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漫谈读书 九年级七班国旗下讲话››安全伴我成长 学期第5周国旗下讲话››让尊师之风长存于世——秋季第二周国旗下讲话››做一个有修养的胜利人 国旗下讲话››国旗下讲话——学雷锋,做文明的好少年 高三(18)...››《走近高三》 国旗下讲话 文 章来源免费 教育 w ww.Edu wg.Co m文稿网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放飞理想,规划人生》。
省教育厅决定在本学年度起在全省所有中小学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专题教育。人生规划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与设计。人生规划包括职业规划和学习规划。初中阶段是我们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使我们能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能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引导我们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同学们,我们许多同学虽然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都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不了解,甚至有许多同学学习的动力不足,面对学习压力选择的是逃避甚至辍学,没有认识到读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就是个人发展的最好途径,真正的让知识改变命运,是增强个人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规划我们的人生,确定人生目标,学校也将根据上级的要求,在初二、初三开展一系列的初中生人生规划的专题教育,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或是继续求学进行理性选择,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人生就是在这种不适应中,调整适应,发展适应的长河中前进的。在人生的每一个漂流中,可能会远离我们的人生目标。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学会在远离目标的时候,去创造条件,接近目标。
同学们,你们将来干什么?成为怎样的人?就取决于现在干什么?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我相信奋斗而成功的人生正是你们所想要的,因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最绚丽的年龄,大家一定要抓住机遇,放飞理想,规划人生,立志苦读,自强不息。所有老师和家长都在为你们加油,期待着你们成功!
谢谢大家!
>>《放飞理想 规划人生 国旗下讲话》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 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新课程不断地在倡导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靠践行,德育靠体验。“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将接受的信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比较,并作出选择。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体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纪念馆、组织学生献爱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关键字:留守初中生; 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一直是基础教育需面对的核心问题。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一直困扰着我们。生涯教育为我们找到了突破口,为教育改革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我国的生涯教育起步晚,虽然在中心城市中小学已逐步开展,但在广大的城镇和农村中学,生涯教育依然空白。对日益增多的农村留守学生进行生涯教育能够培养该群体的自信心,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势,知道明天能做什么,今天该做什么,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
1、生涯教育的内涵
生涯,career,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是一个统整的词,包含个人一生全部的教育活动,外延极广。广义地说,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都属于生涯教育的范围,是终生教育;狭义地说,生涯教育又可看成是学校内实施的,以达成个体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手段i。
很多人不理解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认为有了职业教育,生涯教育完全是多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指出:职业教育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 完成这类课程之后可以获得所在国的主管当局认可的在劳务市场上从业的资格。ii可见,职业教育是一种内容较窄的微观教育。而生涯教育涵盖了职业教育,是融合了微观与宏观的全民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涉及职业技能,还有职业能力和方向、生活目标?兴趣等多方面的教育。它贯穿于人的一生,要求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把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起来;各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内容,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无可替代。
2、留守初中生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2.1避免就业及升学的盲目性;明确目标,促进学习
留守学生是近来社会、政府、媒体从教育角度关注较多的群体,只要城乡二元社会存在,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将依然延续。当今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倾向把留守学生送入城镇学校就读。而由于分数和户口的原因,他们只能进入门槛较低的私立学校。因为基础较弱,很多留守学生成绩并不优异。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氛围下不受老师关注,难免生出厌学情绪。逐渐产生随父母到大城市打工的意向。而对将要从事什么职业一无所知。简单地认为在城市生活月入千元已经足够。而家长由于认识水平不高,无法对孩子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方面的指导,在大学毕业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的认知下,任孩子自由发展。出现了所谓的“二代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他们只能从事低技术?低收入的职业。因为没有受过生涯教育,人生规划无从谈起。即使部分留守初中生升入高中,也因学校缺乏必要的生涯教育,无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以致于盲目选择专业,毕业时面临困惑与失落。导致“学习无动力,升学无意识,就业无目的,人生无意义。”从长远看,对留守初中生进行生涯教育,能开拓农村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人生方向,树立“为自己的未来而学习”的信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使学生在人生发展的转换及未来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适应和调整,这对社会和个人都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2.2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选择能力
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人都以跳出龙门走向城市为信条。城镇及乡村基础教育也以学历教育为目的,而没有建立在当地经济以及生产、生活的发展和特点上,导致经济能力薄弱的学困生不愿接受职业教育就外出打工。在发达国家,生涯辅导和教育始于幼儿园,这种教育以简单、直接和引导的方式在儿童心里树立了一个职业理想,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的生活目标和职业理想逐渐清晰、明确。因此,从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生涯发展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发挥潜能、寻求个人发展形成正确的潜意识。对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有益:生涯教育传授的有关职业类型、职业意义、职业所需的资格与能力知识能帮助学生顺利过渡、成功就业。并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对能够继续升学的学生,同样有职业生涯选择及相关学业准备的重要指导作用。教会他们了解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围绕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合理选择专业,做好人生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3、留守初中生生涯教育的举措
开展留守初中生的生涯教育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而社会也要提供资金?法律和制度保障,把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生涯教育意识,拓展生涯教育的方式和渠道。
3.1学校方面
首先,把生涯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制定生涯教育的教学体系。生涯教育课程的目标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理想。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工种的性质,向学生介绍生涯与人生、职业与社会的基本理念,培育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加大对留守学生家长的生涯培训,运用专题教学法进行家长和学生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课程宜分年级采用多种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等灵活教学。学校应充分发掘地方资源,邀请社会人士参与生涯教学。例如:聘请当地知名企业家来校演讲,邀请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校宣传职业学校的状况等。除了单独开设生涯教育课程,还可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把职业观、职业素养及相关知识有计划、按步骤地渗入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需善于挖掘蕴藏在学科教材中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努力创设生涯教育情境,进行适时的、灵活的、有机的渗透。
最重要的,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社会实践,建立职业信息资源库和职业指导办公室。生涯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和课堂,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引领学生进入工厂、企事业及机关单位等职业领域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考察,近距离了解各行各业的现状,体会各种工种的工作状态,知道各个职业所需的资格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奠定了基础。留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的职责更为任重道远。学校的生涯教育并不是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职业,而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职业社会化。
3.2家庭方面
影响人成长的环境因素无非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而家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部分留守学生从小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在父母一方的“单亲”照顾或爷爷奶奶的寄养中长大。家长文化层次低,很难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进行指导。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起着重要作用。在外务工的父母应尽可能增加与孩子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轨迹,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及时调理自己的教育方法;转变教育方式;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孩子性格的发展;指导、教育和帮助孩子规划生涯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能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帮助,更加夯实学校生涯教育的基础。
3.3社会方面
转变社会观念,加强宣传和师资培养。由于知识本位和精英教育的影响,社会上重知轻行的观念一直存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人才观。单一的评价标准使我们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因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生涯教育能够推行的认知基础。教育不能只为选拔和培养精英服务,而要以提升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成“人”为目标,才能最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尤其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和教育,让家长广泛和深入地了解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也是当务之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在有条件的师范学校开设生涯教育专业;选派人员去国外接受培训;聘请专家对准备从事生涯教育管理与实践工作的人员及在职各科教师培训。
提供生涯教育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政府部门应给予学校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生涯教育的管理和实施。责成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产业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成立生涯指导委员会,探讨相关配套体系的设立,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建立本土化的生涯学科。政府监督和督促各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实践和体验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机会。规定生涯教育的资金筹措方案和落实措施,加紧社会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冯玉冰(宁波慈溪范市中学)
金怡雯(丽水青田二中)
李紫欣(台州黄岩澄江中学)
吴禹豪(温州乐清柳市六中)
包希隆(温州乐清乐成实验中学)
倪禾木(温州乐清国际外国语学校)
俞 儿(杭州十五中)
金行健(杭州十五中)
于 暄(杭州十五中)
金玲琳(杭州十五中)
生涯导师
钟峰华,杭州高级中学生涯规划课教师,国家生涯规划师。
田润,网易公司北京地区招聘官,人力资源管理师。
冯玉冰:我是未来著名的艺术家兼歌手;我是活泼开朗但时而忧郁的小孩;我是未来著名的企业家;我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女子;我是表面冷漠、内心炽热的少女。
金行健:我是特种兵;
我是狼;我是癌病毒;
我是王;我是仙人掌。
包希隆:我是想做什么事就一定会做的人;我是喜欢电子产品的人;我是想要成为名人的人;我是A型血;我是射手座。
倪禾木:我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我是一个人缘超好的人;我是一个想要当男生的女生;我是一个喜欢吃巧克力的人;我是一个想成为小四郭敬明那样的人。
李紫欣:我是一个未成熟的孩子;我是一个幼稚的旅行者;我是一个懵懂的少女;我是一个痴迷的读者;我是一个平凡的人。
吴禹豪:我是心思缜密、注重细节的人;我是时而冷漠、时而热情的人;我是数学爱好者;我是不追求流行却又多少有些了解时尚的人;我是乒乓球好手。
金怡雯:我是十三亿分之一,独特的一;我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员;我是拥有思维的一个附庸;我是居里夫人的崇拜者;我是哈密瓜。
这是一个看上去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人,现在你可以用“我是 ”这种填空的方式,写出5种答案,以此表达你对自己的认识。
金玲琳:我是金玲琳;我是女的;我是初中生;我是杭十五中的学生;我是少先队员。
俞 儿:我是拖延症患者;我是内心汉子的女生;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我是一名舞者;我是一名少先队员。
于 暄:我是蒙古利亚人;我是哺乳动物;我是学生;我是一个初二学生;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关键词: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初中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认为大学生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初、高中课程涉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我们各部门的压力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大。
国内首位将职业规划指导引入到中学课堂的北京人大附中专职职业规划师、北京前方导航教育公司首席专家吴志兰女士认为:“一种观念的转变,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倘若在初中阶段就引导孩子对兴趣、气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初步了解,进一步认知和探索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解决大学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问题就会容易很多。
在我国,孩子们一般是在十二、三岁开始上初中,到十四、五岁初中毕业。处于自我独立意识增强心理断乳期的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链条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对职业世界探索需求,引导他们认清自我,培养对待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意识,掌握搜集整合筛选评估所获得资料的方法,了解社会市场对职业需求变化,对外在环境与工作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为初中毕业后马上就业或者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好积极的准备,必将成为初中阶段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要务。
目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是被忽略的。很多包括一些教师也认为读出好成绩是头等大事,选择职业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事情,过早地涉猎职业的事情耽误孩子学习,在中小学就关注职业方面的教育未免早了点。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法规和系统要求满足中小学生早期职业认知的需求,更不要提及指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的具体标准。近些年一些南方沿海地区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但大多数学校仍都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职业成熟度是个人职业发展状况与其职业发展阶段需相互对应,处在探索阶段的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将会包括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两个方面。职业成熟度是一个动态的与“心理成熟度”和“个人准备程度”密切相关的概念。职业生涯辅导是建立在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特点优势、兴趣、潜能进行探索,积极主动地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对未来人生及其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规划更好地安排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1.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金河学校初中三年级学生。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职业成熟度分数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身体健康,有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愿望者;(2)能主动和他人交流、愿意将一些感受同他人分享者;(3)能够按时参加每次团体活动。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有:(1)性格内向不愿同其他成员分享交流者;(2)不能保证足够时间参与者;(3)不愿意尊从活动安排者。经过面谈筛选初三男女各12名学生参加,将入选学生按班级分层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
2.研究干预阶段
2.1确定团体辅导时间、地点和道具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最后两节课,持续4周共8次辅导活动。地点选在金河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后备场地为三楼小会议室。彩笔、学生胸卡、白纸、影音设备等。
2.2优化干预方案
干预人员系研究者本人,对教育学、团体心理学领域有广泛的涉猎,具有中学教师资格证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有一定咨询工作经验,能够准确掌握实验伦理原则。干预主题在初步了解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况状和与参加实验的同学们的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基础上确定,确定研究目标通过八个主题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活动,自编团体辅导方案——我们从这里起航!
2.3干预实施过程
本研究干预具体实施分为四个阶段:评估期、介绍期、活动期、评价期。评估期:研究者真诚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参与实验学生的讲述,告之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安排和地点,签订团体知情同意书。介绍期:将团体辅导的性质、活动方式、次数、结束时间告之学生,介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与学生保持顺畅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认可与配合,此期在干预第一周完成。活动期:领导者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使得团体活动有效运作,调动所有成员积极参与。评价期:使用《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对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测;通过与干预前调查数据比较来探讨团体方案对提升职业成熟度的效果,同时为促使活动目标实现,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及时反馈,干预结束后收集成员自我总结,干预结束两个月后进行追踪测试评估探讨团体辅导干预持续效果。
3.研究评价阶段
3.1实验组成员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分析
3.1.1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各个维度的前测值和后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处理后独立性、职业世界知识、职业决策态度与处理前有显著差异,职业成熟总分、自信心、职业自我知识、职业决策知识指标与前测相比差异极显著。
3.1.2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试差值比较
实验组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决策知识以及自信心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动性、独立性、稳定性、职业自我知识和成熟度总分的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功利性和决策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初中生职业成熟度效果较为明显。
3.1.3讨论
实验组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决策知识和自信心变化值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动性、独立性、稳定性、职业自我知识和成熟度总分的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本次团体辅导的重点为接受悦纳自我、增强自信、激发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其中穿插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讲授和讨论,成员对自己未来发展产生积极期待,初步制定职业生涯定向;另一方面,团体辅导活动中的信任温暖的氛围让成员敞开心扉大胆探讨解决问题办法,还有快乐热身运动和情境模仿促使学生全情投入活动中,活动感悟颇多,并能将活动中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之中。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功利性和决策态度”两个维度上前后测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原因是功利性和决策态度受现实社会影响长期形成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而我们只提供8周团体辅导,想在短时间内仅仅通过团体辅导途径来改变其决策态度和功利性,是非常有难度的。
3.2.实验组团体辅导活动中期评估结果与分析
团体成员对自我的表现都比较满意,遵守团体的契约状况良好。但仍有14.15%的报告未能注意自己对团体指导者的反应,29.67%的成员可能会标定自己和他人,51.78%的成员会询问别人的问题和给予他们忠告。这些表现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分不开,因此会自然地带入团体中。在第五次会面是通过和成员探讨这些行为表现,在后续的活动中有较大改善。
3.3实验组团体辅导活动结束效果评估分析
通过《团体咨询效果评估表》中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回答,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成熟度有较大的提高。83.27%成员表示对职业生涯选择更有信心,他们明确了到清晰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80%成员初步形成了暂定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其实初中生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等各个方面都还未定型,团体辅导真正能帮助他们的是激发职业生涯意识,拓宽职业世界的视野,培养进行职业生涯抉择的能力,而形成真正的职业选择只是次要的,目前也只是暂时的或者大方面的选择,不可能具体细化,通过团体职业生涯辅导所有成员对自己的未来生涯发展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合理的抉择。
3.4实验组追踪性评估结果与分析
对照组并没一直处在自然学习状态中,在取得对照组后测数据后,为对照组和未参加团体辅导的同学们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指导,所以在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干预研究结束两个月后,只对实验组被试采用问卷调查进行了追踪性评估。将实验组后测数据与追踪数据进行T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团体职业生涯辅导产生了长期效果,效果得到了维持。
3.5小结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初中生能否升到上一级学校学习是老师和家长最密切关注的,他们多数认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太早,职业选择和初中生距离还很遥远。职业价值观、职业自信心、职业兴趣等内部因素也是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却是关系到学生职业抉择、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专业职业指导人员的关注。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不仅仅只针对初中学生,可应用到不同年级学生,重视学生早期职业观念的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形式,职业生涯辅导再早也不为晚。
真诚和谐的团体氛围有助于成员共同分享和思考,都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的成员们,希望对自我有更深度的了解同时也想借助外界的力量解决自己在职业规划中的困惑,使自己更加成熟。
活动形式多样,各种咨询理论综合应用,职业生涯团体是各种咨询理论综合应用的结果,比如接受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理念的指导,营造真诚、和谐、信任、不评判的团体氛围;职业生涯团体活动形式多样,有活泼的热身活动、个人思考、团体分享、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单纯课程讲授所带来的被动和疲乏感,让成员感到新奇,提升和维持成员参与团体的热情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4.提高初中生职业成熟度的策略
4.1自我探索与自我提高
一方面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做一些自我探索性的测验,对自己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等有所认识,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比如让学生在一些校内部门团委、阅览室、接待室等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自己组织校园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学校园内的深入开展。
4.2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多渠道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初中阶段,以探索和计划为主,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与任务,促使他们对自我进行了解,以及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和提高职业决策能力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特色发展课程,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组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悦纳自我的意识,增强自信心。学校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推荐职业生涯方面书籍杂志或者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发展趋势,了解未来想从事职业的相关技能要求,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环境因素相结合,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掘地方资源,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职业生涯教育。对职业生涯问题进行交流,还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他们自己从事的职业,回答学生关心的职业问题,加深学生对各种职业的了解和对职业生涯设计意义的认识。学校有必要针对性地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及时提供职业生涯咨询,同时加强抗挫折的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是初中生职业成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学校开展以学生为本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不只是专业职业生涯辅导人员努力而是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进来,为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做出更大的贡献。
4.3家校合作,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
家长本身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关注一些社会上的职业信息,有机会带着孩子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孩子职业世界的认识范围。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实际职业场所比如工厂、企业、机关、社区等进行考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各种工作的特质以及工作者角色,试探自己是否喜欢未来想从事的工作中工作者的状态。实践参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和生活,提高对工作世界的认识,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志兰.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1-290.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70.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79.
关键词:初中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自我管理制度
当前,就初中生这个群体而言,其在自主管理能力方面还需要提升,之所以存在该现象,这与过去实施的教学模式有重大关系。在过去,基本是处于教师教而学生被动学的这种局面,那么,如何对该教育方式进行调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居于主动位置,并形成自主管理这种良好的局面呢?对此,班主任的积极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在班主任的带动下,注重为全体学生创设适合其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进而实现对初中生个人能力的有效培养,且推动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及互相学习,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获得增强,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一、引导实现学生进行个人自我管理
1.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目标。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只有在既定的目标要求之下所采取的行动,才能具有实效性的,为此,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管理时,需要先引导其树立目标。如在开展“畅谈理想及规划人生”的主题班会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指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并为了实现该目标而不断努力。
2.学会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好。当设立目标之后,就会有相应的动力,而目标的制定,则是围绕某件事情而进行的。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本身就需要完成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其能分清主次,对于紧急且重要的事情,需要优先完成,教师在这方面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让其学会管理好自身的事情。
3.学会管理好自身的行为。随着初中生年龄的不断增大,其在自我意识方面开始日益成熟,在对个人生活方面的安排上,或者是关于人生、社会方面的解读上,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及见解,不希望再被父母所束缚,需要把自己的力量及才能展示出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情绪往往还不稳定,在自控能力方面也较差,在一些情况下甚至还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引发不良后果。因此,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
4.学会管理好自身的时间。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时间观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对时间进行管理,这方面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即使没有老师的要求,或者没有家长的督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仍能做到高效利用时间,并安排好学习及娱乐的时间。
二、构建班干部负责制度
初中生还处于“爱动”的年龄阶段,具有“能动性”这个天性,从学生的层面上来说,其希望在进行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能获得老师及同学的认可,并非常希望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希望老师能给自己这个机会。而在班集体中,形成这样的局面,即每件事都安排有人去做,每个人都能做事,使得学生的班级意识获得提升。对于班级的各项事物,则安排学生进行负责,为建设优秀班级做大贡献。
1.进行班干部委员会的选拔。在关于班干部委员会的选拔上,需要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的一种为学生的毛遂自荐方式,另一种则为全体同学投票的方式。先安排全班同学进行报名,之后进行岗位竞选演讲,由其他同学进行打分,最后由综合分数高的同学,成为班级干部队伍的成员。通过该方式产生的班级干部在群众基础上较为厚实,并具有一定的威望,在带领其他同学实现共同进步上的效果更为理想。
2.定期开展班干培训活动。学生干部来自于学生,对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较为有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在管理方法上,还是在处理问题的策略选择方面,均显得较为稚嫩,为此,安排对其进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上,安排班干部统一参加级部会议培训,该会议是每周一次,培训对象是全体班委会成员,通过听取报告从中吸取养分的方式,提升其班级管理的质量。而在班主任方面,则每周必须召开一次班委碰头会,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三、健全及完善自我管理制度
1.构建激励机制,激活学生的自主管理积极性。从班主任的层面上来说,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激励制度,通过该制度来激活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内在动机。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这两方面进行:第一,安排学生参与到管理之中,注重激活学生所具有的这种管理动力,进而使得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这种快乐及责任。第二,做到知人善用,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方面的潜能。在班级内,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为此,班主任需要深入对学生进行了解,使得学生的优点及特长均获得发挥。
2.建立小组管理机制。小组管理机制的设立,是实施小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的保障,与此同时,小组评价机制的存在,还是构建班级小组管理机制的重要证据支撑。根据全员参与的这个原则要求,在每一组中,各选出学、德育组长一名,之后,再由组长任命相应的组员,对小组的卫生以及纪律等事务进行管理,而在作业检查方面,则直接在每组内进行学科小组长的设立,并定好各组的组规,要求每个组员都需要遵守,如果出现违规的现象,则会受到惩罚。总的来说,让所有的同学都形成一个共同的理念,即“我以小组为荣、小组以我荣”,加强进行集体主义方面的教育,强调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作者:董慧仪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横沥中学
参考文献:
从1988年,国家教委《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到2000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学校减负的规划。回顾“中国式减负”历程,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中国式减负’是减负形式主义。在学校减负的同时,校外却在增负,甚至学生负担更为沉重。在政府的禁令下,学校减负是容易的――上课时间减少、给学生布置作业减少,可这不是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而是减负‘鸵鸟政策’,把责任轻飘飘地推给家长和社会。”
的确,书包的减负只是一种形式的减负,短期内见效快,长期看却是让学生的压力有增无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以致情绪郁闷、行为偏颇的情况之下是不会有良好的学习状态的。
初中生压力之下的极端表现:10%的学生至少考虑过一次自杀
今年1月23日,海南省海口市13岁的初中生小瑾,无意中偷听到母亲与班主任通话聊她学习有关的内容。于是她大喊一声:“我再也不要上学了!”便摔门而去,来到附近一栋公寓15楼纵身跳下……
2月23日,站在房县县城西河河岸上,依然感到春寒料峭。如果不是3天前这里发生的一起自杀事件,西河水或许不会被基本放干。顺顺和鹏鹏两名初中生失恋后相约自尽,留遗书称为爱死值得……
每年,都有许多青少年自杀的新闻见诸报端。
温州市共青团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专家近期开展面对面活动,在座谈中提出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议案(建议)、提案等,以递交市“两会”讨论、审议。其中,一份温州市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报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抽样调查显示,约35%的初中生有抑郁情绪,表现为感到苦闷,感到前途无希望,经常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10%的学生至少考虑过一次自杀。
2007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的约1.5万名学生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与2002年该所的调查结果相比,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去年,重庆10岁左右女童电梯里反复暴打同楼1岁男孩(据悉,她与被伤害男孩之前并不认识),并抱回家从25楼抛出,幸被大树所阻,男孩全身多处骨折。据了解,这个女童只有十一、二岁,是一个在校的小学生。最令人恐惧的是事发后她竟然若无其事撒谎说是被其他人抱走了,还假装帮忙找人。
今年,一条珠海一女中学生因与同学争男友,被人在厕所里群殴的微博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珠海警方表示,经调查事件的确是女生争男友而起。珠海警方证实,该条微博反映一名女中学生被同学群殴情况属实,经调查事件是因两学生争男友引发。据警方调查,2月6日15时许,受害人许某平因与15岁的黄某珍争男朋友,带4人欲在大虎公园教训黄某珍,后黄某珍打电话通知朱某研等5人到场帮手,朱某研等人将其拖进厕所,分别用脚踢和手打方式殴打,期间朱某研让同伴拍下殴打姿势的照片。
初中生压力山大的原因分析:家长期许过高成压力的“罪魁祸首”
“初中学生的压力最大。因为到了高中,学生的发展有了大致方向,而初中阶段,面临中考、想要考更好的高中。”杭十三中教育集团嘉绿苑中学心理咨询站站长说,尤其是重点初中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
《全国教育质量监测浙江省情况分析》显示,被抽样的小学生每周用于课业总时间为36.7小时,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个小时。而被抽样的初中生,每周花在学业上的总时间为53.8小时,以一周学习五天为单位进行计算,平均每天有10.76个小时用于学习,超出成人8小时的工作时间。一位初中老师说,除了在学校里的学习外,超过五成的初中生要参加校外补习,重点初中的学生比例更高,“一个星期要参加四个以上补习班很平常。”
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高中生压力最大,因为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其实不然,初中生往往比高中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初中学生不像高中已有定位。为了孩子进入好的高中,家长给的压力往往比高中更大。此外,对于缓解高考压力社会已达成广泛共识,但初中生的压力却在万众瞩目的高考之下被忽略。
一个初中生,每门主课每个学期的大型考试(校级或年级层面组织的考试)不少于7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主课加起来,一个学期的“大考”在28次左右,这还不包括平时的随堂考和单元测试。考试也就算了,更要紧的是家长对于每次考试的关注,现在很多老师一般不会主动跟家长说孩子考第几名,但家长却耐不住性子,很多人考后第二天就会来电话或短信咨询考试名次,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
此外,尽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学生进行按考试成绩分班,但在现在,大部分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毕业班,分班都是“公开的秘密”。学校分班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已经很大,然而,某些家长对孩子再加压,初二女生小魏称:“我真的要被我垮了。”小魏的成绩一向不错,入校时就被编入“重点班”。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她觉得在“重点班”压力太大,想转为普通班,可母亲坚决反对,理由是普通班的师资一般,没有“重点班”你争我赶的好风气,难以考上好的高中。寒假放假之前,小魏母亲担心她放弃努力,特意为她请了3个家教,分别给她补习英语、数学、物理。结果她课没补好,反而产生了厌烦情绪,看到老师来就想躲。分班受挫、家长施压都让不少学生不得不在压力下屈服,留下了心理阴影同时也影响了学习效率。
初中生压力的情绪管理:营造好学生自我管理的家庭教育环境
去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了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在的初中生在学习管理与情绪管理方面的能力较弱,其中女生情绪管理能力却比男生弱。业内人士认为,中学生轻生的现象更多的是孩子情绪管理的问题,值得家长重视和反思,同时,提醒家长要看到小学与中学的差别,营造好学生自我管理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初中阶段学会从情绪的“奴隶”到情绪的“将军”。
中学的课程比小学多,不仅学习的任务会加重,而且学习的困难也会增大,这是家长和学生普遍的感觉。目前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但在压力舒缓的情绪控制能力却不强。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了《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亟待提升》的调查研究报告,该调研样本选自广东等八个城市17所中学的1742名初中生。调研结果显示,中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整体偏弱,有一半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情绪自控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在情绪体验方面,中学生消极情绪体验较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压力体验,分别有50.7%、37.4%的学生经常感受到学习压力大或考试紧张,33.7%的学生感觉自己在学习上表现很笨。就情绪的自控能力而言,52.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向他人轻易表露不良情绪,35.7%的学生经常向父母发脾气。此外,67.6%的学生经常会提醒自己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但在真正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却只有44%的人表示能摆脱消极情绪或正确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情。这说明虽然学生主观上意识到了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但要真正从心理上摆脱这种消极影响、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还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中学的课程比小学多,学习任务加重,学习困难也增大,中学生有一半人感到压力大是正常的情况。然而如果孩子仅仅想到这些,那么马上就要来临的中学生活所带给中学生的,就只有“压力”这两个字了。事实上,中学能够给孩子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除了压力增大之外,还有很多,比如一旦进入了中学,天空将更为广阔,生活将更为丰富,世界将更为精彩。这就需要家长在进入初中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家长也要告诉孩子,未来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艰险和疑难,但是我们都要有勇气去努力面对、思考和奋斗。
编后语:叹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关键词:生物;现状;对策
一、学习初中生物的意义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和人的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环保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了解食品的保存方法、移植树木以及环境问题等等,都需要生物学的指导。生物学在一些与人类发展相关的一些技术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福音,对生物方面的进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学习生物还可以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发展,满足他们喜欢探索、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大量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不仅对他们的思维开发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还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让学生在完善了生物知识结构的同时,使他们了解到了怎样科学地去看待生命、看待世界。总之,初中生物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二、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到位。由于生物在学校里被称为“副科”,其主要原因是在考试成绩当中生物的分数不是很高,所以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想过其他学科提高成绩,放弃了对生物的学习和现状改进。或者是认为只要临时复习就能应对过去考试,完全忽略了对生物的正确学习,摒弃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缺乏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的一个阶段,学生是带着好奇心去学习的,但是等到新鲜感一过,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理解,很多学生就对生物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很难开动脑筋去想象生物学中存在的概念,例如DNA、染色体等等。
(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很传统,在上课时不懂得借助一些道具,只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把本节需要讲解的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很少和学生互动,也基本上不懂得课堂小结,没有指导、提示和具体要求。还有就是有的教师只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会变换方法,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三、初中生物教学改进方法
(一)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面对生物学科不受重视的一个现象,各个教育机构应该把重视生物教育这个话题早日提到议程内,重视其教学工作。要对课程的安排、学生学业水平考察、评价制度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而教师和领导也要高度重视对生物学科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进而改变以往应付的心态。
(二)培养学习兴趣。只有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地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工作。首先,可以利用生物实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再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上要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的同时再去有目的、具体性地思考所学的知识,这样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再次,认可学生,给予他们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欣赏的目光,让他们在鼓舞中拥有学习生物的信心,进而提高对生物学习的情绪。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做好标记,带着问题去听课,解决难点和疑点;在课堂上要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讨论解决问题,还要在课堂上边听边记录,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课下要经常复习,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知识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便于自己的复习。
(四)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具,让学生有最真实的感受,例如对水的节约,教师可以去强调每个学生都可以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平时要懂得怎么样去节约水,展示缺水地区的艰难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水源的重要性。这种充满感情的教育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健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所谓的参与式教学法是指依据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发展规律,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唤起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采用这种参与式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关键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感恩;学习成绩
1 引言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回应他人的恩惠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的一种人格特质。 [1 ] 初中生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其健全人格的体现。
本研究要考察的是感恩对学习动机内化和学业成绩的影响。何为“内化”,以Dukheim [2 ]等人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家则提出,内化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过程,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机内化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稳定的内在心理品质。简而言之,外在学习动机内化即个体将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的过程。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自我调节问卷、感恩问卷为调查工具,结合学生近期学习成绩,探究感恩对学习动机内化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感恩情感、感恩认知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感恩水平越高,其学业成绩越好。同样,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内化水平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学习动机内化水平对学业成绩起促进作用。
4 讨论与建议
4.1 关于初中生动机内化水平及特点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可得,整体上初中生的动机内化发展较好,内化水平较高;女生的动机内化水平高于男生。女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比男生早熟,所以在生活上表现得也更为乖巧、懂事,学习上更为自觉。研究还表明,初一学生自主学习倾向强于初二与初三。在个体身心发展历程中,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从以前的依赖关系中独立出来,渴望成为独特的自我。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行为的内容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也体现在学习行为中,学习行为较小学时期更为自觉,自主学习倾向性更强。初三由于学习任务、升学压力、学习氛围等影响,学习动机会比初二阶段更多的依靠外部调节,如对升入重点高中的期待、完成父母的愿望、不辜负老师的期待等,这也是初三级学习动机内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倾向性比非留守儿童强,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某些学者的研究不符。赵富才 [4 ]通过调查发现,缺乏父母监督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学习态度散漫和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而在本次研究中,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倾向却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可能与学校实际情况有关。首先,被调查学校是该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各方面都尽心地照顾这些孩子,并且加强家校联系,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工作中也会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心,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温暖可以化解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不安感。另一方面,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从小就留在家中,不像普通孩子一直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更强,比一般孩子心理成熟得更早,所以自主学习意识更强。
4.2 关于感恩对动机内化的影响
由结果分析我们得知,感恩水平越高,动机内化水平越高。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品质,怀有感恩之心的人,都会对身边的事物怀有珍惜之心,他们珍惜老师、父母、同学、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给予的帮助。在中国教育的背景下,初中生对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感恩更多的是体现在学习上。在别人的关怀下,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学习。
4.3 关于初中生感恩、动机内化对学业成绩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感恩水平越高,其学业成绩越好;动机内化水平越强,学业成绩越好。这与孙式灵的研究一致。他的研究指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提高学习成绩。弗雷德里克森曾提出积极情绪的拓宽建构模型 [5 ],她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展心理定势。所以,可以用这种模型解释感恩心理、自主学习态度是如何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不仅能使人感觉愉快,也会促使人作出最优行为,即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态度则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4.4 建议
4.41 注重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营造感恩氛围,让学生知恩。其次,使学生懂恩,鼓励学生去了解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去发现身边的感恩故事。通过“今天我是小当家”“他人对我的帮助”等活动感受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恩。最后,把感恩付诸实践。如节日感恩,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给自己的老师、父母送上一张自己制作的感恩卡片;参与社会实践,多组织学生探望学校周边的孤寡老人,让学生学会爱,体验爱,感激爱;每周写一封感恩信件,写下这一周以来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等对你的帮助;每个教室里设置一片“感恩墙”,墙上可贴感恩的名言、故事等,鼓励学生争当感恩明星等。
4.42 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发展
为提升学生的动机内化水平,除了进行感恩教育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赏识教育,帮其进行近期人生规划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使学生喜欢学习,使其产生积极主动学习。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父母、教师同时监督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有不良学习习惯督促其改正;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培养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充实的体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 结论
(1)初中生整体动机自主性发展较好。其中,初一级学生较强,初三级最弱;女生高于男生,但性别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不显著。
(2)感恩情感、感恩认知、感恩行为均对动机内化起促进作用。
(3)感恩、动机内化对学业成绩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喻承甫,张卫,李董平等. 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 2010.07.
[2]暴占光.大学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研究[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3] 李勇. 高中生学习动机内化水平及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编排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专题的设置或紧贴课本内容,或紧密联系实事,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不仅仅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我们身边的语文,也在某种意义上转变了教师的一些教育理念。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注重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搜集信息、自主阅读、积极思索、深入探究、合作整理、放飞思维的平台。
1. 让学生“自己”学。在教学时,老师的眼里要有学生,全部的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一个好的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总是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活动,启发他们善于抓住问题关键,让他们拿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如何“学”来考虑,在专题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例如:为了迎接端午节的到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布置以“端午日”为课题的任务,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网络、书刊或其他媒体搜集资料,可摘抄、剪裁、打印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搜集、探究、整理,要有活动记录,搜集的资料,最后形成小组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质疑问难来获悉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上,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让学生“思”中学。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且靠“疑”推动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老师要善于引导,并鼓励他们把“疑”提出来。有“疑”就得“思”。然后,通过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引导来解“疑”。这样做,比由老师直接讲给他们听更有效。如初中生自我人生规划的社会调查,学生通过调查、探究,总结出有的初中生缺少人生的规划,更多的是听从父母的安排。通过调查发现,是否有合理的人生规划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确定目标,规划路线,付诸行动,才能收获未来。这样的调查思考结果才易于学生接受,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意识,增强责任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再如学习方法的调查,通过调查总结,部分同学原来只是跟随着老师,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疑问”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从“疑”起“思”,从“思”中学,掌握知识会更牢固,更易形成能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寻找不同问题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激活思维,使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3. 让学生“乐”中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学得“乐”。如何在专题教学中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成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冲出教本,打破时空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拓宽学生主动发展的天地,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一同学平常喜欢玩电脑,在“环保”实践活动的教学中,他就通过Flas展示了地球被破坏的全过程以及毁坏后的惨烈景象,边演示边讲解,既直观形象,又以兴趣、爱好为核心,充分发展了个性。
讨论是课堂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要让学生抛开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争论,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可引导学生对比几种不同的观点。
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在“乐”中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畲族文化;初中思想品德;应用
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是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把畲族文化与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文化便成为了一项资源,这无疑又提高了教学的内涵,也让思想品德课程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及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教导学生走向真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启迪学生智慧和力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现代教育的主题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教学中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利于学生创新的契机,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畲族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是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第一小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前以畲族的来源为引子,设置疑问:“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甚至让学生查找资料,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怀疑,鼓励其标新立异,发挥想象力,创新新观点,从而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同时,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畲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简而言之,就是要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二、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就必须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把课堂活动当做自己的活动,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设计出一个有趣的开头,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第二小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设问学生有没从众心理?是否随大流?抹杀己见?进而引出中华文化的传承问题。为了知识的具象化,联系实际,我们可以以畲族为例。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在许多方面已经和周边汉族相融合或者正趋向融合,古朴遗风的生活习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当地汉族强势文化的影响,许多具有畲族民族特色的东西消失了,这也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下该何去何从?从而引出知识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既要传承优秀的文化,又要体现时代性,加以创新,保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素养
实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重视初中生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畲族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多运用图片、真人真事等材料,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有趣的思想教材,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并引起共鸣,受到感染。如《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第三小节《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利用网络收集并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有关“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历史文学”“畲族的工艺技术”“畲族的饮食服饰”及“畲族舞蹈歌艺”等资料,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漫画、诗歌、歌曲等创作,以文化产业的角度发展畲族,同时针对畲族现状展开讨论或辩论。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开阔了学生视野,增进了学生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畲族文化辅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品德学习资源。
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教导学生走向真善美
初中生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做人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心理素质和人生志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畲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善良淳朴的民族,畲族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充满忠勇精神的编年史。“忠”和“勇”在畲民的心灵深处有着永恒的文化魅力,并且成为畲族民族性格的基本因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对畲族的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进行提炼介绍,甚至是实地探索,归结畲民在“忠勇”的大旗下由历史铸就的畲民勤劳勇敢、忠诚刚直、纯朴和静、团结友善的民族性格。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自尊、辨是非、负责任的人,懂得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待人之道,学习与人相处的道理和艺术,培养对社会、对世界的关爱情怀,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向真、善、美,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综合上述,将畲族文化带到思想品德课堂中,不仅是学习教育教学的需求,更是社会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畲汉友谊与团结增添色彩。畲族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挖掘,会使学生在今后的每一步都获得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逄双瑜.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