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专业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06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 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2000-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2000-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2000-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商业银行调查 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金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岗位技能的规程化实训,同时还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增加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责任感。引入EIP-CDIO培养模式做到了做人与做事相结合,“做中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金融实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实训教学的主要模式
目前金融专业实训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传统实验室教学。这种形式是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机房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模拟演示,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个感官上的认知。这种模拟演示比较机械,知识点不系统,很难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二是校内仿真实训教学。金融仿真实训就是在学院内岗位模拟操作,主要做法是建设证券模拟大厅、银行营业大厅和保险客户开发模拟,实训设备装有金融仿真操作软件,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既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专业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我院使用的大智慧仿真软件就为理论教学、学生模拟实训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帮助。三是校外“校企、校社”共建实训基地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校社、校企”联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战略。实训基地是金融专业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职业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加了就业竞争能力。实训基地教学使学生进入了真实的金融企业环境学习锻炼,实现了就业的无缝对接。四是寒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金融专业实训教学体现内隐知识的特征,与理工科实践教学有所不同,不但要学生掌握操作规程,同时要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情景,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我院每年要求金融专业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调研,上交实践报告并开展优秀报告的评选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判断力,从而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金融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金融实训教学虽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随着金融业态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实训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有差距,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达不到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是实验室教学和校内仿真教学是模拟性质,脱离了行业、企业的真实环境,不能够在企业文化氛围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校内仿真教学由于投入过大,大多数学校都存在软硬件不能满足学生综合性实训的情况,学生的实训时间和实训项目都得不到保证,以至于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与金融行业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主要形式为顶岗实习,但是金融行业与其他企业不同,企业不但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还要替客户保密等诸多条件限制,接纳实训教学的学生人数受到了限制。由于自身利益关系,达不到共赢状态,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联动不足,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结构性、系统性较差。三是学生对实训教学的态度不端正,学生认为实践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只要学好理论,今后可以到企业学习专业技能,导致实训教学流于形式,交实训报告了事,这种行为在疏于管理的校外实训教学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中表现尤为突出。四是实训教师能力和态度达不到实训教学的要求,虽然明确了实训教师“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改革方向,但是“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各行其是,沟通不畅,结果是校外专家实践性强,理论不足和校内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现象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观。
二、EIP-CDIO培养模式在金融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率先对传统工程教育进行了创新,提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践结果是社会与企业欢迎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2005年汕头大学工学院率先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吸收,建立了适合我国教育环境的EIP-CDIO培养模式,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是指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EIP-CDIO就是注重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金融人才的培养虽然和工程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出具有较熟练的岗位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精神、富有责任感的人才。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可以借鉴引入EIP-CDIO培养模式,构建一个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培养模式。首先是构建金融专业EIP-CDIO能力大纲。在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符合EIP-CDIO培养理念的能力大纲,主要包括理论技术知识与推理、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因为学生只有掌握适当的金融专业技能知识,并具备严谨的推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技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岗位。其次是设计嵌入式、一体化金融实训体系。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设计要做到各门课程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并入融入个人基本专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根据任务序列递进式嵌入实训项目,实训一级项目按照能力递进关系,分为金融基础知识实训、岗位技能实训、金融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训。然后把一级项目具体细化为多个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逐级开展最后是完善金融实训项目运作的三个支撑。金融实训项目的实现和运作离不开校内校内实验室和仿真实训、校社、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园文化活动这三个支撑平台。只有把三个平台有机结合,融入实训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培育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目标。校内实训要加大资金投入,购买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软硬件,以满足金融实训的模拟实战性;校外实训基地要做到企业学校真诚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实现实训目标;利用校园文化活动针对性开展EIP素质训练,培养学生成为讲道德、重诚信、具有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王启亮 包青 朱广其 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财金系
关键词:教师;金融;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7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20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并“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教育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试验、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
在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学术报告会”上,联合课题组向社会了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选拔人才,大多提出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直接询问是否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金融业为基本方向,培养面向金融界,面向社会的应用型高等金融人才。金融专业毕业生必须适应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金融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握金融业的发展动向和脉络,增强学生的金融实际应用能力。
一、教师加强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业要求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但有些学校只注重金融专业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虽然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不重视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或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到位、不得力,社会实践收到的实效不大。这样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差,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很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在这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技出力。”
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是师生受益、教学相长的。一方面,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由教师指导,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触金融行业企事业单位,了解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的动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践促进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经济社会实际,开展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在科研方面也有所体会和收获,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对大学生提高理论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金融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都有重大的作用。
二、教师在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
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队伍涣散,组织性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未纳入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第二课堂。有些高校主管部门、各院系监督检查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不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心程度不够,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弱化,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好。由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专业性比较强,需要金融专业教师指导,但有些专业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不愿意担任指导教师,就算勉为其难担任了,也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把握不够
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把握还不够,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有些学校采取分散实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可有可无,往往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到相关单位拿总结报告以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在家上网搜索或找来报刊杂志将资料堆积、拼凑草草应付。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实效。
(三)教师指导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结合不够
有些教师不注重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的结合,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不紧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致使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有的金融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利益、保守秘密等原因,对于社会实践团队不能很好地提供便利条件,学生难以了解实际情况。有的单位把学生搞社会实践看成包袱、负担,不少学生只能通过个人关系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些导致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与金融行业结合。
(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不够
教师对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具体指导不到位、不细致,致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不充分,不注重对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的具体、动态指导,不注重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全面总结,不注重社会实践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三、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1.组建好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自愿报名、层层选拔,让那些有意愿并热心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金融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人才库”。即选拔对学生思政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也选拔那些特别熟悉金融业运作、金融专业应用技能等较为突出的专业教师,确保指导教师队伍里既有善于组织管理学生的政工老师,也有善于专业指导的专业老师。将定位导师的优势指导方向,1名导师主攻1个方向。让学生在准备实践方案的时候就能根据实践的主题及专业需要,尽快地从导师库中选择合适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组织协调好导师与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之间的双向选择,结合专业方向、个性、特长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实践团队配备导师,可以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善于管理的政工教师,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实施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2.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把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评选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动员及培训,使教师提前掌握指导金融专业学生实践的技巧和方法,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比较扎实的教师,需要加强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教师认识到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金融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得到更多实际操作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成长为理论知识扎实、金融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动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等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的方式方法、实践的总结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使金融专业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促进其实践人生价值、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心理承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及信心都很有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2.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容易波动,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控并妥善解决。指导教师要及时与大学生沟通,帮助大学生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提高明辨是非及抗干扰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指导
1.建立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有关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从事银行业占金融毕业生总人数的34%,从事证基金业占21%,从事保险业占15%,从事企业财会类占22%[2]。关于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调查显示,金融类企业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的30.2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比例很大。因此,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金融类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与金融专业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行、校企关系,通过给基地领导发聘书的方式,即聘任某些行长或厂长、经理来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让在校大学生到金融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树立起现代金融观念。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选题上与合作单位的工作更紧密地契合,可以实施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合作单位的工作,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工具、资料进行数据统计、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增强与金融业单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规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任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从制度上确保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实践准备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由主管部门牵头,以院系为单位,由高校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编制实践指导大纲,帮助学生制订实践任务书,并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必要预防措施。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无疑是放在首位的,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2.指导大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很容易发现实践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常常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这时,就很需要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等优势,指导大学生们与实践单位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一起,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有效解决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金融专业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指导总结交流,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实践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应继续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完成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整理实践日记,及时上交。指导教师可根据实践中学生的表现以及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比,按照比例推荐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汇报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做准备,同时推荐优秀实践学生参加学校或上级的社会实践先进评比活动。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总之,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极其必要、意义重大。要培养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即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解决金融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重视教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通过建设好指导教师队伍,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更多的锻炼,增长社会适应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养,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XX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 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 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 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XX-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XX-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XX-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 商业银行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 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银行支行主要负责负债业务、咨询业务、理财业务的执行,因此职位设置有柜员、信贷经理等,如今任何新职员都会被安排到这类工作中熟悉基层情况,学历要求基本是本科生,工作工作跟人打交道很多,相对会比较忙,工作压力和竞争会比较大,因此需要职员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银行分行部门比较多,但招收的毕业生专业不外乎以下几种:金融经济、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财会等。目前招收的本科生比例是40%,研究生60%,但今后研究生比例肯定会变大。分行中负债业务、网上银行、法律、稽核合规等等20多个部门的工作间会有很多交叉,所以同时具有金融、法律、计算机等背景的毕业生会很受欢迎,与证券一样,复合型人才是金融行业的一个趋势。银行福利相对证券、保险、基金来说会好很多,一般职员工作2年后薪水加上福利扣除保险等费用后,年收入一般会在10万左右,处长级别的会在20万左右等等。由于工作交叉比较多,就要求职员对法律、金融、计算机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操作。另外,金融行业对毕业生的实习工作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大学期间有一些实习经历在找工作是会有很大优势。相对其它金融行业来说,分行工作会要轻松些,但仍然会有一定压力,也有一定的竞争压力,关键看自己是否往上努力的动机。
2、 稽核合规王处案例采访
工作内容:银行操业务作规范监督检查
工作坏境及地点:稽核合规部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金融常识、法律法规知识;耐心、细心的人格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年薪15万左右
3、 小结
同样,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银行业基层、中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银行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四、报告总结
金融业正处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以我国金融中心上海为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十多万人,指占到上海总人口比重的1%以下,而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因此金融行业的人才要求仍然是与日俱增,但这更是对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金融行业基层,由于金融毕业生同样是与日俱增,因此广大的金融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有优秀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实践学习能力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因此对于金融毕业生就业而言,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建议:
1、 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在平时学习中,多多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二法门。
2、 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帮助,在工作时也能够快速上手。
[关键词]高职营销 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周叶芹(1964- ),女,浙江嵊州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统计和职业教育;任俊俏(1977- ),女,浙江东阳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和高职课程改革。(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56-03
一、问题的提出:新形势下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缺陷
近几年来,政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更是为高职教育应该怎么办指明了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职业教育专家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实践导向型”课程开发理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和运行,并且在很多工科类的专业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对于商科类特别是营销专业来说,其实施效果却不是非常明显。目前,我国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普遍面临着以下问题:(1)基于“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实践教学呈现技能下移现象。由于没有一种能较为成功地体现高职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所以,高职营销实训与中职营销实践教学模式有着雷同的现象,这直接造成了高职营销的实践教学普遍呈现技能下移倾向。(2)基于能力分解训练的能力总和难以形成营销综合能力。相对于工科专业的技能形成来说,营销岗位职业能力更多地表现为智能性、模糊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所以经过营销能力各环节模块训练的学生往往难以形成其营销综合能力,即营销技能获取很难通过能力分解训练的综合来完成。(3)现有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营销岗位胜任力。实践证明,从根本上影响个人营销绩效不是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营销职业胜任力形成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相对于专业知识来说,工作态度、社交能力、生活方式、外在形象等非专业知识因素对营销胜任力的形成往往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营销专业技能的形成必须以营销实战为背景,以真实的营销职场为舞台,以真实的营销事件为道具。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营销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高职营销类专业职业能力形成特点分析为基础,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把“实践导向建构模式”应用于金融产品营销实践教学,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从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开发运作(包括实践平台开发和实践载体选择)、课程开发团队和课程开发评价等四方面展开,以金融产品营销专业为实践载体来具体阐述。
营销专业的建构模式实践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利用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对实践课程的展开顺序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进行重新整合;其次,通过选择学生受益面较大的行业以及操作性较强的产品为实践对象,引入企业运作模式,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真实的职业场景;第三,构建教师、师傅以及校友多层面的教学团队,鼓励教师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最后,通过建立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环节考核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以保证建构模式的有效实施。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用任务进行驱动,建立以行动体系为框架的现代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建构知识,达到有效训练学生营销胜任力的目标。
三、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以高职金融营销专业为例
(一)整合课程内容,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科学、有效的金融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金融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的职业岗位、岗位所必备的素质能力分析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整合课程,构建金融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组织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开发“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综合实训课程。
专业建设项目组在不断总结金融营销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构建以金融营销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构建“两层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来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两层是指实践性课程教学分为实习以及实训两个层面,针对职业知识课和职业能力课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一贯穿是指通过从大一到大三分五个学期开设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践课程,使专业技能培训模块不断线。
其中,职业知识课教学通过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突出实践性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突出实践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技能课教学通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以及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课程的设置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
2.利用建构主义原理开发“全程导入式整合性”实践教学课程――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项目组结合金融营销职业能力形成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专门开发了“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课程(如图所示)。该课程以有效训练学生的金融营销以及营销管理能力为主线,利用建构主义原理对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展开顺序及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进行重新整合,贯穿大一到大三始终,体现了综合性实训的特征。
(二)建立课程运作平台
校企共建金融服务公司,为学生构建营销实战职场,以营销实战为背景,以真实的营销职场为舞台,以真实的营销事件为道具,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金融服务公司作为金融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在各岗位实训模块教学中引入合作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经营环境,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战训练。同时,在校外与合作企业共建学生顶岗实习平台,通过阶段性的工学交替以及第五学期校外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校外、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融合。
(三)开发课程实践载体
根据任务中心模式,从大一开始选择操作性较强的金融产品为实践对象,引入企业运作模式,通过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课程以及毕业综合实践课程的介入,借助于学生展业实践和合作企业不定期的产品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营销事件。以金融产品知识理解、客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开展金融营销业务等三大典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智力特征,将其转化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教学项目来组织实施,实现了课程学习性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
(四)设计课程评价体系
创新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准员工制的考核制度,保证营销实践教学质量。根据不同金融企业岗位特点以及校内外课程特征,建立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环节考核形式、绩效考核形式以及合作企业的准员工制考核形式等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根据高职教学特点,金融营销专业采用以学期为单元,对学生进行学期考核和年度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职业知识课实践性考核分布在各课程中,通过大型作业、调查、讨论等形式,根据相关成绩进行考核并计入该课成绩总分;职业核心能力课则根据营销专业“技能培训计划”、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课程的总体要求以及各职业岗位模块的特征,制定出学生每一岗位模块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学期末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考核。
“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课程作为金融专业营销胜任力形成的关键课程,直接引入企业考核制度,制定校内与校外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标准,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和业绩考核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各岗位实践模块的教学特点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1.校内各岗位实践课程模块考核一般采用各岗位实践模块知识考核和展业业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商业银行个人客户经理岗位实训和保险客户经理岗位实训课程在进行必要的金融产品知识考核外侧重于业绩考核以及学生实训的过程考核,根据考核要求,所有学生一学期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客户拜访和销售业绩才能达到合格的标准;证券与期货经纪岗位实训课程在完成必要的业绩任务后采用课证合一的考核方法;汽车金融则重点考核学生对流程的掌握。
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学生要拿到该课程各模块的合格成绩,除了必须对相关产品知识、营销知识等理论知识有所掌握,还必须考核其客户信息收集、整理、拜访以及签单等过程,同时,把上述过程量化成考核指标。经过一学期信用卡销售岗位实训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沟通能力、对专业的认同度、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学生对产品的熟悉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作为金融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实践性教学中融入相关的考证内容,并要求学生考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校外顶岗实习采用模块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校外综合实训模块采用学生顶岗实习的模式,该课程成绩的考核原则上以所在公司对学生的考核为主要依据,考虑到学生顶岗实习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课程实习要求完成的实训报告和实习体会是课程合格的必备条件。即校外综合实训总成绩=岗位考核(60%)+实训报告的质量(30%)+课程配合情况(10%)。
(五)构建课程开发团队
构建教师、师傅以及校友多层面的教学团队,通过系统性的实践辅导把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
结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营销能力形成特点,把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辅导和培养从大三延到大一,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在校生下延到毕业生。由企业专家师傅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建实习、试用、就业三位一体“校企结合”教学团队。
新构建的教学团队由三个层次所组成。第一层次,专业负责人(专业主任)领导下的校内专业教师团队:各模块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课程校内指导老师;第二层次,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团队:校外各模块对口就业接受单位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第三层次,学生及校友团队:由在校学生担任的各模块工作室业务负责人管理公司与业务,各模块就业单位则由能胜任助理教师岗位的校友所组成。
校内各岗位实训模块的部分师资直接来源于合作企业,由校内专任教师执教的岗位实训模块则普遍采用合作企业专家协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如聘请合作企业培训师对金融产品知识和营销技能的穿插培训等等)。校外顶岗实习模块的教学团队分别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组成,并通过组建“校企合作”管理中心进行有效管理。其中校内指导教师通过借助于“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课程以及“毕业综合实践”课程采用定时、定点到企业现场指导、电话指导、在线指导以及视频互动等方式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帮助学生顺利转入试用,校外指导教师则重点进行现场指导。
(六)开发“课程综合实践”综合实践课程,强化训练学生的营销思维能力,突出高职与中职的区别
重视高职与中职的差异化培养,强化营销思维能力的训练。根据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开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采用分层推进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全程导入式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分为:(1)职业岗位调查:要求按照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完成专业职业岗位调查并形成规范的调查报告;通过第一模块教学来完成。(2)营销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完成简单金融产品营销策划方案。(3)毕业综合实践――企业营销策划方案:通过校外顶岗规范性指导,训练学生市场调研能力、分析策划能力;通过毕业综合实践顶岗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设计教学项目的组织与实施,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营销专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实践教学环节,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营销胜任力、如何区别于中职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解决营销技能下移的现象是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的关键,项目组成员以金融营销专业为实践载体,以金融行业营销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胜任金融营销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力特征,按照金融营销职业能力形成路径,采用全程导入、全程渐进的方式,由易到难、由仿真到实战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营销胜任力,并在做事中学会做人,探索出了一条“通过整合性的实训课程设置培养高职营销类专业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企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分卷(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专业建设起步阶段(2002-2004年)
投资与理财专业成立于2002年,当时理财这一行业刚刚被人们知晓,我们看到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聘请专家论证,可以说该专业的设立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该专业设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低,当时大多数人都不大了解该专业,使得在当年招生中,生源的质量低于其他专业,2002年第一期招生的21名学生大多数是第二志愿录取,而且还有降分录取的学生。二是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计划,由于该专业是新设专业,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在参照会计、金融保险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结合本专业特点,并多次征求行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计划。三是专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虽然在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已看到了该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但具体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大家的认识还不是很明确统一,加之投资与理财这一行业在我国也是刚刚兴起,因此2005年的第一届毕业生虽然全部实现了就业,但专业对口率并不高。
二、专业初步发展阶段(2004-2006年)
经过几年的发展,财政金融系的专业教师对理财专业市场需求和专业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学院2005年教学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在“以评促建”的原则指导下,投资与理财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这个专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把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明确地写进了教学计划,围绕专业能力开设所学的课程,这就使得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及学院已具备的条件,设计出了相应的实训课程,并编写了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新修订的教学计划更突出了该专业的特色,使之更贴近行业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即金融产品的投资分析能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及家庭理财规划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家庭理财规划能力。三是教师经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我们主动走出去,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根据本专业情况,我们多次带学生们到证券公司参观,还聘请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学生现场进行证券行情分析。我们利用寒暑假,根据事先设计的主题,织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当前金融机构的理财品种及收益情况,分别对各种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来自京郊的学生较多的特点,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设计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调查问卷,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既能够深入实际,了解本行业实际情况,又能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此外,还通过参观国际金融博览会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也使这些相关的金融机构了解和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经过近5年的发展,投资与理财专业已迈进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该专业在全社会已具备了较高的认知程度。2007年北京市专科录取分数线文科为320分,理科为340分,而该专业录取的新生中,文科最低分为390分,最高分为402分,理科最低分为393分,最高分为428分,而且大多数考生都是第一志愿被录取的。二是专业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本专业教师有多篇在专业期刊和报纸上,在全校评教工作中,本专业教师整体排名位于学院前十名。财政金融系领导和专业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证书考试。2007年国家劳动保障部刚刚推出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我们就立即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并组织学生参加了当年11月份的考试,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理财工作提供了条件。在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投资与理财专业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被评为学院先进科室。三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从本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重点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核心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为依据,构成系列课程链。在课程设置上,以应用为宗旨,明确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7年底,针对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又再次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增大了实践课所占的比重,增加了与职业证书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与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商定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保证相关课程之间能够相互衔接。2008年在财政金融系统一安排下,2008届投资与理财专业毕业生到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营业部顶岗实习4周,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决定学生的就业问题。2007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签约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到了91%。
四、对今后投资与理财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过几年的发展,投资与理财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老专业和重点专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目前,尽管“订单式”培养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北京地区人才济济,除个别专业外,很难真正实现“订单式”这种培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创出自己的品牌,使我们的这个专业在本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口碑,“信誉”就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1•强调实用型、创新型,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型教育,学生除应具备本专业的技能外,还应具有其他相关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及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在教学中还要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2•进一步强化综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目前我们的实训课教材及案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市场上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很少,而适于高职学生的教材就更难找到。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在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案例及实训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和总结,撰写出实用的实训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
3•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目前,由于本专业学生深入到证券公司等金融单位实习很困难,社会上的相关行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这就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任务局限在了学校。因此,我们要认真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尽快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模拟教学成为最主要的手段,如证券投资业务、银行柜台业务等实训课程,在学院和系里的支持下,在模拟实验室通过特定的软件和网络,学生可以完成相应的业务操作,取得真实的岗位实习的效果。
4•尽量给学生创造参观考察的机会。参观考察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感性认识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行业和岗位的感性认识,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参观考察,使学生通过看和听,得到真实的、深刻的和全面的感性认识。这样获得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的岗位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97-03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在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08年,主要涉及: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分析,培养理念、模式、策略等方面;同时,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问题研究,基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侧重于实验教学的培养方式探索,复合型金融信息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建设等。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强调的是,该学院先后于2009、2011、2014年开展了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三本、二本、一本层次的学历教育工作,在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里,拟详细介绍该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员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多学科复合交叉的显著特征。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与金融学、外国语言学、管理学等。其中数学侧重于金融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则偏向其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核心专业知识,经济学与金融学则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坏攘煊虻囊滴窭砺酆土鞒讨识。另外,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金融信息服务的行业管理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熟悉金融信息系统的架构,了解金融业务流程;擅长金融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或能够独立开展数据处理、分析及挖掘的工作;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和处理金融业务;具备利用专业外语、商务外语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文化的协调沟通能力,与团队或客户群体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与组成
1.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在充分征求国内数学、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会同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建构了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即涵盖数学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外语类及管理类五大专业的复合型专业课程架构,各专业课程的基本比例为1∶3∶4∶1∶1,参见表1。
2.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
(1)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充分体现了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及能力要求的核心特征,现将其列表(表2)。
(2)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组成。国际金融信息服务方向旨在培养能熟练从事金融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或独立承担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水平,熟悉行业管理知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这一点从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可见一斑,参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的,各层次专业课之间梯度分明,衔接紧密,充分反映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需要明确的是,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计算机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及维护能力,金融类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经济、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知识,两者综合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承担金融IPO、BPO、KPO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点在金融软件开发、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两个专业模块课程(含“金融软件开发与实践,金融软件测试,金融数据库,金融数据分析,金融数据挖掘”等课程)设置中得以进一步明确及强化。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及师资要求
1.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多学科专业知识复合交叉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这里的知识复合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金融学两个专业为主干内容,辅以数学、服务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需要强调的是,金融信息服务需要的是熟悉金融行业业务知识的IT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专业课程教学务必要围绕IT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体现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多种能力要求是课程体系的又一特色,这些能力包括:应用IT技术解决金融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外语口头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行业管理及业务协调能力。
2.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主要针对传统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而设置。众所周知,传统的信息类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要独立承担IT类的技术性工作常常需要用人单位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的岗位培训,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学历教育忽视实践性教学,有限的课程实验或流于形式或脱离工程应用背景。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课程,融入了“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公司实训、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理念,意图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具备从业必须的工程实战能力。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委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承担部分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实务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教学,并负责实践性教学的其他方面工作,包括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项目,安排具有金融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接包项目的研发过程,了解企业文化并逐步训练职业素养。三年来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表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确实得以大幅提高。
3.课程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是金融信息服务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的基本要求。金融信息服务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多种成分组成,呈现外语水平高、专业多样化、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方面特征。这里要强调是部分专任教师需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公司专门引进,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国际服务外包规范与服务流程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程有充分了解,使得专业课教学具有明确的行业针对性。另外,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主要承担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
五、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经过五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国内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性方案。由于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尚未列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国内可参考的案例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难免存在局限与不足,期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12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EB/OL].(2013-01-28).http:///i/2013-01-28/93824.shtml.
[2]李友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2008,(4):39-42.
[3]徐敏,王莉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成功教育,2010,(5):282-283.
[4]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283.
[5]余立新,储节旺.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3-4.
[6]陈伟,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96-98.
[7]邓玉坤.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09,(7):89-90.
[8]宋国宇.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生态位的视角[J].北方经贸,2010,(12):110-111.
[9]巩喜云,苗冬青.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需求及培养[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31-36.
[10]魏光强.如何改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J].考试周刊,2010,(2):238-239.
[11]刘瑞林.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5):95-96.
[12]周志丹,郭剑波.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13]黄晓涛,吴驰.金融信息复合人才培养探索[J].软件导刊.2008,9,3-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金融保险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包括专门研究金融保险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践课程体系。因此,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一定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金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大连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北方的优良港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金融、保险、贸易、物流、航运的发展,都让大连具备了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大连拥有东北地区唯一的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更是东北地区稀缺的金融资源。大连市政府也在2009年制定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明确把大连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重要目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相关企业的密切配合,而企业如果希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就成为重中之重,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因此,大连高校一定要抓住机遇,培养适应城市发展规划的、适应金融保险市场需要的、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技能高超的复合型金融保险人才。
(二)增强高校教学能力
作为高校而言,对于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应实现基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基本要求,构建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满足专业课程结构及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教育部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更加突出办学特色,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使高校发展具备更多的优势。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门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掌握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业务的操作流程,这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做到的。因此,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在学校内得到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训练,才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在走入社会的时候具备竞争能力。
二、国内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借鉴
(一)制定系统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上海金融学院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和借鉴。例如,在该校的实践教学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计划框架内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应达到的基本实践技能的要求;开设的实践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学生必须达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实践技能的要求,并且只有通过基本实践技能考核后,方可进入毕业环节的学习。将实践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予以充分重视。
(二)金融投资实践心理行为分析
中南大学尝试将《行为金融学》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对于投资决策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行了解,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外汇、证券、期货交易方式,使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真实交易行为进行了解,从而了解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心理学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实践教学的引入,主要解决了学生金融实务经验匮乏所带来的投资者交易行为认知不足问题和跨学科教学所带来的基本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生真正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精髓奠定基础。
(三)通过社会调查强化知识体系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学生撰写阶段性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完成调查报告来强化知识体系。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倡学生利用社会环境,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范围内,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与同意下,选择适合的主题对相关金融保险机构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开展社会调查,以达到理解、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社会调查可以采取实地综合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资料调查等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汇总收集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所学过的金融知识进行总结,以达到强化知识体系的目的,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保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建立长期有效校外实训基地
广东金融学院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设计了行之有效的计划,确定了明确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规定。该校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实际环境、交通、生活条件、科研项目、建立程序、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等方面都有细化的明确规定。该校还设计了完整的合作协议书,并且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后续管理也有细化的明确规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满足了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要求,避免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成为一种书面符号,而是让其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三、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框架结构#p#分页标题#e#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1.模拟证券期货公司
模拟证券期货公司,分别设立证券交易模拟大厅和期货交易模拟大厅,在大厅内设证券交易员和期货交易员。通过利用相关软件系统,进行股票和期货的模拟交易。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股票和期货的走势进行分析,同时熟练掌握证券交易和期货交易的操作过程。通过营造一种全真的模拟交易环境,让学生能够得到实战演练,能够熟练地进行证券和期货的模拟交易,并能够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和推荐股票和期货品种,通过自身参与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对于学生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同样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模拟银行
模拟银行,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根据银行的各种角色来演练如何进行银行业务。在模拟银行中,设银行行长职位,行长下设综合柜员、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部经理和行政主管职位,分别从日常经营、业务拓展、产品开发、风险评估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模拟演练。由学院提供模拟银行所需的工作场景,通过学院提供的仿真凭证和道具,以真实的银行业务为基础,让学生虚拟业务情节,使学生熟悉全部的银行交易流程。
3.模拟保险公司
模拟保险公司,同样使用情景教学法,设立保险公司经理职位,公司经理下设人、核保人、制单员和理赔人四类角色。通过演练推销保险、审核保险业务、制单、理赔等业务环节,让学生分组完成从推销保险到理赔的全过程。让学生突破单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保险流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管理
教学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应当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与理论教学管理相比较而言,所需的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教学过程复杂、涉及面广,加之其他的制约因素,可控性比较差。因此,要保证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地“双轨同步”,就必须建立完善可靠的、软硬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
1.硬件管理
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设施的管理,另一部分由实践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实验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实践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完备的环境。在每学期期末,要根据实践教师下个学期的课程安排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调整。在每次课前都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能够在课后进行有效维护,随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师也必须保证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课程内容。
2.软件管理
(1)实践教学更加科学系统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在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召集相关教师编写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实践课程的系列实践指导书、实验报告、实践操作练习、习题集等等,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式
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期货交易和证券交易,交易模式具有持续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就不能按照惯例进行考核。实践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科技手段,将学生成绩划分为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模块。针对模拟实训、业务实训、专业实习等环节,既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同时又能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防止“一次定终身”的情况发生,达到真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商学院xx年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报告
一,全院上下高度重视,组织准备细致周密
学院对于暑期实践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前期实践项目的策划过程中,包括学院党总支杨金才书记在内的5名学院领导,14名教授,副教授及11名辅导员老师对48支团队进行了指导.同时还有马列部孙武安教授等7名老师担任了我院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学院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扶持力度,前期给实践团队发放了共计37000余元的启动资金,后期又对优秀团队进行后续资金支持,较之往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学院重视实践的安全保障工作,注重对实践团队的指导培训.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下,下发了《实践团队安全知识手册》,并先后召开了两次暑期实践团队安全教育培训会及团支部安全教育专题会.要求参加实践的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制定安全预案.同时在各团队出发前,学院为所有参加团队实践的同学办理了保额共计4500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真正将实践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院先后下发了《实践团队经费使用说明》,《团队实践宣传工作及成果汇总实施方案》,并为实践团队设计了统一的实践团队队旗样式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铜牌样式,做到实践活动统一化,规范化.
二,学生广泛参与,实践内容全面拓展
我院48支实践团分赴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济南,淄博,东营,莱芜近30余个省内市县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足迹遍及辽宁,青海,陕西,山西,贵州,云南,北京等十四省市.实践项目包括课题调研,支农支教,专业实习,政策宣讲,参观学习等各个方面,涉及到保险,金融,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内容广泛,形式丰富.
实践活动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及广泛参与.实践过程中,包括校党委宣传部周大白部长在内的各级领导,专业老师和辅导员25人作为带队老师奔赴实践一线,指导和协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践活动.其中,我院党总支书记杨金才,副书记于培丽亲自参与到"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宣讲调研团"中,在中华生态第一村房干村举行了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
开学初,我院共收到团队及个人实践报告700余篇,涵盖金融保险,旅游管理,教育学等近十余个专业,呈现出专业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高质量,新思路,深内涵的良好趋势.对于所有上交的实践报告,学院组织规范评选并选出院级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三类报送学校,参加校级评审.同时40余支实践团队上交了内容翔实,格式规范统一的团队材料.
三,实践主题鲜明,就近就便全方位服务地方建设
实践活动主题鲜明,突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其中作为暑期学校项目的三支实践团队分赴贵州,云南,山西等西部偏远地区开展支农支教活动."扬梦滇北 共建和谐" 团队携带着价值近6000元的图书在云南盐津县建立了"光华图书馆";"传递梦想 服务西部"团队将前期在学校募捐到的重达1200余斤的衣物带到了贵州毕节.通过这些捐赠图书衣物,政策宣讲,入户走访调查等形式帮贫助困,真正服务当地建设.
另外,我院有10余支团队通过调研,项目规划等形式服务于威海本地建设.其中威海市会计人员素质调查团本着"关注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宗旨,对荣成,乳山,威海市区部分企业及财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活动;威海外来务工人员心理调研团聚焦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走访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乳山市农村教育调研行则在乳山市西浪暖村关注农民教育问题.威海国际海水浴场调研队更是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对国际海水浴场的升级进行研究调查,真正做到了专业素质拓展与服务地方建设相结合,现实意义显著.
四,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115-02
1 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的意义以及必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上课完全由教师讲,学生坐在下面机械地听、机械地抄。进入21世纪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逐步推广开来。目前,应用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导性原因。鉴于此,国家日益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并把它放在更加重要突出的地位。毋庸讳言,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支撑、不可分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应对金融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还不能适应现代公司、企业发展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表现为:
1)专业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凸现出来,没有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并且采取的培养模式缺少特色;
2)没有突出职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改革收效甚微,需要对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行业特色不够,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欠缺,教学内容滞后,和银行、证券等业务的最新发展不协调。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和以创新与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竞争,“课内教技能,课外练技能,考试考技能,毕业定技能,就业凭技能”,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环节,理论与技能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国际金融专业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
2 国际金融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实现途径
创新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 进行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改革,首先从课程建设上改革。
1)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生涯为目标、职业能力为基础、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为主线,不断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2+2+2”课程体系,突出“双重基础”“双向选择”“双证结合”的三大课程建设特色。
2)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组织教师针对专业建设及学生实际参编或自编一定数量的专业教材、实训手册,同时对以往自编教材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
3)鼓励教师围绕课程改革进行对应性研究,力求通过教研促教学,通过教学带科研。特别是通过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使“教、学、做、考”融为一体,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奠定基础。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 以学生为中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以提升学生第一任职能力为着眼点,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使其占到总课时的60%以上。同时,根据国际金融专业的特点,合理调整教学时间安排,强化对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发挥“双指导”作用,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应有的到课率、到位率及时间不少于六个月。
2)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专业技能的不足,并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从而确定自己将来的学习方向。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充分展现自我,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显著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3)开设金融讲坛。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尝试开设金融讲坛,实行定期讲座制度,要求金融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每个学期必须为学生做一场学术报告,三小时左右,其中学生讨论以及问答两小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设法邀请校外的金融学专家和金融实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
4)课堂教学,多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也参与进来,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动手。
加强校内外实训、实验基地建设 国际金融专业的内容多样,并且还要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及时更新金融知识,与时俱进。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理论方面知识、实务方面知识、政策方面知识。理论方面包括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国际储备理论等;实务方面包括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政策方面包括汇率政策、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等。
加强实务方面的训练,对院校实训室有一定的要求,应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实训室开放的时间、范围和覆盖面,充分提高其利用率;加紧对实训室设备及相关教学软件的升级换代和改造,以满足更多实践课教学和学生基本技能演练的需求。通过与金融类企业合作,建设多功能、高标准、高水平的教学与培训为一体的校内国际金融专业仿真实训室,总结出一套企业参与、符合行业标准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室建设的新模式,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经验。
并且建立密切的校企联系,努力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将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国际金融专业高技能人才实战训练中心和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以及人才输出对象。通过努力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书育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保持学历、年龄、性别、专业技术职称及专兼结构的相对合理性,建设“数量适当、结构科学、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其次,通过内培外引,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即:有计划地对在岗教师进行培养,参加专业培训,增强实践能力;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会计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为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必要的保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企业深度融合,通过到会计事务所等企业实践学习,提高现有专业带头人技能、教学和科技服务能力;通过到企业轮岗工作、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聘请行业精英、技术骨干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进而改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师资队伍结构相对不合理的状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最后,还应加强教师管理,引进骨干人才,健全教师资格制度、竞争上岗聘任制度、评价与考核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
3 总结
通过以上方面的建设,初步搭建一体化的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金融业务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进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时,应放大国际金融视野,夯实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基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和过程,从市场需要出发,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的国际金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摘要: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受应试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技能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缺乏实干精神,实践能力不强。本文提出“两个体系、两平台、多模块”的应用型、创造型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培养方式,并探索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能力 专业技能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培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知道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也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如何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却比较盲目。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本文就是要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来解决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问题,通过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使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少数金融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能够写出比较优秀的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同时希望找到金融学专业本科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系统方案。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及其培养方向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
从20 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而且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专业性、综合性与国际性。要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努力提高以下素质:(1)具备优良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与人沟通。金融人才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由于金融业是承载风险的产业,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家具有冷静的头脑和坚毅的品格;(2)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判断能力。金融人才要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又要熟悉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跟踪现代金融业务最新动态;(3)熟练掌握金融、财务、电脑及网络等相关技能。金融业务、财务处理、常规技术、电脑技能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要成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除了应具备这些技能外,还要拥有诸如组织管理、计算分析、专业外语和综合分析等能力;(4)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金融业务经营不但在金融产业内部业务交叉日益频繁,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交融也成为趋势,缺乏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无法驾驭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务;(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是保持思想活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掌握学习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特别是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金融人才需要了解掌握国外金融发展动态和进行国际交流,需要较为熟练地运用外语;(6)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
(二)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
1.基本技能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的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写出规范的分析报告。这项技能培养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第二、培养学生数据搜集能力、资料查找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知道去什么地方、怎样查找所需的数据与资料。其中也包括国外资料的搜寻与查找,为进行研究打基础。这项技能主要针对大三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资料筛选和数据处理处理的基本技能。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从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中筛选出和自己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做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例如对资料的提炼、数据的简单加工和处理等。该项技能是对大一、大二数据处理技能的提高,主要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所提的问题,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即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该项技能是在大一、大二训练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五、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规范。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写出规范格式的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格式美观大方、数据图表运用合理。
2.科研能力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即解决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进一步挖掘数据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高级经济分析工具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提高学生工具运用能力,即解决学生经济分析工具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分析能力。达到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写出结构好、逻辑严密、论述充分的分析文章,即解决学生的学术论文结构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根据已经进行的技能培养实践来看,通过对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预计大约80%以上同学可以达到基本技能目标,大约有20%左右的同学能够达到科研能力目标。
二、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语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学轻术、缺乏双师型师资、实践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失衡,存在重学轻术的现象。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金融学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外语院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共性问题表现为课程体系失衡,重学轻术。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特征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以实践的指导,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师很多直接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无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教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工作形势不清楚。应该说,教师的学历培训一直被高校所重视,并且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来支持教师继续深造,但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显得不够重视。三是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考核难的问题。外语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在优势学科投入较大,如翻译、比较文学,而受限于地方外语院校的经费紧张,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明显投入不足;同时,实践教学从教务管理的角度,短期难于有成绩,不易考核。
(二)金融人才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
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学生,相当一部分都要在当地从事实务工作。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技能方面训练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就存在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难题。金融学本科学生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表现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能力欠缺,专业口径较宽,由于缺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同时,金融学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培养程序与教学制度呆板、教学方法缺乏灵活与变通;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院校举办金融学专业,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上外语院校要顺应新的要求,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社会对学生的需求,确定适当的人才培养定位,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整合学校的软、硬性相关因素,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构建能力导向的新型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竞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改变繁杂、冗余、低效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从封闭性培养向开放式培养转变;从教授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的培养机制转变;从以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转变。要充分重视考察金融学专业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培养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环节设计
1.平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方向指引下,结合外语院校自身条件,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与自身优势,确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向涉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定位。围绕社会需求,按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应具有多样性、模块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性、不同模块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
2.优化课堂教学,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能力培养跟课堂教学相融合。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育从重灌输转为重引导、重能力培养。加大案例教学、分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外脑”,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实务界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经历与经验。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中,外语院校要改变原有的重教师学历学位、轻实务的一贯做法,在师资队伍引进中着力引入理论实务均优秀的人员,师资培训中着力推动教师实务经验的培训和学习。
3.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与金融企业紧密、稳定的联系,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金融学专业学生可组成证券投资、理财协会等社团,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专题调研。学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与金融学专业学生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
(三) 打造“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体系
“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的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体系”是指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平台”是指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多模块”是指具体专业及其研究分支与方向。“两体系”依托“两平台”来支撑,同时在“两体系”、“ 两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多模块教学。其中,公共课、专业课平台用于支撑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用于支撑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与教学模式相对应,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学业”与“就业”并重的大学教育理念。“学业”教育是培育金融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就业”教育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增强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秦和. 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2(8):51-53.
[2]刘印房.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 成人教育,2012(2).
[3]钱慧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2).
[4]柯林. “一体两翼”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干洪,徐达奇,冉昆玉. 加强内涵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