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内部税务管理

企业内部税务管理

时间:2023-06-04 10:4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内部税务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内部税务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稳定性持续发展,以及各类型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展,企业内部税务风险要素的逐渐增多,我国现有企业实际具备的税务风险要素管理,以及税务风险要素控制工作的具体组织开展路径造成了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现有企业针对现有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展开适当程度的改善优化。遵照目前已经获取的调查研究数据信息分析资料。受多元化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企业现有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在工作构成内容和工作任务体系层面均存在着显著局限性,给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我国企业基础性生产经营活动稳定持续组织开展,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我国企业想要在具体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顺利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必须针对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展开使得程度的改善优化,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展开简要阐释。

一、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发展演进历史背景之下,一切企业在具体组织开展基础性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本身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定表现形式的涉税经济行为,因而势必也会不可避免地面对一系列表现状态鲜明的涉税风险,给我国现有的各类型企业组织的基础性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开展状态造成深刻影响。遵照目前获取的调查研究报告资料,涉税风险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均具备不可避免性。从具体的引致原因角度展开系统分析,我国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的引致原因,通常可以被具体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我国企业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经营业务实践目标的片面追逐,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业务实践过程中盲目启动运用税收筹划业务实践流程,在不断做出类型多样的盲目性“节税行为”条件下,给我国企业在具体组织开展的生产经营业务实践过程中,引致和造成了较大数量规模的税务风险要素。第二,受多元化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企业在具体组织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本身存在着基于业务活动开展流程,以及业务活动构成内容层面的显著缺陷,给我国企业具体获取的生产经营活动综合收益获取水平,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遵照我国企业实际面对的涉税性经营业务环节角度展开分析,通常可以将现阶段我国企业实际面对的税务风险要素类型,具体划分如下六个方面:其一,因企业内部性因素引致的税务风险,主要集中展现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内部基础业务流程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其二,因对企业内部现有涉税政策要素理解失当而导致的税务风险因素,主要集中展现在优惠性税率政策的使用等环节。其三,因企业内部财务核算监督工作的业务处理方式而引致的税务风险因素,主要集中展现在对收入要素、成本要素、费用要素,以及特殊项目要素的财务会计确认环节。第四,因企业内部关联易活动引致的税务风险因素,主要集中展现在企业内部融资业务环节。第五,因企业内部发票管理工作环节,以及税务处理工作环节而引致的税务风险要素,其中具体涉及了增值税发票文本的保管运用,以及营业税的财务处理等具体方面。第六,因企业内部纳税申报业务环节,以及税款缴纳业务环节而引致的税务风险因素,其中具体涉及了纳税申报业务环节及时性,以及税款缴纳业务环节及时性等具体方面。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第一,切实把握和优化我国企业在开展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理论基础。我国企业想要在建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背景之下,实现对我国企业内部各类税务风险要素、稳定充分处置,应当优先完成针对基础性税务管理理论的分析理解。通过学习和吸纳基础性的企业税务管理指导理论,能够保证和促进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实现对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基础任务体系的全面清晰认识,从而为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平稳有序组织开展,创造和提供稳定且有效的理论指导支持条件。第二,切实建构形成指向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业务环节的法律法规条文体系。我国企业想要在具体组织开展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获取到基础业务组织开展流程的充分规范性,应当切实建构和执行指向我国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条文体系,并且在具体的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过程中,充分实现对相关性法律法规条文内部的充分贯彻,从而有效改善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综合性组织开展效果。

三、结束语

针对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择取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思路,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06:176-177.

[2]杨堃,付灵.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刍议[J].邢台学院学报,2014,02:62-64.

[3]张瑜.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商,2014,24:168.

[4]金翔.浅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5,09:223-224.

第2篇

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的外部环境较少,但是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税务风险管理问题有重要作用。根据国家制定的财务纳税制度和经济法律的规定,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已经具有一定的管理框架,国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税务管理实行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依据制度要求规范自身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税务风险管理,但是机制的制定过程还存在不规范和不完备的缺点,尤其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和会计业务管理上还存在责任分配不明确、财务问题不明晰等问题,机制存在的漏洞导致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出现管理滞后性,增加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增强企业税务风险意识

为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能有效完善,要从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开始。企业高层领导者和部门的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企业税务风险知识的宣讲活动,并为企业新招收的会计人员开展风险意识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结束后对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成绩优异的人员企业才录用,开展税务活动培训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对税务制度、财务知识的了解,能对当下的市场经济情况变化进行分析。

(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机制的制定能有效指导和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为改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税务风险管理的滞后性,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具备完善管理机制的企业为目标,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出有效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为保证机制的实行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相一致,管理机制的制定应包含企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线等内容,会计管理方面包含企业的动产和不动产等资产内容。

(三)加强内外监督管理力度

为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得到有效管理,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同时遵守控制企业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控制属于企业的外部控制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实行高效的财务审计工作能及时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并能及时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而有效躲避税务风险,保证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内容包括:会计部门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制度建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等;企业的外部控制监督内容最为有效的是社会监督,实行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能帮助企业走向更加成熟的发展路线,完善企业管理的控制制度,开展社会监督工作的部门主要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包括税务局,外部控制还接受各类社会媒体的监督。

(四)增加获取税务风险讯息的渠道

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企业需要增加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税务风险讯息的了解,并与相关部门和外部企业进行有效交流。企业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增加交流与沟通机制的建立,加深企业间税务风险讯息的交流,包含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和保密信息的管理。企业也要注重和税务机构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只有保证良好的工作关系才能促进彼此的合作关系,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第3篇

一、协调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的意义

财务会计的工作主要是指对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将财务的信息传达给信息使用主体,而税务会计是企业内部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的一种管理活动。从两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共同性是存在的,尤其是当我国处于计划经济的时候,使用会计信息的主体比较稳定,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更加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的完善,以会计信息为主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如政府、债权人、投资人等等。这些不一样的使用机构也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也影响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导致这两者之间出现较大的矛盾,并且难以调和,二者出现分离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过渡时期,要促进这个时期的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来看,两者之间的有效调和将会促进政府控制管理与征税的税收成本。从企业方面来看,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切实保护好企业自身的内部权益,实现企业内部的优化,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差别

(一)两者之间的作用不同

会计体系的诞生意指在于为企业的生产、投资及管理活动提供准确、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及真实的财务状况。两者的出现都是为了企业的资金管理,但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不同,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税法为基础,对企业的税务活动进行核算,规范纳税人的行为,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极大限度的减轻企业的负担。财务会计的目的是给投资者提供科学合理准确的企业资产,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使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投资更有科学依据。

(二)核算方式不一样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核算原则还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核算依据、核算对象、原则等方面,财务会计是直接将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货币计量为核算对象,而税务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则是与企业的税务相关的经济活动。从范围上来说,财务核算的计算范围更大。从财务制度的原则上来说,两者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的核算工作的正常运行,两者应该要互相结合,共同为企业的内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持。

(三)两者的会计方面不同

有关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作出规定,税务会计包括了四个构成的要素,即是纳税所得、应税收入、费用扣除以及应纳税额等等,企业内部缴纳税款的管理原则与这四个要素密不可分。而财务会计的要素则主要包括了负债、资产、收入、企业利润、资产者的权益与费用等这六大方面,企业的正常经营、财务情况的处理与财务会计与这六大方面息息相关,共同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

三、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协调

(一)构建系统的税务会计体系

在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对于当前制度的完善还不够彻底,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因此,要想完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完美对接,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就要不断完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以国家制定的税法最为依据,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确保税务制度合理有效的运行。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作为前提,企业应及时缴纳税款充分遵守会计系统的原则与要求,此外,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要保障税收制度与法律法规的相结合,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做出保障。

(二)完善税务会计的核算内容

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层面上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想要协调发展两者的关系,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尤为重要。具体的操作办法是:第一要严格遵守所得税的相关制度,要保证在会计制度的指导下,税收人的行为活动是规范的,应税费用列支标准应当适度放宽,税收扣除的力度必须要加大,储备更多的资源,才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此次在所得税问题的处理上,要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要实现两者选择的有效统一,减少核算内容不统一的情况发生。

(三)企业内部要进行协调

在企业内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不一样,但两者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财务审计报告,以便于管理层对供词的财务及相关税收活动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进而制定相关的策略以便于公司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公司来说,要实现两者的内部协调,就要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科学合理的促进这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流,此外,还可以采用统一的管理制度将其合并,通过相同的管理方法,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有效节约公司成本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

(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重要信息的披露

目前,在绝大多数公司内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构体系是产生分离的,而在大多数企业内部,大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两方面知识系统了解的不全面,而在企业内部,要实现两者的结合,首先企业就要加强对财务方面的管理,同时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知识体系结构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除此之外,企业内的会计制度只可以为企业的具体财务活动做出相应的解决,而宏观目标信息的披露制度不规范、不完善的现象,企业必须要意识到这一方面的问题,必须重视企业税收的稳定推进中小型企业会计必要性披露的重要意义,保证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从而有效的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有效的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

第4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税务风险企业纳税筹划

一、我国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税收的法律风险

税收的法律风险是由于企业为逃避税收负担而主观性地偷税、漏税、避税等,或由于税收政策变更而导致企业客观性地违背税收法律法规,从而给企业带来的潜在税务法律风险,如缴纳罚金罚款、滞纳金、刑事责任等。其可能的形式有:主观故意而导致税务法律风险、主观非故意而导致的税务法律风险、税收政策变更或调整而导致的税务风险等。由于企业与征税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为企业偷税、漏税、避税提供了契机;同时,由于客观税收政策环境的“刚性”特征,决定了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在税务环境变化的风险。

(二)税收的经济风险

税收的经济风险是电网企业未灵活利用税收政策而导致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企业缴纳了本可避免的税收所带来的税务经济风险。一般而言,纳税筹划是指企业以实现纳税最小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不违背税收法律法规为前提,而充分利用税收政策的弹性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电网项目和建筑安装投资活动、买电卖电经营活动、投融资理财活动等涉税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纳税方案中进行事前筹划,最终选择最有利于企业最小化税负、最大化利润纳税方案的一种行为。因而,能否合理利用纳税筹划手段,直接影响企业是否多缴纳了不必要的税负成本,承担了税务经济风险。

二、加强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

(一)有助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电网行业作为我国大型的国有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垄断型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掌握着工业、农业和新兴产业等产业发展所需的能源命脉。相应地,电网企业每年缴纳大额的税收对国家财政收入具有重大贡献,成为我国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电网企业所承担的税负几乎涵盖全部的法定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费、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税附加等等。因此,加强对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做到事前评估、事中识别、事后及时应对电网企业税务风险,能够有效防范和降低企业偷税、漏税和避税行为的可能性,对保障我国税收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电网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一定示范作用,从而保障国家整体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有助于维持电网企业正常运营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电网企业快速发展。至今,我国电网企业几乎垄断了全国电力能源的生产,其生产状况关系着我国农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持续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税收支出作为电网企业重要支出,占总成本支出的比例之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资金周转能力,从而影响电网企业对电力项目的投资支出力度,最终影响到整个电网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电网税务风险无论表现为潜在的税务法律风险,还是税务经济风险,无一例外均会增加电网企业的税收负担,承担多缴税或缴纳罚金、滞纳金等风险。而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税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等的税务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税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防范避免企业税务经济风险和税务法律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有效保证企业日常经营以及投融资等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采取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降低电网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整体运营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升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

(三)有助于提升税收征管效率

我国电网企业健全税务内控制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是实现企业对涉税事务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的重要举措。重视事前对税务风险的预防、事中对税务风险的评估和识别、事后对税务风险的有效应对,提高电网企业对税务风险的把控能力,能够规范企业涉税事务的正常运行、保障纳税行为的合法缴纳与申报、促进税务计算的精确性和纳税筹划的合理性。规范的经营和纳税在降低电网企业人为操纵利润偷税漏税的概率、缓解外部税务环境的不确定所带来税务风险的同时,有助于降低电网企业的纳税遵从成本和税务机关征税难度和复杂度,进而有利于降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并提升税务征管效率。

三、电网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电网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内部成因

1、内部税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内部控制是防范与控制企业内部风险的重要且有效的机制,内部税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保障涉税事务和纳税行为合规合法,而制定一系列预防、评估、识别、审查和应对企业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制度和规范,完善的内部税务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电网企业对建立内部税务控制制度的重视度不高,其内部税务控制制度还不太健全,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性力仍待商榷,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务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电网企业税务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合理,较偏重于财务报表目标的管理,而忽视了纳税行为合规合法目标的管理,使得内部税务组织机构难以有效应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没有设置专职税务机构,财务部门兼任会计、税务双重职责,这极易滋生出各种潜在的税务风险隐患。二是税收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不健全。外部税收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虽然使得电网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税务风险的发生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其发生绝非偶然的。企业可通过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以有效避免税务风险的发生。目前,我国电网企业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并未提前评估、识别和应对税务风险,当意识到税务法律风险或税务经济风险存在时,风险往往已成为现实。三是缺乏必要的税收审计制度。健全的税务审计能有效发现企业偷税、避税、漏税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而降低企业舞弊纳税的概率,起到事前防范和事后监督的作用。然而,我国部分电网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税务审计制度,审计人员对企业涉税事务的定期审查和评估工作执行不到位,而仅仅是按照税务机关要求而执行的程序式自查,或者外包税务中介机构。而税务审计外包可能存在外包中介机构因不熟悉企业内部涉税事项而未查出企业潜在的税务违法行为的风险,或外包中介结构受利益驱使而未深入审查企业内部纳税行为,增加了潜在税务法律风险。一旦税务机关稽核审查,便可能发现企业存在的税务偷漏税行为,而此时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税务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2、企业纳税筹划不当引起的税务风险。电网企业纳税筹划对税务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电网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不到位所引起的税务经济风险。电网企业管理人员和税务人员缺乏事前税务规划和企业整体税务规划,未将税务筹划贯彻企业涉税经营活动的始终。也就是说,企业没有充分借助纳税筹划手段,利用税收弹性和税收优惠政策规划企业纳税方案,以选取税负最小化的最优纳税,而致使企业蒙受的多缴税的税收成本损失,给企业带来的隐性税务经济风险。或者由于纳税筹划人员对税收政策或税法理解有误,而出现纳税筹划不当的情况,致使企业多缴纳本可节省的税收。另一方面,由于电网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不合理所引起的税务法律风险。纳税筹划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轻不必要的税负,同时也可能成为企业偷税避税的手段和工具。电网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利用税收弹性或优惠政策而偷税避税,从而达到以合法之名行逃税之实的目的,进而给电网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法律风险。3、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税务风险意识薄弱。电网企业的垄断性质易导致企业税务风险意识较为淡薄。由于管理人员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在税务风险意识淡薄或专业素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很可能会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倾向于强调尽可能减少企业缴纳税款,甚至授意或串通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操纵利润,采取非法手段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另外,企业内部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工作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同样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潜在税务风险。在此情况下,管理人员和税务人员在工作中极易出现差错。比如,计税依据、税率使用不恰当而导致企业纳税金额核算不准确;纳税申报不及时、不全面而导致企业面临税务机关处罚的法律风险;纳税筹划不合理、不恰当而导致企业面临潜在的税务经济风险;错开、转借、代开发票等管理不规范问题而致使企业面临多缴税的损失风险或补缴税款和罚金的法律风险等等。

(二)电网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成因

1、外部税收政策环境的变化。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最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便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税收政策又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形势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更,给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电网企业税务管理人员需要不断适应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重新评估企业的税务处理方法,增加了企业纳税筹划的难度和工作量。然而,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企业无法轻易察觉,致使企业不能及时对税务风险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此外,部分税收制度和法律条文较复杂或笼统模糊,有些税收政策的变化前后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造成征税双方理解上的偏差,从而使企业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控电网企业的税收弹性和优惠政策。当一项新的纳税政策颁布时,电网企业内部税务人员很难能够及时又全面地理解和诠释新的税收政策,这样便很可能导致企业选择不恰当的纳税筹划方案,甚至出现违背税法税规的行为,加大税务风险。可见,外在具有较强不确定而又不可避免地税收环境是我国电网企业税务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2、税务机关执法不规范。我国税务机关被赋予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容易滋生权力滥用的风险,使得纳税人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一方面,当税源不足时,税务机关加强执法力度,严格课税,对企业进行多头重复稽查和审核,可能造成企业税收减免优惠无法真正得以落实,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在税源充足时,税务机关会放松征税管理,稽查和审核力度不足,甚至私自减税或给予企业缓缴税款。而宽松的税务监管环境和较低的惩罚力度,却会助长了企业偷税漏税的动机,同时降低了企业对税收优惠和税收弹性的关注,从而给企业带来了税务风险隐患。

四、加强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构筑税务风险管理的

“三道防线”完善电网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的企业税务管理组织机构,构筑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设立专门的税务业务部门防线。配备专门的税务业务部门,明确其职责权限,要求其负责具体业务项目的经营,并做到事前预防和规划税务风险、事中识别和评估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事后应对已经发生的税务损失,确定风险转移、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规避等应对策略,以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水平。第二道防线是税务风险预防与预警机制防线。电网企业基于对自身税务风险水平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合理评估,建立健全企业税务风险预防与预警机制,采用科学方法防范、转移、规避、控制、降低风险。电网企业可成立风险委员会,并由风险管理部门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对涉税业务和纳税行为的审查和监督,及时识别出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将风险遏制在萌芽之中。健全的风险预防和预警机制,能有效防范外部税务环境不确定和企业内部经营所带来的潜在税务风险。第三条防线是企业内外部审计制度防线。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成立审计委员会,以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涉税事务的审查和监督。规范内部税务审计的时间、范围、程序,着重审查电网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避税行为、税务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税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完整、纳税申报是否规范等等。健全的内部税务审计能够有效降低电网企业偷税漏税的概率。

(二)完善企业纳税筹划行为

纳税筹划如今成为大多数电网企业合理减轻企业税负的重要手段。然而,不恰当的纳税筹划行为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税务经济风险,同时也与企业的税务法律风险紧密相连。因此,加强电网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完善企业纳税筹划行为是关键。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弹性。电网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核算方式、销售方式、纳税时间、进项税抵扣、税率等进行合理避税。如电网企业可根据纳税筹划考虑是否选择简易计税、利用“营改增”后固定资产进项税扣除的税收规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等;二是借助国家税收共享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利用国家税收数据库收集企业历年缴税数据、国家税收法律数据以及其他可比数据,可以有效识别企业风险,并利用收集数据合理筹划。同时,建立税务信息化平台,将基础业务、财务、纳税有机融合,实现电网企业的财务数据集约化,进而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便利。三是强化对纳税筹划监管,确保企业在遵守税法税规的前提下合理规划,避免出现以纳税筹划名义行偷税避税之事。电网企业可以建立纳税筹划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加强对财税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培训等途径依法筹划,合理避税。

(三)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

电网企业税务风险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财务会计或税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较低所致。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那么企业内部主观避税、偷税、漏税的现象便会少之又少,企业纳税筹划不合理的经济风险也会大大降低。在现代电网建设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首先需要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加强内部职员的税务风险意识,进而从思想上降低税电网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只有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企业税务法律风险和税务经济风险。因此,电网企业应加强职业培训,宣传税务风险预防机制和违规违法处罚力度等,促进企业纳税行为有效规避企业税务风险。同时,招聘精通财务、会计、税务、法律等复合型人才,强化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专门的税务部门有关税收政策和税收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以促使企业专职人员精通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涉税业务的税务优惠政策和税收弹性,提升企业纳税筹划的精确性和合理性。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法律体系不断健全,税收征管手段不断增强,促使企业必须依法纳税;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经济业务情况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随之增加。这样像以往简单仅靠某个部门(财务部)或某个人已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税收环境,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管理机制来控制税务风险,从而实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

一、概念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支,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部分。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税务责任的一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指企业未按照税法规定承担纳税义务而导致的现时或潜在的税务处罚风险;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因未按照税收程序法的要求办理相应的手续导致企业丧失本该享受的税收优惠、税额抵扣等税收利益。

二、目的和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的是为了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

三、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管理目标、管理组织机制、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风险控制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管理和沟通机制以及监督和改进机制,简称“一个目标五大机制”。

(一)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宗旨,对整个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起到总体指导作用。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税务风险意识及态度,以及行业惯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因素,对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设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因此设置适合企业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非常重要。对于刚成立企业、小公司来说,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基本上是以符合税收相关规定和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作为管理目标,比如纳税申报、税务登记、账本凭证管理、税务备查资料等等。随着企业发展、税收风险增加,企业会逐步建立相关涉税处理规定、制度,制定涉税事务操作流程,这时企业会以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为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二)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制任何有效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组织机制,有效的管理组织机制的核心是明确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税务风险管理也不例外,必须建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制度,明确部门、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如何建立有效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制?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目标需要设计税务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定岗位职责。1.组织机构设计遵从成本效益原则规模小的公司或刚成立企业,可以不需单独设立部门,只设税务管理岗位,甚至不安排专人只设岗位,这种设置并非不可行,只要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便是可行。说到底任何管理必须遵从成本效益原则,如果管理产成的效果不能弥补管理成本,那还不如不管。规模大、经营复杂的企业,可以单独设立税务管理部门和独立岗位。如图1、图2。2.建立制衡机制制衡机制,就是一种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的制度。一般包括:部门、岗位责任制度,业务程序文件、控制流程,决策、执行和监督等不相容岗位分离机制,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等。3.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计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要求,遵从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内控制衡机制,建立合适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一般从三个层次考虑: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具体负责部门、监督评价机构。由企业董事会及类似机构制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流程,具体涉税处理部门负责日常税务处理和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部门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性进行评价、考核、监检。

(三)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是税务风险的事前控制管理,也是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和监督基础。1.税务风险因素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很多,主要有:企业领导税务风险意识和对待态度、机构人员配制、专业水平、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制度健全性及执行能力等企业内部因素,国家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外部环境因素。2.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税务风险识别的方法,一般有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管理和按业务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点管理等方法。企业结合二种管理方法建立起税务风险点管理清单,进行快速有效地税务风险识别和风险点控制。(1)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管理方法通过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梳理方法来达到对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此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指导性,可以应对各种经营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但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税收法规理解程度要求高、专业性强。我国现行税收种类,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已经取消)、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税收法规,建立起各税种主要的税务风险点作为企业税务风险识别依据。税务风险点一般表现为是否及时、完整、准确的履行纳税义务。如增值税税务风险点:确定增值税纳税义务时间、确定增值税应税收入金额完整、确定增值税适用税率正确、确定增值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等,对其是否存在税务风险进行描述和规范。(2)按业务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点管理方法按企业业务活动情况,梳理出各种业务活动形成的税务风险点。如采购业务活动,及时取得合法票据、按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的税务风险点;销售业务活动,及时准确开具发票、销售收入确认、按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的税务风险点;税务申报作业,税据填报、审核等不相容岗位设计的税务风险点等。3.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清单和例外事项汇报管理税务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结合业务特点,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筛选出具有影响公司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的税务风险点,建立常规业务税务风险管理清单,对常规业务税务风险进行事先规范管理和控制。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特点,将出现风险可能性概率大小、税务风险影响程度高低,划分为重要性风险和一般性风险。如图3:4.建立税务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制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及相关程序制度,有序开展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风险评估可以由企业税务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并制定评估方案,组建评估小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实施;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利用评估机制不断完善改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清单,指导工作。

(四)税务风险控制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1.结合企业工作流程,将税务风险点融入企业内控中税务风险管理以控制税务风险为出发点,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清单,结合企业程序文件、工作流程等管理制度,把各个税务风险点融入各业务流程中,这样达到税务风险控制与企业经营业务内部控制完美结合。2.建立税务风险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机制为确保企业涉税岗位、涉税行为和涉税事项处理规范、有序、合法,以达到最大限度遵从税收法规、降低纳税风险目的。企业应当结合企业内控机制,系统性制定相关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及办法,对涉税业务管理、工作流程以及税务风险预防性进行控制。针对企业偶发性业务,在发生时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查找相关税收政策或咨询外部中介进行涉税事项处理。3.重大涉税事项事先评估、报告机制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进行重大对外投资、并购或重组,发生经营模式改变以及签订重要合同等重大经营决策时,应事先由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涉税事项进行税务风险评估。企业因内外部税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把握不定时,可以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以便避免承担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五)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管理的另一角度理解,管理就是基于对信息变化的掌握与目标的对比,采取相应措施对变化信息做出的有效回应,如制度、措施、决策等。所以税务风险信息有效和沟通渠道的畅通,是确保整个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有力保障。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确保企业税务管理机构之间、与各管理层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对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进行预防,对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多渠道税务信息沟通机制,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税务部门、企业与中介机构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有关税务政策沟通、交流。

(六)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机制任何有效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角度来说,权利需要制衡,责任需要落实。因此企业税务管理机构应制定评价方案,组建评价小组,定期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持续不断的改进(见图4)。

第6篇

【关键词】 税务风险; 最优选择; 博弈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日趋严重。2006年全国各级税务稽查部门共检查纳税人86万户,查补税收收入386.4亿元。2007年全年共检查各类纳税人53.7万户,查补税款430.2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1.3%。2008年共检查纳税人40.5万户,查补收入513.6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9.4%。2009年共检查纳税人31.3万户,查补收入1 192.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32.2%,超过2006―2008年3年查补收入的总和,比1985年全年税收总额还多。其间包括了北京泰跃、海天房地产、天津龙腾、重庆龙芯等一系列重大案件。在这个背景之下,很多学者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了研究,并且将企业偷税行为作为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两个误区:第一,很多学者在研究企业税务风险时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而在企业实际的工作中,每一个企业都会分为若干个部门,其中就包括决策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及财务部门,而在各个部门的日常运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博弈,博弈过程往往就是税务风险产生的过程。第二,企业税务风险可以分为主观性风险与客观性风险。偷税行为只能归入主观性风险,表现为企业主动偷税的行为;而客观性风险是指企业未采取任何主观性的税务管理或规划,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税务管理活动方面的风险。由于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企业税务风险,就属于客观性税务风险。下面将通过企业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来阐述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二、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一)博弈模型的参与者

该博弈模型的参与者有两个: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

(二)博弈双方都有权利作出自由选择

1.研究税法规定。2.不研究税法规定。如果选择前者,意味着本部门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同时税收的因素会影响本部门制定方案,使本部门的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但最后的结果是导致整个企业税负减轻,企业整体效益提高,而其他部门即使没有付出成本,也能“搭便车”获得额外收益;如果选择后者,意味着本部门可以不用考虑研究税法规定的成本,同时在制定方案时也不用考虑税收的因素,只需要按照本部门的目标制定方案(比如,销售部门在与客户签订合同的时候,只考虑本部门业绩,没有考虑收款方式、收款时间等因素,直接导致企业多交税或早交税;生产部门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只考虑产品的性能,忽略了原材料税款抵扣等因素,导致企业多交或早交税),取得本部门的效益最大化同时还可享受其他部门因为研究税法而创造的效益。但最后结果会导致整个企业税负加重,企业整体效益下降。

(三)假设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都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公司没有统一组织安排的前提下,部门之间缺乏关于税法规定的交流

企业经营过程中,假设双方都不研究税法规定,双方都只能获得5个单位净收益。而如果一个部门研究税法规定,将为企业创造4个单位的额外收益,但同时会付出3个单位的成本。由于企业无法确定额外的4个单位收益与哪个部门有关,因此企业会将增加的4个单位收益平分给两个部门。也就是说研究税法的部门最终只能获得4单位的净收益(5+4/2-3);而另一个部门不研究税法,最后反而将获得7个单位的净收益(5+2)。如果双方都研究税法规定,则各自付出3单位的成本,同时各为企业创造4单位的额外收益,从而最终各自获得6个单位的净收益(5+4-3)。图1的支付矩阵描述了这一博弈。

(四)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各自的选择

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在明确了各种情况下各自的收益以后,都可以选择研究税法或不研究税法。他们需要做的决策是:为了取得本部门利益最大化,应该选择研究税法,还是不研究税法。于是,两个部门之间就开始了博弈。

三、博弈过程分析

两个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如下:先来看生产部门的策略选择。生产部门在选择本部门策略之前,首先会考虑销售部门的选择。根据已知的支付矩阵,可以发现,销售部门如果选择了不研究税法,那么生产部门如果也选择不研究税法,将获得5个单位净收益;如果生产部门选择研究税法,反而只能获得4个单位的净收益。于是,在销售部门选择不研究税法的前提下,生产部门也会选择不研究税法(因为5>4)。如果销售部门选择研究税法,那么生产部门选择不研究税法将获得7个单位的净收益,而选择研究税法却只能获得6个单位的净收益。结果,在销售部门选择研究税法的前提下,生产部门也会选择不研究税法(因为7>6)。综上所述,无论销售部门选择的策略是研究税法还是不研究税法,生产部门都会选择不研究税法这一策略,这也是生产部门的一个占优策略。

同样的道理,如果分析销售部门的策略选择,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即无论生产部门选择研究税法还是不研究税法,销售部门都将不研究税法作为最优选择,这个策略就是销售部门的占优策略。

四、博弈结果分析

第一,博弈双方都得到了一个占优策略,这个策略就是选择不研究税法。因此,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就存在一个占优策略均衡(不研究,不研究)。

第二,结合之前的支付矩阵可以发现,这个占优策略均衡并不是最好的结果,很明显如果博弈双方都选择研究税法,那么双方都能获得更多的净收益(因为6>5),同时还能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创造更大的效益。但是为什么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不选择更好的策略来实现(6,6)这个更好的结果,反而将不研究作为占优策略呢?原因就在于,由于研究税法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创造的额外收益却要与其他部门分享,虽然双方都知道,如果两个部门都研究税法可以获得更多的净收益,但由于同时担心本部门研究税法,而其他部门不研究会导致本部门净收益的减少。结果,博弈双方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都会选择不研究税法的占优策略。因此,(5,5)是该博弈模型的一个必然均衡结果,而且是一个很强的占优策略均衡。

第三,以上分析的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博弈,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都有着类似的博弈过程,通过分析同样可以得出类似的占优策略均衡。

第四,该模型反映了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各部门从实现本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所选择的(不研究,不研究)均衡策略的结果,并不如合作策略(研究,研究)的结果,这个均衡策略也是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企业各部门之间在是否研究税法规定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特别是很多企业老板认为,税务风险是财务部门产生的,与其他业务部门无关,财务部门少交税是理所应当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各个业务部门更加缺乏研究税法规定的积极性。而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业务部门会更加担心研究税法规定反而会使本部门的净收益减少,同样会失去主动研究税法的动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都不去研究税法规定,更谈不上去识别税务风险,税务风险也就在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不知不觉的产生了。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税务风险不仅来自于企业主观的偷税行为,也来自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只要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五、博弈模型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对税收法规的学习

只有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对税收法规的学习,才能从根本上规避企业税务风险。将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作为企业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特别是业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的重要性,企业要统筹安排各部门的一线员工进行税收相关法规的培训,以降低业务部门的学习成本。同时,还要对业务部门订立合同、拓展业务等经济行为实施税收监管以提高业务部门税务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的能力。

(二)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或税务咨询岗位,全程参与企业生产的各项经营决策

通过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来管理企业税务风险,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该部门应该独立于财务部以外。条件不成熟的企业可以设立税务咨询岗位,帮助各个部门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税务问题。从企业的成立到生产经营决策,到原材料的采购,再到产品的销售等每一个业务环节,都要接受企业内部税务专家的监督,真正通过税收的手段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

(三)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税收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而财务部门仅仅只是负责核算和缴纳税收。因此各部门主管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与财务部门、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定期与财务主管、税务主管的业务沟通,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汇报各自部门的生产经营情况。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涉税疑难问题,也应及时与税务主管协商,制定解决方案。各部门与财务部门、税务部门还应在事前积极沟通,共同设计最为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以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宋洪祥.企业经营决策的税收管理与风险控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16-20.

第7篇

关键词:税务会计师;认识;作用

当前,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就必须时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朝着自己所制定的经济目标方向迈进,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是现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要完成的基本目标。税务在本企业内部中确实有重要位置,而税务会计师在税务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对税务会计师加以认识和了解将产生积极的深远意义。

一、对税务会计师的认识分析

1.税务会计师的专业技术与实际事务操作层面,在审计技术与审计程序中不可缺少。税务会计师的主要职责是全面执行税法,认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依率计征,依法纳税,这样一种规范审核不仅是企业内部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详细评估及概括的重要依据,并且,税务会计师还承担着相应的监督权力,在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中属于一项重要内容。从审计角度上来看,对各项应纳税额进行审核,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地方税费等,这是税务会计师审计必须进行的工作程序。从审计依据的角度上来看,具体涵盖了国家税收法规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一环节是税务会计师执业的根本性依据。另外,税务会计师时必须遵循国家税法相关执业准则及规则,执行审计程序,确保审计结论和纳税申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这样能够将企业的实际纳税情况全面的反映出来。由于,税务会计师实际工作中还承担着审计技术的职责,实际审计时会发现在企业各部门的纳税情况,绝大部分都需要进行税收监督管理控制,以避免税务成本费用有过多的支出。假如有发现不规范申报,企业必须加以有效的核实与计算,以收入过程中的成本计算为主,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税收报告。由此,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税务会计师具有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了企业所需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非常有必要对税务会计师税务的充分认识,正因为只有这样,也将大大地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2.现阶段,现代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同时行将采用了税务模式。这里所说的税务,指的就是纳税主体委托税务会计师,在相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代替其对有关税务事宜进行办理。税务会计师要在其权限范围内,以纳税人的名义,包含了扣缴义务人代替纳税主体办理纳税申报,负责纳税事项的一切服务活动,具体地说:有注销税务登记证、设置保管账簿凭证、月季年度纳税申报、税费汇算清缴、税务行政复议及诉讼等。现阶段,由于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每天的营业范围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又有难度,但必须运用税务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核算与审计,因此,这就采用税务的方式从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这是现阶段被众多企业所认可的税务发展模式。另外,如果只一味的靠着注册会计师进行税务,对于该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是无法满足的,还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税务机构作为依托,应不断的借助专门的税务中介机构,比如税务师事务所等。现阶段,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的同时存在,有利于彼此间的竞争、促进以及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共同提高,鞭策税务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并将其服务功能进行全面的转变,拓展服务范围,促使企业提高财务管理素质,提高涉税管理水平这是税务所发挥关键的问题所在。

3.点滴税务实务。我们在税务过程中,经常碰到资产损失如何税前扣除的具体问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的公告》文件精神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资产损失与其他支出。指的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与企业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包括成本费用、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区分销售折让与资产损失。企业因出售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价格上给予的减让属于销售折让;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的,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3)区分资产损失申报年度。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资料证明该项目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4)资产损失的确认证据。应具有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裁决书或仲裁机构的仲裁书,或者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法律文件为证据外;遵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2006)规定精神办理。

二、税务会计师在企业中具有的作用

1.帮助企业合理避税,筹划税收。在企业所有义务中,依法纳税占有重要位置,税收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关键性的手段。实际中,税务会计人员应始终遵循着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的帮助企业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合理的避税能够降低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对于企业规模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从企业未来发展情况上看,无论对企业资本的积累,还是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均有着一定的帮助。

今年的1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在部分区域和行业中进行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将现有的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成征收增值税。在已有的增值税百分之十七的标准税率及百分之十三的低税率基础上,又重新增加了百分之十一和百分之六这两档税率。从上述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未来的税率变动趋势将会是多种税率,而税务会计师在企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税率的多层次要求税务会计师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协助企业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税务处理方法,对企业内部的税收进行细致的筹划,以求得合理避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2.有利于发挥会计和税收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帮助企业进行合理的收益分配。众所周知,税收是国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工具,为了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际工作中,税务会计师应根据相关税法的规定,将企业的纳税活动加以核算和反映,对企业纳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另外,税务机关还可以按照税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查看纳税人是否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不良行为存在,要全面维护国家税法的严肃性,处理好各方面的收益分配关系。

3.可以监督企业依法纳税,协助税务机关开展稽查工作。根据相关法规,对企业应缴税费准确的核算,这是税务会计师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之一。企业实际缴纳税款时,不仅需要税务部门的监督,而且,企业内部还必须实行自我监督,以防止企业存在偷税漏税行为而导致企业税务风险。首先,企业税务会计师应监督企业依法进行纳税,所以,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对企业账务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且,还要将有关凭证保存与整理,以帮助税务机关开展税务稽查工作。税务机关在准备税务稽查前,企业内部的账务事先应进行全面的检查,以避免存在未按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的行为发生。企业应在税务稽查工作开展之前,将存在的错误加以改正,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纳税风险现象发生。其次,税务稽查工作进行时,税务会计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的配合税务稽查人员进行税务稽查。主动地提供相关的资料供给税务稽查工作,如账簿、凭证等,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具备真实性、可靠性。另外,如果税务稽查过程中发现了企业存在的问题,那么,就应按照有关规定,将企业的账务进行重新的整改和纳税调整或者补缴税款等。如果企业对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着异议,那么,企业应在缴纳应缴税金后,将自己的疑虑传达给有关部门,并申请复议。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税务会计师在企业中的具体作用就是研究如何将企业自身税务管理素质、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涉税处理能力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还要制定有效的措施统筹纳税,降低税收负担,避免纳税风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通过设立税务会计师岗位,对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完善,管理服务意识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营造出良好的财务环境,这是当前企业内部税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实际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文旭.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曹颖.我国税务师事务所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及突破[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8.

[3]张晓梅,孟怀宇.如何建立一套系统的增值税稽查程序[J].科技信息.2010(14).

[4]唐春洁.浅析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及工作特点[J].时代金融,2011(7).

第8篇

1.1防范企业税务方面风险

从企业税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上看,企业税务管理具有税务风险的防范功能,有了企业税务管理作为基础企业可以立足于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以各环节、各部门的高效率沟通明晰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实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核算,做到对企业经营、交易、服务方面风险的规避,在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同时,做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1.2提高企业经营安全性

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例如:税务风险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风险的重要种类,建立企业税务管理机制有助于完善企业财税工作体系,避免因对税法不理解而产生的税收方面的风险,进而构建出符合市场经济和财税政策的会计工作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降低企业经营盲目性,提高企业经营合法性的同时,有效确保企业经营的安全性。

1.3提升企业经营的经济性

企业税务管理可以实现企业税务筹划,这对于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确保资金稳定有着中要的意义,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经济上的收入和控制不必要的支出,这对于企业经营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税务管理还可以推进构建适于市场经济企业经营体系的进程,使管理、经营工作的基础更加稳固,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质量的提升。

2、企业实现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2.1完善企业税务筹划

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市场经济税收法律与政策的学习,关注税务法规的动态,及时及时掌握有关税务管理的最新动态,探寻政策法规与企业税务管理的新关系,形成对企业税务筹划的完善和提升。此外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应该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和全面沟通,学习企业税务筹划的新举措,提高企业税务筹划的能力。最后,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内控工作体系,树立企业税务筹划意识,建立企业税务筹划的体系,为企业合理进行税务管理,提升税务筹划能力,抵抗税务风险提供基础与平台。

2.2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防范是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效果远远高于出现风险后的补救。应该以企业内控工作体系为平台,建立起企业税务管理的工作基础,进而创建防范企业税务管风险的机制。应该在遵循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企业各项纳税事宜进行重点了解,并对风险进行评价;对企业自身的涉税业务进行重点的关注,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出现的管理错误进行及时的偏差纠正和调整,有效规避存在的风险,进而保障企业内部税务管理能切实实行,最终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与持久性的经营。

2.3加快企业会计内控信息交流

企业税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内控工作的高效率开展,而内控工作需要信息化作为支撑,因此,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信息交流和数据交换的平台,构建起适于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会计内控开展的载体和形式,做到对企业税务管理质量的保证。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程,而企业的税务管理也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在企业的税务管理活动中没有做好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工作,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因此,要完善企业信息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机制,对企业生产各环节的税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核对、整理、反馈,及时发现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出现。

2.4完善企业税务管理岗位设置

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立足于企业组织体系,要结合企业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建立起规范性和有效性的企业税务管理岗位,通过科学设置来优化企业税务管理各项工作的关系,协调企业税务管理岗位的职能与要点,建立企业税务管理的新组织体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的税务管理应该要结合内部控制以及业务的特点,明确职位的权限,将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落实到每一个负责的单位。因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时,要设置专门的岗位,并配备专门的税务管理的人员,明确每一个专职岗位的责任权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和税收管理的方案,以优化税务管理的内部环境。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

一、了解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的相关内容

高新企业实施研发费加计扣除是国家为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所推行的政策,它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研发费用,因此要在这些实际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研发费用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税法的规定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数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对其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节税,为企业健康运营提供保障;②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具有加计扣除项目资格,企业就会具备组织开展研发活动的有效证明材料,这为企业的资格证书过期重新审查提供便利,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其资格证书的通过率;③还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继续进行汇总研发费用,从而保障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所存在的税务风险问题

(一)在研发费用归集层面存在的风险

就目前企业的发展来看,利用加计扣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新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所得税带来了巨大的税务风险,尤其是研发费用归集标准层面的风险较大。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和加计扣除主要是以国科颁布的《高新技术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及国税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为重要依据,但是这两个文件内容之间的差异是较为明显的,它们对于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标准不同。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在设计费用以及企业研发费用的汇总主要针对的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层面;而加计扣除费用项目的汇总,它主要是针对新产品的设计、新工艺的规程制定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资料翻译等所产生的费用。由于它们在研发费用归集范围层面存在不同,相应的也就会存在着一定税务风险。

(二)在申报材料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高新企业在加计扣除材料的备案时,其项目材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相关资料不齐全,就很可能使得企业无法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进行加计扣除材料准备前,必须要保证项目材料的全面性、完整性。高新企业要想开展研发活动,它主要采取企业自主立项和省、市申报立项的申报方式,再加上企业自主立项的立项管理意识淡薄,立项时容易出现缺乏规范的立项书、没有完整的项目内容、在设备及人员和经费预算等问题考虑不周等等现象,这容易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在研发项目管理活动中存在风险

高新企业在进行研发项目管理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主要面临的风险有:第一,企业内部研发管理流程不规范、不合理,最终导致研发管理失败,使研发活动受阻;第二,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互不配合,这使得研发费用汇总容易出现误差,从而使财务管理难以到位、企业无法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第三,企业如果在技术水平、时间、进度和成果等的管理上严重超出预期范围,会导致研发项目管理失控,项目研发活动失败。

三、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规避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

首先,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管理是专业化、复杂化的,因此,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加强研发费的管理。其次,政府部门应该要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实时关注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动态来完善政策制度,使政策实施的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达到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目的。

(二)高新企业要采用有效措施,规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务风险

(1)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目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最常见的风险就是税务风险,因此,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时,企业管理阶层必须要树立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其在项目研发时决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能提高企业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让全体员工能够积极参与防范税务风险的工作,让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企业还需要做到诚信纳税、依法纳税,依法办理各项税务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事,降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税务风险。(2)建立健全高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想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首先,需要定期对税法法规进行更新优化,这样不仅能够实现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的协调同步,使会计信息的输出顺应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还能让企业能够实时掌握财务管理动态;其次,企业必须要从自身业务的基本特点以及成本效益相关原则出发,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效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有效、全面、科学的信息系统,才能进一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以及在传递等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3)优化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首先,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具有各部门之间牵约制衡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企业管理层的同时,又能有效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配备、权限职责、机构设置等工作,因此,高新企业应该从自身内部管理出发,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效益。企业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企业经营行为规范准则,明确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协调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等各种关系;其次,高新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税务风险防范制度,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使责、权、利三个方面能够有机结合,从而分散企业的税务风险;最后,企业还可以建立奖惩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10篇

近年来国家对增值税作出重大政策调整,企业所得税也相继出台重要法规,企业应研究这些政策法规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从税收筹划的角度适时在企业所辖范围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进行调整和合理的安排。笔者就企业开展涉税风险评估业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旨在通过建立适合的税务管理体系,规避涉税风险。

一、构建以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税务管理体系

税务管理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涉税事务管理组织与标准,即建立 “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以完善各环节涉税链条,加强税务工作的事前筹划和过程控制,实现企业税务价值的最大化。

1.建立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和模式下,企业机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趋势下,传统的、被动的税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涉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管理企业税务问题。

(1)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使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直接对接,共同运行;

(2)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有效地推动公司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角度,规范税收管理和财务管理。

2.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基本设计

(1)企业宏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构架。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企业税务高效运行的关键。企业基于组织架构和自身经营特点,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全面管理。

②职能。将税务安排融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传达税务信息;制定年度税务整体计划并实施监控。

③流程。流程中应包括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2)企业微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政策。建立适用本企业经营业务税收分析的构架和税法政策的归集系统;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企业应及时更新最新可适用税收政策系统;企业对内部发生业务的新变化做出适用税收政策判断;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案设计;企业应设置专门人员对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进行追踪分析,研究其对本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并在公司相关部分传达,对企业涉税业务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

②风险控制。企业应制定完善的涉税事项内部管理规范,财务部门应与各个业务部门的协调,尤其是重要交易的过程以及合同的谈判必须有企业财务部门的参与。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涉税事项必须保证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管理。

③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基于纳税风险防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过程进行控制;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在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进行考核。

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在主要经营业务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实施考核。

二、研究和分析税收环境变化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的影响

1.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并准确实施

企业通过对业务风险评估风险的问题,在研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对下设企业进行涉税业务处理的指导。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陆续出台重要规范性文件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企业应在财务管理部门应设专人对税收政策法规及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将与企业涉税业务处理有关的税收法规在分析的基础上在全公司进行传达。

企业应定期组织对税法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的培训。鉴于当前普遍存在企业所得税的业务处理及纳税调整明细表的填列质量较差,所得税和会计差异调整不准确,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报错误,纳税风险产生。

2.应对税收管理环境变化的对企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税务部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重点也在不断调整。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司,对大企业实施税收管理,作为当地重点税源企业一直被税务部门所关注,是税务部门管理的重点,企业面临税务部门的管理和检查比较频繁。

企业在加强内部税收管理的同时,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十分重要。税务部门对企业涉税业务的指导及检查时,企业应建立核定税务部门适用税收法规是否正确的制度,并对税务部门执法存在异议的事项和问题进行沟通。

三、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是企业控制纳税风险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其制定是否合理,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纳税风险的程度。 部分涉税风险的形成,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因此,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笔者对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企业财务和预算管理制度;

2.根据税法的变化调整会计核算;

第11篇

关键词:营改增 建筑企业 问题 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得到提高,相关的税务制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营改增作为我国经济模式转型的主要切入口,在对其进行试点与推广的过程中,已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关键步骤,对我国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对建筑业“营改增”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笔者分别从:“营改增”相关研究、建筑业“营改增”面临的问题、基于“营改增”下建筑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营改增”相关研究

“营改增”,具体指一个税种产生的变化,即原先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变更为缴纳增值税,其中增值税主要指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有效削减纳税重复性的环节。“营改增”能够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如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前,服务业营业额全额征收了营业税,不但增加了税收的负担,而且增加了税收的重复率;反之在实行“营改增”之后,以提高第三产业扶持力度为基础,对税收政策进行制定,有利于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营改增”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务与货物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常在对营业税进行征收时,国际贸易上对产品出口不会进行退税,导致上升了我国劳务和货物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度,极不利于出口建筑企业的发展。而在进行“营改增”后,其提高了我国税制在国际上的水平与地位,不但在价格方面获得了优势,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二、建筑业“营改增”面临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税负增加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时,纳税主体一般分为两种: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而这两种纳税主体相关的纳税优惠政策也各不相同。简单来说,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营业税适用税率基本固定为5%,在实施“营改增”之后,不但将税率提高到11%,而且有效削减了整个行业领域之间的税负。但如果结合每个建筑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企业成本体系构成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例如劳动力成本较高、使用材料成本较低,在实施“营改增”后该建筑企业的抵扣税额会减少,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会提高,如此会增加建筑企业整体的增值税税负,使得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大幅度上涨,降低了该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营改增”其实是国家提出的一项带有优惠性的税务政策,相关的政府部门还需在其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建筑企业面对“营改增”时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筑企业也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适应“营改增”适用后税务体系的发展形势,并积极调整内部的经营模式与方法。

(二)企业会计核算难度增加

实行营改增之后,企业自身所经营的各项业务应全部做好区分,不然相关的税务机关在征收税款上会全部按照最高业务税率进行征税。依照我国的具体情况,大部分的企业属于复合型企业,因此相同性质企业内会因其经营不同的业务而最终所缴纳的税款不同。企业为了少缴一些税金,需要对各项业务进行分开可算,这样就增加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难度系数。同时并不排除某些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不强,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营改增制度,在工作中也会出现失误,增加了会计核算难度。

三、基于“营改增”下建筑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严格选择供应商

为了加大进项抵扣金额,建筑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要选取合格的供应商,且供应商应开具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应合格。一般来说,虽然小规模纳税人可以通过税务部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由于发票数额及开具条件有所限制。所以,建筑行业在选取供应商的时候一定要合理选择,以免日后增值税专用发票较难取得,增加企业的税务负担。在采购大量建筑材料时,建筑企业要严格按照招投流程执行,依据供应商的规模、报价及产品质量等,综合选择适当的供应商。为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保证招标工作的可靠进行,建筑企业还要要求偏远地区的杂货店和个体户等开具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管理增值税发票

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内部的税务发票智能作为营业税的发票,且营业税没有税额抵扣的内容存在。在实行”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可以将进项税额进行抵押,来降低税收金额,但若要增加增值税抵扣,则要使用规定的增值税发票,便无法进行进行税额的抵扣,这时建筑企业的税务发票内容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故要求建筑企业要加强管理内容及方式的调整,对增值税发票进行妥善管理,以此才能有效规避因管理不当而使发票带来一定的风险。其次,建筑企业要加强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进出、市场流通、使用和保税等各个阶段,并针对发票管理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意外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要提高建筑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对发票管理工作的关注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行“营改增”对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来说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发展挑战,有效应对了建筑企业重复征税的漏洞,削弱了大多数建筑企业内部的税收负担,同时也严格要求了建筑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营改增”能够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务与货物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在此基础上要求建筑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以此来为自身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税收管理会计信息控制必要性(1)财税风险视角的必要性。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金流量等的反映。因此,会计信息形成后的不同状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是由于具备这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最终状态也会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主观故意的虚假反映。它是指包括经济交易中交易物的虚假以及会计报表信息的虚假。如针对一般的企业偷税漏税行为而言,交易物方面的虚假表现为会计凭证等的伪造或销毁等主观行为,会计报表信息的虚假是指企业不按现有规定对经济交易进行会计核算。当上述主观故意行为存在时,企业就会受到税务机关的严厉处罚。第二,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主观无意的虚假反映。主观无意的虚假反映是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不高,认识不足所导致的企业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不规范,继而使其制定的会计报表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的行为。这种情况虽属无意但也会形成虚假的企业会计信息,因此也会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税务风险。第三,会计信息的形成遵守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一方面,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经济事项进行了会计核算,另一方面,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符合要求。如果企业未执行上述要求,使其会计信息的记录与核算达不到相关规定的要求,那么企业很可能要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税务风险。(2)税后利润视角的必要性。首先,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有差异,那么企业的税后利润大小也会不同。可对企业会计信息状态的不同导致的企业税收差异,从而造成企业税后利润的差异影响进行分析。当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某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时,此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还有可能由于具体核算方法的不同得出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有可能形成多种企业税收额度。此时,企业如果不能对具体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就会面临不同的税收义务大小,也为企业纳税带来麻烦。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控制也会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大小,具体情形有两种: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会计信息控制;二是对与企业经济业务相关的特殊事项的会计信息的控制。这两个过程的控制如果没有按要求执行,会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从而使企业无法正确计算其税款,继而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额度。

(二)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控制可行性要想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企业管理者能否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中的某种可能性进行选择。(1)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分析。会计信息不确定性指会计信息偏离企业的价值核心而显示出来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为企业在现有的税收制度下,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进行控制提供了可能,继而实现企业税收管理目标。(2)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发生或确定具有可选择性。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发生特殊事项的经营业务。虽然这些特殊业务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其会计核算会更加复杂,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一般事前就对特殊事项的经济业务进行税收筹划,以承担不同的纳税义务。对此,企业也会有多个纳税方案,而企业会根据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来选取其中一种方案予以实行。这也说明了企业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对其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的确定具有可选择性。

二、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现状及影响

(一)会计信息发展现状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与之前的规定相比,在涉及到企业会计事项的许多方面做了调整,并逐渐与国际会计规范趋于一致;如将“公允价值”引入新准则之中、着重凸显了“金融资产”这一新资产分类名词的地位等。《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企业的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首先,《企业会计准则》中条款的变化使企业开始意识到经济环境和其所处的市场条件的变化,并据此重新制定企业决策;其次,企业也要准确了解《企业会计准则》,并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实践进行适当调整。

(二)税收管理中会计信息的突出问题(1)企业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准确的企业会计信息会给企业经营决策造成不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呈现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但并非所有的企业会计信息都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可以分为违法性失真和非违法性失真两种。企业故意为之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是“会计信息造假”的表现;而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基础不扎实引起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则会使企业会计信息呈现出不准确的信息。笔者重点分析违法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变化,现代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愈发普遍了。尤其是对拉动国内就业起很大作用的中小企业,他们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灾区。另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企业会计管理也不是很规范,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也不高,继而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2)无法获取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除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外,会计信息还存在另外一大问题,即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这主要是由于在企业对其具体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时,并没有注意收集与该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这就使得后续的会计信息整理、分析和会计确认、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无法有效控制企业的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来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管理与核算,也会由于在会计信息处理前期未有效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而对企业的纳税情况造成影响。

(三)会计信息失真对税务管理的影响(1)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影响。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会计处理活动本身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其自有的属性。这一客观存在的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税收利益也存在极大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应重视这种不确定性,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确认、计量、核算和管理,如果有关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的财务报告上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对企业参与的经济交易所创造的价值描述不真实,就会改变企业纳税基数,继而改变企业纳税额度,使企业承担多缴纳税款或少缴税后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税务风险。另外,企业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其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就会影响企业收集纳税信息,无法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提交缴纳税款依据,继而不能对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证明,这也可能使企业遭到税务机关的处罚,承担一定的税务风险。(2)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会计信息造假的影响。我国法律对企业涉税业务或事项会计信息造假有具体规定。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定义了“偷税”的概念,并对其处罚办法进行了规定。企业如果有偷税行为,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可能受到诸如罚款或刑事处罚等不同的处罚。企业对其涉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信息造假会使其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在业界的形象,从而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控制理论背景下税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优化

(一)重视对会计信息的控制(1)充分了解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控制程度,深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涉税会计信息重要性的理解,就要充分掌握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很多会计事项的处理方式上各有区别,使每种法规都具有不同的立法框架,由于立法基础不同,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上体现出了不同的方式。另外,虽然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相互独立,但在规制企业税务相关行为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企业在具体会计事项处理中,涉及到税务方面的会计核算时,要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信息收集、数据核算,然后再对比我国税法的规定,确定企业的纳税额度,使企业的纳税义务通过会计核算的形式反映出来。(2)企业要对会计信息的形成有完整的认识。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易或经济事项时,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数据资料,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对这些数据予以保留,并交与会计部门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对上述数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处理,最终形成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并掌握上述会计处理过程,按照规定处理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重要性,完整掌握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有效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强化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企业会计信息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确定的,是对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创造的企业价值和企业资产增减的真实反映。鉴于此,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一是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并产生会计信息的过程;二是企业根据经济业务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企业进行税收管理,就应当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并加强对此过程的控制。认识到这一点,再结合上述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两个过程,企业对会计信息形成过程进行管理时,必须从一开始就按照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从而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供保证。为了完成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第一个过程,企业税务管理者应当保留与企业经济交易相关的诸如企业股东大会对于某些经济业务的决策、会议记录以及交易合同等数据资料,以证明企业在某项交易中的交易决策,并给予书面证明,从而决定企业的纳税额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加大宣传力度,使员工理解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企业税收管理要落到实处,使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和宣传,使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理念有所了解,然后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进行相关培训,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观念深入人心,让企业员工都能切实明白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的重要性。(2)形成对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门整理。除了使企业员工明白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的重要性外,企业还必须对与企业税务管理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专门收集和整理,派专人对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实时关注税法的变化等。在我国,针对税务的法律法规各具特点,有些法律条文十分繁琐复杂,现代企业要想规避税务风险,使企业的税收管理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就应当在企业内部安排专人对上述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3)形成对企业涉税资料的专门整理。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扩大,企业的经济交易或经济事项涉及面也更加广泛,企业的税务资料也越发复杂。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安排专人对企业涉税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企业核算其税款额度,证明其涉税交易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使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税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