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朋友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男孩子送女孩子手表表示:非你不娶。也可以理解成“我以后的时间都交给你了 ”。 而女孩子送手表给男孩子手表,女朋友送给男朋友手表等则表示“用来时时刻刻抓住对方” 。
2、手表中的“表”字,代表“表白”;代表要把自己以后的时间送给对方的意思;每时每刻都想着对方,希望在一起;珍惜两个人以后的分分秒秒;看到送的手表就想起对方,代表愿意陪在这个人身边;我要牢牢的绑住你,你的时间都是我的;到了下班时间,就回家,不要外面乱混。
(来源:文章屋网 )
1、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
2、工作就是工作,不要有其他想法,要专心一致。
3、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4、真正的爱情,不是付出全部,而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5、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
6、努力的最大意义,是让自己随时有能力跳出自己厌恶的圈子。
7、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8、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小天地,别人进不去,自己出不来。
9、你改变不了昨天,但如果你过于忧虑明天,将会毁了今天。
10、用加法爱人,用减法怨恨,用乘法感恩,用除法解忧。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看”;转喻;隐喻
《现代汉语词典》中“看”(kàn)作为动词共列了7个义项,“使视线接触人或事物”是“看”的基本义,其他义项是从这个基本义通过不同途径衍生来的,本文挑选其中部分义项对“看”进行分析,分以下五种: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如:看电视;②:访问,如:看朋友、看望;③:观察并加以判断,如:看情况;④: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判断,如:我看他是个好人、拿他当朋友看;⑤:表结果的判断,如:看穿、看透、看得起、看重。
“看”的各个义项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从“看电视”到“看情况”再到“拿他当朋友看”,“看”的意义由外在地感官上的“看”转变为内在地内心的“看”,即“看”的意义逐渐深入。
外在感官/空间距离 内在内心/心理距离
——————————————————————
看电视 看情况 当朋友看/看透
一、从认知角度分析
在动词“看”的众多义项中,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是基本义,其他的义项也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意义,但也有各自的语义侧重点。如,①“看电视”、②“看朋友”和③“看情况”的结构相同,都是动词“看”加宾语,但是宾语的性质不同,且“看”的意义也不同,“电视、朋友”是具体的事物,而“情况”是抽象事物;“看电视”的“看”是具体的视线的接触,是眼睛作用于客体“电视”这一行为动作,而“看朋友”的“看”的动作性很弱,凸显的是心理的感受,“看情况”的宾语“情况”是抽象名词,这里凸显的是“看”的“观察并判断”义。④的义项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是“①”的深入,不是感官上的看,而是心理上的“看”。⑤表达的是“看”的结果,也是内在心理上的“看”。由①到⑤“看”的动作性因素减弱,心理因素增强;由外在的感官上的“看”转为内在的内心的“看”。这其中的转变可以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隐喻机制等来解释。
(一)转喻机制
转喻是认知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Langacker认为,转喻是参照点现象,中心的和高度凸显的事物作为认知参照点唤起其它不那么凸显的事物。其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概念域中进行,是建立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替代关系。
“看”的基本义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如“看电视、看球赛”,此时“看”的宾语都是一些具体的、实在的事物,是人的视线能够实际接触到的东西,应该说是外在的感官上的“看”,这一动作必然有主体和客体,并且主客体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而眼睛是动作的主要工具;②“看朋友”的“看”的动作性非常弱,而心理机制增强,这里的“看”引申为“见面”的意思;而③“看问题、看情况”,这里的“看”的宾语是抽象的事物,“问题”“实质”都不是人的目光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动作性也比较弱,“看”引申为“观察并判断”义,因此,②和③都是由①通过转喻衍生而来的,宾语由具体事物转变为抽象事物,意义由客观的视线接触转为“见面”或对事物进行判断。
①、②和③在“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这同一个概念域中,②和③的义项由①“视线接触”转喻而来,但动作性弱化,而是更加凸显了“见面”义(②)或“观察并判断”义(③)。
(二)隐喻机制
除转喻外,隐喻是另一种认知方式,由源域和目标域构成,源域相对清晰而目标域相对模糊,二者有相似性特征,隐喻就是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我们可以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上文已提到“看”的基本义是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是对外在地感官上的动作,而④“拿他当朋友看、我看他是个好人”中“看”的动作性已经非常弱,而凸显的是“对待、认为”义,是内在的心理上的感知;⑤“看透、看穿”是对事物的深入认识的结果,结构上都是动补结构,这样的词还有“看开、看得起、看上、看中”等,凸显内心深入认识义。
在视觉意义的隐喻过程中,物理视觉和心理视觉是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可以称之为“视觉域”和“心理域”,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征。④和⑤是在①“使视线接触”基础上隐喻而来的,“视线接触人或物”的意义弱化甚至消失,“内心的认识”义凸显出来,这也是由外在的感官到内心的感知转变的过程。
二、结语
本文以动词“看”为例,从认知角度分析了多义词的众多义项之间意义的衍生方式及路径,词义衍生主要有转喻、隐喻两种认知方式,①通过转喻衍生出②和③义,通过隐喻衍生出④和⑤义,总体而言,由①到②、③,再到④、⑤,是动词“看”动作性逐渐变弱,心理意义逐渐增强的过程,即又感官上的“看”到内心的“看”转变的过程,总之,这条意义衍生的主线可以概括为从“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察并判断内心感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
[2] 袁晖.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M].书海出版社,2001.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4]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5] 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3,4.
关键词:“三化论”;儿童文学翻译;应用
在孩子们成长阶段,儿童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教育功能,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是指符合儿童年龄特征、适于儿童阅览、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益的文学作品。[1](P43)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具备文学的普遍特征,又有别于其它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面向小朋友,必须考虑小朋友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及成人,儿童文学总是语言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儿童文学译作也是面向小朋友,必须满足译文小读者的要求。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采用恰当的方法,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本文将通过谢琳薇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分析“三化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英国经典儿童文学名著,自1865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历经百年而不衰,被译成120多种语言在多国出版。小说讲述小姑娘爱丽丝在梦境中偶然进入一个奇幻之地,遇见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物。在神奇的探险之旅中,她逐渐发现自我,不断地成长。故事寓深刻哲理于怪诞离奇情节之中,而且充满童趣。
一、“三化论”
许渊冲在长期的文学翻译生涯中,既借鉴前辈译论成果,又总结自己翻译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一译论承继并发展了前辈的理论成果,堪称当今世界最进步的文学译论。[4](P466)这一译论中的“化”即指“三化”翻译方法论,是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手段。许渊冲指出,翻译乃至能被称作“化学”,是把原语转化成目的语的艺术,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都能施展目标语的长处。[5](P11)等化,是一个通过转换表达角度或方式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意思对等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一致时,才能促成等化。浅化,是一个对原语信息进行概括化、抽象化处理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原文表层意义提供的信息会使译文读者产生理解障碍而又不宜采用加注解释时,可运用浅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译文既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又能忠实传达原文信息。深化,是一个对原文信息进行特殊化、具体化处理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而且需要进一步发掘潜在信息,把表层结构虽无但深层结构却有的意义表达出来时,可运用深化。运用“三化”方法,必须化成原语所包含但形式上不存在的信息,不可化成原语没有的信息。“三化论”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的“忠实”标准,又不同于西方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对等”原则,[2](P108―109)是一种更加灵活实用的译论。
二、“三化论”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应用
(一)深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需要提供更多信息使译文小读者能够充分透彻理解原文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特殊化、具体化的深化方法,发掘出潜在的深层含义,并用简单易懂、具体形象的语言传达给译文小读者。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Which was very likely true.)[3](P152)
译文:嘿,就算我以后从房顶上掉下来,也不会哼一声的!――这倒是实话,谁从房顶上摔下来还说得出话呢?[3](P3)
对照原文与译文,不难看出,译者在译文最后进行了加注解释,这属于深化。对于成人读者来说,不采用加注解释也能明白其中的言外之意。译者考虑到小朋友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如成人,采用加注解释进一步说明,将原文作者“欲言又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在信息透露给译文小读者。译者在进行深化解释时并未深化到底,注释中没有出现“摔死”等直白忌讳字眼,既留给小朋友想象的空间,又确保小朋友能够充分体会个中趣味。译者采用疑问句方式进行加注,使译文口语化,更具可读性,充满童趣,符合小朋友心理需求。
例2:There was a dispute going on between the executioner, the King, the Queen, who were all talking at once, while all the rest were quite silent, and looked very uncomfortable. [3](P219)
译文:刽子手、国王、王后正在激烈地争辩,三人同时叽里呱啦地说着,根本不听对方的话,其余人只好怀着不安的情绪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3](P96)
对照原文与译文,可以发现,译者采用深化,在译文中增加了“叽里呱啦”、“根本不听对方的话”、“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等词。译者增加这些词语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根据原文具体语境发掘出的潜在信息。译者从儿童审美视角出发,发挥想象,增补适量信息,并以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血肉丰满,传神地再现了当时混乱而又荒唐的争吵场面,使小朋友既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又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等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一致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小读者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运用不同表达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手法,既将原文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给译文小读者,又使内容直白明了,简单易懂。
例1: “Sure, it’s an arm, yer honour!” (He pronounced it “arrum.”)[3](P 177)
译文:“一条胳膊,老爷!”(帕特把“胳膊”说成了“胳莫”。)[3](P37)
爱丽丝喝了神奇的饮料后,身形不断变大,最后连屋子都容不下,她只得将一条胳膊伸出窗外。当帕特看见这条巨大的胳膊时,由于惊吓过度,将“arm”说成了“arrum”,即在“a:”与“m”之间多加了一个音节,“r?”。如果直译,将其译为“帕特把‘胳膊’说成了‘arrum’”,成人读者并不难理解,但由于儿童对英语知识了解不多,很难明白个中缘由。译者从儿童视角出发,将其译为“胳莫”, 跨越两种语言差异,贴近儿童心理,易于儿童理解。汉语拼音对小朋友来说都比较熟悉,“膊”与“莫”韵母相同,声母分别是“b”与“m”,同为双唇音。发“b”音时,如果过于仓促,还未完成发音过程就与后面的韵母相碰,很容易发成“m”。译者将“胳莫”与“arrum”相对应,属于等化,恰到好处地为译文小读者展现了帕特惊慌时出现的口误,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2:“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 =the Gryphon remarked: “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3](P228)
译文:“所以人们常说‘功课有多少’啊!因为功课总是先‘多’后‘少’嘛!”狮鹫解释道。[3](P110)
素甲鱼向爱丽丝讲起它上课的时间,头天上十个小时,接着每天依次减少一个小时。爱丽丝觉得很奇怪,不知缘由,狮鹫于是作出上述解释。原文中“lesson”与“lessen”同音,形成双关。如果采用直译,不能将原文意义忠实传达给译文小读者,更无法传达原文的神韵。在译文中,译者运用等化,采用小读者也能理解的一词多义双关“多少”,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意思动态对等,而且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
例3:He was an old crab, HE was. [3](P228)
译文:它是一只老螃蟹,货真价实的老螃蟹。[3](P110)
狮鹫谈起教它古典文学的老师老螃蟹时,特意强调老螃蟹它确实老迈。原文英语中采用了字母大写方式“HE”进行强调。与其它强调方式相比,采用词语大写方式进行强调具有直观简洁的特点,而汉语中并无此类强调方式。如果按照原文直译为“它是一只老螃蟹,它是”,虽忠实表达了原文意思,却不能传达原文的神韵。译者采用汉语中增加修饰语的强调方式,在老螃蟹前增加简单易懂且小朋友十分熟悉的成语修饰语“货真价实的”,切合汉语表达习惯,贴近小朋友心理,易于他们理解。译者运用等化方法,在译文中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把原文意义与神韵传达给了小朋友。
(三)浅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原文表层意义提供的信息不易为译文小读者理解且不宜采用加注解释时,译者应采用概括化、一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取其意而去其神,将简易而明朗的深层意义传达给译文小读者,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
例1:It was all ridges and furrows. [3](P215)
译文:球场的地面高低不平。[3](P92)
原文中“ridge”指“隆起;脊;垄”,“furrow”指“犁沟;车辙”。由于小朋友人生阅历和认知能力不及成人,缺乏实践经验,对许多具体事物不甚了解,且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如果采用直译,会使他们感到纳闷,进而费神思索与原文无关的事情,打断他们的思路,干扰他们的阅读欣赏。译者从小朋友视角出发,想他们之所想,采用浅化方法,将“ridges and furrows” 概括化、一般化为“高低不平”,化繁为简,直白明了,浅显易懂,既将原文信息忠实传达给了小朋友,又使他们能无障碍地阅读,确保他们的思路始终不偏离故事情节的发展轨道。
三、结语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原文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深化,等化或浅化。运用深化,可以发掘原语潜在信息;运用等化,可以变换表达角度或方式;运用浅化,可以去除外表,保留本质。三种方法不但可以使译文忠实传达原文意义,而且容易为目的语小读者理解和接受。“三化论”以其独特的善于变通的风格,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有广阔的发挥空间,是实现儿童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丹丹.诗歌翻译中“三化”理论的应用――以《江城子・悼亡妻》两种英译文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刘易斯・卡罗尔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谢琳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5.
在现代社会交际中,人来客往间免不了互赠礼品,赠送的礼品可能已包括珠宝了,尤其是以海外朋友为馈赠对象的就更多了。
不过,由于我们对珠宝知识的认识一般都很有限,很多人对如何赠送宝石的一些事项了解得不多,不知如何做到有礼有情有意。为此,中国礼仪网特作如下介绍:
首先,赠送宝石之类的首饰,要明确受赠对象,避免不合情理的现象出现。例如,女性向男性赠送珍珠首饰或者向海外朋友赠送象牙饰品,这种情况都被视为很不礼貌和不合情理的,因为珍珠首饰是女性化的首饰;而象牙首饰在很多国家是被禁止进口和使用的,那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如果要赠送宝石,最好是受赠者喜欢的,或者是有纪念意义的。如生辰宝石、结婚周年宝石等。如向日本朋友赠送欧泊宝石首饰最为适宜。一是价廉物美;二是日本人是很喜欢这种宝石,这种宝石的丰富闪色效果简直使他们着迷。
另外赠送宝石要注意其涵义,因为某些宝石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不可毫无理由地乱献殷情。例如,铂金钻石首饰只能由新郎赠送给新娘,而其他身份的人只能赠送它种珠宝首饰,否则会被看作超越常规,疑为有不轨想法。同样对西欧国家的朋友,尽量不要赠送欧泊宝石首饰,因为在西方,有人认为欧泊宝石的闪色像魔鬼一样,会给人带来不吉利的后果。如果要赠送宝石一定要先了解受赠者的情况,并懂得宝石的特殊象征意义。如兄长送弟妹可选择翡翠首饰,因为翡翠是中国玉文化的典范,具有东方人那种坚韧、朝气、细腻的象征意义,而且这种绿色宝石又是那么悦目、优雅。
其次赠送宝石要注意形式。要了解受赠者的文化风俗。因为珠宝首饰的馈赠和使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否则,礼贵义轻,很为可惜。
感恩节送礼的技巧看送礼的对象
当然,选择送礼物,我们自然要看这个礼物送给谁。例如,父母,爱人,异性朋友还是普通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客户,同事等。对象不同,自然礼物的轻重,意义就不一样了。
看送礼的关系
这个关系,自然是除掉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的爱人,讲到的是朋友,客户或者是同事。因为人与人交往,关系自然有深浅,所以,选择礼物上也当然有轻重。
对方的信仰
有一些礼物是需要用宗教的信仰来衡量的,所以,如果对方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时候,不要送他感觉到背叛与为难的礼物,而是送他一些与其宗教有关的礼物最好。
感恩的轻重
选择礼物,要看这个人在你的生命或者是工作中扮演了如何的角色,也就是说,看你能感谢他的程度有多少,根据这个程度来选择礼物,自然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对方的身份
有时候,你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送礼物的话,也要考虑一下对方的身份。一般情况下,最好是能与他的身份有点相配的礼物是最受欢迎的。千万不要送错了礼,而下不了台。
感恩节最实用礼物推荐给父亲的感恩节礼物
准备一款好用剃须刀是最佳选择,这对爸爸来说可是最实用的礼物了,不妨再附上一些小纸片,写上一些平时不好意思表达的心意,相信爸爸会非常开心的。
给朋友的感恩节礼物
赠送朋友他喜爱的的音乐CD,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你对他的祝福。也可以选择一本书,和他分享心灵的感悟。为新婚朋友选择感恩节礼物,可以赠送温馨的家居用品,如罗莱家纺中的床上用品四件套,这些礼物实用又充满暖暖的爱意。
给孩子的感恩节礼物
为孩子们选择他们喜欢的玩具,如泰迪熊、芭比娃娃、乐高积木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孩子的玩具早已堆积如山,那不妨给孩纸填几件过冬的毛衣,寄实用又温暖。或者可以带他们DIY感恩节大餐,这样的话既有意义,又能增进亲子感情。
给家人的感恩节礼物
给家人的礼物可以是朴实无华,但实用是必须的,可以选择给家里添置一件小家具或者小家电,或者亲手修一副十字绣,为家里增添一份美丽。
感恩节创意礼物推荐感恩节创意礼物推荐1、火鸡配饰
感恩节本身就与火鸡有很大的关系。但中国鸡不是太好听的词。所以,你最好是把要送的这个配饰看似是鸡,又是凤凰的感觉弄出来。建议你用手工做蝴蝶发夹一样,做一个火鸡的配饰送给女生,她一定会喜欢。
目的了解分析人际关系对医学类独立学院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3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利用自制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现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375份,经SPSS17.0数据软件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被测者的校外朋友数量、遇到困难时的首选求助对象、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频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抑郁评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测者的抑郁情绪与对同学的信赖度、与一般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度、同寝舍友的关系满意度以及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显示出极强的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结果表明师生沟通交流频率和校外朋友数量对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相对较小,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度对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相对较大。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抑郁情绪;人际关系
抑郁情绪是人们遇到生活挫折、精神压力时自然产生的一种情绪,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其已成为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而且仍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1]。大学生群体虽然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但仍不成熟,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譬如高昂学费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2];社会对所获文凭的认可度不高;就业压力更加巨大等等。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抑郁情绪的产生与个人人际关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3],本研究将通过对构成人际关系的各个因素的逐条的单因素分析(大学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量、和一般同学间的关系、同寝室舍友相处的融洽程度、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校外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的首选求助对象、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频率),来研究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卫生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于2014年3月随机选择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现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的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386份,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及连续重复选项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75份,问卷有效率93.75%。在所有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人数为183人,占调查总数的48.8%,女生人数192人,占调查总数的51.2%。
1.2工具及方法调查问卷共有两部分组成,分别为自制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调查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人际关系调查表从7个因素分别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研究,以此作为进行单因素分析的依据。抑郁自评量表是信效度经过验证的国际通用量表含有20个题目,分四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1965)。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按照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分,即低于53分的为无抑郁情绪,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2结果
在375名调查对象中,抑郁自评量表得分高于53分的共有138人,占总比例的36.8%,其中男生75人,女生63人。按照自制人际关系调查表的7项选项对其抑郁情绪的产生进行单因素分析。
2.1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融入全新集体的生活,以往研究表明[4],生活环境的改变容易引起人们内心情绪的波动,这时在身边的同学的作用便显得尤为突出。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在校园中拥有值得信赖的同学数量分为三组,分别为:在校园中拥有没有值得信赖的同学;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为1~2人;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为3人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中没有值得信赖的同学的受访组中,6名受访者全部检测出了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100.0%;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为1~2人的受访组中,90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50.0%;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为3人以上的受访组中,42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22.2%。经卡方值检验,χ2=41.059,P<0.001,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大学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与同学的关系融洽度大学生活中,同学间的关系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校园人际关系之一[5],也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6]。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与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度分为三组,分别为:与同学间相处关系融洽;与同学间相处关系一般;与同学间相处关系恶劣。调查结果显示,在与同学间相处关系融洽的受访组中,33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21.6%;在与同学间相处关系一般的受访组中,102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46.6%;在与同学间相处关系恶劣的受访组中,3名受访者全部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100.0%。经卡方值检验,χ2=29.412,P值<0.001,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与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度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对同寝室室友的关系满意度同寝关系是较之同学更为密切的关系,以往研究表明,良好的同寝关系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成长。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与同寝室友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分为三组,分别为: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觉一般的;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不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受访组中,18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14.6%;在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一般的受访组中,90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41.7%;在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不满的受访组中,30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83.3%。经卡方值检验,χ2=61.701,P<0.001,按α=0.05的水准,可以认为同寝室室友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任何人都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对自身社交能力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社交能力,以往研究表明[6],存在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至今仍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曾经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现在已经克服;自始至终对自身的社交能力都很自信。调查结果显示,在至今仍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的受访组中,63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75.0%;在曾经对自身社交能力有过不自信情况的受访组中,75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7.9%;在始终对自身社交能力很自信的受访组中,没有检测出有人存在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检出率为0.0%。经卡方值检验,χ2=106.955,P<0.001,按α=0.05的水准,可以认为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校外朋友数量作为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就是校内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而作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的校外人际(校内朋友按人际关系划分归入同学关系组)关系,同样不能被忽视[7]。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校外朋友的不同数量分为四组,分别为:校外朋友数为5个及以下的;校外朋友数为6~10个的;校外朋友数为11~20个的;校外朋友数为21个及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外朋友数为5个及以下的受访组中,3名受访者均检测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00.0%;在校外朋友为6~10个的受访组中,42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7.8%;在校外朋友为11~20个的受访组中,66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4.4%;在校外朋友为21个及以上的受访组中,27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9.1%。经卡方值检验,χ2=5.850,P值=0.119,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校外朋友数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2.6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频率辅导员扮演着在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社会角色,应起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作用[8]。本次调查按照受访者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的频率分为三组,分别为:经常与辅导员老师进行交流(每周2次及以上);与辅导员老师交流频率一般(约每2周一次);很少与辅导员老师进行交流(每月1次或频率更低)。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与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的受访组中,24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50.0%;在辅导员老师交流频率一般的受访组中,36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1.0%;在很少与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的受访组中,78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7.0%。经卡方值检验,χ2=5.436,P=0.066,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交流频率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2.7遇到困难时的首选求助对象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否妥善的对此进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9]。本次调查按照受访者在遇到困难时所选择的求助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向辅导员老师求助的;向同学求助的;向朋友求助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向辅导员求助的受访组中,21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46.7%;在向同学求助的受访组中,105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5.0%;在向朋友求助的受访组中,12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40.0%;经卡方值检验,χ2=2.434,P=0.296,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遇到困难时选择的求助对象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7。
3讨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方面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方面[10]。考虑到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故而本次调查忽略了亲属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及同事关系等方面的考量,仅对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及师生关系进行调研。从本次调查结果总体上看,属于同学关系的因子项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属于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的因子项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的影响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这一结论与以往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11],下面我们将对以上三种关系进行逐一分析:
3.1同学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0名受访者表示与同学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占总受访人数的32.0%,而对同寝室间室友关系表示满意的人数仅为10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8.0%,突出反映了90后大学生处理同学间关系的能力较差的情况,分析其中原因,大学生群体大多自我意识强烈,考虑自我较多,考虑他人较少,容易因生活小事彼此间产生矛盾[12],如果不能妥善的进行处理,很容易导致产生抑郁情绪[13]。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375名受访者中,有282名受访对象表示对自己处理与同学间的社交关系有过不自信或至今仍无自信,占全部受访者比例的75.2%。也在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的事实,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个隐患[14],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与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的受访者人数为48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2.8%,当遇到困难时选择辅导员老师作为首选求助对象的受访者人数为4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2.0%。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组检出中,与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频率频繁的受访组的抑郁情绪检出率为50%,在三组分组中检出率最高;当遇到困难时选择辅导员老师作为首选求助对象的受访组中抑郁情绪检出率为46.7%,同样在三组分组中检出率最高。随经卡方检验证明,此两项因素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调查数据反映出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即大学生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率不高,而辅导员老师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的产生也未产生足够重要的心理干预作用。以往研究成果表明,这一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5]。
3.3朋友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校外朋友数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当遇到困难时选择朋友作为首选求助对象的受访者人数为3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0%。经过卡方检验,此因子同样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中原因,大学生主要人际关系依然是校园内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校外朋友关系在日常人际关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使得该因素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相对较小[16]。
4结论
1、思念:水仙花是中国的传统观赏花卉之一,而且水仙花的意义独特,一直深受很多文人爱好者的青睐,很多人却不知道水仙花花语和象征意义,其实水仙花的花语有着思念的意思,在中国的春节时候象征着团圆,是对亲人的一种思念。
2、万事如意:在中国水仙花的花语还有着万事如意的意义,一般收到水仙花的人寓意着别人对你美好的祝福,希望你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事事顺心,是一种吉祥的爱意表达,是对方对你的一种高度认可和赞美。
3、纯洁的爱情:因为水仙花的花色单一,一般为高洁的白色,而白色在生活中代表着高雅优美,同时它也是一种爱情之花,所以水仙花的花语是寓意纯洁的爱情,一般送于自己心爱的恋人或者暗恋很久的人最佳,是一种求爱的最佳花选。
4、水仙花的象征意义:孤独:水仙花是一种具有独特美丽的花卉,它的每个枝条都只开一朵花,从来不会成群的开花,所以水仙花象征着孤独,在孤独的世界里一心一意的做自己,即使在外界的任何影响也能开花最美。
5、友谊:由于水仙花的花色超凡脱俗,花色单一却不失高雅美丽,它还有着代表友谊的意思,一般赠送于自己的闺蜜朋友最佳,寓意着彼此的友情一直长久,并且像花色一样永不退色,是朋友对自己的一种祝福之意。
6、幸福:在中国人的眼里,水仙花是亲人的象征,是对亲人朋友的一种敬意表达,一般送于自己的父母最佳,代表自己对父母满满的爱,感谢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在父母的爱护下透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阅读教学;准确;立体;深刻;解读文本
语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识字到阅读;从阅读到写作;从理解到积累;从积累到运用;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延伸。如何使学生学习语文负担轻而又质量高?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一个难问题。“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这一新理念指导下,新的教材观深入人心。创造性使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超越文本等观点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和手脚,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一直以来,老师们都在思考着,实践着。但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这些观点的根本是教师钻研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语文老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文本解读是基础。笔者认为教师先准确地读懂文本,再立体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最后才可能深刻的实现对话,落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下面我想从“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谈谈个人浅显的看法和做法。
一、文本解读的准确性
崔峦老师曾说过:“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是语文老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字面上看,“孤帆”是“孤零零的一片帆”,但“孤帆”是真的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开始;黄金水道,九省通衢,商旅之人熙熙攘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繁华更胜京都。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难道会仅仅只有一片船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结合作者的心情来理解:江面上千帆竞发,可是他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见老朋友的船帆。因此 “孤帆”是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惘,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二、文本解读的立体性
对文本的解读要认识文本承载的三重意义。所谓文本解读的立体性,就是从这几个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现在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解读,包括创造性阅读,都是基于这样的阅读基本规律提出来的。当然,要我们对每一个文本的三重意义都认识得十分清楚,是苛求,甚至根本不可能,但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这样的阅读规律,是不应该的。在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中,我们要能够处理好三重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过分强调文本理解的客观性或过分夸大读者个性理解的空间,都会扭曲阅读的正确行为。
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或者说叫主观意义,即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要表达的意义。这层意义是阅读要把握的基本意义,即尽可能准确地弄清楚作者试图要表达的思想。但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绝不是全部。一个特定的文本,一旦作为社会公有的存在,它就不再受作者思想的绝对约束,它会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它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文本的客观意义或文本的社会意义(第二种意义)。这种社会意义不是某一个具体人所赋予的意义,而是在大跨度的时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像很多古诗名句,我们使用时常常会承载着许多与作者原意风马牛不相及的新的意义。 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表达的是兄弟之情,思念之情,现在人们绝大多数不再用表达兄弟情谊,也不一定是表达思念,而常常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三是读者的个性意义,也叫读者意义。这也是一种主观意义,但这个主观的主体和第一层意义的主体是相反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1课《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个文本的作者意义是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在解读这个文本时,仅仅弄懂作者试图要表达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有多元的阅读体验,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课文学完了,作为读者,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
――我想对小鸟说(同学们基本围绕作者意义说)
――我想对伐木人说(呼吁伐木人不要砍树,要保护环境)
――我想对大树(赞扬大树的奉献精神,牺牲自己,照亮别人。)
……
但是我们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个性理解,比如呼吁伐木人不要砍树,要保护环境的理解就要纠正。可以讨论:树真的不可以砍吗?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树,可以砍,但不能滥砍乱伐。如果都不砍树,怎么建房子供我们居住?怎么制造火柴帮助我们点火?怎么添置课桌让学生读书?怎么打成纸浆做成我们一天也不能缺少的纸张?可见,树,不仅仅是用来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种树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砍树也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只提倡种树,而不给砍树。所以我们在多元解读时,要尽量过滤掉那些牵强附会的解读,例如以上所说的十分勉强的作为环保意识的解读。
三、文本解读的深刻性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可是,面对课堂纷至沓来的生成,有的教师却因为缺少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导致调控和引领不力,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被动局面。
良好的课堂教学是不同的认识相互排斥、冲撞、认同、提升的过程。我们应积极把握住对话过程中的生长点进行随机点化,巧妙引导。对“节外生枝”而确有生成价值的,可以改变课前预设方案,实现对文本、对教师的超越;对学生阅读中产生的歧见、误见,教师必须进行点拨,使学生转变认识,实现自我超越。这都有赖于教师备课真正走入文本,对文本认真解读,把握主旨实现了对文本的运筹帷幄。
观看过教学《鸬鹚》一课,学生提出:“我为鸬鹚感到不平,这辛辛苦苦的劳动所得,却被渔人白白地拿走了。而渔人只捡些小鱼施舍给它,鸬鹚太可怜了。”教师首先肯定这位学生敢于大胆发表意见,然后反问道:“这位渔人真的很懒吗?请你们认真地读课文,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深入地研读文本,从课文描写渔人“站”、“抹”、“抓”、“挤”、“抛”等紧张劳动的语句中体会到渔人的勤劳与辛苦。但先前那位学生还是坚持已见:“我还是觉得鸬鹚可怜。渔人再辛苦也有休息的时间,而鸬鹚却得随时听渔人捕鱼的命令。”面对这位固执的学生,教师笑着问:“真是这样吗?假如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一条小渔船,再给你们几十只鸬鹚,过几个小时,你们能悠悠地捕来一大堆鱼吗?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要特别关注描写鸬鹚和渔人的有关语句。”通过再次研读课文,学生都认识到渔人现在的悠悠是基于平时对鸬鹚的训练和长期的劳动经验,从而对文本表达的劳动美有了更深地理解和领悟。
这位教师对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进行了两次调控,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又确保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地感悟,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以得同筑共生。假如没有教师对文本深刻的解读,这节课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就无从谈起。
总之,文本解读的过程是老师为学生开辟登山石级的过程;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解读文本,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才能当好学生遨游文学殿堂的“导游”。让我们且走且行,在文本解读的路上采撷更多甜美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 《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
[3] 《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4期
一、0除以0等于“0”?
三年级下册中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课的一开始首先要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零”。
作为老师的我把学生引入情境:6个苹果平均给2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生列出算式6÷2=3。
接着老师: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生列出算式0÷2=0。
老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0个就是一个苹果也没有,一个苹果也没有还分给小朋友,肯定是没有苹果,所以是0。
学生们对这个答案都表示同意……接着练习0÷4=0,0÷10=0……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小结。
学生小结: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这个与0乘任何数都等于0是一样的。这时,我心想,怎么办呢?这是不一样的,因为0不能作除数。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场景:
师:有两个农民工去年帮一个老板打工,到年底了,这两位农民工去与这位老板要钱。下面我请两位小朋友来演农民工,老师来演这位老板。这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用算式表示结果。
场景1:两位农民工来到老板面前,老板拿出100元,问: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元?
生:100÷2=50。
场景2:两位农民工来到老板面前,老板把口袋底全部翻出来,空空的,问: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元?
生:0÷2=0。
场景3:老板让两位农民工“回家了”――回到座位上,老板把口袋底全部翻出来,问:现在一个人也没有,老板分给0个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元?
生:0÷0=0。
(众生哄堂大笑)
师追问:你们笑什么?
生1:老师,你不知你在做什么。
生2:老师,你做的这个事没有意义。
师:对了,这个活动没有意义。
师:0÷0没有意义,那么我们0就不能作除数。所以刚才的“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对吗?
(学生讨论交流)
生:应改成“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0除以0等于多少”,我们每一个教学者都知道是无意义。我在教学时每次也都是告诉学生“0除以0无意义”,可我知道学生不理解。这成了我教学时遇到的一个“沼泽地”。每次都经过它,都是绕过它,不敢做过多的停留,生怕被那块“沼泽地”所拖住而无法自拔。但通过这次的教学,我让学生一步步地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把难点转化成了生活中的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教学在数学知识的理解上,我不知道是否对,但我想对于小学生而言,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既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能很好地突破了难点,这个方法应该没错。这也让我能自如地趟过那块“沼泽地”。
二、“72÷3÷2=12(棵)”也对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有这样一道题:男生浇了3行树,女生也浇了3行树,两人一共浇了72棵树,平均每行有几棵?
在我备课时有这样的几种方法:
1. 2×3=6(行),72÷6=12(棵);
2. 72÷2=36(棵),36÷3=12(棵);
3. 72÷2÷3=12(棵)。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很好说出算理。教学时,学生也能说出道理。但每次上课或作业时都有学生列了这样一道算式:72÷3÷2=12(棵)。每次我总是说:“72÷3÷2=12(棵)”也对,之后,便没有了下文。我想:方法肯定对,由于这样的方法说理难以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一般不要求学生列这样的式子,但学生列出来了,我又不能算错,但我又难以说出学生能够理解的道理。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这样的意义,这我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于是在一次数学课上,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后有一学生用手势把全班学生讲懂了。学生走上台前,让所有学生伸出两手的中间三个指头,把相同的手指相对接,一边说:三个手指表示三行,把三行与三行对接,形成大三行树,72÷3就表示每一大行有多少棵,再除以2就得到了原来每一小行有几棵树。
师:太棒了!
在以前结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传宗接待,虽然生孩子有很多苦和累,但孩子不但可以让一个家庭更加圆满,而且还可以促进父母的独立和成长。所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结婚不容忽视的意义。
对于成年人来说,性生活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需求,它不但可以让彼此感到放松和快乐,而且还能增加夫妻间的感情和情趣,因此,解决生理需求也是结婚不容忽视的意义之一。
男女双方成长的环境不同,对事物的看法有各不相同,两人在一起生活久了,就能看到彼此生活中的精彩,碰撞出新的火花。但是在相处时,彼此要接受对方的好与坏,要共同去承担自己责任和义务,这样才是结婚的重要意义。
没有人可以孤单的活着,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家人、朋友、同事和爱人的支持。而其中爱人的支持尤其重要,没有哪个朋友可以一直陪着你,只有你的爱人会愿意陪伴着你走过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便了结婚的重要意义。
当一段感情升华到相濡以沫的时候,就是步入婚姻的时候。而婚姻除了需要陪伴与帮助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交流、支持和缠绵,这样才可以让婚姻更加的和谐、稳定。
(来源:文章屋网 )
一、 关注操作,突显概念的本质特征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概念认识。因此,笔者有意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沟通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引出新概念的同时,来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片段一】
师(课件出示15个三角形):一共有15个三角形,现在取其中的5个拼成一朵小花。想一想,15个三角形一共可以拼成几朵像这样的小花?
生:三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5个三角形拼成一朵,15除以5等于三朵。
师:你真能干,用一道简单的除法算式就表示出了你分的过程。
师:这里有19个三角形,静静地想一想,每5个拼成一朵小花,可以拼几朵这样的小花?如果换一个造型,每3个拼成一条小鱼。想一想,19个三角形又能拼出几条这样的小鱼呢?
师:有结果了吗?在你的练习纸上分别有19个三角形。请圈一圈,圈好后,试着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师:看着你圈的图,对照你的算式,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这里有19个三角形,我把它们每5个圈一圈,最后多了4个。
师:那你呢?
生:我也是每5个圈一圈,多的4个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再来分一分吧。(课件演示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到不能再分一份,所剩下的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4个三角形已经不能再拼成一朵花了。难怪刚才有些同学用了“余数4”来表示。
在理解“余数”意义的环节中,选择比较简单的圈图形的形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迁移,通过“15个三角形,每5个拼成一朵花,能拼几朵”到“19个三角形,拼花(5个一朵)和拼鱼(3个一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通过圈图等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了分的结果。学生自主地把自身的活动经验内化为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并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感受“余数”的意义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 注重对比,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挖掘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完善。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面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让学生把握有余数除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片段二】
在学生初步理解4个三角形不能再拼成一朵小花,是剩余的数之后,教师又组织了“用3个三角形拼鱼”情况的讨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圈出的结果以及算式:19÷3=6(条)……1(个)。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圈出拼小鱼的结果的?
生:我就是每3个圈在一起,圈出了六条,还剩下1个三角形。
生:我是想谁最接近19,18除以3等于6,那么就是六条,19比18还多1个。
师:你刚才提到了18,那么你能结合这幅图,说说18在哪里吗?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
师:也就是说19个三角形,用18个拼了六条小鱼,还剩下1个。让我们一起看着屏幕观察这个分的过程吧。
师:拼出一条小鱼,二条小鱼,三条小鱼,四条小鱼,五条小鱼,还能再拼吗?(课件出示3个三角形圈一圈,剩下4个三角形)
师:我有个小小的疑问。同样是剩下4个三角形,刚才拼花的时候,你们说剩下4不能再拼了,这会儿也剩下4个,怎么就还能再拼了呢?
生:因为拼小花需要5个三角形,剩4个三角形不足以拼成一朵小花,现在是拼小鱼,它是3个三角形拼成的,还能拼出一条小鱼。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到原因了,掌声送给他。(课件演示只剩下1个三角形)
师:那现在还能再拼吗?
师(小结):像这样拼到不能再拼出一份所剩下的数,在数学上它就叫做余数。
师:数学上,我们还用了一个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生(接):省略号。
师:那么这个算式就可以改成19÷5=3(朵)……4(个),读作:19除以5等于3朵余4个。表示把19个三角形,每5个拼成一朵小花,拼成了三朵,还多了4个三角形。
师(指着拼小鱼的题):你能按照我们的分法把这道有余数的除法写出来吗?请再次修改你的算式。写好算式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不同的分类,让学生感受到“分到不能再分一份”或“不够每份再分一个”所剩下的是“余数”。教学中设置了三次不同层次的对比分,引发学生对余数的思考,直击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也再次感受到“只有分到不能再分一份”的时候才是余数。这样,经过几次不同层面的对比、分析和概括之后,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呈现过程,理解竖式的表达方式
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格式以及竖式意义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那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通过加强“分的过程”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片段三】
讨论的问题: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结果会怎样?
学生操作思考,并写出算式,口头交流计算结果和思考过程以后,交流的重点指向对竖式的写法与意义的理解。
师:其实,在数学上,可以用一道除法竖式很清楚地表示出这个分的过程,想试试看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表示出分的过程,教师巡视,并选择学生不同的表示方式进行板书)
师:我发现同学们大致会用两种表示方法。说说你的这道竖式是怎样表示出你分的过程的?
生:我是想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到3个,还剩1个。
师:你是把横式竖着来表示,对吧?挺有想法的。
师:那你能结合图形,说说你的竖式是怎样表示出分的过程的?
生: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就除以6,每个小朋友分到了3个,三六十八,19减18等于1。
师:谢谢你。同学们,对比这两个竖式,你觉得谁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
生:第二个。
师:为什么?它好在哪?
生:多了18。
师:那18是从哪里来的?
生:三六十八。
师:那这个18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结合拼图仔细想一想,再回答。
生:18是分完的三角形。
生:19减18很容易就算出剩下1个三角形了。
生: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师:19就是要分的总数,也就是被除数,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6这个位置是除数。
师:这个竖式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这位小老师,你说,我来写。(示范写竖式并练习)
师:比较横式和竖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
生:竖式。
师:是呀!所以当人们遇到被除数或除数比较大的时候,就会利用列竖式的方法来帮助计算。你能在这个横式中找到隐藏的18吗?
生:3乘6等于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