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2013护士工作总结

2013护士工作总结

时间:2023-06-04 10:47:19

2013护士工作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执业护士资格考试 通过率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Analysis of the Passing Rate of Nurse Practitioner Qualification Test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HENG Lingling, WANG Feng

(School of Medical Science, Hubei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Xiaogan, Hubei 432000)

Abstract Study purpose: By analyzing the passing rate of nurse practitioner qualification test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of recent three years (2011, 2012 and 2013), we try to find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rate. 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data of the passing rate from 2011 to 2013, and di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m. Result: the rate of the three years is: 39.2% for 2011, 42.5% for 2012, 44.6%for 2013.The excellent and fine rate is low; it is not more than 10%. Most students are just up to the basic standard, the proportion of poor students is too high. Among those who fail the test, 15% students of them are close to the basic standard. The passing rate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skills have no difference and they hav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passing rates of students who attend training for the test and those who do not have remarkable difference (P

Key words nurse practitioner qualification test; passing rate; countermeasures

为加强对护士行业的执业准入控制,保证护理行业执业人员的水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简称CLEN)。考试的目的是评价申请者是否具备护士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国卫生部规定,必须通过CLEN,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才能申请护士执业资格。这便使众多医院在聘用护士时把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作为先决条件之一,致使护理专业学生的CLEN通过率直接影响到其就业率,即而影响到卫生类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提高CLEN的通过率是相关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笔者对我校中职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近三年(2011、2012、2013年)CLEN通过率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提高护生CLEN通过率的有效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应届中职护理专业报考CLEN的学生。

1.2 方法

对学生CLEN通过率的相关数据,用SPSS18.0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

2 结果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中职护生CLEN通过率分别为39.2%、42.5%、44.6%;优秀率与良好率总计不超过10%,差生所占比率在20%左右(见表1)。有15%左右学生虽未通过但考试成绩接近合格标准,总分与合格线相差在5分之内或总分不差但有一门未通过,属于潜在可通过的水平(见表2)。学生在专业实务和实践技能这两方面的通过率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参加了考前培训与未参加考前培训的学生在CLEN通过率上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011、2012、2013年中职护理应届毕业生CLEN成绩统计

注:优秀率指考试总分达试卷卷面分的80%以上的考生比率;良好率指考试总分达试卷卷面分的70%~80%的考生比率;差生率指总分低于合格总分20分以上的考生比率。

表2 2011、2012、2013年中职护理应届毕业生潜在可通过CLEN情况统计

注:潜在可通过是指考试虽未通过但总分与合格线相差在5分之内或总分不差但有一门未通过,稍加努力应能通过。

表3 2011、2012、2013年中职护理应届毕业生CLEN专业实务和实践技能成绩统计

表4 2011、2012、2013年未参加考前培训与参加考前培训学生CLEN通过率比较

表5 2011、2012、2013年管理最佳班级与最差班级学生CLEN通过率比较

注:班级在学生入校时随机编成。班级管理质量是学校统一按学生每天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自习纪律等方面综合量化考评,按学年得分最高的班级为最佳班级,得分最低班级为最差班级。

3 讨论及对策

3.1 加强思想重视,强化考试观念

每年一次的CLEN,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大检验,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关系到学校的招生等环节。①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如何提高CLEN通过率这项工作。应向学生介绍我国CLEN的现状,介绍本校学生近年来CLEN通过率,让学生认清形势,产生危机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专业学习,积极应对CLEN。②

3.2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素质

从我校近三年中职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CLEN成绩统计分析情况来看,中职护生CLEN通过率不高,优秀与良好率偏低,大多数学生处于基本合格水平,差生所占比率较高。学生在专业实务和实践技能两方面通过率均不高,无差异性。因当前中职生源素质整体素质偏低,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致使专业教学质量不高,较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CLEN通过率。所以,学校可通过对新生进行一定的笔试和面试来把握学生入关,或推行留级制度,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淘汰。

3.3 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依据CLEN大纲及题型,根据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结合目前中职护生自身特点及学习现况,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③

3.4 重视考前培训

统计结果表明,考前培训可大大提高CLEN通过率。所以应重视考前培训工作,在考前1~2月,采取集中授课、强化练习、试题讲解、模拟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识,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技能。

3.5 强化班主任队伍,提高班级管理

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班主任能够较好地管理班级,促进良好班风的建立,利于产生良好的学风。所以在聘用班主任时进行一定的考核,或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加强班主任的思想教育,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在日常学习和考前培训工作中,班主任也应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进来,督促成绩不好的或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班级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CLEN通过率。

注释

① 李祖赐,陈璐,王海容,等.2011年应届毕业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的分析[J].医药前沿,2012.4:7-8.

第2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 内科; 护理质量; 护士分层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03-03

The Effects Observation of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XIONG Xiang-yu//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3):3-5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es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summarized the hierarchical car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proposed precautions,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Method:Selected 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3 as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phase.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2 as the control phase,nurse management use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methods.From July 2012 to June 2013 as experimental phase used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The happiness of nurse and medical care’s quality after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be comparative observed.Result:The nurse’s happiness,medical care qualit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xperimental phase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phase,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ursing management; Medical; Quality of care;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eyang,Yueyang 414100,China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及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也逐渐提高。护士的人力资源合理配比及护士的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到患者住院期间得到的护理质量[1]。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患者病种多样,疾病病程长,部分患者反复发作,不但有身体的不适,还伴有较为明显的不良情绪,这些患者由于疾病的长期影响会导致机体衰弱,抵抗力低,容易在住院期间发生各种不良事件,如院内感染等。因此,内科患者需要获得护士更全面、周到的护理服务[2]。针对这种情况,护士的合理人力资源配比也就十分重要。笔者所在医院在内科护理工作中,采用了护士分层护理管理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6月-2013年6月为本次实验的研究阶段,共32名护士,其中2011年6月-2012年6月为对照阶段,护士管理使用常规的管理方法;2012年7月-2013年6月为实验阶段,在护理管理中采用护士分层护理管理。两阶段内科收治的患者人数、床位利用率、患者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阶段内科护士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第3篇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Denting)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本院自2013年7~12月在全院护理关键指标的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促进了全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581例为对照组,男293例,女288例,年龄6~91岁,平均(56.58~23.89)岁,平均住院时间24.52 d。2013年7~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983例为观察组,男498例,女485例,年龄5~93岁,平均(58.79±28.32)岁,平均住院时间22.31 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疾病程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终末质量管理控制手段进行质量管理,具体方法为:

1.2.1计划阶段 ①护士首先做好正确的事,护理组长对本班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天对本科的质控项目检查。②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将影响本科6个关键指标的因素应用头脑风暴法逐一列出,查找主要原因加以分析。③制订明确的计划:根据主要问题制订出当月的护理质控目标,然后根据所制定的目标,制定可行的措施。

1.2.2实施阶段 主要是执行计划,按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等要求,落实到各个小组和人员。

1.2.3检查阶段 检查计划实施情况,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对比,每周进行质控通报。

1.2.4处理阶段 ①护士长每月总结本科室经验教训,护理督导组每月总结全院共性的经验教训,总结哪些工作做得不当。②对于这个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根据当月评价结果,制订下个月的质控目标和措施,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以上4个阶段必须环环相扣,不得中断,而且每一个循环都紧密衔接,周而复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疮、患者走失、自杀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采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疮、患者走失、自杀等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0.68%低于对照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P(计划)是行动的指南,科学、准确的计划可使工作事半功倍;D(实施)是循环的中心环节,是计划的具体体现;c(检查)是督促计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直观地了解计划实施的情况;A(处理)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措施,保证计划的进行与效果[2]。本结果显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静脉输液管理中减少红灯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活动开展前对输液过程中红灯多的现状问题进行要因分析,制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红灯数量由改善前的平均每天82次降为改善后的27次。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输液过程中红灯的发生率,持续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 品管圈;静脉输液;病区红灯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68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reducing the red light during the management of venous transfusion

LIANG Min,GUO Nan,ZHANG Ning-n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sl Affiliated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10004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to reduce the red light during the management of venous transfusion.

Methods:The group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established.Before th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the reasons of the raise of the red light during venous transfusion were analyzed.Then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made and came to apply.

Results:The number of red light was decreased from 82 times per day to 27 times per day after the activitie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onclusion:The activitie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ate of red light during venous transfus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Venous transfusion;Red light in the ward

品管圈是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人员,为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然后分工合作,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手法当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质量问题,并进行全面持续的质量管理改进。我科自2013年3月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病房管理减少红灯的质量改进工作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室床位50张,护士22名,分别对2013年3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病房红灯数量与2013年4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病房红灯数量数据进行统计,并将活动开展前设为对照组,活动开展后设为试验组,两组病人数量、病情、文化程度、治疗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2013年3月起对全体护理人员分批培训“品管圈”相关知识,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全员和个别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施前培训和实施中指导相结合。

1.3“品管圈”成立采用自愿报名形式,最终确定8名小组成员,年龄24~36岁。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4名。本科2名,大专6名。选出圈长1名,总护士长任辅导员。

1.4圈名及寓意圈员各自设计圈名、圈徽,经投票确定以“梦想圈”为圈名,寓意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秉承奥林匹克精神理念,以精湛的护理技术为引导,以身心并护为标准,圆病人健康梦,医者仁心梦。

1.5方法

1.5.1确立主题由圈员主动提出备选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依据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原则,圈员讨论后选定“在输液过程中减少红灯数量”为活动主题。每2周活动1次,每次活动1 h,每月召开圈会1次。

1.5.2原因分析组织圈员讨论,从人、 物、环、法4个方面,用鱼骨图分析在输液过程中红灯数量多的因素,见图1。

1病房亮红灯多的因素分析鱼骨图

1.5.3现状调查圈员分为两组,详尽列出了每日工作流程图,利用查检表总结出每日病房红灯数量。圈员根据鱼骨图进行管理要因分析,根据80/20定律,将具体数值制作柏拉图(图2),得出主要原因,针对重点原因进行改进。

1.5.4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员能力)。圈员能力=所选主题在主题选定时8名圈员在圈员能力项的平均分/该项总分。针对主要原因设定目标。

1.6对策制定与实施

1.6.1培训交流利用晨会、圈会强调减少红灯在病房管理中的重要性,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护士责任心,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护士的专科知识水平和健康宣教能力,提高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对病人输液情况、病情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1.6.2优化排班和工作流程排班是对护理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是完成护理工作、满足病人多方面需求的基础[1]。在日间治疗量大及晚夜间时间段,护士人力不足,不能满足病人需要,造成“红灯”此起彼伏。在品管圈活动中,结合全体圈员意见,护士长合理安排上班人员数量,调整工作程序,在特殊时间段增派护士,增强小组护士之间的配合与合作,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人,每个时间段护士都有具体任务,保证能够有充分时间走到病人床旁,及时解决病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减少病人因寻求帮助而呼叫“红灯”[2]。

1.6.3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和完善圈员、圈长、护士长三级检查制度,圈员每天自评红灯数量并注明原因,圈长每周检查1次,总结产生红灯的频次及原因,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在圈会上针对原因制定措施,循环改进。

1.7效果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平均每天亮红灯数量。

2结果

2.1有形成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根据公式运算得出,在静脉输液管理中产生红灯的原因都有所下降,平均每天红灯数量由活动前的82次降到了27次。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82-27)/82×100%=67.07%。

2.2无形成果QCC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的责任心、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团队凝聚力及病人满意度7项无形成果指标进行调查,并计算平均分(图3),结果表明,所有指标都有提高,尤其是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及病人满意度方面提高较大。

3讨论

3.1红灯数量明显下降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影响输液管理中产生红灯的原因,红灯数量明显降低,持续改善病区环境,及时解决患者需求,增进护患感情,达到双赢。

3.2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品管圈活动使静脉输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护士在巡视时可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协助其生活护理,指导其保持安全体位,防止液体外渗,减少如厕时引起肿胀。让病人真正体会到在病房有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治疗和护理,在输液过程中有护士的悉心照顾,从而真正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融入关爱与尊重的服务理念,把病人当亲人、朋友,让病人真正感受到精神上的呵护、亲情般的温暖[3]。

3.3提高护士解决问题能力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早发现、早处理,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圈内成员学会了使用品管圈工具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品管圈活动实行问题管理,运用持续不断提出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解决问题[5],是通过组员间的相互协作,依据PDCA循环的程序展开。通过本方法的应用,已形成标准化流程,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工作井然有序,有效减少护理缺陷,在护理的不同环节,实施品管圈,可以取得不同效果,达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6]。

参考文献

[1]李葆华,祖鹏婧,赵艳,等.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34.

[2]翁卫群,庄勋,刘经纬.无陪化护理在减少病区“红灯”数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402-404.

[3]刘永莲.提高病人满意度优化护理服务质量[J].临床合理用药,2012,5(4C):115.

[4]李斌,曾艳,吴伟.品管圈在推进急诊患者安全转运交接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3):1924-1925.

[5]向邱,徐素云,张子云.品管圈活动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04-105.

[6]姜雪莲,白国欣,尹桂梅,等.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70-71.

第5篇

方法:对2012年下半年及2013年上半年我院护理管理成效进行对比和分析,其中2012年下半年妇产科并未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2013年上半年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护士仪表语言、环境卫生设施、护患沟通技巧以及患者心理干预等方便给予人性化干预。

结果:在2013年上半年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后,该阶段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均较2012年下半年阶段有明显的提升,两时间段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这对提升医院正面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妇科产护理管理人性化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8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6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护理模式及管理模式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进步和发展。随着新护理模式中从“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提出和推广[1],临床护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人性化护理模式应运而生,并快速被各大医院和患者所认可。我院在2013年上半年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实施了人性化护理,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对我院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妇产科护理管理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2012年下半年收治患者760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4.7±5.7)岁;其中产科患者和妇科疾病患者依次为336例和424例;2013年上半年收治患者880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5.8±4.9)岁,其中产科患者和妇科疾病患者依次为350例和530例。对2012年下半年产科仍旧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而在2013年上半年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管理;两段时间段在年龄、疾病状态、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012年下半年护理管理仍旧不变,2013年上半年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传递和学习新理念。在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前,护士长应组织科室的护理在编人员学习和了解人性化护理理念,促使以前的护理观念发生改变,做到换位思考,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同时,宣扬人性化护理理念的人员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理念和工作热情,进而感染其他护理人员,提升其人性化护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

(2)环境保洁及管理。依据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年龄梯度、工作经验、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同时考虑患者的需求,对护理人员资源进行合理化搭配[2],如经验丰富的护士带经验少的护士,这样配合有主于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护理人员应保持医院及病房环境整洁,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诊或休息环境;室外做到无杂物、无异味、安静,室内做到整洁、空气新鲜、湿度合理等。

(3)摆正好护理服务态度。护士良好、友善、微笑的服务态度,对促进护患和谐交流有着较好的效果;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其及疾病状况,并依据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给予有针对性的讲解,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交流时,要面带微笑,给予真诚的关怀,若是患者脾气暴躁,应给予理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因此在给予心理安慰时,应尽量保持微笑、和蔼,并做好倾听者的本分,做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4)护士行为举止要端正。护士应保持着装统一,衣服要洁净,言谈举止应端庄大方,交谈时面带微笑,健康宣教时,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并给与患者真诚的关怀;用药时,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给予饮食干预,应事先争取患者意见。患者提出的要求,应尽量给予满足,若是对患者疾病康复会造成影响,应给予说明。

1.3判断标准。护理满意度评定:由护士长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和护理质量评定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和护理质量进行调查,总分均为100分,分越高,满意度(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两时间段护理服务质量对比,发现2013年上半年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较2012年下半年有明显提升,对比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人性化护理的核心理念及本质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因此在护理人员实际工作,其管理理念、工作态度、工作程度等方面都应围绕病人而展开,这样才能体现出“以人文本”的核心理念,这样的护理服务才能称之为人性化护理服务。妇科产作为医院各科室中较为特殊一员,其常因护理纠纷而产生医疗纠纷,这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3],因此在妇产科实施人性化护理,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化的护理队伍,对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护理人员作为抢救病人生命的最前线工作人员,其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道德感和事业观,应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个人隐私以及生命价值,无论病人年龄大小、身份高低、性别,都不应存在歧视的现象。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其主要宗旨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护理人员以往“只关注疾病康复与否“的旧观念,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本文研究发现,2013年上半年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后,该阶段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较2012年下半年均有明显提升,这说明人性化护理服务在护理管理中有着高度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娟.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8):72

第6篇

【关键词】品管圈;护士管理参与率;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22-02

【Abstract】 Objective: We hop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boost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excellent nursing service on the patient. Methods: We planned a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whose topic was “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nurses in the management”. We compared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nurses after this activity with the previous rate before this activity. Results: After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nurses reached 100%.At the same time,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reached 97.5%. Conclusion: When we applied this kind of activity on the conducting excellent nursing service,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nurses was acceptable and the nursing quality was raised distinctly.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articipation rate of nurses in the management; Effect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我科从2013年11月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护士管理参与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开放床位47张,执业护士14人,规培护士(无证)2人。执业护

士中有副主任护师(护士长)1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3人,护士7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5人,在读本科3人。本组资料来源于2013年8月―2014年1月的护理质量检查和出院时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其中8月1日至10月31日出院病人总数547例,随机抽取200例为对照组;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出院病人总数522例,随机抽取200例为实验组。将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 品管圈概况

1.2.1品管圈的成立 圈名“戮力同心”,喻意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而全力以赴。

1.2.2人员组成 由科室护理人员自发组圈,护士长为品管圈指导员,负责领导、支持和协助团队活动开展;一名护理本科生、主管护师为品管圈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组织;另有圈员8名,分别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护士3人,负责参加小组活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履行分担的职责,配合协助圈长,积极学习品管知识及专业知识,以确保各分管项目的具体实施。

1.3 方法

1.3.1 确立主题 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针对本科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待选课题,通过脑力激荡法,讨论,投票,选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课题―提高护士管理参与率。将课题上报护理部审批,通过后立即展开品管圈活动,实施日期为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

1.3.2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本品管圈圈内人员从2013年11月1日至2013年11月14日对科室进行护理管理现场检查,其中分别安排2-3人从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护理流程、护士理论水平方面进行检查总结,最终找出目前科室主要存在护士管理参与率低的现象。组织讨论,从“人”、“事”、“物”三方面用鱼骨图说明护士管理参与率低的因素,见下图。

1.3.3 对策与实施

1.3.3.1学习交流 利用科室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和开晨会、圈会时间,组织圈员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QCC活动步骤以及加强护理管理的重要性,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必要性。因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2]。护理工作是连续性的,需要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才能使护理工作尽善尽美。护士长知任善用,充分发挥各圈员的优点,将具体工作任务分管到人,不定期进行检查,给予合理的奖惩,激励护士主动参与到护理管理中去,并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交流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共同帮助与提高。

1.3.3.2改进存在的问题 对护士加强责任心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要求每位护士加强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加强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等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护士长针对工作量大、病人多、低年资护士较多等具体问题,并结合全体圈员意见,进行弹性排班、强弱搭配,以保证各班的人员结构和工作质量,并选定几名质控护士督促和检查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学习情况,严格把好质量关。规范护理流程,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科室还特别搜集整理制作许多温馨提示小卡片,如防跌倒、防坠床、防小偷、防压疮、防导管脱落、药物过敏、控制输液速度、特殊用药等,挂于所需病人床旁,以起到警示作用。各级人员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团结协助,积极参与护理管理,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而不懈努力追求着。

1.3.3.3三级检查控制 加强和完善护士长、质控护士、圈员三级检查制度。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检查质控护士的工作落实、实施情况,质控护士则每天督导和检查圈员的具体工作情况和基础理论、技能操作,并进行定期考试,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管理参与率 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护理质量管理不再以护士长为主,而是全员积极参与实施与改进,变“要”为“我要干”。在圈会上,品管圈成员脑力激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活动前,护士只是被动工作,表现为一种应付、完成任务,工作积极性不高,认为管理只是护士长和质控护士的事,与自己无关,参与率约40%。推行品管圈活动后,各圈员积极投入到活动中,管理参与率可达100%。圈员们主动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亲自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使她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工作,使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更为增强。从表2中可见护理管理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3.2 品管圈活动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在品管圈活动中,每位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要相互配合,接受圈长的指挥和监督,在定期的讨论、分析、总结过程中,要求每位圈员都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既给予了个人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体现了个人必须对团队负责,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定期的讨论,也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圈员都学会了使用品管工具来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家感受到共同协作的快乐及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快乐,取得了良好的无形成果,极大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3.3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技术水平,提高了综合素质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充分调动了各级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求知欲。为了使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护士自觉学习基础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等,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能自觉按标准进行改进。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及时总结经验,自觉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自身的护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护士长对各级护士的考核中还适当进行了一些奖惩,从而更加激发了护士的竞争意识,也增强了危机感。科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使质控意识、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科研思维能力及组织策划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3.4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提高护理质量,“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是护理管理者努力的目标,也是全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3】。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为其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最大满足患者的需求,是深化整体护理的重要途径【4】。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可有效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能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科学知识和护理文化是护理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5】。我们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用科学的品管方法找出并确定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护理流程、护士理论水平等,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表1可予以证实。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度,应有效挖掘护理人员的管理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及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6】。因此,品管圈活动是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护士管理参与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

[2] 李华,赵锦仲,陈文玉,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病人骨质疏松防治知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9):60-61.

[3] 杨梅.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实践和护理安全管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1,17(10):126.

[4] 陈湘玉.传承护理专业发展进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J].护理管理杂志,2010,3(5):312-313.

第7篇

关键词:品管圈;ICU护士;洗手依从性

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内危重患者集中的区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手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手污染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文献报道,手污染造成的医院感染高达30%,比空气传播的危险性更大。洗手是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及简便易行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国内调查显示,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平均约为40%,洗手合格率也仅有35.6%~73.6%。因此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成为了国内外医院管理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我科自2013年9月运用品管圈方法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手卫生知识和洗手依从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我院ICU护士15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35岁;工作年限1~5年12人,5~10年1人,>10年2人。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2013年9月成立QCC小组,由10名圈员组成,其中护士6名,护师3名,主管护师1名。设立圈长1名(由ICU病房护士长担任)负责对活动实施进行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全体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1]选出25个圈名,根据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依照5分、3分、1分进行评分,总评分最高的为本次活动主题,本期最终主题确定为"如何提高洗手的依从性。"本次QCC实施的日期为2013年9月2日~2014年2月。

1.2.2现状评估及要因分析圈员用头脑风暴法和经验法圈出ICU护士洗手依从性低的影响因素。①ICU病房的患者来自于各科室的危重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使护理工作量增加,需要洗手情况增加,但由于工作时间有限ICU护士不可能完全遵守洗手的规定;②在节假日和夜班护士洗手执行率明显低于工作日,但有护士长跟班的情况下洗手执行率达100%。这说明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护士洗手意识松懈是造成洗手依从性低的重要影响因素;③年轻护士多为爱美女性,反复洗手过程中,洗手液用量增加,而洗手液会使蛋白质变性,导致皮肤变得干燥或皲裂,冬季更易出现干裂情况。洗手液对手部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球菌易于在手部繁殖。大部分医护人员自述出现过皮肤问题,少数护士出现过皮炎的症状;④洗手设施不完善:监护室均配备了洗手池、洗手液及手消毒剂,但设施简陋,没有采用感应式水龙头,并且冬天也不能保证全天热水供应,严重影响了严寒季节的洗手依从性。

1.2.3对策与实施

1.2.3.1加强手卫生教育按照2009年12月1日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手部卫生知识,使大家认识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发生有直接关系[2]。普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ICU护士上岗前,接受岗前培训,加强与医院感染防控相关手部卫生宣教。在岗ICU护士准确掌握洗手指征,并且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洗手规范。

1.2.3.2建立洗手考核制度发挥护士长的监督作用,同事之间相互监督,质控小组不定期进行手卫生知识提问及洗手六步法现场考核,将考核成绩与薪资挂钩,从而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3]。

1.2.3.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人员短缺,护患比例失调会降低洗手的依从性。因此,根据针对ICU病房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人员,科学排班。工作任务采取包干制,责任分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实行弹性排班制,力求"患者多时不缺人,患者少时没闲人。"让护士人员摆脱超负荷工作状态,有一定的时间执行洗手操作。

1.2.3.4建立洗手提醒机制与合理设置洗手设施在洗手池旁张贴洗手流程图和温馨提示语。在需要的地方设立便利的洗手池,采用感应式水龙头。选择以酒精为主的无水洗手剂[4],使用方便为护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时间段节省了洗手时间,提高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

1.2.3.5定期检测洗手效果由医院感染科不定期进行护理人员手微生物检测,证明手是脏的还是不脏,并且公示细菌培养结果。设立惩奖制度,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者采取经济惩罚。

1.2.4评估方法

1.2.4.1手部卫生知识调查根据《消毒管理规范》及《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自行设计问卷,其内容包括洗手指征、洗手六步法及洗手的重要性,每项内容设计5道选择题,答对记2分,答错记0分,总分为30分。

1.2.4.2洗手执行情况参照《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中洗手指征、洗手时间、洗手部位执行情况和洗手六步法、细菌检测进行评估。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采用SSPS13.0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护理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及洗手依从性,以P

2 结果

2.1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知识综合评分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评分较干预前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

2.2干预前后洗手执行情况干预后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及洗手正确性合格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操作不断增加,使得医院感染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多为外因性感染,以接触传播为主。医护人员日常繁琐护理工作基本通过手工完成,洗手依从性低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关键所在。

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博士的开创的,是由工作性质相似6~15人自动自发的组成小圈团体,通过团体合作、集思广益,在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氛围中,使工作场所、管理中等各种问题得到改善。近年来国内很多医院将品管圈活动引用到了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2013年9月~2014年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ICU护士洗手依从性时,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利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影响洗手依从性低的要因,针对要因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并付诸实践。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评分、洗手依从性及正确洗手合格率较干预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了同事之间的协助能力,提高了岗位责任感,从而使洗手依从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QCC活动成本低,效果好,是深化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

[2]朱晓萍,李娅,唐嘉.9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现状调查[J].重庆医学,2010,39(12):1619-1620.

第8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基础护理;患者满意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20-02

绩效考核作为国家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各医院的积极响应。当前,各医院为提高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大,但尚缺乏系统化的考核办法[1]。我院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绩效考核体系,且实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3年12月接收的住院患者400例,男性患者273例,女性患者127例;年龄为19-73岁,平均年龄为(42.1±5.3)岁;住院时间为3-27d,平均住院时间为(12.6±3.4)d。按照随机分组法,将400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住院时间、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编制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参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的护理工作量、护理人员数以及护理风险系数等,确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每个单元的绩效总额,采取梯度排名的方式对测算结果进行排序;各单元责任人按照护理部下发的绩效分配总则[2],在结合本单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循标准统一、效率优先以及兼顾公平的原则,编制出二次绩效分配方案,从而依据护理人员的岗位系数、奖惩制度以及绩效考评结果对护理人员进行奖金分配。

1.2.2具体流程

可按照考核周期的长短分为年度考核、季度考核以及月度考核。(a)月度考核:考核对象为病区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考评方式包括自评、互评、领导点评以及综合考评,①自评占5%,由护理人员基于工作完成度、岗位角度、不足之处以及下月打算进行评分;②互评占5%,基于团队合作能力评分;③领导点评占10%,客观对待护理人员自评与互评,得分当场公布;④综合考评占80%,参照质量检查标准进行评分。(b)季度考核:涵盖临时工作考核与岗位责任内工作考核,在全院人员共同监督下,由院长考核。(c)年度考核:考核对象为病区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评估内容包括科室内与医院两方面,其中,科室内评分占60%,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工作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做出考核;医院评分占40%,从职业道德、科研论文、安全医疗、投诉情况以及奖惩等方面考核。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参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较差,前三纳入统计[3])与患者满意度(我院自制,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与不满意,前二纳入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医院总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质量水平的良莠,绩效考核的全面实施,通过对主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综合考核,可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绩效考核可将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直接与其晋升晋级、薪酬发放有机结合,一来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优化护理人力资源;二来可体改医院的总体护理质量,且整个过程均做到了公正、严谨、科学、公平,凸显了患者的核心地位,可谓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4]。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行绩效考核后护理干预的结果显示,基础护理合格率以95%明显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79%,患者满意度以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充分说明了绩效考核强调工作质量、技术含量以及工作量后,有利于激励中合理差距的形成,分配档次一经拉开,可彻底打破以往的“平均主义”,实现了劳动中的“等价交换”,从而激发出护理人员积极性,促使其端正工作态度[5]。

综上所述,护理绩效考核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与患者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优质示范试点病区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与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5(05):579-580.

[2] 陈月治,施丽丽,林一秀.量化绩效考核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1,13(20):1406-1408.

[3] 盛桂兰.护理绩效考核在优质护理试点病区的应用[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8):3370-3372.

第9篇

【关键词】集束化策略静脉穿刺技术 成功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静脉穿刺技术不仅是诊治病人的重要手段而被临床广泛应用,而且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束化策略又称集束化干预,是近几年ICU提出的新名词,中文译为“集束化治疗”或“捆绑式治疗”,意思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用来处理某种难治性的临床疾患[1]。集束化护理首先作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一种方法而被引入ICU[2],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方面[3][4]。我院将集束化策略应用于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集束化策略实施的对象:

静脉穿刺技术可以说是护士的“看家”本领,而工作3年内的护士,各方面技术均不成熟,因此护理部据此提出了策略实施的实验对象为工作2-3年以内的护士。

2.集束化方案:

2.1 举行“百针训练”活动:每月完成除本班工作以外的100例静脉穿刺(真人),其中10例为小儿头皮针,做到熟能生巧,由各科护士长负责检查记录。

2.2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参与急诊科和高危科室的轮转,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抢救护理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2.3处理好护患关系:患者不配合、恐惧、过度紧张等均可导致穿刺不成功,因此处理好护患关系至关重要[5],这就需要与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活动相结合。

2.4 定期进行理论培训

2.4.1 保护患者血管:长期输液者有计划的选择静脉;拔针后指导患者正确的按压时间和方法,对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按压时间要适当延长;输液前热敷局部,促进血管扩张。

2.4.2 根据患者的静脉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和穿刺部位。

2.4.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并非一成不变的[6],在保证穿刺成功的基础上,采用无痛技术。

3.方法:

将20人平均分成两组,于2013年1月份开始实施集束化策略,将实施前后两组成员的静脉穿刺情况进行对照。

4.结果

对照组 实验组

2012年 2013年 2012年 2013年

1针(人) 9623 9658 9618 11563

2针(人) 2202 2215 2213 358

2针以上(人) 175 127 169 79

表-1

每年每组总穿刺人数为12000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12年,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无显著差异,2针及2针以上(以下称为非1针)人数相差无几, 2013年实施集束化策略后,对照组非1针人数变化不大,实验组明显减少。

5.讨论

集束化策略强调的是连续的综合的实施,并且要有循证依据,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如“百针训练”和高危科室的轮转的时间可以根据护士的技术熟练程度及学历综合考虑,如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执行2年,专科学历者3年,专科以下学历者5年,穿刺成功率每连续3个月为100%,可减少1个月的训练等,这样既提高了技术,又充分调动了护士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集束化策略的实施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患者,只要是可以处理难治性的临床疾患,减轻患者痛苦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均为实施对象。而在如今高标准,严要求的社会形势下,静脉穿刺技术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难治性“疾患”之一。

6.结论

将提高静脉穿刺技术的集束化策略实施于工作3年以内的年轻护士,能明显提高静脉穿刺技术的整体水平,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89-891

[2]单君,朱建华,顾艳荭,集束化护理理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5月第25卷第10期

[3]刘晓娟,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法集束化护理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42-43

[4]裔雅萍,王晨霞,韩惠芳,集束化护理理念在中毒患者洗胃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428-1429

第10篇

关键词:目视管理;管路护理;护理管理

目视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工作或生产活动,以最简单的方法传递、接受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方法[1]。我科为普外科病区,患者在住院期间因病情需要而建立各种管路进行输液、营养、灌肠、冲洗等治疗,但这些管路护理过程中,常常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我科于2013年1~6月因管路护理不当而发生多起不良事件,如患者需更换肠内营养液时,护士误将静脉输液瓶挂上,或者更换经腹腔持续冲洗的生理盐水时,护士误将肠内营养液换上,或者护士输注时将管道接错等,其中1起为严重护理不良事件,即患者需更换静脉输液时,护士误将患者的肠内营养液挂上。为了规范科室的管路护理,保障患者安全,我科于2013年7月至今对病区管路护理采用了目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为普外科病区,平均每月的患者数在150个左右,结合专科特点,我科大部分患者有1~6根不等的管路,如输液管路、测量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管路、输注营养液的营养管路、经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的管路及经或造口灌肠的管路等。

2 病区管路护理的目视管理方法

病区运用目视管理中的标识、流程图、颜色、告示板4种工具对病区的管路进行管理。

首先统一制作各种管道标识,标识材料选择不易撕坏、具有防水功能且使用方便的不干胶粘贴标识,标识的颜色根据引流液的颜色及专科特点进行选择;管道标识的内容包括:管道名称、置管人、置管日期与时间,管道外留长度(针对胃肠减压管、气管插管及十二指肠营养管)[2],管道置入长度(针对CVC及PICC),并且将所有的管道标识(CVC、PICC、尿管除外)粘贴在距管道末端5cm处,尿管标识粘贴在与气囊相通的开口端。

然后制定管路护理的流程图与操作规范,根据规范由首次接触管道的护士对患者体内建立的管道进行统一标示,如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鼻肠管、PICC等管道。同时,通过各种管道建立的输入管路,我们将在输注器材上粘贴统一的标识,标识的材料和颜色与置入体内的管道相匹配,但规格与标识内容不一样,此规格为长2cm,宽8cm的长方形,且该标识粘贴后两面均为一样的颜色与字体,以便于护士在各角度均能快速判断出各种管路的名称、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对于将液体直接输入人体血管的静脉输入管路,使用印有"静脉输液"字样的红底黑字标识,因红色与血液的颜色是一致的;对于将液体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输入营养液的输入管路,使用印有"肠内营养液"字样的绿底白字标识,因绿色与混有胆汁的胃液颜色是一致的;经或造口进行灌肠的输入管路,使用印有"灌肠"字样的黄底黑字标识,因黄色与大便颜色是一致的;经腹腔双套管输入液体进行持续冲洗的输入管路,使用印有"持续冲洗"字样的白底红字标识,因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是无液体存在的;测量CVP的监测管路,使用印有"CVP测量"字样的蓝底白字不干胶标识,因该管路需要使用蓝色的三通管连接,因此选用蓝底的标识;而对于我科使用较少的特殊输入管路,如经尿管输入液体的膀胱冲洗管路、经T管低压输入液体的管路等,统一使用白底黑字标识。所有输入管路均要使用输液器或营养输液套件,因此我们将不干胶粘贴标识统一贴在墨菲式滴管上方2cm处,此位置既不影响护士操作,也与人体的眼睛高度相近,以便于观察。

同时,对于使用除静脉输液外的其他输入管路的患者,首次负责的护士要将患者的床号、姓名写在护士站与治疗室的告示板上,以便随时提醒科室的每一位护士。

病区护士开始进行管路护理时,首先在治疗室内将核对好的各种液体插上输注器材,并在规定的位置粘贴好管路标识,然后,至床边为患者连接管路时,除常规的三查八对外,还需核对输入管路上的标识与置入体内管道的标识是否相符,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 改进效果

对使用输入管路的患者数量进行统计,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2013年7~12月运用目视管理后发生的管路护理不良事件与2013年1~6月在未运用目视管理时发生的管路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比较,见表1。

4 讨论

管路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结果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而护士作为管路护理的直接执行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如果管理不规范,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给护士增加很大的工作量。

4.1目视管理减少了管路护理的安全隐患 通过管路将药物、营养、冲洗液等物质输入患者人体内的管路护理,是护理与治疗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容易发生护理差错的重要环节。在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尤其是年轻的护理人员,往往容易在此项工作中出现差错及疏漏。因此,2013年7月我科重点针对病区内输入管路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运用目视管理的颜色、标识、告示板、流程图等方法对每种管路进行了区分,用不同颜色的标识提醒护士,同时在告示板上进行时刻提醒病区内的每一位护士,使护士对病区内的重点患者、重点管路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使病区内因管路护理造成的护士接错管路、挂错液体等问题上有了明显改善,减少了因管路护理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4.2目视管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目视管理作为重要的现场管理工具,也称为"看得见的管理",它综合运用了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现场的自主管理、自我管理,有利于产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3]。通过目视管理模式的实施,在输入管路护理的管理上,改进了管路的醒目标识,采用了告示板进行时刻提示,使护士更加直观地辨别各种输入管路的名称及作用,并能将患者的各种管路做到心中有数,使护士的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从而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当然,目视管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努力让护理工作和操作流程规范化、透明化、简单化,更好地创造一个高效的护理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月红,彭虹,熊欢.目视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3):59-60.

第11篇

摘要目的:探讨绩效考核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门诊绩效考核标准,每月奖金设定为基础系数、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系数。结果:实行绩效改革后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绩效考核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 绩效考核;护理质量;护理服务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61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门诊护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形象。在门诊的护理管理中存在服务主动性差,绩效考核平均分配,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服务质量。为了给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一种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评定和测量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率,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我们通过绩效考核与护理人员的薪酬挂钩,实现了多劳多酬、优劳优酬、同工同酬的护理人员绩效薪酬改革[1],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分院,开放床位680张,年门诊量为4.8万人次。2013年4月~2014年3月门诊科室护理人员11人,均为女性。年龄28~54岁,其中50岁以上护士2人,45~50岁2人,40~45岁5人,35~40岁1人,30岁以下1人。学历:中专2人,大专3人,本科6人。设护士长1人。职称: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2人。

1.2绩效考核方法

1.2.1绩效分配基础系数绩效分配基础系数根据学历、职称、岗位、工龄核算。学历分为中专、大专、本科3个层次,其系数分别为1.0,1.05,1.1;职称系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4个层次,其系数分别为1.0,1.05,1.1,1.15;岗位系

数分别为白班护士1.0,中夜班护士1.1。工龄系数为3~10年1.0,11~15年1.05,16~20年1.1,20年以上1.15。

1.2.2服务质量系数

1.2.2.1科室评分科室评分有科主任及护士长外,增设护士互评。明确科室各班次的岗位职责,各班职责既有分工,也需相互协作,护士互评考核护理人员的协助精神。评分系数如下:非常满意1.1,满意1.05,基本满意1.0,不满意0.5。

1.2.2.2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评分门诊的职责工作除了导诊、分诊外,还承担支助的工作职责,为临床排忧解难,陪送门诊及住院患者做CT、B超等各项检查,为临床科室运送各种标本及血液制品。与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关系紧密,设立了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评分。评分系数如下:非常满意1.1,满意1.05,基本满意1.0,不满意0.5。

1.2.3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考核内容:(1)护理礼仪。包括劳动纪律、仪表规范,如迟到、早退、无故不按时交接班,上班干私活、长时间打私人电话,未及时填写交班报告,仪表不符合要求等。(2)消毒隔离。包括更换消毒标签、轮椅平车清洁消毒、紫外线消毒等。(3)分诊质量。分诊准确率,有无错分、误分,影响患者的就诊。(4)服务质量。如接到电话未及时进行陪检或运送标本等。(5)护理安全。如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接错患者或漏送标本等。护理质量的评分系数是发现一次扣除0.01。

1.2.4绩效分配公式护士绩效=(绩效总数÷全部护理人员总系数)×个人评分系数×(硬件系数分+质控系数分)

1.3评价方法由医院护理部每月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包括科主任、护士长、科室互评、临床科室评价,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全院临床及辅助科室15个,每个科室每个月对门诊护士进行5份满意度调查,门诊主任1份、门诊护士长1份,门诊护士互评10份,每月进行87份满意度调查。比较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1044份满意度问卷和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1044份满意度问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实施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平均分配绩效,不管工龄、职称、工作量,都是拿平均奖。这样就造成干多干少一样,态度好态度差一样,工作25年的老护士和工作3年的小护士一样。这样的奖金分配方案严重制约了护士的劳动积极性,降低了护理服务质量。分层使用,体现价值,基础系数根据学历、职称、岗位、工龄核算。绩效改革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护理人员对医院目标、科室目标、个人目标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充分挖掘护理人员的个人潜能[2]。年轻护士,学历低、职称低的护士,制定了个人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以降低基础系数的差距。绩效考评发挥了激励作用,调动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全体护理人员都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3]。

3.2绩效改革提高了护理质量绩效考核细则中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占了很大的比重,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工作责任心,保证护理质量,把差错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医院改革总目标[4]。科室制定门诊护理人员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系数为1.1,1.05,1.0,0.5,根据标准质控小组负责护理质量的检查,发现一次扣除0.01。护士长对待质量考核的结果上不但要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同时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帮助考评分数低的护理人员查找原因、分析原因,从而激发起其自信心,帮助她们和医院和科室一起成长。通过绩效改革提高门诊的护理质量。

3.3绩效改革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患者满意是我们服务的最高境界,绩效考评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在了护士对患者的服务上。护士对患者态度不断提高,同时注重工作细节,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同时科室主任与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服务质量评价,增设互评及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让护理人员意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养成慎独、主动的服务意识,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燕,蔡晓美,程国艳,等.临床护理人员绩效改革的实施与成效[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03-104.

[2]刘保萍,陈海英,雷华,等.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110-112.

[3]许谨.绩效考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3(27):14-15.

第12篇

1.青岛市传染病医院肝病一区,山东青岛 266033;2.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护理部,山东青岛 266033

[摘要] 目的 探讨PDCA 管理输液治疗对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运用PDCA 管理改进住院患者的输液治疗,调查统计PDCA 管理施行前后对患者满意度影响的区别。结果 PDCA 管理施行后较施行前输液治疗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由93.93%提高至97.86%。结论 PDCA 管理住院患者的输液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

[

关键词 ] PDCA;管理;输液治疗;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049-02

[作者简介] 金红梅(1973-),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青岛市护理学会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在职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委员。

质量管理模式循环(PDCA)是美国休哈顿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提出的,被称为“戴明环”。PDCA是英语Plan(计划)、 Do(执行) 、Check (检查)和Action(处理)4个词的缩写,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循环体系,也是护理质量管理常用的方法[1]。病人满意度是目前最有效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之一[2]。但是因为住院患者多,护理工作人员少,从而导致护士的工作量增大,与患者的沟通时间减少,导致患者满意度相对较低,所以在目前医疗环境下探索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方法非常重要。根据我们的调查,2012 年4 月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3.83%,其中护士的技术操作比较熟练,为您输液时介绍药物、滴速和注意事项的满意度为77%,当您需要更换输液瓶时,护士及时为您更换的满意度仅为66%,是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引入了PDCA管理来改善不足,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调查对象均为青岛市传染病医院的住院病人,均为慢性肝病患者,该医院开放床位400张,临床护士为151名,床护比0.3775。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为医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共有14个项目,具体项目见结果部分。每个项目有满意和不满意2个调查结果,满分为100分。从2012年4月—2013年4月,安排专人每季度进行1次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每次发放调查表100份。调查表主要由病人自行填写后当时收回;若病人不能自己填写,则由调查人员逐项解释后根据病人选择进行填写。

2 PDCA 的运用

2.1 P(计划阶段):2012年4月

2.1.1 找到问题2012 年4 月发放100份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有效回收100份。患者满意度为93.93%,其中单项最低为66%,有3项少于82%,均为输液治疗方面的问题。

2.1.2 分析原因针对输液治疗方面的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类分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人员方面:有新进人员多,输液治疗流程掌握不足,语言沟通能力差等;制度方面:有质量标准的改变致使输液治疗流程不完善;物资方面:有用物准备不齐等;其他方面:有护士配置少病人多,工作量大等。在这些原因中找出可以改进的方面,有新进人员多、输液治疗流程不完善2个方面。

2.1.3 制定措施和目标针对新进人员多的改进措施是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达到培训率100%,合格率100%,合格后再独立值班。针对输液治疗流程不完善的改进措施是根据新的质量标准在5月重新修订输液治疗流程,6~7月培训新修订的输液治疗流程。2012年8月—2013年3月检查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2013年4月总结评价效果,总目标到2013年4月使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提高至96%,单项满意度提高到90%。

2.2 D(实施阶段)

在2012年5月—2012年7月按计划进行整改措施。

2.2.1 医院成立静脉输液委员会根据新的质量标准重新修订输液治疗流程。一是基础质量标准,包括着装整洁;规范洗手,戴口罩;输液相关用物准备;查对输液卡及药物;检查好药品质量及配伍禁忌等。二是各环节质量标准,包括双向查对;评估病情、血管情况和环境;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排气和穿刺的手法;健康教育等。三是终末质量标准,包括操作熟练,做到“ 眼明手快、一针见血”,能迅速排除输液故障。

2.2.2 专业知识培训①每一个新进人员入院首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后考试合格才能进入病房。到病房后,安排副护士长等专人负责一对一带教,每周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3个月再次考试合格才能单独值班。

②由医院静脉输液委员会专门负责进行全院护士培训,从理论上和技术上进行修订后输液治疗流程的强化和巩固,使每个护士都能掌握输液治疗工作流程。

③医院和科室建立新药、特药及常规药物知识讲座;护士必须掌握药物治疗和输液器具使用的相关知识,具备与患者沟通的技能和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应急救治能力[3]。

④医院组织护士培训法律知识和护患沟通技巧,培养护士的守法用法意识和语言沟通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对患者做到不急不躁,不吵不闹,凡事能有理有据,尽量减少因态度不好或理解有误而致的不良事件发生;若出现纠纷能有举证意识,真正做好残留药液封存、特殊药物签字、规范填写输液卡等工作。

2.2.3 根据修订后的输液治疗流程开展日常工作成立科室静脉输液小组,专门负责对输液安全、护理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科室根据输液治疗流程备齐用物,所有物品摆放合理,用后及时归位,减少误拿误用机会。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不擅自调节滴速;在输液的过程中,多询问患者的感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进行耐心合理的解答[4] 。护士长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班次,使新老人员能互相补充满足患者的需要。

2.3 C(检查阶段)

在2012年8月—2013年3月按计划检查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护理部安排医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静脉输液治疗工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反馈给护理部。护理部根据检查每月组织护士长召开讨论会,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季度发放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从而了解患者满意程度,有利于输液治疗的持续改进。

2.4 A(处理阶段)

2013年4月总结评价效果。巩固措施,总结实施PDCA管理中的经验,使质量管理工作更加正规化、制度化,并落实到每位医务人员[5],评选出医院十佳护士给予表彰。并针对当您需要更换输液瓶时,护士及时为您更换这个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性资料进行率的统计,满意度应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3结果

3.1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逐渐提高

见表1。

3.2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单项满意度稳步提高

见表2。

4讨论

患者满意度不仅仅是一种质量指标,也是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患者感到满意时,会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对医护工作的顺从性,增加对其身体不适合和对陌生环境恐惧心理的耐受性,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从而对治疗产生良好的影响[6]。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患者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关怀。住院患者增多了,患者需要又增加了,但护士的人数没有增加,工作量却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必然达不到满足。包括了质量保证系统活动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在计划阶段进行调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能改进的原因制定整改计划;在实施阶段按计划实施进行组织工作,将时间,质量等要求落实到各部门及个人,认真贯彻执行;在检查阶段判断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是否有偏差,如果有偏差,分析原因是什么,调整下一步的工作;在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形成工作标准,以巩固强化防止问题再次发生。PDCA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让每位护士都能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工作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促使护士长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减轻不必要的工作步骤,保证各项改进措施落到实处。医院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PDCA循环特点具有完整性、统一性、连续性,通过不断循环运转,阶梯式上升,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本研究显示,运用PDCA 管理住院患者的输液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88-390.

[3]张团敏,张平.静脉输液引发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8( 24):5887.

[4] 蒋秀琴.改良药物配制方法减少输液袋内气泡形成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53-54.

[5]李会霞,高福荣.运用PDCA管理降低ICU患者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实施[J].天津护理,2012,20(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