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支架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设主题,进入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主题是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教学活动。这里的主题不是指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指文化主题,指那些连接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考的走向,使他们自发产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在课前推荐学生观看精彩视频《人类地球生活史》,视频中用诙谐的表现手法向大家讲述了人的一生要使用很多纸张、制造很多垃圾,风趣的画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情绪高涨。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查阅了北极发烧、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等相关新闻,思考温室效应的成因。课堂成了学生进入情境、寻求知识的殿堂,他们自发地制作了环保题材微视频,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笔者诱发学生创设主题,引导他们围绕某一主题,将技术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学习过程。这种教学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引发学生的探究需求,使其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动力。
“搭建支架”,明确目标,引领学生探究方向
“搭建支架”是“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内容,为学生探索问题提供方向,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构建学生自主追求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框架。
笔者在教学活动前,先制作了相应的学习网页传到校园网服务器上,为学生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概念搭建了框架,同时方便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使用,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该网页具备“学习目标”“导学材料”“学习视频”“作品园地”“BBS论坛”“与我联系”等功能。学生利用该平台,明确学习目标,把握探究的重点与难点;“导学材料”中设计的任务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同r也为学生厘清了知识点的脉络,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视频”把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碎片化处理,方便学生通过视频学习,使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作品园地”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在“BBS论坛”中,师生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与我联系”中,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随时与笔者保持联系,以便解决课内外遇到的问题。
“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实现了学生掌握技能,更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不仅让学生掌握微视频制作的技术知识,更潜移默化地让他们认识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人生观。教师找准支架建立和拆除的时机,给予学生适时的提醒和帮助,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情感。
“拆除支架”,课内外翻转,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拆除支架”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升华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最明显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学生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引,这时,教师要适当减少支架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方法和技术,避免学生“跑偏”,最终目标是完全拆除支架,让他们在学习中完全独立起来。
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教学视频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工具,笔者通过录屏软件、皮影客、focusky等软件,将各知识点制作成教学视频,并上传到自制学习网站或班级QQ群中。这些视频是碎片化处理的知识点,方便学生对照各导学材料中的任务,自主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就能够掌握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第二梯度,并借助第二梯度向第三梯度攀登,一步一步走向深度学习。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网站BBS等渠道与同学、教师互动交流。学生的差异特点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于是有些学生会自发地充当教师的小助教。当学生出现新奇想法时,教师应及时鼓励,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为了说明某些观点,学生会利用QQ或网站BBS发表观点,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逐渐“淡化”“隐退”了。
在多种媒体的支撑下,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方法,独立进行探索,完成任务。这时,不同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方法,独立探索知识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分组协作,课堂教学翻转,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的兴趣、差异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天然的资源宝库。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在课前所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创设不同的学习任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配搭起来,合理分工,明确学习任务,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课堂的合作学习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每组6人,并由小组中品学兼优、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担任组长。学生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商讨确定作品主题,编写剧本,交流获取制作视频素材多样性的方法;探讨制作作品技术性的方法。通过异质分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得到了互补,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有力地激活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再创新知的能力。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各小组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问题等,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交流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缩小了学习能力的差异,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倡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多渠道展示,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
高中化学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转变学生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有很多种教学方法都在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些目的,其中支架式教学法便是一种尤为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
要想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就必须要从支架的概念入手。单纯地讲,“支架”这个词是建筑中使用的脚手架,它是为了高空安装构件用的。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使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学会自主学习,等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再撤掉“脚手架”,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节。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几个环节
1.严格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支架式教学法的根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以,实施支架式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按照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来建立概念框架,搭建“脚手架”,只有搭建好了“脚手架”,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利落实支架式教学。如在教学“摩尔质量”一节内容的时候,我就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提出了几个问题:(1)相对原子量的定义是什么?(2)摩尔又是怎样定义的?(3)1mol32S原子和1mol12C原子的数量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它们的质量之比怎样?各为多少?这三个小问题,从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开始,逐层深入,越搭越高,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学生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更高的台阶,直到学生得出关于“摩尔质量”的结论,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发挥概念框架中某个节点的作用
在帮助学生建立支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发挥其中某个节点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又不至于增强学生的依赖性。比如: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一个实验中,很多学生都无法按照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来配置溶液,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有好几位学生都很好奇,跑来问我原因。于是,我带领学生对该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了回顾,并总结出了一些容易引起溶液浓度偏差的原因,如有的是因为称量药品不准确,有的是因为室温的高低不同,也有的是因为没有洗涤,或没有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还有的是因为视角所引发的浓度偏差。所以,总结出了这些原因,我让学生对号入座,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溶液浓度偏差的原因,并予以纠正。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何会产生误差,而是带他们总结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对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加深了印象,同时会根据这些条件来回顾自己的实验,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我们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从容面对,发挥每一个细节的作用,真正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顶峰。
3.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支架式教学法的根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其借鉴的又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建构,在所谓的“支架”内继续攀升。为此,教师可以有选择、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由一开始手把手地引导,到后来逐渐放手,到最后完全放手,学生依然能够进行自我建构。
4.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因为学生在自学某部分知识与内容时,通常会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前概念,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进行讨论,合作中的小组成员在任务驱动下,对概念进行比较与分析,不断地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抓住事物本质。同时,讨论也会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概念得到交锋,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构成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认识,因此他们在独自学习、独立观察的基础之上,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与小组内成员汇报交流情况,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共享集体思维,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变得简单、直观。
切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只需抛出问题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待学生讨论过后进行总结与点评,切不可过多干涉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还在微弱地发挥,支架依然没有撤掉。
5.科学地进行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来说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支架式教学实施以后,教师究竟有没有把学生引领到科学的境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支架式教学模式有没有发挥作用,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也是支架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本环节,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习惯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提升与否等方面来观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并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
在这一系列的环节完成之后,支架式教学也就得以完成。教师放手,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只有放手,才能最终完成支架式教学。
关键词:中职生;中职英语口语;支架式教学模式
本文系省级规划课题“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
在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教师难以攻克的瓶颈。根据我校承担的湖南省规划课题《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调查发现:在全省200位中职英语教师中,58%的教师认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口语的强度根本不够。在全省1500名中职生中仅有44%的学生对学好英语有一点自信;大多数学生怕“开口”,羞于“开口”。2008年12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当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坚持服务为宗旨、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在缺乏英语语境的客观条件下,英语口语课堂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为了提高口语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中职英语口语课堂中尝试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证性研究。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一个术语“支架”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来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些由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给学生,用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辅助物,就被称为“支架”。一旦学生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支架,会被逐渐撤离。用“支架”来命名语言教学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具有脚手架的基本特征:结构相对稳定且容易拆装,具有辅助作用且不断向上推进。结合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动态支架,创新地把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串成了五步教学流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出支架。教师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话题情境,围绕当前话题捕捉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进行交际的“支架”线索。
第二步:自主探究,建构支架。教师依据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独立探索,主动获取信息,对信息加工和处理,逐步建构“支架”,掌握交际要点。
第三步:合作学习,完善支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加强对相关句型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互补信息差,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四步:效果呈现,淡出支架。教师提供难度略高于单元话题的交际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沿“支架”继续攀升,从而脱离“支架”的扶助,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第五步:评价反思,回顾支架。通过学生在口语操练中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小组口语活动成果的评价,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与收获。
通过第一阶段(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我们进行阶段性教学效果总结,以获得进一步研究的依据。
二、教学试验
(一)实验假设、实验对象、变量
实验假设:中职英语口语教学采用支架式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英语听、说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水平。
实验对象:选取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11级两个班的93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设学前教育1102班为对照班(46人),学前教育1109班为实验班(47人),均学过三年初中英语。
自变量: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
因变量:阶段性测试成绩
(二)实验工具
采用口试的方法,试题为自行设计,(信度系数为0.82),达到试题的评价标准。
(三)实验控制
入学时两个班为随机分班,为了确保实验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实验前我们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英语口语水平测试,前测结果见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相同的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基础英语》第二册,教学时数、教学进度皆一致。
两次口语测试的考官都不是受试学生的任课教师,且口试的评分由双人进行,采用等级评分,通过对两位教师的评分进行等级相关计算,其等级相关数为0.60,属于“0.5-0.8”范围之内,是显著正相关,评分结果可靠。后测结果见表2。
表1两组学生实验前考试成绩统计(前测)
考试成绩
组别 n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实验组 47 4 14 7 22
对照组 46 5 9 11 21
表2两组学生实验前考试成绩统计(后测)
考试成绩
组别 n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实验组 47 12 24 7 4
对照组 46 6 10 10 20
本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及查表法对两组学生实验前测和后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建立“检验假设”,假设前测和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相同。我们通过使用X2值检验以对所得的分类分等的计数资料与理论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以推断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之间是否符合我们的假设。如果“实验假设”能接受,实际数与理论数之差就不会太大,也即X2值就不会太大;如果计算结果X2值很大,就要拒绝“检验假设”。表1显示实测X2值等于(n=93,按照X2=n(A2/nRnC-1)的公式计算,根据自由度计算公式得到自由度df=3,查X2值表,X2(3)0.05=7.81,比较这两个数,查表进行结果判断,P若>0.05,则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接受“检验假设”;若P
三、结果与讨论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中职英语口语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搭建支架),学生主体(建构支架)的作用。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采用支架式模式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水平,备课量和备课难度加大,且对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太差,在构建支架的过程中总依赖同伴,收获甚微。但从整体来说,老师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口语表达的流畅度及现场交际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符合国家提出的培养中职生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要求,值得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欧阳前春“支架”的魅力―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微探[J].教育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支架式教学模式 热力环流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3
“支架”一词源于建筑学的脚手架,教育界的“支架”借鉴脚手架的含义,用来指教师为促进学生完成知识主动的意义建构以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而提供的帮助、支持。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进入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些环节并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搭建支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进入情境
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火烧葫芦谷”导入。提供历史故事情境支架,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意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倡导的。
二、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要摸清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做好已有的知识铺垫。然后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学习的概念框架,该概念框架应置于“最近发展区”内。
1.知识铺垫。热力环流涉及两方面物理知识,一个是热胀冷缩原理,另一个是气压大小的影响因素及等压面概念。热力环流之所以成为一个难点,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学生搞不清楚气压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而其恰是透彻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关键。因此在为学生进行知识铺垫的时候需要为学生搭建此方面的背景支架。
2.提供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如图1所示:
三、独立探索
播放课本活动探究的实验视频(直观支架),向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问题(问题支架):(1)^察烟雾运动的方向并在图纸上用箭头画出。(2)解释烟雾在蚊香处上升、在冰块上方下沉的原因。(3)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示学生结合已提供的学习支架和课本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
四、协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生在经历独立探索之后,教师应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鼓励各小组积极合作交流。首先,就上述观察实验提出的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其次,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在探究城市风时,向学生提供支架――城市人为热的来源;探究海陆风时,提供支架――水和沙的比热容对比;探究山谷风时,难度较高,提供支架――李商隐《夜雨寄北》。
2.师生共同探索。教师根据学生在汇报讨论成果时出现的错误和误区进行评价和总结,再提供相关支架,协助学生突破热力环流的难点和易错点。具体如下:(1)请学生观察近地面和高空压强关系,得出近地面和高空中的压强成反比。(2)明确大气运动顺序和方向。热力环流是先有空气的受热膨胀上升和冷却收缩下沉,后有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3)引导学生比较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值的大小,强调高低压只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不同水平面,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4)请学生观察课本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中等压面受热冷却前后的变化,并提供“小质点+数值”方法支架突破等压面弯曲问题的难点。
五、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概念框架和相关支架基础上自主学习成果的检验。效果评价的方式多样,既可以对学生在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本文通过设计一道“热力环流”题来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成知识意义建构。如图2所示:
(1)比较A、B、C、E气压的高低。
(2)判断A、B受热状况。
一、支架式教学特点
1. 主体活动积极性。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为学生创造可以参与的社会情境,通过提供例子、形成讨论、不断促进和支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不同的案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2. 学习活动操作性。采用Moodle平台支架式教学,在不同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对我提出的同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答案,目的是不能让学生按着教师的思路走,而是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搭建起支架融入到情景教学中,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3. 学习过程互动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产生思维的火花,促进知识的构建与创新。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与合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知识的合成,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答卷。
二、依托Moodle平台,开展支架式教学
1. 创设情境。主要是指通过Moodle网络平台,对每一堂课的课程设计采用Moodle的“添加资源”中的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场景和学习材料。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体现广阔深邃的思考空间,拓展情感的发展天地,把教学内容融入现实生活,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感。整堂课学生都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各种情境中。
2. 搭建支架。搭建支架就是围绕当前学习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当学生对影视的基本功能有所掌握,此时,他们应掌握常用的合成、实体(固态层)的创建、参数设置以及素材的导入、特效的加入和设置,掌握其对层的调整、遮罩的使用、使用文字通道,最终通过学习能够独立完成对多媒体特效的合成。熟悉了这些后,就掌握了AE的制作方式。当需要利用AE完成时尚广告时,我就抓住这个时机,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脚手架”。在教学时,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至4人为一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考勤以及与指导教师联系。接着,为每组学生搭建的支架就是根据时尚广告创建和编辑的方法制作某产品广告,以实训时间的长短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产品广告为例,每组同学安排制作不同部分,如片头、片尾、主体部分等,促使每组学生各自独立设计制作,组合到一起后是统一设计风格的产品广告作品。
3. 独立探索。每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做片头设计,有的负责主体部分设计,有的负责片尾设计等。为了达到更好的制作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其它软件,加入AE软件里的外挂插件,同时使用其他辅助软件,如3D文字软件Xara3D。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片头、片尾的字幕设计。使用AE、Photoshop等软件难以快速生成高品质的3D文字。而Xara3D,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几乎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创作出效果惊人的3D文字。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字风格、文字颜色、灯光、贴图、动画效果等,生成光滑平整的专业图片,也可以生成视频、flas等多种格式的文件,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音频处理软件GoldWave,它小巧、实用,具备录音、播放、转换、编辑等功能,内含丰富的音频处理特效,而且易用性好,特别适合层次不是很高的中职学生。FormatFactory是当前功能最强大的音频视频格式转换软件之一,易用性好,也很适合中职学生使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习题教学 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53-02
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到:“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1]。”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方法也应从侧重“强化”转变为侧重“方法与理解”。这一理念与建构主义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是相同的。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解决习题中运用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在现行的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倾向于用大量的题目练习来达到强化解题方法的目的,并美其名曰:熟能生巧。这种方式虽然在应试过程中有一定效果,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终身发展来说弊大于利。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少,习惯将自身的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的动机和能力。为了能在习题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把自主探索的空间交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通过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示范、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受到启发,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这正是“支架式”教学中所倡导的。
1.认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系统有序的运用多种方法、策略引导学习者不断建构自己,将学习者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更高水平的教学模式[2]。这种教学模式最初是以维果斯基的“辅助学习”为基础的[3]。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向他们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4]。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识活动的技能。一旦掌握这些技能,学生便可以对学习进行更多地自我调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为了把学习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需要搭建起一系列的“支架”,当学生达到预定的水平后,再逐渐撤去支架。因此,支架式教学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强调教师的指导(或干预)逐渐减少,最终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习题教学
根据支架式教学的理念,结合习题教学的特点,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物理习题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①预热;②搭建“支架”,共同探索;③减少“支架”,独立探索。接下来本文以高中物理《选修3-5》中《反冲运动》的“人船模型”的习题课为例,说说习题教学中如何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2.1 预热
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必须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习题教学里的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细心审题。通过审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隐含条件,然后走入题目具体情景中。
在“人船模型”这节课中,首先给出这一模型的典型例题:如图1,长度为L,质量为M的小船静止在水中,一个质量为m的人站在船头,不计水的阻力,在人从船头走到船尾的过程中,船和人对地的位移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读题,可以找出例题的基本信息,在脑中开始形成例题的基本物理情景。
2.2搭建“支架”,共同探索
共同探索,就是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正确的思路,教师充当为学生搭建支架的角色[3]。教师需要把学生进一步引导到“最佳问题情境”中。所谓“最佳问题情境”,就是能够使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问题情景产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的地方[5],也就是通常说的“最近发展区”。当学生到达了“最佳问题情境”后,教师便可利用各种类型的支架,例如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工具支架等[6],为学生搭建起向上攀登的扶手。教师搭建的支架将会对学生的探索方向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教师搭建支架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解题方法的地方。学生通过对某一类型习题的探索,配合教师给予的示范、建议、启发和引导,最终在头脑中建立起问题模型。
在上述例题中,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出现摸不到北的情况。题目要计算位移,就要先计算速度,计算速度又需要加速度和时间。然而题目没有给出求得加速度和时间的条件。这是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此时需要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问题支架”来帮助学生:①题目中“不计水的阻力”,这个条件说明了系统受力情况是怎样?②利用动量守恒解题的好处是什么?通过思考第一问,学生可以知道系统动量守恒mv人=Mv船;思考第二问,可以明白为什么要使用动量守恒来解。
利用动量守恒的式子只能求得人和船的瞬时速度,如何进一步求得位移,这是第二个需要教师搭建支架的地方。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必要的数学处理技巧――把整个运动看成由许多时刻组成,已知每一时刻对应着一个瞬时速度。根据位移公式S=vt,对题中动量守恒式子两边同时乘以t,得mS人n=MS船n(S人n、S船n分别代表某一时刻人和船的位移)。利用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n,即可求得每一时刻的位移Sn。因为人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所以总位移等于S人=S人1+S人2+…+S人n。同理得船的总位移为S船=S船1+S船2+…+S船n。最终动量守恒表达式写成mS人=MS船。这样就找到了计算位移的方法。
只有式子mS人=MS船是无法解出S人和S船的。这就需要学生找出人和船的位移之间的大小关系。这也是第三个需要教师搭建支架的地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画出人在船尾和人在船头两个状态的示意图,并标出相应的位移关系。许多学生在作图时常忽略保持系统动量守恒,画出错误的位移关系。为了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该点,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支架”来提醒学生:一是“建议支架”,要学生注意动量的矢量性,注意初末状态动量是否相同;二是“范例支架”,将正确和错误的两幅位移图展示出来(图2、图3),并让他们对此进行判断对错。错误的实例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对错误的重视,而正确的例子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人从船头走到船尾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人船模型运动特点的理解。这就用到了“工具支架”。
通过以上三次支架的搭建,教师对人船模型的特点加以总结,学生基本能在头脑中建立起问题模型了。
2.3 独立探索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指导干预的逐步递减和学生能力的逐步递增。在共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才能进一步体会该题型的解题技能。
在讲授了“人船模型”的上述例题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两道变式题,让学生掌握解决这一模型的解题方法。变式题如下:①质量为M的热气球吊框中有一质量为m的人,共同静止在距离地面为h的高空中,现从气球上放下一根质量不计的软绳,使人沿绳子安全滑到地面,则软绳至少要多长?②一个质量为M,底面边长为L的劈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见左图,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由斜面顶部无初速滑到底部时,劈移动的距离是多少?与原例题相比,变式题①仍是系统动量守恒,但位移方向从水平变成竖直;变式题②变成单一方向的动量守恒,位移计算只需要考虑水平位移。学生在解决两条变式题时,教师不再需要一步一步的引导。只有在学生出现较大困难时,给予一些“建议支架”,提醒学生注意某些关键地方。对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变式,即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该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这一题型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对学生的后继作用,关注学生在离开教师指导后的作为,并希望这种后继作用能够提高到以后的学习中。这和我们在习题教学中要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是不谋而合的。在习题教学中融入“支架式教学模式”,把探索空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独立探索,即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走出“题海战术”的怪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琳琳. 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4): 4-5
[3]寿千里. 高中物理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浅析[J]. 中学物理, 2009,(6):1-3
[4]张建伟, 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4):75-82+108
一 支架式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提供支架和支持,以帮助学生主动发展,这些支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支架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根据支架式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转化为若干个层层递进的需要学生探究的小任务。学生在教师搭建脚手架的框架下,并在教师帮助和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消除这种“最邻近发展区”的差异,直至最后“脚手架”完全拆除,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1.创设情境,搭建脚手架
初中学生都比较喜欢玩游戏,所以,本课以学生玩老师制作的一个迷宫游戏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个课堂的教学起一个铺垫作用。初中学生对scratch软件中角色和舞台功能比较了解,能应用动作、控制、声音等版块的部分脚本控制角色。紧扣“勇闯迷宫”制作这一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问题:(1)怎样导入或者制作迷宫背景图及角色?(2)怎样设计走迷宫的规则(如确定迷宫的入口与出口,游戏成功与失败的侦测方法等等)?(3)怎样通过上下左右方向键控制角色的移动?(4)怎样使用x、y坐标来控制角色的位置?(5)角色碰到边缘或者碰到某个颜色时,该怎么办?
通过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确立了“最近发展区”和探究的主题,围绕问题搭建脚手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2.独立探索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独立探究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进行自主探究问题情境的阶段。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引导或者提供探索学生所需要的资源,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选择。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时提醒,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渐攀升。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在“勇闯迷宫”主题活动中根据搭建的“支架”,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了两个独立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设计制作迷宫图
教师提供各种各样平面的迷宫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比较各种各样的迷宫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迷宫图的组成要素,如起点与终点;复杂的路径(通路、岔路、死路);障碍物、相关主题背景图等等。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图形处理软件制作自己喜欢的迷宫图。
探究活动二:控制角色的移动和侦测
学生制作过快乐的小猫、鱼儿水中游等作品,了解移动、旋转、面向、碰到缘就反弹、重复执行等动作脚本的使用。为了侦测角色的运动状态和控制角色的移动,教师对“碰到颜色”“如果”、移到x、y坐标进行了引导和提醒。学生紧紧围绕“支架”,独立自主的探究怎样控制角色的位置、移动角色、侦测角色。学生沿着这样的概念框架不断的攀升,最终编写出动作脚本解决这个问题。
3.协作学习
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因此协作学习、合作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指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操作等活动,加强组内学生之间及群体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在群体互动、互补的合作探究中,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游戏规则制定是“勇闯迷宫”主题的重点和难点。规则不同,游戏的难易度也不尽相同。为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玩迷宫游戏的经验,在小组内讨论、分享、交流,制定本小组的迷宫游戏规则。(如确定迷宫的入口和出口、设定角色的初始位置、设定计时器清零、设定时间限制的条件、设定碰到终点颜色或者终点角色,显示广播闯关成功,并进入下一关、设定障碍物和宝物,找到宝物增加时间,碰到障碍物减少时间)。小组内游戏规则制定好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按照游戏规则编写相应的脚本。如下图3、图4所示:小组设计侦测、时间限制、碰到宝物和障碍物时的奖惩等动作脚本。
4.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能有效促进儿童语言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支架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填空式支架,有效促进言语表达的归纳性
训练学生言语表达的归纳性,是小学阶段自始至终都应该训练的内容。特别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与表达是一个学习难点,更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学习支架,有效进行归纳与言语表达。填空式支架是最适合的方法。比如教学《狮子和鹿》,就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填空式支架: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先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 ,抱怨 ,接着写到狮子 ,鹿四条细长的腿 ,而美丽的角 。
二、特殊句式支架,有效促进言语表达的条理性
(一)矛盾套矛盾句式
即看似不相关的句子,通过一些特殊的关联词,就构成了一组令人揣摩的句式。
案例:人教版四上《检阅》教学实录片段
出示:“……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还有……,但是……”
师:读着这句话,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觉当时那些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同学莱恩,很难做出选择。
生2:我觉得当时那些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同学莱恩,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矛盾、纠结、无法选择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生1:用了“可是、还有、但是”三个关联词表达。
生2:我从这三个关联词感受到同学们一直在商量,可是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师:对,我们在表达自己内心矛盾、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可以像作者这样使用关联词来表达。
学生有序表达出:我自己已经在学校报名参加科技节“机器人”比赛。可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和妈妈商量,又听老师说参加一次“机器人”比赛费用上千元,我家经济不是很宽裕,万一妈妈不同意该怎么办呢?但是,我自己又特别喜欢这个比赛,唉……
(二)因果套因果句式
即几个互相有联系的小因果句式,组成了一个大的因果网络句式。
出示:人教版四上《检阅》“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这种特殊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这个因果套因果的句式表达出孩子们为莱恩是否参加检阅而前思后想,如法炮制,利用这个支架让学生明白:当自己为一件事前思后想时,尝试用这样的特殊句式来表达。
学生有序表达出: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了。自习课的确很糟糕,因为班主任老师外出学习了,现在校长突然出现在我们班教室门口。
三、标点符号支架,调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一)特殊标点调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案例:人教版四上《检阅》教学实录片段
出示: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师:读着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这句话连续用了5个问号。
生2:我还发现我们读的时候,这5个问句要读得不一样。
生3:我觉得这5个问句应该一个比一个读得更加强,因为孩子们在快速思考,想快点解决这个问题。
师:对!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能像这样表达表达吗?
学生有序表达出:全区集体操比赛明天开始了,我班“飞毛腿”脚踝扭伤了。劝他不去?叫他在教室休息?再不就叫他请假在家里休息?可是热爱体育的他愿意吗?谁敢去跟他说呢?
(二)巧改标点调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会有很多奇怪的、在文中起到特殊作用的表达符号,抓住它们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案例:人教版四下《生命 生命》
课上到结尾处,教师指着课题,用红笔在“生命”后面分别打上问号,变成:生命?生命?
师:看着这样的句子,你想说什么?
生1:生命指什么?
生2:生命在文中指什么?
师:(出示:生命?生命。)看着这样的句子,你想说什么?
生1:生命在文中指什么?指飞蛾、瓜苗、心跳。
生2:生命指什么?生命指还活着的一些东西。
师:(再出示:生命?生命!)
生3:生命指什么?我们不仅要明白生命的涵义,还要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四、巧用想象补白,调动学生思维及表达
(一)续写
学完《啄木鸟给大树治病》一课后,梳理出啄木鸟第一次就医的表达方式(“对话式”),教师顺势启发引导:你能用对话的方式写一写,啄木鸟第二次就医会怎样呢?啄木鸟第三次就医又会怎样呢?
(二)改写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会让学生把文言文改写成现代记叙文。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优美简短的写景文章改写成诗歌。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用“短句表达法”给每个部分写出一个短句,再串联起来写出一首小诗。
(三)仿写
1.表达方式的仿写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是仿写的最好材料。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的表达形式:开头一句采用对比的写法,接着用三个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教师给出一个支架:我看见过波涛翻滚的长江,游玩过水平如镜的洱海,却从没看见过 这样的水。 的水 ,
; , ; , 。也可以给出写山或者其他地方的仿写支架。
2.表达方法的仿写
《窃读记》第七自然段“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教师可以这样教学,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呢?你能用这种自语独白的方法进行一次心理描写吗?
小学语文名师蒋军晶说:“阅读教学应关注体验、表达、思考和策略”“语文实践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言实践”。[2]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归根到底就是要从体验中得法,教师抓住言语表达训练点,给学生搭起言语表达训练的支架,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将所学之法“马上应用”,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
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传统初中英语听说学习,探讨了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听说学习活动,它有助于发展初中学生的听说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灌输式的语言教学模式,促进有效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英语;听说学习;学习活动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学派”。“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 1994,转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Jonassen(1992, 转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指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意义建构”: 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转引自何克抗, 1997)因此,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强调学习者自身意义建构的同时,也指出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学生、教师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实现的。
2.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支架式教学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概述
倡导建构主义理论的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Vygotsky(转引自何克抗, 1997)认为, 在儿童智力活动中, 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教学, 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 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由此, 最近发展区被定义为,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 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 之间的距离。何教授据此推断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即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他指出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 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显然,Vygotsky关于“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相似之处,即都强调教师对学生认知建构的引导作用。
2.2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相关研究表明,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是以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作为理论基础。欧共体(转引自何克抗, 1997)将其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 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形象地说,支架式教学就是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比作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随着工程的不断进展,脚手架将逐步予以拆卸。
3.传统初中英语听说学习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中,常见的听力学习方式就是听前教师逐个讲解生词和语法难点;然后教师播放录音2-3遍,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完成选择、填空等书面练习;最后教师核对并讲解答案;如果学生还有疑问,就反复再听。紧随听力练习的结束,就是有关所听内容的诸如角色扮演之类的口语活动。听力学习与口语学习看似紧密衔接,但实际却忽略了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它违背了支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的观点。加之,那些机械的口语操练活动就是反复背诵课文,其水平总是停留在学生的原有能力之上,学生的听说能力得不到任何提升,这与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恰恰相反。由此可见,传统的初中英语听说学习属于脱离语境的被动的学习,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受着教师不厌其烦的重复与灌输,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无法成为意义建构的主体。
4.支架式教学与初中英语听说学习活动
在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英语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了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有效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探讨支架式教学理论与初中英语听说学习活动。
在听说前阶段(即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出示与所学话题相关的图片、电影片段、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相关语境,同时就其提出几个导入性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出相关词汇及表达,教师可适当对其发音进行示范,为听说练习及交际阶段作铺垫。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及知识结构,使他们在语境中预测话题。在听说练习阶段(即语言输入与内化阶段),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能概括所听内容大意的问题,让学生听录音一遍后回答;其次,让学生听第二遍录音并完成书面的关于文章细节的练习,可以是选择、判断对错或填空等,听后四人一组讨论答案,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答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口头使用词汇与句型、熟悉话题与功能。这一阶段的活动能帮助学生以书面与口头的方式内化语言知识。听说交际阶段(即语言输出阶段)第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两人一组完成信息差活动,即两人所持有的资料内容略有差别,通过相互问答得知对方的信息,活动内容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问答完毕向全班汇报自己得知的情况。第二,结合所学内容,教师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经历有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随后以表演等形式展示交流成果。当设法完成这一阶段的活动时,学生会更加注意意义的交流。
5.结束语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在交际中得以发展。支架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说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期.
[2]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摘 要 沈阳市旅游学校英语组开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题实践,实践表明:支架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中职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职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84-02
1 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一个比较成熟的分支,是以布鲁纳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者提出并强调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效果呈现、评价反思等。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来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利用有效的学习要素调动学生积极性来参与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
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
在深入学习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国内外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后,沈阳市旅游学校首先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研究采用先调研后实践、实践与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英语教师口语教学现状和学生对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看法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经过调研发现,教学方法单一、模式陈旧、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极大、教学标准评价单一等问题是严重影响中职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引入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为2014级高职一班,对照班为2014级高职二班。
按照支架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把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确定为引入、建构、探究、合作、评价5个环节。这是一个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动态过程,课堂实践以2014级英语拓展模块“What courses do you offer?”为例加以说明,教学流程具体展开如下。
进入情境(引出支架)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即选择个人培训课程。通过单词学习提前预热,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进而将学到的新单词联系应用到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单词扩展练习,使学生在头脑风暴法的扩展过程中掌握新单词。在本单元中,先视频导入,复习重点词汇,然后情境呈现课程咨询顾问工作,增强学生兴趣。本课的设计是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做铺垫。
自主探究(提供支架) 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建构支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找到对话的结构。该过程需要学生自己解决面临的问题,激发知识探究的自主性,从而推进教学过程的展开。在本单元中,学生通过音频和视频资料,练习完成学员在选择课程时的信息表,同时寻找咨询培训课程时进行询问所需的信息语句,并将其转换为自己可以使用的口语句子。
合作学习(完善支架) 在此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研究所提问题或创设的情境,寻找答案,从练习对话中去体会。从学习者转换为职业人,从简单的独一问题发展到多维度多角度的问题处理,进一步提出如何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需要,为他人选择培训课程。如在开始探索完整地表演培训课程咨询对话时,通过边对照所给对话边选择语境并表演培训课程咨询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适量进行指导、提示,刚开始时多一些,之后逐渐减少,直到学生能独立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并进一步深入。
效果呈现(淡出支架) 对话练习之后,学生之间要进行探讨、研究。在阅读培训项目广告中,为不同需求的人物选择适当的课程。小组成员两人一组,A组员负责掌握资料,B组员负责为三个有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信息。两组员需要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中三个人的培训课程的选择。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对材料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听得懂对方的问话,并且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
评价反思(回顾支架)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最后都为学生设计了针对本单元话题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使用听、说、读、写等技能完成任务清单,通过小组合作检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态度,从而共同设计出适合的培训方案。在这种团体合作中充分展示学生对所学词句的理解,表现出独立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也达到学生自我评级和互相评价的目的,做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在自我检测部分,学生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就是建立新的支架打下坚实基础。
3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稍做努力就可以够得到的知识,并且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得到长足进展。通过课题实施前后学生抽样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对英语口语感兴趣、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英语有信心的学生越来越多。
“动态的支架”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 支架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成为独立的问题解决者,形成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训练,学生在省中职英语技能大赛中充分展示了有效学习能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比赛的“职场应用”环节尤其需要展现两位选手的合作能力,两位选手分别担任两个不同的角色来合作完成一项如选择会议场所、健身项目等真实工作任务。在备赛区,选手在不得互相展示或交换材料的前提下,只能用英语向对方提供相关信息,协助队友完成任务单,并通过沟通和协作完成并提交任务单,然后与队友讨论,提取相关信息确定最合适的方案。“动态的支架”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促成有效学习。
教师应不断提升观察与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帮助学生搭建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体系框架。教师要倾向于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对学生是容易的,哪些方面是有难度的,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设语言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课堂氛围。但是授课教师也发现,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确,搭建的“支架”不尽合理,设置的问题和语言交际活动有时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了学生沿着支架继续攀升,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支架式 二次函数 解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in High School Quadratic Function Problem Solving
SONG Jia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theory,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olving quadratic function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solving quadratic function.
Key words scaffolding; quadratic function; problem solving
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函数学习的开端,准确牢固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对于之后函数部分的学习是坚定的基石。同时二次函数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在高考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数学在这一个知识点方面的考查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学生掌握起来的难度也在加大,准确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变得至关重要。一般性课堂中教师总是在课堂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呈现给学生二次函数的公式、性质等等,然后再给出相应的练习题来让学生练习熟悉,但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法不但会渐渐消磨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机械地记忆练习,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支架式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者不仅是在接受客观的知识,更是积极主动地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1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石
支架教学来源自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而事实证明,在最近发展区需要大量的有人指导的参与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习惯于包揽全部,而建构主义强调数学知识不是机械地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而是基于个人的经验,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构建,学生要利用自己现存的知识来过滤和解释新的信息,同化并且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搭建支架,使学生能够掌握,内化所学习的知识;然后逐渐撤去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最后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2 二次函数解题中的支架式教学探索
二次函数具有多种性质,这些性质并非单一体现,而是综合体现出来的,传统型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将所有的性质直接阐述,学生总是在教师讲题时表示理解,独自进行解题时,却陷入了不知所措的混乱中,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缘故。
高中二次函数的学习主要涉及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包括定义域、单调区间、奇偶性、最大值和最小值。我们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习题,并对这些习题进行支架式教学探索。
例题如下:若函数 () = + 满足 ( + 1) = (),且 (0) = 3,则 ()与 ()的大小关系是:
A. ()≤ () B. ()≥ ()
C. ()> () D.不能确定
给出这道题以后,首先让学生们自己去解题,一些学生刚刚接触到这道题时会给出这样的解法:由 (0) = 3,将 = 0, = 3带入上式后得出 = 3。又由于 ( + 1) = (),带入 ()后得出 + 3 = + 3 ,化简后得到 = 0,得到 = 2。故 () = ,然而又如何比较 ()与 ()的大小呢?学生在这里就遇到了瓶颈。
老师首先应当表扬学生们在解题过程当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接下来老师可以给一个提示:我们曾经学过与对称轴等距离的两个数对应的函数值相等,即 () = ()时,对称轴为 = 2,并且注意变式 () = (2)的对称轴也同样是 = 。
接着学生会发现可以这样解题:由于 ( + 1) = ()可知对称轴为 = 1,则 = 2,又由于 (0) = 3,那么 = 3。同时也很容易由对称轴联想到对称轴两边的单调性,这样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分类讨论:当≥0时,≥≥1, ()≥ ()。当
学生们可以在这样的学习当中主动进行思考,而教师则需要在学生们解题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个支架,帮助学生们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对称轴的知识和性质。
3 二次函数解题中的情感因素支架探索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来自人的各种需要,而情感是伴随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效果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而超过了一定范围(动机过强),有机体会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进而使注意力和知识范围过于狭窄,反而限制了正常的活动,最佳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也(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66页)非常重要,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旺盛,反映在学习态度上就是积极和主动,而不是畏惧和害怕,这样才有助于数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数学是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科学,大量采用了形式化的语言符号,二次函数更是强调了图像的学习和画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高中数学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函数图像与函数表达式的关系,表明函数中的直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的课堂教学工具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支架,研究二次函数 () = + + (≠0)的定义域,值域的问题。
例题如下:是否存在实数,使函数 () = 的定义域为[-1,1]时,值域为[-2,2]?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一开始遇到这一类型的题时:许多学生首先会这样解题,
当 = -1时, () = -2。得到 = -2,则 = -1;当 = 1时, () = 2。得到 = -1,故 = -1。这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解法是错误的并且不全面的,学生听到老师否定自己的做法,会认为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不够或者数学解题能力不强等等,渐渐地会产生退却或者是厌弃心理,教师也可以选择给一个提醒(也就是一个支架):我们要考虑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考虑到增减性后,一些学生会这样解题,若是函数为增函数,则 = -1时, () = -2。即 = -2,得到 = -1,若是 = 1时, () = 2。得到 = -1,故 = -1;若函数为减函数,则 = -1时, () = 2。得到 = -2,则 = ,当 = 1时, () = -2,得到 = 3,故不存在这样的,综合起得出结论:函数为增函数时, = -1。这样解题是一个进步,但是依然是片面的,教师首先应当表扬学生在解题当中的积极思考和进步,然后进行接下来的提示:二次函数对称轴两边的增减性不同,并且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图像中标明对称轴。学生会更积极地进入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分三类进行讨论,当对称轴≤-1时,当对称轴≥-1时,当对称轴-1
二次函数在解题方面是具有一定得难度的,在解题过程中利用直观感知,并且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促进学生学次函数的兴趣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 杜志建.高考复习讲义(数学理科)[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3.
[2] 戴松.高考数学(理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设计 实践
0.引言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育改革不断升入,高中化学教学需要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但是,在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1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为主。目前,教育改革需要确保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学习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更应如此,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以问题为中心。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进行支架式教学的时候,主要以问题为主线,逐渐引导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与新方法、新思想等[1]。
1.2基本流程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其次对教学内容与情境进行设计,再次需要对支架进行设计,对合作学习进行设计,最后对评价进行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之后,可以确保化学课堂根据计划执行,以便确保教学的条理性与系统性。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2.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是将化学现象与事实通过系统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出来的理性知识,主要反映出化学现象与事实的本质。该知识是学生必要掌握的,并且也是难点。由于其概念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容易被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基本概念[2]。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教学中,需要优先对其教学进行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目的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了解,并明确其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过程,掌握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在于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来了解其本质;难点在于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了解与掌握。其教学过程主要以逐层搭建支架为主,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并对反应概念进行引出,从而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独立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2.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实践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基本知识,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多,记忆性较强,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取更好的知识[3]。例如,在“硫与氮氧化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硫与大气污染知识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硫酸型酸雨的概念、原因、危害以及防止措施等进行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用途以及化学性质。重点在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难点在于酸雨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可以通过支架式模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以便测定酸雨的PH值,并搭建支架来探讨酸雨的形成因素,之后通过试验探究其形成过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酸雨的危害以及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情况以及国内酸雨危害视频与图片等分析我国酸雨分布情况,并逐渐引导出本章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模拟酸雨的小实验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与化学反应原理,确定其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防治。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对其化学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均属于程序性的内容,其主要是通过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化学反应等理论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并逐渐形成微粒观、结构观以及平衡观等理念。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化学反应限度”这一基本理论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其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该理论的概念以及特点、性质等,理解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特点与本质。其教学重点在于其概念与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而难点在于其本质以及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特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搭建问题支架,需要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以便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逐渐引出“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概念,并对自身不懂以及质疑的地方进行提问,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其相关概念与知识框架进行构建与理解,并逐渐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对其实际运用进行有效的探讨,以便提高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围绕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两个反应进行分析,其中各个物质的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这两个反应将其概念引导出来,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对其概念与特点进行熟练掌握。之后逐渐建立自身的概念体系框架,将其运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对化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简化内容,以便确保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3.总结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便顺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炳林.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2013,2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