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启示

汤姆索亚历险记启示

时间:2023-06-04 10:4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汤姆索亚历险记启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汤姆索亚历险记启示

第1篇

本书描写了十九世纪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小镇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幼稚而又认真的言行可以给我们很深的启示他们讨厌牧师骗人的鬼话不喜欢学校枯燥的教育与循规蹈矩的大人和孩子唱对台戏他们聪明活泼正直勇敢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在正义与邪恶一较量中在危机降临的时刻他们能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真切地反映了儿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小说。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人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些自己童年时的味道。所以,这本书是老少皆宜的。

书中充满着童真,童趣,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作者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正因为这样才会把小时候的所见所闻写得如此淋漓尽致。马克?吐温以一个孩子的经历,细致地描写,处处透着童趣。成年人看着,也能重新体验一下童年的生活。

初一:狮子宝贝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名著阅读 创新学法

一、我来摘抄

新课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以前盲目地学,读名著不是简简单单地读,而是要有目的地去读。平时我们讲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读书时要适时进行圈点勾画。实践证明,读书文摘卡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名著的方法。我就七年级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设计了如下的读书文摘卡。

其他的文学名著也可以设计相似的读书文摘卡。名著虽然很长,但文摘卡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后学生一看到文摘卡就能回忆起各章节主要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名著在文摘卡的设计上也可有所创新。

二、我来表演

新课改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在学名著时我让学生就相关的故事情节来表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都知道,学生不是演员,他们没有表演的经验。那怎么办呢?首先,我让学生来观看名著拍成的电视电影。如《西游记》被拍成了好几个版本的电视,我找到了新旧两个典型的版本让学生观看,进行比较。学生们因为喜欢看电视,以前也有一些基础,所以讲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其次我还提醒学生,电视电影不能代替名著,我们在模仿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学生对表演很感兴趣,下面我就顺水推舟,安排一些文笔功底较好的学生来编剧本。这是表演的前提,我还特意指导学生练习剧本的写法,让他们注意接受其他学生合理的建议,我和导演物色了剧本所需要的演员,利用活动课时间安排学生排练。比如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表演中,许多中等生积极参与,还有一些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也加入了表演,尽管只是做了群众演员,但他们也乐在其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和磨合,这些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更能与人友好相处,班上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少了。学生们在表演中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在合作中明白自己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我来写作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作文在语文试卷上占很大比重,这就对我们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在编写剧本时就有许多不同的见解,由于名著大多是古代的内容,有些情节学生无法还原,如果按照原著来就没有办法表演,于是大家就按照实际情况大胆地进行了改写。改写往往是在对作品的情节、内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的,它能体现出读者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有机会改写名家大作,改变人物命运,重塑人物形象,学生往往表现出很高的写作热情。例如班级有学生就《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等内容加入了科幻成分,最后变为一部科幻类小说,我就觉得很好。

第3篇

一、以学生为本,选好课外读物

如何选择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呢?教师在选择时往往会从个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自己认为较合适的作品提供给学生,然而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要求和想法不一定与教师的相符。在选择供学生阅读的读物时,我们坚持五个原则:a)思想性强, 内容健康;b)材料难易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c)题材涉及面广,趣味性强;d)文章体裁多样化;e)语言地道、规范。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小说有不同的选择。因此,我们选材时必须先将读物读一遍,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小说,由于小说中描述的内容来源贴近生活,使得学生仿佛在读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于是能和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种相关性(Keller)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长久维持。

二、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能汲取新的营养,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检验已学过的知识。课外阅读之所以有别于课内,还因为这是在一种全新的条件下进行的“趣味学习”。许多心理学家的有关实验证明,通过简单的机械性的重复进行记忆的结果,往往易于遗忘,而在作为一种艺术享受的愉悦心情下记忆的效果会好得多。这一点是课内学习无法代替课外阅读的地方。抓好课外阅读的必然收获是学生能更好地消化课内双基,提高他们活用语言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策略的实践

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或娱乐的最基本途径。在国内各类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题占考试内容的很大比例,这说明阅读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主要方面之一。然而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很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者未能掌握和使用适当的策略。因此,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策略。

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Goodman, 1967)。预测是阅读过程的重要一环,对文章主题和体裁的预测,可以借助文章的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拿到一本小说,我们要求学生不要急于读,应先从小说题目入手,让他们猜测小说可能会写什么内容,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White death之前,我们就组织学生就其小说内容进行预测,学生们对于题目的White 各有所想,有的说White代表白色污染,有的说代表假的,有的说代表,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希望马上把小说读完以有个明白。

其次,要求学生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影响阅读速度的不良习惯主要有:指字阅读、有声阅读、摆头、眼停过频、回视等。不良习惯会影响其阅读速度,导致有限的阅读量。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尽量扩大视幅,按词组、意群甚至句子为单位阅读。遇到单词尽量不查词典,可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快速判断该词的含义,实在不懂的词再查词典,这样会更快地理解小说内容,加快阅读速度。

再次,读后理清小说的基本线索,人物关系及其故事结局,整体把握小说意思。通过阅读启发学生思考:(1)你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可以用一句谚语或格言归纳总结)(2)你喜欢或讨厌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3)你还可以再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吗?

最后,鼓励性的赏识表扬。一部分同学写得很好,拥有同一类书却阐述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体会,如 《苔丝》、《爱玛》、《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个火》、《简爱》、《艰难时世》 、《雾都孤儿》、《忠实的朋友》等。此刻,老师们可以把好的作文张贴在墙上,供同学阅读欣赏。这样,他们的肯定或欣赏都会让他们欣喜不已,会更加努力去开展课外阅读。

四、营造良好环境

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他们阅读的方法本身就是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这里再重点谈两点。

1. 获得各科教师的支持。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当然是英语老师该管的事。可如果认为它仅仅是英语老师的事,那就不对了,它需要所有老师的关心支持。有些老师可能会反对课外阅读,更有可能会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这样,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还会高吗?英语教师辛辛苦苦调动起来的阅读积极性又被一盆凉水浇灭了。

2. 获得家长的支持。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时间大部分在家里。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应当让家长明白,学生们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然后让家长知道具体的做法:给学生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给学生选择足够的好书,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五、读后感悟,读以致用

目前阅读教学的目标似乎就是掌握应试技巧,就是能够选择正确的标准答案。陷入这种误区的阅读教学必然抹杀阅读作品本身应该带给读者的愉悦,更扼杀不同阅读个体对作品不同的解读自由和权利。学生在阅读小说后,被其内容所感染,必然会有强烈的表现欲,我们及时为学生提供条件,引导学生写故事梗概或读后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为有蓝本可依,学生写作就不至于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中的高不可攀。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吐温,《亚当夏娃日记》,《圣经·创世纪》,仿拟

马克·吐温是美国伟大的小说家和幽默大师,他最著名的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恩芬历险记》(1885)。他后期的一部小说《亚当夏娃日记》虽不及前两部小说出名,但是也有其不可忽略的优势。《亚当夏娃日记》是马克·吐温为怀念其已故的妻子而作的一部小说。这篇小说共有三部分组成,《亚当日记摘要》,《夏娃日记》和后来的《在伊甸园一天》,其中前两部分是小说的主要部分,也是我们论文讨论的重点。这篇小说以《圣经·创世纪》为蓝本,却一反《圣经·创世纪》中,以原罪和惩罚为主导的主题,它以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为主要人物,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日记为表现形式,记录了亚当和夏娃从相见、相识、到相知的感情历程。

《圣经》作为宗教的产物,它更多的是向人们传达一种神圣的宗教思想,宣扬上帝的伟大,神圣,万能和无所不知,警告人们违背上帝意志的后果。在《圣经·创世纪》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了上帝惊人的创世之举和第一对夫妇犯下“原罪”的后果,却没有描写当事人亚当和夏娃的内心活动。然而在马克·吐温的笔下,亚当夏娃的故事不再是一个犯罪和受罚的悲剧,相反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亚当和夏娃如我们普通的人一样,他们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结婚和生子的爱情长跑小论文,他们的故事成为浪漫的爱情传说。亚当,夏娃,虽然他们沿用了《圣经·创世纪》中的名字,然而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思想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仿拟是英语语言学修辞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手法。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它可以用来讽刺嘲弄,也可以创造出幽默诙谐的效果。最早仿拟是有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的,当时仅限于诗歌范围,后来经过学者的发展,逐渐用于各种文体当中。其中小说的仿拟就是其中产物之一,尤其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尤为盛行,马克·吐温应该就是受此影响。仿拟,决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仿照现成的材料进行变动、寓以新意的一种创新用法。这种仿拟修辞手法往往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传达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或达到幽默诙谐的目的。本文作者试图运用仿拟理论对《亚当夏娃日记》小说中呈现的主要人物亚当、夏娃和未出现的上帝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分析《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创世纪》的仿拟。借此来研究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幽默技巧和蕴含的宗教思想,以及作者想借此表达对待婚姻和女性的思想情感。

《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人物夏娃的戏仿

女权主义一直致力于追求男女平等,试图去改写男性作者笔下扭曲的女性形象。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女权运动非常盛行,她们呼吁男女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包括政治,经济。作为一个敏感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必定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那么夏娃或许就是马克·吐温笔下女性的代表,借此来表达他对女性的态度。

夏娃作为人类的第一位妻子,在《圣经·创世纪》中总是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她几乎没什么语言,仅有一次当她被问道为什么要吃“禁果”的时候,她回答是蛇诱惑了她。整个创世纪的故事只是为了告诉读者上帝创世的伟大和人类“原罪”的来源。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做成的,这就决定了她地位的低下,她必须服从与亚当,这个人类第一个男人的管辖。然而,在马克·吐温的《亚当夏娃日记》中,夏娃却是另一种形象。正如亚当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在我看来,她还非常年轻,只是一个小姑娘,许多地方得原谅她。这个小姑娘兴趣盎然、满腔热情、活泼可爱。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充满着无限的吸引力,也代表着神秘和欢乐。”(《夏娃摘自亚当的日记》,15)

夏娃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再也不是一个沉默不语,只懂服从的女人,她积极乐观,非常健谈,而且还承担起了给伊甸园中所有事物命名的重任,甚至她把伊甸园的名字也换成了“尼加拉瓜瀑布”。就像她在日记中写到,“最近几天,我替他做了给所有事物命名的工作,这就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因为他在这方面毫无天赋,显而易见,他是十分感激的……当我一看见动物,立刻就知道它是什么小论文,根本不用想,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就会闪过我的脑际。完全像一种灵感,毫无疑问,那就是灵感,因为我敢肯定,半分钟之前我脑子里绝对没有那个名称。我似乎只需要看一看动物的形体和它行动的模样,便可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夏娃日记》,12)然而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是唯一具有命名权的人,而且是在夏娃出生之前,所有动植物的名字已经命名好了。《亚当夏娃日记》中,夏娃取代亚当命名事物,对于《圣经》记载是一种反叛,同时也挑战了上帝的权威。在这里,夏娃与亚当是平等的,甚至她在某些地方是优越于亚当的。

《圣经·创世纪》中的夏娃总是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她默默听从与上帝的安排,同时又必须服从她的丈夫亚当的夫权。然而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夏娃热情,好奇,积极。她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星星和月亮是她最喜爱的事物,因此它们短暂的消逝令她非常的伤心。也正是她的好奇心,才有了亚当夏娃的爱情故事,因为亚当是那么的木讷,孤僻,他一点都不关注夏娃,甚至还要尽量避开夏娃。然而对于夏娃来说,亚当首先是一个新奇的事物,她的好奇心驱使她慢慢的去了解亚当,认识亚当,到最后相知相爱。可以说,没有夏娃的积极,好奇,就不会有人类第一对夫妻的出现。相对于木讷迟钝的亚当,夏娃对新事物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天赋的,她还发现了火,火焰,而且还创作了自己的座右铭,例如她被火烫着的时候,她说“曾经被火灼伤过的人会躲避火”。

相比于亚当来说,夏娃更像一个人类的始祖,她发现未曾发现的,创造未曾出现的。

在与亚当的爱情历程中,夏娃表现的非常积极和勇敢,这与《圣经·创世纪》中的形象是完全相反的。在《圣经·创世纪》中,夏娃是没有决定权的,在上帝的权威下和亚当的夫权下,夏娃只是一个默默的承受者,充其量是亚当的一个助手而已。然而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夏娃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爱情。当她第一次见到亚当时,她就主动去引起亚当的注意小论文,主动去示好,甚至不惜去尝试“禁果”,就如她说的,“若是能让他高兴,伤害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夏娃是现代女性的代表,她热情,奔放,积极,勇敢,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而不受时代枷锁的束缚,而且善于发觉新事物。她远远超过了那个木讷,腼腆,只懂得修筑小木屋的亚当。这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男权社会还盛行的社会,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人物亚当的戏仿

亚当作为《圣经·创世纪》中一个地位稍略于上帝的人物,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显得异常的迟钝和无趣。当夏娃第一次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时,他却抱怨,“有只长发的动物老是在我身边闲荡,或在身后跟踪着我。我可不喜欢这样,因为我习惯独来独往,我希望它能同其他动物待在一起。”(《亚当日记》,1)这充分显示了亚当不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于夏娃,他只是把她看作与其他动物一样的一个新种类,对她并没产生任何兴趣。正如他所记载的,“那个新动物说,它的名字叫夏娃。反正无所谓,我也没有理由反对。它说如果我想要它来,就喊那个名字。那个名字显然引起了我的重视,那确实是一个美妙的字眼,值得重视。这家伙还说它不是什么家伙,而是“她”。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不管‘它’或‘她’都与我无关,只要‘她’离我远远的,不要听到‘她’的唠叨就好了。”(《亚当日记》,2)从亚当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高傲,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男人也特有的一种品质,在他们看来女人的地位是远低于男人的,女人必须服从于男人。此外亚当夏娃的相遇与《圣经》中的描写也是截然相反的。在《圣经·创世纪》中,是上帝把夏娃带到亚当面前,亚当立刻就说夏娃是他的“骨中骨,肉中肉”。马克·吐温对《圣经·创世纪》的改写,颠覆了男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念,也影射了作者对女性追求平等的支持。

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亚当并不是《圣经》中那个按照上帝形象创作的完美形象,他也没有命名的天赋。就如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而我根本就没有机会替任何事物命名。那个新动物总是在我开口之前就说出了新看见的东西的名称,我想抗议都来不及。”(《亚当日记摘要》,1)在《圣经》中,亚当被赋予命名的天赋,而且命名的工作在夏娃出世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然而这里的亚当,愚钝小论文,木讷,除了知道筑建自己的小木屋以外,似乎没有别的能力,他似乎还没有夏娃,人类的第一个女性聪明伶俐。

另外,亚当没有审美观。他只关心事物是否有实用价值,并不在乎它的美观。夏娃在她的日记中写到,“……他对花毫不在意,他把花称为垃圾,全然分不清花的种类,而且他还以为那样的感觉才算得上高贵。他对我漠不关心,对花熟视无睹,对日暮黄昏之时那斑斓多彩的天空也无动于衷——难道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知道搭建窝棚居住以避开美妙而清洁的雨水吗?”(《夏娃的日记》,14)亚当是上帝创造的完美产物,他应该具有欣赏美的能力。然而,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亚当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地位的态度,男人并不优越于女人,相反在某些方面,男人还要通过女人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人物上帝的戏仿

在《亚当夏娃日记》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却完全消失了,这对《圣经》的权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是处于中心的人物,他创造了世间的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他预见了原罪,惩罚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整个圣经故事告诉人们,上帝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的,人类必须遵从上帝的意志才能获得救赎,否则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马克·吐温通过仿拟,让万能的上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的爱情故事,首先他肯定了人类,尤其是女人的重要性;其次他也挑战了上帝的权威,影射了他对宗教的怀疑态度。

小结

十九世纪的美国,各种思潮蜂拥而至,达尔文的进化论,女性主义,超验主义等都传入了美国,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转变,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完全颠覆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因此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动摇,人们的宗教观也走进了迷惘。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对这些新事物的嗅觉应该是最灵敏的。这在他的《亚当夏娃日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他表达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小说里他给读者呈现了亚当,夏娃主要的人物,伊甸园场景,禁果,还有引诱夏娃的蛇和该隐小论文,亚伯;另一方面,作者采用“仿拟”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不同于《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夏娃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潮的一个反应。首先,他对女权主义提出的男女平等是持支持态度的,夏娃就是他心目中理想女性的代表,美丽,勇敢,聪明,热情,开朗。其次,对圣经故事的改写,挑战了基督教的权威,讽刺了那些束缚了人类几个世纪的教条主义的迂腐。再次,作为曾经的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从来没做过任何违背上帝的事情,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这也让他对基督教提出了质疑。

《圣经·创世纪》告诉人们,女人是原罪的罪魁祸首,这种谬论伴随着女人走过了几个世纪,它束缚着女人的成长,把她们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生活空间,“男人的贤内助”,“家中的天使”,“第二性”,“他者”便是女人们的地位,然而她们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无权为自己辩解。马克·吐温重塑了女人的形象,也提高了女人的社会地位在《亚当夏娃日记》中,这促使当时的人们对女人的地位还有基督教的权威不得不进行深思,同时对现代这个社会也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

参考文献:

【1】Habib, M. A. R.. A History of Criticism: FromPlato to the Present. The United Kingdo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2】Selden, Raman, Peter Widdowson, and Peter Brooker. A Reader’s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圣经》,中英文和合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10年6月。

【4】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