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基地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03-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规律认识的加深,人们都意识到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将受教育者从学生培养成劳动者的必经过程。近几年,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讨如何根据社会职业教育环境搞好顶岗实习。但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分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顶岗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措施
1.制订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纲领,如何确保实践教学环节高质量的完成、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率,是学校的主要关注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2.成立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相关指导小组
为保障对顶岗实习的科学有效管理,需要设立由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和顶岗实习学生自律小组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
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应由学校系、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策划。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由专业教研室主任带头,校内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各实习单位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对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面管理。顶岗实习学生自律小组由学生自我选举,由顶岗实习领导小组确认后成立,负责本小组成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工作的自主管理。
3.制定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相关措施
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只有从顶岗实习指导到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有效完成。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双导师制”,即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同时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双考核制”是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同时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考核。“三监控制”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一是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情况的考核。二是学生实习期满返校后要撰写实结,学校组织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真实体会和收获。三是由学生自我管理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提出综合的自我评价意见,为专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提供参考意见。
二、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化管理
1.顶岗实习的计划
(1)确定顶岗实习的目标。顶岗实习的目标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等。
(2)编制顶岗实体工作计划。依据已确定的顶岗实习目标,考虑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训条件,结合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现状,制定好顶岗实体工作计划。总体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编制计划的现实条件分析;总体工作计划实施主要内容;总体工作计划预期绩效分析等。
(3)编制组织方案。顶岗实习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人员组织结构;同时实习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还有赖于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的教师及其他人员的努力和相互配合。
(4)实施方案。依据已编制的总体工作计划,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对总体工作计划的事实化、具体化,实施方案即行动指南,能指导整个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实施方案包括:顶岗实习学生工作安排、顶岗实习准备工作计划、顶岗实习内容安排、顶岗实习工作过程计划等。
(5)编制质量管理计划。顶岗实习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执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质量控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监督;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并予以辅导;督导人员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各层次的质量管理须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并做到“量化考核”。
(6)编制进度管理计划。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过程进行分解,明确主要步骤,设计每个步骤的工作持续时间,据此编制合理可行的进度计划。此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指导教师根据进度计划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跟踪、指导、考核。
(7)编制安全管理计划。学生的顶岗实习是真正的工作,在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中,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必须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如: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指导;编制安全事故处理预案等。
2.顶岗实习的实施
(1)顶岗实习动员。顶岗实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习实训活动,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工作者”的身份独立完成企业岗位工作。在顶岗实习活动开展前,学院必须召开由实习教师、聘请的企业管理人员、全体实习生参加的实习动员大会,使所有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
(2)顶岗实习准备工作。第一,实习学生在了解顶岗实习目的、意义及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自己的能力要求,提出自己的实习计划,该计划由实习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审核、修订,作为每位学生的实习活动指导计划。第二,实习教师应理解顶岗实习的真实“内涵”,即:培养学生独立的职业实践能力,应了解顶岗实习的具体任务,明确实习教师在实习活动中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习教师顶岗实习的具体工作计划。第三,聘请的企业管理人员应理解顶岗实习意图,明确学生急待提高的实践能力的内容,并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企业工作任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
(3)顶岗实习的实施。实习学生按照各自编制的实习计划,结合实习企业下达的工作任务,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工作者”的身份开展实习工作,并接受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监督。
实习教师根据顶岗实习计划及自身的工作计划,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有效地技能指导、过程管理、成果验收。聘请的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顶岗实习计划及自己的工作计划,对顶岗实习学生下达工作任务,对工程过程、工程成果进行考核。
(4)做好顶岗实习过程、成果资料的记录、整理、归档工作。第一,顶岗实习过程资料包括:学生的出勤、实习态度、实习纪律记录;顶岗实习的工作记录、顶岗实习日记、顶岗实习调查报告等。第二,顶岗实习成果资料包括:实习实物成果、以图片记录的成果、以视频方式记录的成果、实结等。第三,资料记录:学生的出勤、实习态度、实习纪律记录由实习老师(或委托企业单位管理人员)记录;顶岗的工作记录由单位相关人员出具;顶岗的工作成果资料由本人或单位提供;顶岗实习日记、顶岗实习调查报告、顶岗实结等由学生撰写。
3.顶岗实习的监控
为了确保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对顶岗实习的计划、人员等进行全方位、过程化的监控。
(1)配置专门的督导人员。高职院校为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需要在人事上配置专门的教学质量督导人员。督导人员深入企业,了解实习教师、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处理,保障顶岗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在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应按已制定的工作计划,实习教师、聘请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过程点的质量考核;督导人员对实习教师、聘请的管理人员进行阶段性的质量考核。
4.顶岗实习的改进
在顶岗实习完成后,应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事项进行讨论,对可行的做法进行总结,并作为经验加以推广;对出现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寻找对策,并将对策作为下次编制实习计划时的重要的参考性方法。
顶岗实习工作作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将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以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 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2 万 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3 徐丽香、黎旺星.推行“顶岗实习”保障体系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8(9)
4 卢飞跃、渠川钰.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特点
高职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酒店的能力需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场所,包括校内酒店、酒店管理公司等。它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和在校内进行实训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这是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校内实训和真正的生产还有一定的差别,在实训中我们可以把最为典型的一些实例进行讲解,它们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实训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市场中各方面的真实职业环境,能够满足生产操作技能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体现知与行合一、教与做统一的精神。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以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为目标,让企业全程介入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让学校充分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实现专业教学、生产、研发、服务四位一体,加强实训内涵建设与提高硬件条件,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如图 1 所示。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必须引入企业参与。为了达到企业、学生、教师、学校四者共赢的局面,必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将各方的职责与权利明确下来。学校通过将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的使用权出租给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企业通过按协议履行承担酒店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工学结合实训职责,获得充足人力资源支持。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协商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各岗位工作职责、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并亲自参与管理,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结构。学生通过按照协议轮流在特定时间全过程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在销售、成本核算、市场推广、对客服务等方面获得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和支持,并获得相应的劳动补贴,极大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实行这样的管理模式,收到了“四赢”的效果。
四、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营效果
(一)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得到完全调动。因为实训基地的大量管理岗位由学生担任,学生在参加岗位竞聘时积极性非常高,在实训中工作热情得到充分释放。其次,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掘。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自己一个一个去解决,这种实训方式的高度挑战性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专业兴趣,拓宽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二)“双向全程介入、校企合作共赢”人才培养模式
“双向全程介入、校企合作共赢”人才培养模式,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在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中,与企业一起探索实施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 2 所示)。该模式实现了四个突破。第一是师生实现真实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实践。师生以“教师———经理”、“学生———主管、领班、员工”的双重身份进驻各个真实工作岗位,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二是强化了教师的企业素质和学院素质,为打造“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新平台。通过有计划轮流派送专业教师进入实训基地顶岗锻炼,教师在开展顶岗工作过程中,解决了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深入进行课程调整,如何重建课程等重大问题。第三是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校吸纳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情境直接融入教材,打造企业运营课程包,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第四是实现纯粹企业式的考核。通过参照企业考核标准,建立以能力和过程考核为重点的新型教师及学生企业实践考核办法,彻底改变传统校园考核方式方法,提高了考核的效果。
(三)实现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效益融合
为了保证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真实性与企业的收益性,西餐厅、中餐厅、客房等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和能够实现真实的生产性运作。在实训基地内对所学课程进行检验,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训活动,培养既懂知识又懂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完成社会效益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五、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一)提高对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酒店管理行业的良好平台,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基本素质,对其重要性,学校各级领导要加以重视。同时,不论是校内实训教师还是企业经营骨干,都要认真对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必须认识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在实训中得到应用,还是未来高级酒店职业经理人的培训摇篮。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利用好这个实训基地,促使校内课程与实际生产技能相结合,形成校内课程实训—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践操作循序渐进的实训教学环节。
(二)逐步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要发挥好自身的价值,针对某些特定的客户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等业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经费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实训的机会。同时,为发挥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要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益。如为下岗职工、农民工及酒店的在岗职工,提供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以及综合素质培训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这种融实训、经营、科研、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新突破,既能有效地改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操作与酒店实际情况不符的现状,达到实训教学目标,又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要做好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的引导工作
学生不管是数量上还是保证服务质量上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的主力军。如何积极稳妥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工作,可以参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1.计划要先行
为了让学生能安心地、顺利地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必须召集专业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主管领导为主的团队,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制定详细工作计划。良好的工作计划能对学生顺利融入基地的运营发挥先导的作用。
2.制定规章制度
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不仅涉及人员,还涉及设备、实训的任务等内容,所以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工作是校内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转的重要基础。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为例,该校建立了二级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实训室管理人员等各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规章制度制订后,还要做到监督落实,应组织人员定期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维修及物品清点工作,加强实训基地安全管理。企业经营人员要联合实训教师共同编写实训教学指导书,负责指导学生科学地、规范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以保证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转。同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还应积极地在学生和企业中宣传,得到理解与支持。
3.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只有相互沟通顺畅,相互理解到位,学生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顶岗实训才能达到学习与育人的目的。学校加大顶岗实训在学生与家长中的宣传,家长理解了顶岗实训就会支持学校的方案,就会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为学生安心在实训基地工作与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就业,招生,职业教育
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招生就业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招生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因为招生宣传工作有一定的时间性,随着招生任务的下达后,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我们专门成立了联合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二)制定详细的招生宣传工作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安排
1、认真分析,充分准备。根据前两年我院所辖县区的招生情况,调整招生效果不明显的县区招生人员,继续把有能力、有责任心、能吃苦的人抽调出来,充实到招生宣传一线,同时制定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2、领导分片,区域负责。为了便于招生宣传的组织管理,联合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又重新分片,每一位领导负责一个区域。各区域负责人身先士卒、分包区域,与教职工奋战在招生一线,出主意、想办法、鼓舞士气、解决问题。
3、教师包县,责任到人。选派精兵强将,每一个县由2名教师负责,明确招生宣传人员的责任和任务,目标到人。这些人有能力、能吃苦、责任心强、效果良好。
4、巩固老基地,开辟新基地。巩固老的生源基地,开辟新的生源基地。下功夫狠抓重点生源基地建设,与生源基地内基地领导和教师建立长久合作关系。
5、选派学生,协助招生。在招生宣传过程中,我们还选派一批优秀生源地学生协助招生宣传。利用这些学生对地理环境熟悉的优势,起到向导的作用,还介绍了部分毕业班的班主任,起到桥梁的作用,并结合自身向毕业生介绍学院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积极地进行招生宣传。
6、及时沟通,把握政策。在整个招生过程中,及时与招生就业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把握政策的变化。
(三)建议
1、及时召开招生宣传动员大会,为招生宣传工作打好基础。2、加强各院系网站建设,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媒体大力宣传。
二、就业工作
(一)就业工作。今年上半年,通过了解市场用人需求,征集广大学生就业意愿,先后联系本市、周边省内、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山东、天津等四十余企事业单位供学生选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三方普遍满意。圆满完成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二)做好在校学生实习工作。今年开学初,招生就业办的同志先对学生进行实习意向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意向,招生就业办在分管院长的带领下,在巩固原有就业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本市及本省等二十多家企业进行考察。先后安排学生赴奇瑞汽车、航盛电子、常熟阿特斯、常州瑞声、新乡源泉、新乡宏盛、杭州天煌等优秀企业实习。目前这项工作进展顺利,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三、2012年招生就业工作计划
(一)招生工作计划
1、根据国家招生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我院的招生制度和实施细则,实现招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招生宣传措施,确定招生联系人员。2、设计并制作招生宣传展板和各种招生宣传资料。5月中旬,根据总院下达的区域招生计划,汇总收集我院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等材料,设计、制作当年的招生简章和展板等招生资料。3、划分招生区域,任务分配到人。对招生区域进行划分,每个院领导负责一个区域,每一个教职员工负责一个县,根据往年的招生情况确定招生任务,责任落实到人。4、6月初,对参加招生的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学习招生政策,明确任务,讲解招生宣传注意事项和宣传要点,使每一个招生人员对我院的政策和专业设置烂熟于胸。5、组织招生人员分三次下去招生宣传。第一次,今年12月份参与招生人员先与招生人电话联系,根据联系情况分别带招生资料到各自负责的区域与招生人见面,宣传明年的招生政策和招生要点。第二次,从6月初开始,与招生人电话联系,根据联系情况分别带招生资料到各自负责的区域与招生人见面,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第三次,6月底到7月初,在学生报志愿之前积极与招生人和毕业班班主任联系,到招生区域进行招生宣传,最好能与学生见面,进行直接的招生宣传。
6、招生工作结束后,及时写出详细的招生工作总结,并报告学院领导,为下一年度招生作参考。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作者简介:陈寿根(1963-),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01),主持人:陈寿根;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18),主持人:陈寿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56-04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1] 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2]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3]“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4]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绩效数据每年采集、评议、分析一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专业发展水平。”[5]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毫无疑义,抓住了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建好了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1:30.
[2]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01):20.
一、浙江传媒学院的市场地位和优势、劣势
市场营销经常强调“卖点”,没有卖点的东西只能是大路货,谈不上品牌,只能是随市场自生自灭罢了,教育同样如此。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其优势在于,一她是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专业特色鲜明,名声好,历史悠久。二是建校以来已经为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电台及社会影视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三是有一批专业性强且非常敬业的老师,校园文化开放活跃。四是在影视设备上,有华东地区最好的演播大楼,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五是与地方政府与企业联系密切。最后就是地理位置优越,学校位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市。与中国传媒大学比,我们的劣势在于学科门类不够齐全,理论研究偏弱,得到的政府经费也偏少。
二、营销工作的组合策略
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浙江传媒学院需要根据自己的市场地位和优势与劣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1,建立招生网站,编写学校通讯,及时向社会通报各种信息。互联网是一个覆盖面广、反应程度较快的一种新兴媒体。学校也应抓好网站建设,并时常更新网上信息,为校内外人士了解学校提供新的渠道和窗口。而一份好的学校通讯(校报)是学校用来获得家长的善意、支持和尊重的最佳途径之一,学校要制订学校通讯的长期规划,把学校的活动、事件和假期安排到具体月份,然后围绕这些活动和事件选择编排通讯的内容,培育潜在的消费顾客。
2,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并将其制度化。比方建立校园开放日,通过接待家长访校、召开家长会议、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向家长、社区广泛宣传学校的特色建设,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同时便于在家长和社区树立起学校良好的形象。
3,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影响学校人才的供给与消费,并向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财政支持。而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进入企事业单位,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机制,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以此来赢得对学校良好的社会评价。
4,利用媒体版面搞宣传。再好的产品也需要通过适当的形式让公众知晓,而新闻媒体报道是宣传产品、塑造品牌运用最普遍的方式和途径。
5,在演播大楼举办活动,扩大社会影响。通过搞活动展示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校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目标、品牌特点和优势。也使每一位来访者感受到浓郁的特色(品牌)氛围。
6,利用招聘会或人才中介机构搞推广。学生既是学校产品的载体,同时又是学校声誉提升的营销渠道之一。
7,此外还可以打杭州牌。
三、营销工作的行动计划
光有营销策略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详细的营销工作计划,列出重点任务和主要负责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计划应当要根据每年的工作周期精心策划和安排,让选择者和潜在消费者在他们做决定的关键时刻得到需要的信息。浙江传媒学院的年度营销工作计划如下:
1,成立专门的营销工作协调委员会,由校长亲自领导,全面负责学校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每年的年初召开会议,由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制订这一年度的营销工作计划。
2,利用招聘会或中介机构搞推介,该项工作由学校宣传部具体负责。可选在每年的3、4月份。
3,在演播大楼搞活动,由对外交流合作处负责。可选在每年的5、6月份,这个时候杭州的气候也特别适合来旅游。
4,建立招生网站,编写学校通讯,及时向社会通报各种信息,由教务处负责。全年性的。
5,校园开放日,校长陪家长参观。全年性的,可以选在每周的周六。
6,利用媒体宣传,由宣传部负责。全年性在全国和地方重要性的媒体上登载广告。
7,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由对外交流合作处负责。
高校营销不是某几个部门的事,不是某一段时间的事,更不是一个单纯的宣传部门的事,学校全体职能部门和院系都必须树立营销观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教育全程为关键,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关注焦点,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学校确立的营销目标,树立学校良好的外部形象。
四、营销工作的伦理问题及调适
学校从本质上说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完全化的市场主体,完全按照商业规则来营运学校会有一定缺陷和道德风险。浙江传媒学院在营销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道德风险,需要及时规避与纠正。
1,在人员推销与销售促进方面,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教育有其固有规律,盲目或不恰当地采用这种方式,可能给学校地位、信誉产生的负面影响。
2,在对比促销方面,切不可以与竞争对手在价格问题上恶性竞争,学校如果不当地利用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在学杂费上大做文章,打压竞争对手,而不更加重视教育服务质量,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3,在广告促销方面,学校既要利用广告覆盖面广、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广告费用较高可能给学校带来的经济负担,对营销宣传策略的选择应当以与学校的发展计划相关的财政计划为背景,好的营销策略可以花费较低的费用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源,如校长陪同来访家长参观校园。
4,营销工作不能搞零和游戏,而要追求共赢,因此要努力探索建立营销方法的共享体制。
校企合作简言之就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书,欢迎大家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校企合作协议书1甲方(实习单位):
乙方(实习生姓名):
丙方(学生所在学校):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了解实际生产,理论联系实际,完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便利。经协商,并经过实习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甲方同意乙方到甲方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各方权利和义务及相关事宜约定如下:
实习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一、甲方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1、给乙方安排工作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应对乙方进行安全教育,讲明安全注意事项;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2、可根据需要在同一专业领域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实习岗位,若由于乙方的原因不能胜任或不服从安排,甲方有权提前终止实习;
3、结合实际情况,为乙方提供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实践的机会,并委派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4、负责乙方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具体事宜,三方根据各自的实际协商商定;
5、顶岗实习结束后,根据乙方的具体表现,为乙方提供一份客观的实习鉴定材料;
6、招聘员工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乙方。
二、乙方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1、顶岗实习个人自愿,家长同意。
2、顶岗实习学生需办理离校手续,否则按自动退学处理。
因缺少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合格证、毕业证照片等影响了毕业证书、派遣手续的办理,均由学生本人负责。
3、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保守实习单位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实习结束后及时移交相关工作资料和工具,未经允许,不得带走任何资料;
4、顶岗实习中出现伤害事故,如因企业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履行安全措施和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发生学生伤害,由企业负责,如因实习学生违规操作、不服从管理发生伤害由学生负责;
学生如参与不法活动等由学生本人负责。
5、在顶岗实习期间,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6、珍惜实习机会,工作中勤思多问,勤学苦练,在实习期间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实习结束后提交一份详实的实习报告;
7、对甲方进行全面了解,择业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选择甲方就业,并主动争取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三、丙方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1、协助甲方做好宣传、组织报名工作,协助甲方与乙方进行“双向选择”。
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甲方就业,对甲方来学校举办招聘活动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
2、协助甲方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工作;
3、定期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到甲方现场指导和了解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加强与甲方指导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待学生经毕业考试、顶岗实习合格正式毕业时,办理毕业证和毕业派遣手续。
5、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岗位后,学生如中途无故自动放弃实习,视其没有修满学分,待修满学分后方可发放毕业证书;
如中途被顶岗实习单位开除,将不能按时发放毕业证书直至不能毕业。
6、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和就业后的跟踪调查。
四、甲方为乙方提供的生活待遇保障(含生活补贴、交通补贴、住宿等):
五、三方约定的其他条款:
六、三方履行协议发生纠纷时,要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约定由法院解决。
七、其他未尽事宜,三方协商解决。本协议有效期同实习期。
八、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持一份。
甲方(公章): 日期:
乙方(签): 日期:
丙方:(公章)
日期:
关于校企合作协议书2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现就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五个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员工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乙方根据需要在甲方挂牌设立相应的企业(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合作.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院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
4.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订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各专业培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5.双方将定期(每季度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或相关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满足合作班级学生的实验实训需要;甲方聘请乙方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合作专业的部分教学实训任务;积极为合作专业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近快适应企业的需求;与甲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等.
3.应乙方需要,甲方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在乙方挂牌设立"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人大专函授点",采取"函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为乙方员工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并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
4.劳动力转移培训:乙方以"招工就业","边工作边学习"形式吸纳劳动力资源,并与甲方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灵活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员工.实现"招工"与"求学"联动,甲乙双方共同方培养专业人才.
5.乙方有权对双方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6.甲方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乙方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成果进行推广.
7.乙方选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8.甲乙双方在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办学过程中,因乙方需要甲方对合作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门化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等因素,经双方协商,乙方应积极协助甲方承担因双方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等而增加的部分教学成本.
以上协议如遇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未尽事宜时,双方另行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或备忘录),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本协议一式四份,各双方各持二份.
甲 方: 乙 方:
代表(或授权)人: 代表(或授权)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关于校企合作协议书3甲方: (盖章)
乙方: 华南理工大学 (盖章)
年 月 日
校企合作协议书
校企合作协议书甲方:
乙方:华南理工大学
一、合作宗旨
双方本着集成有用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培养高科技人才,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为目标,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校企合作关系,并达成合作协议。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另做补充。
(一)共建“华南理工大学研发基地”(简称研发基地)
在企业成立研发基地,研发基地将以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品和优势学科为基础,结合广东省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际需要,重点开展工业设计、产品检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1.研发基地性质
研发基地为非法人机构,向甲方负责,并在企业方挂牌“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基地”;研发基地负责对企业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对企业最新研发的新产品进行上线培训等
2.研发基地的职责
研发基地以解决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工业设计、检测等问题为主要任务,并针对甲方的具体工程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研发基地负责对甲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对企业最新研发的新产品进行上线培训等;研发基地负责申报甲乙双方有资源互补优势的科研项目,向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申请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经费。
3.人员构成
研究基地人员根据甲方需要灵活组成,可以是跨学院,多学科组合形式。
4.研发基地经费
(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为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乙方可以按照双方商定名额派学生在甲方进行相关专业的实习。
甲方在乙方学生实习前一个月,将当年可接纳的实习人数、专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告知甲方。乙方结合甲方实际情况制定实习计划
(包括学生人数、专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负责人等),经双方确认后执行。实习期间,乙方需派出实习带队老师负责具体实习事务,保证乙方学生遵守有关法规和甲方的管理制度。
(三)就业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为了甲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乙方向其推荐所需人才。
(四)其他
1.甲乙双方利用各种学术会议、行业会议和有关推广资源,推荐介绍对方,以提高双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乙方可制作“华南理工大学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匾牌,赠送给甲方,以对外表明双方的合作关系。
三、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支持研发基地建设工作,与乙方进行产学研合作。
2、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活动情况下,甲方为乙方的学生实习、实践、实验活动提供方便。
3、同等条件下,甲方优先录用乙方推荐的优秀人才。
4.合作中相关专利权、技术后续改进权、同类或类似产品项目,(包括与项目有关的附属品)专利申报权一律属甲方。
5.研究基地科技成果在转化或产业化时,企业方享有转让权。
6.乙方学生在乙方实习期间,参与甲方项目开发所取得的成果,其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甲方根据实习学生对成果的贡献,适当给予经济补贴。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为甲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甲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创新。
3.帮助甲方进行企业员工培训、技能提升。
4.帮助甲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应用。
5.推荐甲方急需人才和技术资源。
6.保证乙方学生在实习期间遵守相关法规和甲方的管理制度。
7.协助甲方按照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做好毕业生录用工作。
8.乙方应当保证其交付给甲方的研究开发成果不侵犯任何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如发生第三人指控甲方实施的技术侵权的,乙方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9.乙方不得在向甲方交付研究开发成果之前,自行将研究开发成果转让给第三人
四、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为年,双方可根据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续签合作协议。本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建立新
的合作意向。
五、安全保密
1.合作涉及到甲乙双方所有人员均有保守商业秘密和秘密信息的义务。
在签订协议、合同和合作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秘密信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泄露、披露或者不正当使用该商业秘密和秘密信息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及其他相关法律责任。
2.本条所说的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且权利人采取过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书、合同附件、客户名单、经营渠道、科研内容、科研成果等。
3.本条所说的秘密信息是指甲乙双方中一方明示要求对方保密的信息。
六、协议生效、变更和终止
1.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盖章签字之日生效。
2.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项目协议或合同,作为本协议的附件。
3.如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变更、补充和修改,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友好协商,经双方同意后变更合作协议。
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随意更改本协议。
4.在协议履行期间如因单方面原因提出中止合作,双方应进行友
好协商,并满足协议附件要求的前提下,经双方同意后终止本协议。
七、违约责任
未按本协议实行即视为违约,未违约方可以单方解除协议,并要求对方赔偿相关项目的损失。
八、其他
1.基地所有的研究成果,双方项目的研究开发人员,享有在有关技术成果文件上写明技术成果完成者的权利,取得有关荣誉证书和奖励的权利。
2.双方协定相关协议后,共同商定研发基地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并根据工作计划核算相关人员的投入、经费等内容。
3.本协议为总协议,其中具体事项可以本协议为基础另行签订具体协议或《实施细则》。
未尽事宜可以另行补充约定。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培训机构20xx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徐政发[20xx]43号)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苏劳社就管[201x]10号)的要求,为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强化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劳动者尽快地实现就业再就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xx"期间徐州市实施城镇技能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劳动者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城镇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劳动者尽快地实现就业再就业。
二、目标任务
20xx-20xx年,对我市27.5万城镇劳动者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培训合格率达90%,培训后就业再就业率达60%。为确保任务完成,我市将分年度下达专项培训目标任务。
(一)重点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5年内组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5万(每年5万),其中职业技能培训达60%以上。
(二)5年内组织培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及城镇其他人员2.5万。其中201x年培训0.5万人;201x至201x年4年内培训2万。
三、工作内容
(一)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全面掌握本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就业再就业工
作任务,认真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和措施,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正确指导本地区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要以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的设置技能培训专业,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技能培训,开发选定适合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技能培训项目。要建立培训与用人单位的信息联络平台,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注重培育"12"、"13"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要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特点和要求,采取日夜班、长短班、集中办班与分散办班、联合办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就地、就近接受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三)实施分类指导培训。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根据下岗失业人员年龄、文化程度、求职愿望,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培训。对具有较高文化的年青下岗失业人员,应组织其参加新技术领域的培训;对技能单一、文化基础较低的壮年下岗失业人员,可选择技能相对简单、就业面广的劳动密集型职业技能培训;对年龄较大(4050)的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女性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其参加第三产业尤其是家政服务培训。在开展对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员及城镇其他就业群体的技能培训。
(四)积极打造品牌培训。创建品牌培训是规范和发展特色培训,全面提升下岗失业人员品牌就业的重要措施。按照每县都要选择1-2个特色工种作为开展品牌培训的基本要求,在全市打造一批技术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用工需求、优势明显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品牌。利用品牌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形成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辐射效应。
(五)推进技能岗位对接。建立培训机构与职业介绍机构密切联系机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通过多种方式,公告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并开设培训窗口,提供培训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培训专业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对培训合格取得就业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下岗失业人员,职业介绍机构要根据其所学专业技能,优先推荐就业。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指导、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各地要把就业再就业培训作为就业的重点工作来抓,结合地区实际,分解落实目标任务,采取层层抓、层层管的办法,加强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建立就业再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各部门的联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加快推进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xx"期间,在全市要创建2个省级培训基地,建立11个市级就业再就业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带动本地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力度,要给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和培训环境,引导培训基地开展特色培训,创建有较大影响的就业培训品牌。
(三)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机制。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减免培训费用,从各级财政促进再就业资金中落实培训和鉴定补贴经费,根据培训和鉴定的实际成本,合理确定补贴标准。进一步完善经费补贴与培训质量和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和办法。根据培训合格率和培训后就业率等实际情况给予分段补贴,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四)加大就业培训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就业形势、方针及优惠政策,宣传再就业培训政策、措施、方法,宣传参加培训后成功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典型事例,扩大就业再就业培训的社会影响,引导更多劳动者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提高技能,实现稳定就业。
培训机构20xx年度工作计划
我社区住户较为单一,基本为集团企业职工,且下岗失业人员较多,而外单位及流动人员较少。经统计登记,辖区多数失业人员均已就业或隐形就业。
今年我们社区主要的就业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继续做好再就业宣传工作,增强社区群众再就业观念。
作为社区再就业工作者,我们直接面对的是基层群众,就必须针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情况,有的放矢,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积极搜索用工信息,积极宣传就业政策和优惠条件,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
2、认真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转变择业观念。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工作。今年,社区将配合社保所每月开展一次就业专业知识培训班,组织辖区失业人员参加,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3、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扩大社区人员就业面。
虽然我居地处商贸繁华地带,个体小私营单位如餐馆、理发店相对集中,用工机会较多,但是因为工资待遇各个方面的缘故。社区失业人员都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也就失去了就业机会。今年,我们将认真作好就业观念的培训工作,主动联系企业,以转变失业人员择业观,多方开发就业岗位为目标,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4、组织好社区失业人员参加用工洽谈会,把握就业机会。
针对各种用工招聘会,要及时搜集信息,掌握用工条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就业信息提供给失业人员,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5、继续做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宣传,摸底、登记工作。
6、做好社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
20xx年,社区就业工作将严格按照各级要求开展,力争再上一个台阶,以就业工作带动社区全面工作,推动社区建设,争创服务性社区和充分就业社区。
培训机构20xx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洲关于做好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关精神。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再就业需要,以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线,以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保障,努力做好以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工作实效,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实现转移就业。
二、20xx年职业培训目标、任务(计划数):
20xx年职业培训目标、任务(计划数):城镇就业再就业培训1500人;在岗职工培训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50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引导性培训4000人次,201x年预计培训各类人员8750人次。培训合格率在96%以上,培训后的就业率在80%以上。
三、20xx年职业培训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目前,我县已经有大部分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成功实现就业和实现自主创业。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由于个人的就业观念落后,再加上没有一技之长,在实现再就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我县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依然繁重,为了尽快的帮助新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和有效解决好我县在前几年的企业转制过程中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新党发[201x]16号)文件精神,同时将按照州劳动保障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培训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更快的实现再就业。
(二)、抓好企业在岗职工的培训工作,为推动我县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和就业准入制创造条件。
关键词:技能竞赛;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在全国上下都在进行技能竞赛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上做了一些探究。
一、技能竞赛背景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根据技能大赛规定的比赛项目和内容要求,结合大赛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时补充完善实训基地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师培训,满足比赛和教学要求。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总体建设思路,通过新建、扩建、改善校内实训基地,建成设备先进、内涵丰富、配套完整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注重实验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我校现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教学环境,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实训任务。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和省市技能大赛,通过调研制定新一轮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把技能训练分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把电工、电子装配工艺、电子测量实训定位为“基本技能”;把电子技术、PLC、单片机、制冷技术实训定位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训定位为“创新能力培养”。
二、技能竞赛背景下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在技能竞赛背景下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按照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专业布局、功能定位,同时结合技能竞赛的要求、特点,制订近期和长远的建设计划,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平衡,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由实训处负责实施,统筹协调解决全校实训基地的总体规划、建设、布局、实训设备的购置及科学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为学校决策提出建议。主要包括:制订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对全校实训室的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核、评估考核等工作进行管理;对日常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协调、考核,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制订学校各项实训设备的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实训设备的验收等工作。具体工作有:
1.设备及设施的管理
以专业为基本单位,设立基地主要负责人制度及实训室责任人,负责建设和场地管理。人选在全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中产生,要求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科研水平。
2.耗材和相关器材的采购及管理
耗材和相关器材的采购由工种负责人和仓库负责人汇总,上报采购清单于实训处,统一由专业负责人协助总务处集中进行采购。有关材料的管理由仓库管理员统一管理,所有的账目、钥匙统一保管,出库、入库完整记录,耗材和相关器材进行分账登记。实训处通过基地项目负责人完成场地调整、资产清理、登账等工作。
3.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由实训处主任、实训室负责人负责,各专业课程实训指导教师担任实训室负责人,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具体的做法:首先,在开学前由实训中心主任召集各专业负责人对实验教学内容、过程及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本学期的实训计划;其次,督促专业教师以大赛项目为基础,并以项目教学为蓝本建立教学计划,彻底打破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尝试组建学习团队,以项目为导向,在实训和操练时可作为项目实施小组,从而真正实现以技能大赛带动项目教学方法改革,并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三、技能竞赛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
技能大赛是促进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改成果、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建设四星级职业学校、打造学校品牌和特色的内在要求。建立日常训练机制,面向所有开设专业,将每年的12月份定为“技能竞赛月”并有企业冠名,提供经费支持;积极邀请行业企业共同组织参与技能大赛,为参赛选手提供集训平台,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技能大赛的命题、指导及评判等工作,引进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支持服务技能大赛。
做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让学生把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企业赞助学生技能大赛不仅能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且也会有很大的收益;其次,企业通过赞助学生技能大赛和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也为自己培养了潜在的客户,开拓了潜在的市场,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拓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我们不能将基地建设单纯看作是设备的建设,更不能单纯看作是本校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性培训,提高技术力量,尽量争取各类基地经费的划拨,尽快适应及熟练运用所配置的培训设备,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管理好实训基地,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案,要全体基地人员和谐构建。
参考文献:
[1]何新凤.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关键词:项目教学;职业精神;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刘素兰(1965-),女,湖南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药剂学教育;熊益秀(1956-),女,江西宜丰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学教育;黄桂平(1977-),男,江西南昌人,南昌桑海集团济生制药厂执业药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药品生产技术与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西省卫生厅普通科技计划“农村和社区药物服务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研究”(编号:20093156;主持人:刘素兰)和2009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资助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09-66-1;主持人:刘素兰)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6-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开展深化校企合作、行业指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我院在药学专业中开展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项目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从职业岗位的角度而非学科理论角度完成教学,即打破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围绕项目展开教学,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完全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完成专业学习,有效提高了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持续贯穿、层层递进在项目教学体系中,提升了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一、重构专业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科学设计教学项目
在确定教学项目和选择项目内容上,我们通过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研讨、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培训、召开毕业生专场招聘洽谈会、走访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用人需求情况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需求,紧贴我省医药经济特色和医药行业职业岗位群需要,与医药行业专家合作,根据行业企业正在运行或经常实施生产、服务的项目作为依据,重构专业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分析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和新要求,合理综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相关信息,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项目,开发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该教材囊括了我们与省内著名的制药企业工程师、医药销售企业职业经理人、省级和地方医疗机构综合性医院药学部药师合作编写的教学项目二十余个,实现专业知识融入教学项目,教学项目与行业需要接轨的设计要求。
例如,针对医药生产领域的“板蓝根颗粒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复方鲜竹沥液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盐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等项目,即分别融合了《天然药物学》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中药材分类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知识与技术,《药剂学》和《药物分析》课程的药物成分分析化验、药物制剂与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术,《药物化学》和《药理学》课程的药物化学性质、储存保管与药理性质、临床作用特点等知识与技术,《药事管理学》课程的GMP、GAP等药学专业规范管理知识与技术等。这些教学项目既涵盖了我省药学行业不同职业领域的典型岗位工作,又包含了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交替,实施项目教学
为达到项目教学的目的,我们分别安排专任教师和不同行业领域的兼职教师,采用课堂、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三个阶段交替完成项目教学。
第一阶段,布置项目,完成“必须、够用”的专业知识准备。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将项目布置给学生,以“布置项目—分解任务—准备知识”为模式,介绍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构成;鼓励、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分析讨论各个任务,设法获取与完成任务直接联系的信息,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寻找学习资料,尝试主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项目教学完成建立基础;学生将学习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后,教师再进行针对性解释、补充、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难点知识。这个阶段主要目标是在兼顾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所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完成项目所需的本专业跨学科知识。
第二阶段,校内实训完成项目,培养岗位技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项目特点,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学生建立项目组和任务合作小组,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完成任务计划和解决问题方案后,进入模拟生产、服务环境的校内实训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工协作,有的放矢地实施工作计划、演练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学习得到有形成果,逐个完成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并作好记录,训练职业岗位所需岗位技能。
第三阶段,校外实训基地亲历工作过程,提升职业能力。根据项目涉及的行业领域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在兼职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训基地的药品生产、医院处方调剂和药学服务等的参观、见习、实习,让学生及时把在校内实训室已经完成的工作任务,再在真实职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下完成,使学生亲历药学行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销售和医院药学服务全过程,强化岗位工作任务中的职业技能训练,进行对比学习。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体验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职业道德、法律规范、工作态度对职业岗位的重要性,体验职业特点与职业自豪感,并逐渐培养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意识在内的职业精神,提高以良好的沟通合作、规范的岗位技能为主的职业能力。
通过三阶段交替实施项目教学,摈弃了原来以教师为主体、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将课堂、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相互融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生产、服务实践结合在一起,将学生主动学习和真实职业环境的规范训练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通过小组讨论与课堂总结,完成项目教学
三阶段项目教学完成后,学生回到课堂,以案例分析、问题讨论、项目任务效果评价等方式,在师生、小组互动中进行总结、提升,完成设定的教学项目对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如在“复方鲜竹沥液的生产与质量控制”项目中,在生产和贮存期间药液出现浑浊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是中药口服液制剂中常见的问题,如何在该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任务中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首先作多种方案设计,并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践,最后再根据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工艺进行比较、分析、优化,找到最佳解决药液出现浑浊的方案,并应用于生产一线。
四、综合评价项目过程与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一)专业知识的“必须、够用”,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为考核指标。我们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和新要求,将考试内容融入项目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作业、文献查阅、工作报告完成等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多元化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专门制作了包括药剂士(师)考试、执业药师考试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校内模拟试题库,并在毕业前,反复进行模拟考试,同时建立了相应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近年来,我院高职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均在80%以上。
(二)在校内模拟实训阶段,以项目成果作为项目考核指标。譬如前述的“板蓝根颗粒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盐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等项目,项目成果是板蓝根颗粒或盐酸美托洛尔片剂,检查其是否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是项目教学考核重要的指标之一;针对医院药学服务的项目教学,检查学生能否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对模拟处方进行调配和处方点评来进行评价。同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表现的协作能力、操作或点评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等,也是项目教学中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校内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效果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指标。主要由行业兼职教师和实训导师具体实施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态度与岗位适应能力的考核评价和项目任务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等为指标,通过校外实训,提升了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兼职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许多学生与实训基地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书。
五、思考和讨论
首先,教学项目的选择,是决定着项目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在选取教学项目时应做到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既紧密地与行业领域实际接轨,按照行业生产、服务活动工作过程系统化确立课程结构,兼顾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将药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转化融入教学项目各个工作任务的工作环节中,同时又考虑教学项目要有一定的发展性、前瞻性,对此编入了部分药品制剂的新技术、质量检验的新方法、临床药学服务的新进展等内容。所以在设计、编写教学项目时,对能保证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或强调过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教学项目的形式呈现,项目的取舍都是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反复研究交流、研讨、修改完成;对于一些强调思维、感悟和反思过程的专业知识内容,在小组分析讨论与课堂总结中进行补充教学,以弥补项目教学中可能兼顾不到的专业必备知识。
第二,项目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每一个教学项目均涉及到多门专业学科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行业实践能力、执教水平直接影响到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目前,每个项目教学采用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每位教师负责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由教学经验丰富并取得讲师资格的教师担任,平行班级由同一位教师完成,为项目教学提供师资保证,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院专门制定了 “双师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在政策上制定了教师发展目标,支持和鼓励专任教师在本行业跨领域兼职或定期参加实践性培训,在工作计划安排和资金上给予倾斜,提高教师跨学科专业综合教学能力与水平。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在教学过程组织、问题预先设计、实训指导等备课方面都要做较为周密的准备,对此学院在教科研管理政策上规定,教师运用项目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即可以享受科研待遇和基金补贴,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项目教学的实施,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要求高。主要表现在教学项目要求实训基地的行业职业领域多样性、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支持配合度、教学项目时间安排与行业生产服务工作是否合拍、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我们通过建立由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聘任行业工程师(药师)担任项目教学兼职教师和实训导师等机制,建立实行实训基地优先选拔录用优秀毕业生、帮助行业企业免费培训员工等措施,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另外,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合作攻关、政策信息共享、继续教育与培训等,努力做到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深的服务,学校与行业多方面紧密交流合作,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双赢”,吸引行业积极地参与到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实训基地与学院的深度融合互动,共同完善项目教学方案。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项目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目标岗位群的职业技能,从而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韩妃.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46-48.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电子商务专业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中,但是与此同时,也会造成对这方面人才的缺乏,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发展需求来看,一方面,存在着以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主要的发展企业面临着人才的缺乏,为了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或者专业进行改行的,在整体上而言,素质以及能力的都比较弱,这也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的发展中,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缺乏现象尤为严重,另一方面在于,目前各大专科或者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较多,出现了在本科院校的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专业较少,并且就业率比较的低,不少本科毕业生存在着学非所用,甚至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目前学校在电子商务平台培养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实际情况,一般的学校在教育与职业的发展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采用常规的理论与实践课相互之间的分离,专业课程与实际企业的发展之间不相符合,甚至教师的队伍参差不齐,造成了在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与企业用人的标准之间的偏差比较严重,在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学校与企业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接。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都需要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
二、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现代化的企业以及面向社会的行业发展,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对于采用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去报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搭建一个合理开发的深度合作平台,使得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成为办学主体的一部分,与学校一样成为办学双主体,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通用要求,扎实发展专业化的基础,培养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拓宽人才的就业率,提高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同时结合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将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以及岗位拓展能力进行综合性提高,解决就业的问题,分阶段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不断提升,使得学生在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又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对管理问题进行解决以及优化发展潜力。
三、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
将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学校与企业之间展开深度合作,将一元化的发展模式拓展到二元化的办学方式,学校与企业之间都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需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工作,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职业通用、职业个性以及综合拓展能力进行不同阶段的培养,调整出符合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具体操作中,两层机构主要是校企合作委员会下增设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和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调整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建设。
制定全院校企合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督促、检查各教学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引进企业,组织实施学校投资额度较大及跨系的校企合作项目。五个方面的具体的工作是制定本系的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和总结,按学院要求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实施本系的产学合作项目,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院级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新的校企合作企业、维持与已有校企合作单位的良好关系,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全院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资料归档及管理。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电子商务平台高端精英人才的一大核心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建设,成立校企合作的委员会以及专业建设的委员会,根据学校专业发展以及需求,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双方积极的寻找合作的方法以及途径,合作的内容不断的丰富,以人才培养以及技术服务作为纽带,以校企双方作为利益点进行互相结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多数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以认为本,人才共育,共同管理、责任共同承担以及研究成果共享的一种长效合作运行机制,实践中,学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方面进行合作,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基本的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基本职业发展的能力的培训,在学校的第四学年,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实践学习,但是培养学生专业的课程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商量决定,可以考虑企业的骨干人员进行教学担当,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训,亦或者进行工学交替,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教学方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或者项目的相关作业,制定一些列的考核标准,并组织相关的考核,完成全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真正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熟悉理论知识的运用,在理论中发挥实践的作用,实现做合一一体化,通过一学年的订单培训,学生既可以完成学习的任务,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考核以后,校企联合结业证书,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实现带薪顶岗实习或者预就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在人才培养模式下,办学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学校,学校与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互相协调,避免因为教学内容以及实际需求之间相互脱节,不同的培养阶段将学生的能力由职业的基本能力拓展到综合性的发展能力,在岗位上发挥的更加淋漓极致,学生刚走进社会的身份也在不断的变化由基础员工到学徒,在到正式员工,能力不断的递增,进行前后连贯,毕业生的质量明显提高,企业也容易招到适合的应用人才,与学校容易形成长期的合作。
从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的情况分析,采用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一般能力突出,对于未来,薪酬比例不断增高,成长的空间也在加大,容易使得学生在短期以内走上高层的位置,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引领的作用,现代化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中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往往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平台,使得他们更快的成长,获得更好的工作机遇以及发展机会。
电子商务平台高端精英人才培养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对学校条件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这样的培养人才模式中,企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将有实战经验的专家以及企业骨干人员进行师资队伍的整合,将企业作为培养学生实验基地,在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改变学校的环境,为学校节约了一定的资金。
对于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合作方法以及运行的机制有效的融合,积极有效的开展了双主体办学,开展了我国积极有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集体群以及校企深度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以及借鉴的作用。
紧密联系合作企业,积极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建立了合作关系的电子商务企业按培训班学员人数拨付了资金设备,建立了相关的实训室。
实行股份制合作。企业以资金设备入股,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以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入股企业,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学校也分享了企业发展的成果。目前这种做法我校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它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韩臻,黎琳,何永忠.美国信息安全教育和人才培养措施借鉴[J].保密科学技术,2014(07)
[2]黄淑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B+D+E”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8)
[3]许英.报关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经贸实践,2015(12)
[4]孙亚.基于高职商贸类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
[5]何守超,陈婷,潘维真,张茂雨.“班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而会计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建有校内外实训基地,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大多数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1.校内实训基地形式单一,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少。
教育部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因此,几乎所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纷纷建立实训基地,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校内实训室,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少。而且,大多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基地没有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论证,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实训室的构建结构、学生规模、会计工作流程等考虑欠妥,最终导致实训室利用率不高或不能有效利用。
2.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实训效果。
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高校,对于企业会计流程并不熟悉,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为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到企业或者事务所参加培训和实践,直接制约校内实训效果。
3.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实训作用。
由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与连续性等特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多困难。一是由于实训需要的会计资料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企业很难将财务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完成。二是企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需求有限,实训企业很难接纳大规模学生集中实训。因此,学生顶岗实习内容和时间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预定目标且效果不佳,有些校外实训基地只起到参观作用,甚至一些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校为了应付评估、检查,只是挂名而已,并未真正发挥实习实训的作用。
二、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措施
1.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主,构建高效的校内仿真实训体系。
目前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两大途径,对会计专业来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多困难,学生顶岗实习内容和时间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预定目标且效果不佳,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对实训室的构建结构、学生规模、会计工作流程等进行周密安排,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并合理构建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教学,并开展会计实训教学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模拟实习。校内实训要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满足学生单项岗位实训、混岗综合实训的需要,要实现三个结合:全岗实训和分岗实训相结合;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过程实训和内容实训相结合。
2.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基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及各单位接受会计学生实习数量的限制,应开辟新的途径,建设校企共赢的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开拓性试验。如与校外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合作,学校提供场地、设施和电算化软件,企业将记账业务放到学校,成立记账部,分批安排学生实训。
我院鼓励“工学结合”,出台资助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相关配套政策,2009年与诸城惠发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成立惠发商学院,2013年与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立记账部。作为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记账部目前规模偏小,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企双方将协商通过签订协议进一步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不断提高经营服务水平,突破单一管理体制,还要进一步大胆探索“筑巢引凤”式、“移花接木”式、“校办工厂”式、“购买”等多种方式,扩大业务规模,使记账部成为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
3.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实施会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轮换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兼职,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并探索“项目负责制”、“课程承包制”、“交流沟通制”等方式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
4.加强考核与管理,使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到实处。
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必须处理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益,提高实训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接触的有效途径。学院及相关系应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并列入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并落实责任、动态考核。同时,建立健全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包括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践考核办法等,严格操作规程,争取做到实训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及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题.会计之友,2009(8).
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回顾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不断完善
自2009年以来,我区先后出台的相关文件形成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1+9”政策体系,组织实施的相关就业计划形成了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特岗教师、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中小企业人才储备等6项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加上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考、市场就业、人才派遣以及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总计12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治区财政及其就业专项资金每年都要至少拿出两个亿的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逐步扩大
通过电视台、电台等多家媒体开辟专栏,宣传我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向全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有关部门发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政策宣传》的宣传单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宣传手册。另外,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培训班,向各盟市负责高校毕业生就工作的工作人员和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宣讲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三)人才市场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专场招聘会和网上招聘等方式,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人才市场是主渠道,中小企业是主方向,2010年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人数为5万人。据统计,2009年和2010年,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占其当年总数的比率分别为53.4%和58%,都在50%以上,总数达10万多人,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名符其实的主渠道。
(四)其它人才公共服务项目发挥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全区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及人才市场已经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平台和服务窗口,集“政策、项目、资金、平台和窗口”建设于一体的体系框架初见端倪,“政府促进就业、人才市场调节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接收、调转、存放和管理高校毕业生档案达20万份以上,并提供了社会保障、职称评定、户口托管、评价派遣、流动党员管理、鉴证仲裁等相应的人才公共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派遣计划就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提供人才派遣服务。2010年我区人才派遣服务已派遣高校毕业生5234人。
(五)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0年我区共有就业见习基地300多家,国家级就业见习基地6家。我区共有8333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2010年我区共有3601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创业培训。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展情况
今年年初,自治区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区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今年我区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人才储备、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的载体作用,力争到年底使9.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
今年,我区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万人,达10.1万人,比上年增加7000余人,创历史新高。自治区人才公共服务部门负责开展12项就业计划中的市场就业、人才派遣、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截至5月底,全区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329场次,共有23746名高校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为大中型企业派遣3279名高校毕业生;组织1617名和2130名高校毕业生分别进行了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通过组织实施上述计划和其他8项工作计划,今年前5个月,我区共有3.2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或落实了就业去向,占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2%。
三、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促进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区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想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有诸多制约和阻碍。
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2011年我区毕业生首次突破10万人。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保持高位,我区将连续三年在10万人以上。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生活和就业,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二是服务经费不足,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公共服务应该主要依赖财政的支持。由于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总量激增等原因,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而现行有关政策法规还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还没完全得到“正名”,所需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处于“一事一议”地临时拨款甚至缺位状态,对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形成严重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