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易经占卦方法

易经占卦方法

时间:2023-06-04 10:4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易经占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易经占卦方法

第1篇

傅佩荣是前年在大陆突然火起来的。这位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在2006年秋天,开始首次内地学术之旅,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做了多场学术演讲,所到之处反响热烈。9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邀请傅佩荣;来试讲,主题是《易经》。

“终于听懂了,终于听懂了。”试讲一结束,现场有老人激动地拥抱傅佩荣。那时候于丹的《论语》正在录,节目组跟傅佩荣商量说,于丹讲7集,你录后面30集,主讲孔子。“每一集的题目都确定好了。”

不料,几天后《于丹论语心得》一播出,立马轰动全国。制片人对傅佩荣说:傅老师,你的不用录了。

“后来才听说,上面认为《易经》跟迷信可能有点关系。所以才让我讲孔子。不过我这个台湾人的身份,还是让很多人不大放心,当时节目组也没人给我签字担保。”傅佩荣登陆《百家讲坛》就此不了了之。

让傅佩荣哭笑不得的是,在此后内地的媒体报道中,很多人称他为“台湾版于丹”。

被央视挡在门外的傅佩荣收到了凤凰卫视的邀请。2007年12月12日,凤凰卫视把他请到《世纪大讲堂》――这是一档常被业内人拿来与《百家讲坛》相提并论的节目。

“他们还给我开了一个节目。叫《国学天空》,每天开讲10分钟,12月31号开播。我们已经签了半年的约。我在这里没有身份问题。”傅佩荣笑道。

傅佩荣在台湾是个易中天式的“麻辣教授”,他还曾被《民生报》评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在岛内,傅佩荣有个20人左右的粉丝团――他走到哪儿开讲,粉丝们就跟到哪儿,“讲任何课都过来听”。

西洋哲学我搞不定

你似乎无论在哪里,往那一坐就可以张口就来,是因为每次讲座前都会做很详细的准备吗?

对我来说,这不是太大问题。因为教书教了30年,无非就是材料怎样组合而已。一些语言点的资料,这次我这样组合,下次那样组合。

你在耶鲁读的专业是哲学,后来却回到台湾做起国学研究,是不是因为觉得西方的哲学更难搞定?

这是原因之一。我在美国念完书之后想,这辈子我往哪里走?如果研究西洋哲学,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你怎么可能超过西洋人?他们从小在那个环境里成长,希腊文、法文、拉丁文、德文、英文、五种语言必备,我们把英文念好就不错了,再念其他几样,实在是吃不消。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老师方东美先生。去美国之前,我听他的课听了三年多,他对我影响太大了。方先生也是留美的,他讲国学的时候可以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合在一起讲,讲起来头头是道,所以我们听他课就会觉得,原来中国哲学也可以跟西方哲学一样讲得有逻辑,一样有思考的过程。研究中国哲学要走中西比较的路线,关起门来搞中国哲学,缺乏西方的逻辑训练,说出话来人家不想听。

我不是“大师”

你对于丹怎么看?

从两方面来看。于丹有她的贡献,唤起了大家对国学的兴趣,也就是文化扫盲,这个她做的是无人能及。我看她的书卖1000万本,这么多人想通过她认识孔子,多好。这个事情别人做不到,她做到了,应该给她肯定。另一方面,有人说她不是货真价实,她反正说她是“心得”嘛,何必有太多要求呢。

内地媒体在介绍你时都爱说,这位是台湾版于丹。

我现在有两个封号了。一个是你说的,还有个是新的南怀瑾。南怀瑾先生教过我一年课,我不敢说是他的学生。有人这样讲,其实我都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观察。台湾没多少人知道于丹,上过我的课的人也知道,我们把各种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老老实实地全部解读成清楚的白话,全部做哲学的说明介绍,那是十几年的工夫啊。那跟你在电视上随便讲一讲是不一样的。她有她的贡献,我有我的工作。

大家还喜欢称你为国学大师,在台湾大家也这样叫吗?

其实我一向对别人怎样称呼无所谓。我自己不敢当,只能当作没听到。“大师”这个词现在被滥用了,在台湾稍微好一些,他们都习惯叫傅老师,很亲切嘛。大师一般被封给宗教界人士。学术界里面大家都不愿说,一般讲大师的人,都已经退休了。65岁以上,德高望重,学生很多,这样才能被称为大师。

你要说国学大师,道家我看陈鼓应不错了,儒家的庞朴,当然还有李泽厚,还有刚过世那位,写《易学哲学史》的朱伯崖。他们都是做一辈子研究,不能够分心的。你得有著作拿出来,别人写这种论文时一定要参考他,像这种才算是大师。

大陆的国学热仍处最初阶段

你对国学热的现象很支持,但又说这其中有很多变量,这指的是什么?是不是说明这股热是股虚火?

不是虚火。我认为国学热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让大家普遍觉得这个东西有价值,应该学一学。第二个是深入,一下深入到原点。你愿意念于丹的书,最后还是要回到《论语》。去了解论语每一句话是怎么说的,让小孩也跟着去学。第三步是经典与生活相结合。这一步最难,是台湾现在正在做的。让经典在生活上起到影响,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大陆现在还在做第一步。

很多人说中国人里伪君子多。外表看起来都在追求道德的高尚,内心却追求谋略,人格分裂,这跟传统文化有关系吗?

孔子习惯把一个人分成两类,你要么是君子。要么是小人。其实每一个人都要从小人慢慢走向君子。有时候是走一步退两步,自己也不知道。你没有良师,没有益友,很容易就退步了。所以我们说一种文化的力量,一定要让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上进的动力。

儒家最重视的是慎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这是修养的开始。通常我到国外去,没有人认识我,觉得很放松,我就不一定那么守规矩了。但是如果我在到处都是我的学生、朋友的地方,我如果不排队上车,学生看我,那不好意思。外在约束一定要把它调整为自我要求,内在的动力需要非常充分的理由。在美国我做过一个调查:如果你可以隐形你会做什么?结果80%的人都说会抢银行。这是最难的地方,儒家就是把这些说清楚。它说你在最隐微的地方做的会在光明的地方显示出来,因为鬼神知道,鬼神就是我们的祖先。如果你说,哪里有鬼神!那这个人天不怕地不怕,鬼神也不怕,就无所不为了。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约束他了。

是不是我们太缺少敬畏?

中国人只知道祖先崇拜,而不知道祖先之外还有天。因为古代的帝王称天子,他垄断了对天的祭拜权。所以一般人不能够祭天,只能祭祖先。这就比较麻烦,因为祖先总会偏袒你嘛。偷东西之前,你祭拜祖先说保佑我不要被抓到,这怎么行。

新加坡曾经拿儒家的经典作为学生教材,内地现在也有一些地方建私塾让孩子们读经,你对这样的做法怎么看?

儿童读经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帮助家

庭教育的不足,现在哪里有家庭教育,只有升学考试嘛!儿童读经是读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问题出在方法上,他们现在很多方法只强调背。过去至少看不懂,有朱熹的注解。现在小孩五岁就让背。说背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懂了――天下没有东西会自然懂的。

新加坡是失败的做法,因为他们把经典当教条了。他告诉你要孝顺,但为什么要这样,他不告诉你,没有为什么。实际上你研究儒家真正的心得,人性向善,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你把小baby的照片拿出来给他看,父母是怎么照顾你的。小孩就会说:哎呀,父母真的对我很好。人有时候是需要提醒的,养儿方知父母恩。教育的意义就在这里。现在的问题就是类似的这种诠释太少。

儒家不是宗教

你曾说人在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以后读《易经》,为什么?

因为30岁以前你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一定要非常积极面对人生。当然要学儒家。从40开始一定要学道家,因为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人间没有什么公平正义,善无善报恶无恶报。道家的观念是,人生是一个整体。庄子劝人看开。50岁以后可以读《易经》,便于把握全局。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国学能发挥什么作用?

社会转型的时候价值观混淆,这是最大的问题。全世界都有这样的困扰,在后现代社会所有的价值观都可以被怀疑,怎么办?西方人还好,有宗教。我们没有这个。

有人说儒家是宗教,我看不算。宗教起码具备五个条件:第一有教义,宗教的教义不谈一般人生,它只谈生前死后的事。理性不能掌握到答案的事情。第二是仪式,每周或每两周有个仪式。我们每年就一次祭孔。第三是戒律,儒家的规范只是一般的伦理道德,不像一般的宗教戒律讲到动机的层面。第四个是宗教团体,比如僧侣团体,宗教一定要训练一批人专门传教,儒家也没有。最后―部分是学理,理论部分,这块儒家是有的。五个条件里只有规范和学理跟宗教比较接近,还差三个条件昵。所以不能算宗教。

“以和为贵”是有条件的

儒家提倡以和为贵,但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战争不断。 儒家确实讲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应该可以帮大家化解一下。但现实中很多人不了解儒家,有的就算了解,也难以抵挡现实世界的诱惑,战争往往来自于人的欲望。你没办法保证别人也像你一样以和为贵的话。那只好变成以战止战了。

大多数战争的问题牵涉到人与人的仇恨,很难用儒家的说法来制止。个人与个人小范围的情况可以掌握,而在民族和国家的问题上,往往诉诸琚的冲动超过理性的力量。

是不是可以说儒家的“以和为贵”的“和”并没有进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深处?

一方面来说是这样的。另外大家也只是看到字面上的意义,以和为贵也是有条件的。以孟子来说,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大国对小国能非常的宽容,小国对大国就要敬畏。人的行为,必须要看对象的回应来决定。如果对象完全不理你这一套,人类的任何事情都不能靠一厢情愿。都有互相的理解和信赖。打仗也是合理的、正义的防卫嘛。

全球化和保持民族文化是个什么关系?

分两方面来看。用谭嗣同的话来说,中国两干年的政治是秦始皇的政治,两干年的学问是荀子的学问,儒家并没有真正得到理解和实现。我们说阳儒阴法。其二,全球化的问题有时会更强调个别差异,所以我们特别要注意到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如果没有这个认同。全球化只能是个理想,再怎么全球化,你总不会跟人说“喂,我是地球人”。至少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未来一段时间里,全球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它只是理想,基本上还是让你保持你的民族的文化,跟别人互相尊重。这是唯一的路嘛。

拿回孔子的解释权

这两年韩国人跟咱们争很多东西,比如拿一些从中国传过去的东西去申遗。你对韩国人的做法持什么态度?

这个正好反映韩国人缺乏民族认同能力。他认为自己的民族没什么了不起,所以他才要跟中国争啊。这是值得同情的,在文化上是一个笑话。其实也说明他们没有文化自信,他古代本来就不是一个在文化上很独立的民族。学我们学太多了。现在他是一个有自由意识的现代化国家,不能够容忍自己的祖先都在学中国的东西,这个可以谅解嘛。拿着我们的东西去申遗,说实话,我们也很同情他们,不愿去苛责他们。

你说过要拿回孔子的解释权,怎么拿?

学者多做研究,让你讲出来的东西更合理。我们强调经典和经验的配合,如果你讲的这一套根本行不通,那只能说在空谈理论。实践的时候也不是说全部是温良恭俭让,把原则把握好、说清楚就没有问题了。

我为什么要到处演讲,上电视这些,愿意接受他们的邀请呢?也是这个用意嘛。希望大家了解儒家背后的道理。

占卦值得去提倡

近几年内地兴起的风水、面相等等,算不算国学的范畴?你信这些吗?

这些都属于应用的范畴。你把中国人的看相算命,当成中国人的心理治疗就好了。很多人之所以能活着,能接受困难的环境,都是因为去算命,认命。我们讲的易经占卦,是每个人都可以学的,非常理性的东西。从孔子开始,他们都懂得易经占卦,这跟风水算命是不一样的。一般的算命只告诉你结果,不讲为什么,制造你心里的惶恐和紧张,他们的根不在易经上。易经的占卦能帮助你理解,对自己更有信心。

易经的占卦可以告诉你原因,而结果却可能有个变化的空间,所以占卦值得去提倡,它帮助你思考。占什么卦,前前后后所有的情感连贯起来,不要太执著,不要有盲点,这是易经的占卦,非常正面的。易经的目的是让你修德,因为德性修到一定的程度,对于世间的吉凶祸福就已经看得淡了。

遇到重要的事情我也会给自己算一卦,2007年两次来大陆,我都要占卦。算一下这趟要发生什么事,顺利不顺利。回去一看结果,非常准。

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会算出不一样的卦,是不是说算卦不准?

不是说他不准。简单来说,就是有意义的偶然。你为什么这个时候算,在这个地方要算这个问题。算出来之后就要用横侧面的理解,同样的事情不能重算。它是有规则的。三个不占不诚不占,不义不占,不疑不占。

古人又说会易者不占啊。

这是荀子的话,他说善为易者不占,懂得易,从理性方面就可以找到一个结果,所以不用占也知道。但是事实上,人们还是愿意来印证一下。读书人大多把它当作一种很好的益智游戏。

听说你给两岸关系算过―卦?

是―个离卦。不是说两个要分离,要打仗,离就是丽的意思,丽就是依附的意思,台湾永远不能离开两岸关系。离就是火,火一定需要木头才能烧,你什么时候看到火飘着,那是鬼火。但是有没有支卦呢?支卦是一个适合卦。两岸关系一定要做公正的判断,合就是相合,两岸终究会台,’但是什么时候不知道。将来会有仲裁机构做一种适当的判断,然后使两岸台。这个不是跟我有关,是跟大的人群有关,这样它的变数就很多。只不过你没有任何别的杂念,算出来一卦很妙。

台湾去中国化,会不会让年轻人失去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在我看来还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去中国化只是台面上的一些工作。没有伤筋动骨。政府做的事,老百姓都是等闲视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台湾也一样嘛。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心明年的选举,如果的上台,那文化上面正面发展肯定毫无问题啊。这一次大选对台湾很重要。

第2篇

关键词:先秦时代语用思想;道家语用学;无名;无言;无辩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99-02

语用学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其思想史却异常丰富源远流长。近年来,它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取得了辉煌的理论和实践成就。追溯语用学的思想的发端,探索其历史发展,对语用学的未来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先秦时代的语用思想

先秦时代,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代已有成熟的书面文学,虽然没有系统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语用学,但作为百家争鸣的工具的语用学思想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的语用思想也是很值得当今语言学学者和专家去思考和探究的。先秦时代的语用学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易经》中的语用推理

《易经》即《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一部占卜的奇书。古人用占卜的方法预测吉凶祸福,占卜的过程也是推理的过程。为了帮助进行推理,先哲们写出了卦辞和爻辞。占卜者根据卦象和占辞,并结合占卦时的实际情况来预测事件的吉凶祸福。由于易占是在语境中推理,所以易占预测实际就是语用推理。在易占推理中,语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结论的性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辩学

辩学是以驳倒对手观点以证明自己观点、思想为目的一种学术方法。辩学是中国古代语用学研究的最高成就,特别是春秋战国时盛行的辩论之风和层出不穷的雄辩家。以辩论推理为主要内容的语用推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古代语用推理的辩学理论。名墨两家曾对辩学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在辩学讨论过程中,墨家甚至涉及到言语行为等语用问题。

(三)名学

名学是研究名与实关系的学说。名实关系,是指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本属符号学,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所以名学也具有语用学的性质。

(四)表达和释义理论

诸子百家的名实之争越来越发展,后来为“言意”之辩打下基础。言、象、意的关系曾被道家的庄子系统深入研究并有专门论述。庄子的“立象尽意”和“得意忘言”说是重要的语用学思想。当今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一定语境中说话者和听话者对语言的表达和接受。

道家在整个先秦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庄之道对语用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在道家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其在语用学领域内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索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道家思想简述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其中儒、道两家不仅是纯正的本土文化,而且也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道家主干说”的提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马祖毅、任荣珍曾在其专著中总结道:“如果说20世纪以前,中国儒家思想是影响着世界的主要思想的话,那么,到了19世纪末,随着老子、庄子的著作大量的译介,中国的道家思想便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主要思潮了。”汉学家陈汉生也明确宣称过:“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哲学史中,道家的观点更具有意义。”可见,在目前的文化环境中,对西方人而言,道家哲学似乎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一)道家精神

1918年8月20日,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提到:“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严格来说,“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一个先秦学术流派,“道教”是东汉末期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本土宗教。但是,道家与道教又有着深厚的渊源。道教在继承道家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弘扬了道家精神,“道家精神”概而论之就是“道法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指一种本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所以,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是“自然”,“自然”是“道”的本性。从“道法自然”的观念出发,道家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道家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人做事,而是教人要顺应自然不肆意妄为。司马谈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道”使天地万物顺时自生自灭,虽然我们看不见“道”究竟做了什么,但“道”实际上支配了天地间的一切,真正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与经世型的儒家文化相比,道家文化更具超世型的特点。道家学说同儒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儒道思想的互补,构成了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塑造了中国人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

(二)道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曾做过东周的史官,是一位博学的人。《史记》载“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著有《道德经》,通本五千言,意丰言约,是道家主要经典。牟钟鉴先生在《道教通论》中认为:“《老子》书以‘道’为核心概念,以‘阴柔’为基本特征,以‘自然’为最高原则,提出一套博大精深的宇宙论、人生论和政治论,结构严谨,风格一贯,个性鲜明,自成一家,非哲学大师如老子者,无人能以为之。”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早年曾做过漆园小吏,后隐居不仕。楚王听说他很有才能,就派使者去厚礼相聘做国相,被庄子婉言谢绝。庄子受老子影响较深,擅长写作论辩。庄子虽一生贫困,但他始终以达观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心情宁静,崇尚自然,安处顺命,自得其乐。《庄子》一书是对其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最好诠释,十万余言,肆恣,在哲学、文学、美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代表着先秦诸子在思想深度和文学表达两方面的最高成就。

三、道家语用思想特征

道家以道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家论道着重于天道,“自然无为”也是根本的人道,治国的根本原则。道家认为道体虚无而作用实在,本不可名、不可言,然而无名则不可称,无言则人不知,所以不可名而名之,不可言而言之。庄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言意的关系,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主张用领悟的方法去把握“道”。这些思想在当今语用学领域都是研究的重点,可见古代中国道家蕴含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其语用特征也值得总结探究。

(一)无名

“无名论”显示了道家独特的语用学思想,它涉及到名与实以及它们的语言表达等问题。“无名论”首先是由老子提倡的。《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指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本质上来讲,道是不可以用名来表达得清楚的。他还指出过有名来源于无名,有著名的短论“无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微妙,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不可道”的道论,也即接受了老子“名不可名”的无名论思想。庄子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他认为,宇宙原本是“无”,没有“有”,也没有“名”,道呈现为混而为一的状态。在庄子看来,万物有不同的规律,而道不偏私,所以道无名,《庄子》中还有多处讲到“无名”。

(二)无言

老子的“无言论”,直接来源于他的无名论。天道无为,人道亦不用言表,一切顺应自然。既然老子的“无言论”渊源于无名论,那就同无名论一样并不排斥一般的名言概念,更不排斥人们的言语交际。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意在揭示言语要有主旨,行为要有主宰,说明了言语和行为的必要性。庄子主张“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中的论述已为大家所熟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由此基础上庄子讨论了“言”和“意”的关系问题,得出了“言不尽意”的重大结论。

(三)无辩

老子既然认为大道无名、无言,当然无辩也就顺理成章了。关于老子的“无辩论”,主要有两处论述。一句为“大辩若讷”,大道即真理,拥有真理的人无意于逞口舌之能。另外一处便是“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也是说善于言说者止于理,不必立巧强辩,而刻意立辞者并不是善于言说的人。老子并不反对辩论,但是对巧言强辩确是极其不赞同的。

庄子的无辩论似更具体复杂。庄子看来,道原本没有分界,言语本没有定说。因为大道是不可言说的,“言”争辩就有所不及,所以大辩不可言说,既然事物没有是非界限,甚至有谓无谓都不存在,所以辩论就没有意义可言了。庄子从他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观点出发,提出“无辩”乃至“反辩”的主张,虽然有些违背常理,但是从庄子的是非齐一的观点来看也还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当代的语用学研究方兴未艾,面对如此丰富的中国语用学思想资料,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把握语用学思想的研究对象,从中发现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来使语用学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明了。

――――――――――

参考文献:

〔l〕陈宗明.中国语用学思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