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时间:2023-06-04 10:4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观光;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07-01

针对都市中长期在紧张氛围中生活的人们,人们急需找到悠闲惬意的地方放松自己。生态旅游度假村呈现的是一种山水交融的湿地生态。适合旅游聚会等等。

一、生态旅游庄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二、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以清江山庄为例,设计中就以因地制宜设置观光生态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在城市周边设计休闲度假村,使得整个气氛纯净自然,没有浮华烦躁,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度假胜地。换句话说,它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展开的设计。自然即天然,设计者希望度假村的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处景致都具有自然的气息。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设计者所要体现的是有文化有内涵的设计。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该设计在突出生态美的同时还注重人性化气息的渲染,结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地理环境结合场地特色规划,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气息同时又具有地域内涵,兼具现代感的生态环境度假基地。

其次,设计者在设计上注重了大的形式走向,以人审美的艺术性为出发点设计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整个地形为平地,并濒临着一片开阔的水域,水域与平地相接处产生一大片湿地生态,植物资源丰富。设计原则为讲究景观艺术性和规划艺术性:运用西方景观的艺术设计手法更注重大尺度的总体效果,大气中又融入东方园艺巧妙的设计手法,讲究位置的经营,精致与禅意,闹中求静,东西方艺术的融汇,相得益彰。

整个度假村分为两个入口。从主入口进入后有两个停车场,满足车位需求。度假村禁止外来车辆,游客在进入度假村时换乘通勤车的设计保证村内的安全与方便。整个布局按照动静区分和人口流动疏密来划分。功能性:满足外来游客和本地人群观赏、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游息、文化教育、等的需求。生态性:尊重园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多元性:呼应现代人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也热爱自己的健康和未来。在符合人的健康的发展的情况下,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种手段来表达个性化设计,强调生态旅游度假村的科学内涵和环保效果。

本次设计分为五大功能分区:入口服务区、公共服务区、休闲度假区、文化娱乐区、生态林区。完善的功能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分区将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同时最大限度的开发场地,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开发,以林养水、以水养地,以地养水,达到生态良性循环。例如,在公共服务区设计了一个中心广场――海之边广场,它的设计在于层层递进,气势磅礴,衬托主体建筑。它同时也具备很好的导向性,引领我们进入主题饭店。此外,还分别设置了一个婚庆广场和露天音乐广场。婚庆广场为即将结婚的新人精心规划出独特的西式电影婚礼一站式服务,由贴心的婚礼顾问团全程服务,每对结婚新人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婚礼,美好的记忆将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灿烂!而露天音乐广场则是集休闲、娱乐、文艺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舞台后面则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来表演,给人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

其次,在休闲度假区设计独特的亲水走廊是该度假村的设计亮点。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性,其人性化的设计给游客提供了专门休闲散步的栖息地,促进人们互相交流。同时丰富了文化内涵。在空间组织上,注重景观与周围生态背景、建筑协调统一,富有节奏和。具有文化内涵与寓意;突出亲水特征、生态特征,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园林城市风格。

此外,度假村的绿化丰富,植物配置特点结合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竖向与横向结合、季节变化与颜色搭配等综合考虑,注重植物造景的多样化与时序性,不同季节不同景观,处处有景,步移景异。

参考文献:

[1]李征.园林景观设计.北京气象出版社出版,2001年1版.

[2]韩巍,刘谯.室外景观艺术设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版.

[3]王向荣,林箐.欧洲新景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版.

第2篇

关键词:观光、休闲、娱乐、功能第一、亲水性、经济性、生态造园、可持续性发展

一、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总占地面积:109151.4平方米

工程建设范围:东临永乐苑,西至千峰北路,北临兴华南小区,南临漪汾苑,整个区域总面积10.915公顷。

现状分析:

漪汾公园位于太原市千峰北路以东地区,漪汾苑小区以北,兴华南小区以南,永乐苑以西。该区域目前已成为居住中心地带,主要有漪汾苑、漪汾花园、兴华南小区及太原外国语学校、双语小学等社区;西北部有晋机、汾机等大型企业,周围高楼大厦比比皆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成,此处为住宅小区规划时预留的土地,近年来,由于没有使用,在其上建设有一些临时设施,目前已完全拆除。另外,本项目用地存在一些竖向高差,需要进行平整处理,再加上堆积假山,土方工程量较大。

自然气象条件

太原地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温带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受西北气流和东南气流影响,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由于“三北”防护林带的建设,现今太原市地区冬季干燥,但不太冷,夏季的风多不太热,雨量偏为集中,全年平均气温为9.3°C,具体情况如下:

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7°C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2°C

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3.7°C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7.6°C

绝对最高温度39.4°C

绝对最低温度-25.5°C

平均年降雨量466.6mm

日最大降雨量183.5mm

全年主导风向N

夏季主导风向C19N8NW8

冬季主导风向C24N9NW9

全年平均相对湿度60%

平均气压926.8mba

全年无霜期188d

日平均气温≤5°C的天数135d

最大积雪深度160mm

冻土深度77mm

基本雪压200N/m2

基本风压300N/m2

平均风速2.5m/s

最大风速25m/s

全年日照时数2576h

地震烈度8度

二、漪汾公园主要建设内容:

漪汾公园区:由北向南共分三区:即漪北、漪中、漪南,按照动、静、动的理念设计。

漪北区主要建设:

1、次入口广场;

2、系列水景墙;

3、主广场:包括广场中心设计的钢架雕塑、雕塑背后设置的多功能舞台、水池及水景墙;

4、树阵广场,次入口以东为树阵广场,其两侧设计沙坑、景亭一座;

5、沿路侧、区设计停车场和自行车棚;

漪中区主要建设:

1、主入口广场(包括一处停车场、一处门卫);

2、4米高人工堆积假山(包括游园道路、假山制石 、景观亭、小型雕塑等);

3、人工堆积假山下设计儿童戏水池、栈道、小桥、木平台等;

漪南区主要建设:

1、次入口广场三处;

2、大型体育场(其内:包括2个篮球场、体育器材等);

3、体育场南侧设计一座景亭(考虑地形处理,最高为2.5米);

其他工程:

1、一级(3米宽,)、二级(2.3米)、三级(1.5米)道路建设;

2、照明、广播背景音乐、监控工程;

3、绿化工程;

4、监控广播工程;

5、公用工程;

三、 编制依据:

1、《太原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讨论稿)(2007年12月)

2、《漪汾公园总体改造规划方案》(2008年4月)

3、《漪汾公园规划总平面图》(2008年4月)

4、国家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5、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规范的有关条文(《公园设计,道路绿化设计》部分)

6、《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2020)

7、其他相关的法规、规范及要求

四、总体规划:

1、 规划目标

(1)将漪汾公园设计成为服务于居民并富有山水景观和体育特色的文体生态园,具有观光、休闲、娱乐、锻炼、生态教育、文化传播、自然保护等功能,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休闲、生态公园。

(2)结合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有目标、有重点、大范围地进行绿化建设,以达到服务公园、绿化太原、锦上添花的目的。

(3)通过假山的堆积,通过人工河流的挖掘,通过宏观景点亭的配置,通过雕塑的展示,将漪汾公园建设成青山绿水的生态公园。

(4)、入门广场的建设将本着景点第一、宽敞使用的原则,一方面突出停车场的建设,另一方面突出景观配置的原则,强调绿化的作用,突出公园特色,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公园绿化内涵。

(5)、对现有乔灌木基本保留,要进一步充实提高。应结合北方气候条件及养管经济条件,多种植乔灌木,少种花卉,并应增设游人休息纳凉设施,提高公厕档次。

(6)、公园在北、中、南面临千峰路上设有三个出入口,以充分考虑人流集散,停车位置,合理组织交通路线。

(7)、增加亲水环境及小品、雕塑、文化小景墙,提升文化内涵。水体考虑冬季无水状态下的景观,做到冬季能看、夏季能流。

2、 设计原则

(1)服务居民,建设道路、建筑、树林等园林小品,功能第一的原则。

(2)突出特色,协调统一、高起点、高要求、高科技原则。

公园规划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在园内布局及景点、项目的设置上体现国内先进水平。

(3)公园规划体现生态造园思想

规划全面贯彻生态造园思想,体现生态体系的合理运用,实现良性生态循化,创造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贯彻以保留原有乔木为主体,植物群落配置,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的增强绿量,丰富植物品种,其主要体现在:运用现代的植物造景手法,结合“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出一座上、中、下(乔、灌、草控制面积比例约为5:3:2)相得益彰的城市生态型绿地。

(4)亲水性原则

强化绿地的生态功能,在增强其文化内涵的同时,重点考虑了水景的设置,以满足北方居民的亲水性与娱乐性,具体表现在旱地喷泉、戏水池、水景墙等。

(5)经济性原则

由于本次工程属于新建范畴,加之考虑到今后养护管理的便利、节省,应体现以下几点经济性原则:

a.地形实施考虑一次到位:本项目因为要考虑人工堆积假山,且地面高程存在高差,所以地形处理上要考虑一步到位,以利植物造景。

b.戏水池:考虑用一种设计方案,两种准备措施。春、夏、秋三季期间抽取自来水到池中,然后由西向东通过泵的抽取形成溪流,使池水循环使用,形成流水潺潺,池水涟漪的动态景观。冬季冰冻期间,欣赏枯河床,卵石滩,落叶树的自然冬季静态景观。这样就合理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间接降低了项目投资成本和今后养护管理费用。

(6)绿化整体性原则

绿化种植物设计要积极运用本地的乡土树种,且考虑道路两侧乔木树种的统一性,做到整体风格下的个性化设计,整体为主,个性为次。

A、以人为本,以绿为主,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

B、植物的色彩及季象上,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物及色叶植物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植物观赏景观,使公园景观早晚不同、四季多变,不断激起居民游园的兴趣。

C、种植手法是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栽植方式,创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D、多使用多木本植物及宿根花卉,增加植物景观,使各景点植物配置协调统一,创造景色宜人的生态园林景观。

(7)可持续性发展及教育性原则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在乔木树种的树杆上绑上标签,上注明树种中文名、拉丁名、所属科类及主要习性,让居民在游玩的同时寓教于乐。

五、 漪汾公园绿化树种的选择:

六、 漪汾公园道路系统:

(1)漪汾公园道路交通由于存在人工假山、嬉水池、体育场等因素,因此,道路系统基本围绕景观处理,以游览观光路线、人流及视线空间组织和景观意想特征等因素来进行规划。

(2)道路分级

规划将漪汾公园道路分为三个等级:

A、主园路一级路:宽度为3.0米,基本上全园循环布置,联系各景区;B、公园次路二级路:联系个主要景点,宽度为2.3米;C,游园小路三级路:辅助公园次路构成道路网络,道路宽度1.5米,或用圆形汀步和条形停步。

七、结语:

1、该项目符合太原市委、市政府建设园林绿化城市的要求,既满足了该地域居民的观光、休闲需要,又为千峰北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居住区的绿化是目前城市绿化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过去规划时未考虑绿化用地,或者绿化用地考虑的太少所致。本项目是在预留土地上建设公园,因此困难较小,并同时为居住小区绿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苏雪痕. 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第3篇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大方县茶园面积9.4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2万亩,幼龄茶园8.21万亩。茶叶产量80吨,产值800万元。其中,名优茶叶产量15吨,产值240万元。茶树良种繁育基地3个,基地面积1000亩,可繁育良种茶苗20000万株。

目前,大方县茶叶产品主要以绿茶为主,生产的茶品牌有“九洞天仙茗”牌毛尖、“九洞天仙茗”翠片、“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大方县香螺、“彝家女”牌绿茶、大定绿府茗绿茶系列名优茶,外形美观、回味悠长、栗香浓郁、耐冲泡,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茶树品种上,除少部分茶区种植的茶树品种是地方群体品种,绝大部分茶区种植的都是福鼎大白茶、大白毫等优良品种。

大方县现有茶叶企业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4家企业取得了QS认证,两家企业获得了有机茶产地、产品认证,全县共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大方地处黔中高原向黔中山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享有“天然空调”之美誉。地势较高处周年云雾缭绕,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气温11.8℃,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是全国少有的寡日照地区。天然的气候资源优势条件造就了茶树生长缓慢、新梢持嫩性强、茶叶有机成分相对含量较高,具有香高味醇、清心怡神、经久耐泡的独特品质。由于县内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少,空气清新,水质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

2.区位优势

大方县“于滇为咽喉,于蜀为门户”,县境内321国道、326国道纵横交错,毕节飞雄机场、杭瑞高速公路(遵义―毕节段)已开通运行,贵毕公路、大方至纳溪高等级公路是西南出海和北上长江的辅大通道;建设中的黔大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规划即将建设的成贵快速铁路、隆百铁路、昭吉铁路和毕水兴铁路在县境内交汇,将使大方成为川滇黔交界的结合部,彰显“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

3.品牌优势

大方县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造就了独具一格的茶叶品质和风格,是历史上生产朝廷贡茶的地方。近几年来,大方生产的“九洞天牌”毛尖、“九洞天牌”翠片、“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大方香螺、“彝家女”牌绿茶、大定绿府茗绿茶系列名优茶,外形美观、回味悠久、粟香浓郁、耐冲泡。其得高山原始生态之灵气,品之神韵十足,为大方绿茶之精品。“九洞天牌”毛尖、“九洞天牌”翠片在2009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银奖,在2009年第八届和2011年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双获一等奖;“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彝家女”牌绿茶系列名优茶在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和其他展销会、农展会上得到了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好评。2013年,大方县猫场镇又被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组委会评选为贵州“最美茶乡”。

4.茶文化底蕴厚重优势

大方县产茶历史悠久,明代贵州著名彝族政治家、女土司奢香夫人以海马宫茶上贡,明太祖朱元璋品之,甚喜,厚赏之。夫人建就黔中驿道,海马宫茶绪为贡品,载入《中国茶经》。该茶具有茸毛显露、叶底匀整、汤色翠竹、栗香溢人、回味甘甜、耐冲泡等特点。逐步形成的奢香茶文化体现的核心和实质是民族团结文化、民族进步文化,且随着电视剧《奢香夫人》的热播而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这为进一步宣传和推介大方县茶叶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技术优势

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毕节市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长期为毕节市各县市区培养茶叶技术专业骨干人才。二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大方县的院地合作项目单位,经常为大方县培训茶叶技术人才,为大方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大方县茶叶技术干部在省、市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狠抓《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运用与推广》、《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良种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运用》等茶叶课题的组织实施,在荣获两个贵州省农业丰收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茶叶生产实践经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茶园规模小,基础较差,建园标准不高,多为山地种植,水土流失严重,未按照生态茶园高标准建园,有机肥施入不足,缺乏灌溉设施。二是技术力量缺乏,社会化服务环节薄弱。缺少提供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的中介组织,茶叶产销信息闭塞。三是组织化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茶农产品分散销售,存在恶性竞争。茶叶销售价格低,销路不畅。产品未统一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四是茶叶品牌多,产量少,市场占有率低。五是茶叶加工设备及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全县茶叶生产加工的需要。相当部分茶叶仍沿用手工加工,全程技术无规程,生产加工无标准。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品质较差。六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没有以短养长、管护费用,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四、市场分析

1.国际茶叶市场分析

世界产茶国家(地区)多在亚洲,其产量在近40多年(1970~2013年)长期保持80%~90%,其次为非洲,同期保持10%~15%。长期以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保持世界五大产茶国地位,从2008年起,土耳其、越南超过了印度尼西亚。

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462.5万吨,出口177万吨,进口162万吨。2013年,除印度尼西亚与坦桑尼亚产量比2012年略低外,其余茶叶主产国的产量均有所上升,总体增产比例在10%左右,2013年世界茶叶总产量预计大于500万吨。进出口总量分别逼近200万吨。

纵观近几年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茶叶市场消费保持稳中有升,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现象。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达500克,英国人均年消费2460克,日本1005克,爱尔兰3170克,中国330克,香港特别行政区1370克。可看出发展茶产业具有广阔前景。二是更趋向消费名特优新茶叶。从“物质”转向“感觉”的消费变化已逐渐显现。茶叶消费依据不同地区的饮用习惯而不同,但主要趋向消费名特优新茶。目前消费市场中,低档茶滞销,大宗粗茶积压,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高档茶畅销不衰。名优茶的价格起码要高于一般茶叶50%以上。三是更加注重茶叶的安全。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进口国各种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标准的不断提高,“绿色壁垒”高筑,茶叶生产今后必须更加重视无公害生产,建立优良的茶叶生产生态环境和严格的无污染加工流程,超标茶叶今后在市场将无立足之地。四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包装。茶文化将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优质的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国内茶叶市场分析

2013年,我国茶园面积258万公顷,采摘面积194.5万公顷,总产量189万吨,比上年增长7.57%;其中红毛茶19.8万吨、绿毛茶124.9万吨、乌龙茶22.9万吨、紧压茶原料19.7万吨、其他茶1.7万吨。茶业产值1106.2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名优茶84.9万吨,产值791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金额1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67%。2013年,随着茶叶消费朝着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内茶叶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2013年国内茶叶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茶叶品牌经营发展迅速,在市场的引导下,消费者的茶叶品牌意识逐步增强;二是红茶市场不再火爆,市场趋于理性化,价格较稳定;三是随着消费者对喝茶安全的重视,无公害茶、有机茶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目前,我国的茶叶市场已进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开始由创名优茶发展到创名牌茶。如今的消费者不仅看重茶叶的质量,也注重茶叶的品牌、包装、对名牌茶的质量、历史、美感也越来越挑剔。从各茶类来看,绿茶依然会保持增长的势头,随着品牌建设的加强,名优茶的开发与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茶叶总产的快速上升;普洱茶已回归理性价格,产量有了一定幅度下降;红茶产量减少,花茶产量会有所回升,乌龙茶产量持续增加,紧压茶基本稳定。

在生产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口茶叶的种植基地必须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国家质检总局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出口茶叶的原料必须直接来自于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非备案基地的茶叶原料一律不得用于出口。二是加大生态茶园的建设力度,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2007国际茶业大会暨博览会上发表的《全球茶产业宣言》中指出,全球茶产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质量保证、茶与健康、环境保护与茶业可持续发展等四大问题。三是培育知名茶叶品牌,提高我国茶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大方县茶叶产品开发方案与市场定位

(1)产品开发方案。大方县茶叶开发将以名优绿茶为主,适当开发其他茶类;以开发绿色食品,有机茶为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在开发中,围绕“九洞天”、“海马宫”品牌,重点是提高毛尖、翠片、竹叶青、大定府绿茗系列名优茶的品质,开发相应配套茶叶产品,形成品牌系列茶叶,通过品牌茶占领市场。

(2)产品的市场定位。大方县茶叶的开发应注重品牌茶叶的开发,在档次上以高中档茶叶开发为主;一是满足大方县旅游开发的需要;二是满足礼品市场;三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定位,立足本地,以国内市场为主,短期以贵州、广东市场为主,长期以开拓北方市场为主,同时努力开拓有机茶国际市场。

五、大方县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1.规模化、园区化

随着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加快,一家一户的小面积,小作坊形式的茶叶加工产业将逐步淘汰,而规模化、园区化的农场型生态有机茶叶产业园区的建设才是大方县乃至中国茶叶产业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园区建设后的集中连片种植不仅使茶园便于管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规划种植、降低生产投入、提高机械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有了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相应的管理技术支持,更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在如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茶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园区化不仅是使农民增收、企业创收、政府丰收的利民需要,更是解决土地资源不足,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单位面积产值能力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迫切需求。

2.订单化、信息化

大方县如今的订单农业雏形已基本形成,以贵州海马宫茶业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大方县九洞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茶叶分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加工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制定茶叶的最低保障价格。这样的订单化农业不仅能保障农户的种植利益,将茶叶种植者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更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量在生产之前进行规划布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必要投入,减少甚至消除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在全球市场化的今天,市场信息获取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是否失衡的重要标志之一。完善的信息及网络系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实时监控市场信息,掌握行业脉搏。在必要时更能够成为国家工具进行宏观市场调控。

3.科技化、知识化

随着产业的发展,生产的集中,规模的增大,过去粗放式的种植管理终将会被更加系统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取代。少量但知识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将替代大量粗放式管理人员;如今简陋的,科技水平含量较低的农用生产加工工具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科技含量更高,更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新型农用机械所替代,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能投入到其他行业或生产环节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环节创造更多地价值。

4.产业化、系列化

茶叶的发展要与其配套的产业体系融合关联发展。从产业链来看,单一的茶叶种植,或者茶叶初加工不仅种植加工利润低,销售渠道和方式单一,更由于未形成产业化体系资源浪费严重。茶叶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体系的制约,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茶叶发展过程中联结生产、管理、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集农、科、工、贸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发展。如今茶叶市场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单一品牌的茶叶销售或单一的茶叶产品销售将不再是主流。茶叶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品牌,更加专一而细致的分类,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外多元化的茶制品,包括饮料、保健品、药品、食品、工业用品的开发利用更容易提高产品知名度创立民族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效益,还使茶叶产业更加成熟。

5.绿色化、有机化

第4篇

关键词:采矿迹地;生态农业;能流

中图分类号:S718.5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采矿迹地即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库、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根据其来源可分为4种类型:在场地存放表土、废石以及煤矸石堆积所形成的废石场;露天矿开采形成的巨大矿坑及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塌陷区;尾矿库为矿石在经过选矿后排弃所造的压占土地;矿山建设永久性建筑物、道路以及机械设备压占所造成的损毁土地。

生态农业概念没有统一的定论,在国内比较普遍的概念为: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基本原理及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构造、整合和经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工程体系。它吸取了农业中传统的精髓,应用已有的技术和管理办法,通过继续发展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产业,并推广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即通过传统农业的精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经过专业人员:规划生态系统、控制发展与环境、使用资源与保护环境间的矛盾,使人的发展和自然平衡相协调,构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矿产资源开发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形成了大量的采矿迹地,因此对采矿迹地进行生态农业恢复与重建,不仅可以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1]。

采矿迹地农业生态重建是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使其具有某种形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而且与周围景观价值相协调[2]。本文以迁安市五重安乡某农业大观园采矿迹地生态农业重建为例,通过农业生态重建,并进行能量分析反馈修复重建生态农业模式。

2 生态农业重建能流分析

迁安市某生态农业大观园原为采矿迹地,现已建成以农业为基础的综合性生态大观园,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初步形成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以能流分析为主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3],从而确定对采矿迹地进行生态农业重建的可行性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能流循环指数是反映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系统稳定性、自我维持能力的一个指标[4]。在种植业子系统投能结构中,若以无机能为主,则说明系统的自给能力差;反之,若以有机能为主,则说明系统的自给能力强。

2.1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组分

本项目的能量流动分析主要以大观园规划建设的6大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共有3个子系统。

2.1.1 种植业子系统

初级生产者子系统包括18.3hm2的名优果品示范采摘区,种植旱丰、燕魁、燕山短枝、大板红、燕明、紫泊板栗(5.3hm2)、丽春、春雪、北京晚密桃(2.2hm2)、美国八号、姬神、昌红苹果(1.7 hm2)、绿宝石、黄金梨、红安久、考密斯梨(1.8hm2)、辽核1号、辽核3号等核桃(6hm2)、赛来娜、金太阳、凯特杏(1.3hm2)。

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展示区1.3 hm2,春节特供桃(0.2hm2),花生(0.1hm2)、大豆(0.1hm2)、甘薯(0.1hm2)、玉米(0.1hm2)、杂粮(0.2hm2)、有机无土栽培示范(0.2hm2)以及4棚展示立体水培蔬菜(0.3hm2)。有机甘薯基地4.7 hm2;有机花生基地6.3 hm2。

2.1.2 饲养业子系统

初级消费者子系统包括一个特色养殖区18hm2,其中散养宫廷皇鸡19090只,占地6.3hm2;散养野猪3422头,占地7.7 hm2;梅花鹿560只,占地4hm2。

2.1.3 农副产品加工业子系统

占地4hm2,年产有机杂粮10000t,年产1421t纯物理5级压榨有机花生油,年产1402t甘薯系列产品,年加工1570t果品。

2.2 确定各项输入和输出的数量

各项输入和输出的数量见表1。

2.3 能流特征分析

2.3.1 种植业子系统投能结构

子系统投能结构见表2。

图1 种植业子系统能量投入结构对比图人工辅助能投入量为123164.98,其中无机能为25862.02,占21.0 %;有机能为97302.96,占79%(能流循环指数)。无机能/有机能为3.7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7。这种投能结构优于全国有机能77%的平均水平,结构良好,说明系统内有机肥料和劳动力相对充足。但是人工能与机械能的投入水平都很低,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种植业子系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化肥能的投入。

2.3.2 饲养业子系统分析

本子系统中,加入的人工辅助能为1614.64×1010J,其中无机能为60.77×1010J,占3.76%;有机能1553.87×1010J,占96.24%。无机能/有机能比率为3.91%,与普通地区的养殖业水平相当,结构还算合理(表3)。但是在饲养业系统中由于系统外投入的精饲料数量比较大,致使系统内能量循环水平较低,要想提高产量必须要依赖于精饲料加大投入,所以系统本身的抵抗干扰能力比较弱。如果遇到市场饲料价格上涨,会很大的影响系统的效益[5]。

2.4 全系统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迁安市某生态园能够得到0.93的产投比,与美国(0.10)、英国(0.17)、日本(0.25)的石油农业产投比高很多[6],初步使生态农业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显现。但是与我国其他生态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产投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依据能量分析可以得出:综合养殖场的结构相对基本合理,由于农牧鱼比例协调程度不够好,造成结构化的投能不够优化,降低了全系统的生态效率[7],应将饲料投入增加,会带来生态效率的极大提高。只进行种植业生产的土地生产力低,应将其他副业的比例增大。

3 结语

采矿迹地生态农业重建实质是在破坏土地的重建利用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目的是建立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集约经营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能量流动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所贮藏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实现能量转化和流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通过投入人工辅助能进行调节和控制,使能量转化和流动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因此在采矿迹地重建过程中进行能量分析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理的结构调整使采矿迹地生态重建的结构更加合理,控制能量的流动方向和数量,使其流动更加复合人们的需求,真正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同时为采矿迹地生态恢复提供一种新的优化和评价方法,在其他的采矿迹地生态恢复中也可以参照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福海,李富平,甘德清,等. 矿山生态恢复与露天地下联合开采[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2] 麦少芝,徐颂军,梁志娇,等. 矿业废弃地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5):23~27.

[3] 胡明忠,汤 杰,王小雨,等. 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环境管理,2003(6):7-9.

[4] 李凌宜,李 卓,宁 平,等. 矿业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的研究[J]. 矿业快报,2006,8(8):25~28.

[5] 师 雄,许永丽,李富平,等. 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破坏及其生态恢复[J]. 矿业快报,2007,6(6):35~37.

第5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夜景照明;亮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园林化城市、亮化工程的普遍推广,园林景观事业作为现代化城市文明的象征,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极大重视和关注,从而加大了对公园景观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园林景观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园林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园夜景照明,在开放式公园、封闭式公园中发挥了重要的美化作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青睐。作为一名园林职工,我仅就城市公园夜景照明的认识和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 夜景照明的应用范围

夜景照明主要是运用灯光的效果来表现物体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自然和艺术的最佳结合,它可以应用在公园里的建筑物、纪念碑、人工雕塑,游乐场所,也可以应用在自然物和某些名胜风景点。如草坪、树木、绿地等。通常有以下几种;

1.建筑物的夜景照明。建筑物在公园景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古建筑和一些现代标志性建筑,它们是园林景观的核心,占有主导地位。如北京北海公园琼岛白塔、天坛公园的祈年殿、沈阳浑南在建白塔公园中的元代白塔。此外,还有纪念性建筑、景观性建筑等。夜景照明使它们在夜晚更显得生气无限、雄伟壮观。

2.公园道路夜景照明。公园里的道路是园林中的脉络。道路的照明不但要保证其照明功能的前提下,还要通过路灯的合理设置、优美造型,灯光的合理运用和布局,使园林道路展现出小桥流水、蜿蜒曲折、曲径通幽的神奇效果。游客也可以通过道路照明对游览路线一目了然、留恋忘返。

3.水景夜景照明。无论是古代园林、还是现代园林,水文景观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的还占整个园林的相当规模。如北京颐和园,占地面积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215公顷。苏州山水园林之一的拙政园主景区,占地18.5亩,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因此,水景夜景照明合理、巧妙运用,能为园林增光添色。

4.树木夜景照明。树木是构成园林景观的要素之一。树木品种繁多、千枝百态,除美化环境、供人观赏外,还有调节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树木的夜景照明应根据树木的大小、高矮,品种和外形特征、颜色来不同对待,采用不同的照明方法。特别是生态园林,主要以植物树木为主,更应该注重树木的夜景照明设计与应用。

5.雕塑小品夜景照明。公园里的雕塑小品也是现代公园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是观赏性的;有的是纪念性的。对这些雕塑小品的夜景照明,应注重小品的主要特征及内在表现,突出其特点,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才能使雕塑小品神态逼真、光彩适宜、有较强立体感。

二、夜景照明灯具的选择和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园林景观夜景照明灯具的选择具有了很大的空间。灯具的正确选择和合理的应用,能充分发挥灯光的最大功能,创造出照明与景观的和谐统一,成为园林景观重要部分。现在,用于公园景观的常用灯具一般有草坪灯、道路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华灯、埋地灯。

1. 草坪灯。顾名思义,草坪灯是用于园中草坪、绿地周边的照明设施,它造型不一、多种多样,也是非常美观的景观设施。它安装方便、装饰性强,不仅适用于草坪、绿地照明,还可以用于景观广场、步行街、和园中各类停车场的照明。

2. 道路灯。道路灯是在园林道路上设置的在夜间为游客和车辆提供照明的设施。目前,常用的道路灯有白炽灯、高压汞灯、高压钠灯、低压钠灯、无极灯、金卤灯、荧光灯等。在园林中道路灯与庭院灯、景观灯形成立体照明的模式,以此增强园中道路景观,美化园林夜景。

3. 景观灯。景观灯利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光色与亮度来造景。它可以根据园林环境的不同,设计和设置与环境、气氛相同的造型,以达到景观的目的性。如红色的灯笼,可在园林广场、重要节日带来喜庆气氛。绿色的景观造型灯能为水景瀑布、池塘增添光色。景观灯在园林内主要使用于较大广场,公共绿地和大型景点。

4. 庭院灯。庭院灯对于公园景观中的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草堂、花房等应用较多。庭院灯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也可以在草坪、绿地上安装使用。

5. 射灯。射灯优点很多。省电、聚光,光线自然,投射效果变化多样。光线直接照射在需要强调的器物上,能够达到重点突出、环境独特、层次丰富、烘托主题的艺术效果。射灯型号、种类也很多,用途很广即可以用于室内较小的器物,也可以应用于园林广场和雕塑小品等。

6. 华灯。华灯也称中华灯。华灯造型美观大方,一般有多个光源,光线柔和,照明度较高。它属于高瓦的节能灯或高压钠灯,金卤灯。适用于园林亮化工程和园内道路照明,也可以用于园林广场。

7. 埋地灯。埋地灯的材质基本上是不锈钢,坚固耐用,防渗水性强,散热性能好。硅胶密封圈,防水、耐高温,抗老化。高强度钢化玻璃,透光度强,光线辐射面宽,承重力强。埋地灯多适用于草坪、绿地,水景、台阶和园区道路等。

三、 夜景照明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综观园林夜景照明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公园夜景照明总体规划缺少创新。出现没有规划和没有长期规划或不按规划进行园林夜景照明设施建设的现象,认识上产生误区,把亮化工程和夜景照明工程等同,认为公园夜景照明就是让公园亮起来,越亮越好,导致能源的浪费和光污染的发生。二是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及自身财力,采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使得夜景照明工程与自身园林特点、环境相脱节,未能很好的表现自身园林的特色和面貌。三是有些园林只注重夜景照明中灯光的功能性,缺少艺术性,照明手法简单单一,整体夜景照明的灯光效果缺少韵律感和层次感。有些夜景照明晚上的效果很美,白天差的很多。四是夜景照明工程与其它景观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缺少联系性、同步性。夜景照明设备、线路、器具等还缺少必要的维护保养和检查。

设想:首先,园林夜景照明是园林景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夜景照明应根据园林景观建设的整体规划来设计和实施,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其次,不能盲目模仿照搬、生拉硬套,克服认识上的误区,结合自身特点本着功能使用合理、技术现代先进、风格定位恰当的原则来统筹考虑。既注重功能性又体现艺术性。再次,加强夜景照明工程相关设备、线路和器具的维护保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园林夜景照明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照明效果。

参考文献

1.城市园林灯光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第6篇

充分发挥地区体制机制、民营经济及块状特色经济优势,培育沿海产业带,是增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协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对于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照省委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的总体部署,在温、台两市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编制,与《省城市化发展纲要》、《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相衔接,并充分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沿海区域特色优势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沿海产业带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定位;确定产业发展与布局导向,指导园区整合提升;构建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的合理空间结构,设计资源一体化配置的区域发展机制及支撑体系。

规划范围重点为温、台两市产业和城市新的成长空间,并涉及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区域。产业规划内容上以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为主。规划期限为2004—2012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的新科技革命,日益扩张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的集聚高地,将有力地带动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地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日益改善的区位条件。地区北接宁波、绍兴,南邻福建,西连金华、丽水,东临东海,位于我国沿海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南缘,陆海交通便利;地处浙南与闽北交接地带,与台湾地区文脉相通、地缘相融,是省吸引台资的重点区域。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台缙高速公路和甬台温铁路的开发建设,地区的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比较丰富的资源禀赋。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旅游资源、滩涂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等,是全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2003年地区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地方财政收入达131.7亿元,并积累了丰厚的民间资本。绝大多数企业已从资本原始积累转向企业扩展、升级阶段,一些骨干企业开始大步“走出去”,跳出寻求发展,同时传播了“模式”。

不断升级的块状经济。地区拥有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家用电器、绿色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鞋帽服装、日用品加工等发达的特色产业,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专业市场及其依托的小城镇,有些块状经济已经形成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小城镇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的格局,为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地区是“模式”发祥地,我国家庭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首创地和我国金融改革的试点区,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机制灵活,市场体系较为健全,市场化进程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领先全国,经济体制充满活力。

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历史上永嘉学派的兴起,使地区形成了“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传统文化。地处高山与大海之间,土地资源稀缺,紧张的人地关系造就了地区群众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外出谋生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胆实践,使地区形成了敢闯、务实、灵活、创新的“精神”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由于发展阶段、改革进程及资源环境的局限,地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山区、海岛与沿海平原区的发展差距在扩大;土地、能源、人力等要素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环境容量约束加重,企业扩张要素支撑不足,引进外资步伐相对缓慢;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以模仿创新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受到国际贸易保护壁垒、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不强,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局部区域环境问题加剧,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有待提高;体制创新任务繁重,以“三缘”(地缘、血缘、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市场经济面临向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

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地区以统筹发展为主题,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社会结构从有所失衡、城乡分割向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转变。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

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建设成为能够联动环杭州湾地区、辐射金衢丽地区、呼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开发的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陆海联动开发先行区。

1.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三大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管理方式,推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加快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筑新型产业体系;主动参与长三角和国内外制造业分工协作,成为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支撑。

2.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创新模式,引导民营企业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加快推进制度、科技、管理、文化创新,全面提高民营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保持民营经济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继续发挥我国民营经济创新的策源地作用。

3.陆海联动开发先行区。推动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着力开发港口和滩涂资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海上通道和发展空间。加快开发山海旅游资源,成为国内著名的集“名山秀水、碧海奇岛、文化名胜”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统筹平原、山区、海域发展,大力推进“山海协作”。平原地区要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山区和海岛要推进人口“内聚外迁”,发展生态型产业,强化生态屏障功能。

(二)建设方针。

根据上述战略定位,产业带建设应坚持以下方针:

1.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着力突破产品档次低、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着重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高附加值的轻工产品、高短缺度的原材料,引导企业走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块状特色经济水平,大力推进民资与外资融合,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依托中心城市进行专业化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依托港口、山区、海洋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海洋产业和特色旅游业。

2.强化产业和城镇集聚。把促进集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集聚效应。顺应国际产业分工专业化与地域分工集群化发展趋势,在现有块状特色经济基础上,强化专业协作与空间合理布局,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完善支撑功能平台,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顺应“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加快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着力培育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都市区,构筑功能完善的沿海城市群,实现产业群与城镇群的互动发展。

3.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模式”创新步伐,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度、科技、管理、文化的全面创新,大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植集群优势,推进规模经营,加快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核心企业,建立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专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着力扶持各类专业化民营技术服务机构,逐步构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4.强化支撑体系建设。立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突破发展瓶颈障碍,强化产业带建设的要素支撑和城市功能平台支撑。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合理拓展产业与城镇建设用地,加快区域性水源保护与引水工程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综合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产业带建设所需的专门人才。统一规划建设沿海城市群,合理确定各城市(镇)功能定位。通过实施一批高等级公路和港口岸线整合开发项目,提高城市群的对外快速连通能力;加强信息、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统一建设;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科技开发、市场中介、信息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培育民间商会、协会,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

5.强化“五个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区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挥平原、山区和海岛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平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内源增长与利用外资结合,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使产业带成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区域。

(三)发展目标。

在产业带建设上,确定“两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10年,建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城市、生态有机融合、特色鲜明的沿海产业带。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500美元,实现全面小康。

——产业集群的国际分工地位及集聚优势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轻加工型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轻加工型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

——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以两大极核城市为主干、节点城市为辅助、连结众多中小城市、具有鲜明特色的沿海城市群。

——形成高效能、网络化、一体化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保障总体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要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区域能源综合利用率超过4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70%,森林覆盖率达到62%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超过90%,重点园区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

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集群优势显著、园区特色鲜明、科教发达、生态环境优美、国际经济分工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我国沿海重要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成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先进、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现代化沿海城市群;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四)产业带发展格局。

产业带的发展格局是“一轴两群三带”。

1.“一轴”。即以沿甬台温铁路、台温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三大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区域发展主轴。推动轴线上城市(镇)、产业区、交通节点等的整体优化和协同发展,带动国际性产业集群和沿海城市群的形成,构造沿海地区整体发展的“主动脉”。

2.“两群”。

(1)优势显著的国际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轻工机械等三大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成为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柱力量;改造提升服装服饰、日用小商品、工艺品家具、家用电器、通用机械、包装印刷等六大轻加工型产业集群,成为地区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基本力量。

(2)功能完善的沿海城市群。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形成两大区域发展极核,逐步形成大都市区与都市区;进一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镇发展素质,形成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完善重点园区的城市服务功能,形成若干沿海现代化新城区。

3.“三带”。

(1)“金色产业带”。即以国际性产业集群为核心、沿海城市群为依托,形成沿甬台温铁路、台温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集聚发展的先进制造产业带;

(2)“蓝色产业带”。即以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重点,形成以海岸带、主要岛屿、港区、沿海城镇为平台的海洋产业带;

(3)“绿色产业带”。即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型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内陆山区小城市、中心镇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带。

三、发展国际性产业集群

把握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次产业互动融合进一步加快的发展趋势,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发挥块状特色经济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适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地发展装备制造工业,加快建设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主要是大力发展三大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六大轻加工型产业集群,培育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产业、新型材料产业两大新兴产业,积极构筑产业服务体系。

(一)大力发展特色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

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升级的装备需要,抓住国际装备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吸纳国际先进要素,整合经济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在零部件优势集成基础上大力发展成套化、系列化的装备终端产品,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及工程服务、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三大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柱力量。

1.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集群。以电工电器为主体,涵盖仪器仪表、电子等相关领域。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以电工电器制造为特色,具有较强研发设计能力的国际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制造中心之一。

(1)发展方向。着重发展电工电器及相关产业,重点开发数字、节能、静音、传感等关键技术,实现电器产品模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生产智能型、节能型、多功能低压电器,中高压电器与电器成套设备等。依托华东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变压器、电网智能控制装备等电力设备。培育计算机及网络、移动通信、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专用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字彩电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及其相关产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和改造,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成为支撑和带动集群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加强与电气行业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融入其中高端分工产业链。

(2)布局导向。以乐清为中心,主要沿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公路,集聚于虹桥至乌牛一带。虹桥重点发展电子工业,乐成、柳市、北白象、乌牛等重点发展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电机及相关产业,申报建设国家电工电器产业基地。变压器、传输电缆等电力设备生产主要向三门集聚。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发展。

2.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以经济型汽车、摩托车及配件、船舶修造为重点,涵盖农用车、皮卡等领域。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区域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基地之一和省内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1)发展方向。汽车产业要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不断扩大微型家用轿车、农用车、皮卡等整车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摩托车产业要在巩固和发展中低排量摩托车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国际上适用的沙地两用摩托车、比赛用摩托车、环保型摩托车、越野车等新车型,稳步形成高档摩托车的开发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汽摩配产业产品质量和档次,推进产品制造向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进入国际、国内大型整车生产企业的配套协作体系。船舶修造业要以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制造为重点,优先发展散货船、滚装船、先进渔轮、大型冷藏船、中高档游艇等产品,努力吸引国内外造船企业等来投资船舶工业。

(2)布局导向。以温岭工业城机电园区、临海经济开发区、天台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园区以及路桥、滨海、瑞安塘下等为核心区块。其中汽车整车主要集中在吉利汽车路桥生产区块和临海经济开发区,摩托车整车主要集中在温岭工业城机电园区,汽车、摩托车配件主要集中在温岭、路桥、玉环、黄岩、瑞安等地。船舶修造主要集中在乐清、苍南、健跳、椒江下游沿岸、灵江下游、松门、大麦屿等地。

3.轻工机械产业集群。以服装设备为主体,包括制鞋设备、印刷设备、模具机械等领域。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轻工机械制造中心之一。

(1)发展方向。工业缝纫机向特种化、高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平缝、包缝、曲折缝机型,提升其档次,重点发展家用多功能缝纫机系列产品,加强特种机系列产品开发研究,大力发展电脑绣花机、自动裁剪机等其它服装机械和各类服装机械零配件。制鞋设备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自动化程度,研发环保型设备。适应印刷市场多色、高效化的发展趋势,改进胶印机、柔印机,发展结构简单,稳定可靠,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水平高的新型印刷设备。加快引进国际先进制模设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模具制作的电脑化、数字化水平,积极开发金属锻造模具,不断提高锻造模具的生产比重。

(2)布局导向。服装机械主要向滨海区块、椒江区块、温岭机电工业园区、玉环等集聚;鞋机主要向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海等集中;印刷设备主要向瑞安、龙港等集中;模具主要向黄岩、路桥、乐清、瑞安塘下集聚。

(二)改造提升轻加工型产业集群。

发挥区域块状特色经济成本低、市场网络发达等优势,通过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重组企业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传统轻工业的改造,逐步形成规模经济、营销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品牌等新竞争优势,打造素质更高、竞争优势更为全面的六大轻加工型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地区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基本力量。

1.服装服饰产业集群。以男装、休闲装为主体,包括鞋革、服饰辅料、产业用布等领域。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服装、服饰产业制造中心之一。

(1)发展方向。着力打造男装品牌,发展女装、休闲装、童装、职业装等,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及各种功能性服装。引导鞋革业向时尚化、精品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巩固皮鞋优势,积极发展胶鞋、运动鞋、休闲鞋、童鞋及各种鞋革材料。

(2)布局导向。服装主要向永嘉、平阳、瑞安、乐清等相关区块集聚;鞋革主要向鹿城、瓯海、平阳、温岭等区块集聚;产业用布主要向天台等区块集聚;服饰辅料主要向永嘉桥头等区块集聚。

2.日用小商品产业集群。包括打火机、眼镜、剃须刀、锁具、制笔等。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日用小商品制造中心之一。

(1)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提升发展水平。打火机业要加大技改力度,提高表面处理工艺水平,增强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眼镜业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升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款式,创造国际名牌。剃须刀业应增强产品安全性能,加大产品个性化和特色性开发设计,增加中高档产品。锁具业向智能化和功能性、装饰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重点生产门锁、汽车锁和专用锁为主的中高档锁具,加强感应锁、指纹锁、IC卡锁等光机电一体化锁具产品的研制。制笔业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档次高、附加值高的笔类产品,带动发展相关文化用品。

(2)布局导向。以、有关特色区块为中心,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其中鹿城为眼镜、剃须刀、打火机及配套业生产基地,瓯海为锁具制造基地,眼镜产业向临海杜桥和玉环陈屿集聚。

3.工艺品家具产业集群。以工艺美术品、家具为主体,包括装饰用品、节日用品、旅游产品、玩具产品、雕刻制品、家居饰品等。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工艺品家具制造中心、出口基地之一。

(1)发展方向。巩固和拓展木制工艺品、节日灯、太阳伞、车内装饰件等现有国内外市场,加快引进先进的制造材料、工艺和设备,强化设计与精加工水平,发展电子玩具等新型智能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旅游休闲用品;积极发展家具制造业,加快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

(2)布局导向。工艺美术品以仙居、天台、黄岩、临海、平阳、苍南等为重点布局区块,其中仙居、临海、黄岩为工艺礼品生产基地;天台为旅游休闲用品生产基地;平阳、苍南龙港为商务礼品生产基地。家具制造以玉环、平阳为核心区块集聚发展。

4.家用电器产业集群。以家用电器为主体,包括制冷配件、空调、炊具、便洁宝等领域。在巩固该产业集群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使地区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富有特色的家用电器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1)发展方向。适应家电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节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家用电器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低能耗、环保型的新型家电系列产品,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家电产品,适当开发新型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用电器产业体系。

(2)布局导向。以温岭经济开发区、玉环区块、滨海区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核心加快集聚发展。

5.通用机械产业集群。以泵阀类、空压机、水暖配件为主体。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泵和阀门产业制造中心之一,全球水暖配件采购基地之一。

(1)发展方向。加快阀门技术和设备引进,提高产品档次;进一步扩大各类中低压泵的市场占有率,发展汽车空调用泵、生产工业用特种泵等新型高附加值产品,扩大真空泵在医药、热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2)布局导向。泵以温岭、玉环、永嘉等地为核心区块集聚发展,温岭以潜水泵、螺杆泵、家用泵等为主,玉环、椒江、临海等地分别以真空泵和试压泵、多级泵和循环泵、微型泵和增压泵等系列产品为主;阀门以玉环、路桥、永嘉瓯北为核心区块集聚发展;水暖配件以玉环、龙湾为核心区块集聚发展。

6.包装印刷产业集群。着重发展新型纸包装产品、包装装潢印刷产品。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亚洲包装中心的重要支撑。

(1)发展方向。巩固提高多色高速胶印机印刷,增加柔凹版印刷比重,拓展特殊个性化印刷,带动印前、印后设备的优化配置。积极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CTP技术,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市场化目标。

(2)布局导向。以龙港以南、宜山以东沿海地区为核心区块,在沙城沿海适当布局。

(三)依托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

根据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和配套发展的需要,发挥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新产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产业、新型材料产业为重点,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1.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产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现有医药化工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扩大低污染、高附加值化学原料药产业规模,加快生物药、海洋药、基因药物等新药研制,发展相关制剂、药械产品。重点向椒江口北岸的省化学原料药基地集中布局,加快椒江中上游的医药化工企业改造及搬迁步伐,椒江以南区块控制规模、提升档次、逐步北移。保健食品产业重点向天台、临海、黄岩、仙居、蒲岐等区块集聚。以石斛等中药材为原料,结合传统中医药技术,开发保健食品产品。大力发展果蔬罐头、海洋食品和健康饮料。通过发展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产业,使地区成为以化学原料药为特色、国内重要的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制造中心之一。

2.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塑料原料、工程塑料、机电零配件及医用包装等塑料产品;大力发展为家用电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国防军工、文体健身等行业配套使用的塑料材料或制品以及中高档日用品等塑料制品;积极推广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发展纳米改性塑料、纳米机电等产品;加大电子油墨、反光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等深度开发利用,开发反光膜、新型铝材等产品;充分应用环保技术,集中布局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新材料开发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在经济开发区集中发展;依托洪家塑料专业区,塑料制品主要向中心市区周边、温岭、苍南灵溪、平阳萧江等地集聚,使之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塑料制品制造中心之一。

(四)构筑产业服务体系。

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适度集中政策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着力强化技术、培训、流通和融资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现代物流、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金融租赁、教育培训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在培育强化本地区产业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杭州、宁波及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的分工协作。

1.技术服务。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技术力量的整合,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试验基地、产品检测中心和科技信息网络等,为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构建完善的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其中,汽车产业要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整车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轻工机械产业要加强与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网络化的研发体系;建立服装信息网络中心,依托国家鞋类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皮革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鞋革业整体技术水平;在建立制笔、眼镜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创建若干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

2.培训服务。挖掘本地现有高教资源潜力,进一步优化职教资源,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新建高校或设置相关专业。推进国际人才交流,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形式,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中,在吉利中专的基础上组建汽车学院,在有关职校设立与汽车、摩托车制造,船舶修造等相关的各种专业;依托省缝纫机质量检测中心,加强纺织机械的质量检测;以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核心培养基地,建设若干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学校;依托现有高教、职教资源建立中国鞋都技术学院、服装学院等相关院校和专业,强化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制作与工艺、服装表演、服装营销与管理等专业教育;依托椒江职校建立机械职业技术学院,并在温岭、玉环开办水泵、阀门等专业。

3.流通服务。建立以大型销售企业为骨干,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为支撑的国际营销网络,与国际大型采购商建立战略联盟,融入其供货体系。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销售窗口或在境外办厂,直接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产业扩张,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海外经贸网络,有效突破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充分依托沿海港口优势,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港口物流,建立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中转储运地,为发展临港工业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突出、两个中心城市的市场网络与商贸设施建设,形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以国际轻工博览会为重点,积极举办各种专业特色强、辐射力强的产品展销会;加快设立汽车、摩托车整车品牌销售店,广泛参与国内整车制造、船舶制造协作分工体系,积极进入国际配套体系;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服装自有品牌、连锁销售网络,培育集制造、贸易、研发于一体的大型服装跨国公司;加快融入跨国采购商的全球采购网络,使地区成为国际商业连锁集团的家电采购基地和全球重要的水暖配件采购基地之一。

4.融资服务。充分发挥地区民资丰裕、民间金融活跃的优势,积极筹划建立地方性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活跃地方性产权交易场所,为创新企业提权交易渠道;设立由政府独资或参股的风险投资基金,培育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地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项目和股权招商,吸引跨国公司购并投资;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租赁、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信托等金融工具,积极推介高新技术企业境内外股票上市,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富有活力的多层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四、联动发展“蓝色产业”和“绿色产业”

呼应“金色产业带”的发展,加强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与山区、海岛的产业联系,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的辐射、转移,推动区域优势资源向现实的经济优势转化,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形成“蓝色产业带”、“绿色产业带”与“金色产业带”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依托海洋资源发展“蓝色产业”。

充分发挥沿海岸线绵长、港口密集、岛屿众多、滩涂广阔、海洋生物和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打造省重要的临港工业与物流基地、海洋渔业与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海洋旅游基地,构筑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结构,把地区建设成为省海洋经济强区。

1.临港工业与物流。依托港口条件适度发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以苍南芦浦、乐清翁垟、洞头大小门岛为核心区块,发展石油精细化工产业,建成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石化原料深加工基地。发展原油及成品油、煤炭、液化气等中转贮存和粮食储运加工。加快南岳物流基地、洞头物流基地、海门物流中心、大麦屿物流中心、大陈岛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健跳港煤炭专业码头等项目的规划建设。

2.海洋渔业与海产品精深加工。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压缩近海捕捞,积极、稳妥地发展远洋渔业,重视培育休闲渔业。通过开发浅海、改善滩涂、发展深水网箱、利用无人岛周围海域等途径进一步拓展养殖空间,加快海水养殖基地和先进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有重点地建设健跳、椒江、松门、坎门等若干渔港经济区。加大放流增殖,建设人工鱼礁,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扶持海产品精深加工与流通。充分利用区内外海产品资源,发展海产品加工出口,重点推进乐清蒲岐、苍南巴艚等海产品加工业区块建设,形成一批海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富有特色的海产品品牌。积极开发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强化海产品流通环节,重点搞好若干海产品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和骨干企业销售网络建设。

3.海洋旅游。做好海洋旅游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强化海岛与海岸带旅游联动。依托、两大旅游接待与集散中心,整合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大陈岛、一江山岛、大鹿岛等海岛旅游资源,打造以休闲、度假为主,以“沙滩浴场、海滨乐园、海鲜特产、滨海别墅、海岛探险、休闲垂钓、海上运动”为特色的省海洋旅游基地,促使海洋旅游成为“蓝色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依托山区条件发展“绿色产业”。

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外资合理开发山区优势资源,着重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把内陆山区建设成为省生态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1.生态农业。立足地区的区位和环境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型。重点发展东魁杨梅、平阳马蹄笋、高山云雾茶、乌牛早茶、无核蜜橘、麒麟瓜、楚门文旦、温岭高橙、高山蔬菜等名特农产品。在推行特色优势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制度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生产、监督、销售及保护体系。规模化开发中药材种植、花卉苗木、特禽养殖等新兴产业,力争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

2.生态旅游。统筹开发山区丰富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整合革命遗迹、古城古镇、名寺古刹、观光农业、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特色资源,形成北部天台山、神仙居和临海古长城相连的“天仙配”旅游线路和南部以楠溪江、雁荡山、百丈漈、承天氡泉等景区为主的山水旅游区。把山区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塑造以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为特色,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的地区生态旅游品牌。

3.生态型工业。根据山区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结合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开发山区可再生资源,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美术、水电及饮用水产业为重点的生态工业,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1)特色农产品加工。依托区域名特农产品资源,提高采摘、保鲜、分级、加工、储运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强食品安全、质量认证,建设若干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天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

(2)工艺美术制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石雕、玻雕、瓯绣、佛像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色优势,积极采用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挖掘市场潜力;积极开发电子玩具、节日灯、木制工艺品、家居饰品、商务礼品、装饰件等高附加值新产品;推进工艺美术品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工艺美术品基地。

(3)水电及饮用水产业。依托鳌江、瓯江、飞云江、椒(灵)江、金清等五大流域,建设珊溪水电站、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大型水电项目,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小水电。依托水系源头的水质优势,开发矿泉水、天然水、纯净水产品,发展饮用水产业。

五、构筑沿海城市群

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协同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的要求,顺应“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培育,注重城市群整体功能塑造,形成产业群、城市群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大都市区和都市区,形成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副中心城市为辅助、众多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为支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沿海城市群。

(一)构建大都市区。

以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瑞安和乐清为南北两翼副中心,甬台温高速、104国道等沿海交通线为主发展轴,连通龙港—鳌江、永嘉、洞头等中小城市,构筑大都市区框架,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沿瓯江、飞云江、鳌江和主要省道为次发展轴,形成沿海与内陆山区相互贯通、联动发展格局。

以交通建设为先导,促进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市内三条环线和绕城高速公路、(洞头)半岛工程、瓯江跨江隧道、城际轨道交通等建设,构筑大都市区交通网。

1.市区。实施东拓、南接、北连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结合生态园规划,向东、跨江、面海、扇形发展,形成以瓯江、海岸线、甬台温高速公路和104国道等为轴线,环大罗山发展、多中心有机组合的城市空间形态。重点发展电工电器、专用机械等高技术含量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日用品、服装、鞋革、塑料制品及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扶持港口物流、出口贸易、专业市场、金融、会展、旅游、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使市区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省东南部物流枢纽基地,南部的经济、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大都市区的发展极核。

2.瑞安。发挥滨海沿江的区位优势,改造提升机械、食品、纺织、汽摩配等传统优势产业;适时开发东海油气田后续产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提升,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为主的生产型服务业。按照“东扩西延、北接南跨”的空间发展战略,依托飞云江南岸的港口条件,结合温福铁路和瑞云高速公路的建设,打造区域性公、铁、水综合运输枢纽,使瑞安成为带动飞云江流域发展的龙头,浙南沿海重要工贸、港口城市,大都市区南翼副中心城市。

3.乐清。充分利用优越的山海资源,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水养殖与加工、观光旅游,建成海洋经济强市和旅游名市。着重发展电工电器、仪器仪表及相关产业,打响“中国电器之都”和“中国电子元器件基地”品牌,建成国内重要、国际有影响的电工电器基地。配套发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建成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大都市区北翼副中心城市。

(二)培育都市区。

以市区为中心,临海、温岭为北南两翼,沿海岸线、椒江、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发展轴,形成都市区框架。强化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都市区城市功能合理分工,统筹都市区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以交通网的建设带动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构建“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着力完善一小时通勤圈;加强市区与临海、温岭城际快速交通建设,适时启动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实现三地城市轨道互通。

1.市区。提升城市“绿心”建设品位,发挥其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休闲等综合功能,强化椒江、路桥、黄岩三区整合,形成“一心三区”环绿心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发展格局。东部滨海区块作为城市“东拓南进”的后备用地,为老城区产业疏解和新兴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型产业,配套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功能,成为省沿海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和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临海。进一步发挥文化名城、交通枢纽等优势,加快化工医药、机电、建材、机械、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发展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区域性加工生产基地和综合服务基地,成为集商贸、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功能的都市区北翼副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兴旅游城市。

3.温岭。实施城区“东移北扩西进”战略,拉开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框架。改造提升汽摩配、水产品加工、家电炊具、皮塑鞋帽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子、海洋药物与保健食品、特种船舶、特种泵业等新兴产业,配套发展信息服务、滨海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成为都市区南翼副中心城市和沿海重要的工贸城市。

(三)加快小城市及中心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在培育大都市区、都市区的同时,加快永嘉、文成、泰顺、平阳、苍南、洞头、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县城建设,使之成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积极培育龙港、鳌江组合城市,加强金清、杜桥、白水洋、泽国、松门、大溪、横溪、平桥、楚门、永中、瞿溪、塘下、马屿、虹桥、柳市、金乡、雁荡、水头、雅阳、珊溪、瓯北、桥头等中心镇建设,发挥其连接城乡的节点作用。

永嘉上塘镇要利用县域山林资源、农副产品丰富的条件发展加工工业,成为具有带动周边发展等综合职能的小城市;文成大峃镇要依托农业与电力资源优势,成为以农、林、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为特色的小城市;泰顺罗阳镇要依托农林副产品加工及矿产资源开发,成为以开发农林产品、生态旅游、矿产资源、水电为主的工贸城镇;平阳昆阳镇要发挥工艺礼品等特色产业优势,强化科技、教育、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浙南经济强镇;苍南灵溪镇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及已有产业基础,建成以机械制造、印刷、塑料工业、石化仪表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强镇;洞头北岙镇要依托县域海洋资源优势,顺应城市空间拓展趋势,成为城市旅游休憩基地和港外延的深水港区;玉环珠港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和港口资源优势,成为连接两地的重要滨海城市,建成花园式港口城市和中国阀门之都;仙居城关镇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接待、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成为现代化旅游休闲城市;三门城关镇要依托海洋、港口和核电资源,发展成为华东电力基地的核心区、浙东沿海重镇;天台城关镇要依托本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工农业基础,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加强龙港、鳌江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形成沿江两岸组合城市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其港口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印刷、编织、机械等制造业,积极培育金融、商贸物流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教事业,使龙港、鳌江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组合型港口城市,带动整个鳌江流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文化中心。

筹城乡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分工,互促共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交、供水、供电、信息、环保等公用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的对接;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立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六、建设先进基础设施网络

根据产业带、城市群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要求,统筹地区交通、信息、水利与给排水、能源、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环杭州湾、金衢丽及闽东北地区的衔接,有效组织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相对滞后型向基本适应型转变,力争适度超前,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一)综合交通与物流设施。

根据产业带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协同建设综合交通与物流设施。围绕提高通达程度和节省运力,优化运输网络结构,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配套衔接、快速便捷的联运系统,发展现代物流,构筑沟通沪苏、连接闽粤的综合交通与现代物流网络。

1.强化与区外交通快速对接。加强与环杭州湾区域快速通道的对接,重点加快诸永、沿海高速公路和104国道升级改造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尽早启动甬台温电气化铁路项目,形成公、铁多路地面运力通道,全面接轨杭州湾,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交通圈。

加快铁路枢纽、金温铁路配套设施和电气化改造、温福铁路、金台铁路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把站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点铁路枢纽站。积极推进金丽温、龙丽温、瑞云、台缙等高速公路和330国道升级改造等项目的建设,强化和作为国家级一、二类公路主枢纽的地位,优化区域对外运力结构,提高地区作为沟通浙中闽东地区交通走廊的通达度,把打造成为浙南闽北区域通枢纽。

促进地区机场的合理分工,推进机场迁、扩建工程,深化机场迁、扩建工程的前期论证,提高机场设施配套能力,发展与上海浦东机场的支线运输和陆空、空空联运业务,使温、台两地机场成为浦东国际航空枢纽南翼航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旅游发展需要,适时布点建设旅游直升机场,形成空中旅游服务网络。

2.优化区域内部交通组织。适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大都市区和都市区城际轨道交通前期研究工作,优化区域城际交通组织。加快区域内部快速通道建设,续建完成绕城公路、天仙高速公路,新建更(楼)浬(浦)高速公路等项目,形成“四横三纵二连一绕”的区域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强化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建设,确保区内各重要节点融入快速交通网。续建完成半岛工程、洞头疏港高速公路,加快启动乐清湾大桥前期工作,规划建设蛇蟠岛、花鼓岛等环岛公路和部分海岛交通码头,完善区域陆岛交通系统,提高陆岛交通效率。

3.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和集疏运网络建设。以建设沿海主枢纽港、集装箱支线港为目标,统筹港的龙湾、七里、灵昆、大小门岛、状元岙、乐清湾港区与大麦屿港区的规划建设,加快整合乐清湾周边的深水岸线和泊位资源,明确港区的功能与分工,重点推进瓯江、椒江航道整治和洞头小门岛、状元岙深水岸线开发,加快集装箱泊位建设,提高集装箱运输能力。打造以深水岸线为纽带、众多港区为节点的港口群,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支线港和喂给港、浙南闽北区域重要口岸和综合性枢纽港群。

规划建设大麦屿铁路专用线、乐清七里到大门岛港区铁路支线以及洞头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推进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完善瓯江、飞云江、鳌江、椒(灵)江、金清五大水系干支线航道和临海、温黄平原等地内河港口基础设施,形成与江海运输相配套的公、铁、水集疏运通道。

4.推进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以港口群为依托,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和快速转关建设,改善口岸环境。充分发挥“公、铁、水、空港”枢纽的综合优势,合理布局建设物流园区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洞头)半岛建设步伐,力争建成零关税出口加工区。根据产业集群培育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需求,构筑以为中心、为副中心的两大物流枢纽和若干布局合理的物流节点为补充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使地区成为省东南部物流枢纽基地,辐射浙西南闽东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

(二)水利与给排水网络设施。

加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根据产业、城市和生态用水的需求,统筹规划水源工程、取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输配水管网和排水排污设施的布局,鼓励跨行政区共建共享,形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管网配套的一体化供水网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区域水利与给排水体系。

1.加强区域一体化供水网络建设。续建完成仙居下岸水库等建设项目,改建、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实施“千库保安工程”,保障区域水库群运行安全。加快珊溪水利枢纽供水配套工程、楠溪江供水工程、长潭水库引水工程、北水南调工程、瓯江小溪引水工程、金清新闸二期、供水二期和椒北引水工程等引、供水主体工程建设。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多渠道缓解沿海和海岛饮水困难。提高水利及给排水工程质量,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漏耗,在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中水市政管网建设,逐步推行分质供水。

2.加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统筹污水截流与集中处理工程、污水回用工程、污水达标排放管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积极推进椒江、路桥、黄岩三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临海、三门、仙居、乐清污水处理工程,市东、西片污水处理厂,瑞安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建设。结合区域河道整治工程和河网水环境治理,强化污水接管、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等措施,防止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网。

(三)能源保障设施。

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能源储备,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引进,优化能源结构,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区域能源保障体系。

1.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沿海地区具有火电、水电、核电、抽水蓄能、风电、潮汐电等多种电源建设的自然条件,要在加快火电、水电建设同时,积极开发核电、潮汐电、风电资源,形成以火力发电为主,核电、水电并举的区域电源供应结构,着力打造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的华东电力基地。加快浙能乐清电厂、第三电厂、华能玉环电厂、三门核电工程、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的规划建设,适时启动液化天然气电厂项目。进一步加大城乡电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500KV的台南、宁波—、温南、温东等输变电工程,加快金丽温第二回线建设,进一步增强500KV主网框架与华东电网的环线并网,完善220千伏受端电网,形成适应电网运行、满足用电需求的220千伏双环网。加快改造海岛电网,完成洞头新城电缆和沿灵霓海堤110千伏线路引进项目,适时推进海岛孤立小电网并入区域性大电网。通过努力,使地区形成多电源、大电网、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的新型发、供电系统。

2.着力开发新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若干潮汐电站和风力发电等项目。要抓住西气东输工程和东海油气田开发的机遇,启动天然气利用工程,搞好东海油气开发基地建设。

(四)信息网络设施。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重点建设主干光缆传输网和主要城市宽带城域网,改造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传输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打造联接国内外、高效便捷、大容量、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力争到2010年区域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保障信息网络的通畅与安全。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政府专用网建设,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加强“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港建设。以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为中心,把地区培育成为我国大区域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基地之一,并有重点地扶持路桥、温岭、瑞安、玉环等省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区)。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领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供环境支持,建成以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城市信息网络体系。

3.完善沿海海域信息设施网络。加强大陆与主要海岛的信息联网,完成主要岛屿岛际间数据微波扩容工程、通讯电缆管线工程、光缆传输工程和计算机综合网络体系,加快海上预警预报、搜救抢险、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配套。

(五)防灾减灾设施。

1.强化区域防洪抗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沿海防洪御潮工程体系、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体系以及上游拦蓄工程体系。加强沿海标准堤塘建设、沿江沿海挡潮防洪水闸和海岛防洪工程等建设,提高标准海塘等级,通过长潭、珊溪等主要水利枢纽建设和加强小流域整治,抵御风暴洪涝侵害。强化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闭合体系,加快瓯江干堤段、城区防洪堤、瑞安江滨大道三期防洪堤、西向排洪工程建设,使地区主要城区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提高市政设施和房屋建筑的抗台性能。

2.构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强化浙南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建设,对地面沉降、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实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构建地质灾害区域预防体系。

3.增强对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预案体系建设,建立与国家系统联网的区域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台风、暴潮、海啸、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城市人口集聚场所的安全保障,强化大、中城市消防和抢险救援等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急救援保障系统和应急救援防范系统,增强对重大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放射性污染、危险化学品泄漏、工程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七、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加强重点污染区域的综合整治,加大对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矿山开采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管制和保护力度,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平原绿化和城镇绿化,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绿地网络,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全面加强对水、大气、固废和声环境的监控与治理,着重加强对医化、制革、废旧布料褪色加工、废旧电器拆解等重污染行业及区域的整治力度,取缔关停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提高生产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加快重点企业和园区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合作治理模式,联合进行水污染防治、固体污染物越界转移和海洋环境治理。

1.加强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合理布局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所,使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100%。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灶,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和农村“白色污染”,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综合整治区域水环境。结合椒江外沙、岩头化工医药基地、黄岩化工医药基地、临海水洋化工医药基地等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设立,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开展三门湾、乐清湾、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两湾四江”河道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整治,改善温黄、温瑞平原等河网地区水环境质量。严格控制温黄、温瑞等平原地区地下水取用数量,启动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保护工程,补充、涵养地下水源,逐步恢复潜水水位。

3.强化海洋环境管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加大入海污染物和海上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全面推动以近岸海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为重点的碧海建设工程,以乐清湾海域联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强两地在围垦、养殖、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使沿海的海洋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4.控制大气与噪声污染。加强烟控区建设,禁止秸秆焚烧,治理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和扬尘污染;积极开展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在新建电厂、热电厂全面实施脱硫工程,严格控制酸雨污染;结合声控达标区建设,加强对工业、交通、生活等噪声源的控制。

(二)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依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加强对森林功能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

1.全面保护森林资源与植被。在水系源头、生态脆弱等敏感区块设立森林禁伐区,重视保护天然林资源,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天台山、括苍山、雁荡山等山脉林地,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针叶林改造工程,扩大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与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2.重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加强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承天氡泉、括苍山、湫水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根据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规划和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小区。

3.维护水源地水质安全。抓好重点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水域功能区的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实施长潭水库、珊溪水库、牛头山、西岙、湖漫等重要水源区水质保护工程,重视水系源头及支流汇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水源地水质安全,力争使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4.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加强特种湿地保护,重点保护大罗山—三垟河网湿地,洞头列岛、三门湾、乐清湾等海岸湿地和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等河口湿地。建设与湿地承载力相适应、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具有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值效益的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

(三)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城市“绿心”塑造、生态廊道设计、水土保持、生态住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方式,促进产业带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1.合理建设生态景观。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在主要水系、交通干线、海岸带和基本农田周边建设纵深的绿色廊道,江河两岸、主要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城市周边等可视范围内以及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必须停止山石开采,限期复绿;做好矿山复垦、绿化,使矿区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结合平原河网整治工程,对河流河道进行截污、疏浚、驳岸、引水、清障、美化,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

2.积极推进城市绿化。优化公共绿地布局,通过以林为主,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格局。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园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严格控制产业开发和城市建设时利用生态用地。市要以生态园建设为契机,打造城市“三环绿色生态圈”,形成都市远郊生态屏障;市要加快以永宁山为主体的山体和河网水系组成的城市“绿心”建设,构造都市“生态休闲庭院”。

(四)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综合保育,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1.节约利用水资源。积极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对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的控制,逐步推广在公共和民用建筑中采取节水、节能型工艺,合理构建产业、行业的等水循环利用系统,在园林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和洗车等行业推广使用再生水,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效率。

2.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控农用地转用规模,加强征地用途管制和征地批后管理,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确保重点园区的土地产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正确处理好滩涂围垦与生态保护、河流整治、防洪御潮的关系,搞好项目的科学决策,推进玉环漩门二期、温岭东海塘、三门晏站、浅滩、海滨、瑞安丁山二期、乐清胜利塘、苍南江南和大渔湾、洞头等围涂工程。

3.保护与有序利用矿产资源。对各类矿产资源实行总量控制管理,实行矿产资源分区开采制度,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实现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开采区内聚集的要求。集约利用矿产资源,优矿优用,一矿多用,综合利用,实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环境损坏型向改善型转变。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登记、开采登记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全面推行采矿权的有偿使用,规范矿业权市场。

八、发展环境建设

适应地区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产业带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创新“模式”。

1.整体提高民营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电力、交通等垄断性行业、城市公用和社会事业领域;结合金融综合改革,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化体制创新,加强企业制度创新的分类指导;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强化品牌意识,整合品牌资源,提升品牌品质,着力培育若干强势品牌;增强企业跨区域资源调控能力,提升对外竞争优势。

2.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引导民营企业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加快从相对封闭的家族企业制度向更加开放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支持民营企业资本扩张与产业重组,强化销售网络与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扩大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广泛参与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鼓励民营企业拓展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的产业领域,提高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建立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3.培育社会中间组织。加快中介组织、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其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制止无序竞争,提供各类信息,应对国外商业歧视、反倾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地方性资本市场,特别是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大力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努力拓展项目融资、金融租赁等业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培育中小型民营银行。

5.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竞争环境。加快“信用”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制定、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依法惩处逃废债务、不履行合约等破坏市场秩序行为。推进市场秩序一体化整治,着力消除地方市场壁垒,查处价格垄断、低价倾销和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世贸规则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调整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建设公共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政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等要求,严格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简化建设项目审批,推行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制。清理各项规费,取消不合理收费,率先推进区域税费一体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产业损害防范机制,积极支持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应对国际反倾销活动,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政策资源的整合。突出政策的协同配套,积极挖掘政策潜力。政策资源集中向重点开发园区及功能平台建设倾斜,形成政策高地。

3.主动接轨上海,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充分利用沪苏浙经济合作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和落实地区与上海、江苏的合作事项,强化政府对口协作,建立紧密的沪苏浙合作新机制。促进区域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无障碍流动,鼓励企业跨区投资合作。消除地区产品准入壁垒,形成统一大市场。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对接与生态环境共保。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产品研发和重大装备、工艺技术改进两大重点,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步伐。重点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科研开发机构落户。

2.加强自主技术创新。重点提升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能力。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依托,着力建设若干集科技开发、技术支持与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带动优势产业整体技术升级。

3.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以孵化器为核心,组合技术支持、管理咨询、风险投资等多种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四)强化人才支撑。

通过内育、外引、借智三管齐下,重点抓好企业家、高级专业人才、技术工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与区域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多门类、开放型区域人才体系。

1.充分发挥高教园区的创新源、人才库作用。重点推进两地高教园区建设,力争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学城。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工电器、现代制药、服装加工及服装设备、泵和阀门制造等产业,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

2.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和区域特色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以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为主,扩大职业教育资源的规模,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院),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形成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

3.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推行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和股票期权、年薪制等各种新型分配方式,集聚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对高级人才的“柔性流动”,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就读等方面提供全面配套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搜寻优秀人才,开展跨国人才合作。

4.积极推进“千万农民素质工程”。重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劳动适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

(五)完善社会保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和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按至少不低于当地城镇低保线的要求,合理确定被征地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并采用就业安置、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保障方式。进一步规范完善征地制度,积极探索新的征地补偿方式,使失地农民分享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级差收益。

2.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生监测与疫情防控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系统,完善农村卫生医疗设施与服务网络,保障农民基本卫生与医疗需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快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保障食品安全。

九、实施保障机制

(一)加强跨行政区的统筹协调。

建立由省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厅、财政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科技厅、交通厅、水利厅等部门和温、台两市政府组成的沿海产业带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实施产业带规划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负责审议沿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对重点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等进行宏观指导,协调推进跨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二)加强重要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

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合理整治园地资源。加大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和围垦造地力度,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统筹,确保产业带建设用地供应。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鼓励缺水区域与水资源充裕区域进行水权交易,实现水源建设、库区移民、工业异地开发的有机结合。建立流域上下游合理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区域排污权交易,提高区域环境容量的总体配置效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区际贸易、股权投资、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利用区外资源,开拓区外市场。推进交通与物流设施、环保设施、电信设施以及科技、教育等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开展跨行政区服务。推进跨行政区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形成区域性黄金旅游景线。规划建设若干扶贫开发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