的资料;④将读到的信息联系起来考虑:通读每一行,找出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信息,然后再查看每列,将这类信息进行比较,寻求其异同及成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初中地理课本的图象内容很丰富,表现形式也多样,很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出一些心得和技巧,提高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地理读图技能,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2.3分析地图的技巧

分析地图的基本方法有:一般直读法、量算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推理判断法。一般直读法即根据地图上的地图符号,通过直接观察了解地区情况。量算解析法是经过图上量算,了解事物的具体数量特征。对比分析法是指研究地图上任一事象,都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联系周围其他要素,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推理判断法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利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对地图所表示的地物、地貌,经过分析推理,判断某些在图上直接看不出的情况。例如,通过水系的分析,可以推知地势起伏的基本情况;通过居民地、交通网密度的分析,可以知道经济发达的程度。在读图中,上述四种方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分析地图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围绕地图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思索。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教师问题提的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越活跃,分析地图也越深刻。

分析地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分析地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如初中地理"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分析地图还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3.提升运用地图能力的方法

3.1加强中学生绘图填图能力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实际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记忆、想像,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巩固获得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图实质的理解,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平时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平时加强练习,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掌握知识就会不断提高。

3.2中学地理教师强化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联系实践,贴近生活,时时处处有地理。上课不离图,教材上的图,课件上的图,地图册上的图都可以适当使用。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也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3.3培养中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分析地图是培养学生应用地图的能力。有的学生习惯于死记图中的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一旦遇到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分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成因吃深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例如,我国梅雨是怎样形成的?既必须了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情况(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图),分析原理。自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在中南半岛的中南部到菲律宾一带维度上活动。在6月份以前,高压脊位于20oN以南地区,使我国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可联想到珠江流域汛期来得早。到6月中下旬脊线北跳,稳定在20o--25oN之间,使我国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即长江主汛期开始。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25o--30oN之间,这时黄河流域进入雨季,长江流域梅雨结束。所以正确掌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下北跳规律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我国珠江、长江、黄河、东北等地区的雨季长短和气候的干、湿、旱、涝。从分析出发,掌握更多的事物成因。

参考文献

[1]张荣群,袁勘省,王英杰.现代地图学基础[M].中国农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