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筹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25-01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是什么?工作效率是指工作中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就是在做某项工作时,人们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等的比值。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如果产出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很多书籍和文章都提到,要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并执行到位、要集中精力、合理利用时间等。具体到编辑工作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作为在出版社工作了十几年的策划编辑,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学会统筹方法。
笔者记得上小学时就学习过华罗庚先生的统筹方法。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使用范围极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都可以应用。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很容易完成。但是,工作任务多了,成百上千,甚至有好几万项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会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在工厂里,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或往往因为抓的不是关键,连夜加班,急急忙忙,完成这一环节之后,还得等待下一个环节才能装配。这样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我们要合理安排工序,要进一步缩短工时、合并次要环节。看起来是小题大做,但在工作环节太多的时候,这样做就非常必要了。
统筹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策划编辑的工作中,作为策划编辑,组稿、审稿、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缺一不可。因为从选题立项到作者交稿,这段时间的长短,不同选题、不同作者有所不同。在此重点分析一下从作者交稿到出书营销这段时间策划编辑对于统筹方法的应用。
笔者工作这十几年来,平均一年出版20本书。主要负责高职高专电子类、通信类、自动化类教材策划出版,书稿中有很多的电路图、公式,图形符号、文字符号很多,审稿难度很大。其中,编辑要做的工作包括收稿(策划编辑)、初审(有专门的加工编辑)、复审(策划编辑)、终审(有专门的终审人员,策划编辑要修改终审意见)、总编审核、申请书号、设计封面、核对清样、清样退作者、处理校对问题、质检后审核、出胶片、印刷、宣传营销。一般一本书从交稿到正式出书需要6个月的时间。如果真是一本书正式出版后再收第二本新稿,那一年也就出版两本书,这对于一个策划编辑来说,是绝不可能的。因而,我们要掌握合理的统筹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出书品种,提供工作业绩。
1 确定书稿数量、进度、出书要求
作为策划编辑,前一年的年底就要做好下一年的选题规划和出书规划,要根据市场调研,确定第二年需要做的选题方向和种类。同时,对于已经立项的选题,要提前和作者联系好,明确交稿时间,避免前半年没有稿、后半年扎堆交稿的情况。另外,已经进入出版流程的书稿,要明确每一本书稿的进度,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十几年坚持每年做个Excel表,列上当年每一本书的书名、作者、选题号、书号、进度、出书要求等。进度要随时更新,每一本稿子到了哪一步流程,要随时修改进度,以便查询时可以看到最新进展。现在各出版社都倡导并执行科技化、自动化办公,书稿的进度一般也都可以在出版社内网查询。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出书要求。出书要求主要指作者要求的出版时间。一般来说,出版周期是6个月,这也是在申报选题时就和作者说明的。但是,如果作者确实因为各种原因推迟交稿,但又急需用书,出版周期往往要缩短,那就要提前备注,并向出版社主管领导申请加急,提前联系。毕竟一本书的出版要牵扯到出版社的各个部门,只有大家相互配合,才会事半功倍。
2 确定优先级,根据紧急程度逐级完成
制定好出书计划后,就要根据每本书的着急程度,确定优先级,避免胡子眉毛一般抓的情况。也不能每本稿子都着急,那样就整体都推进不下去了。在这个环节里,统筹方法尤其重要,
举个例子,有的编辑习惯等书稿正文出了胶片,准备下印时,再让美编设计封面,这样一般会浪费两个星期的时间。
笔者的做法是,拿到书号后,就请美编设计封面。而封面上的宣传语是在交稿时,就让作者根据书稿特色写完发给我。笔者以前也尝试过自己写宣传语或是让营销人员来写,后来意识到,作者不仅更了解自己书的特色,而且,一般作者都是任课教师,他们更能把握其他任课老师的选书心理,因此让作者撰写本书特色更合适。同时,让作者提供适合的图片,放在封面上,最好是作者自己画的图、拍的照片,这样不涉及版权问题,缩短美编设计封面的时间,也会使封面与内容更加贴切。
在美编设计封面的过程中,书稿可以拿到排版厂画图、排版、校对,封面设计好后,发给作者审核,根据作者意见进行修改,等改好后,正文也排好版了,可以把清样快递给作者审核了。
美编设计封面、排版厂排版期间,策划编辑可以复审其他书稿、对清样、申报选题等。笔者认为,进度在前面的书稿要求先处理,比如要先修改校对提出的问题的稿子,而不是先去复审其他稿子。要尽量保证出版流程中各个环节都有书稿,而不是在某一个环节堆一堆,无法整体推进。
3 专心工作,不能浪费时间和精力
统筹方法,从宏观上要统筹,从微观上同样要统筹。具体到每一天,要专心工作,不能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无谓的事情上。笔者习惯每天早上到单位,先处理一本校样或是一本终审稿子,先做完一件事,心里有成就感,然后再登录我们出版社的内网,查询调拨数据,看看出的书的调拨、库存情况,考虑是否重印,根据销量,考虑改版和约新选题。接着,一般到上午10点左右再看邮箱、回复作者发来的QQ信息。下午复审书稿或是联系新选题,快下班时再看一次邮箱。一天的工作时间并不长,不能用于网上购物或是浏览无关的新闻,耗费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精力。
4 随时核查、总结
【关键词】城乡统筹 整体与部分 方法论
一、我国城乡统筹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城乡统筹的现状
我国经济快速发张的过程中,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不协调。表现为,在农村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以及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存在扩大的趋势。因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
1.城乡失衡比较突出,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人的平等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自从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以户籍制度以来,中国一直通过户籍来对城乡居民采取不同就业、保障、医疗、住宅制度。人员、技术、资金等经济要素主要是在城市中流动,到农村中投资的资金和资源很少,城乡失衡比较突出。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199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11年达到2.99∶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1992年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小,2000以后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11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了最大,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其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已接近或突破万元。
表1 1992~2011年城乡收入水平对比
注: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图1 1992~2011居民城乡收入水平对比
2.区域城乡发展非均衡性严重,区域城乡均衡发展难度大。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至2011年底,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的省份已达15个,湖北、山东、海南三省首次超过50%;继上海市、北京市之后,天津市城镇人口比重2011年首次超过80%。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与省之间及省内地区之间差距很大,区域城乡发展非均衡性严重,区域城乡均衡发展难度大。
表2 2002~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网
3.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存在。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它包括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土地制度、二元劳动力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二元体制的存在,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的大方向是相违背的,尤其对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城乡二元劳动力就业制度导致的城乡收入分配不均,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城乡二元体制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
4.乡村规划覆盖面比较小,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不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屡屡突破现存的发展规划,大量占用土地使得城区面积不断的外延,存在“摊大饼”和“空心城”现象。与之对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乡村规划进展缓慢,相当数量的县市,尤其是乡镇及村级规划工作仍未完成,即使完成了规划但是科学性和执行力都不强。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一些地区存在明显的村落空心化,大量旧房及宅基地闲置,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公共建设规划也难以有效实施。
5.目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少,资金投入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先东部后中西部,先城市后农村的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城市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型,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电力、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等则十分落后,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有些地方城乡人均基本建设投入差超过3倍,加上农村资金管理混乱,使本来就很有限的涉农资金使用非常分散,造成项目资金管理困难,投入效益不高,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慢。尽管我国进行了村村通公路等一些基础建设投资,但其发展仍旧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中央政策对“三农”的倾斜,目前国家对乡村的投入力度加大,但实际用到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资金却依旧很少。
6.城乡社会保障方面发展不协调。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可用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土地的保障功能持续下滑。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非常严重,以家庭为单位农民投入收入减少,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也日趋降低。虽然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同时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农村的优抚救济、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社会保障覆盖率与投入金额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距,城乡社会保障方面发展不协调。
二、用马克思方法论看待城乡分离与对立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分工导致的,城乡差别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分工、城市产生和城乡分离而产生的历史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统一体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的更替,代表着社会文明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城乡分离乃至利益对抗,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城乡关系的这种分离和对抗正是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前进方向。首先,城市的出现、城乡关系的分离,根源于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生产力“有所发展”,是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农业劳动者所必需的产品,从而为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离提供了可能。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力发展不足”,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尚不足以避免或杜绝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所引起的利益分化、冲突乃至对抗。城市是生产要素的集中地,是生产与贸易的结合地,是工业人口的聚集地。在这种情况下,城乡之间的这种分化和对立恰恰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城乡之间的分离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体现着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超越。城市起源并伴生于近代的整个工业化过程,而工业化发展史也就是城市迅速扩张的历史,是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乡村的历史,同时也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虽然伴随着农民利益被牺牲的苦难历程,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具有合理性。分工使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产生,从而有了“代表城市”的利益与“代表乡村”的利益的分裂,这致使城乡走向分裂与对立;近现代城市分工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使城市战胜了农村;当代分工的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最终随着分工的消除,城乡对立消失,城乡走向融合,因此城乡观对城乡统筹有着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三、方法论:解决我国城乡统筹的途径
(一)推进我国城乡统筹需要坚持方法论
要运用马克思哲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推进我国城乡统筹,摒除我国城乡分离与对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要推进城乡统筹,必须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总体,实现不断向整体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应该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要借鉴马克思关于同一——对立——融合的历史辩证法,摒除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当分工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时,分工最终会消除,城乡对立会消失,城乡走向融合。
(二)方法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
1.注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发展城乡统筹从全局出发。在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时,应该注意到经济因素只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在实现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片面强调GDP忽视整体性协调发展的理念会导致城市更加发达,农村更加落后,最终只会离城乡统筹越来越远。必须把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都放入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中,让其他各个部分的才有所发展,才不会导致任何部分的片面发展;必须将中国视为一个总体,只有通过推动东中西部的城乡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其整体推进。城乡统筹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难题之一就是的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要从整体性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大幅提高城镇化率,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思想意识上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才能使人们消除对城里人与农村人的身份划分的偏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和谐发展。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扩散功能。要意识学会从同一——对立——融合的辩证方法实现城乡统筹,看待实现城乡融合,绝不是要毁灭城市、中断城市文明以至强制拉平城乡区别、达到城乡之间无差别的绝对同一,而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之间的更高级的综合。因为城乡对立的消除,同肯定城市的历史作用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并不矛盾。由于城市是现代工业、商业、航运和贸易的中心,是生产基本条件包括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空间集结体,是特定区域内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聚集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根本上确立了城市经济的统治地位,使得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体两面。城市文明相对于乡村生产关系而言,是一种社会进步,具有较高的文化势能,而消灭城乡对立意味着要摆脱和改变传统农业社会中形成的农村愚昧和孤立分散状态。因此,走向城市化是城乡关系变革的路径选择,城市在这里应该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它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摆脱乡村的愚昧落后状态、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和反哺作用。
3.合理布局城乡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实行城乡产业一体化,才能使城乡差别逐步消灭,实现城乡融合。要实现农业逐步工业化、产业一体化就要合理布局城乡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产业,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主导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和需求高、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强等特点,它的发展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带动需求上涨。政府在这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打造产业集群,建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交通工具会随着由此而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使城乡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条件日益接近起来。
参考文献
[1]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10).
[2]罗敏,祝小宁.马克思城乡统筹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谢建芬,庞明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调研世界,2010(6).
[4]石慧颖,覃雯静.总体性方法论视域中的重庆城乡统筹[J].延边党校学报,2010(8).
[5]岑乾明,宋卫琴.分工理论:理解城乡观的钥匙[J].求索,2010(9).
[6]潘岳生,唐智彬试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基于城乡观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0).
[7]王卫星.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进展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1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1.1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网络。打破传统的上传下达指挥方式,通过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三种统筹网络,将管理对象精细到每个点,将生产指挥协调到每条线,将系统运作统筹到每个面,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了统筹精细化指挥与控制。
1.2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方法。转变间接的油田生产指挥形式,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生产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统筹落实方法和特种设备使用与管理的统筹调派方法,实现了油田生产指挥过程统筹、井站生产系统协调精细、安全生产防控工作巨细。
1.3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制度。通过修订油田生产指挥岗位规范、管理考核制度,制定特种设备调派管理考核办法,消除岗位职责内容笼统、指挥机制简单等问题,对油田实行生产指挥统筹精细管理,运行具有精细管理特点的新机制,确保井站系统持续高效平稳运行。
2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的做法
2.1构建油田生产指挥新网络,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统筹精细化控制。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的统筹管理网络。依靠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对生产进行无线指挥与管理,构建并运行了采油队井站生产现场直接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站库注输系统生产现场协调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生产保障系统施工现场监管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
2.2构建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作为采油的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室),要科学、快捷、有效指挥井站日常生产,必须时刻掌握油田生产动态信息,对生产变化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调查与落实。构建采油系统生产运行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注输系统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变电系统线路检修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和流程,坚持每天定时收集转油站、联合站、注水站、污水站的生产运行数据,对产量、压力、水量等生产参数波动较大问题,在做出系统生产分析判断之后,发出定项调查、定位落实指令,尤其是非常时期,油田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2.3构建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特种车辆是油田生产故障快速抢修的必要设备,是有效提升故障抢修工作效率的主要设施。制定实施采油队劳动组织优化管理方案,面对采油队实行专业化管理后维修班工作加重的实际,构建由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提高特车利用率,极力为采油队生产抢修提供抢修设备,有效降低了采油队井站故障处理的工作强度。
2.4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在油田生产指挥中,统筹精细化管理是以保证完成既定的原油生产目标,平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在油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生产指挥系统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指挥中心(调度室)人员不仅负责指挥协调油田生产,还要每天开展生产动态分析,根据事前生产运行数据分析,确定指挥工作重点,作出统筹落实对策;根据事后生产运行数据分析,寻找井站运行规律,检验生产指挥效果。
2.5推行油田生产指挥新机制,对油田高效生产实行统筹精细化管理。油田生产指挥的统筹精细化管理,对采油作业区生产指挥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正确的指挥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但具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深入到现场,对处理工序、设备,工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做到各环节了然于胸,下达指令快速准确,协调设备和维修人员科学合理,确保完成生产目标,保证油田生产正常运行。
作者:刘连杰 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油气合作开发公司
关键词:电费核算;电费统筹;作用分析
电力收费统筹是一项财务的行为,是计算电力企业收入方式,通过统筹可以反映的数据有很多,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企业的收情况,着关乎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问题。统筹也能看到电力的消耗,使电力企业及时作出相应的规划,做好电力生产目标。电力统筹的作用有很多,下文向进行详细的介绍。同时不着也分析了电力核算的现状等内容。
1 电力收费统筹核算的现状
在电力企业中统筹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对其并不重视,统筹的能够发挥很多作用,同时也是很多改善服务的重要参数。可多数企业仅仅将其当做企业盈利的一个数据而已,对其背后的研究意义忽视。这与某些电力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电力企业的对市场的信息有不重视,轻视服务的改进工作,同时生产工作不乐于改变,每月输出的电力总量相同,不懂得在用电低谷时,存储电能,导致电力高峰时出现电慌等现象。电力企业缺乏对电费统筹的认识另一方面就是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因此在工薪水平相对固定,所以企业效益和居民服务于工薪的水平影响不大,导致企业员工轻视收益和服务。同时统筹部门与营销部门的缺乏交流是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在营销部门中,是希望拿到更详细的统筹数据的,但是在统筹部门营销部门的运营情况与自己无关,所以对营销部门的要求不重视。不利于企业向着合理化的发展。
2 电费的核算重要性
电费核算问题一直是电力企业的营运核心环节之一,在核算过程中,电力企业呈现的现象就是对整体忽视,对个体收费较为重视,因为整体的分析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居民个人用户对用电量,因为居民的个人用电量主要受到个人用电习惯以及家庭中用电设备决定。但是用电费用的统筹工作会对居民产生较为深远的间接影响,对保护供电部门的利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统筹的结果主要能显示出电力的使用的整体变化趋势,首先根据电费的使用能够计算出电力的使用量,根据电厂的输出量作为比较,如果相差较小就说明电力系统的计量较准,输电损失较小。如果与输电总量差距较大,就说明电力在输电过程中,或者在电力计量上存在故障。如果在输电系统中没有故障就说明在电路网络中有人违规偷电盗电。知晓了偷电盗电现象的存在,查找工作就比较简单,所以统筹工作对电力网络的维护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电费核算电费是统筹工作的基础部分,只有做好每一份电力费用核算工作,统筹工作准确性才能提高,统筹工作不仅仅服务于企业的效益等方面,其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居民用电有着随机性和普遍性,根据长期的用电规律找出用电的具体规律保护用电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得出那一片区域时用电的高峰期,然后采用合理配电的方式完成用电差异性分配。满足用电的需求,提高用电的合理性。
电费核算是电费统筹的中心工作,是供电企业对财务进行统筹的核心,是企业经济效益最直观的表现,在电费统筹中,电费核算做不好会引发很多问题。首先,电费核算不准确会造成用电消费群体的不满,引发社会问题,其中包括企业、居民、各种社会组织等;第二,电费核算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电费核算不清楚,就会对企业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带来困难,不能做出良好的经营决策,也会造成诸如偷电、贪污等行为的发生;第三,电费核算中的电费收费方式决定了电费回收的问题,而电费是否能够有效回收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回笼问题,资金回笼问题对任何一家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有效、积极循环的进行下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3 当前电费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当前,企业电费核算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进行完善与统筹。在企业电费核算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供电企业的实际运行中,一些地方的系统还不完善,电费核算过程中就会出现分析错误。各营业所提供采集到的供售电量,存在负损、高损的台区,要向电费中心提交线损分析才能进行发电。这一工作涉及到用电户的电量、电费的突然增加或减少、计量方式、利率调整、变损、基本电费收取等节点的关注,还要及时对用户的异动情况、新装增容和暂换等情况进行分析,涉及方面广、变量多,给电费核算造成了很大困扰,一个环节的出错就容易造成整个核算的失误;其次,电费核算存在失真的问题。有原因是迫于上级指标的压力,对各种应收款项和费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报,但营销部门仍然按照实际使用的电量作为计量标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荷误差。
以上情况对电费统筹产生了重大影响,必须对其进行改善。这就需要我们在电费核算统筹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信息化、人性化的原则。首先,科学化体现在统筹科学化和核算方法科学化两个方面,统筹方面应该引进先进的统筹理念与技术;核算方法上要运用科学化的软件,对电费计量、抄表过程中的误差进行审核,贴近实际用电量。对此应该能做到新旧核算方法相结合,并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内部予以统一;专业化体现在核算统筹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和电费核算统筹方法上;制度化是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统筹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约束和统筹。
4 总结
在电费核算的工作中,统筹工作就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因为统筹工作的作用有很多,能够直接的反应电力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电力企业电费统筹工作主要改善的是企业的服务,通过统筹分析用户的用电高峰,做好电力储备工作,另外能通过比对输出电量判断出电路中是否存在问题或者偷电漏电现象。另外其重要的作用在于能改变配电的措施,让配电更加合理、高效。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做好收费统筹工作。
参考文献
[1]范瑞娟.电费核算在电费统筹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11).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本质内涵;城乡差距
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内涵的界定
早期的研究,没有使用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概念,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重农主义、乡村商品经济三个方面的含义。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统筹城乡的内涵分析还很难达成共识,许多对于统筹城乡的研究融于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以及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中,社会学界、经济学界、生态学界以及城市规划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统筹问题进行了探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在处理城乡发展问题时,要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段利军,2004)。其内涵可归纳为四个层面,即城乡通开、城乡协作、城乡协调、城乡融合(徐光,2004)。
从统筹内容角度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有不同的内容划分方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有制度层面的统筹(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财政分配和转移支付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也包括要素层面的统筹(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要素),还包括城乡关系层面的统筹(三个重要关系和两个衍生关系:产业关系、区位关系、居民关系;工业和农民的关系、农业与市民的关系)(姜太碧,2005)。也可分为:城乡关系统筹(政策层面上由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向农村发展倾斜)、城乡经济统筹(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方面)及城乡社会统筹(制度创新、社会进步、公民的政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赵云,2005)。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还包括城乡发展统筹方面的内容(李岳云,2004)。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包括统筹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鞠正江等,2003)。从战略实施的角度,统筹城乡的主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资金投入和城乡体制调整(丁一,2006)。从城乡分治的角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客体(对象)是城乡关系,包括城乡空间、城乡产业和社会进步三个层面组成的有机整体,核心是统筹城乡的社会进步。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要以城乡配套的大改革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大调整(顾益康,2003)。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城乡良性互动,是它的核心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整合起来,促进传统二元结构转变,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目标是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祝瑞波,2004)。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把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以保持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孔祥敏、冯雷,2005)。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格局,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祝瑞波、倪志钢,2004)。
从以上相关内涵界定可以看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转变二元结构,目前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现有文献对双重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不够深入,缺少从宏观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进行的分析。
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度)的衡量
一般地,学者普遍使用城乡居民收入比(RI)、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RLS)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RCL)来反映统筹城乡发展状况(URHD),例如,郑钦玉(2009)、赵彩云(2008)采用基于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来构建衡量城乡关系的综合性指标,以期更综合全面地反映中国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别从城乡间的人类发展指数,收入、消费、教育、健康,预期寿命等方面来分析和量化城乡关系。但该指数没有考虑到平等问题,并且指标权重相同缺乏客观依据,因此邱风、王利芳(2009)根据中国国情在基尼系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平等指数,提出人类和谐发展指数的概念,并进行了城乡比较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
1.城乡比值。一般而言,衡量两个研究对象的差距既可以运用相对差异来衡量,例如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比值等,也可以运用绝对差异来衡量,例如标准差、极差、差值等,但最常见的是采用差值和比值来衡量两个研究对象的差距。
纵观已有的有关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的文献,多数研究采用城乡比值来衡量城乡差距,例如,吴永生等(2007)、付海英等(2006)、高珊等(2006)、王婷(2008)、杨振宁(2008)、陶浪平(2008)等。
Ui=Ri/Ci(1)
I=∑Ri/Ci×Pi(2)
(1)式和(2)式中,i表示第i个指标,Ui表示城乡间第i个指标的数值之比,Ri表示农村指标的数值,Ci表示城市指标的数值,P i表示该指标的权重,I表示城乡统筹度。
城乡统筹度的高低,综合反映了城乡关系发展的程度,即城市要素和农村要素流转与协调的程度。一般而言,评价结果应接近于1,偏离1的程度越大,说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程度越高;当I等于1时,城乡就实现了一体化。
然而,有些指标是逆指标,这些指标的农村值要大于城市值,例如反映城乡消费结构的恩格尔指数。在存在逆指标的情况下,若利用(2)式去计算城乡统筹度,就会造成计算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现有文献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基于此,张元红等(2009)提出一个修正的城乡统筹度:
I=∑(1- | Ci-Ri/Ci |)×Pi(3) 实际值和目标值比较。现有文献中,还有另外一种测评城乡统筹度的思路,即将城乡统筹指标的实际值和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此反映当前城乡融合的程度(例如,陈鸿彬,2007;许玉明,2004;邓玲、王彬彬,2008)。
用差值来衡量城乡差距,其数学表达式为:
Ui=Fi/Gi (4)
I=∑Fi/Gi×Pi (5)
(4)式和(5)式中,Gi表示该指标的目标值,Fi表示该指标的实际值,Pi表示该指标权重。陈鸿彬(2007)以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某些指标为参照系,以2020年为达标年,在进行分析和预测后确定了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目标值。
许玉明(2004)在参考四个信息源的基础上,经过主观分析、专家分析、数据分析等,得到了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这四个信息源为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重庆市及所属的县(区、市)相关指标数据资料中的较高水平以及国际标准。邓玲、王彬彬(2008)主要用趋势预测法确定目标值。该研究对指标值进行了分类预测,阈值的确定参考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等中的标准。 对两种城乡统筹衡量方法的评论。两种方法在选取的指标上会有较大的不同。第一种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当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但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更苛刻,因为很多指标缺乏既分区域又分城乡的数据。第二种方法主要测评城乡统筹的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异,由于这种方法并没有要求所有的指标都有分城乡的数据,所以,这种方法在指标的选取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个难点,即如何确定目标值。目前已有的文献在确定目标值时都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说服力。
三、关于城乡差距的表现及成因方面
统筹城乡的目标是要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目前中国城乡发展不协调,日益突出的城乡差距问题对中国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了障碍。
中国的城乡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城乡卫生发展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城乡产业结构差距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叶兴庆,2003;胡鞍钢,2004),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表现在内部差距和地区差距上(章国荣、盛来运,2003),财产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也需要进一步考虑(郭玮,2003)。
中国城乡差距是长期以来由地域、政策、教育、政府管制、社会福利等因素造成的(李实,2003),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城市和农村不同的资源分布方式,不同的保障条件和社会地位)、体制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以及政策因素(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城乡有别的财政投入政策和歧视农民的就业政策)。城乡差距的存在是由城乡产业功能及结构、非均衡发展理论、经济发展惯性、工业化性质、城乡制度及体制差异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可回避的、特定的过程(章国荣、盛来运,2003;郭玮,2003;杨维琼等,2008)。
关于中国城乡差距的成因,现有文献主要可以归为以下观点:
1.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对立,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分离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张希成,2005),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哺育和反哺力度不对称,农业和农村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哺育是“要素涌入”,而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反哺只是“收入滴落”(洪银兴,2007)。同时,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强化效应和反弹效应,共同规定和制约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这种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必然滞缓(蒋永穆等,2005)。
转贴于
2.政府行为。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具体表现,城乡差距扩大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是可以通过经济发展自身加以修正和克服的。然而,在工业化进程中,仅仅依靠经济发展自身规律来弥合城乡差距,很可能跌入市场经济的陷阱。影响城乡差距扩张最根本的因素源于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性对应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的投资、分配政策和一系列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变革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换言之,政府行为选择对平抑或扩张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巨大(张红宇,2004)。城乡差距与传统的“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密不可分。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机制的引入,一度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然而,随着后来城乡体制分割性的日益严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歧视,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城镇的过度倾斜,从而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个责任应该由政府来承担,而不加区别地把它归结为市场化改革是没有道理的(李实、赵人伟,2006)。政府是城乡关系的缔造者和新制度安排的供给者,涉及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尤其社会再分配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型的关联度非常大(张国平,2006)。充分结合市场“自然带动”和政府“强制性带动”路径的积极作用,是加快中国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丁忠民,2008)。 制度、政策。制度、政策因素对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影响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在2001年,陈宗胜就发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制度缺陷”是体制转轨时期中国非法非正常收入滋生蔓延,进而导致全国(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正常扩大”的根本原因。通过讨论一种基于Lorenz曲线的不平等测度方法,可以发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是城乡差距不断加剧的主要因素(李炳坤,2003;魏勇、俞文华,2004)。从交易效率视角考察中国的城乡差距能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城乡差距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解释,而低下的交易效率与一系列带有暂时性、短期性、政府意志推动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等存在很大关联(赵、尹伯成,2006)。 分配关系及地位失衡。林光彬 (2004)认为,社会等级关系和市场经济相互作用形成的分配关系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发生机制与根本原因是社会等级秩序格局、失衡的财富与收入分配格局、资源的流动性障碍格局与市场等级化格局等一系列社会安排的相互作用,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的游戏规则下,形成了一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自我强化机制”。例如,农民无法平等参与市场活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洪银兴,2006)。由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结构性缺陷、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偏向”策略和财税收入政策的乏力导致的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城乡地理位置的差异给城乡居民带来了不同的地位收益, 而地位收益的存在拉大了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李卫兵,2005)。 其他。田新民(2009)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并不单纯是由城市工业化的速度决定,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并不一定是呈现“倒U”型的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还决定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迁移的壁垒以及城市部门努力提高其人口承载力所进行的公共建设投资的大小。朱允未等(2006)在研究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相互关系时发现二者并不存在正相关,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还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城乡收入来源的角度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顾海兵(2008)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或收入来源的具体解析,认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与乡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差异程度。黄祖辉、万广华等(2003)发现中国现阶段的转移性收入并没有成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再分配手段,相反是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
(二)资源配置、劳动生产率及产业结构等对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影响
1.关于城乡资源配置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研究已发现城乡差距可以由许多因素来解释,其中城乡间劳动收入差距可以解释42%,户籍制度可以解释28%(Shi等,2002),而人均GDP水平与城乡消费差距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所获得的潜在收益与城乡消费差距正向相关,地方治理的效率与城乡消费差距及其变化都是显着负相关的(Lu,2002)。
林毅夫、刘明兴(2003)利用1981—199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指出经济发展战略(以反映产业技术选择偏离最优资源禀赋的技术选择指数为代表)显着影响城乡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还决定于从农村转移的资金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转移、预算转移、扶贫资金的转移等)(马从辉,2002),章奇等(2004)发现,由于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带有城市倾向,因此金融发展(以信贷规模在GDP中的比重为指标)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方杰(2006)认为,统筹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实践层面研究上,孙林等(2004)对南京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城乡居民关系是造成南京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单至芬等(2006)、陈利昌等(2006)、刘奇中(2006)分别对黑龙江、广东和安徽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城乡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湖北课题组(2006)”对湖北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成都就业研究课题组(2007)”成都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赵彩云(2008)运用197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考虑GDP、资金在城乡间不对等流动和配置、劳动力流动状况和发展机会等因素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资源配置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相互关联。
2.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国内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李永杰、张建武(2002)认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说是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提高,是决定城乡统筹就业的根本条件,也是城乡统筹就业的最终结果。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认为,城乡差距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割。在胡鞍钢(2004)看来,“城乡差距”不仅反映在城乡收入差距上,还体现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上。谭静池等(2007)通过对陕西的实地调查,实证研究得出: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分治”使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单元和两种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镇居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以手工、半手工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生产率显着低于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加上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积累效应,也导致城市劳动力价值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价值。 关于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研究。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统筹城乡发展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H.钱纳里(Chenery,1975)对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城市化发展的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存在关联。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劳动力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两者在变动上之所以会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城市化与产业部门中的劳动力结构密切相关。 关于制度因素对统筹城乡发展影响机理的研究。李振国(2006)认为政府应加快制度改革,增加对农民的制度供给。但陈永正等(2005)发现制度供给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作用有限,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供给的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因此,不同于曹明华(2005)提出的户籍、就业、保障、土地、行政管理等五方面制度创新,他认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突破口是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制度创新,主要依赖于户籍制度、农村金融、土地制度这三个方面的创新。
吴冠岑(2007)从制度变迁理论角度对目前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以及演变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马远军(2006)分析了制度问题影响城乡统筹的内在机理,制度滞后影响城乡统筹建设效率,制度失衡提升城乡统筹建设成本,制度不经济导致城乡发展不公。通过建立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和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发现以土地换保障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增加了制度约束线的纵截距和斜率,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郝寿义,2004)。何西(2007)从农民、企业、政府三者利益博弈的角度构建城乡一体化最优制度求解的模型。
关于制度政策可操作性变量的选取方面,王小鲁、樊纲(2005年)所用模型引入的大多数变量都是与政策有关的外生变量,包括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也包括与改革进程相关的制度变量,考虑的变量分别是按人均水平计算的各省地方财政得到的净转移,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人均教育水平(用6岁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数表示)、单位国土面积的公路和铁路线路分布密度以及电话普及率,国民经济研究所的分省市场化指数,企业家与政府部门及其人员打交道的时间比例(反映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度)、用企业的非税上交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反映企业的税外负担)和灰色收入指数(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未必能够全部通过模型中市场化指数的估计结果反映出来。陆铭、陈钊(2004)通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 实证研究从经济开放、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财政支出的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考虑1987—2001年间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陆丁(Lu, 2002) 以人均消费/人均GDP的变化率为变量衡量地方治理的效率,发现它与城乡消费差距及其变化都是显着负相关的。 其他因素对城乡统筹水平的影响。全球化对城乡差距具有正向作用(Wei&Wu,2001),魏尚进等(Wei and Wu, 2001)认为经济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所控制的变量太少,而中国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而其结论的可靠性不高。陆铭、陈钊(2004)后来发现在1978—1998年间经济的开放(FDI在GDP中的比重和出口贸易额在GDP中的比重)将增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出口贸易额在GDP中的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则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同时他们还验证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化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着;另外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非国有化)、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以及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比重都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陆铭、陈钊,2004)发现。农产品价格变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或工农贸易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变动(马九杰等,2005)。
(三)实证分析方法上
1.多元线性回归。王培刚、周长城(200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社会因素是失业率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两个变量。也有学者从二元结构系数、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增长率以及产业结构来解释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变化。王小鲁、樊纲 (2005)通过计量模型(准对数二次函数模型)分析发现有一系列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有重要影响。这包括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制度方面的因素、劳动力流动障碍以及政府对经济的不适当干预、收入分配的非制度化和政府****等因素。 灰色关联法。付海英等(2006年)构建了一套评价中微观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现状的量化指标,并用灰色关联法寻求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众多影响因素归整为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城镇化水平等五个因素。 DEMATEL法。李银星、杨印生(2006)通过制定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因素,采用DEMATEL法确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影响度、中心度、原因度、被影响度,主要分城乡关系统筹因素、城乡经济统筹因素和城乡社会统筹因素三类共提取20个直接或间接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发现影响统筹城乡发展较大的因素为第三产业发展、农民人均税负水平、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国家政策倾向。 分位数回归建模与分解。段景辉、陈建宝(2009)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位数回归建模分析,找出了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关键因素;采用分位数分解方法对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进行分解,估算了城乡家庭收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发现各个影响因素在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走出城市偏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赖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城市—农村二元利益集团”政治均衡的实现(李建勇,2009)。从交易效率的视角考虑,解决统筹城乡问题的办法在于取消不利于经济体交易效率提高的政策措施,厉行有利于交易效率提高的制度改革(赵、尹伯成,2006)。需要在非均衡发展、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多元化城镇化发展以及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等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最重要的任务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还要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张红宇,2004)。其根本性措施是:实现城乡等级法权地位平等化、收入分配格局平衡化、农村资源充分流动化与市场一体化(林光彬,2004)。此外,还需培育容忍合理差距的社会文化。
具体而言,需要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钟甫宁,2003;肖万春,2003),缩小县域城乡差距,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顾益康,2003;石忆邵2004;韩俊200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城镇化,以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六、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指标、使用的方法、分析的视角各不相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甚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数据存在不完整性的问题,如一些个人收入(如实物部分)没有统计上来,相对于国际规范的个人收入定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都有低估的问题,而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低估程度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低估。同样地,由于资料的缺乏,很难检验中国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对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的预测缺乏一个标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大多数学者在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时,同时使用几个不同的视角泛泛地分析,没有围绕一个视角进行贯彻始终的剖析。在探究城乡差距根源时,虽然知道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是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等因素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些因素通过何种机制发生作用,又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作用。目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现状的描绘上,尚未构建中国现行收入分配机制的模型。
参考文献
[1]Adelman I,Morris C T.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qu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Adelman,I.,Morris,C.T.,S.Robison.Policies for Equitable Growth[J].World Development,1976,(4):561-582.
Adelman.L,Morris.C.T.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qu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73.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刘文忻,陆云航.要素积累、政府政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13-20.
姚耀军.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J].中国农村观察,2005,(2):2-8.
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16-25.
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05,(3):27-37.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统筹法在建筑工程量手算及电算中的应用分析
统筹法应用于建筑工程量计算的基本理念为“统筹程序、合理安排、利用基数、连续计算、一次算出、多次应用、结合实际、灵活机动”。其中两点较重要:一是提出了基数概念,但未考虑基数校核问题,“三线一面”中的四个基数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引起一连串相关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错误,最后导致不得不重新调整“基数”、重新计算工程量,所以基数校核至关重要。二是“一次算出、多次应用”的提出,这是它的核心思想,可以大量推广使用。至于“统筹程序、合理安排、结合实际、灵活机动”的要点,需要个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并灵活运用。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了手算和电算中使用统筹法的一些感悟和方法,与广大造价同仁探讨、交流。
1统筹法在工程量手算中的应用
1.1统筹程序,合理安排
虽然电算逐渐普及,但竣工结算和变更算量等依然离不开手算。在手算中,工程量计算程序的安排是否合理,关系着造价工作的效率高低及进度快慢。按施工顺序或定额顺序进行工程量计算,往往不能充分利用数据间的内在联系而形成重复计算,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时还易出现计算差错。
例1,某室内地面有地面垫层、找平层及地面面层三道工序,如按施工或定额顺序计算为:
(1)地面垫层体积=长×宽×垫层厚
(2)找平层面积=长×宽
(3)地面面层面积=长×宽
按上述计算顺序,长×宽要进行三次重复计算,没有抓住各分项工程量计算中的共性因素,而按照统筹法原理,把地面面层放在其他两项的前面,利用它得出的数据供后边的计算项目使用。即:
(1)地面面层面积=长×宽
(2)找平层面积=地面面层面积
(3)地面垫层体积=地面面层面积×垫层厚
按这种程序计算,长×宽只计算一次,还把后两道工序的工程量顺便算出来,且计算的数字结果相同,减少了重复计算。这个简单的实例说明了统筹程序的原理和重要性。
笔者按照统筹法思路,合理安排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计算顺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手算时,分部工程的计算顺序依次为:门窗工程基础工程结构工程墙体工程内外装饰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工程构件安装等工程。
理由如下:先算门窗工程,再算墙体工程,这样可以利用已算出的门窗洞口的面积数据在算墙体量时做扣减;算墙体时先算出三线数据并校核,供后面应用;然后算内外墙面装饰工程,其中先算局部小面积的装饰材料面积,如卫生间墙面瓷片、内外墙裙面积等,然后算大面积的内外墙装饰面积,这样既可以利用前一步的墙体工程的面积及三线等数据,又可以利用扣减计算法从大面积装饰中扣除卫生间墙面瓷片、内外墙裙等局部小面积,从而快速得出墙体大面积装饰工程量。结构工程也可以借用前面门窗工程计算出的洞口尺寸。同样的原理在基础、楼地面、屋面等分部工程量计算中都能以此类推、灵活应用。
1.2利用基数,连续计算
就是以“线”或“面”为基数,依次算出与它有关的分项工程量。
“线”是指某一建筑物平面图中所示的外墙中心线、外墙外边线和内墙净长线。分别以L.外、L.中和L.内表示。与“线”有关的项目有:
L.外:平整场地、勒脚,腰线,外墙勾缝,外墙抹灰,散水等分项工程。
L.内:内墙基挖地槽、内墙基础垫层、内墙基础砌筑、内墙基础防潮层、内墙圈梁、内墙墙身砌筑、内墙抹灰等分项工程。
L.中:外墙基挖地槽、外墙基础垫层、外墙基础砌筑、外墙墙基防潮层、外墙圈梁、外墙墙身砌筑等分项工程。
“面”是指某一建筑物的底层建筑面积,或者标准层楼面面积。用S.底或S.标表示。与“面”有关的计算项目有:平整场地、天棚抹灰、楼地面及屋面等分部分项工程。
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都可在这三“线”一“面”的基础上,连续计算出与它相关的工程量。还有些中间数据也可据此原理应用,比如在计算墙体工程量时,可以利用得出的数据顺便把墙体上相应的装饰材料面积算出来;在计算楼板砼时,除了可以利用S.底和S.标外,还可以将楼板上零星的单独的构筑物或预埋件等一并计算出来(当然不是写在一起)。
1.3一次算出,多次应用
在工程量计算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不能用“线”、“面”基数进行连续计算的项目,如木门窗、屋架、钢筋混凝土预制等标准构件,我们可以事先将这些常用标准数据一次算出,汇编成个人土建工程量计算手册,把那些规律较明显的如槽、沟断面、砖基础大放脚断面等,都预先一次算出,也编入册。当需计算有关的工程量时,只要查手册就可很快找出对应标准件的量,算出相关的工程量。这样既可以避免每次按图进行繁琐、重复的计算,亦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1.4结合实际,灵活机动
这条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总结。比如在一些特殊分部中,如基础断面、墙厚、砂浆标号和各楼层的面积不同,就不能完全用“线”或“面”作为基数,而必须结合实际灵活计算。一般常遇到的几种情况及采用的方法如下:
1.4.1分段分层计算法
当基础断面及做法不同时,就应分段计算基础工程量。各楼层的面积或砌体砂浆标号不同时,也应分层计算。
1.4.2补加计算法
即在同一分项工程中,遇到局部外形尺寸或结构不同时,为便于利用基数进行计算,可先将其看作相同条件计算,然后再加上多出部分的工程量。如基础深度不同的内外墙基础、宽度不同的散水等工程。
1.4.3补减计算法
与补加计算法原理相同,只是在原标准式计算结果上减去局部不同部分工程量。如在楼地面工程中,各层楼面除每层卫生间、厨房、阳台为地砖面层外,其余均为水泥砂浆搓毛面层,则可利用S.底或S.标基数,先算出卫生间、厨房、阳台地砖面积,再将整楼层均视为水泥砂浆面层计算,然后扣减上述地砖面积即可快速得出整楼层的水泥砂浆面层。
2统筹法在建筑工程量电算软件中的应用
招标阶段的施工图预算,利用图形算量软件或三维算量软件效率较高,但缺点是核对量时较难具体到子项目,产生错误时不易发现,不利于工程量计算式的公开和竣工结算时双方造价人员核对。而基于统筹法原理的表格和图形输入法相结合的算量软件则可以弥补此不足,广大同仁应多多利用此类软件。统筹法在此类电算软件的程序开发原理中渗透非常广泛,对三线表、门窗表、房间表、梁、板、柱数据的引用能够实现一数多用、数据共享,节约了时间,减少机械、重复劳动,提高造价人员工作效率,且便于单项核对。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广联达的统筹e算软件和神机妙算工程量软件。
广联达统筹e算是集30 a电算实践经验开发出的一套方便、快捷的工程量软件,它以表算输入为主、图形输入为辅,充分运用统筹法原理,本着让造价员只干创造性劳动的思想,设计了一次算出、多次应用以及可调用任一数据和计算式的既科学又简约的方法,界面简洁、新颖,功能实用且人性化,数据关联性强,是统筹法与工程量电算的完美结合。
2.1广联达统筹e算的基本要点
2.1.1规范数据,校核基数
采集数据规范,基数由三线一面扩展为三线三面,成一闭合体系,必须进行校核以确保相关项目计量准确。
统筹安排计算流程,所有计算式均在工程量计算书中以简约方式清晰的展现出来,便于核对和公开工程量计算式。
2.1.3数据算式,均可调用
应用序号变量技术,计算书中所有计算结果和计算式,造价师可以二维变量的形式调用。
2.1.4利用模板,统一格式
调用整个工程数据,清单/定额做法模板,清单、定额工程量或计算式、建筑做法挂接定额模板等,以达到格式统一和不做重复劳动的双重目的。造价师可因此节约大量机械劳动。
2.1.5重复数据,不必录入
定额量与清单量相同、同项目当数据相同时软件均自动借用、带出,造价师不必逐一录入,体现了统筹法的精髓。
2.1.6钢筋套价,无缝连接
造价师可在套价软件中直接导入钢筋软件的计算结果,替代套价软件的前处理,自动完成计价工作,代替了手工操作。
当然,前述的手算统筹法准则同样可以应用于该电算过程中,且操作更简洁和易校核。
2.2神机妙算软件统筹功能的使用
一些小工程或者竣工结算工程,不便使用图形算量软件时,若能利用神机妙算软件的统筹功能进行计算,能够算量套价一次完成,方便快捷。步骤和方法举例如下:
(1)首先打开工作面板,在套定额面板中套取相应定额。
(2)打开统筹法计算面板,在名称部位轴线栏输入构件名称,在计算公式区输入计算式,回车,工程量自动计算出来。
(3)点击统筹法计算按钮(面板上的小红心),工程量会自动累加套入定额套价中。一个子项目算量就OK了。
(4)打印统筹法计算式,生成工程量计算书:①在计算式打印设置窗口,[打印选项]插页将“打印统筹法计算式”选项打勾;②在[表格编辑]插页增加表格列“计算式”,“算式”栏填写宏变量:“JSS”(它是套价库计算公式的打印宏变量);“表头名称”填写“计算式^×1”,并将单元格宽度拉大一些(因为将要容纳统筹法计算式,“名1”里的“^×1”是复合表头语法,表示向下拉通一格);③预览便可以看到计算式了,打印输出即可。
2.3推广和使用统筹电算的意义
2.3.1提高效率
统筹电算采用一劳永逸的原理,一次算出、多次应用,将重复的工作制成标准模板,它将抄抄算算的工作交由电脑完成,而让预算员仅干创造性的工作,一般可提高效率数倍。
2.3.2提高质量
统筹电算重视基数的校核,保证了基数的准确,而且采用变量的方式调用,一改皆改,避免了前后关联数据漏改的错误发生,且便于公开工程量计算式,能接受大家的监督和结算核对,不断提高造价员的算量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度。
2.3.3降低成本
由于采用了统筹安排、清正简约的设计原理,所有计算式均在工程量计算书中以简约方式清晰的展现出来,它比图形算量和Excel表的计算式都要节省大量篇幅;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公开了工程量计算式,便可以打破工程量的信息孤岛,实现从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一直到竣工结算阶段全过程的工程量计算式资源共享,避免各个部门都按同一图纸多次计算工程量的重复劳动,可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成本。
3结束语
关键词:边缘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74-03
城市与农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和促进[1]。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2]。当前对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多以省域空间为研究对象。如高珊等[3]、吴永生等[4]对江苏省城乡协调程度、城乡统筹的空间特征的研究,吴红兵[5]、杨建涛[6]对河南省域内各城市的评估,吴先华等[7]以山东省为例建立了基于发展基础的城乡统筹评价体系。然而由于中国行政区划的特殊性,城乡统筹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编制对象往往为市域或区县层面,需要进一步对区县(市)层次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本文通过构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大连市域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价市域边缘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一、研究区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范围的确定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各区县之间的可比性,研究区范围确定为大连市域范围内除中山区、西岗区和沙河口区三个市辖区之外的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长海县七个涉农区县。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具体过程:
1.数据标准化。为了消除不同量纲的不同属性指标的不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标准值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
对于正向指标,有:
式中:Xi′表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xij表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x0j表示第j项指标的目标值。
2.目标值的选取。选取《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2015年的规划值作为大连近期城乡统筹的目标值。
3.权重值的确定。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邀请相关专家运用比例标度法对各指标的相关重要性进行判断,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值。
4.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单项得分。对选定的四个子系统下的指标分别按照公式(3)进行相应的加权求和,从而得出四个子系统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单项得分。
式中:Xi表示第i个区(市)县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单项得分,aij表示第i个区(市)县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Xij′表示第i个区市县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5.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得分。将目标层和系统层作为一个新的系统,将四个子系统的单项得分分别乘以对应的子系统权重数,通过加权求和最终得出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得分,并按照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名。
二、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区域发展状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对选取近年来有关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可行性检验,将区分度较低和相关度较高的数据剔除,最终确定出了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设施环境等四个准则层和人均GDP、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20个指标层组成的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数据来源
研究中所用到的各项数据均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11)》和《大连市统计年鉴(2011)》。
三、大连市域边缘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
(一)市域边缘区城乡统筹总体水平评价
各指标的权重值和目标值(见表1),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设施环境水平等各单项得分及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总得分(见表2)。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想结果是城乡一体化,城乡各种评价指标发展水平均较高,且十分接近,此时的评价结果数值应该接近于1[7]。 从表2中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分来看,大部分区县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均低于大连市域的平均水平,其中只有金州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甘井子区、金州区和旅顺口区三个区县的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分略高于相应的大连市平均水平,其他各区县发展水平总得分和单项得分均低于大连市平均水平。并且各个区县间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最高的旅顺口区与最低的普兰店市得分差了0.3205。而在个别单项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更加明显,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金州区的得分达到了0.8626,而普兰店市的得分却仅有0.3883,差了0.4743。
(二)市域边缘区城乡统筹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根据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得分及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设施水平四个单项的得分,我们把七个区市县分为两种类型:
1.初步统筹型。旅顺口区、金州区、甘井子区三个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得分分别为0.7599、0.7534和0.6621,在七个区县当中排名前三位。无论是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得分还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设施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得分上来看,旅顺、金州、甘井子三区的发展水平与全是整体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小,个别区县的个别子系统发展水平上还超过了大连市域的发展水平,如金州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0.8626,高于大连市的0.8446,这与开发区、保税区等地密集的工业布局是分不开的。旅顺、金州、甘井子三区地处大连市域核心区的边缘,受核心区的辐射带动影响较大,是核心区工业、人口等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和资金、技术、产业项目向外转移的率先承接地区,因而发展水平整体较高。
2.有待提高型。大连市域北部的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长海县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分均低于0.6,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评价的七个区县中处于较低水平。无论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分还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设施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得分上来看,瓦房店、普兰店、庄河和长海三市一县的得分都较低,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上与其他区县和大连市域整体水平差距还较大。瓦房店、普兰店、庄河和长海三市一县均处于大连市域的北部地区,由于距离大连市域核心区的距离较远,受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
四、结论与建议
从城乡统筹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七个区县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均低于大连市域发展水平,在四个子系统发展水平上来说大部分区县的发展水平也低于大连市平均水平,表明总体上大连边缘区的城乡统筹水平仍不高,有待完善。从各区县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差异上来看,可分为初步统筹和有待提高两种类型:地处大连中心区周边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而北部的市(县)城乡统筹发展却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在大连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加快当前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低的北部三市一县地区的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北推进,最终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功能结构高度互补、空间布局高度融合、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基础设施高度共享、社会服务统筹管理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吴永生.区域性城乡统筹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经济地理,2006,(5).
[2] 陈鸿斌.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62-63.
[3] 高珊,徐元明,等.城乡统筹的评估体系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7):44-49.
[4] 吴永生,张小林.江苏省城乡统筹的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4):66-70.
[5] 吴红兵.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近年来,为破解“城乡二元体系体例”,市开展了一系列以自立性准则创新为特征的先行先试探究,如: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优化城乡功用和形状,农业、乡村发展和社会治理变革创新。在这些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值得一定的成效和经历。依照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前史定位和久远目的,将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变革实验区要依照以报酬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处理“三农”问题动手,针对尚不完美的小我权益和市场体系体例,起劲向构建一个以法治为保证,以现代化信息治理为伎俩的现代社会体系体例的目的不时迈进。
当前,变革已进入具体准则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当地经过自立性准则创新在重点范畴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成为了推进变革向纵深发展的主要方法。在2003年开端施行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计谋基本上,于年月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变革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针对“城乡二元体系体例”这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条理矛盾,开展了一系列以自立性准则创新为特征的先行先试探究,在体系体例转轨新阶段中,为全国变革创新发明了很多有价值的经历。这些变革探究,归结起来首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探究。所谓新型城乡关系,就是经过准则创新,构建持续发展一体化新机制,完成城乡之间人口自在迁移,要素自在活动,公共效劳平衡掩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探究,是一项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经由30多年变革开放,当前我国总体上曾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式的新阶段,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曾经成为新期间统筹城乡发展的计谋基本。“实验区”经过系统推进城乡规划、财产发展、市场体系体例、基本设备、公共效劳和治理体系体例一体化,以乡村地盘产权准则、户籍准则变革为中心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进行了勇敢测验。
二是对优化城乡功用和形状的探究。的统筹城乡发展是在1.24万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体的区域内进行,没有山区、丘陵的天然阻隔,城市与周边地域的经济社会联络相对严密,城市和乡村人口根本相当,统筹城乡的变革和探究更多地表现“城”与“乡”若何完成功用与形状的交融,然后构成一个“城乡一体”的大都会区。在此布景下,在以“三个集中”提拔城乡空间集约应用程度的基本上,提出了“全域”的理念,明白了构成人口、资本、情况协调发展的总体功用分区,确定了一批指导财产有用堆积的计谋功用区,对全域进行统筹规划,统筹布置全域局限内的要素活动和财产结构,以此推进城乡功用和形状的合理重组与更迭。
三是对农业、乡村发展的探究。农业、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只要从发展机制和情况上改变了农业、乡村的相对弱势位置,才干提拔农业、乡村的自我发展才能;在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疾速发展的还,完成农业、乡村本身的同步发展,然后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城和乡的“统筹”发展。“实验区”经过对农业、乡村发展的基本性准则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县政府指导的方法构成有益于农业、乡村发展的市场情况,将乡村地盘产权准则变革、乡村金融创新、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创新相结合,构成了推进农业、乡村发展的县政府与市场的合力。
四是对社会治理变革创新的探究。当时阶段,我国体系体例变革的目的曾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经济体系体例变革,而是更深条理的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具体革新;变革的前史任务不只仅是改变经济体系体例,更主要的是改变经济发展方法和构建调和社会。“实验区”相同肩负着对体系体例变革新范畴进行探究的工作,在对乡村地盘产权、户籍准则、金融体系体例等深条理范畴进行探究的基本上,“实验区”将变革的触角进一步深化到了底层管治、社会治理等“深水区”,对构建城乡群众共创共享变革发展效果的社会治理进行了探究。
经过七年的探究理论,“实验区”不管在推进统筹城乡的变革自身,照样探究有益的区域发展形式方面,都获得了一系列值得一定的成效和经历。首先,年至今,地域生产总值先后跃上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三个“千亿元”台阶,年到达了4502.6亿元;城镇化率由56.8%提拔到年的64.9%,年均进步1.35个百分点;与此还,乡村基本设备和公共效劳程度分明提拔,城乡收入比一直不变在2.6:1左右,城乡居民间的公道化水平分明进步,对构成效率与公道统筹的区域发展形式作出了有益探究。其次,构建了人口、资本、情况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状,总体上构成了卓有成效的城乡统筹发展的体系体例框架。再次,以构成市场化的资本装备机制为中心,起劲找到县政府与市场有用结合的均衡点,还以各类方法最大限制调动广阔群众参加变革的积极性和自动性,初步构成了县政府市场联动、大众普遍参加的变革动力机制。
当时,我国的体系体例转轨已进入了变革的深水区。依照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前史定位和久远目的,将来“实验区”要依照以报酬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处理“三农”问题动手,针对尚不完美的小我权益和市场体系体例,起劲向构建一个以法治为保证,以现代化信息治理为伎俩的现代社会体系体例的目的不时迈进。达此目标,一是要以“城乡一体”为目的进一步夯实城乡统筹发展的体系体例基本。持续深化并完美城乡规划、财产发展、市场体系体例、基本设备、公共效劳和治理体系体例一体化,在自立创新的基本上,应用先行先试的优势争夺政策支撑、争夺创新性政策在更大局限内的推行和实验,起劲完成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活动、财产协调发展和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二是要以“社会公平”为目的完美大众权益和市场体系体例。经过完成经济市场化、社会公道化、治理民主化,推进由以经济增进为中心的发展方法向“以报酬本”、愈加注重民生保证和社会公道公理的发展方法改变。三是要以“天然之美”为目的探究可持续发展形式。在尊敬天然以及充分思索区域生态平安要素的基本上,以优化和完美城乡功用定位和空间形状为打破口,树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立的体系体例机制,构成人口、情况、资本、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形式。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现代“大城市病”提出了兼具城市村庄长处、推崇城乡一体发展的“田园城市”幻想,向世人展现了“天然之美、社会公平、城乡一体”的感人画卷。21世纪的今日,在全国体系体例转轨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的具体准则创新阶段的布景下,将把人类对寓居与发展情况的幻想落到实处,取道城乡统筹,深化变革创新,走向面向将来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一、当前统筹层次下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中国的社会保险统筹主要以城镇为主,在其他的区域并没有实现全面覆盖,这样就造成社会保险统筹的范围较小,基金不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基层人们身上,使得基层人民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这些都是目前统筹层次下中国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统筹范围小,覆盖对象有限
中国社会保险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其在覆盖面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针对的对象一般是城镇居民,对于农村居民以及一些小区域的人民并没有做到全面覆盖,这样就使得社会保险统筹的范围相对狭小,基层人民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险。一些个体商户以及很多的农民工等,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行列之内。
2.基金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保险统筹主要针对的统筹对象是城镇,统筹的权利相对较为分散,这样就导致基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上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老年人口在不断的增多,这就使得基金在支付上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由于统筹缺乏相关的制度管理,基金在管理上也相对较为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调度,这样就会使得社会保险的实际救助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3.不利于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社会保险统筹的范围主要为城镇,由于每个城镇之间在制度以及相关的管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调配出现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跨区域的社会保险的调动模式下,人力资源的调配,更加的困难。就现阶段的劳动力调动情况来说,实施跨区域以及跨省份的人力资源调动相对来说较为频繁,这样的人力调动消耗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而且由于统筹的层次低,还使得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较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相违背,无法有效的实现城镇带动乡镇的发展,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
二、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1.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相较于其他的社会保险来说,工伤保险的基金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且管理上也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局面,建立相关的统筹工伤保险制度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般来说,工伤保险统筹不会对人才的流动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就互助互济角度来说,提升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我国的人口相对来说基数大,很多的城镇人口甚至接近了千万,如果将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提的过高,将管理范围扩大,会杀跌在对工伤事故进行处理的时候,所涉及到的管理内容多而复杂,这样不利于管理效率差的提升。
另外,我国各个区域的工资待遇并不相同,工伤保险的缴费却相对较大,工伤保险基金与个人工资向挂钩,这样就使得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复杂性明显的提升。众所周知,工伤保险的赔偿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常常会看到同一事件的不同受害者会得到不同等级的赔偿,这一问题存在较为普遍。
工伤保险统筹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将共济性相应的扩大,在相同的事件和条件下,当事人所获得赔偿应该是同等价位,在工人退休后,在没有出现任何工伤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按照年度预算的方式进行管理,将其统筹的层次划分在地级或者是省级上较为适宜。
2.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层次的高低与劳动力的流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与基金的共济性正相关,可提高其统筹层次的可行性较小。生育保险的统筹层次越高,基金的共济性也越强。因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以县级或地级为宜。
3.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建立中央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很有意义,但由于基金支出管理非常复杂,其可行性较小。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对劳动力的流动没有消极影响,但与基金的共济性有关,提高统筹层次能增强工伤保险基金的共济功能;和患病职工相比,发生工伤的人数较少,考虑到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管理的复杂性,统筹层次以地级或省级为宜。
4.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失业保险中央统筹十分必要,但受基金支出管理的复杂性制约,目前其可行性还是较小。从目前看,应当通过逐渐厘清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险责任,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加强失业保险管理基础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我国失业保险统筹层次。
三、提升中国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方式
1.在社会保险待遇问题和缴费基数上统一
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尽快规范企业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统筹项目,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社会基金待遇计发办法和支付标准,并在省级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人员基本社会保险的待遇调整水平。
2.基本社会保险调剂金制度的建立
基本社会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是省级统筹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省级统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基金的调剂力度。在调剂金的使用上,要建立考核制度,调剂金的内容要透明,考核指标要齐全。
3.在业务管理上统一信息平台
统一规范省级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管理办法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手段,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步伐,实现省级社会保险业务工作的计算机联网。
[关键词] 门诊统筹;定额支付;测算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b)-0120-04
Study on quota payment standard of outpatient coordinating in Zhuhai City
ZHANG Zou ZHOU Wei
Zhuhai Branch,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Zhuhai 519087, China
[Abstract] A notable effect of outpatient coordinating has been showed after 5 years running in Zhuhai from July 2009, especially in payment policy. In practical work, find that actual medical expenses and his age has great relations. So, it is not reasonable if do not consider age structure. Our stud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and medical service expenses by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ives a new standard of payment policy of ortpatient coordinating in Zhuhai.
[Key words] Outpatient coordinating; Quota payment; Measure
为改进基本医疗,珠海市自2009年7月起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意在通过定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普通门诊服务和按人头付费的定额结算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更有效和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1]。珠海市从基层医疗机构中选择了46家作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并建立了对这46家医疗机构的结算制度,采取按人头付费定额结算方式[2]。作为参保人普通门诊服务的提供者,在按人头定额结算制度下,如何吸引更多参保人就诊成为基层定点医疗机构的首要任务[3]。然而,在该制度下,所有参保人都按同一标准进行结算,基层医疗机构抱怨不断,结算制度也遭到质疑。在这一背景下,制订更科学合理的结算制度,确定新的定额结算标准是当务之急[4]。
1 珠海基本医保门诊统筹结算制度简介
2009年6月,珠海市颁布了《珠海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办法》规定: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外来劳务人员大病医疗保险、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全部纳入门诊统筹的范围。《办法》同时还规定:门诊统筹实行定点医疗。珠海市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区域规划、总量控制的原则,在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镇卫生院范围内审核确定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基金按社会保险年度定额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门诊定点机构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属门诊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下称“门诊医疗服务费”),根据“总额预算、定额结算”的原则,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门诊定点机构实行按月结算,年度清算。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社保年度按门诊统筹年度筹资总额(常住异地人员的除外)的4%提取调剂金,其余部分用于门诊医疗服务费的结算。
珠海市基本医疗门诊统筹定额结算相关公式:
个人月定额结算额度=个人年度筹资标准×(1-调剂金提取比例)/12(式1);
门诊医疗服务费月结算额度=个人月定额结算额度×门诊定点机构当月选定的服务人数(式2);
门诊医疗服务费年结算额度=社保年度内门诊定点机构月费用结算额度之和(式3);
年门诊医疗服务费在年结算额度96%以内的据实清算,96%(含)以上的按年结算额度标准清算。年门诊医疗服务费超出年结算额度的,原则上不予补偿。但因服务人群年龄、疾病构成差异等特殊原因造成超支,超支费用在年结算额度1%以上的部分可按规定予以补偿。补偿金额最高不超过该门诊定点机构纳入补偿范围费用的70%。
根据以上定额结算公式和条件规定,按照个人年度筹资标准100元计算,个人月定额结算额度为8元。门诊医疗服务费月结算额度为各医疗机构每月签约人数乘以8元,年结算额为月结算额之和,在年结算额度96%以内据实清算,超出1%以上部分最高补偿70%。
自2009年7月1日珠海市实施门诊统筹政策以来,历经5年,进行了5次年度清算,每年都有部分医疗机构因各种原因超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因素为门诊统筹签约人群年龄结构不同,医疗服务费用差别较大。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确定定额支付的标准,本研究从珠海门诊统筹签约人群的年龄结构入手分析其对医疗服务费用的影响,确定各年龄段人群新的定额支付标准,从而保证各定点医疗机构竞争的公平性和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2 定额结算测算方法
门诊定额结算的关键环节是确定合理的定额标准,定额标准定的偏高,会导致医疗供给不合理的增长;定得不足,会影响医院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参保人的利益。所以在实施定额结算时,测算方法非常重要[5]。本文基于珠海门诊统筹各医疗机构往年实际发生的费用并结合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门诊统筹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确定当年的结算定额标准,其基础是医疗保险费的粗估法[6]。
根据医疗保险理论,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险费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用下式表示[7]:
保险费(P)=医药补偿费+管理费+风险储备金(式4)。
在珠海市门诊统筹政策中,管理费的开支由地方财政部门负担。风险储备金即上文的风险调剂金,按照基金的一定比例――4%提取,以后可根据保险系统历年表现的风险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在珠海门诊统筹结算标准中,需要测算的就是门诊医药补偿费,即上文中的医疗服务费用[8]。
珠海市从实行门诊统筹政策以来,一直都是按照每人每月8元的定额结算标准进行结算,由于各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签约人群年龄结构分布不同,因此医疗费用的支出必然不同,例如,签约人群中老年人多的医疗机构的支出就比较多,容易超支。传统的结算方式没有考虑人群的年龄结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显然,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支付依据[9]。
3 珠海市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制度新的定额标准测算
笔者选择门诊统筹1个年度(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门诊统筹基金支付数据进行了分析,结合签约人群的年龄结构,制定了新的门诊统筹定额标准。
新的定额标准的制定包括: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签约人分类与各类签约人定额标准的确定以及各家医疗机构定额总费用与定额人均费用的确定[10]。
3.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1.1 以2010年7月1日确定每个签约人的年龄,将相同年龄的签约人归为一个年龄组。考察该年度所有签约人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该年度共有签约人1 038 574人,其中年龄最小0岁,最大110岁,但其年龄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17~48岁,共计764 129人,占总人数的74%。而90岁以上人数极少,共计1296人,只占总人数的0.12%。
图1 签约人年龄分布
3.1.2 对每一名签约人在该年度内的就诊情况进行汇总。所有签约人中,有就诊记录的377 001人,其中,个人年度基金支付总额最高达16 705元,个人年度看病总次数最高达333次。对于个人年度基金支付总额和年度看病总次数过高的数据,笔者认为是异常的,应该剔除。剔除掉个人年度基金支付额最高的0.1%的就诊数据,剔除后,个人最高的年度支付总额降为2895元。
3.1.3 剔除异常签约人数据后,汇总各个年龄组所有签约人在该年度内的基金支付总额,除以各个年龄组签约人的总人数,得到各个年龄组在该年度的人均基金支付额[11]。如图2所示,人均基金支付额受签约人年龄的影响很大,3~6岁和50~87岁是人均基金支付额较高的两个区间,13~26岁是人均基金支付额较低的一个区间,而在90岁(含)以上的人均基金支付额波动剧烈,分析原因应该是由于90岁(含)以上的签约人数极少,其就诊费用受随机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因此将90岁(含)以上的签约人数归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析,此时共计将签约人分为91个年龄组。
图2 人均基金支付额分布
3.1.4 汇总所有46家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统筹数据,得到每家医疗机构的门诊定点签约总人数和基金支付总额,如图3所示,各家医疗机构的情况有很大差异,从46家医疗机构中剔除数据异常的医疗机构,主要是费用为0或总签约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医疗机构,共剔除6家医疗机构,编号分别是7、13、17、28、34和41。
A
B
A:总人数分布;B总费用分布
图3 46家医疗机构签约人数及基金支付分布
3.2 签约人分类与各类签约人定额标准的确定
在上文对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对91个年龄组的签约人,按照各组人均基金支付额的情况进行分类,将人均基金支付额相近的年龄组签约人分为一类,并对每一类签约人计算其类人均基金支付额,将类人均基金支付额确定为各类的基本定额标准。
本研究选取了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分类。k-均值聚类算法是聚类方法中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要把n个数据对象分成k个类。首先,随意选取k个初始聚类中心,根据数据对象与这些聚类中心距离的远近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类;然后,计算每类数据对象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并根据新的聚类中心重新进行分类,此时可能有一些数据对象的类别会发生变化,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各类包含的数据对象不再发生变化为止,此时即得到所需分类。可见,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个迭代分类算法,其可使各类本身尽可能紧凑,各聚类之间尽可能分开[12]。
本研究直接利用SPSS软件进行k-均值聚类算法的计算。将91个组的签约人分为5类,并对每一类签约人计算其类人均基金支付额,将类人均基金支付额确定为各类的定额标准。结果见表1。
表1 签约人按年龄分类及各类签约人定额标准
3.3 各家医疗机构定额总费用与定额人均费用的确定
上文根据各类签约人的类人均基金支付额确定了各类签约人的定额标准,该定额标准来自珠海市2010年7月~2011年6月全部的门诊统筹参保人,共计1 036 502人,反映了各类签约人就诊费用的实际水平。因此,用各家医疗机构各类签约人人数分别乘以各类签约人的定额标准,然后求和得到各家医疗机构的定额总费用。用各家医疗机构的定额总费用除以各家医疗机构的签约总人数即得各家医疗机构的定额人均费用。为了方便实际操作的需要,还可以将各家医疗机构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医疗机构确定一个定额标准,计算在各家医疗机构各类人所占比例以及各家医疗机构的定额人均费用。
本研究利用SPSS中的k-均值聚类算法将签约人年龄结构相近的各家医疗机构分成6类,分析各类医疗机构的定额人均费用情况,见表2。
根据本文测算的结果,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定额总费用较上一年度实际发生费用有所减少,原因是在制定定额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个人年度基金支付总额和年度看病总次数过高的数据进行了剔除,故最终定额总费用略低于实际总费用。另外,考虑到珠海基层医疗机构的情况,在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中,有52%是民营医疗机构,48%是公立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疗机构积极性,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在具体操作时,本研究建议采用各类医疗机构定额人均费用较高标准执行或者以此为基础,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再适度提高标准。
4 小结
本研究结果经过一年的实践测算,并根据定点基层医疗机构的意见,进行了适度调整后,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了《关于调整门诊统筹医疗费用结算定额有关问题的通知》(珠人社函[2013]54号),于2013年2月1日正式实行新的定额标准。
[参考文献]
[1] 孟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评估报告[J].中国医疗保险,2013,5:35-40.
[2] 张邹,张笑天.依靠制度力量推动社区首诊――珠海市社区首诊制实施情况与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3, 1(1):53-54.
[3] 宫芳芳,孙喜琢,张欣.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2):26-28.
[4] 曹凤,陈煜,欧阳静,等.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补偿方案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12):1823-1825.
[5] 杜丽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总额预付支付方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23-38.
[6] 陈煜,曹凤,欧阳静.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补偿比例测算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6):414-416.
[7] 刘萌,侯庆丰,韩建民.甘肃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门诊统筹支付方式的选择[J].开发研究,2013,167(4):157-160.
[8] 陈莺莺.中国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补偿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23-29.
[9] 杨飞.贵阳市居民门诊统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昆明:云南大学,2013:8-17.
[10] 亓晨.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方案的测算分析――基于大连市医保数据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2,(2):215-216.
[11] 中国精算师协会.精算模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35-45.
关键词:重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C912.8;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148―03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将重庆列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重庆高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正式进入试验阶段。
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诸多社会要素的系统改革。统筹城乡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和特征:①主体多元性:既有各级党委、政府等权威主体,也包括教育捐助机构、教育协会、民办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等民间主体;既有组织也有个体,如教师和学生。②客体多样性:既包括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还包括聚纳和培育教育资源。③内容整体性:既要从教育内部要素进行改革,更要从社会大系统来统筹兼顾,整体安排。④手段现代性:不再是简单的控制型管理模式,而是民主型的治理模式。⑤目的多维性:既要协调均衡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又要不断提升城乡教育效率。
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化,是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具体化。基于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及重庆教育的发展实际,重庆教育要率先在城乡统筹实践中探索出新路子,为重庆实现“加快”和“率先”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也要为我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总结出先行先试的经验。
一、立足重庆特点,追求城乡教育统筹的重庆个性
一是要分析和尊重重庆试验区的现有特点。重庆试验区现有“特点”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属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3000多万人口的直辖市,全国仅有,世界第一;管辖区域的90%是山地和丘陵,人口的60%是农民,辖区有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库区移民100多万,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流域的库岸治理、水体安全和环境保护压力巨大。②新兴直辖市带动传统老工业基地。既有新兴直辖市强大的政策优势、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后劲,也有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传统老工业基地留下的一些历史负担和责任。③地处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且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二是要研究和规划重庆试验区建设的将来特点。对重庆试验区未来特点可做如下设想:①发展重庆个性。要从自然、历史、人文、区位、地理、地势等不同角度设计和规划重庆发展个性,如山水重庆的城市个性、大城市大农村共生的城乡个性、自然纯朴的山区为主的乡村个性、古朴悠远兼近代陪都的历史个性、内陆欠发达但西部经济社会示范性高地的区域个性、丰富的深厚的人文个性、复杂多样极端重要的生态个性等新特点。②实验性与示范性。重庆不但要在试验期间探索出有效解决统筹重庆城乡教育的制度设计、政策策略、具体措施和方法,还要承担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示范全国的责任。③避免历史性的恶性循环。从我国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来看,存在明显的“大一统”文化价值取向传统与区域性显著“差异化”自然社会环境间的内生矛盾,构建了独特的社会生态的动态平衡模型。当某种经验性制度在特定区域的某一时期获得成功,往往从制度层面予以强制性或半强制性推广,并在推广过程中滋生出新的适应性问题,并逐步演化和放大成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试验区应尽力避免发生“试点经验一一集中推广――问题滋生――问题积累――问题放大――解决试点”的恶性循环。
二、突出基础教育重点,抓好职业教育生长点,建好高等教育支撑点
一要突出基础教育重点,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年和重庆直辖10年的建设与发展,重庆市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全市所有区县实现“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并明确了2012年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的发展目标。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尤其显著,距离教育均衡发展和追求教育公平目标相去盛远,直接导致教育的起点缺失公平,“上学难”与“看病难、买房难”被视为新的“三座大山”,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和力求解决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所以继续加强基础教育,让受教育者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和机会便成为统筹城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使统筹城乡教育变得更加必要和紧迫。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基于基础教育的过度的城乡差异,才有统筹城乡教育问题的发端。
二要抓住统筹城乡教育的生长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一直缺乏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也遗传了诸如“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之类的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消极意识,更没有科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关于人力资源理论、教育经济理论、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研究等成果逐步进入我国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的研究视野。尽管随着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爆发等因素影响,社会就业压力日益严峻,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日益突显,近年来也迅速发展和改善。但从近年来迅速规模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实践来看,职业教育的普教化特征、重规模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依然绝对明显,原因在于目前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从办学基础、理念、模式、师资、课程、方法、管理等方面都根基于普通教育。总结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和经验,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美国南部由一个贫困、落后的边缘区域崛起,成为美国“阳光地带”的核心区域,改变了美国自内战以来北富南穷的格局,职业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重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保护长江中上游地区及三峡库区水体及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特殊使命和需要,精心设计和开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统筹城乡教育的“关键点”和“生长点”。
三要建好统筹城乡教育的支撑点,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智力优势。高等教育既是统筹城乡教育的“统筹”对象,也是统筹城乡教育的支撑力量,为统筹城乡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必须着力建设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一是通过定点、定向、定制培养模式为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的专业人才和管理者。二是通过项目化、组团化、结构化等方式开展对接帮扶活动,为统筹城乡教育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三是通过合作、交流、轮换等方式促进人才流动、互动支持。四是将各项帮扶措施和行动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并予以督察、考核和评估。
三、探索统筹城乡教育实践必须坚持制度创新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本质上是制度性缺陷问题。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源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源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历史经验看,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城乡教育统筹实践,必须坚持制度创新。一要坚持做好“四个统筹”,即统筹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人事安排、资产配置,通过政策调整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二要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制度保障继续落实好城乡支教、轮岗交流等制度,促进优秀教师、优秀教改成果等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共享;三要加强教育内部结构改革,探索和改进各级各类学生培养模式,建立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适应时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四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五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引得进、留得住,让青年教师能够充分地尽快地施展才华体现价值,形成培养名校长、名教师、名专家、名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六要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使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特殊家庭子女、残疾人等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现代教育;七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制度,结合重庆城乡教育的发展实际,探索出适应“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重庆城乡教育统筹的新制度新体制新模式新方法;八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确保各种统筹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基层;九要坚持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组织,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法国政府针对家境贫苦儿童制定有国家助学金制度、开学补贴制度、上学交通补贴制度、教科书免费提供制度、午餐补贴制度等特别资助政策;美国政府为保证处于困境中的儿童享有公平教育权利推出了黑人儿童补偿计划、更高视野计划、头脑启迪计划、免费午餐计划、残疾儿童补偿计划等制度。
四、统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多渠道保障优质教育供给
一要坚持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保证政府在统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导作用,确保“三个增长”和4%等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既要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重庆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强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能力,也要解放思想,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实行多元办学体制,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增加教育供给渠道。二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原则,在统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基础上适当向农村教育倾斜。三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减少教育浪费。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协调发展,减少教育浪费,减少重复投资,充分发挥有限教育经费的效用。四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变社会资源为教育资源。如:职业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向企业延伸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德育实践基地等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五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既要创新机制促使现有教育资源充分流动和合理利用,也要统筹规划优先投入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更好更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五、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执行力
摘 要 怎样使部队理财工作适应新形势下军队财务改革要求,是摆在财务理论和实践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行“部队案规划统筹建设、统配财力”,是强化党委理财的具体要求,是管好“钱袋子”的重要措施,是当前部队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本文从理念先进、制度健全、管理到位、技术先进、经济民主等五个方面来探讨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目标和途径。
关键词 财力资源 统筹统配 部队财务
按规划统筹建设、统配财力,是部队党委理财的核心内容和有效手段,是实现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怎样做好部队财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财力保障作用是摆在部队各级后勤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随着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后勤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军革,使得军队建设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壮大,适应保障“打得赢”需要,更好的完成部队平战结合后勤保障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以部队财力资源为研究对象就是要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促进各级党委依法科学理财,推行精细管理、精确保障,进一步规范部队财经运行秩序,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实现部队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解决部队普遍存在的按规划建设能力偏弱和“急需需求难保障、无效需求乱保障”等问题,为全军部队财务部门实现财力资源的统筹统配提供有益借鉴。对于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目标与途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理念先进
理念先进是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关键,它体现在: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否抓住工作的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办法;能偶善于总结经验,以实践的理性认识推动工作;能善于借鉴前沿知识,提出独特的工作创新思路。分析财务活动,处理财务事务,推动财务工作,可以采用这些思维方式进行。二是创新理财方法。财务人员要在扎实掌握财经法规的基础上,对财务业务能够举一反三,对财经制度触类旁通,这样才能符合新形势下部队理财要求。
二、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制度健全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制度健全应包括:一是种类齐全。不同额制度反映不同的管理内容,对于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财力资源的人员来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制定不同的行为准则和约束内容。对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管理职责的划分、运行机制要制定不同层次的制度标准。二是结构合理。财力资源统筹统配制度和标准内容要准确、明晰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各种层次的管理制度之间、各项制度标准之间必须界限分明、彼此衔接、协调配套。三是科学可行。财力资源统筹统配各项制度和标准的制定应结合实际,与市场经济发展和部队后勤改革相协调,切实可行。
三、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管理到位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管理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财经法规。作为部队财务活动管理者,必须首先遵守财务方面相关法律制度,这样才能管好其所属人员更好地执行财务法规。二是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法规。财务人员是具体从事财务活动的管理人员,所以,必须遵守财经法规和操作规程,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坚决不能在财务管理内部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四、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技术先进
先进的技术手段是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技术支撑。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成本降低的先进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电传、网络和先进的信息载体等运用于部队财务工作中,可以降低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制定成本、实施成本、协调成本、监控成本,提高统筹统配效率。其次,制度经济学认为,技术变化对制度变迁有着普遍的影响,技术变化不仅增加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而且降低了某些制度变迁的操作成本。不断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推动财力资源统筹统配制度的创新,以定量化、数学化为特征的先进技术手段在部队财务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提高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先进技术是实现其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五、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经济民主
实现理财经济民主是部队财力资源实现统筹统配的主要方式。通过发挥民主理财机制,使部队的财力资源统筹统配过程处于有效制约权力的外部条件之中,增强理财过程的透明度,使整个过程置于广大官兵的监督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按规划办事,不按预算执行的现象。一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正确处理民主集中制、党委制和首长负责制的关系,正确处理内部讨论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二是改进民主理财的手段方式,要疏通民意表达渠道、使决策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民主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友存.军费管理学.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