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体育个人计划

初中体育个人计划

时间:2023-06-04 10:4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体育个人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体育个人计划

第1篇

一、德育教育概述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从狭义上讲,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简而言之,学校德育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有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方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全面性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而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一些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应当予以及时纠正。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发生偏离。

3.系统性原则

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应当有一个系统规划,不应该零零散散,毫无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分析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渗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1.通过体育发展史感染学生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体育发展史,介绍历代中国运动健将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与拼搏,介绍他们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感染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民族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成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德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中国的发展需要人才,中国的未来依靠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德育渗透是促进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自主独立的有力途径。

2.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运动是一项技能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手段。由于当前初中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因此,日常生活中容易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而体育运动中,教师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例如,教师在体育运动中可以通过耐久跑,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教材内容,立足教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刚毅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第二课堂 体育活动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54-02

在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数英等科目强调知识性和学习成绩不同的是,体育更注重的是实践性和增强学生的体质。这就决定了初中体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更多地渗透于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中。作为第一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初中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每个学校都会给初中生安排一定的体育第二课堂活动。

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呢?如何让传统的学生自由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转变成通过合作学习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初中学生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和叛逆心理,假如任由他们根据个人喜好自由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很难使活动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师应对初中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在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和交往能力,从而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提高身体素质。

一 教师在初中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展开合作学习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继而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受到普遍欢迎的教学理论和体系,也成为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要使合作学习理论和初中体育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首先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体育第二课堂作为初中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阵地,如何展开合作学习同样需要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

首先,体育教师应制订周密而详尽的针对第二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计划。一般情况下,让初中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放羊式”的单纯的自由活动,局限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当初中体育教师把体育第二课堂当成一门正式课程来对待,制订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合作学习,体育第二课堂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第二课堂教学计划中,不仅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还要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等。

其次,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第二课堂合作学习进行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逐渐对事物多了一些理性认识,这就为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方法和策略指导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把合作学习运用在体育第二课堂中是他们不大熟悉的一种学习方式,甚至有的学生简单地认为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打打球和玩耍就是合作学习,这种认识误区也为教师对他们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创造了必要性。

再次,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参与体育第二课堂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使得不少天生体质较差、缺乏运动协调性的体育后进生,在第一课堂考试中难以达标,甚至对于参加体育第二课堂活动也望而生畏,把本来轻松愉快的第二课堂当成沉重的负担,这和体育“健康第一”的宗旨是相悖的。采取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第二课堂的合作学习,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

二 学生在初中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展开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取得成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而在体育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展开合作学习。

1.小组划分

为了顺利地开展体育第二课堂活动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人数大约为5~8人。小组的划分主要根据学生爱好兴趣以自愿原则为主。但基于发掘后进生最近发展区的考虑,体育教师要对小组的划分进行适当干预,在每一个小组中都穿插有体育尖子生和后进生。这样既可帮助后进生获得“正能量”,能迅速地得到成长,又可以让尖子生有用武之地,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各个小组中,必须有合理的分工合作。首先,同一组的组员们要推选一位组长,这位组长不仅是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都优秀的体育尖子生,而且还是热心为大家服务、有强烈责任心的学生。组内公共的体育器械也由组长管理。同时,小组内部还应结对子,让后进生在尖子生一对一的帮助下,使其身体的协调性和运动的技巧得到提高。

2.小组活动

在初中第二课堂中,为了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来组队参加篮球、气排球、足球、拔河等团体项目的训练。整个小组在友好的气氛中按照既定的计划展开有序的训练,在训练中互相切磋、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各个小组成员也要树立整体观,从平时的训练中针对自己队伍的特点来制定战术,互相配合,彼此支持,达成默契。由于初中生身体还没完全发育,暂时还不会专业性较强的排球运动,体育教师可以建议他们以气排球运动来取代排球运动。气排球运动对场地以及参加者的身体条件要求都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是一种大众化的运动,和一般的排球相比更适合初中学生。

羽毛球、乒乓球等个人项目也是初中体育第二课堂中深受学生欢迎的运动,因为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还可以锻炼四肢的爆发力。个人项目在小组内部开展活动时,可以将同一小组的学生再细分为几个小组,2个人或4个人为更小的一小组,分别进行单打和双打的羽毛球、乒乓球等的训练。

列入考试项目的实心球、跑步、跳远等田径运动同样也可以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这些考试项目单靠第一课堂短时间的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还应在第二课堂多花时间来加强练习。在组内的互助合作之下,体育后进生可以在运动的技巧上有一定的提高,从而不仅能应付考试,而且能产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

3.竞争机制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初中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主要采取的竞争机制是小组竞争。在各个小组组员协商好在一定的时间(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进行一定的小组之间的比赛活动。集体主义是小组合作的精神支柱,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具备对所在小组的责任感。在竞争机制的带动之下,各个小组的成员集体荣誉感会油然而生,从而积极投身到体育第二课堂竞赛活动中去。

为了能够在小组之间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各个小组根据不同竞赛活动的具体需要制定详细的训练方案,然后根据自身队伍的特点制定战术,力求在每一项比赛中都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长处。当然,无论是在训练备赛还是参与比赛的互相协作的过程中,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各位成员都应相信队友,在适当时给予对方最大的支持,这是取得好成绩的有力保障。

4.小组评价

和传统的初中体育第一课堂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相比,第二课堂的体育活动更强调形成性评价,而在第二课堂体育“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重点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上、学生技术和技能掌握的公平合理的基础上。”

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学生还可以互相评价。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更客观。学生互评可以从小组整体分数和小组成员个人分数两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小组整体分数包括组内成员的互助程度和比赛的战绩;小组个人分数则包括个人参与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积极程度和体育成绩的进步情况等。

三 结束语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开展初中体育第二课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之下,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在体育第二课堂中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生 体育课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价值体现。它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国家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任务。体育课是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上好体育课是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者长期研究、探讨课题。本文对如何上好农村初中体育课加以探讨。

1钻研《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1.1用心去理解新课标

在新课改革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理解新课标的理念。第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第二,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

1.2认真备课

备课内容包括:第一,备教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提前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有非常细致的了解,首先得清楚教学目标,所学动作技术的方法和要领;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动作时容易犯什么错误,应该如何纠正;还要知道这些动作是否容易使学生造成伤害事故,应如何保护与帮助等等。

第二,备学生。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包括这个班级有多少学生,男生、女生各有多少,甚至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等等,只有对这些了然于胸,才可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兼顾所有的学生。

第三,备场地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数量等情况,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场地,提前准备好教学器材,如果没有合适的器材或者器材数量不够,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改变组织教法。等。

1.3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能从学习上把握教材及选用和开发教材。此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教学计划,即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这些教学计划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

2体育教师以身作则

2.1身正为范,着装要得体

每次上课要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上课钟声一响,就应着装整齐站在上课位置上,以目光去迎接学生的到来,严肃接受学生的每一次报告,并整顿队伍、提出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学时,要有威严的目光;辅导学生时,要有慈爱的面容;解决问题时,要有敏锐的触觉。教育学生、处置问题时,方法要灵活得当。此外,行动要洒脱,讲话要精练,口令要明确,声音要洪亮。这样,上课主动权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在教师手中,就能够确保教学质量,逐步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会从内心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可敬可信,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3精确示范,精辟讲解

对初中学生,讲解动作过程要精辟、要领要易记,最好口诀化,练习提醒要有重点。如篮球原地投篮的动作要领精简为“蹬”、“伸”、“扣”三个字。让学生易懂、易记,又突出了练习的重点。体育课要精讲多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避免指责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

4教学方法多样化

初中学生是从儿童走向少年时期的初级阶段。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于课堂之中。中学生多争强好胜,一听说进行比赛就跃跃欲试,所以可以运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努力克服“教师示范、讲解”的单一模式。直观教学非常重要,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光盘等音像资料,加强直观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练习中,提倡好帮差活动,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进步将会很快,可以多请学生作示范或表演,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和展示创造力与表现力。

5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提倡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如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举办秋季运动会,或建立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6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体育器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实际教学成果。场地和器材是体育与健康课质量的保证。宽敞的场地,充足的教学用具和辅助器材,再加上布置合理新颖,会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带来无限的乐趣,是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我们现有的教学条件,尚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自制土器材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和可取的。它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和活动空间,开发校本课程和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的良好氛围也得以形成以

最后,要想让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实现自我发展。

第4篇

体育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调动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不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渗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了各学科教师的共同追求。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理念创新的需要。就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来讲,德育教育渗透还一片空白,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德育教育,是众多初中体育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体育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效的德育也能够有效反哺于体育教学。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路径,使德育有机融于体育教学,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整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身体素质提升、思想意识健康、心理素质不断加强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但是其中整个学生的思想意识活动对整个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时,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方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全面性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滲透,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而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一些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应当予以及时纠正。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发生偏离。

(三)系统性原则。

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应当有一个系统规划,不应该零零散散,毫无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探索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一)通过体育发展史感染学生。

初中体育教学中,我通过介绍体育发展史,介绍历代中国运动健将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与拼搏,介绍他们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感染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民族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成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德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目标。

(二)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良好阵地。

第5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改革

一、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概念

分层次教学,又称之为层次递进教学,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到初中体育而言,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就是指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机能、体育意识、个性特征等个体差异性,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层次,进行区别对待,并不断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种体育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提高每一名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理论的提出是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授,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学习进度,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最优。

二、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常见的两种方式

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理论建立在尊重个性发展、遵循基本规律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和个性特征给予不同的课程指导,是一种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在具体的体育活动组织中,合理的划分教学层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就初中体育层次递进教学方式而言,综合分类推进与单项分类推进是常见的两种基本方式。首先,综合分类推进主要是指按照学生的综合体育成绩进行划分层次,依据每个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推进,各项都差的学生,一个阶段只侧重推进2~3项,定期重点调查,分阶段侧重推进。其次,单项分类推进就是指按照学生的单项体育成绩为依据划分层次,将体育单项水平相差不大的学生编为一组,同组成员之间共同练习,达到提升体育水平的目的。

三、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实践证明,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理论,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推进初中体育层次教学呢?

(一)全面了解学生是前提

层次递进教学法讲究的是分层,而分层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层次递进教学的成败。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详细信息,尤其是与体育有关的体能素质、心理素质、运动基础、个性特征等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并制定出层次分明的教学计划,建立起学生个人体育分层档案,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而定期更新档案资料,便于以后的分层教学。

(二)熟悉体育课程标准,丰富体育内容

初中体育课程总体目标是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学的依据,只有熟悉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及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层次递进教学,而不会偏离体育教学的整体方向。

一般说来,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分为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课次目标三个层面。总体目标是针对全班学生而言的,阶段性目标及课次目标都是对学生比较具体的要求。实践证明,阶段目标的确定,在教材的达成度上,第一层次为100%,第二层次为80%,第三层次为60%以上。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设定以下几个目标:1、姿势准确并且投篮10个以上;2、学会传球、投篮的标准动作;3、了解篮球的起源和发展,明确篮球的评判标准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让第一层次的学生做好三项要求,第二层次的学生做好第二、三个要求,而第三层次的学生则可以放宽要求,只需完成第三个要求即可。

(三)合理划分层次

初中体育层教学对于层次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简单的学习分组,而是根据学生的各种因素,按照递进关系和上升空间进行划分的不同群体。初中体育层次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心理承受能力、个体兴趣爱好等。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按照男女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实心球前抛、立定跳远、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跳高等基本测试,了解学生的总体体育状况,并作为划分学生层次的依据。

具体说来,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设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同时设置晋级考核,可以给予三次晋级机会,也就是说是,第一次是及格的,在第二次考核中达到良好的成绩时,就可以晋级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战斗力。

(四)实施分层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分层次后,各层次差异较悬殊,同一标准和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有必要将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了调整。内容上,高层次学生适当增加难度,而低层次的适当降低难度;标准上,第一层次为75分及格,第二层次为70分及格,第三层次为60分及格。比如,在1000米跑的考核中,可以让第一层次的学生站在起跑线上,第二层次的学生站在900米左右的起跑线上,第三层次的学生站在800米左右的起跑线上,尽可能的缩短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既可以充分发挥出第一层次学生的体育潜能,又能够增强第二、三层次的学生的信心。

此外,对身体素质特差的学生还可适当降低标准,如结合课堂学习情况及表现、体质评价增长情况,以达标为主确定考核成绩。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实行每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升降层次或组别的制度。

四、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新尝试,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总体说来,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学生自尊心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管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进行划分学生的等级,都会涉及到学生的自尊心的问题。初中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因此,在进行学生分层时最好采取隐形分层方式,并对学生分层状况进行保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金字塔式层级给部分学生所造成的心理负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层次递进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问题

一般说来,层次递进教学是班级内的长期教学,适用于长期的体育学习教学,对学生体成绩的影响比较大。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分层是在本班内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所在班级不变、教师不变、体育教学设施等各个方面都不变,分层教学实施时也不会涉及到其他班级和其他学科。

五、结论

总之,初中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制定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体育锻炼;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55;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98-01

在体育教学中,要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体育锻炼才能够卓有成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较为明显,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个性特征来有效进行,体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一、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成人感

由于身体的渐趋成熟,初中学生已具有成人感。他们渴望老师和家长尊重他们,希望不要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不希望老师和家长过多地干涉他们。他们讲究衣着,力图自己有一定的风度,同龄人的生日也要学着大人们一样,带着礼物去祝贺,这些做法都显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感是初中生个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初中生在学习、道德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以大人为榜样,像成人那样要求自己,评价自己。但每个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成人感并不那么明显,有时还像个孩子,自制力较差。根据初中学生已经具有成人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和权利。老师需要按照课程计划来安排体育活动,而课程计划本来就是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来制定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性差异性,课程计划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评价能力

初中生在发现自我的同时,独立评价能力有了发展,评价原则也有进步。例如,他们在评价老师和长辈时,不是看他们的地位和权势,而是看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看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对事业是否精益求精,是否关心他人,处理问题是否公允;评价同学时,看他们是否勤奋学习,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守纪律。初中生毕竟不是成人,他们的幼稚性、依赖性依然有所表现。他们有时过高估计自己,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沾沾自喜,暂时的失败会使他们情绪低落。他们会有时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长处比,因此显得消沉,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体育教师应该给予初中生更多的关怀。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成人感,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不能撒手和放任自流。对于体育锻炼来说,如果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那样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三、初中学生已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初中学生已能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中学的课程里,不可能每个学科都很有趣,有些是单调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作为动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初中生的兴趣比小学生表现出更为明确的方向性,工农业建设、科技进步、体育运动的胜利,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国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能引起他们的反应。许多事实表明,少年儿童的兴趣体现了个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倾向性。初中生的体育兴趣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这种分化现象由课内扩大到课外。这种分化现象,便于形成他们以后对体育的各自爱好。老师要注意的是,防止学生出现兴趣的不稳定和偏废现象,因为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成长。初中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他们已能根据自己的锻炼任务,控制、安排锻炼的时间和锻炼计划,以便组织自己的体育活动。这种自觉性的增强,不仅能使学生在身体方面得到锻炼,更能提高他们的锻炼意识。

四、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初中生的性格和情绪波动性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态度,平时我们说中学生可塑性大就是这个含义。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形成的,一个人性格的特征是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因素的反映。初中生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他们有理想和愿望,也有烦恼和欢乐,他们渴望被理解。心理上的闭锁性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而这种沟通并不难。根据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特征,体育教学要灵活多变。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助餐”,而少提供“标准餐”。学生无论采用哪种活动方式,只要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即可。

五、结束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一群流浪儿长期进行研究、观察和挽救,工作卓有成效。高尔基赞扬他观察学生个性特点“像照相机摄下来一样准确”。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在做学生工作时,做到有理、有益、有情。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肯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他们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就是建立在高度责任感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少年理解的基础上。他们都被青少年所认可,成了青少年的知心朋友,他们的教育活动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体育锻炼才能够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卫洪光.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5(07).

[2]冯瑞,杜熙茹.不同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05).

第7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效率;高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也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初中体育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初中体育课教学效率呢?鉴于此,笔者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一、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无论学生的多少与否,教师都是体育课堂的主体,教师说学什么就学什么,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学生就要怎么做。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围绕体育教材转,单纯地围绕着考试大纲转,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得也辛苦,课堂效率极其低下。而新课程标准则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教学标准,倡导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状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那么,教师该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来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和目标,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都能轻松达标。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而是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中考的影响,初中体育课堂一般较为枯燥,教师只是单纯地针对中考项目进行训练,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初中生往往都会有好奇心和好动心,所以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游戏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例如,在教学排球移动时,教师不应该在课堂初就开始进行枯燥地说讲,可以先设置如下小游戏:将学生分组,两个人为一组,教师将排球用绳子绑住,然后要求学生一个投一个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进行了练习,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脚步移动的讲解。此外,还有针对跑步训练而设计的接力跑、抓小偷等游戏,它们都应该被适时地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这种游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运用电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化体育室内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电教手段在这方面就有着独特的功能,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了出来,使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学习,去接受知识。球类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运动,它能有效地增强体质,能锻炼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在上室内课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快捷、具体的优势,把世界顶级比赛的精彩片段带入课堂,营造气氛,突出重点,化难为易,把无法看见和模糊的概念进行直观演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强烈愿望,保障了教与学的同步。美国学者哈拉里也说过:“千言万语不如一张画。”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动脑中了解球类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掌握基本知识,并对球类运动产生兴趣。这大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以教师为主的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信心的支撑的。学生如果没有自信心,自然也就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就得不到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经常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永葆学习的活力。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难题,有进步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的、激励性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好好练习,好好学习体育动作。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可以先肯定学生的做法,然后再委婉地提出学生的错误,并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效率,迎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全方位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将高效体育课堂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志锋.体育游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3).

2.韩洋.浅谈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4).

3.桑锰钢,范鹏.浅谈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网络财富,2009(21).

第8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体育锻炼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在任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积极发展兴趣教学对初中体育优质课堂的建设和初中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一、掌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初中体育课程授课的同时,一定要紧抓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把握住积极因素,将学习成果最大化。要知道,教师积极培养中学生的体育运动情操,掌控和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生正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心理素质在不断改变,思维也开始变得更加灵活,有着较为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望,还有情绪的不稳定性这些都是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的。因此,教师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要将中学生的现状考虑在课堂中,努力创建出一个适合中学生学习的美好环境,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模拟出不同的情景,进行生动的情景教学。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行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初中体育课程的快乐。当然,教师单靠讲课是不行的,要将学生与课堂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模拟一个奥运会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强项进行分组,以体育竞技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参与性。

二、丰富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爱

1.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无非就是学生全体集合、点数、进行准备活动,然后开放体育器材,任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师也就将教学内容完成了一大半。这种毫无无目的“放羊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不重视。许多学生在队伍解散后,三三两两成伍成群,聊聊天,晒晒太阳,一节体育课也就白白浪费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更加放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

2.丰富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教师要想丰富教学模式,就需要多下工夫,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新心理,规划出多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练习篮球项目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每6个人分为一组,进行传球和对接的训练,可以计时的方式看哪一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接球的次数最多,那么此小组胜利,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奖励。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堂枯燥无聊的体育课上,不断地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这样不仅锻炼了篮球等体育技能,还能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教师应规范课堂,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课堂中的主心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先要做到着装整洁、干净、利落,统一配备运动服,昂首挺胸,以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体育课的规范性和不可或缺性,还会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取教师的安排。相反,那些对学生放任不管的教师,他们对待工作普遍都是三心二意,对学生不闻不问。长期下来,学生越来越觉得体育课无聊至极,是浪费时间,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厌倦心理。因此在现今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只有规范言行,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四、改革体育教学课程,增加体育设施,创多彩体育运动

第9篇

一、初中体育主体参与模式实施背景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的教学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动作的示范,学生开展观察与模仿,教学的单向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针对这样的现状,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主体参与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与空间,积极引导学生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多参与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创新,以及对课外活动的资源整合等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提高体育教学成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主体参与模式作用

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主体参与模式应当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要给予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拓展他们参与的空间。

1.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一是以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畏缩不前,没有有效参与,这与教师的教学态度具有一定的关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正确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民主,消除内心的封闭情绪,能够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参与性。二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教学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学生自主参与,通过体育锻炼活动强身健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并按照相关的研究数据拟定个性化锻炼计划,并有效落实下去,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参与的激情。三是创造性地运用现行体育教材。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坚持立足教材,同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本地区体育传统项目进行拓展补充,如增加了乒乓球传统项目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个别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迫切希望了解的体育项目,尊重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确定训练内容,这一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2. 给予学生参与平台

一是在体育训练之中发挥学生示范作用。在体育项目的训练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成为训练者,更要融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通过一些角色的调整转变,提高学生参与性,让他们发挥示范作用。笔者经常在教学中选取技能动作训练较好的学生,分布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代替教师进行动作的示范与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有些教学内容还采取小组成员轮流示范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有做示范者的机会,以这样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二是在体育游戏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游戏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生动化形象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将教学训练项目设计为游戏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之中掌握技能提高训练成效,缓解枯燥感和身体疲劳感。在体育游戏内容与方式的确定上,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体育游戏直接可以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游戏进行改造,更换部分动作,调整游戏强度,来提高体育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以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游戏进行改造,拓展体育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吸纳学生参与,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在体育演示之中兼顾学生兴趣爱好。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传授各种体育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补充,如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明星、体育运动起源,以及介绍世界重大赛事情况等,将这些内容作为体育室内课教学补充的拓展内容,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体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行为。

3. 拓展学生参与空间

一是搭建课外兴趣小组。教师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基础,组建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指导有一定基础或者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专门训练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能够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深化巩固。二是开展体育竞赛活动。运用竞赛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上进心,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教师在重点项目训练结束后,可以运用竞赛的方式让相似体质能力的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之中激发他们竞争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提高体育学习参与性和教学实效性。三是补充健康卫生知识。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青春期,他们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具有多方面的需求,除了补充一些技能性训练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健康卫生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事先征求意见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健康卫生知识中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最为薄弱的环节,可以运用讲座、室内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补充教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美国;学校教育;体育计划;身体健康

在健康教育领域,美国是起步较早且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而且非常重视国民健康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结合。这种思想也受到了美国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虽然过程中也有诸多困难,但如今已取得了不错发展。本文以体育教育与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关系为出发点,重点研究和论述了美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及其发展现状、组成部分等内容,希望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背景与意义

美国是较早认识到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重要性的国家,且在二十多年前参加体育运动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各种健身书籍、健身俱乐部、体育运动设备与服装等也都非常流行[1]。但是,与这种社会体育活动如火如荼的形势相对应的是学校体育教育与体育活动的缺失。在1991年,美国儿科研究院调查后发现,美国2-12岁孩子普遍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体育运动时间,这非常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另外,儿童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1.青少年肥胖问题

美国的肥胖人群越来越多,且相关研究认为,青少年时代的肥胖症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成年后的体型,而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刺激青少年参加运动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2]。2002年美国健康福利部做过一项调查统计,1972-2002年间美国年轻人中的肥胖人群比过去增加了三倍,肥胖问题已经开始困扰美国社会。

2.青少年时期的运动积极性会延续到成年后

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经历会对其成年后的体育活动参与度产生激励作用。2000年体育运动产品协会调查发现,在18-34岁人群中有60%的人认为自己少年时代的体育活动对成年后的运动积极性产生了重要影响[3]。学校的体育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运动器材、环境与技能,为其成年后参加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参加体育运动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尽管在教育领域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活动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将会影响学生在其他课业方面的表现,甚至因此荒废学业。但是,事实己经证明,那些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学业上并不优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而体育活动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能够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必要的身体保障。在这样的背景和研究支撑下,2000年美国健康福利部制定了“2010年健康目标”,该目标对学校的体育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了制定与实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旨在增加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为学生制定更健康的、有活动的学习计划与生活方式。美国学校体育计划一方面推动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与普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在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课程,并为此精心进行课程设计、安排[4]。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美国K-12(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统称,其中K指的是幼儿园———Kindergarten,12代表12年级,相当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高三年级)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组成部分。而且,美国还为此设计了具体的体育计划与体育评价标准,在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框架的基础上,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运动知识与技能。根据不同的年级层次,美国学校体育教育划分为:K-5年级、6-8年级和9-12年级,其中每个年级层次都有具体的体育教育内容和要求。

二、不同年级层次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

1.K-5年级小学体育教育计划

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等,教育计划主要包含2部分核心内容。(1)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因材施教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年龄与骨骼构造相差很大,1983年Pyle与Gruelich的研究表明,在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骨骼成熟状况要相差5-6年,这就意味着同一项运动可能并不适合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另外,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而言,身高一般要比下肢长,因此要完成跳跃、跳远、急停、长跑等运动项目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也即是说,在大多数运动项目上,小学生的运动能力都不及成年人以及青春期学生[5]。而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必须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这一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那些不太有难度、较为基础的运动项目,而且对完成标准不宜有太高要求。(2)增加小学生的运动成就感与积极性小学生的身体结构与运动能力决定了他们在体育专业技能方面很难有较大突破,因此在技能方面也很少能获得成就感,这种缺憾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小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因此,小学体育教育计划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和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增加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就感与快乐感。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复杂、高深的体育技能,只有新奇、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体育计划要求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且要以制定出高质量的体育活动为主要教学目标。

2.8年级初中体育教育计划

根据这个年龄阶层学生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等,初中教育计划主要包含了三部分核心内容。(1)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在这一年级阶段,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其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适应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身体的不断成熟,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时期,学生在头脑发育的同时,身体重心也在发生变化,而身体的快速发育会提升其学习运动技能的能力[6]。针对学生正在逐渐成长的“新身体”,初中体育教育有必要增强体育技能学习与训练,这是与小学体育教育计划之间的显著区别。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内心比较敏感,与小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心理变化,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表现欲和成功欲,希望自己能够“很酷”、受人欢迎。因此,初中体育教育计划要求老师为学生提供1-2周的体育运动指导,帮助学生避免在自己不擅长的运动领域承受过多。(2)注重体育技能教学,减少策略性教学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非常迅速,也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时期,因此更应该专注于体育技能的教学,而减少策略性教学。所谓策略性教学就是指关于体育运动的规则、注意事项等的内容教习。中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记忆规则是很困难的,而且会削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只有当学生纯熟掌握体育运动的各项技能之后,才能专注于运动规则与策略的认知与思考。而这一点,也是初中体育教育计划所强调的重要内容。(3)鼓励学生努力付出,不畏失败因为中学生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成功欲与表现欲的同时,也很容易感受挫败,而且一旦失败可能就会放弃体育运动。因此,基于中学生的心理敏感性,初中体育教育计划要求初中体育老师更关心和理解学生。而美国也普遍认为,在初中阶段应该为学生配置最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体育运动方面努力与付出的重要性,而且即便失败也不必害怕。

3.9-12年级高中体育教育计划

美国的K-12体育教育计划为保证其完整性与高质量,不仅强调从体育技能、身体健康、性格培养、个人成功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注重教给学生足够的健康理念、体育知识、技能和选择能力,以便其在某一阶段做好选择一项自己会终生坚持的体育运动的准备[7]。为此,高中体育教育计划更侧重于选修性计划,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所喜爱或感兴趣的体育运动,而老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选择,并在选择之后给予其专业的帮助与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享受所选择的体育运动,比如高尔夫、足球、篮球、长跑等等;而体育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1-2项体育运动技能,以确保其通过体育教学而获得受益终身的技能。与小学和初中的体育教育计划相比,高中体育教育计划重“精”而不重“多”,要求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体育运动进行深层次学习,以培养出相对专业化的体育能力。

三、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借鉴意义

1.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

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状况、骨骼发育情况等设计体育课程,建立合理的体育教育计划。比如在美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三个层级的体育教育计划:在小学体育教育计划中考虑到孩子的骨骼构造差异以及下肢比身长短的特点,为孩子制定基础的、多样的、没有难度的运动项目;在初中体育教育计划中基于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身心状况,着重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时避免体育课上的策略性教学;在高中体育教育计划中,基于学生自我选择意识的提升与培养专业运动技能的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种差异化的体育教育计划的建立正是从以学生为本的思维出发的,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8]。

2.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学

高质量的体育课程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欲、进取心等的培养。具体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1)以内容标准为中心而组织体育教学设计需要围绕一系列的内容标准而展开,因为只有在这些标准之下,老师才能正确评估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的进步,而学生也才能拥有努力和进步的目标。若缺乏目标与标准,就很难评估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体育学习成果。(2)以运动技能与体育活动的发展为核心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唯一学习运动技能的科目,体育课的最重要原则是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应该将其确定为强制性要求。(3)包含个性发展与道德培养的内容体育课不仅是一个开展体育运动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优质的“实验基地”,在这里学生能够学到社会技能与道德素质,有助于自身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形成。而学校与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出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并且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心理。(4)重视技能学习的过程而非效果在学生开始学习一项体育技能时,老师应该注重其动作的正确性,而非结果本身。比如在学习投篮时,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投篮的动作是否正确,而不是投中了几个球。因为保证动作的正确性是学习动作技能的最基本要义,只有在掌握基本技能并达到熟能生巧之后,才能去关注动作的最终效果。(5)传授学生受益终身的体育活动与技能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与终身性,要为学生成年后的生活以及未来考虑,为其提供成年后依然可以受用的体育活动与技能。我们要从以前的强调竞技性而转变为强调终身受益性,让学生认识终身体育运动的意义,并养成定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3.开展综合性健康计划

美国健康教育促进协会所定义的综合性健康计划是“保障与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政策、措施和活动的综合体”,它包括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有关体育健康的服务系统、学校体育教育,其具体组成部分有:体育、学校心理咨询、健康的学校环境、家庭和社区参与、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学校营养服务等内容。在美国,相关研究认为它是未来学校健康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9]。而体育作为综合性学校健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式。学校和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寻求营养专家、家长、文娱辅导员、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等帮助,综合地全面地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4.体育课程设计须循序渐进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体发育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和课程安排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应该做到:(1)为K-12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差异化的、富有情趣的、高效的体育课程;(2)开设必要的体育文化课程,以国家体育标准以依据进行顺序性的发展性的讲解;(3)确保体育课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增强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4)安排足够的时间,以实现体育课的目标;(5)确保体育老师的数量与质量;(6)当班级内有智力、身体有缺陷或身体状况较差的学生时,要为其提供适宜的体育课程。

5.鼓励家长参与体育教育

学校应该鼓励父母或监护人在积极支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将体育运动贯穿到家庭生活当中,甚至成为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榜样。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做法是:与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合作,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鼓励学校的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学生坚持一项或几项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可以共同参与的体育家庭作业。

6.为体育老师定期组织培训

学校体育教育有必要也有责任为体育教师和其他健康服务人员组织专业培训,以确保其符合体育教职人员的条件。具体做法有:(1)确保所聘用的体育教师与健康服务人员具有必要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学生参加终身体育运动提供技能帮助,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运动积极性;(2)定期组织培训,为教职人员提供发展机会,不断提升其体育技能与教学水平。

7.制定政策确保体育教育的开展

为了确保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将体育教育相关内容落实。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做法有:(1)规定所有在校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2)制定各项政策确保学生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终身体育运动;(3)规定体育设施与运动场地不能作为其他用途;(4)为学生提供体育运动的时间与机会,以便增强其健康水平;(5)明确体育相关组织是制定的健康教育标准,并积极实施。

8.明确各级政府关于体育教育的责任

美国对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学生身体健康非常关注,且从政府的各级部门到社会层面都达成了这种共识。政府和社会都很重视美国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的体育教学情况,1987年美国国会就曾通过97号决议案,鼓励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为K-12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每日体育活动[10]。在美国,大多数州和行政区都要求小学、中学和高中的课程中必须包含足够的体育课,而且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严格遵循这一规定,将近75%的州都坚持着1995年颁布的国家体育标准。美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在层级划分方面让我们意识到,体育教育的差异性教学依据与原理,其体育运动与健康并重、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值得深思,特别是政府、父母、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体育教学计划对我们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而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学习。如今我国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体育教育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也在不断探索着先进的、科学的、符合中国现状的体育教育体系,为此研究和学习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早且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体育教学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体育教育也应该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刘斌 杨鸣亮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安全保卫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卫,唐晓杰,方建锋,等.先进国家学校体育的借鉴与启示[J].体育学刊,2011(3).

[2]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J].体育与科学,2010(2).

[3]王旭海.浅谈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及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2).

[4]颜丽君,艾谢阳.美国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2).

[5]罗平,张剑.美国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概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

[6]曾思麟.美国学校体育的改革研究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

[7]张嘉伟.美国学校体育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13(7).

[8]杨清琼,牛奔,李丹阳.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13(3).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育;管理能力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车轮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现代教育的引路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教育的对象――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发展,教育才有可能有实效、有成效。那体育教育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特别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特别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来呢?

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状况的研究和分析

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调查表1200份,回收有效份数1053份,基本上是男生占58%,女生占42%(调查的对象是七、八两个年级的学生)。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因我们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干涉能力是有限的,而对学校教育,我们不能做到最好,但可以做到更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校的教育活动:调查表明:“学校的各种活动搞得是否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出现显著差异。班集体:调查表明:“他是否非常喜欢自己的班集体,为它而自豪”,使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出现显著差异。学生的参与度:调查表明:“学生在学校是否担任过各种职务”会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出现显著差异。学校是否有严密的管理体制,在本次调查中表明是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于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

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标研究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学生自我管理小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根据自愿报名和教师推荐,从中选取德智兼优,能力突出的学生组建自我管理小组,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与培训相关的内容。2、加强管理方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参与实践,在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能力。3、在体育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治作用,特别是准备活动中、教学比赛中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如在准备活动时,让学生自选准备活动的内容并组织准备活动形式,而且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组织带领准备活动事项。如有困难先找同学帮忙,同学解决不了,再找教师帮忙。在施行过程中,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位同学都要无条件的参与组织带领准备活动的事项,参与时可根据个人能力及要求,可以一堂课由1名学生或2-3名学生组织带领。

三、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操作策略研究

自我管理实践。构建“三级参与”的自我管理模式,首先确立学校体育学生干部委员会,制订体育教师参与的具体要求、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使之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和自觉行动,全体学生按岗位参与班内管理;实验班普遍设立以班内活动为对象的自我管理岗位,每个学生均按个人特长及管理需要进入相应岗位,参与班级管理,并接受管理伙伴的评价。

本项的操作步骤是:

早操:每天早上配一个教师,负责早上发生的琐碎事情及偶发事件。每个班有一个总负责人,负责本班的纪律及解决早上突发的琐碎事情,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及时上报当天的负责教师来处理。每个寝室长负责本寝室同学的出勤、出操的纪律、以及负责本寝室同学发生的一些琐碎事情及时上报至本班总负责人以及对本寝室同学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打分。

课间操:学校体育学生干部负责每天的课间操的音乐播放及队伍调整工作,以及播报当天做操优胜及需要改进做操质量的班级。每班都有一位体育学生干部负责跟班打分,打分员从学生离开教室开始打分,一直到学生做完操回教室为结束。每个年级段又有一个总负责人,她及时小结好段当天的做操情况,及时上报给当天的总负责人。总负责人及时小结好当天全校的做操情况,及时在公告栏中公告当天的做操情况。在学生做操时,有年级段管理组值日教师和值周教师在巡逻,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并及时处理。

课外活动课:先对每班学生进行分项,总负责人根据分项的人数去器材室领取活动器材分发给每项的负责人及负责处理偶发事件,处理不了的事件及时上报年级段总负责人。每项负责人对参加的同学进行打分,应三方面去评价参加同学的自我管理能力:出勤、积极性。同学的协调能力。而且及时向本班总负责人上报本组的活动情况及偶发事件;以及先对本组的偶发事件进行处理。课外活动课时,也安排教师巡逻,处理偶发事件。

体育与健康课:先由体育组确定好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安排好教学计划以及课时计划。体育教师把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教学计划、课时计划公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好那节课领做准备活动,而且提前一周确定好内容上报到任课教师处。要求准备活动的内容,必须跟教师上课的内容相称。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丰富,来创造和谐课堂,上活体育课堂。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保障体系:设立学校体育部信箱、班级信箱、投稿信箱,开通渠道,使下情上传,及时解决学生自我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操作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努力。这项研究的开展,对于晚上现代学校教育理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调查对象的知识层次、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学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实践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验和调整。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深入实践调查,灿烂的科研之花必将绽放,收获甘甜丰硕成果的一天必将到来。

第12篇

“后现代主义”——乃是西方哲学新生发展出来的几个思潮和倾向的总称,其主要是指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里所展现出来的哲学思潮,对于现代哲学思维以及近代思维方式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有很多学者在学术领域里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重新审视和反思众多学术领域,并且研究出新时代的理论和观点。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这一大的背景之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于校园课程理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而随之产生。传统的课程理论观念被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所批判,尤其是被课程典范“泰勒原理”进行了系统化的批判与反思,用以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阐述了课程的实质,有利于建构新的体育课程理论新体系,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于西方教育界有着非同一般的触动和冲击,并且在体育课程建设的将来发展上面卓有成效。我们可以结合中学实际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联系当下的问题来寻找借鉴点,从而得到新的启示。

2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初中的体育课教学目标,其主要目的就围绕着体育中考项目进行课堂教学与训练,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养成出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应采用统一的方式和标准来真正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学习,太过重视体育的分数,片面的发展身体素质,严重地压抑了中学生对于体育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心理需要。长此以往,青少年的个性受到压制、失去了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翻阅传统的教材发现,其中主要是以教授竞技运动技术,以技术动作的合格为目的,从而忽略了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忽视了体育专业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再学习以及对于终身健身意识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培养。如果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21世纪高要求、高素质的人才素质要求下,我们需要走得路还有很长。

3探寻后现代课程观视阈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新路

3.1基础+选修——聚焦在全人发展上的体育课程模式

在校园体育教育的领域当中,“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教育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即体育教学手段论和目的论。在体育教学手段论价值观中,其运动的主要目的在运动健身的本身之外,为实现社会目标他们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这种价值观念体现出“社会本位”的思想。然而在体育目的论的价值观念中则认为,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运动的本身,所谓的运动本身是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和人的自身,强调人的个体在参加运动过程体会到自身满足的目的,该种价值观体现出“个体本位”的思想。在后现代课程目的当中其主张的是“全人”发展,并不是“完人”发展。将学习作为手段,且是生活目的的原始,科学与人文两种思想相结合,让体育教学课程成为学生的生活、成长、发展的过程。然而“全人”的发展不等同于“完人”的教育,并不主张特定人格的标准,是要求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全面化、完整地发展。全人的发展也不是主体性的教育观念,其主要观点是主张个体发展的主体性,也发展个体的客体性和主体间性。不仅要发展个人的反思能力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也需要展现个体的非理性因素。由此,体育教学课程的目标要向“全人”方向发展。从3个维度(生理、心理、和社会)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与体育息息相关,让体育融入生活,形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达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基于“全人”发展后现代体育课程观,我们提出了“基础+选修”的初中体育课程模式,在每星期三节体育课中,将其中两节定为“基础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规定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等为教学内容,贯彻实施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勇敢、顽强等的优质品质。另一部分的课时定为“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的选择权利中完全遵循学生的个体,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分班级,进行专项教学,开设项目有:健美操、跆拳道、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种类达数十种。这主要就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特长,促使中学时期就能够根据自我的选择一项至多项的特长爱好,这样也就能够与高中的体育教学相接轨。培养运动习惯、科学有效地锻炼,就能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发展全人观念,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全面的发展自己。

3.2“合班分项”走班教学——体育课程实施注重创造性和重建性

在中国的传统时期的体育课程的实践进程中,过于强调统一化、标准化,紧扣大纲内容、计划、教材,这样子的条条框框限定住了体育教学工作者,让他们失去了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开发能力低下,在思想上就得到了禁锢。当体育教师拿到《体育课程标准》时,顿感不知所措、也不知体育课该如何上。因《新课标》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的区别,既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没有限定考试的方法和标准等,这就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能力。“合班分项”走班教学:是在体育教学中,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以运动项目为核心将一个年级的若干个班的体育课安排在同一节课,由几位老师同时分多个项目开展体育教学,组成新的运动项目专项教学班,学生进行走班学习。在选修课中采用“合班分项”走班教学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是初中教学组织方式的重大改革,具有挑战性,也很有难度。重新定位了初中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往的初中体育以共性教育为根本,我们提出了在完成共性教育基础上的差异化教育,即允许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开始进行运动项目爱好的发展,并且形成运动特长,并借助运动特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必修与选修部分的划分,重新架设了初中体育课程的结构体系。以往的初中体育课程只有必修内容,没有选修内容,课程内容体系成单一化状态,不太受学生的欢迎,也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的目标。建立必修加选修课程架构后,能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的针对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引发初中体育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重建。由于实施必修加选修,两类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肯定会有所不同,必修的基础教学内容采用什么组织方式效果最好?选修的运动项目以什么教学组织方式来进行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予以创新性解决的,研究必然形成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水平将会更深入。以往初中教学注重的基本运动技能与体能的发展,对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水平更多强调肌肉记忆,但对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化意义突出较少。而实施“基础+选修”课程以后,由于运动项目选修教学的细致、深入让初中学生接受的教育会更生动与精细,对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将有更多的教育效能。对初中体育教师专业化会有较大推动作用。初中体育课程实施“基础+选修”后,对体育教师的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定带来他们专业化的反思与改变。只有改变只会教基础,不懂运动项目专项化教学的现状,初中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4结语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立场被后现代主义课程所秉承,从而对于传统的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些思想和观点的碰撞,让更多的学者对重新审视体育教学课程论的建构有了更多的新思路和研究突破,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基于后现代的课程观提出的“合班分项”走班教学即“基础+选修”课程模式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课改受惠于学生。敢于质疑、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理应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恪守的基本准则,这一课程模式必将成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

作者:荣建 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