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

时间:2023-06-04 10:4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暗示教学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暗示教学法

第1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术学习质量。美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重视学生心理暗示,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对学生实施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文章主要围绕暗示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有效分析,从而为促进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美术教学;心理暗示;教学质量

一、暗示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暗示教学法具体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通过思想启发与学习引导,让学生正确认知并理解学科内涵。以往,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通常以直接灌输为主,导致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比较被动,美术思维也受到明显局限。而暗示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手段,所发挥的教学作用更加显著。教师通过暗示教学,能够对学生美术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启迪,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学科,深入理解美术内涵,并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思维,提高美术修养。因此,美术教师应重视暗示法在美术课堂上的合理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强化学生美术鉴赏思维。

二、暗示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其一,构建美术情境,激发美术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渗透,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时,需要重视师生关系,加强情感交流,提高美术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春天的色彩”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美术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就春天的色彩进行想象和联想,如春天的草是绿色的,春天的花是色彩鲜艳的。之后,教师与学生就“春天的色彩”进行交流和讨论,慢慢引导学生明确“春天的色彩”这个美术主题,并合理进行美术创作。其二,加强美术鉴赏,启发美术思维。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让学生在鉴赏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美术思维,培养学生美术鉴赏意识,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让学生通过鉴赏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水墨画花”的教学时,可以搜集我国在水墨画方面的经典作品,并在美术课堂上将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鉴赏水墨画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魅力以及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鉴赏心得与体会,自主进行水墨画创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美术鉴赏与创作能力。其三,加强心理引导,端正学习认知。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心理引导,从而端正学生美术学习思想,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自信,从而自主参与到美术课堂探究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比较自卑,甚至存在一定厌学情绪。此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当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具有一定思路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建立起美术学习自信,学习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其四,组织合作教学,培养自主意识。美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组织合作教学环节,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将美术学习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发挥,从而实现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你会设计邮票吗”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邮票的构成要素以及设计思路进行探究与总结。小组合作能够实现优生带动弱生,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实现班级学生美术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从各个小组设计的邮票作品中挑选出最佳作品,并在班级进行点评和表扬。也可以将学生的邮票作品张贴到主题墙上,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激励,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自信。其五,丰富文化内涵,加深情感体验。美术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将相关的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美术绘画技巧的同时,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加深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民间玩具”时,可以将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民间玩具中蕴含的文化特色以及美学特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结语

总之,美术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点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功能,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创新,根据学生的主体需求实施暗示教学法,通过心理暗示和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思维,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正淋.探讨高中美术教学中暗示教学法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

第2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戏剧表演;运用

目前,许多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表演经验、表演基本功不扎实等因素影响,时常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出现紧张、交流等反应。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戏剧表演的效果。并打击学生在戏剧学习中的信心。暗示教学法则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消极的心理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戏剧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戏剧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合理应用暗示教学法,激发学生在戏剧学习中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前戏剧表演教学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暗示教学法在戏剧表演中的应用原则

1、融合性

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构建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戏剧表演中重视与学生的和谐、融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戏剧学习中的需求和疑惑,进而因材施教,以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式运用暗示教学法,为学生传授戏剧表演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统一性

在运用暗示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理性与感性的调节作用。无意识是有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为学生的戏剧学习提供平衡的心理环境。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都会受到无意识活动的影响。因此,只有将二者统一结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戏剧学习潜力,引导学生在戏剧学习过程中实现个性发展。

二、暗示教学法在戏剧表演中的具体应用

1、面部表情暗示的运用

面部表情是人们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善于掌控表情的人不适合做教师。”可见,在戏剧表演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各种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时常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揣摩他们的喜怒哀乐,并据此做出相应的举动。例如,当教师面带微笑时,学生就会体会到教师的肯定或鼓励情绪,进而增强学习信心。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情阴沉,学生就会小心翼翼,整个教学活动就会沉闷枯燥。所以,在戏剧表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运用面部表情,给学生各种暗示,进而引导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戏剧学习。

2、言语暗示的运用

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艰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例如三一律、程式、舞台调度、道德剧等。这些词汇专业性较强,有些甚至超出了学生的社会阅历、认知范畴和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在戏剧表演学习中的困难。教师运用言语暗示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学习障碍。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戏剧表演教学中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专业词汇,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化繁为简,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解析戏剧表演中的各种技巧和手段。用语言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引导学生克服戏剧学习中的恐惧心理。

3、眼神暗示的应用

眼睛可以有效的传递人们的内心情感。戏剧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可以运用眼神安抚学生的情绪,监督控制课堂进程。学生也可以运用眼神向教师反馈自身的学习状况,及时反映自己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例如,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可以用严厉的眼神提醒学生,及时帮助学生收回心神,专心学习。而有的学生在戏剧学习中取得了进步,教师则可以用鼓励和赞赏的眼神,表达自己的表扬和肯定情绪。可见,合理运用眼神暗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肢体语言暗示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神态,情境,行为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的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目的。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也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暗示,能在学生心灵未能设防时,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寻到一方灿烂的天空。常见的暗示方法很多,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曾试以下几种:

1.眼睛透视明是非——神态暗示

神态暗示,是指教师运用眼神、表情等神态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目的,其中眼神的暗示更令人叫绝。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确是这样,我曾用眼神对学生进行暗示教育如我班秋兰同学丢失了50元钱,我通过调查,排除了外班学生作案的可能,我没有兴师动众、翻箱倒柜,而是来到教室对学生们说:“我希望同学们都做诚实的孩子,现在请同学们用最真诚的眼睛望着老师的眼睛,用你的眼睛告诉我你是否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我用眼睛慢慢的望着每一个学生的眼睛,用心品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时我看见了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它躲躲闪闪、慌慌张张,当时我就断定是“他”但我并没有识破,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在我发下的纸上写上自己是否拿了同学的钱。白纸收齐后,我发现一张写有:“老师,我错了”的纸条,课后秋兰同学惊喜的告诉我,她的钱找到了!

放学后,我回到办公室,看到书桌上压着一张一千多字的悔过书,开头写到:老师,我错了。您那真诚与透明的眼睛,您的尊重与宽容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我决心以后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它一直深深的感触着我。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在真诚的对视中,多少怨与怒,顿时烟消云散;多少对与错,立即水落石出。当时,如果我大发雷霆。兴师动众,逐个学生追问到底,甚至翻箱倒柜,那可能会把事情搞砸,因为无论查出与否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班上大张旗鼓的追查,他也不会承认,很难查出结果来,相反,很多同学受到怀疑,他们会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进而产生怨恨的情绪。退一步说,如果真的当面查出了那个偷拿同学钱财的学生,也就等于毁了那个学生,以后他还怎么和同学相处呢?所以神态的暗示,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巧照镜子显形象——情境暗示

心理学家汽泊恩海姆曾说过:“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因为他作用于人的心理。信息通过人的多种器官、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这种立体式的信息决定了思维性和情境性”。如我班的小旺同学,脾气很犟,他的衣服总是很脏,穿戴总是歪歪斜斜的,不是扣子掉了,就是一个裤脚高,一个裤脚低。我找他谈了很多次,也不见效。有一天放学,我又把小旺找来:“小旺,有个同学想请你帮个忙,给他画一幅画,请跟我来”,他对画画很感趣,听说有人请他画画,便迫不及待拿着纸和笔跟我起走了,我把他带到办公室的更衣镜前,对他说:“你画吧,画好了交给我。”他疑惑不解的问道:“那个同学在哪儿?” 我指着镜子里的小旺说:“就在这里呀,快画吧”。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头发乱蓬蓬,脸上黑一块紫一块,一副衣衫不整的样子,羞愧的低下了头。我没有说,只是默默的把他送回家。第二天早上,小旺的面貌焕然一新,穿戴整整齐齐。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就强烈。这次巧照镜子所创设出来的教育情境暗示,不仅唤起了学生爱美的情感,还使他改掉了不良的卫生习惯。

3.此时无声胜有声——行为暗示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刚接管的九年级(5)班是被人称之为“牛鬼蛇神”汇聚的班级,其中教室的卫生就让人不堪一睹了:学生座位旁边果皮纸屑到处扔,卫生角成了垃圾场,扫帚放得东倒西歪,垃圾丢得一团糟,散发的臭气熏天,对于这些问题,我不知强调了多少遍仍无济于事。一节课刚刚上,我走到教室,一声起立,学生们都站了起来,我一言不发,看了同学们站了良久后,我便走到卫生角,慢慢的把扫帚摆放整齐,把垃圾清理干净,然后走到同学们的座位旁边把一点一片的垃圾装进袋子。同学们见后也都不好意思的捡起来,从这节课后,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这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暗示,不费口舌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当我们看见大海,受大海的暗示,我们的心胸不由得开阔起来;当我们看见高山,受高山的暗示,我们的心灵不由得变得宁静而肃穆。暗示是无所不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用自己的言行创设良好的暗示情境,让每一个角落都能发出积极的暗示信息,这些都能让学生时刻感到暖意无穷,都能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幼稚的心灵上建起道德的大厦,让他们用心灵去认识世界,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灿烂的天空,在晴空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瑛主编.《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

[2] 朱永新主编.《引领心灵》,海南出版社出版.

[3] 钱铭怡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4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英语教学;应用探索;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70-04

1暗示教学法简介

暗示教学法起源于暗示学,因其创始人是保加利亚教育家、医学家格奥尔吉・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又称“洛扎诺夫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暗示,产生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再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激发学习者个人潜力,生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洛扎诺夫认为,适当的暗示会促使学习者把潜在能力与积极个性融合起来,让学习者大脑的左右半球协调起来并综合利用,使大脑的能力和效率比单独使用任何一个半球“至少提高五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该方法更能充分发掘个体的潜能,提高其学习效率,尤其是在外语学习上的效率,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法所达不到的、理想的学习效果。暗示教学法通过合理使用“权威、幼稚化、双重交流、语调变换、节奏契合以及音乐会假消极”这几个主要的技术手段,达到“增强学习者信心、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与增强应用能力的最终目的,因而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哑巴英语”现象,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对其具体应用方法做一实证对照研究,以期在我国现有教学条件下,尽可能发挥该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效用。

2实证对照研究过程

尽管暗示教学法已问世多年,并已在国外外语教学领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却没有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来。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大多数英语课堂难以达到暗示教学所要求的硬件条件――沙发式座椅、一个班最多只有12人的要求,教师也缺少相关的暗示教学的知识与培训。同时,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暗示教学法的不了解,许多家长、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对实施暗示教学法的英语课堂缺少语言、语法知识及应试技巧教学而感到不解,以至于对其持有反对意见。所以在我国英语教学领域,暗示教学仍停留在尝试阶段,有关其具体实施方法的记载少之又少,而在仅有的实施记录中,实施方法也大相径庭。为了深入地研究暗示教学法应用于我国英语教学的功效,我校从2010年9月开始,随机抽取初中起点的一个中专班作为实验班,使用暗示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另选一个同等条件的平行班作为对照班,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要方法进行英语教学。两个班的英语授课任务均由同一个教师承担,授课内容也保持一致以排除上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课前准备

实验班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教室内配备了相对舒适的桌椅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特别之处在于把近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如词汇、短语及重要句型,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贴挂到教室墙壁或黑板上显眼的、学生能够注意到的地方,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变换张挂地点,更换张挂内容,以便于引起学生的随时注意,有助于其在不经意间获取其所看到的内容。

2.2课堂活动安排

(1)第一环节――词汇教学。词汇教学通常以不刻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展开,教室里以较低的声音播放柔和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教师有节奏地朗读词汇表上的单词,每个单词朗读三到五遍,之间有3秒左右的停顿。同时随着教师的朗读节奏,幻灯片依次显示每个单词的拼写及汉语释义。如果某个单词需要讲解,也用幻灯片打出例句并给出汉语翻译,同时教师要有感情地朗读例句二至三遍,中间留有适当的时间间隔。每个单词的用时控制在20秒左右,可以根据单词的长短、发音的难易以及需要讲解示例的情况适当调整用时长短。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小声地跟读或默读。单词朗读过程可重复一至二次,重复时用时要稍短一些,每个词用时控制在5秒左右。中间适当地留出时间间隔,供学生自己获取信息或处理信息。在此过程中适当地变换背景音乐以及朗读语调,以便更好地实现暗示。注意,在整个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规范学生的听讲行为,学生既可以专心地欣赏音乐,也可以专心听单词发音,更可以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听单词发音。

(2)第二环节――课文教学。课文教学过程与词汇教学过程相近,不过在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应先把带有译文的材料发给学生,供学生在听讲的时候随意浏览查看。教师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下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使用媒体设备播放课文录音,速度要稍稍慢一点。课文一般要朗读三遍,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加以调整,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学生一边听教师的朗读或录音,一边看手头上的学习材料,一遍或两遍过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或是保持原来的听讲状态,或是脱离学习材料,听课文录音或思考课文的内容。背景音乐一般要与文章的主题或内容相符。遍与遍之间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根据文章的长短及难易程度而定,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消化课文内容使用。对于文章中的难句,教师可以在学习材料上作出标记,也可以在朗读到难句时用幻灯片显示,朗读的语调与节奏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以引起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关注。通常与词汇教学相同,课文教学也是在学生无意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听课状态不要过多的加以强调,切忌把无意识的活动变成有意识的活动。

(3)第三环节――检查并深化教学效果。前两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某些词汇、短语、句型以及课文内容,而这个环节就是要创设出适当的活动与环境,让学生实际应用刚刚学到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活动要由易到难进行,形式也要经常变化使学生持有一定的新鲜感。如果以应用所学的词汇知识为目的,活动既可采用给出的单词组词或造句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给出的单词组词或造句,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刚学到的内容造出应时应景、有内容的句子;也可采用给出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以及词汇英汉互译活动。学生可以按顺序做答,也可以抢答,更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竞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以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活动则可采用就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回答相应的问题的形式进行,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既可以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问题,也可以提问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既可要求某位学生做答,也可以依次做答,甚至抢答;或可采用故事接龙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故事接龙,一个学生讲一句,下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讲,稍微给出一点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较,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竞赛的形式完成,看看谁的反应时间短、句子长、新词、新用法采用量多等。注意整个活动过程要求学生尽量脱离学习材料完成,对于那些查看材料的学生也不要批评,以免给其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以后参与活动的热情。

(4)第四环节――总结。原汁原味的暗示教学法没有教师总结这一环节,而根据我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总结往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安排在最后进行,这样既不打断学生,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发挥。总结时一要强调课文的重点,二要着重指出学生表现好的地方,总结出学生所使用的精彩的句子,而不是要纠正错误,因为过多的强调问题,将会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影响其以后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热情。

3结果对比分析

在学期末进行的分项测试中,实验班的成绩总体好于对照班,在口语、词汇以及阅读测试中,实验班的成绩要明显占优,而翻译和语法项目的测试,两个班差别不大。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特别在口语的测试中,实验班优势明显,原因在于实验班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口语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更加有信心,日常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紧张度,从而使其能够表现得较为自如。从表1不难看出,比起语言知识的详细讲解,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对于英语学习更为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组织好的学习活动比讲授什么、讲授的好坏更为重要。

除对成绩进行测试汇总之外,还就学生在课后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以及是否愿意上英语课进行问卷调查,该调查分别于开学初和期末两次进行。调查内容及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开学时,无论从课外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还是愿意上英语课的人数上来看,两个班的情况都大体相当。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实验班的学生愿意上英语课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课外英语学习时间也有了明显的增加,而对照班却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暗示教学法的应用明显地提升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其对英语学习的投入程度,这也是实验班的成绩优于对照班的重要因素。

4暗示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体会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暗示教学法更加看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做是既有知识需求又有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因而常常被贴上“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标签。暗示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学习者无意识的活动中,强调无意识活动在外语学习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上述实验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实施过程,如何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暗示教学法,充分运用暗示教学的各种手段,激发学习者个体潜能及学习热情,改善学生厌学的心理状态,切实提高学生目标语言的应用能力呢?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4.1充分合理地使用权威

暗示学的权威是指能够让个体自然而然地产生信任感的、让其产生尊敬情绪的人与事物,是实现暗示的基础与前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权威,如何让权威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1)树立教师的个人权威。传统意义上讲,教师的权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与管理,而暗示教学法中的教师权威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不尽相同,它是由“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两方面组成,知识权威是指教师个人的学识、知识结构以及专长等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与敬佩,使学生向往能达到同样境界;感召权威是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以及换位思考等做事方式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与敬佩,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往,乐于向教师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做人及做事风格。树立教师权威,不仅要求英语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功底与语言应用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使人信服的课堂与课后管理方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权威越高,暗示的效果就越明显。

(2)选择与权威相关的内容作为学习材料。权威人士、影星或知名作家会唤起学生热切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习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某种强化,收到意想不到的强化效果。洛扎诺夫及其同事做了如下的实验: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他们朗诵一遍同样的诗句,在朗读前告知其中的一组,所朗读的是保加利亚最著名的诗人耶沃洛夫的诗作,另一组则没有提及作者,读完后让被试写出刚才听过的诗句。结果是,前一组所记住的内容高达56.6%,后一组仅为30.1% 。该实验表明来自权威的资料对学生的记忆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在开始学习新材料之前有意识地告知学习者该材料与哪些名人、伟人有关,这样会达到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

4.2角色扮演促进学习者幼稚化的程度

这里所说的角色扮演与英语课堂上经常使用的role-play不尽相同,role-play只不过是在模仿人物角色而已,而暗示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要求在课常上,每个学习者不仅是在模仿人物角色,而是不使用真实的姓名,把自己想象为另外一个人或者使用另一个名字,这样一来所表现的好与差以及所传达的观点与内容似乎与“真实的自我”没有任何关联,因而在表达中就能减少其参与的焦虑感,不会因为担心表达或表现不好而不敢参与其中,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紧张心理,像小孩子那样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争取表达与表现的机会,用小孩子不受外界任何干扰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消除了因长期逻辑推理的而产生的疲惫感及疲劳心理,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4.3充分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对学习者的影响

无意识并不是指个体对某些现象或某些事物根本没有认识而产生的反映,而是对某种现象不知不觉的、未加注意的、模糊不清的认识的反映,也就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暗示教学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充分重视无意识活动对个体学习的影响,洛扎诺夫认为无意识活动与有意识活动相伴而生,所有的无意识活动中都有有意识活动参与到其中,而“无意识知觉,尤其是通过知觉所获得的信息是长期记忆的基础”。虽然记忆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但记忆是综合利用目标语言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作用,除要对教室的布置、背景音乐、音调节奏经常变换外,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对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非语言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是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在英语教学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非语言行为是师生情感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传达的”。遗憾的是,由于文化传统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使用手势、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并以饱满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4.4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乐事

传统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因为学习者通常都在被动的接受信息,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情形的长期存在,再加之社会上一直以来“学习苦、苦学生”的暗示,学习者对英语学习产生相当的为难情绪与畏难心理。而暗示教学法的精华就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让学生愉快而轻松地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

5结论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充分利用学习者无意识心理活动,激发其无限的下意识潜能,进而收到较为理想的英语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暗示教学法进行适当地调整与改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如英语教学界所倡导的那样,英语教学有法而无法,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对暗示教学法的应用也应如此。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教学有法的束缚,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的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巍.暗示教学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55-57.

[2]Lozanov G..Suggestology and outlines of suggestodedy[M].London: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Inc,1978.

[3]周娟芬.论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3):61-63.

[4]Richards J.C.,Rodgers 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5]杨桂玲,孙少欣.暗示教学法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2):248.

[6]任敬,叶彬.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权威角色[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121-123.

[7]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秦小健.暗示教学法对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意义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91-92.

第5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心理暗示教学法的概念,并分析了心理暗示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时的常见特点(开发性、易接受性、愉悦性、多意义性),然后又据此提出了提升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成效的几点建议,即:应重视任课教师的权威效应、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注意愉悦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三点。

关键词 心理暗示教学法 网球教学 高校 教学建议

在高校网球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训练情况,因此,常常关注的是学生的体能水平和技能水平,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而与此相对应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开展的网球教学训练活动也就同样较为少见,以致于教学活动较为单一枯燥,成为了影响高校网球教学成效的顺利提升的常见问题之一。而心理暗示教学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合理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转变学生的内在要求,从而减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负担,进而起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成效的效果。因此,本文就针对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心理暗示教学法的概念及内涵

心理暗示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心理暗示的手段,间接地刺激学生的潜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转变学生的内在要求,进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心理暗示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时,通常呈现出开发性、易接受性、愉悦性、多意义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在将其应用于高校网球教学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其中,开发性主要指的是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激活大脑接受教育的潜力,激发出学生接受教学知识的潜能;其次,易接受性。易接受性,主要指的是心理暗示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学生更易于接受。再次,愉悦性。愉悦性则主要指的是在利用心理暗示教学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更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更有助于寓教于乐的实现;最后,多意义性。多意义性指的是在将心理暗示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时,能够通过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意志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个好、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提高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应重视任课教师的权威效应

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要确保心理暗示教学法作用的有效发挥,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在高校网球教学中,暗示者就是网球任课教师,权威性,则是指的任课教师在经过一定的时间验证后,所获得的学生的尊敬和学生对其所具有的信任感。

网球任课教师要具备实施心理暗示教学所需的权威效应,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就必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仪态言行。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执教能力、丰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产生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并由此树立自身的权威性。以期能够在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开展高校网球教学时,通过权威效应的充分发挥来提高暗示信息的有效性。

(二)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应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其顺利得以实施的保障,也是影响其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其中的心理暗示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诱导性的教育方式。被暗示者(也就是学生),必须要对暗示者(也就是此处的网球任课教师)具有充分的信赖才能在暗示活动中获得启发和感染,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反馈,而要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在任课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要确保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高效运用,就必须要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而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和蔼亲切、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这样就能够大幅降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其次,任课教师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坦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以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因角色不同而带来的心理差异,进而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任课教师还应注意改变传统的,以任课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开展高校网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平等、民族的教育教学思想,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心理暗示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造所需的条件。

(三)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应注意愉悦的教学氛围的营造

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中应用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对于心理暗示教学法来说尤其明显。心理暗示教学法,主要利用的是通过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更为敏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利用心理暗示教学法开展高校网球教学的过程中,网球任课教师应重视愉悦的教学氛围的营造,通过音乐、颜色、环境布置等多种方式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心理暗示教学法高效应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炳德.念动训练与心理暗示相结合运用于高校网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6).

[2]王宝霞.高校网球课的教学方法及其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第6篇

关键词:暗示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G718.5

引言:暗示法使用了生理学、心理学、精神治疗学的整体性规律,让学生的头脑与身心,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当中,通过理性及感性的方式将其结合成一体。在教学的过程里,使用暗示、联想的方式,将脑力、体力、音乐等方式相结合,不断开发和研究学生心理潜能,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可以在愉悦的环境里学习。

一、暗示教学法的主要原则

1、愉悦且不紧张与精神集中的心理放松原则

心理学研究说明,轻松愉悦、自信乐观的正面情绪可以提高智力活动,而紧张、忧愁、悲观等负面情绪会对智力的开发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暗示教学法就是要营造出欢快、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里采取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例如:营造教学氛围、使用艺术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有意识及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暗示教学法判定大脑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里不只是左半球在运动,同时右半球也在运动。不只存在有意识的活动,还具有无意识的活动。不只是有理智的活动,还具有情感活动。暗示法教学需要老师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情感和理智的统一体看待,通过暗示法,激发出学生的无意识潜能,因为人的潜能只要被开发出来,就会让人获得无法想象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给予尊重和信任。比如老师可以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给予学生关爱,激励学生获得自信心,而学生也要学会尊师重道,这样才能够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才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并且还可以让老师认可自身的工作价值,拥有成就感。

二、暗示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老师和教材的权威性

此处的权威性并非指老师在学生面前有多么严肃、多么严谨,不让学生对老师有任何质疑。而是需要老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可以使用一些艺术的方法较好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可以和学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材的权威性指的是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十分权威的,由于人们通常对权威的任务或者信息较易记住,所以这样的信息来源可以提高记忆的暗示作用。

2、暗示法里明显的暗示方法就是幼稚化

幼稚化指的是学生具有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受大人的看法、思维所影响,从而可以更加快捷的吸收知识,提高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为小孩的心理屏障相对较低,心理阻碍相对较少,由于年龄的增长,心理屏蔽会越来越高。所以,暗示法提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并且老师也要将学生看成是孩子,让他们可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学习。在操作过程里,通常采取听音乐、做游戏、讲故事、表演等方式激发出学生的潜力[2]。将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要求以及表现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发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3、双平面意识

双平面指的是人们对周遭明显的刺激物有反应,对潜意识的刺激物也同样有反应。人的个性能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产生很多刺激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让接受者产生很多信息。这样的第二平面成为了最直观的印象。在学习过程里,头脑的两个平面如果可以相互协调,就能够将潜意识的智力能动性发挥出来。

4、语调和节奏是暗示法最普遍使用的方法

语调属于双平面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里,使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让学习效果特别是记忆效果明显提升。比如:老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内容变得极其生动,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语调进行讲解,就一定会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节奏可以加快潜意识的反应,还可以让头脑吸收更多的知识。节奏感尤其适合使用在诗歌、谚语以及较富有节奏感的篇章当中。老师有意识的使用节奏方式,就可以让文章更加优美、动听,让学生具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也加强记忆力。

三、暗示教学法的启示

暗示教学法理论体系同当前教学论紧密相连,对于采用哪种理论进行指导教学并提升教学的质量,具有以下几方面观点:首先,由教育目的来看要强调发展论;其次,由教学效果来看要重视最佳论;再次,由教育对象而言要注重学习论。暗示教学发的基本思想以及以上理论观点是十分契合的。

1、在教学观方面暗示教学法的建立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由老师教学生,而是透过老师不断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行为达成教学的目标。

2、在教学的过程里暗示教学发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动性,建立自然情景让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自然的、真实的情景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才会十分牢固,使用起来也会非常便捷,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教学成效。

3、在教学方式上,暗示教学法透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启发学生的潜力[3]。暗示教学法不赞同苦学,注重的是教学氛围是否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氛围,并通过不同的暗示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一个非常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将学生的潜意识以及积极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最大程度的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将学习过程中的苦变成甜。只有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里,所有教学方法都存在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如果想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由教学实际出发,使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进行利用。所以,只要将暗示法的理论实质进一步明确,将学生对学习的潜力和能动性激发出来,综合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实践的过程里有效的运用,就一定可以让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Phan Le Ha.The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identity,resistance and negotiation.Clevedon,UK:Multlingual Matters, 2008.pp.71-103

第7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 设计师法 学习心理

外语教学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5、16世纪,欧洲大陆就产生了外语教学的雏形。在教学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但每种教学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在继承与批判中发展的。人们习惯把20世纪60年代前,如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和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等教学法,称为传统外语教学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沉默法(the silent way)、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团式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全身反应法(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和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等新型的外语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似乎能包治百病,胜似“万金油”所以被称著名教育家David Nunan称为“设计师法”。这些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的中心地位被学生取而代之。它们的部分教学理念至今依然被沿用。80年代后,在“设计师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法、沉浸法等新型教学法。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也把“深层结构”这一概念引入了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开始关注“深层结构”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即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到了关注。在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意义学习,同时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和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把认知和情感合二为一以培养出完整的人。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催发了外语教学领域的新教学流派―认知法和交际法。进而促进了新的教学法的产生即被誉为“设计师法”的沉默法、暗示法、社团式语言学习法、全身反应法和自然法。这些教学法的产生改变了外语教学的方向,标志着外语教学告别了传统时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设计师法

(一) 社团式语言学习法。社团语言学习法产生于心理学教授Charles Curran于1955年提出的咨询学习理论(counseling learning)。该理论认为,由于学生在团体学习环境中常因竞争的压力而使其进步受到阻碍,因此,教师不仅要顾及学生个体的智力和情感,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学习需求。上课时学生围坐成一圈,用母语自行讨论问题,需要时请求坐在圈外的教师翻译成外语,然后学习该外语。教师担当的角色是“顾问”、“辅导者”,不主动给予帮助,而是被动等候“顾客”的咨询。

这一方法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学习环境,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教学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学生学到的东西马上就可以用于实际会话,体现了学以致用。但是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的翻译水平和控制教学秩序的能力直接关乎到学生学的好坏,与授课的成败。但若学外语的目的即为了交流和生活,也许该方法是条捷径,原有的弱势也就转变为优势了。

(二)暗示法。暗示法是由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eorge Lozanov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暗示法主张把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暗示因素组合起来,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创造高度的动机,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因此,整个教学环境需要,都要让学生感到愉快和舒适,以排除学生学习时焦虑。洛扎诺夫主张教室要布置舒适,教学过程要以节奏轻快的古典音乐为背景。教师需培养自己的亲和力,以便学生上课时进入最佳的思维与心理状态。但是,该方法忽视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的指导,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然而,该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时心理状态的理念是值得借鉴的。

(三)沉默法。20世纪60年代,数学教师Caleb Gattegno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这一外语教学法。沉默法与其他外语教学法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主张学生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方法学习知识。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大量“灌注”知识,而应尽量“沉默”;在学生学习外语时,应让他们多听与多思考,在动脑的基础上开口。其典型做法是使用图表(chart)和涂有各种颜色的小木棒(rod)通过启发式教授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但沉默法也有其缺陷:若周围环境都是本族语,学生接触的外语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语言,特别是师生对话,若教师沉默太多,学生就失去了大量学习语言的机会。因此,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教学的某一环节,不能长期使用。

(四)全身反应法。该方法盛行于7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这种教学法除了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外,并强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主要用于儿童的英语教育。该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教师指令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再模仿教师的语言,学习发指令的语言。

全身反应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听力练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学习 “说”,减轻了学习外语的压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但这一方法仅适合初学外语者,不能教授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语言项目。

(五)自然法。自然法是由美国的西班牙语教师Tracy Terrell和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自然法的理论是基于五个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语言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语言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

该方法强调教师的语言输出应该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且又能够为他们所理解;语言训练着重在于“听”和“读”,不强迫学生说。它认为只要输入足够语言,学生自然会说、会写。这一方法将二语习得理论应用于外语学习,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该方法对教师的外语语言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为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且对外语的说和写的重视程度不够。但该方法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一过程,或特殊课程,如听力教学等。

三、结语

人类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作为传承活动之一的外语教学固有的传承性,任何外语教学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都是在吸纳先前外语教学研究成果的有益成分中发展壮大的,是在批判和被批评中存留下来。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都有其合理之处,都值得斟酌学习。各种教学法或教学流派之间并无明显的好坏之分,每种教学法都是在具有特定教学任务、特定教学对象的特定教学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对于每种教学法我们都应宽容接纳,扬长避短,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外语教学没有“万能钥匙”,即使“设计师法”也要因人而设,具体情况具体设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承载者,掌控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法都要通过教师来实践,因此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等都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正如一个数学等式表达的,即:TPR = Theory + Practice + Reflection,这说明教学对教师的“全身反应”要求,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很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善于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直至该方法能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们乐学、会学、善学。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6.

[2]桂诗春.我国外语教学的新思考[J].外国语,2004.

[3]王红梅.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价[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

[4]杨晓鹃.外语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第8篇

一、利用任务教学法

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就是把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学任务中,因而创造出一个个逼真的交际情境,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所设定的各个英语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以一些场地和实物为主要内容的词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学习。这样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对话练习,注重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合作、注重独立思考等,自然而然掌握词汇的读音、词义以及用法。把英语重要点和难点都巧妙地融入任务中,不让学生感到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英语的厌恶心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应用能力。

二、环境暗示感应教学法

暗示感应教学法就是利用心理学上的技巧,正面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为主。简单概括就是说: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消除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及其他心理障碍,将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到大化。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在暗示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的暗示语也会变成学生给自己的暗示语,那么学生会不自觉地用上英语对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进行跟读、复读,这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的英语词汇知识。除此之外,还会更加吸引台下听讲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听讲的过程中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老师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

三、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设备日益变成了教学的“必需品”。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简单而言,教师可以将词汇与一些关联性词汇通过多媒体PPT的方式,再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对词汇的认知不再是枯燥的,而是生动立体的,这样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英语歌曲与英语动画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缓解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产生的疲惫心理。同时通过英语动画片和英语歌曲也能对学生在词汇学习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单词。教师在讲解词汇中,可以选择一些如bingo等颇为经典的游戏,通过填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重难点的英语单词。教师也可以用游戏竞赛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单词抢答游戏,通过竞争机制、奖励机制等多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积极性。通过游戏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够通过游戏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应体现的。

五、强化教学法

除了上述的一些教学方法,英语单词同时更离不开强化训练。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采用强化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巩固词汇知识。

第9篇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原型思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向真理的闸门。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如下方面。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点拨教学法;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应用

教师成功点拨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语文点拨教学法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构建形成,在90年代走向深化成熟。21世纪是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开拓发展完善时期。一代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点拨教学法的探索道路上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精华。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渗透点拨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基本知识和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本文拟从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基本途径和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主要方法两个方面展开尝试性地探究和讨论。

一、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基本途径

1.点拨学习兴趣,激起探索欲望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解决疑难的原动力。教育家斯卡特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我们能做的是百分之百使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率就是全优的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先生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一个人的积极状态和积极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强有力的鼓舞者和推动者。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拨时首先要点拨的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的学生们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了,尤其是写议论文。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兴趣的点拨。教师可以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练习议论文的写作,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积累写作素材,对学生的写作内容的范围稍加放松,支持学生们多议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主题。学生们愿意议论自己喜爱的事物,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议论文的写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不再惧怕议论文的写作,成为写作的小主人,提升了写作水平和语文成绩。

2.点拨学习方法,激起自主学习

古人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语文教师循规蹈矩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容易的,但是创造性的将学习语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知识我们教学的起点,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们能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们最终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充分感受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是因为,学生们一旦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我们可以教授给学生的方法包括一些相关学科的学习方法。知识都是相通的,尤其是中学各学科之间有很多的联系。比如我们可以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嫁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来。另外,除了教师可以讲学习方法直接教给学生之外,我们还应当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把握有时可能比教师更加清晰,学生自己更明白什么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学生在摸索方法的过程中必将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研究发现,中学时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正是学生们找寻并且稳固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期。总之,初中时代,学生正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心理上就像是钟摆一样地强烈动摇着,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们的这一特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便于他们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学生们受益终身。

3.点拨学习疑难,巩固学习信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有机过程。点拨学生疑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我们作为教师不怕学生有疑问,就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疑问。引导学生生疑是我们进行点拨的最重要步骤。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好,他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成建造一栋大房子,那么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将建造房子的建筑材料全部教给学生,而具体的建造工作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事实上,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教师太过于主动将答案告知了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导致我们的学生们理解能力不强,反应不够灵活机敏的。学生在疑难面前不再畏惧,而是一往无前,最终踏实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会进一步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地学习语文,喜爱语文这门课程。总之,点拨学生们学习上遇到的疑难,帮助学生们克服疑难,是教师们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二、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主要方法

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的教学点拨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暗示启发点拨法和引路入境点拨法两大方法。除了这两个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供选择,同时,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暗示启发点拨法

暗示启发的方法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用含蓄的方式示意学生们。运用暗示点拨法,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暗示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需要。我们讲,知道并且说出来,是聪明的表现;但是知道,却不说出来,让学生自己体会和顿悟,才是教师有智慧的表现。教师把知识用口头的形式简单地传达给学生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教师应当用更巧妙的方式把解题的思路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顿悟。暗示点拨法就是教师急于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己琢磨出头绪和思路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真正实现了思考,逻辑能力、推理能力和辨别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和突破。在点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们在听一些音乐、朗诵、诗歌的过程中体会书中的意境,得到暗示和启发。

第11篇

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性思维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设疑激趣,组织争辩

在组织争辩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辩,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辩,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辩,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1)“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2)“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维原型的缺漏的荒谬。(3)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向真理的闸门。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鲜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出发,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像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莱明从葡萄球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即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维教学法;创造思维

Abstract: the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ans in teaching teachers < > multi-angle and systematic motivation,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focus on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nalysis, generalization, judgment and ability to migrate a teaching method. A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protect students high emotions, stimulate students' creation consciousness; Flexible use of multimedia to optimiz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Good at suspicious addition, organizations argue; Good at seize the moment, great guidance.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Creativ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要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即使学生说的片面或不对,也要首先肯定他们敢想敢说,然后耐心给以分析指正,不要贸然批评,千万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利用投影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影视教学,加深学习兴趣。影视教学的优点是形象结合,生动直观,它能逼真地表现各种教学事物,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此外,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管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四、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