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

时间:2023-06-04 10:4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帝内经视频讲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

第1篇

2000年6月社会学硕士毕业后,我来到浙江一家地市级媒体工作。之前其实对新闻单位没有什么具体印象,甚至都没到新闻单位实习过;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文字功底还可以,在读书时也有几篇文章公开发表,于是找工作时就斗胆找到了新闻单位。没想到,刚工作一个月后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记得自己有一次曾跟同事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多久?”如今,10多年过去了,我还在新闻单位的一线工作着,业务日趋熟练,并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后来,我留心了“压力感”这件事,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职场新人是在工作一个月后感到工作压力的。此后,随着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的不断熟悉,“压力感”会变化:适应得好,“压力感”会逐渐减轻;反之,“压力感”会逐渐加重。也许这个现象可以为在新闻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同仁提供一点参考。

关于“压力感”的来源,我以为新闻行业最主要的一个压力源来自绩效考核方面:每个月都有量化的“工分”考核,有业务排名,有末位淘汰,还有重点稿考核,好策划考核,错别字处罚……各种名目繁多的考核手段往往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绝不是想全盘否定量化考核制度,但必须指出所有的量化考核共有的一个致命缺陷——对人的潜力、创造力无法进行量化。新闻行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压力源是来自新闻事件: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突如其来的采访任务,截稿时间的挤压……都会给新闻工作者带来压力。

在各种压力的刺激下,媒体人自身内在的一些性格缺陷、人格弱点会进一步显露出来,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紧张、焦虑、不安、压抑、恐惧等各种情绪会随之而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形成心理障碍(如失眠、抑郁等),严重影响媒体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此时,了解自己的性格缺陷、人格弱点,了解自己的压力应对模式有什么特点,就成为当务之急。在缺少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情况下,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

寻求帮助:走出心理“亚健康”的关键

实际上,笔者的亲身经历带有几分幸运: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的都是社会学专业,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我《社会心理学》(1995)和《心理咨询与治疗》(1997)这两门课的老师孙时进教授是国内第一位研究催眠术的临床心理学博士,称得上是业内权威之一。甚至在进入大学前的1992年,我还自学了《社会心理学》大学教材的内容。较早了解到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后来处理自己的职业压力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坦率地说,在进入新闻单位最初的两三年,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曾有一段时期我连续失眠20多天,每天只能入睡4个小时。那时我明确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就找了在一所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长给我做心理辅导,又及时找到当地的心理卫生机构进行诊断。此后,我的失眠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后来,通过不断参加体育锻炼,以及找当地名中医进行调理,我的身心状态逐渐好转。近几年,随着自己对新闻业务、工作环境的熟悉度不断增加,工作成就感增加,压力感有所减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确实是走出心理“亚健康”的关键一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标准,一个人如果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生活,就应该考虑他是否得了抑郁症,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即每9人中就有一人患抑郁症。在职业压力日益加重的中国社会,患抑郁症就像得了感冒一样稀松平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支持系统:走出心理“亚健康”的支柱

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心理障碍和其他生理疾病一样,不能“临时抱佛脚”,而要靠平时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细心呵护。

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当然,还应当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而同事及合作伙伴则与我们进行业务交流。

表面上看,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都差不多,但如果深入观察,每个人从中获得的支持却有很大的差异:有人在个人支持系统中与他人共享生活,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遇到困难时总能获得及时而有力的帮助和支持;而有些人则不然,他们虽然和别人一样也拥有客观存在的关系网络,却与其中的人相处得很糟糕,在陷入困境时也迅速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为什么?这是因为,社会支持系统是需要人去努力建立并维护的。否则,即使在“亲人”这种天生最为密切的血缘关系中,也有可能得不到支持,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受到致命伤害。

与其用不断取得的成就来取代不安全感,不如先学习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温暖、爱、归属与安全感。有专家曾经支招说,你有几个可以在凌晨三点打电话交流的矢口心朋友?如果有三个以上的知心朋友,说明你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强有力的。反之,在这方面就需要多下功夫。

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也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临床社工(港台地区居多)、综合性医院的心理门诊等,都是可以借助的社会力量。

多管齐下:走出心理“亚健康”

媒体人肩负的责任重大,媒体人的心理健康水准,某种程度也会影响到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建议,宣传部门和媒体管理机构,包括媒体人自身,部应高度重视媒体人的心理健康,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媒体人的心理健康水准。

1 随时记录自己的梦境

前几年国内有一本养生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郑幅中)就在书中提倡这样一种方法。巧合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心理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用的也是同样方法,他大概记录了自己的几万个梦,终于了解了自己的潜意识。

对于梦境的解释,首先应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情绪为主。需要提醒的是,梦中出现的“人物”,都是自己人格的内在组成部分,和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人”关系倒不大。临床心理学博士朱建军教授有本书《你有几个灵魂》,说的就是每个人的“人格”及“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值得一读。

2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对自身心理状况的判断方法

找机会去听听心理健康讲座,看心理健康的书籍或网上视频,向懂心理学的人士请教,都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准的有效方法。

看励志类的电影电视,也是一个有趣且有效的方法。有报道称,英国著名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的客户中有位商人,几乎每晚看一遍《第一滴血》来励志。现在已升到董事长的职位;还有一位客户十分喜欢《告别有情天》,因为它使她明白如果自己不能勇敢地改变现状,生活就会始终像一潭死水。

据说弗德尔医生还开出了一些独特处方——

症状:缺乏坚强的意志,处方:好莱坞经典作品《洛奇》。

症状:缺乏信心,处方:澳大利亚轻喜剧片《穆丽尔的婚礼》。

症状:有婚外情的痛苦,处方:奥斯卡最佳影片《廊桥遗梦》。

症状:因缺钱而沮丧,处方:好莱坞喜剧片《钱之坑》。

在国内,《士兵突击》等电视剧也是不错的励志片。想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方法的同仁,电影《心灵捕手》就是很好的教材,里面涉及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典流派及方法。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记者》杂志连续12期刊登《心理咨询师手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开创性的做法,应把这项功德无量的好事继续做下去。比如,可以在“记者网”上开设心理健康板块或论坛,一方面公布一些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或视频资料,SCL-90心理测试量表等,推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QQ群、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积极推动媒体人的心理健康互助,让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媒体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互助过程中,遇到那些有比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媒体人,还是应积极建议他们去专业机构接受定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 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缓解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验证。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媒体人当中积极开展健身运动,也是提高媒体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如何找到适合媒体人职业特点和工作节奏的健身方式,确实是媒体管理部门和媒体研究者需要花精力解决的课题。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许多媒体人来说,国家体育总局正在推广的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气功,节奏舒缓,安全可靠。是比较好的健身方法。

4 通过中医进行调理

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中医的“情志疗法”说的就是心理治疗的事情: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也是这个道理。

卫生部前些年开始积极倡导“治未病”的理念,借鉴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先人智慧。前几年,我开始关注中医养生,也在本地找名中医进行咨询,发现确实有效。建议媒体同仁可以多关注中医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喜欢自学的朋友可以找《求医不如求己》(全套4册)来看,也可以通过新浪读书频道等渠道了解该书内容。

5 积极筹建媒体人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

记协是广大媒体人的“娘家”,建议各级记协与时俱进,从战略高度关注媒体人的心理健康,通过努力提高媒体人的心理健康水准来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