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人才培养

金融人才培养

时间:2023-06-04 10:4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人才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人才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53-02

学生所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是目前高校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很多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校外实习环节,但是由于金融专业的特殊性,实习企业对接待这种人才培养工作并不积极,或是只流于见习等表面层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金融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发挥校企双方资源的各自优势,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就能够真正把金融人才培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去,与之同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

一、当前校企合作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以至于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金融企业所需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高等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必要尽快出台有关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

2.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必然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金融企业将参与金融人才培养视为其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担心最终会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金融企业并不一定愿意通过直接参与金融人才培养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只是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

3.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行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很多都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4.金融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高等学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量与质不匹配”的矛盾也在加剧。当前金融业新业务的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了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然而,部分高校还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金融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金融企业要求不符,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结果只会是:虽然金融专业毕业生与日俱增,然而在质量上却与金融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改进校企合作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

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立法的形式制定相关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高等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深度合作,实现金融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创新校企合作运营模式,提高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进行金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核定高等院校与金融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使双方的利益目标一致,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金融人才培养的成效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高度相关,培养出的金融人才越优秀,企业就能获得越高的回报,自然能够提高金融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加强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提高金融人才实践能力

在校企合作进行金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在学校建立金融实验室,在企业建立教学基地,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培训,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加强高校师资力量与金融企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倡导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校企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

校企合作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互对接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进行校企合作的重点,是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设计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以此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前置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后置到金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才能最终成为现实,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学校、企业、学生之间多边共赢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第2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本文分析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

关键词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45-03

高职教育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所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于金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需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金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结合高职金融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探究符合金融职业岗位需求的金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基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高职金融专业岗位需求的特点,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调查金融技能岗位的就业需求,建立了“工学融通、分层推进、五位一体”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把高职金融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将岗位综合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融通、岗位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相互融通、岗位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相互融通、岗位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相互融通。通过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案例引导、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践五位一体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金融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工学融通的培养基础

所谓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学融通,即在培养目标上,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技能岗位群职业能力相融通;在课程体系与课程上,课程体系结构按照人才成长过程设计,专业课程表现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中,教学过程和学习角色分别与工作过程和岗位角色相融通;在实践环境上,实践教师、实践设备、实践制度等与工作环境要求相融通。通过四个方面的融通,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通(如下页图1)。高职金融专业教学和金融就业岗位的相互融通是高职金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了实现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学融通,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第一是目标层面。以与行业协会合作为着力点,依托金融行业协会和金融公司进行企业调研,共同建立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第二是课程层面。以金融行业企业为重点,通过参照金融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金融企业共同开发课程门类,从而形成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相关工学结合教材。第三是教学层面。以金融企业岗位为重点,通过对岗位人员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对岗位角色进行分析设计学习角色;通过对工作情境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情境。第四是保障层面。按照金融企业工作环境要求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金融企业工作人员素质要求建设师资队伍,使学习者体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三)分层推进的培养过程

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金融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顺序对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进行培养。第一层面是岗位基本职业能力。这是金融岗位所有岗位从业者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按照金融专业“宽基础”的要求,在基本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从金融行业实际调研出发,了解金融行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职业态度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培养学生金融基本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第二层面是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这是针对金融行业内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而设定的。按照高职金融专业“精专业”的要求,在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调查各个具体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资源和学生毕业就业方向等因素,设置既符合金融岗位需求,又满足学生需求的金融岗位课程模块。第三层次是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这是针对学生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岗位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以及发展前景而开设的,主要有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岗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岗位的纵向迁移。所以,在设置这一层次课程模块之前,不仅要调研金融行业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以及这些岗位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岗位升迁以及发展前景。

(四)五维一体的培养手段

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案例引导、项目实训和综合实习是使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基本手段。第一是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由于金融业岗位没有固定的工作流程和对象,其工作岗位往往涉及一些不相关的岗位群,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一些经济金融的基本知识以及社会知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金融业岗位又有一定的特性,在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金融业各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达到。第二是技能训练。金融岗位都需要一些基本技能,比如点钞、传票、珠算、小键盘输入、文字录入等。所以,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在高职金融专业教学计划中必须开设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先由专业课教师和金融企业的职业经理手把手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手法,然后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练习,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第三是案例引导。由于高职金融专业的职业技能不是特定的,往往涉及某一岗位群,职业活动领域比较宽泛,需要比较多的经验,所以,在高职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取得经验是很重要的手段。第四是项目实训。高职金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模拟金融企业的真实环境以及岗位工作的真实过程,这样只能通过专业教师和金融企业的职业经理把金融岗位工作进行分解,按项目进行实训,使学生掌握金融岗位工作的一些基本项目。第五是综合实习。在高职教学中,专业实习可以通过学校的实体公司和校外的实习企业来完成,但在高职金融专业实习中很难通过校内实体公司来进行实习,只能通过校外金融企业的顶岗实习来进行。由于金融岗位的特殊性,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了解岗位工作的大体流程,而不能真正参与岗位工作过程中,所以在综合实习过程不仅需要金融企业经理的指导,还需要学校实习教师的参与,引导学生去认识岗位、参与岗位工作。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达到以岗位为中心,实现“工学融通、分层推进、五位一体”的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更新课程体系

现行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很多是按照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来设置,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因此,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来重新设置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一层次为基本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这一模块课程主要培养高职金融专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第二层次为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主要培养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在充分调研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学校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有针对性地开设。第三层次为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培养高职专业学生岗位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岗位认知、顶岗实习、职业规划等。

(二)改变教学手段

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对象是“人”,而非“物”,这就决定了在高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单纯讲授为主,而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以增加学生的经验。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的体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聘请业务经理现场讲解,增强学生对于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同时可以使任课教师从中受益。

(三)增加实训资源

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就业岗位的特殊性,没有固定的工作对象和工作流程,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很难完全模拟练习金融企业业务。很多高职金融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停留在硬件建设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效率又很低。所以,在高职金融实训条件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大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软件的开发研究,以提高实训的效率。在实训资源安排上要按照岗位业务来进行,同时考虑金融业各岗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尽量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充分理解真实的金融业务。

(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在,高职金融专业教师很多是学校毕业就从教,没有金融业从业经验,专业素质整体偏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加强专业教师金融企业实践的力度。这样,通过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工作,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金融专业教学的发展。第二,聘请校外金融企业的业务经理作为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业务经理在金融企业一线工作,对于金融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流程非常熟悉,有具体的从业经验,他们授课能够使学生直接了解金融业岗位就业的过程内容。第三,加强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科研水平,通过学术活动、教师进修等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金融专业可以找准位置,把教学与金融企业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金融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校企双方的定期交流,学校了解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使教学更科学。再次,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为高职金融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岗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基于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同时也要结合地区金融业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7-48.

[2]李海涛.高职财经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3-115.

[3]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8(10):60-61.

[4]李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29-132.

第3篇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是发展迅猛,从而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以服务供销系统人才需求为主导的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1313)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目标确定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过程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是一体的,因此下面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进行介绍。另外,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重点详细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公用基础课程的开发由于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因此将一带而过。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在刚刚开设本专业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单位,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基层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调研,详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群),结合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课程体系。待专业开设以后,还应定期(一般一年一次)开展相关的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本专业核心岗位(群)的变化情况,结合最新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质需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调整(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层次农村金融人才的常见岗位有四个,依次为柜员岗、信贷岗、金融会计核算岗和大堂经理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拟招聘岗位多数为信贷岗、大堂经理岗,也有部分柜员岗有人才需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拟招聘岗位更多为信贷岗,也有少量金融会计核算岗的人才需求;有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员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一般基层企业的金融会计核算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过汇总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上述四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能力及素质,并进一步推理出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找出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如下:柜员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储蓄业务处理、个人贷款业务处理及中间业务处理。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能够规范办理重要凭证、印章等的出入库,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机具等,能够具备熟练操作个人储蓄、贷款、结算、、外汇等业务能力。培养以上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有:存贷款业务相关制度、种类、操作流程、利息计算等,结算业务相关操作规程与手续处理,业务种类、基本规定与操作流程,外汇业务种类、操作流程与处理手续,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授信业务受理、授信业务调查、授信业务审查与审批、贷款合同签订与发放,贷款、授信后管理及贷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调研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业务受理,贷前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审查审批信贷业务能力,签订授信合同、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与风险管理。培养以上能力应掌握的知识有:授信业务基本类型,目标市场分析、信贷营销策略,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贷款环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分析、信用评级,贷款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分析,贷款合同签订与管理,贷后检查等。对应支撑课程有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大堂经理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服务管理、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等三项。完成上述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维护大厅秩序并解决一般客户纠纷,能指导客户正确填写各类业务流程单,圆满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及并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基本礼仪规范、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卖点分析与技巧及客户投诉处理技巧。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会计核算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存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及年终决算。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能够正确使用和审核各种银行业务凭证,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能够熟悉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具备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年终决算。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有:各类存款核算手续及存款账务登记方法、结计利息规定、存款利息计算和核算方法,贷款业务核算手续、利息计算与核算方法、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往来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续,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手续、会计科目及核算。相应支撑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或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述分析已经分岗位详细介绍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素质由于与岗位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进行分析,在此进行概括分析: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业特性来看,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及身心素质,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尤其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避免职务犯罪。

综上,不难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专业课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农村合作金融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等。此外,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形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学习,我院总结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适合实施“校企共育、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优势;“能力递进”主要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培养逐步递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描述如下:第一个阶段(第1、2学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开设综合素质课、品德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个阶段(第3、4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柜面服务、信贷服务、金融营销服务等岗位业务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个阶段(第5、6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第5学期,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重点学习专业拓展课,并开展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第6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校内校外“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较好实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8%,毕业生受到供销系统内单位一致好评。

作者:张清亮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第4篇

关键词: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金融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自然而然的在我国货币及资金的进出口贸易等拥有了不可或缺的影响,积极完善我们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制定良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我们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在笔者看来,我国培养金融人才的主要途径莫过于高职教育和传统的大学教育,因而,我国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应该重点抓学校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金融财经人才

社会需求是衡量一切教育,生产,生活的基本评价标准,唯有适应了社会需求所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才能在完成了自身的学习后更好的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样既可以避免毕业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境地,更可以为我们金融业的起航推波助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对广大金融学子负责任的伟大表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避免了社会公共财富的极大浪费,提炼了广大金融学子的业务技能,是我国更好的培养应用型金融财经人才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有必备的业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压力下依旧可以承担相应的工作和考验。以“通才教育”的思想培养金融专业人才,让他们由之前的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培养精英人才向大众化,高质量人才转变。只有正确处理好了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协调发展的关系,可以保证力量,提升层次相互促进,做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渗透,突出特色与整体发展相交融,使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让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互为补充。

二、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进行课程改革,从课程,师资,培养倾向等多方面进行彻底的革新

我国金融课程的设置具有很严重的弊端性,学生对自身认知的模糊,对职业定位的茫然,这些都源自于我国高等教育中许多课程设置的非科学性,课程设置中许多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冗长却无意义的课题设置,给学生的学业造成了严重负担,让学生对这门原本充实且实用的科学望而生畏,这是我国教育模式发展尚不充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要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应用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同时,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适时的对师资队伍进行一定程度的充实与提高,金融学是门更新快,权威性强的学科,花重金聘请权威的教师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再次,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譬如可以采用诸如企业实习,定岗实习,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实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方面的锻炼,这样可以把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推向更高更好的发展轨道上去。积极更新学校教学设备,例如可以推进金融实验室建设,开展模拟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可以更好的强化学生对书本上理论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一些软件的操作,譬如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早期的预热认知对他们今后发展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商业骨干是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的。

三、金融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培养他们的国际眼光,树立与国际接轨的思想与意识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建立使金融行业面临着国内国际的双重考验,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我们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的金融人才更加需要锻炼自身技能,譬如掌握一到两种外语的能力,了解多国的语言文化背景,金融生存环境等,学会怎样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辅助生存技能为自身的发展鼓劲,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腾飞贡献力量。具体措施可以采取诸如注重专业计划的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要开设一系列具有国际投资眼光的课程,譬如我们常听到的网络金融,风险控制学,行为金融学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具有一个前瞻性的眼光去面对全球经济的起落,机遇与风险,还可以采取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实用性课程,如资产负债学,信用卡业务等,把自己的专业主干学科与实用性相结合,从更好的国际投资理财眼光去要求和完善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国际潮流的大势上面,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面对国际大潮赋予金融业人才更高更难的挑战。

四、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之一,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加快,金融人才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从全方位锻炼自己自身的能力,包括就学校而言,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配备更优秀的教学系统和师资力量等;就学生自身而言,抓紧机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自己人格发展等素质要求,还要更好的学习研究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臧冠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高层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

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在我国所有的独立学院中,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而在经济管理专业里,金融学又是独立学院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之一。然而,从这几年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就业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并不成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尝试对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

因为一本和二本院校是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金融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应该定位为培养应用形金融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含义是:

1、知识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理论知识够用,比一本和二本学生知识方面要精,就是掌握金融核心理论,掌握以后工作中用的上的知识就可以,放弃过于深奥的金融理论知识。比高职院校学生要深,这样独立学院学生比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发展上就更有后劲;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知识结构:(1)工具类知识,指英语、C语言、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2)人文类知识:指政治理论知识、文史哲知识、艺术体育知识、素质拓展等;(3)自然科学知识:指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4)专业基础知识: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证券投资,资本市场,保险学方面的知识;(5)专业知识,指一些专业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2、能力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金融专业知识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4)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金融产品开发的能力。和一本及二本学生相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上手快。

3、素质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高,文理渗透,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好,有创业意识,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外语表达能力好,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爱心和责任心等素质。

二、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必须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比如可以分为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和理财类方向,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实施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一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年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需要的变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和独立学院本身的师资条件分专业发方向进行培养,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一年是继续学习几门专业选修课程和做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照搬一本、二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授课教材使用重点院校的,理论学时过多,实践环节太少,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感觉消化不了,难度大,枯燥无味,学习金融的兴趣大大下降。

2、没有针对三本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照搬重点院校的授课方法,导致教与学脱节,一头热一头冷,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难于上手。

(三)策略选择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面问题,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该选择如下策略:

1、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对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必要进行讨论,如果要开设,讨论怎么开设,不同课程的关系怎样,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何搭配。

2、坚持大类培养,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里可以加入企业需要的考证课程,比如可以开设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的培训选修课程。

3、重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软件模拟上机参观实践的学时数。

4、轻理论和数理,重实践和应用,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进行反复训练,选择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进行重点学习。比如可以选择保险营销和理财进行重点学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不至于找工作都困难,至少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存在下去。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

1、调整学习内容

金融学里深奥的理论很多,有些金融理论需要用到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这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如果在金融实务中应用不多,可以直接删掉,跳过不讲,有些金融理论虽然从整个学科理论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金融实务部门中的应用却并不多。如果该理论在金融实务部门应用较广泛,我们可以使用最容易使学生理解的方式把该理论介绍给学生,很复杂的理论也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介绍。金融学科里实务性的知识也很多,这些知识在老师眼里可能觉得很简单,甚至有教师感觉太简单了不值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其实三本学生恰恰是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实务知识最感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反复讲解。

2、因材施教

三本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一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差点,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和重点院校学生相比也要差点。因此,对他们授课时教师要主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千万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破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中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制作的教学课件,使用的教学案例,学生讨论的材料都要有针对性,即要适合三本学生的特点。

3、重视案例的应用

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几乎每一个金融理论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金融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尽量选择我们国家自己的案例,或者和我们国家有关系的案例,甚至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的案例,总之,要使学生感觉到案例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和他们自己密切相关,这样的案例才更有吸引力。讲解案侧不要就案例讲案例,我们使用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那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可能一个案例可以引出好几个金融理论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金融学科实务性非常强,因此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就要重视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进行:模拟操作、参观学习和社会调查。

(1)、模拟操作

金融里面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外汇交易等业务都可以在试验室里进行模拟操作,三本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非常感兴趣,这些业务的模拟操作不需要什么高深的金融理论做基础,有的金融业务可以在没有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下直接操作。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太有很可能到金融实务部门去真枪实弹地进行实习操作,所以使用一些金融软件进行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就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进行模拟操作,学生的每一个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都要有历史记录,并且要有成绩,模拟操作的每一步教师都要进行指导。

(2)、参观学习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去外面联系一些金融单位,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参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等金融单位的工作场所,业务流程,可以请金融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对他们单位的金融业务向学生讲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也可以请一些金融实务部门人士走进课堂,讲解金融实务的情况。这样学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金融理论就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金融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深刻,对于学生明确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和安排在校期间学习重点都有帮助。

第6篇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一、引言

从大环境来看,如今,全球数据量均呈现激增趋势,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这不仅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信息分析人才,也说明相关院校要加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本国国情出发,我国从工业社会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社会转变,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普及应用,对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是信息管理学科研究的新方向。以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情况来看,懂经济、懂计算机同时又能掌握数据分析知识的学生在就业时有相当的优势,这恰好与我们哈尔滨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如何发挥财经类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建成专业特色,是此次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我们这样有明显“金融特色”的院校,充分发挥在金融领域的办学优势,塑造出自己的金融特色,即:坚持服务于金融行业,跟踪IT发展的前沿,把握财经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最新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打造金融特色专业:金融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方向。培养具有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知识,精通金融学、经济学以及数据分析理论与技术,了解数据的商业价值,通晓以清晰直观的形式提供数据分析结果的方法,强调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思想,掌握现代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三、金融特色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面向社会需求

2013年3月,IDC数字宇宙报告《大数据,更大的数字身影,最大增长在远东》写到:预计到2020年数字宇宙规模将达到40ZB。在这样的大数据环境下,我国也必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信息管理类人才,例如,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医疗卫生、电子商务、零售企业及政府数据中心等行业对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所以,在此情况下,我院有必要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面向社会需求,对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分析方向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确保符合大数据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顺应大数据浪潮的发展趋势。例如,未来对具有大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数据可视化人员、数据监管人员等和大数据相关的职位也将应运而生,因此,我院应当注重培养需要具备深度分析数据能力的专业人才,使其成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付出应有之力。

(二)教学特色

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两个模块:“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数据分析课程”,其中,“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又分为“开发技术类课程”和“面向应用的课程”两个子模块,将程序设计类课程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课程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系统的实施、运行与管理方法,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最终通过案例实践,深入理解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数据分析课程”又分为“数据分析方法课程”和“面向应用的数据分析课程”两个子模块,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数据挖掘是数据分析的核心课程,运筹学是辅助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工具,了解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渠道。极力扩大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研究、实践机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立一些针对某个合作企业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在该企业的资助下开展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合作企业的创新发展。

四、课程设置

计算机程序设计在数据架构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通识课基础上,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必修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Web实战项目(Java方向)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及SPSS、数据挖掘与分析类课程。同时,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既有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信息管理概述、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UML与可视化建模、计算机网络技术、银行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含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英语等。以及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二选一,电子商务概论、静态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三选一,IT项目管理、系统工程、ERP原理与应用三选一,企业资源规划、经济法、经济学三选一。

五、强化实践性教学

财经类学校在专业教学方面应该关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关键,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学科特点,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得以组合联通,长久以来,高校办学都在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学术与职业特点的融合,要将“隐性”的课外实践逐渐转变为“显性”的实践课程。在落实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引入从业资格课程、职业群集课程等等,强化专业实践,与当地的金融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入“3+1”的实践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加满足当今市场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同时,学校还可以构建校企联盟模式,协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以及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身职业的特点,进而有目的的投入实践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实践教学要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帮助他们更加适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树立“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要注重实践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便于查缺补漏。开展实践教学,要综合多元化的实践渠道,融合先进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将课程体系内容与工作领域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职能能力得到提升。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与就业,在目前金融类学科教学中应该加以推广。

六、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专业,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性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系统在运行中积累的数据量已经超越管理控制能力,社会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也在迅猛增长,信管专业的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4(02).

[2]石洪波.财经院校信息类专业数据管理与分析课程群体系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09).

[3]闫娜.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1).

[4]陈红琳.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3(25).

第7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企业 技能人才 培养

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作用不仅在于淘汰落后产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优胜劣汰也是极为残酷和严峻的。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化加快,劳动密集型岗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岗位变化,熟练工种岗位减少,技术型岗位增加,尤其是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复杂化程度提高,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一、厦门市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目前,厦门市正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和厦漳泉同城化三个主题开展工作,对人力资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1.企业技能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厦门市技术工人总数为30万,从2011年开展的企业技术工人抽样调查情况分析来看,机械、电子、光电、轻工、现代服务业对技能人才需求较突出,平均每家大中型企业需求91.5名技术工人,占现有在职职工总数的7.5%。在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为63.1:27.5:9.4,与国际上合理的“橄榄”型结构(15:50:35)极不相符。

2.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

以前,厦门市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大军。改革开放后,工业迅猛发展,外来劳动力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劳动技能。而且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职业教育成为很多职业(技工)学校学生最后的选择,入口素质不高导致职业教育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产业工人。

3.企业在职技术工人培养工作薄弱

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但在职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比例却不高。每年厦门市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为3~4万人次,而来自企业的鉴定对象只占10%左右,企业在职职工持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7%(详见下表),与厦门市技能强市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1.政府方面

(1)职业教育(培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技术工人培养的重要渠道,目前厦门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热门专业重复性建设严重,而工作环境艰苦且企业急需的专业却得不到发展,全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毕业生极其匮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公办职业学院寥寥无几;三是社会培训力量投资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政府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失位,过分注重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忽视了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指导和引导。

(2)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不健全。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岗位要求比职业(工种)标准的要求要精细得多,依据标准进行的培训和鉴定是多岗位和较共性的内容要求,而企业岗位实践技能是单一的、个体性的岗位技能。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要求与职业标准鉴定的内容存在差异,是目前职业技能鉴定不被企业认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个别职业标准比较陈旧,与现代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严重脱节,直接导致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3)缺乏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综合措施。近年来政府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但更多是关注技能人才的培训、评价工作,缺乏技能人才的引进、落户、企业工资指导、社会保障等长效激励机制。

2.企业方面

(1)忽视技术工人培训的重要性,职业培训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技能的职业培训观念,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投入不足,原因主要有: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因此在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首先考虑的不是自主培养,而往往采取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导致企业自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企业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现实的原因,企业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培训大多仅为满足本岗位的基本操作需要,再加上培训结果缺乏公正、有效的职业评价,劳动技能水平无法作为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的凭证,员工学习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尽管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也给技能人才提供了较高的薪酬待遇,但对技能劳动者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激励机制还未形成。同时企业的职业发展制度大多建立在职务等级体系基础之上,忽略了技能人力资本的价值,技能人才无法向企业核心地位流动,影响了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职业教育方向。应围绕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重点发展制造、加工、建筑、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旅游、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专业,合理规划各职业学校的定位和专业方向,突出专业教学优势。以厦门技师学院为代表,建设2~3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人社部门应建立职业培训机构评价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分级管理,及时公布有关职业标准、培训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培训计划报备制度,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手段,推动职业培训市场健康

第8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5日

国际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国际货币金融活动的基本理论与实务。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也增加了市场风险,金融危机频发。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百姓日常生活都日益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因此,掌握一定的国际金融相关知识,不止是从事金融行业所必须,也是日常理财的必要条件。国际金融课程就业面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国际金融或国际贸易业务工作。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和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抽象难懂,最后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如何探索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特点

国际金融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本科生的培养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架构,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其培养方案不同,更注重实践操作,因此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只要能适应实际操作的要求即可。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要遵循“理论知识够用、实际操作管用”的原则,以专业岗位技能实训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熟悉基本流程,可以快速上手。

对于学生而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练各种形式的外汇买卖、懂得各种外汇交易术语、对外汇走势有准确的判断,还要懂得如何去计算交易中的盈亏以及如何去规避交易风险。因此,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与此同时,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公式推导,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因此,在讲授课程中,要多注重案例分析的讲解。譬如说,举实例来讲解整个外汇交易操作的过程。但是,由于外汇交易中,涉及的汇率价格和交易主体是多变的,这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于教师而言,要把培养应用性人才必备的一切特定素质、知识和能力要素等要求,体现在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上,用具体的技能训练和实训来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我国目前的金融改革的前进步伐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这让学生在对交易过程的理解上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课程还要进行一定课时的仿真实践操作练习。譬如,为学生准备仿真实验室或计算机室,利用专业软件,让学生进行外汇的模拟操作交易,锻炼学生对汇率走势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交易意识。

二、高职国际金融课程人才培养方案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程实践主导化,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按照目前的安排,基本是每班每学期都有两周实训,一般安排在学院模拟实验室进行。应该说这两周时间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宝贵的。都是安排在这两周内集中锻炼。但要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平时课堂的准备和铺垫就非常重要了。考虑到实验室的利用问题,每门课程实践时间的安排都需要错开,有些基本技能类的,可以设置在学期初进行;有些实践是和相关课程的某一章节相衔接的,在时间上最好安排在该章节刚好讲授完毕时,还有些实践的内容是对相关课程的全面掌握,那就需要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者下一学期开学初期。课程的设置应该是跟随着实践过程的安排而安排的。

第9篇

在所有的学科中,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个,在进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时,不仅要以应用型知识为主,还要注重金融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学生要有足够的能力与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难题,在课程体系中还需运用科学、合理的金融方法进行分析。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的金融学专业人才还与提出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仅以这种状态来迎接未来的金融市场,这不仅会加大与世界金融学科之间的差距,还会制约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1]。

因此,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开始对金融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还要注重对金融人才创新的教育,立足于我国的金融发展的实际市场环境,采用适合我过的金融学人才培养与教育理念和模式,这样才能掌握到金融环境教育的精髓,才能有属于自己国情的金融模式理念。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动力分析

(一)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由于我国当下的金融市场环境逐渐的开放化与全球化,而金融人才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要求,我国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不合理,实用性不强,不能够适应当下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以全球化的视野与全面性、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行一次重要调整与改革。我国现有的金融学培养模式从各个方面来看都与国际金融市场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向的适用性不强等,这也是我国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这些缺点会直接推动我国金融学人才模式的转型。

(二)金融需求、市场竞争的驱动力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开放化,我国各个金融行业的业务也已涉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中来,国内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风险等方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需要。因此,我国还需根据当下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实际情况,将重点内容放在培养有国际化、竞争性、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身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与全能化,只有具备专业能力很强的专业人才才能背负起如此伟大的胜任,才能满足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2]。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它会直接推动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与要求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

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学的人才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能准确寻找到金融学人才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的培养趋势,结合各种模式的优势来制定出适当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进一步适应当下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我国早期的金融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中,金融的教育方向已开始面对全世界,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方面。当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建立时,由于受到国外金融的影响,我国开始保持着宏观金融理论,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向创新与创造力上,对于各个学校来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这样才能适应当下金融环境的要求。

由于中国的金融学与国外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培养金融业不同类型的人才时,不能直接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培养方法,还需结合我国的国情、国内金融市场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金融市场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这对我国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要求,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要熟悉国内的金融体制和规律,还要熟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功能、意义,能够从国际的角度和视野中分析和理解国内和国外的金融市场环境。

首先,在学历上,金融业市场开始对金融学生的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对研究生和硕士生的人才要求比重在逐渐提升。其次,在复合型综合性喏人才上的要求更高。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非常复杂,只有一些能全面掌握本国的金融运行特点、懂得各种金融所必须的工具,熟悉各种金融方面的知识,掌握国内金融运行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复杂的大环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创造性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资本与规模,创新能解决金融内部环境的矛盾,也能直接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所以,在培养金融学生的高校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出色的金融人才。

三、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路径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培养的主要是学术研究派的博士生,后者培养的是职业性学位。我国眼下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是根据我国传统的金融市场需要和实践得出的结论,但是,由于眼下多元化的金融模式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类型,还需立足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

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有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合新模式的金融学人才;以金融学生的教育为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来加强创新教育等[3]。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的精髓,培养出全面性的、创新性的人才,以应用型知识为主,加强对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自主要学习,培养学生重视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素养。此外,还要优化课程的内部结构,加强传统知识的讲述,注重结合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出适合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金融学人才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要求。如今,金融业已成为经济的核心地位,我国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视野上。

第10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额度也在不断提高。为实现外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充分遵循我国的外贸政策,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打造更为科学、有效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更具专业性、职业性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外贸人才教学质量。

一、外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就目前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到外贸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都存在滞后性,势必会对外贸人才的教育教学质量构成威胁。外贸人才的培养应顺应国际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强调外贸人才要更具职业素养与外贸知识点,以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理念上,未意识到外贸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未对学生在外贸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训练与培养,会严重威胁着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模式上,对外贸人才的培养过于重视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对外贸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导致外贸人才培养水平始终不是很高。外贸人才属于高素质人才,其中所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商务英语等课程,都是外贸人才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仅仅重视对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教学手段的创新性设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更新教学理念,渗透国际贸易元素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为实现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强化对外贸人才的科学性培养,构建更为完善的外贸人才培养机制,为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新时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思想与意识上出发,更新教学理念,及时将诸多国际贸易元素渗透其中,以实现外贸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了解国际贸易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了解与外贸相关的职位,如跟单员、外贸员等,结合职位的性质、工作内容等,有目标性的对外贸课程进行设计。此外,结合外贸工作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外贸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力量与支撑,是实现外贸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

(二)创新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新时期,若想打造专业性强、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团队,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建设实训基地,模拟职场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参与机会,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师可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其中,以“Business Negotiation(商务谈判)”为主题,模拟职场状态下的外贸谈判情境,以进口“羊毛”为例展开商务谈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使用商务英语与客户进行对话,对货物订单、订单量、产品质量、产品单价与开船时间等展开一系列的谈判,对外贸相关的内容进行协商。

此外,也可开展项目教学法,设置外贸项目主题为“焊丝出口”,然后根据这一题目,让学生开展后续的操作,如及时回复外国客户的询盘,与外国客户进行实施沟通,在各个外贸网站上产品信息,制作形式发票、材料与单据等,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表现不佳的方面予以提点,在实践中指导,对外贸人才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除了建设实训基地外,还要提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应与外贸企业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与平台,能让学生切身感悟到外贸工作的职场环境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影响。

(三)创新评价机制,强调评价的人性化

为实现对外贸人才的科学性培养,后期的评价工作也很重要。传统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仅仅以试卷的形式开展,忽视了外贸工作的实践性特色。因此,为凸显评价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日常的课堂实践情况、最终的外贸实践考核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定,以实现评价的人性化与科学性。运用此种评价模式,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信心,不会存在意志消沉的情况,甚至会为了获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断努力,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外贸人才培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满足外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强化对外贸人才的科学性培养,制定科学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可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打造更为完善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将最新的国际局势与热点问题渗透到教学体系中,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选择多元化、创意性的教学方法,能在外贸人才培养上也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茜茜.后金融危机下温州外贸人才培养途径与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3,(25):185-186

第11篇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金融行业,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京宝贝等以及如雨后般春笋的P2P网贷及众筹网。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合作,如中证百度百发100指数、南方浪大数据100指数、大数据300指数;保险行业,余额宝正式推出两款保险理财产品甚至电信行业也在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浙江联通与百度及富国基金合作。

传统金融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及机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及职业技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呈爆发式增长

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51job.com)“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

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三、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

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具体见表1。

从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招聘对象主要集中于以营销型人才、风险控制人员、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员为主要对象。从这份表格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也可以以此来制定互联网金融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核心课程。

(三)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

所以,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职位的需求,深圳市前海大丰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要求是以1年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或者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关注细节,对数据敏感,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是熟悉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所以,高职金融专业,也应该相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教学及能力培训。

第12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4年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RS-2014-3047)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6日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经历了金融信息技术(ITO)、金融业务流程(BPO)、金融知识流程(KPO)三个阶段。金融服务外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ITO、BPO等行业都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语+综合素质”四位一体的外包人才。ITO是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IT+外语”的较低端人才,如证券业经常会把IT相关业务进行外包。而BPO则是目前京津两地区主要的发展趋势,需要“本土+海归”培养模式下的高精尖人才,如银行业对信贷档案整理、信贷后期管理等非实时的BPO业务进行外包。可以说,金融服务外包业比传统的制造业更加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能否为外包的产业链创造可观的附加值是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对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行业需求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四方面的创新培养建议。

一、重视京津冀金融服务初级阶段技术人员的培养

ITO属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初级阶段,而IT技术人才构筑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骨架和基础。初级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例大概在60%左右,应首先开拓程序员、业务员等基层的比例。京津冀地区具有金融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高校应首要承担起培养初级IT人才的任务。在培养过程中,夯实学生金融服务外包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业务流程的掌控,针对发包国语言系统学习一门外包专业外语。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提升数据处理、网络工程等IT业相关的实用技术。

二、加速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中、高级人才的提升

中级管理人员应首先具备IT技术人才的所有素质,在此基础上,主要是具有单独实施某金融外包项目的管理能力。中级管理人员在金融服务市场的需求比例大概在25%~35%之间。在高校培养的基础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应该承担起培养IT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成为中级管理人员的重任。通过独立承担外包项目的组织、监督、控制,与发包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沟通与协调的长效机制,在团队内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来发掘和培养中级管理人员。通过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项目锻炼,使得中级管理人员可以具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级人才主要是负责外包的高层决策和市场的开拓。高级人才应该是在中级管理人员的基础上,要精通世界主要发包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法律条款、语言、人文等。高级人才在金融服务市场的需求比例大概在5%~15%之间。培养京津冀的金融服务外包高级人才的核心是要求其具有国际视野,可以采取“海外培训考察+海外人才引进”的模式展开。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高级人才的国际市场洞察力,合理地利用行业规则和国际惯例来开拓海外优质的发包项目。

三、聚焦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从业人员金融业务和IT技术的综合能力

京津冀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金融业务和IT技术的提升,以ITO为主的信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依然是现阶段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关键。从业人员金融业务和IT技术的提升是京津冀巩固ITO产业领军地位并逐步提升外包层次的核心。这也是京津冀培养金融服务外包政策导向的内在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服务水平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注重其金融业务和IT技术的复合型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是提高从业人员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基金业务、股票业务水平,加强技术人员的IT项目管理能力,数据的采集、清洗、维护、备份和修复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控呼叫中心服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外包业务管理系统、灾难恢复系统、数据备份中心系统。

四、关注京津冀金融外包人才的语言应用与沟通能力

近年来,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发展迅猛,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人才储备等都得到了相应的进步与完善,承包市场和发包市场的“双向特征”日趋凸显,使原本在印度开设离岸外包的部分企业进入中国开拓市场。随着离岸外包成为京津冀等地区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可以完全胜任语言交流和了解外国文化的人才就变得供不应求。

近年来日本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外包了40多万个呼叫中心服务等工作岗位。例如,天津作为传统日企集聚区,90%的软件离岸外包市场都来自于日本,为日语软件外包方向的学生提供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因此,在熟练掌握日语等语言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外包行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为京津冀离岸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锐鹰,刘,黄玉杰.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