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4 10:48:14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第1篇

一、画出诗境

一般来说,教学写景的古诗词,由于诗词比较精炼,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能配上一幅图画就会不一样。比如《忆江南》的教学中,红彤彤的朝阳、碧绿的河水、两岸的繁华柔柳,好一幅美景图!再如《春夜喜雨》,当学生领略了春雨如牛毛的特点时,用自己的水彩笔把这美景画下来,看到自己所画,再读古诗,学生更能领略到诗的意境。用这种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任何一首古诗,学生都能够通过画笔进一步感知。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教学叙事的研讨时,学生也能用自己的画笔帮助理解古诗。如教学《劝学》,我觉得不是很好配画,所以课上没有设计这一环节,而是把配画当成作业。第二天,展现在我面前的画卷真是精彩纷呈,最有趣的是一位男生画了一幅漫画:上面是一位老爷爷,倒拿着一本书。这是多么好的想象!我相信这张张画卷都代表着孩子们对古诗独特的感悟。

二、演出诗情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处于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结合相应的诗句,给古诗编创动作,就成了学生乐此不疲的事。在教学《古朗月行》中,朗诵“小时不识月”时,孩子们就摆出小手;朗诵“呼作白玉盘”时,有的孩子双手虎口打开,摆出盘子形状;有的则手心向上,好似托起一个盘子一样;“又疑瑶台镜”,学生双手并拢,摆在面前就像真的在照镜子一样;“飞在青云端”学生就做出飞翔的动作……在《劝学》教学中,为了表现出“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情感,学生的动作设计更是别出心裁:有的双手向外摊开,垂头丧气;有的捶胸顿足;还有的摆出“思考者”造型……生动贴切,富有童趣。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作,亲身体验,不仅使背诵的效率大大提高,更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讲出诗意

理解古诗的意思,再把古诗像故事一样讲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恰恰就是他们的生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不自觉地吟诗一首。如在教学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古诗描写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把它当成白玉、比成圆盘,又怀疑它是仙人用的镜子,飞挂在云头上,孩子们形象、生动的思维立即展示在眼前。理解了诗的意思之后,学生就可以编成小故事,设计角色,制作道具,边讲边展示五言绝句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再把故事还原成小诗,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与此相似的事,于是孩子们也纷纷跃跃欲试,真正激发了他们写诗的热情。石家仪同学就顺口仿了一首“小时不识莲,呼作白窗花,又疑云一朵,挂在绿叶间。”多么可喜,就这样诗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四、想出诗韵

每首诗都要表达一定的情画意,需要带领孩子们细细品

味,深入挖掘,与作者心灵相通,感知诗的韵味。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作者“少小离家老大回”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故乡的情景和情趣。“乡音未改鬓毛衰”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感慨和回乡时的喜悦心情。“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表现了故乡儿童的天真活泼,热情好客。是啊!孩子们还小,怎能体会作者回到故乡又悲又喜、百感交集之情呢?为了达到真正的情感相通,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读,闭目感受:一位叶落归乡的老人看到家乡的变化,曾经的玩伴和自己一样老了,曾经茅草房没了,曾经小路宽了,再看那些孩子,没有一个是自己认识的,此时他是又悲又喜。孩子脑中的画面变得丰满,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想象诗画、感悟诗韵的目的。

五、诵出诗魂

第2篇

近年来,内蒙古市、旗(县区)两级农广校按照农业部开展的新型农民培训规划的要求,结合国家科技部农民科技培训、自治区新型农牧民培训和星火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提高农牧民科技种田水平和基本创业技能为重点,不断丰富农牧民教育培训媒体教材,通过科技培训网络、广播与有线电视网络、光盘与录音带的传递以及“直通车”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了农牧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年开展农牧业实用增产技术指导与培训达300万人次左右。主要做法是:

一、发挥媒体和科普宣传材料作用,促进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进程

农广校通过“农牧民致富之友”、广播电台的“塞外田野”和“法制天地”等专栏,累计发表和播出科普技术稿件800多篇,在内蒙古远程教育网、科技网、星火计划网上有关种植业、养殖业科普知识及有关政策法规953篇。如:2000年以来,通辽市开鲁县农广校与县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农科天地”和“畜牧广角”电视栏目(现在合并为“乡村在线”栏目),主要播放由农广校负责编辑制作的实用技术、相关科普知识、有关技术和市场信息,每周播放两次,每次播放10~15分钟,年累计播放了100多期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户收视率达到90%以上。从81户的调查结果来看,有47户农牧民把从电视节目上接收的农牧业科技知识作为农牧业技术的第二来源,占调查总户数的58.02%。

为了扩大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效率,体现农广校的职能特点,从2003年开始,包头市农广校在包头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绿色农业”栏目,每周二播放奶牛饲养、蔬菜种植技术、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法律法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农民热点问题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007年,包头市农广校在包头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农技讲堂”栏目,每周三21:50分播出,每次10分钟。内容包括种植、养殖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新农村建设等农村生活指南、农民进城务工常识等内容。“农技讲堂”已成为包头电台最受欢迎的栏目。同年,与包头土右旗电台共同开办“农民之友”栏目,每天11:00-11:25播出,覆盖了东起金川开发区、南至准格尔、西到包头东河区的600多个村,使30多万农民能够收听该栏目。内蒙古自治区农广校由最初提供录音带到现在提供播出效果更好的CD光碟,共组织232套节目。真正满足了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科技知识的愿望,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2008年10月,包头市农广校与固阳县电台共同创办的农业科技教育专栏正式开播,截至2009年,已播出132套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节目,播出的节目内容与固阳当地经济紧密结合,播出质量上乘。

在宣传科普材料方面,截至目前,学校共编辑印发《配方施肥技术》、《农药选购与使用基础知识》、《稻鸭混养生态栽培技术》、《地区主要病虫防治方法》、《金山种业玉米品种介绍》、《绿色农产品栽培技术》、《羊的人工授精技术》等科普系列宣传册17类30多万册、宣传单10万多份。

二、开展“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

2003年,包头市农广校选择有线电视基础条件较好的九原区莎木佳镇,开展“农村科技电波入户工程”试点工作。莎木佳镇经济发达,村村有有线电视插转设备,具有控制本村电视播放的功能,镇领导也为开展“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提供了条件。根据当地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学校精心准备了奶牛养殖技术、小尾寒羊饲养技术、蔬菜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等60多套VCD光碟,每天晚上6:00-7:00在莎木佳镇部分行政村试播,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半个月后,“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在莎木佳镇6个行政村正式全部开通,近3万农民受益。“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填补了包头市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作的空白,实现了农民科技培训方式的新突破,提高了培训质量和信息入户率,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的问题,及科技人员下乡时间短和农民对科技需求强的矛盾,实现了科技培训经常化,降低了科技普及成本,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此项工作还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内蒙古电视台、包头电视台、包头广播电台、包头日报均作了报导。当年内蒙古农广校又在九原区沙尔沁全面开播了“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

三、发挥优势,举办“空中课堂”

“致富早班车”广播站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让农民学习到实用技术,增长农民经营技能。学校充分发挥广播媒体为“三农”服务的优势,引进了“致富早班车”录音带1350种,共2050盒,CD光盘132套,内容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内容。并为偏远落后村购置录音机、扩音器、大喇叭、麦克风等播音设备,赠送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录音磁带700盒,CD光盘300盘。每个广播站都制作了广播站牌匾,举行了由自治区、市、县农牧局领导参加的挂牌仪式。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2009年,内蒙古农广校对全区所有的“致富早班车”广播站进行了一次调研,检查了广播站工作情况,收集村民的反馈意见,对没有按照要求管理录音磁带和播放节目的村进行了整改。截至200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建成335个“致富早班车”广播站,夏季6:00-7:00,冬季9:00-10:00农民在田间地头都能听到科技节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年,内蒙古农广校充分发挥中央校“致富早班车”节目下乡进村工作开展的有利时机,向335个重点嘎查(村)发放由中央农广校提供的各类实用技术录音带9403多盘,并利用嘎查(村)的“大喇叭”,不停地播放有关节目,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入户率。

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61.1万人,蒙古族人口达412万人,占总人口的17.2%,牧区少数民族人口约192万人,约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47%。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远程电波教育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为解决自治区乃至全国部分地区蒙古语广播节目资源短缺等问题,农广校积极组织科技信息资源,保障“致富早班车”进村需要。各级分校在及时将中央校制作的音像和文字资料发放到村广播站的基础上,还积极组织编制大量适合当地具体生产特点的实用技术资料和信息送到村广播站,进一步满足广大农牧民需求。

四、积极推进蒙语节目,满足广大农牧民需求

1.充分发挥蒙汉双语远程教育网络的优势,积极扩大网络的覆盖面。目前,46个嘎查(村)的2052户牧民已覆盖广播网络;在不通电的牧业嘎查(村)通过流动直通车、微波设备和光盘设备开展“光盘教育”。通辽市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小街基嘎查,通过建立农牧民广播站的形式,组织农牧民收听蒙语节目;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也开始使用新译制的蒙语资源;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查干诺尔嘎查,组织养殖大户收听奶牛、肉牛饲养管理节目,提高牲畜品种改良、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他们还探索建立“远教+基地+项目”经营模式,推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进程。

2.整合资源,拓展全区蒙语播出市场。内蒙古农广校通过加强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联络协调,充分利用高校设备资源及蒙语人才资源,提高了译制水平和层次,实现了资源共用共享。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来推动译制基地规模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译制主要以为自治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等有偿提供蒙语资源为主,逐步落实了译制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逐步丰富了资源储备,提高了制作水平,紧紧抓住以民族语言为背景翻译制作这一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先进地区新的教学资源,把各类信息和实用技术传递到基层,推广到有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地区。工作中,学校以进一步丰富自治区蒙语资源储备为目标,切实解决自治区乃至全国部分地区蒙语广播资源短缺、对牧区生产生活指导性不强等问题,辐射带动了内蒙古地区现代农业远程广播教育。

另外,针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聚居的特点,为使广大蒙古族农牧民更好地收听节目和接受农牧业技术指导,内蒙古农广校将蒙语节目制作列为工作重点,积极进行筹备,2007年已翻译录制完成33集;2008年已翻译录制完成20集;2009年已翻译录制完成30集。今年将继续翻译蒙语实用技术资料,译后将陆续发放各广播站。

第3篇

在西方,总是流传着这么一句古老的谚语:时间是上帝创造的,而时钟是魔鬼发明的。西方人认为,上帝是仁慈的,为我们创造了时间,从而有了美丽的四季更替,有了事物的兴衰;时钟的出现却让混沌中单纯无知的人类知道了时间是会消逝的,心有所系,人和事物都会渐渐由盛而衰,生命是有终结的,开始惶恐不安了是否人类的清醒都来自于魔鬼所为,而永葆愚昧才是上帝的希冀,这样充斥着哲学与宗教的问题自然不在今时的讨论之中。我们只是回过头审视,那些在钟表发明以前,被称为“魔器”的古老计时装置中,究竟留下了多少神的叹息与人的智慧。

时间流淌过的沙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时间的装置。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通过充满了上面玻璃球的沙子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小时。

沙漏据说是亚历山大于三世纪发明的,在那里他们有时随身携带,就像今天人们携带的手表。据推测,它在12世纪,与指南针的出现同时作为夜间晚海上航行的仪器被发明。现存的最早的记录是英船舶“香格里拉乔治”上的文员托马斯在1345年的销售收据。

从15世纪起,沙漏在海上,在教堂里,在工业上和烹饪中被广泛应用。麦哲伦在世界各地的航行期间,他的每艘船保持18沙漏。在船舶的文书工作中,运行沙漏从而为船舶的日志提供时间。

在耶稣会进入中国大陆之前,居住澳门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已将中世纪欧洲钟携至澳门。耶稣会士罗明坚和利玛窦分别于1581、1582年来华,他们不仅携带钟,而且有钟表修理匠随行。欧洲人普遍使用的沙漏、水钟(即水日晷)和重锤驱动的自鸣钟同时传入中国。沙漏传入中国后,曾在航海上用作计时器。乾隆二十三年(1758),周煌撰《琉球国志略》,言及从福州开船到琉球,船行“一更为六十里”,并用沙漏计时,“每二漏半有零为一更”。

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测量时间的方法,沙漏同时承载着过去和未来,这已经使其成为一个持久的时间符号。

浑天如鸡子,天体如蛋丸

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天的大圆分为365.25度,浑天旋轴两端分别称为南极、北极,赤道垂直于天极,黄道斜交着天的大圆,黄赤道交角为24度。浑仪正是以此为基础而设计的。

我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改进,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整个仪器分为三层,外层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中层叫三辰仪,是由白道环、黄道环和赤道环构成。里层叫四游仪,包括一个四游环和窥管。现存明制浑仪基本就是这种结构,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仪中的白道环,而加上了二分环和二至环。由于浑仪的圈环过于复杂,遮掩天区,影响观测,所以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其简化,创制了简仪。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之大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富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水运生仪象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大型的天文仪器,由宋朝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水运仪象台于宋元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七年全部完成,它是中国古代的卓越创造。其中的擒纵器是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整座仪器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全台共分三隔。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

第4篇

阅读理解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破学生与文本的界限,让学生走进古诗,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特色:

生活积累 自主合作 学习资源 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秋天到了,你观赏过秋天晴朗夜晚的景色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以下你看到的秋天夜晚的景色。(师板书学生积累的词语)

(皓月当空 秋高气爽 一轮明月明月清风)

2.过渡:秋天,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大地显得那么宁静、和谐。皎洁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3.出示插图(月光下洞庭湖的景色),图上画了什么?请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

4.出示古诗《望洞庭》,读诗看图,哪些诗句是描绘了图上的景色,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打破学生与文本间的界限,让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秋天夜晚的景色,感受秋天夜晚的宁静,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通过看图选择诗句,初步感知诗文,为潜移默化地理解诗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自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顺。

6.简介诗人和洞庭湖。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学生质疑,这首诗你哪些地方不理解?

2.引导理解,运用以下方法:

1)看图理解;

2)互相讨论;

3)查工具书(字典、古诗解释等);

4)向同学、老师请教。

3.讨论,交流(说说你的理解以及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贵有疑”,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提出问题,并教给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讨论、交流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纠正、规范学生的语言,把学生视为学生发展的主体。)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加深理解,感受诗意。

1)“湖光秋月”为什么“两相和”?

2)诗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三、美读成诵,领会诗情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读后请生评读。)

3)指名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教师范读;

5)配乐赏读;

6)有感情地读,背诵古诗。

诗的韵律、节奏是与古诗的内容、感情、气氛融为一体的,通过反复诵读,充分读书,读中有反馈、有指导、有评价,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读书的过程,切切实实地指导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诗句成为有形的画面。配乐诵读,让学生把诵读变成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四、再现情境,再创诗境

1.教师在舒缓平稳的音乐背景下介绍诗人在什么情境下创作了这首诗?

(学生闭眼静思)

2.通过介绍,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借用音乐和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一次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在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意境,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归类积累

第5篇

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中,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饱学之士为“学士”,最著名的莫过于坡“苏学士”了。另外,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学士大多是舞文弄墨、实权不大的官员,可是大学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可都是宰辅重臣,到了清代,大学士成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官至正一品,可谓真正的位高权重。硕士的称呼最早起源于五代,也是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人,但一直不是官职。博士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官职,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汉武帝时,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京剧起源于清代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的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步冷落下来。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称“京调”。

我国最早的银行

银行在我国起源于唐朝,在唐宣宗时期(公元847~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北宋嘉枯二年(1057年),蔡襄知福州时,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远谷市、纱市、盐市、牛马市,而且“银行、花市、鸡市、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可见,银行那时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到了景定元年(1260年),竟成了一条“银行街”,其街非常繁华。“大清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官办银行,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

重庆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

近日,重庆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双人合葬墓葬等珍贵遗迹遗物。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酉酬水电站工程库区,目前已经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筑遗迹。大溪文化遗址最初发现于瞿塘峡东口长江南岸与大溪河交汇处,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民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我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这是首次在渝东南地区发现大溪文化遗址,也是首次在酉水上游发掘出大溪文化遗址,这为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扩展提供了新的素材。此外,对于瞿塘峡以东地区发现的大溪文化元素的来源认识,也提供了新的思考依据:酉水、乌江可能是大溪文化的传播途径。

珠算的起源

古时候,人们用石子来计数,但这很不方便。后来,人们改用像筷子一样的小棒进行计算,叫做“算筹”。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大家觉得用算筹摆来摆去进行计算实在太麻烦,又把算筹改为用“珠盘”进行计算。把珠子放入盘内表示要加的数,拿出盘子里的珠子表示要减的数。用珠盘计数,珠子容易滚动散失,于是我国人民发明了珠算。把珠子串起来,并列地连排起来,就成了算盘。因为用算盘计算又快又方便,很快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1000多年来,珠算在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流传海外,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互相学习的见证。近年来,美国、日本的学者把珠算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山西发现中国存世最早课本

由清代学者王步青编撰的《四书朱子本义汇参》近日在山西被发现。据专家考证,这是中国目前已知的存世最早的课本,对研究中国古今教科书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次发现的《四书朱子本义汇参》为线装古书,共有3卷,成书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书长26厘米,宽16.5厘米,每页版心镌有“敦复堂”三个字,背面版心下边均镌有“课本”二字,文前有王步青撰写的序。据考证,中国最早的课本始于清乾隆时期,因此这套古书的发现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王步青是清初儒学大家,晚年辞官后,在家乡金坛开设授书馆,此书就是他在74岁那年为教学所需编印的课本,由于印量极少,存世者极为罕见,为古代“课本”中的珍品。

内蒙古发现中国最北长城

由中国考古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乌拉特后旗历史文化考察团”,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境内考察认为,乌拉特后旗境内两条并列且走向相似的汉外长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北部的长城。这段长城在离中蒙边境大约18公里处,一直延伸到蒙古国境内。

九州溯源

我国所谓的“九州”,也就是传说中的我国中部地区,相当于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此说出自春秋战国时代而上达夏禹。《尚书・禹贡》开头即是:“禹敷土地,随山刊水,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夏代的开国君主禹,开定洪水后,跟着划定疆域。九州计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所记有幽、并州,无徐、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记有幽州,无梁州。九州又有“九有”、“九囿”、“九原”等别称。古人既分当时的中国为九州,天长地久,“九州”也就自然成为中国的代称。

我国最早的地图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刻制的泥板地图,以及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人刻于陶片上的地图。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平面地图产生于2300年前,是在周朝中山国都遗址附近出土的铜版地图。图中,古代制图的某些要素,像分率、准望(即比例、方位)等都已出现。唐贞元年间,贾耽设计、监制了巨贴画《海内华夷图》,开始以不同颜色绘制不同地域。明朝末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广东刻印成《坤舆万国全图》。出于对中国的敬意,把中国置于地图中央。这幅图对我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使我国原有的经纬概念充实、明确和系统化。1718年,官方监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制成,这是当时中国最权威的地图。

第6篇

“华夏一奇”—国华珠算博物馆

坐落在台州临海的浙江珠算协会国华珠算博物馆,是中国众多博物馆中一座以珠算(算盘)收藏、展示、研究和设计为己任的专业博物馆,创建于1993年11月,到如今,已经历整整20年的发展。

馆长雷国华从小听着算盘的“噼里啪啦”声长大,渐渐对之产生兴趣、有些入迷。1978年,他办了一家家庭作坊式的算盘厂。1980年以后,计算器开始在中国流行,很快计算机也普及神州大地。看到被誉为“第五大发明”的算盘在中国日渐式微,雷国华心里总觉得不是个滋味。他开始千方百计地收集各种算盘及其他相关实物与资料,想用事实证明中国无愧于算盘故乡和珠算大国—珠算以独特的数理内涵,使简便的算盘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器(珠算应当便是程序)。为此,他创建了珠算博物馆,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仅有政府力量,也有像雷国华这样自觉的民间个人行为。

在略显简朴的国华珠算博物馆内,笔者感受到中国珠算半尘封的悠久历史。

国华珠算博物馆依次循列着中国古代原始算具,像西周陶丸、春秋算筹等模型、复制品和1800多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算盘。各种算具中最受瞩目的是“最大”“档位最多”“最重”以及“最小”几个算盘。最大的一具叫“巨算”,横架大厅南北,令人惊讶。巨算高1.68米,长6.52米,7珠25档,1575颗算珠,每颗算珠宽21厘米,厚14厘米,搬动其中一个算珠需花费不少力气。据计算,光算珠就用掉5立方米樟木。巨算重1008公斤,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木质算盘。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巨算用途并非计算数字,却与宗教生活相关—“计算”人事。“人有千算,天只一算。”佛教认为,人的一生究竟做了些什么事,在算盘上都记得清清楚楚。巨算原先就是放在寺庙大门口的。

该馆的藏品琳琅满目,有金、银、铜、铁、铝各种金属算盘,有檀香木和玉石、翡翠、象牙、珍珠、陶瓷及景泰蓝等其他材质的算盘,也有镯子、戒指、不求人、佛堂、海螺、如意、八卦等形式的珍稀算盘。该馆还收藏有特殊算盘,像部队使用过的行军算盘等。

该馆同时收藏有外国算具,像埃及沙算盘、罗马沟算盘和17世纪发明的计算尺等。

有保存,有继承,有发扬

在计算机如此发达的今天,是否还需要珠算?珠算传承的尴尬与汉字传承的尴尬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汉字是天天要打交道的,所以“提笔忘字”让国人突然有一天想起自己学中文比学英语更重要。而珠算由于几乎完全被计算机替代,所以国人在申遗时,才产生“忘不了”的纠结。

雷国华说,珠算不仅仅拥有算数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持久力和起到拓展思维的效果。“当然,算盘和计算机并不冲突。”

“一下五去四”“三下五去二”“一去九进一”。

早些年,小学数学教材取消了珠算,珠算口诀对不少人是陌生的,但临海的学童却十分熟悉。在临海,热爱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作为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内容之一。笔者想,或许这就是国华珠算博物馆成为上述两个教育基地的意义所在吧。

国华珠算博物馆在保存算盘的同时,对使用、提高珠算演算这一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辨识度,也进行了实际的探讨。这是雷国华最希望看到的。他办起的珠心算培训班,希望孩子们从小了解珠算文化,启迪智力。走进国华珠算博物馆的兴趣培养教室,学童们随着老师珠算术语的变化,在算盘上轻盈拨动,那份认真和喜爱俨然已全部融到这些动作中。

多年来,国华珠算博物馆的创建与发展,引起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兴趣与关注,至今已有40余家中外报刊、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算盘重回大众视野的当下,国华珠算博物馆或许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将封存在人们记忆中的珠算技艺继续保存。

助“五年申遗”一臂之力

中国珠算在海外有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国华珠算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吸引着各国珠算工作者和爱好者。该馆开馆之际,日本珠算协会就前来交流。交流期间,日本东海算盘博物馆与国华珠算博物馆结为协作馆。之后,日本东海珠算乐园在两个友好博物馆的促成下,与临海师范附属小学结成姊妹单位,联系往来一直不断。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珠算协会也纷纷到国华珠算博物馆访问、交流,合作开展学术活动。

国华珠算博物馆里的算盘还架起了海峡两岸珠算工作者、研究者和爱好者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不少台湾珠心算人士多次参观国华珠算博物馆,俨若亲戚与老朋友。2000年临海中国首届江南长城节中,在雷国华的牵线搭桥下,120多位台湾小朋友和临海小学的学生进行了海峡两岸珠心算文化交流活动。

珠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为了更好地传承、不断扩大影响,“中国珠算”于五年前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华珠算博物馆热心其中,与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一直保持联系,提供图片资料,协助申遗。2008年,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指导的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专程来到临海,拍摄珠算申遗专题片。雷国华介绍,那一次,央视摄制组在国华珠算博物馆内整整拍摄了一天一夜,馆内的全体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总共拍摄了千余件古算具和算珠发展历程、运算技巧、文化内涵与延伸等在内的珠算史料。

拍摄中涉及珠算在中国最早的历史证据,就有国华珠算博物馆的馆藏算具(以珠算数)。千百年来,珠算衍生出了特有的文化。国华博物馆里收藏有一架戴在手上的老玉算盘:老玉边上嵌着一把算盘,每个算珠借助银针、竹签之类物什可以拨动,它昭示着即使我们家境殷实富足,也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千年的珍宝不断传迁,最终移入博物馆。对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的揭示、研究与申报成功,显然又增添了国华珠算博物馆珍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含量。

第7篇

活动在苏州盘门风景名胜区进行,以“我要绿色――万兽大游行”的主题词为引领,用绿色视野开启创意文化,其中极富创意的文化艺术项目“万兽大游行”为点睛之笔,展示了以创意为代表的苏城文化建设的成就。

雄健大气盘门秀

这次绿色文化活动由苏州盘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全程支持。盘门位于苏州城西南处,古运河之畔,拥有久负盛名的瑞光古塔、绝无仅有的水陆城门、享誉海内外的吴门古桥。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盘门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为中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是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

传统古典园林“一池三山”格局的中央庭院及古建精品、水乡风情、山池亭榭、湖光山影为一体,显得雄健、舒张、大气,使盘门既不失苏州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又具豪放、明快的现代气息,让游客在休闲中时刻感觉到苏州吴文化的深厚底蕴。后期景区计划增加3万平方米景观、绿化,新建一大型生态停车场,届时盘门景区将成为苏州环城绿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苏州“三古一湖”为代表迎接世界关注。

盘门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是伍子胥规划所建。伍子胥为防越国北侵,曾刻木制蟠龙置于城门之上,以震慑越国,盘门便由此得名。当初建造的阖闾大城共设八个水陆城门,南面是盘门、蛇门;北面是齐门、平门;东北面是匠门、娄门;西面是阊门、胥门。盘门作为遗产点列入中国大运河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申遗名录。瑞光塔始建于赤乌十年,是东吴大帝孙权为报母恩所修,为苏州最早的古塔。塔内发掘出的真珠舍利宝幢是国家级文物,现存于苏州博物馆中,乃其镇馆之宝。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是苏州现存古桥中“拱券”最高的单孔石拱桥。苏州素有“东方水城”美誉,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古运河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而吴门桥则是玉带上的一颗闪亮明珠。以“古城苏州看盘门”为定位,盘门相继开发了“环古城河深度游”、“盘门夜花园”等项目,环城河经阊门、胥门、盘门,穿过吴门桥,一路串起耦园、东园、七里山塘等众多古迹,成为展示名称苏州历史文化、园林风情和水城风貌的黄金水道。

精彩纷呈节目美

围绕盘门景点,来自山东、天津、上海、江苏等地的全国十二支顶级蟋蟀代表队齐聚丽景楼,为百姓献上一场精彩的“斗蟋蟀”大戏。丽景楼台前的水上舞台,也成为了此次“绿色美”广场舞比赛的主场地,旨在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广大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舞台风格古色古香,台下水生动植物生机勃勃,台上各式节目精彩纷呈,成为盘门景区景观提升的新亮点。

你方唱罢我登台,随着《爸爸去哪儿》系列栏目的播出,全国掀起了一股萌宝热潮,小宝贝的一个顽皮动作、无意间的娇憨神态,都会引得父母连连点赞。我要绿色“萌宝秀”,通过儿童创意的文娱表演,在寓教于乐中习得“爱绿色,倡环保,保护地球生态”的主题知识。源于“环保风”和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内心需求相结合,环保服装正逐渐成为时装领域的新潮流,通过宝宝小模特、学生潮模特来游行展示的奇装异服,更是兼具萌趣。

本次活动跳出会展主题单一的模式,汇聚游、购、娱、展为一体,把盘门景区打造成了一座微型城市。景区内代表绿色文化的展览、展示、演艺、景点等一应俱全,游人置身其中,不仅能观赏到极具苏州代表的园林风景,还能以超优价购买到绿色品牌商品。

绿色品牌显身手

世界东方,心归江南。从遍布当世的华人履迹里,从海外友邻长思遥望的目光里,你能望见风物的秀美,人文的繁华。姑苏精华、通安居半。悠悠运河水,流传无数动人的传说。

活动中,丝绸企业精心布置了富有创意的织品陈列区,以“绸缎”为元素,让飘逸的绸缎自然卷和、自由张弛,并以丝绸制作工艺图片为背景,为市民营造了一个传统文化与绿色时尚相融合的文化空间。

通安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区,悠久的文化底蕴,富饶的自然资源,蕴育了通安人淳朴、勤劳的民风。远凯丝绸是众多丝绸企业中的后起之秀,其秉持了丝绸制品天然、无污染的品质在行业里打下了一片天地。透过清新绿色的产品,将环保的理念深深注入“韵之楠”品牌的灵魂。其提供的桑蚕丝素绉段,以缎纹组织结构织造,经线采用弱捻,纬线采用强捻。绸缎正面带有缎纹的光亮、反面带有双绉的起绉效果,明丽雅洁,气韵非凡。

正是怀着对苏州“生态一根丝”的深厚感情,远凯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春倾注了心血,秉持传统养蚕、取丝、织造工艺理念,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原丝绸服装的生态本真,真正将绿色自然穿在人们的身上。

在此次绿色展销活动期间,经典的金丝猴豆制品受到了老少群体的追捧,尤其是新品黑糖话梅棒棒糖更是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他们精心采取绿色包装,将绿色口号融入到整个绿色宣传的行动中。

“金丝猴”牌糖果、巧克力2002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2004年,“金丝猴”系列糖果、巧克力再次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活动期间,企业负责人曹总更是向我们传达了金丝猴的品牌理念:绿色食品不仅体现在包装、形式,更重要的是吃出健康,食品的质量真正做到安全、绿色。

享誉世界的submarine潜水艇一直致力于新型地漏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卫浴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而倍受推崇,是全球领先的地漏系统的供应商。潜水艇根据实际需求开发了功能独特的防臭系统地漏,并结合时尚元素开发各具特色面板样式,使地漏产品成为家庭装修中一个重要的亮点。

潜水艇经销商家表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质量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以以最稳定可靠的产品创造更安全、更健康、更绿色的居住环境。

看那自由穿梭在盘门景区、旋转在水上舞台的是什么?没错,思维车可是此次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思维车,是一个可穿戴式、智能短途代步产品,倡导一种“随时启步,随心而至”的快乐出行方式,秉持智能、高效、自由、随性、畅行、趣途、快乐的开发理念。

第8篇

一是北凉僧人昙无谶所译《大般涅盘经》中的例子:

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终始断常二见。

二是东晋僧人伽提婆所译《三法度论》中的例子:

问云:何众生根因想?答:众生者,梵伊摄披罗、谓驶耨说。说者众生作世间,梵造化主、伊摄披罗造化主、谓驶耨造化主。

在《大般涅盘经》中,佛经译者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几位主神——梵天、自在天(即湿婆)、八臂天,一并称为“造化主”。在《三法度论》中,佛经译者甚至直接点出了所谓“梵造化主”、“伊摄披罗造化主”、“谓驶耨造化主”三位造化之神的名字。可见,有关“造化主”的概念,在中国实在是古已有之。用不着迟至近代才“受西方基督教影响”,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古印度婆罗门教有关神创万物、神造众生的思想,就已经随着汉译佛经而间接地传入了中国。因此,作为清代人的脂砚斋,在其评语中使用“造化主”一词,完全用不着大惊小怪。

按理说,事情到这一步,有关“造化主”的争论就已经结束了。但这位欧阳健先生又撰写了《古籍“造化主”词语条辨》一文,跟大家玩起了拆词游戏。其主要思路是将上述佛经中出现的“造化主”三字一律拆解为名词“造化”和动词“主”,释义为“造化”主宰、主管,然后否认佛经中存在“造化主”这一个名词、这一个概念。欧阳健先生大概自以为他的这种手法很是“高明”,一出手就能化解佛经中存在“造化主”一词的证据,进而使“造化主”这个词汇能够重新成为他们打击脂批和脂评本的利器。然而,笔者却以为,这一次欧阳健先生却是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位欧阳健先生在阅读古佛经的时候,明显是在句读的问题上犯了常识性错误!

比如,上述《大般涅盘经》中的“造化主世界”五字,究竟应该断成“造化主/世界”,还是“造化/主/世界”呢?欧阳健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就实在是太过于想当然了。因为古本《大般涅盘经》对于这五个字所在的那句话,其实是有两种点读法的。一种就是现在比较常见的读法:

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终始断常二见。

但有的版本却是这样点读的:

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终始断常二见。

欧阳健先生将“造化主”三字拆解为名词“造化”和动词“主”,然后将“世界”二字又当作动词“主”的宾语。这样的理解,固然可以用来对付第一种点读法,但却绝对不能用来应对第二种点读法!假设“造化主”这个词真的于古籍中不存在,这个地方真的只是欧阳健所说的“‘造化’主宰世界”的意思,那么,请问:历史上采用上述第二种点读法的古人又到底是犯了什么毛病,硬要将“主”字与“世界”二字断开,分别弄在上、下两句话中?究竟是古人错了呢,还是欧阳健先生错了呢?

为了进一步说明到底是谁错了,我们再来看看宋·智圆集《金刚錍显性录》对于《大般涅盘经》的释义:

西方外道亦多计自然、梵天等造者。大经云:“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也。”疏释云:“梵即初禅主,自在二禅主,八臂护世主,性谓冥初性,时谓计时生万物,尘谓计微尘生粗果,法及非法谓计善恶行生苦乐受各计所执为万物,因故云是造化主。”

这就很清楚了,“造化主”dylw.net三字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名词,根本不能拆解为名词“造化”和动词“主”!它指的是婆罗门教中创造万物众生的“梵天”、“自在天”(即湿婆)、“八臂天”等神明,同时也指一些“西方外道”所推崇的传说中能创生万物的自然事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等等。因为《大般涅盘经》不赞成婆罗门教的神创论以及各种“西方外道”所宣扬的有关世界起源、有始有终的宗教理论,所以将它们一并攻击为“断常二见”。这一点是很清楚的。欧阳健先生却在这个地方耍弄小聪明,硬要将古佛经中完整的“造化主”一词截断为名词“造化”和动词“主”,结果反而是暴露了自己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的严重欠缺。

按,佛教的确是不赞同有个“造化主”在那里创造万物、众生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古佛经中就没有“造化主”这一个概念、这一个名词。因为佛教在古代印度最初是作为婆罗门教的对立物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婆罗门教的核心教义正是梵天、湿婆等创世神创造了世界众生。佛教哪怕是在批驳婆罗门教的过程中,也必然涉及到婆罗门教中根深蒂固的“造化主”观念。因此,尽管那些汉译古佛经在主观上是要否认世界有“造化主”,但客观上也等于是把婆罗门教的“造化主”观念介绍给了中国古人。关于这一点,除了上述《大般涅盘经》中的实例以外,我们还可以再举《长阿含经·世记经·世本缘品第十二》中的一个例子:

佛告比丘:火灾过已,此世天地还欲成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于彼生染着心,爱乐彼处,愿余众生共生彼处。发此念已,有余众生福、行、命尽。于光音天身坏命终。生空梵处。时,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 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其后来诸梵复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于千世界最尊第一,无所承受,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万物,是众生父母。我从彼有。”

从上、下文看,《长阿含经》的作者对于婆罗门教的神创论是持否定、挖苦态度的。尽管如此,这本佛经还是忠实地记录下了婆罗门教中有关“梵王、大梵天王”创造万物的说法。所谓“无造我者”、“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于千世界最尊第一”,这跟基督教说的上帝创世纪不是颇有几分神似么?众所周知,《长阿含经》乃是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由长安僧人佛陀耶舍与凉州僧人竺佛念一起翻译成汉文的。也就是说,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汉译佛经就已经在客观上把古印度梵天“能造化万物”、“是一切众生父母”的创世神形象,带进了中国人的视野。准此,从十六国时期的汉译佛经,到宋代僧人智圆集的佛学著作,再到清人脂砚斋的小说评语中,都一再出现“造化主”这个词,那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欧阳健先生总不能一气之下将《长阿含经》、《大般涅盘经》和《金刚錍显性录》也一并打成是“民国时期的伪造品”吧?

说到此,我想有必要再顺便说一说欧阳健先生在释读《三法度论》时所犯的错误。我们将此一段相关经文完整地辑录于下:

问云:何众生根因想?答:众生者,梵伊摄披罗、谓驶耨说。说者众生作世间,梵造化主、伊摄披罗造化主、谓驶耨造化主。——无慧者谓尔。言梵造化者,说梵天造虚空,虚空造风,风造水地,水地造丘山草木,如是有世间。彼一切有过。所以者何?若梵天造空及地者,彼住何处?造此空及地,若即住中造者。是义不然。如是有过。如摄披罗、谓驶耨,亦如是。问云何法。答:法者,时气自然作,时作、气作、自然作。此三说法根因,于中言时者。时节生一切,一切时节熟。一切时所坏,一切世时作。此说有咎。如前一处说中,可求者,不求。若不可求,求。得者,是时作、行非作。莫言有过。所以者何?时者空若空。造物者,义不然。如是皆有过。

我们先把意思疏通一下,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

万物众生因何而生(何众生根因想)?有人回答说,是“梵造化主”、“伊摄披罗造化主”、“谓驶耨造化主”三个造化之神创造了万物。但这些都是没有智慧的人的说法(无慧者谓尔)。如果说梵天造化出了万物,他先造虚空,虚空造风,风造水地,水地造丘山草木,那么未造虚空之前,他又居住在何处(若梵天造空及地者,彼住何处)?称“伊摄披罗造化主”、“谓驶耨造化主”创造了万物,也是一样的问题(如摄披罗、谓驶耨,亦如是)。……如果说是神灵创造了万物,就会言不及义(造物者,义不然),就全错了(如是皆有过)。

这段经文亦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来批驳婆罗门教的神创论的。但毫无疑问,它跟《长阿含经》、《大般涅盘经》一样,也是在客观上将梵天造化出万物的思想传播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国。

第9篇

一、瑶族村寨文化景观的构成

村落文化景观是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村落为中心的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型,通常反映出在特定的环境制约条件下,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技术,同时折射出建立这些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限制。村落文化景观是建立在土地的持续使用(农业)基础之上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联,它不仅包括自然要素,而且还包括人工要素。受自然因素、民族习惯的影响和制约甚大,从而具有极大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差异。村落文化景观的特征是人类对自然长时间的干涉和使用中形成的,因此有别于人类有意设计的园林、广场等景观,也有别于鲜有人类改造印迹的自然景观,集中反映了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的实际要求,如耕种、狩猎、捕鱼、放牧等各种广义上的农业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习俗、、乡村社会结构等重要信息。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片面地将民族村寨作为文物建筑及建筑群来看待。然而,完整的村落构建,不仅仅单单只有村落的建筑,还应包含了风景林、梯田、古道、民居、古墓及村寨内的其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同时又与民族艺术、民族习俗传统、民族传统技艺等共同形成民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

(一)悠久的历史源流

瑶族历史可追溯到五帝时期的远古时代,是与炎帝、黄帝并称华夏文明三始祖之一的蚩尤的遗裔。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江汉之区皆为黎境。《国语·楚语》注中所载:“九黎,蚩尤之徒也”。蚩尤与炎黄逐鹿中原,其部落为黄帝所败,部分遗裔汇入南蛮部落,逐渐形成了三苗的部落群体,而三苗正是瑶族、苗族与畲族共同的先祖。黄帝之后,舜、禹继续对三苗发动战争,并因夏、商、周等中原政权的持续影响,瑶族先民由此分化汇入到夷、蛮地区,在闽浙会稽山地区和两湖荆襄地区建立了新的聚居区。瑶人多自称绵、尤绵,绵乃蛮之转音,而自称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的反映,可见瑶族是源流于蚩尤、南蛮文化的,是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之一。

生活在洞庭湖南部的瑶族先民,秦汉称长沙蛮、武陵蛮,隋唐称“莫徭”,宋称“梅山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地其千里,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南接邵(邵州,今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常德),而梅山居其中”,即以今天的新化、安化为中心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的湘水、沅水、资水流域与雪峰山区,活动面积将近5万平方公里。从唐末乾宁四年(897)到宋熙宁五年(1072)的时间里,瑶族先民与南方土家族、苗族、畲族等共同在梅山地区进入了一个多民族安定共处、和谐发展的时期。1995年,在广西恭城发现的明清时代的瑶族文物画卷《梅山图》,栩栩如生地记录了瑶族先民在梅山地区生活的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唐宋瑶族社会经济、生活、生产、文化、的情况,再次证明了瑶族先民在梅山地区已发展了有别于中原汉文化的灿烂文化。

自宋以后,随着中央政权对南方的持续开发并且实施压迫性的民族歧视政策,瑶族先民不得不离开梅山地区,最终在都庞岭千家峒地区开始分化,通过南岭走廊、湘桂走廊继续向南方纵深迁徙,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生之旅。现代瑶族普遍将千家峒作为本支系的发源地,瑶族后裔向往和崇拜的圣地,其不单指的是地理概念,更是瑶族人民追求祥和、安定与幸福生活的心理归宿。瑶族各支系在不断分化和迁徙过程中,虽然存在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流,却始终同而未合,归而未化,并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在谋求生计方面,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使自己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在南中国广大山区和丘陵接合地带产生了以生态系统来区别的各种不同瑶族集团的亚种族,最终形成了现代各瑶族族群分支。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瑶族族群分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取着维系民族生存的基本物质,努力培植和延续自己的种族,使瑶族成为具有坚韧不拔生命力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二)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迁徙和生产生活中发展并流传下大量民间文学、历史文献和口头文学,少量诗歌或神话传说还遗存有汉文手抄本或唱本,不少作品受中原文化影响还融入了汉文化诗歌体裁、道教经文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元素,共同构成了瑶族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

瑶族的文学作品主要产生于汉晋以后,创作内容广泛,不仅有涉及到历史迁徙、族群发展、文学宗教、医学和农事的民间作品,还有记叙民族起源、历史迁徙等重要信息的《过山榜》、《祖图来历》、《千家峒源流记》等历史文献,是瑶民族一套完整的“百科典籍”。

在口头文化中,以创世史诗《密洛陀》、《水淹天》和《盘王大歌》最为著名,其中《盘王大歌》通篇长达数千行,描绘了民族历史和文化生活的广阔画面,是瑶民族文化的恢弘叙事史诗,瑶族人民通过节日祭祀、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以歌唱的形式讲述出来,使民族历史传统得以一代代流传至今,对后世的瑶族歌堂文学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10篇

番禺·方圆云山诗意是方圆集团打造的又一个经典项目。该项目既沿袭了方圆云山诗意系列产品的风格,又进行了升级创新。自今年年中开盘以来,深受市场热捧,首期已经基本售罄,目前,2期样板房已盛大开放。

方圆集团在广州地产界独树一帜,其地产研发商的身份出现,以“东方人居智慧”为理念,其产品都打上了东方古典建筑风格的色彩,以打造“文化地产”享誉业界。其中,云山诗意系列尤以突出,赢得了满身荣誉。今年9月份,方圆·云山诗意项目品牌荣获“2012中国房地产地方项目品牌价值TOP10”称号,再获肯定。

结合现代风格进行创新

番禺·方圆云山诗意位于番禺迎宾路与富怡路交界处,是番禺区域内首个低密度、高绿化率的东方亲情社区,整个小区以现代徽派中式建筑和哲思园林为建造特点,在诸多欧式建筑立面风格的小区中独树一帜,旨在打造番禺最具中式文化气质的楼盘。

番禺·方圆云山诗意已于今年年中盛大开盘,首批货量主推43—100平方米产品,包括一房至三房户型。户型紧凑,非常实用,实用率均在80%以上,甚至高达85%。其中,87平方米的三房户型尤其受客户好评成为热销户型,堪称小家庭完美三房。因其87平方米不仅做到了三房两厅一卫,还带入户花园,南北通透,卧室全飘窗设计,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及居住舒适度。

目前,番禺·方圆云山诗意首期单位基本售罄。2期全新样板房于9月30日盛大开放,同期启动诚意登记。9月30日—10月7日,诚意登记可享受1万元抵6万元的购房优惠;10月8日—11月4日诚意登记可享受1万元抵5万元的购房优惠,越早登记优惠越大。番禺?方圆云山诗意二期产品主要为110—138平方米舒适三房,户型方正实用,功能合理分区,采光通透性俱佳,且户户拥有超大入户花园及双阳台设计。此次开放112平方米和138平方米户型的样板房,均为中式风情创意装修。其中,138平方米户型单元客厅开间达4.2米阔绰大气,主卧配有270°大飘窗。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番禺·方圆云山诗意二期产品均为全新N+1户型,三房可变四房,空间使用率超高。

番禺·方圆云山诗意既继承了云山诗意的“东方神韵”又结合现代风格进行了创新。该项目继续沿用方圆集团“云山诗意”系列产品风格,利用徽派建筑符号性的马头墙、坡屋面、粉墙黛瓦表达塑造经典美观的建筑造型,利用小高层、高层高低错落的层次布局勾勒建筑丰富的天际线,采用灰、白、青为建筑基本色调,着重展现清新素雅、挺拔高贵的建筑形象感觉。园林设计方面,并非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照搬和复制,而以现代的设计语言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布局设置。

分析称,番禺·方圆云山诗意通过在规划、建筑、园林、户型、配套、细节小品等方面打造精华浓缩版的云山诗意。

同系产品早有盛名

云山诗意产品系列是方圆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代表作及里程碑,方圆云山诗意系列的第一个产品是位于白云区的云山诗意。

白云云山诗意项目共分二期开发。一期于2004年开发动工,2005年1月开售,当年销售率超过90%,目前已售罄并入住;二期于2005年5月开发动工,2007年3月正式公开发售。项目整体已于2008年全部开发完毕,并全线售罄。

该项目处白云区“北优”区域的中心地带、白云新城规划的北端居住中心区,总用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第一期用地5万多平方米,从北往南依次为琴韵居、诗意居组团;第二期用地近 8 万平方米,分为棋乐居、画舫居、竹风居 3 个组团。

白云云山诗意一、二两期各呈相对独立的组团布局,建筑的外观和园林以美学的角度体现出东方艺术的神韵,云山诗意的建筑设计和户型设计,充分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意境,每栋建筑均有前庭后院,以中国传统文化建筑上演现代版“七十二家房客”,是方圆的标杆之作。

有评价称,云山诗意是方圆集团在多年来思考都市居住理想时迸发的智慧结晶,吸收了中国传统民居精髓,运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演绎“东方神韵”,旨在体现东方智慧下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风格,倡导东方人居智慧。

实际上,也正是该项目为方圆集团打响了名号,获得了“中国居住创新典范”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名盘”大奖。今年9月份,在2012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成果会暨第九届中国房地产品牌发展高峰论坛上,方圆?云山诗意项目品牌荣获“2012中国房地产地方项目品牌价值TOP10”称号,再次斩获荣誉。

目前,云山诗意品牌已在广州、珠海、常州、昆山、苏州、清远等多个地区被成功升级复制,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例如苏州?方圆云山诗意,是方圆集团在深耕常州、昆山两地后,再度在江苏地区推出的全新作品,致力以最具东方神韵的建筑、园林以及最具亲情化的社区氛围,与苏州当地的历史、人文等相结合。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由10栋高层楼宇组成。2011年12月25日首次开盘,已推出6、9、10号楼,目前仅剩余少量余货;其在今年9月1日加推5号楼新品,以127平方米 “精致三房”和131平方米 “3+2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古典产品路线

方圆的建筑都有着古典文化的烙印。

方圆地产的领导层一直以为,房子应该要有文化,没有文化的房子就如同一堆没有生命的钢筋水泥,灌输文化进去后房子才会变得有生命,所以在方圆属下的楼盘都非常注重文化内涵,尤其是注意加入东方神韵,所以方圆所建造的房子都非常适合东方人居住。

方圆集团成立于1997年,官网称其从2000年“开始倡导文化地产、打造东方社区的理念”。从2007年开始,方圆集团开始进入大力拓展全国市场和持续高增长阶段。这一年,方圆集团提出了“东方人居智慧”的品牌理念和“现代东方建筑与生活研发商”的定位口号,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全新品牌战略。

除云山诗意系列外,其还成功打造了白云高尔夫、荷塘月色、东山水恋、江湾水恋、滨江水恋、小城之春(广州、花都、海南)、汇峰苑、月岛、公园一号、大学时光、十里方圆(鹤山、海南)、明月山溪(从化、珠海)、海南海棠福湾一号等一系列既坚持生态和谐、又体现东方文化的精品楼盘。

在房地产业务发展布局方面,方圆集团以广东省为大本营,在保证广东地区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现已拓展至长三角和海南省等其他地区。目前业务开发区域已涵盖广东省(广州、珠海、从化、江门)、江苏省(常州、昆山、苏州)、海南省(临高、陵水、文昌)、四川省等省市。

为实现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探究中国人未来生活模式,方圆还专设建筑设计公司与东方文化研究院,组建相关专家、学者等人才智库,高度洞察社会发展及需求,将东方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西方科技相结合,不断研发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人性化产品。

方圆集团的成绩可以归结于:在这个缺乏创新的年代,方圆集团15年磨一剑,依托其研发的中式风格建筑,打响了企业的品牌。

3小时售罄200套 翡翠绿洲再续热销传奇

刘娟

中国楼市这锅曾一度被放凉的水,眼下又被烧得愈来愈热。

9月22日那天,香江地产历时9年在广州东部打造的地标大盘—翡翠绿洲,迎来又一次收获。其新推的“凡尔赛·宫”洋房组团,首批5栋楼,200多套房源,在短短的3个小时内,就已基本售罄。

早在去年“十一”金色凡尔赛组团以震撼的6字头价格开盘,累计吸金超过12亿元,稳坐去年广州楼市销售头把交椅。为了再续热销传奇,本期“凡尔赛·宫”系列还将于10月底加推房源。据介绍,该组团总计1411套房源,户型包括90—250平方米的三房至五房单位,无论是刚需还是改善型购房者,都能满足。

站在翡翠绿洲的“心”上

如果说,一个大型社区也有自己心脏的话,“凡尔赛·宫”毫无争议地占据了翡翠绿洲的心脏位。从谷歌卫星地图上俯视,在广州东部,这个已历经9年成熟淬炼的大型成熟社区里,最靠近陈家林山脉的核心位置,就是“凡尔赛·宫”。

“新一期组团产品,由22栋9—25层高不等的楼宇组成,并规划设计成一个独立的园林景观。”楼盘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户型单位的楼宇与小户型单位的楼宇之间,被一个中央水系景观和两个推杆高尔夫场地隔开,这种楼间距在同期其他楼盘销售的大面积户型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优势,甚至不能简单地从采光、通风等普通买点来比拟。

当然,为了匹配先天优势,“凡尔赛?宫”系列只设计了两种朝向选择,纯南朝向和南北朝向,上述负责人称,“户户均有广东人最喜欢的好朝向,结构方正,布局合理,部分单元还附带超大入户花园和双套房。”

在广州主城上班的陈先生,就是“凡尔赛·宫”最新一位业主,入手的是一套250平方米的大单位。“这个大户型附带的入户花园,南北通透,舒适度高,而且还是学位房。”这个楼盘吸引陈先生的点,除了堪称一流的园林景观,更主要的就是教育配套资源,“从年初听说凡尔赛今年下半年开售,我就一直在等。”

据介绍,“凡尔赛·宫”核心地位的体现还在于,教育就在家门口。翡翠绿洲实现了社区12年“一站式”名校教育,业主子女可以享受入读优先权和就读优惠,而这里优质教育资源最靠近的便是“凡尔赛·宫”,紧邻东边依次是—香江中学,明年就开始招生的小学和充满孩子们欢乐气息的幼儿园。

此外,在这里,“凡尔赛·宫”周边的成熟生活氛围不言而喻。香江地产用9年时间倾力打造的3万平方米特色欧陆商业街已开始运营招商,占地2.7万平方米的大型会所,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五星级度假式酒店以及高尔夫挥杆球场等休闲配套设施亦日趋完善。

向东是广州唯一选择

“对于小心捂着钱袋子的购房者来说,每个楼盘肯定都各有卖点。”但有广州房产分析人士分析称,成功的购房经验表明,有一条选择标准必不可少,就是看楼盘是否有相应的区域发展配套支持。套用在广州东部,就要看有没有人气。而按照广州城市规划的大方向,已决定了这里将是广州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热土。

作为广州东进十年的代表性大盘,翡翠绿洲汇聚了各项市政利好。今年4月,广州“1号议案”透露了一系列关于广州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信息,尤其新鲜的是提出了“第三条中轴线”,意味着,广州新的成长将沿着珠江一路向东。

目前,广州东部拥有广州经济开发区、增城开发区、广州中新知识城等国家级大型高新经济工业园区,云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广州最重要的产业带, 而在东部工作的年轻精英人士高达10多万之众,并成为东部楼市崛起的生力军。

近期广州副市长亦表态,将加快地铁13号、21号线的动工建设。随着市政府对增城区域“大交通”的推进,增城的交通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快速融入广州中心城区及广深经济生活一体化进程,为翡翠绿洲所在区域注入强劲动力。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限购仅限于广州十区内,“限价不限购”成为广州增城楼盘最大的亮点和利好,其在广州楼市中的“价格洼地”效应进一步凸显,并已成为广州十区二市楼市成交中最热点的区域。

第11篇

由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技术信息服务日益普及,并且在社科信息服务领域中得以成功地运用,这就为建立现代化的历史信息资源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各种历史信息资源网络不断涌现。当前构建历史信息资源网络的目标在于,从历史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历史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求达到最大的效益。

一、古籍文献资源数据库

我国古籍整理和研究领域引入计算机始于80年代初期,而真正的古籍数据化却始于90年代。最早利用光盘技术存贮古籍,并建立古籍全文检索系统的是港台地区。1984年7月台湾地区开始启动汉籍计算机数据库规划的实施,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1)“中央研究院汉籍全文数据库”。该库由中研院史语所、台史所、资讯所、文哲所、计算中心及国史馆共同参与制作。主要包括“二十五史”、“十三经”、“古籍十八种”、“诸子”、“古籍三十四种”、“大正新修大藏经”、“台湾方志”、“文心雕龙”、“佛经三论”、“新清史-本纪”、“古汉语文献”、“台湾文献”、“水经注疏”、“台湾档案”等在内的上亿字资料的数据库。(2)“简帛金石资料库”。该库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文物图像资料室在着名秦汉史专家开义田的主持下建立的。它收集了大陆、台湾和日本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两汉镜铭集录》、《汉代石刻集成》等40余种全文资料,包括已经整理出版的先秦至魏晋的简犊、帛书、碑刻、官印等,还收录了相关的书目、索引等,总计约340多万字,内容极为丰富。(3)“古文书数据检索系统”。该库是台湾大学建立的一个含有台湾居民、台湾历史和台湾文化遗产等数字化历史资料和文献的数据库。它是以浏览方式使用的数字图书馆与博物馆,共有九项研究主题。其中的“古文书MetadataFormat数据库”已于1997年10月上网,具备了基本检索和浏览功能。收藏品数字化完成约3400件,其中2400件已输入Metadata,数字扫描1800件,还完成了人类学系240件典藏古契书的Metadata输入及全文建档,并已进行了数字化处理。(4)“古典文献全文检索资料库”。此资料库主机由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可直接连线查询,内容涵盖“十三经”、“二十五史”、“先秦诸子”、“朱子语类”、“明儒学案”、“全唐诗”、“四库总目”等。

自1988年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就开始从事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库的建立。主要成果有:(1)“先秦两汉一切传世文献数据库”。该库收集了《战国策》、《礼记》等103部、约900万字的先秦两汉传世典籍,于1992年以光盘和书刊两种形式出版。资料库输入文献所据版本,均为旧刻善本,并经过研究人员重新点校,有助于历史学者们全面探讨中国上古历史文化的特质。(2)“魏晋南北朝一切传世文献数据库”。该库自1991年至1995年共输入文献近1000种,计约2400万字。其中经部文献149种(20万字)、史部正史类文献5种和子部释家类文献127种(共1000万字)、集部别集类文献64种(80万字)及《文心雕龙》、《曹植集》都收集入库。魏晋南北朝一切传世文献数据库有助于学者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文学、哲学、历史及语言面貌。(3)“竹简帛书出土文献数据库”。该库自1994年至1996年,将已发表的12种,约140万字的竹简帛书出土文献,全部输入数据库,并以光盘形式出版。数据库采用北京文物出版社提供的释文,经研究人员重新点校,在视窗系统上,可以同时显示简帛图片和对照释文。(4)“甲骨文全文资料库”。该库是1996年中国文化研究所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协助下,将胡厚宣先生主持编纂的《甲骨文合集》13册释文、共86万字输入数据库。(5)“《文渊阁四库全书》数据库”。该库是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文电子出版工程。它分为“原文及标题检索版”(167张光盘)和“原文及全文检索版”(183张光盘)两种版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保持原书真迹的基础上,将书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书名、作者、类目、标题以至全文中的字、词语全部数字化,从而给读者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的功能。这种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为系统的、大规模的中华文化电子资源信息进入全球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国内古籍文献展现类型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古籍光盘数据库异军突起,使古籍文献利用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编制古籍索引取得了不少成果,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1)“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数据库”。该库由上海图书馆主持开发制作。1997年上海图书馆开始计划用五年时间,将馆藏的17.8万册、500多万页的古籍善本书全文制作成光盘。该系统将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古籍善本书(其中不少是海内外极为珍贵的孤本)的全文以图像形式录入数据库,并仍保留古籍原有形式。(2)“中国基本用典电子文库·国学宝典”。这是一套面向文史专业研究人员、以古籍文献为主要内容的全文检索数据库系统,由北京瀚海电子文献处理中心尹小林研制,于1999年投入使用。该文库共有8000多万字的各种中外重要典籍,其中中国经典名着约占80%,适用于各种家用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具有全文逐字检索、统计、摘录、打印输出、生成卡片、浏览等功能。“中国典籍库”收入“十三经”、“前四史”、“诸子”、“全上古文”、“明清小说”、“佛典”、“道典”等280多部古籍文献。(3)“《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数据库”。该库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师、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人员袁林博士研制。1995年下半年,他组织人力,开始着手《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的建设,于1999年6月终告完成。《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的开发成功,对于众多文史工作者和历史教学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这是国内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古籍全文数据库,在国际同类中文电子古籍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4)“《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数据库”。该库由济南汇文科技开发中心历时三年多研制推出。该系统囊括了《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的所有文献,共计3万余册,200余万页。使用者不仅可以通过电脑阅读到原版的文献资料,而且能够方便地按书名、作者、盘号、书号和指定卷、册、页检索,还可以放大或缩小打印输出,并装订成册。《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及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多媒体光盘评测优等奖及特别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二、在线历史文献数据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历史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取得明显成效。历史专业数据库以因特网为依托,将其知识内容根据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分类整合,最大限度地集成历史专题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支持多种用户检索的平台提供服务,为用户创造了十分便利的信息获取条件,形成了专业学科知识检索的网络数据库环境。这种在线数据库的使用,使信息动态数据更新快、效率高,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个性化服务。

美国Gale公司在我国推出以“资源中心”命名的在线数据库,主要包括有:(1)近50年来出版的着名参考书系列;(2)拥有学术期刊信息2,600多份,其中1,800多种提供全文检索;(3)可链接9,000多个权威网站和180万条书目信息。“现代历史信息数据库”是在Gale数据库的“资源中心”里的一个子数据库。该数据库是Gale公司组织由10个图书馆及历史专业的权威教授组成的专家团协助制作的,选取的文献源主要是20世纪以来现代历史的主题及事件。历史文献资源侧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亚洲历史方面围绕20世纪中国共产主义及东南亚革命的历史事件;第二,欧洲历史方面介绍20世纪决定国际关系及全球历史的事件,即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种族大屠杀。第三,亚非拉历史包括印度及非洲殖民主义的消亡以及拉丁美洲的政治及社会活动。这些历史资料被公认为世界上相应学科领域中最权威、最全面的参考资料,是研究世界现代史的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值得查阅的历史文献。

此外,OCLC数据库也是美国OCLC公司在世界上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最多的机构之一。1996年OCLC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服务中心。OCLC公司拥有75个数据库,其中有30多个数据库可以全文检索,总计包括7,500种期刊的联机全文和3,000多种期刊的联机电子印象。全文检索的文章总数高达900多万篇。OCLC数据库对从事美国史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研究者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其中Article First、ECO(Electronic Collections On lined和Wilson Select Plus这三个数据库收集了大量的学术期刊,并提供相关论文的题目、作者和正文。使用者可以通过关键词、主题、着者、摘要、刊物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多种方式查找所需的刊物和论文。ECO数据库中主要是浏览和检索该库收集的所有期刊;Wilson Select Plus数据库主要提供论文的全文;GPO数据库收集了1976年7月以来出版的与美国政府相关的各方面的文件,包含52万多条记录。使用者可以通过该数据库了解美国国会报告、国会听证会、国会辩论、国会档案、法院资料以及国防部、劳工部、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出版发行的文件。此外,该数据库还包括有World Almanac(世界年鉴),这是美国史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参考工具。

三、历史教学信息网络

www是当前Internet上最受欢迎、最为流行、最新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它把Internet上现有资源全都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在Internet上已经建立了www服务器的所有站点提供超文本媒体资源文档。此外,www 不仅能提供图形界面式的快速信息查找,还可以通过同样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与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对接。目前Internet网络信息资源正成为历史教学中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和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1.通过搜索和浏览Internet网络检索历史教学信息资源

从“.cn”、“.cn”、“”这三大网站可以看到:第一,Sohu网站能检索到有关历史资料的网站3433个,相关的搜索点还有:中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论文、历史教案、历史图片。在社会科学栏目的历史索引类目中,有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大洋州史、欧洲史、非洲史、美洲史、亚洲史)、参考资料、地方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族史志、史学理论、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口述史、应用史学等几十个链接网点。第二,yahool(中国)网站可以检索到有关历史内容的网站4192个,相关的搜索点有中国历史分类同站2048个、历史人物分类网站512个、历史课件分类同站23个、世界历史分类同站239个。第三,sina网站能提供有关历史类的网站1399个。有关历史分类题材的网站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论坛与聊天、考古学、研究机构、史学理论、科技史、记事、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通史、地域文化等等。

2.通过历史信息资源网页查寻历史资料

从网站可以搜寻到ccs.ncl.edu.tw网站。该网站能了解汉学整体的研究与发展、学术动态、专题研究计划、各种书目索引、学术研究论着和各项学术活动。该资料库包括的内容有:典籍国际汉学博士论文摘要、汉学研究中心典籍书目目录、明人文集目录及篇目索引、两汉诸子研究论着目录、经学研究论着目录、敦煌学研究论着目录、外文期刊汉学论着目录。同样在saturn.ihp.sinica.edu.tw/网站可以看到关于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专门史以及史学论坛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其中在专门史栏目中就包括有: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妇女史、家庭史、儿童史、生活史、交通史、城市史、服饰史、文化史、思想史、道教史、佛教史、科学史、医疗史等专题史研究。这些网点中都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专题资料。

3.通过认识历史信息资源网站类型快捷获取历史教学资料

目前网络 上历史学科网站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学术机构与公司合作建立的网站。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的“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网”网站)。这类网站一般有不少学术性专栏:史学动态、学术研究、史书评论、学科信息、历史论坛、专题讨论等等,有助于了解更多的学术动态和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其二是公司独立承办的网站。比如:北京报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办的“历史在线”网站(.cn)。这类网站可以检索到不少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有助于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时对所需内容进行下载和打印。其三是网友个人建立的网站,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发烧友”创建的,比如:一个叫“小隐”的作者创建了“三只眼看历史”网站();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个人创建的,比如:湖北省黄石八中历史教师刘金林创建的“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网站()。这类网站都是富有个性的,适用于学习型的历史信息资源网站。它们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以及了解更多的历史课外知识。其四是地方中学建立的网站。比如:晋江一中历史教研组创建的“春秋风”网站()。这类网站有各类历史参考试卷、同步教案和优秀课件,还可以帮助中学教师获得更多的历史教学法内容,同时网页还提供多方面的教学讯息和教学经验,是值得中学教师关注的历史教学网站。

网络环境使历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渐成为现实。然而,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加大信息技术开发的力度,缩短用户在网上浏览的时间,减少无效的信息流量;(2)对历史教学信息资源还应作更深层次的开发,克服简单的信息罗列;(3)拓宽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源环境,尽快在互联网中扩展历史教学信息资源传播的信息。愿网络资源能给研究型、教学型、学习型用户不断带来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袁林:“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

2.于亭:“计算机与古籍整理研究手段现代化”,古汉语研究,2000.3.

3.王纯:“古籍数字化之趋势”,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4.

第12篇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