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语教学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外语信息化 外语教学 微课
一、外语教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功能不断增加,集幻灯片、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光盘、计算机及网络众多技术于一体,在大学里得到广泛应用。外语教师可以把外语电视节目带入自己的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所学语言国的风土人情,感受交际的真实环境。现代化技术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在于:一是基于网络的教学为师生提供了虚拟现实的环境,教学本身打破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状况,学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际、合作、自主学习。二是网络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这些影响促进了外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同时营造了真实的语言实际环境,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与应用实践。
二、外语教学环境
外语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脱离时间活动就很难把语言学好。因此,通过技术手段创造理想的语言环境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的地位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和中心。目前在教学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为信息技术,可以在上课的同时,把文字、声音、图像等结合在一起,使对学生的各个语言感官进行反复训练,因此能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由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字及视频资料可以反复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而灵活地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策略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完成,与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合适与否有着紧密的关联。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教师确定相应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在应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在讲解的同时演示一些相关的图片、音乐、电影等视频资料,必要时开展一些课堂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安排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和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等。同样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用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目前语言实验室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常规教学工具,是进行外语口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在语言实验室可以上基础课、阅读课、口译课,而且效果相当不错。语言实验室在学校外语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特别适用于以大量语言实践为特点的外语教学。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中,教师课按照教学设计计划,讲授某一知识点,也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要,随机提取大量的外语信息进行教学。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类的一切语言都是在一定的言语情景中发生的,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中,教师可以综合动用多种媒体,发挥媒体的整体功能,为外语情景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各种功能有利于学生进行跟读练习、个别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当然,在运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这时不但是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和顾问,而且是课堂交际中的医院,教师对于活动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
1.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最后是要实现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展开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影像形式呈现并融合,通过电子课件、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辅助外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最大范围地接触未来工作实际运用中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外语教学结合起来,让信息化教学发挥其巨大的优势。
2.微课在外语学习中的运用
微课是目前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变化,它将成为信息化时代外语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难点和重点的教学,微课的内容更精简。在外语教学中,微课很适合将一些重点难点有针对性、有比较性、有趣味性地进行呈现,这样又精简,目的又突出,学生印象自然就深刻。微课内容通常由教学视频组成,时长一般为5分钟~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时长来说,微课的时间短,如何利用好这高效的十分钟的时间,将课堂中要突出的重点和难点解释清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对于老师就有挑战性,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四、结语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合适的教学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摸索出一条适合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模式,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外语专业现代化;文化转型;复合型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41-0005
中国改革开放所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给高校外语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进行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关键素质。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能力的这一新要求,在兼顾外语学科自身特殊性的前提下,高校外语专业应拓展其专业建设视角,加强对外语目的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度了解,推进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转型和复合型化,使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外语人才能力的新需求。
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使高校外语专业面临转型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华社,2010:7)。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下,高校外语专业也应进行相应的信息化转型,促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
1 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转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
为使高校外语专业适应时代对外语人才能力的新要求,我们须对目前的外语教学模式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强化外语教学作为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的学科意识,引进文化和跨文化外语教学新视角,重视外语目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促进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转向。在实施外语专业文化转向时,不是要放弃原有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视角,使高校外语专业和教学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基于这一认知,我们应对现有的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转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应成为文化转型的两个内容层面。
1.1 文化转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互相兼容,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外语是语言学习者开启目的国文化的钥匙,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媒介。作为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在很多方面同时也是文化教学。基于这一外语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外语专业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而应增加语言目的国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目的国语言的同时,也了解目的国文化、人们的文化习性和行为方式。在语言内容选择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兼顾反映语言目的国文化价值和行为要求的语言内容层面,如成语、谚语和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等。在这方面,除语言性外,在教学中引进文化内容,使外语教材内容尽可能兼顾文化性,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在传授外语知识时,结合教材题材和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目的国文化背景知识和国情专题,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日常文化等(杨盈、庄恩平,2007:13-21,2008:16-21),使外语教材不仅是语言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文化教学内容的载体。
为使外语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展外语人才的知识层面。在这方面,除语言性知识外,外语专业学生还需要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层面知识。语言性知识指扎实的语言基本实践能力和语言使用表达能力,构成四个知识层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是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知识层面。国情性知识是人们理解语言目的国当代社会现实的重要前提;文化性知识是理解语言目的国文化的重要背景知识;跨文化性知识是进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前提。语言性、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构成新形势下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
1.2 跨文化性转向
综观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新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学界备受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冯源源,2005;张红玲,2007,2012;高宝虹,2001;李平,2010等)主要涉及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网络跨文化外语教学。“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学不仅能使外语学习本身更有意义、更加有趣,而且能促进外语教学社会人文目标的实现,使外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张红玲,2012:4)。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先后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之中:“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除英语外,教育部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也要求其他外语专业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2006年通过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新版)》要求德语教学重视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要求下,虽然跨文化意识逐渐融入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受到外语专业的重视,但因各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等诸种原因,迄今为止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和外语教学跨文化转向缓慢,一些外语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依然滞后,这方面提出的模式创新依然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为之,高校外语专业应更加重视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就外语专业特性而言,跨文化性是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特有的认知特点。从跨文化诠释学视角看(王志强,2008:47-80),这种认知方式具有互动性,即借助于目的国文化了解本我文化,或借助于本我文化了解目的国文化。在这种互动认知关系中提高针对A和B文化的文化敏锐性和文化互动理解。在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借助语言目的国文化反观本我文化,敏锐中国文化意识,感知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外语专业学生有着本我文化认知特殊性,将这一文化认知特殊性纳入外语专业教学中,可促进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互动认知,提高其跨文化能力。
基于外语教学这一文化反观认知特点,在以语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可引进基于互动文化认知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法,使单一的目的国语言教学模式成为具有互动认知性的外语教学模式。如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对比方式和文化反观提问方式,让学生在了解目的国文化时也了解本我文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双重文化认知,敏锐本我文化意识和他我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王志强,2006:64-70)。
除语言教学外,外语专业跨文化转向也涉及文学教学。基于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的要求,外语专业文学教学也应由文本语言性转向文本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在这一情况下,跨文化文学教学要更加兼顾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学特有的诠释方式和文学理解视角,促进外国文学教学双向和互动理解方式(王志强,2006:64-70)。除文本性外,外国文学教学可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视角,从作品自身和特有的语言目的国社会现实和相应的历史背景角度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和深层次内容,使文学作品成为了解目的国文化、社会和人的思想重要媒介和窗口。基于外国文学教学这一跨文化性认知特点,因自身的文化属性和由此奠定的中国文化视角,学生在解读目的国文学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本我文化视角解读语言目的国文学,在这一文学诠释过程中形成中国学生特有的外国文学认知方式。但是,在现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按照目的国文学研究者的评论和诠释方向,教授和诠释特定外国文学作品。在这一认知习惯下,中国学生的本我文化认知方式常被忽视。为此,中国外语专业文学教学和研究应拓展跨文化视角,允许从本我视角教授和诠释特定外国文学作品,并通过外国文学反思本我文化,敏锐中国文化意识,这将使中国外语专业文学研究由单行道变成双通道,即:通过文学这一媒介反思本我文化,界定本我文化视角。这种基于跨文化互动认知的外国文学理解方式和教授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国文学的传统教授方式。这种开放式的文学解读和文学教学方式也是对传统方式和传统视角的拓展和补充。
1.3 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跨文化转向对教师的新要求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文化和跨文化转向也对教师提出了教学能力拓展的新要求。为之,外语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加强继续学习,在原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上拓展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在这方面,教师授课不能只是传统知识的重复,而应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教学在于创新研究,在这一外语教学新型理念下,外语教学现代化方可实现。外语专业内现代化转型也要求我们在以语言和文学为主的基础上拓展专业研究视野,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研究视角,建立文化和跨文化学术研究平台,贯彻“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高校办学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使外语教学和专业模式更加适应时展的新要求。2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跨专业性和跨学科性
如果说,外语专业文化和跨文化转向是涉及外语专业内的视角拓展,那么,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转向则涉及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层面。在这方面,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语言为主的单一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应由纯语言文学单一学科性向复合型转向(戴炜栋,1999;胡文仲、孙有中,2006;罗世平,2000),推进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的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在这方面,跨专业性、跨学科性被看作是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主要特征。
一些高校的外语专业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其复合型化转型,但在教学模式和专业转向方面更多局限于英语专业。一些外语院校相继推出了“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开始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发展更多局限于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法律、新闻传播和国际政治等学科。在这方面,外语院校建立的非外语专业和学科虽然有其特有的专业特色和外语优势,在这些学科内较大力度地增加外语教学和外语课程,但复合型专业在外语选项上具有单一性,外语以英语为主,较少涉及其他语种。外语专业内没有进行专业复合型化的转向,许多外语专业依然沿用以语言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为使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对特殊高端外语人才的需要,以语言文学为主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进一步进行复合型化转向,使外语专业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和外语能力,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转向要兼顾国家和地方对不同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以此决定其专业复合型化的方向和专业选项,如德语专业可以选择以经济和旅游专业为主的复合型专业,通过德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结合,建立德语文化旅游翻译专业,它旨在培养中国涉外旅游市场所需的,拥有扎实的德语功底、并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知识的德语旅游翻译专业人才。
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方面也应推出有利于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相应措施:实施外语专业和非外语类专业的学位互认制度、校内学分互认,开设开放式课程,引进跨院系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选修机制,推出“专业+外语”双学位、“双外语+专业”、“专业+外语1+外语2”等人才培养方式。
3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
除了上述文化转型和复合型化外,高校外语专业也应推进其信息化转型,使之更加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推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
3.1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以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中国外语教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胡加圣,2011)。”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保障,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了战略部署(新华社,2010:7)。“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方法手段的变化将成为外语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张正勇,2010:145)。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外语专业也应作出相应的信息化转型。
3.2 关于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的几点建议
3.2.1 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是信息化时代下外语学习的新要求。在这方面,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外语。如,通过建设同声传译教学实验室,创建将口译、外语听、说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外语学习环境,促进口译教学的专业化、技能化、实战化。
3.2.2 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
在创建信息化外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应大力建设信息化的外语学习资源,包括:加强优质外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外语学习课程等,如,通过建设数字教学音像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卫星电视资源以及音视频外语教学素材等教育电子资源进行网络化存储和一体化整合,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外语学习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在这方面,通过信息化媒介和平台,推出传授外语语言性、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层面知识的新型学习方式。
3.2.3 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
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水平。因此,外语教师应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信息化学习资源和手段开展外语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3.2.4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
为推进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高校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建设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教育部,2007)。
如图1所示,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主要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一是在学校层面,主要为外语教学信息化提供资源、技术和环境支撑。学校可使用WebCT、Blackboard、Moodle等较为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工具建设网络外语学习平台,同时,通过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库、语音实验室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二是在教师层面,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备课方式等的信息化,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三是在学生层面,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培养学生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四是在社会层面,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外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建设外语类的开放课程、外语教育资源库等,搭建外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外语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4 结语
【关键词】高校外语 外语档案 管理
有效的外语档案管理有利于整个高校管理的改善和优化升级。有效的外语档案管理强调在全面整合高校外语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外语档案信息的统筹分析和总结,有利于改善和优化整个高校管理体系。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外语管理工作,还要对外语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提高管理能力。
一、高校外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现况表明,外语档案管理的工作在某些高校里得不到重视,存在外语档案管理资源缺乏和外语管理方法不得当的弊端。具体不足有以下两点:第一,高校外语管理档案意识薄弱,不理解外语档案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部分是必须得到重视的;第二,外语档案管理人员软件条件不够充足和专业,管理方式不得当。这都将严重影响到高校外语档案的管理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高校外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外语档案管理记录的是高校外语教育发展史、外语教学活动史、外语科研活动和教学监察工作等方面的发展史。高校外语档案管理是对高校的每个时期的工作与外语教师个人信息和工作经过等资料的保存,它如实记载了学校自创业来对于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经历。在每年的校庆、教师节与读书日等重要的节日举行展览与举办各种外语教学发展史,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学校外语的发展历程,从而全面发挥高校外语档案管理的作用。
2.外语档案管理是高校质量的集中体现。高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形成大量的外语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的实践基础,并且进行总结,同时这些经验也能在高校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3.外语档案管理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作。在管理时,要求和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来自高校各种外语工作的材料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和归类由于外语管理档案的材料有行政年份、教学年份的分别,同时也有高校内与高校外的差别,也有教师与学生的不同,为此需要掌握可信的原始记录和最新资料,并且保证录入的信息准确无误,进行有序的系统性管理,将各类不同时期、来源不同的外语档案整理形成一个系统,有利于管理和利用。
二、高校外语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
1.建立信息化外语管理资源。在构建信息化外语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全方位运用信息化的外语学习资源,其中可以囊括:强化优秀外语教学资源的发掘和使用,借鉴国外优秀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外语学习课程等,利用数字教学音像资源库和现代信息技术,将外语教育电子资源进行网络化存储和一体化整合,帮助师生获取宝贵广泛的外语学习资料,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
2.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从某方面来说,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水平。为此,外语教师则需要全面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改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全面运用网络和新媒体等信息化学习资源和手段进行外语教学,从而更好的促进学校外语档案的管理工作,方便学校对于外语档案分类与保存。还能够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三、高校外语档案管理包含的内容
1.高校外语教职工方面的管理。高校外语教职工可能来自于不同地区,学历和素质水平不相同,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每一个外语教职工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心得,其中有利有弊,教职工之间进行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将有利于学校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为此,全面记录每个外语教职工的文化背景、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将有利于高校外语档案管理的工作。
2.高校学生方面的管理。年级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外语水平的不同。同时,班级的不同也会影响整体外语水平的不同。外语教职工需要对自己管理的班级之间进行外语水平的总结,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对比,查缺补漏,归纳出教学经验。例如,上下两个年级之间的外语水平是否会相差太悬殊,或者高年级的外语整体水平是否低于低年级的外语整体水平等等。经过讨论后的结果上交至学校管理系统,完善高校外语档案的管理。
3.高校管理阶级方面的管理。学校应该完善各种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行专人管理制度,确保外语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利用率。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建设,一方面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相统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的实效性。且对一所高校而言,能否将外语档案管理好关键在于领导是否重视。领导重视并善于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做好外语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校的外语教职工,在日常的教学中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外语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必须要得到强化,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严格遵循外语档案的借阅规章制度,及时做好外语档案相关联的保密工作,保证外语档案的相对安全,围绕学校整体工作,服务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和学生,做到外语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标准化,充分发挥外语档案工作的服务性作用,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关键词:自主学习;外语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1.外语信息资源的概念
外语信息资源分为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外语信息资源就是一切和外语教学相关的电子材料、多媒体、书本等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从广义角度来说,外语信息资源就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和外语学习相关的信息要素,如信息设施、信息经费、外语信息加工和存储的技术、服务于外语教学的有用信息等。外语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策略,并且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自主环境,因此,在外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外语信息资源建设十分重要,学生具备的外语资源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2.外语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外语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
当前很多学者研究指出,信息化教学初级阶段的关键部分是硬件设施的投入,其高级阶段才是网络和课程整合研究,外语信息化教学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水平,同时注重管理和培训,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能。虽然当前信息化教学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信息教学硬件建设相对楼后,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较低,且很多高校网络化教学平台,导致外语教学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应该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的保障体系,同时对局域网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进行强化。例如,建立地区级或以上级别的网络外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归类,并对不同的资源使用设置对应的操作权限,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取更多准确可靠的信息技术和多元化的信息资源。
2.2信息资源研发能力有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根据相关的调查可知,大多数的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信息资源的研发能力有限,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较低,存在信息资源孤岛现象,这进一步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较低,并且高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设相对落后,也没有从思想上重视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收集大学外语的自制课件和其他的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得以共享,充分体现出劳动者的价值。(2)高校建设符合本学校外语教学需求的资源平台;(3)高校根据《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标准》,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目录和资源制式的校级共享;(4)充分利用校级的信息技术和环境,建立外语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加强外语网络资源平台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一种实践过程。作为过程,其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间加强合作和交流,开展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并建立相应层次的信息资源保障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
2.3亟待提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和信息的加工者,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外语信息化教学的水平。通过调查可知,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意愿较强,但是学习能力相对欠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课上还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扩展教学中的外语资源来源,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便捷地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建构知识和实践。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才会利用外语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3.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
当前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外语教学中应用信息资源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开拓学生的眼界,但是由于当前高校信息资源的建设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加强高校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直接推动外语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让学生利用外语信息资源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1外Z信息资源结构
通过外语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外语信息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鉴于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优化的理念,结合传统与现代信息资源的优势,基于自主学习的高校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和非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互联网外语信息资源(专门的英语学习网站和具有信息价值的外文网站)和校园网外语信息资源库(精品课程、网络课堂、电子阅览室、网络学习平台)。非网络信息资源包括课件、光盘等电子材料及纸质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等。
3.2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
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而成,用以提高信息资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信息资源创建、利用、自主学习过程管理及学习效果评估四大要素,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1)理论基础。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模式贯彻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学生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和运用,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观,实现了资源依赖理论提倡的资源共享理念。(2)信息资源创建。外语信息资源的创建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力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师、社会和高校之间共同协作,创设出可以自由选择的信息资源环境。(3)信息资源利用。在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讨论,内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资源的积累,通过讨论和总结产生新的信息资源,实现自身资源价值的增值。(4)自主学习管理。自主学习管理主要包括学习策略的监控和信息资源的管理。学习策略的监控主要是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互评或者学生之间互评,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能力、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外语资源的识别、获取、使用、开发、存储等进行开放式管理。(5)评估。对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模式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外语信息资源创建、利用、共享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还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过程性的、真实全面的、动态的、及时的评估,从而为外语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优化提供导向性指导。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70―03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外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反复进行大量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语言训练活动,才能达到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的目的。这些语言训练活动需要一个内容丰富、时空灵活、操作方便、声(像)文并茂的外语学习环境,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很难做到这一点。为此,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使外语教学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一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地引发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可提供自由灵活的时空环境
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外语教学,可为师生提供自由灵活的时空环境。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外语教学,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地点及人数的限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不必规定统一的时间,也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时空灵活性,学习成本也会明显降低,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 可促成教学媒体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可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媒体信息。大家知道,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靠单一形式的媒体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利用文字、声音(在外语教学中,声音媒体尤为重要)、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素材对学生的各个语言感官进行反复训练和刺激。学生只有得到全方位的综合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外语教学效果,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则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必须采用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学录音、录像资料以及文本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文字、声音、视频为一身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环境。在这种信息化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可提高语言训练的学习效率
学习外语需要进行经常不断的语言训练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传统的外语教学环境中,重复训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在所有他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反复进行同一个项目的训练;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次训练过程中(比如听一盘录音带),要想准确地查找和定位某段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增加了反复训练的难度,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外语教学则可圆满解决这一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或Netscape)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即可快速而准确地定位到他想听(或看)的任何一段教学(含音像)资料,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操作的复杂度,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另外,即使没有网络环境,也可通过数字化外语教学信息和数字设备(如智能手机、PDA、MP3/MP4播放机等)来实现上述功能。
4 可实现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其训练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对不同训练内容的选择要求,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而在传统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或训练重点的权力,只能按老师的安排进行,老师讲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个性的发挥以及对个性化训练内容的选择。然而,利用网络外语教学环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信息化外语教学环境中,各种教学资料(含文字、音频及视频等)都很容易定位和查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而灵活地选择学习科目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
5 可提供开放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外语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各种教学模式。由于每个学生的语言基础、强弱项指标以及学习进度各不相同,采用较为开放的自主学习方式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训练效果。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强大优势。
二 信息技术下的外语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外语教学呈现出多种模式。下面我们来分别加以讨论。
1 课件演示模式
课件演示模式,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课件开发工具,将外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素材制作成外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现出来的外语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较为集中的场合。
课件演示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课件制作过程简单
教师只需根据外语教学的目地要求,准备好合适的信息资源,并通过PowerPoint、Authorware及Dreamweaver等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某个单元课程中所涉及的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媒体外语教学信息制作成课件。
(2)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
由于在事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完成了适当的教学设计和电子板书设计,因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更多地调动各种教学素材,既可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充实,又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授课效果。
(3)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入在课件中的文字、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可完成对外语课程中的宏观和微观现象的直观再现,既能对学习者的各种语言感官进行同步刺激,又能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4)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实施外语教学,其实施环境大多是多媒体投影教室,教学形式表现为单一的演示模式,很难实现人机双向互动。学生主要以聆听和观看的方式单向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演示什么,学生就观看(或聆听)什么。课件演示模式依然属于被动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仍有一定的优势。
2 情境创设模式
情境创设模式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包括声音、视频和文字在内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相关的应用软件,创设与外语课程相关的语境的教学模式。基于情境创设模式的外语教学适用于多媒体资源较为丰富的场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对于外语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现代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可最大限度地模仿自然界的真情实景,使外语教学活动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开展。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一生中获得的信息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8%通过视觉,12%通过听觉。因此,如果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动静皆宜的特点,将语言与形象联系起来,建立生动、形象的情景语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各种语言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要实现情景创设模式的外语教学,需提前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多媒体编辑软件(如Cool Editor、Flash、Aurora Media Workshop或Adobe Premiere Pro)来对外语多媒体教学素材(音像素材)进行编辑和整理,去掉不重要的情节和大段没有对白的部分,以使素材更加紧凑,既节省了存储空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将相关的文本资料(如语篇文本、生词、注解、背景资料等)进行合理编辑,并将文本信息以字幕(字幕文件有.smi.irc和.srt等格式)或网页超链接的方式进行与视(音)频资料的同步设计和整合。
基于情境创设模式的外语教学,可通过Windows Media Player、Mkplayer、RealPlayer等多媒体播放器来实施,也可通过客户端浏览器以VOD视频点播或网络直播的方式来进行。
3 人机交互模式
人机交互模式是指,通过既有的或自主研发的Windows或Web应用程序所实施的教学模式。这些应用程序可将外语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融为一体,并具有一定的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交互模式适用于师资力量不足的场合,学习者通过应用程序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训练方式,自由控制学习进度,自主进行人机互动等。
基于人机交互模式的外语教学是在多媒体计算机或Internet/Intranet的技术环境下完成的。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终端就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可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基于人机交互模式的外语教学应用程序应提供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声文同步控制功能
该功能可将多媒体信息和文字信息整合为一体并实现同步播放。学生在聆听(或观看)的同时还能见到相应的文字(如,课文、注解、生词、背景材料、语言国文化知识等),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2)复读、连读和跟读功能
复读是指反复不断地播放某一句(或段)的行为,复读次数可由受训者灵活掌握。利用复读和连读功能,学生可逐句逐段地熟读或背诵整篇课文或会话。跟读则是让机器针对某一句段反复进行“读一遍,停一遍”的动作。在停顿的时间里,学生可模仿一遍机器发出的标准读音。利用跟读功能,学生可以聆听和模仿真实的外语读音,提高外语听说能力。
(3)句段定位功能
句段定位是指选择某一句(或段)作为学习的对象。每个句段都可包含视音频素材及同步文本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句段。句段定位的操作方法越简单越方便越好。
4 网络交互模式
基于网络交互模式的外语教学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作为传输平台,利用网络软件工具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网络交互模式适用于网络环境较好的场合,交互双方都应具备多媒体网络终端。
网络交互模式又分为同步交互模式和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强调的是授课和听课双方的实时交互;而异步交互模式强调的是授课方和听课方的非实时流。
(1)同步交互模式
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领域中,同步交互模式下的外语教学可以是基于语音和影像的实时互动形式,也可以是基于文字的在线交流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强调授课方与听课方的实时交互性。
要实现同步交互模式下的外语教学,可利用实时交谈工具软件(如:Skype、MSN或QQ等)形成一个虚拟的师生交流空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语音、视频或文字信息来进行实时互动和双向交流,而交流效果与现实中的几乎没有差异。网络交互模式特别适用于外语远程教学,这是因为外语教学本身所涉及的主要教学信息就是语音、情境和文字,而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满足这些教学信息的平稳传输的要求。
基于同步交互模式的外语教学的实施环境并不复杂,师生之间无论位于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都拥有一台与Internet/Intranet网络相联的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声卡、视频摄像头的计算机),并分别安装实时交谈工具软件即可。
(2)异步交互模式
与同步交互模式类似,异步交互模式的外语教学也是基于语音、影像的互动形式,或者是基于文字的交流形式。所不同的是,异步交互模式强调授课方与听课方的非实时交互性,师生之间或学友之间的交互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要实现异步交互模式的外语教学,可通过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等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之间搭起一个非实时交流的桥梁。通过E-mail系统,学生可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可为学生提供解答。老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BBS进行主题讨论和交流。
基于异步交互模式的外语教学的实施环境也很简单,只要教学各方都拥有一台与Internet/Intranet网络相联的多媒体计算机即可。
5 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而出现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欧洲和美国一般以M―learning或M-education来指称,而我国一般表述为移动教育。移动学习模式适用于学习环境分散和学习个性化较强的场合。
关于移动学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论述。国外学者Clark Quinn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移动学习是通过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国内也有学者指出,移动学习是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来获取学习资源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移动学习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①教学时空是不固定的;②学习依赖于便协式的可移动学习设备;③具有交互性或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
要进行移动学习模式的外语教学,针对不同的移动学习设备有不同的实现方法:
(1)针对PDA或智能手机等设备,可通过WAP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来访问外语教学服务器,实现对外语教学信息的无线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服务器端的课程材料可采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语言来编写。
(2)针对笔记本电脑,可通过无线网络和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协议来访问外语教学服务器。
(3)针对MP3/MP4播放机,可通过网络下载或专门制作的外语视频、音频或文字材料来进行外语学习。鉴于MP3/MP4播放机具有存储空间的无限扩展、普及率高、学习的自主性强等特点,以及在外语学习中的实践优势,我们认为,基于MP3/MP4播放机的移动学习模式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三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外语教学的固有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要成功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以及教学设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办高校 信息资源建设 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74-0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后,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外语学习者获取外语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互联网、云存储等媒体工具为外语学习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十分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而在这种种因素中,如何建设优良的信息资源是基础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建设程度将直接影响外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所以,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外语信息资源,优化外语信息资源势在必行。该文依据民办高校关于网络外语信息资源的研究现状,从理论角度阐述并证明优化网络外语信息资源的可行性。
1 研究背景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提出“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最近几年,国内主要期刊也发表了关于此研究内容的一些成果,如何克抗以“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问题为对象,从六个方面,就其现状及相关的对策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冯霞、陈坚林以三所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对信息资源多元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做出归因分析,提出推动外语信息资源进一步合理建设和有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 外语课程与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的内涵、建议与对策
随着民办教育教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当今民办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即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与外语课程整合优化的本质是将信息资源作为促进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并且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其应用到外语教学过程中,使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经过整理、组合、加工,从根本上促进传统教育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在整合优化外语课程体系与信息资源时,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共建共享原则、主动性原则、用户导向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其次,外语信息资源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抛弃所有的非信息资源,各民办高校的学校定位、学生水平和社会需求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各民办高校要在科学的教学要求下,从各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制定个性化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应以本校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可以由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协作,创建可供学生随意访问的、以向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资源环境,如自主学习中心、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或网上学习平台等。民办高校外语课程资源应该服务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夯实、创新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课程内容建设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基于现代化终端的翻转课堂,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大学外语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外语这一单科知识,更是包含了较为广博而均衡的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是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如果能更好地利用英语这一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工具,可以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外语信息资源在建设、积累的过程中,还会不断促进新的信息资源的产生,这样就实现了自身价值的翻倍增长。外语信息资源的利用效果如何是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价值体现。
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是外语学习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的积极共享与整合优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查询更丰富的学习资料,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帮助下能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等。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共享信息资源,促进互动与合作学习的积极开展,从而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内化与发展。整合优化模式下的外语信息资源更具开放性、多样性、时效性、全球性与共享性,信息资源的形式从静态转为动态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从分散式转为完整体系的资源平台信息资源的获取从接受式转为主动探究式,信息资源的使用从单向式转为互动式。有效的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能促进民办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重塑并学步提高学生学习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语信息资源建设是外语教学信息技术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更新,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整合与优化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与教育部门的重视。建设能满足实际民办高校外语教学需要的外语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有序、 高效、统一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实现高校间优秀外语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利用,形成师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环境,是实现民办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 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8.
[3] 冯霞,陈坚林.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及利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65-70.
摘要: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以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索信息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认为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江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在自身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建构知识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将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李其维,1999)。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context)的体验,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学家们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信息)和媒体(教学环境)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板书及其它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出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介人,尽管许多外语教学课堂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新的媒体仅仅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人使“书灌”变成了“电灌”,新瓶装老酒,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J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祝智庭,2000)。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张屹,1999)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三、信息化教育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英美文学史”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美两国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通过指导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增强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基于认知主义学习论,教学主要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达到教学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发起、运行、评价的,学生只是教师的控制对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英美文学发展史,评析作品主题思想、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语言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介绍作品的欣赏方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教学材料基本是以教材为主,很少涉及其他教学资源。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英美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知识点的繁杂,从中世纪到现代几百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涌现了繁星般灿烂的文学巨匠及无数的优秀作品,这些巨匠与作品受其所处年代历史、文化、宗教等影响,分属不同的文学流派,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复杂的思想性,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很难得其精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尽管被文学史生动有趣的内容及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陶醉于教师的讲授,但在课后,往往被那些复杂的外国人名、作品名、人物搞得晕头转向。有些学生则将学习重点放在识记大量的知识点上,对于作品的理解、分析、欣赏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都是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对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然而,长期困惑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是:一是课程内容的改革限于在文学史范围内进行修改;二是认为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手段不象其他实践性强的课程,难以做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化,在思想上人为地限制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其实,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师不应该以传播知识与控制学生为主要任务,要求教师以‘导’代‘教’、提倡对话性教学”,这一教学原则同样适应于英美文学教学,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蓬勃发展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英美文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先进性、现代化、多媒体化相联系是完全可能并可行的。
四、信息化教育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引人信息教育技术,打破传统教学单一讲授英美文学史知识的模式,在跨学科的平台上整合课程内容,把电影改编、美术、音乐歌剧、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各种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按照文学发展规律重新建构英美文学史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学科整合知识点,主要内容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思潮、文体分类、重要作家、作品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讲授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课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资料和自己从其他资源收集的资料,进行深人的学习,并以撰写论文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其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学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使隐含的思想变为直观把握;把枯燥呆板的文学史资料变为生动活泼的视觉、听觉艺术;将“视、听、读、写、做”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精彩纷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视:充分利用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中国文化视觉资源,将传统文字的英美文学史教学转变为视觉英美文学史教学。听:充分利用音乐、诗歌朗诵、歌剧改编、戏剧等视听资源,改变传统英美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艺术殿堂的氛围。读:按照英美文学史的演化规律,阅读经典名著,把握英美文学精髓,掌握其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英美文学论文,为深人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准备。做: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制作多媒体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素养。
五、结论
(一)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我们强调的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应该很好地将这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勇于尝试,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推动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教学;教学平台
当今世界是网络的世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新的网络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重点研究的课题。而在众多学科中,外语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属于语言学科,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外语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笔试成绩,更重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进而学习外语的思维能力和文化内涵。而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创新与变革。
1信息技术与教学
1.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深入地影响着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
1.2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
网络信息技术地发展正在运用到教学中,使传统教学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教育技术和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改变了传授者之间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能够大大发挥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1.3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也有别于同属语言教育的本族语教育,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要摆脱母语语言结构的干扰和思维模式,而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实现。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提供的认知多维化、生动性、自主性对语言教学的特殊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营造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交替体现和全体共现环境下开展多种感知和认知途径,可以为教学活动增添趣味性。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同时展现母语和外语的音形义差异,通过对比其共性与特性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区分和掌握。电脑编辑技术可以制作出各种可以用来模仿的音视频材料,为学生的模仿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2教学模式分析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的广泛使用,教师的角色逐渐被弱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这也符合了现代教育理论。网络教学模式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学校和社会中,也普遍应用了网络教学模式。也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教和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活动。网络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提高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同时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教学、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另外,学生的及时反馈和评价,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适合的教学知识、规划合理的教学资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增加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外语教学平台的设计
语言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在传统的外语学习中,学生需要购买大量书籍、词典来进行学习,而网络教学平台的诞生,学生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平台来查看教学大纲、学习重点与难点、文化背景知识、各国风土人情等与学习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源,节省了时间和金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网络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PPT、网络课程、视频广播等依托于网络外语教学平台来实现。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外语网络课堂教学,需要搭建适合外语教学的、具有特色功能的教学平台。当下网络教学平台有很多,功能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上课、下课、互动课堂、作业答疑与教学反馈等。外语教学平台需在此功能基础上添加一些适合外语教学的功能模块,如互动自主学习功能、多媒体资源库等。
3.1互动自主学习功能
学生可以在任何场所通过网络实现“文字+声音+视频”三合一的模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跟读、复读、朗读、翻译训练、场景对话训练与有声词典等形式,进行多媒体互动学习,完成全方位应用能力的培养。
3.2多媒体资源库
外语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库应包括多媒体资源库、网络课程库和网络题库。多媒体资源库应主要包括新闻课程、电影课程和网络电台课程,进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网络课程库要按照语言知识类、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语言应用类与专业英语类等五大类别分类建设,涵盖课程教材、听说教材、新闻、电影、歌曲、小说、散文、演讲及课外拓展等方面的英语学习素材。资源库要采用多级树状目录管理,所有资源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专业分类和二次编辑,实现中英交替呈现的效果,音频为外教配音,可以无文本播放,也可以配备中外文同时播放、下载。视频资源要进行片断剪切,字幕可以有多种选择,可复读,可暂停,视频里面应配有字幕注释、文本,并可以进行多媒体交互式的学习。资源库应持续每天编辑更新,实现最新资源的更新。
4结语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营造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尤其在外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外语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环境和网络信息资源,如英文电影,英文演讲、英语新闻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外语教学的技术手段,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主要的功能设计,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使外语教学向个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冷锴.试论信息技术在医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曹轶筠.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活动课有效整合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蔡龙权,吴维屏.关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师能力构成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1).
[4]董正存.语言共性研究有助对外汉语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17.
[5]周黎阳.略论英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模式探索[J].时代教育,2016(4).
[6]张冬英,黄翀昊,刘晴.浅谈军队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2(1).
[7]黄建英,刘小东.基于网络公共平台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8]吴宇玲.赵亮.基于现代教育理论的网络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8).
[9]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
一、多媒体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分析
1.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借助教学课件融合声音、图像及动画等多种教学元素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教学体验环境,相较于传统的板书展示与口头传授,多元文化元素的组合呈现使内容更丰富,趣味性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兴趣热情的有效调动。原有的抽象化概念在图文并茂的教学展示中趋于生动具体。此外多媒体外语教学给予师生有效互动空间,分角色锻炼及教学任务模拟等实现课堂气氛的活跃。
2.激发主体能动性,凸显培养个性化。多媒体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也激发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借助多媒体实现对外语学习进度的灵活把控,学生从外语学习实际出发制定合理高效的学习规划。而从教师层面则满足层次教学与差异教学需求,成绩好的学生引导尝试课外延伸拓展,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做好对人文知识的补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引导其做好自身学习薄弱点的复习巩固,层次教学,针对性提升。
3.营造轻松的环境,增强师生间互动。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侧重理论,师生课堂缺乏互动,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介入为学生提供相对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自主性显著增强,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弱化,教学重点由理论知识的讲解转移到课堂教学互动中,师生互动程度的提升在营造融洽课堂氛围的基础上建构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升,互动更热烈,教学效果显著。
4.关注教学实践性,提升学生表达力。大学外语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生外语学习技能在日常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因此大学外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大学外语实践活动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引入其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与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使得教学互动性增强,也为教学实践活动起到推进作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媒体背景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实践,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实践,单调的课堂教学鲜活生动起来。
5.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增强教学紧凑感。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更关注学生对语感的把握,侧重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引入使得教师将教学所用时间转移到课前准备中,借助课件制作在精心备课的过程中有效缩短课堂书写时间,使得原有的课堂教学容量提升,书写内容的减少使得学生有了更充足的课堂探讨时间,一方面扩充课堂容量。另一方面又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更高效地处理其他教学事务,完成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或者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课外拓展。
二、多媒体外语教学中的弊端性分析
1.多数教师缺乏基本的多媒体操作技能。多媒体作为新兴教学手段对外语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借助粉笔、黑板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讲解,但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引入要求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对于年龄偏大的外语教师来说,接受学习起来具有难度,受技术不足的客观限制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沿袭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多媒体外语教学落不到实处无法保证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往往在外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停地调试,无形之中浪费了宝贵的外语教学时间。
2.部分外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依赖性大。随着多媒体与外语教学的结合,多媒体教学优势逐渐凸显,部分教师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往往对多媒体产生依赖,忽视了原有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外语课堂教学沦为多媒体教学的附庸。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外语教师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将多媒体与课堂板书等同起来,对多媒体课件产生存在较大依赖,这是对多媒体外语教学辅助教学优势的误解。教师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所需辅助以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课堂主导地位不能缺失。只有在做好外语课堂组织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课堂参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外语学习的乐趣与趣味。
3.多媒体教学无形中替代课堂教学互动。在以往的多媒体外语教学中,基于教师层面的错误认识使得多媒体外语教学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使得原有的外语教学课堂互动荡然无存,对外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外语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教师向学生展示外语课程对应的教学课件,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于课件或者幕布,原有的师生互动被阻断,本来就容易紧张的师生关系日趋僵化,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减少使得学生不敢就外语学习中的疑点难点进行反馈,教师也无法及时获取教学信息反馈从而无法开展复习巩固教学。
三、多媒体外语教学不足的改进策略分析
1.开展教学培训,提升教师多媒体操作技能。针对前面提到的部分外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操作不熟的现状,必须引导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外语教师尽快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习惯中解放出来,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学校针对外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外语教师形获取多媒体教学的科学认识,并就多媒体中的基本技术进行引导,掌握常用的教学技能,在熟练PPT课件制作、音视频资料的剪辑处理及动画模拟等软件后在日常外语教学中更加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实现对教学的辅助推动。开展培训必须与有效的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定期的培训考核,提升其基本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促进外语教师多媒体教学的交流与探讨。
2.做好精准定位,树立对多媒体的科学认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外语教学其只是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尝试,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与教学压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教师的日常外语教学工作。因此有必要做好对外语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系统讲解,帮助其形成正确科学合理的教学认识,合理有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好自身教学主体的发挥是实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此外在开展多媒体外语教学时,外语教师要学习对不同层次外语教学资源与信息的筛选梳理,从外语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外语学习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做好不同外语素材的整理加工,将理论讲解与课堂互动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针对课堂所学自主完成课后外语练习,以此方式实现多媒体外语教学成果的自我检验。在日常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及时做好外语教学反馈,在后期的多媒体外语教学中进行补充或调整。
一元认知学习策略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界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王立非和文秋芳(2003)回顾了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和现状,指出了我国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学习者的观念、策略的变化,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培训及语言学习策略与其他学习要素的关系。许余龙(2003)研究了学习策略与英汉阅读能力的发展关系。文秋芳(2004)分析了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的各种内部及外部因素,探讨了这些因素对学习策略产生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学习策略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元认知策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Flavel(1979)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计划、监控及评价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整合自身语言学习过程的策略,因此元认知策略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进行计划管理与评价的过程。
Oxford(1990)认为元认知策略对于获得成功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Anderson(2005)认为,元认知策略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学习策略,因为一旦学习者掌握了如何通过策略的使用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语言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改善。Vandergrift(2002)也强调了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指出:“元认知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包含了对学习过程的思考、监控、调整,并指导语言学习的任务。”O’Malley and Chamot(1990)也指出:“如果一个学习者不具有元认知策略,它的学习就没有方向,他就没有机会去计划自己的学习,监控自己的进步,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确定今后的学习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意义重大,它有助于学生对外语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
二外语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正逐渐改变着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信息化教学资源已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的外语教学资源,并且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的特性,具有其它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都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正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除了图书、报刊等传统的资源之外,网络外语信息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电子阅览室等在外语学习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外语信息资源的利用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民办院校。为了解大学生外语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作者对黑龙江省五所民办院校随机抽取的1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最后收回97份,并用SPSS17.0对学习者信息资源利用现状和学习者获取信息资源渠道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通过表1外语学习者信息资源利用现状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利用率高于“一般”(均值为3)的信息资源类型有教材、教辅和个人移动设备,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的总体均值为2.6060。其中校园学习网站、教师个人网页或论坛利用率最低。这一结果说明,学生对外语信息资源的利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表2外语学习者获取信息资源渠道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以学校配发、自己购买、与同学或老师分享为主(均值大于3),网络和自主学习中心不是学生使用的一般渠道(均值小于3)。其中作为信息渠道,自主学习中心这一渠道的平均值最低,仅有2.2333。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习者对外语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均值仅为2.6060。大多数学生依然紧紧局限于学校配发的资源,均值最高为4.5823,对于网络和自主学习中心这两个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率都在3以下,其中自主学习中心的均值最低。这说明学生的依赖性极强,大多数学生还是依靠学校配发资源和教师课堂讲授。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但是通过网络和自主学习中心获取资源的均值却十分低,说明学生在利用网络时缺乏自控能力,各种娱乐项目很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三大学生外语信息资源利用中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1制定外语信息资源学习计划,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所以在新生入学后,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外语信息资源,明确自身的弱点所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所要达到的长短期目标。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在语言知识的“吸收―内化―输出”过程中,认知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等使用的合理性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通过访谈发现,80%的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近90%的同学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四、六级考试。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中,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教师成为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或是助手,甚至只是答疑者,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学习监控的方法已经失去了作用。
2管理外语信息资源学习过程
近年来,各高等学校为了加快学校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在建设网络学习资源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如精品课程、网络课堂、视频点播、外文广播、电子阅览室、自主学习平台等,然而这些学习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时间或者仅有很少的时间学习外语信息资源,并且对学习过程没有任何管理。在访谈中,有部分受访者表示:“每次上网的时候是抱着搜集学习资料或到自主学习平台上完成作业的目的,但是一开电脑就想看电影、玩游戏”。元认知监控策略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进行合理的规划。学习者要选择适合的学习环境,确定合理的学习时间的长度,寻找适合自己水平的资源,根据学习目的来确定学习方法。在学习初期,对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记录,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3评价外语信息资源的学习效果
评价策略是元认知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及效果进行回顾。元认知理论认为,在学习中要时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评价,从而肯定发展正确的行为,发现和改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使自己的学习活动得到调整和改善。因此,评价过程是大学生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的重要一步。学习者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定期的评价和反思,判断所学的资源是否符合制定的学习目标,检验当前的资源是否能够促进自己的外语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Anderson,N.J.L2 Learning Strategies. In E.Hink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2005.
[2]Flavell,J.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 906-911.
[3]O’Malley,J.M. & Chamot,A.V.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Oxford,R.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5]Vandergrift,L.Itwasnicetoseethatourpredicationswereright: Developing Metacognition in L2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The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2002.(58):555-575.
[6]王秋燕.大学英语阅读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院学报,2010(2):71-72.
[7]王立非,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在中国[J].外语界,2003(6):49-54.
[8]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28-32.
关键词 外语能力 素质教育 外语学习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1996年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面向2l世纪,教育受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新教育技术、教育现代化、国民素质教育等影响,课堂教学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将会有质的飞跃。
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以教师为教育主体,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和对学生的奖惩,以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为基础,揭示关于学习的各种规律,如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l949)的效果率、频因律;巴甫洛夫强化律;格思里(E.R.Guthrie1886~1959)的接近律等,至今在外语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为课堂教学中循序直接法、听说法、口授法等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这些外语教学方法虽然重视语言的实践练习,摆脱了语言教学理论化的倾向,但教学仍然重视传授语言知识,把掌握外语语言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重视外语技能的培养。
二、外语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学会三种基本的学习技能
1.三种技能
(1)时间规划和管理。学校教育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要处理好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按照“精讲多练”的外语教学原则,通过讲解、提问、重复训练等方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唤醒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的意识,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对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仅局限于布置作业、提出思考性问题、以及课堂小测验等方式。在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准确评价自我,达到自我监控,从而有目的地根据自我学习结果来调整所学内容应投入的精力。
(2)提问与摘要。学校外语教学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核心开展,通常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体系、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要求是准确的记忆、熟练的应用。这对外语技能的提高是必要的。以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是围绕训练学生提问意识,让学生在掌握词汇、语法、修辞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文章,抓住难点重点,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展开的。做摘要是有效、准确地记录搜集到的重要内容,系统整理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过程。学生会提问、善于做摘要实际上就是掌握了两种自我调节的技能。
(3)记录。记笔记是自我调节学习技能中一向复杂的任务,它包括倾听、分析、选择和书写等一系列活动。记笔记包括记录和修改两个步骤,记录策略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信息提取,便于日后复习;修改策略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记忆。持续修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目前我国的基础阶段外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用外语授课的情况很普及,用外语记笔记,在提高外语听、写、记忆能力方面有积极意义。
2.技能训练策略
对上述五种外语能力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人手开展训练。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的学习或操作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自我知觉或信念。建立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模式通常需要自我评价――目标设置――学习策略执行――学习结果监控这样一种循环模式,从而评价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之间的联系。外语教师在训练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利用有效学习时间;通过家庭作业、测验、阅读理解等,指导学生对自己现有外语水平做准确自我评价;让学生思考目前自己所运用的学习方法的不足之处,据此制定计划,设置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策略的有效性,总结以新的学习策略学习后所获得的成绩,使学生获得自信心。当学生逐渐完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效率以及完成其他任务的自律性也会大大增强。
(二)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脑内的加工过程,注重教学操纵和对学习的量化研究。学习和思维不是彼此独立的,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学会了思维,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思维是成功的关键。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三种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讲解策略,提问策略和对话策略:
1.讲解策略
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策略。教师把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机械地学,不存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策略运用得当,可以传达大量的信息。
2.提问策略
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教师通过提问向学生提出大量问题,以引出事实,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以“是”、“好”等简短回答反馈,师生互动频繁,学生间互动较少。利用这种策略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教学疏漏,成为衔接另外两种策略的桥梁。
3.对话策略
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它鼓励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教师通过提问刺激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没有简单的正确答案,师生界限模糊,教师更像向导或协助者,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多于其他两种策略。对话策略更适于启发高级思维和外语课堂讨论。
(三)新教育技术的应用
目前最新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可包括多媒体、信息化外语教学网络等。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学生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在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提供了媒介。信息与网络、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仅扩大了知识的来源渠道,也使外语学习从过去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向自主学习、虚拟课堂等形式转换成为可能。目前,大学外语教学网络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问题也已经提到日程上来,这些都为外语教学从技能训练到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只有通过提高外语能力培养,掌握好专业外语知识,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才能直接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更高效的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段成.非课堂环境下外语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 第11期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催生了智慧教育,为传统的外语教学向智慧型外语教学方向变革提供了可能。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学环境-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一种高端媒介,给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变革带来了诸多好处,是外语教学界的热点之一。而项目式教学模式是被许多教学改革验证了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探讨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研究。
关键词:智慧教室;大学英语教学;项目式教学
信息技术是教育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能够推动教育理念革新和教育体系变革。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催生了教与学的智慧环境—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全新智能载体,能为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供智慧支持。这就为推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向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当前,智慧教室已经走进很多高校,为大学英语教学与信息化相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技术支持。然而,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强有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还要配合有效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设计模式在国内外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得到教学效果,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施行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将会一定程度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智慧教室
关于智慧教室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在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生变化。“智慧教室”最早源起于1988年,罗纳德雷西尼奥提出的“Smart-Classroom”。他认为“Smart-Classroom”,就是在传统教室嵌入个人电脑、交互式光盘视频节目、闭路电视、VHS程序、卫星链接、本地区域网络和电话调制解调器的教室[1]。从其定义来看,当时的“智慧教室”并不突出强调“智慧性”。2008年,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国内对于智慧教育的核心阵地-智慧教室的探索和实践开始大量涌现。很多关于智慧教室的定义也开始发生变化,突出体现“智慧性”。2012年黄荣怀等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体现在内容呈现、教学管理、资源获取、实时互动、情境感知五个维度,由此提出了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2]。智慧教室功能丰富,包括人性化的物理环境、多样化的内容呈现、丰富的资源获取路径、智能的交互性和学习支持等。“智慧教室”发展以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案例,例如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的节能“智慧教室”和有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室”研究项目等。实践证明,“智慧教室”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较优的效果。
二、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个独立的学习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完成评价,都由学生相互协作完成。该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项目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项完整的项目来实施,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人翁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团结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教师角色就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承担着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便是通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方式,让学生在项目运行中学习和内化并且应用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思辨思维等能力。项目式教学法从其运行的角度来看,不再只是完全关注学习结果,而是更多地也关注到学习过程,这也有利于调动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每个人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中也都要承担项目运行的相应角色。项目式教学法在各种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颇受亲睐。而智慧教室能为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将其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切实可行。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
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走过了不少年头,但是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教师还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展示课件、进行简单地互动问答、讲解;互动多数情况仅限于课堂之上。有的课堂甚至是“一言堂”,教师完全掌握着“话语霸权”。此外,许多教师以教材为依托,给学生输入的文本类型相对较单一。文本类型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营养不均”,也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然而,上述这些问题,在智慧教育的新时代下,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智慧教室的强大的智能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习者的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PBL转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使其成为了学习的主角,同时也更强调过程性学习和交互性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发展了一定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PBL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实验教学相结合将会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系统的技术和知识支撑与介入[4]。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1(综合版)第4单元TextAHeroesamongUs为例,探讨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项目立项为:你心目中的英雄。教学设计思路简表如下:本课项目式教学法的设计理念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项目立项,把学习者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都完全纳入教学计划。利用智慧教室资源优势,把项目教学的教师讲解和英语语言知识输入迁移到课前学习部分,课堂时间用于在同伴合作和教师指导下进行语言知识的内化和项目的实施,使最终项目作品的输出既有语言保障,又有实际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5]。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改革相结合,使得外语教学改革向前迈进一大步成为可能。智慧教室功能强大,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可以更加智能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及灵活多样的测试形式,课堂教学互动及时且可记录。此外,平台的大数据功能记录分析学习数据,为教师因材施教、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结果方面真正做到“学到知识”“会用知识”。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践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