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时间:2023-06-04 10:4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第1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主动参与交流讨论活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正确看待学校规则的作用,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规则。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调查、交流,了解学习、生活中常见的规则。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论。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规则带来的好处,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导入、合作研究、交流评议、行为辨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了解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学校规则的作用。

重点:强化对规则的认识;发现、体验规则带来的好处。

难点: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从他律到自律的提升。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做游戏用的套圈、大象和红线。课件。板书贴。

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去调查身边的规则。

三、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初步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1)游戏导入,感悟规则。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套圈”游戏,谁能把圈套到小象的鼻子上,谁就是胜利者。孩子们,想参加游戏吗?赶快来拿套圈吧。

(出现混乱,有的同学你挤我推,有的同学争抢套圈,导致游戏无法进)。天呀,孩子们别争了,也别抢了,这样下去,我们的游戏还能进行吗?请大家回到座位上坐好,让我们安静下来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套圈游戏顺利进行呢?

(a.选出两名队员参加比赛,每人拿五个套圈,站在相同距离的位置套圈,投中最多的同学获胜。b.全班同学分成两队,每对选出5名队员参加游戏,每人拿一个套圈,站在相同距离的位置套圈,投中最多的队获胜。)

同学们,你们善于动脑思考,想出来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像你们刚才所说的参加比赛的人数相等,套圈的数量相等,套圈距离相等,这些就是套圈游戏的规则。(板书:规则)

(2)初步体验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性。根据同学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我们重新进行套圈游戏。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把全班分成两队,每队选出5名同学参加,选到的队员每人拿一个套圈,站在各队红线的后面套圈,套完后请回到座位上,投中最多的队获胜。最后一名同学把地上的套圈捡拾到桌子上。想参加游戏的同学请举手(选出队员),其他同学当拉拉队员,为本队队员加油,呐喊!

(学生活动)宣布游戏比赛成绩,某某队获胜,让我们响起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共进行了两次套圈游戏,对比两次游戏,你有什么感受?

(a.我感觉开始很乱,并且有的同学都吵起来了,通过有规则的游戏,我觉得很快乐。b.开始不能进行游戏,现在我们不但完成了游戏,还感到很高兴,感到每个人都能快乐相处。)

小结:是呀,你们课下玩的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等,这些游戏都需要规则,参加这样有规则的游戏,不但公平、顺利,还让我们享受到了快乐!有规则真好!(板书:快乐)

2.寻找学校规则,深刻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1)小组交流,寻找学校规则。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小客人,瞧,小狐狸来了!它要上一年级了,可是对于学校里的规则还是一无所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在我们上课时、课间活动时、还有参加升旗、上学放学的时候,都有哪些规则呢?(图片:课堂上课间升旗上学放学)请同学们以小组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探讨、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过渡:请同学们坐端正,刚大家交流的非常热烈,现在我们来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听一听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谁先来汇报呀!

课堂上:

预设

生:上课认真听讲,同学发言不随便插话。

生:课堂上不能搞小动作。

生:课堂上不能随便下座位。

生:课上不能打扰别人。

生:上课不迟到。

生:课堂上要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在发言。

探讨:老师真佩服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交流了这么多课堂的规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课堂上遵守这些规则,有哪些好处呢?

预设

生:如果课堂上不举手,经老师允许后再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就什么也听不见,上课就无法进行。

生: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的课堂就会很乱,很吵,老师也没法上课。

生:我们认真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小结: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孩子。正是有了这些课堂规则,才保征了我们的学习秩序,让我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有规则可真好!(板书:有序)

课间:

过渡:接下来我们继续交流课间活动时要遵守哪些规则呢?

预设

生:课间不能在教室里追跑打闹。

生:不能攀爬护栏。

生:不能在走廊里你追我赶,做危险地游戏。

生:上下楼梯时不能你推我挤。

生: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

追问: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这个红线内的通道就是我们的楼梯,从上面下来三个并排走的同学,有四名同学也是并排着上楼,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验)

预设

生:如果上下楼梯不靠右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楼道里就会很乱。

生:如果不靠右行,上楼和下楼的人就会撞到一起,要是速度再快一点儿,也许所有人都会受伤。

生:如果课间同学们楼梯上追逐打闹,会发生危险。

再次体验:那同学们给他们提点建议吧!

生:按照靠右走的规则上下楼。

生:排好队上下楼。

生:我们要做到相互礼让。

探讨: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拥不挤守秩序,这条规则你遵守了吗?你重视了吗?孩子们,我们听一个故事。

孩子们,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它就像一根柔弱的线,很多时候,一个因为不守规则而带来的举动,就能把它断开,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遗憾。

小结:规则,就像一张保险单,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安全。只有遵守它,才能享受到它给我们的保护。有规则真的很好!(板书:安全)

升旗

过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一项很庄严的活动,哪个小组来汇报呢?

生:我们学校每周周一7点50分升旗,不许迟到。

生:我们要穿校服,带红领巾。

生:升旗时唱国歌,肃立、行注目礼和队礼。

生:升旗时要保持安静。

小结:孩子们遵守这些规则,就是尊重国旗,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就是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上学放学:

上学、放学有哪些规则呢?

预设

生:上学、放学我们要靠右边走。

生:我们要在学校南北第一根灯柱下车,自己走进校园。

生:来到校园要在各学区指定的位置排队走进校园。

生:放学时家长接送的同学要站队,有教师护送到指定地点,看到家长后才可以离开。

生:我们乘车的同学要到指定地点等候,等老师点名后,排好队乘车。

师:我们在上学、放学、乘车时为什么要排队呢?

生:如果不排队,就会很乱。

生:如果不排队的话,家长会找不到你。

生:如果不排队,我们学校放学会很乱,家长接不到我们会着急。

生:我们乘校车排队保护了我们的安全。

小结:排队让我们的校园更有序,更安全,同时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我们想说,有规则真好!

3.创设生活情境,拓展规则的重要性

(1)创设情境。

过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小狐狸就从同学们这儿学到了这么多规则,它可真开心。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吧!

课前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父母的帮助下调查了马路上、超市、儿童乐园、坐公共汽车时的规则,并把它们制作成了规则条,现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自己的发现,完成你们的展示板。

(1)我们小组调查的是马路上的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靠右走、不在马路上跑和玩、过马路看红绿灯,走斑马线。

小结:规则,就像一张保险单,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安全。只有遵守它,才能享受到它给我们的保护。有规则真的很好!

(2)我们小组调查的是超市的规则: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不要的东西放回原处,要排队付款。

小结:遵守规则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有规则真好!

(3)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儿童乐园的规则:我们要排队买票,排队玩玩具,游戏时做到相互礼让。

小结:我们共同遵守这些规则,一起享受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有序、安全。

(4)我们小组调查的是乘坐公共汽车时的规则:要在公共汽车站牌前等车,先下后上,自觉投币或刷卡。

小结:是呀,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曾经看到因为挤公共汽车发生了一幕幕惨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就能远离危险。

(2)总结。

同学们,规则无处不在,这些规则就像我们的贴心朋友,它总在悄悄地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规则使我们校园其乐融融,规则使我们的社会井然有序,规则使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说有规则真好。板书:有规则真好。

4.自我评价,实践规则

(1)自评。过渡:孩子们那你们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这里有一张一周规则我遵守自评表,每天观察自己的行为,如果做的非常满意就涂三颗星,如果需要努力涂一颗星。一周以后老师看看谁做的最棒。

(2)实践。小结:希望同学们遵守规则,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马上要下课了,我们应该怎样回教室呢?

(学生回答)

好,让我们排好队,整齐、安静有序地回教室吧!同学们,再见。

四、教学反思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关键

本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我做到了三步曲:一是读懂《课标》,课标中 “健康、安全地生活”内容要求是在使用玩具、设备活动中,遵守规则,注意安全。二是分析教材内容,我执教的《有规则真好》一课中,教材呈现的内容是小狐狸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再次是小狐狸进城后感受到规则带来的好处。教材还设计了小狐狸回森林的表现。三是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形成了最初阶段的规则意识,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并不好,对于规则存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觉得遵守规则存在着一定困难,难以内化为自觉行动。

总之,我们要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课标》要求、教材设计理念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2.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游戏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讨论和探索,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从无规则游戏到有规则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规则带来的公平、合理、快乐。

(2)有效提问。有效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个环节中,这样的游戏能顺利进行吗?怎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呢?引发学生思考,建立规则意识。第二环节中,课堂上的规则真不少,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的课堂会怎么样?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就餐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探讨、交流、体会有规则的重要性。

(3)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增强品德课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因此,我利用小狐狸上一年级不知道规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我还创设了小狐狸回家这个情境,让孩子们通过提醒、帮助小狐狸回家,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课程理念。

第2篇

一、原则要求

(一)教师个人备课要求

1.教师上课必须要先备课,不得无备课上课。

2.教师个人备课呈现方式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

具体划分办法是:按教龄分为a、b类

a类:不足十年教龄或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必须要有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原则上均为手写。不得简单照抄别人的教案,不得用集体备课教案来代替自己的教学设计,否则视为无效备课。

b类:教龄超过十年,并已熟悉备课规范、能够自主、熟练地进行教学且教学质量较高(成绩超过区平均)的教师,可不再完整、规范地手写祥细的教案,在拟出(自我化的单列材料)清晰的学期教学总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及基本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设计。主要是:表格式教学设计,框图式教学计,电子课件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案加旁批、旁注和课后反思的教学设计,粘贴单叶纸质材料的教学设计,教学基本环节加教材中旁批、旁注的教学设计等。

凡是教学从未上过的教材(含新教材),备课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要点和较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

3.复习、试卷评讲、作业评讲等类型的备课统一按b类执行。

4.教师个人教案中要有教学反思,分为三类:一定数量的课时反思,每个单元反思,期中、期末反思,一学期合计不少于20次。

5.每节课的教案至少提前一周完成。

(二)集体备课要求

1.在能够实行集体备课的学科和年级采取设置备课组,具体设置:

(1.)各年级分别设置语文、数学学科备课组,另设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及其他备课组。

(2.)各备课组一学期要有不少于10次集体备课,允许呈现不同形式的备课,但其中有不少于5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

(3.)备课要以教师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主要内容:统一备课章节或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目标的设置、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法选择、师生双边活动、媒体选用、练习设计等。

二、检查办法

1.备课检查采取不定期检查、定期统一检查和交流展示的办法进行。重点是不定期检查。

2.不定期检查由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相结合、行政值周检查。为体现公平性和随机性,不定期抽查采取抓阄的形式进行。

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办法:校领导与教科处人员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一学期不少于5次抽查。听后检查备课。主要查备课与上课的内容是否相符合,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质量。

行政值周检查办法:行政值周不少于两人,每周以班为单位至少跑面查一次,主要查教师上课有无备课。

3.由教科处统一组织检查一学期不少于3次。期初主要查假期备课情况,期中检查反思等情况,期末检查教师一学期的备课情况并进行汇总登记。

4.教师个人备课分类别交流展示一学期不少于一次。

第3篇

【关键词】ICT;主题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50―04

一 引言

信息通讯技术(ICT)必将改变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学习和教学体验。ICT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目前,广大一线教师对ICT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仍存在片面或错误认识。与此同时理论研究者们也没有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的模式来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ICT与课程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基于ICT的教学设计,因此深入研究基于ICT的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新课改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要到达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以及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模型,并附一案例加以说明。

二 有关主题单元设计

所谓主题,是指整合教学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主题可以分解成许多的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1]。主题的应用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是一个内容体系(即主题);从微观的角度看可以是一节课(即课时);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定位在单元层面上的应用,则称为主题单元,如图1所示。

主题单元(Thematic Unit),指与具体主题相关的一个教学单元,单元中的所有活动相互联系。例如,人民币研究,家乡,沙尘暴,能源研究等[2]。从设计层次上来说,基于单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中观的教学设计。祝智庭教授认为,进行中观的主题单元教学有如下理由:增进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精简课程;展现学习的交叉学科本质;提高学生兴趣和精力投入;扩展评估策略;采用合作/协作学习;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掌握学习目标;使学生信息素养融合于创造性活动;塑造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研究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安全使用网络。

主题单元的设计可计划分为单学科的主题设计模式,多学科的主题设计模式,跨学科的主题单元设计。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单学科的主题单元设计,即主题直接来自某一学科科目。这种主题方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以单学科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以辅助材料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特点是:①每个单元通过围绕各个主题而设计教学,把各种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还原知识本来的面目。②根据主题围绕课程标准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然后以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组织资源,主题资源的选择和使用都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紧密相关。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三 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的提出及各部分功能分析

1 模型简介

在这个信息时代,ICT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将ICT融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改革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已有许多可用于帮助教师运用ICT进行教学的系统模型。例如:ASSURE模型:分析学习者、确定目标、选择方法媒体和材料、利用媒体和材料、学习者参与、评价和修改。ICARE模型:(1)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动机,以及阐述学习目标;(2)连接,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学习内容。(3)应用,主要是创建一个新的应用情境,促使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另一个新的情境,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迁移。(4)回顾,主要是帮助学生重新思考新学过的内容,这往往表现为学生之间对某一设计的问题进行的讨论。(5)拓展,主要是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进一步思考[3]。这些模型对各种资源和工具与教学的整合只起到了引导作用,没能使教师思考,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进行整合。

图2展示了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这个系统不仅具有逻辑性,而且具有易操作性。这一模型以线性方式呈现,每一步的进行都是以上一步的完成为基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只有在完成了上一步骤才可以进行下一步骤,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的。最重要的是,这一模型要求教师清楚地明白,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技术,怎样有效地将技术与教学整合。

2 各部分功能分析

此模型能将ICT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ICT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分析问题是更具条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它主要有七部分组成:提出问题、教学目标、技术支持、理论基础、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1) 提出问题

这一模型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是单学科的内容体系中所要求掌握的某个知识点。例如,“能源”这一知识点,提出“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我国将要面临的能源危机?”这一问题。问题的提出是这个模型中的第一步,要求这个问题具有真实性、不易建构性和挑战性。另外,还要求这个问题与目标群体(即学生)具有关联性。通常,教师都会设想,学生会明白提出问题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会理解所提问题的价值,可事实恰恰相反,如果问题与他们毫无联系,他们就不能将自己置身于这一问题之中[4]。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在主题单元教学完成时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师可以依据ABCD模式(A代表对象,B代表行为,C代表条件,D代表标准)写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源”这一主题单元结束时,学生能够用概念图100%正确地描述出我国的能源现状。

(3) 技术支持

为了能够阐明问题且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仔细考虑清楚,在主题单元教学中可能会使用到的所有技术。在模型中所说的技术主要是指软件方面,如:多媒体课件、基于网络的资源以及通讯工具(如:语音聊天、论坛等)、概念图或其他的ICT工具。

(4) 理论基础

使用ICT不是因为它适用,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展示出它的有效性,而是能够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技术使用不当就会对学习起到反作用,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要挑选适合的技术并证明:

① 适合这个主题吗?为什么?

② 使用这些技术对教学效果有何作用?

③ 这些技术是怎样对教学过程产生帮助的?而且Boblyer、Edwards和Havriluk还指出,要从以下几点解释使用这些技术的合理性:

a、增加学习动机。

b、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如:帮助学生将资料或问题直观化、具体化,或帮助监控学习过程。

c、帮助改革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

d、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5]。

(5) 教学策略

在确定使用哪些技术并明确知道使用他们的原因之后,教师必须决定如何高效地将所选技术融入主题单元教学之中。因为一个主题单元是由多节课来完成的,使用ICT来辅助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会分散在每节课之中,而对于每节课,教师都应该清楚的回答以下问题:

① 我们将会使用到与ICT有关的哪些资源,如:网站、学习光盘或学习包?

② 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这些资源?

③ 我们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使用这些资源?

④ 在课堂中学生要做什么?

⑤ 是否提供书面资料并讲授?

对于整个主题单元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搞清楚,怎样把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与下节课将要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其次,当教师进行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① 学习活动应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及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② 学生能够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③ 明确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

④ 学生能够自主控制学习内容、步调及结果

(6) 教学评价

通常,在主题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将会对其做出评价,看看与这一主题单元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一评价会反映在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对于过程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使用ICT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在小组中的表现以及最后的作业。评价学习过程使用的方法有填写在线反馈调查表、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评价学习结果的目的在于调查学习结果的质量,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使用了哪些技术。一般有两种方式评价学习结果:一种是基于ICT的,另一种是不基于ICT的。基于ICT的评价包括基于计算机的测试、PPT展示、在博客上写下感悟或建构概念图。不基于ICT的评价包括书面报告、学结或书面回答问题[6]。

(7) 教学反思

一个教学设计的好坏取决于它的执行情况及最终的学习结果。在执行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遇到许多限制和约束,这些会影响到技术的选择和教学的策略。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教师需要反思ICT与该主题单元整合的教学情况,重点应放在使用的技术是否合理、具有哪些优缺点、是否可以改进等。另外,教师还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他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目标应如何利用ICT进行教学。这一问题不仅包含了技术选择、教学方法、学习活动,而且还包含了评价方式、ICT与主题单元整合的提高方法。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教师反思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① 是否回答了主题单元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② 是否完成了教学设计中所规定的学习活动?

③ 所选技术是否支持教学活动?

④ 所选技术是否合理?

⑤ 所使用的工具能否得到进一步改进?

⑥ 学生的评价方法是否正确?

⑦ 我们怎样改进在主题单元学习中所使用的ICT技术?

四 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案例分析

以前面所提到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为基础,该案例以能源为主题单元,学习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整个主题单元的讲授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教学,由两节课来完成,每节课时70分钟;第二部分为在线学习,为期三天。学习该主题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能源情况,并提出我国将要面临的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有以下七种ICT工具可供使用:IE浏览器、PPT、概念图、QQ群、飞信、论坛和电子邮件等。

该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如下:在第一节课中,学生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使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用概念图描绘出当前我国的能源状况;第二个任务是查找有关我国近20年将要面临能源危机的资料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课后,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分享课上查找的资料,并通过在线讨论或e-mail的方式与小组成员进行深入讨论。在第二节课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总结出关于能源危机的可能解决方案,最后布置作业,每组在下周交出能源危机解决方案的书面报告。

五 结语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己经进入应用与创新的阶段。使用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它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将ICT整合入实际的教学之中,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提供了理论与策略支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6-86.

[2] 黎家厚.主题资源单元与教育资源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 2003,(7):16-17.

[3]Moallem, M. An interactive online course: A collaborative design mode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3,51 (4):85-103.

[4] Savery, J. R& Duffy, T. M.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6, (5):31-38.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指在英语教学实践之前,依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提前制订的教学实践方案,并以此创造教学活动模式及教学观念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常规的教学设计通常涉及到对教材的整合,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整合分解,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对课堂提问的精心准备,对课后或课堂作业的规划以及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对于英语学习这种语言实践活动来讲,教师自身的语言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也至关重要,而且后者通常是一节英语课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的:

一、系统整合,统领全局

因为每单元的结构都是从Preview到课文、词汇、短语、练习,再到阅读技巧训练,基本上都是同一模式,教师对每册教材的各单元教学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就能对每单元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所偏重,可以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提高及语法知识化解到不同的单元中进行有所偏重的训练。

二、认真分析学情

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要做深入了解,以便掌握全班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对于已带过一学期以上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英语水平当然是了如指掌;对刚接手的新班级,则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向班干部了解情况,或向之前教过他们的英语老师了解情况,或摸底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情,分析学情,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三、明确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明确大学英语总体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有所偏重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篇章分析、词汇学习、语法训练、写作训练、听力技巧训练及猜测词义等都会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

四、教学过程要合乎认知规律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通常应遵循学习的一般逻辑,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承旧启新。这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设计应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这一点在导入新课和词汇学习及语篇分析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力,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帮助学生通过合理平缓的教学过程实现每节课的学习目标。

五、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并且难易适当;课堂有效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要环环相扣,特别是有关篇章理解的问题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问要具体,要有的放矢;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半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来组织语言以回答;学生回答完毕后要依据情况及时表扬或纠正。

六、合理布置作业

大学英语的作业可分为以下几类:预习作业、复习巩固作业、能力拓展型作业和培养兴趣型作业。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或直接布置不同的作业,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英语老师一定要确保自己对作业的要求讲得足够明确,使学生清楚明白。布置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批阅作业,并把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以巩固教学效果。

七、及时的教学反思

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应常常不断反思,并具体到每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吗?这节课的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是否还有可优化的空间?这节课学生反应如何?我相信每位老师每次从课堂上走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的,有时是轻松愉快的,有时是遗憾的,其中缘由值得我们反思。从这个层面上讲,英语老师每节课后的反思都是一个学习并自我提高的过程。

八、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是英语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把教学原理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种规划。英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将接受技能与产出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注意语言材料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堂作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62-02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种基本技能,“写”作为一种语言输出,是基于“听”、“读”基础之上的,也是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点。目前,中职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普遍不高。

中职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并激励全体学生有效参与,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突破中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瓶颈问题,从而全面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下面笔者就联系《How to describe people》一课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将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融入中职英语课堂作文教学之中。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任务分析】

本单元的Topic为“Great men and women”,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生要完成的写作要求是“write a passage to describe people”。

本课是一堂写作课,训练学生运用本单元掌握的基础短语、基本句型,进行简单的人物描写,当堂展示成果并互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人物描写基本结构,运用本单元相关词汇知识,当堂完成作文。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互相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克服对英语写作的恐惧心理,积极大胆参与,感受进步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激活学生知识网络结构,并熟练准确掌握人物描写的写作结构。

难点:层层铺垫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lead in)

教师朗读几段人物描写,包括性别、国籍、职业、外貌特征、主要事迹等方面,把全班学生按不同层次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让各小组之间展开竞猜,最先猜出者获胜。

1.He is Chinese. He is not tall. He is a great man.…

2.She is active. She is willing to help others.…

然后,投影展示三幅图片,让学生自由描述,提倡用学过的形容词来表述,逐步渗透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课堂的有效活动,完成Storm Brain的教学环节,从而激活学生大脑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词汇,同样每说出一个“新”单词就给该小组加一分。

教学反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改善课堂内的学生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提供的材料现实有趣,学生有比较高的熟悉度,尤其对身边的人物倍感亲切,从而逐步消除了对英语写作的恐惧心理。

二、展示(presentation)

根据本班学生英语基础及本单元阅读模块中相关人物介绍的课文,这次写作任务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方面:1. 基本信息(basic information );2.爱好特长(hobbies and interests);3.事迹成就 (events and achievements)。

再以周杰伦、姚明和英语教师为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如何展开人物描写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教学反思:为学生完成人物描写搭建结构框架,让学生清楚该从哪些方面描写人物,落笔不慌;给出的每一个示例中都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但同时另几个方面又可以从其他两个示例中模仿、迁移,从而可以做到既不面面俱到,又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操练(practice)

基本信息:be born in/on,be/come from,be quiet and shy,etc.

……

爱好特长:one?蒺s hobby is doing, like doing sth, be interested in

……

事迹成就:help others,take part in,work as

……

学生按照以上人物描写的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句型操练。先从控制性操练开始,及简单的替换练习,熟悉句型,扩充词汇量;然后要求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访问,通过对话的形式,采访了解该小组其他成员的情况。

教学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英语基本句型操练是培养学生写作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师主要是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恰当地为学生确定操练的形式和要求。

四、写作(production)

经过前面三个步骤的输入准备,学生可以进入输出阶段了。教师给出三个有不同难度跨度的命题,让学生任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教学反思: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布置具体的写作任务时,设置了3篇难易度不同的作文要求,争取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考不出,而是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能够得着,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五、评价(assessment)

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利用教室实物投影仪现场展示作文,尤其针对书写、拼写、语法等方面进行共同修改和评价。

教学反思:这种方法尤其对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不是总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同样有机会去评价别人,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们在互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从而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自信;同时,及时地互评、互议、互批、互改,直接检验成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结束语:

一个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师精心设计是前提,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是条件,小组合作是有效措施。只有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从而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韵雪 《合作式写作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第23期

第6篇

有幸听到顾老师的一堂复习课——8A Unit 4 Giant pandas, 初听,就感到耳目一新;回来,再看听课笔记,折服于她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三看课件,又有难以释怀之心境。笔者认为,作为一堂复习课,应是对整个单元的提炼和反思,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和对知识点的操练。鉴于此,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一、取法乎上,设计之道

《易经》中记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它启示我们,教学设计要用“高观点、低起点”来引领,教学行为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所谓的高观点就是指对整个单元的宏观把握,准确其教学观,即对本单元脉络准确的认识,有师生主体、主导地位的明确的教学观。

顾老师先用英语告诉同学们要复习的内容,并且说明本单元在整本书中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Part1: The growth of Xi Wang; Part2: Giant pandas’problems; Part3: How to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然后,借助于课文的复述,采用多种形式复习短语、语法。形式有填空、造句、翻译、对话、讨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在竞赛的氛围中进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了娴熟的教学技艺和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学生则是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竞争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谓“高立意,低起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愿意参与探究交流。

二、道而弗牵,设计之术

《学记》中记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它启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以人为本。顾老师在具体知识点的复习环节上,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人仅从教者众多的设计之花中采撷几朵。

1.复习If

Step 1:(语法内容之一)If farmers

_,pandas will_.她很醒目的借助红笔告知同学们这个句式的结构。

Step 2:Play the “if”game—If I don’t study hard,I won’t finish my homework alone.If I don’t finish my homework alone,I won’t do well in my test.If I don’t do well in my test ,……

Step 3:Group work: Task A:If I have more free time , …

Task B : If I have a lot of money, …

Let the students choose one task to practice.

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把If的用法操练到极致。

2. Make up a story

A: If, up to, encourageto do sth.

B: because of, on one’s own, for the first time

One day , Kungfu Panda …

Ask the students to use three phrases in part A or part B to make up a story beginning with One day , Kungfu Panda …

3.在完成练习的环节后,就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该部分,以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练习的设计往往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这些“浅入深出”的设计能够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第7篇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在认真解读课标、深刻理解教材并考虑到考试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知能实际和心理需求对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进行的多课时整合性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关注的焦点在于通过对同一主题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学习,将“点”状态知识结构化组合,将碎片式能力贯通性培养,将散落的科学观念统摄型建构,其目标指向为促进学生多元整体性认知结构的形成。

“有机合成”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的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以有机物的合成为目标,复习各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基本有机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学习有机合成的方法和途径,理解有机化学的价值,促进结构观、联系观、转化观的形成,而在后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教学内容中,教材又从合成方法和合成原理的角度作了进一步拓展和系统化,知识应用的深广度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面对的有机合成问题,通常包括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解析和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设计,从对化学科学的理解、信息素养、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学习和评价要素看,“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制高点和生长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绝佳素材,因此,将“有机合成”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主题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机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从知识的精髓看,两者是一致的,都是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从面临的问题看,合成方案的解析侧重于通过对已知方案中未知物质的分析、线路的评价和探究结果的表达,在方案的理解和体会过程中达成逆合成分析法的形成,而合成方案的设计,则是通过新合成方案的构造和反思优化,在逆合成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两者对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再从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看(见图1所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融合性。

依据以上分析,“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以有机合成为主线,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转化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以合成方法原理和特点的分析为重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有机合成的本质、价值,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单元的设计教学时段为三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为:第一课时,整理回顾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关注有机物碳架的构建和官能团引入方法;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穿插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培养。第二课时,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转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生产实验中的合成方案的分析评价,体会有机合成的含义,学会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第二课时是将第一课时中掌握的系统化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由此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将对综合性更强、开放度更大的有机合成方案的设计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第三课时,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完成对新物质或功能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体验有机合成在生产、生活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2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单元学习主线的设计和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本单元学习活动主线设计为:官能团与有机物的转化,在分析各种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有机物转化的本质,进而形成官能团转化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策略合成方案解析,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分析、评价真实背景下的实际合成方案合成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造科学合理的合成方案。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服务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的原则,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保持单课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前后各课时之间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达成、知识和能力的递进性和螺旋式上升,鉴于此,本单元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1)回顾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从化学键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决定性作用,从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2)以有机代表物间的相互转化将各类官能团的联系系统化。如要求学生以有机代表物为例,用方程式说明“醇醛酸酯一条线,乙烯联系一大片”的含义。(3)设计恰当“问题串”,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教学片断1]问题1:①环氧氯丙烷是制备树脂的主要原料,工业上有不同的合成路线,以下是其中的两条合成践线(有些反应未注明条件)。

(问题转化策略、正逆向递归策略)

2. ①当一取代苯继续发生取代反应时,新引进的取代基受到原取代基的影响而取代邻位、对位或间位。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邻位、对位的取代基:-CH3、-NH2、-X;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间位的取代基有:-COOH、-NO2等。

若将②、③两步反应顺序颠倒,也可以得到C,但实际上是不妥的。请你指出不妥之处_____。

②反应步骤BC的目的是什么?

(新信息介入策略、反思评价策略)

3.①多沙唑嗪盐酸盐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沙唑嗪的合成路线如下:

EF的反应中还可能生成一种有机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由F制备多沙唑嗪的反应中要加入试剂X(C10H10N3O2Cl),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②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哪些?

[师生交流]见图2所示。

(式型匹配策略、模型建构策略)

(4)学习反思,由官能团间的转化反应到新物质的获取策略进而引发对合成方案的关注。第一课时作为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以内省式的独立思考、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师主导问题的提出并作为问题讨论的首席参与者,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提出核心任务,应用逆合成方法的原理解析有机合成方案。把第一课时获得的学习成果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检验反馈、拓展应用。选取经残缺设置后的实际生产或实验中真实的合成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物质分析原料的正向推衍、产物的片断解析、新信息的合理插入、官能团的正逆向对接,直至全部合成线路的贯通并将分析结果运行检验。线路分析合成顺序的科学性、合成路径的简约性、目标产品的产率、环境保护等。准确表达按要求正确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同分异构体、识别反应类型等。

[教学片断2]问题1:尼龙-66被广泛用于制造机械、汽车、化学与电气装置的零件,亦可制成薄膜用作包装材料,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中间产物E给出两条合成路线)。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②_________反应③_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

(3)写出一种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试评价中间产物E的两条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B的另一种制备方法(原料任选):_________。

(知识应用,在分析、判断、比较和评价等过程中提高分析性思维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交流]略

2. 以苯乙酮为原料的苯氧布洛芬钙合成路线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信息一:氯化亚砜(SOCl2)可与醇发生反应,醇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而生成氯代烃。

信息二:已知:

(1)写出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F_____的结构简式;

(2)写出苯乙酮的其他同分异构体(必须含有苯环和羰基)

(应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解析有机合成方案)

[交流](1)物质分析的策略与过程:见图3所示。

(2)同分异构体书写(见图4所示):

合成方案的解析是对第一课时知识和方法的拓展、组合型应用,而合成方案本身又是第三课时方案设计的范例,方案解析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解决策略对第三课时学习活动具有内在的支撑价值,因此,本课时在全单元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为问题解决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第三课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设定问题的综合度,提出若干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合作、小组间比较优化、个体体验内化等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本课时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产物的合成为问题背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依据逆合成方法的原理,在联想创新中设计方案,在比较评价中优化方案。本课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

[教学片断3]问题1:香豆素( )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香料,可用于配制香精及制造日用化妆品和香皂等。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以

乙醇和邻羟基苯甲醛()合成香豆素的合成方案。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本单元教学设计始终定位于以有机物之间官能团转化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本单元设计了两类反馈检测题,一是对给定合成线路的解析,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理解水平;二是合成方案的构造,如“有机玻璃、涤纶的合成方案设计”,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应用水平。

3 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要突出“生本性”。课堂学习过程是师生和谐共创的心理能动过程,特别需要注重师生间的内在心理共鸣与外显教学共振的和谐统一。因此,一定要重视 “学情调研”,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学生当前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及心理需求(包括应对考试的需求), 把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加强、认知结构的有效改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直至化学科学观念的有效形成,作为我们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真正走近学生,通过作业与考试分析、学习过程观察、交流与访谈等,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想法,师生共同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设计要落实整体性、发展性。一方面单元教学应服务于学科整体知识系统的理解、科学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单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自然具有整体性特征。单元内课时教学活动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各课时教学活动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发展性。如“有机合成”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应落实在理解有机反应本质,将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结构观、转化观、应用观,培养问题解决策略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发展性则应落实在官能团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合成方案、应用知识设计合成方案的学习活动预设中。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反思;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46-01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一名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会成为一名名师。"可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积累经验的好办法,是探索"最优化"过程的有效途径。注重教学反思就是探索自己教学过程中最优化的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并且,教师也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更好的优化英语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1.注重课堂导入的反思,从而优化英语课堂

导入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是整体教学的"序幕",起着集中注意力,带入情境和铺垫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导入环节注重反思,扮演好"导演"这一角色,充分设计好课前导入,这样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优化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讲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Saving the earth, topic 2 Section A,我在三班(我带两个班)讲这节课时,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是简单的把课文中的两张图片展示出来,让同学们简单对图片进行描述后,就让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似乎没精打采,只是机械的读,机械的做笔记,这节课效果极差。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于我们地处中原农村的孩子来说知识面窄,对环境的破坏认识不够,对沙尘暴理解的也不多,要想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要调整这节课的导入部分。因此在第二天在五班上课,我就改变了导入方式,我放了一段沙尘暴的视频,视频中狂风肆虐,黄沙满天…,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并小声的议论着:"对地球的破坏,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我不失时机的问"What should we do to prevent sandstorm?"同学们都积极的回答:"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to save the earth.""How can the trees affect the weather?"同学们都积极地发言,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导入的反思对优化课堂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学设计的反思,优化英语课堂

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有时会发现英语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课后细细的反思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的课堂上发挥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的反思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及时看到实践中出现的误差,不断从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从而优化课堂,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在讲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Topic 2 Section C我就在反思以前的不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对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安排。我先播放这篇课文的视频,然后针对这篇阅读提了一些问题,例如:Why did the taller man slapped the shorter one in the face? Why did the shorter man write in the sand ,"Today my best friend slapped me in the face ."然后我让同学们又看了一遍视频回答,然后让同学们看阅读核对问题的答案。然后我有问了更深层次的问题:"Do you agree that it is good to forgive your friend when they hurt you ? why or why not?"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对课文理解后的观点,我又不失时机的对同学们进行了情感教育。然后让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分角色表演这篇文章内容,再展示给大家。整个一节课同学们都兴致很高。事实证明对于这样的设计,同学们很感兴趣,比以前让同学们看课文然后将重难点做笔记、朗读、背诵的课堂效果要好很多。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成功上好一节课,优化课堂的关键。

3.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优化英语课堂

教师的反思大多在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在教学过中,对语言重难点的突破、处理是否恰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体现,对学生的语言输入是否足够,学生的输出是否到位,学生是否生成了新的知识等等,在一节课后,都需要我们去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在下一节课中的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扩大语言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模仿、操作、活用语言;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的实践中扎实的去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学乐会。比如我在讲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10 Section A时,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一首欢快的英文歌曲导入这节课的课堂,然后很自然的引出了这节课预设的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your clock wakes you up ?"等让同学们以Group work的形式做各种汇报,然后我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比如Discussion、Listening、Pair work、Competition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去理解掌握这节课的语法点、语言点。整节课,用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处于互动的主体地位,保证了语言的足够输入及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的语言输出,整个一节课的过程环环相扣,紧凑有序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见,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上好一节课,优化课堂的重心。

4.注重课后练习反思,优化英语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练习来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作业练习的反馈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等。我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同学们往往会有很多困惑,反思过后发现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经过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反思后,在以后的练习讲解中,我都让学生去讲。比如,一道单项选择题选A,学生要讲出为什么选A。遇到有歧义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查找资料、去释疑,当然我会在旁边加以点拨。这样,要比老师只给一个正确答案要好很多。

有人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堂标准的英语课堂也不例外。任何一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感到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给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不仅是教师成长的财富,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我相信只要我们注重反思,一定会优化我们的英语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 阅读教学 写作设计

一、背景介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特别强调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育部,2003)。教材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而且包括教材编制的话题、处理它们的方式、教材呈现的生活景象以及有意传递的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俞红珍,2006)。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教授教材,而是拓展到掌握教学设计和整合学科内外知识的技能。

针对以上情形,笔者结合本学期本校公开周,以本校教师黄先鸿教师的公开课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4),简述如何整合教材,合理设计写作内容,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案例

(一)教学课型:Reading for wi'iting(Module 3Unit 4 Astronomy)

本节课是基于阅读文本,又超越文本信息,重构新的文本的一节写作课。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处理,最后到信息输出,着眼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reading for writing。教学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NSEFC Unit 4,Book 3。教材中的Reading部分虚构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两个人对太空的探索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有关月球引力的画面,使学生在轻松自如之中就了解了相应的有关天文学和力学的知识。

基于对教材的灵活处理,本课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是重新设计阅读任务,并利用阅读任务的知识再加上学生的想象力和课本所列的语言功能项目进行整合,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也会对后面学生的写作做好语言输入和铺垫。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了解说明文的文体并灵活应用课文所列的语言功能项目;能力目标

通过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范文分析及写作训练,让学生基本掌握简单说明文的写作要求;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以及讨论,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和重组信息,把握说明文的篇章结构。

(三)教学设计

1 总体思路

本课采用三段教学模式。“三段是指读、说、写三个教学阶段”。教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2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熟悉的图片,让学生自由想象,从而引出课文的话题。

Step 2 Reading

【设计说明】所设计的两个问题为文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于回答课文后的问题,为本节课的写作做好知识的储备。

Step 3 Discussion

【设计说明】小组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课内外知识的机会,也为学生表达他们想象力,分享有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写作奠定基础。

Step 4 Presentations

【设计说明】通过范文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写作要求。并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和语境,结合本单元的语言功能项目和课文的词汇,为下一环节的写作任务做好准备。

Step 5 writing

【设计说明】要求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和老师所给的范文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阅读中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写作前准备阶段所呈现的写作要求运用于写作实践。

Step 6 Self-assessment

【设计说明】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写作,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小组合作评价及时客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启示和反思

1 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整体性,适度调整写作要求

认真分析和钻研教材,从单元整体性的角度把握教材;注意单元内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把握本单元知识的整体性;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原则,根据所授课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现有的英语水平,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写作要求进行适当地调整,补充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通过使用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课件,把本单元的重要单词和词组展示在课件中,让学生先感知这些单词和词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 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旧有知识

在教学中,尽可能真实呈现和积极设置情景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旧有知识。

3 基于教材,设计相关作文题目

作文材料和题目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易到难,尽可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紧扣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进行适度的调整;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气氛。

4 结合自我评价表,提高合作能力

评价在写作中有很大的作用,从学生自评到互评再到教师评价,学生学到了如何团体协作,如何自我反思。教师可采用“经典”评价,让学生感受学习英语成功与喜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英语的高度兴趣。

5 反思教学,优化作文自我评价系统

新课程提倡教师做基于反思的研究型教师,指出反思的意义所作,即教师通过反思发现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点,通过进一步研究总结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进而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张金秀,2008)。如何进一步改进作文评价表,如何立足于这一个侧面,设计出更加行之有效的作文评价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俞红珍,《论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英语学科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03。

第10篇

教案检查:

1、优点:绝大多数老师的教案都书写认真、工整,备课详细,教学目标制定清楚,教学环节齐全,教学过程比较详实,能提前备课,大多数有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的备课都有各自的特点:年轻教师手写教案非常工整,令人赏心悦目,教学设计十分详细。

2、存在问题:部分老师电子教案二次备课只写教学反思,教学环节没有进行二次备课(东方、祥成)。有的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或短短一句话,或轻描淡写一行字,反思太简单,缺乏针对性,只写优点,没有写不足,没有作深入的剖析和透视。

作业检查:

1、优点:本次检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作业设置适量、适度,均能及时批改作业,做到了课课批改;有等级有激励的语言;学生作业中的错题能及时更改;多数学生书写比较认真,格式比较规范。练习册基本做到了全批全改,练习册和单元作文基本上都有签名。

2、存在问题:

签名

练习册和单元作文部分未签名的:

完全未签:

美术作业: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 教学设计 建构联系

一、在教学设计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状

在传统的重视教师教忽略学生学的教学理念中,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尚且无法实现,更何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即使在新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始提倡师生互动学习的理念,学生也仍然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教学设计中主体地位的丧失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师生之间的假互动,真表演。在这类型课堂里,教师作为导演设计好所有教学环节,学生作为演员配合导演按部就班地在每一环节呈现导演需要的答案。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回答文章中呈现了哪几种情?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就引导学生,李密对祖母是什么情,对皇帝又是什么情?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地回答:孝情和恩情。这样的课堂虽然也有互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决策。他们依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地给出老师需要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中之所以如此被动,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只考虑了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在文化背景上与古人的差异。显然“孝”与“忠”的价值观在古人和当代学生心中的投射是不一样的。

二、改变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以其在教学设计中主体地位的实现为前提。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新课改的核心。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又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所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建构教材与学生的联系。分析有关内容或从这个课题中应当获得的经验、认识、技能和技巧在对我班儿童的智力活动方面有什么作用,从教育学观点看他应当在其中起什么作用?这是要求教师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现实意义。比如在高一语文必修课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不能仅仅考虑现代诗的产生背景,现代诗的诗体特点,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感情等知识层面的问题,而应该联系高一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建构他们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的《沁园春・长沙》需要调动学生们对待理想的热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应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戴望舒的《雨巷》应该是引起少男少女们内心的一种共鸣,《大堰河――我的保姆》应该引发学生对亲子关系家庭伦理的思考等。惟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才能关照到学生,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到培养心智的目的。

其次,学生必须被允许参与到教学和对教学的设计中来,保证学生能接受教学情境而且做好准备参与其中。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有严格学科导向的教学中,对学生情感关注往往通过以下方式产生:他们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这样的学生毫无疑问的最终几乎被塑造成同一种人。教学应该突破上述片面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交出她的设计垄断权。从确定教学设计之始,教师就应该把自己的方案拿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期望和建议,并应该依据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做出相应的改变,师生共同商定学习方法和顺序。例如在高二必修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一些爱好古体诗的学生,不仅喜欢诵读诗歌名篇,还希望自己也能创作一些古体诗。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增加创作古体诗必须具备的平仄、押韵、意境、意象等知识。并且在课堂上对他们的作品做出相应的点拨、评价。这样比单纯地讲解诗歌内容、诗人思想感情更能调动他们学习古体诗的热情。而且在这种创作体验中,学生与古人产生了情感共鸣,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培养了他们阅读古体诗的能力。

四、总结

纵观我们的几次教学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是大家突出强调的问题。不管是以前的“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理论还是现在的“双主体”理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过。但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究竟有没有真正实现,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对此有了一些浅层次的认识。然而正如伟人歌德所言:“生活之树常绿而理论总是灰色的。”换句话说,在以后关于这方面的探索,我们任重道远。

第12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 教学 优化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促使自己达到目标。

一、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理论性

教学设计必须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的组合进行优化,体现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系统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方法、评价等诸多要素的系统。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从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差异性

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四)层次性

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如一门课程、一个学年、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对教师而言,单元、课时的教学设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五)预期性

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来说,具有预期性。没有预设目标和过程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生物课程教学上,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而忽视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单单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的,因此,要正确设置生物课程内容,学生要积极地在有限的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多加强课外的学习,才能保障学习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采取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缺乏互动式教学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因素,使得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生物学习和接受能力。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显示出不够积极的态度。

在为期一年的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配合教师,提高了生物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同时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思维方法、探究的兴趣、较强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反过来也推动了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呈现师生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好态势。

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训练优化的策略

课堂教学不是教学设计的终点,教学后的反思能够使教师发现教学设计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创设学习情境

所谓学习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背景环境或活动,其中蕴含着与实际问题和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

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非常重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生物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提高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促进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设计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徒劳的问题,另一类是重要的问题,而区别二者的标志就是看问题是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间,在“似懂与非懂”之间,在学生的思维卡壳之处。教师要设计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价值,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

(三)组织探究与交流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知识和认识、解决生物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八个方面。教师可将探究与交流的组织划分为五个阶段:让学生接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情境材料中的某个概念或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反思与评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物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第一,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数据。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综合把握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小龙.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15):43.

[2]胡桂芳.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4(20):208.

[3]胡兰存.浅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