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3-06-04 10:4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元化的,有这样一句俗语,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运用好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形成方法常态化,规范化?下面就议一议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图像演示 比较 知识迁移

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很多,我们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合理的选择好教学策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很容易的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所谓策略教学就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关注、重视学生学习的具体表征,也是检验学科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①

一、图像演示策略

小学生获得知识是感性的,形象直观的,以前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广泛运用时,我们常常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自己做教具进行教学,也能得到知识的形象直观性。现在随着多媒体班班通在教学方面广泛普及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了它的魅力所在。例如:我在讲解路程问题中的相向问题时,就用到了画线段图演示的方法。例:甲乙两地相距540 千米,小丽和小明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丽的速度是每小时60 千米,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时80 千米,问经过3 小时后,两人相距多少千米?我把这道路程问题做成了动画演示的方法,用一条线段表示甲乙两地的距离800 米,线段两端表示甲乙两地,用两个动画人物分别表示小明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分别相向而行,行走3 小时的动画过程,一演示,又形象又直观,学生很清楚要想求小丽和小明行走3 小时相距多少千米?必须先求出小丽和小明3 小时各自行走多少千米?60×3=180(千米)80×3=240(千米)再拿总路程减去小明和小丽三小时走到路程就是小明和小丽两人相距的距离,540-240-180=120(千米)。

二、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分类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便于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它能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同中求异;变换内容,设置异面;对比练习,异同结合;综合对比,揭示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通过在教学中使用,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整数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的,首先教师要复习旧知整数加减法笔算法则,再与新知识小数加减法建立联系,尝试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总结出笔算法则,再进行对比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突出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突出相同与异同起到强调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得扎实牢固。又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在新课结束后,出示了这样几道题如:说说4+5×7 和(4+5)×7、(72-18)÷9 和72-18÷9 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就用了比较对比的方法,从而强调突出小括号的作用。算式里有括号的,要选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三、知识迁移策略

知识迁移法实际上就是运用旧知识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把获得的新知识自然过渡,从而使学生很轻松很容易的获得新知。实际上它是建立新知识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节内容时就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首先复习整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出示这样两组算式如:3.2+0.5、0.5+3.2 和(4.7+2.6)+7.4、4.7+(2.6+7.4)让学生观察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这两组小数加减法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很容易的就能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也同样适用”。那么学生很自然的就在脑海里建立获得新的知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使整数混合运算简便,同样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能使小数混合运算简便”。运用知识迁移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很轻松,很愉快,很易懂,知识自然过渡,容易掌握。

四、化归策略

“化归策略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种形式变化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实际上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实际上也就是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过程。”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化归思想来解决,关键要考虑问题是否符合转化,能够转化,如果能够转化成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那问题就简单了,学生就很容易能够掌握新的知识,在教学中经常渗透化归思想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实际上化归的方向应是由未知到已知、由难到易、由繁到简。”③例如:简便计算88×125 这道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计算,第一种方法是把88这个因数拆成两个数之和的形式再与125相乘,(80+8)×125 符合乘法分配率的形式,然后再计算。如:88×125

=(80+8)×125

=80×125+8×125

=10000+1000

=11000

第二种方法是把88 拆成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11×8 再与125 想乘再利用乘法结合律计算如:88×125

=11×8×125

=11×(8×125)

=11×1000

=11000

这道简便题就运用了化归思想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如我们在计算图形面积时也会用到化归思想如:这样一道题求下面图形的面积,见下图。

这道题可以通过割补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就简单了。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60×40=2400(平方厘米),化归策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无处不在,体现了它在解决难题时的价值。

五、验证推理策略

验证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推理验证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验证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推理验证能力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能主动的通过观察—猜想—推理验证,有条理的、完整的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验证推理的过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这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就用到了验证推理策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度。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度?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再拼一拼,学生发现正好拼成一个大角是平角,因为平角等于180 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是180 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验证推理策略,包括计算公式的推导、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等。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由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又因为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正好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是多样化的,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好教学策略,才能使我们学生学得很轻松,很容易地接受知识和吸收知识,掌握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由浅到深,有条理性,有逻辑性,有科学推理性的知识传递过程。

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①②焦晓燕、伏志英主编:《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4

③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4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我们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文就数学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观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材主要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服务性因素,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对教材进行重建,使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材内容的价值方面,一定要体现出明确的目标、正确无误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内容是重建教材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规律;其次,在教材内容的深度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将教材的量和难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知识难度恰好停留在学生通过努力即可达到的层次,使学生产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努力的发展自我;其三,在教材内容的广度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广度”和“精度”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要让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既定的教材范围,而且要适当延伸内容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具有充实性。

二、精心设置悬疑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错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中的错误,从而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抓住原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及时设计错误问题,搭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意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思维的动力来源于自身认知结构和学习知识之间的不协调,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也取决于他们自己认为有没有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3x+2y)2=9x2+4y2

②(4x-y)2=4x2+8xy+y2

③(3x+2y)(-3x-2y)=9x2-12xy+4y2

④(2x+y)(-2x+y)=4x2-y2

然后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注意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完全平方公式中等号右边的项数应该为3项,两数所得积数应与左边的符号相同;而平方差公式中等号右边带负号的一项是左边互为相反数的那一项。此外,在教学例题和习题时,教师不要仅仅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探讨中挖掘问题本质,并通过变换题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越贴近,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因素,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例题改为便于学生操作的游戏活动,如:转盘游戏、投针实验、掷骰子试验等等。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因为学生急于知道结果是怎样的,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如果采取树状图法、列举法、列表法等来得出概率的计算方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背景设置成学生所熟知的实例,如:劳务输出问题、商品买卖问题、菜农种菜问题等,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的需求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过实践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等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级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将其拼成自己学过的图形。这一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动手操作,有的拼出了长方形,有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出了正方形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高、底、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推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活动中一项系统化,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科学创新,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执教水平,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04).

第3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成才

有效教学旨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下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应用,是教师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指标性的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学策略的水平。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概述起来如下。①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师关注教学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少,仍然受到应试教育和考核排名等功利思想的影响。②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法少;关注结论多,关注学生探究的少。③从教学形式上看:教师占有课堂时间多,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少;教师一问一答多,师生、生生活动少;教师关注教案完成多,关注教学动态变化少。④从教师学生看:教师还没有从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与自信心不足,不能真实地掌控学生的认知基础,比较难于找准教学的起点,对于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明,组织探究活动控制力弱;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还缺少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发展是优化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交流;营造平等和谐的爱、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挑战的课堂,让学生敢于、乐于、勇于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思考提问、合作交流,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2)坚持以教材为基础的原则。研读教材是提炼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点。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正确解读教材,弄清教材意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科学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的思维方法要求、教材与生活的关系等,找出激发学生良好情感、发展学生思考的有效载体。只有充分了解学情,理清教材,找到好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

(3)坚持以课堂为本的原则。创设民主、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效教学策略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乐园。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必须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让师生双方都有话语权、思想权、活动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要让教与学、师与生、知识获得与能力发展取得较为和谐的发展与共生。

三、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的课堂导入。具备一个良好的开始,课堂教学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运用有效导入的策略能够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般而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有:谈话导入、材料操作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媒体动画导入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教材设计、学生情况出发,合理科学地选择导入方式,发挥出课堂导入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亲自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感受到6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再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不能正好铺满,原来8不是3的倍数只是2的倍数。这样,因势利导,逐步引入公倍数的概念,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实践证明,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有效的实践操作可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信息的平台,提问策略的有效实施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不仅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时机进行有效把握,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沿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因此,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就要从教材、学生等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总体设计问题,提高提问的明确性、趣味性。例如在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计算34.5÷15之后,过渡学习34.5÷1.5,提问两道题目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如何把这道题的除数变成15,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法?你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变,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待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与鼓励,发挥好因势利导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3)有效的情境创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一方面,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例如教学《倒推的策略》。情境1:游玩游乐园的路线;情境2:玩牌游戏;情境3:推测原来的数的游戏。分析这样的情境创设,我们要认识到可以采用统一数学情境贯穿始终,而不是情境的叠加,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应该以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主,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

(4)有效的内容设计。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设计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分解、细化,生成每一节课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例如在设计《圆的面积》的教学过程时,我们既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从“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学习――构建模型――应用拓展”五个环节来分解学习目标,设置学生活动,多层次呈现学习任务,最大化发挥出课堂设计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第4篇

职高学生数学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素质良好的只是少部分,并且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也不得法。虽然职高数学较普通高中数学在内容上有很大删减,在难度上也有大幅度降低,但其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强的,因而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怯而止步。

一、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职高数学本身的专业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喜欢“枯燥乏味”的数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数学课,也需要一个精彩的开头。因此,在数学课的起始阶段,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和生活相联系的内容,相对来说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但这种生活不是一种随意的日常生活,而是学生曾经感知的,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因为只有取材学生熟悉的场景,才能让他们做到深入观察和展开丰富联想,最终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下面我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的课堂教学为例,初探一下职高数学教学策略,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在教学开始,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都知道在每年的夏秋季节,闽浙一带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利用卫星云图我们可以看到台风的走向,据此我们做出相应的防台措施。假设此时从卫星云图上发现台风中心正以一定速度和方向,往闽浙一带前行,那么人民群众必须在什么时间内做好防台准备?此问题的抛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广泛讨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气氛热烈。随即对学生进行提问:当速度一定时,怎么求最短时间?老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转化,即怎么样求最短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把生活场景转化为数学模型。此时可以把台风中心看做点,闽浙一带看做一条直线的话。此时问题就转化为怎么求一个点和一条直线的最短距离。根据以前的知识我们知道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最短的距离即是过这个点作直线的垂线,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即为最短距离,称这个距离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怎样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理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内容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以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他们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接下来就是教学内容陈述和展现。为了让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就需讲究知识的传递性和渐进性,本节内容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新概念不多,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职高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知识储备量少,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这就需要任课老师能多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做了相应的安排。对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B=0的中对A,B是否为0进行分类并讨论,由三个简单的例题作为引入推出三种情况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慢慢地对学生渗透相关的教学要求,让他们在轻松地学习中获取相应的知识点。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能否采用一定的途径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也让我摸索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们可以把问题设计矛盾型,在矛盾分析中求得问题解决;也可以设计故事型问题,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还可以设计游戏型问题,体现寓教于乐,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例题和问题,而本文所阐述的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正是我们人类认知事物的最基本规律,且对于职高数学教学也是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教学思路。以上谈了职高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然而作为职高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靠自己坚实的数学基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深厚的人文修养全身心地投入,进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领略到数学之美,真正感到数学所特有的魅力。

第5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不完善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十分主要的科目,通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数学知识,并促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教学方法不完善的状况,在单一的授课方式下,部分教师解决教学内容未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求,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导致教学情况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数学教学课堂氛围不良好,不但教学质量和效果偏低,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提升,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进而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不明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晰的现象,导致在教学期间,未能突出教学重点[1]。在全新教育体制的指导下,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然以传统的观念展开教学活动,只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并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在实际教学期间,没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长期下来,造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好,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浓厚

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某一科目未能产生兴趣,将导致学习效果不良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利影响。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由于数学知识自身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会对学生深入和系统性的学习数学知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长期下来在教学方法和其他方面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浓厚,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也降低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因而难以满足全新教育体制的基本要求。

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完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应全新教学体制的基本需求,必须对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完善教学方法,从而为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案予以改革和创新,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从而为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然后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结合着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师生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案例和实际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

比如,在"图形与变换"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可以准备不同形状的图形,然后在数学课题教学时,先向学生讲解该课程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图形,将图形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再向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结合问题和具体的案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共同对图形变换的位置和方向等进行分析,并对一个图形如何变为另一个图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3]。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力度,让学生针对案例和课程内容展开讨论,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等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且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将多媒体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在多媒体的声感、形感等作用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予以具体化,将数学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4]。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总之,通过完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培养其创造能力和思维等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良好的情境下,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等,从而确保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比如,在"统计知识"教学时,为了使得教学情境更加生动,教师可以准备香蕉、苹果和橘子等水果,通过对学生喜欢吃哪种水果进行统计,从而最大限度保证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5]。

第6篇

新课改要求提高教学效率,而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认为新课改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忽视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对学习依然是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率低。教师专注于自身的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听从教师的指导,却对不注重自身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使得教与学相互脱节,教师的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与锻炼,单调的教学氛围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值得广大教师反思。

一、课前精心备课,充分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我在设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时,正巧西安世园会已经开幕,学生们没有时间去游玩,可是我在导学案中就可以设计世园会的相关话题,并且到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你只要学好了这节课,暑假你的父母带你们去有游世园会的时候,在你购买东西时可以先请教父母他们携带了多钱,那么你能很快的计算出你们要买东西的数量,你们就可以很合理的买很多东西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对这节课的研究会很认真,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数学教师的数学课都是这样开始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有理数,同学们预习一下课本”,之后学生便无精打采的进入预习和课堂听讲阶段。这样的课堂虽然少了渲染,这种看似开门见山的授课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前文提到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活泼的,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渲染,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抗拒的学习心理为肯学。而别出心裁的课前导入,是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的重要保证。比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章节中黄金分割点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前导入“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愿意驻足观看,现代巴黎的标志建筑埃菲尔铁塔,古埃及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的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我国标志建筑故宫,在电影和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巴黎圣母院等等,这些建筑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在导入时,学生会被具有传奇性表述的语言所吸引,会对这些建筑产生联想,会主动地思考这些建筑的共同点。接着教师再引出黄金分割比知识点,让学生知道黄金分割的基本知识,黄金三角形等的意义,并让学生了解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然后指导学生做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通过这种趣味性数学语言的导入,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眼球。

三、注重课堂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对一个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让他更加充满自信,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则会让他们充实信心,会让他们敢于去挑战自己。而这种激励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这是高效课堂实现的保证。因此,数学教师要看得见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要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认可中相信自己。其次,数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数学档案,并定期将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反馈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进步,用这种阶段性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意识和信心。只有学生充分自信和学习的热情,他们才会肯学~才能乐学,才能学好, 才能实现高效学习。

四、加强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因此,老师经常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这种探究学习中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后,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四人一组,请你们选用适当的学习用具,如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此时各小组都在忙于找结论,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几分钟后老师说,请将你们的结论派一个代表上来给同学们汇报。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论按照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本案例中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展示,从多方面完善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的本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

第7篇

教师方面: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教师还没有完全从原有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的模式中走出来,对于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感到无所适从, 产生了诸多困惑。新课标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将知识点分散呈现,体现"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教师们善于完成"规定动作",对于"自选动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学生方面:在当前各种奥数培训班火爆异常的情况下,学生原有认知基础被撕裂,学生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让会爬、会走、会跑的三个孩子在一起做游戏,游戏的结果不言自明。

课堂实效方面:教师忽视大多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往往被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教学呼应的假象所迷惑,认为学生已经学会了。其实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新授课前早已经会了。造成"会的明白了,不会的还是不会"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促就了原有的学生差异极端化。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一、借我一双慧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周四节课,这对于思维含金量十足的新教材来说,略显仓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课堂探究活动缺乏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的进程太快,势必会拉大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距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应该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节奏,放大教学细节,给他们深思熟虑时间。

二、敢问路在何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策略

(一) 知己知彼 做好前测

在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知识现状做全面深刻的了解,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预案。教学《几何知识复习-体积》前测:・用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围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相等吗?(50%的学生认为相等。)・什么是直柱体?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大部分学生认为直柱体就是用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形体;直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就是用底面积乘高。)由此可见,学生对直柱体的共同特征缺乏足够的理解,体积计算也只是知识的简单迁移、模仿而已。

(二)精确定位探究目标 为成功探究导航

课堂教学探究活动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探究活动的层次性。课堂教学的底线是什么,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是:直接抛出探究的情景问题,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当个别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去验证。这种设计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先接受了结论,再去被动验证。这样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不能称之为探究活动。

探究目标的制定,应该以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的困惑点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避免非数学因素的干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其体验的过程。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小长方形,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12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学生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

(三)找准探究支点 开启智慧之门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准学生探究活动的支点,让数学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实效性更强呢?

1、在新旧知识的融合点上探究。综观世间数以万计的发明创造,都是人们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内遇到了新生的矛盾、问题后,才有探究的意识,采取探究的行动,不断调整探究的方法,最终取得探究的收获。在新旧知识的融合点进行探究活动,是从学生需要出发的,真正体现探究的实用价值。"即使是一杯白开水,也要让学生喝得有滋有味。"

第8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进班级,出示一些复习题,学生举手回答完成,引入新课,在新课教学中往往都是出示例题学生试做,教师讲解,集体订正,然后做一些书中相应的题,教师总结这节课就算上完了。这种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不是老师教学,而应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即“做”数学,也就是做数学研究。教学中应将学生放在主置上,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要实现以上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除了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重新认识自己的位置与作用外,还得有新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开放内容,让学生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成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问题,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学生经验纳入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课不在空洞乏味。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厘米和米的认识”时,往常都是让学生带些物品进行简单的测量来理解厘米和米,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一次,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测量,学生自主分组进行几次测量:量量自己立定跳远的成绩;量量自己跨两步的距离;任意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开始了测量活动。说实话我还真没想到他们有这么强的组织、合作能力。测量的过程非常的标准,整个过程我并没有给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而是由他们自主地体验答案,学生不仅掌握了测量方法,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不用老师去组织纪律,他们都自觉地去做。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

所谓“自主学习”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满堂灌”是不足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因为学生没有时间的保证,他们缺乏属于自己支配的课堂时间,自主学习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给予学生自,最根本的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我们经常看到或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有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留一点时间出来,然后对学生说:“给同学们留5分钟时间,请你们自己学习这部分内容,注意有几个要求……”而真正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有的老师这样布置任务:“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本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几个问题,在课本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自己把握时间,快速完成。”这一系列的举措并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互动

合作学习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体系,他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那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合作,我们就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明确讨论问题,决定合作方式;教师参与互动交流。同时在合作交流时我们也应注意一些问题,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合作,在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无效的劳动。例如,有位教师在课堂中出示“妈妈买了8个橘子,姐姐又买了6个,他们一共买了多少?”后,对学生说,小组开始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的学习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另外,要注意的就是,合作学习追求实效,防止流于形式。在很多课堂中,往往是教师简单地出示问题就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快速地回头,满教室嗡嗡的声音,小组内每位学生都在张口发言,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口令,学生就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时,总是“我们组怎样怎样”,又或者是小组在回答问题时,组员你推我、我推你,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合作学习要有独立学习的前提,如果没有独立学习,就会使合作学习成为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将会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后,再全班交流。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特克斯县乔拉

克铁热克镇孟布拉克小学)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关系有了明确的定位,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一线教师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出“翻转课堂”、“生态课堂”、“绿色课堂”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巧妙而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机。课堂上我们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那么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灵活运用教材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小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组的划分,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要注意学生性别的搭配、兴趣爱好的搭配,待磨合后也可以适时进行调整,更好地进行交流。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们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学生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学习。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探究是师生、生生共同创造课堂的环节,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学会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合作交流有赖于对每位成员积极性的调动,建立激励合作交流的机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交流,做到师导生,生教生,生强生。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一定的知识经验,数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学生不仅学到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老师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在课堂上,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恰当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些学生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在教学中,由于恰如其分地运用导语,使得教学效果良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例如:学习1―10时,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1―10这十个数字,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细致地观察图片,对抽象的数有了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单上一个1字,引导学生讨论出我们周围有哪些是1。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我们教室里有一位老师”、“一块黑板”、“一个黑板擦”、“一张讲桌”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来自生活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认识数学,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特征分析

首先,初中数学是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过程、活动产生的,初中数学课堂应是富含活动体验的数学课堂。富含活动体验的课堂,强调学习者的能动性参与,使学生个体在沉浸式参与中体验、感悟数学应用。其次,初中数学课堂应是双主模式课堂,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数学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具有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再者,初中学生学习意识不强,自觉性较差,若教师的引导旁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危害和风险。教师的引领是保证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应有之义,充分的计划、预设能保证一堂严谨有效的数学课堂。再次,数学课堂应注重默会知识的传递。数学的部分知识具有缄默性,难以通过语言形式化地表达,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个体具有强势的支配作用,决定着个体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因此,数学课堂还应向学生无形传递对方法的理解和自觉应用方法的意识。最后,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堂还应是生活化课堂,注重知行合一,训练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思考、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入,高效课堂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依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特征,针对目前牵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以下实践策略。

1.基于活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策略。杜威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基于活动的视角进行数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及数学学习的本质。近年来,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也倍受推崇。

活动课堂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因其具有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容易对学习效果产生危害和风险,所以,教师适时的指导、讲授、提问、规范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做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地预设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要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全过程支持,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及时的指导和鼓励。这样既能保证学习者不会因学习中途受挫而导致放弃,也能保证学习活动过程不会因失控而陷入泥潭。

数学教学中,知识内容的教学应是线性的、严谨的,因此活动载体也应是线性的、严谨的,具有紧密内在关联性的。这种内容关联目标、活动围绕内容的设计才使得任务具体、思维集中。学生在这具有紧密关联活动中的学习就更有助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有效提问促进高效课堂实践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研究者提出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有效课堂对教师提问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其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第一,教师课前要精心预设问题,尽量选择“一题多解”或“一问多答”,或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在思考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发展、认识逐渐清晰。第二,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具有艺术性的“问题串”,遵循启发式教学,这样才会达到提问的高效互动。第三,注重提问的含蓄性,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争辩,相反,简单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和思考性。第四,注重提问过后的等待时间。首先学生要理解等待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学生要养成在等待时间内积极思考、组织语言准备回答的良好习惯。第五,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要给与明确、具体的反馈,并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3.富含教学机智的教师保障高效课堂策略。富含教学机智的教师是高水准的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设计表现出具有精准的尺寸感,具有利用教学技术对想不到的情景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能力。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不言而喻。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多积累、多交流、多汲取,只有广博才能做到获取。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策略;教具;多媒体;情境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的一系列行为,它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可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和健全,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1 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学习方法

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以及学生课前预习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的自主性数学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出显示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而且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目前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形成。教师要对学生作以下的具体的要求,使其慢慢的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等好习惯:预习不仅仅是把书本看看,还要带着问题去看书:这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总结归纳?如果不这样总结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等。这样,听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也能够抓得住重点了,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例如在布置学生进行预习4种命题的时候,首先要理解4种命题的概念,其次是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它3种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它3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同时告诉学生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2 利用教具演示,增强课堂效果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很多知识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等教学途径,我们就能实现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变记忆为理解。我们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合理使用教具增强有效性。例如: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我也使用了课件教学。我把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容易掌握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再如:很多学生的空间概念不强,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导致构建不起来立体几何的思维,影响问题的解决。我的做法是通过flas向学生展示各类立体图形,新增加线的增添过程。学生们通过视觉观看更清晰地掌握了立体几何的特点,就很容易建立起空间概念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各类数学模型,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和展示,这样很多数学难题就在学生的亲自实践中迎刃而解了。

3 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非常重要,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容量大、时效性强,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模式,合理的教学课件能够增大每一节课的容量并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数学教学每堂课都有随堂练习,可以先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答,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将部分学生的成果加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可及时评价学生,还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等都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不能与教学过程的优化等同起来,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进行设计,该板书还是需要板书的,决不能由多媒体来代替,否则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

4 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了问题,学习数学也就没有了乐趣。设计问题教学情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情境有兴趣型,探究型,体验型等方式,问题情境可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研究学生已有经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经验,教师需要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体现数学教学向生活的回归,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研究表明文字、符号、数据转化为图文效率提高一倍左右,图文和情境并用效率提高到原来的3倍。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解决真正的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之后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函数在数学及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们身边就存在着很多与函数有关的问题如在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分段函数的实例,下面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分段函数: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而西瓜的价格往往与西瓜的重量相关.某人到一个水果店去买西瓜,价格表上写的是:3kg以下,每斤0.4元,3kg以上4.5kg以下,每斤0.5元,4.5kg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主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吧,可这位聪明的顾客马上说,你不仅没少要,反而多收了我钱,当顾客讲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认了错误,照实收了钱。同学们,你知道顾客是怎样店主坑人了呢?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只要你注意观察,积累,并学以至用,就能成为一个聪明人。

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需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跳一跳,够得到”,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遵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设计有递度,开放性强,探究空间较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第12篇

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瞭乱;八年级学生遇到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三年时间里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中学数学“课改”课的课堂教学如何搞好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策略:

一、中学数学“课改”课的课堂教学,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中学数学“课改”课的课堂教学,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 、中学数学“课改”课的课堂教学,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 -5x2y 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