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时间:2023-06-04 10:4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匠精神,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匠精神

第1篇

近期出现的一个热词,叫作“工匠精神”,似乎在忙乎了一大堆没有实用价值的专利后(参考各地高科技园区的硬性指标),我们忽然变得对工艺重视起来,或者试图在以德国这把尺子寻觅中国的工匠,或者某一瞬的“工匠精神”。我没有研究过“工匠精神”的概念或定义,也不是一个对德国达到顶礼膜拜级遵从的粉丝,但我的确见识过“工匠精神”的产物。

2004年公司在欧洲开会时,曾经在每个与会者的酒店房间悄悄放了一个会议纪念品――一只当时最热的电子新品iPod,只是放歌的那种,一个小巧的长条,做得很精致,有一个很考究的背面,是金属抛光的,就像镜面一样光滑,能清晰地照出人来,完全能当镜子用。对比当时绝大多数,包括首创MP3播放器的Creative,电子产品的塑料质感,iPod的体验完全不同,顿时“高大上”起来。虽然后来放口袋里没多久就拉毛了(当时不会去给一只小小的iPod带套),而且拉毛后真心很难看,但刚收到时那种精品的感受与体验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后来终于了解到了这个镜面iPod背后的故事,这是苹果公司在日本的一家微型家族企业定量定制的,这家企业不干别的,只做打磨这一件事。这是在“工匠精神”还没有变成热词前,我所亲身体验的“工匠精神”,一个家族耐得住寂寞的恪守。

之后有缘与两位做空调的工程师聊一个我自己是外行的话题――中央空调的噪音问题。两位工程师中一位是国内某空调领先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另一位是这家企业的日方顾问,由日本某著名空调企业派驻,因为这家中国企业正在为日方代工和贴牌生产,同时供应中国市场与返销日本本土市场(同样的东西,这里并不存在日本人把最好的东西供应国内,把差的产品按级别销往北美、欧洲、东南亚、中国、南美、非洲……)。他们告诉我,其实挂中国品牌的中央空调与挂日本品牌的中央空调用的是同一张图纸,日本人在技术上倒并不吝啬,既然是合作方,也愿意分享技术,让对方的空调制造技术迅速提升到一个相似的水平上来。但奇怪的是,同庸乖斓目盏鳎同样在中国生产的,同样供应中国市场,挂中国品牌的在1―2年后,机器的噪音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而“共线”生产的挂日本品牌的机器噪音水平能维持基本不变。究其原因,挂日本品牌(贴牌生产)的机器部分核心部件还是日本进口的,其中可能最关键的是轴承,据日方工程师说,这个轴承的锻造工艺是他们总部经过上万次不同排列组合的合金比例、淬火时间/次数……筛选出来的最佳组合,而这是工艺机密,公司内部也不是谁都知道的,当然也不会与外部合作方分享。虽然怎么弄出来的方式并不神秘,但真要去试去实现,就是另外一码事了。于是乎才会有同样图纸的机器,挂不同牌子就有不同的用户体验,即使核心科技与他人可以达到一致性的领先,核心工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谈到“工匠精神”,或许这种几万甚至几十万次求一绝佳组合的态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在工业时代的传承。

再回到视觉化电子产品的旗舰品牌索尼,在显像管时代,索尼的三枪管Trinitron显示器以其0.25 dpi的微观精致引领了这个行业几十年,其他电视机品牌一般只能达到0.28 dpi,虽然你不仔细看,可能还不太会注意到不同。在进入平板电视后,三枪管的优势不再,索尼必须重新界定这个行业的标准或标尺。于是大量的研发投入在色彩的保真(或鲜艳)上,导致视觉体验上的差异化。但由于色彩软处理的优势很难用硬指标来表述,索尼仍然没有放弃在分辨率上的优势,无论是4K还是8K……其定位产品,无论是电视还是电脑、手机,始终在人类视网膜上不断追逐,引领并刷新着纪录。虽然这种工匠式的苛求,并不一定就会即刻带来商业利益,有时也会不合时宜,甚至被传倒闭,但在其既往引领的几十年中,获利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要它倒也得所有消费者都不再讲究了才行。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近期有点灰头土脸,甚至被冠以“庞氏骗局”的乐视。乐视的确还没有赢利(苹果当年的亏钱期更长;亚马逊20多年了都没有赢利,还在边讲故事边前行),而且这个局正在做得越来越大(你也可以说这个泡吹得越来越大)……投资人或许有点坐不住了,于是就有许多传闻出来。我并不太了解乐视公司,也不认识贾跃亭,但我的确耐着性子观察了乐视的产品:乐视旗舰手机,用的是全球最高的屏幕分辨率,没有之一;乐视旗舰电视,你去与电视旗舰品牌索尼对比一下参数……或许市场说的都是真的,贾跃亭是在吹个很大的泡圈钱……但我不太明白的是:在这个不识货们主导的世界,乐视真要圈钱值得在其产品上如此讲究吗?在中国闯入做手机的企业很多,人家根本不会去问代工厂做什么样产品的细节,随便来款720x分辨率起步的“高清屏”就可以与消费者谈谈情怀,反正真正察觉到你用了一个便宜屏的消费者也不多,大家不都只是在津津乐道拍照功能吗?若贾跃亭真是个骗子,那也是个很傻的骗子,你对产品这么考究干什么?用了最好的东西都不会自己说出来?你是超了苹果的配置(至少分辨率超了),却没有半毛苹果的营销。

我今天也来谈一谈“工匠精神”,并不想纠结那些关于资本运作,甚至“庞氏骗局”之类宏大的话题,我只想耐着性子从产品本身来审视一下企业家的“工匠精神”(如果还有的话);当然,我也更想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一下,嘴边挂着“工匠精神”的吃瓜群众到底是否真懂“工匠精神”,尤其是真正“工匠精神”的产品摆在你面前时,你是否真的识货。

第2篇

【故宫・人物】

“男神”王津

随着这部记录片的播出,55岁的钟表组王津师傅已成为新一代网红。1977年,16岁的王津被故宫钟表室的马玉良看中,此后近四十年,他每天都在与钟表打交道。

片中,王津师徒修好一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令人印象深刻。这座钟表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钟顶有个“农场”,房屋、农户、家禽、流水活灵活现。刚出库房时,这座钟非常残破,他为自制一个齿轮,耗时一周用小细锉在齿上“找”点,与原件严丝合缝。修复8个多月之后,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耗时一年才恢复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

讲到修表的耐心,王津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再干。”有网友问:“我不知道这些师傅能赚多少钱。”王津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他月薪六七千元,在北京算不上高收入,但他很满足,“主要还是喜欢、有兴趣。看到一座破旧的钟,能在我面前恢复活灵活现,心里特舒坦”。有观众称赞:“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着而内敛。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

【微评论】对于一个“匠人”来说,最主要的或许不是高超的手艺,而是他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从16岁到退休,从少年到老者,这其中的所有精力与岁月都要付诸于一件事情上,仅仅是这份坚持与执着,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与物质的淡泊,这种“坐得住、磨得起”的精神就已经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与学习。

【故宫・故事】

相 知

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复师屈峰说:“文物跟人是一样的,古人说玉有六德,玉就是一块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所以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十年间,屈峰改变着文物,也被文物所改变。从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毕业生,变成了到现在锁门的时候都会反复拽几下的木器修复师傅。曾经为中规中矩的日常工作中无法安放的艺术创新梦想而苦闷,到后来,传统和现代在他的生命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融合。屈峰说:“一开始的时候,我看文物就是文物,我就是我自己。后来,你会逐渐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去看。你也是一个生命,两个生命在碰撞的过程中,就会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文物,反观你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思考你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微评论】古人的智慧总是那么深奥而实用。哲学讲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文物与人也一样。难得的是,修复师傅们会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来看待,在虔诚的交流中获取技艺的灵感与提升,以及自我的顿悟与改变。如果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学习乃至周围的其他人与物,都能本着这一种敬重,一种愿意倾听的心态,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比现在精彩得多。

严 苛

修文物门道讲究,也有严苛的准则,一件东西如果找不到相同样式的另一件参考物,就不能动,必须要严格按照原样来修。就算东西本身做得很丑,也得照着丑的样子来修复,不能有一点个性发挥。

在流水线的机器生产时代,已经很少有人翻山越岭只为得到最纯正的材料,而这些都是故宫文物修复师每天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工作。木器组的修复师为了制作出上等的鱼鳔胶,要出差到千里之外的厦门去亲自采购挑选最合适的黄鱼鱼肚。买回来以后,要用温水泡发、加热,然后放到铁锅里捶打,直到打成糊状,过滤晾干以后裁成条状,用时加水熬成胶。这期间的火候、力度绝对不能差丝毫。

砸胶的过程是痛苦的,木器室里年轻的小伙子轮流着一刻不停地砸,一天下来,顶多能砸半斤的鱼鳔胶就不错了。相比于市场上卖的乳胶,只有费如此心思砸制的鱼鳔胶,在文物修复时才不会对文物产生腐蚀。

青铜器组的王有亮坦言,工作时师傅连话都不让说,“想要聊个天都不行”,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如今,“安全癖”也成了王有亮的职业病,“就是你永远怕文物倒。”例如,放置文物的时候得反复检查一下,防止发生意外。

【微评论】如果说严苛的法则让我们震撼,那么修复师的自觉遵守则让我们感动与钦佩。在这个机器快速飞转的今天,还有这样一群人遵守着上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规矩,还有人固守着一个个又“笨”又慢又费事的方法,还有人对一个简简单单的事物反反复复地检查核对,这样的用心与担当,这样的自觉与遵循,除了在故宫,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呢?

传 承

第3篇

庞慧敏

最近,冉毅立和陆龙增,这两名来自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在第“LINDE金杯”国际青工焊接大赛上获得了第一名,这个消息着实在焊接领域火了一把,因为气焊历来是欧洲国家的传统强项,而两位技工新人为中国在这个项目上实现了获奖零的突破!两位获奖学生尚未毕业,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数家实力雄厚企业的争抢对象。

今天,一些行业对工人的需求量可能没有那么多,但对工人技术的要求会更高,精湛的技艺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对此,有人怀疑,值得讨论。

何谓工匠精神?意即工匠追求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敬业,这些工匠精神的标签,放诸很多领域,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路径。

或许有人会说,工匠精神诞生在手工艺为主的农业时代,彼时有足够的时间让人慢条斯理地做一些东西,而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摧毁了这种慢条斯理。流水线、快节奏固然带来了效率,但“慢工出细活”的优势也很明显。看看现在的瑞士钟表、德国相机等,哪一样不依旧屹立在行业之巅?

有这样一组数字值得我们深思,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之最,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探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即都在传承一种精神——工匠精神,追求完美,拥有过硬的产品,进而走上“创新”、“创造”之路,成为行业领跑者。

其实,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人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故事就完美诠释了这一精神,庖丁精湛的解牛技术告诉我们,做事只要心到、神到,掌握技巧和规律,达到出神入化的极致境界并非难事。

当下的中国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尚需努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很多时候,我们的企业并不缺少世界一流的设备和材质,却恰恰欠缺一种努力钻研、不断提高的工匠精神。

不久前,《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其中提出的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明确,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如果我们的企业依然无视“工匠精神”,依旧缺乏沉下心来钻研的态度,不专注实体经济,做事依然“浮皮潦草”,寄望于赚“快钱”,那么,无论“创新”还是“创造”,恐怕都会缺少动力和支撑。

第4篇

国务院总理在今年3月5日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津津乐道。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钟表制造业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钟表亟待重拾的“精神之钙”。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当前,对“工匠精神”的热议,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认为这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具气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但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决不能局限于此。

简单来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如果要找三个词语来注解,“创新”“敬业”和“执着”比较适合。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核;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动力;执着是“工匠精神”的底色。如果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则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持之以恒”,集中体现了专注专心、创新创造、勤奋勤勉、坚持坚守等积极因素的融合。总之,“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坚定、踏实、敬业、精益求精的释放。

回顾我国钟表发展史,深深感受到,老一辈中国钟表人正是靠着这种“工匠精神”,创造出来很多“奇迹”。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也涌现出一批“大师”。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种导向、一种精神,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某些企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曾几何时,工匠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绘就景图、成就业绩,比如“庖丁解牛”就是展示技能的千古佳话。而且能工巧匠在中国历史上还一直享受很高的地位,《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古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还孜孜不倦地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工匠精神”就出来了。

然而,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时至今日,不少工匠的生存环境更是越来越严峻,有些工艺甚至濒临失传。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对以技术工人、农村手艺人为代表的工匠则不屑一顾,觉得那是没有出息的人才去干的事,不愿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这样的工作。因工匠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会放低,“工匠精神”就大打折扣,出现各种劣质产品也顺理成章了。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国人纷纷出国采购。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共计消费近60亿元,日本媒体纷纷用“爆买”一词形容中国人春节购物的狂潮,并称中国游客为“救世主”。作为已不是生活必需品的钟表,据说排在购买数量第一位。面对现状,我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重建国内消费者对中国钟表的购买信心呢?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个企业从60分做到95分是优秀;从优秀到卓越是从95分做到99分,而“工匠精神”是助力企业从卓越到基业长青,从99分做到99.99分。在钟表产品同质化、选择多样化的今天,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已经不能够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企业应该要努力争取那0.99分,用“工匠精神”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到让消费者感动、惊喜,从而吸引其购买。

国内钟表制造企业面临“危”和“机”并存的局面:市场将会逐渐淘汰一批无核心技术、管理混乱、品质粗糙的落后制造企业,同时将会有一大批以用户为核心,打造精益求精的产品的“工匠精神”型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一个小小的钟表,涉及到材料、装备、服务等很多领域。中国钟表制造企业不但自己要怀着“工匠精神 ”做产品,同时要在产品标准、检测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向瑞士、德国、日本等优秀同行学习、对标,还要呼吁全社会都要重拾“工匠精神”,并找回对消费者的那份“初心”,重新树立消费者对中国钟表的信心,这就是中国钟表制造未来二次起飞的机遇所在。

第5篇

工匠精神有如下内涵:一是匠心。二是专注。三是精益求精。四是卓越的品质。工匠精神跟产品的质量与创新有关。做好的产品,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的地区,更应该把工匠精神奉为圭臬。

内涵之一的匠心。匠心就是讲企业员工要有能工巧匠的心思。做产品不但要精雕细琢,而且还要有心思。例如,古代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匠心独具发明过锯子、曲尺、墨斗、云梯等等。“科圣”张衡匠心独具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瑞轮荚、指南车、计里鼓车、独木飞雕等。天才科学家达芬奇匠心独具发明了机关枪、武装坦克车、子母弹、军用降低伞、潜水装、潜水艇、机器人等。匠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创造性的构思。匠心需要的是独具一格,与众不同。没有匠心,就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创新。匠心需要人专心、真心、细心、耐心、恒心、用心、精心、信心、虛心、全心。没有心,就只剩躯壳。没有心,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作品与产品,是死物,是难以引起他人共鸣的,是难以让人喜爱的。匠心就是你要全心全意把心思投入产品,投入你的创作中,把产品做成活的。

内涵之二是专注。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专注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专注是需要你集中所有精力,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产品做好,做完美。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那么什么事情都干不好,更别提做出什么好产品出来。专注不是一分一秒,专注有时需要一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十年如一日地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件产品做完美。专注是集中了时间、集中了精力、集中了资源、集合了智慧做好一件事,做完美一件产品。正因为专注了,所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最好的产品。 内涵之三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好了还不够,还要更好。产品已经让客户满意了,还要在满意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客户更加满意。精益求精需要人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雕细镂。精益求精,是要求自己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永不知足,永远在改进。永远只认为自己还在路上,离终点还有距离。精益求精是要求人的心态与行为,做得好,还要更加做好。

内涵之四是卓越的品质。为什么要讲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制造最完美的产品,来服务顾客,来超越顾客的预期,让顾客从满意到喜欢,从喜欢到偏爱,从偏爱到至爱。至爱是什么概念?至爱是一种将所爱之物几近神圣化的情感感受,是一种绝对的概念,其他所有已经存在的还是将要存在的爱都要处于其次。至爱比最爱还要高一个等级。客户把你制造的产品当成至爱了,你就真的具有工匠精神了。顾客购买产品,无非是因为:一是产品的功能,二是产品美观,三是产品质量非常好,四是产品让顾客很有面子,五是产品让顾客省钱。而顾客最看重是产品的卓越质量。产品的功能与质量是里子,其它的都是面子。工匠精神要求制造方既要让顾客得到里子,又要让顾客有面子。要让顾客鱼与熊掌都要兼得。有卓越的品质的产品,必能获得卓越的品牌效应。有卓越的品质的产品,必定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们在一丝不苟地工作,他们在打造完美的产品。

第6篇

我一愣:自己的工作经历简单,几十年如一日,既没有什么升迁,也没有向其他更好的单位流动,是自己缺少能耐的表现。这与时下所说的“工匠精神”有什么联系?此前,倒是有人说我身上具有“儒雅气”,我便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聊以;不少人说我身上尽是“书生气”,我就以“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陡生感慨;也有人干脆说我“半傻”――我听后哈哈一笑,无以言对。但后来仔细想想:我哪里是“半傻”?简直就是“全傻”嘛!

1983年从河大中文系毕业,我就被分配到原省计委经研所。不过,只一年就要求调到了正在组建的黄河文艺出版社――理由是“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从政”。此后,看着同龄朋友纷纷升迁、买房、买车,而自己也从实习编辑到编辑、副编审、编审像蜗牛一样“进步”着。至于生活,则长期住在一个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建筑面积65平米的旧房子里。说实话,自己也曾不甘心啊!凭什么我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但每每想到,自己从一个纯粹农民的儿子,完全凭着个人的努力,不仅在省会有了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而且还评上了高级专业职称。房子虽小,但却是著名画家李伯安老师曾住过的地方――这可是大艺术家的故居呢!于是,一种由衷的“满足感”,终究还是把“不甘心”拼了下去――不傻的人,会这样阿Q吗?

从到出版社工作至今三十多年,很少有过节假日、礼拜天。书出慢了,让作者等待太久,自己会心里不安,也觉得读者需要早日看到新书。所以,每编一本书都像催命似的往前赶。记得1989年前后,国家刚刚开始实行休假制度。我第一次请休年假,被批准了一周的时间。但这个假期里,我却在硝滩当时的家里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大浩劫》的编辑工作。后来,很少再有请假休息的机会。不瞒朋友,当时为了“台港文学艺术丛书”的选题上报,我曾经与时任的领导吵架争取;为了这套书的宣传发行,还自己出钱在第四届中原书市上做展板、打广告。当时的《中华读书报》,曾以《中原书市亮出个人展板》为题进行报道――不傻的人,会这样吗?

1996年6月18日,河南文艺出版社在原河南人民出版社文艺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之前,当时的河南教育(大象)出版社、河南少儿(海燕)出版社,先后邀我到他们那里工作,却被我婉言谢绝了。理由是:“自己学的中文,还是应该做文学出版更合适。”现在想想,无论是哪个出版社,其待遇肯定要比待在文艺社高出许多倍。

1996年至1998年,我与张宝明、王中江两位博士合作,策划出版了三卷本的“新文化元典丛书”――《回眸〈新青年〉》。期间那个艰苦,真正是一言难尽啊!整整近两年的时间,面对办公桌上几十本《新青年》原版的杂志,一个人默默地编啊编……有位当年一同进社的朋友感慨道:“国钦,你天天这样,简直从新青年编成老青年了。”是啊,仅仅两页的《编选出版说明》,稿件在我这里就前后修改了二十遍之多。为了读者就这套书与原版文章的对应查阅方便,我在编辑过程中萌生了请作者编撰整理《〈新青年〉总目录》的想法。但两位作者太忙,却把这个任务安排了给我。最后,当作者认为我应该就《总目录》的整理署名时,我却以“自己只是责编”为由婉辞了――不傻的人,会这样吗?

1998年5月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回眸〈新青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我不仅为此打前站,而且扛着书、流着泪在北京街头打的请专家。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在给本次座谈会的贺信中说:“祝贺北大百年校庆,必不能忘记‘五四’;而纪念‘五四’,又必不能忘记《新青年》。《新青年》实为‘五四’先驱的火炬。河南文艺出版社有此眼光出版《回眸〈新青年〉》,敬佩无量,感谢无量!”那时候,发自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感,使我原来所有的辛苦与委屈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后来,这套书在获得河南省优秀校对奖的基础上,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这可都是河南省的图书专业最高奖,也是河南文艺出版社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奖哟!

为了发挥自己爱好诗词的专长,1998年我又认真策划了“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丛书(十卷),并找到中国社科院的古典文学专家陈祖美做主编。陈先生掩饰不住喜欢这套丛书,爽快地答应担任主编这套书并组织专家分别编写,但是希望我做这套书的副主编以便协助她。考虑作为这套书的责编,我又坚决地婉辞了――不傻的人,会这样吗?

《诗词鉴赏》一书原在外省某出版社发行了十年,但我2003年取得“增订二版”的修订版版权时,才发现书中的内容错误与技术错误太多了。在对书稿差错校订与原作者出现不同见解时,我顶着极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做好了被作者的准备。付印前的一周时间了,我莫名其妙地头痛难忍,无缘无故地双泪长流――我怎么了?为什么要这样?――我无法说服自己不坚持,所以只能自己熬煎自己,这不是太傻是什么?对于长篇小说《天幕流星》的修改与出版,是在原创书稿中修改得比较艰苦的。连续两个春节,当别人带着全家返回家乡或者外出度假的时候,我却在自己的蜗居里加工、编辑这部书稿。即便从2005年竞岗成功担任本社副总编辑之后的十多年里,我每年的责编工作量起码在一百万字以上。尤其是在套书《焦裕禄精神文献典藏》的主编(执行)过程中,自己就责编了全部三十一册中的五册――不傻的人,会这样吗?

其实,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很傻。傻在总是相信多数人都是善良的,所以就要求自己务必善待他人;傻在“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傻在总不计较任何荣誉,也不计较别人的歹意。总把自己的一切荣辱都与单位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也不知道通过经商、炒股等渠道赚些外快;总是“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尽管因此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苦,但还总认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自己从不长记性,就只好一如既往地傻着、傻到现在!

其实,傻也有傻的好处。不计较别人,自己没负担;不计较荣誉,心里就坦然;凭工作领工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的什么地方,只要稍微安定下来,马上就能进入睡眠状态。问题是自己的心虽很宽,但身体却总也胖不起来,便只能因“不能为社会主义增光添彩”而遗憾不已。

2016年6月18日,河南文艺出版社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一下子又二十年了?算一算自己被吓了一大跳。刚刚毕业来到郑州的情景如在眼前,简直就是昨天的事情嘛,很多东西还都没来得及做呢!

比如当年颇受市场欢迎的“台港文学艺术丛书”,一直想在学术和文化的层面上延续下去;比如诗词系列,除已出版的《诗词鉴赏・增订二版》《诗词唱和》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选题可能填补国内相关空白;比如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出版之后,那个《全民国诗话》的合同才刚刚签订;比如策划出版《20世纪中华诗词大典》的计划还一直没有机会开始进行;比如一直期望着在没有音乐课本的前提下,让本社图书有一个很好的市场表现;比如让数字出版成为本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什么时候也能获得个国家图书奖什么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得奖,而是想为本社争取一个应该得到的荣誉!

当然,前后三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文艺出版社可贵的“工匠精神”。

我依然记得: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康雍乾帝王”系列,最初就是从我们文艺社开始推向社会的。我当时的导师顾仕鹏先生,多少年如一日,帮助作者一字一句地修订、改稿、加工,终于让一个只有“中学水平”的业余作者成为了著名作家,同时也成就了一套当代文学史上数十年畅销不衰的历史长篇名著(遗憾的是,二月河老师当年期待与我进行合作的愿望,却因为种种情况而没有实现)。想想《康熙大帝》《乾隆皇帝》当年在全国图书市场那个“火”,让外地发行商带着现金在郑州等书都等不到――那才叫“牛”啊!

也依然记得:我到出版社工作就有幸参与其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文库》,先后推出了六十种之多。如巴金、茅盾、老舍、叶圣陶、贺敬之、冰心、王蒙、宗璞、魏巍、王愿坚、蒋子龙、郭小川……一大串著名作家的名字闪闪发光。那可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出版史上的第一套大型作家文库,其影响之大,至今还让一些读者在旧书摊上发现后奉为珍品呢!

我同样知道:作为我社名满全国的著名刊物《名人传记》,创刊三十多年来不仅团结了大批的作者队伍,而且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群体。在图书市场、期刊市场多年来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要维持一个刊物成长到三十岁靠什么?不就是杂志社编辑同仁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与高质量的稿件吗?!

还有《大秦帝国》,从开始出版到全部完成,前后整整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河南文艺出版社成立当年,第一次选题会上就进行了热烈讨论。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功,其中不仅有编辑辛勤的汗水,更有历届班子及全社人员的共同努力!包括后来《大秦帝国(点评本)》的出版,若没有编辑包括发行人员共同的不懈工作与持续努力,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社出版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曾经在国内同类书的市场上名声远扬。《民间经典文学书系》的出版,不仅很好地发挥了文以图配、图以文说、文图并茂的特色,而且第一次把“民间文学”“经典”化,并且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散文诗九十年》一书的出版,对把散文诗列入“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序列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小说家的散文”的策划同样十分精彩:除选题独特、编辑认真之外,版本的精致与封面的精美也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必须为本社多年以来在装帧设计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感到骄傲。在2008年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的装帧设计排名中,本社竟然排在了前十一名。而每一种优秀封面的设计,无不体现了设计者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和对美学观念的艺术阐释。像《看草》《杂花生树》《我的单词薄》《说食话》等图书的设计,那确实是需要以“工匠精神”去进行阐释的。

我社正在进行中的“思想者文丛”,其每一位作者的学术品味与影响力,那可都是“杠杠的”。正在进行中的“民俗文化全典”,正在进行中的“现当代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以及“当代作家评传”,其规模、其阵容,应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还有长篇小说《焦裕禄》《中国红旗渠》,其中所弘扬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正是当下社会所特别需要的!我还特别想说的是《汪曾祺集》这套书,主编李建新对书稿内容十多年的精雕细琢,让我这个项目人不得不特别变动了社里正常的编校流程;装帧设计者张胜对封面每一个细节的用心与考究,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爱不释手的感觉。这套书部分图书出版之后,在读者中引起的轰动效应使我不由想起:“工匠精神”这个词汇放在他们二人身上,也倒是名副其实的!还有年轻编辑提出的“私历史”概念、所策划的“贺岁书”出版,年轻编辑与河南大学作家合作的“作家签约”行动,也分别具有各自特色的执着精神……当然,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还体现在我社的照排与校对环节。每一位员工兢兢业业并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错字别字等微小错误的态度,不仅令人欣慰,而且令人感动!

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理解就是工匠对自己产品严谨认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真正的工匠,对不断雕琢产品、不断提高品质的过程是非常享受的。而这种“工匠精神”的内涵,我觉得应该包括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执着持续、极致完美等方面。任何的轻飘浮躁、投机取巧或短平快行为,都是与“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

英国航海钟的发明者约翰・哈里森,先后历时40余年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的“哈氏4号”在六十四天的航行中只慢了五秒,比当时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二分钟还少一分五十五秒。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在日本被誉为“寿司之神”。许多世界各地的美食家,慕名而来品尝这位“寿司第一人”超过五十年的精湛技艺。但让人惊讶不已的,是他的餐厅只有十个座位,小小的店面从来没有扩张过。他肯定不是不能扩张,而是执意坚守着不扩张。据说: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其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在日本有3146家(居全球之首),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而在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从纯专业的角度看,为什么德国、日本的产品一直受全世界客户的追捧与信赖?这与他们所长期奉行的“工匠精神”肯定有着重要关系。

千万不要以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都是什么著名人物,是什么领导、富翁、老板、教授,其实多是一些身份非常平凡的刀工、钳工、捞纸工、研磨工、技术工、泥瓦匠等普通工人甚至小手工业者。许多人学历不高甚至没有学历,但他们都有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正是靠着对专业技术的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靠着在日常工作中无比娴熟的专业技能,才最终成为了一个个不可或缺的顶级人才。

其实,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缺少这种工匠及“工匠精神”。如水滴石穿、磨杵成针、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步穿杨以及卖油翁等典故中所记述的,都是古代“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杭州丝绸、汴京刺绣、景德镇瓷器、朱仙镇年画、洛阳唐三彩、安徽宣纸、云南蜡染以及著名的茶具茶叶、竹器漆器、金银器等产品,千百年来也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争相购买的物品。如赵州桥、故宫、天坛、万里长城、江南园林、都江堰、雕版印刷乃至我国特有的甲子历法,在世界上不都是独具特色的伟大工匠成就吗?

如果说工业、手工业、制造业、建筑业需要“工匠精神”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出版事业就更需要这种可贵的“工匠精神”了,因为文化是真正需要“传之后世、利在千秋”的精神产品。如茅盾、鲁迅、郭沫若、叶圣陶、邹韬奋、傅璇宗等,都是从普通编辑成长为具有巨大影响作家或学者的。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上海辞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出版社等,都曾出版过许多的经典学术著作、文艺作品、世界名著。以中华书局的《辞海》为例,正是经过几代编辑的辛勤劳作、近万名编写者的几易其稿,最后才编就了世界出版界的鸿篇巨制。再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先后修订达十一版之多,不仅获得了“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且在质量上实现了“零错误率”,从而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一年在北京参加春季图书订货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展台旁边整整的一面墙上,喷绘出了数十位在该社出版过作品的著名作家。洋洋大观的队伍中,都曾在这里出版过煌煌巨著――那阵势,真叫“牛”!

所谓“工匠精神”,不过是一种比较文化、比较好听的说法。其本质上,也就是一种“笨”与“傻”的精神。“笨”,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严苛严谨的状态;“傻”,就是心无旁骛、拒绝诱惑、持续执着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有人说:一个人的工作状态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说:工作是一种修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的一种信仰,也是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敬畏态度。唯有敬畏,才觉神圣;唯有神圣,才须专注;唯有专注,才见严谨;唯有严谨,才有可能追求品质与境界啊!

一直有朋友问我:“当年从省计委到出版社,几十年固守贫穷,后悔吗?”

“不后悔!”我真心地认为:文学出版事业,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事业。数十年来能够为社会奉献出那么多的好书,能够帮助一些人成就了他们想当作家的梦想,自己不是很幸福吗?!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传承则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方式。我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实际上不就是参与了历史的传承吗?你说傻吧?确实傻!你说高尚吧?确实高尚!

“高尚多少钱一斤?”又一句话问得我无言以对。

其实,我只是一个傻得可以、不懂变通的“编辑匠”而已――尽管,这个“编辑匠”与朋友所说具有一定精神的“工匠”还相距甚远。凭心而论,在当下的编辑队伍中,本人也算是有些追求的――追求每一本图书的编校质量都能合格、优秀!追求书稿的内容更多一些正能量,追求作家的作品能够抑恶扬善、扶正怯邪,追求更多的读者通过我编辑的图书多做些好事、善事,追求读者能够从好书中找到自己积极的信仰与精神的归宿!当然,好在我距退休还剩有几年时间,自己还有机会继续努力工作。最起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因为有人说我“半傻”,所以曾在坐公交上班的路上写了一首《“半傻编辑”的傻人歌》以自娱。忽然觉得拿来作为本文的结束也行:

这个世界不得了,精明人多傻子少。

仕途艰难风险多,你勾心来我斗角。

哈腰点头基本功,脸肿大来鞋子小。

河边岂能不湿鞋?贪心失足不如草。

商家赔赚不得了,斤斤岂能不计较?

不拐不骗不想蒙,牛市房租向上炒。

真情问他值几何,有钱不赚是傻鸟。

别嫌心黑手段毒,无人监管鬼知道。

八两半斤不得了,初一十五哪里跑!

一脸笑容一把刀,笑里藏刀多烦恼。

两个黄鹂翠柳鸣,你一拳来我一脚。

什么流水与高山,悲乎管鲍死得早。

记者而今不得了,光明阴暗不讨好。

妙笔欲写能量正,人送一顶马屁帽。

焦点访谈剜毒瘤,黑脸包公哪里找?

但愿今后傻人多,雷锋旗帜永不倒。

傻人傻编不得了,为人作嫁心不老。

赋诗荡胸生层云,上班阴阳无昏晓。

第7篇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泛化;比较;澄明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52-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淆

当下,“工匠精神”成为最热的一个高频词。什么领域都讲“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被不当泛化,成为到处适用、随处可贴的标签。工匠精神的泛化,实质上是一种神化。好像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精神,祭出它,就能有点石成金之妙,就能收神奇管用之效。哲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受到质、量、度的制约,都有自己的适用域和外延区间,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不靠谱了。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戕害。当被人们推崇泛化到各个领域的工匠精神的不适用性一旦被人们广泛认识、甚或遭致批判,工匠精神就会失去光环和神晕,而这其实并非工匠精神本身的错,而是人们不当移植、过度炒作造成的。这样欲益反损的结果,恐怕是那些推波助澜的人始料不及的。这种试图让局部的工匠精神去替代整体的职业精神的做法,如同小鞋想要装下大脚,除了削足适履,别无良策,其对精神本身的戕害可见一斑。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无思。从概念本身的辨析看,“工”不等于“匠”,但“匠”属于“工”。就是说,工可以包含匠,但匠不能涵盖工。比如制造业的工,可以是匠,但其他行业的工未必就可以称其为匠,显然,即便是同为“工”的领域,工匠精神也不具有全覆盖性。更何况还要泛化到全职业上,是多么的荒谬。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比较

面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混淆,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比较分析,以厘清其关系和边界。

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同和纠结,一是因为工匠精神内涵的概括见仁见智,被不同程度地泛化。本来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所特有的和必须的精神,现在却把许多原本不属于工匠精神的而是属于职业精神的一些内容都包罗进去,从而为工匠精神的泛化开了绿灯。二是因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实在是有太多的交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需要“尚德”,需要敬业;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都讲究做事要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职业使命感等,所以人们才会彼此混同,而又迷误不觉。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其差异也很鲜明,而且远远大于其共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揭示澄明。

从逻辑关系看,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组彼此包含的相容的种属关系概念。职业精神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也叫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外延小的概念,也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包含关系,即属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种概念,用公式表示,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就是f,职业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因为工匠也是一种职业,而工匠精神不等于职业精神,因为职业外延更广,非工匠精神所能包容。

从哲学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一种共性的、普遍性的精神,这与职业的广泛性密切相关,它是人们立世生存、谋得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工作。所谓三百六十行,其实完全不足以全面概括职业的丰富性。职业精神就是所有在职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各种精神品质的总和。工匠精神是从属于职业精神的个性化存在,是“工匠”这一行当公认的职业准则和所应遵循的精神规范。相对于职业精神,它是特殊的、具体的一种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表现,职业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别的精神之中,如果工匠精神试图泛化和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外延就会被大大窄化。

从适用对象看,逻辑学的外延论和哲学的区间论都规定了事物的适用范围和领域,进而也就确定了不同事物适用的对象。我们认为,制造业倡导工匠精神是靠谱的。工匠精神是“造物”的、出产品的。它的对象是物,是用来加工的对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编赵伟教授认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涵括各行各业,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质资料或实体产品生产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现在因为工匠精神被泛化,它应有的边界被模糊了”。我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看对象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肆意泛化工匠精神,僭越概念的边界。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凡是与人打交道的行当、领域,恐怕都不能讲工匠精神。因为人与物不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人却是必须根据活性的要求、心灵的尺度,予以尊重和服务的对象。比如服务业,你要不以人为本、见物不见人,能服务得好吗?再说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可以有职业精神,但不是工匠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样的职业内涵重在对人的精神塑造、知识浸润和心灵开发,适用于物性加工改造那一套的工匠精神,显然不适合教育。再从方式上看,教育的方式是互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塑造,是星与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辉,根与根在同一深土中的挽手。一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工匠们的产品加工过程何啻霄壤。更何况,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一贯把“教书匠”视为教学僵化、不求进取的代名词。教书育人倘若成“匠”,对学生而言,的确不是什么福音。

三、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澄明

辨析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异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有揭示出其本质内涵,才能避免混淆与歧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已有很多概括。余祖光研究员将工匠精神概括为:第一是精工细作、追求卓越。第二是态度严谨、极度认真。第三是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第四是敬业、专注和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品质上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态度[1]。也有学者强调: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术――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2]。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以下四点概括。

“尚巧”――创新精神。尚巧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尚巧体现的是工匠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工匠们的产品或成果如果没有巧慧的成分融入其中,那是无足称道的。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说:“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优质制造绝不是机械重复劳动所能达成的,尚巧聚智、技术创新,乃至超越臻善,才是工匠精神内涵“尚巧”的真谛。

“求精”――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严谨敬业、专注耐心、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人口约800万的瑞士,却是制造工艺领先全球的制造业强国。瑞士军刀的生产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只有巴掌大的瑞士军刀集纳了几十种极其实用的工具,从设计草图到生产完成都需要经过层层严格检测。一把普通瑞士军刀的制作工序就超过200道,质量上乘的则多达400道。军刀的制作过程几近苛刻。作为刀片材料的钢块,要经过电子仪器的仔细检查,以确保精准压制出刀片,然后是长时间淘洗、打磨工序,最后是组装,使用极小但非常精致的铆钉与弹簧将几十种工具准确固定,让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真正实现零误差。瑞士是“钟表之国”,是全球最大的钟表出口国。一只高质量的腕表不仅需要强劲的机芯,同时也需要漂亮的外壳。顶级钟表的每一个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精心打磨、细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细如毛发[3]。中国的工匠同样需要秉持“求精”的制造传统,追求产品的经典性、高端性、原创性,使之成为民族的品牌符号。

“崇德”――职业境界。工匠精神是“通于道、达于德”的,“崇德”是它的应有内涵。因为工匠精神是需要德性保证的,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有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道德,一是敬业之德。要对自己工作的领域或工艺心怀敬畏,对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有着生命关切和献身热忱,视职业为天职,这是“匠道”层面的根本内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深深迷恋自己的职业,全情投入自己的手艺,不管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应付,不含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好。二是热爱之情。爱是情感的投射和倾注。心灵有爱,生命才有路,才有目标和精神支撑。生命是从热爱开始变得有意义的,爱并投入才能成就事I,成全工匠精神。时寒冰撰文《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精神“应该源于一个‘爱’字,它的核心应该是爱的传承。”爱是德性之本。三是信誉之根。真正的工匠都是视产品为生命、视信誉为根本的人。他们胸怀责任伦理,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价值取向,宁愿做出自我牺牲、赔本,也不愿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产品信誉和职业良心的事,为的就是保有品牌质量、信誉美德。

“执念”――坚持品格。有人问爱迪生发明秘诀,他说,别人老是想着做许多事,而我总是想着做一件事。这就是专一和执念。执念是指人的执着意念或执着信念。其外在表征即对事物的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比如在日本,制作东西的工匠、手工艺人等被称之为“职人”,而“匠”则比职人更进一步,是指技法与人品都很优秀的人。“匠”是一个充满褒奖意味的词汇。所以,在日本的职人文化中,“敬业恪职”是深深影响日本和职人的职业伦理观。他们有一个“自造词叫‘一筋’,类似于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绝无变心。”[4]这就是执念和坚持的品格。唯其如此,日本是全球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有3000多家企业寿命超过了200年的历史,德国也有800多家类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靠有着“专业、专注、极致”理念的工匠支撑的历史悠久而又声誉卓著的企业。

(二)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的不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产生的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应然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是职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职业精神的内涵体现在职业活动中职业人的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立业五个方面。”[5]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何凯英的五为之训“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亦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笔者以为,从应然的角度看,抛撇职业精神个别的、特殊的成分,凝练其一般的、共性的要素,其内涵可包括:敬业精神、精业精神、创新精神、立业精神。

敬业精神。敬业是任何职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品质,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敬”是一种宗教情怀、一种职业虔敬。有敬业精神的人,对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是一群具有事业至上价值观的人。有自己的职业坚守和定数,哪怕这种职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益、荣耀,也依然守持初心,自强不息,永不懈怠。有敬业精神的人是具有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精神的人。如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他们如春蚕、蜡炬,燃烛吐丝,尽其所知、所能、所有奉献给学生,他们爱这一事业胜过爱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他们是一群品格崇高,精神洁净而明亮的人,是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的人。而一个不敬业的人,对职业毫无敬畏之心,甚至当成负担、差事来糊弄应付,他们是毫无职业精神的人。

精业精神。精业即追求职业、事业的做到最好程度的努力和收效。精业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使其达臻精湛、精致境界的从业境界。比如对产品精雕细琢,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这就是一种精业精神。精业精神是一种职业境界,“高大上”“精优佳”的境界。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题中之义。创新精神是指人勇于突破现状、惯习,而创生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创新精神从宏观上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本质上看,创新是人的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国家层面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就是要使这一可贵精神内化为人的职业素养,使中华民族永远葆有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而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每一位职业人来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超越、突破,就会陷于平庸。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

立业精神。立业是建立功业、成就事业之意。它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所有的职业人都应该追求这种境界。有立业精神的人目标远大,品格坚毅。按照苏轼的话说:“古来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也。”这就是立业精神的应然内涵。阿里巴巴马云、华为总裁任正非都是立业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的立业充满艰辛坎坷,他干过“倒爷”、推销,1995年东拼西凑了2万元开始了创业历程。2016年,马云以282亿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任正非也是如此,他1987年集资21000元在深圳创立公司,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50377项专利,2016年完成了全球布局,目前已超过苹果、三星,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倡导立业精神不是要大家都成为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人物,而是要有大目标、大志向、大奋斗,这样即使你的努力没有成功,你的努力过程和精神也同样会受人尊敬。

参 考 文 献

[1]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2]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3]毛思远.瑞士的四张名片[N].北京铁道报,2017-03-11(8).

第8篇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传承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参考,供大家参考!

传承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参考一

在座尊敬的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让我在这里就什么是工匠精神发表一些我自己的看法,谢谢大家能够到场听我的演讲!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

专注寿司60载,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断地重复以期达到新巅峰。

当“工业4.0”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之时,一波接一波学习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热潮不息。有人却想着,有了工业4.0,我是不是就可以偷懒了?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指出,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罗民说。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为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认为,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传承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参考二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传承工匠精神演讲稿范文参考三

纪录片《大国工匠》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手艺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

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大国工匠给我们以财富,这就是要深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艺,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对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少不了几倍工资、几套房子、几多升迁的诱惑。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此所动。因为他们的共同和特殊点,不仅在于技艺精湛,而且在于有一颗热爱祖国,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职业操守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每一个从事五金制造的业者,都是一个个工匠,都有一份份责任。每个业者都应该以同样“大国工匠”的精神尺度,尽职尽责,赢得尊重。

第9篇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理念 视觉传达 融入

设计不应仅仅止步于关注产品功能的发挥,同时还应注重产品的情感体现。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产品设计中,将其以视觉的形式体现,并传达给观赏者以及消费者,以此使设计更加饱满,使设计的灵魂得以体现。

一、视觉传达

1、 视觉传达的概念。视觉传达指的是视觉以认知的形式阐述信息的过程[1]。一直以来,视觉传达在人类发展历程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对于语言或符号传达而言,视觉传达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以语言与符号传达为例,同样的语言以及符号,不同的人容易将其理解为不同含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特点,但相对而言,将信息或某种精神理念渗透到图像之中,传达给观赏者,则能够为观赏者带来更加明确的印象。目前,视觉传达已经被应用到了广告、标识以及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视觉传达应具备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对艺术设计领域要求的不断提高,视觉传达会向着创新性、民族性、多元化、情感化以及环保性的方向发展[2]。创新性指的是,在市场经济对各领域影响逐渐深入的今天,各行各业所面临的竞争以及挑战都开始越来越大,视觉传达必须保证具有创新的特点,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民族性指的是,视觉传达要体现出民族的特点,在融入多元化精神与理念的同时,使“民族的”与“世界的”特点共同体现。另外,情感化指的是视觉传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考虑消费者或观赏者的需求,以提高设计水平,吸引更多的目光,将工匠精神及理念传达给更多的人。除此之外,在人类对环保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视觉传达体现环保性特征也十分必要。

二、 工匠精神与视觉传达

1、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与理念[3]。在现代化社会,工匠精神体现的不仅仅是工匠专业以及敬业的良好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产品的热爱以及对消费者的重视。根据工匠精神的要求,工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从细节入手,充分考虑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断发展产品设计细节中的瑕疵,不断将其消除,使产品能够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工匠精神需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中,各类产品以及广告或影视节目的制作,都应充分体现精益求精的特点。

2、 工匠精神与视觉传达的关系。工匠精神与视觉传达存在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优秀的工匠精神,能够通过视觉传达的途径得以体现,以根植于观赏者的心中,引起人们的共鸣。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在看见自己的妈妈为奶奶洗脚后,主动端来了水,想要为自己的妈妈洗脚。该公益广告深入人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孝”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优秀的工匠精神。从广告内容的角度看,该公益广告无赘述,无多余细节与画面,体现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特点。其次,该广告切入点极其精准,以两代人的“孝”,代替了中华民族的“孝”,深入人心,体现了工匠精神以人为本的特点。最后,该公益广告迎合了现代社会频繁出现的“养老”问题,引导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工匠精神传达积极的价值观与理念的特点。

上述公益广告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将工匠精神充分的体现出来,以“孝”作为切入点,将广告细节浓缩,以简单的细节体现出了深刻的内涵,既体现了视觉传达民族性的特点,又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理念,达到了直指人心的效果,使观众能够在观看公益广告时,深刻的认识到“孝”的重要性,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行为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使得工匠精神以及积极理念从视觉的途径得到了广泛的传达。

三、工匠精神在视觉传达中的融入

1、 工匠精神在视觉传达中融入的意义。评价艺术是否具有感染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考虑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好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充分吸引受众,简单、清晰地将相应理念融入到设计过程中,使受众能够在观赏作品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不同的情感。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视觉传达中,使其精神通过平凡的事物得以体现,不仅能够使艺术作品的可观赏性得到增强,同时还能够使工匠精神中的优秀理念得以扩散和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进而改变思想,引导行为,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目标。

2 、工匠精神在视觉传达中的融入。工匠精神在视觉传达中的融入,需从以下角度出发来实现:

(1)设计形式。设计形式包括形态设计、结构与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等。

首先,以形态设计为例,产品的形态设计包括点、线、面、体的设计。点是构成产品或艺术作品的基本组成部分,点与点互相连接,构成线,线的连接,构成面,而面与面的结合,则构成体,最终使产品以及艺术作品的整体形态得以体现。例如:在面的设计中,不同形态的面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及工匠精神,具有几何形态的面,能够带给人以严肃、理性、规整的感受,工匠在产品设计时,可以以几何形态的面作为视觉传达的途径,使严谨的精神与理念得到体现。在手表的设计中,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设计,以此使手表体现出设计细致、精确度高的特点。

其次,结构与造型设计同样能够从视觉传达的角度,为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造型能够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以及心理体验,例如,三角形造型,能够带给人稳定性强的感受,圆形或椭圆,能够带给人完美的特点,而不规则的形状,则能够带给人创意性强以及灵活度高的特点。以香水瓶的设计为例,工匠在设计运动香水的香水瓶时,可以采用不规则造型,体现出灵活、振奋、创新与昂扬的特点,体现出工匠充分分析消费者需求及心理状态的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除此之外,女性香水则可以采用圆形作为主要设计造型,以此体现出女性完美、柔和的特点。

再次,不同的色彩,也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精神与理念。根据色彩使用环境的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以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也各不相同。以红色为例,将其运用到中国结的设计中,便可体现出热情、幸福以及充满生命活力等特点,而将其用于战争以及动物保护等题材的广告设计中,则体现出血腥、杀戮、残忍以及创伤等特点。工匠应充分利用不同色彩的不同特点,对产品进行设计,以使求精求深的工匠精神得以贯彻与体现。

(2)人体感官。人体感官具有视觉、触觉与嗅觉的功能。视觉传达可以与上述三种感觉相联系,使工匠精神得以体现,使相应理念得以传达。无需用手直接触碰,从视觉的角度,人们便能够形成对上述物体的感官体验。为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在产品设计中,可综合考虑上述特点。例如:在高科技产品设计中,部分工匠会以金属作为主要材质,体现出产品科技性与现代性结合的特点。如苹果手机中部分机型,其机身便采用了金属作为主要材质,体现出了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工匠独特的设计理念。据调查,苹果手机目前正考虑改变上述材质,采用双玻璃作为主要机身材质,而这同时也体现出了工匠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

工匠精神即谦虚谨慎的精神,即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今天,重提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其融入到视觉传达中,能够使产品从形态、色彩以及纹理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传达出不同的理念,这是现代产品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坚持工匠精神,也是当前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郑海燕. 借助视觉传达完善都市图书馆品牌形象――以上海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杂志,2013,06:44-49.

第10篇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新时代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追求工匠精神,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实现全面精神品质的提升。本文主要对《工匠精神读本》进行了学习,分析了教学中的新工匠,探究了新工匠的“守、破、离”。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工匠;潜能

教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追求完美,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为学生呈现出一堂堂精彩的授课,从而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气质。教师的工匠精神需要坚定、踏实地完成,用心做事,不断提高自觉意识。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1.“敬”是工匠精神的厚土

工匠要有对事业的敬爱之心,这种敬爱是为事业的奉献。教师在工作中要喜爱自己的工作,从而可以有为工作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对工作的敬才能够投入真情。在工作中也要有一定的相互尊敬,这是一种义务。同时要永远敬佩那些比自己教学能力强的人,带着一种敬仰之情和敬仰之心来工作。作为一名工匠也要有着一颗自信心,能够尊敬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认清自己是一名工匠。

2.“严”是工匠基本的态度

工匠在工作中要具有“严”的态度。工匠的本事不在大小,而在于对待工作的态度。要通过严谨、严格、严肃的态度来参与工作。教师更是要关注自己工作中的细节,不能出现一点点小的知识点的差错,那样会误导很多学生,就是在误人子弟。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的,知道如何去教育学生,给学生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严格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用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不敢犯错误,遵守纪律,认真学习。

3.“专”是工匠自信的标签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工匠专研和专注的精神,能够活在当下,认真工作,专研教材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专研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实现工匠人对自己手工艺的磨练。在自己专心的研究和认真地探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会不断地提高,达到很高的标准,从而增加自己的自信,这是一个成功的工匠的标签。

4.“精”是工匠永恒的追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要与时俱进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精雕细琢,不断地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来融入课堂,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课堂的含金量。教师要做到每一堂课都是精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改善,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带着这种信念来改变自己的教学,做到精益求精。

二、现代教学中的“新工匠”

1.作品心认识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课堂就是自己的一副作品,是自己的名片。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呈现出一副精美的作品,共同欣赏。

2.手艺人精神

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要求应该是有接近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就像是手艺人对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样。教师要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不论是试卷讲评课还是习题课,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要有课上不好丢不起人的精神,把上不好课看作是一种耻辱。

3.修行者心态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上是使自己得到不断提高和进步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排练才能够表演出最美的节目。教师不能敷衍了事,要认真地看待每一次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机会,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人格。

4.偏执者气质

教师要具有偏执者的气质,咬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就能够改变,坚持一条路走到黑,用自己的坚持和信念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用认真的态度将工作做到最好。

三、新工匠的守、破、离

1.用“守”开启新工匠之门

守住匠心,一定要让世界看到用心工作的一面,在工作中一定要达到不达标准不交货的目的。在工作中要守住自己的工作标准,不能因为其他任何原因而放弃原有的标准。工作中一定要将工作做好,达到出人意料的程度。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追求完美,精雕细琢,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每一位工匠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磨练自己,守住原来的标准,同时不断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2.用“破”创新作为匠之道

新时代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要充满好奇,不断地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问为什么。要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想象,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打破传统思维的枷锁,突破教学上的困境,使学生可以更喜欢自己的课堂,勇于面对教学中的一切。

3.用“离”去除那不足之处

教师要通过反思来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出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离弃”这些错误,避免这些痛点再次发生。教师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地虚心请教,通过学习和实践的方式改掉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满意。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要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要重视各种问题,不要事后后悔,要关注每一个细节,不能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就将就。教师关注细节,就会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敬畏之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2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以就业为导向,为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而职业精神涵盖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大都重视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常常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当前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供给侧改革,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1 工匠精神的内核

工匠精神不是指具体的技能或方法,而是指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其核心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互动百科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会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极致和完美,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专注、敬业、专业、坚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的统一。而这是当前我国所缺乏的东西。

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对人的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的标准,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灵魂,而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本,就是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途径,也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并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内容。

我们提工匠精神,就会自然地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才创造了众多名牌和名企。在德国,除了众所周知的宝马、奔驰、奥迪和西门子等品牌外,尚有众多“术业有专攻”的中小企业,他们立足本职,在细分市场的产品上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从而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

尽管我国古代有鲁班等类似的工匠,并创造出一些历史奇迹。但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重视产品生产的数量和成本,而对质量重视不足,工匠精神的衰落就在所难免。工匠精神的衰落,也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在当前产能过剩的经济形势下,不能再依靠过去产能不足时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速度和规模取胜,应该像德国、日本等企业一样,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主动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提出了“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无德慎重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的原则,这也充分说明了德在企业招聘和使用员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和员工都只有短期目标的前提下,企业短命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到8年,而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日本企业寿命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而我国有150年历史的企业仅有6家。职业院校要正确把握传技和育人的关系,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培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和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3 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职业教育抓起。

国际上德国和日本能在高端制造业中长期领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学生未来职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首先,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目前,“中国制造”成为国外粗制滥造的标签,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进而导致不少消费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水壶,到香港等地争抢奶粉。事实上,120多年前的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同样被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作为假冒伪劣产品区别于英国产品。日本数十年前的制造业同样是假冒伪劣成风,导致消费者维权组织在报纸上进行曝光相关企业。尔后,德国和日本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品牌,从而确立了在国际制造业的地位。我国制造业占GDP的三分之一,占据出口总额的90%,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是世界工业4.0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德国和日本企业重视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重视品牌质量,因而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潮头的利器,也是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法宝。需要说明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国企业过度追求99.99%的质量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那么工匠精神就会被放弃。因此,要把工匠精神与企业经营战略协调运作,才能使企业质量、品牌和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领导把学校看作技术工人的流水生产线,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忽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但工匠精神的缺乏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导向,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也成为学生成才的市场需要。

4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和途径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高职院校领导应在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点燃敬业精神的火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育:

(1)从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看,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职业院校要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完善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改革职业教育的内容,为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导,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国务院从2015年起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大批工匠人才。职业院校应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体制,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提升培养质量,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全新教学理念的挑战。

(2)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工匠精神在专业教育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并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中,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逐渐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

(3)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心传身授”教学涵养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讲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难以让学生形成亲身体会。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实践教学中“心传”是内在精神的熏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需要不断学习领悟和体会。而“身授”则是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躬身力行有利于营造工匠精神的体悟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西方的学徒制度就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严谨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熏陶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展览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展其知识面,有助于职业精神的养成。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传播工匠精神,学生通过参观和实习等走出去和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上课的方式,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工匠精神得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5 结 论

美国作家亚力克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优秀职业技能的工匠。要重塑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走出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误区,从职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入手,营造校园文化,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动,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本,积极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才能真正使我国的制造业在工业4.0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寒.做产品需要工匠精神[J].创业家,2015(5):108-111.

[2]杨佩昌.德国的竞争力来自何处[J].领导文萃,2013(8):95-97.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第12篇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就像瑞士钟表匠对顶级名表的精雕细琢那样,就像艺术家对一件艺术品的千锤百炼那样。

从前,国内企业热衷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从而忽略了产品的灵魂。工匠精神与之相反,强调企业要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持续改进工艺,强调精益求精,强调对匠心、精品、完美的坚持和不断追求。工匠精神,重要的不在于工匠的方法;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持续精雕细琢、永不满足、永不妥协、永远跟自己较劲、追求完美的态度。

优质产品一直是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过硬的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口碑,每个企业都会筑牢“以质量树信誉,以信誉拓市场”的这样一道生存和发展的“防火墙”,而精良产品则是企业占领市场最有说服力的“名片”。

打造优质的产品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工匠精神最讲究表里如一,没有瑕疵;是将99%提高到99.99%。好木匠做的柜子,背面与正面都是一样的。用手做事,那是工人;用手和脑做事,那是工程师;只有手、脑、心并用,那才是工匠。要成为工匠,就必须像一个艺术家那样,既用手,还要用脑,更要用心,去营造一件完美无缺的艺术品。有了细节的完美,才可能有艺术品的完美;有了对细节的关注,才可能有精致的产品。

企业要打造出精品,每位员工就得像“工匠”一样,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对待质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每一道工序、每个节点,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使自己所生产出的产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差不多就行了”的产品必然被市场淘汰。

追求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企业要在竞争中处于主动,不断创新至关重要。“工匠精神”专注于手头工作,追求极致的专业水准,制造出卓越的产品,匠人追求的是对工艺、技术与科技的陶醉、痴迷与精益求精,崇尚的是“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匠气”作风。没有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著、对品牌文化的负责态度,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创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创新领域推陈出新。

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能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发展的航标上来。企业内具有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才能渡过难关,走得更远。“工匠精神”其核心是把工作不当作赚钱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工作职业的追求,这种精神无法用金钱去衡量,企业员工一旦具有了“工匠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自然增强,员工也勇于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做出个人牺牲,信念、信仰会使得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同行的骄傲。

总之,“工匠精神”浓缩企业发展的所需,“工匠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每个企业每个员工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才会不缺动力,才会跑得更快更远。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