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贸易市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市场为何会走向国际市场,传统贸易理论对此作了全面深刻的解释,从企业发展壮大的角度来看,从事国际贸易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刚开始接触国际市场,放在第一位的往往是风险防范,而经济效益会下意识的放在其次。企业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对于陌生的市场信息不了解,基于风险原因对于客户不敢轻易相信;还有就是成熟的外贸企业在开辟新市场的时候,同样面临市场信息不熟悉的情况。基于此,笔者结合本身所学,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关系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随着各国之间贸易交流的频繁,国际贸易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体现的越来越明显,笔者发现,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1.逆向选择
国际贸易中的逆向选择指的是,厂商利用对方不了解海外市场的机会,为了实现自己欺诈的目的,利用对方这一盲点对合同进行伪造,为自己谋取不法利益。
2.漏洞欺诈
因为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造成各国之间的法律存在差异,有些企业或者个人利用贸易所在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漏洞,进行欺诈活动。
3.彻底改变
国家的经济情况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变化时,会对贸易产生影响。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种情况,还有就是国际贸易中伴随着的道德风险问题,这种问题具体体现在当贸易合同签订之后,一方利用文件或者是合同中出现的漏洞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进而造成另一方承受巨大损失的行为。
二、国际贸易市场关系网理论综述
所谓的关系网,简单点理解就是在一个特定群体里面,个体之间出现的特定联系情况。也可以换个角度将其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一个空间网络,社会结构中个体的位置就是由这种空间网络结构决定的。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这样巨大的网络系统构成的。
在一个具有规范行为、诚实且相互合作的群体里面,会产生一种叫作信任的东西,信任的产生需要群体相互作用,而关系网的存在就是为了将这种信任进行大幅度提升。关系网所产生的力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社会资本。当关系网是由血缘、亲缘或者是种族等关系组成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信任,进而大幅度降低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发生的概率。关系网的形成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关系网往往是由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社会关系组成的,所以关系网里面往往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及资源。将关系网放到国际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取资源以及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往往会选择网络的方式。关系网对各方合作就有着一定的规制要求,也强调各方合作者对其的依赖,接着会按照已有的关系网特征和规范,去寻找满足这些要求的新的合作者。
三、国际贸易中关系网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关系网所指的是,通过国际之间的种族合作网络以及商业集团。商业集团在这里就不做解释了,这种形式很容易理解。而所谓的种族合作网络,则是指将民族或者地区作为特征的企业、个人或者是团体,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各国存在的华人社团以及华人商圈等。处于这个关系网络中的企业,彼此间相互熟识,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1.贸易商的合理选择
通常情况下,贸易商最好选择有着相同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这样做可以减少彼此间获取信息的难度,双方交流沟通的难度也较小,因为对于彼此间的风俗习惯以及法律条款都比较了解,可以有效避免劳资冲突情况的出现。其实为了更容易的达成贸易协议,贸易者可以和对方建立密切的私交关系。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同样是华商关系网会在与香港公司贸易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2.网络外部性的存在
新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网络外部性,它的意思是连接一个网络的价值,受到该网络连接的其他人的数量。简单来说,就是连接这个网络的人越多,每个用户从这个网络得到的东西也越多。用户越多,其中每个用户会得到越高的效用。也就是说网络中的个人价值和其他人之间的数量成正比。
四、结束语
关系网的约束能力是通过建立道德准则而体现的,这种行为可以在法律效力不是很强的环境下,大幅度降低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防线出现的概率,进而强化网络里个体之间的信任。这样对于不遵守相关道德准则的商人会得到其他人的同时惩罚,进而将合同执行不力这一障碍顺利解决掉。
参考文献:
[1]周权.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的影响[J].中国信息导报,2002(01):123-124.
[2]吴梅兰;刘勤志.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6(06):98-99.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课程;课程重构;仿真重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80-03
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的能力不仅来自不同知识,而且来自不同知识结构,要培养职业能力,就必须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工作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存在形式完全不同,工作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附着于工作过程是其存在的基本形态。因此,要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就要构建工作结构的职业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再片面强调建立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隐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整合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生成与构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不是学术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应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以整体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确立“工作过程系统化” 项目课程模式,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
因此,本研究以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课程为例,对这门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改革,彻底地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打破思维定势,把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知识重新构建成四个项目,使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本研究对项目教学的任务设置、有效实施和考核也进行了探讨。
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课程项目的构建
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课程项目的构建,首先应明确课程实现的岗位能力目标,同时突出本门课程的实践延伸性。本门课程是对以前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也是对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的一个大检阅和全面应用。实践最好的方法还是到企业顶岗实训,但对于大专学生,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尤其是英语水平存在明显不足,大规模地到企业中实训,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于是我们就思考如何在课堂模拟和重现企业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成交,而且其成交成本也较低,因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交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例如,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交易平台的阿里巴巴等网站。我们把本门课程实训的平台从校外的企业移植到电子商务上,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在课堂上重现企业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完全处于一个实操状态。
我们对本课程进行了大胆的重新构建,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突出本专业在这门课程要实现的岗位能力任务目标,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知识大胆地重新构建为四个教学项目,并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将实际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作过程进行重现。通过这四个项目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操作,实现本门课程的岗位能力任务(如图1所示)。
明确产品 从最基本的元素开始,即产品,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所有活动都从产品开始。既然是国际营销,那么,面对的就是国际市场,研究产品就要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对于产品应该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如表1所示)。
国际市场调查 明确了产品知识后,就要明确产品的国际市场情况,需要进行国际市场调查,如何通过网络实现呢?很多有用的市场调查报告是由一些专门的市场报告公司来提供,价格很贵。为了实践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采用查询全球贸易数据库(http:///db/dqBasicQuery.aspx)的方法来实现。通过海关编码,利用全球贸易数据库进行查询,可以知道这个产品在世界每个国家进出口的容量和流向,并且通过对数据库的设置和数据的分析,可以知道该产品世界市场分布情况和主要竞争国家。此外,通过国贸资讯网可以了解国内主要的出口商和制造商,让学生对国内的市场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表2所示)。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一、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解读
(一)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价值研判
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与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天然契合点,其典型代表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平台所展开的跨境商贸物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透明化。跨境电商具有面向世界、覆盖全球、信息高速传播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幅扩展了我国实体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口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第二,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改变全球贸易价值链格局。随着互联网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崛起,电商型国际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者。传统的金字塔型国际贸易分销结构逐步演变为扁平化分销结构乃至直销结构,中间商在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步削弱甚至被取缔。这导致原本被中间商盘剥的产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另一部分利润则以厂商让利的方式转移给普通消费者,用以增进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提升消费者对我国出口商及其产品的认同度。
(二)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环境研判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战略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国际贸易是在国家间展开的商贸经济活动,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获利水平,各国出于维系本国利益最优化目标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战略的落实。贸易保护政策所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维系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为幼稚工业或关切民生型产业,其保护手段则为关税壁垒或非关税的绿色壁垒等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直销业务提供了绕开各国关税壁垒的新销售渠道,为此,大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战略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通过网络直销渠道依法绕开各国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规制,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庞大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国际贸易领域的电子政务战略
落实建立国际贸易电商化战略的电子政务战略。从新经济角度来审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公司实质上是异于传统公司的电子公司,电子公司的功用在于将传统产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融合,运用熟知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网络空间上的其它传统企业沟通交流。而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则习惯于管理传统领域的产业企业。因此,建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推动电商型国际贸易业务。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超越时空局限性,优化既有政府组织运作结构和政务操作流程,为跨国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公平的政务服务,所以可以有效节约跨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通关环节电子政务运作效能。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诸环节中业务复杂度较高和运作风险较大的环节,强化该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运作效能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比如口岸管理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口岸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在既有全国性金关工程基础上继续推进口岸通信技术升级改造,打造更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一站式”通过服务系统和“单服务窗口”式通关平台,全方位落实无纸化通关战略,尽快将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切实节约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通关成本。考虑到电子政务上交易主体更为庞大和交易者历史信用信息更模糊的现实问题,通关环节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深度分析口岸后台数据并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落实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分级分类信用管理。通关电子政务系统还应当提高与商务、外管、银行、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度和频度,建立跨部门的国际贸易相关政务云数据平台,将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整合处理,强化对不良企业走私、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为优良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深挖国际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战略
着眼技术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的历史强国虽然依靠其先发优势地位占据了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较大份额,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依托物理性营销渠道的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托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新型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分配规则正在确立。部分学者批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视为比较优势的“陷阱”,并指出这类比较优势事实上并无助于促进所有战略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实现,而仅有助于那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位置的强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实际上是在既定的技术环境下,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既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产生的“势差”,在技术环境变量不改变的情形下,后发国家难以有效超越先发国家。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环境变革使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先发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代差”劣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应当紧抓互联网技术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国际贸易资源禀赋优势,及时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模式。着眼制度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从事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行动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互联网技术革命所支持的国际贸易交易新制度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会影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成本轴与收益轴构成的二维结构分析中可知,先发国家在旧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投入巨大的资源,这份资源随着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为沉淀成本,故此先发国家缺乏了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动性,而后发国家因其在旧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所投入的资源远少于先发国家,使后发国家因率先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而额外产生的制度成本远低于先发国家。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较先发国家更有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既有国际贸易制度体系的意愿。为此,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通过放开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策略,来培育互联网技术内生的制度创新力量,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体系。
(三)探索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策略
大力培育新型国际贸易商业模式。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形势下,作为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下降,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迫在眉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之上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为我国多数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过剩产能开辟新的路子。考虑到跨境电商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态势迥异于传统产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可运用传统的监管手段来规范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结合互联网产业特征来制定适合跨境电商产业特征的行政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工商部门应当摒弃对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宽放其业务边界的同时从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来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际贸易领域的产融联合体战略。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与金融产业彼此独立运营,二者虽然围绕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相互支持的行动,但从系统层面而言缺乏有机整合。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升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步消失,以企业联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打造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格局的产融联合体正当其时。产融联合体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以控股为形式,以人事参与和核心资产相互支持为手段来推进二者融合。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这二者的融合是以产融联合体参与各方的各自利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产融联合体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放开对网络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牌照发放范围、提升跨境电商单笔货款支付限额和交易笔数限制,增强跨境电商系统内部的产供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融合度,以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考虑到国际电商业务中交易各方的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交易的重要障碍,跨境电商在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建构跨境交易参与各方的历史交易行为信用数据库,凭此来客观评估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并给其合理的跨境交易授信额度,切实维护跨境交易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促进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郑建辉.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 对策
为了推动我国西南开放,加快云南省国际物流贸易的发展,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在2009年国家提出了桥头堡发展战略,重点把云南省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国际出口加工贸易基地。为了适应桥头堡战略顺利实施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云南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快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全国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浅析了我省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对策。
1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
国际贸易基础课程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国际贸易基础课程知识体系以纯理论为主,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质量较低,对于一些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学很难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无法解决我省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
1.2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失调
许多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将国际贸易理论内容的学习课时设置较多,而对于国际贸易实际技能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我省国际贸易人才出现断层现象。东盟贸易区自2010年成立以来,为云南省的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一代一路”的贯彻实施,我省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安排,造成学生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较强,但对于技能知识体系的学习和运用较弱,并且实践动手能力很差,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
1.3 对外贸实习不够重视
外贸实习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以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我省国际贸易发展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注重给学生建设实习基地,大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外贸实习岗位;另外一方面,对于学生实习的鉴定报告考核不够严格,仅仅将鉴定报告用来完善毕业档案,让学生顺利毕业,根本不关心实习鉴定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 改革对策
2.1 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加深对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外贸实时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的模拟外贸训练和思考,提升学生对外贸工作中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同时提高外贸基本操作能力。最后,加强师生的课堂交流互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2 增加贸易环境内容的教学
为了让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更好地为我省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该加强对我省国际贸易环境的形势分析和学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桥头堡战略的学习。桥头堡战略自提出以来,周边许多国家加大了对云南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分析,美国联邦快递首先就要积极开拓云南物流市场。所以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桥头堡战略的宣传,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方向,进而为高职院校明确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贸易运作的学习,通过真实的技能案例,加深学生对外贸基本技能的认识和掌握,防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
2.3加强与我省外贸企业的合作
为了改变实习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国际贸易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储备较强,高职学校可以定期委派教师到周边外贸企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指导和建议。其次,需要与外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委派学生去外贸企业参加基础的岗位实习,在不影响外贸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来降低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而学生也可以得到实习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外贸从业能力。最后,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来保障实习的效果,为我省雇佣外贸人才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
3 结论
本文结合我省当前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失调以及对实习不够重视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我省外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全球一体化 贸易 法律
全球一体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各国在经济方面的逐渐融合,更多层面的对接和交互成为一种现实。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对外贸易早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对外贸易活动顺利实现、营造良好国际贸易环境的基础。虽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对外贸易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但就法律体系整体性而言,我国在贸易法律体系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展开贸易法律体系完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贸易法律建设作用
全球一体化是国际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成为必然,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是国际贸易等活动规范化、高效化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加强我国贸易法律建设具有下述几点:
(1)逐渐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中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部分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各类不平等法律法规及贸易规则,实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而这些国家制造的贸易壁垒,限制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做大做强。因此,从实际出发,采取必要的主动措施不断优化我国法律条款和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自我保护和积极应对不公平贸易待遇的主要举措。总体来看,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为完善,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相应合理的法律环境,进而使对外贸易能够依法依规展开。
(2)引导贸易市场规范发展。法律法规是对市场行为的直接约束和规范。只有建立、健全法律体制和产业发展规划才能使贸易市场持续稳定、规范发展,进而促进市场的不断优化和整合。我国当前贸易市场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法律体系的创新优化有助于减少外部影响,实现产业升级改造,促进贸易市场规范发展。
(3)有利于我国确立国际贸易主导地位。作为贸易强国,我国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化贸易法律体系框架的构建当中,进而不断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发展,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有效提升本国法律的实践性和普适性,使我国贸易产业发展沿着规范高效的轨道前行,在对外贸易量价齐升的背景下,逐渐占据国际贸易主导地位,掌握与贸易规模相等的国际贸易话语权。
二、我国现行贸易法律体系尚存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现行贸易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贸易法律体系的指导性和适用性较差,限制了我国贸易产业的优化创新发展,展开现行贸易法律体系尚存问题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1)法律对实践缺乏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而相应的法律体系构建工作却滞后于对外贸易实践。现行法律缺乏必要的指导价值,难以起到规范市场行为、提升贸易效率的作用。我国现行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构建起步于2000年入世后,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创新,颁布实施部分新的法律法规,并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进一步推动我国贸易市场化、多元化、自由化开展。但随着我国贸易总量和规模的扩大,现行法律指导性下降。相比较2000年,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达到4.3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比超过13%以上,但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近年来面临非常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贸易法律不仅仅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工具,更多时候也成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从法律角度来看,不论是外部国际法律方面,还是国内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法律因素已经成为影响贸易总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将法律因素不断放大,强化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显然是当务之急,而法律体系缺乏必要指导作用已经成为我国贸易法律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加以思考和探讨。
(2)缺乏主导性。长期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相关国际法及制度规范,制定权和执行权不掌握在多数国家手中,更不受发展中国家所控制,更多是少数发达国家长期控制着国际贸易框架体系的主导权,鉴于本国利益,这些发达国家经常通过设置不合理规则,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开展,伤害到发展中国家贸易自主发展权益。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贸易国,理应具备更强的贸易主导权,但受限于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现阶段在贸易领域我国法律引导和推动作用不明显,进而使得我国企业容易在贸易活动中受到负面影响,在法律规范不对等和不对接情况下,最终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完善贸易法律体系策略
(1)强化法律实效性。贸易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和优化,需要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动态发展,结合贸易市场变化而不断修订和科学优化,使法律能够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国都强化了本国贸易领域立法,我国通过对对外贸易法和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贸易领域法律的保护性,但就法律体系的完整性而言,我国依然要不断完善并强化法律体系,使其实效性更加突出。
(2)建立动态法律体系。对外贸易法律体系建设要结合贸易实践,逐渐实现动态构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类争端此起彼伏,贸易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类事件频发。例如,美国等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其意在遏制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发展,形成对我国对外贸易较大的外部影响,为了积极应对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和复杂的国际法律体系变化,我国应建立起动态法律体系,通过实时有效地对法律机制和体系的创新和优化,提升法律的针对性,抵制欧美国家的贸易垄断和非市场化竞争,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不断通过法律武器争取和巩固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有地位,为对外贸易长期稳定发展打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突出法律的引导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市场机制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对外贸易领域依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通过贸易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能够更为突出法律的引导作用,提升市场发展的规范性,形成对外贸易发展的合力,使我国企业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国际化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降低法律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增强法律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四、结语
全球一体化早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体化过程中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机遇与风险都是并存的。就我国而言,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国对外贸易已经造成了一定影响,法律制度和体系亟待不断完善,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梅凤.企业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控[J].中国商贸,2011(20).
[2] 沈木珠.国际贸易合同适用国际贸易惯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05).
[3] 周新军.关于国际贸易惯例与公共秩序保留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6(02).
[4] 宋晓燕.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与国际贸易惯例适用的兼容性浅析[J].经济师,2010 (12).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逐渐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传统贸易自身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弱,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贸易的缺点,具有交易成本低、突破时空限制,信息量大等特点,从根本上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威胁,使得传统的贸易开始呈现出萎缩的状态。
一、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具备的优点
电子商务本身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当前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且在今后必然也会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1]。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也更加有利于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必然会进一步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优点,具体的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是以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作为发展的基础的,而现代信息技术则是包含了通信和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无线网络以及软件工具、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等很多方面。所以说电子商务其实就是一座连接了国际之间贸易的通道,最后使得交易的双方利益可以最大化。
其次,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不同的是,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虚拟化,不管是他的组织形式和交易的方式都是虚拟的。所谓的电子虚拟市场就是进行贸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中间商基本上都是通过数字的形式来实现沟通交流的,它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最后,我们通常把传统的贸易市场称为实体市场,而这种实体市场就是提品、客户实地观察产品以及最后实现交易的场所[2]。在传统的贸易市场中,人们一般会选择电话等方式来沟通,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人来进行参与的,不但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而且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在人员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必然会使传输的时间造成延误,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电子商务则可以快速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起市场的网络连接,最后通过商品信息的交流来签订电子合同,完成订单的交易。全部的交易过程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不仅缩短了用户和厂家之间的联系,而且也打破了传统市场的时空限制,扩展了业务交易的范围。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
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给国际贸易带来很多影响,就其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作也不少,比如说电子商务会引起流通理论发生创新。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网络购物得到了发展,物流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客流数量却在减少,这就造成了客流和物流之间出现了分离。第二,信息流变得更加重要。消费者的一些消费行为会收到了很多网络信息的影响,电子商务网站对商家产品的服务和销售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资金流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以此而产生的新支付手段也开始控制着消费者的一些消费行为,进一步对商家产生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实体的商店也慢慢地变成了电商的附属品,这种方式的改变也使传统的贸易渠道等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物流、客流和资金流之间关系的改变,和这些概念相关的流通理论必然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的。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管理的创新
电子商务毕竟是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它给传统的贸易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机遇往往和挑战是并存的,所以它也会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电子商务的出现也给传统的国际贸易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的贸易过程中,对外出口的企业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作用,综合的利用好网络,不应该把电子商务看成一种营销的途径或者是拓展老业务的新方法,而是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思维,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改变企业的贸易发展方式,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外对国内的一些企业,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一些固定的运作规则,为更多企业参与其中提供了可能。另外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就是网上交易,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的环节,用户和企业直接进行沟通,这也为企业扩大用户规模提供了方便,因为一个企业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和信息,它就很可能在整个贸易的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国内的企业要充分的看到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尽快地更新自己的观念。
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也要大力的投资网络技术,另外企业可以多多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争取在全球的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创新
面对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各个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全民信息化的意识,另外还需要做好应对电子商务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各种冲击的准备工作。政府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为提高企业的主动性提供更多的支持,这些都是那些有着先进经验的国家的经验。所以想要更好的首先国际贸易政策的创新,是需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这些不但可以有效地影响到新贸易规则的制定,而且还可以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电子商务更加国际化。当前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基础建设不完善,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国必须要增加财政投诉,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打好基础。政府要不断地宣传电子商务的好处,改变民众传统的国际贸易意识。
总结: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电子商务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贸易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在各方面都出现了创新。
1商务英语函电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商务英语函电的功能和特点日益突出,为促进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商务英语函电信息传播高速化。当前国际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生产经营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国际间进出口量不断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在贸易往来中,贸易合作双方往往受地域距离、时间差异、民族语言等因素的限制,双方在贸易交流过程中难以实现面对面、快速、流畅地交流,而商务英语函电具有语言通用性,加上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视频会议、在线交流等途径进行洽谈,针对贸易合作相关事宜进行商务交流和协商,并完成贸易相关业务办理(李媛慧,2010)。(2)商务英语函电信息重点突出。商务英语函电有各种类型,能够精确表述函电的重点和目的如:有建立贸易关系类,有询盘与回复类,有报价、报盘和还盘等类型。在当前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贸易市场信息十分丰富,贸易商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且贸易双方在处理贸易事宜上十分繁琐和复杂。因此要求商务英语函电包含的信息必须快速精准,其作用必须更加核心化和重点化,才能让贸易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抓住重点,获取准确的信息,提高经营效率。(3)商务英语函电内容信息化。传统的纸质函电容易受地域距离的影响,其传递速度和信息含量难以满足现代商务活动的要求。虽然现代电子邮件形式的商务函电沿用了传统商务函电的内容和格式,但其传递方式大大地超过了传统纸质函电的传递速度,其主要是利用了现代多种技术,实现贸易信息跨国际快速传递,促进了贸易双方的频繁交流,对于增加合作双方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商务英语函电的内容不仅包括对贸易相关事宜的谈判,同时还可以实现贸易合同的签署、产品报价、贸易结算等一体化活动,其信息量十分庞大,可以有效提高贸易双方的合作效率。(4)商务英语函电表达方式简洁化。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加上国际贸易市场体制不断完善,贸易双方要处理的贸易事项和业务量也不断增加,要求商务英语函电内容言简意赅,表达形式简洁明了,让贸易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快速有效地抓住重点,提高贸易交流效率,实现贸易双方顺利合作。
2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函电是贸易双方沟通的桥梁,也是贸易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贸易企业可以利用函电方式,企业产品的信息,深挖潜在客户,拓宽企业产品国际市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贸易企业还可以通过商务英语函电快速联系客户,并针对贸易业务相关事宜进行洽谈,通过网上会议解决贸易往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贸易业务顺利办理,确保贸易双方利益的实现。因此,商务英语函电在贸易双方经济往来中担任重要的角色,贸易双方可以通过商务英语函电交换贸易合作信息、贸易合同的签订、贸易利益的支付和结算、海关税收的签证等,避免了传统纸质函电的弊端和局限,解决了时间和距离所造成的交流困难问题。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极大地提高了贸易网络函电交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充分保护了贸易企业的商业机密,使得贸易双方的业务办理安全、高效、可靠进行。
3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存在的优势日益凸显,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业务往来重要的组成内容。其突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提高贸易业务处理效率,降低贸易企业经营成本一方面传统纸质函电或处理文件在贸易合作商家之间的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文件遗失或损毁等,使贸易双方蒙受经济损失,而商务英语函电使得贸易合作双方的相关处理变得简单明了,提高双方合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商务英语函电属于网络虚拟交流平台,贸易双方无需大费周折跨越异国或异地进行会面洽谈,贸易双方只需在网络虚拟的平台上,直接进行相关事宜的交流,省去会面活动组织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了贸易双方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处理费用,提高贸易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实现贸易双方共赢。3.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合作成功率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双方往往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商家,其之间的贸易活动属于跨国经济活动,贸易双方企业生产和作息时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而安排双方会面商谈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企业24小时都运行,工作人员在长时间劳作下,容易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导致企业信誉和形象受损。而商务英语函电具有在线存储和保留的功能,当贸易一方发现问题时,可以利用商务英语函电进行留言或发送电子邮件,而贸易另一方接收到信息后立即进行回复或解答,并及时处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障企业信誉不受损,促进贸易双方成功合作(。朱志勇、张强谈,2011)3.3提高贸易企业信用等级,促进双方顺利合作商务英语函电交流语言是语言,而且它建立在虚拟平台,可以避免传统商务会面洽谈的尴尬,比如礼仪差异、语言沟通障碍等。而商务英语函电具有互联网虚拟的特性,贸易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可以冲破地域、国界和的限制,以经济合作为目的,无关种族差别和贫穷差异,实现自由贸易交流,促进贸易双方顺利合作。总之,商务英语函电是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提高贸易双方合作交流的效率、树立贸易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促进国际贸易经济的繁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前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无纸化的商务英语函电交流方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对促进国际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维华 单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对外贸易 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4-0013-05
问题的提出
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进出口规模随着危机的广化和深化而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进入2009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同比下降都在2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直接表现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影响。它引起了中国外需市场的严重萎缩、国际融资困难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面对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大幅缩减的严峻现实,国内学者从各个视角多方面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李俊、王立(2008)从需求传导、汇率传导、价格传导和贸易政策传导四方面分析了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及增强经济和贸易政策协调的灵活性等对策。李细满(2008)认为中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导致对外贸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使中国出口增长放缓,通过资本和金融渠道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中国出口竞争力。此外,危机提高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从而增加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难度。李伟、雷衍华(2008)对危机之下的中美贸易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美元的持续贬值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高涨将损害中国贸易竞争力,导致出口缩减,因此,要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变动,并高度关注贸易保护主义动向,利用现有机制加强沟通协调。
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危机如何影响贸易的一些具体情况的参考,但是它们还存在的一些不足:(1)对危机如何影响一国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分析的层面;(2)对危机引发的中国对外贸易的内部结构变化调整情况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3)对危机的贸易溢出效应多数关注其外在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危机对贸易结构优化的正面影响。其实,如果透过外贸规模缩减的现象,我们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向国际贸易的理论传导机制的深入了解,并进一步分析危机发生以来国际市场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就会看到危机通过对国际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强制调整,是中国贸易内部优化和长期发展的外部机遇,具有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调控功能。为此,本文将从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对研究主题展开分析。
相关文献和理论综述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出现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催生了国内外对于金融危机及其主要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姚国庆(2003)在研究国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个综合的解释: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涉及到金融、投资、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各个层次。因此是一种综合效应,它包含着投资渠道影响――凯恩斯效应,即危机引发利率和资产价格变化导致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发生改变;生产结构影响――威克塞尔效应,是凯恩斯效应的后续影响,即企业投资变化引起生产结构变动;消费影响――财富效应,危机使家庭财富缩水而导致消费萎缩;信用影响――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以及二者之间联系引发的负面效应。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向国际贸易的传导机制,国内学者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如下:(1)基于危机引发贸易溢出效应的传统观点:王彩峰(2005)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贸易传播途径主要基于贸易溢出效应,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进行传导,收入效应主要作用于直接贸易联系传导,而价格效应则同时作用于直接和间接贸易联系传导。(2)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进一步理论探索:闫建励(2009)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理论探讨。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向国际贸易传导:一是资产负债表效应。出口对本币贬值的反应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唯一原因在于存在资产负债表效应。在经验研究上,国际贸易部门将更加容易受到这种负面作用的影响,因为出口企业由于在外汇市场上进入更加容易,从而也具有更多的外汇借款(Aghiar,2005;Kawai et a1.。2003)。然而,以上的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危机在贸易流量和企业的出口决策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能从中得出关于竞争力的提高和资产负债表效应这两个分别起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因素之间的相对力量的结论。二是汇率效应。金融危机引起的汇率波动,使得贸易国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外汇借款如何与汇率变动相互作用,产生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结果。从进口角度考虑,外汇借款对进口的影响较小,因为与这种行为相联系的固定成本较低。
从已有的理论文献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作为金融发展中的特殊阶段,对国际贸易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关系还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还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尤其对于多种危机影响渠道的比较分析、各影响因素的长短期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不同阶段的力量对比等具体问题还没有充分的理论研究。
然而,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和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对中国经济受危机影响的真实原因有更加清楚的认识。简单地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发源于美国并主要对发达国家经济造成金融系统紊乱和经济衰退,虽然中国不在重点冲击对象之列,但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来自于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投资和贸易。在这样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危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传导机制,就会通过投资、金融、贸易、信用等渠道对中国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对中国国内依赖国际资源和资本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内向型的投资、贸易行为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中国的“内向”和“外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的关系,这为我们后文中将要重点探讨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正面调控作用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持。
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外部强制调控
进入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
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趋紧,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市场价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从这些变化中捕捉到了对中国对外贸易素质提升的有利因素。
1.迫使中国对外贸易从粗放增长转入理性持续发展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与小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之处在于,不能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因为,将一个大国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放在外部需求的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这本身就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振荡,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致经济增长都将受到严重打击。根据美国学者钱纳里对大国发展模式与小国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得出,大国发展主要的特征应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国家越大,其政策的内向性越强。在整个转变时期,典型的大国具有占国民生产总值12%的出口额。中国出口依存度早在20年前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标准,而持续的出口导向战略促使出口依存度从2003年起开始超过30%。而此次危机将中国进出口粗放增长的国际经济风险成为现实。因此,当危机导致进出口规模骤然缩减时,不应该只考虑如何维持以前的状况,仍然致力于如何扩张进出口数量,而是应该反思中国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危机导致国际贸易格局改变,也警示中国进出口的粗放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因为,可以预见,危机以后,以往那种非理性膨胀的外需市场将不复存在,如果想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市场立足,中国不能长期延续建立在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下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路径依赖,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保持适度的贸易规模,并将贸易发展的重点放到如何提高产品的“中国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和促进贸易整体素质提高上来。
2.主要贸易伙伴的需求下降促进了中国外贸市场多元化拓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3%。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8%,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将分别下降2.8%、4.2%和6.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仅增长1.6%。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恰好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衰退最为严重,相应的,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必然大幅度下降。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过度依赖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风险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将这一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说受危机影响较轻,其外需市场规模也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危机的发生将使中国在出口市场上减轻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转向开拓新兴市场国家的外需市场。虽然,这种调整的压力和开拓新市场的难度显而易见,但是经过痛苦的蜕变以后,可以预见,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将趋于合理和理性,这也将大大增强未来中国外贸抵抗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内部结构
优化的间接促进
过去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平稳,国际贸易市场需求稳定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在数量上得到了快速扩张,但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并不代表贸易竞争力的同步提升,实际情况是,在这段时期积累了不少影响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体而言,中国的贸易内部结构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过分依赖加工贸易,二是过分依赖于外商投资企业这个经营主体,三是过分依赖于低附加值产品数量扩张,进出口的增量与效益增长不成正比。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中国对外贸易体现出典型的“大而不强”的特征。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危机的发生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
1.一般贸易发展优于加工贸易,贸易结构失衡得到修正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比例占一半以上,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虽然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然而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附加值低、招致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更主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产品中所包含的“中国竞争力”的提升。危机发生以后,中国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失衡状况得到快速的纠正。因为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两头在外,在中国的产业链相对较短,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都低于10%,其中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首次下滑到了50%以下,到2009年,加工贸易萎缩幅度比一般贸易更严重。相应的,由于一般贸易的国内产业链相对较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强。自危机发生以来,一般贸易发展明显优于加工贸易。可以预见,在今后一般贸易将超过加工贸易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
2.内资企业发展速度超过外资企业,贸易经营主体结构趋于合理
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扭转。中国对外贸易的“外资化”程度过高,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外资企业是以跨国公司的总体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从事以低附加值产品(主要是中国附加值低的高端产品)为主的进出口贸易;另一方面,外资占比过高,使内资企业和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难以得到提高。危机发生以来,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形势趋紧,由于危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一些跨国公司不得不从中国撤资,或缩减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危机对国际市场影响极大,因此,主要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经营风险日益扩大。所以,虽然当前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但由于受到危机的凯恩斯效应、威克塞尔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等的负面影响,外资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程度远远大于内资企业,这为内资企业迅速发展,并提高贸易竞争力,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3.国内增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态势好于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产品
中国出口贸易的直接利益或静态利益可以用产品的国内增加值表示。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普曼的相关研究结论,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大约45%的价值为国内增加值,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越高端、复杂,国内增加值部分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越低。计算机和其他快速增长的高端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比例仅为10%-25%,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行业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反而高达70%-80%。因此,主要出口国内增加值高的产品,而不是看起来属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高端产品,更符合中国的利益。国际金融危机帮助中国做出了更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由于投资品和高端消费品需求受危机影响更加明显,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仍大于总体降幅。危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也在加深,但由于这些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因此需求弹性较小,中国这些产品竞争力较强,加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带动,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2009年一季度,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出口合计369.1
亿美元,下降4.5%,比整体出口降幅低15.2个百分点。因此,危机从某种意义上引导中国出口做出更加符合本国贸易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结 论
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对外贸易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思路与发展战略,改变过去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增量扩张方式,而是要保持贸易规模适度增长,将重点放在如何优化贸易内部结构,提高真正属于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以及增加贸易利益上来。危机通过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强制性调整,迫使中国改变过去贸易市场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危贸易格局,促使中国扩展新兴市场国家市场,切实推动贸易市场多元化市场战略,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未来抗国际风险能力。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电子商务;影响;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这个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特网的应用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使得过去只能在小说中看到的情节一一被实现。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发展出的新产物,其不仅在当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短时间内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并且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各国都在争相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这也为国际贸易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一、现代电子商务的概述
(一)现代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各类互联网行业也随之兴盛起来。现代电子商务是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以及增值网上进行的电子交易和售后服务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把传统商务模式的各个环节转换到电子网络中。以因特网作为最大的平台,实现以商品交易为中心的贸易行为。现代电子商务不单是一个简单的交易过程,其还可以通过交易记录,为自身企业或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也就是说在电子商务中,互联网不仅起到一个交易平台的作用,还起到了一个媒体宣传平台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速性、方便性、时效性、全球性以及低成本性等特点,打破传统的交易模式,为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二)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在现代电子商务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计算机技术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全面的技术类支持,包括数据的处理、储存以及传输等多方面,还包括网络交易平台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以及第三方支付技术等多种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了衡量电子商务水平的主要标准。现代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想死,其主要就是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功能,在电子商务业务开展时具有快捷性、方便性、低成本性。需要注意的是,电子商务的特点并不是针对于单一方面的,而是对于交易双方均有好处,所以才能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现代电子商务的优势
现代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利用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大大节约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中,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就是其自身优势的体现,商品销售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国甚至全球性商品宣传,并且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相关产品技术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与买方的沟通,一举多得,大大节约了运营的成本,这也就是互联网电子商务高效性的优势。另外,现代电子商务中引入了评价机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这也就使得经销商的商品在无形中获得了宣传,节约了宣传费用,并带动了电子商务各环节的高效运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外部问题
在电子商务运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外部因素,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较晚,是从20世纪末才开始,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因此,在相关法规的设立方面也比较落后,这也就导致了电子商务在应用过程中受到的阻碍。造成了我国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贸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无法形成统一合理的行业规范,导致了交易双方存在部分贸易风险和利益问题,进而引发贸易纠纷。从国际上看,各国间所使用的电子贸易法规并没有进行统一规范,也就使得各国间在进行电子贸易时容易造成贸易风险,阻碍了国际电子商务经济贸易的开展。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法规,导致货物在运输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二)内部原因
目前,我国的各大外贸企业在网络信息基础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内部网络化规模较小。在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人力资源分配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等情况,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处在劣势。另外,我国的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涉及的范围较窄,经营的项目较少,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参与的项目不多,减小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使得相关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想要让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需要参考国际贸易中相关犯规的规定进行适当修改,以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国内的电子商务经营环境,并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利益。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制可以对电子商务企业的资金流动、信誉报告以及企业结构等进行有效评估,这样就能够让我国国际贸易更加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
(二)提高信息化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力度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较为复杂的商业类型,其需要经营者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相关企业应该引进各类高新技术设备,聘请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在国际贸易中学习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经验,结合企业自身进行转化,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的经营理念,并以此为前提选择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分实现人才对高科技的掌控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从根本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紧抓合作机遇
现今是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国家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一良机,积极进行国际贸易合作,在合作中吸取外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引入国际上各类先进的网络电子设备,与各国企业进行友好交流,使得企业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占得一席之地。
四、结语
电子商务是目前国际贸易中发展势头最迅猛的行业,我国在发展自身国际贸易时一定要提升本国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完善相关法规,以此使我国的国际贸易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未来国际市场中提高我国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静.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西部高校论坛・网络财富,2010(07).
[2] 杨瑾,吴桐.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0(10).
[3] 袁魁,王媛.浅析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2(07).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与贸易周期的关系,从而提出在贸易周期视角下,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贸易周期;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被广泛的运用在国际贸易中,并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克服了空间的限制,将交易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降低了信息传递和产品的成本,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电子商务的运用过程中,我国企业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这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电子商务与贸易周期关系分析
电子商务对于进出口贸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贸易方式、贸易主体、贸易政策、贸易市场、贸易产品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也因电子商务而大大缩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区限制,有利于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跨国服务公司加速了全球信息流动的速度,从而导致这一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产生,向世界市场提供服务或者产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可以实现不同领域之间企业的互相交流,并在互相联合之后形成合作组织,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的范围。电子商务使大多数的服务项目和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产品进行了国际贸易领域,尤其是一些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交易成本太高或者不能进行交易的产品。电子商务实现了将物流作为根本、以信息流为核心、将商流作为主体的全新发展战略,融合了展销、等传统的贸易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流程,并且中间商的的任务由信息网络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进出口公司、商和贸易中间商的地位,从而实现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变革。除此之外,“无纸化广告”让促销成本降低,将产品的制造、销售、运输过程有机的与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相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采购成本。采用网络直销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外贸企业的成本,在网络中实现格式化、标准化的票据、电子合同等的瞬间传递,将签约成本降低的同时,也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是,由于交易目标、交易方式以及交易者在电子商务中的虚拟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
2 当前贸易形势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
随着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促使国际电子商务市场领域的不断扩大,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和方向,一定会对贸易周期、贸易额度以及贸易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1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与国民经济相适应
一个国家进口周期的波动与其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来说,进口贸易周期的波动是由经济增长周期来决定的,这是因为当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时,所消耗掉的资源也就更多,在本国在生产过程中,当出现资源不足的现象时,就会强化进口需求。此外,当处于经济增长期时,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进口量的增加。因此,基于进口周期的国际电子商务,应该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出发点,对其发展环境进行仔细的分析之后,再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来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是提升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需要,关乎着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因此,一定要将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合理的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每个行业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降低交易的成本,有效的提高贸易效率。
2.2 培养专业化优势,提高企业电子商务水平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让企业能够轻易的了解市场信息和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变化,精简交易环节,从而提高贸易双方的交易效率。所以,对于实力相对雄厚的大企业而言,一定要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专业化优势和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提高产品销量。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该通过影响力较强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将自身所具备的产品经营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积极的融入国际市场,从而在国际市场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应变力,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2.3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
不兼容于国际市场的电子商务服务标准和技术标注一定会成为一个国家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绊脚石,为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阻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政府和企业一定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并且积极的参与国际化标准的制定,从而让我国的企业能够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公平的参与国际竞争。
2.4 提高国际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水平
国际贸易是一个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多个流程为一体的复杂而繁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部门,会有大量的文件、票据、单证等产生,因此,在贸易过程中,信息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信息流受到阻碍,就会导致资金和物流的不通畅,从而影响贸易交易的正常进行。而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对于提高交易效率、保障贸易双方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根据电子商务的实际需要和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加快外经贸的官方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建设脚步,从而为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以其独特的优势对我国的外贸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电子商务作为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丽华.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1):24-30.
[2]周岳检.电子商务环境下进出口贸易模式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75.
[3]赵志田.杨坚争.贸易周期视角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52-57.
[4]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6(7):10-15.
【作者简介】
姓名:杨苗苗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1年8月15日
籍贯:山东烟台
民族:汉族
职称:讲师
[关键词]:国际贸易 技术性 贸易壁垒 研究
0前言
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贸易上的保护命名,通过国际上颁布相关法律、指标、制度等形式,存在于国际贸易中。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际化的大区域,为了保护本国或者本区域社会发展以及财产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对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本国,或者本地区市场设置一定的审核屏障。
1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有着积极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促进产品创新。由于在国内,产品生产受到传统的产业的影响,我国产业法发展只是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技术创新,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为出口产品进行限制,对产品的生产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产品的技术要求等管理正是提升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说技术性壁垒能够间接的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1.2消极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提升了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的准入要求,使得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难度提升,严重的情况下出口的数量减小。在进行缔结交易的环节中,产品质量不达到要求,就会被拒绝,即使是交易成功,在产品入关阶段中由于不符合进口国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规定,依然会被拒绝。基于这样的进出口贸易背景,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打击,同时也是我国发展走出去经济中计划中的重大挑战。
2我国面对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对策研究
2.1发挥WTO成员国作用,维护自身权益
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成员国,同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遵循相关制度的基础上,也一直遵守WTO的相关规则。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享受到特殊国家的优惠待遇。因此,在制定国际贸易出口标准时,需要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国际标准,呼吁国际贸易在掌握我国的国情后,作出资金与贸易发展上的相关调整。在国际上,我国还应该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针对WTO中,所制定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非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应该牢牢抓住自己在规定中的有效权益,对于某些国家对我国实行的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协商失败的情况下,将贸易纠纷交给贸易组织进行解决,充分发挥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利益。
2.2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
我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相互之间的产业发展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而我国的商品出口,要想在国际贸易上占据有利地位,就要在我国商品企业内部建立企业之间的合作同盟关系,针对不同企业发展中的不足进行分析,面对国际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同行业企业之间能够互相联合,互相分享经验和专业信息。企业之间需充分利用行业之间的协会组织,打破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面对国际贸易上,采取一致对外的战略方式,共同谋取经济利益。同时还需要在国内市场上建立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该预警机制建立的目的,就是为进出口企业和企业之间提供优质的贸易服务,通过与国际贸易组织之间的合作,加强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对贸易信息进行收集,加大对贸易信息的整理和分类。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在大的方向上对国内贸易进行引导,例如,政府部门重视行业管理中灰色地带。当贸易管理不够完善时,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技术措施,对不同行业进行深刻认识。
2.3分散集资,避开技术性壁垒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国门打开,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国家鼓励国外企业入驻国内,或者在经济以及政策上扶持国外有经济能力的企业在我国置办跨国公司。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以及国内市场的劳动力比较廉价,使得这些外资企业利用我国资源获取了很高的收益。同样的原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国内有余力的企业也可以直接进行投资,或者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建立跨国公司,这样的模式能够巧妙的躲避开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例如联想公司收购IBM,吉利收购沃尔。企业之间这样的收购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多知名度,另一方面还能够将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效避开。另一个分散集资的模式就是出口计划调整,我国在国际贸易上所面临的最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来自于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系。当对方国向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企业与该国企业不能进行合作时,我国的企业需要进行出口计划调整,打破出口现状,寻求新的贸易市场。目前,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以该三大经济体系为首的经济体系虽然固不可摧,但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很多新势力涌现,在国际贸易上,增加贸易伙伴实际上就是拓宽经济市场,少一分经济发展的风险。
3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我国出口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积极的方面,技术性壁垒能够对出口产品进行限制,对产品的生产提出较高的要求,促进我国产品生产进行创新。而在消极的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产品,对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发挥WTO成员国作用,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分散集资,避开技术性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邓雪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和贸易效应[D].暨南大学,2014.
[2]姚亚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4.
众所周知,各国需求偏好、规模收益、商品与要素市场等与福利和贸易相关方面,历来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而国际贸易市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却未得到关注。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李嘉诚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均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向前发展,但二者仍未关注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环境要素。既往贸易实践证明,任何一国的贸易活动均受到各类因素影响而无法独立完成,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一国的单方贸易行为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别国的贸易环境。而就现阶段国际贸易形势而言,我国能够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以及更大的范围参与国际贸易,深入经济技术合作以及竞争,而国际分工深化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非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严峻考验。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年售超过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其中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合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就此点来看,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对于国外优势货源想充分地利用,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的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显而易见,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从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仅为19.4%,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TOT)分析来看,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措施
3.1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其贸易行为制订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2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我国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3.3应不断扩大内需,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我国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努力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积极进取、果断出击,争取利益最大化。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