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运动的价值

体育运动的价值

时间:2023-06-04 10:47:19

体育运动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田径运动文化 价值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46-02

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磨练意志,促进身心发展的健康价值,本应该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上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开设田径相关课程。是什么原因使田径教学的开展处于如此困难的境地呢? 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材内容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但很少学者从文化背景进行阐述。学者熊茂湘认为:“分析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仅仅从一些客观方面找原因或过多的把责任归于偶发因素,不深刻剖析我们的主观心态,不从文化的角度反思,不反省自己,显然不是理性的思考。”本文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对田径运动进行反思,力求为田径运动的开展有一些启示。

1 何谓“田径运动文化”

“文化”一词,迄今为止尚无定论。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对“文化”下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将文化概念作了广义与狭义之分。作为广义文化,“是社会和人民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狭义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田径运动文化,是指田径运动在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与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田径有关的物质表现形式影响的总和,可分为观念文化、关系文化和田径物质文化三种形式。

2 田径运动的特点

2.1 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

田径运动源于人类生存和生产劳动,是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和意志力等基本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源泉”。无论是球类运动的变化多端,还是体操,游泳,举重等个人实力的展现,都离不开速度,力量,柔韧这三个田径运动最基本的身体要素。

2.2 田径运动更直接体现奥运精神

在当今的竞技运动比赛场上,田径运动是设立奖牌最多,影响最大,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项目之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在田径运动中能够得到更直接,更充分的体现,被视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化身。百米虽短,带给人们的却是毫秒之间定乾坤的惊险与刺激;漫漫长路,马拉松将士们的脚步,向我们展示的是其钢铁般的意志。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向新的极限进行挑战,在无尽的追求中不断地突破,完善自我。

2.3 田径运动不受任何条件约束

田径运动是最易开展和普及的运动项目,受场地,器械,环境的制约较小,而且投资较少。田径运动简便实用。而且,从生物学角度讲,田径运动属于“绿色”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在从事娱乐性较强的球类运动时,会因其运动本身的趣味性掩盖身体的过度疲劳感觉,而田径运动中相对枯燥乏味的一面则会让从事者随时感受身体内环境的机能状况。从这些意义上讲,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是其它运动项目所无法媲美的。

3 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

3.1 田径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促进体育文化发展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精神的外显,是人对自身命运,价值,尊严,理想需求,权益的关注,思考和追求,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田径运动展现的是最为原始的自然之美,在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漫漫历程中,人类不断地挑战大自然,突破自己极限。可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自身,就有了田径运动的雏形。

3.1.1 公平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精神一方面指不畏强者,敢于竞争,敢于胜利;另一方面倡导公开,公平,公正的行为规范。比赛成绩不完全由选手的实力决定,还要受裁判因素的影响。在各类体育比赛,田径运动可堪称为公平竞争的典范。田径比赛是在严密的组织下,按严格的规则和要求进行的。田径规则对场地,器材,分组等方面都作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客观的评判体系,能够准确,公正地评判出优劣,其评价指标是以量化为主,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3.1.2 顽强拼搏精神

顽强拼搏精神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敢打敢拼,为获得胜利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田径运动竞赛是能力,技术和心理的较量,是非常紧张激烈的。田赛项目的成败取决于运动员瞬间的发挥,径赛运动员则是从起跑开始,就要进行全程的拼搏。

3.1.3 共同协作精神

共同协作精神,是指既要展示个人特征,个人才能,又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为共同的目标一致努力。田径运动主要是以个人项目参加比赛,运动员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运动水平。但个人发挥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团体的成绩。特别是在接力赛中,个人的水平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缺乏队员们之间的合作,是很难取得比赛的胜利。“世界田坛,谁家问鼎”,需要的是一个国家田径运动整体实力的强大,我国虽然有光芒四射的刘翔,但我们的整体实力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1.4 开放创新精神

从近百年的田径运动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创新精神渗透到了田径运动的各个方面。从田径运动技术方面来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的技术,如跳高技术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的创新;从场地器械方面来说,人们设计了许多样式的田径场,地面由煤渣跑道发展成现代的塑胶跑道,并且在田径教学中已开始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电视教材,电脑模拟教学机等现代教学手段。

3.2 田径运动所创造的商业价值

产生社会效应田径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摆脱过经济的制约。它与商业的关系虽时隐时现,时疏时密,但终未能分割开来,其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

国际田联推出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对世界田径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从而加快了田径运动商业化的进程。另外,国际田径运动基金会的成立,将比赛推销给世界一流的大公司,以及电视转播权的获得等,带给国际田联巨大的经济效益。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是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重要部分,田径运动的商业性源于它自身的文化积淀,为田径运动全面融入社会,推向市场,走上繁荣与昌盛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3.3 田径运动在个体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显著功效

人格是指社会人的意志,个性等精神品质。体育运动在个体人格塑造方面的教育文化功效是最直接,最显著的。它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磨练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它又以友谊和进步为目的,培养人坦诚,宽容,互爱等品质。就拿最古老、最能显示人类欲望、意志和技能的田径运动来说,它能使人建立荣誉感,拒绝虚荣。同时,田径运动能引导崇高感,它是纯粹的人体自然素质的衡量,纯粹的人体运动功能的竞赛。田径运动是由最基本的跑,跳,投等基本技术组成,但奥运会田径场上那激烈的比赛场面是运动员们最大程度的搏击和发挥,是运动员不断地征服自然去冲击自身能力的极限,在这一过程中人可审视到自身的速度和力量的崇高,自身的灵巧和协调的优美,崇高感弥漫于其中。

3.4 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开发,促进人的生理健康

诚然,大众体育的内容伴随健身手段、健身项目的急增和冲击,似乎逐渐远离了传统的健身手段,甚至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减少或取消了简单而又显乏味的田径内容。但运用田径手段锻炼身体的好处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健身者来讲,田径运动来源于人体基本运动方式,是自然本能的动作,大部分项目简单,易学,便于广泛开展和普及,只要他们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不经过特殊的学习也能进行锻炼。且作为健身项目时,它可以不受场地,器材和规则的严格限制。通过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开发,可增强人们身体对流行疾病的免疫能力,抵抗能力;通过身体承受一定强度的持续性练习,提高身体的耐受能力及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以适应长时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4 结语

田径运动文化内涵给予了我们启示:它是一项富含哲理的运动项目,蕴涵着很高的价值,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田径运动更是学校体育之本,在学生体质日趋下降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正确对待田径运动,从文化的视角审视田径运动,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深层的理解和认识,防止对田径运动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使田径运动沿着以前的道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顾晓艳.现代田径运动竞赛商业化的趋势[J].体育学刊,2003(5).

第2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青少年,学生,社会背景

 

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迅速掀起了以“达标争先、强健体魄”为目标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前,“阳光体育运动”已历三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一部分人也产生了松懈的思想,“阳光体育运动”有成为一阵风的趋向。因此,对“阳光体育运动”诞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与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坚定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心,使这项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非常必要。

1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背景

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率,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更是高达83%。视力不良、超重及肥胖仍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媒体、学者、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对此问题争论、反思并不断地研究。

1.2 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的青少年体育事业以及学校体育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还有的学校在初三、高三年级甚至不开设体育课,即便在把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并计入总成绩、以期引起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以后,由于学校管理者“片面追求升学率”意识作祟,在体育升学考试后,立刻取消体育课,又使体育恢复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

1.3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这种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缺乏一个自由、和谐、关爱、平等的人文氛围。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技术、技能的传授,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能力,常常对体育课感到“乏味”,甚至厌烦体育课,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假教学模式改革之名,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名义,在教学中实施一种“放羊式”教学模式,实际上都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1.4 体育师资不足、体育设施匮乏

教师队伍配备不足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匮乏也是制约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但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教师,有些学

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兼职的,特别是现在按照新的规定中小学校都要增加课时,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体育教师待遇低,不能和其他教师同工同酬,也极大地抑制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活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设施不足,不少体育器材严重“老龄化”,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十分困难。教育经费本身投入就不足,而能够用于体育器材购置、维修的则少之又少,从而使得我国很多学校按照大纲要求正常开设体育课举步维艰。

另外,现在的很多学生(主要是城市)贪图安逸、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愿进行体育锻炼;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过度食用洋快餐、沉迷于网吧和电子游戏、睡懒觉、不吃早餐等导致青少年过度肥胖的人数增加;一些学校担心体育锻炼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干脆取消了一些带有危险性的体育项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2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2.1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个人的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复兴。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切实改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状况,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2.2 已成为国家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事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类媒体对此展开了讨论,很多专家学者也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06年12月26日,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15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联名向党中央写信呼吁,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而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并采取了诸多落实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为此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和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事。

2.3 体现了对青少年一代的人文关怀

“阳光体育运动”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塑造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运动中的快乐和愉悦。同时体育教师也将发挥其“主导性”,使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洋溢着自由、和谐、关爱、平等、有感情、有魅力的人文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需要、特长和身体素质,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运动氛围。

2.4 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就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当按照这一要求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去,为他们终身体育和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而目前所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正是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并最终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2.5 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处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队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有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参加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工作重点和重心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中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6 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出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始实施,各省市区、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纷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就“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实施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条例,组织相关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领导、组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并对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经费、场地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等情况;各地教育机构、很多高校、中小学校也都针对“阳光体育运动”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得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报告中的讲话,2007.6

[2]何志文,杨大宁.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透析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

[3]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29(5);93-97

第3篇

【关键词】田径运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健康价值

1.研究内容

1.1研究对象 阳江市部分中学教师,学生。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2.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对田径课的看法调查研究结果 在对182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喜欢田径课的学生只有38%,有62%的学生不喜欢田径课,了解田径运动84%,75%的学生认为田径课枯燥无味,只有25%的学生认为田径课有趣味:认为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很大的有49%,田径运动健身价值可用其它运动项目代替的学生有47%,还有51%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不大。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中学生不喜欢田径课,原因是由于传统的田径教学只注重竞技性、技术性,忽视了田径教学的教育性、健身性与趣味性。中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认识不足也是导致田径课遭冷落的原因之一。

2.2上述结果的原因分析

2.2.1走出误区,全面认识田径运动的本质与内涵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田径运动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对田径运动的理解仍局限于竞技体育一方面,使之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仅仅是围绕着田径运动的技术和提高成绩而展开。因此,而形成了现在从中学到大学学校体育田径教学中所形成的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使这一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发展运动能力的运动项目受到限制,导致一些本来人们喜欢的项目得不到普及,一些可以让人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乏味,很多人渐渐对田径运动失去了兴趣。因此,如何让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中重塑自己,如何在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中找到自身的地位与价值并发挥其健身功效,将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总结与思考的问题。

2.2.2传统观念导致人们对田径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传统的观念使人们很自然地将田径教学与竞技性的田径运动联系到一起,而忽视了中学田径课与竞技性田径运动的区别。在一些体育教师的头脑中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田径项目的练习可用素质练习代替。这些观念已对田径教学进行了否定,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对田径课失去兴趣。

2.2.3当前中学田径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过于陈旧 普通中学田径教学仍然延续着竞技项目的教学模式,田径课教学过分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仅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教学,没有发挥田径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概念的巨大作用。由于现有田径教学内容的限制和教学过程运动负荷较大,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2.2.4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现行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将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及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定量化指标过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致使许多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很难通过考试,而不喜欢田径课。

3.结论与建议

3.1上述结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田径运动的本质--健身价值以及传统观念导致人们对田径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田径项目的练习可用素质练习代替。 当前中学田径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过于陈旧和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使学生对田径课失去兴趣。田径运动的教学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加以重视,充分发挥田径教学的锻炼价值,充分认识田径教育中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和鼓励学生参加到田径运动中来,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和健身作用,使田径运动教学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会努力工作,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3.2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新课程健康教育中具有其它运动项目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田径运动为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供了更新的理论依据和更为有效的锻炼方法,人们将田径运动称为体育运动之母,由此可见,田径运动在所有体育运动中具有的地位,如何将田径运动的教育功能在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中发挥其功效,在整个健康教育体系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1以健身为目的的田径运动的开展与普及,以及其具有的优越性是其它体育运动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参加者不受人数的限制,可多可少,参加者可以是个人或多人,机动性强,规则简单,易于操作,比赛时以时间,距离,高度判断胜负一目了然,也可以采取不分胜负的纯锻炼为目的的运动方式。

3.2.2 田径运动项目所需场地与器材非常简单。所有的走跑项目,都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进行,强度小的中长距离项目可以在山路或沙地上进行,跳跃项目可利用松软的草地,沙坑进行,而投掷项目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不受场地与器材限制,更有利于学校的开展。运动强度和量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性别,身体状况与客观因素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以达到适宜的运动状态。

3.2.3田径运动项目的技术本身来源于人类的基本运动方式,简单易行,不经过特殊的学习也能很容易的为参加者所掌握。练习中不必苛求技术动作的规范,只要起到有效的身体锻炼就可以了。

3.2.4 田径运动的形式简单,没有身体接触与碰撞,不易发生伤害事故。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来说,可以通过锻炼,有效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种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健身目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帮助。许多体育运动中都具有田径运动的基本活动方式,经常从事田径运动有助于各种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丰富多样的练习手段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3田径运动新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全面实行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学校教育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健身项目为主题,健身项目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使其更加符合青少年健身的特点。

3.3.1从实际出发原则 这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设计,从项目的内容,规则,难度,运动负荷,组织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内容尽可能靠近生活,充分体现出学生青春向上的特点。

3.3.2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原则 这是指田径运动健身项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使学生乐于参加的运动项目,并根据学生心理上的求新、求奇的特点,来进行方法手段多样化的设计。

3.3.3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田径运动健身项目与竞技项目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它给予人体不同的运动负荷。过大的运动负荷,使学生产生不良的生理及心理反应,易造成疲劳,发生伤害事故,使学生产生畏惧感;而过小的运动负荷,使人体得不到应有的刺激,使练习与比赛显得平谈无味,缺乏吸引力。

3.3.4基础性和多样性原则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项目要充分体现出田径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基础性和多样性,将健身走,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等多方面揉合在一起,进行组合性的练习,不必设计过于复杂和烦琐,提高田径运动健身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大众参与性。

3.3.5安全性原则 主要指在练习与比赛中田径运动项目,内容,规则,场地器材,气候环境等一切客观因素等都能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特别是一些跳跃与投掷项目的练习其动作方式和要求不能违反生活常规,合理组织与安排,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2):86-89。

第4篇

【关键词】气排球;体育;健身

追溯气排球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它起初是一项老年群众的活动。在1984左右,我们国家在展开一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时候开始兴起。由于气排球质地柔软不伤人,而且技巧容易被掌握,对于一些非专业人士也容易上手,让更多没有运动基础的人也在这项运动中体会到了成功与自信,所以这项运动的普及面越来越广,不少中青年也加入了此项运动,并把它不断发扬光大。由于气排球的适用人群广,场地设备等要求简单,危险系数小,且健身价值高,所以将气排球运动引进小学校园易实施、作用大。

一、气排球在小学体育中的健身价值

在现有的学校运动项目中,足球、篮球运动损伤可能性较大,乒乓球等运动参与人数较少,且运动强度不够。而气排球就可以综合这几类球的优势,既达到跑跳的运动强度,不容易受伤,又兼具趣味性。所以气排球在小学体育当中的健身价值是不可忽略的。

首先,气排球质地柔软。针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身材矮小,小胳膊细腿力量不大,需要的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运动。气排球既轻又软,训练时的发球、传球、接球都不会有疼痛感,适合所有小学生运动。

其次,运动量适中。从气排球训练模式来看,它的运动量相对合适。它既有跑跳蹲等下肢运动,也有手背腰颈的上身运动。既可以锻炼他们的灵活度,也可以锻炼到身体的各个关节部位。另外因为和对手没有肢体接触,对抗性相对较弱,所以安全性更高。场地比排球场小,有五位队友分担接球任务,所以运动量又不会太大,不会让人产生很大的疲劳感。综合各种因素,气排球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一方面也做到不伤害他们的身体,非常适合小学生用于强身健体。

第三,集体性项目,增强团队意识。在当今社会中,团队合作意识已不可或缺。气排球运动以五人为一组,队员之间必须有默契的配合,能够快速的判断由谁接球、谁二传谁主攻,并把握各队员对球路的要求。这些默契需要磨合,通过磨合增加队友的友谊,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所以把气排球引入小学体育课堂,可以多方面锻炼我们的学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气排球在小学体育中的推广策略

那么从气排球在小学体育当中的发展而言,如何让这项运动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在各大学校当中展开,我认为在这方面需要一定的推广策略。只有真正让人们知道它的益处,才能够发展到小学的体育项目中来,所以对于这方面我想表达一下它的推广模式:

1.全面发扬气排球的优点

把气排球运动加入到小学的课程里面,最需要做到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它的益处。气排球的运动模式十分简单,与排球相似却比排球简单。最主要网的高度比排球网矮很多,女网要求才1.8米,非常适合身材矮小的小学生。同时它的运动模式安全,也适合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

2.全面设定气排球课程的准备条件

在体育课程当中,要加入一个新体育项目的时候,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课程设计、基础设备的建设和课时的安排。首先气排球的加入要从课程内容着手,比如气排球的基础训练和比赛训练的课程内容整理,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效加入气排球内容,并且进行合理的安排。其次气排球的场地要求非常简单。气排球场只需羽毛球场大致同大的地方和一个排球网,而大多数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大大增加了推广气排球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可能性。此外,在课时安排我们先要具体的了解到气排球的训练内容,从健康的角度去开展,把小学体育教学时间合理安排,争取不耽误体育教学的其他内容。

所以体育课程准备条件是一个逐渐开展的过程,我们先去拟定课程内容,并且充分的准备基础设施,再投入到教学里面,分析它能够为学生带来怎样的益处等,同时也要关注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达到哪个层级的训练标准,从推广的角度而言,前期的准备必须要有,这样才能够发挥教育的关键作用。

3.老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训练

我们想要推广这项运动,还可以先从老师入手。从目前的气排球社会基础看,社会性比赛多,吸引了众多的中青年投入此项运动,并爱上此项运动。而部分教师也成了其中的爱好者。特别是教育局组织的比赛,更加推动了气排球在教师队伍中的盛行。老师在学校组织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此项运动的热情。

4.提高气排球的训练乐趣

气排球是一项较为简单的运动,接球可以按排球的手势接,也可以不按标准姿势接,只要能组织起来将球打到对方场地就行。因为要求低,入门容易,每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成就感,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就相对容易。当然把培训变得更加有趣无疑是锦上添花。

例如游戏一:灵活性训练――躲避球。因气排球质地软,即使被球砸中,也不会受伤,游戏安全性高。学生在躲避球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反应速度也有了体能训练,还在躲避成功的情况下,提高了信心和兴趣。游戏二:基本功训练――八人四方位轮位接球。气排球中最重要的就是接球。以八人一组,队员之间互相传球,在不掉地的前提下,累计次数。组与组之间竞争,得数最多的组获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这个游戏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充分发挥了团体项目培养人才的作用。

5.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

小学是喜欢竞争的阶段,学生可以在多形式的比赛中丰富成功失败的情绪体验。在成功中提高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耐挫能力。比赛可以是同班异组间的对抗,可以是同段异班间的对抗,可以是不同段之间的对抗,还可以和别的学校联谊。在各种比赛中增加团队凝聚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气排球运动是非常温和的项目,同时也是当下能够满足小学生身心需求的一项运动,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将其优点真正的发挥光大,让从事于体育项目的工作者能够深入的了解到这项运动,运用我们教学的技巧和智慧去引导学生们,让他们快乐的接收这项体育运动,从德、智、体等多个方面去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震,杨宁.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06)

[2]屈晓宇,朱峰,林琳.大学生课余排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J].运动,2014(19)

[3]杨静,井海波.排球运动的功能及发展趋势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11)

第5篇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运动技能;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92-03

1 不同视野中的运动技能的内涵

1.1 心理学视野中的运动技能 在运动心理学领域里,心理学家对技能的理解是,运动技能是一种运动活动方式。心理学家亚当斯(Admas1987)在总结运动技能研究的百年历史发现。要给运动技能一个准确的定义很困难。因此,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运动技能的界定是不同的,如克隆巴赫(Lee J.Cron- bach,1977)认为,“技能是习得的,能相当精确执行且对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注意的一种操作”。A.E.Woolfork等,则把运动技能看作是“完成运动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Reigeluth,C.M.(1999)“把运动技能称为一种协调运动的能力”。Robert M.Gagne则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即动作程序;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理解运动技能不是简单的肌肉反应,而是包含精细的肌肉控制。故此,运动技能又称心因运动技能(psychomotor skill),从单词psychomotor看出,它是由psycho和motor合成的,意指运动动作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控制的。由于运动技能与人的知觉不可分割,所以常常有人把知觉与动作联系起来,称之为知觉――运动技能。

知觉能力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有效成分,各种知觉能力如动觉、视觉、听觉、触觉辨别、平衡觉等是完成运动动作所必不可缺少的能力。例如,篮球运球是图形――背景辨别与眼――手协调的组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出现错误,并非是单纯的肢体反应问题,而是视、动觉协调问题。如乒乓球接发球、篮球的三步上篮、排球的扣球等动作。而对于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的动作技巧却有特殊的感知觉要求,如球类运动员的球感、游泳运动员的水感等等。

认知――运动能力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另一个有效成分,是指在肌肉收缩为特征的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的表现水平。其中包括运动知觉、运动表象、运动记忆、运动思维、运动注意等能力。学生原有的认知一运动能力是制约运动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运动技能的难度越大,需要学习者对其结构、练习的理解要求就越高,越需要作出判断,采取对策。并要求周密的计划。反之,通过复杂技能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运动能力。

从技能构成的心理成分中,应该看到,运动技能学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赋予运动技能以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不应当被弱化,运动技能不能再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的四个领域目标,实际包含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发展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另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如果说发展主线是灵魂,那么运动主线就是载体,发展主线永远也离不开运动主线。没有运动技能学习,其它目标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体育课上实现的一切发展基本上是通过运动技能来实现的。运动技能学习应是实现其它三大目标的支撑点。

1.2 学校体育视野中的运动技能 让我们再来考察学校体育领域中对运动技能又是如何界定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理论)与20世纪90年代的等教科书中,运动技能被定义为“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笔者认为,正是教科书中对运动技能的这一界定。引发了人们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质疑,这种界定不仅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会引起误导。因为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是对参加以夺冠为主要目的的选手竞技的要求,对于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的一般群体,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能力,而不是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正因为对运动技能定义的不合理界定,因此,在体育实践中出现了两种误导:其一。如果只具有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技能称运动技能,那么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传授技能,实质上是照搬高水平选手的竞技技术,因此,要淡化运动技能;其二,如果中小学体育课中出现的低水平的技能不能称之为技能,那么中小学体育课中就无技能可教。这样的误导一直延续到今天,让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怎样区分竞技运动技能与非竞技运动技能问题,如何淡化竞技运动技能问题。

早在70年代末,在学校体育中就充斥着关于“打破单纯以竞技运动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讨论,而在1978年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打破以比赛项目为主的教材编排体系的思想,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当时竞技运动项目对学校体育的广泛渗透和影响,竞技运动教学内容和近似训练过程的教学方法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内容,而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游戏内容、传统项目游离在教学内容之外。因而产生教不好学不会,学生对体育产生厌恶的尴尬状况。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催生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观点。笔者认为“竞技运动教材化”就是将竞技项目中部分高强度和高难度的运动技能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使之适应教学要求和目的,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并非是淡化技能的意思,不知“淡化竞技运动技能”观念的源头是否出于此背景。

2 从心理学视野中的运动技能分类看学校体育技能

辛晋森(E.J.Simpson)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运动技能分类体系,从目标行动形式入手对心理运动作业进行分类,共分为如下的七级:1)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动作;2)从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对动作学习作好准备;3)在他人的指导下,模仿和试误动作;4)通过一定练习形成习惯动作;5)动作日趋完善形成自动化过程;6)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完成动作的方式以适应新情境的要求;7)能创造性地完成动作。

哈罗(A.J.Harrow,1972)的分类则更具有综合性,他将心智运动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动作、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哈罗认为由于反射动作和基础性动作是随着身体发育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习得的技能,所以教学中可不设定这两方面的学习目标。这种分类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动作技能领域各种成份进行观察、解释和归类的途径。

以上的学者是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去探讨运动技能的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给我们的启示是,动作技能有高低、难易之分,不同的运动技能,其复杂程度不同,对人的心理要求也不同。对于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难易的运动技能教学,对一些运动技能进行合理的精选和改造以适合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强调彼淡化此,抑或淡化彼强调此。

在学校体育学术研究中,一直充斥着这样的声音,淡化竞技,淡化运动技能,淡化竞技运动技能,一谈到竞技,人们自然会想到高水平的职业比赛。而一谈到运动技能,就一定要与竞技联系在一起,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按照《体育理论》和《体育概论》对运动技能就是“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的界定,将运动技能与竞技联系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事实上这种界定是不合适的。按照运动心理学的界定,“运动技能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操作的动作或任务,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能力。换句话说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和进行体育锻炼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以体育为目的的动作能力。按照心理学研究中的运动技能目标分类体系,运动技能可分若干层次。如果我们借用这一理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学校体育实践中,运动技能只有高低、难易之分,而非是竞技与非竞技之分。也就是说在学校体育中应根据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教授不同难易的运动技能,而不是去讨论是否强调或淡化竞技技能的问题。

什么是竞技运动技能。什么是非竞技运动技能,两者之间的区别何在?心理学理论认为,运动技能就是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行为目标方式,因此,一个人掌握的运动技能是用于健身还是用于比赛,不是由运动技能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行为目的来决定的。篮球项目是一个竞技项目,是学校体育必修的一个内容,也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项运动,运球、传球、投篮和抢篮板等是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无论是比赛还是健身都要用到这些技能,那么,请问这些技能是属于竞技运动技能还是非竞技运动技能呢?如果说是非竞技运动技能,一定是一片哗然,如果说是竞技运动技能,那就应该淡化,而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淡化,淡化了,篮球项目还教什么。篮球如此,其它项目,如田经,体操、游泳、武术、大球项目和小球项目等也如此。人们回顾自己的体育学习经历,就会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在体育课上学会了什么?从小学到中学12学年,一周2-3节课(不幸的还常常被占用),体育课有限的学习时间,到底学到了什么样的技能,连皮毛到没学到。大学新生2/3人不会跑三步篮,1/2人不会垫排球,9/10人不会传排球,女生的比重更大,而那些篮球打的好,足球踢的棒的,或其它项目运动技能掌握好的学生却是自学成材,这已成不争的事实,这难道不是我们学校体育的悲哀吗?更可悲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新生也可谓是中学里的体育特长生,进入体育院系后,许多项目中最基本的运动技能也不会,专项提高更无从谈起,这可能是很多体育专业课教师都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的最为头疼的事。在有限的学时中,这些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能提高到何种程度呢!而这些学生正是学校体育的人力资源。这就是淡化运动技能的结果。试想这些从未接受过体育职业训练的后援军又能教给学生多少竞技项目中高难度、高强度对抗性的技能呢?因此。学校体育的现实证明淡化竞技运动技能的说法是无法成立的。难怪有人认为学校体育淡化竞技运动技能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再退一步说,如果把田经,体操、游泳、武术、球类项目等技能称之为竞技运动技能,而把像跳皮筋、滚铁环、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称之为非竞技运动技能。那么,淡化竞技运动技能的命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体育应该少安排像田经,体操、游泳、武术、球类等竞技运动技能,多安排像跳皮筋、滚铁环、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还有什么“挑着扁担收南瓜”、“抗着垫子去抗洪”、“拿着扫帚当马骑”等等内容,这样的课还叫体育课吗?这是活动课。

3 心理学视野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运动技

能目标的价值定位

心理学视野中运动技能属于知识范畴,被称为程序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个体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人类正是通过各种技能的学习获得了身体认知,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运动技能纳入到人的认知体系是有重大意义的。运动技能不属于知识,因此,要淡化。如果在学校体育中确立了运动技能也是知识的这个观念,还会有人提出淡化运动技能吗?实际上,通过运动技能练习而获得的身体认知是一切认知的本源,根据加德纳的观点,身体一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它来源于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经验。人们正是通过自身的感官经验认识世界和丰富认识的,因此,通过技能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运动能力。

我国学者顾渊彦曾指出“技艺性是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没有技术要求的体育课程只能是单纯的玩耍活动,简单的玩耍活动对高年级学生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呢!运动心理学研究发现,体育活动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复于某一个技术动作的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和体会对这一练习动作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主体价值进行不断的思索和体验。以达到自我价值体现的目的。正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激励着学生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证明不是用语言而是身体活动。学校体育活动虽然不能与专业体校的训练相比,不能成就一大批体育专业人才,但是,仍应该可以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技能时的心理感受,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取得好的成绩。从这个意义来看,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是实现人身心发展的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亮点,是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给予了学生人文关怀,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成为了倍加关注的目标导向。但是,体育课中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必然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为载体而实现的。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确立运动技能目标的定位,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质的规定性,通过身体练习与运动技能学习实现人的社会化发展是其它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特殊教育意义,这是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

因此,运动技能学习应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体育课到底应该教授什么样的技能;哪些技能应该强化,哪些技能应当弱化;哪些技能应该作为重点而反复出现,而哪些技能作为非重点一般介绍的。如果我们能对运动技能的分类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一个简单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和心理学和体育学的视角理解运动技能分类,可以尝试把运动技能可分为基础技能、专门技能和专项技能。三者的关系构成一个层次结构(图1)。

第一个层次基础技能,位于运动技能的底端,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获得的生物性特征,可发展的,经过后天的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时空、时序等方面协同发展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类技能是人们赖以生存、生活、休闲、工作、学习的基础,是人人都应具有的技能,如走、跑、跳、投悬、支、攀、爬等,也可称基本活动能力。通过身体练习和科学的锻炼可以改善和加强基础性运动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专门技能,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而习得的技能,这类技能是为了适应专业领域活动的需求,大部分人具备的技能,它包括了生活生存、生产劳动、医疗卫生、国际军事、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各特定领域的专门活动技能。如在体育运动领域中,以健身娱乐为目标的大众运动技能。这类运动技能关注的是健身性、娱乐性和人的发展性。

第三个层次是专项技能,也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而习得的技能,但这类技能是为了适应专业领域活动的需要,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只要极少部分人能掌握的一类技能。如在竞技运动领域中,以发挥最大能力为特征,以正规比赛规则为根据,以竞争胜利为目标的高水平专项运动技能,这类运动技能是强调技能的高难度、高强度和激烈的对抗性。

第6篇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对象选取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被试对象。其中体育教育专业被试者选自武汉体育学院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为83.3%。高水平运动员大学生被试者分别选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份,有效回收率为86.0%。

1.2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为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j,该量表包含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其中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分为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几个方面。该量表共包含56个项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6~0.916,表明本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1.3数据的录入与处理本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录入与分析均采用SPSS11.5软件。

2结果

2.1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为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分别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价值感)维度上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1)。

2.2性别与类型的交互作用分析以性别和被试的类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高水平运动员)为自变量,以总体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进行2X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性别有男性和女性两个水平,被试的类型有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两个水平)。统计分析表明:性别与被试类型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1,239)=4.164,P<0.05。由于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男性中,高水平运动员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水平上存在边际差异显著,F(1,239)=3.79,P=0.053,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男生,如图1所示。以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进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1)=6.301,P<0.05,性别上的主效应不显著,F(1,241):0.033,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1)=7.134,P<0.O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女性被试这一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241)=7.95,P<0.O1,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女生,如图2所示。以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进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性别•76•的主效应不显著,F(1,237)=1.260,P>0.05,被试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237)=0.658,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237)=0.074,P>0.05。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分别以个人取向的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进行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在人际自我价值感上,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2)=6.358,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2)=5.707,P<0.O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女性这一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243):5.000,P<0.05,女性高水平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女生。个人取向的心理和道德自我价值感上分别存在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240)=8.196,P<0.O1,,(1,240)=7.179,P<0.O1,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具体表现为女性被试的个人取向心理和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男性被试。个人取向的生理自我价值感上,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个人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5)=6.362,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0)=8.021,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女性这一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在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1,245)=8.84,P<0.01,表现为女性高水平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女生。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在人际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性别上的主效应显著,F(1,240)=7.061,P<0.05,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心理自我价值感上,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0)=5.645,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0)=12.925,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体育教育专业这一水平上,不同性别的被试之间在心理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240)=7.83,P<0.01,在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与高水平运动员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心理ca我价值感差异,,(1,240)=4.57,P<0.05,F(1,240)=12.47,P<0.001。其中,对于男性被试,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男生,而对于女性被试,高水平运动员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女生。在道德自我价值上,存在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243):6.010,P<0.05,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在生理自我价值感,性别和被试类型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社会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40)=4.176,P<0.05,性别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40)=11.06,P<0.Ol。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体育教育水平上,不同性别的被试之间存在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F(1,241)=3.75,P=0.054。无论是在男性还是女性被试水平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在社会取向的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241)=5.09,P<0.05,F(1,241)=8.34,P<0.001。具体表现为: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男生,而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女生。

3结论

与讨论通过问卷法进行研究表明: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男生;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个人取向的人际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女生;在社会取向的心理和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上,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男生;在社会取向的人际和道德价值,以及个人取向的心理和道德价值感上,女性被试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被试;其他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概念;文化活动;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2-0001-05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LU Zuo-sh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fined by predecessor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a cultural activity to constantly improve or present sports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e sports value; “to constantly improve or present sports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e sports value” i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overall requirement for sports means development, also the intrinsic power and mechanism of sports development, also the key to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is able to have independent research subjects, to exist independently, and to become a science;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cultural activity that turns thoughts, habits, ethics, wisdom, wil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into sport, and expressed by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presenting sports performance.

Key words: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cultural activity;China

准确地界定我国“体育”概念对于体育的社会实践发展和科学体系确立都至关重要。如果“体育”概念界定有失水准,体育的社会实践发展将缺乏动力,体育科学体系将难以建立。在我国,从“体育”一词的引进,到目前“体育”的繁荣,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体育”概念的探讨,尤其是体育已经成为社会活动中重要部分的今天,这样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国内外学界同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界定了目不暇接的我国“体育”概念,但面对我国体育的社会实践发展和科学体系的确立,这些“体育”概念仍有些力不从心。

1目前我国的“体育”概念论争

目前对我国“体育”概念的界定大都使用了“目的+手段+属概念”的形式来表述。目的+手段表达的是体育概念内涵,属概念表达的是体育临近的上位概念。如今我国体育概念的目的都是有价值取向的目的,手段大都是以身体练习(或运动)为基本手段,属概念被确定为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的居多。

1.1我国“体育”概念的内涵

我国的体育概念中有关“体育目的”内涵非常丰富,如:“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社会生活”“改造自我身心”,“改造自身身体、挑战身体极限”“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等。可见,体育概念中关于“体育目的”的表述分歧依然很大。如果以具体的目的来界定体育的内涵,那么体育概念的分歧将永远存在,因为体育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另外,以一种或几种“体育目的”来定义“体育”,就会把没有定义进去的目的活动排除在“体育”之外。如以“改造自我身心”为“体育目的”,那么就会把体育当成个体发展的工具,而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起作用的体育排除在“体育”概念之外。以具体的“体育目的”来界定体育概念难以形成共识,所以,应摒弃以具体的“体育目的”来界定“体育”。要想在“体育目的”方面达成共识,应从更抽象的角度来界定体育内涵中的体育目的。

体育概念中,有关“体育手段”的内涵也五花八门,如:“以身体活动为媒介”,“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通过身体练习”“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和游戏”。可以看到,虽然在“体育手段”具体表述上难以达成共识,但从内容来看,身体性活动作为体育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大部分人认可。假如“以身体性运动为基本手段”视为体育的本质内涵,那么体育中的运动主体必然是人体,然而体育实践与体育科学研究中并不都如此。我们还在争论棋类运动是不是体育时,棋类已成广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智运会”已在悄然兴起;当我们还在探讨汽车拉力赛、航模比赛和赛马是不是体育活动时,它们已经被人们称为体育比赛活动了。这些活动中人并不是活动的主体或唯一主体。如果把“以身体性运动为基本手段”视为体育内涵(本质),就会把一些非人为主体的活动排除在体育大门之外,所以体育的内涵中不应强调“运动的身体性”,而应强调“运动”。我们更不应强调“身体”而把“运动”边缘化甚至丢掉。体育(本质)内涵应是从体育产生就有,而且与体育不离不弃,时刻伴随。那么体育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即使暂时还不能准确回答,我们也能认识到这(本质)内涵应突出“运动”这一概念。体育不是因运动不断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吗?现在这些体育活动不也没离开运动吗?

1.2目前我国“体育”的属概念

目前,体育属概念的说法很多,或认为归属于社会活动,或认为归属于社会实践,或认为归属于教育,呈现争鸣状态[1]。如果把一些至今还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总文化、行为活动过程、社会现象、社会文化现象等都列进去的话,呈现的是百家争鸣的景象。在纷繁复杂的争鸣中,“体育”的属概念莫衷一是。这些属概念在争鸣中难以得到共鸣,原因就是属概念不是过大,就是过小。

体育无论是在社会活动中,还是在科学体系中都已经从教育中独立出来,目前并没有无教育就无体育的必然存在,所以教育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已经过小。至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行为活动过程、社会现象之类来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其限制外延没有达到限制的目的,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2]689,现象是事物发展、变化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2]826,这两个属概念与以“社会活动”来作为体育的属概念,没有达到限定的目的。行为活动过程比社会实践、社会现象更宽泛,很难找到体育外延的边缘。用这些几乎“无所不包”的属概念来限定“体育”的外延,其限定失去了意义。

在用过小的教育和宽泛的社会活动等来做为“体育”属概念都不能令人满意的今天,寻找一个恰当的临近的属概念是当务之急。当我们还无处寻觅时,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概念就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不去谈广义与狭义概念的准确与否,因为以广义和狭义来界定体育概念实在是无奈之举。本意是界定体育概念,但“体育”概念界定不出来时,在“体育”前再加上某种限定的做法不是在界定“体育”概念,而是在界定另外一种概念即“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而这两个概念里还是有“体育”一词,这里的“体育”还是没有说清楚,还是需要去界定。试想“体育”的概念还未清楚时,对“广义体育”或者“狭义体育”能说明白吗?不能,概念的循环,让“广义体育”或“狭义体育”在使用时不仅麻烦而且让人越来越糊涂。

当不能说清楚体育是什么时,有人就开始怀疑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有问题,于是许多人又有了特别的论述:就“体育”而言,它不再存在现象和本质,看到的就是体育,不管是“身体性”特征的,还是“智力性”特征的,只要在“对话”的基础上,双方都承认这是体育就可以了[3];“体育概念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精确的意义标准”,“体育概念的意义取决于语境”,“体育概念是一个无穷的意义生成过程”,“体育概念是以往各种意义的集合”[4]等等,这些研究对于探讨体育概念有着积极意义,给人以启发,但不能因为体育概念难以界定就放弃对其本质的追求,这不但不能解决体育概念界定的问题,还会不断产生新的语障。

2我国“体育”概念新的界定

我国体育概念的界定上虽然争议不断,但大都在目的、手段和属概念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很少有人跳出这个定义模式,从整体上界定我国的体育概念。通过对“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属概念的分析,本人试着从体育整体着眼,确立一个新的概念,即“体育就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文化活动”。这个概念有着广阔的涵盖性和解释力,解决了以往体育概念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2.1我国“体育”的内涵

“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内涵,说出了体育为什么而存在,为什么而发展。运动是有价值的,体育的存在能够使各种运动的价值更好地实现。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体育政策法规的完善、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体育的制度的改革等,都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发展着;如何使“运动项目化”、“运动教材化”、“运动游戏化”、“运动生活化”等,都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在探讨着;育人体育、休闲体育、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等,都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在追求着;体育教育、体育保健、体育经济、体育旅游等,都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在实践着;“健身运动的有效性”、“竞技运动的公平性”、“休闲运动的健康性”等,都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在规划着。运动有价值,但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自然而然地有价值。揭示运动价值,是体育的任务,实现运动价值是体育的最终目的。理想的体育就是最大化地实现运动价值。“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 是体育的追求,也是体育的使命。

“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内涵,也使体育概念不再接受价值取向,解决了以具体的功能和价值定义体育概念带来的种种困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领域,追求体育的价值不尽相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以一种价值取向来定义体育,必然会把许多本来是体育的事物排除在体育之外,如取向增强体质的价值,就把竞技体育排除在外。以“价值性体育概念”来代替“体育”的概念,是对体育的片面的认识,所以定义体育概念不能用具体的价值取向来规定其内涵。体育功能在不断拓宽,其价值也不断丰富或取舍,在“体育”概念的表述上我们难以穷尽运动的价值,也难以表达其具体的取舍。以“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来定义体育,给不同人或社会需求运动价值的自由。因追求的价值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体育,把这些体育称为“价值性体育”,如休闲体育、健身体育、育人体育、竞技体育等,而这些“价值性体育”就可以用价值性眼光来界定。这样的话就会以价值取向不同而对体育进行分类了,有多少价值追求,就有多少种“价值性体育”出现。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价值取向多寡决定着体育的丰富性。这样一来就不必因强调一种价值的体育而否定其它价值的体育了,也不必解释用何种语境来理解体育了,因为价值追求就是其谈论价值体育的语境。

“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内涵,把“运动”从人体分离出来,只看“运动”自身,即“裸运动”。运动分为人体的运动、动物的运动、机械的运动以及虚拟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具有价值,而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运动的价值需要人去设计或者操纵这些运动。设计和操纵这些运动就是体育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竞技运动如何更引人入胜,休闲运动如何更愉悦身心等都需要人去设计或操纵,也就是说体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对运动载体进行设计和改造,即不是对人的机体进行改造,也不是对机械物体进行改造,也不是对动物身体进行研究,而是对运动进行设计或操纵,这也是体育之所以与各行各业都能结合的重要原因。不能因体育为人所用就只见人体运动而不见“运动”本身。只见人体而轻视“运动”的“人体化”的体育,使我们因人而迷上双眼,看不见体育的本质了,所以有人就说围棋、气功、赛马、赛车、航模等比赛都不是体育活动,而只有人体练习才是体育活动。这种“人体化”的概念内涵把许多非“人体化”的运动都排除在体育大门之外,然而现实却接纳其为体育活动,这不免让“人体化”的体育概念有些尴尬。实践是检验体育概念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拒绝实践检验体育概念正确与否的概念是伪概念。不变的“体育”术语与变化的体育实践之矛盾成为诱发体育概念争论的根源[6],这也说明面对“体育概念”难以界定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来考究体育概念。由于人是世界的主宰,人习惯了以人为主,所以许多事情就难以看清其本质,体育亦然。有些事物看似体育,而分析起来又感觉许多本属于体育的事物又被“人体化”的体育概念否掉,这样严重阻碍了体育的发展,尤其是休闲时代到来的体育的发展。“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不仅仅是实现人通过“体能”操纵的运动所带来的价值,还包括通过智能设计的运动所带来的价值。这些设计和操纵的结果将体现在“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当中。

“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内涵,并没有说出体育的具体手段。体育的手段很多,与目的同样,也很难一一表达,但无论什么手段必须满足“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这个条件。“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不仅对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等多种体育手段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强调了体育的本质是:必须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体育手段与运动手段是有区别的。体育的手段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运动的手段是如何让物体运动,所以不能以运动手段代替体育手段。但体育手段与运动手段是密切联系的,即运动手段加上合理的运动方式方法就体育手段。通过发展体育手段来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是体育生存的根本,也是体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不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体育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内涵也揭示了运动价值与运动水平之间的关系。价值与水平成正相关系,人们追求运动价值是无限的,其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渴望也是不尽的,这就是体育发展的内在机制。当然 “运动水平”的内涵不仅仅指的是竞技运动水平。“运动水平”中的“水平”是多维的水平,追求的运动的价值不同,其“水平”含义也不同。也就是说一种“运动”价值必然对应一种“运动水平”体系。当追求的是运动的竞技价值时,“运动水平”指的是竞技运动水平。竞技运动水平体系是由不同级别水平组成的,这类似竞技运动员的级别,也类似不同等级的联赛,其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当追求的是运动的健身价值时,“运动水平”指的是健身运动水平,这类似“体质与健康标准”,其追求的是“更健壮、更健美、更长寿”;当追求的是运动的育人价值时,“运动水平”指的是育人运动水平,这类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五个领域”的6种水平,其追求的是“更强壮、更熟练、更快乐”。当然体育还有更多的运动价值追求,并且这些价值必然会按各自的规律有自己的运动水平体系。目前,有些体育,如休闲体育,其追求的价值比较明确,但类似其相应的运动水平体系尚没建立,也正因如此,休闲体育才视为新兴体育。只有当其对应的运动水平体系确立,为提高或展现其运动水平的学科理论得到发展或成为学科体系之时,我们才能称休闲体育已经走向成熟。所以不管追求何种价值性体育,只有当其对应的运动水平体系得以确立,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学科体系得以建立,才能看到这种体育的科学性和成熟性。可以说“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内涵,为某价值性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可以说努力建立相应的运动水平体系,是某价值性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可见,以确立和发展不同价值性体育的运动水平体系为目的,可以建立不同的学科体系。这样的话,竞技体育,就有竞技体育的学科体系,育人体育就有育人的学科体系,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也同样都会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所以,以“运动水平”体系为根基,会形成不同的学科体系,而众多的学科体系将铸就体育成为科学,这时,体育真正成为科学也就不远了。

2.2我国“体育”的属概念

过小、过大的属概念对体育外延的限定,都会造成对体育认识上的模糊,所以要在过小的“教育”和过大的“社会活动”之间找到一个更临近的上位概念作为属概念,这样才能容易看清体育的范畴,才容易找到体育与其它事物的界限。有些学者认为体育的属概念是文化活动,如杨文轩主编的《体育概论》。“文化活动”介于“教育”与“社会活动”之间,更贴近体育,更能看清体育,本人也赞成这一看法。

从文化的外延角度,有人认为,相对于有形物质的东西来说,文化是无形的,是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或产物,如思想境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知识学问等[6]。如果从这一概念出发,体育所倡导的运动的风格、时尚、知识、技术就是人类的各种无形的精神现象和产物,那么体育的内在本质已经抛开物质的具体形态,它强调的是人的价值追求,体育应是这种无形的文化活动。从文化的内涵来讲,如果说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话,那么体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人的能力、技巧、智慧、情感、意志、品德、思想观念、创造力等本质力量外化出来,实现在客观对象上,是客观对象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8]。体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过程,对象化的结果是各种体育的运动。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就是人的思想、习惯、道德、智慧、意志、知识、技术等外化到运动中来,实现在运动上,从而运动彰显着人的本质力量,渗透着人的自由超越意境,寄托了人对真、善、美、雅、自由、崇高、神圣的理解和追求。变化运动形式、创设运动项目、改变运动规则、丰富运动手段、革新运动技术、优化运动要素、展现运动价值等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的一种无形的文化活动。

有的学者认为:通过“文化活动”来限定体育外延还过大,体育的属概念还应是教育。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在这里有必要从与体育相结合的各领域角度再次讨论体育是不是教育的问题。体育对于社会而言有政治、经济、教育等功用,所以我们常看到体育与其它领域相结合产生出不同的体育,这里把这种体育称为领域体育。那么这些与其它社会领域结合的领域体育是不是体育呢?当然是体育,但不是纯粹的体育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体育不是“育”了。这样说让人费解,尤其是体育教育不是纯粹体育一说更容易让人吃惊,因为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说体育最初是教育,有的至今还主张以教育作为体育的属概念。体育最先与教育相结合,甚至有人也会说体育的产生与教育结合是同步进行的。确实,教育为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契机,提供了土壤,是与体育相结合比较早的主要领域,可以说教育孕育了体育,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即使这样,也不能把体育教育看成是纯粹体育,不仅因为体育已经脱胎于教育,还因为即使没有教育,体育早晚也会产生。所以与教育相结合而成的体育教育不是纯粹体育,也可以广而推之,体育只要与某社会领域结合就不再是纯粹的体育了。在领域体育里,人们常常重视领域发展,只把体育当成领域发展的手段,所以领域的特点和现象及领域的自身追求常常把体育本质给掩盖起来了,而拨开领域的干扰去寻找体育的本质,又往往是力所不及,所以要想在不是纯粹领域体育里找到体育的本质是非常难的。体育与教育结合,其交叉部分就是体育教育;体育与旅游结合,其交叉部分就是体育旅游,同样也会有体育医疗、体育传播、体育科技等等。与其领域交叉结合而产生的领域体育中的体育成了发展相结合领域的手段,而为了体育这一个手段更有效,相结合的领域又会积极促进体育本身的发展。不同的领域其目的不一样,其所发展本领域内体育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体育教育当然侧重发展学生身心的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发挥;体育旅游当然侧重吸引刺激旅游消费的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发挥;其它诸如体育医疗、体育传播、体育科技等领域也概莫能外。可见,体育不是教育,也不是旅游,也不是医疗,更不能是科技和媒体等。不同领域体育中领域的特点各有不同,因此不能以一个领域的体育发展早晚及强势来理解体育,来做为体育的属概念。从体育与领域交叉产生的领域体育来定义体育具有局限性,这当然就会使体育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体育概念是变化不定的呢?就是因为从领域体育来解释体育,就不能观体育的全身,而只知体育的局部,当交叉产生的领域体育越多,对体育的认识就越迷茫,最终就不知道体育是何物了。

总之,既不能从某一价值来看清体育真谛,也不能从某一领域来理解体育本来面目。单一的价值追求,单一的领域理解,都会造成对体育的片面的理解。从整体来看,体育就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文化活动。人们追求运动价值是无限的,其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渴望与动力也是不尽的。“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则是体育的本质内涵,是对体育手段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也是体育能够有独自研究对象而存在并成为科学的关键所在。体育是文化活动,是把思想、习惯、道德、智慧、意志、知识、技术等“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的一种文化活动。在这种文化活动中,人们不断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喜山. 我国体育概念演变探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8(8):58-6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小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89.

3 孙成林,李丽艳. 体育概念的沿革及其本质的哲学的思考[J]. 英才高职论坛,2007,1(6):44.

4 张庭华,杨正云,李兴志. 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J]. 体育文化导刊,2004,11(11):17-18.

5 孟凡强. “体育”术语与实践的矛盾及体育概念的争论[J]. 体育学刊,2009,11(1):11.

第8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 价值 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

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人们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我国体育舞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已被国家教育部所重视,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功能和价值所决定的。为了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应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研究,以求得共识。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几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宣传推广这一新兴的体育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增强体质和自娱自乐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达到完善自我,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运动学是体育学科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的一般规律,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的内容,是体育教学和强身健体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上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提出如下理论: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肌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最好;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在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够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142.5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5次/分,以上四种舞蹈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三、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都有好处,具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体育舞蹈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作用。

四、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人们改变者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至此不难做出结论,体育舞蹈是一项高价值、多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秦晓松.试析国际体育舞蹈与人体美:体操.2002

2.华明,王步标.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

目前对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研究很少涉及,主要原因有:首先,对学校体育结构、功能的探讨较多,对于价值的讨论较少,导致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研究的缺失,且以功能或目标替代价值的现象较为严重[1-3];其次,学校体育学界关注育体价值(即增强体质的价值)胜于关注育德价值,容易将育体价值等同育人价值。事实上,早在1990年就围绕学校体育是育人还是育体为本的主题展开了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的大讨论,但在各类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育人一词,从而导致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研究的匮乏。再次,有关学校体育教材中涉及了学校体育思想品德方面的目标,但新课程改革以来又把其中的目标改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结合党中央十八大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要求,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讨论与研究十分重要与必要,从本质上而言,学校体育育德与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学校体育价值是提出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因此,需对学校体育价值先行研究,才能为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提供基础。

1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归属与本质

1.1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归属

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学校体育理念(指导思想)、概念、结构、功能、价值、目标、方法、手段、策略、评价等。其中在学校体育具体价值的讨论中,部分内容涉及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即学校体育价值主要包含了增强体质、文化传承、智育、美育、德育、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价值内容,而学校体育的增强体质、德育教育、社会适应等方面与育人价值紧密相连,因此,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应归属于学校体育价值的范畴。

其次,学校体育育人

价值可从育体价值与育德价值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方面的价值可归纳为育体价值,培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可归纳为育德价值。其中育体与育德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因为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包含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和谐的统一体,人的身与心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本质,育体与育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校体育育体价值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生物学属性,学校体育育德价值体现了体育学科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属性。

1.2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本质

如上所述,育人价值包含了育体与育德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中育体主要指向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发展,育德主要指向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而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价值已为学界所共识;另一方面,学校体育不仅具有育体价值,还应具有特殊的育德价值。

(1)育德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所赋予学科教育的特殊任务。立德树人是党在十八大为我国教育改革明确提出的指导方针,它既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而青少年学校教育是一个关键期。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与思想,学校体育也不例外,这是新形势对中国学校体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2)育德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又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18个基本要点[4]。其中涉及学生育德方面的内容有:(1)健全人格,即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2)社会责任,即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

2016年,在学校体育学者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学科初步确定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基本内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与学界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精神是吻合的。因此,以上体育品德方面的具体内容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精神,也是学校体育学科的基本要求。

(3)学校体育具有独特的育德价值。由于学校体育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教育方式,它与室内文化课学习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是学生需要克服身体练习过程中各种生理上的困难,如生理极限、疲劳、酸痛等;二是学生需要克服身体练习过程中各种心理方面的困难,如运用意志力完成持续性学习任务等;三是很多身体练习需要在合作情况下完成,在这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非常重要;四是育德内容大量存在于运动竞赛之中。运动竞赛自有各种规则,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遵守,这些竞赛规则有助于培育学生体育道德等。以上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独特的育德价值: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勇敢顽强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良好体育道德等。

(4)育德是学校体育学科教学的较高境界。每门学科除了实现学科领域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育价值以外,还要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教育价值。以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为例,语文在工具层面体现了字、词、段、篇等,在意义层面体现了感知的对象是精神生活世界,在生命层面体现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宽柔精神;数学在工具层面体现了数字、公式等,在意义层面体现了感知的对象是逻辑世界,在生命层面体现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严苛精神。同理,学校体育在工具层面体现了各类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在意义层面体现了运用身体这种特殊感知世界的方式感悟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物质世界关系;在生命层面体现了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

2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具体内容

1)增进学生的身體健康。

因有关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方面的论著较多,且一直以来人们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历史、现状与趋势等问题比较关注,因而,本研究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方面的学校体育育体价值不再赘言。

2)培养学生爱国意识与积极进取精神。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准则,爱国似乎与学校体育的距离有些遥远。然而,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每一次国际大赛中中国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之时,代表的是中国体育的胜利,中小学生虽不能直接参与其中,但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感受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大,这种无形的教育比传统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学校体育除了传习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外,体育文化教育也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精神风貌、为国顽强拼搏的意志等,体育教师若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渗透宣讲运动员爱国事迹与拼搏精神,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育中的强大,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积极进取与奋勇拼搏的精神。

正如弗莱克斯纳[5]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证学校的高水准方面,学校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自我挑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成功需要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过学校体育各类教育活动,可为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并力图把这种运动精神迁移到学习与工作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力。

3)培养学生公平与公正意识。

公平、公正、公开奥林匹克的精髓所在。公平是公正的基础,公正是公平的结果。

结合体育学科,公平竞争中的公平实质上就是指平等之意,运动场上的平等是指不同的种族、地位、肤色、信仰、阶层、性别的人群,都可以同场竞技,而且这种公平性又具有公开的特点,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求体育活动参与者具有众生平等的意识。因此,作为体育竞赛活动参与者,对待别人,要秉持众生平等理念,千万不可歧视他人,即不要歧视某些弱势群体,他们也有可能奋起直追,赶超你的水平;对待自身,则要秉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凭借自身的运动才能与不懈努力战胜对手,不断进取。

另一方面,在讨论体育竞赛公平性的同时,还需要明确体育竞赛公正性。公正属于伦理学研究范畴,其意为没有偏私。奥林匹克运动正是打破了各个国家、社会法律差别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法律,这就是体育竞赛规则,它是维护各种比赛的公正性的准绳,而裁判就是体育竞赛规则的最高裁决者。

目前在以定量指标来衡量运动成绩的运动项目中,其判断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国际比赛中的短跑项目采用了电脑计时系统,可以将比赛成绩精确到千分之一秒,有效解决了手计时的不正确性与主观性;投掷铅球项目使用了激光或红外线测距仪进行测距,替代了曾经使用的皮尺和钢尺的不准确性与主观性等。同时一些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运动项目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网球中的鹰眼可以协助裁判判别网球是否出界;篮球运动可以通过录像回放帮助裁判员判别犯规的具体情况等。这些都是确保运动竞赛公正性的有效高科技手段,当然,在宣扬公正性的体育精神前提下,也会有一些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出现,如兴奋剂、黑哨、假球等,但人类总是始终与之斗争,保持运动竞赛的纯洁性、公正性。因此,学校体育竞赛的公正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处事公正的理念与信念,而这些信念如能内化为青少年学生世界观,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将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公正、和谐的美好社会。体育强调公平、公正和遵守规则,这是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情感体验,可以逐渐迁移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养成学生的正直与与诚实品德[6]。

4)培养学生正确的竞赛胜负观。

由于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最终是以比赛的胜负而告终的,它给予学生一个不可变更的事实,那就是竞赛结果的不可预设性、竞赛过程的瞬息万变性和最终胜负的事实性。这个胜负的事实,无论你是否愿意、是否喜欢,都必须承认与承担。正如残酷的競技运动一样,胜负只在一瞬间,又不在一瞬间,例如在NBA抢七大战中,双方的实力均在伯仲之间,并不是一场球取胜就是胜利,需要挑战之后的调整,调整之后的应变,是对手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千万不要贬低对手,而是要感谢对手使得你变得更强,同时,当你越是遇到困难、挑战与挫折,你就越有机会获得成功,因为你必须要培养具备走出痛苦、失利与挣扎的忍耐心与坚持心,唯有这种耐力与坚持,你才有可能跨越障碍、克服困难并走得更远,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气度与平常心,才能更好地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与输赢。青少年学生在运动竞赛之初,血气方刚的胜者可能骄傲自满,但体育竞技场没有永远的胜者,通过这种胜负瞬间变化的多次历练与洗礼,青少年学生可从中领悟胜负对人生哲学的价值和处事的态度。因为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是正常的,戒骄戒躁才能不断进取。而这种胜负观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把它迁移到人生之中,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

5)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7]指出:以往的教育改革着力于从外部促使学校成为变革的场所,而更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应该是产生于学校内部的以人际关系互动为中心的教学文化。

学校体育各类竞赛活动中处处存在合作与竞争。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对抗精神、取胜斗志,这不仅是体能、运动技能方面的较量,更是智力、智慧方面的对抗。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既要求与对手公平的竞争,同时也要求同伴之间的良好合作与帮助,这是因为一方面与同伴的合作是团队取胜的关键,另一方面个人在团队中的业绩又是评判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指标,如篮球比赛要求队员不仅要与对手进行激烈的竞争,同时还需要做好各个位置队员的本职份内工作,这样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去战胜对方,但是,处于各个位置的队员是否正常发挥水平,是否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是否抢占他人的角色与作用等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处理合作关系的难题与思考。因此,学校体育既能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经常参与体育竞赛的学生,妥善处理个人需要、他人需要、团队需要及其关系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克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利欲熏心、假公济私等不良习气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校体育各项活动都是以群体性为主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据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50%的大学本科生每周至少参加了1 h以上的有组织的学生活动(包括体育活动)[8]。这些活动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体育道德。

体育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缩影,体育竞赛活动需要遵循各种体育道德,对于参与者而言,要遵守运动竞赛规则,而裁判则是维系各种体育竞赛规则的公正执法者;对于现场观众而言,要遵守运动场馆管理秩序;对于普通的电视媒体观众,则需要遵守体育比赛一般的观看规则。通过各种形式的直接参与或间接观看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习得运动竞赛中的各种规则、道德、规范等,并有效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经常参与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也将有助于养成他们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与准则的习惯。

3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实现策略

3.1 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

首先,学习知识是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以学习知识为中心。相反,知识的学习要围绕人的发展进行[9]。结合体育学科,学校体育具有传授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与健身手段和方法等的教书层面价值,但如果学校体育的价值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学习与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是基础,育人才是本质。其中发展学生身体的育体是关键,培育学生体育道德的育德是核心。其次,教书也是一个育德的过程。因为教书的主体是教师,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社会与教育的要求、观点和思想去影响学生;同时,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其个人的品德、修养、世界观等人格因素都会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传统灌输式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关注运动技术教学、关注育体方面的价值较多,忽略了体育道德的育德意识与行为。因此,在实施运动技术教学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发展、培育品德之间的关系:通过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实现育体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特点,实现育德价值。

3.2 正确处理立德与育人的辩证关系

在处理立德与育人关系问题上,首先,立德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立教师之德;二是立学生之德。其中,立教师之德是前提,因为教师处于学科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之师德最为重要,要立德树人,必立师德在先;而立学生之德是本质。其中学生的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爱国与积极进取、公平公正的意识、正确的竞赛胜负观、团结合作与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体育学科育德的特殊价值。其次,学校体育学科的育人包含了育体与育德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体价值的本体,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道德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德价值的本质。但学校体育的育德价值必须结合体育学科性质与特点,因此,要做好学校体育的育德工作,必须深入体育学科,挖掘体育学科教学中有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效实现学校体育育德价值。

3.3 坚持尊重个性和个别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由于青少年学生体质、个性、智力、性格、学习基础、运动能力、注意力、情绪、意志、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班级教学中,自然会出现学习能力强、进步快的学生与学习进步缓慢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优秀者而言,他们容易产生愉悦的心情、体验运动乐趣、有助于师生沟通、有利于实现育人功效,但是对于那些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逆反情绪、抵触情绪、消极情绪等,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人际交流发生一定的阻碍,这就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修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关注优秀学生的同时,关注体育学习困難学生,采用灵活的方式与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促进身体健康与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

第10篇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个人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倾向,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与定向作用[1]。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参加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取向,是其内心关于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倾向,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它对大学生的实践态度和实践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体育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指体育专业大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的一项创造经济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3]。以往研究中发现关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观点为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取向较明显,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关于体育专业大学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的形式和发展对策方面;但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还存在空白;研究大学生对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所持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实践价值观,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研究方法

1.1研究参与者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西安体育学院5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采用配额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每所学校、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发放15份问卷,共计发放45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422份,回收率为93.8%,其中有效问卷409份,有效率为90.9%。

1.2自编【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问卷】

1.2.1通过访谈收集题项1)围绕着“是否参加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参加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等问题,对20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确定体育院校大学生参与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17个题项。2)2014年11月,对北京体育大学王华倬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董翠香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唐宏贵、谢雪峰教授、陈晴教授、彭晓伟副教授,就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维度展开访谈。

1.2.2通过特尔菲法确定维度根据开放式访谈结果,运用特尔菲法对10名专家(表2)进行3个轮次的问卷发放以确定问卷的效度;第1轮回收后,删除3个题项,然后进行第2轮发放,回收后,根据专家意见,又删除1个题项,合并1个题项,合并1个维度,然后第3轮发放,最后形成12个题项、6个维度的正式问卷。

1.2.3信度检验正式测量后,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名学生进行重测信度检验,时间间隔为15d,克隆巴赫系数为0.85,p<0.05。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确立通过特尔菲法调查结果得出体育院校大学生有偿性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为:1)积累经验价值取向;2)适应社会价值取向;3)积累人脉价值取向;4)实现就业价值取向;5)服务社会价值取向;6)赚取金钱价值取向[6-7]。积累经验价值取向,指大学生通过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1)能检验自身所学能否学以致用;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积累相关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访谈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在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方面有着较为正面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价值取向,指体育专业大学生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为了更好了解社会,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场所[8]。大学生要想尽早地融入社会,缩短从一名学生向社会人之间角色转变的过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积累人脉价值取向,指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持有的以扩大交际范围、认识更多朋友,积累人脉为主的价值取向。实现就业价值取向,指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要为了能提前尝试自己的职业,寻找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机会。服务社会价值取向,指大学生在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以服务大众、奉献社会为主要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利用自身的所学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利用自身专业所学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是每一位体育人应尽的社会责任。赚取金钱价值取向,指大学生在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以赚取金钱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帽、课余训练等专业要求,消费水平较高,希望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赚取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2.2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偿性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特征

2.2.1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整体描述表3显示,大学生参与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的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积累经验、适应社会、积累人脉、实现就业、服务社会、赚取金钱。从以上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6个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多元化价值取向特征。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6个方向已经体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价值取向,又具有服务社会公益性价值取向。既有现实出发的价值取向,又具有理想状态的价值取向。分析产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原因,与当前社会特征分不开的。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大学生们即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又同时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即认同奉献,但又非常现实[9]。育人价值取向特征。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积累经验和了解社会方面选择重要。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曾指出,“实践能力是一种包含知识运用、动手操作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性活动能力”[10]。提高教学水平和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是育人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同时表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从主流上分析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关注自己大于关注他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特征。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低于积累经验、社会适应、积累人脉价值取向得分,从而说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发展的需要。这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朱秋在其硕士论文中得出:在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自己大于关注社会。多层次、多差异价值取向特征。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存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差异,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

2.2.2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性别比较性别差异是个性心理和价值取向领域研究较为关注的问题,多数研究发现性别在个体心理各领域的差异显著。在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所持有的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价值取向不存在差异外,其他5个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和扩大交际以及赚取金钱方面男生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重视提高教学水平、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和赚取金钱的价值取向。而在实现就业和服务社会女生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加重视实现就业和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男生对金钱的需求大于女生,而女生的就业压力大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富有奉献精神。

2.2.3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的专业比较以专业为自变量,价值取向的6个维度为因变量作方差分析,见表5,后续检验详见结果见表6。从表5数据得出,不同专业6个维度价值取向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表6后续检验得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专业6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均存在差异。体育教育专业最为重视积累教学经验的价值取向(M=4.34,SD=0.63);运动训练专业最为重视适应社会的价值取向(M=4.31,SD=0.75)。社会体育专业最为重视积累人脉价值取向(M=4.17,SD=1.06)。从学生入学方式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社会体育学生途径与方法是相同的,运动训练专业则是通过优秀运动员单招考试入学的,从这点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由于培养方向与就业方向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该专业学生不重视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更加关注实现就业的价值取向。体教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上相对较集中,而运训和社体专业的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则相对较均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比运动训练更加重视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来积累经验、积累人脉以及实现就业。运动训练专业比体育教育专业更加重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赚取金钱的价值取向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比较得出,体育教育专业比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更加重视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来积累教学经验、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扩大交际以及实现就业;而社会体育专业比体育教育专业更加重视服务社会和赚取金钱的价值取向。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比较得出:6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均存在差异;运动训练专业比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更加重视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来积累经验、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赚取金钱的价值取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比运动训练更加重视扩大交际、积累人脉和实现就业的价值取向。

3结论

3.1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主要有:积累经验、适应社会、积累人脉、实现就业、服务社会、赚取金钱。

3.2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特征为:多元化价值取向;育人价值取向;关注自己大于关注他人与社会的特征以及多层次、多差异。

3.3从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性别差异来看男生更加注重积累经验、积累人脉和赚取金钱价值取向;女生更加注重实现就业和服务社会价值取向。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价值;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111

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组织了相应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学习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我国体育舞蹈在体育中的作用已被国家教委所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增设了体育舞蹈课,一些大学在体育课中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内容。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自身功能与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能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研究,以求得共识。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了几方面研究,旨为广泛宣传推广这一新兴体育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学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和群体训练,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运动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的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8次/分,以上四种舞蹈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三、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他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体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四、美学价值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 价值 体育运动

    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香港、台弯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组织了相应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学习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我国体育舞蹈在体育中的作用已被国家教委所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增设了体育舞蹈课,一些大学在体育课中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内容。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自身功能与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能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研究,以求得共识。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了几方面研究,旨为广泛宣传推广这一新兴体育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学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 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运动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的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2 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8次/分,以上四种舞蹈

[1] [2] 

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踞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体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今天,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她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审美客体,其运动过程,还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刚柔相济。这既能满足自我实现美的愿望,也能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给别人以欣赏的同时,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疏理和谐,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一个人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人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