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资源

小学语文资源

时间:2023-06-04 10:4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资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资源

第1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表现,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但是,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观察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的阅读学习。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比较低,表现为无法围绕一个中线展开层次性的讨论,出现偏离主题的随意性聊天,这样的理解在集体讨论中会被无形的扩大,会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脱离核心的语文内涵,对文本的理解杂乱而没有中心;二是,以教师的个人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上是从在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相同的文本内容会产生多元化的理解,这是学生个性培养的基础,而教师在小学生中的权威,使得教师对文本的个人解读完全压制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最终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趋同化理解,也必然导致学生创造力的消逝。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核心语文知识”知识的意识,以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树立核心语文知识的意识,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核心语文知识的意识

语文是集语言、文字、文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通过向学生传递基本的语词、语句、段落、文本的基本知识,来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学阅读教学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素材、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是必要的,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讨论。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在引入海量课外语文资源的过程中却丢失了阅读课的学习主题。例如,在一名教师的公开课程,这个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引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游戏互动、现场展示、字谜猜测等“出彩”的手段,占据了教学一半的时间,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度很高,整堂课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但是,在整个课堂红教师连最基本的生字生词都没有进行教学,关键句子、关键语段的讲解就更不要说,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核心语文知识的树立需要教师改变追求过多形式和过多资源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围绕语文知识的思维活跃状态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标准,也语文知识的巩固为目标,适当地引入语文资源采用合适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核心语文知识的分析与提取

核心语文知识的树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什么是核心语文知识,怎样分析文本内容,提取核心语文知识则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关键。核心语文知识的提取主要包括两个方法,一种是要知识赋权法,即按照具体知识点和本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度来确定各知识点的重要性,从而确定核心语文知识。如在《比尾巴》的教学过程中,新的词汇需要掌握“比”、“尾巴”、“松”、“公”等12个生字,文章内容的目标包括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在朗读方面的目标是学习读好问句?另一种是树形分析法,即将一节课所有的相关知识点按照树形排列,在分析这些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然后通过树的结构进行分配。例如,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杂而琐碎,教师通过树形结构将所有的知识点列出来,然后设计树形结构,树根代表基础知识教学部分,树干代表主线教学部分,树枝是具体教学部分,这样就将很好地把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三)根据核心语文知识,开展有效的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知识的提取,是要让教师抓住课程内容的核心,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如在《比尾巴》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生字的学习是渗透在文章内容学习上的,但是需要在内容的学习中着重强调,如“松”和“公”的识字,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办法让学生记住,在尾巴的学习教师保留通过引入图片和图片对比的方式来认识尾巴和比较尾巴,但是将动物的生活习性,同一动物的不同生活规律进行引入进行了删除,也将学生一起去动物园观看猴子的视频,学生讲述猴子故事等有关猴子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因为倾向于一种学生感兴趣或者学生生活经验中常见的动物进行过多的介绍、故事分享、情境表演会造成语文核心知识学习的不均衡;在综合学习的环节上,教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为小动物找到合适的尾巴,会根据尾巴识别小动物。通过核心语文知识的引导,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就更加的理解,一方面保证了学生阅读教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趣味;背诵

为了扩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这就要积极探索激发学生背诵兴趣,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总结学习方法,让学习和背诵更轻松。

一、缓解学生的背诵负担

小学语文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方式是死记硬背,长时间以来就让学生产生了抵触的情绪。教师针对这种教学现状也是束手无策,因此就使得背诵和作文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绊脚石,抑制学生对小学语文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改变当前学生背诵积累的现状,在对学生适当减负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高效的背诵方法,增强语文兴趣。另外可以采取趣味活动,尝试“回归”背诵。当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时,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这就提出了回归背诵,根据语文知识设置趣味性活动,主动背诵,灵活记忆,这样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体会背诵方法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从背诵中体会乐趣

当学生了解到知识中蕴含的丰富性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记忆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地进行有效背诵记忆,从背诵知识中体会乐趣,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体验自己驾驭背诵的乐趣,深入钻研语文学习,真正喜欢上背诵,记忆更多的诗词等语文素材。

三、制定制度,让学生在背诵中钻研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制定颁奖制度,根据背诵层次效果,让学生在竞争和不断提高中深入钻研。将背诵效果分为三层,得到奖章一枚的是能够按照大纲要求背诵课文;奖章两枚的是在教师设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内容的;奖章三枚的是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灵活记忆的。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背诵属于一个长期坚持性的工程,因此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日积月累”让学生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发掘背诵的潜力,最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背诵中体会到乐趣之后,才会加深记忆,储备更丰富的语文资源。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本理念;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眼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又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并已被本校语文教师所认可,生本化教学日益引起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恰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应用语文教学资源课件,有利于全面优化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而科学有效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发展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一、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

我校全体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自觉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适时解决了仍存在的一些学生语文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语文老师教学犯难等问题。本课题组将研究出知识性较系统的、对性较强的、操作性较易的融合课件成果,校本化推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实际现状。

我校语文信息化与生本化教学案例研究,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小学语文零散的课程资源素材加工整合实践的一种定性式研究实践,是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融合实践案例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生本化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理性的反思过程。研究中先须进入一种实践情境,来理性解释其融合资源的价值,并不是抽象地思考问题,来无依据地作出结论。具体内涵: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像实验室研究那样通过人为控制产生的结论;二是真实客观的思考,而不是一种想象的意念;三是案例研究法在讲究语文课程融合情境性的同时,又非常重视语文课程融合的过程性实践,即要对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情境变化进行分析反馈,以了解课堂生本化教学效果变化的状态和趋势,从而把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价值产生的整个变化过程。以使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既重视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贯彻,又关注语文生本化教学课堂的有效建构,让小学语文课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优质高效,凸显特色。

二、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意义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融合实践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自主探究,也有助于语文个性化学习和小语课程资源互动。为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将教师和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空间,使小学语文现代网络课件成果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师能创造性的教,学生能创造性的学,从而展示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推动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有利于开放式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也能实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应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语文教学的校本特色。

其实践体现在: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环境,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先进性。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设计整合课件,通过校园专题网站为师生搭建一个语文资源互动平台。构建一种资源共享、合作探究等多功能的语文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相关理论和规律,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语文创造性学习,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师教研整体水平,转化陈腐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健康成长。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信息化技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呈现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得到优化,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和合作互动。自主解决语文学习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研究目标。融合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力求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终身发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推进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发展特色。通过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实践,彻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教师角色改变、学生角色改变、教师备课、上课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同时,继续深化语文教材改革和语文课程结构改革,推动我校小学语文教改,向纵深发展。

三、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创新实践

第4篇

摘要:在基础教育强调课程整合的趋势下,整合语文资源,活化语文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时代需求。以整合为出发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便应运而生。文章从“引发兴趣,开发资源;分析目标,科学整合;确定主题,探索模式;拓展渠道,指导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尝试。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资源整合;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63-0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笔者在积极参与学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改活动中,尝试“以能力为核心,实践是桥梁”的教改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谈谈实践与体会。

一、引发兴趣,开发资源

引发兴趣就是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活动主题选取要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并尊重他们所选择的适当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对活动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情境生活化。同时,学生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直接开发者,语文无处不在,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当地的校园、自然、社会、人文等就是学生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七峰山、石壁寨、西普陀等景点;文物古迹——孔庙、文昌阁、等圣地;风俗民情——打焦、扛菩萨、庙会、吃新饭等民间习俗;节日文化——闹年宵、做粽子、赛龙舟、打船灯,等等,都独具魅力,各具神韵。此外,图书、报刊、影视等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宝库。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尽可能地开发出各种教育资源,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分析目标,科学整合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目标可分为三个学段,涉及的活动领域有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各学段侧重不同,涉及的活动领域逐渐扩大,学习内容也逐步提高。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来确定活动范围、学习内容及活动形式。例如,低段学生年龄小,侧重提倡观察性学习,尽量引导他们去观察蜗牛、蚯蚓、树叶等事物,去玩“过家家”、“捏泥人”、“抓小鸡”等有趣的游戏,来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从中段开始则侧重社会实践性学习,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并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综合性学习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功能,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来看,它包含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表达手段等方式的综合,势必涉及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涉及到语文与相关学科表达手段的并用。因此,从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来看,课堂上应落实“四个结合”,即落实“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课内外相结合,文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教学理念。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实质上就是语文资源科学整合的重要体现。如以“赞美春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举办“春之声”诗文朗读会,也可举办“春之画”手抄报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确定主题,探索模式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到底该“教什么”,又该如何“教”?它既没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那么,应该如何确定学习主题并构建活动模式呢?围绕学校实验课题,笔者坚持以“文本选材、校园生活、乡土文化”为基本题材,来确定每次的活动主题,下面从一般教学程序谈谈两点教学模式:

1.课内渗透式。课内渗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形成有意识地引用语文知识与能力来解决问题、表达体验的良好习惯,并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完第七册《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后,编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一次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前,笔者先让学生各自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童话认真读一读;再在同学之间互相推荐,交换阅读。课堂上则指点学生自由组合、商量如何汇报。最后,让学生用口语交际、习作、办童话小报、演童话剧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

2.课外吸收式。课外吸收就是打破课堂局限,坚持课内外结合,鼓励他们主动阅读课外读物,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开展各种与语文知识有关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会等,举办优秀习作、手抄小报、读书笔记展览,或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课外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使之从中吸取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营养。例如,教完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后,笔者根据编者的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你或我或他”的成长故事,并选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

四、拓宽渠道,指导实践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体验,是培养和发展其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笔者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拓宽渠道,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1.积累生活经验。生活是认识的源泉,小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将知识与经验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学习方法的获取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学校生活中,笔者注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和读书活动;在校外指导学生调查走访、查找资料等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多渠道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以便使他们大量、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注重指导学生写好摘抄式(又叫表格式)的读书笔记,从而增大了学生的信息库存量,使之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2.组织参观游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从中学会观察、描述的方法,还能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愉快的享受,激起其积极向上的热情,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例如,在寒假期间可组织学生开展“话春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采访、调查了解相关的“春节来历”、“写春联”、“贴福字”、“吃年夜饭”、“闹春”等趣事,让学生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用图文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采访、调查所得,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3.指导实践探究。指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探究中,加深对学习语文的体验。例如,在国庆长假里,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了解故乡特产——上杭萝卜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上,笔者以“面对白胖胖的大萝卜,我们是特产故乡的小主人,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为话题,产生实践探究课题,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走向田间地头、家中作坊,了解萝卜的种植、生长、收获,萝卜干的制作、价值、用途等知识经验,并摘记实践所得,然后让学生在回校后用一定的方式汇报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家乡人民的光荣。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群文阅读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学方法的改进

1.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方法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认识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讲教师毕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细无巨细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并通过严格的要求来保证学生吸收技能,掌握技能。而与此相应的课堂就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就是采用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足够透彻,语言的讲解是否足够清晰,课堂上关注的是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完善性,这就应试教育背景下实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基此形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习方式对学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变化。

2.新型教学方法走入小学语文课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对人才的要求也由知识单一性人才向向多元人才转变,发生在教育界的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法,开始建立学生主体课堂,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来引导学生展开课前知识的自主学习,明确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中借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交流等多元方式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交流碰撞,借助同伴公共的知识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探究的主体,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负责任务的分配和疑难问题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为5-10分钟左右。

3.新型教学方法常规化出现问题

新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在公开课、赛讲课和观摩课等课堂中才使用新型教学方法,而在常规课程中教师仍然愿意采用讲授制教学法,掌握课堂内容的进程;或者即使在常规课程中使用了新型教学方法,也出现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特征,教师给予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却不对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进行指导,对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的结果也不予关注,在讨论结束后直接将自己的理解或者指定特定学生进行回答,不注重学生知识的展示,没有组间的互动交流。

二、群文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或者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着工作学习的需求和自己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具备知识的查找、筛选、辨别、运用的能力,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小学语文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零散的、散乱的,需要学生在网络中不断筛选和提高,这个能力是教师系统的语言教不会的,需要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群文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下选择文本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会有过程性解读,学生能力会得到发展。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1.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

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的首要环节是群文阅读主题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能力,以教材为核心设计群文阅读主题,原则是既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核心内容,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例如,在《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道拉萨去》的一单元学习中,核心思想关注的是边疆地区的建设,但是这些文本相对来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建设美丽的边疆”的议题,并推荐文本《新疆高铁的建设》、《川藏公路的修建》以及《边疆旅游区的开发》等,这样就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展开更广泛的学习。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不是选择后就没事了,而是要能够进行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综合成长。

2.以小组分享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

群文阅读是学生基于学习兴趣的一种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形成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自主阅读文本只能够掌握本文表面的内容,没有对文本结构和文本核心思想的深化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展开互动和交流,形成小组共性的认识,解决阅读中的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文本的分析,促进小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例如,在“建设美丽边疆”的群文阅读课堂分析中,教师以文本为顺序,按照小组的顺序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分享了高铁、公路在边疆、高原地区修建的困难,这些交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便利,这些交通运输过什么东西等等,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化。

3.建立开放性课程,促进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的整合

随着知识的多元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扩展,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是无法解决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的,需要学生以教材为核心展开更加广泛的阅读和自主学习,形成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的整合。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群文阅读的主题具有不断地扩展性,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的扩展,在课下展开更加广泛的发展。例如,在“建设美丽的边疆”课堂群文阅读学习后,教师将此扩展为“离不开的边疆”,引导学生选择文本认识边疆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在国家防卫、资源分享、文化多元性等方面的重要性,扩展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改变,学生在课堂的发言权有所恢复,但是仍然新型教学方式非常规化的问题。在群文阅读的开展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以小组分享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建立开放性课程,促进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庆忠. 小学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94.

第6篇

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必要性

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课本的辅助功能,从而建构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因为,如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未能加以重视,那么就会让学生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缺乏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间的认知与联系,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这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改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会失去其本质意义和价值。

结合从事多年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而言,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堂的拓展,它的改变很长时间以来课外作业的复杂性与单调性。当然,调整教学方向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充分考虑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此外,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教学策略原则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综合研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与一般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而言,既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为促进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育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2.1 综合性学习教学以学生为重

语文文化知识素养的形成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参与。国外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曾经指出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不要将其局限于黑板与课堂之间,不要让教室的墙壁阻碍他们与世界、自然的沟通,因为自然界的奥秘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忱,进而将知识进行传送,通过对外界的紧密联系,发现更多与所学知识的关联,加深学习知识的程度。因此,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可以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开展小组小学,重视探究性学习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教师也要重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够对于所获得的信息具备选择、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2.2 课文文章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式

课本文章的内容如果能够和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紧密的结合,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与学习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例如:以课文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里面曾经这样描述:“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缈,长江、黄河波澜壮阔。”大部分的小学生如果不是其家乡的所在地,必然不太了解这些名山古迹,因此,教师就可以提供这些山河的图片或者影响,让学生能够感受其壮丽河山,进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2.3 利用好重要节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精华所在,因此也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佳契机。教师可以针对每个节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例如:在七一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解建党的历史。让学生铭记我们祖国的成长历程,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激发他们学生的斗志与意志力。

2.4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何加强学生的社会认知与理解,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来实现。即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广大语文资源,进一步从社会中获取语文信息,例如:社会的热点问题等,都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热点问题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

3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宗旨是为了提供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人生道理。因此,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是以培养学生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积极联系社会,让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联系,探究文化生活,从而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实质的作用。尽管小学生的关注点和范围是有限的,但是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设计活动时,重视内容的选择

在设计综合性活动时,要秉承内容的“价值”原则。即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内容,同时为了参与程度的提升,要保障内容的难度适宜。由于小学生的经验积累不足,因此选择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认知,否则他们无法理解内容的含义,也无法开展活动。

3.2 准备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准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既要搜集广泛的资料,又要整理核心的信息,目的是在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而学生也要积极地准备,目的是有足够的资料开展活动。

3.3 活动开展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因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会让小学生无所适从,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控活动的进程与方向。合作性学习的开展也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的同时,也可以保证讨论内容与主题的一致性。

3.4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更多的学生全面参与。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平时课堂上不爱发言,缺乏参与意识的学生,都是教师在活动中应该鼓励的对象,激发他们勇于尝试的信心,进而提高参与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第7篇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中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核心就是“把以学科旧有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回归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使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育资源有基础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两类。从基础性资源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有的语文基础(已经认识的字词篇章等)、生活经历、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语文文本,都应该也可能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输入量。作为教师来说,也应该对之进行一定的精选和再组织,以提高其质量。这样,生活、课外读物、自己的感受与遭遇,都成为语文学习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这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引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进行教学设计的资源准备,一般包括:

1、教师对学情的分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

2、信息资源的准备

要选择新鲜、及时、活泼,让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资料,比如,从网上下载。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或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语文实践,储备网上的语文资源,为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3、教学媒体的选用

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根据这一定义,印刷的课本、录音磁带、训练器材、电视节目、教师的演讲以及很多其他物理手段,均可视为教学媒体。最优化的媒体选择,往往是针对一节课内的具体目标确定的。

4、情境设置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充分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从而陶治情感,感悟语言文字。如有位教师设计《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制作小艇模型,使学生形象、切近地掌握小艇外形的特点,贴近了课文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板画、动手操作、口语交际等手段,使情境得到延续,逐渐丰满,学生由学习者变成了旅游者,课文由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环境,威尼斯由千里之外变成了萦绕身旁,小艇由书中画面变成了一会儿握在手中,一会儿游弋在眼前,一会儿置身其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感悟了语言文字,体验到了情趣。由此可见,只有带学生走入情境,课堂才会紧紧吸引学生,富有人性的光彩。

第8篇

1.处理教材,找寻载体,培养课程新的生长点

随着2000年小学语文“新大纲”的颁布,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有教法教材中许多地方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这就要求教法课老师不能再照本宣科,而是必须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大胆地处理与使用教材。教法课老师经多次调研,结合我校课程情况,大胆处理教材,敢于超越教材,对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与“现代汉语”、“教育心理学”“电化教学”等课程教学有所重复的,均做适当删改,并适当融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内容,以实现各科的有机整合。

授课过程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广开语文资源,注重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深入小学,提取最鲜活、最一线的材料,以“小教信息大使”、“课改通讯员”等活泼有趣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①

2.授之以渔,鼓励实践,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贵在学法指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优化组合这种教学的新理念,指教师以加强知识联系为基点,整体优化训练内容,同时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也发展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学生在与能力各异的小组成员的小型合作中进行学习与实践。②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中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与有机渗透,不仅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具人文色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效率才能显著提高。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渗透,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习“作文教学”一章,在系统学习作文教学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份指导小学四年级学生写“我的老师”作文的教案,并写出设计的理由,分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写出了丰富多彩的设计方案,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发生碰撞,出现了热烈的争鸣场面。作为教师,我们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设计,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把最终的裁决权交给学生,真正把课上到“点子”上。

3.创设情境,感悟体验,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学习形式,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感悟自得,自主发展,在不断读书积累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悟性。

比如,我们每节课都让一名学生上15分钟的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内容开始由教师提供,后由学生根据情况自己准备,要求突出教法与学法的指导性原则。教师组织学生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掌握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去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把握教材,如何导好课,如何把握好教学语言(包括态势语),努力使教学语言具有语音美、文辞美、情趣美,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及教学艺术修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语教课上,我们实现了从过去单一关注学业成绩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案例,重视学生有个性、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彻底打破“一纸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采用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意识、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评价主体有教师、课代表和学生本人,因为我们重视平日的“过程性”评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各项工作均能顺利完成。

第9篇

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 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 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 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第10篇

【关键词】课外作业 作业要求 作业形式 作业设计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陷入了繁琐的误区。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生怕哪一点没有练到,哪一点练得不够,从而导致习题繁多、琐碎、复杂化。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习题繁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量大,二是题型多。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所用的时间较多。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给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提出新的课题,开辟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如何让学生的课外作业

“活”起来,让课外作业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呢?

一、作业要求“活”起来

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也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灵活的作业要求,以让每位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1.作业难度的分层

一个班级学生参差不齐,课外作业设计应符合本班实际情况。每学完一课,我们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能力、兴趣爱好,设计多样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完《太阳的香气》一课后,教师布置了这样几项作业:(1)读一读。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让家长评一评读得怎样。(2)说一说。文中写的太阳的香气都藏在哪里?和小朋友说一说;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在那里闻到过太阳的香气?想到后再和小朋友说一说。(3)写一写。用拼音和学过的汉字写一写你你喜欢把太阳的香气藏在哪里。这些由易到难,形式多样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作业选择的自主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如学习了《荒芜了的花园》,可以设计如下作业:(1)把你喜欢的本课词语抄写在好词佳句本上;(2)阅读一则寓言故事,上学后讲给好朋友听,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你想把荒芜的花园改造好吗?试着续写一下《荒芜了的花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其中的一种来完成。

二、作业形式“活”起来

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作业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与听、说、读、写、演、画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各项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演说交际类作业。它可以是演课本剧,看图说话,课文内容的补说、续说,优秀诗歌,优秀课外读物的阅读等。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写生积淀语感,锻炼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2.读写积累作业。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背诵没有学过的古诗,在班上举办诗歌朗诵会;练习书法,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在班上交流;这类作业可以补充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我校的的一到二年级每人有一个“小本本”专门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图画,三至六年级学生每人均有一本摘抄本,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段篇,歇后语等等摘录其中,素材多了,作文不愁了,写作文时信手拈来,其乐融融。

3.实践活动类作业。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走上街头,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第11篇

    课程观:努力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于课程之中

    1.突破学科中心,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这个狭窄的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理念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发展的特定功能。

    2.构建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

    《标准》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它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标准》中,还首次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新名词,要求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资源。它特别强调了家庭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资源,提出广播、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

    学生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

    1996年国家教育部曾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过高,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而《标准》中要求:“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换言之,它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发展的“大众教育”。

    2.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在理念上的体现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并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着力体现其“人文性”。

    3.重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特别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以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标准》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标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实践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语文教学而言,加强语文实践无疑是学好语文的绝好途径。《标准》写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积极倡导多样化学习方式

    《标准》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提出了“探究性学习”这个概念。这种学习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在感知兴趣、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回应,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发展的一种突破,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诠释,是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的一种折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就是充满终极关怀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第12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为例,从“巧用现代设备,打造情境化的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融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77-01

小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天性好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加之素质教育中明确要求,教师不能给学生过重的练习和学习压力,要保证在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读书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广大教育者必须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还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对学生知、理、情、行全方面的培养。

一、巧用现代设备,打造情境化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现代化设备,打造情境化的语文课堂,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教师讲解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看、去听、去思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化静为动,感悟文意。小学语文课本中一般都会有插图,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但毕竟图片是静止的,立体感不强。因此,教师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功能,由静变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形象。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来播放有关蝴蝶谷的视频。通过生动、奇妙的景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完全陶醉于蝴蝶谷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中,对于蝴蝶谷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由此可见,借助现代教学设备,能够将课本内容由静变动,使学生生动悟意,更好地理解文章,学习兴趣和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难点。小学生年纪尚小,理解能力不强,对于课本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虽已反复讲解,但学生理解起来仍旧会有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将课本中的文字化为图片、视频等,巧解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例如,《问银河》一文中提到的“斜拉桥”和“葛洲坝”,课本上只是简单地进行描述,但学生从未见过,很难形成画面感,也难以理解透彻。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图片,然后展示给学生。借助多媒体,配合演示图和讲解,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分层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倘若只是一味地追赶进度,按照同样的要求、速度来教学,很难兼顾所有的学生,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就难以提升。实施分层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对于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有着积极的作用。

1.分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进行课堂提问,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要懂得提问、善于提问,既不能向优等生提一些没有挑战性的问题,起不到实际效果,也不能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很难的问题,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以课文《蚕姑娘》课堂提问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侧重对全文中的字词回忆进行提问,如诗中“蚕”和“桑”两字。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笔者会拿出“蚕虫”、“桑叶”的实物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会侧重对全诗的内容理解和作者的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侧重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生自己的体会进行提问。

2.分层练习。所谓分层练习,就是在同一个班级里,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计练习题,组织学生练习,既要分出层次和阶梯,同时层次和阶梯之间又应当有紧密的联系。以古诗两首《春夜喜雨》、《春晓》的课堂练习为例,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思维扩展练习为主,如进行写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等,题目训练以探究式开拓题为主,但不能忽视必要的基础练习;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上以知识巩固和再提高为主,主要对基础题目和提高题目进行练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上则以课本内容的再复习为主,练习题目以基础类题目为主。

三、融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找寻语文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1.贴近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结合,从生活中的语文元素进行拓展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将教科书上枯燥的说理和抽象的定论变得有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木兰从军》一文讲述了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因此,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回到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事,在课堂上来谈自己的体会,许多学生演讲感情真挚,甚至讲着讲着就开始流泪。此时,教师再趁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要怀感恩之心去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让学生体会责任无处不在。借助源于生活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悟生活的目的。

2.结合语文活动,生活处处是课堂。语文生活化教学主张语文活动“生活化”,语文活动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学习由课堂扩展到生活,把生活环境变成语文教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和用语文。新课改中提到,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却不是唯一的内容。生活中的语文资源随处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生动的元素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常见的语文活动有排演节目、故事会、辩论赛、朗诵演讲比赛、猜迷活动、黑板报比赛、情景对话,等等。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它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霍铁鸥.减负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辽宁教育,2013,(2).

[2]廖琢佳.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5,(3).

[3]郭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