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舆情管理

舆情管理

时间:2023-06-04 10:47:19

舆情管理

第1篇

摘要:

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人都享有消息的权利,过去狭窄的话语权得到解放。与此同时,微时代的开放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从日常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

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一、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界定

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其典型特点主要呈现出三点:一是传播速度快,只要轻轻一点即成功;二是传播内容短小精悍,非常适用于零碎时间的消磨;三是传播范围广泛,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对方的动态,也可以马上转发评论及相互讨论。“舆情”在《辞源》中的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在《新华字典》中理解为“群众的态度和意见”。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依据自己的研究对“网络舆情”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本文比较同意百度百科对于“网络舆情”的定义,即“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于互联网上。网络舆情表现出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突发性等五大特点。”高校网络舆情指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对校园生活中校园管理、社会问题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结合学者们的已有成果和本文的主旨,本文中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发生在校园内且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和事件;二是由国内外热点事件或问题引发的舆情事件;三是校园或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涉及学校形象、声誉的舆情事件。

二、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

1.微平台信息及时性、裂变性极易造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微时代背景下,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将数据挖掘与智能推送更加高效地结合在一起,微博、微信、QQ等作为普遍的传播工具,在目前的使用过程中基本不需要经过事先审核,信息基本做到及时。同时,多种微平台操作的便利性,使用终端的多样化、便携化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微博、微信朋友圈成为常态,有些大学生甚至在上课过程中也会拿出手机关注网络信息获取好友动态。同时,多媒体的转发功能不再是传统媒体一对多的网络传播,而转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裂变式传播,传播速度呈几何数量递增,让无限多人次接收信息,也因此产生一系列效应,后果难以预料。在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作用下,使社会舆情令人难以预料地连锁放大,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大学生中间引发“涟漪效应”,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

2.“意见领袖”的话语权引导极易造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放大。“意见领袖”是指在突发事件的产生、发酵和传播等环节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他们在特定的网络舆论领域中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在潜意识中引导着公众舆论的发展方向。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成熟期,有时容易受到煽动,在某些舆论事件中错误地发表舆论观点,最终引发校园网络舆情事件被恶意放大。另外,网络“意见领袖”往往还具备“草根”性,他们大多即为普通学生,而作为网络主体力量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与“意见领袖”往往有着诸多相同点:年龄相仿、认知水平一致、经历及生活习惯类似等,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因此,这些网络“意见领袖”自发性、碎片化的个人传播随时可能聚合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形成制衡大众传媒的力量。网络“意见领袖”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拥有引导话语权,通过大学生同质性的特点,可能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势,使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更为复杂。

3.“信息沟”的存在使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引导。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1974年,卡茨曼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对“知沟”理论的放大。“信息沟”理论指出“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获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信息水准较低或获取信息能力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结合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作为采用新媒体技术更为积极的群体,相较不常使用或者从不使用微媒体的高校教师或领导层来说,虽然后者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都高于前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后者的微媒体使用率和使用能力普遍低于前者。“信息沟”的存在给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可能使舆情引导工作由于得不到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和认可而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

三、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分析

1.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交流与控制机制,营造良好校园网络舆论氛围。首先,建立畅通的舆情表达机制,充分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利。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要尊重学生利用微平台表达观点的权利,制定相关政策时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在不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范围内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不能将微博舆论视为洪水猛兽,看到不同意见就认为是在和学校唱反调,采取打压的方式只会让舆论朝反面发展。另外畅通的表达机制还能帮助高校详细地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走向,了解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哪些误区或者先进处,揣摩他们心理上的敏感点,从而找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舆情干预方案。其次,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机制,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性。“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智者”,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从公众的视野来看,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反而容易导致舆情事件的发酵。对于高校中的舆情事件,高校应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权威信息、公布事件真相,掌握主动权,将造成重大舆情危机的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各种微平台,实事求是地将真相和事实告诉学生,把他们关心的相关动态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即时到网络微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控制局面,控制舆论制高点。

2.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媒体素养。首先,有意识地培养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微平台的名人效应有助于微信息的迅速传播,而高校要抢占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动权,就应充分调动学生资源,挖掘一批先进青年(如主要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党员、成绩优异的典型学生代表)作为网络“舆论领袖”,定期对这一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在微平台上发表正面言论。“意见领袖”的引领对于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影响舆论走向,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背景下,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者,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十分重要。高校应当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善于利用各种移动媒体,比如设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与引导,加强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媒体素养。

3.提高领导层微意识,增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能力。首先,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预判分析能力。高校应当抓住课堂、宿舍、班团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其他学生组织活动等这些易于形成舆论的场合和环节,整合学生、教师(包含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等)以及与学生有所接触的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多方面收集信息,做到互相之间建立网络联动机制,实现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同时,还可以通过互相关注与评论,关注师生经常浏览的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群等微平台,对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实时采集与预判分析,主动把握网络舆论走向。其次,建立专业的高校舆情管理监控团队。网络舆情监控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实效,很大程度上由领导层所决定,领导层重视与否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态势。一是要为培养专业的网络舆情信息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和经费支持,为网络舆情监控人才的职业发展制定良好的上升路径,确保人才队伍稳定性;二是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控规章制度,提升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在高校保卫工作中的地位,确保工作的规范性,保证工作不被边缘化。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管理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生成地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影响力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发展规律,探索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指人们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态度、情绪及意见交错的总和,往往由多种事件刺激产生。而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多数公众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并能对其进程产生影响的、公开的、一致的、具有权威性和倾向性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其行为主体是师生,载体是整个互联网,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网络①。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强对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成为高校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当前,互联网逐渐确立起其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博客、微博、BBS、QQ、微信等数字化平台成为人们的重要互动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从平面变为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高校网络舆情包含的内容,最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学生可能关注或正在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对这些舆情进行研判,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而剖析负面舆情,则有利于对问题实质的把握②。同时,通过在网络上净化网络环境,发挥积极的网络舆情对于网民的引导作用,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论坛、BBS是大学生获取和消息的重要地方,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问题。舆情事件由产生到发展,总是在网上、网下形成互动的状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一方面可以搜集学生对学校日常事务、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推进学校各项问题的解决,这是对“积沙成塔”式的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也能真正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其他在学生中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后,通过搜集学生们在网上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因势利导,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使负面情绪不累积,个别事件不放大,避免不良言论或谣言的发生和扩散。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技术飞速进步,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部分,网络舆情的研判与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随着网络社区兴起,校园文化从有形舞台向虚拟空间转移,如各高校的百度贴吧、BBS、社区论坛、校内网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度。同时,一般来说,积极的校园网络舆情是校园文化本质上的一种体现,能够弘扬网络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取向;而消极的网络舆情则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生活方式造成冲击,甚至形成错误的结论或认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正向作用,不断拓展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定位和目标不明晰。高等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网络舆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网络舆情有序的管理,来净化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从而维护高校稳定和国家发展。但由于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高校管理者出于避免责任事故的心理,总是试图对信息进行控制,而非加以引导。在对一些高校热点问题的处理上,有时采取“拖”和“压”的方式,有时采用“封”、“堵”、“撤”的办法,对于一些负面的信息采取删帖或者关闭评论、网站等硬性的处理方式。这种被动的处理方式使大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合理发泄,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对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的难度,甚至引发更大的事端和后果。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有待完善。当前,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尚未完善,既没有统一的调度管理机构对学校不同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也没有一个高效的舆情调查、分析、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多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不能达到事前预防遏制、事后有效处理的目的。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缺乏一个完善的制度,各高校内部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多分散于其他管理制度中,对于很多网络违规行为没有详细的认定和处分规定,甚至不能进行合法和非法的区分,导致很多网络舆情事件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真空带,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③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不足。加强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内在要求,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坚定、熟悉学生思想工作、掌握网络技术、善于和学生沟通和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专业队伍。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制度来规范和监管舆情工作人员,或者因不能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距离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还有一定的差距。

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理念上,以网络助人为出发点,以网络育人为立足点。学生是高校培养和教育的对象,“育人”是高校的主要功能。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中,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中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例如导向功能、内化功能、预测预防功能等,要从关心关爱学生的角度去处理舆情事件。

高校网络舆情主管部门要及时化解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师生是校园网络的使用者,他们通过校园网这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向学校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或表达自己对某一方面不满情绪。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有效解决,就可能在网上造成负面情绪的扩散,由个体事件演变为,激化学校和学生的矛盾,网络不仅不能成为有效的“传声筒”,还变成了舆论的“放大器”。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反映的问题,网络舆情的主管部门要进行及时的协调,促成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防止问题和矛盾的堆积和延误,通过对问题学生的帮助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从而实现网络助人的目的。

高校内的各级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要以发现并引导学生思想动态为目标,而绝非成为所谓的“网络水军”,只是应付网络突发事件。要致力于在网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引领,以“助”为出发点和宗旨,以“育”为立足点和导向。一方面要积极传播网络上的正能量文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来引领网络阵地,结合社会和广大师生的关注热点,挖掘和宣传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去解决心理、感情、生活、学习等方面问题,化解潜在的危机事件,有效避免突发性舆情事件的发生。

在机制上,构建以法律法规为支撑,以快速响应为特点的系统性的舆情管理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根本,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针对网络言行规范制定出相应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管理方面的真空地带。此外,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研究网络舆情日常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使高校间的舆情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立体化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保护信息传播高效稳定的运行。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控制要能做到快速响应、迅速联动。

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预防机制是基础。网络舆情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在进入网络前,其影响和范围还比较有限,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事态发展。此时若能够在获得信息后进行快速反应,完成信息的上报,做出事前性的预防性干预,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争端,防止议题、言论或倡议进入网络,就能够避免成为重大的网上舆论事件。④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预防机制,一是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分析,尽早地对网上信息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分析,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在第一时间够检测到问题根源,并预测出发展趋势,从而对问题的演变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警,避免的发生。因此,高校要建立系统的舆情收集制度,构建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采集渠道,增强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开放性、透明性和流畅性。在当今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中,信息的阻塞和不透明很容易造成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而只有使网络信息在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得到准确、及时的引导,才能达到谣言止于公开的效果。

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管理体系,应急机制是关键。针对危机提高应对效率,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已然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确保组织机构的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牵头、基层单位全面覆盖的体系,高校管理部门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校内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在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够对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进行统一的调动;要研究和制定科学而完整的组织协调方案,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手段、方式、流程进行总体安排。另一方面,在舆情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具体舆情事件进行快速和高效的解决。国务院新闻办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引导策略概括为“四讲”,即尽早讲、准确讲、反复讲、持续讲,这是高校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可以借鉴的方法。高校网络危机多是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一旦高校及时做出权威性的解释,回应学生诉求,就能迅速缓解师生情绪,平息事态,凭借快速、权威的反应在网络舆论阵地上得到主动权。

在人员上,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完善学习培训制度。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关键是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网络管理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人员自身的网络技能、舆情研判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积极发挥管理团队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在队伍构成上,由于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在舆情引导或事件处理上需要多个主体协作实现,因此舆情工作队伍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等多层次结构人员。⑤舆情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理想政治信念坚定、网络操作纯熟、看待问题客观理性、文字表达能力强等特点,以及大量心理学、教育学、沟通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深刻认识并熟练运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技术,从而能够在日常网络舆情工作中对于信息进行准确的收集和研判,并对舆论进行理性的引导。

对舆情工作队伍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建设,应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对队伍成员们的培训,设计科学的培训计划,包括理想信念、网络知识、工作能力等各个方面,使大家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时更有针对性;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也可以通过心理学授课的方式,传授网络心理干预的相关技巧;同时邀请有经验的网络评论员来做专项讲座,提高组织成员洞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工作水平,构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知识强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积极鼓励参与论坛或建立博客,在微博、论坛、帖吧等网络空间,积极培养自己的吧主、版主、大V等,通过舆论领袖强化正面言论,输出健康的价值观和意识。

除此之外,要注重加强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学生干部群体、学生组织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基层组织,其在高校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乃至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组织要发挥其信息交流平台优势,将学生们的常用交流平台和通讯工具如贴吧、论坛、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都纳入工作范围,在这些网络阵地上进行舆情信息的搜集、整理、研判,同时结合学校特点,组织开展与网络引导相关的活动,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联动机制,打造适合学校发展的网络文化品牌,提升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品质。

在新形势下,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园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的影响日益增强,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有效地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和引导,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机制的架构,以及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创新体系建设,能够通过依托网络资源,弘扬正能量,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从而达到改善网络文化环境、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推进校园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党政办公室,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GL042)

【注释】

①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0期。

②曾润喜:“BBS: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第11期。

③翟志伟、李晓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对策”,《《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④王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年第1期。

第3篇

摘 要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煤炭企业的口碑和社会形象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不对网络舆情进行慎重处理,将会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本文将论述国有煤炭企业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从而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有煤炭企业 网络舆情 管理策略

一、网络舆情概述

煤炭企业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不仅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也要履行经济、政治责任。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是一种公共信息的载体,互联网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当期,网络舆论复杂多变,热点话题层出不穷,网民舆论空前活跃,大家在网络上可以抒感表达意愿。互联网已经逐渐变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

舆情指的是人民群众对组织、个体以及社会现象所表达出的态度、意见和情绪,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舆情也应运而生,这比其他的舆情更容易获取,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高。人们普遍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说煤炭开采作为高危职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甚至引发重大伤亡,这会在社会中引发极大的反响。而把握舆论导向,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减少对企业形象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了国有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

二、国有煤炭企业网络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煤炭企业在网络舆情管理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建设了舆情管理部门,组建了舆情管理团队,但是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无法快速反应,处理措施不当,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发生上述现象可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首先,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信息交流不畅,遇到问题时往往将问题上报,等待领导批示,耽误了问题的处理时间;其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不具备分析预判的能力,在发生问题时不知所措,采取的方式方法不是十分的恰当,许多管理人员仍然采用传统手段来处理问题;再次,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众多,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会很快的扩散出去,这就决定了网络舆情比其他舆情更加难以防控,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也增加了难度;最后,尚未建立网络舆情诉求机制,不能很好的把握群众的真实需求,群众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负面情绪也会随之产生。

三、网络舆情管理提升策略

(一)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煤炭企业制定完善的舆情监督管理制度,将网络舆情的管理效果与员工绩效联系起来,并加强各个部门的统筹协调,使部门之间能够协同作业,确保岗位职责的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加大教育力度,使全体员工树立良好的情意识,引导员工正确认识网络舆情,规范自身言行,减少与新闻媒体的冲突,避免社会不良问题的发生。

(二)组建高水平的舆情管理团队

网络舆情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才能准确捕捉网络舆情信息,制定的处理对策也会更有针对性。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将企业中的优秀员工调任到网络舆情管理的岗位上,全面提高舆情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给予其合适的薪酬,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三)转变工作方式

应注重工作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提高文字驾驭和网络应用的能力,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要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还要在内部建立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网上留言板等平台机制,鼓励员工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促使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四)健全外联网络

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密切联系,打造第三方话语平台。加强与各级新闻主管部门沟通联络,主动汇报行业、企业新闻宣传和舆情信息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新闻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力度,建立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聘请一批善于政策研究、兼具社会影响力的业内外人士为特约研究员和特约信息员,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和特殊舆情研判,增强话语权。

四、结语

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与煤炭企业的效益息息相关,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以便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避免破坏企业形象行为的发生,确保企业在群众心中留下可靠的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前提的微博管理新思维

2011年8月25日,首届“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达成普遍共识:微博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极佳平台。社会管理创新即变管理为服务,因为微博里有民生,排忧解难应该成为政务微博的基本职责。

在微博舆情应对上,应该让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介平台在健康、积极的内外部环境下实现蓬勃发展。应既给予各个利益阶层话语空间,又梳理和引导各个群体的诉求。包容性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树立良好的微博舆论风气,让网络舆论乃至社会舆论最终实现健康发展。

例如2011年8月14日,中国移动的《手机早报》“国内新闻”栏目登载了标题为《男子陷传销 摆拍“砍手指”》一则新闻,介绍网友孙某13日在微博上称家人李某身陷山西晋中市一传销组织被砍了手指,孙某还配发了“砍手”图片。

“晋中市公安局”(以下简称“晋中公安”)实名认证微博在案件侦破、真相公布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细致解释,耐心答疑。晋中公安在迅速侦破案件后,立即上传了实际案情,并上传了李某双手完好的图片,让广大担心李某的网民松了口气。应答做到有图有真相,并且回应得当,令网民感到可信。2.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的举动,完全符合政府舆情应对的黄金4小时法则。整个案件处理完毕并给出全面详细的回应仅用了2天时间,符合网民搜索峰值一周内的定律。3.包容的态度。刚刚公布实际案情时,有网民质疑有关部门包庇嫌犯,在微博上毫无事实根据地攻击公安机关,但晋中公安耐心包容,应对妥当。4.形成了机制。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可以看出,晋中公安的微博从接到警情到结案信息,必须依赖一套快速反应机制。这就涉及部门联动、责任到人、及时等制度保障。

对微博舆情应对的建议

当前对微博舆情的管理可从制度建设、理论学习等方面入手,树立以用微博来治微博的管理思想。

一、制度保驾护航

1.系统规划、定期培训

政府部门应该就微博开通进行系统的规划,如哪些地区的哪些部门必须开通、开通至哪个行政级别、开通截止时间等均应周密计划,还应该提前规划好微博开通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最好有可计量的指标便于日后考核绩效。同时对于要求使用微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了解微博的使用方法和影响力。2011年4月,浙江省委党校将“微博与领导工作”列入官员脱产学习班的必修课。

2.出台文件、规范操作

对于微博操作上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自身情况出台规范性文件。

2011年4月1日,浙江海宁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了《关于启用微博公文的通知》,规定该市司法系统正式启用和纸质形式的公文具有一样行政效力的微博公文。并详细规定了海宁司法系统的微博公文分为两种:微博和微博转载。其中,微博的公文,不再通过其他传统平台进行;对于一些比较长的公文将以“标题+网址链接”的形式予以转载。

3.部门联动、落实责任

对于开通了政务微博的政府部门,绝不能仅靠一两个人来管理微博,仅仅承担信息、与网民互动的职责。

2011年2月11日,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在腾讯、新浪等网站开通了实名认证微博,目前拥有粉丝过百万,在全国5000多个党政机构腾讯微博热度排行榜上入选前90名。2011年8月份的“首届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上,湖北高检新闻处副处长段军霞介绍说,湖北高检微博问政成功的原因在于,不仅专门管理微博的人员在与网民互动,更主要的是各个职能部门的处长、负责人,都按照要求每周定期主持微博和网民交流,解答疑难,处理上访等问题。

2011年10月湖北省检察院表示将出台《湖北省检察机关官方微博管理办法》,《办法》将对湖北全体检察系统的微博开通和管理落到实处,对微博管理、微博主持、信息来源、重要信息、工作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规范微博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将举办微博实用操作培训班,同时将建立微博主持人团队,形成整体合力来管好用好微博。

二、掌握传播规律

想要管理好微博就需要透彻理解微博传播的规律以及一定的传播学常识。人大新闻学院的喻国明教授提出了微博的嵌套学说,认为微博嵌套效果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在微博用户的社会网络扩展上,以每个用户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圈子)在微博信息纽带的作用下不断扩展,在关注他人或被他人关注时,会嵌套到另外一个用户的圈子里,迅速扩展自己的社会网络。②这就是为什么微博上一条信息会呈现出几何级数扩散的原因。同样,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效应在微博上也同样存在,当公众的判断出现失误,出现舆论向一边倒的倾向时,微博舆论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化解。

晋中公安在处理微博突发事件时就运用了传播技巧,取得良好效果。在调查清楚陷入传销组织的青年是被胁迫摆拍照片之后,晋中公安与传媒界微博博友友好互动,在微博上请各大媒体协助传播真相,让实情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广泛的传播。

三、以用微博来治微博

以用微博来治微博,不失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便、快捷、低成本策略。

2011年12月,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开始试点实行微博实名制,虽然根据规定,网民只是后台实名,前台可以选择显示昵称或者实名,但实名制的推出仍然引起舆论的波澜。实际上,就在微博实名制推出的前几天,一则 “新浪微博单页面流量下降进入疲劳期”的新闻引起许多传媒业者的关注。用户粘度下降,更新次数开始减少,这都是人们对微博热情下降的标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微博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用微博”当然包括利用它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认识到微博的局限性及其已然开始进入疲劳期的客观现状,实名制的出台时间甚至以何种形式出台也许会重新规划。(作者单位: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

【注释】

① 张志峰,段军霞,袁明:《湖北检察机关将出台办法规范微博检务公开》,法制网,2011年10月14日,.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难点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36-02

一、引 言

201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着眼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加强新闻制度建设的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就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的舆论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全球全民全媒体时代。

面对全新的舆论环境,我们要主动适应、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主要负责人对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要高度重视,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从以上的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出,教育舆情的应对工作已日益成为一些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年来的教育舆情事件,从教育层次上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舆情事件一直保持在一个高发的状态,网络舆情开始越来越多的形成并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各大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舆情的特点与网络的特点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以往文献中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或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水平 [1]、构建预警机制、监测机制、研判机制、上报机制、阅评机制、处置机制和反馈机制[2]等。但由于学者对现实管理中的难点认识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缺乏现实操作性。本文将在针对以上的管理方法,重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

二、现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实施起来的难点分析

(一)难点一:网络信息量大,实时监测难度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从以往的校园BBS、新闻跟帖、贴吧、QQ、博客发展到目前的微博、微信等新型大众传播工具上;内容也由以往的学校突发事件以及与师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发展到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思想最活跃的时期,通过网络这个可以即时互动的平台发表言论,随意性很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多变性更加突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中不但要将这些大量的并随时都在变化的信息收集整理,还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识别,而这其中,监测又是最繁重最据挑战性的一项工作。现有的监测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人工监测;二是:计算机软件监测。现实中,这两种方法实际实施起来均有一定的难度。

1.人工成本投入大,管理压力大

信息的监测在整个舆情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定人定点的安排值班进行网上监测,不但延长了工作时间还加重了劳动强度,如果在学校单独组件这样的一个部门,不仅要增加一批人员,而且要对这批人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无形中也会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即便成立这样的一支队伍,网络信息更新和舆论导向变化都很快,人工监测的速度难以满足网络舆情监测的速度要求,往往使得监测比较滞后,很难做到及时监测。再者,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是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在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和投入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去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得事。

2.监测软件成本高,准确度有待证实

现有的文献中均提到了加强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市面上这类软件多是由从事舆情监测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的在研发,其次就是高校自主研发。无论是运用软件公司的系统还是自主研发最大困难是成本很高。据笔者了解这些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售价多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在目前一些高校负担购买科研文献资源都很吃力的情况下,很少有高校有经济实力单独购买或去投入人力物力研发如此昂贵的网络监测软件。其次,网络监测软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误报、漏报率有多高,还未见可靠的试验数据报导。

由以上分析可见,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测的实现还面临不小的难度,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首要难点。

(二)难点二:短时间内难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据研究文献显示,目前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办法有:培养“意见领袖”[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4]、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

1.培养“意见领袖”条件高

据本课题组随机抽取的1000名湖北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调查显示,在网络上经常发言的学生比例只占16.2%,对网络热点关注但不参与讨论的占82.1%。由此可见,只有少数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而这少数人又是那些在上网比较活跃,经常会发言的人,要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到目前为止,研究提出的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的“意见领袖”或“网上新闻发言人”是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首先“意见领袖”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能把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渗透到舆情引导工作中。其次,对新闻事件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及时确定网络舆情产生的潜在事件点。再次“意见领袖”要思想清晰,对事件要看的清楚透彻,能及时把握住事件的关键点和发展方向。可见,寻找、培养一个“意见领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意见领袖”往往具有专一性,一个“意见领袖”只能在一个板块甚至一个事件中具有领袖功能,要想“意见领袖”遍布整个高校网络舆情阵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活跃期和不成熟期,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很快,很容易被网络思想捕获,并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厌烦情绪。在青年的道德思想教育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往往是经验教训,事先的说教一般不以为然或干脆听不进去,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一样,网络道德建设更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以把它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方法。

3.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难以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多变性

在众多文献中都分别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如两级报送体系[5],即通过学校、教育部两级报送路径分别上报舆情, 分别对学校和教育部负责, 同时, 如果突发事件有可能向校外发展时, 学校应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这些机制的共同特点是“繁琐”。在高校,舆情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大学生工作处、辅导员、学校保卫处处都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有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真正负责舆情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很难到位。再说层层上报机制,由于舆情问题处理,不但要上报上去,还需要及时干预解决,等舆情被上报上去、处理意见再反馈下来,往往网络舆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性。

三、结 语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加强,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许多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也都在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存在监测和引导方面的实际困难。这些困难单靠某个高校或几个高校的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需要政府联合国家新闻媒体机构给予资金和专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假以时日,培养一支过硬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同时,还需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方法。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会取得巨大成效,高校网络舆情一定会健康发展,在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 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1(5).

[3] 陈新星.“意见领袖”:高校网络舆情新抓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第6篇

关键词:网络 舆情管理 高校

近些年以来,由于不良网络舆情而引发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大学生,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作为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本身,应从最有效防范不良网络舆情的快速扩散和进一步演化为出发点,建立起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现实可行的管控方式,以保证绿色健康的网络舆情成为维稳及推动高校、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表现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突发性偶然事件的进一步激化;2.国内国际相关热点问题的激发;3.切身利益的触动。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而言,其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着其独有的新特点:

1.突发性。2.情绪化。3.影响广。4.易控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一)应急反应迟缓。处理好突发事件的关键就在于反应要迅速,重点在于应在突发事件后迅速启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内工作程序,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

(二)处理方式被动生硬。回望过去相关高校的热点问题的解决处理过程,高校往往采取的是强硬封闭消息,回避事态发展的消极处理方式,本想以此方式来试图淡化高校网络舆情扩散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往往将自己列为居高临下的“管控者”角色,而不是因势利导的“引导者”角色,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更加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三)重视不足,硬件跟不上。由于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是近几年才受到高校及社会广泛关注的,因此,过去的几年里,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普遍存在重视度不够,硬件设备设施不充足的情况。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体系的建立

(一)三大工作体系

所谓的三大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学生工作部、各学院、高校三级网络舆情新的搜集工作体系;2.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团队的分工合作工作体系;3.高校网络舆情的各部门联动工作体系。

(二)校、部两级管理机构的报送体系

校、部两级管理机构的报送体系主要是指网络舆情发生后需要由高校和教育部两级未报送路径,分别对高校和教育部负责,并且,当突发事件的影响有扩散到校外的可能时,就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及时的联系当地党委政府等相关机构,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共同来应对此突发事件。

(三)高素质网络舆情管理团队

网络舆情管理团队是整个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关键。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团队,要有完善的一个完整地组织架构、组织机制体系和组织制度,在专职指导老师的培训及领导下让他们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工作。

四、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流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因此在网络舆情与现实产生的互动过程中,遵循其形成、高涨、被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将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抑制在最低值,不让其有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我们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流程。

(一)迅速上报

进行网络舆情快速反应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集,如何科学地收集、分析网络舆情,是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的重要环节。网络上的敏感信息以及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被发现,需要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院、高校三级舆情收集部门快速全面地收集网络信息。

(二)紧急应对

宣传部门及其所属工作团队们时刻关注着网络上的相关反应在信息上报之后,特别是高校BBS、贴吧站务组和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在指导意见到达之前前,各个部门团队应该果断针对性的以网络言论为主的开展紧急应对的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引导舆论导向,缓和事态矛盾,及时的掌握网络传播的主动权,滨面七进一步向不良方面扩散传播。

(三)提高舆情信息反馈效率

1.及时回复那些在高校网络中出现的舆情信息,及时对师生经网络渠道提的建议与问题进行反馈,强化高校中网络舆情管理的时效性;

2.对舆情信息的快捷反应与柔化处置进行事后评价,总结经验效果,发现问题与不足。

3.高校舆情处置离不开团队配合,离不开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舆情处置的高度重视,要建立协调一致的舆情处置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处置的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论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新r期的重要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岩.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浅析[J].文教资料,2010,(03).

[2]杨亮,靳丽萍,薛皓,封杰.试论高校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如何上好党课[J].青年科学,2010,(0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现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互联网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组织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权威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的第一媒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内外网站上“安家落户”,他们在数不胜数的微博、博客、论坛、贴吧、即时通讯站点和社交网络服务网站上发表意见并展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热点话题的群体讨论经常激起阵阵波澜,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随着网络舆情的日益高涨,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研判,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工作,牢牢把握网络管理与教育的主动权,不仅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校园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的形成,是由于大学生个体在网络上对某一事物发表看法或意见,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和回应,随着信息的扩散,参与互动讨论的人数逐渐增多,出现了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较量、冲突与融合,网络舆情就此形成。

目前,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大。大学生群体本身群体中的个体的相似度较高,他们极易对同一话题感兴趣并引发讨论,观点也会趋渐一致,一旦某个话题引发亲广泛关注,成为热议的焦点,通过不断的转发,可以以较快的速度传遍整个网络,舆情扩散非常迅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舆情危机,进而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其二,言行非理性,责任意识缺失。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充满憧憬与梦想的阶段,热切希望表达自我。但他们社会阅历较少,思想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网络行为中,大学生很难摆脱青春期特有的冲动与激情,容易在群体喧哗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制约自己,往往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价值判断,导致偏激的言论随处可见,甚至出现“网络暴力”。言行的非理性主要也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容易受影响的年纪,同时也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络匿名性和自由性的情况下, 自己的过失不会被追究责任,因此,追求个性的学生会率性而为,呈现出非理性的倾向。

其三,控制难度大,监管较为困难。网络是一个包含海量信息的开放性系统,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也分属不同的个人和组织,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网络上的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舆情信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在人力上和技术上都难以有效实施监控。

同时,当前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进行意见表达的兴趣日趋强烈,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存在群体极化现象,盲从现象明显。美国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提出群体极化的概念。他是这样解释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群体商议后,人们朝偏向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网络言论的开放性,网民可以就任何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大多数大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和肤浅的,他们容易跟着声势强的一方走,在群体压力下形成“一边倒”的现象,盲从之风便顺势而起了。

另一方面,存在“意见优势方”压倒“意见劣势方”的现象,而不是理性意见压倒非理性意见。1973年德国的诺尔・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假说,认为媒体可以使人们保持沉默。他提出沉默的螺旋现象,主要是指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受到社会的孤立时,他们往往会屈从于环境的压力而变得谨慎或沉默;而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大多数和优势的意见时,他们就会积极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有优势意见者都积极地赞同他们公共的观点时,优势意见就会越来越强大。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具有其他观点的少数人就会失去了站出来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选择了沉默。最后就导致了优势观点越来越强大,弱势观点越来越弱的局面,从而导致网络舆情更为混乱。

二、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舆论工作一直是细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网络舆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新领域。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作用,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晴雨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的热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对某些社会事务的态度,折射出大学生群体对各种校园及社会现象的态度及思想动态。可以说,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晴雨表”。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舆情进行管理,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判,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思想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往良性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对网络舆情进行去伪存真的信息把关,开展潜移默化的引导,有助于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舆情全面覆盖渗透的特点,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同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可以遏制舆情的负向效应,提升舆情的正向效应,通过控制、引导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促使他们把国家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社会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而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同时也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校育人功能。通过网络舆情管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让大学生沐浴在积极健康的舆情信息中,接触先进的思想和观点,到达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加强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面对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日趋高涨的态势,高校亟需作出科学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本人认为应该健全舆情引导机制及外部监督控制机制,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内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往良性发展,最后作为高校应该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困难和满足其合理的诉求,从源头上化解网络舆情。因此,主要有以下三个建议及对策:

1.落实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健全网络舆情监督及控制机制

现实中,大学生虽有较高文化水平,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表现在热情高、 容易冲动,他们表达的观念容易非理性化。一方面,高校应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来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网站上设热点专栏、舆情焦点讨论区、思想互动区等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来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可在网上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和舆情思想交流活动,要敢于批评错误言论,要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同时,高校应建立高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由高思想理论水平、通晓网络技能、高素质的高校资深教师和骨干学生组成。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网络实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掌握校园的焦点舆情信息。舆情引导机制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常规工作,必须要时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新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合理地进行调控,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的校园网络环境。

另一方面,要增强舆情监控的力度,为了避免谣言和错误的信息在高校校园中传播,高校可以利用高校信息技术设备齐全、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较高的优势,建立起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时刻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群体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止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同时,加快权威信息的校园网站的建设,在网站上及时地、公开地准确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来源,避免了由虚假言论引起的舆论危机的产生。同时,为应对突然发生舆情危机事件,高校应该健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二要有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时网络管理引导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指导思想,确定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必要的处理方法。三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高校的责任感,赢得师生的信任。同时,应该建立舆情响应制度,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应利用校内各网站及时主动地信息,主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舆论氛围。

2.增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从根本上遏制不良网络舆情的产生

一方面,加强道德教育。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比较自由,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心中无所敬畏,行为没有底线,进而造成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产生。因此高校首先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自律教育,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从而抵制虚假、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

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爱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高校要将学生的爱校教育列入学生的教育当中,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言论自由不是没有边界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学校和网络的规章制度, 抵制网络中的谣言,自觉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高校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是学生意见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通过网络发表对某些校园事件及社会事件的态度,同时也包括反映自身在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与困惑。因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以人为本,切实帮助大学生群体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在网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以克服教育沟通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自身亲和力。

参考文献:

[1]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衰利民、陈军、顾金喜.高校 BBS 舆情分析与舆论管理引导研究[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6年版

[3]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4月

[4]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年第7版

[5]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5月

第8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管理;Web2.0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与技术创新已经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它给予大众越来越强大的个人媒介权力。人人网、腾讯QQ 等互联网媒介,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某个个体的关注点推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并进而对相应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当前的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Web2.0 技术的应用更是使得网络舆情的空间有了很大拓展。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新的载体作用十分突出。由于广大网民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比较容易隐藏,就使得网民对网上的新闻和消息,比在现实生活中更能积极表达个人意见,也敢于发表个人的评论。而这些附加着个人意见的网络新闻经过各种网络平台转载后,其中的某些意见也会得到媒体的支持和进一步宣传,并最终形成十分强大的社会舆论,进而对事件发展的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也有可能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引发民众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反应,并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因此,网络舆情的这种自由开放的交流,在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与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与隐患,同时也带给了相关的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很大的挑战。

二、基于 Web2.0 的网络舆情

基于 Web2.0 的网络舆情指的是,在Web2.0的互联网环境下,民众对互联网传播的事件的所有态度、意见以及行为之和。构成基于 Web2.0 的网络舆情的因素包括:主体导向网民;源头导向时空因素;客体导向公共事务;载体导向技术支持;本体导向内容等五个部分。在 Web2.0 这种特殊的网络环境下,不断产生的技术对传统的网络舆情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基于 Web2.0 的网络舆情同样具有:多元可控性、即时交互性、非理性、隐匿性、个性化、极端化等特点。与传统的网络舆情相比,因为典型的Web2.0技术( RSS、SNS、Ajax 等)的广泛使用,使得基于Web2.0的网络舆情具有了更将强大的交互性、即时性以及个性化和极端化性。在这种新型的网络舆情的环境背景下,广大互联网用户不仅可以利用MSN、QQ等网络聊天工具进行即时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日志等舆论载体,将其个人的所掌握的资源以及独有的思想分享给网络上的所有用户,而且可以让这些人在自己提供的子平台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分享以及思想的在线交流。同样,其自身也能够在 BBS等平台上进行发言,以及同其他用户进行同步探讨,甚至某些高级用户还能够通过其自己建立的网站来对某些事件发表看法,然后在利用网络互动去影响其他人。这些都会让基于Web2.0的网络舆情的诸多特点更加突出地展现在网络环境中。

三、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意义

正确认识并处理网络舆情,同时对现有的 Web2.0 资源进行整合,并进一步对网络舆情的信息进行管理,最终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调查民意

网络舆情是政府调查公众真实民意的一个简单捷径。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由于隐藏了身份信息,同时克服了空间阻碍,对网络上的各种突发事件有着更高的参与性,人们也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民众在网上的言论可以更真实地反应其内心的观点和情绪。所以,政府如果想调查民众真实的想法,就必需分析相应的网络舆情信息。

(二)决策参考

在充分了解了民意的基础上,网络舆情就可以为政府的施政提供民意作为参考。能够让政策的决策真正的“以人为本”,在涉及到民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时,决策者必需充分了解民意,听取科学合理的意见。而网络舆情恰恰提供给决策者所需要的最及时的反馈,进而对政策的最终制定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三)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网络舆情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舆论监督的内容,更大大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度。政府的某些工作失误或者领导干部的失职等信息,通常会在舆论监督下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所在的社会更加公开和透明。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公之于众,也体现了其拥有的强大社会监督能力。

(四)危机预防

在当今的社会,人们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压力都在不断增加。而网络的虚拟化与开放性,正好提供给大家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人们开始更多地利用网络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这个过程就使得社会的总体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同时也减少了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危机情况的发生。网络舆情因其自身的易掌握,可以让政府更加及时地发现并解决社会上的危机。

四、基于 Web2.0 的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在基于Web2.0的网络环境下,政府想要做好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首要的就是明确思想,以总书记要求的“五个必须”为指导方针。具体工作上,首先需要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对多种网络舆情的管理手段有正确把握;最后还要注重网络舆情最新管理思维的引入。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管理网络舆情的专有机构,进一步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同时,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充分重视并尊重网络上的民意,不能因为冷落网络民意而导致民怨积累。因此,基于 Web2.0 的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管理需要参考以下几点:

(一)营造多元的意见平台。网络上之所以会出现的许多负面舆情甚至极端信息,多是因为民众的很多诉诸都难以得到重视。这种情况下,一味打压就可能在民众中滋生逆反的情绪。因此,政府需要提供宽容的网络舆情环境,允许并倾听网络上的不同意见,为民众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窗口。同时还应积极营造以主流舆情为中心,以分散的舆情为辅助的多元意见平台,以此来避免网络舆情的极端化的现象。

(二)重视培养意见领袖。当下的网络上充斥着许许多多的虚假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民众对此会觉得无所适从,难以分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就需要有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可信任意见领袖作为信息权威。这些领袖自身应该具有很强的说服能力,在网络虚假信息盛行之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领袖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这些方式包括:专家访谈,学者意见等,让权威的、可靠的声音引领领公众舆论,协助有关政府部门进行网络辟谣,进而安抚人心。

(三)设置相关议题。作为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事件,突发事件的相关议题设置也是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能够涉及传播效果与意图的统一问题,同时也是建立于媒体对其自身的正确定位以及其对受众深刻地了解基础上的。相关的媒体需要学习议题设置的理念,利用这种相关设置来实现预期宣传的目的,进而有效履行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突发危机来临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冷静分析,同时找出这种危机事件突发的周期,进而分析得出突发危机的潜伏酝酿期、集中爆发期、消散影响期等几个时期。并针对不同的时期,采取相应的手段予以应对。同时,要建立权威的网络舆情信息机制,以此保证民众的知情权。还要及时引导舆论,以此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互联网协会.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

第9篇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参与公共管理事务的期望和诉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以网络为载体的公民参与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民的网络参与也已逐渐成为多元化治理中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只有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网络在民主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网络舆情参与;现代公共管理;公共话语体系;民主治理

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公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政治参与渠道,公民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参与决策、发表观点,形成了巨大的公共舆论,从而实现其政治诉求。虽然网络参与为公民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就当下的实际情况而言,网络舆情参与也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是在网络时代,同时也是在现代公共行政话语体系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网络舆情参与在现代公共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1网络舆情参与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信息的传递呈几何级增加,公众较之以往更容易进入政策对话场域。特定的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并及时收到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反馈。这些信息中包含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异与分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对信息加以整合和分析,提炼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内容,并依照内容及时修正管理行为,例如:温州高铁事件处理方案、个人所得税议案的确定。公众正是通过对政府议题的反复对话、辩论甚至对抗,使其背后的公共问题得以凸显,使公共利益的诉求进入公共政策议程中,最后形成和谐的公共政策。

1.2网络舆情参与减少或避免虚假的话语从信息获取来看,网络中的信息往往略过了审查的环节,这不仅能够保障参与者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同时也能够保证获取的信息是“原生态的”。而对意见表达而言,公众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以此影响公共管理过程,网络参与带来的“面对面”交流感使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更有切实感和安全感,这也保证了管理主体所收集到的民众意见更为真实。

1.3网络舆情参与消解了传统话语自说自话的独白性政府微博日趋火热,而微博交流的精髓就是去中心化,它并不需要者字斟句酌,者要做的是在第一时间内以最简练的语言为公众还原真相,让公众能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进行思考,使那些能够反映公共责任和公共意识的意见获得认可。传统体制中的话语权被下放,避免专家理性的不足,改变了传统话语的独白性。

2网络舆情对于后现代公共行政的消极影响

网络舆情参与使网络成为了一个新的公共场所,公众通过网络发表意见,政府通过网络收集信息。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量的舆情信息已经让人们真假难辨,“多数暴政”、网络依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背离了网络舆情参与的初衷,甚至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1舆情信息的混乱与失序扰乱了网络舆情的秩序公众的自媒体特征使网络信息的传播高效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政府不断提高的网路监管力度来看,也正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与便捷性,使目前的网络传播秩序相对混乱。一方面在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泡沫,公众在获取信息时需要花费时间甄别信息。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多,媒体功能的不断强化,网络中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或散播谣言的行为有所增多,舆论信息的混乱无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价值的声音。

2.2网络舆论的“多数暴政”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兹分析说,因某一现象或目的而被吸引在一起的群众,心理会发生畸变,有意识的个体很容易丧失,代之以无意识的群众,即所谓“无名群众”。“无名群众”的集体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和非机构性3个特征。他们只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与观念,具有情绪冲动、易变、急躁,易接受暗示的特征。在实体社会中,现场围观群众和发帖网民都可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广场效应”催化下,人们的理性能力降低,开始站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德制高点上通过语言对事件当事人暴力相向。由此看出,仅有善良的意志而没有法律的约束,将有可能形成“多数的暴政”。因此,在肯定网络民意积极作用的同时,要谨防以多数人意见为幌子的“暴力”现象。

2.3网络普及带来的网络依赖每当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以后,众多媒体和网民都会第一时间把注意力聚焦于这些事件上。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巨大推动力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被当作强有力的“主流民意”,“网络舆论依赖症”便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公众将提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网络,认为只要是在网上制造出舆论就能引起关注,进而让事件得以解决,在出现问题或者想要提出诉求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或者媒体曝光。一些传统媒体也开始在报道中大量引用网民的观点,仿佛网民的看法就是大众民意,网情就是评判是非的标准。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网络舆情日益增多,已成为校园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网络舆情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正向的、积极的网络舆情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然而,网络舆情的内容纷繁复杂,无所不包,还具有隐匿性。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1]。在网络环境中,这七方面都可以不同程度的隐匿。不良网络舆情出现后,高校管理部门如若对其引导不善,便很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破坏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网络舆情对高校也会产生影响。互联网是一个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上,如博客、BBS论坛、留言板或者自建站点上发表意见、观点。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的确为人们提供了民意表达和利益沟通的重要场域,但也会造成一些舆情表达的失真、失控现象。高校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思想上波动也较大.且行为非理性化,使其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2]。一些围绕社会事件的网络舆情包含的刺激性信息极易“点燃”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激发心理效应,使大学生群体行为在激情支配下趋向冲动,从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或网络危机。大学生群体激情的心理机制说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非常必要[3]。

2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1)缺乏相应的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学校对网络舆情的强力引导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多数学生起到一种“参照系”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们鉴别是非,坚定立场。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网络舆情则不能及时的发现并加以强有力的正确引导,使得那些对原创舆情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也会很快把自己相似的观点表达出来,在网上广泛传播开并逐渐形成主流的网络舆情,别被其他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而认知,从而造成高校网络舆情被少数网民所左右。

(2)高校对网络舆情采取的超前措施尚不够。管理者多是在事件成为网上热点,网民的情绪淤积到一定程度才开始介入干预。网络舆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等网络语言的特点,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很多仅停留在交流、传播层面,跟帖者从众现象明显。一些好事之人在论坛发表煽动性、蛊惑性消息时,往往采用耸动人心的标题,在辅之夸张的描述,使不明真相的人难辨真伪,很容易淹没在网络暴力的漩涡当中。

(3)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带来了高度自由的网络环境,使得现在每一个网民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其身份、地位、政治背景,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的对某些事件自由地发表看法和观点,诉求其利益。而当某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看法在网络上得到部分网民的认同时,则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3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探讨

(1)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预案的构建。高校校园网络中的学生个体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及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因此,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即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的发生。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求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好预案的实战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并在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反复修改,常备不懈,防患未然,为可能发生的网络监控舆情走向做好充分的准备[4]。

(2)第一时间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在校园网络舆情发生前最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要及时掌握校园网络正在传播或议论的各种信息。把握网络舆情动态的走向,才能有效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对网络舆情,横向和纵向全方位立体监测,准确把握校园网络舆情的脉搏,及时迅速地反应,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网民,主动把握舆情导向,防止虚假信息迷惑或者混淆视听。常规监测主要关注日常校园网络舆情动态,敏锐地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针对具体舆情有的放矢。做到网络舆情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密切结合,并积极构建三者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突发事件不蔓延、不升级,使校园矛盾不激化、不积累。

(3)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应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含义:首先,在高校内部应该成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做好应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准备,提高学校的整体响应时间。另一方便,应急机制应该包括有重大突发事件和特殊敏感问题网络引导的应急预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流程,明确各自部门的主要职责,了解必要的处理方法,当网络突发事情发生时,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4)尽可能建立校园BBS实名登录制度。我国信息网络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管理与技术手段的实施还不尽完善,加上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和管理者观念相对落后,信息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5]。建立实名登录制度,对于虚假言论的初犯者,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认识虚假言论对校园稳定、个人发展的危害;而对于经常散播虚假言论且屡教不改者,可以封锁其校园网登录账号,剥夺其参与校园BBS讨论的权利。在服务器安装相应软件过滤不良信息、实行校园网实名登录制度、约谈违纪学生乃至封停违纪账号都是校园网络监管的必要举措,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防止校园网成为不良信息蔓延的土壤和网络违纪行为滋生的温床。

(5)应在相关课程中增设内容,提升大学生明辨网络是非的能力。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社会阅历尚浅,有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在一些欧美媒介发达国家,政府都对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或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6]。相对而言,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晚。通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可以向学生系统讲解信息时代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积极、消极影响,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与了解,深刻领悟网络舆情对自身、学校、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7]。

参考文献: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前沿论坛,2007(1).

[2] 张耀文.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7):186-187,201.

[5] 范立国,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40.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 网络舆情 策略分析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博客、微博、微信越来越受到网民的青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其中网民年龄在20――29岁的占了30.4%。而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网民中,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智能手机使用越来越广泛,每天通过网络或手机上网的大学生比例高达60%以上。

一、校园网络舆情来源及内容

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总和。根据资料及调查,大学生校园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校园BBS论坛、博客(Blog)、微博、QQ、飞信、百度贴吧等。笔者通过调查,将大学生在网络上所反映的现实舆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校园发生的大事: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主要环境,学校发生事情会牵动他们的神经,从而引发感慨,尤其是一些大事件。如学校周年校庆事件:事前的消息打探,校庆当天的仪式图片;搬宿舍――关于新宿舍的装修布置、收费等等都是讨论的话题。

2.校园学习生活事务:校内各协会活动、各类竞赛等,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辩论赛;生活类――住宿环境、食堂饭菜、校园周边环境等等;学习类――老师的上课态度,或者某堂课之后做的作业反映的课题内容也会有所体现。

3.奖、助学金:大学生的公平意识较强,且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当他们在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涉及自身的利益时,如有遇到缺乏透明公开公正的遭遇,他们会在网络上发出一些带情绪的言论表达。

4.同学矛盾等: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习惯不尽相同,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难免会磕磕碰碰,网络吐槽也是一种类型,诸如如悲剧、浮云、坑等等网络名词常见于网络。

二、校园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形成的特点,尤其是群体心理对舆情的发展演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Blog、BBS社区以及QQ群等。

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是用来形容网络的匿名性的。由于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网民的年龄、性别、身份可以虚拟。网络也是一个“意见自由市场”,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空间,提供了一种获取信息、宣泄情绪的渠道。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状态。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极端倾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根据这种理论,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决策时更倾向支持;而原来群体反对的意见,在讨论后也会变得更强烈地反对,从而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网民舆情表达的个性化和群体极化特点并不矛盾,个性化特点在Blog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而群体极化在BBS上可能会更加突出。

4.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所谓群体压力就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产生巨大的冲击性。

三、引导策略分析

网络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根据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需要探索积极有效的引导方法和策略。

1.建立网站论坛微博 加强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信息以其传播广泛、互动强、即时等特点吸引大学生,当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不能完整表达或无人关注时,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真实的意愿,从而形成真实意见的网络舆情。这样,网络舆情借助网络扩大了影响力。

第12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虚拟社会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虚拟关系管理

>> 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初探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 大学生网络舆情及其规范与引导 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与引导浅析 网络舆情管理引导下的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及管理手段 基于角色引导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 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体制建设的探讨 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浅谈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 网络虚拟时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特征及引导策略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1):79-82.

[3]周岚峰.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0):118-119.

[4]徐海涛,钱荣,王志等.考研占座引学生群殴调查:素质低还是管理不当?[EB/OL]. [2012-04-27].#p2.

[7]刘建军,王威.试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J].高校辅导员,2010(4):5-9.

[8]新华社.造谣学生失踪 20岁男子被拘[N].新快报,2012-05-07.

[9]刘繁荣,刘华宝.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9(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