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两小儿辩日课件

两小儿辩日课件

时间:2023-06-04 10:48:25

两小儿辩日课件

第1篇

文言文二则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

2.朗读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

3.阅读理解

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射、俱、弗、矣”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

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4)正音:“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口、动脑、诵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

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

(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①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板块四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

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一词。

③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

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1)指导写字。(课件田字格中出示:援、射、俱、弗、矣)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展示评价,再次练写。

4.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

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板块四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拓展活动: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l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l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l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l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过程,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文言文知识宝库的钥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激活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故事、名句导入的方式,拉近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指导读书。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才能理解正确。

第2篇

最近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那种感觉很畅快,从中了解到《儿童权利公约》基本精神的四个原则,即“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反复玩味,感触颇深。可能很多老师会如我一样,理所当然地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真心实意地爱着自己的学生,怎么会违背以上原则呢?

静下心细细想来,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成年人的是非标准衡量一切?是否以老师们心目中的理想模式为学生指明未来的路?在这自觉与不自觉中,那些看似为学生着想的教育行为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初衷,已然与上述所言的儿童权利背道而驰了。

我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头禅:“真乖!真听话!”这样的评价语言俨然成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孩子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也曾一度认为自己是真心实意地爱着自己的学生,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希望我的学生个个都是听话的好孩子。直到上个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认识了小立。

小立,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子,架着一副眼镜,迈着方步,无论走到哪儿,腋下总是夹着一两本书,标准的一个小学究。他不太爱笑,一旦笑起来,用同学们的话说有些恐怖。有着这样外貌的男孩却写得一手好字,一笔一划,仿佛刻上去的一般。他不允许自己的作业有一笔的涂抹、一丝的错误,如有不慎,宁可撕掉重来,也不会把带有瑕疵的作业本交给老师。学习从不愿落于人后,作文竞赛拿区一等奖,计算机比赛、奥英竞赛也在全区名列前茅。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课堂上在同学们都附和着老师说“对”叫“好”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尽管这反对意见很多时候并站不住脚。可是他总能列举出一大堆歪理,而且振振有词。这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与他对辩一番。可就算理屈词穷,他也不肯败下阵来,而是硬着脖子,脸红脖子粗地跟你犟。没办法,不能因他一个人影响课堂的教学进程,每每这时候,我只能拿出老师的威严,请他坐下,让他保留自己的意见,课后再和老师探讨。然而他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满嘴嘟嘟囔囔极不情愿地坐下。说实话,课堂上面对他真是一件头疼的事。怎么办?课下找他聊天,希望他能认识到:坚持己见不是坏事,可也应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错误的观点一味地坚持,变不了真理。可还没聊上两句,他又故伎重演,跟你争个面红耳赤,说老师应该尊重他。他人虽小,可思想是自由的,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老师也应该认真听取他的观点和意见,何况大人的想法未必都是对的,即使自己的观点错了,也能给人启迪,课堂学习就应该讲民主……

听他一番侃侃而谈,我一时词穷,不禁沉思。是啊,作为老师,我们往往一门心思地从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出发:我几十岁的人了,走过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我说的话、我觉得重要的做法,作为学生,你就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既然我很用心地讲了,你就该很好地领会。当我们感叹现在的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却不由自主地滑入了以成人为中心的漩涡。而以成人为中心,说到底就是自我中心、个人中心。小立说的没错,他们虽小,然思想却是自由的,心灵是广阔的。我们自以为在为学生着想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个性的尊重,也是对其个体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漠视,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的意识和能力。

记得一本书中曾说过,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再也无力担当起当代教师精神写照的重任,课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赢的过程。像小立这样个性张扬、富于表现、思维灵活的孩子,怎能一味地要求他“听话”,按照老师的是非标准来约束呢?

又快到两周一次的辩论课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决定这次辩论请小立担任辩论会的主席,希望他在主持的过程中,能悟出坚持己见与善于倾听同样重要的道理。小立不负众望,辩论会主持得有模有样,对双方辩手的优缺点分析得有理有据。小立的表现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课后我请小立谈收获,他嘿嘿一笑说:明白老师的用意,以后课上尽量做到不再固执己见,学习接受别人的意见,只是我不能保证不再和老师辩论……

是啊,当我们自认为是一心一意地爱学生的时候,当我们实施教育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儿童最佳利益、尊重儿童尊严、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无歧视”放到首要的位置。因为: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完整的爱、健康的爱理当包括这样五个要素: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顺德一中附小)

第3篇

关键词 园本教研;管理;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40-04

一、研究背景

参加了一次区域层面的中小学“以学定教”理念贯彻下的课改范式现场会,震撼于备教案变为备导学案,由教师讲授变为学生小组讨论建构课堂,这勾起了作为幼儿园业务管理者的心结,以往园本教研的冰冷感浮现上来,沉默、埋头、或说些套话、空话……虽然出发点是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可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问题总在现象背后,进一步思考整个园本教研前后,我们发现:

第一,从培训形式看,明显存在着“重听轻议”问题。很多时候常是管理层“一言堂”,一说到底;教师们只按照管理层意图执行;也有不定时邀请专家讲座,然而最主要的形式仍是“满堂灌”,教师们也常常是听着激动而难以行动,无法把新理念落实于实践。

第二,从专业成长看,“重教轻思”“会说不作”问题仍明显存在。从我园持续两周的蹲点观察反馈发现,教师大多时间忙于备课、布置环境、带班与家长工作,对于观察孩子与反思活动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或者形有实无的“样子货”。而且有时看似某老师说得出“道道”来,可看她的教育实践并没有跟进,可见会说不一定会做。

第三,从管理现状看,幼儿园管理层有一种“无处着力”的无奈与痛苦。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想打造学习型团队,似乎只有喊口号,纸上谈,悬空而无处着地,苦乏载体。

要改变上述现象,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并以新型园本教研模式建构为载体进行研究。本学期的一次思辨式教研,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二、操作过程

(一)选研点:聚焦人人切身遭遇过的问题

选研点就是要征集筛选合适的教研主题。该主题要“从教师中来,回到教师中去”,是人人经常遭遇却不得很好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业务管理者,应学做“渔夫”,撒网捕鱼――围绕课堂,让教师人人自荐存在问题,也考察老师发现问题的敏锐感。

案例1:选研点

幼儿园前一周刚刚开展了10位老教师上的经典蒙学公开课(经典蒙学是我园具有十年研究历程的园本课程),活动前告之老师,围绕本次活动,向大家征集教研选题――用“问题情景再现”与“提出疑问疑惑”的形式提供教学问题。结果业务包中共收到不同类选题11个。管理层作了如下反馈贴在公布栏:本次思辩式教研共收到选题11个,涉及教具运用、教学环节增删、教师示范、幼儿诵读、课件运用、句意理解等问题。当然,思辩式教研的选题只能是一个。综合众选题,本次思辩式教研的选题是――经典阅读课堂是要依赖课件还是不要依赖课件?

显然,“鱼”有了,此“鱼”即“研点”,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教师面对“是……还是……”,处理起来会陷入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的两难境地――这正是一个契机,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人人都将遭遇的问题。根据思辩式教研组织方式,管理层开始出炉导研案。

(二)导研案:集结人的分工与事的分派

“导研案”是一个媒介,是为了组织开展园本教研而事先策划的活动方案。该方案可以让教师们明确下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目标、形式、具体内容、教研流程,当然还有时间、地点、主持人等信息;而作为教师,从“导研案”中获取信息后,可以事先作思考与资料上的准备。可见,设计“导研案”必须具备基本的活动要求就是明确“研什么”“怎么研”两个关键点。

从导研案看,聚焦了要研讨的问题,详细陈明了活动流程,明确了时间安排,既有明确的个人责任区块,又有合力合作的客观需要。至于具体组内分工,由组长牵头,组员自荐与他荐相结合。

(三)研修组:研讨前置支持跟进

根据导研案要求,我们把教师分成两个思辨研修小组,各组四位骨干教师、四位新教师,力量相对均衡。而研讨前的重心落在两个研修小组内,各小组要完成四项内容:第一是人员分工,有一、二、四辩的辩手,有模拟执教者,自由辩论发问者。第二是材料准备,有辩手的发言材料,有模拟教学内容,有自由辩论时发问问题的预设。第三是物件准备,有演示用的展板、PPT,正反方台签以及每人统一的胸牌等。第四是安排集中商讨时间。这四方面,都要在正式开展思辨之前在小组内完成,缺一不可。为保证小组内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管理层予以多个层面的支持。

1 “一单式”:管理层从制度层面予以支持。我们设计了《思辩式教研材料准备记录单》,根据导研案思辨流程,记录单分成“支持该立场的论据”与“支持该立场的处理方法或策略”,格式统一,每组8人,人手一份,小组内研讨前先思考记录好。接着,集中研讨时,设计了《思辨式研修组内研讨过程记录单》,要求组内副组长记录发言要点。

2 “二点拨”:管理层予以辩论内容指导上的支持。指导的隐性跟进,目的是既放权又要保证实效。我们在指导上做到两点:第一,研讨现场旁听。每次组内研讨。管理层都会进到组内,但作旁听者,最主要是倾听研讨思路是否到点到位。比如,当正方组讨论时认为“依赖课件就是每个环节都用上课件”时,管理层点道:“难道课件运用越多越好吗?过度依赖课件就是滥用课件。这层意思你们是否考虑过?”而反方组讨论时认为“不依赖课件就是一点都不用课件”,管理层的点拨是“不依赖课件等于放弃课件吗?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前提下,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课件呢?”插入如此问题,在引发大家思考后,嘎然而止,见好就收,把话语权还给老师,把领导权还给组长。第二,点面结合指导。对全体教师进行导研案解读,对有疑惑者进行个别交流,对正、副组长就辩题的辨证理解作进一步引导;对一、二、四辩的材料提出疑义,提供修改意见。

3 “三并重”:管理层予以人员责权平衡的支撑。在思辨式园本教研中,教研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体现出层次性。因此对人的分层管理,我们主要把握“三并重”。第一是核心人物重管。抓两个组长,组内大小事物都由她们定夺,但管理层可以就鼓舞信心、能力锻炼、策略授意,工作进度以及组内人员状态、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第二是教师心态重观。教师的心态无非有两种,一是有意思有趣的事情喜欢做,二是不与其他工作重叠的事情也愿意做,否则,肯定会有抱怨。因此,管理层在布置一周工作时能错时安排,同时不忘引导,“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突出这样的教研对教师表达合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此外,从教师QQ签名以及聊天中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第三是教师精神重鼓舞。即精神鼓励与物质惠心并重,让老师们感受到管理层的关心。

4 “四指定”:管理层抓纪律建设予以支持。业务管理层在周前例会上会提出纪律上的“四指定”要求: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指定事情,指定材料准备,放下手头的公事私事,投入到研讨中,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之后,在小组研讨时,管理层以旁听身份跟进,了解实情。再之后,在例会上先大力肯定研讨的实效,再点出存在问题,后提出改进要求;会后对参与消极的人员进行个别交流。由此,无论从研讨氛围与研讨质量上都作了管理与指导上的铺垫。

案例3:园内新闻(节选)――思辨式教研现场会

2011年9月28日中午12:50,我园综合活动室内气氛异常热闹,这里正在开展思辨式教研活动。大家围绕“经典阅读课堂要依赖课件还是不要依赖课件”展开热烈的辩论。其辨题紧贴课堂教学,给教师们一个广阔的“对话”空间。

随着主持人李老师用简洁有力的话语,比赛开始了,随即正反方一辩简明阐述,字字坚定,表明立场,陈述自己一方的论据。紧接着双方教师演绎教学片段并讲述处理方法,呈现教学中的支持性策略。最精彩的是自由辩论,将整场辩论赛推向了高潮。双方争锋相对,对问题的回答精简而一针见血,言语中透着一股热情、一股激情,使原本略显拘谨的辩论赛顿时充满了活力;在唇枪舌战中,流淌着机敏与智慧,把团队合作与辩论氛围烘托得十分浓郁,令观摩的教师和主席团叹为观止。最后双方四辩为自己的观点做总结性陈述,反方用一连串的反问后,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阐述:“经典阅读课堂中教师不要依赖课件不等于不用课件,而是要合理运用课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方陈述:“教师依赖课件不能过度、过滥,应该摈弃‘拿来主义’,应将课件资源再创造,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双方观点鲜明,言词犀利,为自己一方做最后努力。至此思辨式教研圆满结束,主席团做了精彩点评……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更清楚地感受到了园本教研的内涵,它是教师与课程的对话,通过与自身的对话,与专家的对话,与幼儿的对话,形成一种“对话文化”。教师们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更需要相互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三、感悟提升

思辩式教研成功结束了,成功在哪,为什么会成功,这中间管理层支持理念与支持策略的根本性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三研”架构基本模式,新理念撬动园本教研改革

在“以教师为本”的教研理念下,我园积极建构新型园本教研模式,充分运用选研点、导研案、研修组来架构教研关键三要素(简称“三研”)。而其中管理层观念的更新与行为的跟进是关键。

1 “选研点”的方式表明管理层由关注自身关注点转变到支持教师关注点。关注点的转移,即表明园本教研以管理层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一观念的转变。把视角转向一线教师,向教师征集所要研究的问题,再把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这种转变体现出园本教研把教师作为主体,解决来自教师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与困惑这一宗旨。

2 “导研案”的精心设计表明管理层由研究教授教师研讨内容转变到研究教师的研究行为。传统的管理方式中,管理层更多研究的是教授教师研讨的内容,而“导研案”体现的更多的是引导教师为解决问题而如何作研究,并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在设计“导研案”时还灵活选择不同教研方式。比如案例式教研比较适合一课多磨、个体跟踪研究等问题。此外还有论坛式教研、拓展式教研、互动式教研等形式。

3 “研修组”的组建表明管理层由自上而下的管理转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支持方式。这不仅仅是形式上和操作上的变化,更是观念、管理和幼儿园文化的变化――倡导一种对话与分享的教研文化。教师们广开言路,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获取共同的价值观。管理层则以较高的专业引领带领教师们在共同的目标下自觉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去。

(二)厘清“三者”关系,重在管理层重构支持策略

在“教师”“教研”“管理层”这三者关系中,教师是主体,教研是平台,管理层是支持者。教师在管理层支持下,在教研这个平台上产生自己的研究行为,去解决自身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教研的过程。

第4篇

正在行进中的社会生活。思品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环保意识和消

费意识的培养,更是思品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导航灯。教

学中,到底如何丰富思品课堂,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更好的落

实课程标准思想呢?

辩论就是思品课上常常会用的一种形式。当可能出现不同

意见时,辩论可以促使学生仔细研究课文,活跃思维,加强思维

的逻辑性,并养成反驳和论证的习惯。但辩论首先需要激情,若

在对这种形式习以为常的情况下而失去辩论的激情,则会出现死

气沉沉,甚至冷场,大煞风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教师的参与

是点燃学生激情一个有效手段。一般情况下,教师习惯做旁观

者,或是一个“自由人”,需要时两边都可以加入,而学生常常

会无条件听从老师的,一被老师反驳就“偃旗息鼓”,没有驳回

老师意见的习惯,但若老师加入辩论,完全支持某一方,情况则

会不同。对一方是一种鼓励,信心大增;而对另一方则是一种

“刺激”,斗志大增。学生更会感受到一种平等而兴致盎然,辩

论就会更有“激情”,以下是一个案例。

例如:现在的独生子女的身上或有着我们中国人身上所共有的没有

足够自信的个性,或有着独生子女加富裕家庭所特有的自高、自傲的个

性。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在教学《谦虚是美德》

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园丁在早晨到花园去的时候,发现

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凋谢了。整个花园都死气沉沉。他就问园门口的一棵橡

树:“究竟出了什么岔子?”橡树告诉他,说因为自己不如松树那么高大

俊秀,所以觉得烦闷,不想再活下去了。松树又怨自己不像葡萄那样多结

果子。葡萄藤也因为终日匍匐于地,不能直立,又不能像桃树开出美丽的

花朵,所以也想死去。天竺葵也自叹没有紫丁香那么芬芳而闷病起来。所

有的植物都在唉哼叹息,埋怨自己不如人,只有小的心安草仍在喷香吐

艳。园丁十分高兴地对小草说:“心安草啊,我真喜欢!别的花草都悲

观厌世,只有你仍然勇敢地生活。你没有一点儿的沮丧吧?”“没有。我

丝毫也不灰心,更不绝望。我虽然算不得什么,但我知道你要我作一条细

小的心安草,所以我就安心乐意,努力做一条小小的心安草。”

讲完故事,我让学生们分为两组,一组为自信组,一组为

谦虚组,展开辩论,同学们据理雄辩,班级内热闹非凡。

生1:我懂得了骄傲自满的人是不受别人重视的,过分自卑也不会

受别人重视。

生2:我觉得榆叶梅、玫瑰等是美的,因为它们都对自己有信心。

生3:我觉得一个人要相信自己,时时对自己说“我能行”。

生4:从它们的身上,我想到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既要看到别人的

长处和短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你才不会过分骄傲或

过分悲观了。

生5:我觉得我们不能太骄傲,也不能太自卑,毕竟人没有十全十美

的。我们要像心安草一样自信且开心地活着,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生6:我觉得做人不能不自信,但也不能过分;做人不能不谦虚,

但也不能自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自己,也要全面地看待别人。

生7:我认为花和人一样,学习成绩好的人不要骄傲,否则,会适得

其反。是啊,谦虚是美,自信也是美;默默无闻是美,惊天动地也是美。

只可惜除了二月兰和心安草外,他们都没有准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也没

有准确地认识和看待别人乃至整个世界,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优点或自己的

缺点,以致自信蔓延成了自高、自傲,自谦蔓延成了自卑、自弃。

在辩论中,学生们认识到了:在生活中要正确认识和看待

自己,相信自己;也要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别人,会发现别人的

美,并承认和欣赏别人的美。要心平气和地正视现实,并在属于

自己的时间领域里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展示自己独特的美。自

信而不自高,自谦而不自卑,这才是我们一个人所应该追求的目

标。经过辩论,学生们学会了辩证地去思考问题,思考人生。

最后,学生总结出: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默默

无闻、任劳任怨也历来为我们所称道。辩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

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思考。

至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在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掌声笑声

中完成了。而教师的参与,起到了“活化剂”的作用,某些情

况下甚至还有“掌舵”的作用:通过辩论,不仅让学生明白了

在这件事中双方的观点,而且还暗示他们从情感上联系自己的

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做一个自信又谦虚的人。

第5篇

一、 在探究中体验。

儿童有儿童的生存方式。对儿童来说,如果始终是被动地接受,象成人一样地学习,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数学是索然无味的,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渐渐地沉睡起来,他们会渐渐地疏远数学。实践证明,数学活动的新颖性、探究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诱使他们充分调度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对问题作出解释、加工,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慷慨地把探究时空留给学生,让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究数学,在探究中触摸数学、体验数学、创造数学、享受数学。

案例一。《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

在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测量方凳面、课桌面的面积后。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测量我们上课舞台的面积,测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来找老师。”(上课地点在剧院)

学生纷纷下位,自愿结合,非常投入地测量起来。

一会儿,有学生回到座位拿凳子,搬桌子,教师始料未及,疑惑不解。

有学生跑到老师面前••••••

在学生充分体验后,教师请学生回到座位上。

教师走到学生甲面前:“刚才这位小朋友测量一会儿,就找我来了。你找我要什么?”

生甲:“我想要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

生乙抢答:“有现成的凳子。”

师:“老师真没有想到,刚才你们拿凳子、搬桌子是什么意思?”

生乙:“我们已经测量出方凳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用9平方分米测量要比用1平方分米快。”

师:“真了不起啊!”

生丙:“我想这个舞台上除了黑板外,就数课桌面最大。我搬课桌量舞台的长,看一排能量几次,再量舞台的宽,看能量几排。知道了课桌面的面积,就能算出来舞台的面积。”

师:“太有创造了!拿凳子量,搬课桌量,都说明1平方分米太小了,需要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

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学生赢得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沉醉于问题情境之中,一任思维纵横驰骋。“拿板凳量、搬桌子量”,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课堂灵感的迸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学过程生成性的最可宝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试想,如果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教师直接出示“1平方米”,学生收获的至多是一堆板起面孔的“死”的知识,就不会有“1平方分米太小”的深刻体验,就不会有“拿凳子、搬课桌”的创新火花。探究,是一种快乐。

二、 在争辩中碰撞。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辩确定的。”没有争辩,就无法“别同异”、“辩是非”,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课堂是生命交流的驿站,是思维碰撞的舞台。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学生,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满腔热情地为学生创设交流、讨论、争辩的机会,让他们敞开心扉,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在情感的互动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案例二。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一位教师给学生提供下面的争辩话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一场激烈的争辩开始了。

甲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乙方:“是。”

甲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

乙方:“是啊。

甲方咄咄逼人:“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乙方转守围攻。乙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质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甲方:“是。”

乙方举起小小的一份:“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甲方底气不足:“不是。”

乙方咬住不放:“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甲方心服口服。

这时,教师从幕后走到台前:“祝贺乙方同学,同时也感谢甲方同学。因为有了你们的发言,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使我们对这个问题了解得更深刻。你们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胜利者还是暂时败下阵来的同学,你们都是成功者,都应感到自豪。”

课堂上响起了掌声。

学生在争辩中不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从同伴的身上学到了乐于思考、勇于挑战、善于学习的态度和技巧,学会倾听、接纳与欣赏,完善人格。教师几句简单的鼓励,让胜利者的脸上洋溢着体验成功的欢乐;让暂时失败者找回了面子,感到“我在集体中很重要”,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精彩的争辩,使课堂变得如诗如画,令学生如痴如醉。学生碰撞出来的是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充满的是合作学习、享受学习的动人场景。

三、 在应用中感受。

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在传统的“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课堂应用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组组远离生活实际、“规范”的习题,着重训练学生能按照程序正确计算,学生在充当解题机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厌烦的情绪。数学有用,不是靠教师说教,不是靠课堂上贴标签,而是需要教师创设生活的情景,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去体验。

案例三。下面是一节“巧围鸭圈”实践活动教学片断。

在师生共同揭示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之后,教师出示课件:我是小明的爷爷,家里养了几百只鸭,想用24米长的纤维网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鸭圈,要想围成的面积最大,真不知怎么围才好?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设计的方案,是在院墙中央围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36平方米。”

生2:“我们组根据老爷爷家的实际,借用两面院墙的一角,设计了一个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144平方米。”

师:“这样设计不仅保证了鸭圈的最大面积,而且还对院墙的一角进行了综合利用。不套用例题,有创新!”

生3:“我们组借用一面院墙,围成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64平方米。”

师:“同学们能联系实际,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帮助老爷爷设计三种方案••••••”

生4(惊奇地发现):“在第三种方案中,我发现,纤维网靠院墙的两边各长7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10米,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70平方米,比64平方米大。”

生5:“70平方米还不是最大的。如果靠院墙的两边各长6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12米,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72平方米。”

师故作惊讶:“对呀!在第三中方案中,为什么围成面积最大的鸭圈不是正方形,而变成了长方形呢?难道上面的规律错了?”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

生6:“我是这样想的,借用一面围墙,就等于用48米的纤维网围成一个大的正方形鸭圈,然后取其中的一半。刚才的规律没有错。”

师:“你为同学们解决了一大难题,也为老师解除了心中的困惑,谢谢你。”

第6篇

关键词: 辩论赛 语文兴趣 课堂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宽广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有意识地从高二语文教学中摸索出几种较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平时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尝试相应的几种课堂形式。

一、“辩论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3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说明作文需要思辨性,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让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搭建较开放的舞台。于是就产生辩论赛课堂,并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为辩手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热情、积极地参与。

如我教学语教版第五册李密《陈情表》这篇感人至深的情感美文时,结合“一位父亲和儿子的一纸协议――儿子自筹高等教育经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事宜”的这个报道及“将‘常回家看看’作为一条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确定一个辩题“是否需要立法敬孝”:由正方的“立法规孝”和反方“伦理敬孝”进行一次辩论。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做有爱心、有孝心的好孩子,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基本道理。学生在辩论中有的放矢,针对己方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以积极的态度辩驳对方观点。如辩手在总结陈词中提及“当舆论与道德的力量已不足以督促和约束这些人去孝敬老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法律这条绳子,只有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才能让他们尽到自己本就该尽的义务”,从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结论足以看出学生真的在思考,在思辨,以自己有力的论据和论证的形式支持自己的观点。

又如针对《唐宋家散文道鉴赏》和韩愈《马说》、龚自珍《病梅馆记》中关于人才的阐述,结合现实,拓展思路,展开“全才与专才谁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辩论;针对“大学生投毒案”、“李天一案件”等展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积累重要还是人格培养重要”等的辩论。

不断临场锻炼思维逻辑性,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度,让他们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条分缕析地将自己的论据摆出来,用强有力的论据让对方信服。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不仅思考对问题的见解,而且考证对观点的论证方法,思索用来表述观点的语言文字,这样在无形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每次在课堂上选出最佳的辩手,作为下一场辩论赛的点评员、主持人,这样作为一个主体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

学生通过“辩”――证明与反驳,含有极其丰富的思考价值和趣味,锻炼思维能力和激发进行抽象思维的兴趣,起到积极作用,越辩越明,越辩兴致越高。学生在考试作文中灵活运用,取得较好的成绩,也给予鼓舞。如高二学生参加的2013年福建省省检就从“以否定的发展的眼光”、“心灵的新生是自我认识的新生”、“变观世界,莫守陈见”等哲学角度入手,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美文鉴赏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这一代学生不是看着《青春之歌》,读着朦胧诗长大的,他们接受的东西往往不是如语文教师所意,但得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一些人文精神和文化怀旧是不能被忘记与忽略的。可是在语文课上经常会出现让教师束手无策的一幕:讲到鲁迅只知道他的一字胡,兴趣索然,无法真正明白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排一段“鸿门宴”改成搞笑版;学“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要去感动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否则学生便会与课文保持距离,淡然旁观。如何让学生学会感动,用他们纯真的眼睛发现世间的美呢?应让学生了解林清玄、余光中、余秋雨、梭罗、张晓娴等名家,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如期末全市统考中的实用类文体是汪曾祺的《闻一多》,学生由于在鉴赏课中阅读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人间草木》等,对于人物成长的环境与写作的风格已经有深刻的印象,于是在考试中便得心应手,带着欣喜的心情快速地投入文本阅读中。

无独有偶,学生刚在课堂上阅读过毕淑敏的《预约死亡》,感受过她的“新体验小说”,对作者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考试中遇到她的《今世五百次的回眸》,结合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感受到美文鉴赏产生的立竿见影的影响,体会文章的魅力与韵味。

三、“小老师课堂”,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创设敢于说、乐于说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和有趣的说话题目,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给他机会,他们就会发出最璀璨的光辉。如执教的席慕蓉的《自由的灵魂》和《一棵开花的树》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小老师”以配乐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着这首能打动他们灵魂的诗作,抛开“在水一方”的朦胧,抛开“静女其姝”的俏皮,用一种直接触摸心灵的语言感动学生。“小老师”用她优柔的语言感动同年龄的学生,更有一种心灵的碰触,远比老师教学来得更直接,更生动。课上就有学生提议办一期以爱情为主题的黑板报,这时的教师只是作为参与者,“小老师”拥有的是老师的资格。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更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以积极表现自己,促使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又如“小老师”在执教“文学的白衣天使”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时,通过观看“杨澜访谈录”,了解这个有着善良、平和、公平情感的文学家的这种人生态度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小老师”用丰富、动情的语言带领学生体会那字里行间关于幸福的真谛,课上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理解与“小老师”分享,越来越有老师范儿的学生利用他充分的备课,运用他丰富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是朦胧的,绝大多数是朴素的,我们应学习着幸福来临的时刻提醒幸福,以静静的平和之心就如当春天来临时,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蒙蒙的绿意。

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被接受对象成为一个主体者,“体验到创造的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不断地改进。如今,班级学生大部分都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自己制作课件,自己找视频,自己写教案,自己写总结,自己作反思。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每一个学生上完课后,由本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评价,或褒或贬或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收获快乐。

四、办“班刊”成“校刊”,提高动手能力

班级的几个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兼任班级班刊、学校校刊的主要工作,平时也要求班级学生积极投稿,学生已经养成向校刊投稿的习惯。于是,校刊中选入的作品为自己班级学生的居多。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练笔也经常会成为铅字在校园内传阅,这给语文课堂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出真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如高二上学期选修的是《唐宋诗歌鉴赏》,除了课内要求掌握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技巧之外,到宋词部分结合平仄押韵,让学生以一种词牌名或曲牌名填词或填曲,并将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学生积极地操作,教师认真地引导,有时会为了一个词在课堂上争个面红耳赤。如针对一个学生在填“钗头凤”词中,关于如何将“忙忙忙”运用到下阙表现词人的心情及陆游与唐婉在写词时为何用到三个叠音词,整整花了半节课时间进行讨论,最终才把这个难题给解决,让学生认识到填词的艰辛,更认真地体会词人的心境。

孟子中学到的君子应养浩然之气,将这种气势与爱国情感的引导,积极地带入词作中。

如面对“玉树地震”,运用“钗头凤”填词:

风咆哮,雨战栗。山崩地裂人踪灭。天府国,鱼米乡。颓垣残壁,支离破碎。震震震。

黄丝带,红十字。举国共悲情遥寄。人心暖,志亦坚。众志成城,共愈国殇。振振振。

又如面对日本、中国纷争事件,运用“钗头凤”填词:

东支那,甚猖狂。中国边境起风尘。美利坚,唱白脸。重返亚太,暗招频频。占占占。

辽宁舰,待亮剑。百年国殇岂能忘。,誓捍卫。中华男儿,血气昂扬。战战战。

很明显,这些词表达了学生的情感。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认可,也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写作热情。

五、“表演课本剧”,加强主体意识

语文教材里的知识不可能都有趣,有些甚至很乏味,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要使学生乐于接受这些知识,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极重要。面对离我们时代很遥远的一些文学作品,学生的社会阅历及感受可能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而教师似乎很希望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记叙性的文体,就可以采取“课本剧”的形式给学生表演的舞台。

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学生对这两位诗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现实主义手法,学生对于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单纯地依老师教的知识点识记,具体为什么是忧国忧民,如何体现他们的现实主义,毕竟他们的“忧国忧民”思想并不是教师想象中的那么成熟。这时就采用课本剧的方式,一个小组为一个表演团队:导演、剧本、道具、演员等,都由学生完成,从两首诗选择自己理解比较深刻的进行表演。

事实证明,通过学生间的积极配合,将人物刻画得细腻、到位,演员的表演牵动着每一个观看者,与主人翁感同身受,甚至有些学生在观赏过程中为演员高超的表演技巧而泪流满面。

这种课型是学生最欢迎的,因为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也很好操作,不但体现一个集体的团结合作,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种教学模式进入课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强调为实际需要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成功的语文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提供机会,兴起“风浪”,让学生在风浪里迅速成长,接受检验,实地吸取搏击的经验。唯永远怀着年轻进取的心,不断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学生的思维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真正的领航者。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师的文采》(“尚德杯”第一、二届语文教师作文比赛获奖作品选).

[2]吴莹珩.《学会感动》.

[3]王立根.《我说语文》.

第7篇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将情感纽带抛向学生,并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一种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

1.有机插入故事

文言文内容大多可以与生活轶事、处世哲学、历史典故联系起来,因此可从文言文的本身特点着手。教学“伯牙绝弦”时,我让学生搜集与“伯牙绝弦”有关的故事、典故。“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何为知音?”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好的故事,然后引进“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述说故事梗概:春秋战国时,晋更上大夫俞伯牙至楚国修聘。于水路返回,途遇风雨停于荒山断崖之下。因触景生情,萌发琴兴……琴罢遂摔琴谢知音。学生听了故事,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为课文理解提供了背景,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更深入了解,整个课堂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2.尝试角色体验

在创设情境时,角色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充分利用角色互换体验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入学习的情境,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学生体验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我有效运用了角色互换的接话游戏。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当时的心境?……师: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再想想他们当时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心境?分角色体验:(让学生自由说,教师点拨、补充)孔君平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不简单”“汝乃聪惠之极也!”“吾本戏儿,反为儿所戏。”杨氏之子笑着答曰:“惭愧,惭愧。”“多谢夫子夸奖。”“见笑!”“请夫子多多包涵。”

寥寥几行字所蕴含的内容却非常多,教师带领学生沉浸于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依据当时的环境、气场,想人物之所想,悟人物之所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之境界,实现读者与文本中人物情感交流的和谐共鸣。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文言文教学有时会比较枯燥,恰当运用形象直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能弥补不足。音乐图像它能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课文情境之中。我在带领孩子们学习《伯牙绝弦》时,以古典乐曲创设情境,当学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之时,哀婉的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渲染起来,静静地沉浸在哀婉的乐曲里,师问“知道为什么音乐变得如此忧伤了吗?你从文中的哪个句子感受到的?”学生体会,课件再次播放琴声,悠扬低沉的音乐缓缓响起,或抑或扬,或急或缓,忽然琴弦中断。师问“你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了什么?”……古色古香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素雅哀怨的氛围,古典乐曲的妙用,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在余音缭绕中,老师和学生共同领略伯牙的悲喜之情,见证了伯牙对友谊的忠诚。

二、在“吟咏诵读”中积淀

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记诵。”熟读和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起来。吕叔湘先生一直强调文言文教学“要从根本处做起”。这个“根本”就是“读诵”。

1.范读引导

文言文由于句读及生僻字等,学生较难读准读通,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范读要抓住重点、难点:如,“杨氏之子”学生诵读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最后一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特别强调不能诵读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因为停顿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伯牙绝弦”中,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文中“兮”“若”的连接、停顿的地方不能错位。对于上述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掌握文言断句、句读的规律,学生就会在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愿望。

2.情趣诵读

此外,教学文言文时,还可以根据文本的自身特点展开有情趣地读。“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很适合“争辩读”,于是教学时我安排同桌同学一起“辩日”。同桌甲:“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同桌乙争辩道:“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同桌甲不甘示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同桌争辩之后,接着指名学生“辩日”。此时安排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目的是给其他同学做好示范,最后师生“辩日”。教师通过语速变化(加速)、增加词语(非然、非然也)等不断点拨、激发、感染,随着辩论的激烈,学生的情绪高涨,辩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一遍一遍地读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内容,熟读成诵。

三、在“推测猜译”中辨析

在阅读教学中人们遵循科学规律摸索出一种有效的方法,即由已知猜测未知,通过合乎逻辑的推测揣摩,最终理解所读材料的意义的一种阅读方法叫“猜读法”。引用至文言文中称之为“猜译法”。教学时即让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借助一定的提示注释辨析猜译探究学法,这种方法召唤学生的阅读期待,能够激起学生思辨的情趣。

1.联系语境分散猜译

一些字词在文言文中比较活跃,同一个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截然不同,因此要根据上下语境细读品味,分别猜译方能知其意。“学弈”中“之”字出现六次之多,如果把每个“之”的答案都摘抄到黑板上,花不了多少时间就了事,但是这样做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而且毫无挑战可言。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大声朗读,后默读并猜一猜每个“之”的意思有何不同,特别提醒“之”字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充分联系上下文,知道大致的意思。学生通过比较辨析,猜测“之”的用法。这种猜译学生是主动去完成的,记忆特别深刻。久而久之,猜多了,学生就敢猜,习惯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2.结合注释整体猜译

结合注释,整体猜译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教学“学弈”,首先让学生读,通过大声朗读,读通弄懂其内的节奏,然后要求学生静思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请你借助课后的注释,猜猜看,这篇文章大致说了什么意思。”尽管学生说得并不全面,也没有把关键的字词翻译出来,但是此时获得的成果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学生获得了成功后的欣喜。学生觉得自己的猜想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猜译”不仅涉及文言新知与旧知的关联汇通,还涉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个体经验与新概念之间的差异,课堂气氛活跃,激起思辨。并且当同学们积累到一定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后,即使遇到没有注释的文言文,他也敢于尝试着去猜,而非束手无策。

四、在“随机拓展”中提升

小学期间,教材安排的文言文内容只有4篇,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的教学保持学生长久的兴趣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需适时、随机地出现文言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早起步,积少成多。

如,选取原文的文言文对比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来自于古代的故事和名人格言,但又以现代文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这些文章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会。此时若选取原文的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则既提早让学生接触了文言文,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第八册“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读懂了现代文的故事内容之后,我在大屏幕出示“扁鹊治病”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第8篇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

一、关爱学生,从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有情。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但在现实生活中,爱优秀学生每一位老师都能作到,而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却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说:“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才观。”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一定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于永正教师也说过“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劝慰,更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着的爱意和善意的流露,这便是艺术。”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把爱用耐心激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鼓励并期待他们能取得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们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关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作为教材语文课文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的课文其人文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鲁本的秘密》等,它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则是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面对自己成功的辉煌和对方守门员的受伤,福勒放弃射门,赞扬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得失,使学生受到一种人性美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而大多数课文其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如《鲸》、《海豚救人》等,像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设计“鲸的自述”“海豚救人背后的思考”等活动,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从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中使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

三 、充满趣味,在趣味中渗透人文精神。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乐此不疲。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语文课“要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

既然教材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上课时就可以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第9篇

一、抓住课文标题来提问

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我从课文标题来问学生:“同学们,想想课文中妈妈的爱分别讲了哪几件事?”配乐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同学们都能自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又如教《难忘的泼水节》,我也是从课文标题来提问的:“为什么说今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今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同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与往年不同的地方,加深了对“难忘”一词的理解。

又如教《蜜蜂引路》,我却是采用了让学生抓住课文标题自行提问的方法:“读了标题,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同学们各抒已见,大胆提出了本课要解决的问题:1、为什么要蜜蜂引路?2、蜜蜂给谁引路?3、蜜蜂是怎样引路的?这堂课上,同学生们发言热烈,我马上肯定和表扬学生大胆设疑的精神,然后因势利导,话题一转:“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设疑非常好,我也和大家一样想,这些问题课文中可能会给我们答案。我和大家一起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好。”这一导,又把学生带进认真读书的角色,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疑解疑,很快把课文内容弄懂了,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

二、抓住关键句子来提问

教学《秋天》时,我以课文最后的一句“啊!秋天到了。”这个起全文统帅的句子,直奔主题进行教学。我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上哪些景物知道秋天到了?”他们可热闹了,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不但把图上表示秋天的景物说了出来,还拓展了思维,有声有色地把图外的景色也说得很完整,开发了资源。

又如教《我选我》时,我抓住了“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这一课文的中心句教读。因为这个中心句在课文的中间,它明显地与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必须抓住这个关键句子,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我问:“王宁为什么说:‘我选我’?”围绕这个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小组气氛热烈,激发了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也让他们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助的。教师亦完全以伙伴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究。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大家都能联系上下文回答,而且能用上“因为……所以……”说完整话回答。从重点句、中心句入手,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度集中起来,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披文入情,唤起情绪,激发兴趣,人人参与,提取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三、抓住重点字词来提问

教学《比尾巴》时,我抓住《比尾巴》的“比”字来提问因为“比”字是全文的中心,也是把握全文的脉胳的一个抓手。我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之路是从“整体——句子——字词”。范围从大到小,从易到难。所以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比”是什么意思。把准关键后,紧随着提问:“同学们知道课文中比尾巴的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可来劲了,课堂顿时沸腾起来,一个个争先举手发言,他们一个接一个说:“比尾巴的长”,“比尾巴的短”,“比尾巴的弯、扁、漂亮、形状、作用”,“我还知道很多动物的尾巴”……等等。这样,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但基本上能自己释疑,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第10篇

儿子小哲已经上初中了,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十分内向,似乎觉得跟人交流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在家里也很少说话,最多是用眼神或者动作表明他“知道了”。不熟悉的人跟他交流总会急出一头汗,因为你无论说了多少话,到了他那里总是没有回应,让人猜不透他是同意,还是反对,是明白了,还是不明白。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他为了避免打招呼,总是躲进小屋里不出来。

小哲在学校也很少和人说话,同学给他起了外号叫“茶壶”,是从“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句话得来的,足见他在学校里说话也是少之又少。学校搞辩论赛,别的班级派出的参赛队员是4个人,而小哲班级则是5个人,多了他一个不上场的“编外队员”,专门为4位参赛队员搜集论据、观点,写辩论提纲和草稿。小哲写得文采飞扬,场上同学辩论得神采飞扬,最后他们班级得了辩论冠军,其他4名辩手上台领奖时,小哲只能在台下红着脸鼓掌。

还有一次班里开元旦晚会,有一个节目是让同学们在台上做动作或者造型,然后请其他人猜表演的是哪位同学。其中一个动作是:一手叉腰,另一支胳膊弯曲侧伸。看到这个造型,所有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大叫起来:“大茶壶,是小哲!”从那之后,许多外班的同学都知道了小哲“茶壶”的绰号。

第二讲:案例分析

小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原因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早期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

1.遗传因素。

小哲的爸爸就是远近闻名的“闷葫芦”,他平时话很少,即使日常产生矛盾,也会“躲为上策”。他偶尔也有话多的时候,那就是与至亲好友喝酒喝到一定程度,积攒多时的心里话才会在酒桌上一吐为快。小哲在某种程度上遗传了爸爸内向话少的性格。

2.小哲的成长环境没有给他练习说话的机会。

妈妈和奶奶从小就把小哲照顾得非常周到,他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只要一个眼神,大人就能满足他的要求。比如,小哲想喝水的时候,只需看一眼或者用手指一下水壶,奶奶就会把水杯递到他的手里。因此,小哲“贵人语迟”,两岁了还不会说话、3岁时才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妈妈平时很注意开发小哲的智力,小时候天天给他讲故事,小哲总是安静地听着,听到开心处也会“咯咯”地笑。当他想听故事的时候,就会从书架上拿一本他喜欢的书塞给妈妈。人和动物一样,各项功能都是“用进废退”,小哲一句话不用说需求就能满足,他的语言功能自然就退化了。

3.家长的否定给了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

因为小哲的话少,所以妈妈总是爱跟别人说:“我家小哲特别不爱说话,一说话就脸红。”于是,尚未成熟的小哲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像妈妈所说的那样,这更强化了他自闭的性格和对说话的恐惧。

4.压力加重了孩子的紧张感。

张女士说,她并不是没有给孩子锻炼说话的机会。比如,小哲上幼儿园的时候,当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她就会跟小哲说:“小哲,来给阿姨背诵一下你刚学的诗。”本来小哲是会背的,但由于紧张竟然一个字都想不出来,他只好“哇哇”大哭起来。张女士以为这是给儿子锻炼说话的“机会”,其实这是给孩子的压力,这样的事情多了,就会加重小哲在陌生人面前的紧张感,使得他更不爱说话了。

5.自我为中心和完美主义的个性。

一般来说,害羞腼腆的孩子尚未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他人,而认为自己是众人注目的中心,如果“说”不好就会引起别人的不良反应。另外,内心追求完美的个性也会使他们唯恐在别人面前出丑。这样,他就越来越丧失了练习说话、发言的机会。

第三讲:父母对策

1.反向激励,引起重视。

家长可以从类似辩论赛事件、联欢会事件等触动孩子自尊心、荣誉感,激励孩子“知耻而后勇”。结合现代社会个性张扬、看重表达能力的特点,激发孩子决心改变自己欲望。

2.增加沟通,善于倾听。

这里的“沟通”并不只是家长滔滔不绝地说、孩子听,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面对内向、话少的孩子,家长应该适时地“闭嘴”,多用耳朵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心里话。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说话会张口结舌或者干脆闭嘴不说,家长这时候不能着急催促,要耐心地引导他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3.创造机会,训练表达。

家长即使真的是孩子“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也不能立即满足,而要让他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他想买课外书的时候,要让他说出为什么要买这本书、书里哪一点儿吸引他、他们班有谁看过等等。还可以与孩子约定规则:如果想买下一本书,首先要把上一本书的故事情节、读后感想和对它的评价说出来;平时,还可以多让孩子讲讲学校里发生的有趣事情等等。

4.消除恐惧,

 增强自信。

小哲的父母可以告诉他:“说话和写文章一样,都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你的文章写得那么好,口头表达出来肯定也会比别人强。”同时,还可以鼓励他上课多发言:“别的同学是因为不会,才不举手,你本来就会,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大部分人都有发言恐惧症,不只你一个人害怕,紧张情绪是一种积极的能量,它能使你回答得更好。”

5.教给孩子训练说话

 的技巧和方法。

家长可以教孩子进行深呼吸、心理演练以消除紧张,教孩子把发言提纲制作成“信心卡片”以防忘词,教孩子说话时如何与人进行眼神的交流;在家里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或争论,让孩子在实践中提高说话的兴趣和能力。

6.引导孩子对别人感兴趣。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与他人的共同话题会很少,因为他体察不到别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拓展关注的范围,引导孩子关心周围的人,了解别人的想法、优点、心理需求,对别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第四讲:家庭作业

1.学会从“今天”开始打招呼:家长应要求孩子对别人的语言做积极反应―微笑的表情、语言的回应、足够大的声音;主动与“今天”第一次见面的人打招呼―你好!

2.进行心理演练:让孩子在每天的上学路上默念10遍“今天我一定要大胆发言,我一定要大声说话,我一定要流畅地演讲”;适当做做“白日梦”,想象自己口若悬河地发言或说话。把想说的话在心里完整地预演一遍,然后深吸一口气,真的那样去发言或找人说话,可以把对方看成是听话的“大萝卜”,以有效地消除开口前的恐惧。

3.在学校里:每天至少主动与一个同学或老师交流,话题不限;每天最少发言一次。

4.在家里:每天回家后,至少给家人讲一个故事或叙述一件事情;每天至少用20分钟大声朗读课内或课外书籍,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看电视时模仿其中一个角色说话,或闲暇时模仿一个认识的人说话。

5.闲暇时说说绕口令:可让孩子尝试说些绕口令,比如,洪小波和白小果,拿着箩筐收萝卜。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萝卜,白小果收了一筐红萝卜。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萝卜多,还是白小果收的红萝卜多。

课堂笔记

给父母

少说“我认为你应该”,多问“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为什么?”

给孩子

1.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

2.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你想当这种人吗?

第11篇

女儿突患绝症

岳梅本是安徽省淮南一所大学的教师,女儿竹子12岁时候,夫妻离异,她独自抚养孩子。幸而女儿竹子从小聪明勤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曾以淮南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竹子刚上高中不久,被诊断出患了罕见的进行性脑萎缩,患病后的竹子视力大不如前,近在咫尺的字都很难识别。

女儿的病情对岳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一面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面向女儿瞒住病情。每当竹子向妈妈抱怨的时候,岳梅总是强忍着眼泪,笑着安慰她,“你学习太用功,近视已由假性转成真性了,只有慢慢调治。”

2001年,一直坚持学习的竹子被中国矿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此时,医生却告知岳梅:竹子的视力可能在三五年内近于失明,身体平衡不能控制,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听到医生的话,岳梅一阵眩晕。眼看竹子就要离家去上大学了,可是按医生的说法,女儿一旦没人照顾该怎么办?

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考女儿学校的博士去陪读。这样,不仅能照顾她的生活,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还能在北京诸多大医院寻找专家治病。9月1日开学后,岳梅将女儿送到学校,便回到家中备考。

为了攻克英语难关,她每天30页、50页地拼命背单词。没时间做饭,她就在单位食堂买一份饭狼吞虎咽。经过两个月的“突击”,岳梅接到了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专业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在同一个大学校园里,她和女儿团聚了。

母女同窗同时毕业

岳梅考上博士生的时候,竹子的病已经发展到脸贴在书上都很难认出字的地步。每天,岳梅搀扶着女儿从宿舍到教室再到食堂。有时因为自己课程紧实在抽不开身,她就委托竹子的两个室友交替照料。中午,岳梅还得给竹子熬中药,晚上陪她在矿业大学操场的跑道上跑步改善体质。在照顾女儿的同时,岳梅还得完成繁重的博士课程与作业。没有课的双休日,她就带竹子到北京各大医院去看病。

每天照顾女儿花去了岳梅大部分的时间,人过中年,她感到了自己与年轻人的差距,她只有加班加点弥补学业,并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一次,岳梅正在外地考察,竹子突然打来电话哭着说自己下课时摔倒在台阶上了。接到女儿的电话,岳梅的很心疼,可她却故作镇定地对竹子说:“妈妈不可能总在你身边,你必须学会坚强!”电话刚挂断,岳梅再也忍不住,蹲在地上,捂着脸,放声痛哭。

大四时,竹子的病情更糟糕了。因为无法和正常同学那样边看边听边记,在课堂上竹子只得用录音机录下老师讲课内容,回到宿舍再慢慢放,由妈妈边记录边诵读,帮助竹子消化吸收。乐观的竹子笑着对妈妈说:“别人学个名词很简单,我得搭上妈妈要费3道程序,才能跟上进度,虽然学得吃劲,可记得更清晰。”挑战耐力与吃苦的长征终于抵达终点了,当年夏天论文答辩时,因为竹子视力堪忧,评委老师们害怕发生意外,破例让她坐在位子上答辩。但倔强的竹子还是挣扎着走到台上,凭着丰厚的专业功底,竹子终于出色地完成论文答辩顺利毕业。与此同时,岳梅的博士论文也圆满通过了答辩。

妈妈,让我给你洗一次脚

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条件治疗,2005年9月,岳梅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合肥学院任教。每天,岳梅发挥自己生命的一切潜能,天天与命运赛跑:手脚不停地择菜、拖地、洗衣、做饭,在课堂和实验室拼命地工作。

盼望奇迹发生的岳梅又四处举债,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为女儿治病,几乎用遍了所有的药,想尽办法找各种偏方尝试,但没有任何效果。女儿的视力几乎全部丧失,甚至连吃饭和穿衣都相当费力。竹子情绪时好时坏,她开始在家中绝食摔东西,向妈妈发火。岳梅一声不吭地忍受着女儿的发泄,她知道,女儿此时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与治疗,最关键的还要给她进行心理疗伤。岳梅找来了学院的心理专家对她进行疏导,安装了电脑好为女儿排遣寂寞无聊,并让竹子尝试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在慢慢接受残酷的现实后,竹子决定力所能及地为母亲分忧。2009年5月10日,母亲节。在实验室加班忙了一天的岳梅回到家。竹子把她按在椅子上说:“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没钱为您买礼品,就让我给您洗一次脚吧”。岳梅虽有些惊奇却开心地笑了,笑着笑着她眼圈红了。竹子将温水和少许红花油放进脚盆里,踉踉跄跄端到妈妈面前,颤巍巍扶妈妈坐在床沿上,然后轻轻替妈妈脱去袜子。竹子摸索着试了试盆里的水温,这才把妈妈的脚放入盆中,轻轻地揉搓……

为了能有个谋生的技能,竹子开始靠听收音机学习盲文。那段时间,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成了女儿生活的全部。重新找到了生命支点的竹子欣喜地对岳梅说:“妈妈,学习盲文使我找回了人生的动力之源,我感觉又回到了学无止境的大学课堂里。”岳梅心疼地为竹子按摩因学习盲文而肿胀的双臂,泪水滑落脸庞。

第12篇

主席:中央电视台,南山电视台,八卦电视台,欢迎收看南山大学“无聊”杯总决赛。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杀入今天总决赛的双方。他们分别是:正方传奇队,反方qq队。<br>

<br>

(主席旁白) <br>

正方传奇队大辩大法师,(正方大辩上,手中拿着一本很厚的法律书)原系机电系的高材生,后不知何原因转入本学院,虽离开法律专业但能不断研究个大案件,如午夜屠夫案,湘江分尸案等。 <br>

反方qq队大辩qq糖,(反方大辩上,走台步到台中,转身两次,做秀。)时代的新好男人代表,极其关心女性,为了解放妇女的双手,参加家务者能手协会,获得家务黑带六段。 <br>

正方队小辩老道士,(正方小辩上,手拿一台pda和一个饭缸,到前台显示)资深网迷,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 没事的时候上网,吃饭的时候上网,睡觉的时候上网,是我最看不惯的那种,还整天抱着一个pda。哼! <br>

<br>

反方小辩qq币,(反方小辩上,)哲学爱好者,从小拜读哲学大作,立志成为一个哲学家。(反方三辩:让女人研究哲学,对女人和哲学都是一种伤害!)崇拜的哲学家有庄子,孙子,人称装孙子。 <br>

主席:都说人类有永远对立的两大阵营,就是男人和女人,现在社会男人和女人争取的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社会的同情。在如今的高校里也有连个针锋相对的观点,现代社会男大学生更累,还是现在社会女大学更累。今天辩论的双方将就这一问题展开一番辩论。有请正方一辩首先陈述立论。 <br>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审判长,陪审员大家好。 (拿出一章大纸)ladies and gentalmen,welcome here tonight i just wanna say all the boys are so tired .......<br>

<br>

主席:请正方大辩使用普通话!<br>

<br>

正大:ok。。ok (拿出一快板唱)闲言碎语咱不讲,咱夸一夸山东好汉武大郎,武大郎个不高,关键时候能顶炸药包。。。<br>

<br>

反小:打住!!!我来说一下 正方大辩犯下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致命错误,顶炸药包的那是武大郎吗?啊!!。。应该是才对嘛!!<br>

<br>

主席:(叹气)仁慈的主啊!你饶恕这俩个 忘记历史的人吧,啊门。。请反方不要打断立论,请正方继续。<br>

<br>

正大: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男大学生更累。累是指身心的疲劳,压力是累的主要原因。为什么男生更累呢?因为男生的社会责任更重,要面对的社会压力更大。而且无路可逃,女生不能在学业、事业有所作为,大不了回到家庭,回到厨房。男生可以吗?(离开座位,走到台中)男生,大学四年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那么,你就是白骨精——白领、骨干、加精英;否则,你就是蛋白质——蠢蛋、、神经质!就算是面对同样的压力,女生可以哭。男生能哭吗?肯哭吗?当然,如果对方三位男辩友愿意我做法律顾问,我可以为你们争取回哭的权利。男生们,你们实在太累了,法律应该更多的关心你们。我想请问当事人,(指反小)妇女儿童有没有法律的保护? <br>

反小:有。 <br>

正大: (指反小) 请问野生动物有什么法律的保护? <br>

反小: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我又不是野生动物,为什么问我? <br>

正大: (指反大) 请问你们男生有吗? <br>

反小:呃~好像没有吔。 <br>

正大:谢谢法官,我问完了。 (回座位) <br>

主席:谢谢正方大辩的精彩发言,接下来,让我们来听听反方大辩是如何反驳的。请。 <br>

反大:谢谢主席,大家好。在座所有的女生,二位可爱的对方辩友,你们辛苦了,刚才对方辩友很辛苦地向我们述说了男生的压力如何之大,可是女生的压力难道就小吗?传统的女性,有家庭的压力—洗衣、做饭、带孩子,一样都不能少—-------记得我生我妈的时候,雷雨交。。。<br>

众人:啊!!!!!!!!!!!<br>

<br>

反大:不对。。(气急又大哭)<br>

主席:请反方一辩注意你的情绪。 <br>

反大:(拿起一条毛巾擦了一下眼睛,伸到桌子前一拧,反方二辩拿脸盆接住。)对不起刚才太激动了, 我不说了我唱,(〈花木兰音乐〉起)胡大辩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吃饭也要钱.....<br>

主席:反方大辩请注意,时间到。 <br>

反大:我还没有说完那!(继续唱) <br>

主席:对不起,时间已经到了。。。(鸣哨,掏出黄牌警告) <br>

反大:在场所有的女生们,你们辛苦了。谢谢。 <br>

主席:谢谢反方大辩。接下来请正方小辩发言。 <br>

正方二辩:谢谢网管,站长,各位大虾好。对方一辩的陈述犹如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我方大辩告诉大家,面对社会,男生很累,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面对女生,男生更累。 (走到台中) 如今的大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有女朋友的,(指反方一辩,反方一辩挥手致意)没有女朋友的。 (指反方小辩) <br>

正小:谢谢主席。有gf的男生很累,大话西游中,青霞姑娘就说过,“爱我就要付出代价”。在南大,一位男生如果有了gf,就意味着,他的床头必须有两张课表,一下课就要以百米速度,飞奔到其他教室接女朋友下课。排队买饭,提包倒水的活儿更是不在话下。经常看见校园里的祥子,骑着单车,拖着虎妞,在烈日或暴雨下疾走。更不堪忍受的是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南大男生在谈恋爱之后,不得不写信,或打电话,或mail告诉老爸,南山的生活费又涨了一倍。 没有女朋友的男生,一般都长得比较帅、又有才华的, (指正方大辩,正方大辩挥手致意)当然还有我(点头向观众致意) 他们很快就可以找到女朋友,所以他们马上会很累。我就是一例子,(拿出带来的饭缸)她天天叫我去给她打饭,现在形成习惯了到那里都想拿着缸子,主席你看这就是证据(递给主席,主席打开了饭缸盖,里面却有一只臭袜子) 。<br>

(正小急忙抢过)<br>

<br>

正小:(哭腔)这不是坑我吗,哪个兄弟吃完了袜子没刷缸子?!!!不臭嘛,你们闻闻(递向众人,众人狂躲,自己闻了闻,顿时晕倒)<br>

<br>

[反方两人过来向正小深鞠了三躬]:生的窝囊,死的荒唐,,,<br>

<br>

正大:兄弟!!!(大哭)我来晚了啊!我给13亿中国人补了钙,就把你给落下了啊 。。<br>

<br>

主席:不要紧,我来给他做人工呼吸(正小突然起来)<br>

<br>

正小:哎!大意了啊,大意了。。。 <br>

主席:请二各位回到原处做腚,有请反方发言。 <br>

反小:谢谢主席 (双手抱拳) 我们对刚才正小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在南大的男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谁也不怕没人爱,破锅自有破锅盖。女生的坚强程度和自我疗伤能力大大超出了对方辩友的想象。接下来,我将用事实证明:女生比南生更坚强男生可以做的我们也可以。 <br>

(反小翻过桌子,跳入场中,脱去上衣外套。音乐起—‘双节棍’。反方二辩表演双节棍三十秒。最后自己打中后背,“啊”的一声到在台中。) <br>

众人:去—还练过的? <br>

主席:真是的,又晕倒,又要我读秒。(走到反方二辩身边,一边拍地板)five! four! three! two! one! out! <br>

(反小慌忙挣扎起身,回到座位。) <br>

主席:你是学哲学的,武斗不行不如你和正小文斗如何? <br>

正小:好,no problem!!!!<br>

反小:来啊!大家对对子,切磋切磋。 <br>

正小:好女士优先,你先出。 <br>

反小;看来对方辩友是累了,那我就先来。 <br>

正小:好!放马过来。 (两人向旁边一跳,两人对视,开始踱步,鼓点响,后慢慢停下来。) <br>

反方三辩:求学、创业、谈情、说爱、过日子,总要贤良淑德,谁说女生不会累? <br>

正方三辩:修身、格致、齐家、治国、平天下,身负荣辱使命,未必男生都能行? <br>

反方三辩:不赖嘛! <br>

反反复复,寻寻觅觅,桑梓女生神也伤,情也伤,不见真爱仍孤单。 <br>

正方三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华大男生身也累,心也累,前途渺茫只有醉。 <br>

再让我给你来点难的。十个男生九个累,八个痛苦七个醉,六个什么都不会,来自五湖四海,三番两次恋爱,留下一身无奈。 <br>

反方三辩:有了,一心二用,还要三从四德五烈,六分希望,七分可能,就要付出八九分努力,实(十)在辛苦。 <br>

(两人踱步。) <br>

主席:times up。单挑时间到。双方请回。谢谢双方小辩,接下来就是我们最精彩最紧张的自由辩论了,有请正方首先发问。 <br>

反方小辩:何为自由?<br>

<br>

主席:就是形式不限。 <br>

<br>

<br>

反小:(学〈刘三姐〉腔)哎!这边唱歌那边荷来,石头我背一百,你背八十,谁更累哎,嗨嗨吆嗨!! <br>

正小:(唱)哎!这个问题我来答吆!背你200我不嫌沉来, 嗨嗨吆嗨!!<br>

反小:真的?(二人对视靠近)<br>

<br>

正小:这是一见钟情吗?<br>

<br>

反小:right .....(唱)我听过你的歌,我的大哥哥我明白你的心你的喜怒哀乐<br>

正小:我是否可以问问你的姓名因为你是我的知音我又多一个朋友<br>

反小:我并不在乎你记住我的姓名我只想听到你的新歌你的声音<br>

正小:我衷心谢谢你的厚爱你的真情我会把这一个瞬间用音乐来送给你<br>

反小:愿你的声音永远伴我左右<br>

正小:我一定尽用最美好的旋律伴你的左右(二人相拥要下) <br>

正方一辩:不会吧!这么快,有没有搞错!<br>

主席:你们干什么去?<br>

正反:shut up[下]<br>

正大:(问反大)你有女朋友吗?<br>

反大:郁闷进行时啊!! <br>

你呢,兄台?<br>

正大:别提了 (紧握反大的手)我们是一路货色啊。。。<br>

(二人相互搀扶着)你说咱俩大老爷们争什么是男的累还是女的累啊!<br>

(二人唱)对面的女还看过来,看过来。。。[下]<br>