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与法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云南省禄丰县猫街初级中学 韩云刚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实施,以及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广大授教《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学的实施者、实践者、组织者,对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笔者就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小议,希望对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同时,若有不当之处,也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改、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笔者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2017年9月至今,参与了州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多次研修活动。通过学习、研修,提高了认识,并得到很大启发,再经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一课题作一些反思、思考、总结。笔者现把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心得、教学经验与广大同仁分享、探讨,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和谐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高,成绩自然不差。那么,如何激发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呢?教师的人格魅力、诙谐的语言、情感丰富、表情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巧思答辩;表演、歌唱;多媒体展示;知识点分化、简单化、趣味化等都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可适当穿插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巧构一节自然的课。所谓自然的课,笔者认为是这样的课:新课导入自然,不突兀;知识点上下衔接自然、过渡自然;学生获取新知水到渠成、知识自然生成等。
1、导入自然。在新授课中,导入部分须受到重视。导入做得好,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要做到自然导入,语言要精炼、设问要简洁、朴实、贴近生活,时间控制在2—3分钟。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复习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情景导入等。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时,设问“刚才我们起立时师生相互问好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导入部分,教师的巧问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2、知识点之间上下衔接自然。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一个课时就上一个框题,而一个框题下可能会有几个知识点。如何做好知识点之间上下自然衔接,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掌握的技能。我们研究教材不难发现,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所以,我们教师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问,做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衔接。例如,在讲授《尊重他人》这一框时,认识了“什么是尊重”这一知识点后,课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从而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综上所述,要巧构一节很自然的课,教师的巧思设问很重要。并且,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能水到渠成,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达到新知识的生成。
三、设计一节简洁的课。简洁,在这里指的是学习目标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简洁。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制度(在中考中及格分以上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的周课时不足、偏少、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是普遍现象。导致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教学任务重、成绩难出。所以,怎样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我们每个《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设计一节简洁的课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1、适当运用好教材中的课程资源。现目前,一课时40分钟,在这40分钟当中,需要完成新授导入、目标展示、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探究、课堂小结、知识巩固等过程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方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到怎样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单元导语、课题导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备课资源,怎样有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用多少、怎样用,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备课、课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课程资源在一节课中没必要全部用到,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使用2—4个,特别是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一节课中设计2—3个就足够了,多了就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尽量做到简洁。在课堂教学中,简洁可使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去学、怎样去做;简洁可使教师对课堂易于把控、可操作性强。一方面,学习目标要简洁。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学习目标尽量简洁、具体,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可省略。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简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把握好教学节奏,完成教学内容。
四、打造一节朴实的课。朴实,就是在教学中踏踏实实、朴实无华、不花里胡哨,知识点能落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落实、学生的情感能受到感染和升华。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朴实,我们要有对知识点的把控能力,对知识点做到细分细化、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通过故事情节、设置情景体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升华,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放轻心情、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和表现、诙谐的语言、面带笑容、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
2、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打造团结向上班集体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推选发言人等,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谐的同学关系使课堂学习效率高效。
在氛围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在发言、答辩、自我展示等过程中,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前面,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笔者是从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来阐释这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一节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氛围和谐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限于笔者的学识、教学经验,分析不够深入、语言不够精炼是难免的。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有所帮助、有所启示。
参考资料: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开展与学生交流互动,是我教道《德与法治》课以来,一直追求的方向。本文结合我平时教学的实践,探索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课外书籍的储备。每个班级的教室角落都有书柜,要求班主任把有关政治和法律的书籍放在里面,如《法律的故事》《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国可以说不》《半月谈》杂志等书籍,这样比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环节。
2.课本预习方法的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每课都分五个部分,分别是探究园、情境体验、学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其中,“学海导航”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该版块的内容,了解每课内容的线索和重点。然后,对该知识点需要更深的理解,可以通过看“探究园”和“阅读与感悟”里面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构建
1.培养学生主动上台讲的习惯。讲台上讲,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紧张的,有利于对知识的内容的深刻记忆。《道德与法治》课,一个主题都有有关的资料辅助,所以,我基本上,让一位学生讲一个主题。教师要对讲的内容进行筛选,那些简单的、好理解、好把握的、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的课,让学生上讲台自己进行讲解,最后,教师作更深层次的相关知识的补充。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二单元学会交往,第一课,我爱我家课,第2课时:化解“爱的冲突”教学时,因为该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学生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例子也比较好举。所以,上这课时,我就想通过学生的讲亲身的实例,来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理解。一位学生上台讲时,他说,他与父母关于上网问题的讨论,他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网络不能接触,网上的东西都是不好。最后,关系紧张。他说:“通过今天本课的化解‘爱的冲突’,他知道了,需要与父母沟通,向父母阐明网络的好处,网络上也有在线学习,可以提高成绩,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国家的大事,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同时,要控制好上网的时间,不要浏览黄色的网站。通过与父母的交流,父母理解他的想法,化解了爱的冲突。”这位的学生上台的讲话,应该可以说,他已经把课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课本的理解更深刻、彻底。
2.课堂问题的优化。问题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的服务,因此,教师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优化问题的形式,问题的内容要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有关,而且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和运用,最后,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问题的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一单元1.2融入新集体中“如何建设良好班集体”,我就是在所教的班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想想自己如何为班集体建设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通过学生对自己班集体的了解,最后,各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再结合有关课本的知识进行总结,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树立共同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看,都比较好,因为这就是根据自己的在集体中生活的情况,进行总结,而且问题更具体,更符合现实生活。最后,教师进结合教材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达到教与学的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材料的运用,通过自主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三、课后自主复习
1.播放微视频。为了让学生面对的不只是枯燥的课本,而是更好的生动的道德与法治的事实,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加强记忆,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记住课本的知识点,为以后的练习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做题方法的训练。做题方法是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训练,但是,道德与法治的做题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掌握自己训练的方法。道德与法治更加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多多训练,从材料中找找关键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的配合,形成自主练习的习惯。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第八单元8.3“学会防卫和避险”,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对学生进行做题练习的训练。如针对“中学生如何行使正当防卫措施”时,我采用三、四个具体案例给学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理解了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以及如何行使正当防卫的措施。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在生活中要自觉远离各种不法侵害,但当侵害已经不可避免时,应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正当防卫。通过这样的做题训练,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课本知识,对问题的进行彻底的分析、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好的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做题方法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教与学互助,效果会更加明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至关重要。教师的教的方式的改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具体分析案例,达到学习效果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江红.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
关键词:案例教学 道德与法治 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实践相关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程中的内容,并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上的互动活跃性,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想结合,能够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到课程的内涵,从而帮助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关于案例教学中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初中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能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该门课程的内涵。在教授该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合适的案例,来提高教学效果。这其中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去选择合适的案例,关于案例的选择,可以采用如下几个原则:
1.能够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此,在应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必须具备明确的是非立场观点,同时需要包含合适的道德立场,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是非观。《道德与法治》该门课程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通过选用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明白是非,能够通过案例向学生呈现什么行为是对的,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错的,是不能够去触碰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是与非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案例要坚持贴近生活现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到的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都需要紧扣生活。对此,关于该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中,同样也对于案例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学案例必须是源于生活并实际反映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案例能够让学生从书本上了解到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只知道书本理论知识。贴近生活的事件,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生活的现实。
3.案例要紧跟时展步伐。在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进行更新,必须是能够反映当下的实际生活的案例。关于道德与法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对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来进行案例的更新。教师在选取案例中,通过选取一些最新的热点案件,让学生能够了解时代的道德和法治的发展。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思导学的功能。案例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案例教学发通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点,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能够通过案例法来带动学生在案例中学到知识,明白法治中的是与非。案例法能够起到一种导学到思的功能,能够带动学生在案件中去思考,在思考中让初中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2.激发体验的功能。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来领会案例与寓意。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自己去领悟,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件去明白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通过案例法,让学生在案件中去体验。
三、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在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之后,就需要教师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案例的教学。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讲案例在课程课堂上加以应用。关于如何应用,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步骤进行。
(一)优化师资队伍
首先,关于案例教学,需要配备一些比较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教师即具备法律相关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背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比较重要,对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都会对案例的分析产生影响,只有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对此,培养一支道德品质高尚、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睿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明智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对培养专门的优质师资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上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明辨是非的正直的人。
(二)选择典型的案例
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案例的选取,前面已经谈及关于案例选取的几项原则,对此,教学在课堂讲课过程中,需要从这些符合要求的案例中选取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该案例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件进行筛选,从而使得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师在为学生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知识能够更加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看是否能够被学生所灵活应用,而不是看到底给学生讲解了多少,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学生掌握。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阐述,让学生自己对案件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从而达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引导学生去思考,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学生在案例所提供的特定的、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教师提问、平等对话等方式来带动学生思考,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思考,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同时也能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道德辨别力。
七上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计划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中成长。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明白自我方面:涉及怎样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计树立梦想,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
三、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案,备好每一节课。
2、多样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更多地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活动和主题班会等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效果。
3、教学中多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例,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4、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简答题的答题格式强调注意书写的条理性。从一开始就养成好习惯。
四、课时安排:8课时
关 键 词:礼;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 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国古代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二元体制,就是两种体系或渊源、形态的法律并存。一种是国家制定法,一种是“礼法”、“德法”。这两种社会调节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种社会现象纳入其调整范围。而我国当代社会法律是唯一的社会调节手段,道德作为另一种调节手段存在严重缺位。这样的一元法体制亟待调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吸收其合理内核,建立起德法并治的二元法体制。
一、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它要求统治者敬天孝亲,对己严格,与人为善,只能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刑罚,而使用时必须慎重。儒家对“德”加以继承和发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权与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导方针,即主张“德主刑辅”。[2] 儒家的这种德治是以“礼”做为根本内容的。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 礼的起源与宗教、祭祀、宗法有关,它体现了社会中的宗法身份等级,同时作为身份社会的古代中国也促成了礼的繁衍,两者互为支架。但礼的范围很难界定,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既可以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国的根本纲领;它是对他人做道德评判和法律裁断的最后依据,又是社会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细腻地对人的行为做出准则式规定,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作理论上的抽象。再论及“法”,“,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义之义。因此要正确理解礼与法的关系,就必须将其放入中国古代这片土壤中,以中国传统的视角来审视。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礼,引礼入法
周公制礼就是对夏殷之礼进行整理补充、厘订,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礼的原则趋于法律化。“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5]“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愎傩蟹ǎ非礼威严不行”。[6]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7]
周礼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的一致性,表现了族权与王权的统一。“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8] 礼与刑在性质上是相通的,在适用上是互补的,违礼即是违法,违法即是违礼,出礼入刑。但是礼与刑的适用对象各有所侧重。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独尊儒术,德主刑辅
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减其刑”,[9]即“德主刑辅”。
汉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通过法律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绝狱,即在司法中引经绝狱。董仲舒对春秋绝狱的解释是:“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着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由此可见,“春秋绝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件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无恶念者从轻处理。此绝狱固然是要解决法律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但如果从一个更大的层面上看,就是他同时在重建古代法的伦理结构。
案例一: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仲舒断之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10]
案例二: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11]
通过春秋绝狱中的案例可看出,它在亲亲、尊尊等总的原则上与汉律是相同而且互补的,也就是说经义与律令绝不可能水火不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汉朝法律即使体现了完全意义上的法家思想,但内中也有许多基本合乎儒家信条的内容。这表明了儒、法两种思想实际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背景,也表明了他们在早期法律实践中的融会贯通。
3、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具体说来,第一,礼指导着法律的制订。如贞观修律时根据“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罪,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贻黜辱”[12]儒家教条,调整了谋反大罪应诛连父子、祖孙、兄弟的血亲范围。第二,礼的基本规范直接入律。如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子孙违反教令,供养有缺者,徒二年。第三,定罪量刑于礼以为出入。第四,礼法由互补,发展为统一的体用关系。《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确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二)法律的道德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学生;学习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虽然大多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学习,但是相比已经进入社会上的人员来说,学生在学校会学到一些非常重要并且社会不能教给我们的东西,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中考、高考甚至考研都会考到的思想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一定的底线和道德约束;更深刻一点,这门课还让学生开始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够简单地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必要时还可以合理地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根据我国教育部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从初一到初三的三个年级都将会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进行一定的学习。首先,因为这门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是主要考试科目,学习上的要求就不是特别严格;其次,这门课在内容上来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度就比较低,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抱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来上课,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门课,从而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良好程度,学生也不能够完全掌握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应该学会的
东西。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小学进入初中,不仅仅是年龄和身体上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在思维、智力方面都开始迅速发展,进入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对于初一学生来讲,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新集体当中,也可以更加明确和深刻地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这门课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也开始进入到法律法制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当中。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七年级学生在身份上是从小学生转变为一个初中生,在环境上是从小学进入初中,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如何让他们适应呢?如何快速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当中呢?怎样与老师和同学们迅速成为朋友呢?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就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分“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生命的思考”四个单元来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为了帮助七年级新生快速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分了“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三课内容,以此来帮助新生很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当中。到了七年的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就“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单元来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符合学生进入青春期这一现状,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是为了解决学生在青春期中遇到的烦恼、不安等多种情绪问题和复杂的情感问题,让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最后一个单元“法治新天地”引领学生初步接触法治。
到了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分“走进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四单元来对社会上一些公共的内容进行学习。八年级下册带领学生开始学习法律法治,从“维护宪法权威”入手,让学生认识宪法,接着“理解权利和义务”“人民当家作主”“崇尚法治精神”,体会到法治的重要性。
九年级学生对法律法治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就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分了“改革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发展”“和谐与梦想”四个单元,让学生学会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九年级下册分了“我们共同的世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少年的征程”三个单元,让学生体会到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肩负祖国未来的发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对策研究
为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课堂效率,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我认为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重视度
从社会上要加大宣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上要加强法治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法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宣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配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应多举实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是非常有用的,从而主动积极地对道德与法治进行学习。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学习现状后,进行“对症下药”,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儿童生活力的培养是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钥匙
新课程理念也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让儿童体验生活这本无字的书,让他们在这本浩瀚的无字书的世界中有意或无意地接受着方方面面的教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从而提高儿童的生活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包含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等等,大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也就决定了该门课程的生活性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更为突出。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让每一名儿童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导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习与人交流,学习展示自我……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彩,提高儿童的生活力。
那么,具体而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儿童的生活力呢?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由以前的执行者,变成如今的组织、引导者,为生活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孩子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活动的过程,是孩子们经历“出现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的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以前的执行者,变成现在组织、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小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在教学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关系,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段。从显性教育到“润物无声”、隐性渗透教育方向发展。如,学习完“家人的爱”这课后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课后笔者利用母亲节组织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到学校开展“懂得感恩 崇尚优秀”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给自己的妈妈集体洗脚,表面看洗的是脚其实通过孩子的小手对妈妈脚的触摸,表达的是母女(子)之间内心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从小懂得感恩的品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重视活动的德育、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发展等功能。学生通过活动可养成德性。人的很多德性,不是单纯由学校教的,或从书中学的,还可以从玩中、从游戏中、从同伴交流中习得与养成。如果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只是小孩过家家玩玩而已,那就错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投入极深的感情。
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师生之间良好的协作交流,是促使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生活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程上与同学和老师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相互传递。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和欣赏他人。例如在教学“假期有收获”一课时,笔者就经常会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自己在假期里的趣闻,或者是自己在假期学到的本领。通过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假期收获来帮助学生形成互相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也为学生进入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促进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进而对教师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由开始的固化设计,变成组合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具体包括生活指导式的教学和生活实践式的教学两方面。具体来说生活指导式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知识,比如说一些小窍门、小常识,或者是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寓于其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传达信息的影响,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而生活实践式的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实践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活力,进而促进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完“大自然,谢谢您”后,笔者组织学生走进农场开展捡麦穗活动。孩子们行走在田间阡陌小路上,弯腰捡麦穗,一改往日在父母身边的娇贵,不叫苦不叫累,当捡到一串串麦穗时他们神情中的那一份成功、喜悦与自豪感溢于言表,脸上的微笑是那么的真、那么的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边捡边玩中孩子们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由开始的管理者,变成现在的参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的特点。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向学生呈现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在他们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而且在教学中,笔者深有感悟的就是生活其实都是一个个平凡的镜头,而这些平凡的镜头也更能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如课前收集材料、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的方式,强化自己的认知体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从而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且现代教育理念当中非常重视和提倡学生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更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并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另外,要从单一学科教学的观念走向“大教育观”,实现生活活动与学科教学的互补整合。如,笔者暑假组织孩子们外出研学参观芜湖海洋公园。通过对水母迷宫、深海花园和白鲸部落等的参观,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书本以外的许多知识。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引向广博的生活世界中去,提高他们的生活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团体心理辅导 基本要求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初中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了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2016年新学年,思想品德教材改名道德与法治,进一步提出了探索“活动型”教学模式和“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要求。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健康心理品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2.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充分发展,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和人格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由于心理认识偏差导致的管理难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单独心理疏导和引导,为了防微杜渐,还需要开展各种心理团体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优化心理品质,培养阳光少年。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可能性
二者使命相同,都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目标和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追求与学校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体验式活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目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关内容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亲密性。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要求。
1.要掌握比较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操作技巧
单纯依靠原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难以开展和胜任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进修,并努力争取获得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上岗证、资格证。
2.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初中生身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个人成长、情趣陶冶、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生命价值、意志品质、学习管理、人际沟通、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还要根据初中生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游戏或活动。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绝不做无准备的辅导活动。在讲授《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护蛋行动》。我首先通过告家长书、家长群等途径提前和家长沟通,讲清楚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督促孩子。还要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选好组长。活动感悟可以写在周记中,交给语文老师或班主任阅读,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践。
1.认识自我和自我意识方面
在《我的自画像》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画自画像》,可以是头像画、半身画、全身画,可以是单色画、多色画,可以画各种动植物。学生的自画像丰富多彩,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和班级分享,学生对自己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懂得了认识自我的意义和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我还尝试设计了《寻找镜中的我》、《价值拍卖》、《我的苹果树》等活动。为了鼓励那些长处和优点不是很明显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闪光点,我设计了《我想表扬你》的活动。通过寻找班级里每天的点滴正能量和进步表现,很多原来不起眼的学生,经常登上了班会课上的每周之星,得到了奖励和表扬,增强了自信心,使其悦纳自己。
2.竞争与合作方面
在《学会与人合作》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搭躺椅》。每个小组12-13人,凳子摆成圆形,学生坐在凳子上,用手搭住前面同学的肩膀,然后躺下,再把凳子移开,形成了一个相互倚靠的圆形。也可以和体育老师合作,在操场开展《十人十一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如何与人合作,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结之风。在活动感悟中,很多同学写道:“要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关心。”
3.锻炼意识品质方面
在《磨砺坚强意志》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举手游戏》。每个人两只手臂放在胸前平举,身体不许晃动,坚持10分钟,看谁坚持到最后。活动过程中我也参与进来。虽不断鼓励和引导,但仍有学生在坚持了几分钟后选择了放弃,十分钟后,还有几位同学在坚持。最后,有一位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坚持了15分钟,得到了我的大力表扬和鼓励。有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原来以为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但没到3分钟我就想放弃,因为手已经酸痛,没有一点力气了,但老师和同桌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下去。虽然我没能实现十分钟的目标,但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把小事情做好就很了不起。”
4.开展集体适应环境方面
在《众人划将开大船》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啄木鸟》。这是一个快乐的游戏,充满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通过在失败中不断激发“再来一遍,可以做得更好”的主动性,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虫子的传递需要团队配合,只有双方配合完成才能成功,要懂得坚持,懂得合作。”《个人与集体》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性名片》。活动中,五分钟内,学生在自己的胸卡上设计一个个性鲜明的名片,不少于五条个人信息。学生在组内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从每组找一名同学交流。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之间有了比较大致的了解。课后,把所有个性名片展示在教室内。这样大家的了解更深,增进了同学友谊。
5.孝敬父母方面
在《孝敬父母长辈》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感恩父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填写一份《我所了解的父母》,填写完后,学生组内分享,选择3到5学生在班级分享。活动反映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不是很了解,提醒学生要更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关心父母,爱父母,感恩父母要从了解沟通开始。
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成教学任务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两个任务,从而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敏毅,鞠瑞利.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M].希望出版社,2010.
[2]杨敏毅,周嘉,张静.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60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0XX—20XX学年
第一学期)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这学期,本人担任了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工作中,我积极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要求,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一)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在备课中,我努力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备好教材,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动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二)
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统一的整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我将自己从主体转为主导,将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使学生恢复到主体地位上来,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四)
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我在课堂评价时采用了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二、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打算
(一)
存在的不足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1.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拘泥于备好的教案,而缺乏灵活机动的修改、变化。
2.
在上课时,有时缺少对部分学生的照顾和关注;开放式的实践活动设计不足等。
(二)
今后的打算
针对以上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提升。
1.
进一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情况,把握教材特色,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积极有效地备好每一堂课。
2.
充分启迪学生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在教学中注重和运用针对性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案例,提高学生的认识。
4.
注重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过关,精心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利用课前提问等方式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5.
【关键词】教材活动;《道德与法治》;有效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思品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这门课程进行了多次改编和适应性调整。而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的《道德与法治》一书既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的学科价值。
较旧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本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每一框都以“运用你的经验”为道德学习的起点,以“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设计推动学生对关于道德的知识和有助于道德的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使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更具可操作性。
笔者在实践了半学期之后,渐渐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和栏目设计的精心,但在教材栏目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时间无法消化所有教材栏目。由于每一框内容均要体现深度和广度,实际和理论的结合,使得一节课的容量过大,教材栏目的有效性无法体现。
第二,重难点难以突出。为了使每一节课内容有趣丰富,教材中正文的每段话几乎都设计了活动,如果全部使用,课堂内容虽然充实,但会使得课堂结构上重难点不够突出,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也难以达到课标要求。
第三,有些生僻晦涩的材料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障碍。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但在实际操作中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尤其是一些文化素养不是太理想的学生,有时还会断章取义,造成误解。
针对以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配合学生的实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做了一些调整,总结出在使用教材栏目的一些原则。
其一,适应性原则。所谓的适应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进度选择教材栏目,及时调整。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每个班的学情也有所差异,所以,在适应新教材的同时,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脚步。
例如在上《和朋友在一起》一框之前,我听了一节心理健康课,了解到《心理健康》教材第一课就让学生对自己的交友现状做了梳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友反思经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考虑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和“探究与分享”的栏目,而是直接让学生根据心理健康课的经历谈谈自己对朋友的理解和反思,运用其他课堂上的反馈。这样既避免重复,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其二,有效性原则。所谓的有效性原则,即将所选择的栏目使用效率最大化,既能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又能将课堂内容连接起来,在不破坏课堂节奏的同时让整节课变得更有序完整。
例如在上《认识自我》一框时,重点是需要学生理解从多种途径认识自己。教材中为每一种途径都设计了活动,但如果每一个活动都进行,就会出现时间紧张的情况。因此在栏目选择上,我只选取了“探究与分享”的自画像活动,并设计了四个环节:1.自画像;2.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你自己;3.请同桌评一评;4.说说你的感受。”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应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比较显著,得出的结论也较顺理成章。
其三,发散性原则。发散性原则是基于思品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学科素养,促使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利用最新的活动丰富教材的原则。现代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这种社会趋势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也可以成为思品学科的学习优势。甚至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例如在理解《让友谊之树常青》一框时,教材文本中提到了《诗・小雅・长棣》中的“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一句。这句话有生僻字,且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无法完整解释,但这句话对学生理解友谊有一定帮助。因此,我课后布置了两个任务:1.通过多种手段,理解这句话的意思;2.查阅资料,每组找出符合这句诗含义的成语故事并在课堂上展示。最后的展示环节,学生代表向我们讲述了管鲍之交、刎颈之交等多个故事,以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演讲和从容的台风征服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虽然这并不是教材中的栏目内容,但却出自教材,并应用于教材,间接地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并不是照本宣科,还要学会发散性学习,有创意地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执教者所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对教材栏目的选择也有所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变则通,通则达。”让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学到点什么,为学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虑、烦恼,更好地实践思品学科的学科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2、 行为与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3、 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问题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资源的意义,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 过程与方法:用调查交流、创新展示、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创新展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5、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保护地球和防灾减灾的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二下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国自然灾害知
教时
1
日期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看视频 知灾害
导入:聊聊今天经历的开心的事。幸福吗?快乐吗?是啊,冬日,暖阳,我们在校园中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朗朗读书,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实现着我们的篮球梦,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灾难面前,人类如此的渺小无助。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气和的,它也有发怒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分类)
3、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小组交流)
学生观看
指名交流
虽说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自然灾害的直接接触较少,本环节对学生的幸福环境与突发的地震遭遇形成对比,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1.ppt呈现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危害大:生命、环境、经济、社会稳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统计图
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小结:
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4、灾难连锁反应PPT 、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
观看ppt
运用新闻视频数据更具体的呈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
拓展--自然灾害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影响巨大的连锁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 种类多()
2、 分布广
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等。
(1)我国旱灾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2)洪涝灾害分布东多西少。其中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3)雪灾多发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4)台风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5)地震西多东少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过渡:自然灾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满足条件才能形成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会引发怎样的自然灾害(报告单,小组合作)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
学生辩论
通过视频科普,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去讨论和发掘人类哪些不好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险意识,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行为。
加强印象,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结
1、如果我们不满足这些条件会怎样?(自然灾害大大减少),
2、所以我们应该——
3、不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如我们前面学过的哈尼族人一样,与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科学优化自然,这样我们的大自然将不再发怒,会心平气和的孕育我们。
4、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我们又如何有针对性的防御自然灾害呢?(上网、查阅资料,咨询父母师长,我们下节课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1、让学生主动查找预防自然灾害资料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说说我自己,我与家庭,我们的学校生活等几个版块。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2、了解家庭中的亲戚及称谓,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乐。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奋、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义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知道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了解“绿色食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为、难点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了解“绿色食品”。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五、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预定进度
第一周
认识我自己
第二周
了解我自己
第三周
我的角色与责任
第四周
学会学习
第七周
生活处处是课堂
第八周
做学习的小主人
第九周
学习要有方法
第十周
我与家庭
第十一周
我爱我家
第十二周
感恩父母和长辈
第十三周
家庭变迁
第十四周
安全与生活
第十五周
家庭和学校的安全
第十六周
公共场所的安全
第十七周
当危险发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