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类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寻求校企深度合作确实不易。但就是因为存在一些客观困难,造成了观念上的陈旧和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表现在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安排上先理论、后实践。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只局限在实训教学的某个方面,不够深入,甚至把一些不作为归因为“条件不足”,有的把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就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联系实习见习单位;有的把校企合作当作校内产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而更为关键的还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师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力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育需求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趋向实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主动探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内容、形式、内涵以及实施路径,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学关系。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面对薄弱的硬件条件,更应该进一步主动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丰富实践案例,掌握灵活实用、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量力而行,正视差距,践行校企合作,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实现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变;实现管理学生向培养学生的转变;实现储备知识向终身学习的转变;实现课堂讲授向实践操作的转变;实现教书向教育的转变;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为校企合作储备够用的软条件基础。
二、紧贴岗位,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构建与机械类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机械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装设备、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与流程,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类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性、适应性。具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是决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从课程内容着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诸多“知识点”,构建一条“能力线”,形成“复合职业面”,完成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成机械类专业“教材”向“学材”的过渡
“学材”的内容要求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提示、步骤、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3]。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脱离传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点”的要求重新组合相关知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等,设计和开发一些难度适中,能够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保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任务获取、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到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达到学技术、炼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听、边学、边练,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是适合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对机械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例,突出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机械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理论实践两层皮的现象,理论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树立以生为本、以教学效果为本的教学质量意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钻研实用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双师素质,成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者,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进得了企业”的职教双师队伍,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5]。
四、多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实习、就业层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等深层次合作。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准定位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工学交替
实施“工学交替”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从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06年开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与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建第一届“瑞德”冠名班,实践了“1+1+1”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企业集中教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中第二学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课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完全在企业交叉进行,由学校、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教室和专业机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分组实施。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严格执行企业上下班制度。第三学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常驻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专门辅导员,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解决学院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短缺等问题,节省了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这种培养方式企业需要、学校乐意、学生满意,三方受益。
(二)多层次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兰州海红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成功组建了12届企业订单班。2014年学院同宁波北仑区政府沟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三方联动、三位合一”构建了政产学共谋、共赢、共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合作或者课程层面的补充强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学生,减轻了单个企业接受学生的难度。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在校内完成,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在“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充分发挥设备等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双师联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三)产教互补,构建“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功能
关键词:职教 教育教学制度 多元化发展 过去 未来
近几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形式、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职教的学生从数量上看没什么大的变化,但专业选择的结构却在不断的改变,更多的学生选择专业时的考虑从过去的能否就业,转变为能否轻松,体面地就业。大量的学生对“油腻腻”的机械专业不屑一顾,从而导致近几年机械专业不断的萎缩,大量的专业教师不得不“改行”,从事非本专业教学,如何改变现状?机械专业教学还有发展的空间吗?笔者就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
二、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
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独生子女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中国现代家庭的构成主要为“8421”即八个曾祖父辈;四个父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个父辈,爸爸妈妈;一个宝贝疙瘩,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几代人宠着、爱着。所以一到学校选择专业时,带到实习车间逛一圈,看着油腻腻的机床,脏兮兮的衣服,兴趣一下子就没了。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前几年带学生参观学校,家长关心的是你们这个专业能否学到技术,今后能否找到工作。但这几年,明显的改变就是学生和家长看了实习车间后,大摇其头,“这个专业好脏哦,有没有轻松点的专业啊”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服务类的专业,从而导致制造专业不断的萎缩,大量的专业教师闲置或转行。
企业要发展,需要大量的有技术的劳动力,但我们的学生又不愿从事这个专业,矛盾的汇交在学校尤为突出,尽管待遇一再提高,但还是出现大量的用工荒,近几年我们学校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
三、我们中职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授的知识陈旧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师资力量缺乏
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
3、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
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
4、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
5、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从人才需求看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1.从校企联合办学的现状看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转变,有效落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切实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从重庆在西部大开发的地位看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重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
3.从我国的国情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我国现状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机械化程度等方面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来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论文集_教学类 从人才的需求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2]张振兴.浅谈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部分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正确认识:马上毕业了,老师和学校不会因为毕业设计环节而让学生不毕业;毕业设计和我将来的工作没有联系,不用投入相应的精力。在这些意识指导下的行为,必然与毕业设计的要求存在冲突。以上问题表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毕业设计的初衷以及设计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认清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所开设核
心课程的作用及对学生就业的方向的支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2.1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学生,将来的主流工作方向(1)在企业从事冷加工工艺设计。包括零件冷加工工艺设计、夹具及模具设计等。此类工作属于企业最基层的工作,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2)在企业从事设备维护、保养及修理及技术革新(包括非标准设备的研制等)。此类工作要求在具备前者的基础上,从事机械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属于高一级的工作。从事冷加工工艺的人员,需要积累了相当能力,才能胜任。(3)到职业类大中专院校从教。以上三项为毕业生主流就业方向。(4)从事基础科研工作。(5)从事机械类产品的销售工作。
2.2大学四年学了哪些核心课程及其对就业方向的支承。在大学四年所学核心课程中《,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服务于冷加工工艺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服务于设备维护、保养及修理,同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等。以上两个方面都是对前述工作方向(1)~(3)的必要理论支承。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要密切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需求和能力,合理“设计”。
3毕业设计工作对策研究与探讨
3.1合理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主攻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夹具设计。在核心课程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配了此类内容的课程设计。由于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连贯,因此,学生得到的锻炼有一定局限性,应用的知识面还较窄。在毕业设计中安排此类题目,并非是对既往的重复,而是升华和提高。可以考虑将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冷、热加工工艺结合起来,甚至将机电结合起来,弥补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学生偏重于冷加工的不足;优化目标结构,使学生能得到切实锻炼;不求全,但是求精。比如“***立式组合机床设计”,如果学生目前无法做到完成所有的设计工作,那么就从图纸入手,让学生读懂图纸,读懂设计过程,完成其中的非标准件设计即可。
3.2结合机械创新大赛等活动
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进行机械设备的某个环节详细设计及总体轮廓设计。由此,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初步结合起来并有所创新。此类毕业设计,不求完美,但求过程扎实。适度投入资金。各类机械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都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首选途径,将这些比赛的题目不断完善、深化,可以推动毕业设计层次的提高。
3.3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
对于部分考研的同学,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初步学会基础的科研工作程序以及部分机械设计软件、仿真软件的使用。在本科阶段有机会接触科研工作并初步掌握科研工作的程序,有助于他们在升入更高层次学习时能尽快进入角色。毕业设计应该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3.4对毕业设计时间段进行合理改革
对毕业设计时间段进行改革,合理地破解毕业设计的时间冲突,将学生就业实习时间段与毕业设计时间段错开。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大四上个学期中期以后就开始进入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利用假期来完成核心工作。信息的进步,可以保证导师和学生之间,在假期保持通畅的沟通,从而使学生能及时得到指导并完成工作;也可以让学生更早和导师建立联系,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对导师所从事行业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建立正确得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3.5增加校企合作
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提高来自于对企业需求的深入了解及参与。增加校企结合的机会,从而做到企业需求与教师能力之间的互补。增加同行业对话机会,可以逐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加从容,更加有的放矢。
3.6科研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资源,适时增加资金投入,做出一些有前瞻性的产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尽早走出校门,使毕业设计工作更加贴近实际。
3.7加强管理制度
树立正确的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同时,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对于那些想蒙混过关的学生进行管理。
4结语
关键词:技术学校 机械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机械技工人才一直十分匮乏,这其中一方面由于技工从业人员数量相对偏少,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机械技工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作为培养技工人才的学校来说,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当前的实训方式进行反思,做好专业技能的培训,迎合企业需求。
一、目前技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类教学课程体制陈旧
目前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课程,使用的是旧的课程体系,采用“2+L”模式,也就是技校学生需要两年专业知识学习,完成专业课程后,在第三年会有一段时间进入企业实习。通常情况下,这样旧的系统培训课程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由于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只知道对知识的认同,缺乏经验,而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实施教学,且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教学的模式并非灵活多样。通过半年左右的实习,学生往往只在企业里了解一些理论知识,企业里的老员工基本上无专业技能,不能严格地传授专业技术,实习生对机械工程类复杂的原理研究不透彻,日后的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后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实际的机械操作。
(二)对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缺乏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技工学校一直从事专业技术的教学,机械类一直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但是忽略了实践教学和实习的重要性。甚至存在部分的技术学校或组织,没有任何国家或社会资金支持,缺乏硬件设施,对学生培训不到位,更别提有机械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和相应的硬件设施,教师教学过程只能讲理论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等专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社会不断地变化要求人才的能力同样要适应社会发展,达到所需的标准。大多数机械教学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模式,专业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教科理论进行依次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不能满足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那些相对复杂的机械类知识,教学理论内容单调,学生缺乏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对机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消化。
二、如何进行技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一)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规范实训教学过程
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评估,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摸索,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教师要清晰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标准应该是被理解和消化的。同时,在行业中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科学地进行训练,操作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训练过程开始教师应该进行操作示范,使用分节示范、模型分段、重点动作示范、表演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培训初期,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操作来解释抽象的理论,并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示范操作的同时,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努力做出正确的步骤,语言生动,这将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边学边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论知识,更容易转化为实践。
(二)明确实训项目,做好实训准备工作
培训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培训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开学初,按照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培训专业教师,培训机械类教学课程的要求,学校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将培训分成多种培训项目(包括培训内容、目标、时间、设备操作、学生团体等),并研究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计划,批准后方可实施,按计划开展项目,一步一步实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实践训练。每次上课前,教师必须根据培训教案编写培训计划,可以通过讨论后并进行集体备课。同时,培训前要充分准备培训材料、工具、量具、夹具等,满足课程实践的要求,检查机器的完好性和安全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准备统一的服装和鞋等。如缝纫培训,应提前准备好护目镜。
培训前,教师要对接受培训的学生进行动员,宣布本次培训任务和目标,使学生理解培训的目的和相关的培训内容,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地进行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机械工程培训主要的工作包括钳工、普通车床、数控铣床、焊接等,为学生从事各种专业打下基础,同时个别工种就业教育、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开展教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训练过程中不能出现安全事故,尤其是不能发生人身安全问题,应尽量避免设备损坏和其他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营造企业氛围,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
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必须创建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工程培训中心的管理,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建立生产和教学的双重功能。同时向学生渗透工厂企业的文化,营造有企业工厂的氛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总结
当前技工人才十分匮乏,作为技校机械专业来说,要抓住这个机会,创造实训条件,提高实训质量,努力培养出符合当前企业生产所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师,也要努力探索,多实践、多考察,要明确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要常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这些技能,相信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训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复华.技工学校机械教学教法新探[J].中国校外教育:技校教育,2010(7).
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是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应该是各系部、各专业的常设机构。学校参与人员建议系部领导牵头,涵盖专业辅导员、专业骨干教师等;参与企业应是与学院建立长期、稳定顶岗实习合作关系的、能够包含机械类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多家代表性企业。企业参与人员建议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负责高校招聘的人员牵头,包含企业指导实习人员;家长和学生代表应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在实习人数较多的企业中选取,并要求其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2.制订顶岗实习管理文件。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流程与成绩评定的管理方法,规范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并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文件,进行具体规范与要求。
3.构建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系部提供顶岗实习学生名册,分各专业召开顶岗实习学生专题会议,具体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业余时间和宿舍管理、实习现场管理、学生健康心理咨询和辅导等。
规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程序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一般应该包含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任务同时开展,专业要求毕业论文内容和顶岗实习内容相关,对于较难实现的,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在实习中注意观察,找到论文写作的方向,搜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完成论文,这样可以使论文避免抄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论文质量。
(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开始前应完成以下工作
1.接受学院系统、全面、仔细的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培训,弄清顶岗实习开展的步骤、方法、要求等,每名学生都应明确实习的全局性安排、时间进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2.完成并上交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协议格式由学院或系部统一制定。学生自行打印后,填写自己信息,与所在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如多人在同一企业实习,可集中填写后与企业签订1份协议,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3.领取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由学院统一印制,每名学生离校前领取一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顶岗实习基本信息、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结、实习考核与评价等。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应上交以下材料
1.完成顶岗实习手册。填写顶岗实习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联系方式和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主要任务等;按实际实习时间完成顶岗实习周记;撰写顶岗实结报告;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填写实习考核与评价等内容。2.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院或者系部制定的要求。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对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机械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在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状况。学校成功地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否,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2]:(1)知识要求:掌握机械工程、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具有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工程要求: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4)特别要求: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应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从上述要求可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能仅仅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有所“发现”,但其存在“短时间内难有所获”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使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中,即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可见,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平衡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中接受和探究成分的相互渗透,针对不同的课程知识及技能要点,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方式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以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笔者在执教“机电控制技术实习”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图1所示的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探究式-接受式复合教学法,将教学工作的三大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设计成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反馈闭环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
本方案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建立合适的“项目库”。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内容的丰富性、工程背景的浓厚性、理论与实践结合训练的综合性、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达标度。“项目库建设”的主体既可以是授课组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项目的设计方法是先解析课程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再设计一系列包含要素尽可能多的系统性项目群,使学生在探究项目的过程中真正强化其机电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项目区分常规性和创新性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力分层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创新性项目竞标主要比较学生申报书中的技术文献综述深度,以及技术方案的优劣。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建立“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耦合教学机制”是其核心,重点要解决好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互渗透过程中的“度”和“界”。可类比的例子是,现在众多高校试图通过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一些属于人文科学的课程来解决“专门化”的倾向问题。然而,正如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所指出的,增加或者“并列”各种不同方面的课程,既培养不出“素养”,也带不来“通才”教育。可行的办法是一方面夯实工科通识基础,为学生提供与工程专业关联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把工程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将项目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共享产学合作课题,创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以集成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教学方式选择的首要原则应是为学生创造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和多元互动的交流机制,具体实施时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善于借鉴同行们的教学实践成果为己所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主动的、实践的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反映了系统论中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的特征[3];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采用模型/模型化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考显性化,便于教师进一步理解学生的心智变化,而且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互动载体[4];运用“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设计教学方式,通过其“整体性”、“非线性”、“协同性”、“涨落性”和“开放性”等五个系统方法特征去满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要求[5];基于直觉性、连结性和发射性三项基本特性设计本科教学知识传播和创新机制,以“问题”为核心,理清学生、教师和多媒体在人机交流和人际交互三角关系中的角色扮演与实施策略,引导学生实现全脑思维[6];“翻转学习”可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实现知识接受,而课堂时间则用于知识内化,使多种学习方式的并存成为可能[7]。
3考核方法
“实践环节考核”要实现评价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协同,这也是本方案中“教学效果分析”的重要工作之一。评价目的不仅在于激活教学活动,而且要促进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评价指标的设置应紧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培养目标,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评价内容要指向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质量及成果分享能力等方面,可分别占40%、30%、30%的分值比重。学习态度的考核旨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建立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良好学风。学习成果质量可从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积累、项目进度和深度等多方面评定。成果分享能力考核可采用全体学生参加的“项目成果答辩”形式,实现短时内不同项目间的技术交流与知识传播。总之,本文所用方法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等四条主线,基于“项目驱动”探究式-接受式复合教学理念组织实践教学,将机电传动控制类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从项目方案制定到项目实施、项目攻关、项目成果分享的全过程,较好地达到了优化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体系、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要素,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期望本教学成果对讲授其他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移植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伟,严兴春,鞠萍华,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教学研究,2013,36(4):20-24.
[2]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0-08-17)[2014-07-21]..
[3]潘柏松,胡珏,秦宝荣.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5-38.
[4]孙可平.科学教学中模型/模型化方法的认知功能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6):79-81.
[5]何可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7-18.
[6]陈耿彪,吴文兵.培养大学生“右脑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6):17-19.
【关键词】:高级技工;机械类专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36-02
随着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日益清晰,传统的高级技工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突显,成为制约高级技工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因此,高级技工教育要根据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在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模式,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高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1. 传统教育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落后,目标偏移
由于现行许多高级技工院校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往往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大小的标准。因而学生对待学业成绩的态度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倾向:一是单纯追求高分数,欲"名"、"利"双收。表现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刻意迎合教师,全由教师决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满足于"6 0"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把考试拿学分当作一种"过关"行为。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能力情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弱化了学生创新意识,严重偏离了高级技工职业教育目标。
1.2 形式单一,内容不全
目前,大部分学校考试还是以闭卷形式为主,较少采用开放型的诸如开卷、口试、技能操作及演示等考试形式,无法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通用能力进行检验;而且其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内容还常局限在某些"点"上。因为一张试卷难以覆盖整个课程内容,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考试内容的"断面"。
1.3 标准缺乏,质量失控
我国高级技工院校办学时间相对较晚,同时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大幅扩张,教学设施的投入难以同步,部分专业出现实训课量的严重不足。如果严格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保实训教学课时,就必须配备大量的教学设备,这对多数学校来讲,一时财力难以承担。基于这个原因,许多学校仍然过多强调理论教学,在计划安排上增加理论课时,减少实训比例,考核时也只以理论考核为主,更谈不上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使得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2. 重构高职教育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措施
2.1 转变考试观念
考试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教师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是控制和调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索质和科学素质为中心,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
2.2 立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考试制度
要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不能仅限于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应着重体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重在评定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素质,做到既考课程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考试考核内容不能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实现教育目标过程的一项有效手段。这样,通过考试的评定、引导等功能,促使学生加强实践操作,加大技能训练,增加岗
位适应能力。
2.3 改革考试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一是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大大提高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是书面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业评价重在评价的内容,即评价什么,这对学生学习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考试考核内容,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传统的书面考试,重在知识点的掌握和考核。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考试评价内容,将理论知识点的记忆转向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上来。学生不但要掌握"应知"的知识,还要学会"应会"的动手技能,加大动手能力部分的考核,从内容上改革考试制度,变重理论为重技能。
三是课业与考试相结合。对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可以借鉴英国B T E C教学模式,实行课业与考试相结合。B T E C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不同之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在学生的评价上主要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到了什么专业技能,并由此测量学生掌握通用能力的情况。实际上,课业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用课业替代考试可以改变以往考前复习中教师划考试范围,学生千方百计押题、套题和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还可以打破传统考试阅卷中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成绩评定方式。
四是课堂评价与考试相结合。传统的闭卷考试很难全面考查学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特别应注意学生平时在专业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训练情况。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注重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强化过程性评价考核份量。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平时就加强技能训练,避免考前临时突击的现象。
2.4 建立考试改革的配套措施
高级技工机械类专业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彻底改变现有考试评价体系,得有赖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的同步改革。因为教学内容是高级技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能否与职业资格制度科学、合理的对接,不仅关系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确立,而且关系到高职专业办学特色是否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制定科学规范考试制度的前提;而合理的教学方式又是制定规范考试制度的关健;充分的实训条件是制定科学规范考试制度的基础。
3. 总结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对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高级技工教育,尤其是机械类专业,要重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高级技工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建设,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大量高级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制造;教学改革;探索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内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普遍性,主要包括常见工程材料的性能,机械、机构学原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以及加工质量控制与分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内容。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加强基础应用、扩大知识面以及增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办学思想。《机械制造基础》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该课程的改革正是为了更好的地实现这一目标。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根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必须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制造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同时又要补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这样势必带来在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任务等方面的矛盾。因此,正确解决这一矛盾是教改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重新整合和构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框架,同时建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独从形式上进行课程内容简单组合,必须把具有实际特点的工程材料性能、机械机构学原理、机械加工方法、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章节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而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必须把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技术应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方向。
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向生产实践的一线岗位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这种要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在技能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另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大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行深入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学习的良好习惯。
采取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改革,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避免了与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雷同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显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体现出了高职院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实用性等特点。同时更加明确了《机械制造基础》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机械制造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且内容大多枯燥、晦涩。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国内教育专家在探讨这一个问题时提出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激励式教学法、引新式教学法、开发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制图、机械零件和机加工工艺装备等。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传统的加工制造方法被现代工艺所取代。比如仿生学和MEMS微电子机械加工等前沿技术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机械加工制造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苦练基本功,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加快实践教学的步伐,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动态。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应该说是一种挑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多媒体网络的建立为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传播教学信息量,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的直观性。通过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室,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静态”教学转变为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教师“动态”的教学。通过这种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
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指标是衡量教改成功的关键因素。考核指标的出发点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充分体现素质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的情况。考核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正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的考核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际、笔试与口试、平时与集中相互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同时增加创新开拓思维和能力的评估。具体考核方案如下表:
从上面的考核分配权值上看,加大了实践考核的力度,注重平时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案突出了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特点。
总结
根据目前各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线,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为内容,以点带面,进行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整合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机械产品的设计以及制造的要求。(2)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综合技能为主线,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打破相关课程彼此封闭的学科界限,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4)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讲授、实践操作、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5)积极开发新实验,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开放制度,建立虚拟实验室。(6)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玲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314):44-56.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微机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for mechanical specialties
Wang Hongru, Tang Wei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in mechanical specialti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are analyzed thoroughly, and then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practice link are proposed. Results of teaching practice indicate the proposed strategies can stimul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can exploit their learning potentialities. And teaching effect is improved consequently.
Key words: mechanical specialties;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quality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单片机硬件知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和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1]。对学生而言,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对教师而言,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而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但学时却在不断减少。因此,结合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特点及现状,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特点及现状
我校机械类本科专业对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熟练掌握单片机技术,并初步具备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因此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必须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内容繁杂,概念抽象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汇编程序设计,以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等[1],其中每一部分都包含诸多知识点和抽象概念。例如半导体存储器部分,包含的知识点有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特点、性能指标、基本结构、ROM和RAM的基本工作原理、片选信号产生方法、常用存储器芯片引脚功能,以及外存储器扩展的基本方法等;涉及的主要概念有ROM和RAM、片选线和片内地址线、地址总线和地址引脚、字选和片选,以及基本地址范围和重叠地址范围等,这些概念均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2 学时较少,内容更新快
机械类本科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分配给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时本身就较少,再加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修订后的教学培养计划几乎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都在减少[2]。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补充。
1.3 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由于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看不见、摸不着,且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再加上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电路以及计算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主动性不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如此繁杂的内容高效传授给学生,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提高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2 教学改革
为提高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两方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2.1 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国内高校的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大多是以Intel 80x86系列或MCS—51系列单片机为主要教学内容,也有采用其他类型中央处理器的单片机的。虽然处理器类型不同,但是介绍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我校机械类专业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然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高性能嵌入式中央处理器,这对教与学而言均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矛盾,成为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2.1.1 紧扣教学大纲,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 液压与气压技术 课程改革 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液压与气压技术在工业设备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普遍应用在工程机械、军工、汽车、轻纺、机床工业等工业设备上。作为五年制高职机械类专业学校,开设液压与气压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必要的液压与气压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在工作中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安装、维护、调试、维修液压和气压控制元件或控制设备等)。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沿袭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以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学生必然会产生“高智低能”的倾向,与当今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相违背,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1.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出适合于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即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到什么程度;应该会做什么,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评价这种程度。
要制定出适合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课程标准,首先一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长三角地区为工业快速发展地区,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各类制造业工作,有近80%的毕业生从事机械设备的加工、安装和维修工作,在工作中经常用到液压与气压技术。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些机械类的企业要求我们职业学校培养的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应该既掌握一定的液压与气压技术的基本知识(如能读懂液压与气压工作原理图等),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如会根据原理图分析和判断系统中出现常见故障的原因以及会排除这些故障等)。其次,我们在获取企业要求信息的基础上,会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了适合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的课程标准。它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2)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3)学习目标明确,有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以及拓展知识等。(4)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2.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积极编写校本教材
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学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采用国家统编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用教材,教材中缺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鲜活内容,理论知识过于“学院化”,给学生以“远距离”、“高层次”的“望”感觉。因此,根据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标准编写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可以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使课程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
机械类专业《液压与气压传动》校本教材的特色:
(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基于本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知识、能力构筑中的位置及这门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注意“教、学、做”三结合。
(2)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从元件的作用、原理及应用到基本回路的分析,最后到具体实际生产中的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应用。
(3)采用项目编写的方式展开,每个项目有任务引领,明确任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提出要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和技能,使教师授课目的和学生对每个项目的学习目的都非常明确。
(4)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完理论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每个项目自己动手安装、调试各系统。
3.采取理论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制定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课改实践。
(1)建好与企业接轨的实训场地,营造逼真的教学场地和企业文化氛围。在实训室可以实现液压动力元件、控制元件的拆装分析;能实现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安装、调试和常见故障的判断与解决等;能模拟出如使三峡闸门上下运动的液压控制技术、使公交车门的开关动作的气动控制技术等。
(2)在教学中举出大量的液压与气压技术应用于工业设备中的例子,如学生经常看见的各种液压控制的挖掘机、压路机、液压吊车;数控车床中液压控制卡盘的夹紧和松开装置;加工中心换刀装置的气动控制等。学生通过这些实例知道液压与气压技术在现代工业企业中的应用,从而能对学习《液压与气压传动》产生兴趣,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主动、认真地去学。
(3)在教学中以液压与气压传动基础理论为主线,以液压与气压元件的应用为重点,以液压与气压基本回路为核心。通过多个项目的引领(如简化平面磨床液压系统、公交车门开关的气动系统等),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系统原理图选择元件组成系统、如何调节各元件使系统正常工作、如何分析系统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排除故障等。
(4)改革考试方法,突破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和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考核,将平时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结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应用能力,切实提高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培养优秀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4.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效
(1)促进了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了学科型教学体系,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技能的新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2)促进了双师型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
(3)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把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转变为理论知识的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WWw.133229.COM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关键词:技工学校; 机械类;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25-001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技工教育是一个组成部分之一,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比较关键的部分。专业教学课程标准是当前技工学校必须严格遵循的培养目标,是当前学校指导、实施以及管理教学工作中的有效依据,为此,针对当前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掌握好相应的机械类专业知识,掌握不断开发自身潜力和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这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
1.社会需求对技校毕业生的要求
1.1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动手能力也较强
一般来说,社会上的各大企业需要各种技能型人才,而企业也会到技校进行毕业生招聘,主要是招收生产线上的技术型工人,为此,需要技校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人才培养,这样对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1.2要求技校毕业生拥有坚强的品质
针对每一个岗位上的人员,可以说越是在基层进行锻炼,所能看到和接触的事情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也提高得越快。现在很多的成功人士在谈及成功经验时,基本上都是在基层的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另外,现在很多单位人员在选用员工时都会呈现出一种客观的心态,所以,在技工学校就必须注重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让毕业生到工厂进行实习,以便能够达到训练的目标。
2.技工学校机械专业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2.1教学没有创新
在当前的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学上的创新,那么,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机械专业是非常直观、形象和生动的课程,但是,从现在的教学来看,一般是由讲述为主,辅以模型和挂图,或者是以示教板的演示,也就是能够说,可以加之有效的教具,或者是可以用静态的方式进行讲解和机构等动态传动,加大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因此,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
2.2教学设备上的落后
从整体上看,机械类专业是一种动态的课程,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技工学校可以购置一系列的机械设备,使得模型的逼真性和运动上的自如性。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快速的反应和应变,持续推动我国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没有这样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将课堂效率降低。课程教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包括设计任务和分好小组,以及切实准备好各项教学上的材料,另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才能切实做到有效掌控。
2.3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于机械类专业教学方案,要能够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是课程设计和策划的重要条件,其中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但是从我国技工学校教师设计能力来看,一般存在几个问题,在机械作业任务的选择上比较随意,甚至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缺失相应的设计环节,有些评分标准还是形式多于实质,时间分配上考虑不周,综上所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企业的实践经验,技工学校应该多安排相应的教师进行下乡活动,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指导活动,就可以不断提升技工学校机械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如何促进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
3.1教材的统一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目前技工学校的教材必须根据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教师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统领教材的知识,这样在给学生进行讲解时才能详尽周全,但是由于机械专业具有很多的专业术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知识的核心传达给学生,其中就包括思想品德和操作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教授,在对机械设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操作,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学习热情。
3.2合理地安排相应的机械专业课程
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合理地安排相应的课程,切实做到理论和实习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机械专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在技工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所以必须要牢固树立相应的技能教学观念,不断加大对实训的力度,另外,技工学校还应该不断增强实训教学的资金投入。此外,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以及学校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
4.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更好地促进技工学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必须要深入分析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漏洞,才能为今后的工作查缺补漏,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程和学的改革创新。笔者认为,只有实现教材的统一,合理地安排相应的机械专业课程,才能确保各项正常的实训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建林.加快培养技工院校专业教师技能的思路与途径[J]职业,2011(0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