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时间:2023-06-04 10:4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第1篇

唐山市丰南区地处京、津、唐、秦核心地带,居环京津和环渤海双重经济圈腹地,西接天津滨海新区,东连唐山曹妃甸新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唐津运河文化产业集聚区位于丰南区,北接唐山南湖中央生态公园,南至唐津运河与天津交界处。

唐津运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编制完成,按照“一轴(唐津运河滨水文化景观轴)、一圈(环惠丰湖公共文化服务圈)、两城(青少年文化科技体验城和运河古城)、五区(唐人街滨水风情区、国际休闲观光度假区、文化科技孵化区、田园生态游憩区、国际康体养生总部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规划设计了“七大集群”(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生态、文化地产、节庆会展、创意设计)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项目实施以来,吸引了大韩民国DREAM NUZZON株式会社、深圳锦绣中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万力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约入驻集聚区。唐津运河滨水文化景观轴已建成开放,以唐津运河为连接轴,形成了串联运河沿线及周边文化景观群和文化项目群的滨水文化景观轴。

环惠丰湖公共文化服务圈以惠丰湖为核心,规划建设了丰南区文化馆、图书馆等20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构建完成了“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青少年文化科技体验城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于一体,拟达到国家5A级景区标准的娱乐消费型文化主题公园。运河古城是集近代工业文化和冀东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河头风情水域文化古城。

唐人街滨水风情区以一条滨水步行街串起7个独具风格的水院和广场,配置展现丰南民俗文化的各类雕塑、小品,通过仿古牌楼、水巷、商业街和滨水古建筑打造风情独特的景观带;国际休闲观光度假区以垂钓园、休闲会所、度假村等文化景区为依托,发展休闲观光和旅游度假类项目,打造环渤海“滨水休憩金岸”。文化科技孵化区以新技术为动力,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研发及加工制造为基础,发展商务、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生产型文化服务业,使之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原创基地和文化产品重要集散地;田园生态游憩区依托樱桃种植业打造创意农业走廊,规划建设休闲农业体验区等自然景观群落;国际康体养生总部区以药王庙、百草园等文化景区为依托,规划设计养生园、体验园等项目,打造国际健康养生总部。

集聚区项目建设运营以来聚集效应日益显现,承接全国数字影院现场会、承办央视“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等系列活动。

第2篇

【关键词】烟台 文化产业

一、主要做法

(1)抓载体求突破,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该区以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为重点,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载体建设、招商引资、亮点项目工程。载体建设方面,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打造国际创意中心、创意产业研发和体验中心,规划设计了集观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3个主题观景区,有效提升了园区整体文化氛围;招商引资方面,成功引进北京奥维奥科技、上海玮智、深圳前海创源创意、搜宝网络科技等80余家企业,其中,知名企业达54家;亮点项目方面,创意梦工厂、中韩文化产业园、智能园区服务平台、SAP创意中心初具一定规模。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60余家,注册资本超过7亿元,全年产值29.5亿元。

(2)抓主导固根基,传统文化产业集群成效显著。该区以传统文化服务业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文化娱乐、网络文化、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行业培育力度,着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凸显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聚焦城市休闲文化产业带,深化辛庄街、朝阳街、滨海广场商业步行街等特色街区打造,进一步突出街区特点、注重品牌塑造,有效放大了古玩、油画、旅游服务品牌街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2015年,列入全区文化统计范围内的文化经营单位达1630余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场所365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

(3)抓扶持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该区以政策、资金扶持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资金扶持方面,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积极做好对上资金争取,每年向上推介优秀文产项目10余个,争取市级以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00余万元。配套服务方面,该区充分整合驻烟高校资源,全力打造“高端创意人才实训平台”,其中,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先后引进了淘宝大学、阿里学院等国内知名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学员30000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率低。芝罘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白石贝丘文化遗址、奇山守御千户所城、东西炮台、烟台山和朝阳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迥异,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实际工作中,因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创意创新不足,加之文化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因素限制,该区多数历史文化遗产“藏在阁中人未识”,商业价值被严重削弱。

(2)文创产业综合竞争力低。因缺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以及“圈内”知名度较高的“大家”,该区文创类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缺乏业内核心竞争力。560家文创企业中,多数停留在承接对外加工的初级阶段,真正能够生产原创类动漫作品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文创产业的提档升级。

(3)扶持政策正向激励有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和正向的激励。文化产业扶持方式主要表现为减免房租及物业费用,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对此感兴趣的多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而大中型企业更为看重企业形象、周边环境、综合配套、税收减免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制约了高端企业入驻园区,而在缺少大企业引领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

三、对策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方向。要注重文化产业长远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主攻方向、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更加注重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搭建“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实行重点项目跟踪和绩效管理制度。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文化企业,使之成为该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财政投入 ;趋势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起步晚、基础薄、规模小的整体特点,且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发展观念滞后等诸多问题。从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上看,中央大于省,省大于地市,地市大于县乡。这一格局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向纵深扩展和不断开拓市场的需求。为实现“十二五”末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财政部门亟需尽快厘清文化产业的范畴、如何投入和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开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亟需厘清的问题

在财政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混淆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误区。2012年7月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一步从内涵和外延上完善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即“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使用“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来区分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原则”,明确了 “文化产业”仅指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文化事业”仅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由此,财政部门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必然存在区别,处理好公共属性与市场属性之间的矛盾,平衡好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范围和力度,是财政部门亟需厘清的问题。

二、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现状

1.有形载体地域特征明显,无形载体建设投入不足。区位条件是文化酝酿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文化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等有形载体建设表现出一定地域特征,但同构化和过度投入的趋势日益显现。对无形载体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还停留在理论表述和规划设计层面。

2.地方文化产业投入缺乏基层设计。文化的活力源自基层,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应当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财政资金的跟进亟需完善的基层设计以促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地市层级以下尤其是县乡区域内的蓬勃发展,亟需以更广泛的视角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

3.资金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和制度低效率。由于财政公共职能、社会公众文化需求以及体制改革需要等原因,财政资金更倾向于投入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不足,临时性资金较多,分散性较大,主要体现在长效机制的缺失。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保运转”补助和“奖励性”补助在多大范围内分配、如何分配等问题没有解决,公平效率矛盾比较突出。

4.政策投入。各地出台的政策以通知、办法、公告和暂行规定等形式下发,短期临时性的多,长期系统性的少,多以追求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针对性,导致关联性很强的文化产业缺少统一规划,影响了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效益最大化。同时,存在较明显的重复征税、税负不公平等现象,尤其是一些优惠政策主要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企业,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协调性不强,且优惠力度较小,不利于整个文化行业的税负水平降低和公平效率的提高。

5.资本投入。资本投入有别于资金投放,可以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必须切实加强投资渠道建设,积极支持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撬动金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财政融资性担保、股权投资等方式正逐渐走进视野。比如,杭州等地还为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探索与现代金融工具相结合的财政担保模式,实现了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财政引导的文化企业股权投资也是一种新尝试,改变了财政资金无偿投入的传统做法,财政资金按照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投资,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有效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和分散投资风险。

6.智力投入。多地的先进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比如,北京798以老厂房为载体的艺术聚集区的形成,就是在原有工业建筑闲置空间的基础上,经过市场主体改造利用而逐渐形成的;上海卢湾区利用市属工业企业存量房产资源引进设计、咨询等为主的生产业和创意产业,形成了创意文化聚集区;杭州通过动漫节拉动创意文化高产区建设发展,发行文化创意产业小企业集合信托融资产品,等等。智力投入不仅体现在领导干部素质水平、企业家才能等方面,更体现在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上,是知识经济时代财政投入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三、趋势与建议

1.财税政策投入层面,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协调发挥好财税政策的杠杆效应。以战略性眼光平衡好财税政策的长期和短期收效,处理好文化产业独特性与政策普适性的关系,鼓励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鼓励重点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国际化经营,引导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的流动,让“看不见的手”更多地发挥作用。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基层设计更不可或缺。要不断打破地缘政治的框缚,使文化产业链的延伸突破地域限制,向县、乡层面不断渗透,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民间土壤,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繁荣。要把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投入体系作为基本保障,主动适应文化产业业态多样化和差异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新动向,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推动文化产业链条延长和产业集群发展。

2.财政资金投入层面,应以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为重点。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范围经济的效应非常强,产业扩散具有较工业部门更广泛的影响力。财政资金向文化产业的投入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引导和优化产业布局,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加快从产权到产品、技术到市场的全面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集中力量培育辐射面广、关连性强的行业或项目,打造文化品牌。同时,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和海外并购,推动跨行业地域和国际化经营,推动文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第4篇

【关键词】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

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是指凭借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为游客提供游览会展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旅游宣传服务、旅游购物服务,以此来发展文化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文化产业,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式。

1.1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纷纷掀起了一股文化产业发展热潮,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层出不穷。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各地旅游都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由于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因此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有:湖南凤凰、广西桂林、云南丽江等地,这些城市依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以旅游开发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形式,大大促进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1.2 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推动下,各地争相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但不少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照搬其它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没有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持久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部分旅游区忽视了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旅游的开发手段和提供的旅游产品也非常单调,旅游者很难从中获得高品位的旅游体验。

由此造成了众多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形式雷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如何找到适合不同地区、城市的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2、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其实,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关键是如何深入挖掘提炼出适合本地区开发的旅游主题,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与产品,以此在客源市场上建立起独树一帜的旅游主题形象,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优势。本文将从旅游区“主题化”打造手法、“游乐化”设计两个方面入手,探讨旅游区的开发与设计,为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2.1 旅游区“主题化”打造手法

主题化打造是指在对旅游景区深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具有最大开发潜力的核心主题元素,并对主题进行包装,以此来统领、整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并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形成主题鲜明、活动丰富的主题旅游景区。

一、挖掘文化内涵,塑造景区主题形象

每个景区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拥有一个吸引消费者的吸引核,这个吸引核唤起的是旅游者的消费欲望。我国的传统观光型景区不论是自然景区还是人文景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深度挖掘其本土文化,凝练景区潜力大、吸引力强的主题要素,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打造,形成吸引核。

二、主题展现手法

景区主题化升级的成功,除了准确的主题定位外,还依赖于有效的主题展现方式。通过实例总结,可以由以下方式展现主题:

(1)编撰故事

世界各地的湖泊多不胜数,只有英国尼斯湖和新疆喀纳斯湖轰动一时,这主要得益于湖怪的故事。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新疆喀纳斯又把当地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进故事中,以此进一步提升湖区吸引力,这说明景区有无文化内涵是牵引市场的焦点。

(2)情境体验

特定时期文化情境的再现,对渲染景区文化氛围,突出景区主题,激发旅游者情感想象和参与活动的意愿具有重要作用。情境体现不是单纯新建古建筑、营造环境氛围等物质空间场所,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意境的营造,以及让游客、原住民参与到活动中。如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封清明上河园采用的就是情境体验的方法来突显景区的主题。

(3)节事活动

节事活动是放大当地文化的窗口,通过节事活动可以达到突出文化主题、提升品牌的目的。旅游景区利用节事进行主题营销和扩大品牌形象,一般有四种形式:文艺性节事,如丽江的《印象丽江》,黄果树瀑布的瀑布节;民俗活动,如湘西的苗族歌会;景区游乐活动,如西安华清池贵妃古装春游等;节庆活动,如中国的传统节日。

2.2旅游区“游乐化”设计

游乐化设计是指在旅游景区确定了核心主题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游乐性、参与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对景区主题进行进一步演绎,形成主题鲜明,集观光、游乐、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旅游景区的设计手法。

一、建筑游乐化

建筑游乐化是将旅游区中的部分建筑融入游乐化的趣味,使得建筑在满足自身的功能需求同时具备更强的游乐趣味性。如在某草原项目设计中的 “鼹鼠之家”, “鼹鼠之家”设计从草原上的鼹鼠身上获得灵感,形成了全覆土的生态建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建筑构造如同鼹鼠的窝,内部像一个迷宫,成为一个旅游吸引物。

二、交通方式游乐化

交通方式的游乐化,是指规划设计具备景区特色的、有一定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特色型交通方式,或者对常规型交通方式进行包装,使其成为一种可体验的特色游憩方式,为旅游者增添参与性和游乐性。

如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设计的“黄盖出行”、“步辇体验”即为特色通产品,既符合大明宫特色,又具备趣味性,成为特色消费的交通产品。

三、文化展现游乐化

(1)风情环境再现

风情环境再现是通过营造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再现文化风情,使旅游者在参与中产生属于自己的、值得回忆的感受,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如在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项目中,设计的一系列春秋文化体验产品就是对春秋文化环境的再现。以春秋时期的中华版图作为淹城文化广场的铺面,用“动感立体街画”的手法,标出主要诸侯国、城池,以及著名的战争发生地;依托春秋广场举办各种活动等。

(2)虚拟时空再现

改变传统的陈列式展示形式,利用现代高科技,建立虚拟体验系统,增加互动性、娱乐性和动感化体验项目。

如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中,设计了遗址的虚拟体验系统,依据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宣政殿、延英殿、紫宸殿五大主要宫殿的建筑规模、形制、故事,设计出3D动画,结合立体显示器、操纵杆、头盔显示器、立体投影设备、虚拟行走系统,让游客虚拟体验“含元外朝”、“宣政常朝”、“紫宸内朝”、“延英问政”、“麟德御宴”五大场景,游客通过操纵杆可以以多种方式(步行、车行、飞行等),化身为虚拟的人物形象在虚拟场景中活动,大大提高了真实体验性。

四、旅游商品游乐化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纪念品,游客更希望买下的是“体验过程”、“记忆”作为纪念。因此,纪念品的开发不再是单纯的小商品售卖过程,而应该是饱含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能够承载游客“体验过程”的东西。

根据游客要求,可以购买扮演角色的服饰道具,或将体验过程拍摄成DVD作为旅游纪念品,这种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对游客来说比照片更具有价值和吸引了,对经营者来说,商业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3.结语

在各地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时,如何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与手段,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实例总结,提出“主题化”打造手法及“游乐化”设计两大发展策略,以期为不同地区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旅游管理,2008.

[2] 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学院学

报, 2003 .

[3] 孙淑英.体验旅游的特征及开发策略[J].商业研究,2007,(10).

[4] 李春林.唐大明宫遗址的历史底蕴和保护的若干问题[J].文史纵横,2009,(12).

第5篇

一般而言,县域经济结构偏重,发展成本和代价较高,靠资源开发实现的粗放发展严重缺乏后劲,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种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对县域自身资源优势的再开发、再利用。在当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小,就业带动能力强,对相关产业带动拉动能力大的特点,因而,抓住地域文化特色,找准切入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县域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依托已有产业优势,打造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四张名片,突出契丹文化元素,将成熟产业融入文化元素,坚持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融共兴的发展模式,建设了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中华菌文化产业园、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以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群脱颖而出。

首先,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在文化资源挖潜中打造优势

一要科学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思路。河北省平泉县属经济欠发达县域,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靠资源支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明显偏重,发展成本和代价较高,这种靠资源开发的“硬发展”严重缺乏后劲,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平泉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了“文化旺县”的定位,与“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市场兴县、开放活县”并列为平泉的发展战略。在工作摆布上,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推进器,力求以文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引领和带动全县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以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升平泉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要高起点谋划,明确发展目标。平泉按照“产业、园区、项目一体化推进,旅游、文化、城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聘请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四个园区的相关规划,将文化创意、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等空间序列串联,整体规划构筑了“一带两轴两心四园区”(一带:即辽河源水系创意带。两轴:即以承朝高速、101国道、锦承铁路交通线构成的东西交通轴和平青乐公路构成的南北交通轴。两心:即辽河源历史文化中心和平泉创意孵化中心。四园区:即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活性炭文化产业园)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谋划实施了总投资85.5亿元的36个文化产业项目,确立了到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超过5%,争创环境优美、文化厚重、产业特色鲜明、综合效应突出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县的发展目标。

三要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二者互促共兴。在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上,平泉县坚持以文化优化提升产业,以产业传承弘扬文化。平泉有五千年红山文化的积淀,千余年辽金文化的融合,三百年满清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幽深的文脉,为平泉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独有的优势。特别是辽宋时期平泉为京畿重地,“澶渊之盟”后的120多年时间里,辽宋通使不断,王曾、包拯、沈括、苏辙、苏颂、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曾使辽并驻经平泉,其中官居宰相的北宋天文学家、医药学家、诗人苏颂,对平泉情感弥深,并留下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歌颂平泉的秀美山川,记录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座落在平泉境内的辽河源森林公园集高山林海、古墓清泉、草原花海、古树奇石于一体,八景独具,魅力独特,是国家3A级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争创国家5A级景区;辽河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辽河源头发源于平泉境内的马盂山间,孕育了古老神秘的契丹民族,滋养着勤劳朴实的平泉人民,这里是契丹始祖的发祥地,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在这里相融共生、相互依存。同时,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除辽河源旅游产业外,平泉形成了以山庄老酒、食用菌、活性炭为主导和支柱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形成了全县经济的有力支撑。为此,平泉县委、县政府巧妙地把文化创意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相融互促,互赢共兴,从而创造了平泉独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其次,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以项目为支撑、以园区为依托

平泉县坚持依托园区抓项目,对抓准县域文化产业切入点提供了鲜活的范例,给人的启示颇深。

一是坚持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以契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根据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投资50多万元聘请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产业园区和园区重点项目的专项规划设计,以契丹文化为主题,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规划实施了总投资50.5亿元的辽河源山地度假区、契丹博物馆、始祖朝圣区、辽河源水系景观区、“走近契丹”大型演艺中心等10多个子项目。根据平泉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在县城西建设了辽文化主题公园――泽州园,设计建设了辽塔、邀月、就日馆、苏颂碑林等建筑项目,让广大游客一到平泉首先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产生赴辽河源头踏寻契丹始祖发祥地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按照产业园区布局,谋划了由县城途经泽州湖度假村再到马盂山的旅游专线,与原旅游公路形成环线,将整个园区多处景点连为一体,实现了景区相连,景点衔接。目前,园区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亿多元,契丹博物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辽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就日馆、苏颂碑林、苏颂纪念堂、辽塔等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并于2009年8月8日对外开放。契丹饮食文化一条街已完成主体建设,进入装修和招商阶段。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填补了国内契丹始祖文化旅游产业的空白,唱响了“辽河源头、契丹祖源、神话河山”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

二是现代农业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打造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平泉县食用菌年产量1.1亿盘(袋)、10万吨,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400多元,享有“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中国食用菌产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等诸多殊荣。为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平泉立足于把小蘑菇做成大文章、大文化、大产业,深度挖掘现代人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智慧、吃出文化的“绿色营养”饮食文化特点,按照“依托大旅游,挖掘大文化,营造大环境,建设大菌业,促进大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菌类生产为基础,以菌文化(绿色、保健)为核心,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多亩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包括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祖神庙、蘑菇庄园、菌文化一条街等10个子项目。目前,园区内的菌类加工工业园、科研培训中心、“中国菌”网站等6个项目已经建成,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已对外开放。这些项目的建成,有效实现了平泉菌文化产业在品牌提升、集群发展、精深加工、VI包装等方面的迅速突破,推动了“一菌带五业”(食品加工业、生物保健业、旅游会展业、工艺品制造业、商贸物流业)的多元拓展,平泉菌文化产业园将成为一个集“听、赏、食、购”于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最高、吸引力最强、全方位展示食用菌文化的平台,成为中国北方菌类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饮食中心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菌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菌文化看中国、中国菌文化看平泉”和“游在承德、吃在平泉”的愿望已逐步变为现实。

三是品牌提升与企业增效共赢,打造以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避暑山庄企业集团是河北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承德市10强企业、平泉重要的支柱企业之一。山庄老酒是山庄集团主打产品之一,一起步就与清代“皇城”文化有机融合,同时,它古老的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庄集团旧址的“夷狄古井”进一步加深了“山庄老酒”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提升山庄酒业品牌影响力,平泉县以建设工业旅游与博览交易结合、视觉消费与体验消费结合的新型园区为总体目标,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近800亩的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规划了循环经济示范、酒精下游产品生产、山庄老酒文化旅游三个功能区,包括山庄老酒文化广场、山庄老酒博物馆、山庄老酒窖池群等7个子项目,集中展示山庄老酒特有的品酒、赏酒、论酒文化。目前,正在完善产业园区规划方案,夷狄古井和老窖池保护区建设已经开工,其它项目年内开工建设,2013年底竣工。届时,将把山庄集团建设成为集生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山庄老酒产能达到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5亿元,跻身中国白酒行业20强。

四是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结合,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为特征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围绕延长活性炭产业链条,拓宽活性炭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平泉县聘请业内专家对活性炭产品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把活性炭的实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谋划了“一心一带三区”产业园格局。“一心”即创意设计中心。结合市场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炭产品创意化和艺术化;“一带”即企业自主创新带,以龙头企业带动,积极吸纳中小炭企业入园,形成炭文化产业生产、设计、流通的企业集群;“三区”即资源配送区、培训孵化区和工艺博览区,对活性炭产品原材料、成品进行统一配送,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创业服务,建设炭文化博物馆、炭产品展览馆、炭数字体验馆、炭产品DIY等活动空间,构建炭产业园的特色区,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文化消费、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

第三,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突出政府主导,强化企业主体

一要健全保障机制。首先,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和四个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形成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将四个园区管委会实体化,实行专门机构,专门编制,专门经费,统一管理。目前,经过改革,园区管委会全部实现实体化。其次,健全推进运行机制,将文化产业纳入富民强县“八项行动计划”,将四个文化产业园项目纳入县级领导重大包保项目,实行部门负责、企业主办、专人盯办、一票否决的包保责任机制,确保了文化产业项目扎实有序推进。第三,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相关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奖惩力度,从另一层面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工作。

二要破解瓶颈制约。首先,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10多项优惠政策,对文化产业在项目用地、资金扶持、服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切实降低企业注册登记门槛,让民营文化企业在工商登记、财政扶持、信用贷款、上市融资等方面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其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三年来,累计投资3亿多元,用于四个文化产业园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专门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在县财政不很富裕的条件下,每年拿出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列入预算,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鼓励企业加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三要强化宣传推介。平泉县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大型活动等载体广泛宣传文化产业,着力打响“四张名片”。依托平泉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编制了《平泉文化概览》、《八沟厅备志注释》、《苏颂与契丹史研究》等系列丛书,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研究表明契丹族发祥于河北平泉》等文章。为进一步扩大平泉文化产业的知名度,邀请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播发了《辽河溯源》、《探寻契丹祖源》、《菌话平泉》三期专题节目,并把平泉“四张名片”制作成宣传形象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一年滚动播出。与北京美佳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在辽河源设立北京自驾游协会分营地,举办了大型启动仪式,并在中国最大的专业旅游交互平台――中国全游网等网站上大力宣传,使周边地区乃至全省全国对平泉的旅游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开通了平泉菌文化博览中心网站,通过定期举办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大会,承办首届国际食用菌餐饮暨亚太地区食用菌联谊会,出资冠名“平泉杯”全国跳伞锦标赛,参加深圳文博会、河北•香港“环京津旅游休闲产业带”项目招商推介会等形式进行集中宣传。2009年,举办首届中国菌文化节、中国•平泉契丹文化研讨会、中国平泉首届首都大学生活性炭艺术品设计大赛、辽河源采风等活动,创立中国契丹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要强化企业主体。发展文化产业,企业是主体。工作中,平泉县一方面鼓励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与知名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国字号、洋字号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科研成果、管理模式,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知名度,拓宽企业生产加工领域。目前正在谋划组建活性炭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按照股份制形式运作,吸收土地、资源、资金、技术、专利等为股份,实现资源整合、要素聚合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整合后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将达到1.5亿元,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

第6篇

关键字:多伦路 定位 文化资源 可持续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文献综述

已有文献对于多伦路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设计:孙施文、董轶群从地区定位、功能配置和空间状态组织等方面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评价,认为其定位本身缺乏适当性。郑正介绍了多伦路的保护、更新和发展的规划目标、对策及措施。米澄质对多伦路的环境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2)建筑保护:陈伟新透过多伦路改造案例,提出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观点。(3)游憩:孙淼从游憩角度出发,剖析游憩街区的结构、客源市场,认为上海游憩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宏观控制欠缺、交通问题凸显、公共空间不足等。杨荻荣从历史形成背景、利用模式、经营方式、使用者行为特征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得出游憩利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影响多方面改变及历史街区游憩利用是发展游憩业主流方向之一等一般性特征和规律。(4)市场特征:宋长海,楼嘉军对上海休闲街商业网点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提出了优化休闲街商业网点的建议。(5)文化艺术:蔡继福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进行了探原。

2多伦路建设背景及方法

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全长550米,南傍四川北路商业闹市,北临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属于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它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上海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多伦路被步步蚕食,成为一个马路菜场,路两侧风格各异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变得破败不堪,“脏、乱、差” 使多伦路昔日的文化韵味荡然无存。

因此,在1998年,虹口区政府对多伦路进行了一期改造,希望经过2-3年的时间,把多伦路打造成为以“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为定位的文化休闲街区。但是,由于首期保护开发投入资金有限,多伦路的保护和开发主要局限在沿街地带,致使优秀历史建筑与旧区棚户混为一体,高档经营与摊贩相互混杂,居住社区日渐渗透、挤占景观街区。为此从2002年开始对多伦路进行了二期规划,拟通过充分挖掘多伦路内在的人文精神展示上海的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胸怀,将“多伦”打造成为具有文化、旅游、休闲、时尚为一体的知名品牌。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多伦路当前面临的问题和主要的原因做一些探讨。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访谈和网络资料收集法。笔者于2011年5月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调研,采集了商业网点分布的基本数据,并通过对周边居民和店铺经营者的访谈就多伦路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而后,针对具体问题,对市规划局、文化局、长远集团和虹口区政府办公室、建管科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3多伦路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原因

3.1商业网点类型单一

通过对多伦路商业网点在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的数据的分析可得,从整体上看,商业网点的数量变化不大,多伦路现有商业主要有:纪念品商店、酒店旅馆、日用百货、酒吧茶室、画室等,其中购物类商店(纪念品商店、古玩、工艺品、画廊)所占比例最大,超过50%,商业类型单调划一。

因此,在对多伦路的业态进行调整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体现狭隘的表面文化的层面上,而是应该探求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在充分挖掘多伦路内在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从文化、景观、名人三大角度对概念进行延伸拓展,按照时尚生活群体、时尚趋同群体及特殊休闲群体等不同群体制定产业开发的业态,设计相应的文化象征物、文化体验项目,满足文化休闲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表达他们的文化意志和文化追求。同时通过旅游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的扩展和放大,强化多伦路文化产业的整体功能。

3.2逗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

调查发现50.3%的游客在多伦路的逗留时间不足l小时,84.2%的被调查者在多伦路的人均消费水平集中100元以下,有10.3%的调查者的人均消费为100-300RMB,数据显示旅游者在多伦路老街的逗留时间较短,消费水平低。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消费人群定位的错位。多伦路已不再发展餐饮业,主营文化产业,特别是古玩字画玉器等高端文化消费。这种定位服务的消费人群大多为文化人士和办公室从业者,因此需要街区的周边有大量的从业岗位。而就虹口区范围而论,商务办公设施相对比较缺乏,数量少且分布较散,而且与多伦路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是多伦路的开发是“一层皮式的开发”,空间布局为线性的模式。开发局限在沿街地带,致使优秀历史建筑与旧区棚户混为一体,整个街区处于杂乱状态。 优秀建筑的内部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未能进行深度开发,经营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在二期的规划中,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资金和拆迁的问题,规划一直被搁置。

3.3可达性差

多伦路可达性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3.1停车场地不足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在规划初始及后来的改建方案中,都没有在其周边设置专门停车场,虽然方舟大厦、时装大厦西侧等绿地安排一定的公共停车位,但依然没有解决多伦路的停车问题。笔者现场调查发现不少机动车辆直接停留在多伦路面上,不仅阻碍行人过往,更成为游客观光的视觉污染源。

3.3.2 指示系统不明确

从地铁3号线到多伦路最近距离约为350米,理论上只需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多伦路,但是从具体区位图上看,由于地铁出口与进入多伦路的横滨路成迂回的之字形,无形之中给人们直接通达多伦路增添了迷惑性和障碍性。而在地铁出入口,并没有相关的信息提供给游客,致使游客迷失对多伦路的具体方位,造成对多伦路到达的不便。

3.4古建筑保护有余、利用不足

多伦路地块内保护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数量多,有些保护建筑对其功能进行了置换,有些保护建筑延续其原来的使用功能。多伦路历史多伦路历史建筑利用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继续保持其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如景云里,二、三十年代有鲁迅、叶圣陶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此,现在依然保持其居住功能。 二、作为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使用――中国“左联”会址,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三、作为公共事业使用,如白公馆,现为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 。四、从事商业活动,如赵世炎寓所、汤公馆已用作商业建筑。

多伦路古建筑保护利用方式类型以第一类和第二类居多,即保持其原有功能和用途和作为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使用。这两种利用方式占所有利用方式的近80%。虽然这两种保护方式能较好地保持古建筑的原真性和展示古建筑的独有魅力,但它最明显的一个缺点是受众面局限。

多伦路历史建筑利用方式主要与文化产业相关,对于其他功能的置换,如休闲类等很少。多伦路本身的定位为多功能的都市休闲及文化社区,现有的历史建筑利用方式中文化功能是体现了,但是休闲功能却很薄弱。这说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历史建筑的功能置换还不够深入,它只注重了表面文化的展示,忽略了文化体验者的休闲活动需求。

4.5开发管理模式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一期由虹口区区政府主持,二期由多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政府导向、企业实施”合作开发模式。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开发定位、引导管理以及对开发进行全面支持,企业进行整体区域的文化开发和市场运作。这样,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公司对商业业态的控制能力大为减弱,不能及时地顺应市场需求对业态进行调整,新陈代谢能力的低下导致市场竞争力的不足。

5 小结

多伦路逐渐衰败的境况主要分析有以下原因:

5.1产业定位不准确

多伦路名人文化街业态呈现分布不均衡、功能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市场定位不准确、产业供给与周边消费者需求脱节。文化资源开发需要有前瞻性,要突破定位狭窄、概念局限、形态平淡、结构离散、文化功能开发与其他功能脱节等发展瓶颈,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都市型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多伦路现在的产业定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化产业上,在产业的深度开发上需向创新型、多动能、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5.2规划设计的不合理性

停车场、绿地、座椅等公共设施的匮乏暴露出多伦路初始规划的弊端。多伦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降低了多伦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街区内缺少人性化设计,景观环境有待改善,缺少游人驻足停留的空间。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多伦路人气不足,进而淡化了多伦路的文化氛围。

5.3开发的滞后性

2005年多伦路二期改建工程开始进行,但直到现在都未完成。从1999年至今近6年的时间,多伦路的改建工程一直处于停滞时期,二期工程的滞后发展已经与市场需求脱节,与此同时也对早已建设好的一期工程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工程开发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使得多伦路社区影响日渐式微。

5.4政府监控管理不得力

多伦路项目推进受限,政府的缺位对此责无旁贷。6年项目没有推进,政府却没有任何回应,没有收回土地,也没有要求续交土地出让金;开发商由此而进行“合理囤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在对诸如多伦路这样的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历史名街进行开发时,首先要依托周边环境,挖掘自身特色,准确市场定位,既不能为了保护文化氛围不发展商业和旅游,也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削弱资源特色。其次是结合市场需求,平衡业态布局,保证健康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合理的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健康持续性推进也是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中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尽可能多的创造可供人驻足停留、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氛围,政府在项目开发进行时要充分发挥其监管、审查作用,协调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宋长海.上海休闲街空间布局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张杉.旧城历史街区型游憩商业区形成机制及规划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

[3]宋长海,楼嘉军.上海休闲街商业网点业态结构研究[J].旅游学刊,2007,(5):80一85

[4] 孙施文,董轶群.偏离与错置――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评论[J].城市规划,2008,(12)

[5] 孙淼.上海游憩街区研究――以新天地、多伦路和七宝老街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8

[6] 殷双喜.城市历史的另类叙述――谈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雕塑[J].城市雕塑,2006

[7]杨荻荣.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的游憩利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5

[8]蔡继福.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J].上海大学学报,2003

第7篇

1.塑造人文城市,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设

城区的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遵循守旧也不能原型照搬,这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为城区的发展带来活力,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动力。低碳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质量,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属于城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断拓宽文化市场,努力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增强城区文化的竞争实力。其次,加强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一举一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最后,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更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争取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存在或者是实施替换,建设人文城市,注重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化的城市

城市的规划一定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规划一开始就应当立足于生态城区的建设,这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要求。具体实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城区用地规划时,以发展的眼光对空间布局进行设定和调整,合理并有效利用城市用地,避免造成浪费;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河、湖、海、林等资源,将城区的建设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第三,对城区的开发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不能盲目开发或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城区的发展变得畸形。

3.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建造现代化的城市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大地作用。因此,城市规划中我们应当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有特色、多样化的城区。建设特色鲜明、明确分工的功能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美化城区的人文景观,增加城区的绿化率,开发城区的旅游价值;加强城区的创新精神,打造青春、阳光、富有活力的城区,提升人们居住的幸福感。

4.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其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秉承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否则创新就是毫无意义和没有价值的,因此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我们必须确保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具体的内容主要:

(1)城市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要以建设一流的时尚的都市为主要的目标,城市要全面发展重点项目,比如说城市的人工园林,城市居民的住宅环境,城市的街道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建筑物的规划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科学合理地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规划靠的不是城市的决策者和领导者,而是为了民生、民计,因此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大都市。

(2)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要想合理建设民生为主的现代化大都市,一定不能抛弃城市的自然特色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要想建设特色主义的现代化都市,就必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习惯了解和熟悉,要建设一流的文明都市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施行规划。

第8篇

根据国内有关旅游文化产业园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阜康市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在建设中出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典型的案例(例如,西安曲江新区、曲阜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借鉴典型案例在园区开发建设中成功的经验与启示,立足阜康市地方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现状,提出打造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旅游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产业集聚;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位于阜康市境内,距离省会乌鲁木齐市45km,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天山天池不仅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然风景,同时还带有浓郁的新疆民俗风土人情,让本来具有色彩斑斓的天池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内涵。无论从神话还是从鳞次栉比的风景来说,天山天池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游览价值。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前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交融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因此,阜康市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上重要的旅游城市,通过抓住当前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难得发展机遇,在借鉴全国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园区。同时准确对园区性质和发展战略定位,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用地布局,选择适合园区运营管理模式,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阜康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研究区域概况

天山天池景区处于87°46′E~88°44′E,43°45′N~45°00′N之间,隶属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阜康市,其东侧为吉木萨尔县,西边连接着米东区,南边和乌鲁木齐相望,北边连着福海县;整个天池东西长为76km,南北长为198km,总共有8528.8km2。天池由南到北贯穿峡谷,呈阶梯形状交错着,由崎岖山地慢慢走向宽广平地过渡,气温也由原来湿冷山地变成干旱平原,这些所有转变仅在80km范围之间,海拔落差5000m,整个地形地貌表现出规律性带状分布,这正是展现了西北干旱地区独特的自然现象。

2旅游景观资源

2.1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资源调查是揭示一个地区景观资源吸引丰度的重要步骤,也是了解风景资源及其特色、品质和空间分布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景观资源的筛选、分类和评价可以为景区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开发和建设提供依据。参照国家建设部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资源调查内容的分类规定,在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分类。

2.2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天山天池文化产业园是阜康市人民政府按照“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惠民富市”的战略选择,以天山天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重点,全力打造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园南起天池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北至吐乌大高速公路之南,东至四工河冲积扇,西至甘沟,总规划面积约23km2,以休闲、度假、会展、购物、娱乐、创意文化展示等为主要业态,目前已启动实施了新疆馆、五江天山温泉国际大酒店、丝绸之路奥特莱斯、王母悬圃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2011年,文化产业园区投资2亿元建成了天山天池游客集散中心(景区门票处);产业园核心区道路、集中供热、供排水、电力地埋、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主通道建设;投资1.5亿元的世博新疆馆迁建项目已完成场馆建设;丝绸之路奥特莱斯项目(总投资35亿元)已完成项目区土地平整工作和三大区域基础工程;五江天山温泉国际大酒店(总投资11.8亿元)已完成主体建设,计划2015年10月完成装修投入试运营。2015年还将争取启动梦幻天山欢乐谷主题乐园、未来水世界、天池马文化游乐园、天池书画院、温泉小镇等项目。产业园雏形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天池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基地和西王母文化培育保护基地等项目也将落地文化产业园。

3新疆天山天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可行性分析

3.1园区战略价值分析天山天池位于新疆旅游的核心区,紧邻全疆旅游集散枢纽乌鲁木齐市,依托多样化旅游资源和产品,未来将成为新疆旅游的门户服务枢纽和“新疆”的区域旅游名片。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结合天山天池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和文化产品,将着力打造以天山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将加快新疆特别是乌昌经济圈国际化进程,构建中亚首席区域性国际城市,实现多民族共荣发展。

3.2园区区位条件分析

3.2.1战略区位。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临近亚洲内陆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拥有绝佳的区位交通优势;随着高铁的开通,乌鲁木齐市的陆上交通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未来产业园区依托乌鲁木齐市的区位优势,可以共享国际国内客源。

3.2.2地理位置。天山天池位于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立足中亚五国,联系世界各地。

3.2.3外部交通。这里有26条国际航线联接中亚和俄罗斯主要城市,通航城市总数超60个,38家航空公司在地运营。这里有亚欧大陆桥国际铁路线,国内高铁通车后至西安约9小时,至北京约11小时,至上海约14小时。同时,丝绸之路开启亚欧互通有无、东西文化沟通的陆上通道。

3.3文化价值分析天山天池地处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天山天池文化,其具备承载“跨区域共同价值观”的潜力。从文化资源类型上来讲,神话宗教、高山湖泊、异域风情等多条文化发展轴线交汇,贯穿人类时间、空间、民族的演进脉络,影响深远;从文化资源质量上来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元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学、民俗、宗教、美学、朝圣、科普、考古、艺术等价值。以高山湖泊主题的文化产品体现着自然文化价值;“天山”、“天池”寓意其山水资源禀赋的顶级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科普价值。

3.4资源禀赋条件分析新疆的天山北坡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利福尼亚共同处于北纬44°纬度线上,是全球三大酿酒葡萄黄金产区之一。适宜的光照、温度、水及土壤为生产优质葡萄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但是与丰富的资源相比,目前天山尚未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酒业品牌和葡萄酒旅游度假基地,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

4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结论本文以阜康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关于文化和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阐述了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所依据的相关理论支撑,针对目前阜康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特有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内西安市曲江新区、曲阜新区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的成功经验,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并得出以下结论,为阜康市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4.2对策建议

4.2.1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阜康市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其中以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北道之上的天山天池最为著名,该景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风光水域、生物景观,同时将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文化古迹融为一体。但是当前天池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天池文化中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在旅游产业文化园区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天池文化内涵,在建设天山天池旅游产业文化园区过程中大力发展天池文化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理解和把握具有市场性的文化产业和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走出一条符合阜康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园区建设新路子。

4.2.2统筹旅游和文化资源,实现规划理念创新。以主题化、景点式的规划理念为核心,以瑶池、西王母古老的传说和天山壮丽地景为支撑,打造天池文化特色核心区。通过国内外规划设计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园区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力求把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文化产品、高新技术、技术创意、科研人才等聚集的重要场所,形成新疆天山北坡地区文化、旅游和经济新的增长点。

4.2.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于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不仅是先进的硬件设施,还包括对产业发展软环境的改善。通过持续改善基础环境,给予更多优惠政策等途径能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尤其是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尽快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质量。阜康市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为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园区内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针对关系民生的道路、绿化、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并且优先划拨专项资金;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内开展的重大项目,其中涉及的水利、暖通、路网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阜康市政府可以从项目的专项管理资金中按比例进行补贴。

4.2.4建立金融服务平台,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立阜康市天池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以及担保公司,通过财政资金来盘活园区内土地、文化以及景观资源,通过园区内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来带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公司进驻产业园区,提供金融信贷、融资担保、司法担保、履约担保、投资中介服务等政策允许的相关等服务,推进园区内旅游文化产业融资平台的完善,有利于吸收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4.2.5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要继续发展壮大,需要依靠重大项目的实施来带动,以重大项目对大企业或者集团进行招商引资。这就需要政府引进国内文化产业中国营企业投资,发挥其在资金雄厚、企业管理经验丰富、文化创意多样和市场销售方面的优势,形成园区内一批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集团。同时,阜康市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条例,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积极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其较强的市场洞察敏锐度高、人才创新性比较强、企业运行效率高等诸多优势,促进阜康市旅游文化园区的建设。

4.2.6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文化园区品牌。阜康市政府应该对产业园区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科学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将园区产业集群的市场效率充分发挥出来,持续提高园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相关部门应发挥自身职能,全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参考文献]

[1]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樊盛春,王伟年.文化产业闶区理论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8(10):23-25.

[4]方世忠.政府在文化产业闶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现代戏剧谷为例[J].上海人大月刊,200910(15):10-14.

[5]许莉,吴玥.西部文化产业闶区发展模式探索[J].生产力研究,2011(9):45-47.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172-174.

[7]张立波.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91-95.

[8]樊盛春,王伟年.文化产业园区理论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8(10):9-11.

[9]祁述裕.建设特色文化园区,促进区域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8-10.

[10]王伟年,张平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01):110-115.

[11]张海燕,王忠云.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8):743-746.

[12]杨博.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3]马红园.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对西安经济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4]刘勤.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5]李忠武,部先蓉,王彬.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3-78.

第9篇

关键词:宝鸡;旅游;经济;存在问题;对策

宝鸡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历史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宝鸡资源优势,全面打造人文品牌,是把宝鸡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关键步骤。

宝鸡旅游发展的优势明显,首先宝鸡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另外宝鸡地处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享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同时,宝鸡旅游业目前存在诸如旅游投入和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亟需完善;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亟需扩大;景区旅游产品设置单一,旅游项目雷同化严重;以及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为主,其他要素为辅的结构模式,以观光旅游为主,没有真正形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综合旅游产业链。多数景区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仍停留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自流状态。游客在宝鸡旅游不是“烧香看庙”,就是“中转拍照”,游完就走――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配合,缺乏文化与山水、游玩与消费的整体开发概念。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相继出台了 “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等政策措施,刺激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增长。宝鸡作为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在当前资源约束、市场约束、生态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宝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规划提出要将关天经济区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其中提出建设的“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六大旅游精品区”中宝鸡各占两个,五条精品旅游走廊中宝鸡占三个。今年国家还将出台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规划,发展重点将由改善生态和基础设施向兴产业、调结构转变,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宝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正当其时,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纵观宝鸡市旅游发展现况,笔者认为宝鸡旅游发展对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宝鸡城市形象

通过媒体、互联网、电视影像等各种现代传媒,在国内外大力宣传宝鸡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提升宝鸡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进而提高宝鸡的旅游形象。旅游宣传要注意旅游信息市场走势分析,对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促销方式。充分利用其人文地理优势,发挥其文化吸引力,在旅游客源地实施促销宣传,使宝鸡市成为一部分旅客旅游的首选地之一,进而提高宝鸡入境游人数比例。

二、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资,克服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的困难

宝鸡市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旅游的投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吸引机制。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和建设,迅速改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景区景点的规模。政府应转变职能方式,降低投资门槛,精简投资程序,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民间、企业个人投资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给予相关政策倾斜。

三、扩大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注重旅游形象品牌建设

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主要依赖于品牌优势。旅游精品就是旅游形象,就是旅游行业的竞争力。宝鸡市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景区只有法门寺和太白山两个AAAA级级景区,对此,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旅游景点品位高度,已经成为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要遵循旅游名品原则,突出宝鸡旅游地方特色。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逐步形成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相互辉映、传统旅游和特色旅游相互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通过新开发资源和改造包装景区景点,在宝鸡的旅游资源开发,在规模和精品名牌建设上都能上一个新台阶,逐步树立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著名品牌。

四、做好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设计,重点解决乡村旅游收入不平衡问题

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很好的使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搞好观光乡村旅游业的规划设计,如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牧业级观光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以田园公园模式建设乡村旅游,如规划设计以自然景观、民风民俗、乡村风貌、现代化高科技农村经济、观光农园为依托的主题公园,可以大大提高景区吸引力,促使旅游花更多的时间逗留。通过规划设计,大大提高景区的品味和高度,定出合理的价格,以致让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使农村旅游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增加。

五、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旅游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市旅游业人才紧缺,已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重点培养行政管理、企业经营和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从事旅游工作;三是办好宝鸡文理学院的旅游相关专业的系和宝鸡其他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相关政策倾斜,为本地旅游业培养和输出人才。同时,在全市旅游行业广泛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旅游区或单位应定期选派一部分基本条件较好的旅游从业人员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或到一些旅游管理先进单位进修,学习,掌握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后回到当地给同行做旅游培训,这样培训者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熟悉本土情况,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获得最佳的人才培训效果。

第10篇

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XX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文化遗址,从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历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到岳石文化,整个史前文化发展的历程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轨迹。XX镇还可谓贤者之地,是造车鼻祖奚仲、养贤纳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汉室儒宗的叔孙通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他们的佳话在这片土地上世代流传。它是中国最大的汉代冶铁遗址—山阳、巨野所在地,是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实现“贞观之治”的贤相魏征庙、墓所在地,境内有古薛河故道、双庙、魏征井、汉节槐、霸陵桥遗址、钟氏家祠等多处文物古迹。近年来还开发建设了国家AAA级景点大宗村旅游区,其中,宗泽园和玉皇庙可谓典范优雅、别具特色,大宗村也被国家农业部、建设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等部门确定为五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被山东省旅游局、农业厅命名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享有“鲁南明珠”之称号。

薛国故城遗址,从夏商时期至今,经四千年的风雨而屹立,是鲁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XX遗址,也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古代土筑都城之一。

薛国故城宫殿遗址位于XX镇皇殿岗村,东依沂蒙余脉,西傍微山湖畔,南连苏淮平原,北望龙峄两山,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拥有六万余家”的大都会了。薛国故城是我国地面上最长、当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在我镇的城墙有10615米,呈不规则正方形,面积约6.8平方公里。城墙逶迤起伏,现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宽20至30米。夯层厚19—22厘米,夯窝直径6—7厘米。有城门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于战国时期。居住遗址9处,制陶、冶铁、冶铜、制骨作坊10余处。内城在大城的东南隅,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2750米。墙宽10米左右,城壕宽8米,内城门即西周、春秋的薛城,并一直延续到汉代。

城内外分布有大面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东周和汉代遗址,外城中部,有大规模的战国至汉代的冶铁遗址,地面上散布大量铁矿石、炼渣和战国、汉代的瓦当。1984年至1986年,山东省考古所在薛国故城发掘数百座、春秋至战国墓葬,出土文物数以万计。1977年,薛国故城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XX缺乏有效的保护,城墙因长年耕翻和雨水冲刷造成城墙墙体流失。XX墙战线较长,牵扯面广,年代久远,年久失修,保护管理难度大。

(2)古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困难大。旅游区开发需投入大笔资金并引进专业人员。

(2)产业开发之后面临销售压力,利润回收战线长,旅游区经营运作难以长期维持。

三、XX关于文化保护下一步发展思路与规划

(一)薛国故城的保护范围(城墙外150米,城墙内100米)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规划和新建各类建筑物;城墙顶部及斜坡部分由过去种植粮食作物改为种植根系浅的树木,如枣树、桃树、花椒树等,以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

(二)对于故城的开发,加强规划管理,编制出规划设计方案,为故城城的保护、维修、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严厉整治规划违法行为;狠抓文物古迹的保护与维修,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切实抓好XX墙、冶铁遗址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恢复。

第11篇

一、文旅互动的四个层面

1.创意性的吸引物

整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实现人气聚集,引爆区域,打造对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力。

2.创新旅游体验方式

将地域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呈献给旅游者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3.创建大产业体系

在文化创意引领下,以旅游业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搬运效应,带动旅游综合消费,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4.创立多元盈利途径

实现文化产业化,通过构建销售地产产品、开发旅游经营项目、树立产品品牌、升值产品价值等多元化盈利模式,确保项目资金的快速回流。

二、文旅互动的产品形态

1.文化演出

借由文化创意产业来驱动的文化演出,对环境破坏最少,产生的效益辐射范围却最大,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互动融合的最佳经济模式。

2.文化型主题公园

文化型主题公园注重文化展现,是以一种或数种文化内容为题材,通过设计制作逼真的景区,并加以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极强的现场游乐项目,打造让游人身临其境、忘乎所以、尽情欢愉的旅游场所。

3.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街区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严格的管理,不仅可以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而且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古老的街区去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4.文化节庆

节庆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风情最集中的表现。当节庆与现代旅游融合,便形成了新的经济和文化载体――旅游文化节庆。目前发展较典型的如哈尔滨冰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

三、文旅互动的路径

文旅互动的本质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以实现资源、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对遗失于现实生活、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进行抢救、整理与呈现,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更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索、研究以及创造性整合,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产业品牌形象。

2.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二是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三是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

3.促使环境美化,提高旅游吸引力

旅游环境的打造应注重文化和人文内涵的挖掘,要有新的表现方式,要创意文化,文化创新;创新思想,创意精品。使整个旅游环境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以支撑地方旅游精品,成为地方对外推广的靓丽名片。

4.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一是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创意思维创造旅游产品;二是建立目标客源市场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

5.升级消费结构,增强旅游时尚

第12篇

四、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研究目标

1、充分挖掘漳州土楼的独特特征,重构漳州土楼旅游文化资源产业的内部价值链,打造适合福建本土特色的“土楼”旅游品牌,寻找适用于本土的“土楼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方法论;

2、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利用产业化实现土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同时有效防止过度产业化给文化遗产带来的伤害。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土楼发展规划的协调性与相容性,妥善处理土楼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客观、实用、可操作的漳州土楼保护性开发方案。同时,为今后规划实施中的土楼保护与开发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区域联合。漳州是福建地区土楼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这是“漳州土楼”相较于别的区域最大的优势。但是土楼本有民居的特性,所以也就呈现出内部分散的特征。因此,将“漳州土楼”最多的优势发挥,又要做到将漳州市内分布广泛的土楼建筑统一规划设计,加强区域联合,也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4、在“开发模式”中加入当地居民的参与。我们不仅是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更是要以此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文化意识的目的。所以单纯的政府管理机制或者招商引资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鉴于以上考虑,我们必须在制定“开发模式”的过程中重视当地居民的参与。

我们的初步设想一种管理模式是“三向管理”模式——政府宏观规划及招商引资、投资商负责资金的投入和日常管理的监督、当地居民负责日常管理和保护。这中“三向管理”有利于互相监督和分工合作,具体开发方案由三方商定。这样的管理制度使得政府或者投资商不能随意的对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的整改与翻新,破坏文化遗产原有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而当地居民往往是对这些“土楼”最有情感的,并且这些“土楼”大部分是他们的住所,所以他们的加入和发防止大规模的破坏和过度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也同时能为农民增加部分收入。

五、应用科学理论方法

1、为了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旅游资、文化源“产业化”的探寻中,我们选择了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Value Chain Model)应用于此,并且必须重构漳州土楼旅游文化资源产业的内部价值链。价值链模型一般应用在工业或者农业中,因为工业与农业都有具象的商品并且有明确的价值与价格。但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其历史、文化、民族的价值,而“土楼”就是漳州“闽南福佬民系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价值很难直观的与商品价值等同起来,所以,如何将应用于工农业的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应用到文化产业学科中来,是我们有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土楼”已经成为闽南古建筑的品牌之一,目前较为熟知的是最早开发的龙岩“永定土楼”,厦门爱乐乐团的一首《土楼回响》更是唤醒了人们对“永定土楼”的认知,“永定土楼”似乎成了闽南“土楼”的代表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打造出适合漳州本土特色的“土楼”品牌,打造出不一样的文化感官。

3、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如何预防过度产业化的问题:文化遗产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而不是进一步破坏。虽然许多地方本着“保护”文化遗产的心情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但最后不免在商业化巨浪的吞噬下无力还击,最后起初美好的初衷却被现代化、产业化、商业化侵噬。

六、漳州“土楼”旅游产业与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1、漳州,因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闽南文化中独树一帜,土楼为福建民居的重要部分,承载了丰富的精神与物质文明财富更是闽南文化的瑰宝,为此,分析漳州土楼与其他地区土楼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在此文化品牌上打上鲜明的地方个性标签已成为旅游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利用旅游文化产业价值链突出价值关系、深刻价值内涵,在完善产业形态的同时,丰富市场属性。串联各地区土楼文化品牌之间存在的行业价值链,深度挖掘漳州土楼自身构成的历史、人文价值,建立合理的品牌战略将使得“漳州土楼”的自身优势全面发挥。

2、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是文化生产力形成的根本原因,福建古建筑与古文化的复合体“土楼”是否能构建良好的旅游形象将直接影响福建“土楼”文化资源产业的开发,我们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便可以清晰地将漳州土楼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捋顺:进行现有旅游资源方面进行分析;旅游交通状况分析;和配套基础设施与旅游环境卫生分析;旅游市场的管理人才和漳州地区土楼旅游市场分析和漳州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推求比较本地发展优势和机会建立健全发展机制。

3、针对遗产旅游的开发已经不能仅限于经济利益的开发, 更重要的是要针对不同遗产特性和价值挖掘出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这也是遗产旅游最能吸引人的地方。这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旅游区遗产的过度开发,免使旅游区遗产遭到破坏。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的框架就需要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遗产保护;完善立法,建立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改变管理体制,实现有效保护;加强宣传教育,促使社会重视等角度去构架。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张胜冰,屈小青,邹龙.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3]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4] (英)蒂莫西,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5]顾江.文化遗产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