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管理类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业务管理关系十分密切,注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企业管理是中国大学的人数最多提供专业类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大学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需要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如何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探索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应用以及面向人才和途径,是企业管理人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
1.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找到工作,就业市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长期稳定性,较高的竞争优势。包括: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强大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过,从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当代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1.1人才培养方案不足
地方院校往往指的是学术机构发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课程和大学学业等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办学特色不能很好的代表课程和培训项目,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力,合作,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特征不明显,导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经过调查发现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1.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在工商管理就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更高的容量。然而,现在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更注重知识的质量评估,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学习考核,许多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是适合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竞争力的需求比较差,企业管理,就业不实施后,他们的职业生涯。
1.3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因为在实践中对应的信贷业务设置,或缺乏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学生培训项目的技能培训模式,不能有针对性地评估学生的学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没有员工,企业往往无法学生的评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紧张进行中,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全过程。在一些大学生专业课程开发的应用程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商业实践课程的应用型人才,甚至有的学校出现,因为人设课,也可以创造什么,当然是缺乏什么教训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
1.4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差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必须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比较差,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培养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直接导致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不具有创新精神,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管理创新。经过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多,高校供给不足,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而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
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建议
2.1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当前毕业生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毕业生缺乏实践经历的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总结其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合作企业,并允许教授企业管理聘请大学生,提高了实践或实习和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参加工商管理等相关工作。此外,实习和论文一起,探索和发现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暑期工作或实习机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了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不明确,难以考虑的工商管理的学生就业趋势在求职过程中的未来,从业者的特点,学生和就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验,发明,学术研究,技能大赛,创新和创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旨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训目标是确定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业务管理培训目标的应用程序,我们必须重视人才,技术和设计的应用程序和目标的人才需求特点的培训定位。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科技与经济的跨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业园区的结合。因此,科学的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宗旨的设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2.4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招聘企业,大学生都不是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在企业管理相关工作,特别是优质的职业道德,体现在诚信管理的质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持久的要求专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敏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刘建准,王大海,齐庆祝,熊德勇.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孟凡生,尹鹏.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现有培养方案改革难以突破知识体系向实践能力转化的瓶颈综合有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各大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公共基础类课程难以支撑学生对专业知识模块的学习;(2)专业基础课程缺少培养信管专业基本能力的针对性;(3)信管专业的核心能力定位不明确;(4)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就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支撑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长江大学信管专业的教学团队依托省校两级教学研究项目,做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是在参考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除了要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重点知识外,还要学量经济管理课程,力求使学生知识背景更全面,就业适应范围更广。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这一培养方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进行培养方案改革之前,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对信管2009~2012届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及个性发展意愿,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主要意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适当减少管理类、经济类的课程。很多学生认为信管专业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专业,管理类或经济类课程对信管专业的作用不大。持这种观点的学生是由于对专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而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也是目前在国内高校信管专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图1表明,信管专业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专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企业基本数据的分析与管理、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这些能力都需要以管理或经济知识做依托。但是,大多数学生存在这种观点也表明,现有培养方案中管理类或经济类课程较多,它们与信管专业的特征联系不紧密。如何调整经管类课程的比重以及课程内容,让学生理解经管类知识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知识在解决企业管理问题中的必然联系是改革的重点。(2)管理类和计算机类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难易程度不能循序渐进。由于信管专业课程种类较多,目前课程教学内容间的整合与衔接仍存在较大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除了要修改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外,还需要专业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课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内容上做出适当的取舍。长江大学原有教学计划出于对信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高要求,特别安排管理类课程由相应专业的教师讲授,计算机类课程由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讲授,但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管理类专业课的教师认为信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学习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却认为信管专业毕竟是管理类学生,计算机要求可能不用太高,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师生沟通不足、学时压缩、教学重难点没有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等问题,这可能是造成各类课程低水平重复或难易程度衔接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因此,如何加大信管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优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是专业改革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3)适当减少或取消大四的理论必修课程。大四期间,出于求职应聘或考研等方面的考虑,各专业的学生都存在类似的观点,但信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学生对这种观点的表达更为现实和迫切。信息作为现代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一旦操作失误或使用不当,可能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因而,企业不可能轻易让一个没有信息管理经验的学生去独立承担重要的信息管理工作。所以,即使学校为学生创造了许多企业实践机会,但学生也很难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信息管理实践中去。为此,从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信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大量的校内时间进行信息管理实训。大学前三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如何充分利用大四学年为学生增加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环节,是解决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供需差距的重要突破口。虽然上述调查结果可能受到长江大学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或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但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仍然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它反映了学生希望对现有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要求。然而,培养方案的改革并不能简单地通过知识模块的更新或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得以解决,它需要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把握新形势下的企业能力需求特征,从中挖掘出准确的能力培养定位,并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发挥学校特色的基础上逐渐优化。
分类实训的教学尝试为深化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长江大学信管专业的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在就业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整体上尚未意识到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学生真正从事信管有关岗位的比重较少。特别是在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近700万的背景下,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生源质量方面,由于长江大学开展大类培养的教学模式,很多大一年级或大二年级的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缺乏信心,从而使部分优秀的学生转向其他专业。在教学环节上,学生难以理解管理类、计算机技术类以及信息管理类知识的关系,在学习重难点上顾此失彼,普遍认为课程多却没有培养动手能力。为了改变这些现状,信管专业教学团队在培养方案、课外活动、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信管专业教学团队认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明确毕业生的专业发展定位是培养方案改革的切入点。结合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特征,我们将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分为软件开发工程师类、ERP应用类、考研以及企业管理咨询四类。在就业方面,强调专业教学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如ERP操作学习以及软件开发培训等。通过“请教师进来培训”和“让学生走出去实训”两种途径,形成了校内外合作的稳定教学团队,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与有关培训机构以及软件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受过针对性培训的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要高于其他学生。其中,从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ERP系统管理工作的学生平均工资达4500元/月以上,就业质量明显要好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在就业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教学团队通过多次专业交流和联谊活动使在校的低年级学生建立了对专业的信心,减少了优秀生源的流失。对于2013届毕业生,教学团队继续增加了分类培养的规模,参与校企合作软件开发培训和ERP软件实训的30多名学生均成功地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目前,分类实训的教学效果给了专业教学团队很大的启发,证明了分类培养思路的可行性。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为实施这种分类实训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实践平台、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安排合理的时间进度并匹配对应的教学资源等,从而系统地构建起适合本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信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规划
(一)培养方案改革的目标1.近期目标。面向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设计3~4个可行的发展方向,并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信管专业的吸引力,有效地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2.中期目标。重新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计或实践教学的比重,并设计和开发面向信管专业的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让后续各年级的学生参与该电子商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与电子商务实体企业的运行,建立起面向信管专业甚至是管理学院全体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3.远期目标。对现有软件开发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规范化,建立软件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软件开发人才的长效机制,最终促进“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形成,从而使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信管专业能逐渐形成特色,进而建立起本专业的品牌影响力。(二)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总结初步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长江大学信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导向、两项基本原则、三个重点发展方向、四个实训平台、五项关键举措”。1.一个导向:以培养学生满足现代企业能力需求的就业竞争力为导向。2.两项基本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的原则。3.三个重点发展方向:软件开发工程师、ERP系统维护及应用、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4.四个实训平台:一个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和三个分类实训平台。(1)设计和开发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该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在大三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该平台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逐步熟悉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并对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建议,学生还可以选择性地参与该电子商务平台实体的商业化运营。(2)依托于省级重点实验室中的用友ERPU8.7.2平台,训练学生对常见商业ERP系统的操作和维护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准备。(3)利用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科学问题研究,培养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和决策咨询方面的能力。(4)扩展与北大青鸟、迅腾软件以及ITjob等机构的合作培训,逐渐建立起软件开发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从事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岗位的就业能力。5.五项关键举措:整合管理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鼓励专业交流和课外创新,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按照上述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长江大学的大类培养教学模式,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分为六个阶段: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基本能力形成阶段、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定向能力培养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如图2所示。大类培养阶段属于基础知识教学和通识性教育阶段。专业基础学习阶段重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企业信息管理能力以及软件开发能力做知识储备。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则需要通过各种综合性课程以及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以及综合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在定向能力培养阶段将学生分为三个发展方向,满足学生在就业或考研方面的个性需求,并将其发展方向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感兴趣的专业技能。
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专业定位及特色1.专业定位。培养能在各级行政部门、工商企业、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维护以及软件开发与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具备进行信息管理和决策咨询、常用商业ERP系统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等方面的动手能力。3.信管的专业特色。改革培养方案要力争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形成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的管理,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2)利用多种教学实训平台,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3)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专业的社会影响;(4)结合学校石油行业的特色,有条件地选择本专业优秀的学生,与石油院系联合培养学生开发石油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二)理论课程的改革方案学生对理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计算机课程实践不足、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关系不清、专业课程教学顺序和进度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就业实训相冲突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理论课程的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1.加强大类培养与早期专业引导间的衔接。信管专业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不容易让学生对其专业内涵形成直观的认识,从而会造成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或学习目标上的迷失。因此,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必须让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性质、主要学习内容、专业发展方向有总体上的了解,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尽早地制定远期学习目标。为此,需要在大学一年级适当压缩有关的公共课教学,引入《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等基础必修课程。这些课程难度不大,但能让学生迅速进入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角色,也能让学生对信管专业的性质和专业发展方向有全面的认知。2.删除与信管专业相关性不强的必修管理课程。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必修课程从原教学计划中删除,同时增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把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其目的是弱化专业性太强的管理知识,训练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企业管理流程间或岗位职能间的相关性,使学生能从信息流或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案。3.增加能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在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增加《预测及决策》、《管理统计与应用软件》等课程,使学生能学会搜集和整理商业数据,并能利用常用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这是选择“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方向的毕业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4.修改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变不合理的课程安排顺序。加强《运筹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利用这些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理顺《信息管理学》、《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教学顺序,使学生能从易到难地建立起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5.大四学年不再开设必修课程,以三个实践平台为基础增加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实训课程。信管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需要在就业前经过专门的软件开发培训或在有关企业中进行系统地实习。如果在大四阶段开设必修课程,将会与学生的分类综合实训任务产生冲突。但是,为满足学生在校学习或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大四第一学年可开设《ERP系统实践与技术认证》、《电子商务及运营实践》、《IT项目管理》或《软件工程》等选修课程。这些专业选修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以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的发展定位为目的,也可以成为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表现。(三)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次培养方案改革中采用了课程内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平台实训、校企合作培训以及毕业设计等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模式。结合多阶段培养方案设置的总体要求,实践教学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大类培养阶段。在第一学年期末安排企业生产实践,时间为2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基本流程,观察企业系统物质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理解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管理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对企业生产系统形成基本认识。2.专业基本能力形成阶段。本阶段的实践教学方法以课程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要求在有关课程中设置上机实验,学生需要操作典型的统计软件和优化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让学生掌握解决信息管理问题的基本工具。同时通过“程序设计”、“商业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来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背景,学习如何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存储、利用和评价等来支持企业的日常经营和战略决策,特别要学会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文本。作业或报告不规范是现在管理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学习态度的改变应该从基本文档撰写的规范化开始,会撰写规范化报告文本其实也是增加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3.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学生需要参与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完善过程,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该电子商务平台的实际运营和管理。该阶段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和MIS方面的知识,操作和管理由本专业教学团队开发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培养学生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专业核心技能。此外,对于倾向定位于考研或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两方面的学生,在该阶段可结合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的要求,培养其进行规范化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4.分类能力培养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由于在四年级期间取消了理论必修课程的教学,学生必须在大三学年结束后选择个人的发展定位,以分类、分组的形式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用友ERP综合实训和校企合作软件开发实训中的某一项。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与其选择的实训项目类别相关,毕业设计的形式分为研究论文类和实践操作类两种,即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校企合作软件开发实训项目的学生以及考研的学生必须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项目或未来研究方向完成研究型论文,而参与用友ERP综合实训项目的学生必须完成ERP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选择实践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而且需要通过考试获得人社部颁发的ERP系统操作和管理方面的证书。此外,学校可出台有关政策,允许本专业优秀的学生参加石油院系举办的石油软件基地班的学习。
结论
本文结合长江大学信管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基于分类实训平台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规划,主要体现了“一个导向、两项基本原则、三个重点发展方向、四个实训平台、五项关键举措”的改革思路。虽然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改革规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有关改革措施在后续进一步深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来自院校两级的障碍。例如,如何保障校企合作培训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要求的毕业设计规范与分类实践教学间的冲突问题、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因课程的删除或新增造成的教师工作量或能力要求变化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院校两级加强专业教学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业务水平,还需要学校在教学资源配套和教学管理、考核等制度上予以配合,否则将导致该专业建设规划中的某些重要改革措施不能充分落实,从而影响改革方案实施的范围和效果。
作者:刘松 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一、经济学和管理学
以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为标志,经济学作为一种“经邦济世”的学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问题”有四个基本特征或基本条件: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限的;这些需要的轻重缓急是不同的;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每一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途。所有的经济问题是以上述四个条件为前提的(郁义鸿、高汝熹,2003),因此,可以说经济问题也就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来得到尽可能多的产出,需要考虑哪些商品是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分析社会需求、需求的数量、需求的层次性,需要考虑用怎样的技术来生产想要生产的那些商品,使得生产成本较低,也需要考虑怎样进行收入分配较为合理,以便在宏观和微观上产生最大的效率。“经济”的本来意义就是节约,以此作为方案取舍的标准,可以选择资源最优配置的方案。总之,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核心是将稀缺资源配置以产生最大效益的问题,其目的是揭示一般的经济规律。
管理学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管理者对企业具体的环境进行分析,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形成计划,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并在生产中进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这有四层含义:管理是系列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协调,因此管理是动态的;管理的核心是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管理达到目标的手段是运用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优化资源配置;管理的本质是协调,过程的矛盾和不协调会成为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阻碍,管理就是要努力使成员能够协同行动而消除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阻碍(尤建新,1999)。而管理学就是研究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学科。
可以看出经济类学科是研究宏观社会、或一般微观经济主体活动规律的学科,立足于社会和一般企业,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达到社会效果最佳。而管理学是研究企业如何通过各种活动,以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的学科,它立足于企业内部,强调企业活动的过程。这说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立足点不同。
二、会计学属性的剖析
会计是一门计量企业管理活动的学科,牵涉的范围很广,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管理会计,一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广义的管理会计包括普通成本会计,普通的管理会计和现在意义上的高级管理会计,立足于本企业的日常管理,目标是对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进行考察,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以便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因此它又是面向未来的会计,它所用到的大部分方法如普通成本计算法、普通成本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标准成本分析、资金预算、作业成本法等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是管理学的内容,因此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科的内容,对此大部分学者都不持怀疑态度;财务会计是对外会计,为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很多学者对财务会计的学科划分感到困惑。
广义的财会会计包括狭义的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只要分析了狭义财务会计的学科性质,其他学科的性质就迎刃而解了,会计电算化是狭义财务会计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审计表面上外在于狭义财务会计,但其实质是财务会计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鉴证,财务会计信息要使用,就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因此这几门学科只是狭义财务会计的延伸,它同属于财务会计学科,只要分析狭义财务会计学科的性质,就可以得到其他学科的性质。
首先,可以从会计学科发展的角度和财务会计的立足点来考察。会计的发展是与企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在早期的个人企业与合伙企业阶段,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对外会计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这一时期的会计实质就是管理会计。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投资者和经营者逐渐分离,管理者为了向投资者反映受托责任,向投资者提供各种经营管理信息,而会计方面的经营管理信息具有量化性,因此会计信息成了管理者向投资者提供的主要信息,当然在此时投资者直接控制企业,他还可以直接到企业了解经营者对企业的管理状况,经营者向投资者反映会计信息也就没有那么迫切。随着企业经营的扩大,企业为了筹集生产所需要的资金,纷纷向银行借贷或者直接发行股票、债券,管理者除了向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外,也需要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企业经营管理量化的信息。为了给管理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相机干涉企业,会计信息成了投资者和经营者沟通的渠道。为了防止对信息判断的尺度不一致而出现争执,以及尽可能限制管理者对会计信息造假,需要对会计信息建立一个标准,这就导致独立审计师和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出现。公认会计原则的出现意味着财务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成了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葛家澍,2004),可见财务会计的目标也是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活动,只不过是信息的接受者从企业的内部转到了外部,并且对信息反映的方式和方法做了规范,但这种信息的转换,以及这种对信息反映的方式和方法做出规范是为了考察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其目标一部分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外部利益相关者接受了企业的信息后,就会利用所接受的信息做出利己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会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使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不是管理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原始目标,其原始目标是如实地以货币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提供会计信息,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导致社会资源的趋利性流动。对财务会计的属性,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综合美国一些权威文献认为财务会计是一个历史信息系统,它有四个根本属性:立足企业,面向市场;由公认会计原则(或准则、制度)对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进行规范;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引发的经济数据为会计处理的对象,最后产生反映企业的经营活状况及其结果的历史信息;财务会计和报告,正如它的名称所表示的,它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的(葛家澍,2007)。
立足企业说明会计活动的对象是企业,会计活动的边界是企
业,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活动结果的信息,面向市场则有两点含义,其一是因为企业是在市场中生存,企业离不开市场这个大环境,离开市场这个大环境的会计反映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其二是财务会计反映的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能促使资源的趋利性流动;由公认会计原则(或准则、制度)对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进行规范则保证了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以企业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引发的经济数据为会计处理对象,产生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结果的历史信息,则表明会计反映企业的管理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学科,它立足过去,面向未来;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的则表明财务会计提供的是货币数量化信息。从这些方面来考查,财务会计属于管理类学科。
其次,可以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内容来进行考察。基本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目的是创造社会节约以及解决社会效率问题,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问题。现代经济学两大分支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研究就业总量和失业率的变动、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问题,研究经济的开放、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等,并以收入和就业为中心,因此也往往被称为收入理论和就业理论,而这些只是会计处理的对象企业运行时的环境;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主体和单个市场的活动,其试图建立关于这些单个经济主体行为规律的理论,来阐明生产者如何组织生产、消费者如何决定其购买的商品数量和商品组合,其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经济福利理论,而价格是其核心理论,因此它也被称为价格理论,这些是一般企业运作规律。而传统财务会计是考虑怎样提供企业管理活动量化的信息,它与收入理论、就业理论及价格理论没有什么关系,从这方面看,传统财务会计不是经济学学科。再从管理学来看,管理学是企业管理当局站在企业的角度,面对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进行计划、组织,决策、控制等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财务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企业管理的状况,为企业计划、决策提供信息,管理当局可以利用会计信息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当局,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效组成部分,更属于管理类活动,为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服务,会计学研究的是如何真实地、可靠地反映企业管理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学科。从管理学与经济学学科内容来看,会计学是管理类学科。
财务会计的基石是会计要素,有学者认为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借鉴了经济学概念,认为会计属于经济类学科,而不是属于管理类学科。但从财务会计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可知,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经济后果,财务会计要素采用经济学概念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管理活动的经济后果,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但企业的管理活动是微观经济活动,任何管理活动都具有经济后果,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管理自身的活动是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研究收入、就业及价格均衡等规律不是它的主要问题,财务会计借鉴经济学概念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与经济事实相符合,正确反映企业管理活动,不符合经济事实的反映是无法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也无法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会计学学科的构建要大量借鉴并使用经济学知识,如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就借鉴了经济学的概念,对会计进行监管的制度、准则的设计也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对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要考评,这些都是为了在利用会计进行管理时要符合经济规律,但这些改变不了反映为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属性。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当前会计研究的一个热点是经验会计研究,并对会计研究中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收集各种数据,建立模型,然后应用数理经济的研究方法,对其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因此认为会计是经济类学科。诚然,用数理经济学研究会计问题确实是个热点,但这并没有改变其学科属性。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能丰富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并不能改变本学科的属性,经验会计研究的对象还是会计问题。事实上会计学的发展常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大量借鉴了金融学和投资学知识,社会责任会计借用了社会哲学方面的知识,新出现的法务会计大量引用了法理学方面的知识,除了会计理论的发展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之外,会计的应用也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如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这些借鉴和引用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促进了会计学的繁荣,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多角度审视会计,不借用其他学科知识发展会计,会计学恐怕会走向灭亡。
从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学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属于管理类学科,它既不是经济类学科,更不是介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一级学科,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面向市场,财务会计反映的对象企业管理活动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它反映的结果要符合经济现实。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目前许多财经类院校纷纷设立会计学院,使其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并列,因此应将会计学科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级学科。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财经类院校开设独立的会计学院很大原因是因为目前会计专业是财经类院校的重要专业,其生源广,社会需求量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非会计类专业比较乐观,而且会计学科的涉及面很广,既涉及经济、管理类学科,还涉及法学、哲学等学科,能带动这些学科的发展,与这些学科形成优势互补,因此,为了突出会计学的重要性并促进其发展,很多财经类院校开设独立的会计学院。事实上我国存在特色的财经类院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外很少有特设的财经类院校,其通行做法是在大学中设立商学院,并在商学院下开设会计学专业,商学即中国的管理学,设立商学院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我国设置独立的会计学院并没有改变会计专业的管理类学科属性,事实上有些综合类院校因为学科门类齐全,为了便于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将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放在一起,如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但这些院校并没有否认经济类学科和管理类学科的非同类学科属性。
三、对我们的启示
随着教学改革对高校素质培养的新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变化。本文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对会计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再结合教学实践,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此提供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
会计课程;实践教学;ERP财务
管理类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与会计的交叉,兼具理论性和操作的实务性。而结合工商管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要求,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成为工商管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对该专业的必然要求。
1 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 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
工商管理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如企业管理人员除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以外,还必须兼具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能力。会计作为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会计学又包括会计账户、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不同章节知识是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讲,很多都不会从事会计类专业工作,而正是这样的需求也限制了该专业会计课程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会计课程上单纯依靠老师的讲授不能吸引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质量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则可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会计凭证、报表等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的印象,更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2 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经过对会计知识的系统学习,可完整的了解会计流程,为今后的管理决策中掌握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奠定基础,充分了解在会计信息当中,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重要,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从而通过构建长远的视野奠定学习的基础,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2 当前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管理类会计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善,如增加多媒体教学,建立实训基地等,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轻理论、重课内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其主要的问题则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对管理类会计课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当前,各个不同的院校在注重自身教学实践同时,缺乏对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安排,导致很难达到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会计教学稍显单一,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方法单一,则会使得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不大,很难提升专业课程类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学生校外实训的效果比较差。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和企业或通过自建实训基地的方式给予会计课程实习的机会。但是,很多的校外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仅仅流于形式,或者仅完成任务,而不能真正的通过校外实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校内实训或实验平台的缺乏,使得学生缺少进一步实践的机会。校内实验室平台作为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平台,在很大的程度上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使得高校并未进行构建,或建设不全面,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
3 提高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在新时期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会计课程的管理水平,成为当前高校思考重点。针对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针对管理类会计课程的实践,最为关键的是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工商管理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因此,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的教学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而开展。而对会计课程的培养,不能简单的只局限在让学生成为会计信息的创造者,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会计信息,为自己所用。从这方面来讲,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培养必须侧重以下几点:
(1)侧重对常见的经济业务、基本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2)强调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而不必追求各个不同会计核算的技巧、方法等细节。在教学中多以应用为主;(3)注重会计实务和会计原理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性质,不会过多涉及会计细节的知识,而本着在未来的管理中采用实用主义为原则,这符合当前工商管理的实际,也符合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二,以职业为导向,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随着企业对人才实用性的需求,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属性来讲其范围通常都比较广,而如何找到企业与高校的平衡点成为工商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以职业作为其导向,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在高校课堂上,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并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发展。针对上述的问题,教师则必须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教学,以实际的案例去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加深对课程不同知识点的印象。另外在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该方法的原理则是将建构主义与探究教学进行结合,以会计知识点作为载体,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完成对项目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第三,加强对会计课程实训的操作。高校教育实验室的缺乏,给学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践的资源,是对校内资源的有力的补充。因此,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会计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的途径。而在企业中,加强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对ERP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为未来企业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多方面拓展学生实习的渠道,如税务事务所、记账企业,都是对学生实习锻炼渠道的延伸。
4 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的实践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记账,而是通过对会计课程的系统了解,增强会计的实务操作,提高专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未来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工商管理类学生也要充分该课堂增强对自身的要求,也为自身未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转换为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忠敏. 高职船机修造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原和平.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王进,崔智林. 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A]. 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2012:6.
[关键词]ERP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通过共享的信息和数据流整合企业流程,将企业内的所有部门和功能整合在计算机系统中,并满足各部门的特定需求。它涉及到管理科学,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生产计划及管理、物料管理、销售与分销等主要功能模块。还涉及到信息技术科学,是一种功能非常全面的软件包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得以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和市场及企业接轨,为市场和企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企业需求是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方向的航标,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下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从国内外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管理类专业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理,而且还要能够将这些原理灵活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ERP实践课程应运而生。
一、ERP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
现代企业对ERP的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类,一是ERP的软件研发人才,二是ERP实施维护类人才,三是ERP软件应用类人才。我院为财经管理类院校,所以确定学生的发展方向为“ERP软件应用类人才”。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ERP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成为既懂管理又能熟练掌
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和ERP业务流程相结合,模拟企业的ERP系统运行环境及企业运营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的理解企业运作规律和基本业务流程,从而系统的了解ERP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让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技能相结合的全新学习模式。通过ERP教学过程,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特征及信息需求,树立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并掌握ERP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初步掌握ERP解决方案的设计方法。
二、ERP实践课程内容
ERP教学内容以完成ERP教学目标为中心设计,但具体的授课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进度可以灵活,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特点,以及ERP软件的特点,首先,学生应该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ERP管理哲学思想体系,企业信息化建设,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理论,生产制造(MRPII/ERP基本原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其次,学生必须了解ERP知识体系结构以及ERP软件的体系构架,主要功能模块和数据传递关系。最后,必须让学生进行实践,才能在实践中体会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决策。
三、ERP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ERP实践课程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深化产学研结合,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整体规划ERP实践教学环节,整合ERP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螺旋递升的创新能力培养规律,构建“ERP认识实践-ERP模拟实践一ERP实战训练一ERP创新训练”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情景模拟”和“讨论式”教学法。
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实质上是案例教学法的延伸,情景模拟教学法事实上是一种仿真培训方法,它在一个假设的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该情景可以是设计好的,也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场景中包括人物,情节,问题,矛盾等,学生根据情景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做出决策。
ERP课程跨多学科,覆盖面广,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演练,更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对于ERP软件中的每个模块都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几个学生分为一组,每个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情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分角色进行演练。例如学习供应链模块中的采购管理模块时,教师设置情景:某工厂根据需要拟采购鼠标、键盘各50个,拟采购单价为15元。经过几轮询价,与某电子厂签定协议,采购鼠标、键盘各50个,采购单价为10元,并约定到货日期,并通知仓管人员准备收货。学生根据此情景分组,分别担任采购经理,采购内勤,采购员,库房管理员,库房管理工,由管理员给每个学生分配所从事角色的权限,小组成员相互沟通讨论,完成自己的职责。然后各演练小组要对本组的演练进行介绍、分析和总结,以便相互了解。教师在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进行总评。演练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析总结。
由于ERP系统是综合的系统,具备整体性和连贯性。如果只采用单独的模块演练,容易让学生缺乏全局的观点,所以还必须涉及综合模拟实验。我们采用了金蝶K3 /ERP沙盘做为道具,来模拟一个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每个组5~8个人,亲自经营一家公司,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运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分别担任企业的CEO、财务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和采购总监等重要角色。面对来自其他企业(小组)的竞争,和市场需求预测,做出决策,保证公司正常运转。这样的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专业学习、班级学习的界限,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环境和实验环境,每个学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即“以讨论为主,重点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围绕教学单元进行任务设计。包括讨论素材、讨论过程的组织,以及为保证讨论任务的完成编制相应的辅助练习资料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指导,重点是对学生思考思路以及思考方式的讲解与指导,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
在ERP实际教学中,我们把学生分为若干研究小组,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将学生分为“财务管理研究小组”、“供应链研究小组”、“人力资源研究小组”等,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爱好进行研究小组的选择。选择完成后,各小组会得到根据知识点所设置的研究内容提纲。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实践学习,定期进行研究课题的汇报讲学,各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
在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拓展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的模式,教师讲授的地位已下降。重点是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启发学生“讲”。通过学生的讲,讲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讲出他们对业务流程的设计方案思想。而且其他学生并不只是简单机械地听,而是要根据其所担任的角色和所处的环境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质疑同学的研究成果。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角。“讨论式教学”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高级认知的能力,使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ERP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运用对比、比较及图表法,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等能力。每种教法各有特点,实际当中应该相互结合,灵活运用。
四、ERP实践课程实验室建设和师资培训
实验室是进行模拟实践的场所,有了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还需要师资力量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ERP实验系统。在实验室建设上,目前我院配备了专门的实验中心,分别有条码实验室、金蝶ERP实验室和Oracle实验中心,教师可以在实验室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课后学生也可以自主在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组队讨论。
在师资培训上,由以下渠道进行:一个是公司培训,我院长期与ORACLE(甲骨文)公司合作,因此进行ERP教学实践的教师可以到公司进行培训学习ERP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收集企业实际应用的案例,为学生上机实验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且可以让这些培训过的老师授课,对本校其他的老师进行ERP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另外,一个是派遣教师参加ERP师资交流会,通过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时间能力。三是聘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ERP资深顾问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目前,虽然我们在ERP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ERP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改进和完善,还需要向其他院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我们的ERP教学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生萍.ERP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大众科技,2006,(8).
关键词:企业管理 课程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1.引言
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营销、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处于摸索期,传统教学中教师纯粹理论授课的方式,不仅内容枯燥乏味,而且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企业管理类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为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如何应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专业学生,将是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2.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企业管理类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内、课外实践教学。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把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结合教材上的理论,以案例为引子,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深入细致的剖析,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案例教学法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教师讲授,也可将学生导入案例中,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诊断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进行讨论活动的积极性,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讲授法不同的是,教师应改以前的说教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案例教学法正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讨论为学生的提问构建了良好的平台。由于案例本身往往具有多种可行的答案,因此,答案标准也只能作为参考,否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优越性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知识,还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2 研究式教学法
研究式教学就是以研究为基础,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写出小论文或读书报告。研究式教学的内容应当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师讲授的应该是研究性的成果,要通过研讨放大和深化自己的理论成果。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内容的取舍、讲授的重点、授课的方法和时间的分配等。其最基本的要求是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前者要求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的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使自己的授课具有科研含量,对学生关心和提出的问题有理性的分析研究,并在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做出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解答和阐发,给学生以启发,达到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一定要有科研含量,一定要有科研成果作基础和支撑。后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边研究。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课程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本专业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前对讲题有所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研究式教学,在研讨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作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究式教学,教师在其中发挥组织、点拨、激励和督促作用。研究式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紧扣研究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来开展。首先把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统一考虑,作为系统工程进行有机协调。按照整个教学阶段的统一导向,把听课、辅导、答疑、小组讨论、阶段考查各个环节纳入统一布局,要求学生围绕抓好自学、听课、交流、考查四个基本环节,即以自学为基础环节,听课为中心环节,交流为关键环节,考查为制度性环节,通过考查检验学习效果,进而确定每一环节的地位作用和相应的组织形式,力求各个环节相互呼应,使研究式教学的学习最终能够体现出整体性的效果。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3 双向互动教学法
双向互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双向互动式教学:
(1)小组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就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专题汇报和小组辩论,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更多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
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游戏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撇开,又相互接纳,从而不断实现领域融合和精神拓展。从形式上看游戏是假想和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2.4 情景模拟教学法
企业管理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即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模拟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招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应聘者及监督评分人员,招聘人员自己组成“公司”动手设计招聘广告、撰写职位说明书、组织对应聘人员进行测试;应聘人员则精心准备,到各“公司”进行面试;监督评分人员负责为招聘及面试人员进行打分,以便汇总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由教师组织召开“人才招聘会”。招聘会期间,招聘人员多方查阅资料,为面试者设置了许多问题,面试者也经过了周密准备,对招聘者的问题认真回答。通过模拟人才招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各小组同学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强调团队协作,怎样让组织智慧发挥到最大。另一方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2.5开放式教学法
为了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反映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工厂企业调查参观、劳动;让管理者走进校门、走进课堂,讲授他们的实践经验、体会, 这就是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体味真正的企业管理,起到了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达到育人的目的。
3.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3.1 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
虽然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路、内容与方法也基本成熟,但仍有提升的空间。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扩大实训的力度,采用模拟公司的形式,让小班的各个小组分别扮演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真实模拟工作场景。如制定企业管理计划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销售方案、制定绩效考核方案与薪酬发放等等。
3.2 加强师资力量
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丰富的直接和间接的管理实践经验。他们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而且是组织安排的领导者和学生工作方法的指导者。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比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企业合作授课、与实习基地交流、利用假期送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等。
3.3进一步拓宽实践平台
首先,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各职能部门、学校餐厅、超市、各社团、学生会、团委、纪律委员会等。其次,利用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集中全面实践训练。最后,实施校企联合,拓宽实践渠道。学校及授课老师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0,(6)
[2]谢向英.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杨瑞霖.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构建主义的可行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1期
【关键词】成人学习 企业培训 应用
一、引言
“终身学习”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学习观念,也改变了企业成人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上学一工作”人生分段模式,改变为工学交替、工学融合式生活工作方式,实现了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成人学员在心理方面较青少年成熟,所扮演的角色趋于具体化、特殊化,其发展任务具有确定性、现实性,他们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变为自我指导型,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对教学的要求强调实用性,期望值较高。在认知心理方面,成人学员的感知能力下降,机械识记、回忆能力下降,遗忘速度增快,但他们的意义识记能力比青少年时期强。
从心理学视角看,学习心理指导和支配着企业成人的学习行为,也影响着成人的学习效果。因此,现代社会企业成人的学习心理具有怎样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其学习行为又受哪些因素影响,是成人教育、企业培训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成人学习心理特性
人的学习心理结构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智力(认知结构)和元学习能力(反馈自动调节)等几个方面。成人学习的心理结构相比在校青少年学生,有其独特特点:
(一)成人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以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力量,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是推动学员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过程,学员是否能持续学习,差异也在于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于1980年全面探讨了有关动机研究,得到“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对这项任务的动机水平为正相关”的结论。
企业培训中的学员,不同于一般教育类院校提供的在职或脱产的知识类学习,组织者组织这一类的培训和学习,更多的是基于在工作既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系列技能或者理念类的培训,企业愿意花钱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去解决在管理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掌握知识或者单纯拿到文凭。成人的学习心理在而且这一类的培训通常都是由企业――即学员所供职的单位或组织来支付费用,同个体参与学校教育类的学习不同,不是从个体知识获得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并创造效益的角度出发,培训的结果也通常会通过绩效的改变来进行评估。因此,培训是否有效、培训如何变得更有效、如何通过培训和学习来改变绩效,成为很多企业的培训负责人已及培训师所十分关注的问题。
因此,企业管理类培训中学员的学习动机就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即学习不光是学,而且要会,还要能够在实践中帮助改变绩效。因此,企业培训中成人学习的动机就在于能否帮助到现有的工作,或者是否有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
(二)成人的认知结构
认知对于成人学习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成人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由此得出成人发展和学习的可能性会缺失的结论。就感知能力的研究而言,总体来说,成人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尤其是成人晚期,由于成人生理老化引起视力、听力、嗅味觉能力的衰退,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摄入量以及信息的加工处理速度等。而关于成人记忆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一般意义上,记忆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的,但最近也出现了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的反证。进入成年后,成人的机械识记的减退幅度较大,而且开始减退年龄也较早;理解识记减退的幅度较小,减退的年龄较晚;总体而言成人在机械识记方面不如青少年,而意义识记则超过青少年。实验研究表明,成人倾向于有意义地学习,即运用已有经验与知识保持和再现新材料信息。在此意义上,对于成人而言,如果没有生理障碍,学习能力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
参加企业管理类培训的学员,通常都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已经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这样他们才能够走上管理岗位或管理后备队伍。应该说其学习智力和认知结构都是在不断增长的,但对于机械的记忆成人却是不如青少年。就是说如果是枯燥的理论,对于成人来讲是没有吸引力,也是比较难以被记住的。但是如果与成人个体的经验有联系,则更容易被学员理解和接受。
(三)学习图式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具有以下的特点: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图式决定着人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可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来图示的基础上,新的内容会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认识;可以预测事件的发展;可激发性。图式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成人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成人已经有自己的知识经验网络,形成对事物自有的认识和见解。这也是成人有自己的主见和自己解决问题方法的原因。而要改变成人头脑中已有的图式或者进行重构,则比图式新建要困难得多。
【关键词】广西 高职 管理类专业 工学结合 环境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088-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技能”这两个字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工学结合模式成为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以学校(课堂)学习、校内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或实训的形式相互交替进行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探讨广西高职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环境的构建。
一、广西高职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的现状
广西高职管理类专业一般采用“2.5+0.5”、“2+1”、“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引企入校模式”等培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西高职形成了自身的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广西高职开展工学结合大概有四个方向:一是在某一门课程中,分有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安排一部分课时进行实训,课时相对较少。二是单独开设校内实训课程。对于校内实训条件允许的课程,可专门针对该专业设立实训课程,也可在期末时,单列几周作为实训教学周。三是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实习实训的时间一般要求学生离开学校,全日制的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习,时间比较长。四是进行毕业实习。高职院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会进行毕业实习,时间最长。实习实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校内完成,学习完某门课程后,在期末开展短期的实训,大部分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另一类是到校外实训。有安排到学校合作的企业实训的情况,也有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情况。
二、广西高职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有限,实训项目受限。高职院校的校园面积是有限的,要在校园内建设很多实训基地不现实,所以校内实训基地是有限的。此外,管理类专业对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数量要求比较多。究其原因,一是管理类专业招生人数多,对实训场地数量的要求就多。二是管理类专业所学的课程数量多,涵盖面宽,对实习实训的内容要求就多。但是仅依靠校内有限的实训基地来开展种类繁多的管理类专业项目的实训是不现实的,学校只好对实训项目进行取舍,只做最核心课程的实习实训。
(二)校外实训基地分散,实习实训的成效不明显。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体现在中小企业居多,大型企业少。学校统一安排管理类专业学生到同一企业实习实训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只能与更多的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实习实训,这样,校外实训基地就比较分散。即使是与外省的大企业合作,由于要去到外省,学校和学生的成本都高,此外,到校外实习实训时,学校管理监控的能力就比较弱了。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效果的好坏与企业合作的配合程度有关系,如果不是企业定向或订单培养的合作单位,企业不会与学校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开发,学生去到实习单位就是跟着进行操作,没有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成效不大。在毕业实习方面,由于要以就业为导向,加之毕业人数多,因而学校不可能做到统一安排,很多时候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地点十分分散。此外,校外实习实训的考核不够科学和严谨。进到企业实习,由实习单位考核,学校参与考核的机会比较少,而且基本没有考核不过的学生,最后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证明就可以了,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所需的技能。
(三)管理类专业学生技能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一般是通过课程考试或实习实训考查来评定成绩的,但是有的管理项目或方案是可以创新的,不会统一一个标准答案。而这些方案的正确与否,除教师根据知识要点来点评外,最好的检验办法还是社会的检验,但是学生在实训时基本没有机会来实施自己的方案,毕业后也不可能马上走向管理岗位,所以管理类专业很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后续性的,学生实际技能的体现也具有时滞性,给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广西高职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环境的具体构建
广西高职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发展除受广西地域经济的影响外,还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企业的参与的影响,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结合环境,才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发展。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为了给广西高职管理类专业提供良好的工学结合环境,学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立足广西,抓住中国―东盟商务区发展机遇,做好专业特色。经济因素是制约广西职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大中型企业数量比较少,能在本省内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机会也就比较少,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一些校外实训都是分散到广东和浙江一带,这样学校参与的力度就会因为地域关系而削弱。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可立足本身,根据中国―东盟商务区的发展,进口“6+1”的产业链,做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以此提高与企业合作的实力。
(二)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尽可能多的实训项目。在调查过程中,关于学生最想参与的模式的统计显示,在订单式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引企入校模式、办校入企模式、项目驱动模式和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这8个模式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引企入校模式。学校可充分利用该类型的实训基地,开展尽可能多的实训项目。例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特产网合作建设的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就是一种典型的引企入校模式。该实训基地可为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房地产经营与估价(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方向)、物业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实训。该基地主要有四大实训区。第一,特产业务实训区:可进行产品整合、企业整合、采购、仓库、零售、批发、团购、网络销售、店面装修、加盟连锁、系统管理制度、采购、渠道、促销、广告宣传、物流、包装、价格体系、市场策略、团队管理、业务培训、财税、公关、商务谈判、人事劳资、企业文化、网络采编、合纵连横、制度建设、岗位职责等实训。第二,羊奶业务实训区:可进行生产计划、新产品开发、包装设计、物流、库存、市场策略、零售、批发、加盟、宣传与促销、售后服务、渠道建设、招商、全国市场布局、广西市场试点、系统建设与完善,公关、商务谈判、价格体系、财务管理、系统知识培训、团队建设与管理、人事劳资、制度建设、岗位职责等实训。第三,便利奶茶店实训区:可进行涉及装修、策划、宣传、形象设计、进销存管理、奶茶技术、财务、采购、系统文件、制度建设和完善、销售统计分析、交接班、成本利润分析等实训。第四,电子技术系统实训区:可进行局域网系统、广域网系统、进销存系统、指纹考勤系统、电子监控系统、集团电话系统、电气系统、互联网平台系统、收银系统等实训。
(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企业共建,优化课程和专业,做好校外实习实训。企业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本身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但是在高职院校开展校外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太高,认为培养学生自己受益不大。要改变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调研,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优化课程和专业,做好校外实习实训。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以此来设置专业和优化课程,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到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时就容易上手;而企业除通过协助学校开发课程和培养学生来获得自己所需人才外,还可以开发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课程,使员工不断提高自我,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此一来,高职院校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性人才,并且还可以促进企业员工再培训的工作,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企业需要的更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在实习实训时期培养后备人才,同时,在员工的继续教育上,有高职院校的合作,可以进行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以此提升员工的价值,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都有收益,共同发展。
(四)深化实习实训的考评体系。管理类专业学生技能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学生的实习实训考评体系也应有所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的是结果,而高职院校强调技能,管理专业需求的是因地制宜和出奇创新的思维,因此,对学生的考评应更注重过程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保证实习实训效果的体现。
(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由于高职院校课程的特点,“双师”型教师基本是学校的一个基本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校内进行实习实训时,可以得到扎实的技能指导;在校外实训时,可以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培养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更能与企业找到共同点,提高企业配合学校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六)加强教学软环境建设。除改善教学硬件条件外,学校还需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首先,教学管理制度要更为灵活。比如在引入竞赛、技能培训时,可以考虑给予学生灵活的时间和地点,这需要相关政策制度予以保证。其次,改革薪酬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投入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晓丽.国外学分制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2)
[2]余红,段长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技视界,2012(10)
[3]杨晓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学环境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
(2011JGB267)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类研究生
[DOI]10.13939/ki.zgsc.2015.07.047
1 引 言
产学研合作是产业界与学术界的融合,是产、学、研三方或两方为了共同利益联合起来,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协同发展[1]。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已开始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模式,对推动各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个人发展[3]。但现在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硕士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和理论的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课程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在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由教学与科研两部分组成,大部分高校的课程配置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的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主,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和热情度。经调查,大部分高校开展实践课的方式比较自由,对学生没有约束力,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②研究生培养体系缺乏层次性。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缺乏层次性,在课程设置方面,研究生的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有很多相似之处,浪费了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研究生在专业水平上不能有效提高,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与特色。在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方面,不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帮助下提升自我。③选课机制缺乏自主性。部分高校的专业没有设置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限制了学生选课自由,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掌握和了解的知识更多地停留在本专业的课程上。基础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大部分高校缺乏一个完善的选课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
2 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前,必须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下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对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本文从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这四个方面分析。政府(教育部):我国大部分高校由地方政府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管理,政府对于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对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分析。企业:企业是高校人才的最终需求者和人才的利用者,所以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目的是很明确的,一般企业需要的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强,能迅速为企业价值增长做出贡献的人才。在新模式的构建中,企业还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方案熟练的教师进企业培训帮助企业内部提升实力。学校: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主体。在“教师进企业,高管进课堂”的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类研究生的新模式中,学校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较为丰富经验的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师,增强教师合力。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已有的师资力量合理的设置课程。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所学专业后,学生在学术、科研或人际交往中的质量与知识丰富度和个人以后的发展呈正相关。要使管理类研究生在校所学能够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是需要确定学生通过所学课程获得的能力,二是需要了解社会及企业需要此类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对课程配置的需求如下表所示:
政府(教育部):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部对培养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使得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完善必须加快,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备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新型人才。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价值增长,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处理突发事件、专业外语、操作构建模型类软件、组织管理等符合企业需求的相关能力。
学校: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要求能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构建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能说、会写、擅计算”高素质人才。
学生:高校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包括各种技能、态度与行为、交流与合作精神等。
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建议
3.1 提高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学校可与企业合作设置部分基础性的实践课程,建议由企业管理人员从事教学,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的课程中适当加入该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积累经验,方便学生将其与其他专业理论课更好地结合。企业可将其过去完成的项目作为管理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邀请当时参与该项目的主要人员与同学进行交流。定期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同思想。企业和学校可设立一些适合学生与普通员工共同参与的课程,由学校和企业管理阶层共同授课。建议将学生与员工分组,各组共同完成课程要求的项目。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素养,也可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
3.2 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可要求各学院设置一些精品选修课,供全校学生进行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课程,还应该适当掌握一些其他技能,例如沟通交际能力、法律知识等。学校可将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增加,鼓励学生多选择该类课程,增加考评比重,提高学生选课积极性。企业还可将部分正在进行的项目列出来,供学生进行选择,然后与该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参与到项目中去,帮助企业推进项目发展,在结项时完成项目报告,作为该生在校期间的考评内容之一。让学生在自由的选择中更好地提升自我。
3.3 高校与企业机构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加强重点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
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关确保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及先进性,即使更新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专业学科理论,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综合能力,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及创新技术能在企业中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理论解读,设置更适合于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推动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积极为师生创造更多领域、针对性更强的实践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3.4 高校与企业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生产设备及企业内部专业人员等资源弥补高校内部某些资源的不充分性,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教师可以在生产中捕捉到科学技术创新的灵感与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及工程师交流,提出新思路、新课题,带领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性及时效性。鼓励教师与其他教师分享实践的收获和体会,同时与全体教师探讨在企业实践中发现的管理问题以及待研究改进的企业管理在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使得教师在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方面能够提出建设性、应用性较强的方法。由教师带领研究生一同研究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与企业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尽可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3.5 加强网络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合作突破以往的从高校研究成果到生产的点对点模式,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协助下,以实现生产力为目标将企业与高校形成的网络化、虚拟型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为一种新趋势。利用高校中专业人才多的特点,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合作与交流通过连接不同节点的路径使得网络化组织嵌入到合作模式中。利用可获取的各类资源,将产学研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为合作单位创造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韩虎群.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67-70.
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而超过40万人的商业智慧对中国企业而言,会是一种何等的影响力?
栖息谷是一个管理类的网络社区,创办于2002年年底,是国内最大的非商业性管理网站。其一直倡导的开放、共享和非盈利性原则,得到了诸多企业管理人的认可。在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下,栖息谷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管理类网络社区。
战略投资助力栖息谷
2006年,栖息谷获得了第一笔战略投资,这是栖息谷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栖息谷告别了业余运作,走上了专业化运营的轨道。
栖息谷的创始人、总经理谢承对《新财经》记者说,栖息谷的投资方为国内一家实业公司,栖息谷所获得的投资金额在互联网界并不算大,但足可支撑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
谢承说:“为了谋发展,栖息谷需要资本,但资本的力量是一柄可怕的双刃剑。我们在寻找投资方的同时,一直担心被资本左右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而这些恰恰是栖息谷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栖息谷曾经接触过一些风险投资,但最后还是在资源互补、价值观接近、保持原有管理团队等条件下,选择了国内一家实业企业作为投资方。”
在引入战略投资后,栖息谷的内部DM刊物《家书》也得以成功问世。《家书》刊物中有“取势”、“明道”、“优术”、“践行”、“合众”等相应栏目。“取势”合“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之意,强调一种大局感;“明道”的意思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优术”则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思,主要关注管理工具、管理技术及管理流程;“践行”的着眼点是“做什么,怎么做”;“合众”的意思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谢承告诉记者:“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合理筹划整合,栖息谷已经成为中国最庞大的管理人学习型组织。”栖息谷的价值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宗旨是“立己达人,同济天下”。
栖息谷聚焦企业管理人
栖息谷的掌门人谢承是一位资深的企业管理人,他在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便当上了一家年营业额过5000万、员工近400名的零售企业总经理。而管理人固有的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让他产生了创立“栖息谷”管理人社区的冲动。特别是,当谢承看到一些人拿别人的成果为自己牟私利的种种丑态之后,更激发了他创建一个免费网络社区的欲望。
作为一个的管理类网络社区,栖息谷为会员免费提供实践分享、问题交流、商务交友、博客等平台,目前注册会员45万,发帖总数达90万。
目前,栖息谷涉及内容涵盖出版、咨询、数据、培训、测评等多个领域,已建成管理人的成长博客――“足迹”(省略),以及管理人生――“嘉木”(省略)两个子站。
截至2007年7月,由栖息谷举办的线下主题聚会已逾百场,参加人数约5万,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十多个城市举办了近百场会员聚会,参会人数总计逾万人。目前,栖息谷45万的会员量,在国内管理类网络中首屈一指。每日由博客、论坛、嘉木等网络平台的专业文章超过千篇。事实上,你可以在栖息谷找到任何商业焦点、新思维和最前沿理论。
为更好满足和促进会员之间的商务交流需求,2007年,栖息谷在全国各大城市全面启动会所计划,这已成为以网络汇聚全国管理人,在线下促进会员忠诚度的新型模式。
据了解,曾在栖息谷公开透露过身份的管理人包括家乐福中国区高管、深圳华为公司高管、美国加州大学教授、TCL高管,等等。这些人的参与充分体现了栖息谷的价值。
但谢承说:“栖息谷现在做得不够大,中国的管理人群在千万级,我们现在的会员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数量。”随着“实践中国”管理案例征集活动的启动,栖息谷在“实践指导现实”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以“实践中国”影响中国企业
最近,栖息谷在国家相关协会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首届“实践中国”管理案例征集活动。这次活动总投资近500万元,创造了国内大型管理案例征集活动规模之最,很有可能是国内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案例征集活动。并且,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民间形式举办的管理案例征集活动。
对于举办此次活动的原因,谢承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包括企业运用及大学教学的案例,多以国外案例为主,但一些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并不好,比如谷歌、雅虎、亚马逊、戴尔。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同时,中国管理人需要跳出盲目崇拜和照搬照抄的束缚,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土的管理模式。我们希望将本土的案例进行整理,帮助中国企业找到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管理方法。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企业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放眼全球的同时,更要立足眼前,透过中国本土的管理实践分析出他们成功的实质。栖息谷期望通过举办“实践中国”案例征集活动,达到交流企业管理思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在“实践中国”案例活动结束后,栖息谷将采取网络互动出版形式,选择最优秀的20篇案例,加上栖息谷的网友点评及评委点评,集结出书。
谢承透露,评审看重的是案例的有效性及推广价值。“有的案例可能会对本企业有效,但不适合大范围推广,评审要看管理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推广价值会从整体的成本考量,如资金成本、人员成本。”据了解,此次“实践中国”管理案例征集活动会实行网络实名制投票,并会辅以手机号码验证形式以杜绝重复投票。活动的评委队伍将由国内知名咨询公司、知名企业家担纲。
据记者了解,国内的企业案例多来自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而此次案例征集活动将在金融企业、上市公司案例方面有所突破。
隔行如隔山,但管理之路却是相通的。栖息谷所独创的价值点,就是要让最好的管理思想能够“落地”。也正因此,栖息谷正在成为中国式管理思维的集散地。谢承说:“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上,而是生活在一个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集体之中。提高自身价值的立己过程,是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前提要素;主动积极帮助他人的达人过程,是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必要实践。”
立己达人,方能同济天下。这是栖息谷的追求,也是谢承的追求。
记者手记
1、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
2、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有不同数量的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比如财经类报刊杂志的不断涌现,一些非专业的综合性报刊在财经问题上大做文章,都需要大批的财经记者,这就为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其他像学校、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
(来源:文章屋网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面临着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需要企业具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和管理团队,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正是适应这一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决定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将是成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最终归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成功在于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因此,创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生产运作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水平更能反映着企业经营活动竞争实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c适应性,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复杂性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教学内容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多个领域,其复杂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在课程调查结果中,有72.6%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领域较广,有24.2%认为课程内容复杂。由于企业生产活动过程复杂,《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较多,从企业产业性质来看,课程内容既涉及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作,又涉及服务型企业的生产运作,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企业生产领域来看,课程内容既有企业生产运作策略的战略层面,也有企业操作的作业层面;既要讲授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布局、选址与布置、产品或服务研发等生产运作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又要做好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需求预测和生产运作计划;既要讲授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库存管理,又要讲授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的生产组织方式、业务流程、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和安全生产等现场管理方面的内容。从企业生产发展来看,既有传统的大批量流水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的管理方法,又有精益生产、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敏捷制造等新的管理思想。从企业生产管理方法来看,既有定量模型设计演练,也有定性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对课程教学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4.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实践性较强。虽然课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均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但课程教学最终也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之中。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现场参观企业、移动课程、著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专家经验分享、观看成功企业的生产管理视频资料,加大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获取生产运作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学引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过程,在参与中感受生产运作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感受生产运作管理涉及工作的复杂性,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想的决策性
经营的重心在管理,管理的重心在决策。生产运作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决策,对生产管理活动进行多种备选方案的选取和优化,以求最优结果。例如,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及优化,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中所涉及的设施选址与布置,企业生产运作组织中作业排序与控制等,均有不同解决方案,并能达到最优管理效果。企业通过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激励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等。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树立最优化的理念,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根据企业的背景,对生产运作设计不同的管理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案,实现最优决策,培养生产管理能力。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中,《生产运作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特点明显。
1.从课程教学的总体来看,调查发现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复杂,定量模型较多,知识点较广,实践性较强。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学科相比,有85.3%的被调查者认为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活动,有64.5%的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最感兴趣。
2.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学生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兴趣度与重要性较为一致。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企业战略与生产运作策略、生产运作计划、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内容,见表1所示。
从表中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有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质量管理、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作策略等。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学生们基本上是对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都是感兴趣的,其学习的兴趣度与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基本一致,见图1所示。
3.从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方面来看,课程教学组成了课程组,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师按大纲组织教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基本反映了重要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发现有90.3%的学生认为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比较合理的。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较少,多年的课程教学一直都沿用原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造成课程教学效果很难出彩。课程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可教师们都习惯了现有的教学,不太积极去做教学内容调整。现有教学存在着内容过多、强调系统性、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包括生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MRP、项目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制定、供应链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前沿理论等,如此多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学学时有限,内容比较复杂,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定量模型,技术性较强,使学生存在着学习难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注重课程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际应用,更好地符合课程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制造业轻服务业,这一点对参与学习的学生来说,所学的知识与他们工作的能力需求相差甚远,针对性较差。一方面,国内高校使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多数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多数学生缺乏对制造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尽管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展移动课堂,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服务业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越来越重要。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教学方法不适应新的需求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特别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与企业的实际运作联系密切相关,这对课程教学方法和授课教师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企业培训,也很少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培训,多数教师成长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环境里,因此他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这种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在的学生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希望通过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成功企业案例的教学研讨,管理难题的集体解决与交流,以这种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因此,现有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教与学之间的供需矛盾,成为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难题,也造成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环节存在脱节,同时学生缺乏对企业生产现场的了解,对生产运作管理没有感性认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变大,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到对课程学习的热情。
3.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不足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承担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甚至与企业接触较少,这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他们没有生产管理经验,教学中很难把课程中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结合,更无法联系到位。他们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与学生听为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缺失,空洞的理论成为他们教授主要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感。
如何使教师能胜任于课程教学,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更具有适应性,这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进行认真探讨。
四、工商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改进
现代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很快,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考虑成熟的管理经验,又要考虑现代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既要考虑制造业的生产运作,又要考虑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既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又要考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内容教学安排上,实现由注重系统性向学生需求针对性的转变;二是在内容范围上,实现由制造业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三是在内容教学重点上,实现由讲授定量模型向讲授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转变。
(一)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向企业实际需求的转变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有独立的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的整体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生产运作战略、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和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与改进等四个部分。不管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其课程内容体系应保持不变。教学上应该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的需要,有重点的、针对的、选择性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使《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既能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更能适应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性(见表1),相关课程内容设计如下表2。
(二)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大多数是以制造业为主,以制造型企业生产运作的管理实践作?榻萄О咐?,由于服务型企业发展迅速,学生对服务运作管理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兼顾到服务企业的生产运作。这就要求《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改革,从现有针对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实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运营管理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服务业的比重,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有53.5%的学生认为,增加服务业运营管理内容或结合服务企业开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还有42.3%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可以增加或结合服务业内容授课。因此,在教学案例选择、管理实践模拟等教学环节上,多选择一些服务业运作内容。
(三)注重把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中定量模型较多,教与学的难度较大。现实生产管理实际工作中,也不常运用定量模型去解决生产管理问题,他们难以把定量模型的管理原理与实际管理工作结合,因而学生感觉到定量计算教学的枯燥。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还是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其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是管理方法、管理理念与思想、企业案例等内容,而对计算说明的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只占到17.7%,教学中有必要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教学重点。对于课程中有些定量模型的内容是实际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中也必须要讲授的。这类定量模型在教学中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给学生们说明通过模型建立,能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哪些问题,得出哪些管理原理和管理思想,教会学生创新管理方法,激发他们的管理思维,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学习到生产管理中的科学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方式。
五、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如何做好《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们对课程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复杂,每章节内容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因而各部分内容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通过调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比较满意的方法有:教师教授、案例研讨、案例解析、现场教学与移动课堂、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等。
从表4中发现,学生比较满意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课堂讲授法。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及其模式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随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以及工商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特点,其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组织案例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互动交流式教学方式。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想通过案例研讨与解析来学习案例企业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做法,为今后的生产经营管理找到有益的参照。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中的各学科,都是比较适合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相互间的案例研讨和教师对案例的解析,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管理方法,也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所选案例的本身质量。如何选择案例主要考虑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案例情境契合。这需要关注案例教学所要解决企业生产的管理知识点,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理解管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企业的选取应该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行业,只有学生们对行业背景熟知,才能充分研讨,否则难以通过案例分析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二是案例事件典型。典型的教学案例能够取得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按照学习迁移理论,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交流、系统思考相关的管理理论、方法和问题解决思路,会迁移到未来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工作之中。三是案例素材有趣。案例的趣味性有助于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一个优秀教学案例应该具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特点,并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悬念,这样会引起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和思考,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现场教学,注重对生产实践的认识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讲授知识理论不如讲企业案例教学效果好,讲案例不如走到企业看现场效果好。所谓现场教学是一种集亲验性、互动性、多元化、个性化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置身现场,面对活生生的现实,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带到现实,教师、学生与现场教学所在地领导(讲解员)之间无形中形成一个互动。它是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走进企业,通过参观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操作流程、讨论交流、互动答疑等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而言,现场教学的实质就是以企业为课堂,以机器设备、生产流水线以及管理制度和流程为教材,由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1.增加学生实感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缺少工作经历,不在企业工作,不熟悉生产,没有接触过机器设备和生产线,完全缺乏实际感受,而课程中要求他们联系实际提出生产线的改进方案或制订物料需求计划等,无疑是纸上谈兵。而现场教学促使学生关注企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体验,教学内容直观、真实,形式非常灵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场教学通过学生与企业人员、教师之间的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现场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活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讲授理论知识
在课堂上讲解生产设施布置,尤其是什么是工艺专业化、什么是对象专业化等内容,无论在黑板上怎么比画,都无法讲得清楚,一节课下来连教师自己都不知如何讲的。为了讲清这一知识点,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观考察生产车间。看到了典型的工艺专业化和对象专业化的设备布置。学生们通过现场考察学习和座谈交流,很清楚地了解了这两种生产方式的不同,也感觉到两种生产设施布置各自的优?c和不足。这种教学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条件,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比如,我们在开展库存管理现场课时,我们走进了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到企业感受库存管理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工艺规程、产品结构树、物料清单、材料消耗定额、主要物料的产地以及订货提前期;了解什么是ABC库存控制、什么是VMI控制等。在讲授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可以考察企业如何做好现场标识、看板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标示线规范、物品摆放整齐、人车分流等。通过互动式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真正能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课堂讲授,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能力,多数以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形式为主。在新教育形势下,工商管理?R到逃?着重对参训学生的能力培养、技巧和思维的培养。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题教学应转变教育观念,重塑师生角色,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尤其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
工商管理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为主,把教师塑造为学生的促进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理论解析者、模型推演者的身份,转变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对的是企业实战的管理,而不是脱离实践的学术型管理,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通过创新课题教学设计,将书本上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管理相结合;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应压缩课堂讲授时间,多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更深入地思考企业生产管理实践问题。多采用一些小组研讨等形式,让学生互动交流,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交流需要一个合理的分组,科学合理分组是小组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研讨分组要严格遵循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保证每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技能多元性和优势互补性,又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可竞争性。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学习模块和理论专题为中心安排学生组合小组。教师要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动思考,投入到专题学习研究情境中,解决问题。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互动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营造真实的人际沟通和管理工作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沟通技能与合作意识能力。
(四)探讨经验分享,邀请企业家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