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10:4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两小儿辩日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
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我似乎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两个爱动脑筋的小孩。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书。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读书,有的在讨论)
生1:老师,我知道了,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是在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生2:一个孩子认为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师接话: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生2(语气较平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师,我知道了。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
师: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
(生3读,边读边做手势比划出)
师(向生2):他的话有说服力吗?
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你能再试试吗?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看得出你已经读懂了课文。告诉我们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释,有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有的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
师:真不错,看得出你会读书。你的方法很有用。让我们大家也用你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说古文意思)
师:通过反复读课文,我们一起走进了辩论赛场。激烈的辩论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同学们自己找辩友,在下面练习。
(学生分角色表演)
师:听,比赛的铃声敲响了。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扮演两小孩,老师就暂当孔子吧,我们一起上演一幕《两小儿辩日》。
小儿1(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岁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太阳在早上离你们很近,到了中午就远离你们了。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像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小儿2(拚命地摇头):不对,不对。你没见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中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小孩1:看,那边走过来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学识渊博,我们去问问他吧。
两小儿:请先生给我们评评理吧。
孔子听后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请教我们的后人吧。”
孔子:现在我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到了一群热爱科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中间,他们一定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们吗?
小儿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小儿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孔子: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你们与我们相隔那么遥远,一定对我们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吧。
生4:孔子先生,你是个大教育家,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
生5:请问两位小孩子,你们见孔圣人都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有没有讥讽的意思?
生6:请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解答吗?
孔子:小朋友们,我们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们还想对我们三个人说些什么呢?
生7:你们两小孩儿喜欢探索,不懂就问,我要向你们学习。
生8:孔子先生,你很谦虚,也很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没有装懂,也不怕别人笑话,让我佩服。
师:旧的两小儿辩日已经结束了,但新的争辩又快开始了。请大家认真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自由组合开展一场《新两小儿辩日》赛。主题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正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变化”反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没有变化?”
二、评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演、练,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养其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古文教学兴趣缺失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32
文言文可谓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中还蕴含着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与文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各类古文,对于已经有了一些文言文学习基础的高中生来说,可谓是经过精挑细选最适合的古文基础读物。因此,不管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为了满足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学习古文必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被重视起来。
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却并不如预计中的那么高涨。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一、高中古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
1.古文晦涩难懂,学生能力不足,接受困难
文言文产生的环境距离现代生活较远,而且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构词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陌生感。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十分简单明了,一旦到了古代汉语中就大相径庭了。比如,“汤”在现代汉语中是“煮东西的汁液”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则多是“热水”这个意思。《两小儿辩日》中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一句,“探汤”就是把手伸进热水里的意思。
还有各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句式。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就分为:用“者”或“也”表判断,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还有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语法学习与现代汉语学习区别较大,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地方也不多,因此很难融会贯通。
2.古文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仍是“阅读―翻译―背诵”这样的“三段论”式教学方法居多。因为大部分文言文都要求背诵,而且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与家长把成绩放在学习的首位,忽视了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少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依旧在实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教学,完全没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训练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讲解翻译题的时候,只顾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和死记硬背答题技巧,而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不给学生时间来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很有可能让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把对文言文的好奇扼杀在摇篮里。
二、培养高中生古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打造现代化课堂
在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的当下,教学过程中借助幻灯片放映音乐、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越来越普遍。作为一门偏工具性且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课内外的名篇佳作,以此帮助学生将单一的书面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多维理解。
同样,在古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高效率,应该被教师作为辅助讲解的首选。比如,可以提前在备课时选用PPT课件,增加知识的补充。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教师备课时在PPT课件中加入课文朗诵的小视频或者音频,同时还有关于“完璧归赵”这个典故的由来拓展课外知识,利用有趣的网络视频或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入介绍古文时代背景的PPT内容,丰富课堂容量,拉近学生与古文之间的距离,把枯燥的文言文课堂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生动有趣的课堂。
2.加强古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沭阳县中学“教学光盘进课堂”优质课评比活动于2010年3月26日在沭阳县七雄中学举行。本次比赛日程紧密,组织有序,呈现了六大特点:
1、县局和各学校非常重视。
一是县教育局对“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教学光盘应用工作非常重视,前后发了两份文件,尤其教研室2010年第1份文件就是关于落实此项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是学校重视,有选手参赛的学校都派了好几位领导老师陪同。无选手参赛的学校也派了老师来观摩学习,全县有近百位老师到会进行观摩学习。在李波校长带领下我校两校区共11位老师也到会进行了观摩学习。
2、多个学科综合进行比赛。
本次比赛没有分学科进行,而是把多个学科放在一起进行评比。比赛的主题是“教学光盘进课堂”,关键看对光盘的操作使用情况和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本人的教学基本功情况。经过各大片选拔,共有师3个学科14位老师(语文、英语和物理学科)参加比赛。
3、参赛老师历经层层选拔。
本次参赛的老师都按教育局的要求,先是各校在校内进行选拔,然后选出一位老师参加片赛,每片再选出2两位老师参加县决赛。这些老师真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筛选出来的优秀老师。相对来说本次比赛文科老师较多,理科老师较少(只有物理学科一位老师),政史地生等学科一位老师也没有,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4、光盘价值得以极大发挥。
推广本套光盘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帮助推动提高薄弱地区的课堂教学水平。光盘中内容主要是优秀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或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示范、引导。各参赛老师在比赛中都能较好地利用了光盘中的内容,体现了光盘的推广价值。
5、比赛评委阵容非常强大。
本次比赛既是光盘推广应用的优课评比,也是多个学科优课的综合评比。比赛评委由教研室8位领导和教研员担任。第一组由教研室叶志兵主任担任评委组长,第二组由教研室魏良亚主任担任评委组长。评委涵盖了多个学科的教研员,也体现了比赛的综合性。
6、承办单位准备充分有序。
县级大型比赛很少在乡一级中学举行,但是本次比赛放在七雄中学举行,这也体现了七雄中学的办学实力。七雄中学为了办好这次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在比赛前新购置了两台电脑,为参会人员准备了丰盛的工作餐,有序地调配了14个班学生参与上课等等,这些工作的落实使得本次比赛进行得非常顺利。
二、听课点评
我校观摩老师今天都是马不停蹄,连续听课,一共听了7节课。本人听了5节语文,1节英语和1节物理课,都是跨学科听课。我虽然不是专业课老师,但听了这些课,感觉收获很大,也更加坚定了我以前的观点??跨学科听课的收获,有时比听本学科课收获更大。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要在教学进行跨学科渗透教学,那么任课老师进行跨学科听课,就更加有必要。老师有了学科渗透的思想、学科渗透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做到学科渗透教学。
我对所听的7节课进行了“2+2”式点评,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合理。
1、第1节课 七语 课题《两小儿辩日》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能关注学生的读、说能力的培养。
2)整节课教学设计流畅,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3)老师对光盘中的声音运用较多,未能很好体现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得师生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
4)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思考不够,课堂生成较少,往往都是照书读。
2、第2节课 七语 课题《松鼠》
1)在目标展示,引导学习等环节能有机对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很好地利用了光盘。
2)课堂板书设计合理,用字简练、重点突出。
3)课堂问题设计有时不够精确、简洁,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够。
4)教学过程不够精练,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3、第3节课 八语 课题《陋室铭》
1)教师上课富有激情,善于运用名言名句激励学生学习。
2)教师课堂应变能力较强,尤其是在课件出现问题时,处理得非常好。
3)教学节奏较快,导致学生学习情绪有点紧张。
4)对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活动调节方法不多,导致后半堂课比较沉闷,缺乏生机。
4、第4节课 七语 课题《我的中国心》
1)教师教态大方自如,语气亲切自然,能很快拉近师生间距离。
2)对学生学习过程关注仔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宣誓活动设计的非常好。
3)对课件可以进行适当的整合改造,使课件变得更加简洁实用。
4)教学环节可设计的再紧凑些,则能更好地控制好时间,不至于超时较多。
5、第5节课 八英 课题《unit 5》
1)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熟练地进行英语口语教学。
2)能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活动比较单调,参与式、体验式活动较少,对学生训练力度不够。
4)对群体学生关注较少,问题大部分由少数几个学生回答。
6、第6节课 八物 课题《宇宙的奥秘》共2页,当前第1页1
1)课堂用嫦娥探月卫星视频引入新课,非常新颖有趣,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对抽象知识学习的认知规律。
3)视频播放较多,教师的讲解、点拨不是到位,课堂气氛比较单调沉闷。
4)虽然准备了一个实验,但未能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7、第7节课 七语 课题《沁园春·雪》
1)教师语文功底深厚,对语文知识运用自如,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很强。
2)教师情绪饱满,语言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课件设计和制作有点粗糙、简单,可再进一步进行优化充实。
4)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不是很到位,比如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处理方式等。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这句话用在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非常中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手段、方式,在教学设计、课堂模式结构、监测与反馈手段上无论如何变化,其最终追求的目标还要落实在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上,逐步提高认识、理解、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上,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创新性地独立解决问题、快速实现自我发展。
一、课文教学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研究教材时多注意,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方面的文章,并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安排。如,教师在进行《童趣》一文的教学时,将文中作者把“藐小之物”—夏蚊、丛草(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虫蚁、土砾、癞虾蟆想象成群鹤、树林、野兽、丘壑、庞然大物制成一张张形象的图片;将作者把癞虾蟆在草丛中吃蚊子的过程想象成“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的过程制成PPT动画;再将融入作者神态、情感倾向—“观之,兴正浓”时,“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贵的情感变化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口头交流互动的人机交流白板课件。那么,这样的文章、词句把儿童的天真、淳朴,对世界独到的观察和体味写得传神之至的精妙之处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领会和感悟。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紧紧围绕人物对司空见惯的、平常的再也不能平常的东西,挖掘出人物观察后以独到的思维方式展开的想象、描述,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某个季节(时间)、某个环境(场景)等情况下曾经有过的类似想法说出来或在白板上简要地写出关键词来,学生一定会表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并能在相互表达中实现充分的共享,得到更多的启迪。这样会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较为理想的培养。再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如果能把那些画面感、意境氛围较强的文章、古诗词制成便于学生观察的多种情调的画面,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一定会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情境下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课堂理解与感悟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图像、音视频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观察图画、欣赏音视频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自然感知文意。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课前按照课文中主要体现景色特点的内容—“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绝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等内容,搜集相应的景观图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观察图片入手,通过深刻的、多角度的对图片的分析、体会来反观课文内容。在个人对形象感知的前提下,结合与别人的交流、互动,逐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要比按照课文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体会的单向思维要深刻、牢固得多。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课文反映的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充满原始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融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民风民情浑然一体。教师如果在朗读课文时将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画面或视频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朗读的同时,结合课文语句,认真欣赏、切实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动、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尤其是对文中震人心魄的场面描写的排比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体会,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振。这样的画面或视频,会带动学生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地思考,多角度地去探寻安塞腰鼓内在的魅力、思考黄土高原这方水土孕育出这种文化艺术的渊源。此时,课堂已不再需要教师的讲解,这种手段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听说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对学生的开放性的听说训练时,电子白板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表达空间,为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提供便捷。如,在引领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争鸣,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把握文中的词汇含义、用法,流畅地翻译文中语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把文中所讲的“日初出、日中时”两个时段太阳给人的感觉,以PPT或自行拍摄的视频给学生播放出来,让学生对这个表象进行充分的分析、争论,教师不必做任何解释。然后,教师再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对地球、月亮、太阳间的距离以平面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把三球仪图像直接调出来让学生观察,待学生明白太阳与地球间早晨、中午的关系后,再引发对文末“谁谓汝多知乎”展开多角度讨论。学生在这样的开放状态下,既能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又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在对文章字词句学习结束后,可以在白板上设计一个引发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课件—绵延、巍峨的太行山,一位耄耋之年的瘦弱老者,两者相比较,然后让学生展开分析、争鸣:我们怎样分析愚公这样做的“愚”或“不愚”?其理由是什么?这样,学生会迅速地对问题展开深刻而激烈的辩论,课堂的拓展生成甚至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此外,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南郭先生》等文章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办法。
关键词:历史故事;图片;表演;激情;生动;幽默;范读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起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的难点,虽然篇数不多,但起点较高,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尤其是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枯燥无味。如果在小学没有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导致对文言文的厌学,直接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鉴于此,强化对小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借助奇闻轶事,适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采取多形式的诵读方式,根据课文需要进行拓展,可以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要引导学生耐心体会,就不难发现文言文的韵律与魅力。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伴随音乐,从故事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用故事导入,容易感染、打动学生,通过讲故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巧妙地用故事导入新课,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聚精会神地置身于课堂活跃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中选编的三篇文言文都带有故事性,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以故事为背景进行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中,我先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宫廷琴师叫俞伯牙,他从小酷爱音乐,琴艺高超,既能弹奏曲子,又是作曲家,被人们称作“琴仙”。他有一把不同凡响的瑶琴,传说,这把瑶琴是集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能奏出天籁之音,他弹奏的曲子《高山流水遇知音》美妙动听,为人们所称道。可有一天,俞伯牙弹完一首曲子之后,竟然摔碎了他心爱的瑶琴,并决定以后再也不弹琴了。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个究竟吧。我用这个故事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大家专注地听故事,个个都急于找到答案,认真地读起课文来,为下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图片叙述故事,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文言文中的运用,能给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使文言文学习不再生硬、枯燥。图片、动画具有直观性,看图画学课文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学弈》一文时,我自制课件,画面中有两个学生以不同的表情面对老师进行学弈。我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学生一看便明白,甚至还和自己的表现对号入座。然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段话,学生说的话与课文的意思基本差不多,于是,我便顺势让学生走进文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时,学生有一种好奇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这样为学习课文减轻了许多难度。
三、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恰当使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打动学生的心,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我的语言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原来,徐帅是我班一位很聪明的孩子,当他回答完本节课的一个问题时,我便引用文中一句话,随口说:“徐帅,甚聪惠。”学生听了这句话,都笑了起来,在笑声中,既佩服徐帅的聪明,又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进而,更加佩服文中杨氏之子的聪慧。在教学《学弈》一文时,我经常引用文中的句子,“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为是其智弗若与”等句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根据我引用句子的具体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并也情不自禁地模仿我的语气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来,为此,背诵课文也容易了许多,减轻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了学习兴趣。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备课认真,讲课也很卖力,但学生就是不爱听,课堂效果与教师的努力程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忽视了语言的艺术性、幽默性。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努力培养开朗、明快和乐观的性格,让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有生机、有趣味。
四、示范朗读 激发兴趣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培养 激发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 创设精彩的情境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忽视情境导入的重要性,多数是以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或者直接"开门见山"的形式作为导入。殊不知,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往往关系到整节课的效果如何。
例1:笔者在教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节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播放图片一:我国某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图片二:一位跳水运动员跳往干涸龟裂的土地;图片三:两只南极帝王企鹅肚皮被油渍污染。(提问这三张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从而很顺畅地引入了我国所面临的三大问题。
例2:在学习"学会应用地形图"时,由于本节内容较为单调枯燥,因此在导入部分,笔者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电影《红河谷》中有这样的片段: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测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但是英国人撒谎说是捉蝴蝶的图,藏族人信以为真,以为画的真是蝴蝶,并收留这两人在族里,但是后来这几张"蝴蝶图"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那么,这些蝴蝶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如何利用这些图来识别地形呢?很快,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想搞懂到底是怎么回事。整节课,学生的状态都比较好。
有效的情境导入无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精神高度集中,以亢奋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2. 优化调控教学过程,维护学生积极性
2.1问题的编设紧贴生活实际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材上所赋予的知识兴趣不大,而对表象后面的奥秘却有着很大兴趣。因此,巧妙地把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学习"产生时差"时,笔者先举了个例子:每年的高考时间统一为北京时间九点,新疆地区的考生天不亮就要赶赴考场,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笔者引入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为什么太阳距离我们近时感觉冷,距离我们远时反而感觉热。这些问题在学完新知识后,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解答出来,因此,问题的编设不宜太难,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个桃吃,既能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以激发其想学得更多。
2.2适时运用多媒体
地理课堂中有许多内容较为单调,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若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形成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笔者播放了一段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科教片,再配上沉稳凝重的解说,让学生印象感慨颇深。
2.3小组合作变换模式
在刚开始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并不是很适应,许多学生只是敷衍了事,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而只是一味地等着组内有其他的成绩较好的同学去回答。因此,在小组合作上,教师有必要想出一些"新奇"的方法,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例如:小组竞赛式。可以通过各小组之间的抢答,为小组画"正"字,哪个小组回答的多,"正"字 也就越多,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再如,多米诺骨牌式。如北半球气候类型对应北半球自然带的复习,可以让小组内同学依次说出来,看哪个小组说得好,说得快。因此,适时引用这些小组合作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充满活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根据反馈妥善评价,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在西方,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作为随我国新课程改革实践而引进和推广起来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也日益在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普及。相比较而言,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却难如人意,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并作出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创新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
看到“驱动”,往往让人联想到“驱赶”、“驱使”,感觉到一种压迫、被动的意味,认为驱动就是教师强迫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初衷都是相背离的。实际上,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也是驱动由“外驱”向“内驱”转化的关键,设计不好,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驱动就是“外驱”;设计好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并主动完成任务,驱动相应的就会转化为“内驱”。可见,驱动的动力来源决定了学生的地位是主动还是被动,而任务驱动教学就是通过任务的设计将驱动学生的动力变成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柏昌认为,“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反过来说,成就动机构成了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动力系统。[2]
综上,可以给任务驱动下个定义,任务驱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一)联系文本和实际,设计任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让学生的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教学条件创设一个与学习主题相关,与任务适合的情境,以便学生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任务,设计语文驱动任务时“要考虑任务本身的相关内容,如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关切程度,任务牵动教学的作用的大小,任务本身的可操作程度以及问题任务时间空间的延展性等。”[3]
(二)创设情境,展示任务
每节语文课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要把这堂课的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任务一般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如枯燥乏味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外,还可以从开发记忆潜能,提高有效注意方面去激发学生,可举古人悬线练注意力的故事去启发学生调动注意力,强化记忆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以“识记语音”为例,教师应告诉学生本节课记忆的任务是“容易读错的字”,达到总体记住,形成全部知识的轮廓。三是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展示后,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应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理清思路,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要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检测,为学生提供帮助。
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任务:①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依次确定四项任务:“拿来主义谈的是哪个方面的问题”、“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怎样”、“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每项任务都可由学生个人研究解决。②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特别是在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中,这种相互的启发和碰撞,对于学生审题、用语等都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课堂中,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而学习结论的准确与否就显得次要些。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从结果上看,部分学生在结束“任务”后没有很好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但从过程中看,他们却能正确运用思路和方法,“任务”还算是完成了的,因此,从发展的角度讲,也要对他们予以肯定的评价。
(五)归纳总结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而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如语文散文单元学完后,就应做三方面的总结:一是散文的特点在不同题裁的文章中怎样体现,应结合旧知识来理解;二是不同的文章在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应归纳总结;三是单元的相关知识线条是否清晰,以便加深记忆。
三、语文学科“驱动任务”的设计形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中心,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任务展开,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中,这些任务不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和现实接轨,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不断从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知识,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4]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十分重要。具体设计要注意因“材”预设,同时兼顾设计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一)设计“故事会”、“辩论赛”等
对于一些故事类的文章可以引导开“故事会”,比如开“范进中举”故事会、开“皇帝的新装”故事会等,还可以组织开“辩论赛”等方式进行,如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中,可将孔子和两小儿的挂图挂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翻译文章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扮演孔子与两小儿进行“辩论”。
(二)设计制作演示文稿、写产品“说明书”等。
适合于科学小品文类的课文。例如,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文中涉及到的中西方有关织女星的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星的位置光亮、与地球的关系以及恒星、银河系等相关知识,用制作“幻灯作品”、“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的,如《新型玻璃》可以设计写“新型玻璃”的广告词,《看云识天气》可以设计写“天气预报”,《故宫博物院》可以设计写“景点介绍”等。
(三)引导写人物评传、人物外传、人物别传等。
对于一些写真实人物、历史人物的文章,可以发动学生在研读文本、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写人物评传。通过就事论人、知人论世、臧否人物的品行来学习伟人的情操,并从中学到写作人物的方法。对于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如《祥林嫂》的祥林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理科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等,可以发动学生写人物别传、人物外传,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去理解形象塑造的时代意义及现实生活的借鉴价值。
(四)写导游词、进行物品介绍等
适用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像《故宫博物院》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文本、弄清作者参观顺序、参观景点以及各景点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搜集网络资料、访问故宫博物院网站等编制故宫博物院的“导游词”。然后,如若能联系文本网络资料制作成PPT课件配合解说词进行现场“游览解说”,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五)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改编故事、编课本剧等
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模仿狐狸和乌鸦进行分角色朗读,继而要求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再现“狐狸骗肉”的课文情境,并在表演中理解“眼珠一转”、“亲爱的”、“您”等词语在上下文语境中的丰富含义。小学语文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大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驱动教学。
(六)改作白话散文、诗歌和故事等
适用于文言文作品。如将《桃花源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为白话散文,将《木兰诗》、《狼》改为白话故事,将《归园田居》、《过故人庄》改为白话诗等。对学生而言,这样教学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激发、维持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四、对于构建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构建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语文课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语文能力体现的听说读写能力,无一不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的反映,而这些素养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培养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明确,学生围绕任务从自己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5]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性的人”[6],是围绕任务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的、有选择的感知、加工外在的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任务的完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发挥主体作用”。[7]其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将任务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任务的解决又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或者任务的完成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来建构个体新的知识框架。
3.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8],在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上,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发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也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也就真正地活跃起来。
(二)构建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常会遭遇的障碍和困难
1.任务的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内容的确定,难度的把握,任务链的坡度等多个方面。
2.任务的评价。目前,如何设计一个既有利于过程又有利于结果的评价体系仍然是困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3.时间问题。“任务驱动模式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探究活动,因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进度较慢。”[9]有些任务是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保障的,对语文教学而言,摆在我们面前最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
4.学生的适应性。很多学生在实践之初,非常不习惯这样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茫然无措,这一过程的长短可能会视学生而定,会受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仍习惯于老师的传授为主,就算他想完成后任务也会感到无能为力。因而,老师应从一开始就应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讲解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相关理念,并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
5.高考的阻力。新课标出台了,但高考这一评价制度并没有相应改变,这让许多老师不敢尝试和探索,对于构建任务驱动型语文教学模式只能望而却步。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误区
1.完全排斥其他教学理念和方法。有些语文教师认为既然有了新的教学模式,就应完全排除掉其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能够达成最佳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有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所代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形式。我们贯穿课堂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思想和理念,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运用;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我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中去。
3.任务越多越好。任务是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而非越多越好。
4.虎头蛇尾。将语文驱动任务布置了,可是没有下文,尤其是课外完成的任务,布置后既无指导又无检查。
5.没有评价和总结。一项驱动任务完成后,不仅应该有语文老师的评价和总结,还应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一次又一次任务的完成之后得到提升。
6.完全排斥语文训练。尤其对于中学学生,语文训练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语言的感觉和语言的灵活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训练而获得,即使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也依然离不开这种训练。
7.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被认为不必要或被认为是花架子,浪费时间。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毕业班。其实只需要想想我们自己在开会和学习中的体验,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连我们成人都无法忍受,更何况初中的孩子们?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但如果的孩子们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又如何能自愿地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进行自我再教育的终身学习者?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正是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们的最好途径,在以语文驱动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将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课堂,将不再被那些毫无生命力、毫无意义的语言形式所困扰,能真正学到真实的、实际的、实用的语言,并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给处于高原状态的语文教学法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虽然它还有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但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和应用,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语文教学的进一步融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必将给语文教学研究和语文教学实践增添蓬勃的希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淑珍.信息技术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6,(05).
[2]钟柏昌.重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何克抗.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张莲春,尹敬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6]皮亚杰著,左任侠、李其维编译.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3).
[8]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