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时间:2023-06-04 10:4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是闻一多先生,我欣赏他的“说和做”,佩服他的为人品质,崇敬他为祖国献身的博怀,更喜欢他慷慨激昂的诗歌。

闻一多先生的诗没有徐志摩的诗那么风情万种,也没有席慕容的诗那么婉转清扬,他的诗,更多的是胸中的热血,那样激烈,那样鲜红。第一次读他的诗,不免震惊:他的义愤填膺,他的爱国情怀,似乎已经融入我的心中,在沸腾,有悲痛,有激情,也有坚持。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是闻一多先生《红烛颂》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多激昂,多热烈!诗人啊!你的心是否也在里面?

红烛!多像他,敬爱的闻一多先生!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奋斗!第一次看到他的画像,有点奇怪:乱蓬蓬的头发,粗黑的眉毛,浓密的胡子盖住了下巴,几乎看不见嘴,黝黑的皮肤,实在与他戴的眼镜不搭。无论从何处看,他都不像一个学者!学者,都是如此慵懒的吗?

可学了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后,我才明白,原来他就是那可敬的“何妨一下楼”主人,再看画像,竟觉得他散发出很大魅力,那样吸引人,他的外貌就像他的性格,豪迈大方。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明知凶多吉少,而闻一多先生却毅然决然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

是的!他再也没跨进大门,他为人民群众牺牲了!献出了他那宝贵的生命。可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从未后悔过。

他的一本本着作,一次次为人民群众的贡献花掉了他大半辈子,却造福了我们,守护着他的祖国母亲!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闻一多先生啊!你就似那红烛,“创造光明你的因。”

第2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动;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锲而不舍(qiè)兀兀穷年(wù)

2.分析下列句子在本段中的含义。

(1)“诗兴不作”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能概括出选文的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

4.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一些什么?

5.文中引用了什么典故?目的何在?

6.最能体现闻一多“废寝忘食”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举例说明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8.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里起的作用是什么?

9.读了这段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2.(1)这是文言文说法,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这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4.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5.引用了杜甫晚年“一月不梳头”的典故。以杜甫的勤学衬托闻一多的勤学。6.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7.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8.过渡。9.略。

二、《最后一课》精段精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qí dǎo) 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gěng) 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根据文段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达了什么信念?

4.“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韩麦尔先生为什么昕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6.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7.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第3篇

关键词:阅读;品读;领悟;拓展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理应成为新课改实施的主力军,然而,新理念、新概念听多了,却看不见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我有时反而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面对新课程有些不知所措。经过一番探寻研究,这里就阅读课教学的课堂模式做些探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教学过程由各个教学环节构成,各个教学环节相连而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我们称之为“课堂流程”。一般来说,阅读教学课堂流程包括如下步骤: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品读文本,重点领悟―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一、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这是通读文本,熟悉文本结构内容,是思考分析的基础。分析问题必须要有全局观,有很多局部的问题必须联系全文来分析,我们不仅要做到全面地解决问题还要得出正确的结论来,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所以,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时刻注意先从整体后到局部的安排。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先听录音朗读,接着理清文章思路。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在这两方面闻一多都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

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这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为进一步具体分析文本局部问题打下了基础。又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按照“驻足赏花―回忆往事―回到现实―感悟人生”的思路来展开叙述,用花的蓬勃和旺盛生命力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美好追求。如果拿到课文就展开词句分析,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将句段生硬地从文本中剥离出来,势必会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二、品读文本,重点领悟

这一环节重点品位文本语言,具体探讨关键问题,领悟文本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关键的一环。语文阅读课,就要通过品读文本积累语言;通过品位语言,感悟文本语言所蕴涵的思想与情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上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模式。如:学习《紫藤萝瀑布》,重点探讨作者怎样借写花来表达对生命美好和生命永恒的赞美之情?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品位语言,分析作者从花的颜色(辉煌的淡紫,泛着点点银光)、形状(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情态(彼此推着挤着,忍俊不禁的笑容)、香气(淡淡的芳香),并且运用比喻、拟人、对比、通感、想象等手法状物抒情。学生不难总结出:生命是美好和喜悦的,人生的长河生生不息,永远流淌。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悦纳自我。这就是“由品文而悟道”。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这是对所学文本做总结,然后“学以致用”的一个环节,是由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环节。拓展延伸可以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拓展,运用学结的文本思想去关注社会、感受生活、认识自我;也可以是对写作水平的拓展,运用学结的文本艺术特色去指导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要根据文本思想价值和写作特色来确定,可以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并非每篇课文、每堂课都必须设置,而是视情况而增减的一个环节。如:像《苏州园林》一类的说明文,内容通俗易懂,思想的感染性不是很强。但文章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上很有特色,为写作科学小品文提供了难得的范例,可在总结文本写作特色之后,设计这样的题目:用文艺性笔调写篇短文,介绍你的家乡的风景名胜。而像《老王》这样情感精神感染性较强的文章,就有必要在总结作者惭愧的原因之后,设计的拓展题可以是:你身边有这样的不幸者、弱者吗?你平日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你像作者一样,有过良好的叩问吗?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第4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探究性学习 学生 学习动机

一、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的问题,营造“心求通而未得”、“口语言而未能”的教学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探究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智能的准备。设疑包括创设情境和明确目标两个部分。

1.创设情境。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的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因此,从课堂教学伊始,就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播放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新颖、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譬如:我们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利用视频片段,有舞有情,有声有色,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舞蹈无尽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明确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最终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这堂课“我想学到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想发现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动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注重学生的原始感悟,让学生各抒己见,启发思维

在阅读之初,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原始感悟,为探究学习提供机会,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多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教师必须重视并善于捕捉学生阅读作品后的原始感悟,学生才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畅所欲言。沈德潜先生说过: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深浅高下,各有会心。由此,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平等自由的对话上,就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不同理解,才会有碰撞和交流,才会打开探究之门。

三、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激疑,师生共同解疑

行成于思,思生于疑。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标志,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中学语文教材也是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另外,中学生由于年龄、智力的差异,不可能没有疑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敢于质疑,而学生疑问的提出,教师的激疑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奇巧关键之处,激发矛盾,促使学生懂思、愿思、会思。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往往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

1.通读感知,探究字词句意,逐个击破疑点。学生初读课文时,往往会碰到一些疑词难句,就会问:这个字什么意思?怎么读?那句话什么意思?然后在课文中做出疑问标记,这是探究阅读的最低层次。例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锲而不舍。”的含义,学生初读很难理解,教师运用比较法进行引导,学生就会知道这里化用了《论语》中颜渊赞孔子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进而理解作者意在赞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2.精读课文,把握思路主旨,进行质疑解疑。我们阅读文章,起初常会觉得无疑。但是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疑难就出来了,这是探究阅读比较高的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一课时,这篇文章写作的年代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反映没有什么可读的,我就让学生4人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是否有和作者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我问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激发我们这么多情感体验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偷豆很有趣”、“月光下行船写的好”、“景色描写的细腻生动”等。我顺势将教学推入下一个环节:研读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从表现手法与感情等方面赏析……

3.品味课文,深入探究,质疑创新。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过,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因此,在细心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应该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评判,这样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才是创造性的阅读,是探究阅读的最高的层次。要求教师放飞学生的心灵,要将学生树立挑战权威的意识,不能一味的迷信书本。教师应运用角度转换法,启发学生用全新的观点和角度去深入探究,得出独到的见解。例如通过阅读课文《伟大的悲剧》,究竟怎么理解“伟大”和“悲剧”的联系与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在阅读中,我们老师要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不管问题的大小、价值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再者,要创造条件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我们要常常引导学生围绕所学课文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标题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标题?文中的人物你怎么评价?对文章的主旨有没有不同的理解?等等,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

四、注重操作,发展能力,落实反馈迁移训练

第5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表达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与本文的对话,在思想上与文章作者形成共鸣。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刻内涵,表达了作者最真切的情感。通过开展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不能显得过于沉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实际课文内容出发,创设各种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变得乐于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桥之美》教学中,这篇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与桥相关的图片,并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对桥的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配合轻柔的音乐,学生开始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提升了审美有趣味。

2.结合教材,合理提出问题

在学生阅读课文之间,教师要提出与本节课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阅读,让阅读更加高效进行。学生边读边想,可以更好的融入文本,充分感悟作者的情感,与文本加强对话。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重点词句提问,鼓励学生多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动。学生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以后,才可以轻松理解文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是如何衔接连缀起来的?(2)文中表现了闻一多的哪些品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仔细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了文章的主旨。最后,教师可以提问:“通过阅读这篇n文,你们获得了哪些启示?”学生由于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很快答道:“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要求学生将阅读时出现的疑问提出来,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当学生初读文章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如文章大意、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等,然后让学生再次细细品味,多开动脑筋思考,提出质疑,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例如:在《藤野先生》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深刻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对鲁迅也很关心,没有一点民族偏见,能够帮助他实现做医生的梦想。但是鲁迅后来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在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拓展训练,发散学生思维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而言,其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加大对教材的挖掘力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延伸教学。如此一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第6篇

当前,我们的教学正朝着素质教育转变,而要想彻底摆脱以往的“格式化”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出新型人才,需做好几种角色的转变。在这众多的转变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转变和教师教学定位的转变。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生为本,就课堂阅读教学而言,即是要在文本的处理、目标的制订、活动板块的构建上,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机制,激发其内在动力、意识、情感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通过阅读使其语文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认识能力得以加强、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审美体验得以提高,最终把人教“活”了。具体而言,我认为需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更是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身体体验、用心灵感悟的过程。在阅读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注重心灵的沟通和融合。所以如今的语文课本,都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编内容,且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情境主题编排,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恰切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例如在《背影》一文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背影》的电视散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父亲的形象,体会文中的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的浓浓父子深情。

此外,学生对文本感悟的深浅会囿于其生活经验的积累。许多时候,往往因为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或者相应的体验还处于休眠状态,导致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产生困难。此时,老师来创设相关情境,或唤醒学生的生活积淀,或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教学时,只就课本来看,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尤其对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理解,由于对当时的“”不够了解,导致认知肤浅,游离在语言的浅层表面。当讨论到这部分时,我简介了《最后一次讲演》发生的背景之后,让学生当听众,自己扮演闻一多,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讲演稿,并配以学生的掌声渲染。这一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情感一下激活了。他们对闻一多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印刷的文字上,则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的触动与体会。

二、含英咀华感悟体验

要实现以人为本优化阅读教学的目的,在彻底抛弃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法、废除为应试而肢解文本的方法的同时,作为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让学生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平等中的首席位子”就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学生因相应的生活体验匮乏出现品析困难,只浮游在文本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其中时,老师就应当高屋建瓴,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对精彩语句段落,含咏品味,从语修逻文等不同角度赏析。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第二自然段末写到“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当学生讨论到这段时,我及时用幻灯将这句打出来,并对“”一词赏析道:“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将太阳拟为慈爱的母亲,紫藤花比作好动的调皮又可爱的孩子,此刻他们正在绕着藤蔓捉迷藏嬉戏。这一词将阳光下紫藤花随风轻轻摇曳,光波闪烁的情景写活了,真是叹为观止,令人拍案称绝。”然后,我让学生也对某些词语句子做些赏析。诸如此类的品读经常进行,学生受到了美的滋养,自然就对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其赏析能力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以能力为核心活动为板块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除了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注重价值取向外,其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其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等诸种能力。

在听课活动中,我们也常看到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搞一些花架子,华而不实。课后反思,虽然课堂是活起来了,但细想一下,学生在一节课中所得甚少。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上,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多种能力这一核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板块,构筑课堂结构,既能体现生本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又能让阅读教学充满情趣,真正做到科学扎实有效。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为纬线,设置六大活动板块。(一)激趣导入。即创设情景,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二)借助工具书初读课文,学生自我小结在字词方面的收获。再进一步整合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即让学生用文中的三五个词语,就文中的情节说一段话,也可以自创情境说一段话。(三)速读文本整体感悟。让学生谈感悟时,一般需要求学生说出依托,即从文中找到关键词语。以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学生草率臆测。(四)探究质疑。还可分几个小步骤:a学生先自己研究文本,自己拎出问题自己再围绕问题前牵后联研读解决。b 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然后汇报交流。c全班性问题由全体学生共同探讨解决,老师适当点拨补充。(五)品读赏析。对精彩语段,既可驰骋想象续写文本余后情节,又可发挥学生表演才能,演绎课本剧。由于文本的不同,六大板块并非一成不变,有时我将探究质疑与品读赏析揉在一起,边探究边赏析,在探究中品味赏析,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着眼终身发展重激励性课堂评价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9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文本教材进行多元解读,为生本文本思维接轨发挥桥梁作用。多元解读文本并非是随心所欲地胡乱分析,而是要遵守一定规范,与文本形成真诚对话,创设更多学习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一、整体阅读,感知文本人文思想

初中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比重,在应试中有“得阅读者得天下”之说,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方法众多,整体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师对文本进行简单提示,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自觉进行讨论,形成阅读共识。有些教师还会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厘清文本思路。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阅读前进行前瞻性设计思考问题,在学生阅读和讨论时,进行适当引导,并在成果展示时对共性问题进行强调,对个性问题进行个别引导。这个阅读感知过程,与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非常吻合。

整体阅读是对文本情节进行总体掌握,不在细枝末节处做过多停留。在学习《社戏》时,教师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并给出几个思考问题:全文共讲了7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讲了什么事呢?重点写了哪些情节呢?文本中有很多典型景色描写,阅读时注意体味其作用。学生进入自读环节,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发现不规范的阅读方式加以纠正。成果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圆满完成阅读任务。在这个阅读引导中,教师并没有讲解太多内容,只是用思考问题对阅读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厘清文本思路。这篇课文比较长,又是鲁迅写的,如果仔细阅读,恐怕要占用太多课堂教学时间。采用整体阅读,大大节省了教学资源,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情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创设情境方法众多,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来选择。在引导学生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和课外朗读录音,然后让学生仿读,并挑选了几个学生现场模拟表演,再现闻一多拍案而起的场景。学生都感觉新奇,表情上总是“拿不住”,笑场情况频出,但训练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对闻一多这个人物的理解更深刻了。教师让学生饰演闻一多,就是要通过模拟实验来感受人物,这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一定帮助。

三、导式阅读,启动学生阅读思维

所谓导读式阅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其基本结构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总体把握;然后由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合作学习来解疑;教师对典型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是教师设置训练任务,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巩固所学感知。在这个导读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思维启动展开,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习《斑羚飞渡》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投放了阅读提纲:斑羚被逼上伤心崖―老斑羚坠崖―镰刀头羊登场―镰刀头羊组织―斑羚试跳成功―斑羚齐跳―镰刀头羊消失在灿烂中。这只是一个阅读思路。教师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探讨。教师总结评价学生阅读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澄清。最后,教师又投放课堂练习进行当堂训练。学生掌握文本情况良好,阅读能力得到历练。

四、变序阅读,培训学生个性认知

第8篇

关键词:阅读理解;教学模式;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阅读都是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但是,新课改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这使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会有一些问题出现,这就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进行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讲述了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师的观念和思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依然有一些不足。

1.教学方法的单一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教师通常只是让学生在课前将课文预读,然后开始一段一段地对课文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不能快速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不到位,而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

提高。

2.过分依靠教材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将教材看得太重,只是单一地就教材的内容给学生进行讲解,对于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扩充比较少,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只限于课本。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重点段落和词句,更是要求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因为学生缺乏对文章深刻的理解,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致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越来越失去阅读的本质,学生的内在知识并没有得到沉淀。

3.学生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在课上,并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进行阅读,但是为了提高成绩,学生很少去阅读其他书籍,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了主动阅读的习惯。

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这个习惯不仅仅是好阅读,还要会阅读,能够在阅读中领悟到作者的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学生能力的养成方面,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1.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甚至是以自己的方式带领学生去学习,这会造成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讨论,如在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当学生进行讨论后,就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的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篇文章中“说”和“做”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同时,说一说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教师通过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

2.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平时阅读书籍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也会有更多自己的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只限于对教材内容的阅读,这就造成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缺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例如在讲《安塞腰鼓》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于这些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只是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却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舞蹈带给人的冲击。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能更好地体会安塞腰鼓的魅力,对文章的内容也就能够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教师可以在讲安塞腰鼓的同时,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我国其他的传统艺术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需要阅读的,如看报纸,看书,几乎所有与文字有关的东西,都需要我们进行阅读,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岳二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第9篇

职业中学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其教育目的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再次提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来进入社会后成为各行各业中的实用型人才。然而,在职业中学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虽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学生职业道德、思想素质的培养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职业中学的学生叛逆心理强,因在初中、小学时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和重视,而对老师的教育有抗拒排斥心理,而学生本身不管是学习还是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意识上都有很大的问题。

职业中学的学生,往往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其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而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等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职业中学的学生难教又难管的现实。同志曾多次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做为职业中学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面对职业中学学生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担负责任的勇气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的现实下,如果进行机械式的说教和高压看管是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思考,只有对德育工作加强研究,才能在科学的基础上建设好德育工作,从而提高学校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全面推进职业中学素质教育,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于我们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光荣使命。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班主任管理和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求提高职业中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水平。

二、职业中学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一)理想信念方面

当前中职学生在思想上大多不求进取,对自己的前途持悲观态度,认为自己上中职学校没有出息。在中考失利后进入中职学校,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在学习上持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没有明确的目标,而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职业理想模糊,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认为学到的知识将来不一定有用,在中职学校学习,只是想混个文凭而已。其突出表现行为为意志消沉、贪图安逸、生活懒散等。

(二)行为意识方面

在行为意识上面,中职学生侧重于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只追求自我的满足而不考虑行为的后果,有的则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别人的痛苦之上。主要的表现行为为损坏公物、扰乱秩序、打架生事、抽烟、酗酒、赌博等。

(三)纪律卫生方面

中职学生在纪律卫生方面的表现也突出的表现出了自己做事的一种随心所欲,他们强调自由、随便,没有时间观念,纪律约束、卫生意识较差。主要表现行为为迟到、早退、旷课;在自习和就寝时讲话、随意进出;生活用品不全;生活惯不好,不讲究公共卫生,乱吃、乱吐、乱扔等。

(四)勤俭自律方面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有劳动观念淡薄、不注重勤俭节约、自律性不强、行为自控能力差等行为现象。日常表现为乱花钱、奢侈、佩戴首饰、染发、比吃穿、拉帮结派等。

(五)礼仪交往方面

在礼仪交往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不善交往、不注重自身形象、不懂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等现象。一部分学生将自己的心包裹得严严实实,老师、同学很难走进他们的心扉;一部分学生对抗情绪比较严重,老师说一句,学生抬杠两句,在老师面前站得歪东倒西,说起话来摇头晃脑;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发挥失常才进了职高,就看不起其他的同学,造成很多同学之间互相看不起,班级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一部分学生根本听不进家长的忠告,不愿意与家长沟通,甚至故意违背家长的意愿。主要的表现行为为不谦恭礼让、不尊敬师长、不诚实守信等。

(六)心理障碍方面

中职学生因为在初中毕业时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如今进入职业中学的事实使他们失去了目标和理想,使得他们变得思想颓废,没有信念,也没有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失去了少年应有的活力和朝气。

三、职业中学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一)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

作为班主任,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捕捉到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从能够科学地预测学生问题的发展趋势,才能将问题在萌芽状态下解决。笔者是职业中学的一名班主任,在笔者的班上曾经有一名同学,在上课的时候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而且还时常叹气,笔者发现这名学生的异常表现,觉得他在思想上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了,于是通过对其身边的几个好朋友沟通了解到,原来他在追求本班的一名女同学,但是这名女同学不理他,于是他以为女同学在跟外校的一名男生谈恋爱,这让他有了一种受挫的感觉,于是他就像想找十几个人去外校打另那名男生,试图用武力来夺回心中的所“爱”,在了解了情况后,笔者多次找该同学谈心,及时的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避免了一场校园斗殴事件的发生。

(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好话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知识、意愿和要求准确的传达给学生。许多优秀的班主任,他们不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而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反之,有的班主任则语言单调、内容空洞,甚至使用粗俗语言,尽管他们的目的是想教育好学生,但这样的语言表达往往会适得其反。如针对上课爱打瞌睡的学生,怎样才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笔者在一次上课期间,选择给学生讲述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天,一个人在沙滩上散步,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捡一些石头和贝壳放进你的口袋里吧。于是这个人下意识的捡了一些放在了口袋上,等她回去拿出来看时,发现这些石头和贝壳都变成了金子,这个人有高兴又后悔,高兴是因为他得到了这些金子,后悔的是当初没有多捡一点。其实我们学习有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如果我们能在校期间,利用学校的优秀资源多学点知识,将来又何愁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呢?通过这段寓言故事的讲述,班上的学生打瞌睡的情况大有好转。

四、职业中学班主任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策略

(一)抓住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笔者作为职业中学的班主任,还担任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职务。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方法,而且也是时间问题,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应当利用好教学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德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德育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

(1)迁移文本主旨,择机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健康、向上的细想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缺乏自立的实际情况,巧妙的运用文本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笔者在教授《致橡树》这首诗时,讲述了这首诗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很容易的就理解到了这首诗所表达的“女性不能从属于男性,不应利用爱情攀高富贵,不能只是痴情附和”的爱情观。这时笔者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有的说爱情没有富贵贫穷之分;有的则用一句“爱情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歌词来形容;有的说爱情是两个人的情感,金钱是要考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的,而不是通过爱情。听完学生的意见,笔者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梳理,巧妙的转移的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立、自强,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来成就自我,不要靠爱情等情感去获取金钱、权利,因为这样得到的东西始终不会是属于自己的。

(2)从文本中寻找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做人标准

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伟人事迹,这些伟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伟人来帮助学生树立做人的标准。如笔者在教授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开篇所引用的闻一多的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让学生们讨论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学生们对这句话进行讨论后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既闻一多先生对待说和做的鲜明态度;接着对文章中讲述关于闻一多先生的六件事,学生们对闻一多先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闻一多先生产生了仰慕之情,于是笔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学习他那种潜心学术、不畏艰辛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标准。

2.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1)定期举行征文比赛,丰富学生的情感。

定期举行征文比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体验和观察生活,从中获得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参加活动的过程,也可以使使学生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如对“党的生日”为题进行征文比赛,可以让学生对党所走过的曲折而光辉的历程有一定的了解;以“建军节”为题进行征文比赛,可以让感受中国人民的战斗历程和战斗精神,激发学生的拼搏意志;以“重阳节”为题进行征文比赛,可让学生学会尊重老人、懂得感恩;以“国庆节”为题进行征文比赛,可使学生主动的去了解祖国从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 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定期举行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定期举行演讲比赛,可以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胆量,从而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潜能,有效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为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加上就读中职以后其学习环境和任务的改变,他们需要一个适合自己表达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定期的举行演讲比赛,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发挥自己,创设属于自己的展示舞台。一个成功的演讲比赛,能够有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二)做好日常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1.及时对行为不规范者开展德育工作

对日常行为不规范者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采用的是“迂回包抄”的方法。迂回,也就是对行为不规范的学生进行观察、了解,查找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心理教育进行入手解决;包抄就是在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寻求对方支援,运用多种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如笔者班上一名经常性让家长为其请假,并有语言攻击倾向的学生,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该学生因为其家人过于溺爱,导致其在家说一不二,出了家门也发现自己说的话没有人听,使得其心理落差较大,而对周边的人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于是笔者经过对家长、同学和其朋友的调查发现,该学生喜欢上微机课,于是笔者就建议任课教师让其担任科代表,并提醒家长对其要理性关爱,与周边的学生进行沟通,建议他们原谅他的语言过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帮助和关系他,这样在随后的时间里,该学生慢慢的有了很大的改变,与同学的相处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待人接物上也显得很有礼貌。

2.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系统德育工作

(1)利用社会德育资源

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到学生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德育典范,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在感受器道德震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笔者曾组织学生参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支援汶川灾区”的活动,让此类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知与行相统一,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道德架构。

(2)利用校内资源

中职学校会定期开展各种座谈会 、征文比赛以及计算机技能的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内资源,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的参加到各种校内活动,是学习明白爱祖国就要先从爱校园开始;学会敬业爱岗就要从好好学习开始;珍惜生命就要从保护环境开始;道德的构建就要从点点滴滴开始。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的德育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以外在教育为主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作为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就要发挥好德育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点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建立起“班主任、团支部、团员、入团积极分子、普通学生”的德育活动开展模式。班主任作为中职院校班级中的一个引导者,就要负责制订中职学社工每周的德育工作计划,并将德育教育计划传达给团支部,并联合入团的积极分子,以团结普通学生开班会课。同时中职院校的班主任还要鼓励班级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周末以及假期的时间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环保道德等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注重言传身教,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为班主任,其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班主任的思想、行为、作风以及仪表和气质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在其自身形象上出一点点的疏漏。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要带头先做到。 比如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能乱扔纸屑,笔者看到地上有纸屑的就随手捡起;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能带零食进入教室的,笔者就首先严于律己;班主任要求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的,笔者就以身作则。笔者在言传身教上,采取的是陶冶情操、以情育情的方法,逐步引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作为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其工作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改进新的措施、钻研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理论,为全面实现全方位的教育、管理而不断的探索。

4.学生管理刚柔相济,重在“柔性”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中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以及教育上都一直沿袭着“刚性管理”模式,却很少去关注人的精神领域。就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来考虑,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而采用的“保姆式”、“警察式”的刚性管理方式,都会使中职学生在自立性和创新性上受到压抑,容易出现学生抵触或逆反的心理。因此,柔性管理显得十分的重要,它注重于人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对学生心灵的激荡以及情感的关怀,来激发学生的自觉行为以及积极的态度。而这些中职学生可能就会在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暗示下感悟教师的用心,从而找回希望和自尊,努力的克服、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这样的教育效果比“处罚”要来的,明显得多。但是,如果班主任只是片面的强调采取柔性管理,却对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则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可见,班主任如果离开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来谈管理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总之,班主任德育工作既要温柔如水,又要有穿石的力度和耐心。 如何将学生引导教育成一个有社会责任意识、有创造精神的社会劳动者,需要全体教师的长期努力。

(三)运用激励管理,优化学生管理,强化德育教育

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既定的目标前进。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说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以及师生的交流中,有效的运用激励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1)赏识激励

不管是普通高中或是中职学生,都会将老师的赏识当做是对自己的高度评价。每当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赏识时,都会产生自身增值感,从而焕发出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笔者的班级里有这样的一位女生,她经常会以写信的形式给笔者提一些改善班级管理的建议,他的建议有可行,有不可行。于是在一次即将举行主题班会的时候,我特意的将她叫到办公室,告诉她我觉得她是一个有想法的女生,因此告诉她我特别想听听对这次的班会有什么新的创意。经过了这件事之后,我发现她在上课的时候更加的投入了,而且很有自信,而她的课余时间和学习时间也都安排非常充实。因此,作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在赏识学生的时候,不能以学生优点的多少而赏识他,而是应该不管学生的优点是多是少,只要有优点就应当要赏识他,而且对于优点少的学生更加应该要赏识他。

(2)尊重激励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当学生犯了错时,切不可当众批评,在批评教育时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地说教或大谈人生道理。班里有一位男生可谓是双差生,上课或睡觉或讲话,从来不写作业,上学也不带书包;不尊重老师,不参加班级或学校的集体活动,破坏欲较强。于是,我把他的家长请到了学校,不同的是我并没有向他的家长宣泄对他的诸多不满,也没有用厉声厉色的语调来批评他在学校所犯的错误和其家庭教育的失当,因为习惯和性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方面造成的。在了解了“历史原因”之后,我给其家长提出了配合学校教育的几点建议,然后家长也风平浪静地走了。家长来过学校一事,我并没有让班里的其他学生知道,可谓是给这位学生“留足了面子”。第二天上午,我用赞赏的语调对他说,听说他的篮球打得很好,他不语;下午班会课,从不参加学校活动的他,主动请缨校新生篮球赛,为我们班打入决赛起到了关键作用。

(3)帮助激励

这个阶段的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有学习方法上的;有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的;有青春期朦胧情感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有很多学生父母离异或家境非常贫寒)等。有时学生会在周记里明显地道出来,有时则只是写在他们忧伤的脸上。班里有一位男生,胆小怕事、内向(但自认为活泼开朗,可能是渴望成为这样的男孩)、精神恍惚,在仔细询问之下,才得知他对英语有“一种无法排解的恐惧”,这种恐惧从早上醒来开始就伴随着他。于是,我帮助他制定了一个适合于他,也可让他能够实现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学习、生活更充实了。在帮忙学生的同时,要替学生保守秘密,如家庭方面的,“情感”方面的等。

(4)信任激励

信任学生各个方面存在的优势,尤其是工作能力方面的。在一次开展主题班会之前,我询问学生有谁希望当主持人的,有谁愿意表演小品节目的,有很多学生都举手了,其中很多学生在平时没有“出众”的表现,我基本上一一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在开主题班会之前,我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鼓励临时发挥和自由发挥,结果主题班会开展地非常成功。有很多学生在后来的周记中描述了自己表演和主持(有四位学生主持,有两位非班干部)所带来的成就感。

第10篇

一、将生活与文学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生以自由和独立的个性发展空间。生活中的语文包罗万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就要求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的语文,即学生能理解、感受到的语文现象,这样的交流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学与文化的融合。

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学生对内容不感兴趣,也不太理解。为此,上课时笔者设计了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地方?为什么?你最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你了解黄土高原么?谈谈你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再讲解课文就得心应手多了。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倡导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为此,如何在学习中设计好问题,令师生自主地“动”起来,是教学的关键之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要,并与之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笔者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闻先生的生平事迹,归纳总结出他的性格特征;其次再结合课文对照一下,看看他的说和做是不是符合其性格特征。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文章融会贯通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多用鼓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统筹下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方式及自我约束和管理等方面,教师要用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课堂中,教师可通过语言、情感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足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对学习虚心、课堂表现非常好的学生,笔者会试着说:“天道酬勤,付出总会有回报。”对不愿动笔、思想懒惰的同学说:“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对非常出众的学生会说:“世界因你而精彩。”等等。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音乐、图画、MTV、PPT等课堂教学辅助设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本土文化 融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界定

初中语文教学从阶段上来划分,指的是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学习教学等。而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所谓本土文化,指的是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它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在我们新塍就有桥文化、墙门文化、弄堂文化、明清老房子文化;文人文化;还有许多本土文化活动,如闹元宵、三月半行香等。如巧妙地将这些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们定会认识到:“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丰富内涵。

二、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途径

将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其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一是直接融合;二是间接融合。

(一)、所谓直接性融合,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凡做过语文教师的,都深感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因为如此,有的搜肠刮肚,寻思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频频翻书,查找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祈求网络,搜寻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但我觉得还是《诗经》说得好:“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用本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乃是一种便易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二)、间接融合,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走访、参观、听讲座、印发地方教材等形式,使学生感悟本土文化特色,领略本土文化风味,透析本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社会、历史及其百姓生活的关系。

新塍镇桃园小学钱宝云先生经过多年的走访、拍摄,编就了《桥韵》一书,所研究的是新塍镇范围内的形形式式的桥梁。因此,当我们要教八年级第三单元时,我邀请钱老师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向学生介绍新塍镇的桥文化,以增进学生对《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提供课程资源,并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与研究是共存的,“时时留意皆学问”的道理。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我镇老宅、墙门等古老的民居文化。

三、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形式

1、图片融合。我镇历史文化积淀颇厚,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老房子、老弄堂、古墙门,颇有特色。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传达给学生,并提出如下问题:

为什么我镇老房子多建风火墙?

你知道圣堂弄的来历吗?

从墙门匾额“孝友传家”中你可以探究到这个丝绸商行的老板应该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匾额题名为“鹿洞渊源”?它与宋代大文豪朱熹有联系吗?

我想这实在是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流――“到民间采风去”的极好素材,学生采风归来,定会产生教师引而不发,学生却滔滔不绝的课堂效应。如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而写成作文,学生往往会落笔泉注。

2、语言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不应忽视语言的地方色彩。当我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时,常常会说:某某散文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某某的小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因此,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有机的融合富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新塍方言,这哝哝的吴语一定会使你的课生色不少,情趣横生。

3、掌故融合。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掌故,而这些掌故正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这正如本镇盛同枝老先生所云:“一国家之文献、掌故,一国家之粹也;一乡之文献、掌故,一乡之粹也。粹如灵魂然,如精神血气然。”而我们新塍古镇,历史文化悠久,本土掌故犹如宝葫芦瓶里的圣水,取之不尽。

4、史实融合。新塍镇文化历史悠久,史实材料丰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机融合,这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学生对这片故土的深厚情感。我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就融合本镇郑熙任顺义县令时的怒言:“此国家求贤之始,当凭文取士,且寒士苦况,我备尝之,夫岂可贪贿赂屈真才乎?”骨头之硬,刚正之烈,与闻一多先生宛若一人。他们所面对的事情虽不同,闻先生怒斥的是特务暗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郑熙怒斥的是顺义县衙内县试时富置榜首以索重礼的舞弊行为,但所伸张的都是正义。这两件事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受益匪浅,许多学生为本镇曾出过这样的县令而引以为豪。

四、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意义

1、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生于斯又长于斯的初中学生,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虽有所了解,但大都较为浅显、模糊。因而,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可能比较宽泛甚至于淡薄。如何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我想走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路子,将会比较有效。当学生得知在本镇历史上有毛太守的清廉、倪伯屏与沈廷文的好学、郑熙正义之举时,定会对他们深感钦佩而自豪,进而促进学生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2、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地方色彩

要使语文教学有特色,其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大多来自于本乡本土的,他们对当地的文化略有所知,如果我们为师的善于挖掘本土的深层文化,结合课文,施教于生,那学生们定会情趣盎然。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快意的语文教学,其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它将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地方色彩,并能提高效率而富有特色。

3、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如我们新塍镇为了传承并发展地方文化,每年都要举行闹元宵灯会,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定会学到不少东西,而它们一旦与我们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会感知地方传统的独特意义。并将它扎根于学生心田,那么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便有了希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诗经》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质量

从2001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下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正确理解语文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所谓的实践能力,往往是进行课外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则不同于其他实践能力,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够进行课外活动,更是能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诸如,教师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课上对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多练习课后习题,或者是进行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逐渐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地将自身的方法和知识融合到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应当多鼓励学生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自信地表达自身的想法。除此之外,在现代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木兰诗》的讲解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之后,提出自身的疑问,或者是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身的感想和理解,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中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但是,这里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其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所在,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整体实践能力的关键。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指人们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的一项综合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自然并且能够掌握的规律来进行问题思考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指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心,不断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己眼中的闻一多先生,再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进行成果展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如何有效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来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增强初中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核心,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日益地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而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其本质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地开展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地统筹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知识,那么现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语文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但是仍然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地掌握了一门学科。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开展更多的素质教育培训,全面地重视学生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