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4 10:4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第1篇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近年来,阅读教学逐步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欣赏为主。

一、以读为主,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一)初读课题,感悟要点。

叶圣陶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强调抓住字词的理解和感悟。这些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而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感悟文章的要点,要从课题入手。如《飞夺泸定桥》,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用“飞夺”,而不用“走过”“越过”?你从“飞夺”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悟到了行军的急速、作战的神奇和通过这座桥的难度。

(二)精读句子,感悟重点。

文章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有的句子往往起桥梁作用,精读句子,感悟重点,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我是这么设计的:

1.读句子,指出朗读的重点。

2.让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有被火烧到或烧伤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做的?在烈火烧身时,他心里会想到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齐读句子,突出重点,朗读体会。

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分层次朗读,感悟坚强、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也就抓住了教学重点。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悟。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从清新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这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二、以写为辅,感悟真情

第2篇

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

现在的学生对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时期的生活与经历有很大的距离感,对当时的战争场景很难理解与体会,更谈不上情感上的触动与共鸣,然而,体会中国工农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又是学生回避不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门槛。于是,两篇设计中都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出途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例如,两篇设计都试图通过情境描述、路线图、音乐渲染、“飞夺泸定桥”视频、高山峻岭图片、故事等全方位地展现与学习内容一致的文本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游离于生活体验之外的语言理解,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态学习。这既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生长点,也是学生得以顺利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当然,两篇设计中个性化的情境营造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对于途中的困难,学生的感受还不到位。建议筛选出中面临艰难险阻的画面,再配以动情的描述,甚至撼人的一连串数字,来触动学生想象中九死一生的惊险,从而情由心生,情意相融。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能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

品析经典语词源自语文教师的功力

这两篇教学设计都体现出参加这次NOC活动的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功力。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对经典语词和语言文字的敏感,并能将其转化为语文学习活动。不管是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还是莲花学校的设计,都无一例外地对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作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暖”和“寒”字作了对比与学习铺垫,通过故事与视频再现了“巧渡”与“夺取”的感人一幕,把对“暖”和“寒”字的品析既作为学习语言文字准确性的切入口,又作为展现途中的风貌,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突破口,在抓实工具性的同时实现了人文性的要求,在实现人文性的过程中加强了工具性的落实。因此,在新技术不断走进课堂的时代,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更要提升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形成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基础上对新技术应用的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会有更有说服力、更典型的创新教学案例。

微课程的系统思维也表现在设计中

微课程是从课程的高度来系统规范要求的,所以微课程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注重自身的整体构建,还要注重与资源开发、微视频、学习单、学习平台、实施与评价等系统的组合,更高位、更系统思考是微课程设计的重要表征。这两篇教学设计承前启后,前后贯穿,一气呵成。在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中,“教材分析”部分能以整组课文的视角来审视本篇课文,继而强调了“全文短短56个字中出现了五处地名”,体现了团队对教材的独到理解与利用。“学情分析”部分不仅剖析了学生的能力现状与认知现状,而且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借助地名背后的故事品味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承袭前面的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了解中相关地名背后的故事及其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应有之义了。在“教学过程”部分,设计能够更加突出和利用“地名”在教学中的纽带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教学环节都依次用“地名”来贯穿,如“以地名为抓手理解古诗,走进伟人内心”“以地名为抓手学习写作手法,感受伟人创作才华”以及填写地名的巩固练习。

莲花学校的设计则更全面、周到些,不管是在“教材分析”部分,还是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部分,都力求体现出《七律・》这一课应有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教学目标”部分,其中的生字新词、词语理解以及体会精神品质都设计得具体而全面。莲花学校的设计也有贯穿全篇的重点,即通过抓住诗眼“不怕”来开展重点学习环节的活动。例如,“教材分析”部分指出,“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教学目标”部分也指出,“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难’‘不怕’,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教学重点”部分又再次强调了前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部分的“深入感悟,体会精神”环节,则具体呈现了紧扣诗眼“不怕”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两者对微课程的理解差异是显著的

单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精彩都可圈可点,但从微课程的视角来看,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虽然微课程是一个微系统,但其中的微视频毕竟只有十分钟左右,相应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必然要强调主题突出,控制时间,精心筛选。对照这个要求,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非常鲜明地通过五个地名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巧妙地把理解诗意、学习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巩固练习与五个地名的学习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就如同找到一个支点,撬起了《七律・》一课的整个微课程教学设计。与此对照的莲花学校的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显得过于庞杂,甚至连情境导入都是从开国大典图片开始的,这样具体的六个教学环节,足以说明为了追求面面俱到而把自己最鲜明的特征丢掉了,这样势必会重点不突出,因而微课程所要彰显的“微”的精妙就显得不足了。

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多媒体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条件日益改善,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从古至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历史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教”与“学”双方谈一下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教师

1.课前准备更为充分。传统教学使用的多是手写教案,不便修改,对上课学生所出现的情况预计不足,而且多好是一家之言,很少有何其他历史教师的资源共享。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要输入文字、制作动画等则需花两三天才能备好一节课。而且不是每个教师都懂得制作电脑动画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找,资源共享,结合其他老师的优秀资源,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这样变成自己的课件,可大大加快备课速度和质量。

2.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传统的教学是“一支粉笔打天下”,相对学生来说非常的鼓噪无味。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

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落实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教师通过剪辑了的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的质量。例如,讲述“”时,将过程中的“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史实用剪辑的电影片段来表现,并配合生动的讲解,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互动,在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

空白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3.教学复习效果突出。复习是敦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复习课一般应将该章知识的内在关系、外在异同和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差别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及差别。传统的复习课是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这样往往耽误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不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将知识结构事先用软件输入到计算机中,复习时一边讲,一边逐步把知识结构显示出来。及时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

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网络结构。例如:必修3文化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复习时,可打乱教材顺序,从背景、具体过程、影响三方面分析,把一节课的知识点制成网络结构,展示出来。

二、对学生

1.改变学习态度。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敦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充当“导演”的角色,通过设计课件,设计学生每节课所需探索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

第4篇

相对与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粉笔加黑板,现在的教学方式非常丰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插入计算机制作的声音图像,实现人机交互,这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课件的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表现形式生动形象,拓宽了学生视野,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多信息和高效率,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高素质学习能力,将课堂教学引入了新的境界。

信息技术的功能强大,在各科教学中应用非常凸现其功效。例如: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只有在解说和描述中进行课文的讲解,多媒体的声情并茂,在课堂中播放情景图片,音频视频,并逐一与课文的句段一一对应,表现到点的实例,学生们理解透彻,学习热情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真正的做到了对于文字的深入领悟。

现代网络知识爆炸性增长。显然,对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通向更高领域的钥匙,因为网络覆盖的知识可谓是无穷无尽。显然,小学生对它的学习不必多,但逐步的学习也是必然的,由此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以上的简要描述,说明信息技术是通向知识海洋的大门。所以,也是小学生打好基础知识的手段,信息技术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 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活动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活动。因此,兴趣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活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应用凸显了它的魅力。对于如何在实处,展现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激趣和动力激活,有以下几点步骤:

1.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案设计中的三维目标里,知识能力德育目标都一一列举,知识目标是目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德育目标达成学生的学习素养的养成,想要达成知识的掌握,只有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素养,在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能力之后,才能达成知识的领悟,所以,在情境设计中,问题的提出,也是辅助学生最终目标达成的推进剂。问题提出就需要有特别的创境。如果是简单引入问题,小学生们就会坐如毡针。但在多媒体的辅助,音视频的优美情境的辅助下,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问题进行一番考虑的,这就需要老师们创新自己的设计,特殊的导入。所以,信息技术就展现了它的魅力。

1.2 拓展内容,巩固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局限于有限的课本之上,还有老师的知识积累,而这远远不够。信息技术的介入,就拓展了知识内容,让学生更多更详细更准确的理解某一方面的内容,方便掌握。例如:第十册《丰碑》,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传统方式很难让学生领悟丰碑的含义。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好一座品德的丰碑。引导: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包含了一种什么高贵品质?情境的演示,学生逐步领悟丰碑的真正含义,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动,产生“情”的冲动.

2 打好学习基础,夯实基础。

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盖房子,打好基础,才会有高楼大厦 的立起。渊博知识的积累, 是在好的基础下建立。小学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辅助应用,也是电脑知识基础普及的应用。学生有了初步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拾取,对以后的多学科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方便之门。网络里的知识保罗万象,信息技术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打下了基础。例如:学生们掌握网络搜索的简便方法就可以搜索到语文中美丽图画,无需老师的一一例举。

2.1 电脑基本知识的学习。

电脑的功能强大,它是帮助我们学习的最有力的学习工具。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在电脑知识的掌握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小学生对于电脑只需会简单的入门知识。比如:文字输入、文件阅览等。简单操作 方法的掌握。因为多数学习资源都在电脑之中,有了它随时就可以找出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2.2 网络知识的学习。

网络上的资源对于单机资源更丰富,而且还可以实时的互动交流。比如:QQ视频对话等等。掌握了网络搜索工具的操作方法、交流方法。还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了世界并漫游世界。

3 学习过程的新颖,学习能力增强。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一些身临其境的图片声音视频。学生们可以结合课文语句逐段的图文理解,获取了词汇的用途作者对美景的巧妙的词汇运用一一领悟。比传统的老师口头描述细致点通更有趣,也优化了老师讲解效能。

比如:《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传统教学中,只有是语言烘托,比较枯。而多媒体的模拟,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表述,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1 学习方式上的改变。

传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讲述和感性的认识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接收,有了多媒体的介入,教师可缩短了讲述的时间,把课堂可以全部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自我测评。因为,丰富的网络上有强大的检验学习能力的手段。比如:复式的内容可以链接到与之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只有新颖的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了动力才会不停地在网络中去获取知识。由此能力也提升了,知识也丰富了。

3.2 学习能力的增强。

如果在网络中的链接上,学生没有具备更多的知识,就不可能继续去达成自己所要求的目的。而更多知识的积淀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的支撑。传统知识的学习能力只在练习本上完成,而网络既丰富了知识面,也让学生感觉到了比书本上难以身临其境的震撼。如需要了解从未去过的一些名胜古迹的知识,网络就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讲述,学生们通过点击就好比畅游了一遍。

3.3 学习效能的提升。

对书本上的一些词的理解多是在感性中认识。视频、音频的模拟和宠物展现,结合实物理解就显得真实。不会忘,效能提升。只需少量次数的学习,比传统学习的多次复习缩短了时间和劳动量。在英语的学习中比较明显,简单的词汇在图、音的结合中印象深,而且读音也准确。又比如数学上的实例中,运用实物模拟灵活变通,学生们易于接受。

4 学习方法的改进。

在没有网络之前,学生获取学科外的知识是从繁多的书本上逐步查阅,一一细读后,从中筛选出来,复杂繁多,犹如大海捞针。而现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学科以外的某些知识的获取,只需在网络上简单点击搜索就可获取。时间上的缩减,不必要的书本阅览,它的优势显而易见。比如:在认识“扬子鳄”活动中,传统的资料获取需查阅书刊,细致阅读查找,时间长。而今,只需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扬子鳄”,计算机马上出现有关“扬子鳄”的网站或网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相关的网页或网站,有关“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种类等资料就会历历在目。因此,具有丰富资源的网络有着传统的信息搜索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电脑的应用比传统的纸张学习,不仅在资源上节约了,而且也易于存储,电脑上的资源是无穷尽的,一个小U盘就能放进一屋子的书。

4.1 实现无纸笔的学习。

有了电脑知识的基础学习,学生们就完全只在电脑上进行所有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学习过程也在电脑上进行。比如,知识阅读、理解、讲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答、作业的完成、批阅都在电脑中进行。还可以设置好软件完成快速的批阅,提升学习效率。

4.2 实现师生实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