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紫苏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中药紫苏子,别名苏子、黑苏子等。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2、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
3、紫苏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具有低糖、高纤维、高胡萝小时素、高矿质元素等。
4、禁忌:《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紫苏,又名苏麻红、红苏麻,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我国南北均产,其花、叶、芽、种子都可以食用。中医认为,紫苏辛温,入肺、脾两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中、止咳平喘和解诸毒之功,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除含维生素和矿物盐类较高外,还含有紫苏醛、紫苏醇、薄荷醇、丁香油酚、白苏烯酮等有机物。紫苏所含的α-亚麻酸,可降低血脂、血压,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健脑促智,增强记忆,提高思维能力,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可清除氧自由基,改善亚健康状态。
治感冒 鲜紫苏叶30克,放入熬好的米粥中煮2~3分钟,去叶食粥。此粥清香扑鼻,既能养胃护气,又能发汗散寒,治疗老年人伤风咳嗽尤为适宜。
治胃痛 取紫苏老根20克,生姜15克,花椒20粒,放入猪肚内炖熟,吃肉饮汤,可温胃止痛。
治痰喘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用紫苏子30克(布包),炖瘦猪肉服用,可以使痰涎减少,气喘获平。
治胃寒疼痛 鲜紫苏叶10克,生姜3块,红枣15克。红枣放在清水里洗净,去掉枣核;姜切成片。鲜紫苏叶切成丝,与姜片、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砂锅里用大火煮开,改用文火炖30分钟。然后将紫苏叶、姜片捞出来,继续用文火煮15分钟。此汤有暖胃散寒、行气助消化的作用。
治消化不良 陈橘皮、紫苏叶、生姜各适量,洗净后水煎去渣取汁;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文火煮粥服食。此粥有行气化滞、和胃止呕之功,但有胃肠溃疡病者不宜食用。
此外,紫苏做茶、糖或取汁,还可用于日常保健。
紫苏叶茶 将紫苏叶揉成粗末,放入茶杯中,加红糖适量,沸水冲泡。此茶发表散寒,适用于风寒型流感;还可解鱼蟹之毒,有胃肠虚寒者食用鱼蟹后饮用,可防止胃痛腹泻。
姜糖苏叶茶 生姜洗净切丝,与紫苏叶一同装入茶壶内,冲入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浸泡5~10分钟,加入红糖,趁热饮用。有发汗解毒、温中和胃的功效,可用于受凉引起的胃肠道不适、鼻塞流涕。
梅苏糖 乌梅肉用清水洗净,紫苏叶洗净碾碎成细粉。把白砂糖放在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时,加入乌梅肉、苏叶粉调匀,即停火。趁热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后压平,用刀划成小块,冷却后即成棕色梅苏糖。具有解毒和中、生津止渴的作用。夏季经常食用,可防治中暑发热、口渴、呕吐、腹泻等病症。
紫苏叶汁 将紫苏叶择去杂物,清水洗净,控干,切成碎末;把杏、苹果、柠檬洗净,去皮,去核,磨碎,与紫苏叶碎末一起,挤压出汁,然后再挤入柠檬汁,即可饮用。具有理气、散寒、健脾开胃的功效。
因此本文不仅介绍了春季食补的原则,也奉献了两个粥方,让你和宝宝在春季“补”出最强的身体。
早春时节,气温仍比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上述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
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祖国医学还认为,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甘温之品,忌辛辣。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Tips:制作工序
地黄粥
原料:鲜地黄5000克,白蜜、粳米、酥油各适量。
制作:地黄洗净捣汁,每500克汁加入白蜜120克,熬成膏状收贮,封好,每次用10克。将粳米约50克煮粥,粥熟时加入地黄膏10克,酥油少许。于每日早晚空腹食用。
功效:滋阴,养血,润肺。适用于肺、肾阴虚,干嚷少痰,咯血,阴伤便秘等症。如为补肾肺用,可在粥中放入熟羊肾,切碎同食;如在粥中加花椒、姜则有温中祛寒、回阳通脉之效。
紫苏粥
原料:紫苏叶6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春天到了,万物开始复苏,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养精的好时机。喝粥不仅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补充
体力,还有调理肠胃、防止便秘、预防感冒等功效。很多人都喜欢喝粥,因为不仅可以享受美味的佳肴,还可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春季食药粥保健养生很受人们欢迎,这是因为药粥具有汤剂、流质、半流质的特点,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而且可养胃气、助肝阳、治疗慢性病。它与丸散膏丹比较起来,既可长期服用,无副作用,又可根据需要,随意加减药物。当然,食药粥一定要根据身体情况、生活习惯和保健养生目的之不同,而有所选择,同时还要根据春季寒暖之变,灵活掌握。
春时食粥防病保健
入春以后,风成为春季的主气。风邪是“六之首”、“百病之长”。因此,春季里如果能有效地阻止风邪引发的风寒、风热和风煤,就能使机体免受旧病或新疾的侵扰。我国古代医辑《千金方》中记载:“春时宜食粥”,民间也有“春天喝粥,胜似补药”之说,说明粥能起到防病和保健的作用。
紫苏粥
[原料]紫苏叶6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制作]砂锅内加入适量水,放入紫苏叶,煮沸1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另行烧水,加入粳米煮粥,待粥熟时,再加入紫苏叶液和红糖,搅匀即成。
[功效]紫苏叶味辛,性温,有散寒解表、行气宽中、解郁化痰等功效,能扩张毛细血管,刺激汗液分泌而发汗,其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紫苏叶与粳米同煮,有和胃、散寒、解表作用。
地黄粥
[原料]鲜地黄,白蜜、粳米、酥油各适量。
[制作]地黄洗净捣汁,每500克汁加入白蜜120克,熬成膏状收贮,封好,每次用10克。将粳米约50克煮粥,粥熟时加入地黄膏10克,酥油少许。每日早晚空腹食用。
[功效]滋阴,养血,润肺。适用于肺、肾阴虚,干咳少痰,咯血,阴伤便秘等症。如为补肾肺用,可在粥中放入熟羊肾,切碎同食:如在粥中加花椒、姜则有温中祛寒、回阳通脉之效。
防风粥
[原料]防风12克,葱白2克,粳米60克。
[制作]将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成稀粥,加入防风药液(提前煮好),葱白(洗净切碎),文火稍煮,调味食用。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重者,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周身酸痛等。因其能发表、祛风除湿,所以可用于老人周身骨节疼痛、头痛目眩等症。食用时忌油腻、生冷之品。调味宜清淡。风湿热痹症者不宜食用。
粥材料的选择
中医认为春季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而粥是以谷物加大量水或高汤熬煮,谷物中所含的淀粉得到充分的糊化,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春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食物来煮粥呢?专家如此建议:
1 选择温性或平性的主料。在主料的选择方面,最好选择小米、大米、糯米、玉米等性平或性温的食物,以补益脾胃,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少选择凉性或寒性的食物,如绿豆、荞麦等,以免伤及人体的阳气,不利于春季人体内阴寒之气的消除。
2 甘味的辅料不可少。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还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天人们要少吃点酸味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因此,春季我们在煮粥时候,最好选择一些山药、大枣等甘味的辅料,待粥熬成后,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调入蜂蜜、红糖等食用(糖尿病患者不宜)。其中山药大枣粥就是不错的选择。可取米(大米、糯米各一半)80克,山药50克,大枣20克。将大米、糯米洗净,与山药、大枣一起放入锅里,加水适量,熬煮至粥稠,每日一次。
采朵花做情趣粥
对于爱美的年轻人来说,药粥似乎不太适宜,养颜才是首选。春季的气氛就像细柔的雨水滋润我们的身体,在三月底和四月初的季节交替的时候,在空气逐渐滋润的时候,更需要多补充水分,才能保持身心水灵的感觉。
春天是花开的时候,春天也是煮粥的好时候。米花儿、麦花儿、豆花儿等配上、玫瑰或百合花,是眼睛和身心同时欢愉的时刻。
春天是煮粥好时候,奶白香米粥用上水煮,就宛如山顶渐白的天:橘黄小米粥配上芍药花,宛如树梢后上玄月:缤纷的水果花和糯米做的粥,像小时院的果树气味;紫米粥撒入花生粒和桂花,味道更加香醇:急躁之时常饮一碗配上玫瑰花的绿豆粥,能让脸上和身心都光滑顺畅:银耳粥配上枣花是适合夜宵的;山楂粥的深红配上茉莉花的洁白,保证喝出女人微细的腰身:未煮的大麦粗糙如未成熟男孩,再配上一把枸杞,煮开它就变成温和养身的成熟男人。
煮花粥可先泡出花水,然后再用水煮粥,最后再入泡开的花朵。煮粥不外溢诀窍是落入几滴油,过夜粥最好不要喝。
喝牛奶能够保护胃黏膜。胃病患者出现泛酸、胃胀不适时,喝杯热牛奶可以立即缓解不适症状。这是因为牛奶能够稀释胃酸,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保护膜。但牛奶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比其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胃病患者若需进行抗酸治疗,长期喝牛奶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常喝生姜水可以暖胃。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对胃寒者大有裨益。不过不适宜长期使用。因生姜属于刺激性食物,胃病患者若喝大量的生姜水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过多的胃酸,从而加重胃痛、胃部不适等症状,反而有害无益。
稀软温热的粥属于养胃佳品。粥与其他食物相比较软烂,对胃的刺激性较小,放些小苏打还能够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因此,肠胃病患者不妨在发病的急性期多喝粥,大病初愈的患者也可以喝粥以促进身体恢复。但是,长期喝粥则对胃也有影响。粥会稀释胃液,加速胃的膨胀,不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而且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促进消化,在进食时若不进行咀嚼,人体口腔内的唾液腺不能大量地分泌唾液,也就]有足够的淀粉酶。经常喝粥会抑制淀粉酶的分泌,不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最终损害胃部健康。
不同体质的养胃方法
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饮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脉弱。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
药膳可用紫苏生姜红枣汤:鲜紫苏叶10克,生姜3块,红枣15克,先将红枣放在清水里洗净,再把姜切成片。将鲜紫苏叶切成丝,和姜片、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砂锅里用大火煮,锅开后改用文火炖30分钟。然后将紫苏叶、姜片捞出来,继续用文火煮15分钟即可。
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生活中要注意温补暖胃,少吃生冷食物。治疗以温脾暖胃,缓急止痛为主。
药膳可用人参煨猪肚:猪肚1个,人参15克,干姜6克,葱白7根,糯米150克。将猪肚洗净,葱切段,糯米洗净,一起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砂锅内加水,将猪肚放入锅内,先用武火烧沸,撇去汤面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烂温食。
年老体弱型:老年人和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不妨适量吃点山楂、消食、健脾、白萝卜等和胃消食的食物,从而有效养护胃部。应当选用具有温中散寒、健胃消食功效的药膳。
可用山药炖羊排:羊排、生姜、山楂、甘草、山药适量。羊排洗净后在开水中焯15分钟,捞起沥干后和生姜、山楂、甘草一起爆炒,闻到香气时加水,用大火炖20分钟。最后倒入山药,加水适量,文火慢炖40分钟即可。
最简单有效的养胃方法
1.1引入中药谚语和典故[4]中药的认识来自生活实践,中药知识传播由最初的“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其间流传了许多中药谚语、中药典故、民间传说等。如果加以运用,不但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还可使他们从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长时间听课或内容确实枯燥容易感到疲劳,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中药紫苏时,可以穿插华佗的故事。紫苏是名医华佗发现一只水獭吃螃蟹中毒后打滚,就近找到一株紫色的草,服后症状消失,因该草服后能让人舒服,故名“紫舒”,久而成“紫苏”,通过故事吸引学生,还使学生当即记住紫苏“解鱼蟹毒”的功效。又如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形象地介绍了茵陈的采集时间与药用价值问题。此外,有些内容作为中药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可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民族自豪感。当然,对于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适可而止,不能滥用。
1.2成立中药兴趣社团如我校学生成立的百草社,学生自发组织中草药图片摄影展、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加深了对药物的认识,还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友谊。
2归纳比较教学法
中药学教学中注重以主要功效为主线,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或以共有的功效主治、相同的来源、相同的病证(症状)等,通过把零乱的中药学知识归纳比较,使同学们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中药学知识网络,就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中药学》课本变薄、学透。
2.1以功效为主线,比较相似功用辨析机理领悟中药药性如生姜、藿香、半夏均有止呕作用,可治疗呕吐。但是生姜多温中止呕,藿香祛湿止呕,半夏则降逆止呕。
2.2比较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作用,掌握炮制前后性能功用的变化如生黄连善清心火,清热解毒;酒黄连善清头目之火;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再如生地黄清热凉血,熟地黄滋阴补血;生首乌解毒截疟通便,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2.3根据归经的不同归类药物把握个性特点如清热燥湿药中,黄芩善清肺热,黄连善清心胃火,黄柏善泄虚火,龙胆草则泻肝胆实火。
2.4归纳同源药物的不同入药部位比较作用区别如板蓝根与大青叶,肉桂与桂枝,川楝子与苦楝皮,大腹皮与槟榔,麻黄茎与麻黄根,附子与乌头,桑叶、桑枝、桑皮与桑椹等等[5]。中药学内容繁杂,知识容易混淆和遗忘,引导学生以列表法把药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便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如将各味毒性药、贵重药的剂量列表,强化安全用药意识;列表比较药物功效、归类相似药名的药物,易学易记。显然,列表法比较药物,形式直观,条理清晰,其优越性一目了然。
3应用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药学课程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全面性,而且也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性。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求知欲低,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些条件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LBL为主,PBL为辅[6]。
3.1总论教学以LBL教学为主,融入PBL思想中药学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等内容,这部分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引导的讲授式教学。
3.2各论部分运用PBL一般中药学教材内容分为重点讲授药和非重点讲授药。对于“重点讲授药”,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量、使用注意等均详细讲解。下面以重点讲授药为例进行PBL教学:
3.2.1创设情境教师以实物或ppt给学生呈现图片、视频以及提纲挈领的文字等学习资源,简要介绍有关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引出问题情景。
3.2.2设计问题用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提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3.2.3查阅资料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源收集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
3.2.4小组讨论各组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
3.2.5教师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详细分析有普遍意义或争议较大的问题,最后总结归纳章节重点、难点知识。
4结语
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中医称为感冒夹滞,除了感冒的常见症状以外,宝宝腹胀,不思饮食,有的嘴里还可以闻到一种酸臭的气味。严重者会呕吐出胃里还没有消化或隔夜的食物,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干燥,伴尿量少颜色发黄,舌苔又黄又厚。
食疗小妙方
材料:生姜
做法:
取生姜一块洗净,切成蒜头大小块。
用压蒜器压出汁再加少量的温热水随服。
功效:对于呕吐的宝宝,有止吐效果。
薏米橘皮粥
材料:新鲜橘皮30克、薏米100克
做法:
先将橘皮洗净切成细丝,然后加水煮沸后将橘皮丝捞出。
在橘皮水中加入大米煮粥食用。
功效:可起到止吐、消食的作用。
三根姜糖果饮
材料:香菜根1 0克、葱根1 O克、鲜芦根50克、生姜2片、红糖适量
做法:
1 将以上材料加水200毫升煮沸10分钟。
2 晾温后少量频频服用,
功效:可缓解呕吐症状。
风热感冒
宝宝发热较高,十白风有汗,鼻子不通气,流黄浓鼻涕,咳嗽有黄痰,咽部红肿疼痛,口渴多饮,舌上有一层黄色舌苔。
食疗小妙方
生姜桑叶汤
材料:生姜3片、冬桑叶9克、西河柳1 5克做法:
1 将上3味水煎到开。
2 晾温后当水饮。
功效:疏风散热。适用于宝宝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较高,鼻塞无涕,咽喉肿痛等症。
三花茶
材料:金银花15克、10克、茉莉花3克、冰糖少量
做法:
1 将金银花、、茉莉花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泡10~15分钟即可。
2 加冰糖代水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防治热毒所致的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疮等。三花茶除用于治疗外,平素对于“火气”宝宝,常服有降“火”的作用。
风寒型感冒
这种类型多见于宝宝不小心着凉,感受风寒,出现发热、怕冷,但不出汗,鼻流清涕并伴有咳嗽、咽喉干红、舌头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苔。
食疗小妙方
萝卜姜枣汤
材料:白萝卜1个、姜1块、红枣3个、蜂蜜30克
做法:1 将白萝卜、姜分别洗净,晾干,切成薄片待用。
2 取白萝卜5片、姜3片、红枣3个置锅内,加水1碗,煮沸20分钟,去渣留汤。
3 最后加入蜂蜜,再煮1沸即可。趁热代茶频饮。
功效:辛温解表,止咳化痰。适用于宝宝风寒感冒、咳嗽、鼻流清涕等症。
紫苏叶茶
材料:紫苏叶16克、红糖适量
做法:1 将上药晒干揉成粗末,沸水冲泡,放入红糖。2,用滤网过滤,代水频饮。
功效:发散风寒。适用于感冒风寒初期,鼻塞流涕等症。
葱白香菜汤
材料:葱白、香菜各15克。
做法:1 将葱白、香菜洗净。
2 将2味切成1寸长的段,加水煮开为汤,取汤趁热服一天3次。
功效:解表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等症。
姜糖茶
材料:生姜3片、红糖适量。
做法:1 把姜洗净,切成片。
2 把姜片和红糖放入杯中,用沸水冲开,晾温后服用,每日2次。功效:发汗解表,温中和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葱头姜片茶
材料:葱头1 0克、生姜3克、红糖适量
做法:1 将葱头、生姜洗净切片。
【关键词】 辛温解表药 药物 原理
防 风
防风秉辛温而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每多用于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等。
防风入肝经,祛风解痉,常用于肝风内动或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等,还可用于木郁侮土而致腹痛、腹泻。
防风尚有治疗肠风便血的特殊之功。如反复发作而日久不愈,前人的经验认为是大肠有风邪,可在所施之方中加入防风,每收良好的效果。
【功效比较】 防风解表祛风治全身疼痛的效果比荆芥好,而荆芥祛风解表发汗的作用比防风明显,故临床上常荆防同用。
用量用法:5-10克,入煎剂、酒剂或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主要用于外风,凡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白 芷
白芷又以芳香燥烈之性而祛风除湿止痒。可用治寒湿带下及风湿瘙痒等证。
白芷有消肿排脓止痛之功。故常用治疮疡肿痛,未溃者能消散,已溃者能排脓,且能生肌长肉而祛腐生新。
【功效比较】 白芷与细辛均能止牙痛,但细辛偏于齿髓疼痛或夜间牙痛;白芷则偏治齿龈连面颊肿痛的牙疼。
用量:3-10克。
使用注意:血虚有热或阴虚火旺者忌用;痈疽已溃者也宜适量,以免伤气血。
紫 苏
紫苏气味芳香辟秽,行气宽中,和胃止呕,解鱼蟹之毒。常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等病,又可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呕泻等。
本品分苏叶(用于解表散寒)、苏梗(行气宽中),紫苏为梗叶具用(和胃止呕),苏子则另有章节。
用量用法:5-10克。不宜久煎。
附 药:苏梗
为紫苏之梗。性味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腹胁胀痛等。用量5-10克。不宜久煎。
羌 活
羌活升太阳经和督脉经的阳气。故能治太阳经头痛。亦常为其引经药。
羌活以其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之功,多用于风湿相搏而致的全身骨节疼痛,颈项疼痛,脊背强痛,有良好的效果。尤以上半身疼痛最为适宜。
【功效比较】 羌活与独活虽同为治风湿证,但羌活偏于上半身之风湿,善治脊、项、背、头部的疼痛;而独活偏于下半身之风湿,善治腰、腿、足、胫的疼痛。
羌活与桂枝都能祛风散寒,但羌活善治头项脊背部之风寒;桂枝善祛肩、臂、手(指)部的风寒。
用量:3-10克。
使用注意:羌活辛温燥烈,因血虚而致的身痛慎用。
藁 本
藁本以其辛温之性,能解表而散寒邪,入太阳经而又会督脉,上达巅顶,又有止痛之功。故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巅顶痛或痛连齿颊及偏头痛等。又常为巅顶部疾病之引经药。
藁本能祛风胜湿,督脉经又与肾经相连,故又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如腰痛或肢节痛等。
【功效比较】 藁本散督脉经风寒,善治巅顶痛;白芷散阳明阴经风寒,善治前额痛;羌活散太阳经风寒,善治后头痛;川芎搜少阳经风邪、解少阳经之邪,善治两侧头痛。
用量:2-10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散,凡血虚头痛及热证均忌用。
葱白
葱白又能解毒散结,可外用敷于疮痈疔毒,及疔毒走黄。
用量用法:3-10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与蜂蜜共同内服。
辛 夷
辛夷秉辛温之气而祛风散寒,能上行头面而善通鼻窍。故用于外感风寒之头痛鼻塞,尤为鼻渊证的头痛、鼻塞、香臭不闻、浊涕常流等证的要药。鼻渊证可按证之寒热而酌加配伍。
用量用法:3-10克。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功效比较】 苍耳子也能治鼻渊病,但偏于散头部风湿,兼治头风头痛;辛夷则偏于散上焦风寒,开宣肺窍。
细辛亦辛通走窜而开窍,可通全身之气,而人心肾二经。白芷亦能芳香通窍,但主要用于散头面风寒而治前额痛、鼻塞。
香 薷
香薷外能解表而发汗,内能化湿以和中。故常用于夏季乘凉、饮冷或外感风寒、暑湿而致的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及霍乱腹痛吐泻等证。
香薷能发越阳气,通利水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对脾虚水肿患者,尤能散水和脾,是以其调中脏温中土之故也。
【功效比较】 扁豆健脾化湿消暑;荷叶升达清气而消暑;香薷散利湿浊而祛暑。
冬季伤寒的表证用麻黄;夏季伤暑的表证用香薷。
用量用法:3-10克,利水退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表虚有汗者忌用。
参 考 文 献
[1]钟赣生.常用中药功用鉴别辛温解表药《中国农村医学》 1998年第26卷第8期,57-58页.
[2]周鲁,唐向阳,付超,彭世虎.解表类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论文 2000年度.
我国历代的帝王后妃为了养生防病和益寿延年,常会网罗天下名医、名方为己所用。因此,为帝王后妃诊治疾病的医生,其医术都非常精湛。帝王后妃所用的方药,其制法都极为严谨。这使得宫廷医学与民间医学颇有不同。在清代,从顺治、康熙到光绪、宣统,历代的皇室成员都留下了大量的宫廷医案记录。这些医案记录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质量最高的医药学术资料。笔者在整理清宫医案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具有益寿延年功效的药膳秘方。这些药膳方疗效确切、用法简单,非常适合体质虚弱的中老年人使用。下面就择要介绍4则清朝宫廷的益寿药膳秘方:
一、八珍糕
八珍糕是清朝宫廷内使用最广泛的延年益寿药膳方。据资料记载,乾隆皇帝在年老体衰时,曾频频使用此方(并在方中加入了大量的上等人参)进行调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八珍糕的制作方法是:取茯苓、莲子(去心)、芡实、党参、扁豆、薏米、藕粉各60克,山药150克,糯米90克,白糖适量。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极细的药末,调入白糖和适量的清水,制成饼,用蒸锅蒸熟即成。此方具有补中益气、开胃健脾的功效,适合有食少体倦、易吐易泻等脾胃虚弱症状的老年人使用。乾隆皇帝在暮年时,其体内气血阴阳俱虚,因此御医将此方中的党参改成人参,以加强补气健脾的功效。据资料记载,八珍糕,不寒不热,为平和温补之品,以扶养脾胃为主,用后屡有奇效,百发百中,无不神效。若久服之,可培养脾胃,壮助元阳,使人轻身耐老,其效妙难以尽述。因此,清朝的8个皇帝及后妃、诸班宫女、太监都长期服食此糕,并将其视为补益增寿的灵药。
二、玉容葆春酒
慈禧太后十分注重养颜护肤,因此经常使用一些中药美容外敷方和抗老驻颜类药酒进行调治。据资料记载,在慈禧一生所用的众多抗老驻颜类药剂中,由她亲自赐名的“玉容葆春酒”被使用的频率最高,疗效也最为确切。慈禧不仅长期不间断地服用此酒,还常将其作为礼品赐给一些皇亲国戚。玉容葆春酒的制作方法是:取西洋参、枸杞子、黄精、当归、合欢皮、佛手、低度白酒各适量。将上述药物和白酒一起放入玻璃瓶中密封浸泡两个月即成,可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服3次,在三餐后服用。此药酒味道甘润温和,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安神解郁、养阴润燥、美容养颜、抗衰老的功效,适合有神倦乏力、少寐多梦、月经不调、皮肤干燥、关节痛疼、未老先衰等气血亏损症状的女性服用。由于长期服用玉容葆春酒,慈禧太后在古稀之年其外貌仍如同40多岁的贵妇一般。
三、轻身仙茶
据资料记载,清代的后妃和宫女闭居深宫,运动量很少,摄入的肥甘食物较多,却大多拥有窈窕动人的身材。究其原因,这与她们长期在饭后服用轻身仙茶有很大的关系。此茶的制作方法是:取泽泻、山楂、紫苏叶、石菖蒲各等量,上等茶叶(原方是六安茶,也可用绿茶或其他质优的茶叶代替)适量。将泽泻、山楂切成丝。将紫苏叶、石菖蒲研成粗末,与上等茶叶、泽泻丝、山楂丝一起混合均匀,放入茶盒中保存,可每次将6~10克的此药茶用开水冲泡后饮用,在早饭、晚饭后各服1次。在此方中,茶叶具有减肥、降脂的作用。紫苏叶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石菖蒲具有和胃化痰的作用。山楂具有消积去腻的作用。泽泻具有行水泄热的作用。《神农本草经》将泽泻列入上品药材,认为久服此药可“轻身,面生光”。将上述药物同用,可起到阻止胃肠道吸收脂类物质、减少肠道内毒素的产生、降低体重、活血化瘀的作用,堪称轻身减肥的良方,尤其适合肥胖症患者和血脂异常症患者使用。
四、清心醒脾莲子粥
在清朝宫廷的医案记录中,记载了大量可益寿延年、强身保健的精要之方。其中,“粥膳”占有很大的篇幅。清心醒脾莲子粥是慈禧太后最常吃的一种补益粥品,其制作方法是:取白莲子(去心)18克,薏苡仁9克,红豆12克,粳米30克。将莲子、薏苡仁、红豆一起用清水浸泡一夜,煮至烂熟,捣成糊状。将此药糊与粳米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熬煮至粳米熟透即成,可随意服用。此方具有清心安神、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的功效,御医们甚至认为它有“久服轻身耐老”之效。需要注意的是,有中满腹胀、大便燥结症状者禁用此方。
1、四季青茶包的功效与作用:能够清热解毒,消肿祛瘀。
2、四季青茶的具体做法如下:原料:大青叶60g,紫苏叶、荆芥、防风各30g,四季青叶50g。制法:以上五品共研粗末,每用20g,纱布包好,放入杯中,开水冲泡。
(来源:文章屋网 )
寒风凛冽,秋去冬来,随着季节的更替,冬季里的一些常见病也开始轮番上阵,这边感冒才好,那边咳嗽又起,还有皮肤皲裂、冻疮等也来凑热闹。再加上,人们为了御寒而偏爱热性、滋补食物,一不小心反而出现上火、消化不良等症状。此时,人们可针对冬季常见疾病,为家庭小药箱准备一些药物,以及时解除病痛。
感冒
百服宁:感冒药的成分主要包括解热镇痛、减轻鼻腔充血、镇咳、抗组胺等四种主要成分,分别对付发热、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状。百服宁是含有上述几种成分比较全面的药物,可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一次一粒。
风寒感冒冲剂:该药主要由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等中药组成,具有解表发汗、疏风散寒作用,用于风寒感冒,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等。冬天气候寒冷,多数以外感风寒为主,出现流清涕、鼻塞、怕冷的风寒感冒居多,因而可以选用该药。一次1袋,一日3次,小儿酌减。但冬季感冒也常常可见到风寒与风热相夹杂,也可适当选用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颗粒(冲剂)、银柴冲剂等服用。
咳嗽
养阴清肺糖浆:主要由地黄、玄参、麦冬等药物组成,可以养阴清肺、清热利咽,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的咳嗽。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2次。
杏苏止咳合剂:主要由姜半夏、紫苏叶、陈皮、前胡等中药组成,具有宣肺气、散风寒、止咳祛痰之功效。可用于感受风寒出现的鼻塞、咽痒、咳嗽痰稀等症。冬季老人或儿童感受风寒后出现的咳嗽、咯白色稀痰等症状尤其适用,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小儿酌减。
上火
黄连上清丸:内含黄连、黄柏、黄芩、连翘、薄荷等成分,具有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口舌生疮、口角糜烂、心中烦闷、失眠、面赤口渴、小便发黄、大便干结、舌尖发红等。口服,每次9克,每日2~3次。
牛黄解毒丸:主要由大黄、石膏、黄芩、桔梗、甘草、雄黄、冰片、牛黄等组成。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上腹部灼热嘈杂,进食多但容易饥饿,口干口苦或有口气臭秽、牙龈肿痛、大便干结、烦躁不安、失眠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的患者尤其适用。每日2~3次,每次1丸。
消化不良
达喜:即铝碳酸镁咀嚼片,可以缓解与胃酸有关的胃部不适,如胃灼痛、返酸、烧心感、腹胀、早饱现象、恶心、呕吐等。成人在饭后1~2小时,胃不适时服用1~2片。
六味安消散:由土木香、大黄、山奈、寒水石(煅)、碱花等药物组成,可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用于胃痛胀满,消化不良,大便秘结。每次口服1.5~3克,每日2~3次。
冻疮
冻疮膏:本品所含樟脑具有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止痛止痒的作用。另所含硼酸具有轻度抗菌消炎作用,适用于冻疮早期。局部外用,用温水洗净疮面后,轻轻揩干。取本品适量涂于患处,并轻揉,每日数次。用于止痒,局部涂于患处,每日2~3次。小儿和老年人应避免大面积使用。
百多邦:即莫匹罗星软膏,是局部外用抗生素,适用于各种细菌性皮肤感染,用于冻疮较重,冻疮表面发生水疱、破裂后溃疡或糜烂,可预防冻疮继发性感染。局部涂于患处,每日2~3次。
皮肤瘙痒
皮炎平软膏:内含有醋酸地塞米松、樟脑、薄荷脑等成分,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及止痒作用,对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职业性皮炎、丘疹性皮炎、湿疹、瘙痒症有显著的疗效。但需要指出的是,若治疗效果差时请不要滥用该药,因其含有激素。
炉甘石洗剂:为皮肤科常用药品之一,不仅具有收敛、保护和吸收少量渗出液的作用,也有较弱的防腐作用,可用于荨麻疹、老年人不明原因顽固皮肤瘙痒等。将之涂搽于患处,每日2~3次。
另外,还可以口服一些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西可韦等,但这些药物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口服。
皲裂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方法;医药相长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四门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中药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内外妇儿等临床课奠定基础。笔者从事中药学的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的“一体两翼”的教学方法群,现赘述如下。
1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药学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求中医学本科学生学习333味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按部就班的讲解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学习效率。目前,我们的理论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1讲授法。讲授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知识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础知识,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在讲具体中药时,打破教材中先讲性能、再讲功效、最后讲临床应用的一贯思路,以功效为核心,让学生运用总论中药性理论的知识来分析中药的性味和归经,根据功效推导临床应用。以麻黄为例,首先讲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然后让学生推导麻黄的性味、归经。结合药性理论所学知识,辛则能行、能散,温则能散寒,麻黄能发汗解表故具有辛味,性温;苦则能泄、燥、坚,麻黄能平喘故具有苦味;宣肺故入肺经,利水消肿入膀胱经。发汗解表可治疗风寒表实证,宣肺平喘可治疗咳喘证,尤其适合于外感风寒引发肺失宣降之咳喘,利水消肿可治疗水肿,尤其是风水水肿。如此就可以把中药的性能、功效和应用有机联系在一起,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学生只需要记住中药的功效,即可反推性能和临床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比较法。中药学的学了单味中药的记忆外,还需要通过比较法把中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会辨证选药。比较的两味中药需要有共同点,可配伍使用。可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名称容易混淆的药物比较、来源相同的药物比较[1]。横向比较的特点是比较的药物共同功效除了同一章节药物共同的功效外,还有其他共同功效,可配伍使用。如解表药中麻黄与香薷的比较、生姜与紫苏的比较、荆芥与防风的比较等均属于横向比较,以生姜与紫苏为例,均可发散风寒而且发散之力均较弱,常配伍用于风寒表证之轻证或辅助治疗。均可以解鱼蟹毒,可配伍用于鱼蟹中毒。但生姜还可温肺止咳,紫苏还可行气宽中。纵向比较的特点是比较的药物分散于不同章节,但有共同功效,常配伍使用。如解表药中羌活与祛风湿药中独活,化湿药中豆蔻与收涩药中肉豆蔻等均属于横向比较,以羌活与独活为例,均可解表散寒、祛风湿,常配伍用于风寒表证或风湿痹证。但羌活偏于走表走上,独活偏重于走里走下。名称容易混淆的药物比较,如茯苓与猪苓,黄连与胡黄连等等。来源相同的药物比较,如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等。1.3案例法。通过简短的小病例,学生运用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来辨证,运用所学中药来论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讲完发散风寒药后,给学生介绍一个小病例:某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学生根据中诊所学知识很容易辨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接下来引导学生选药,由于刚学完发散风寒药,让学生从所学的13味发散风寒药中加以选择。此时,既可以让学生重新复习所学的13味中药,又可以在筛选的过程中进行中药间的比较,把麻黄、桂枝列为第一组,生姜、紫苏、香薷列为第二组,荆芥、防风列为第三组,羌活、白芷、细辛、藁本列为第四组,苍耳子、辛夷列为第五组。第一组可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实证,第二组适宜于风寒表证伴有脾胃证表现者,第三组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均可,第四组对风寒表证兼风湿痹证最为适宜,第五组对外感风寒伴有鼻塞适宜。如此很轻松就筛选出麻黄配伍桂枝,而且其他发散风寒药也能灵活运用。1.4讨论法。我们采用小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4~6人/组,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例如,围绕“真正的平性药存不存在”“你怎样认识十八反和十九畏”等问题进行讨论。以“真正的平性药存不存在”为例,有的学生认为存在是因为教材中不少中药的药性是平,那就说明平性药是存在的。有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是因为中药治疗疾病的机制就是以偏纠偏,若无偏性就达不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谓的平是相对的平而不是真正的平,只不过寒热之性不太明显。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无形之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该教学方法要求全员参与,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形象式教学法。(特色)基于中药学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们也尝试使用形象式教学法。即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一类相似中药,增强学生对中药的形状、颜色、质地、药用部位与中药功效关系的认识。如花类药大多气味芳香,偏于走表走上,色红大多入血分;蛇类药,外皮光滑流利,穿透力强,均具祛风通络、定惊止痉作用;种子类药大多具有明目之功;藤类药大多具有祛风通络之功。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举一反三,降低记忆难度。如鸡血藤为活血调经药,在活血的同时还可祛风湿治疗风湿痹证,金银花本无祛风湿作用,但其藤即忍冬藤具有祛风湿作用。可见,中药的入药部位、性状、颜色、质地等与功效密不可分。采用形象式教学法可将中药按照入药部位不同进行分类记忆,以降低记忆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1.6练习法。课堂教学受课时限制,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地传授,可采取练习法。通过练习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我们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了中药学网络课程,将课件、练习题、考试题等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登录中药学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线进行练习,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一般在一章学习结束后会进行在线测试,将此部分成绩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可达到敦促学生及时练习的目的[3]。
2实践课教学方法
中药学的教学除理论教学外,实践教学也至关重要,可培养学生既会用药又会认药,达到医药相长的目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中药基源植物辨识和中药饮片辨识等环节。目前,我们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2.1演示法。带教教师在实践课上先向学生展示中药饮片,教学生如何采用望、闻、摸、尝等经验方法进行中药的辨识[4]。所谓望法即眼观法,通过看中药饮片的形状、颜色、切面、断面、表面的特征进行辨识。如蒲黄为黄色的粉末,山药的粉性等。所谓闻法即运用嗅觉器官对中药饮片样品的特有气味进行辨识,可采取直接鼻嗅法、揉搓鼻嗅法和蒸汽鼻嗅法。如黄芪的豆腥味可直接鼻嗅,鱼腥草的鱼腥味需要揉搓叶片等等。所谓摸法即手感法,用手感触中药饮片的软硬、轻重、光滑、粗糙及干湿度,包括手摸法、手捏法和手衡法。所谓尝法即直接用口尝或取少许咀嚼,或加开水浸泡后尝浸出液味道的方法,包括舌感法和咀嚼法。如细辛之味辛辣、麻舌等。2.2参观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可带领学生到中药房、药厂进行参观学习,并进行实地讲解。如总论中讲到中药的煎煮方法时,可带领学生到中药房煎药室参观,在煎煮过程中介绍中药煎煮的注意事项及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等。学生通过参观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2.3竞赛考核法。在实践课结束时,可采取竞赛考核法。中药基源植物辨识环节,任课教师选取150味中药标签,要求学生随机抽取5味,在本草园中找到相应的植物,并简单介绍辨识要点,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赋分;中药饮片辨识环节,任课教师选取150种中药饮片,学生随机抽取5种进行辨识,同时需要回答中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赋分。该考核方式将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学生在紧张、有趣的考核中加深了对中药基源植物、中药饮片的认识以及中药药性理论、功效及应用的掌握,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我们利用学院的“国医节”活动,举行中药辨识大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既可加深学生对中药基源植物和中药饮片的认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理论课教学方法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一体两翼”的有机组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达到了中药学的教学目标。
作者:林海燕 于佳宁 于京平 单位: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两腺外科
参考文献
[1]庄志宏.探析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的方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22):13-14.
[2]王君明,崔瑛.中药学趣味性教学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